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2024-09-15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1

初中生物“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的创新设计

岳阳市第十二中学 李彪

教学目标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认识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认识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课前准备

蚯蚓若干条、清水、模拟酸雨、棉球、纸板。教学过程

一、引入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14-115页的一个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实验设计,只是在实验提示中这样提示:“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课本中的这种设计只能说明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并不能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并且该实验设计较为复杂,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通过以下我对实验进行的改进,不仅能让大家很明显地看到酸雨对动物的影响,而且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实验原理

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利用蚯蚓的这个特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酸雨对蚯蚓的影响。用食醋和清水配制实验用的模拟酸雨,PH值控制在小于5.6的范围内。用蘸有模拟酸雨的湿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可以明显看到蚯蚓的反应。

三、实验过程

1、将一条蚯蚓取出,放在纸板上。

2、用蘸有清水的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观察蚯蚓的反应。

3、用蘸有模拟酸雨的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观察蚯蚓的反应。

四、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结果:用清水擦拭蚯蚓体表后,蚯蚓没有明显反应;用模拟酸雨擦拭蚯蚓体表后,蚯蚓有明显地不适反应。

实验结论:上述结果说明酸雨对蚯蚓有影响。

五、小结

本实验设计不仅能说明酸雨对蚯蚓的影响,而且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很长时间,效果明显。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模拟酸雨条件

模拟酸雨的具体配制是:首先需要配制p H为1.0的酸雨母液,在配置的过程中要确保硝酸根和硫酸根的体积比为1∶4.7,然后用制备好的蒸馏水将母液配制成p H为5.0、4.0、3.5、3.0、2.5、2.0的模拟酸雨,最后需要用p HS-29A的酸度计进行测试,确保无误差。

1.2 选用材料

选用苏油1号作为油菜品种,利用0.1%的汞进行杀菌8 min,并进行去离子水冲洗,仅只选取60例油菜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种子随机排列在垫有3层滤纸,直径为13 cm的培养器具中,并在p H值为4.0、3.5、3.0、2.5、2.0与5.0的酸雨模拟条件下进行培养;并与酸液离子成分中含有的中性溶液p H6.5(CK)进行对比,将种子放在26℃左右的恒温培养箱内。每天对种子的溶液进行更换,让其持续培养1周,并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1.3 检查方法

根据种子检测原理和技术进行对种子的活力评估;通过种子浸泡后的重量与浸泡前的重要进行相比得出种子的吸水值;根据GI=∑(Gt/Dt),来计算种子的发芽指数,其中发芽数用表示,发芽天数用在经种子萌发2 d后,利用电导测定仪进行检查种子呼吸速率根据VI=S×∑(Gt/Dt),油菜生长势用S表示,其单位用每株平均鲜重量进行表示;检测每株幼苗的根长度和芽长度,根据一直指数(%)=(CK长度-处理长度)/CK长度(100%),根长以及芽长值均采用其平均值;(发芽前种子重量一发芽种子各部分干质量总和)/发芽前种子重量×100,来计算种子的贮藏物质消耗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酸雨对油菜种子发芽率的情况分析

发芽率能够充分地反映出种子质量的高低;当p H值为2.0~2.5时,油菜的发芽率显示为0,随着p H值的增高,发芽率分别为71.00b、83.65a、86.33a、87.15a,由此可得油菜的发芽率随着p H值的提高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从降幅的角度观察,p H3.0酸雨条件下,与CK值相比,油菜下降了13.32%,两组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

2.2 对油菜种子发芽势的情况分析

发芽势能够用来表示种子的活力情况,在p H值为2.0~2.5的条件下,油菜的发芽时经分析为0,当p H值为3.0、3.5、4.0、5.0时,其发芽势分别为65.23c、73.12a、78.01b、79.05b,明显呈增长的趋势,即油菜芽的发芽势与p H值的升高呈正相关;而与与CK值相比,p H为3.0时,降幅为11.09%,p H为3.0~5.0,两组差异性不明显。

2.3 对油菜种子的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发芽与活力指标能够将种子的活力程度反映出来,在p H值为2.0~2.5的条件下,活力指标以及发芽指数均为0,在p H值为3.0~5.0时,油菜随着p H值的增高,其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系,p H值为3.0时,较CK值,活力指标以及发芽指标的降幅为1.78%、5.89%显著高于在其他p H值的降幅,因此在p H值为3.0条件下,油菜抗酸雨能力更强。

2.4 对种子的异状发芽率的情况进行分析

异状发芽直接反映出种子在困境中生长的情况,经研究发现,在p H值在任意的条件下,异状发芽率为0,可见酸雨对异状发芽率的影响,油菜的异状发芽率抗酸雨能力为0。

2.5 酸雨对油菜种子萌发生理的影响

2.5.1 对种子吸水值变化的分析

经分析发现,p H值分别为2.0、2.5、3.0、3.5、4.0、5.0时,其吸水值分别为81.43a、82.16d、84.15c、86.19c、90.64b、91.75ab,随着p H值的逐渐增高,油菜种子的吸水值也随之增加;在酸雨的影响下,油菜种子的水分反应速度逐渐升高。

2.5.2 对油菜种子的呼吸速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呼吸速率是反映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新陈代谢状态或者组织损伤程度的重要反映,当p H值分别为2.0、2.5、3.0、3.5、4.0、5.0时,其呼吸速率为0.03(24.00)c、0.06(43.25)d、0.12(81.24)c、0.16(93.24)a、0.18(100.00)a、0.19(113.52)b,与p H值的变化呈正相关联,酸雨对油菜能量代谢具有一定的影响。

2.5.3 对油菜种子贮藏消耗率以及运转效率的情况分析

经研究,随着p H值的逐渐增高,油菜种子的贮藏消耗率却呈下降趋势;贮藏消耗率与p H值呈负相关系,油菜种子呼吸增强时,导致贮藏的物质消耗量有所增加,而由于条件的影响,外在输送减少,这表示着油菜种子的生理代谢出现了紊乱或者大量的物质都用以对胚细胞损伤的修复。

2.5.4 对油菜种子的抑制指数进行分析

抑制指数能够将酸雨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程度反映出来,随着p H值在2.0~5.0上升时,芽长抑制指数以及根长抑制指数出现降低的现象。由于可见,p H值与油菜种子的抑制指数呈负相关。

3 讨论

在本次分析中,油菜的贮藏物质消耗效率、吸水率及吸水值随着p H值增高而升高而降低,与p H值呈负相关[2]。其原因可能是植物细胞再酸雨的条件下,将酸雨中的H+致使油菜的细胞质中的p H值出现下降的情况,进而改变了底物电离及酶[3]的带电性质,进而使酶的完全性造成损害造成油菜的贮藏物质运转的效率逐渐降低。在酸雨的影响下,油菜中的CAT和POD的活性出现减低的状态,进而导致H2O2的能力下降,其体内的水含量积累出现下降趋势。综上所述,酸雨的p H值≥3.0时,能够促进油菜种子的活力指数、发芽指标、发芽势、发芽率生长;但是对油菜的贮藏物质运转效率、吸水率及吸水值,贮藏消耗率,油菜的芽、根生长抑制指标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摘要:选用p H值为4.0、3.5、3.0、2.5、2.0与5.0进行模拟酸雨条件,探究油菜种子发芽情况。结果表明,在p H值2.0~2.5时,油菜发芽情况为0,而在p H值为3.0时,与CK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当p H值≧3.0时,油菜种子的活力指数、发芽指标、发芽势、及发芽率与p H值呈正相关系。

关键词:酸雨,油菜种子,影响

参考文献

[1]冯颖竹,陈惠阳,余土元,等.中国酸雨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9(11):306-311.

[2]曹春信.酸雨对油菜的胁迫机理及外源抗坏血酸的缓解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课堂设计 篇3

【关键词】 酸雨 植物生长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7-01

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这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 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 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对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 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 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 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这是整个实验的关键,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2. 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 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六、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对紫色土氮磷淋失的影响 篇4

摘要:利用土柱淋洗模拟试验,研究了酸雨影响下,不同施肥处理紫色土氮、磷淋失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酸雨作用下,紫色土中硝态氮的淋失量远远大于磷元素;不同施肥处理下二者淋失量的大小不同,淋失量大小排序均为有机无机混合施用>化肥>有机肥>对照处理;淋失量受施肥量和降雨量的影响明显,土壤中硝态氮、磷元素淋失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淋失过程主要集中在雨季.同一施肥处理下,土壤硝态氮淋失量随降雨pH值的升高而增加;pH值5.5是土壤磷元素淋失量的临界点,此时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淋失量达到峰值.作 者:张华 杨永奎 谢德体 王定勇 ZHANG Hua YANG Yong-kui XIE De-ti WANG Ding-yong 作者单位:张华,杨永奎,ZHANG Hua,YANG Yong-kui(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谢德体,XIE De-ti(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重庆市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

王定勇,WANG Ding-yong(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篇5

龙口市七甲中学 李荣芳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也尝试得出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本节课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组织学生对生物影响环境的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教学所采取的主要的做法就是让学生从亲历的一些事情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从中选择了一些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对于学生都有的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亲历知识来历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应用到生活中,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因此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充分地认识到:在学生能够独立通过实验、查资料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大胆放手自己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学生能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小集体进而适应大集体,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极大的好处。小组合作与教师讲解有机地整合,师生共同的有机交流。除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还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促进师生有效互动,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篇6

周 然

北 京 大 学 附 属 中 学

倪一农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模拟酸雨对高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篇7

1.1 研究内容

种子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 作物种子的萌发状况影响作物整个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主要探讨模拟酸雨对高羊茅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抑制指数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通常, 做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试验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大田条件下自然酸雨, 另一个则是模拟酸雨胁迫。但是大田条件下, 环境条件很难控制, 不可控因素太多;而模拟酸雨条件下, 是人为单因素控制, 则具有操作简单, 容易控制等优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实验材料:硫酸、硝酸、培养皿、滤纸、烧杯、高羊茅种子、酸度计、光照培养箱、量筒、玻璃棒、胶皮吸管等。

模拟酸雨的配制:我国酸雨是典型的硫酸型的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致酸物质是SO42-和NO3-。本试验模拟酸雨溶液按照SO42-:NO3-=5:1的摩尔比配成母液, 再用蒸馏水将母液分别稀释到p H2.0, p H2.5, p H3.0, p H3.5, p H4.0, p H5.0, 稀释过程中用p H酸度计进行调试和校准, 并用纯水 (p H7.0) 作为对照 (表1) 。

种子的来源: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

2.2 实验方法

2.2.1实验设计。本次高羊茅种子的萌发实验于2014年5月份开始, 地点在运城学院植物学实验室。采用单因素控制完全随机法。

2.2.2材料处理方法。先将试验所用的高羊茅种子在蒸馏水中浸泡后备用。采用培养皿进行种子萌发试验, 在培养皿中铺2层吸水纸, 再在吸水纸上放一张滤纸作为发芽床。每个培养皿中倒入15ml配好的不同浓度的模拟酸雨溶液 (p H2.0, p H2.5, p H3.0, p H3.5, p H4.0, p H5.0) , 以纯水 (p H7.0) 作为对照。将经过浸泡处理的高羊茅种子每100粒为一组放入各个培养皿内, 反复3次。将培养皿放入光照培养箱进行培养:温度25℃, 湿度80% (每3~5天更换滤纸避免种子发霉, 保持发芽床湿润即可) , 光照-黑暗12h:12h (模拟白天-黑夜条件) 。每24h观察记录发芽情况。并计算各项形态指标, 当根和种子等长、芽长度达到种子长度的1/2时, 种子即认为已发芽。最后一天记录最终发芽数、根长、芽长。为保证种子发芽实验中模拟酸雨p H的一致性, 应在第7天用相应的模拟酸雨溶液置换一次培养皿中的酸溶液。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高羊茅种子在不同p H处理下对应天数的发芽数、根长、芽长图1、2、3。

3.1 酸雨胁迫下对发芽率的影响

在p H=2.0的模拟酸雨胁迫下, 高羊茅种子发芽数为0, 发芽率为0。在p H≥2.5的模拟酸雨胁迫下, 正常发芽, 高羊茅种子的发芽数为82, 发芽率为82%, 受酸雨胁迫影响较小。高羊茅种子在p H=2.0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其余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 (表2) 。

3.2 酸雨胁迫下对发芽势的影响

在p H=2.0的模拟酸雨胁迫下, 高羊茅种子发芽数为0, 发芽势为0。其余实验组均正常发芽, 但p H=2.5的实验组发芽势小。因此高羊茅的发芽势只有在p H=2.0和p H=2.5处理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其余浓度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是很明显, 因此高羊茅种子萌发初期只受高浓度酸溶液的影响 (表3) 。

3.3 酸雨胁迫下对活力指数的影响

p H=2.0酸雨胁迫下, 高羊茅种子不发芽, 其活力指数为0。高羊茅种子的活力指数只有在p H=2.0和p H=2.5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其余水平的处理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 (表4) 。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3.4 酸雨胁迫下对根长抑制指数的影响

在p H=2.0酸雨胁迫下, 高羊茅种子不发芽, 其根长抑制指数为100%。高羊茅种子的根长抑制指数只有在p H=5.0时与对照组差异不大, 其余水平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都很明显, 而且各实验组之间差异同样显著。在p H=3.0时, 其根长抑制指数仅为9%, 但在p H=2.5时, 其根长抑制指数剧增, 达到77% (表5) 。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3.5 酸雨胁迫下对芽长指数的影响

在pH=2.0时, 高羊茅种子不发芽, 其芽长抑制指数为100%。高羊茅种子的芽长抑制指数在p H为2.0~3.0水平时与对照差异显著, 其余水平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且p H为2.0~3.0的实验组之间差异同样显著, p H=3.0是芽长抑制指数为14%, p H=2.5时其芽长抑制指数可达79% (表6) 。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4 总结

高羊茅种子抗酸雨胁迫能力较强, 在p H≥2.5的酸雨胁迫下可以正常萌发生长;不同浓度的模拟酸雨胁迫, 特别是强酸, 延缓了高羊茅种子的萌发进程。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与模拟酸雨的浓度成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武德传, 周广成, 赵振邦, 等.模拟酸雨对小麦生育后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1, 29 (5) :688-689.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 新课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框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一节为例,谈一谈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它与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一起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这一观点。可以说,本章的两节内容紧密联系,在本书乃至整个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学生们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节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由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部分涉及到实验,需要动手操作加以分析,所以可确定它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法分析。为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充分准备各种资料的前提下,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

2.学法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将指导学生采用分析图文资料,分组合作,实验操作与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各种相关资料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蚯蚓翻耕”实验。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授课需一课时。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

(二)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

(三)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

(四)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本节课一开始,首先放映一段有关昆虫“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的特点是生动、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看资料,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教材所写“生物具有自我保护的本领”。教师适时提问:“生物的这种保护本领是如何获得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出答案,从而导入新课——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2.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很多,课本上列举了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和多媒体展示,仔细阅读分析,然后回答两个问题:(1)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与之适应的?(2)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由于课本和多媒体上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图文介绍,学生回答起来难度较小,所以主要针对薄弱层次的学生,希望他们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提升自我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第二个问题相对开放,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对较高层次的学生我会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提高和深化,要求学生不仅举出例子,还要尝试说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例如形态,结构或者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

在学生们解决完以上问题后,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设置环节“想一想”:大熊猫和北极熊分别适应怎样的环境?如果将它们的环境互换一下,可以吗?这说明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们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引导他们回到课本找到理论依据——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而大熊猫和北极熊适应各自的环境,否则,无法生存。

有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最后一个知识点是“耐受范围”问题,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设计给学生出具“青蛙冬天冬眠,夏天繁殖”的资料。然后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的图片,同时布置任务,用“>”和“<”表示出可生存范围,可生长范围和可生殖范围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此知识解释青蛙冬天冬眠,夏季繁殖的现象。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有耐受范围后,阅读课本上“相关链接”给出的资料“生物灭绝”。请学生们根据资料谈一谈感想。引导学生们领悟: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生物会被淘汰,而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环保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这样,有关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到此处理完毕。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本节课的第二大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蚯蚓对土壤的翻耕”。考虑到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教材上讲解详实,所以我大胆设计把这个实验放手给学生。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要求学生记录并拍下实验过程。

这样,本节的重难点问题自然地分流到课下和课上两部分完成。课上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对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交流。同时完成教材上的讨论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等多项能力。

本实验成功的结果是细沙与土的分界不再明显,考虑到学生实验也许会有失败,因而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有正确认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压土力度,水和菜叶的用量,是否留有玻璃缝隙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否放到黑暗环境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认同蚯蚓松土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点,实验展示完毕后,要提醒学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从点滴渗透环保和珍爱生命的教育。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这些微妙的作用使环境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鼓励他们举出自己了解的例子。从而深刻体会教材中提到的:“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这个观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在授课后及时处理。第一、二题比较简单,主要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第三题是开放性题目,相对来说要求更高一些,本题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鼓励较高层次的学生课下整理,开展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生物对每一种生物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活动:蚯蚓多土壤的翻耕

(2)总结: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彦修.生物学(八年级下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10.46-50.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9

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__________环境。同时,也_________环境。

2、阅读《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______的。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三、合作探究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阅读课本19页的插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生物名称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生活环境

骆驼

骆驼刺

海豹

旗形树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_____________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动物的警戒色,壁虎的“苦肉计”,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3、除课本插图外,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16-21页,回答下列各题:

1、(1)请同学们根据课下的测量,完成下表

(2)整理和分析测得的数据,画出一天内,裸地、草地和灌丛三处空气变化的曲线(三条):

(3)从表中反映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除课本上的例子外,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你还知道有哪些呢?请讨论后回答。

四、拓展创新

1、下图显示三种动物的外形。避役的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黄胡蜂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条纹;尺蠖栖息在树枝上,宛如树枝。请思考,三种动物的形态特点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避役 黄胡蜂 尺蠖

2、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有着侵蚀作用,导致岩石风化,这个事例表明生物既能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

3、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4、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现在,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广泛,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多的破坏(例如温室效应),而环境也随时准备报复我们。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将会不堪设想,请你把今天所学内容作为切入口,写一封倡议书,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环境。

五、达标测试

(一)填空题:

1、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___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有着侵蚀作用,导致岩石风化,这个实例表明生物既能________________,

又能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 )

A、银杏树在秋天落叶

B、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C、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

D、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

3、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4、探究植被对环境中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要用干湿计分别对裸地、草坪和灌木丛进行测量,获得的数据中起着对照作用的一组是( )

A 、裸地 B、草坪 C、灌木丛 D、任意一组

5、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鲫鱼体色与水的颜色保持一致

C、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的毛为白色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

6、下列实例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C、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1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展开讨论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保护色时,展示三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保护色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苍蝇、北极雷鸟的保护色等,让学生围绕其讨论保护色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使的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见解各有不同,最终通过看书又获得了一致的意见。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得到一些进一步的结论,如保护色的局限性,当北极雷鸟冬季换羽后,却没有下雪,这时对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种危险。

三.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三个概念后,提供给学生黄蜂、毒毛毛虫、北极熊、枯叶蝶、蝗虫等各种生物的图片,分析他们在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三者的区别。通过填表的方式完成检测,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检验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营养健康 影响

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科知识的繁多深入,时间紧迫,使得很多的学生在饮食方面疏忽,不注重饮食的健康、卫生以及饮食的结构,只要吃饱了就好,至于吃的好不好、科学不科学、健康不健康等没有人去注重。这给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埋下了不可预知的隐患,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故此,本文针对高中生营养健康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旨在引起学生增强身体健康的意识,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高中生营养健康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很多的高中生由于学习任务重,课程紧,时间短就通常将早饭省略不吃,或者随便在路上买点吃,边走边吃的习惯在高中生中习以为常。在气候温暖的季节勉强可以,但是在严寒的冬季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会使学生容易受凉而引发病痛,而且还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给学生的身体埋下隐患的种子。

(二)饮食结构严重不合理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对于饮食的好恶具有强烈的感性认识,对于自己喜欢的则是暴饮暴食,对于讨厌的则是弃之一旁,从没有从饮食的营养结构方面来考虑自己的喜好。有的学生通常是早饭和午饭就随便凑合了,或者是在学校的食堂自行解决,往往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没有营养均衡的概念和意识,不利于身体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

(三)学生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

很多的高中生多数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食物方面的营养结构知识甚少,没有多少营养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学校也没有相关的营养健康方面的课程,使得学生营养健康意识比较薄弱,不利于学生养成合理膳食的饮食习惯。

二、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营养健康观念影响的途径

(一)生物教学内容与营养健康理念相结合对学生产生影响

为了增强学生营养健康观念的意识,教师通过借助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干涉,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饮食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生物课程中有关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传递合理膳食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例如,教师讲授《细胞的呼吸》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体需要有氧呼吸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通过身体的锻炼就能促进有氧呼吸,有益于身体健康。学生就会据此有意识的进行锻炼,如,跑步、快速竞走等方式增强有氧呼吸,排除身体内的有害气体。同时学生坚持身体锻炼的习惯要持之以恒,保持下去不能中断,否则不能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的目的。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加强学生营养健康理念的渗透

生物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营养健康有关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对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树立养成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在教授《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视频,如转基因的大米、玉米、大豆等,详细讲述了转基因食品对改善人体基因结构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的转基因食品的特性都是不稳定的,人们在选择食用时要慎重考虑。另外,反季节的水果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而且价格也高,但是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了解到最好吃当季的水果才是最安全的,告诫人们不要盲目消费。

(三)开展生物教学实践增强学生营养健康观念的意识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接触的信息多,而且伴随各种电子产品成长,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干扰了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一般的说服教育已经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看到才能对学生有所触动,让学生自主的对营养健康重视起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去养老院看望并帮助老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在养老院看到很多患有各种病痛的老人,便会处于好奇进行病情的询问,有的是患有糖尿病、低血糖、高血压等,这些都是由于年轻的时候不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卫生而日积月累严重的,甚至有的患有艾滋病、癌症等不治之症,学生们亲眼目睹患者的病痛,给了他们很大的触动,注重身体营养健康和饮食安全的意识便深入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这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教要有效的多。

(四)通过社会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增强自我营养健康保护意识

目前干扰我们日常生活的最大因素便是雾霾带给我们的伤痛,呼吸道疾病、咳嗽、肺部相關的疾病时刻困扰着我们,这是我们环境污染给予我们的馈赠。雾霾严重的地方有很多的学校都听课了,严重影响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增强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生物的知识,我们知道衡量空气质量指标的PM2.5,当其数值很高时我们出行就要带上防雾霾的口罩,在重度污染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外出的机会,以便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三、结束语

总之,营养健康教育是一个从传统知识到改变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系统过程,需要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以上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措施,还要通过家庭教育、社会舆论的营造、媒体的宣传等方面来共同营造养增强营养健康意识的氛围,以便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戚亚平,杨三仁等.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营养健康观念的影响.专题研讨[J].2009,(6):193-194.

[2]戚杏珠.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观念.新课程学习[J].2010,(6):85-86.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12

对酸雨及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的几点思考

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问题,主要源于废气排放,二氧化硫、硫的氢化物(或氮的氧化物)于雨水作用生成硫酸(或硝酸)导致其pH值降低.它对动植物、人体、建筑都有很强的`破坏功能.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群众注意保护能源,才能对其成功治理.

作 者:刘云珠 胡玲英 张燕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南昌,330013刊 名:江西化工英文刊名:JIANGXI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08“”(1)分类号:X7关键词:二氧化硫 酸雨 治理技术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探究法

三、教学难点: 探究过程中的创新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探究实验所需的动物和其他物品。(鼠妇,纸盒。纸板,湿土,手电,表,玻璃板)

课前了解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准备情况。了解学生对探究法的了解及运用,知道恒量和变量。

六、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已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种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课题及探究方案,包括将要探究的动物、适当的条件、实验的场所和障碍的设置等。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

教师活动:

对学生探究方案适时给予评价,对于设计中的不足及时引导学生及时完善。

对本节课无法完成的设计,在鼓励和肯定他们符合科学性的自主探究方案的同时,建议他们将活动放在以后完成,并能够提交探究结果和结论,与大家共享。然后将这些小组分散到其他小组中,集中完成“光对鼠妇活动的影响”这一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二:

各小组依据完善后的探究方案分组进行实施,认真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对鼠妇的活动需要经过的实验的次数进行统计。

教师活动: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学生活动三: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交流、分析。各小组统计好其他小组所探究的鼠妇数量、探究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并与本组探究的鼠妇的数量、探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比较分析。

教师活动:

组织好小组间的交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针对探究结论的分析比较,提出问题: 不同的环境条件的次数一样吗?说明什么?

这次探究活动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此问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探究活动,谈自身的感受,不应过多的限制学生。)

3、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使大家掌握了研究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方法,了解了光对鼠妇活动的影响。同学们在本节课的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和精神,努力适应社会环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篇1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小组,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的第一课时,是“生物圈中的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有义务保护好生物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科学、无节制地利用资源已经对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也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

能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近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从实际行动出发保护环境。采取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解疑,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团结协作性较差,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全班学生可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学生,调查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相关资料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学生,分别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通过课前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启发、举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ppt课件以辅助教学;

2.查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图片,布置学生查阅、整理资料。

学生:1.根据教师课前发的学案进行新课预习(学案如下:)

⑴.土地有什么作用?

⑵.我国目前土地的状况如何?

⑶不合理利用土地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⑷.森林有什么作用?

⑸.无节制砍伐森林有什么危害?

[6].我们应如何合理利用森林?

⑺.环境污染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⑻.分析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

2.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以及生活的环境等这些信息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思维和智慧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

七、教学过程

生物菌肥对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篇15

文以一年生人参为材料,研究三种生物菌肥不同剂量配比改良农田土壤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生物菌肥配用可提高人参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其中,可提高根重5%~17%,提高总皂苷含量6%~12.1%.

作 者:李佳睿 黄陇 Li Jiarui Huang Long 作者单位:李佳睿,Li Jiarui(吉林肿瘤医院药剂科,吉林,长春,130118)

黄陇,Huang Long(吉林人参研究院长春办事处,吉林,长春,130021)

上一篇:箭牌笔试题下一篇:报建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