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

2024-09-30

国学教育(共11篇)

国学教育 篇1

汇贤雅少儿国学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汇贤雅国学是针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及热爱国学文化的各位企事业单位开设的国学经典教育和传统文化体验的课堂。作为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的合作单位,汇贤雅秉承“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的宗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实践,发扬传统经典中的智慧和道德。

汇贤雅青少年国学课堂开国学教育风气之先,让青少年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结合契合时代特色的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独立完整的人格,通晓为人处事的道理,提升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汇贤雅成人国学教育,旨在让更多人感受我国千年文化,将几千年的智慧运用于战略决策和企业管

理,提升学习者的自我修养,也使更多企业提升文化内涵、员工素养和外在形象,目前已经为多家上市公司和基层政府部门进行了国学主题的企业内训。

汇贤雅国学除开设针对各年龄段的国学课堂外,还成功举办了多次国学夏令营和国学活动。汇贤雅国学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国学教育和国学活动开展的宝贵经验,培养出较高水准的的师资团队,探索出一套完善有效的教育模式,编辑出版了多本国学教材,在京城乃至全国营造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北京电视台对汇贤雅少儿国学班的报道2011年9月25日北京电视台对汇贤雅少儿国学周末班进行了跟踪拍摄,分别拍摄了少儿国学周末班的少儿国学课、书法课、和茶艺课。从2011年8月份以来,中央电视台晚七点的《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北京晚报》对暑期少儿国学培训的报导、9月19日《新京报》对少儿国学班的整版报导、北京电视台文化快讯等媒体相继对我们汇贤雅国学进行了报道。经过全体教师辛勤工作,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事业弘扬,全国各地区包括天津、河北、河南、辽宁、吉林、福建、江苏、云南省等有加盟汇贤雅少儿国学班的国学培训机构。

汇贤雅国学作为少儿国学培训机构的之一,能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新京报等媒体的报道,我们让更多家长和学生了解了国学教育,少儿国学教育的意义。在弘扬国学的路上,我们一直坚持前行,一直不辞劳苦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我们也许取得了一点点一点点的小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每位老师自己的内功还不足,我们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学员变化我们还不满意,我们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国学重要性方面做的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要在前进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同时我们也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传统文化事业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的更好。想起苏老师和我们聊天时常引用的几句话:“路漫漫兮修远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慢慢来”,我们的路还很长。

但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努力......苟利众生生死已,岂因福祸趋避之。感恩所有支持、关注汇贤雅国学的朋友,感恩所有支持和关注传统文化的朋友。

我们诚挚地欢迎各界朋友来汇贤雅体验、学习、交流和指导。期待着通过我们的努力,为青少年朋友的成长提供帮助,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

国学教育 篇2

一、经典诵读, 丰盈心灵

我们大家知道, 经典的国学是几千年来根植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最朴素、最自然的圣贤之道。如果一个人经常诵读经典, 他的心灵会越来越丰富, 我们的孩子更是如此, 从小培养孩子读圣贤书, 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丰富的营养, 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于是我们学校选择了一些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诵读。我们还把《弟子规》编辑成册, 发给学生, 人手一册, 让学生背诵并导行。我们知道奥运迎宾语中有五句话来自《论语》, 其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我们也用这句话欢迎每年新升入初中的学生, 让学生们从入学第一天就高高兴兴地接触到古典文化的精萃。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我们坚持把经典文化和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传统文学篇目结合起来背诵。为让经典的语言天天渗入学生的心灵, 我们每天早读前五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前五分钟、晚自习前五分钟, 都让学生进行疯狂诵读。全校学生同时起立, 昂首挺胸, 用自己最大的力气, 满怀自信地诵读, 朗朗的书声, 经典的话语回荡在校园中。这时你如果走在校园的小路上, 你会感觉这声音是最原始、最纯真、最朴素、最动听、最悦耳的声音。

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在诵读中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坚强;“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贵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 一日曝十日寒”, 在背诵中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叫持之以恒;“德不孤, 必有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诵读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团结协作;“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诵读中孩子们知晓了什么叫自信……在经典诵读中孩子们的心灵越来越充实。

二、师生共读, 提升自我

我们学校除了要求学生诵读经典, 同时也号召老师们与学生一起诵读, 共同成长。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当老师的要想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言行, 必须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自己也要不断充电。于是我们倡议全校师生共同诵读《弟子规》, 并开展竞赛, 师生答一张试卷进行考试。除此之外, 我们还重视师生共读一本书, 写心得笔记, 在语文阅读课上, 我们师生读同一本书, 然后分别写读后感, 进行交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读书、思考、感悟中, 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还锻炼了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师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我们之所以叫这些国学经典为圣贤之道, 其实, 这些东西恰恰是根植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最朴素、最自然的、最现实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叫这些国学经典为圣贤之道, 其实就是因为“圣”是接通大地的像孔子、孟子、杜甫这一类的人。“哀民生之疾苦”他们的脚步是坚定地走在中华大地的, 是踏踏实实的, 是我们实实在在做到的东西, 一旦这些语言内化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我们的精神境界就会提升, 我们的素质就会提高。

比如在语文活动课上, 我们学校初一的经典诗文比赛。不仅要背诵经典诗文, 而且还要“现场直播”自己的心灵感悟, 当一句句诗文从孩子口中流淌出来, 你能看到那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的是智慧是灵气, 当师生共同谈“经”论“道”时你能看到什么叫“长江后浪推前浪”, 什么叫“青出于蓝胜于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和思考的共同进行中, 孩子们也渐渐养成了很好的学习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在读书, 思考协作的过程中, 我们学校的师生在悄悄地成长着。

正所谓“去良莠正以植嘉禾, 沃枝叶不如培根本, 世路之芜当剔, 人心之茅塞须开”。我们在学生们自我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 把嘉禾植在孩子们心灵的沃野上, 让杂草不生, 让孩子们心灵丰满, 学习动力十足, 虽然我们在国学教育上刚刚起步, 我们相信:“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经典导航指导学生的人生方向, 我们的效果会越来越凸显。

摘要:沿着圣人的航标, 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让经典的人生信条逐渐走入心灵, 培养学生们为人之根本, 为学之原始动力。

国学和国学教育 篇3

沧桑百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崭新的传统,这个百年新传统才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而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经过百年激荡,或者烟消云散,或者不绝如缕。对现存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进行任何方式的切割,都不会得出古代传统占据主流的结论。现实是历史运动的产物,而今的现实世界,主要是近代百年的产物。

百年中国,当然有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种种纠葛,1905年的废科举被认为是西学取得胜利的重大标志。从此以后,西学确实高歌猛进。但是,中西文化的激荡,也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成就,举凡近代的学问大家,无不是传统文化与西学融合交汇的结晶。即使研究传统学问,也比乾嘉学派更加精进。但是,百年中国,国学是大溃退的百年,曾经有过的整理国故运动,最后结局还是无声无息。批判传统是百年中国的核心文化旗帜,现实世界如同一件容器,因为空间有限,要引进西方文化就不得不多删除一些本国传统。

在中西文化之间,形成多种文化综合意见,如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等等,虽然中西合璧的路线最少争议,但是因为对西方文化的精华认识明确,而对中国传统的糟粕体认清晰,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本国传统溃退,西方文化挺进。以教育体制而言,废科举兴学堂,中国向日本、欧美以及苏联学习过。虽然我们一直主张全盘西化是资产阶级的狂想,但是在教育领域我们确实实行过全盘西化,民国时期欧美体制占据主流,1949年以后则是全面苏联化。苏联化是西化的一种。

百年中国,政治主题高于文化主题,革命的任务比文化建设的任务更紧迫。许多争论看起来都是文化词汇,其实背后却以政治为目标。政治标准代替了文化的标准,政治标准成为评价文化问题的终极尺度。革命的形势紧迫,群众需要动员,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无时无刻不是在形势紧张的条件下努力。文化问题需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的讨论研究,允许争论允许不同意见,但是近代的形势紧迫,革命的形势紧迫,对待文化问题无法和风细雨,只好疾风暴雨。有观点说近代是救亡压倒启蒙,如果从文化的视角看,应该说是政治压倒文化。不得已的条件下,我们只能接受历史,但是我们更应当承担起属于我们时代的责任。

世界在这一百年中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百年不无帮助。二次世界大战,粉碎了人类种种梦想,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反省。在进化论主导世界的时候,优胜劣汰理论帮助弱小觉醒,也为以强凌弱助威,希特勒成为社会进化论的极端代表。二战以后,文化相对主义开始盛行,民族文化的相对价值被开发,全球化在经济领域依然独领风骚,而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是多文化和谐。中国百年,正是在进化论的强风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甚至为了生存而宁愿放弃传统,这就如同饥饿时节贱卖古董以求温饱一样。当我们被问到,一个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的国度,究竟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文化结晶时,我们发现,我们是数典忘祖的一群。我们也曾知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该有优秀的文化存在,但在批判传统的风潮中,我们对糟粕更感兴趣,对本国传统缺少情感至今谈起仍然不敢理直气壮,为对传统缺乏研究而无法如数家珍却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基本事实。

为了同一个地球,生物多样化如今已经成为人类保护环境的基本信念。为了人类共同的生活,为什么会对本国文化传统如此冷漠呢?政治思维代替文化思维的近代习惯,应该改一改了。

相对于西学,国学以中国传统学术为研究对象,它有着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研究方法。国学是文化学术研究的系统,加深国学的研究无疑是加深中国文化理解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仅需要经济层面,更應该有文化层面的。而在今日中国,国学需要建设和积累,国学研究需要培养队伍。这些都是具体工作,不是登高一呼可以完成的。编辑/廖少华

浅谈国学教育 篇4

幼儿园,旧时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的范畴很广,既融入了诸子百家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又以《四书五经》为划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6岁是幼儿的学习黄金期,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国学知识,可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通过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容的生活态度等。

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一)初步了解并欣赏《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并背诵一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三)结合幼儿园的礼仪课题编排脚本剧,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及表达能力。

有效实施幼儿园国学教育

1、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教师要向家长及幼儿推广国学,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其中的正确含义,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

2、重视宣传效应,引起社会关注。

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取得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

普及国学经典教育 篇5

俞香云1

(安徽

蚌埠

安徽财经大学

233030)

国学经典是指国学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原创著作,以儒家和道家经典为主。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国学经典之中。普及国学经典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都能够阅读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吸收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到底有没有必要?采用怎样的方法和途径普及?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财经类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缺乏

财经类高校专业教育大多很强,但人文教育比较弱。有人指出:“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人文教育不容乐观。就学生而言,人文基础薄弱,存在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就学校而言,财经类高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校园文化建设层次不高。就社会大环境而言,社会重理轻文的风气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莘莘学子产生了巨大冲击。”财经类高校国学经典教育更是缺乏。笔者最近做了一项有关财经类高校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情况调查。调查对象有财经类高校各年级1000名大学生,涉及15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财经类大学生对国学所知甚少,阅读国学经典寥寥无几。在十三经中,85%的人只知道《论语》、《孟子》,而且了解程度都停留在中学水平,阅读过《老子》、《庄子》的人只有5%,80%的人对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认识。究之原因,目前财经类院校对国学经典教育重视不够,相关的课程很少,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没有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财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从本系统、本行业需要出发,强调所谓“专业对口”,因而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成才教育、轻做人教育等弊端,这种教育的专门化、单一化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严重分裂。

1二、国学经典对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所要做的事情,概括起来无非是做人和做事。做事的本领可以在具体的各类专业科学知识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则比较难领悟,不是一学就会的,必须要在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浸染中慢慢习得。做人和做事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处于第一位,只有 1 俞香云(1975-?),女,安徽无为县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文艺学博士。学会做人才能做事,不会做人,何谈做事。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和科学理论的同时,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具有人文精神,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国学经典著作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做人道理,是非常好的人格修养教材。有学者指出:“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2因此,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对财经类高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升大学生伦理道德修养和人格品位。儒家经典特别强调人格修养,《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智慧宝典。孔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处在第一位,这表明孔子认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学会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孔子把人格修养的要求浓缩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主张人要有仁爱之心,讲道义,懂礼制,要诚信,有智慧,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坦荡荡的君子形象是孔子提倡和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和伟大。阅读《论语》和《孟子》对于当代年轻的大学生非常有意义,能够学会如何修身,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这对绝大多数从小较娇生惯养,个性张扬,缺乏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剂良药。而且儒家经典著作特别强调孝道,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孝心,懂得感恩。不久前出现的留日大学生在上海机场连捅母亲九刀的恶劣行为就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孝”字有多么陌生!足以说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没有得到良好传承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也足以提醒人们普及国学经典教育有多么重要!

当下财经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不够和诚信道德品质的下降是普遍现象,急需改变和纠正。“教育史的实践证明,反复阅读和背诵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在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 风度。”3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把“生命教育”列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人生修养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题中应有之意。

第二,阅读国学经典,能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和心理调节能力。道家经典蕴 含很多心理调节的道理。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智慧在于日月的“未始有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庄子追求超越世俗,不执着于世俗,实现精神的自由遨游。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阅读《老子》、《庄子》有利于他们克服过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增强心理防御和调节功能。当前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出现,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是主要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小就在宠爱甚至溺爱的环境中长大,阅历少,一旦遭遇挫折,容易接受不了,不能面对现实,走入自杀的绝路,给自身、家庭、社会都造成极大的损失。道家经典可以用审美的超越、出世的理论抚慰大学生遭遇挫折时受伤的心灵,增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性格的韧性,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绝境,重新站立起来。儒家经典教人入世的方法,道家经典则阐述出世的道理。儒家经典教会大学生如何提高人生修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道家经典教会大学生如何调节心理,克服挫折,走出困境,如何提升人生境界。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对塑造大学生有着互补的作用。对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以伟业,道家之学可以养天年。一辈子非看不可的国学经典,就是《论语》、《老子》和《庄子》。

第三,国学经典都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蕴含深厚的哲学、美学思想,大学生阅读这些经典,有利于塑造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智慧,终生受益。1998年,有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完会之后,提出一个宣言:“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可见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得到了当代世界顶级科学家们的高度认同,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国学经典中富含管理学的知识,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尤为必要。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治国”都是管理工作,所以《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非常有益处。现在许多大学MBA课程中就有《老子》、《论语》等国学经典课程。管理学大多是财经类高校主要的优势学科,学生数所占比例很大。因此,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长,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护文化安全的重要策略。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把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普及大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良好传承,是符合国家政策、方针和路线,顺应时代要求的正确举措。

第六,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还可以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格。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财经类高校大多经济和商业氛围比较浓,普遍呈现浮躁、过于功利的商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普及国学经典教育,以国学经典孕育校园文化是一项有效的补救、矫正的措施。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让校园充满浓浓的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可以提升校园的文化品格,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塑造高洁的灵魂。

三、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的方法和途径

财经类高校如何成功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呢?正确有效的方法、策略和途径是成功的保证。学校相关领导在理论上要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在具体政策上,要实施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按选修课和必修课设置国学经典课程。今天首要提倡阅读的国学经典包括蒙学经典与先秦经典两大类别,前者的代表是《弟子规》,后者的代表性著作有《周易》、《论语》、《老子》、《庄子》等。《论语导读》、《老庄导读》、《周易》、《老子》可以设置成必修课。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不仅适合小学生阅读,也适合大学生阅读。一方面因为他们小时候缺乏儒家蒙学经典的熏陶,需要补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最精炼、最通俗、最易记的表达形式,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人类的普适价值,既适合儿童,也适合大学生。1990年秋,《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二,鼓励教师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讲座,如国学经典讲座月活动。

第三、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国学经典学会,比如论语学会、周易学会、老子学会、庄子学会等,弟子规学会等。学会定期举办读经活动,举办各种国学经典诵读会、诵读比赛、针对经书中观点的辩论赛。

第四,将国学经典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室、走廊等处悬挂我国古代圣贤的画像,张贴圣贤的语录和箴言,还可以设置文化长廊、古代先哲的雕塑群,营造一种离先哲很近的浓厚氛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先哲的存在和智慧,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第五,学校广播台每周二到三次早上播放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傍晚播放国学经典的讲坛 4 节目,比如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讲《三字经》等。

第六,在校园网上开设国学板块和国学论坛,让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和讨论国学经典。这也非常适应学生喜欢网络交流的趋势。

另外,因为国学经典时代比较久远,都是文言文,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所在。如何让国学经典穿越时间的距离,变得亲切,变得生动?这就要求教师有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必须大胆改革和创新,找到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利用多媒体和音像资料教学,结合古典音乐、画面和讲解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学,用经典中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经典确实对身心有好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联系方式:手机***;邮箱:yuxiangyun1975@sina.com;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233030)123 韩晓燕《财经类高校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J)2008年第9期。

张三夕《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国学教育活动总结 篇6

高二阶段,我们备课组老师编写国学读本,本着思想性与生动性结合的原则,我们精选了传统诗文篇目,并配以当代散文,或作补充,或做解读。比如我们选了苏轼的《赤壁赋》,随后缀上刘艳琴的《来生便嫁苏东坡》;节选了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便配了江晓原《迷恋西厢记,冷落天文学》,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并列,阅读中有了比较,还更多了有趣的拓展。总之,《陌上花开》的国学读本在师生中还是受欢迎的。高三阶段我们继续编写国学读本,此刻考虑的除了可读性外还得注意实用性,即要照顾到高考要求背诵默写的64篇,于是我们分类编排:诵经典·品悟人生之境;凝聚了先哲智慧的经典篇目,敏锐地创意解读先贤的时文,简洁补充的文化常识等,几个板块组合,本册书更具内容的丰富性。如今,高三学生人手一册,时时在握。

高二下学期我们成功举办了一次辩论赛,辩题如:正方---中学时期,知识积累比人格塑造更重要;反方---中学时期,人格塑造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就这一辩题,学生开始热烈论辩,显而易见,平时的国学积累为反方同学提供了大量论辩的依据,他们借用《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来强调人格塑造先于知识传授;他们用“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来强调为人的基本修养。国学中蕴含的美德,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提升着学生的素养。

强化国学教育的方法 篇7

其实这种国学教育的缺失源自青少年时期,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的威力依然巨大, 很多家长急功近利, 热衷于让孩子花大力气去补习数理化、英语, 语文却无人提及, 导致了语文教育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 这自然不利于国人国学素养的提升。

因此, 提升国人的国学素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要想提升国人的国学素养, 必须强化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 所以我们应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 不挤占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前提下,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努力进行国学教育。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简单易行的方法, 与诸位共同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 珍惜课堂教学时间

初中语文教材六册课本, 有层次有梯度地选取了诸多国学经典篇目, 上自春秋战国, 下至清末民国, 有诗歌, 有散文, 有寓言, 有小说, 有杂文, 篇篇都是经典之作, 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珍惜课堂宝贵的时间, 将自学国学的一些方法教给学生, 比如文言文的断句、常见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用法、固定文言句式的识记、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准则等等, 力争让学生会读、会背、会译并能有所感悟, 以期为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储备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有丰厚的储备, 仅靠语文课本中有限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搜集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按类别、分周期地让学生搜集国学篇目, 比如这周搜集两篇先秦诗歌, 下周搜集五首唐诗, 第三周搜集三首宋词, 第四周搜集一篇短小的古文……切记量不可太多, 太多则增加学生负担, 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与厌倦心理。搜集之后, 同学之间可以资源共享, 自主或合作将其背诵并默写下来, 遇到疑难可借助工具书或向教师咨询以释疑。指导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认真做笔记, 这样可以逐步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成就感, 进而督促自己养成习惯。若能坚持下来, 初中三年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必可取得长足的进步, 道德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三、组建国学兴趣小组

对于部分对国学兴趣浓厚的学生, 可将他们组织起来, 成立国学兴趣小组, 有效地调动并保护他们学国学的积极性, 并通过他们产生榜样效应, 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国学。兴趣小组建立后, 要有章程、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活动, 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生也要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 对于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要做好记录, 活动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主动地去探求结果, 并抽出时间及时进行交流, 不要留“尾子”, 防止学生养成拖沓懒散的习惯。

四、举办国学讲座

初中生国学基础薄弱, 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如文学样式的传承、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往往一无所知, 这就无法将所学的国学篇目前后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如果能举办一些国学讲座, 将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讲座应重视将国学理论教育的系统性与普及性相结合, 注意与教材的区别, 在注重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前提下, 增强通俗性和趣味性。

五、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进行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是让学生由国学的受体变为自觉的主体, 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可与学校图书馆配合, 成立国学阅览室, 让学生主动走进阅览室探求国学。阅览室中陈列包括史学名著、古代帝王、重臣名相、政治制度、地理典籍、文学流派、文论典要、诗文总集、小说戏曲、哲学名著、宗教典籍、书法名家、园林建筑等在内的国学书籍。阅览室选择有一定国学知识的图书管理员, 能够给学生一些阅读指导。另外,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栏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评书节目, 也是很棒的国学教育资源, 可指导学生收看、收听。

六、开展征文活动, 将国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开展征文活动是促进学生将国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征文的题目由学校统一设计, 统一要求, 统一评奖标准, 并及时由有关教师评奖, 营造国学学习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国学教育的种子撒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把看起来高深莫测的国学变成生动亲切、学生易于接受的国学。

国学与生命教育 篇8

儒家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发端之心为“仁义”,高明之境为“中庸”;仁义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中庸是万事万物的正体;仁义是“发于中”的内在支撑,中庸是“形于外”的外在体现;仁义是贯穿始终的看护,中庸是理想结果的实现。

何为中庸

现在,当人们说起“中庸”这个词,语中所指的是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中庸》本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成书于战国时期,在宋代之前并不单行。而儒家学说发扬至北宋,程颢、程颐两位学者认为这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孔门传授心法”,便将它整理编次,并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这就是宋、元以后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四书”。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又沿承“二程”的思想,为“四书”逐一作注,成就了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

《中庸》全篇不长,仅有四千余字,然而这篇经典,却是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四书”时,最后才敢攻读的著作,公认是儒家学说中最难懂最深奥的理论。正因它的博大精深,“中庸”一词,就不仅仅是一本著作的名字,还特指一种精妙的思想,这也就是“中庸”的第二个含义。千年以来,中庸的深意一直吸引着人们不断探讨求索,本文也就首先释义,何为中庸。

程颐解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不偏不倚就是“中”,不变不更就是“庸”。朱熹进一步指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他的意思是,既无不过,也无不及,中道即为常道。那么“中庸”,也就是符合常道、落入常理,正中正好、恰当其分。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他认为,“庸”就是用。综述来讲,中庸,就是使用适宜的、运用正好的、选用合适的、符合常规的、适于常理的、正中常道的。

这也就是儒家崇尚的“执中”的思维方式。执其两端用其中,这个“中”并非是简单的中间派,而是要在两种极端、两种可能里,选取最刚好合宜、最正中目标的那一个。因此,可把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人生态度,凡事不求绝对、不求偏激的适度原则。

为何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要求君子所为要符合中庸之道,而指出小人所作则违背中庸之理。那么,为何中庸是如此重要的原则呢?这在《中庸》开篇就给出了解答:“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中其分,这种适度的把握,是万物生发而成的本源。因为,正是天地间的条件曾方方面面都恰到好处,才有了生命的勃发。而这种正好,又成就了“和”——和谐共荣的世间万象。“和”是天道的追求,是世界之所以成立的本质。因此,中庸的态度法则,是对于“中和”的达成,是实现天地万物各当其分、各行其道的必由之路。

以此看待“中庸”,它就不再高高在上、玄之又玄了,中庸本就早已落实到了万事万物发展的核心规律上。

而中庸之道化入人间社会,也是致中和的法门。让各方满意,则社会和谐,人人安处其位,事事合乎所以,这看似平常而不出奇,实则已命中最高标准。

中庸之道,就在平常道中。

然而,就是这种看似最平凡不过的理念,却几乎是儒家学说中最向往的精神追求,也是最难行的处世法则。

所以在“四书”当中,最能传达“中庸”精神的论著《中庸》,虽然简短,却被放置在浩浩长篇《孟子》之后才可学习。如同山顶的启明灯,纵然只占据一角山崖,却需要经过厚实基础的攀登,才能最终撷取它的光辉。

因此人们又称,“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平实的中庸里,达成的是完美。

正因“庸”为常态,才难提炼,又因“中”为正好,才难实践。

如何中庸

但是,儒家也依然努力地为人们指出了学习中庸的方向,指出了如何无限地贴近这一最高深、最精妙的人生法则。这个博大精深的学术流派又一次告诉我们,一切目标的达成,不过是从脚下出发,从自身做起,从内心求成。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心,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性情、体察万物、成就目标的秘诀。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法绕行。中庸的实现亦是如此,从“诚”迈出,经“中”过路,向“和”进发。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这就是走向中庸之道的最佳途径。

做到中庸,首先从诚心开始。对人诚,则善于沟通;对事诚,则善于明晰;对物诚,则善于珍重。诚者,必能心达而意定,从而接近平和、大度、达观。

此时,就已经近乎于“中”的程度了。因为心诚意正,所以不偏不倚。一个惯于以中正之心处世的人,将看到比他人在自我那个狭隘角度所看到的更全面、更广阔的风景。

坐中才能守正。怀有“执中”的心态,可使生命境界走向不忧不惧、不惊不扰的和谐,与自身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拥有“和”的思维习惯与精神风骨,便是一个无限近乎了“道”的人,是一个守正无邪、中正平和的人。

中庸,非一味示好、掩藏自己,非见风使舵、毫无主见,恰恰相反,中庸要求的是,心中有定,手中有稳,语中有理,行中有序,能以不伤人也不自伤的方式去待人,以不委屈也不求全的立场去处事,以不动摇也不固执的态度去面世,以不畏缩也不激进的思维去考量。

道不远人,中庸之道,本诚而为。

中庸在今天

中庸是待人的态度,也是做事的艺术,更是把握局面的能力。

按照中庸的理念,面对纷争,不是简单地快刀斩乱麻而后患无穷,而是能体察到多方的顾虑、苦衷、利益、隐患,做出让各方都尽可能满意的协调方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交往中,1955年周恩来于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就是中庸思想的最好体现。保持各自的差异,承担共同的责任,使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的亚非国家得以互利。可以说,中庸就是平衡之后的共赢。

另一运用了中庸理念的国策,就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既可实现国家统一,又可维护特殊区域的权益,照顾各方利益,保证全面富强。在复杂关系中,所有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用中的智慧。

所以有人就认为,中庸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每天都在受惠着的这一基本国策,就是发扬和践行着中庸的智慧。

胡适曾说:“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可见,中庸的指导思想在传统文化浸染的国土上无所不在。

比如:兵家就提醒“穷寇勿追”,要给对方、给己方都留有余地;而政界多信奉“功成身退”,不登峰造极,而见好就收;在做人上追求“光而不耀”,光亮温暖却不灼伤旁人,光芒瞩目却不刻意招摇。中庸提倡不张扬的人格,不极致的进阶,不逼仄的追逐。安近怀远,与人为善,进退有度,人我皆宜。

然而中庸,绝非是很多人误解中的好好先生、四面恭维,中庸是消解中的坚持,忍让中的坚定,平和中的坚韧,包容中的坚守。以中庸为体,面对世间,就能够减少因私欲而发的战争、因敌对而生的厮杀、因隔阂而起的冲突、因极端而存的矛盾,无论国际关系、民族关系、人际关系、自我关系,都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因为赤诚而处理适中,因为适中而达成共赢。圆融变通,经世致用。

中庸的精义,经两千余年而益发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它能使异议融会贯通、和谐共融,能使理论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真正将智慧落实到古今生活里。中庸,是朴素诚恳的力量,是悲悯达观的情怀,是守中取正的情操,在至高至圣的哲学中闪烁,又在平凡常道的点滴里把握。

“国学教育进校园”方案 篇9

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祁阳县教育局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文件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及践行活动,现制定长虹街道明德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以弘扬国学经典、有效育人为核心,以诵读经典、践行经典为载体,让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切实提高我校的中小学生道德人文素质。

二、工作安排与措施(一)诵读三字经

1.每日一读:每天安排15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或学习新篇目,或温习旧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2.每周安排一节课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3.师生读、亲子同读:以家校联系方式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同步诵读相同内容,为学生做表率,达到同读同悟。

(二)践行《弟子规》

广泛在学生中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把《弟子规》内化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老师、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体措施:

1.营造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浓厚氛围

以弟子规文化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形成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浓厚氛围。利用班级宣传栏、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宣讲《弟子规》。每班要在教室宣传栏布置国学内容,每天中午利用明德校园之声诵读《弟子规》。

2.在学习研究中践行

学生在读熟、背熟的基础上开展践行活动。

①让学生对照经文阅读译文,独自获得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②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经文难解字义和整段含义拥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经文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

③让全班同学对照文中要求,自省以往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帮助,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在日常生活、主题教育中实践(1)开展四个教育:

感恩教育:让每位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师长的养育、培养之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养成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礼仪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礼仪素养和文明水平。

诚信教育:通过评选“道德诚信好少年”等形式,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三、工作原则

1.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 2.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 3.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 4.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6.与德育、教研、科研相结合 7.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五、实施步骤

1.成立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监督指导

2.全面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积累过程性材料。迎接区教育局对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的检查调研。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依照此方案,抓好落实。2.按照方案,完成各项工作

七、组织机构 组长:林启辉 副组长:郑敦奇

组员:林寿通 林浩 谭巧如 郑淑云 方纯娟 潘明珠 姚少凤 柳瑞贤 黄云珍

潮阳区海门第三学校

国学教育演讲稿 篇10

那么,书,要读什么,要怎样读?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国学与语文。

所谓“国学”,作为名词自古就有。(《礼记·学记》)中讲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意思是: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天子或诸侯的国都办学有“学”。国学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盛行于20世纪初年,是指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学术体系,相对于现代学术,它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它指中学。

读国学经典,可以导言行,塑品德,启智慧,健身心。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它可以优化人的品格,唤醒人的爱心,培养人的意志,树立人的理想,让下一代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有用人才。

语文素养作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近年来,教育界针对语文课程改革展开了大讨论。为了弥补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国人呼出“振兴国学”的呐喊。“国学”走进了校园。祁县第三小学的国学特色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笠翁对韵》,五六年级读《论语》。源于这样的际遇,我有幸与国学结缘。俗话说:经师易做,人师难当。在国学这条路上,我与学生一起诵读,感悟,启智,成长。

讲到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时,我与孩子们一起回忆《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谈到读书方法时,我和学生一起背诵“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我用《三字经》中的“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知义”来激励学生,更是在勉励自己,;我从“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谈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于是,语文的学习不再那么生涩,思想的启蒙变得如此的浅显而又生动。国学,祖先留个我们的精神财富。

文化没有暴发户。经典学习很难在当时立竿见影,或许在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后才能体现出它对人生的帮助。

让孩子们学习“国学”应该循序渐进,以激发兴趣为主。比如茶余饭后可以让孩子背背唐诗,掌声鼓励一下,让孩子有成就感;比如老师和家长可以跟孩子一同读经诵典,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比如在班级,在学校,在家庭创设浓郁的国学氛围,让国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它有国粹,也有国渣。对待国学,我们既要继承,更要革新。

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要求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探究式”的语文教学体系。超越,须得回归,要全球化,首先需要民族化,把国学精华和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以“文”化人,国学就是走向新时代教育的起点!

国学该教育些什么 篇11

所有这一切现象与结果,似乎都在我的预想之中。因为这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形式主义”!当然,“形式主义”,比什么主义都没有似乎要好得多,再怎么“形式主义”,也还是有一定内容可以做。我至少是这样理解,有了提倡与开头,有识之士乃至真正的实践者,说不定会在某时刻突然跳出来,大有作为。但时间之指待遥遥不可预期,现行教育机制几乎压得各级管理者与底层教师们苟延残喘,而真正的改革者、冒险者和实践家却总是不见雨点和雷声。这其中的原因,不用去探究它,大概是时机还未成熟吧。

但如此的沉闷和偶尔指导孩子背诵“几首唐诗与几句论语”的“国学”形式,却不时在给我“挠痒痒”。问题是“痒”靠别人“挠”能够止痒吗?越痒越挠,痒痒挠挠,一定是不准确的,无效的、折腾不已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思:什么是国学?国学究竟该教育些什么?该这样引导教育国学?

一、我对国学的认识

什么是国学?在大家的心中,国学应该就是中国古典的经典吧?没错。那么,外国的古典经典叫什么?所以, “国学”一词,其实是中国近代产生的新词,文化史家门早界定了,“国学”是应“西学”的冲击而产生的词。近代,为了救国,不少人极力批判,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但是,人这种“植物”是受天时地理和土壤决定其生长和存在的,其食物与营养的吸收有一定的地域选择。要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下子去大吃牛排面包、喝白兰地、马爹利,接受耶酥基督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或者欧洲的现代与后现代文明,并以此拯救中国,显然是欠思考的、太急功近利的行为。所有,有明智之大师们就在另外一面,固守且发扬光大中国古典优秀文化精神,力倡“国学”,而保存民族的体魄与精魂。这就是“国学”的由来。

这样一来,国学的内容就多了。例如,中医、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古典音乐(琴)、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象棋围棋、中国武术、各种民间艺术和绝活、乃至中国哲学、历史、宗教(佛学与道学)、诗歌等等,几乎涵盖文化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浩如烟海。只要深深蕴涵着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精神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国学范围。

这样一来,那种把国学教育局限在背诵几节论语、几首诗歌的做法,显然就太简单化、浅尝辄止了。这也难怪,为什么席卷大江南北的“国学教育之风”,那么短暂,那么吹了一会儿,就毫无生机和趣味,以至难以坚持下去,即使硬着头皮坚持,也逃脱不了“形式主义”的厄运。再加上与日常教学内容的冲突,其简单的教育也无法得以消化与吸收。所有,有人如是反思:这样的“国学教育”,是否有“扼杀”孩子的嫌疑?“救救孩子们”吧?而其结果,又是走向反面或者极端,完全抛弃、彻底避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是当前国学教育的悲哀现象吧。

二、国学内容,哪些适合中小学教育

既然“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那么,哪些内容适合中小学教育?该如何选择?

必须明确,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俗话说,就叫“打底子”。这样推理,就是大家喧闹了二三十年的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嚷了多少年了!嚷得太累了!连嚷的力气与精神都没有了!大家就干脆懒得嚷,“有鞭子”抽打,就走一步吧,就这样……

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师资、课程统筹与安排;看我们的教育方向;看我们的社会和家长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做些什么;看我们的教育怎么应付和怎么向社会“交答卷”——

我们的孩子们,也都在天天背诵“论语”、“孟子”选章……古典诗词70首,在各级国学活动比赛中频频拿奖,区级的,市级的,省级的,奖状多的遍地都是……

倘若要考察孩子们学到了什么,确实有那么一点。但深究,则似乎什么也没有。除了一些“小背诵”。

应该知道,国学教育,是最终要落实到一个“育”字上来,在道德、人格、社会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幸福观等等方面,给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孩子最后成为什么人才,那是高等教育以及以后终身学习的事情。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明确内容,排除干扰和形式主义的做派,诚心而用心,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认真去选择、去编排适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内容。孩子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定会找到适合的“国学内容”,那就不是什么难事。但要放手,放手给那些在行的教育工作者,信任他们,由他们去实践、操作、摸索、总结,那就一定会有大成效。这一点尤其重要,学校领导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多支持,少干扰,少指令……必须知道,外行管内行的结果……

当然,一线的老师们,则必须“业精于勤”, 在个人专业上发展出自己的特长、深度与优势,自信加勇于探索,走专家之路……

补充一点,但凡在国学教育方面有一定实践与思考的教育者,没有谁不明白,《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千字文》这些经典的选读内容仅仅是启蒙开始与入口,且由于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显然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对于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欠合理的、违背人性与新时代道德风尚的,要做新的阐释、引导与更新,切不可以偏废、乃至完全否定。而由于现代教学科目细分的缘故,如何在个学科之间整合与互动学习,融会贯通,都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艰难课题。谁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为了形式而“教学”,对于国学教育不仅仅都是有害的,简直是“杀人”。那就不是责任的层面,应该是师德与人格问题了!这是因为,作为“文以载道”的国学经典启蒙传统教材,显然不同与“艺”类科目。即使是“艺”类科目的教育教学,如何通过教育,在教育中完成心智的训练与人格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教为始,“育人”则为根本或终极目的。任何功利化的教育,都是有害的!而虚假教育和形式主义教育,是必须彻底根除的时候了。

nlc202309082349

三、在现行中小学教材体系里如何有机地纳入国学教育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史,中国的学制体系,几乎完全移植自西方。我们的大学主体无不是理工农医乃至政法、经济、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实用学科,而院士则成为大学校长当然的资格。在中学小学稍微有点不同,中学讲授了少得可怜的我国古代历代经典作品作为点缀,小学除了十来首古诗词,几乎一片空白。严格说,几乎看不到国学教育的影子。且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对传统经典几乎持怀疑和拒绝的态度。这相当可怕。

所以,有人士提出,重新建设中国的“古典学”,走一条与西方教育接轨的路子。也有明智人士直接进入本质,提出,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古典文明传统,自立以传授中西方古典文明问学业的”(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建制。凡此种种,都是强调古典传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至于可操作性,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所意识到“国学”,其实就是古代经典典籍文本。它必须以古代文本的形式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中,而不是用现代汉语的文本去解释,语境破坏,则就不是国学教育了。当然,也不能够粗暴的用现代人的思想、经验等等去错误解读,或者传授。那样,我们怎么可以直接接受到真正的“国学精神”?因此,如何选编一系列国学文本作为国学基础教育的试用教材,且立足中国古典,而不分文、理、哲、诗、史,并且有机的纳入现行教材体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和紧急任务。至少,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自觉先行起来,自觉地探索和实践。只要大家都自觉的去作为,国学教育才会正常的进入轨道。

四、该这样教育国学

现在,有不少热衷于国学的教育机构,但多数处于民间状态,属于盈利性质。这是我国现行条件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弊病百出。当然,比起正规教育机构,即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他们做得更多更好。而我们体制内的中小学教育,却畏手畏脚,这也怕错,那也怕错,多停留在形式和教条状态。这是极其不好的、不负责的现象。

而普遍存在争议的问题是:一、该不该重新读“国学”;二、读“国学”只需要读,然后感而化,而悟而致用,无须解释和翻译;三、必须“释经”,才能够在诵读中进一步领悟国学精神,从而学以致用。第一种看法,显然可笑。第二则趋向保守和小心翼翼,但用心良苦,且不无道理,其担忧的,正是第三种的问题所在。

综合归纳,国学教育,必须立足国学文本,通过其文本进入语感语境,才能够见得精神所在。这是须臾不能够离开的!但“释经”是对有效学习的疑难解析的必然补充,这也无法否定。只是,“释经”也是“误读和误解”产生的歧路分岔,如何把握,且不可小觑。必须谨慎才是。所以,多读多诵,从而自悟。就会避免教师导读的统一划齐,显得强制与“暴力”缺少对受教育主体的尊重,甚至走向“扼杀”。

当然,如果我们处处能够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人格教育与道德培养为前提框架。则可以大胆去实验、实践和探索。犯不着谨小慎为。毕竟,教育。永远不可能够是完美的。

上一篇:小学作文景下一篇:被温暖照亮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