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对舞蹈教学的影响论文(精选5篇)
广场舞对舞蹈教学的影响论文 篇1
一、摒弃“高精尖”的人才观,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的目标是将一个教学能力几乎为零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宽泛知识和准确概念的舞蹈教师。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发挥舞蹈的美育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教学特点,获得必备的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教学自信,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民舞蹈教师。
二、以广场舞为榜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控教学目标
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它主要以人的动作来体现美感、传情达意。因此,它对人的形体等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基本功训练便成为每个高等师范学校舞蹈学生必需的专业训练课程。劈叉、下腰、横叉、抬腿、压腿等基本功训练原本就单调乏味,再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成人的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在软开度、柔韧性等方面的可塑性已有所降低,在训练中势必导致身体上的痛苦。这样使得部分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训练产生畏惧心理,萌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面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情况,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放下身段向广场舞学习,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要求:如基本功训练宜简化到最低程度,只要学生能掌握基本功训练的方法,领会动作要领,明确训练目的,鉴别动作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了;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搞“精妙准”,要求腰腿的软度、跳跃的高度、旋转的速度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控制”这一动作练习的教学,如果过分强调腿的控制高度和时间长度,学生就可能会不顾自己的能力去贪高,从而产生弯腿、挫腰、送胯等毛病,这样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对基本功训练甚至对整个舞蹈学习的信心。假如我们在教学中降低并分解它的目标要求:第一步只要求学生体会控制腿的感觉和掌握操作要领,第二步让学生慢慢体验感受身体重心的控制,第三步再把握舞姿的控制,这样循序渐进、分层提高,不仅易达成“控制”这一动作的教学目标,而且又使每个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而又成效。
三、坚守体验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舞蹈是体验的艺术,其精妙处只能意会。舞蹈教学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舞蹈教学。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舞蹈基础比较薄弱,在体验基本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辅以舞蹈作品鉴赏来感受舞蹈语言、丰富舞蹈语汇,从而拥有良好的舞蹈体态,能够正确优美、完整流畅地完成舞蹈动作。当学生的舞蹈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后,要注重表演实践。表演实践是提高学生舞蹈水平、提高学生舞蹈兴趣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学生登上舞台表演不仅集中展示他们刻苦训练成果,而且这种由观摩者到表演者的角色转换,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表现、爱炫美炫技的性格特点,对其今后坚持舞蹈学习极具激励作用。能否带给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既是舞蹈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又是舞蹈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人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面临的艰难困苦涂上快乐的色彩而征服之。这种变“苦”为“乐”的情景创设应用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能给学生眼前的学习带来乐趣,而且还会使他们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持久的舞蹈学习动力。
四、不断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舞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既是舞蹈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在舞蹈方面持续发展、持续热爱舞蹈的根本保障。兴趣不人是与生俱来的,是成长过程中在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的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探究感兴趣的客观事物。广场舞之所以参与者众多,就是因为人们需要长寿,需要健康,需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需要尽情地享受幸福快乐的富裕生活,进而对广场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然。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重视兴趣的培养。再则,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的目标取向应当对准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自我激励、自强不息的方向。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成为必然选择。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中对音乐教学目标任务是这样论述的,“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因此培养学生舞蹈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使其获得学习舞蹈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之一。
广场舞对舞蹈教学的影响论文 篇2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清晰、明确, 人们群众需要一种能够陶冶个人情操以及锻炼身体的艺术文化活动。广场舞是集艺术形式与娱乐锻炼于一体的文化活动, 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 尤其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广场舞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的完美结合。我国政府部门在广场舞的推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修建完善的娱乐休闲场所。目前, 广场舞已经与我国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推动了艺术文化生活的建设。
二、广场舞对构建和谐文化社会的影响
(一) 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次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 而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和谐群众文化的建设1。群众文化的健全与良好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促进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广场舞作为时代的产物, 是艺术文化崭新的表现形式, 以其动作简单易学, 参与人员多等特点获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广场舞为群众创造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 便于形成健康、向上、平等友善的社会风气。广场舞传递着积极、和谐的风气, 带动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 使群众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二)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 中老年人的群体越来越大, 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尤其是退休人员需要重新找到一种情感归属方式, 来满足自身的价值需求和尊重。广场舞的应运而生正好满足了中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广场舞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是娱乐与表演的完美组合, 动作简单、运动强度适中, 便于中老年人舒展自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 增加了人民群众生活与工作的压力, 若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 将会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广场舞能够起到体育锻炼的作用, 强身健体, 增强心肺的运动, 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 增强身体的消化功能, 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广场舞有利于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推广和普及, 也是检验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成果的有效标准。
(三) 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中老年人通过跳广场舞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 好的心态和有规律的身体机能锻炼能够避免疾病, 减轻了儿女们的经济负担。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和老人居住难免会产生生活的摩擦。而广场舞是中老年人释放不良情绪的最佳途径, 可以很好地转移老人的注意力, 减少家庭矛盾的出现。广场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老年人的艺术素养, 以及提高中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三、广场舞的作用
(一) 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
广场舞是舞蹈的衍生品, 将艺术性、民族性、时尚型等特点于一体。广场舞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 能够培养群众的艺术思维。广场舞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 方便中老年人接受, 潜移默化中能够改变人民群众认知、感知、理解、审美等能力, 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思维方式, 培养群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 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广场舞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娱乐活动, 能够转移参与者的注意力, 欢快的节奏和动听的音乐, 能够将愉悦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 在身心愉快的同时, 还可以调节人民群众的作息和身体机能。愉快的心情还可以缓解生活的压力, 从而使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的境界。广场舞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摆出不同的姿势和造型, 塑造人的形体, 让身体能够做出协调、柔美的动作, 让中老年人的体态更加优美, 步履更加刚健。
(三) 有利于健脑
记忆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退化, 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大脑退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大脑健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场舞是一种有氧运动2, 使中老年人在练习的过程中记住舞蹈的动作、舞感和音乐, 刺激大脑神经, 能够有效的治疗中老年人的大脑退化, 具有很好的健脑功效。
四、引导广场舞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提供软件设施方面的支持
居委会或文化部门指导群众组建广场舞团队, 把广场舞的负面影响尽量降到最低。让广场舞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大集体, 引导广场舞向着健康、受欢迎的方向发展, 成为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一。目前需要专业的舞蹈艺术人士对广场舞的动作进行指导, 满足每一位参与者的跳舞需求, 争取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广场舞中需要融入更多的民族以及民间的特色, 让广场舞带有鲜明的地区特点, 从而传承民族文化。
(二) 举办广场舞的比赛
广场舞的推广要借助于一定的途径3, 例如举办广场舞比赛。广场舞比赛作为参与者交流、学习与展示的平台, 能够吸引更多的广场舞爱好者参与其中, 可以鼓励缺乏勇气的爱好者大胆的进行尝试, 积极融入广场舞的活动氛围。比赛能够释放广场舞参与者的思想包袱,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具有参与集体活动的动力。广场舞比赛还可以让大家的技艺得到提高, 吸取他人的精华, 做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进而提高自身的竞技。
我们可以借助于媒体的力量进行广场舞比赛的宣传,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大家展示广场舞的独特魅力, 让人民群众对广场舞有正确的认识, 通过健康快接的方式接受广场舞。
五、结语
广场舞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还带给人们独特的生活享受。广场舞作为一项大众化的艺术娱乐活动, 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操, 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境界, 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广场舞让人们群众认识到自己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 对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我国居民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方面的享受。居民的精神生活多为参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活动, 而广场舞则是作为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被人们普遍接受, 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广场舞是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兴产物, 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也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带动了社会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群众艺术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艺术文化
注释
11.王世锋.广场舞对群众艺术文化生活的影响分析[J].大众文艺, 2014 (14) :8.
22 .范向健.广场舞对群众艺术文化生活的影响探讨[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5 (08) :187-188.
广场舞对社会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广场舞;影响;社会
广场舞这种以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自娱舞蹈,已成为城乡群众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型的健身方式,丰富着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实现全面健身、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场舞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增强体力,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广场舞的开展,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力,还提高了锻炼者的身体灵活性。广场舞动作的开展主要是围绕颈、肩、腰、髓、膝等关节来进行的,广场舞的动作强度虽然不大,但是能够使参与者全方位的参与进来,既活动了各个关节,还调动了身体的各个部位。有利于对颈部、腰部、肩部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增加肌肉的弹性和力量,促进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改善心血管系统,延缓机体衰老。长期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不仅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还能够延缓机体衰老,增强锻炼者的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改善心脑血管方面,可以平衡血压和心率,使心脏保持强劲有力,增加心脏血流量的输出量,为身体新陈代谢提供强有力的供能。
(三)增強大脑神经活动,改善睡眠。长期进行广场舞运动会使运动者的大脑中枢神经和身体的适应性得到改善,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广场舞爱好者在进行跳舞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观看领舞者的舞步动作,还需要记忆某些动作,这种记忆的过程促进了广场舞爱好者大脑皮层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广场舞爱好者在经历1-2小时的运动后,往往身体和心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放松,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对于一些睡眠不好的人群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提高消化功能,塑造完美体形。广场舞是一种有氧运用,长期坚持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功能,还能够降脂减肥,控制体重,同时还能够塑造完美的身材。长期坚持跳广场舞能够提升运动者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使肌肉收缩,增加骨密度,还能够使身体的各部分机能得到相互协调。
二、广场舞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广场舞有助于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草根群众文化的发展。广场舞的运动形式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运动节奏在音乐旋律的引导下富有美感,带给人美的享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受到广场舞魅力的熏陶,从而参与到广场舞健身运动中来,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还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草根群众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和保障。
(二)广场舞有助于繁荣群众文化。广场舞为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基于广场舞形式的多样性,包括扇子舞、太极舞、扭秧歌等,以及不同风格的音乐伴奏,都很好的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组织和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相互之间可以加强文化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共同实现对美的追求,一定意义上也实现了群众文化的传播和繁荣。
(三)广场舞能有效提升城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广场舞已成为开展地域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城乡群众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舞蹈是象牙塔的艺术”的认识,让舞蹈还原于社会,使人人在这个舞台上都享有权力,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性,让舞蹈回归本真。广场舞引导人们追求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群众懂得如何欣赏高雅舞蹈作品,增强了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力,更好地促进了人民群众整体艺术素质提高。同时,广场舞的普及推广对缩短城乡文化差距,打破城乡文化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效促进了文化成果人人共享,从而提升城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树立良好的城乡区域形象。
三、广场舞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营造和谐生活的氛围。首先,广场舞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广场舞是一项综合性的运用项目,它集运动、娱乐于一体,并配以激昂的旋律、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给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并将这种氛围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激发人们参与到广场舞运动中来。广场舞这项运动如果长期开展下去,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在运动中增进交流和合作,促进家庭邻里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能够建立一种团结友爱、欢乐祥和、和平互助等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让人们在运动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朋友的关怀、邻里的帮助,促进了我国和谐小康社会的构建。
(二)促进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尚发展。广场舞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人群,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舞姿抓住了大部分人的精神思想,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和谐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广场舞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促进人们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社会风尚,并能够使运动者获得情绪的体验和思想情操的陶冶,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广场舞运动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广场舞营造的和谐氛围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及认同感,进而减少各种不良因素,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广场舞形式与时俱进,在内容和形式上增添了时尚元素,让人们耳目一新。在广场舞的运动中,对人们的审美和追求都有所改善,正确的引领着良好的社会风尚,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和陈旧落后的思想,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作为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运动方式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参与。广场舞的开展不仅能够对参与者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还能够繁荣我国的文化建设,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广场舞的重视和宣传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红希.广场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57-59.
[2]康姗丽.广场舞对大众健身产生的影响效应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
排舞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启示 篇4
1 体育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体育舞蹈就是国际标准交谊舞,是由社交舞(交谊舞、舞厅舞) 演变而来的。社交舞的来源可追溯到原始时期,那时人类就有带有娱乐性、观赏性、表演性的舞蹈活动,逐渐由世界各地最早的民间舞蹈发展演变而来,其发源地多为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黑人群体聚居地,经历了对舞、圆舞、行列舞、集体舞等舞蹈形式的演变过程。11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王室的舞蹈教师对民间舞蹈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了具有规范形式的社交舞蹈,法国大革命后,这种宫廷舞被广泛传播,18世纪初在德国和奥地利民间流行的“兰德勒”舞, 后来演化成华尔兹,19世纪波尔卡、华尔兹、四方舞等十分流行,到19世纪末,融合了波尔卡和华尔兹的狐步舞应运而生,同时起源于古巴的拉丁舞也逐渐盛行。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当时欧美流行的舞姿、舞步、方向、音乐、服装、技巧等进行规范整理,颁布了华尔兹、狐步、探戈、快步四种舞蹈的步伐,统称为国际标准舞。时至今日,国际标准舞已经发展为摩登舞、拉丁舞、团体舞三种形式,后来被统称为体育舞蹈。
2 排舞的起源和发展
排舞(Linedance)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既可以独舞,又可以集体共舞,形式自由。排舞最初来源于20世纪初期美国较为流行的社交舞。由于这些社交舞蹈必须由男女结伴才能起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喜欢跳舞却没有舞伴的人群。因此,美国的一些的社交舞俱乐部尝试让大家站成一排一排,不用男女结伴按照站位形式跳舞,这种尝试成为了排舞产生的最初萌芽形式。排舞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90年代后期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而排舞的舞步则源自欧洲皇室的宫廷舞,属于贵族舞蹈,后来经过流传改造,融合不同的舞蹈元素,派生出现在各种不同风格的排舞。
3 制约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瓶颈
3.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选课学生虽然对体育舞蹈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体育舞蹈的了解却不够,只有个别学生在培训班中短期学习过,基本功水平也一般,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零基础,不但加大了教学难度,而且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加上体育舞蹈项目本身规范性强, 技术复杂,对舞者的要求高,舞伴之间的不固定和差距,使那些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3.2 教学环境要求高
教学设施的参差不齐也是影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设施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体育舞蹈对场地要求较高,固定的舞池、木地板,周围要安装镜子,在开设体育舞蹈的高校中,有的高校有专门的体育舞蹈馆,设施比较齐全,有的学校还是水泥地。音响设备的配备有高有低,有的学校配有专业的调音台,有的学校还是简单的CD机。
3.3 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
体育舞蹈包括摩登舞、拉丁舞和团体舞。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狐步、探戈和快步统称为摩登舞,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舞、斗牛士舞。舞种繁多与体育课程课时有限的冲突,导致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深度不够。由于课时的关系,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只选择其中的一到两种舞蹈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选择比较混乱, 加上体育舞蹈动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内容过于竞技化,要想在短时间内学好,对没有任何舞蹈功底的学生简直就是一个巨大地考验。
3.4 教材缺乏统一规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目前公开发行的体育舞蹈书籍,内容多过于专业,套路过于竞技化,对于高校普及型体育舞蹈教学来说适用性不大。到目前为止,开设体育舞蹈的高校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大部分高校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难度低的套路教学,或者由教师自编套路进行教学,学生上课仅仅是一种技术动作的学习,理论知识涉及较少,缺乏对体育舞蹈背景和发展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阻碍高校体育舞蹈的持续发展。
3 . 5专业教师紧缺致使单人进行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和相关知识储备情况,也是制约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的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体育舞蹈专业人才较少,大部分高校体育舞蹈教师是从健美操等其它项目转行的,只有少部分高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影响了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和科研。另外,体育舞蹈是一项双人运动项目,需要两人共同完成各种动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行双人教学的高校较少,课堂上只有一位老师是很难完成完整动作示范的,学生也不能直观观摩,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4 排舞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启示
4.1 打破常规,简化舞蹈形式
排舞动作着重在步伐,对于躯干和手臂并无统一要求,身体可以随着音乐自然摆动,也可以随着当时的感觉增加一些手势以表现自己,每个舞者都可跳出自己的风格,展现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诠释,这更增添了排舞的魅力。排舞从舞蹈形式上打破了体育舞蹈必须由男女结伴起舞的限制,舞者可以独舞,也可以站成一排排集体跳,舞蹈形式自由,不受舞伴影响。排舞的舞蹈形式恰恰能够满足不用舞伴也能跳舞的需求,也让学生认识到跳舞时并不总需要男女结伴,可以单独跳,也可以集体跳,没有太多的局限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受到排舞舞蹈形式的启示,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舞蹈形式,打破男女结伴起舞的限制,不但解决了教师单独教学的困难,还解决了由于舞伴搭配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让学生单独学习,自由组合练习,舞步掌握熟练以后,学生可以随意搭配组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4.2 规范教材,加强理论传授
排舞目前已发展到了3000多支舞曲,几乎包括了体育舞蹈所有的舞种,还融合了爵士、街舞等很多时尚舞蹈元素,尽管排舞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但是每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码。排舞是世界同步舞蹈,在现有曲目中,排舞的舞步无一雷同。新舞曲的编制必须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认证才能够在全球发行推广,所以,同一支舞曲全世界的跳法都是统一的。虽然排舞的每一支舞曲舞步要求全世界一致,但是对舞者身体和手臂动作并无统一要求,舞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编动作,跳出自己的风格,非常便于普及和推广。
受此启发,建立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教材体系是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持续发展的阶梯。教材的载体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幻灯片、电影片、录像带、录音带、教学程序、磁盘等软件。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教材这一概念已经大大扩展了,至少应当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读物、工具书、录音磁带、教学程序、幻灯片、视频等,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材只有其中的1~2种,音像、视频教材的使用还不够普及。只有把各种教材最佳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地教学效果,教材的编写选择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着眼点,便于理解和学习。
4.3 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
排舞作为一项参与人数最多、参与人群最广的运动,屡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排舞之所以如此流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受场地、器材限制,无论在广场还是在家里,只要有块空场地就能跳排舞。排舞套路有初级、中级、高级,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们的需求,各种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舞套路。
受此启发,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活动, 根据课程方案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范围,选择适当的具体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4.4 加强宣传,建立交流平台
2004年排舞被引进国内,2009年国家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大众健身项目在全国推广普及,先后建立了排舞官方网站,修订排舞竞赛规则,举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组织给种各样排舞比赛,加强排舞宣传。排舞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并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关键在于其拥有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较为固定的体育社团网络和有效的管理办法。
受此启发,各高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立体育舞蹈社团,定期举办体育舞蹈教学比赛,在校运动会上进行表演,使学生有一个提高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赛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以赛促学,以促进体育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
5结语
广场舞对舞蹈教学的影响论文 篇5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建设;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作為人民群众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广场舞,无论是在丰富人们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还是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场舞以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的舞蹈形式,成为了城乡群众茶余饭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种相对简单轻松而又积极向上的舞蹈形式,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因此,广场舞在文化建设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广场舞的形式和艺术特点
1、形式特点。广场舞的参与者通常是以女性为主,场地设施多为一些空旷的场地,例如,社区、公园以及广场等,多位群众自发性组织,参与人数较多,缺乏有效的指导。由于是近几年开始逐渐兴起,政府缺乏足够的指导,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保证广大群众都参与进来,因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广场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但是由于受众面较为狭小,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在文化建设上又缺乏思想艺术的有效指导,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2、艺术特点。广场舞的兴起是伴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参与性多为自发性组织,舞步相对简单,动作更换也较少,作为初学者来说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前期的学习,只需根据他人的动作要领,就可以学会。广场舞的艺术形式通常以常见的扭秧歌、扇子舞以及一些群众根据电视广告舞蹈自发改编的舞蹈,在艺术形式上较为丰富,在队列形式上也较为丰富,从而满足不同群众的舞蹈要求。在表演形式上也较为灵活,在空地上根据自身的喜好放一段音乐就可以舞动起来,表现的方式较为丰富多彩。
二、广场舞对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影响
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场舞旨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人口大国,国家提供的文化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快,中老年缺乏相对娱乐健身途径。而广场舞由于没有舞种限制,而且简单易学,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进来,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进行舞蹈锻炼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广场舞由于在舞种上较为丰富,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聚集起来,为人民相互间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使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属。
2、提升城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广场舞近几年在我国各地不断兴起已成为展示各地方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舞的发展使人们改变了对舞蹈的看法,平常百姓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参与其中,使每个人都有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性。广场舞为那些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借鉴各自的优势,学习新的舞蹈形式,这种简单易学的方式,带动那些平时不怎么爱活动的人群,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使整个城市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广场舞使每个人的才艺得到展示,身体与心里上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情绪得到释放,使人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广场舞蹈的兴起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高雅的作品,增强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人们的整体文化艺术水平得到提高。广场舞的兴起对于缩短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农村文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树立整个城市良好的形象。
3、展示群众文化建设成效。广场舞在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展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可靠依据。广场舞在参与人数上由于比较广泛,其他没有任何一种舞蹈娱乐方式能够与之相比。首先,广场舞的不断兴起,为了使人们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场地,多数地区都修建了文化广场,使得民间艺术社团不断发展,广场舞的兴起使这种形式的艺术社团不断增加。其次,各类广场舞比赛,演出活动较多,人民群众通过广场舞的锻炼为日后参与各类比赛提供了机会。最后,通过广场舞的形式,使人民群众由文化活动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广场舞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全民参与的广场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全新的文化氛围模式承载着一种健康的审美理想与追求,赋予了强劲的文化生命力,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广场舞的进一步实现,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与美好家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4、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创新。广场舞作为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更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社会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场舞在各地的不断兴起,反映了当地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又能体现出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人们参与广场舞,推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应积极组织引导、培训、监督,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广场舞朝着更加有组织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广场舞才能更加有序发展,参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总之,广场舞作为当今丰富人民群众业余健康生活的有效形式,有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形式,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方式上还是在加快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我们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广场舞对舞蹈教学的影响论文】推荐阅读:
广场舞蹈的艺术特征11-01
广场舞蹈的作用与现状11-28
广场舞蹈群众文化08-27
舞蹈教育教学的论文09-11
幼儿舞蹈的作用与影响08-01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影响08-04
呼吸对舞蹈动作的影响09-14
舞蹈教学问题论文08-20
舞蹈教学法论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