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2024-06-04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通用7篇)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篇1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大方向的变化是从课程的一元化往多元化方向发展。之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前教育的课程一直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一、关于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常识分析

学前教育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的中心思想, 是课程开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般来讲, 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分别是课程的类别、构成课程结构的各个科目和构成课程结构的各个因素。一般认为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类别和科目。

我国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一直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 因为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约束, 导致我国的课程结构也出现很多不具有可行性的现象, 如“跟风型”和教育课程趋向“小学型”。这些课程结构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也要求教师对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分析, 然后寻求解决这种不合理现状的方法。

二、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的分析

(一) 学前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类型

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类型, 笔者根据课程所呈现的性质, 分为基础、游戏和特色这三个类型。根据研究调查显示, 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开展的课程当中, 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课程是以主题教学活动为主, 分科教学为辅, 部分幼儿园是以领域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关于游戏课程的开设, 较多的开展区域活动、创造型的游戏和教学游戏, 比例较大的是教学游戏。而且, 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都开设了自己的特色课程, 特色教育课程多以艺术教育课程为主, 还有一些阅读和英语相关内容的教育。

(二) 学前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的课时

目前,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时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规定, 所以每个幼儿园的课时都有所差别。但是从整体的角度看,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时比重较高的课程是基础课程, 也是保持着比较稳定的趋势, 一般在一天两次的程度。大多存在差异的课时是在游戏课程和特色课程这二者上。

三、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现况分析, 不难看出, 多元化的教育趋势已经慢慢显现出来, 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 也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就需要学前教育机构在两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 是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理念。理念是灵魂, 只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理念, 才能够引导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合理, 具有创新性的课程结构。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大多数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 对学前教育体系的知识也处于茫然的阶段, 并没有具备一个完整系统的幼儿教育知识体系。所以, 导致对于课程理念这一概念, 很多从业者并不了解。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 人类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所以对于教师而言, 对幼儿的教育是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其需要什么, 而不是像以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作为幼儿教育的标准。

其次, 课程结构类型的相互合作。对于课程类型的设计, 是需要符合幼儿需求的, 三种类型课程的相结合, 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效应, 吸引幼儿来参与, 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对于基础课程的设计, 还是需要保持主题形式教育的主要地位, 抛弃以往的教材教育, 对主题形式的教育进行创新。关于游戏课程的设计, 一定要幼儿主导, 最大程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学前教育机构特色课程的设计, 应该以符合孩子的优点、特点, 满足孩子的兴趣为设计标准。另外, 特色课程作为课程类型的一部分, 需要和其他两种类型课程相结合的, 不应该独立存在。

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课程时, 需要考虑到孩子的体力等因素, 要保证课时的设计是符合孩子的体力和脑力发展的, 不应该强行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尤其是集体活动, 一天应该保持在三次以内。这样的课程设计, 一是有利于老师集中精力, 不至于注意力分散和手脚忙乱。二是保证孩子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 不至于一直跟从老师。而且, 这样的课程设计, 也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 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前教育机构在开展课程教育时, 应该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 保教结合,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真正的在教育中, 将孩子放在主导地位。

总而言之, 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结构, 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处于摸索阶段的学前教育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 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 并且在失败中得到教训, 积累经验。从而寻求出一条适合我国学前教育机构, 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的道路, 寻求真正符合以孩子为主, 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课程结构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论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但菲, 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与分析[J].教育科学, 2012.

[3]李会敏, 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4]李辉.李婉玲.福建省幼儿园特色课程现状调研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篇2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 国学教育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6-02

随着国人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和中国综合国力与人民自信力的提升,国学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关注热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进一步激发了教育界对国学教育的讨论和尝试。众多综合性大学及文科专业院校纷纷乘借东风创办国学院、开设国学课程。不过,与之相比,理工类院校在国学课程的设置与国学教育的开展上存在着差距和问题。就此,我们选取有效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对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目的在于希望通过相关研究提升理工院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为丰富国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改进方式方法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建议。

一、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现状

为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基本情况,我们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理工类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 324 份,其中理工科专业学生257人,经管文史类专业学生67人,男性问卷填写人 229 人,女性问卷填写人 95人。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国学课程开课率高

根据表1所示,目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大部分都开设了国学相关课程,课程设置率高达78.40﹪。课程形式主要分两种:其一,为必修课所占比率较低;其二,为选修课,比率相对较高。根据统计数据可知,黑龙江理工类院校已有计划地将国学课程纳入到教学系统当中,但超过半数都是以选修形式开设,且课程设置形式比较单一。

(二)学校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分析黑龙江省某开设国学课程的理工类院校工科专业学生课表(表2),无论是课程内容上还是课时安排上专业课程所占比重极大,而提升人文素养、传承国学的只有晚间上课的“评剧艺术赏析”一门课程。由此可见,目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对国学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

据表3所示,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对国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亦不够。“中华传统思维”、“国学概论”、“中国经典诗文鉴赏”三门选修课均未达到100%的出席率,“国学概论”课程的学生出席率竟低至50%。据表4所示,可见学生上国学课,大部分是为了修学分,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学习愿望和成长需要。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据表5所示,可见学习过国学课程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并不高,各校开设的国学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目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虽然较高的开课率表现出各大院校对国学教育的关注,也体现出了国学课程成为课程体系之重要部分的必然趋势,但实际上国学课程形式单一,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高校国学教育体系,学校与学生的重视程度均不够,并且没有达到基本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现状,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

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虽多数开设了国学类课程,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既无法与专业课相提并论,亦不能与“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比肩。教师数量和水平的制约下,教育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我们随机选取了10位理工类院校国学课程任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学历及专业情况列表分析(表6),如其所示,师资配备情况不理想。学历方面,博士所占比例低于硕士学历教师人数,不利于以科研带动教学,提升课程质量、交流高水平学术前沿信息;专业方面,专业不对口问题十分严峻。因受专业培养人数、工作待遇、学科设置等因素制约,高水平国学专业人才难引进、难留下,而古典文献专业人才亦数量不多,因此出现了教国学者不通国学的的窘况。

(二)学生学习意愿不强烈

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发展相对缓慢,除教学主体在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尚有欠缺外,受教育者的学习意愿不强烈、态度不积极也是一个重要诱因。

据表7所示,近76%的学生没有接受国学教育的强烈意愿,近半数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另有近四分之一完全持排斥态度。这种情况的产生既与学生薄弱的国学文化基础有关,亦与专业化教育导向及理工类院校的文化氛围有关,更直接的因素是学生认为国学教育无关乎未来的生存发展,所以对其颇为轻视。这种学习态度和心理,对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影响十分消极,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对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培养思维方式的国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和恰当评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工类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调查显示,目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国学课程讲授的内容差异性较大,或将传统文化作为国学,转换和模糊概念;或单论十三经,将国学讲成学术史;或大谈唐诗宋词,将国学等同于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很少能全面地讲解国学。这在于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国学的含义。近现代关于国学的界定和论述颇多,无法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若就其大致相同的方面而言,可以说‘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只有掌握“国学”真意,从典籍、学术、文化三大部分进行综合性的讲授,才能体现国学的精髓和广博内涵,也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理工类院校国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另外,理工类院校的国学课程亦应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将“自然国学”理念引入教学,介绍中国传统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技术方法,将物化在中国传统科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挖掘出来,进而探究“自然国学”在提升理工类院校学生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

(四)教育教学方式尚未多元化

目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的国学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即传统的课堂式教学,而实践活动式、网络互动式等诸多已经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程的吸引力,特别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知识结构逻辑严谨的理工类专业学生来说,单向性的课堂教学很难有效激发他们对一门新课程的学习热情,也无法快速地形成较强的国学学习氛围。

三、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国学教育,不单单是国学知识的传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文化理念的传承,更是中华精神的接续和发扬。我们以上述两方面内容为研究基础,尝试对理工类院校国学教育发展路径提出几点构想。

(一)构建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国学教育,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国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因此,国学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关涉到以下问题:其一,确立课程目标,课程的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是国学教育的初衷亦是核心目标;其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重专业轻素养、中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失衡现象,协调好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三,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国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有侧重地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传统学术理念、文化精神与具体知识的传授,亦要关注学界前沿信息,将国学课程建设成动态的、有前沿性的活的课程。

(二)加大支持力度

全面开展国学教育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呼唤,但目前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对国学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还不够,这就需要从师资人才储备、资金设备投入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如积极引进优秀国学教育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性;为国学课程任课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机会,以提升其素养。又如,增加国学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从教学设备、实践环境、典籍资料等几方面进一步便利国学教育教学活动。理工科院校开展国学教育面对的大多是实用科学、技术导向的学生,相较之于文科学生,更强调学以致用,这很显然增加了国学教学的难度,而支持力度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学教育是声势日盛还是渐趋式微。

(三)创造良好的国学文化氛围

理工类院校的人文气韵普遍不足,而创造良好的国学文化氛围,对于国学精神的传承与国学知识的传授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建立实体和网络交流平台,成立国学教育专项小组,由相关专业老师带领,吸收各专业对国学有兴趣的学生为小组成员,充分利用校报、校宣传栏、校广播站箱等平台进行纵向的双向国学交流;建立国学互动网络平台,让学生和老师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快速地进行国学问题探讨和信息反馈。又如,建设“国学校园”,组织国学知识竞赛,开办国学讲座,推进国学经典全校阅读,并通过校校合作,扩大辐射范围,从而增强影响力。使国学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令学生在自主、自由、融洽、活泼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国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

杨栋(1982—),男,山东郓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王骏飞.高校质量工程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6(18).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3

1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两个阶段

1.1 学习阶段

在国外, 学前音乐教育早已形成音乐教学体系。例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等都是比较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相当适合, 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将其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趋势。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我国由于学前音乐教育经验不足, 需要学习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例如, 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教育;引进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帮助学前音乐教育增强合作精神;探究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 调动幼儿身体的积极性, 更好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

1.2 创造阶段

学前音乐教育的创造性表现在乐器的制作上。奥尔夫音乐器材的费用是昂贵的, 各地方的老师和儿童可以自己制作乐器, 把身边的资源充分运用起来, 把一切可以发出声响的东西都当做奥尔夫的自制乐器。这样, 在节约资金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奥尔夫教学。

从另一角度看, 制作乐器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在不断地寻找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器材相似的声音的过程中, 很多特色的声音被发掘出来, 并被制成乐器, 其中有一部分自制乐器还被纳入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乐器当中。

2 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是最基本也最关键的基础准备, 它具有启蒙作用。许多音乐家之所以取得成就, 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基础时期的正确教育。许多音乐教育家都曾指出, 音乐学习越早越好。当前社会中, 注重对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由于认识和方法上的错误, 致使我国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2.1 教育投资过于盲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幼儿的早期教育成为一个家庭的重点。但由于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投资太过盲目,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有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时, 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先天的条件, 逼迫孩子选择音乐作为发展方向。如, 孩子没有想弹钢琴, 家长却投资买了, 并逼迫孩子学习, 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第二, 有些家长却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进行干预, 逼迫孩子选择不感兴趣的音乐专业。如, 孩子想学传统民间乐器, 家长却为其投资学习钢琴、电子琴, 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投资过于盲目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家长要认识到, 优越的条件与成材并非是成正比的。无论进行何种教育投资, 都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2.2 盲目追求考试级别

考试级别是一种制度与标准, 它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设立的, 以保证音乐业余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好、更科学的规范。但是, 由于有些家长认识上的缺乏, 或者虚荣心作祟, 盲目攀比, 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考级制度, 使得考级的目的走入了误区。有些教师与家长甚至还因为刻意地追求高级别, 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统统打破, 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违背考级制度初衷的做法, 失去了考级的真正意义。

2.3 部分师资水平不达标

学前音乐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若想胜任这一职业, 教师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音乐修养。学前音乐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尤其看重。

一般来讲, 大城市的教育较为先进, 教师可以通过经常参加各地专家开办的教师培训班来提升自己。而一些教育欠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师资水平普遍偏低, 虽然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 但却很难与发达地区保持相当水平。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 幼儿学习的是一种音乐的乐感和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 使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所以需要的是多才多艺的老师。而当前许多师范院校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重视的是却是专业的技能培训, 对学前音乐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培养出来的学前音乐教育者综合能力不高。

2.4 教学过程厚此薄彼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技术传授的过程, 更是一个开发智力、提高音乐素质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后者更为重要。而许多教师、家长单纯刻意地强调技术的提高, 却对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训练有所忽视。要知道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具有高度音乐感受性和音乐素质的人才。所以, 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当注重对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从学前教育就对幼儿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技能技巧的保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 学前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尚且薄弱, 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完善。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法, 提高自身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 走出误区给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总之, 要重视、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一孩子发展的黄金阶段, 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鹏.浅谈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 1997 (4) .

[2]林春菲.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8) .

[3]于洋.对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探索[J].大众文艺, 2011 (2) .

幼儿科学教育现状的透视与反思 篇4

科教兴国是我国基本国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存在中小学教学中,但是在幼儿教育中却是以自然知识、自然常识作为存在。在幼儿教育改革之后,幼儿科学教育才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点,虽然通过幼儿教育改革幼儿科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摸索实验中,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幼儿时期的教育中,要求孩子们对于一些知识感知,并不会要求说出事物具体的本质。作为科学教育,则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幼师也常以此为目标,但是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问题,结果在老师看来教育目标就没有完成。其实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只需要告诉孩子们对与错就行了,强求太多会使得定位太高,孩子们也接受不了。比如,幼师在教导孩子们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的时候,只需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知道这些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科学教育目标定到让每个孩子熟悉每个季节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又有什么规律。

二、科学教育中材料准备不当

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实验活动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准备一些实验材料。然而在教学中一些幼师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实验材料不完整,从而用其他的替代,给孩子们造成了视觉感官上的误差,也会使得教学效率下降。

三、幼师在教育中直接指导过多

科学教育由于学科的性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然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幼儿年龄问题,一些幼师往往对于实验活动直接指导过多,导致了孩子们不能更加直接地感受这些科学知识,也就无法加深学习印象。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幼师害怕孩子们发生事故,或者幼师不注意孩子们的感受,自顾自地进行填鸭式的实验教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幼师所教科学知识。

四、忽略过程

幼师们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孩子们的接受程度,而不重视教学过程,忽略了孩子们其他方向的发展,导致教学的教师自主化。

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针对以上幼儿科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找准定位,树立好教学目标

幼师在科学教学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一整套的教学计划,对于一些成人都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不要去要求孩子们去理解。做到教学有计划、有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不是不合实际的目标,而是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教学任务给出具体的目标,在科学教学中去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独立思考性,去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对事物的感知力。比如在教学中,幼师做到每节课有计划,有目标,每个实验有目标,在目标下进行合理教学,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够更好地感知科学的神奇。

(2)加大投入,完善幼儿科学教育

加大对幼儿科学设备的投入,引进师资,加大幼师的培养。幼师的工作比较烦琐,不仅要教学,还要照顾孩子们,涉及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这也就占用了幼师的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学则退,一些科学信息更新飞快,幼师不能很好地获取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因此要加大幼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使得幼师能够很好地对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变成通俗易懂的感官内容,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这就更加考验一个幼师的专业素养,也就更加需要幼师们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系统,利用更多的闲余时间进行培训学习。

(3)加大师生的互动,学大于教

一些幼师在意识中就认为,幼儿是不会理解自己大人世界的,所以就在教学中对于孩子们更多的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很好地营造幼儿学习科学的氛围。一些教师对于孩子们也不能给予更多的尊重,不能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反而常常按照自身的意识主宰科学教学,把教师的权威凌驾在孩子们之上。这就限制了孩子们自主发展的空间,幼儿在心理上也没有很好的安全感,也降低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使得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上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自主生活学习。可在进行科学试验中,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让幼儿亲自进行实验。课堂上进行吹泡泡实验,可用大小不一样的铁丝圈分别让幼儿进行尝试,使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现象,加深印象。

(4)注重教学过程,更好感知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师应当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好的过程与好的结果是相对的,如果过程不理想,结果必然也是不理想的。在科学活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感知程度,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强行进行教育。教学要活,不要死板进行教育,要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思维当中,在生活学习的每一天都进行教学,灵活性教学。

幼儿改进科学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教育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就是将新观念渗透到幼儿科学活动中去,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作为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过硬的知识涵养,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事业。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篇5

关键词:教育现状,情感认知,教育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小学阶段, 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用一生。然而, 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 学校以教试科目, 考试内容为基准, 过分地强调这些应试内容与技巧, 忽略了小学生的天性, 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之中, 成绩几乎成为了检验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这无疑使一些具有其他方面的天赋的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在小学当前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即填鸭式教学。教师只重视课本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学习, 课堂沉闷、单调、缺乏多样性,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盲目地拜崇教师, 把教师的解答奉为唯一的标准, 教师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 是不可辩驳的对象, 这就压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

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疏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学生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教育, 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使得小学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品德教育的不到位。因为品德不是考核的内容, 所以, 人们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品德即情感认知, 价值观的教育不那么关注了。这也造成了学生品德的参差不齐。另外填鸭式教学也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沉闷。单一的课堂氛围令学生的积极性低, 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种缺陷。面对小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界掀起了课堂改革与创新的浪潮, 全面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实践的第一线任课教师也在探索各种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情感认知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往往它又是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内容, 加强情感的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要加强课内的引导, 教师应该从心理认同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忽视这一方面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边讲解课文边引导学生对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感悟, 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且可以学习的榜样。例如, 在一些写人记事的课文, 教师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内心等方面的讲解来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 什么为错, 什么是令人敬仰, 什么又是为人所厌弃。并且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巩固这种认知。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被模仿者, 这就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要做以身作则, 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带动学生的行为, 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中所得到的情认知, 需要一个巩固加强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则可以通过作文写作与口语交际训练来完成。通过课堂学习, 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情感认知, 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规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既要学生们有所接触, 又要能体现这一情感认知。例如,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主要的情感认知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要热爱地球并且保护我们的地球。以这个认知为基础, 教师可以规定一个题目要求, 让学生来写写。题目可以是:“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地球”等。通过写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地球—我们的校园”的认知, 了解到地球的美丽与热爱不可缺少, 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如, 《落花生》一文,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却意味深长。作者通过一家人对花生的议论, 赞美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告诫我们要对社会做有用的人。学完了本篇课文之后, 学生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了一定的认知, 那么课下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描写人物的文章主题来写作。描写一个具有此类精神的人物, 如清洁工人、教师等……另外主题班会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利用班会的形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无疑是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又一次巩固。

加强学生情感的认知, 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教材中所涉及内容十分有限, 这就需要课外阅读的补充。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情感价值观的书籍, 小学阶段是学生阶段的初始阶段, 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呼吸芬芳的空气, 感受景色的怡人, 激起情感的涟漪。让学生走进社区, 感受社区的变化, 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 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 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总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使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在适应新时代下的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成为了教学的一种新的方向。而多方面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 如何做到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已成为了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则引起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相信在往后的时间中随着研究探索的深入,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蒋萍;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傅梅芳.教育反思能力——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 2002 (2) .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篇6

一、OECD成员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现有30个成员国, 总人口11.5亿, 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大多数OECD成员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中的“学前教育”指的是幼儿园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以来发布的《全球教育概要》系列年度报告中, 爱尔兰学前教育统计数据严重缺失, 而土耳其和其他OECD成员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差距太大, 故本文的分析只覆盖28个OECD成员国。

(一) 学前教育开始年龄

在28个OECD成员国中, 21个国家 (占75.0%) 学前教育的开始年龄是3岁, 5个国家 (占17.9%) 是4岁, 只有两个国家 (占7.1%) 是5岁。绝大多数OECD成员国学前教育的开始年龄是3岁。

(二) 学前入园率

入园率是衡量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OECD成员国学前阶段幼儿的毛入园率如表1:

资料来源:NU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8[EB/OL].Montreal, 2008.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2008/GED%202008_EN.pdf, pp.42-51.

从表1可见, 大多数OECD成员国入园率是很高的。9个国家的毛入园率超过了100%;另有9个国家在90%和99%之间;毛入园率在85%以上的共有21国, 占75%。毛入园率低于70%的只有美国、加拿大等5个国家。

为了准确地描绘总体的普及率, 笔者以2006年成员国的适龄幼儿总数和在园幼儿总数为依据, 来计算目前OECD成员国的总入园率。计算结果是:2006年, 28个OECD成员国共有适龄幼儿3522万, 在园幼儿有2958万, 总体毛入园率为83.9%。

(三) 公私立学前机构的比例和政府资助

在上述28国中, 26国报告了2006年在私立幼儿园中就读的幼儿与全部在园幼儿之比, 另外两国有近期的数据可以替代:荷兰有2004年的数据, 丹麦有1999年的数据。将其分别替代后, 当前OECD成员国私立幼儿园的比例如表2:

资料来源:NU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8[EB/OL].Montreal, 2008.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2008/GED%202008_EN.pdf, pp.42-51.

从表2可见, OECD各成员国在私立幼儿园就读的幼儿人数比例差异很大, 最低为1%, 最高为98%。但按各国在园幼儿的实际人数计算, 2006年OECD成员国在园幼儿共有2958万人, 在私立幼儿园就学的人数比是1030万人, 仅占34.9%。因此, 就OECD总体来说, 在公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占多数。

不过, 在OECD成员国中, 公办或私办只是形式问题, OECD成员国对私立幼儿园也提供公费资助, 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水平才是关键因素。OECD成员国对学前教育的拨款情况如表三:

资料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OECD, 2008[EB/OL].www.oecd.org/dataoecd/23/46/41284038.pdf, pp.218, 220, 252.

从表3可知, OECD成员国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2005年, OECD成员国平均生均教育费高达4882美元, 学前阶段的政府预算占各级教育总预算的8%, 而公费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比例高达80%。这两个指标清楚地说明OECD国家的学前教育是以政府资助为主, 民间资助为辅。

(四) 学前教育师生比

师生比则是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2006年, OECD有22国报告了学前教育教师的数量和师生比, 总体情况如表4:

如表4所示, OECD成员国大多数国家学前教育师生比是在1:10至1:20之间, 占81.8%。就总体情况来说, 上述22个OECD成员国2006年在园幼儿总数是2792.1万, 共有教师163.6万, 师生比是1:17.1。

二、OECD成员国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一) 起点年龄的发展趋势

在2003年以来的《全球教育概要》系列报告中, 和2001年相比, 只有卢森堡的学前教育开始年龄于2005年提前了1年, 从原来的4岁提前到了3岁;其余国家近年来没有变化。从总体上说, OECD成员国学前教育的起点年龄趋向于从3岁开始, 但变化趋势缓慢。

(二) 学前入园率的发展趋势

从整体数据中选取了1999、2001、2003、2004、2005、和2006年度的数据, 因数据缺失而排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26国1999年以来学前入园率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 1999年以来, OECD成员国毛入园率持续上升, 从1999年的74.4%上升到了2006年的83.8%, 上升了9.4%。

(三) 私立幼儿园的发展趋势

由于数据缺失较多。为减少交错缺失的影响, 我们只选择了1999、2003、2004和2006年度的数据。在这4个年度里, 共有26个国家数据齐全 (笔者用斯洛伐克2001年的数据代替其1999年的缺失) , 丹麦和澳大利亚因数据缺失而被排除。依据这个样本, 近年来OECD国家在私立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比例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 1999年以来, OECD成员国在私立幼儿园就学的幼儿所占的比重有所增长, 但增长的幅度不大, 8年里只增长了4%。也就是说, OECD国家学前教育以公办为基本形式, 这一总体格局在新世纪里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四) 师生比的变化趋势

选取了2001、2003、2006年3个年度教师人数数据齐全的17个国家作为样本。这17国共拥有人口8亿6716万, 占上述28个OECD成员国总人口的80.4%, 能较好地代表OECD国家的总体情况。依据这个样本, OECD成员国学前教育师生比从2001年的1:19下降到了2006年的1:16, 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见图3) 。

三、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001年全国学前阶段幼儿毛入园率达到了35.9%, 2006年达到了42.5%。但是和OECD国家相比较, 我国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低了42个百分点。这样巨大的差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迎头赶上。而要迎头赶上, 当务之急显然是要加大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 这也许是OECD国家的经验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就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来说, 我国的《宪法》和《教育法》都做了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的基本阶段。但是, 我国的学前教育没能真正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前几年社会上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对学前教育冲击很大, 有些地方把学前教育全部推上社会, 甚至出现了大量出卖幼儿园和把幼儿园办成企业的现象, 从而导致了原本十分薄弱的公办幼儿园系统受到进一步的削弱。当然, 从就读幼儿的数量来看, 我国的公办幼儿园仍然占主导地位。例如, 2004年, 我国有5.6万所公办幼儿园, 6.2万所民办幼儿园, 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为1503万, 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为584万。但是, 目前我国一些的公办幼儿园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即虽有公办园身份, 却得不到政府拨款。

OECD成员国65%的幼儿就读于公办幼儿园, 同时国家还资助私立幼儿园, 因而政府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以2005年为例 (见表3) , OECD成员国学前阶段的平均生均拨款为4882美元, 学前阶段的政府预算占整个教育总预算的8%, 公费投入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比例高达80%。与OECD国家相比较, 我国近年来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政府投入是太少太少了。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年生均经费只有280多元, 和OECD国家数千美元的生均经费形成十分强烈的反差。即使从相对数字来看, 我国政府对学前阶段的投入也太少了。我国学前阶段的预算只占全国各级教育总预算的1.2%到1.3%, 这一相对比只有匈牙利的1/12, 西班牙的1/10, 法国的1/9 (参见表3) 。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反思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笔者认真分析、研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这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突出的成就,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相应带来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使大学生为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深感欣慰,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感受到自我责任的重大,激起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造成了他们过于注重物质利益,从而忽视了精神追求。

(2)注重自我实现,忽视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一方面是尊重价值规律,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反对夸夸其谈,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才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多做贡献,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才干,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讲究平等交易,“奉献与索取等价”,不赞成“无私奉献”。有的大学生以“自我成才”为中心,出现了考研热、出国热、实用知识热等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实现与自我奋斗,与黨的培养目标和“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3)注重发展个性,忽视团队精神。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繁荣和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使大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思想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他们相信自身实力,注重发展自我。这种主体意识虽有强调自我的倾向,但它的觉醒和增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他们大多数能正视自我对社会的权利与义务,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但部分学生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导致他们的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团队协作精神下降。

(4)注重参与竞争,忽视诚信为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身处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一方面表现为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敢想敢做,勇于进取,凭借自身的才智,参与公平竞争,力求竞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则表现为不思进取,甘居平庸,知足者常乐;或者是自由放任,谈情说爱,追求时尚,贪图玩乐;有的甚至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诚信意识非常淡薄。有的学生在学期间申请助学贷款,毕业后却逃脱不还,这些都说明诚信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5)注重民主公平,忽视法制纪律。我国加入WIO后,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等观念将渗入人们的潜意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关系促进了大学生平等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政治上要求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反对官僚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和理解。他们对待问题喜欢追根问底而不盲从,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明辨是非,接受真理。另一方面,有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人讲实惠、事事求平等,因而时下的权钱交易,按酬付劳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充分的自由,从而使一些学生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人们可以享受无限的自由,从而忽视法制纪律。

(6)注重知识能力,忽视政治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许多大学生注重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不相信权威而相信自己,不甘做好人,要争做能人,他们敢于毛遂自荐,推销自我,敢为天下先。但是,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业务能力,不搞思想建设,缺乏正确的行动方向,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忽视自己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反思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国内和国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时期对大学生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科学创新提供切合实际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市场经济的影响

我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制度决定我国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代中国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处在思想定型期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冲击,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现象呈逐步加大趋势,有些人越来越追求和向往高消费的物质生活,这进一步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膨胀,一些大学生开始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目标的主要尺度。

2.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办学理念多元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特点,这必然会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不仅使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由于学生的多层次性,致使学生之间交流难度增加。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一般而言,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弱,在紧张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下,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在挫折面前缺乏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一些高校不能从战略高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只重视教学科研,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从而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从高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更新德育内容,转变方式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要。

3.思想教育功能的弱化

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灌输说教,往往处于被动应付、消极防范的被动状态,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存在着虚而不实、知行脱节的问题,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意识和行为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机制和方法。许多高校目前还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稳定和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致使这支队伍负担沉重,加之工作方法陈旧、效率较低,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我们可以探索从各个高校的具体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学术成就高、社会影响大的热爱并乐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让他们担任兼职的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

参考文献:

上一篇:煤矿采矿工程下一篇:父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