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

2024-09-30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共8篇)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 篇1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 主讲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张俊华 主题内容 1.教育属性2.教育体制3.教育管理4.学校管理5.课程体系6.学生管理7.人才培养 四大目的 理性认识国外教育经验 拓宽宏观国际教育视野 思考人类教育普世价值 分析批判借鉴为我所用

一、教育属性 坚持教育公益性是全球共同的价值追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持教育完全产业化,政府完全不负责任,所有学校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态度和行为。公益化:北欧,古巴(12),朝鲜(12)准公益化:日本,韩国 教育属性:公益化 区别化: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投入: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4.4%,发达国家5%,欧洲国家5%以上,最不发达国家3%以下。相关国家的经费投入 Keribati(基里巴斯17.80)(1)Cuba(古巴13.60)(2)Lesotho(莱索托王国,12.40)(3)Botswana(博茨瓦纳,8.10)(10)Denmark(丹麦,7.90)(12)Cyprus(塞浦路斯,7.10)(17)Kenya(肯尼亚,7.00)(21)Norway(挪威,6.7)(27)

二、教育体制鼓励办学体制多元。英国Pre-school education学前教育(3-4)小学Primary Education(5-11)(5-7:infant,7-11junior)中学Secondary education(11-16,属义务教育5-16):GCSE(中等教育普通证书)学生在关键阶段1.2.3/7岁,11岁,14岁参加标准会考(SAT)科目:英文.数学,科学 Secondary Schools(11-18)16岁后教育:学术(A Aslevel)通常接受通过4-5科GCSE考试成绩的学生,做升大学之用 人人成才,多元发展 学生可攻读IB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或职业Vocational A Ievel.全世界已有1425所IB学校分布在115个国家同步教授IB课程,有成千上万的该证书取得者进入了世界上几百所大学。职业课程(就业培训):专业和职业学院.全国普通职业资格(GNVQ):基础级,中级,高级.14个领域(科学,IT,健康与社会保障,经济研究,休闲与旅游,艺术与设计.)高等教育(89所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英国的学校类型 地区公立学校(County School)LEA

教会学校(church school)

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

直接拨款学校(Grant-Maintained School)

城市技术学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s):偏科技职业技能,不受LEA管辖.特殊学校(Special school)

学生收容所(Pupil Referral Units)芬兰教育体育图表(略)美国的教育体制 多样性:六三三制,六六制,八四制,四四四制,五三四制。平等性::美国公民不论性别/宗教/肤色/居住地与年龄,教育机会均等。双通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融)美国教育经费的来源 联邦政府占5%,州政府占40%,镇(市)占

55%左右。“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职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停留之”—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 康州BOLTON学区的学校经费来源比例是:联邦政府支付1.60%,州政府支付30.20%,当地居民房产税支付68.20%。

美国法律规定,国民教育的责任在州政府,而不是联邦政府。所以,联邦政府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的教育体制,没有全国性的国立大学,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部,制定该州的教育大纲,各地方镇(相当于我们的县区)或学校根据教育大纲自主设置课程。美国基础教育的学校类型 教会学校独立学校公立学校

特许学校(公办民营)等。它们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和管理体制 学习重构中的多种类型学校 择校(school choice)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

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虚拟学校(virtual schools)

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大学:自由/严格/多元/原创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就为本土居民提供了免费的公共教育。公共教育是由州和地方政府

管理,并由当地税收提供资金,但却是联邦政府规定的强制性教育。多数知名大学系私立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文洛尼亚大学、康乃尔大学、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多元体制=创新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共囊括了89个诺贝尔医学奖、74个物理学奖、58个化学奖和数十个

经济学、和平与文学奖,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只能望其项背.(2010)西方科技发明

1电灯,电话,无线电 手机,飞机,汽车,X射线,试管婴儿,电脑,互联网,Yahoo,Google,Facebook,Twitter,巨磁电阻,GPS,4K电视等等

硅谷 苹果 微软 好莱坞 自动化

三、教育管理法制化

依法治教是教育发展的保障,法律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神圣性。

英国福利社会的三大支柱:

《教育法》Education Act 1944,义务中等教育至15岁,免费供应牛奶,午餐。父母择校(Parental choice)。

《国民保险法》(1946);National Insurance Act,纳税17%,平衡贫富差距。

《国民健康保障法》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1948);免费看病,免费住院,免费手术。

(平均每天有75万人免费就诊,药房要处理150万张药方,近万辆救护车行驶在急救线上。雇佣着100多万名员工。2009年免费医疗共花费英国国库53亿英镑)

1988年教育改革法

统一5-16岁的国家课程标准,分四个阶段测试。第四阶段即中学会考.Key Stage 4 being the GCSE examination.关键阶段1:5-7,关键阶段2:7-11 关键阶段3:11-14 关键阶段4:14-16

设立直接拨款学校.中央政府拨款,部长负责.高校收归中央政府控制.副校长成为院校的实质负责人.英国教育法(2)1992年的《教育法》,93年的教育(学校检查)规定:

建立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独立于教育部(DFE).保留原来HMI250名成员(起行政和监督的作用)。

Ofsted对学校进行的是综合评估和督导。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评估的结果如果是被评为第四等即不合格,限期改进。

期限内不能改进则:关、停、并、转。

英国政府就是运用了这种举措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两级分化。

教育管理法制化

法国:教育要平等化、世俗化 《1881-1882的教育法》:6-13必须接受教育。违者罪其父兄,无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

1959年义务教育至16岁。美国:依法治理

1787年康州首先确立了世界上第一部宪法,其

核心价值就是国家应该倡导法治,依法治国,民众

应该遵守法律,尊重法治精神。第二次访问美国,无论纽约、华盛顿,还是夏威夷,处处感觉这个国家依法治理的精神,这或许就是因为建国之初就打下了法治的烙印。应该这样说,一个国家的希望和繁荣必须建立在法治和规范的基础之上,美国这个超级世界警察的强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种律法精神没有法治,所有的一切都恐怕只能是空中阁楼和海市蜃楼。

一脉相承的律法精神

1852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义务就学法》,率先在美国教育史上掀开义务教育篇章。该法案规定,8岁-14岁儿童每年至少上课12周,违者罚款。

到1918年,美国当时的48个州全部实施了义务教育。

1974年《教育机会平等法》

1981年正式颁布了直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的《提前开始法》。HeadStartAct

1989年制定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教育改革法案:提高教育质量): 克林顿

依法治理

小布什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全美儿童保护法》、《早期学习机会法》、《入学准备法》等法案。

美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5.8.。重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各个阶段的教育,为学校综合改革提供政策支持。

美国

2009年《恢复和再投入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支持学校改进、加大政府责任、强化问责机制。

提升学生成绩;建立数据系统、使用改进数据;提要教师效能、公平分配;改进薄弱学校;采用严格的质量标准,高质量评估。

关闭和合并薄弱学校。依法治理的核心价值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平等至上质量为本

公平就是给每人以均等机会

“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罗斯福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之后连任四届。

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

管理注重分权与合力,注重资源调配与整合。从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分权 从行政外控走向学校自主 从行政至上走向学术至上

地方分权:权力重心下移:学校管理完全地方化,管理权力到了学校层面校本管理(School Based Management).西方学校是如何管理的? 英国的自我管理模式

1988年教育改革法之后就确定下来的学校管

理体制,基本的特征包括:所有中学和大部分小学的学校财务权和人事权归于学校董事会和校长;家长可以为子女择校;允许公立学校经家长投票后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选择成为直接拨款学校,由教育部来直接负责拨款。这些主张背后的价值取向是“平等,效率,自由,选择”。

校董会The Governing body

校董会是英国中等学校的重要决策机构,是学校法人代表机构。校董会一般由10-20人组成:三名教职工(教师、职工都有),由教工大会选出,地方教育局确定4人,7人为学生家长,通过选举产生。14名成员产生后,由他们再选出5名代表,可以为社区的代表,也有少数民族群体的代表等。

校长自动进入校董会。凡进入校董会的人员均为自愿,没有报酬,且受法律保护。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和早期教育部

所有维多利亚州的公立学校都要设立理事会。学校理事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自己的权力。组成人员大致有三类:①家长,②教育处代表-校长属于这一类代表,③社区成员。

①②是由选举产生。③是由家长和州教育代表选举产生。如果对学校发展有利①②还可以选举会计师,建筑师,甚至学生等不同行业的人士进入理事会。任期两年。按照规定学校理事会三分之一的成员必须是家长,成员大概是6至15人,这取决于学校的规模。

理事会依法运行。校董会的职责 是领导不是管理

校董会的主要角色是对学校进行宏观领导,具体的事务则有校长来管理。主要有三大功能:

①制定学校发展规划。②批准预算 ③制定学校评估检查规定。

其他功能:如制定、监督学生行为规范;穿着校服的规定;为学校筹款、维护学校的硬件设施、考虑学校的利益等。

澳大利亚数学和科学学校

Australia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chool的校董会:全体成员共19个,校长依法(ex officio)进入校董会;大学代表2名,有大学指定;2名教职工由学校教职工选举产生,2名学生,由学生理事会选举产生,10名家长成员由学校家庭成员选举产生;2名社区代表由校董会选举产生。

五、课程体系多样化

课改的程度取决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才是以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澳大利亚教育:学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普遍确立“使每个学生尽可能成为他(她)可能成为的人”的理念。课程设计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激发他们的智力、社交、艺术和职业潜能,使他们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八大关键学习领域

基础教育阶段,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八大关键学习领域,它们分别是:艺术、英语、健康与体育、外语、数学、科学、社会与环境、技术。八大学习领域中又下设有很多学科。这样就构成了全澳大利

亚基本统一的课程模式。

案例:沃瑞安达(Wirreanda)中学

该学校10年级的选课情况是一学期选24个模块的课程,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门课一般学时不会很长,有时几次讨论就构成一个模块。学校要求这24个模块中,5个模块是规定必修的如《十年级英语概况》、《职业与人生教育》2个模块、《公民与公民身份》《澳大利亚地理与世界问题》。同时还要必选3个模块的英语,4个模块的数学和4个模块的科学。另外学生就可以自选8个模块,这8个模块中学生可以选择的有外语、戏剧、信息技术、技术研究、视觉艺术、音乐、家政、体育、技术研究、特殊运动课程等。

英国奥多中学

(一)阿拉伯语、艺术、艺术与设计、生物、化学、中文、计算机、复合科学、设计及技术、戏剧、经济学、电子学、工程学、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法语、高等数学、常识、地理、德语、政治、希腊语、历史、意大利语、拉丁语、法律、数学、音乐、哲学、体育、物理、心理学、宗教学、西班牙语、体育科学等

英国奥多中学

(二)而且学校还提供许多大学先修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校开设的活动包括射箭、天文、国际象棋、合唱团、爬山、辩论/演讲、设计、戏剧/剧场研究、电影、乐团/乐队、摄影、诗歌、实用工程、骑车、爬山、溜冰、学生杂志、纺织等等。体育活动包括田径、羽毛球、篮球、划独木舟、攀岩练习墙、板球、越野、健身训练、英式壁手球、足球、高尔夫、曲棍球、无挡板篮球、橄榄球、帆船运动、射击、壁球、游泳、网球。英国奥多中学

(三)这些课程的背后有教学设施的支持,学校拥有宽广的运动场、艺术技术中心、教堂、攀登练习墙、戏剧工作室、美术工作室,健身房、体育馆、科技室、语言中心、图书馆、音乐中心、运动场、科学实验室、体育馆、壁球室、游泳池、网球场、剧院等等

芬兰课程的特点

国家大纲地方框架教材多样学校选择 教师自主内容简约

芬兰学校只有唯一的一次全国大学入学考试,学生的考试科目包括4门,母语(必考),在下面四门选三门加其他学科,第二国语,外语,数学,科学或文科 再加其他学科。用一个公式来说明就是1+3+其他,即一门必考(母语),四选三,加其他。

六、学生管理规范化

新加坡前教育部长黄永宏:学校虽然不能确保学生考获A,但是有能力帮助每名学生树立良好品德。品德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中心。

学生在上大学前的“人生背包”里,能够具备四样物品(4Cs):自信(confidence)、区隔力(compartments)、同情心(compassion)和同伴(company);文凭(certificates)和钱财(cash)不应该是重点。

学生教育:鞭刑学生管理规范化

法国的举措:每学期教师对学生有考试成绩的评价并写出评语,各校均有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学生必须遵守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若有违反,学生将受到:教师训斥、校长批准停课1-8天、纪律处分、开除学校等不同程度的严肃处理。

澳大利亚Marryatville中学对于违反学校规定,行为不能检点,行为影响他人也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一、进观察室。有的问题在课堂内解决;如不能解决,将问题学生送至观察室(Focus room)。学生抵达观察室时,如果有需要会让他冷静(cool off)。

二、十分钟“值日”(Ten minute “duty”),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对初犯的一种惩罚,学生通常会收到一张注明时间和地点字条,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在校内10分钟的劳动,如拣垃圾等。如果值日不能完成,则升级为禁闭(Detention)。

三、禁闭,学生一旦收到禁闭的条子必须要向观察室报到、“预约”;关于禁闭的信息输入电脑之后,电脑会为学生“预约”下三次禁闭中的一次,学校的禁闭时间通常是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四的下午3:30至3:50。如果禁闭次数太多那么学生就需要上星期六学校(Saturday school),或收到校内停学,校外停学或开除。Marryatville(2006)中学的学生手册显示:犯错1-3次就要禁闭;4次要上星期六学校;11次校内停学;15次校外停学;27次开除(Exclusion)(4-10星期)。美国纽约市市教育局

在2007年9月在公立学校学生的《行为手则》(The Discipline Code)中的新规定:凡4年级以上到12年级的学生在校园内发表或暗喻与性有关的言论,包括以语言或非语言以及肉体从事性行为等如碰触、抚摸等不妥当的公众举止,都被视为犯了危险及暴力违规行为,将被处以90天停学的惩罚,严重者将被开除。(Las Vagas Chinese Daily News,2007)

三藩市联合校区2008-2009《学生家长/监护人手册》

“任何学生扰乱学校教学活动的将被列为行为不检。它包括作弊、使用不雅语言、假冒签名、赌博、打架、持有电子讯号仪器、持有或使用打火机或火柴、吸烟等22种。

对此有3种执行措施:初犯:A.学生第一次犯规可能要接受停学惩罚;B.与家长(监护人、看顾人)及学生举行会议;C.送到在学校附近设的辅导调节服务计划;D.放学后留堂或社区服务;E.在适当情况下与缓刑服务部联络。

再犯:A.惩罚停学一至五天;B.与家长(监护人、看顾人)及学生举行会议;C.可能送到学生成功小组或学校附设适当的服务计划;D.同辈的辅导;E.必要时与缓刑服务部联络。

三犯:A.惩罚停学一至五天;B.与家长(监护人、看顾人)及学生举行会议;C.第三次犯下同样规则,需转介学生到开除聆讯;D.在适当情况下与缓刑服务部联络。”

加州教育法令规定,“任何学生如违犯下列罪行,学校立即执行停学惩罚,校长必须考虑开除聆

讯,而校区必须驱逐该学生离校一年:持有、出售或供应枪炮;挥动小刀利器威胁他人;非法出售管制药品;法侵犯或非礼的行为;藏有爆炸品。”芬兰哈坦帕中学Hatanpään lukio学生行为规范17条

学生必须参加课程学习,没有不学习的自由;学习是法律规定的责任(高中法25条)。学生要到校完成学业。

学生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第一节课8点一刻开始。按时到校。

学生课间也要遵从老师和其他教职员工的指令。

上课时间学校所有的地方必须保持安静。上课期间和活动期间手机都必须关机。不得乱摆放物品,包括书包。靠边行走,保持走道畅通。

外套不得带进教室,钱和贵重物品不得放在口袋里。

餐后必须送还餐具,保持餐桌干净整洁,不得从食堂私带食物。

因病因事,经老师允许,可以外出;但必须假条交给下一节课的老师。

学生外出必须有监护人的许可或者有正式的医院证明。其他任何时候请假,必须有班主任的书面证明。如果超过三天,要经校长的允许。学生缺席必须提前通知所有任课老师。

要爱护学校物品,故意损坏,必须赔偿。绝对禁止在校区所有场合抽烟、吸毒。其他未尽事宜必须遵从法律和其他规定。教育惩戒

只有言教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只有言教的教育必定不能培养完全的人格,必定不能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

惩戒的缺失实质是纵容学生犯错,甚至为学生犯罪奠基,当惩戒在教育中缺失的时候,就是教育终结的日子。

因此,除了言教,我们更需要惩戒,惩戒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方式,惩戒不是体罚,更不是心罚。

教育惩戒体现的是教育的权威、教育的神圣、教育的公信力、教育惩戒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一种严格的教育方式感化和教化学生,使学生理解、明白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成为一句合格公民奠基。

七、人才培养个别化

学生之间学习的兴趣、潜能、发展进度、学习方式等都是有重大差异。

按一个模式去培养人才是工业时代的特点。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个别化学习,个别化教育。

多元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美国:加德纳

核心思想: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来有多聪明,而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在那些方面聪明

方式: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教学

芬兰、英、美、澳大利亚

芬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个性化课表、选修制,学分制,走班制

学校学生课表个性化,人手一张。教师固定,学生走班

班级一般不超过25人,技术类课程(木工、焊接等)严格控制在18人以下。一些学科根据需要按程度编班,如澳大利亚八年级数学以进校时的考试为依据,分成好班和普通班,程度特别低的学生10人编成小班,残疾学生则实施个别教育。

逻辑思维六步deBono’s思维方法

Collect information,state facts信息采集陈述事实

Feelings and intuitions表达感觉Positive发现亮点

Negative/caution分析不足Creativity问题解决Reflection反思总结

Write notes on your views in this orderRed-gut reaction直觉反应White-questions问题质疑Black-negative分析不足Yellow-positive辨析亮点

Green-creative alternative问题解决Blue-summary overview梳理总结美国学校:重视社区服务

从9年级到11年级的学生,每年要求从事不少于20小时的社区服务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60个小时。

每个学生在完成了2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活动任务之后,必须写出一篇总结心得体会的论文。当社区服务活动累积到40个小时,必须撰写文章。或者是在全年级的集会上作一次3-5分钟的讲演。没有社区服务经历不能毕业。结论:国际教育的基本特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体制多元、办学多样依法治教、崇尚律法分权合力、管理民主以生为本、课程多样制度优先、管理规范

因材施教、张扬个性5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 篇2

关键词: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全球化,研究主题,人才培养

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学科中必不可少的分支,从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世界教育学界备受关注。自1970年在加拿大成立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World 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WCCES)以来,各国比较教育协会也积极响应,纷纷加入这个话语共同体,并作为其中的成员开展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如今,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成员数已达到43个,且每个成员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团体、学术期刊并定期召开相应的学术会议。[1]其中,美国较早开展比较教育研究,发展也较为成熟。同时,它也是世界比较教育中最具影响的一个分支。

一、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组织

美国比较教育系统性研究的确立和开展与其建立的研究组织“比较教育协会”密不可分。美国比较教育协会(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CES)成立于1956年,于1968年更名为“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CIES)。它是世界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比较教育协会。[2]它的成立源自1954年在纽约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比较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的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只有35个学者参加,但会议的组织者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 W.Brickman)编辑了他们的论文,并将其作为“比较教育年会第一次会议记录”,[3]此举措也预示着该学术团体将在美国比较教育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迫切需求成立正式的组织,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在1956年纽约大学年会上宣告成立,来自纽约大学的布里克曼和肯特州立大学的杰拉尔德(Gerald H.Read)分别就任协会第一任主席和秘书兼财务官。随后,美国比较教育协会于1957年在芝加哥召开第一次年度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杰拉尔德指出,“协会为比较教育和其他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授、学生开放,也为那些致力于比较教育领域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组织的人员以及在专业教育和其他学科中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开放”。[4]与协会一同诞生的还有《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季刊),它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卓著的声誉,旨在推动比较教育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学。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乔治·贝雷迪(George Bereday)任第一任主编。比较教育协会于1980年在肯特州立大学档案馆建立“CIES档案”(CIES Collection)以保存记载其发展历史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协会因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比较教育协会也对内部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历史工作室,并下放委员会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权利以增建新委员会。[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比较教育协会由一些杰出教育家成立发起,这些教育家组成最早的领导团体,定期召开世界性学术会议,这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比较教育的交流。同时,由于教育质量受到全球的重视以及教育改革浪潮再次兴起,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始成为比较教育年度会议的关注点,如2011年大会主题为“教育就是重获自由”(Education is that which Liberates),2012年主题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The Worldwide Education Revolution),而2013年主题则为“教育质量:全球最紧迫且争议性愿景”(Educational Quality:Global Imperatives and Contested Visions)。这些会议从大教育问题出发,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比较教育学科在新时期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积极准备。

比较教育协会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学术成就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的研究,使协会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协会已拥有包括学者、从业者、学生在内的会员2000多人,其中1/3的会员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发表的文章中,美国以外的作者占近一半。[6]此外,协会还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国际比较教育中心分别建立两个教学增进项目(Teaching Enhancement Projects),一是比较与国际教育课程档案项目(The Comparative and Interna tional Education Course Archive Project,CIECAP),即一个包括世界各大学所教授的比较教育特色入门课程的在线的数据库;二是比较教育教学档案项目(Comparative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rchive,CEIMA),即一个收集和分享世界各大学比较教育工作者教学资源的电子公开网站,以加强教学实践,促进大学间的对话和记录比较教育领域发展动态和变化。

作为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重要组成成员,美国比较教育协会正不断努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举办比较教育大会以推进当代全球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而推动世界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现实进展的最好反映。从比较教育学者对美国权威性杂志《比较教育评论》在近些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在主题、方法、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朝着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且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和深入。

(一)研究主题多元化

“研究主题是论文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者在文章中关注的核心话题,折射着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7]通过学者对近年美国比较教育杂志中出现的众多研究主题的归纳和分析,可发现已有研究:既强调宏观教育制度的深入化研究,又提倡微观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分析;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斯坦福大学学者乔尔·萨莫夫(Joel Samoff)等人对2004~2008年间《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所涉及的381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有关“教育行政与管理”的课题占总课题的32%,主要涉及教育机会、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理论、教育财政等话题,说明教育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校外因素的关系是当今比较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题。其中“教育政策”研究是最热的主题,达到课题总数的12%;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主题的文章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兴趣点,占总课题的18%,主要涉及课堂教学、考试测验、读写能力、教育质量、学科和外语学习,且以“课堂教学”(8%)与“教育质量”(6%)为主要关注对象。[8]此外,“社会因素”研究这个主题在近年吸引了《比较教育评论》的很多注意,占课题总数的50%。[9]像意识形态、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教育援助、人权教育、健康教育、跨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话题经常被讨论,尤其对“全球化与国际化”、“公民教育”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给予极大地重视。而对教育分散、农村教育、教育冲突、性别教育、宗教教育等主题也有具体探讨,这表明比较教育研究更重视微观教育领域。同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关注的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研究,这说明国家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值得关注的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纯理论性探讨在近年来有明显下降趋势,《比较教育评论》上反映这一主题的文章2007年只有3篇,而2010年和2011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10]

(二)研究地域广泛化

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从《比较教育评估》的历年年度报告以及中外学者对《比较教育评论》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地域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首先,比较教育研究兼顾全球。在2004年到2011年间,《比较教育评论》对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关注日益广泛。亚洲国家、非洲国家、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关注的主体,尤其是亚洲国家一直独占鳌头(34篇),非洲国家紧随其后(25篇),欧洲和拉美国家趋近平衡,分别为17篇和15篇。[11]与此同时,中东和北美国家只偶有涉及,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比较特殊的是大洋洲,在近几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仅2008年有1篇。[12]

其次,在以单一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的同时,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也不断受到重视。比较教育历来就有开展跨文化、跨区域研究的传统,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比较教育研究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在认识论问题上既需有本土视角又需兼顾全球视角;在分析路径上既要坚持从本土出发也要从全球出发。[13]此外,美国作为全球化推动者,频繁的文化融合和合作交流也影响到美国比较教育的现实境遇,促使学者用全球视野去看待和研究教育问题。因此,反映跨文化和跨区域角度的学术论文在《比较教育评论》中引人注目,并占有相当的比重。在2004年至2011年间共有相关论文35篇,说明《比较教育评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比较重视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趋势和跨区域教育研究。[14]

(三)研究方法多样化

比较教育以前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现在由于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因而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国内外学者对《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发表论文之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显示,综合使用不同方法已经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一大特征。有学者指出,在2004年至2008年的《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中,涉及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和历史分析、实验研究、田野研究、访谈法、调查法、定量或定性研究等方法,其中绝大多数文章综合应用了多种方法。[15]这体现了美国当今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性和多视角性。同时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大量综合运用也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另一趋势。如我国学者徐辉教授对《比较教育评论》十年间(1998~2007)178篇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显示:有60篇主要基于文献研究,占总数的33.7%;而侧重定性研究的文章有92篇,占总数的51.7%,侧重定量的文章有86篇,占总数的48.3%;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文章有126篇。[16]可见,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学者对研究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代表了比较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人才培养

深入研究美国比较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但对比较教育自身的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美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队伍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也是教育目的在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全美有11所院校提供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位教育。[17]其培养目标大同小异,都体现出比较教育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特点。例如,在国际比较教育学专业中最具影响力的斯坦福大学,其培养目标侧重点是“多学科、国际化、跨文化”,强调学生要在国际与比较的视野中解决教育问题,并为师生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使他们能在迅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中学习教育,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实践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当今国际教育舞台上的领导者。[18]

(二)招生录取

在美国,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对象一般是世界各国或地区有志于在比较教育领域做出贡献并推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教育人才。但录取标准却没有统一的要求,各大学或学院可以根据专业要求,提出不同的招录条件,因此其招生录取较为灵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s)的国际与比较教育专业(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为确保所招学生的素质,其入学条件明确指出:除需提交GRE考试合格成绩单、本科学业成绩单、个人评述以及导师推荐信外,申请者还需具有相关的社会科学教育背景,以便更快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同时,博士学位申请者还需提交本人的一份学术论文或硕士论文,以便能更好地展示自身杰出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才能。[19]而斯坦福大学的国际与比较教育专业出于对学科性质的考虑,还特别看中申请人的跨文化背景,以期更好体现比较教育的学术价值。

(三)课程设置

美国各院校比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既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科研能力。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Los Angeles,UCLA)社会科学与比较教育专业(Social Science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SSCE)博士学位课程为例:[20]

首先,课程结构合理化。为奠定学生学术发展的坚实基础,其课程结构包括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方法论课程、同源课程、选修课程和实习课程。其中,学科专业课程(SubDivision Specialization)是在专业课程之下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入、更具体地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源课程(Cognate Requirement)是指与学位论文和专业志向相关的课程,以便使学生在同源领域具有更好的学术背景。而实习课程则指研究实践系列课程,旨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

其次,课程内容综合化。就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有4门课组成:教育哲学研究、文化研究简介、跨文化事业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比较教育简介。课程内容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扩大了学科范围。就内容构成看,强调学科的应用性和方法论,既有学科研究方法课程又有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外,更多是实验、讨论和探究。教师授课往往提纲挈领,学生则是课程的主角,需在课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四、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走向

美国比较教育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在应对全球化时代国际学术环境的迅速变化和挑战的同时,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继续扩大比较教育学科的影响力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教育也成为沟通国际理解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以洞察现代教育发展趋向、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全球教育发展战略为己任的比较教育则更是其重要的沟通纽带。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前主席马丁·卡诺依(Martin Carnoy)指出,“国际比较教育研究能为广义的教育研究提供一个新维度,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日益重要,比较教育未来的影响力也势必要比过去大得多”。[21]因此,继续扩大比较教育学科在世界的影响力应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需继续加强比较教育协会在世界的影响力。“协会正在改变之前只是白人学者俱乐部的状态,正朝着融合多背景、多民族学者的方向发展”。[22]并将“继续增强协会管理的透明度,积极与国际其他比较教育组织进行合作以推动协会的发展,实现其价值”。[23]另一方面,扩大《比较教育评论》在国际教育类杂志中的影响力。除要继续反映比较教育研究的先进知识与教学,还要紧密追踪世界教育发展动向,进一步建议《比较教育评论》的外部评审者不但要向编辑提供他们的评价意见,还要向论文作者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因为外部评审是高品质期刊和其领域保持生命力的基本源泉。[24]

(二)不断加强比较教育学科的自身建设

“全球化的到来使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不断增加,因而比较教育这一领域将充满活力并与其周围环境保持新鲜的相关性”。[25]美国比较教育学者爱泼斯坦(Eriwin H.Epstein)认为,“比较教育应着力把自身建设成一门合法的学科并开发一种主体思想,塑造正确的方法手段去检验教育理论,采用分析方法使这些手段能正确使用,以及建立学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和专业协会)使比较教育学者能共同分享他们的知识和设立中心机构去培养未来学者”。[26]具体来说,美国比较教育学者应在更广泛的分析框架内定位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并逐渐转化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语言的学术作品,都将继续扩大比较教育现有的理论和概念框架,最终实现该领域研究的边界转化;同时,比较教育还将继续有助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改革,尤其在世界各国和人民“普遍交往”和“互相依赖”的今天,更需比较教育在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和扩大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理解。此外,比较教育学者还应本着慷慨的精神和深刻的自我认识,在更广大的公共教育领域,传播全球视野并理解影响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国际力量。[27]

(三)持续改善比较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 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现状 新走向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

随着网络地位的提升、网络影响的深入以及网络受重视程度的提升,網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没有在其中获得相应的发展。最近几年,关于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果越来越多,并且在其研究成果的总数上呈现递增的趋势。当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现了研究简单化、重复化、空洞化以及形式化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逐渐倾向边缘化,这些情况不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影响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削弱,而且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整个网络的发展趋势背离的现象。

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脱离了鲜活的对象

通过我国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们能够发现,在当下广泛存在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渐脱离对象世界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选题的简单与重复、选题的陈旧与老套、成果论述过程比较空洞与过时以及在构思上比较简单等。因此,社会上出现哪些粗制滥造、品质低下以及不受认可和关注的研究成果在情理之中。

(二)缺乏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现象相对是比较纷繁复杂的,这就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其现象的本质进行把握,并以此来提高一定程度上的理论高度。因为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相关理论体系还处在一个待建的阶段、理论支撑也处在一个有待完善的阶段、与之相关的规范分析方式也没有成型等原因,所以对网络现象进行理论提升以及理论分析就相对比较困难。还有一些研究者急功近利就放弃了对理论的研究分析,从而导致一些研究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候就现象谈现象,将没有研究性的成文进行发表的情况。这不仅导致研究成果出现形式化、肤浅化以及浮躁化的情况,还导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不足与滞后。

(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经经过了十二年的发展,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朝着哪方面发展以及应该向那种研究层次前进,这是其现在所面临的发展定位问题,并且直接关系到其研究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对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发展以及创新起着有效催促的作用,在当下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需要剖析其中原因、深入反思、明确对策以及把握根本。并且在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持续研究就需要朝着新的发展方向前进。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走向

(一)重新定位与深刻把握研究对象

1.直接关系的深刻改变

首先,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持续增长以及网络普及程度加快,致使网络逐渐呈现生活化以及大众化趋势。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肩上所担负其的使命也逐渐加重,并在其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对众多的网民群体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层以及动态分析,怎样在网络生活化以及大众化的背景下全面剖析网民群体的增长规律、增长效应以及增长方式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

其次,网民呈现“网龄的长大”的现象,致使网民认识网络的程度逐渐提升。随着网民认识网络的程度不断提升,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摒弃肤浅化、空间化以及简单化,必须直面以及研究网民的理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展具有针对性、说服性以及有深度的引导与教育,这些无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最后,网民从之前的玩网逐渐走向使用网络,致使网民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可信网络”已经成为所有诉求的焦点。因此,如何使网民提高对网络的信任程度,已经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且根据可用网络的基础,以此来建立起具有可信度地网络环境是当下的发展趋势。

2.关系对象的深刻改变

首先,将“网络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虚拟空间”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共识。过去人们对于网络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网络存在的现实缺乏相应的体验。其作为现实社会中的存在的一部分,就需要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网民以及网络的现实中出发,进而对网民与网络的实际进行切实把握。

其次,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他们是发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宏观环境,过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网络中展开相关研究的,但是随着网络时间与现实生活在互动与交流日益紧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必须走进现实与网络的互动世界里。

最后,随着现实与网络的互动逐渐加深,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深深影响着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至于二者是并列关系、兼容关系还是先后等关系,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领域的基础化以及深化

1.从实践问题逐渐走向剖析基础理论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从实践问题逐渐走向对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剖析,不仅要注重相关重大的实践问题,还要看到相应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且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统一的理念,以此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向新的方面进行发展。

2.从应用领域逐渐走向开拓理论基础领域

目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偏向,主要表现为在其进行问题研究的时候重应用方面的研究而轻理论基础领域方面的研究。但是对应用领域进行研究不能离开相对理论基础的支撑,不然就会使研究陷入形式化与肤浅化的窠臼。

3.从松散经验性的总结逐渐走向建立体系的理论化

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整体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经松散经验性,并且能够最终形成相关体系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否具有发展性以及成熟性是最主要的衡量方式与主要的标志,也是基础化和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领域的主要要求。

参考文献:

[1]谢玉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王春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12,(7):145-145.

[3]姜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杨云.中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 篇4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012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0.3%之多;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37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7%左右,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在我国,当前社会养老现状是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家庭的代系人口结构呈“四二一”或“四二二”型逐渐增多,要求家庭中两个或一个年轻的劳动人口在家照顾老人及祖辈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这样,势必需要新增许多福利设施、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以减轻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压力,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规律的生活。本文将通过评估现有的机构养老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的机构养老发展方向,为养老问题提供必要的解决方式。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机构养老及养老机构老人的探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归纳起来,已有的文献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1)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原因:丁煜、叶文振(2001)认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与子女同住状况及是否享受离退休待

2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选择;崔丽娟、王小慧(1999)认为子女对父母养老状况的忧虑程度在一定上影响老人的养老模式,子女的忧虑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利用福利院来养老。3还有的研究认为家里住房问题、家里无人照顾、家庭关系不和等都是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总之,研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是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2)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刘协和(2002)等人通过对干休所老人、医院老年公寓老人、社会福利院老人的生活质量调查,认为老人生活质量受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年龄、文化程度、认识功能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学者对养老院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 1 对饮食、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表示满意;但对娱乐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方面表示不太满意。43)养老机构内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养老机构中的软硬件设施支持、护理人员的支持及老人之间的支持是养老机构内老人的主要支持系统;但是,在生病等特殊情况下,子女仍是最主要的支持来源。同时认为,对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来说,精神支持的需求比物质支持和认知支持更加重要。总之,学界对养老机构现状的研究做了一些工作,但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角度研究较少。为克服这些不足,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整合各种因素,尤其强调机构养老内部的设施建设方面关注老人的照顾与健康要求,提高护理及医疗水平。最后在关注养老机构老人自身心理健康的方面,倡导家人与老人多进行情感交流,鼓励老人在交往、娱乐活动中愉悦身心。

三、机构养老的现状评估

机构养老是指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由政策投资兴办的专门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的护理、食宿、照料等全方位照顾,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如入住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

5(一)N市社会福利院的基本情况

1.福利院的硬件设施

N市社会福利院分为公寓区、生活区、护理区、病区及临终关怀区,为入住老人提供集供养、医护、康复、疗养、度假、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同时为不同需求的老人设置庭院式的居住环境。院内有锅炉、大型洗衣机、烘干机、空调机、冰柜等生活设施和有可进行呼吸、循环、消化等七大系统常规体检的生化检验、B超、心电图、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福利院还为残疾人及卧床病人喂食、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换洗衣被,并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建立个人医疗、康复训练档案。院内还设有娱乐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场地、电视室、各种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场地、让老人享受夕阳红的生活乐趣。福利院组织老年协会如戏社、棋社、茶社、书画射、艺术团、工艺室等,并完善互帮互助、医疗保健、文体活动、老年学校、教师等四支志愿者队伍,以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空间,密切老人对社会的归属感。

2.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现状

N市社会福利院有工作人员25人,分为医生、护士、护工和洗衣工四类,其中医生3人,护士14人,护工6人,洗衣工2人。医生的职责为治疗老人的疾病,必要时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其中X医生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医生的职责为治疗老人的疾病,必要时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护士则负责察看、照料老人的生理、疾病变化,给老人吃药、打针等;护工则主要是为老人拖地、洗澡、打饭等日常性生活服务;洗衣工则负责老人的洗衣服务等。医生、护士实行三倒班的轮班制度,护工、洗衣工为白班制度,工作时间为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院方对医生、护士都有相关专业学历要求,对护工与洗衣工则没有学历要求。

3.福利院的老人现状

福利院老人约为80人,短期内流动性不大,但也陆续有老人入住,有老人离去。75%老人的籍贯为广西省,其中市内为20%,市外为55%;在市内工作的为80%,95%是工作后在该市居住的。福利院2栋的老人多为卧床,约占70%,3、4栋也有近20%的老人是卧床的。入住的老人65岁及以下占15%比例,65岁以上占85%,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了75%的比例,男女比例为1:4,夫妻入住只有四对。大多数老人伴有高血压、老年痴呆、白内障、耳聋等非正常老龄化疾病,还伴有肺气肿、骨质疏松、伤残等疾病,导致交流与活动能力降低。此外,福利院的老人比较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据了解,N市社会福利院内的许多老人在入住病历中本没有痴呆疾病,但现在都已经患有或轻微或严重的痴呆。

4.老人入住福利院的原因

据笔者对老人的访谈,老人入住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二是孙子工作繁忙,子女已年老力衰,无力照顾;三是家庭关系不和谐,子女或老人提出入住;四是其终生未婚,因患有轻度精神疾病或因工伤残等原因由家人或单位送来入住。

(二)机构养老具有的优点

第一、老人普遍对福利院的服务感到满意,认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针对服务态度的问题,笔者对部分老人进行了访谈,情况以下:

问:阿婆(阿公),您觉得福利院中的工作人员怎样?

答:“很好啊,他们每天都为我们打扫卫生,还帮我们洗衣服,很辛苦。”(案例一)

“他们对我很好,经常帮我买早餐,帮我打饭。”(案例二)

“X主任是个好人哦,他经常关心我的身体情况,对我很好。”(案例三)第二、院方为老人提供了良好的医护条件,部分工作人员意识到了自身缺乏对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料。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福利院中有康复中心及体检的生化检验、B超、心电图、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以及77.1%的工作人员是医疗护理人员,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老人的健康提供了保障;还发现部分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需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在笔者调查期间,院方也接纳了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五名实习生,为福利院注入新的血液。福利院的工作人员X阿姨也提到,有些领导看到了改革的必要并提出了发展的方向,但是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阻挠。

第三、居住在福利院中的老人大多是中高龄的老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以离退休金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的比例较大,使院方能够比较顺利地收缴基金,为院方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这次调查的福利院目前的发展情况较稳定,对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也比较完善,然而,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机构设施不完善。调查发现,福利院中缺乏其对外所宣传的老年协会、书社、画社及娱乐室、阅览室、健身设施等,实际上院方提供的资源十分有限,娱乐室只有一个狭小的电视机房,建身设施也不完善,即使每日播放的老年人保健操,也由于没有组织进行且难度较大,只有一两个老人可以坚持经常做;阅览室是整个福利院才有一个,空间不到20平方米,且只有六份报纸。老人虽在医疗方面得到了保障,但却缺乏精神生活实现的途径。

第二、服务项目单一。福利院的服务功能比较简单、项目比较单一,常常都是在吃、住、洗、医等几个方面提供服务,仅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大部分老人的娱乐生活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下棋等方面,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精神、心理上的需 4 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是院方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福利院中的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难以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关。

第三、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差,缺乏专业的服务水平。由于工资水平低,工作量大,来福利院工作的人员不多,除一些为国家行政干部的管理人员及部分医学方面人员外,其余的工作人员大多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技术培训,尤其缺乏老年工作的相关技术培训,其服务不能满足老人需求,还容易产生服务质量纠纷。如X主任认为老人是没有什么创造价值了才被送到福利院的,来这里是等死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工作人员认为安静呆着不出什么岔子就是老人应该有的态度,对老人的要求置若罔闻,甚至是认为老人无理取闹。老人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经济文化水平都各不相同,老人的性格、生活习性也各不相同,行为表现也不可能一样,然而,工作人员仅仅对那些性格温和,不添麻烦,按时交费,有良好素养的老人比较满意。调查发现,院方工作人员可以随意、随时进出老人关闭的房间,而不必打招呼;还会可能歧视比较穷的老人,对不“听话”的老人态度恶劣。

第四、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彼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对老人来说,“失去”是常见的事情。悲伤是对失去的正常反应,特别是在丧失亲朋好友的情况下。据调查,福利院内83.75%的老人已丧偶,很多老人目睹和自己同住的朋友离去,这些使他们感到孤独,并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越来越强烈。老人在从主要的社会角色中退出来后,原有的一些社会关系发生转变或消失,对家庭,子女的依赖会增强,但是福利院并没有办法满足老人这方面的情感需求。老人到福利院,虽然院方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外出,但会过问,而且老人由于自身健康的原因无法单独外出,只能是家人来探望。家人在送老人入住以后,一般是隔段时间来,呆一会又匆匆走了,故老人很少有和家人交流的时间;而院方又缺乏提供构筑老人间交流的意识,缺乏相应的活动组织,甚至缺少提供交流的聚集场所,不能制造老人共同的关注点、相同话题,老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

据了解,福利院的老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60%以上的老人有两年以上的入住时间,40%以上的有5年入住时间,10%的有8年入住时间。由于入住是一定程度上随机性,因此可能造成入住8年的老人,8年内因同住的老人的死亡而陆续更换舍 5 友,该老人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排斥其他老人,更严重的是,老人由于不断的面对同室老人的死亡,进一步影响到其人生观、世界观。调查中听到老人对老住户欺负新住户的抱怨。如4栋1楼的X阿婆,入住2年,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自己是先来的,是房子的主人,迟来的阿婆应该让着她,不让迟来的阿婆开灯睡觉,以致两人关系很紧张。还有一些喜欢闲聊的老人,十分喜欢说其他阿婆的闲话,对不同生活习性等进行背后议论,甚至鼓动别的老人实行间隔。正是这种恶性沟通,让一些老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愿意参加彼此之间的交流。

四、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调查及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原因有多种,从服务专业化的角度来看,缺少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手法,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的专业活动,这种活动能够提升或复原上述主体的社会功能的能力,并能把社会上不同渠道的资源连接起来,为上述主体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社会条件。例如,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亲人朋友进入陌生的生活环境,内心难免会产生孤独与失落,对新的环境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咨询和心理治疗,尊重老人,争取老人的信任;设身处地从老人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以爱心及体谅去接纳他们等等,使老人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福利院的老人很少参与活动,每天吃了饭,或呆坐或闲聊或看电视,身体没有得到适当的锻炼,久而久之,生理功能更快退化了,老人对生活没有了期望,只是坐着等待死亡的降临,到处是沉闷与哀伤的气氛。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老人的这些情况,组织老人装饰房间,使他们的房间充满生气;设立老人兴趣小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招募志愿者与老人一起开展活动等等,丰富老人的生活。针对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专业人士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改善他们的服务态度,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等等。因此,要解决机构养老存在的上述问题,改善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提高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平,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必须加强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和工作方法。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了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为老人服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是其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A阿婆,86岁,广东人,退休前是消防器材公司工人,医院诊断为老衰,已丧偶,无子女。阿婆失去了老伴,也没有子女,无人赡养,被迫无奈,只好进入福利院养老,已入住1年多。平时不参加什么活动,比较喜欢找别人聊天,特别是异性,现与福利院中一位阿公交往甚密。“最近我总是难以入睡,以前晚上8:00就睡觉了,现在到了晚上10:00都睡不着,心里总是控制不住要想事情,晚上睡不好,白天没有精神,头也痛”,阿婆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困扰,向社工咨询来了。阿婆有点犹豫,有点羞涩地来到社工面前。介入过程:

社工:阿婆,怎么了?愁眉苦脸的。

阿婆:小X,我最近睡眠都不好,晚上总是睡不着。社工:是不是现在太冷了睡不着?

阿婆:不是。(左右看看,压低声音)我最近很喜欢和2栋1楼的X阿公聊天,经常去找他,但有些人总在背后议论我,说我不知羞耻,这么老还……

社工:原来是这样啊。阿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阿公怎么样?

阿婆:他蛮好的,我跟他一起聊天很有意思,生活也不闷。

社工:那阿公喜欢和你聊天吗?

阿婆:(有点不好意思)他说他也喜欢和我一起聊天。

社工:平时你们就是在一起聊聊天,是吗?

阿婆:是啊。在这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生活很闷,我只是想找个朋友聊天,解解闷而已。

社工:既然你们是朋友,朋友一起聊聊天很正常啊,有什么好担心的?

阿婆:但是别人都说我,说我很不害臊。

社工:阿婆,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交男性和女性的朋友,交朋友就会有交流,你跟阿公是朋友,在一起聊天、交流很正常,就像我和你一样,我们是朋友,你有困难可以找我帮忙,我有困难找你帮忙,你说是不是?

阿婆:(认真想了想,点点头)好像是这样,朋友是要相互帮忙的。

社工:所以,阿婆,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正,就不要担心别人说什么,总之自己问心无愧,你说呢?

阿婆:对!(重重地点了点头)

再次去福利院,看到A阿婆和X阿公一起坐在走廊的长椅上聊天,有说有笑的,看到我们,很高兴地打招呼,还把阿公介绍给我们。

服务提供结束后,案主A阿婆不再担心别人的议论,大胆地跟X阿公在一起,很开心地跟其他老人相处,并积极地给予其他老人照顾老伴的经验,特别是关于生理疾病方面的意见。介入所达到的效果与预期的效果基本符合,就是帮助阿婆培养一种正确的生活心态,大胆地与其他老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案例二:

B阿婆,80岁,退休前是水泥工人,来自农村,因年老已出现耳聋、记忆力下降、腿脚不灵便等生理状况。阿婆有一儿子,已成家,在某社区居委会当主任,阿婆很自豪有这样的儿子,但对儿媳很不满,认为儿媳看不起她,嫌弃她。阿婆因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认为旁边的人都看不起她,对现实很不满,容易发脾气。调查中恰巧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并适时对阿婆进行了辅导。当时是吃午饭时间,阿婆正在气头上。介入过程:

阿婆:我不吃,那不是我的饭盒,我的是有盖子的。(院里老人的饭盒若是家人买的一般都有盖子,若是用院里的就是没有盖子的)

护工甲:别理她,每次都这样,待会吵够了,饿了,她就不得不吃了。

护工乙:自己没钱买,还在这里吵,没有人会拿你的饭盒。

阿婆:(更加生气)你们别看不起人,欺负我穷买不起,是吧?我告诉你,我的就是有盖子的,是我儿子买给我的。

社工:阿婆,你别生气,我们知道你的饭盒是你儿子买给你的,你有个孝顺的儿子,他又孝顺又能干。

阿婆:那当然,我儿子是主任。

社工:我们都知道。你儿子那么孝顺,你也不希望他担心你吧?

阿婆:(语气转缓和)是啊,我儿子很忙,我不想让他担心,所以才来这里。

社工:不想让你儿子担心的话,我们就要吃饱饭,把身体养好,是不是?

阿婆:我要吃饱饭,养好身体,不让儿子担心。(刚想拿饭盒)但是这不是我的饭盒,我不吃。

社工:阿婆,这饭盒是干净的,没有人用过,我保证你吃了身体壮壮,你儿子看到了肯定很高兴。你先吃了这饭,下顿饭我一定帮你找回饭盒,好不好?

阿婆:(转喜)真的?我吃了这饭,我儿子就会高兴。社工:是的,他一定很高兴。

阿婆连忙接过饭盒,往房间的方向走去。

再次见B阿婆,其实也就是当天的晚饭时间。笔者预先在阿婆的饭盒上贴上阿婆的名字,并主动拿阿婆的饭给她。

社工:阿婆,吃饭了哦。

阿婆:(看了饭盒一眼,不接)这不是我的饭盒,我不吃。(有点像小孩的赌气)

社工:这不是你的饭盒吗?但是上面贴有你的名字耶。你看看,这是不是你的饭盒,阿婆。

阿婆:(找眼镜带上)真的是我的名字,但我记得我的饭盒不是这样的啊。

社工:阿婆,这是你儿子前几天新买给你的,而且他为了不让你的饭盒跟别人的搞混,还特意在上面写了你的名字呢。你看,是新的哦。

阿婆:(再次看了看饭盒)好像是挺新的。(转喜)我儿子真孝顺。

社工:是啊,阿婆有个孝顺儿子,真幸福!饭快凉了,阿婆,快点吃吧。

阿婆还沉浸在有个孝顺儿子的幸福中,高兴地接过了饭盒。

再到福利院看B阿婆时,阿婆高兴地抓住社工的手。

阿婆:你又来看我们老人了,真谢谢你!

社工: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阿婆,到开饭时间了哦,你不去领饭?

阿婆:这就去。(高兴地与其他老人一起领饭去了)

服务提供结束后,阿婆对工作人员的态度缓和了许多,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农村出身的情况,吃饭时也和其他老人一样高兴地领自己的饭回到房间里吃,不再为饭盒的事情而吵闹。

五、未来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

经过上述研究表明,我们提倡机构养老服务,但并不否定家庭养老,更不可能取代它。因为,在我国,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且已经有所演变,甚至弱化,但家庭养老模式作为人类社会养老模式的主体模式之一,历经了千百年的社会变迁,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从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看,家庭养老都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被其他任何一种养老模式所替代。我们不能过早地忽视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家庭的赡养、照料功能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但其在解决老人赡养问题上的地位、作用仍然很突出。而机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弥补家庭弱化的功能,是对家庭自我服务补充,可以帮助解决传统家庭养老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机构养老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生活不能自理、亲属照顾有困难、雇不起保姆或者保姆照顾不好的老人,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因而,机构养老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研究发现,我们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可以使那些希望在家里或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享受服务的老人得到满意的服务;也可以使愿意住进机构或无子女只能住机构的老人能够享受机构全面护理的照顾,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当然,仅就机构养老而言,未来我们仍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增加机构设施。在养老机构中开设老年医院、保健中心等医疗设施,方便老人就诊和康复保健;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如阅览室、报刊室、棋牌室、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学习、打球等,开展多种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第二、开展多种服务。老人从主流社会退出来以后,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心需求。福利院里每天吃、喝、拉、睡的生活将难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如护理、医疗、康复、咨询、餐饮、聊天、娱乐活动等,可以丰富老人的生活,增加老人间的交流、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

第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影响机 10 构养老的服务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院方提供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聘请专业人士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等等,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老人服务,满足老人的需求,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对于中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来说,它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福利院遇到的个案工作为例,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机构要求与老人需求相互冲突的情况。于是如何兼顾服务对象和机构的双重要求对于许多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社会工作技巧和工作手法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平衡和协调。例如,对于新入住老人对福利院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的适应性问题,如果能够引入小组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手法,利用老人相互之间的动力和工作人员的辅导,对新入住的老人进行适应性和发展性的训练与协助,将能够很好地帮助老人顺利渡过适应期。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因而,要改变现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提高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终极人文关怀,还必须加强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介入入手。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养老机构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必须寻找较好的社工介入养老机构的发展道路。经过调查与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培育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良好社会土壤。一是加大社工教育的力度,通过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等途径,促使满足养老机构对社工的需求;二是建立社工职称评定制度与社工注册制度,确立社工的收入标准、社会地位等,使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投入社会工作中去;三是养老机构与研究领域应进行广泛的联合,促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进而推动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有关的社工研究,对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非专业化”、“准专业化”的状态做了许多描述。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致力于对现有状况的改良与推进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上来。四是现有养老机构中的“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有行政色彩的工作方法”等不完全是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障碍。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着许多共同点,可以予以有效的“互补”与“提高”。6 11 其次,建立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后的“系统认同与社会认同”两个体系。养老机构服务工作价值的实现,来自“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同十分重要。养老机构接受主管部门考核,所以必须按照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落实工作与记录。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只作为养老机构工作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这样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在工作中心的制定上,势必将社会工作排在次要位置;另外,社会公众的认同也是养老机构开展社会工作的有力推动。当社会公众将有无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作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时,养老机构自身必定将社会工作的开展作为重要内容来抓。所以,还应大力开展社会宣传,使社会工作为社会公众所认同。

再次,加大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实践力度。加大与在养老机构中介入社会工作而成绩卓越的地区的联系,有组织地去向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养老机构学习,多开一些倾向于实践工作的研讨会;聘请适当的专家对这些试点单位做出评估,从中探索出符合广西特色的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介入的突破点等等,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在养老机构专业化发展中的介入。

姚学丽.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城市养老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丁煜、叶文振.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1(2);

崔丽娟、王小慧.子女对父母养老的忧虑与养老模式的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6);

刘协和等.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2);

张昆玲、张红娟.探讨养老模式 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之友,2006(5);

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向明天的教育 篇5

我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荷兰、瑞士、奥地利、瑞典、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中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机构、项目学校代表共400多人,于2013年10月22-24日在北京聚会,共同参加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

本届论坛以“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向明天的教育”为主题,经过大会主题报告交流与五个分论坛讨论,重温了200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2009年报告《审查可持续教育的背景和结构》和2012年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和学习》(以下简称《塑造明天的教育》)等重要文件,回顾了各国为落实这些文件精神而采取的行动及取得的经验。与此同时,还考察了中国近十五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论坛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十年计划》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果,迎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4年大会。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联合国发布的三个文件对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作用,特别强调了2012年发布的第二个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的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这一报告收集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35个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案例与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了国际社会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开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创新的新鲜经验。参会专家认为,该报告明确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引导世界教育改革与创新潮流的新趋势,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继续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鉴于此,参会代表达成以下共识。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

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立足点已从过去单纯的环境保护转移到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参会代表在讨论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涵义应当包括培养青少年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并且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丰富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内容

与会代表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将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丰富了各类各级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内容,应该成为青少年和全体公民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将教会我们的孩子准备好如何面对今天和不远的将来的挑战,教给他们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都能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生活,它是教给孩子如何高品质生活的教育。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策略是

推动学习方式创新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教学和学习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积极推进,许多国家的学校的教学方法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创新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大量出现,诸如发现式学习、参与/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跨学科学习、基于批判思维的学习、基于系统思考的学习、多方利益攸关方学习等。在不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且强调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正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参与式学习。为实现可持续未来而创新教学与学习方式,正在成为一股教育创新潮流。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

需要关注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未来公民对参与解决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能力准备。在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中应当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领域多方面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诸如气候变化教育、灾害风险教育、清洁能源教育、可持续消费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世界遗产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除了基础教育需要在学校课程中补充相关内容外,在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教育中都应编写专门教材、开设专题讲座,对广大人群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识教育。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引导

青少年与全体公民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

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必然要求受教育者不但接受可持续发展新知识、新理念,而且希望他们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同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相一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成年公民养成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可持续生活方式,他们就越能享受高品位、高质量的幸福人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越能顺利前行。

六、以质量监测和评价

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水平

思辨与实证是洞察教育教学底蕴的两个窗口。只有引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质量水平。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英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质量监测和评价方面所做的探索。建议更多国家根据《十年计划》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制定国家、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标准,采取科学方式实施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以质量监测与评价为抓手促进地区、学校与教师自我诊断、自我评析、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逐步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区域、学校育人模式,高效率推进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

七、建立与完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师培训网络

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经验培训,对于提升教师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水平和掌握可持续教学模式,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意义。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每两年举办一次国内讲习班和国际论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形式,认为这类培训对提高参会校长、教师等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素养并借鉴他人有效经验,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走向生活的语文教育论文 篇6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

3、联系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浅谈资料室的生存现状与未来走向 篇7

一、院系资料室存在的弊端

1、管理体制封闭

长期以来, 高校图书馆与院资料室一直分属两个部门, 校图书馆是学校建制单位, 由学校统一领导管理, 而院系资料室属院系建制, 由院系行政管理, 只是在业务上由校图书馆指导。而实际上, 院系资料室基本上独立于校图书馆之外, 校图书馆对院系资料室并无约束力, 院系资料室之间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相互之间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 在购书、采编、日常管理等方面很少或根本不联系, 更谈不上协调。

2、服务手段落后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图书馆开始由今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图书馆内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在全新的模式下进行, 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 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由于受投入经费的限制, 尽管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已经开通, 但目前很少有高校院系资料室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现代化设备管理文献资料, 大部分院系资料室的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服务方式, 图书资料的采购、分类、编目、借阅依然以手工操作为主。

3、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业务素质较高, 他们大多数经过图书情报专业技术培训, 并且熟悉图书馆管理业务, 此外图书馆每年也会有1~2个图书或情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进馆工作, 来充实图书馆的队伍建设。而院系资料室工作人员则普遍业务素质不高, 他们大多身兼数职, 没有时间, 没有精力, 也很少或完全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方面的业务培训。

4、运行模式不灵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爆炸、文献激增,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最优质的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和资料, 成为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首要思考的问题。目前, 大多数图书馆都树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面向全校师生, 实行“全开放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 每周平均开放时间超过80h, 甚至节假日也开放;而院系资料室由于存在着管理归属和行政领导的差异, 因此其运作基本上是一种“内运作”的模式, 即封闭式模式。这种封闭的运作模式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开放性和文献资源的共享, 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加剧,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 新学科的产生周期越来越短, 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上的信息呈几何级增长, 这些都对信息收藏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凭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是根本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联合, 走分工合作、协调发展之路,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丰富藏书和节约经费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书刊价格不断上涨, 使得处于基层的院系资料室在发挥其情报职能和独立开展专业文献情报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图书馆的传统面貌, 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新的图书馆概念和形象相继产生, 为了共同满足全校内的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实现文献资源的协调发展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2、职能互补和藏书互补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是全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服务于全校师生, 它的职能决定了其藏书范围广, 内容覆盖面大的特点;资料室则直接为本系教学、科研服务, 专门收集本系专业文献资料, 以及本系学生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等特种文献, 收藏特点在于“专”“深”“精”“新”。两者互补, 协调合理, 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保障。

3、有利于全方位情报服务

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增设了参考咨询部、情报服务部、技术部等机构, 面对全校师生开展情报服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成立各种机构仅仅是图书馆情报职能的组织落实, 要想真正收到效果, 单方面依靠图书馆是不够的。因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即使具备图书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也不可能具备各种学科的专门知识,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院系资料员的专业学科知识, 走高校图书馆与系资料室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道路, 才能集中力量开展各类情报服务活动。

三、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协调发展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为了协调和组织好文献信息体系建设这项工作, 在高校内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职能机构, 国家教育部2002年重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对此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这一机构不应仅仅是咨询和协调部门, 而且应该是决策管理机构, 由它来领导高校内部文献信息体系的整体建设。图书馆在这一决策机构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扮演组织者、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图书馆应把各资料室的工作置于与图书馆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整个体系的业务建设上通盘考虑、统一部署, 制定出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发展规划, 确定中长期目标及具体实施计划等。

2、加强网络建设, 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实现校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前提就是依靠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因此, 首先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给各院系资料室配备专用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的网络设备, 并通过校园网连接到图书馆网络;其次, 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使用同一种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 建立起以校图书馆为中心, 覆盖各院系资料室, 面向全校开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体系, 实现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3、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院系资料员的专业素质

院系资料室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资料室的服务质量, 影响其真正成为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资料人员队伍是关键。第一, 资料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第二, 资料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较熟练掌握图书馆情报知识和应用技能, 基本了解本院系专业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还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

4、创新运作模式, 建立文献通用制度

为了使图书情报工作适应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发展要求, 院系资料室必须改革原有的封闭运作模式, 构建开放式、互动式、网络式的扁平结构, 使其在开放状态下运行, 打破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及其他院系资料室之间的“内封闭状态”, 使校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形成一个网络和共享资源的新联合体, 构成一个以校图书馆为中心、各院系资料室相互协助、相互开放的多功能、多层次服务的文献情报网络系统, 从而大大提高全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结语

总之,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之间实现协调发展,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只要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之间能够搞好纵向协调和整体规划, 两者密切结合、分工协作、互通有无、协调发展, 建立起以校图书馆为中心, 向各院系资料室辐射的校内文献资料网络系统, 系统内部实现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彼此开放、联机检索、资源共建, 就会实现校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靳随玲.论高校院 (系) 图书资料室的现状与建设[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7, (1) .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 篇8

关键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时期。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我国上海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雏形就已经显现,主要是以教会势力办学为主,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就办学主体而言,有些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些是外国与中国合作办学的,有些是社会团体办学;就招生对象和学科设置而言,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多是以招收办学主体所在国国籍的学生为主,以办学主体国母语开设课程并进行教学活动;在管理和运作机制方面,即使有中方人员参与,但实权均是掌握在创办人手中的。

根据截止至 1929 年的不完全统计,立案与未立案的国际合作办学共 11 所院校,其中 1920 年后创办的 8 所,约占总数的 72.5%。其中较有影响的为:1921年中法政府合作成立的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5 年华严大学佛学专科办的仓圣明智大学;1925 年美国人兰金兴办的华厦大学;1929 年中法政府合办的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办学国别呈多元化;由日本一国扩大到德国、法国、美国、英国 5 国。1930 年前后,上海的教会大学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圣约翰大学 1929 年在校生 540 人,规模与居首位的燕京大学相仿;1930 年,东吴法学院招生 594 人,已超过在苏州的东吴大学“母校”144 人。全国列为发展最快的教会大学一共 5 所,上海占 3 所。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我国公、私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体系完备,加上抗日战争的影响,国外办学体制对我国高校教育办学体制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发展进入到稳定而缓慢的阶段。总结我国解放前期就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模式而言,大致可以归为三种类型,即海外分校办学模式(如:私立圣约翰大学)、完全独资独立办学模式(如:日本东亚同文会)和政府或社会团体合作办学模式(如: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

(二)新中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以“院系调整”为中心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联高等教育为“蓝本”全盘照搬。当时全国的教育部十分重视聘请前苏联专家工作,从1949年到1957年底我国共为高等教育聘请前苏联专家861名。聘请前苏联专家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两所学校是按苏联模式办的示范性学校,苏联专家起了很大作用。[2]与此同时,国内许多高校与苏联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并派人到苏联高校学习、进修。如南京大学自1953年起就开始在一年级大学生中选拔留苏预备生,并陆续选派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去苏联进修、留学。苏联的一些专家(教授),先后到南京大学参观访问,或者作学术报告。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全国各地可见苏联专家的身影,他们来华援助,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一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一种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回顾这一段历史有利于补充我国解放初期中外合作办学历史的缺漏,也有利于我们探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因为我国同苏联专家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发展和改革,也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

(三)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正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于90年代,是我国改革開放在教育领域最突出的反映。纵观这30多年的发展,可以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我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是在横向的国际视野比较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我国教育的总体质量和规模并不匹配,国际竞争力十分落后,与国外的差距十分明显。受文革刚刚结束的社会环境政治化的影响,当时我国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还有所顾忌不仅政府没有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明确的导向规定,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也持相当小自谨慎的态度,只有一些个别的合作项目局限于在零星的高校之间展开。

第二阶段(探索时期)。正当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之际,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和接下来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中外合作办学一度趋于停滞。随着政治气候的缓和,以及我国对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坚持不懈,原国家教委对中外合作办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走访。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起草了相关的合作办学管理规定,并于1993年6月30日发布了《关于境外机构的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对合作办学的意义、原则、范围、类别、主体等做出了相应规定。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外合作办学采取了较为积极态度,从而扭转了一度停止的发展局面。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到1992年底,据对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国内已经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70个,其中实施高等学历的教育机构20个,高等非学历教育机构23个。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关于境外机构的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发布以后,对中外合作办学引导和管理逐步规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亟需一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法规来进一步进行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原国家教委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修改,于1995年1月26日正式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充分肯定了合作办学的地位和意义,还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合作办学的范围、主体以及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办学机构的领导体制、发放证书以及国境外文凭、学位授予等问题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从此走上了依法办学和依法管理的轨道,使我国合作办学有了可以遵循的法规依据。从此,各种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迅速,截至到2001年11月30日,有权授予国外学位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累计为71个,涉及我国大陆47所大学和学院。

第四阶段(渐趋成熟时期)。在《暂行条例》试用了一段时间之后,200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法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等重要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定。这一时期,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各高校、科研院所,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把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置于更为广阔的国际化、更为规范的法制化背景下进行思考和运作,使得中外合作办学事业更为规范、更加成熟,并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现状与分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现状。根据教育部2012年8月颁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经审批和复核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共有705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35个,约占总数的90.1% ;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合作办学项目有31个,占总数的4.4%;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35个,占5%;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合作办学机构有4个,占总数的0.6%。

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合作办学活动有了快速发展,但在全国不同地区高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而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数量极少。这种现状对西部地区高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显然是非常不利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另外,已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尽如人意,一些办学单位无视核定的办学规模或招生计划,擅自扩招,致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一项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评估,结果显示,逾八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合格,天津理工大学举办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河南工业大学举办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吉林财经大学举办的會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黑河学院举办的俄语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等四所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违规超规模(计划)招生情况严重,受到处理。[3]

(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办学层次不高。虽然已有一些成功的高层次办学,但总体而言,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合作办学层次不高、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②师资水平不高,生源水平不高。外方合作者层次普遍低。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实政策,还很难吸引国际一流大学进入我国进行合作办学。一些中外合作项目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放宽了学生的入学条件。生源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合作项目的质量。③评估体系缺乏。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尚未真正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包括学生培养的质量,办学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教学效果等重大环节,而完善的评估体系却可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更加完善的发展。[4]④缺乏有效管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主要目的是吸引外方高层次师资为我所用,如果没有先进高效的管理方式,就难以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

三、中外合作办学未来走向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模式的一种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发展与世界教育接轨的必然趋势。。从宏观上讲,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从微观上讲,引进国外大学一系列教育体制、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法模式和知识结构上取长补短,同时推动学校内部的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而且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运作,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能够在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形成国际视野,成为具有世界通用能力的中国人。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将会继续存在,并助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但我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性问题必须予以尽快解决。

(一)建立稳定的中外合作沟通机制,共谋发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共同谋划缺一不可。合作沟通机制应包括几个不同层面的对等沟通,具体包括校长、院系领导和专业项目负责人等级别的沟通机制,要建立起校领导互访机制,院领导定期磋商机制和项目负责人经常性沟通机制。不同级别之间的对话沟通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增进不同层面人员的理解和友谊。例如,国内高校招生办法改革将直接影响中外合作项目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进而影响合作项目的未来发展。针对这样的大问题,就需要校长层面的互访和沟通,只有双方充分分析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增进理解,才能达成共识,为继续合作奠定基础。校长级会谈确定方向后,院系领导层面和合作项目负责人层面才能针对教学运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操作层面的协商,只有沟通理解才能解决问题,增强信心。

(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完善的国际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国际化办学失范现象的出现,与当前我国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不完善紧密相关。我国应建立全过程闭环结构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在阶段性办学活动结束后,对国际化办学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估,并以此作为其今后办学资质授予和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此外,要吸收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精华,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以此作为监控和保障我国国际化办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外语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特色。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在于国际化,基础在于学生的外语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外语的独特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可动摇的。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核心课程由外籍教师承担,另有大量的双语课程,要适应外语授课模式,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良好的外语能力是很难想象的。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要去国外学习、生活,更离不开外语能力。强化外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在外语课时数、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外语环境等多方面,还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外语氛围,定期开展外语沙龙、讲座,每学期举办外语竞赛等,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充分沉浸在外语世界里,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

(四)实施全球招生战略。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一界定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带有强烈的教育引进色彩,而且招生对象为中国公民,但是这种界定己经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中国境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积极吸引和招收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这样,我们可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可以增加合作办学机构的收入,促进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强办学后劲和活力。

四、结束语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国际化已经从西方发达一线国家逐渐向二三线国家延伸,从区域性国际化向全球性国际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力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48-49

[2]王红岩.20 世纪 50 年代高等院校聘请苏联专家述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3):39.

[3]四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违规遭处理 http://news.163.com/14/0321/06/9NRD7D4600014AEE.html

[4]徐洁,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东方,2006(6):49-50

上一篇:网络哲理短文: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下一篇:小学生二年级话题作文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