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任务

2024-09-20

空间任务(共5篇)

空间任务 篇1

PLC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逻辑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可靠性、灵活通用、易于编程、使用方便等优点, 迅速占领了工业自动控制领域, 成为工业自动控制的首选产品, 与机器人、CAD/CAM并称为工业生产自动化三大支柱。《PLC应用技术》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既强调理论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 与实际生产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 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可以直接应用的一门专业课程。但传统的理论教学加验证性实验的方式, 教师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实际操作时间少, 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从而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下降, 影响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PLC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是《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 高职学生《PLC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现状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过去被录取分数线挡在校门外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这也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 而作为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PLC应用技术》也不例外, 其学生学习现状如下:一是学生生源复杂, 既有普高生, 也有三校 (职高、中职、技校) 生, 而不同生源类别的《PLC应用技术》水平差距很大;二是同一专业文理兼招, 一般来讲理科生的《PLC应用技术》基础要较文科生更为扎实;三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毅力、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也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凡此种种, 如果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锅煮”势必加大两极分化, 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 而有些学生则“消化不良”。所有这些都反应《PLC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二) 《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体现在: (1) 传统PLC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需求。 (2) 滞后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PLC技术发展的需要。 (3) 常规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4) 固有的配套实验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5) 现行的考核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三) “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是《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1. 世界大学城空间。

2010年湖南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即职教新干线, 其资源共建、共享, 按需而用、即需即用、快速聚合、即时更新, 海量、虚拟化、无限制、绝对安全和个性化的特点, 为《PLC应用技术》课程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如何高效地利用世界大学城建设《PLC应用技术》空间课程资源;如何结合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现《PLC应用技术》课程的空间教学改革, 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指将所要学的知识与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 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明确问题需要的知识结构, 并在教师的支持、指导、帮助下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实践《PLC应用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既能驱动教师的教, 又能驱动学生的学的任务, 真正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显著效果。因此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寻知识, 做到真正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3. 翻转课堂。

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视频学习新知识, 到学校巩固和融会贯通”, 这种授课方式彻底了颠覆传统的课堂。翻转课堂学习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 课前学员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空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从而完成知识的传递;回到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形式, 如小组讨论、师生面对面交流、完成作业、解决问题, 完成知识的内化。

二、“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的实施

《PLC应用技术》翻转课堂实施主要分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

(一) 课前

翻转课堂中, 课前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知识、操作技能的接受、理解,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 学习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在《PLC应用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首先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发到世界大学城空间, 并在前一节课布置下一周应学习的视频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任务。其次,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或操作技能, 并通过完成技能巩固类实践活动任务来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如遇到问题, 可以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 最后, 记录讨论之后遗留的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提交给教师, 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或组织讨论。

1. 翻转课堂的关键是视频的制作。

视频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内容的呈现、视频的长度。每次上课前提供给学生的视频的内容, 要简洁, 突出重点, 繁杂了学生不爱看, 太简单了没有深度;视频的长度, 可以借助微课的概念, 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 超过20分钟的课,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制作视频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 确定合适的知识点, 并以合适的方法提交给学生, 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2. 学生观看视频。

课前学生是否观看视频, 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借助信息平台, 构建学生协作学习和个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它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析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利于进行教学设计, 视频可以放到世界大学城教学平台上。当然,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 选择不同的教学平台。

3. 教师设计课堂活动。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组织梳理, 对不明白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设计, 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学习, 但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

(二) 课堂

翻转课堂中, 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 是答疑解惑的场所, 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要使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 必然需要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这里的课堂活动不是传统的授受主义的单一的教师讲授。也不是仅仅重视课堂教学表面活跃的教学活动, 而是重视知识、技能、师生在互动中内化技能、创新知识的过程。这必然要求教师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习实际, 合理设计, 精心组织, 适时引导, 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小组讨论、成果汇报、教师指导三部分。

1. 小组讨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 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活动是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主题, 是教师事先设计任务, 活动设计原则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

2. 成果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任务完成情况) 要进行交流, 成果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汇报会、辩论会、展示会、小型比赛等。

3.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 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 而是倾听者和观察者, 适时地参与到需要帮助的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地反馈, 有助于学生客观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

(三) 课后

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 学生基本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每个任务的要点, 然而它们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知识, 要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个任务, 还要求能内化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还要掌握怎样用, 怎样用得更有效, 更艺术。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 这不仅需要学习、反思, 也需要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不停锻炼。因此, 在《PLC应用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针对每一知识点, 设计了具体任务, 在课堂活动后布置下去, 给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同时辅以反思活动, 促使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与反思, 促进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内化、拓展与升华。

三、对“基于空间的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实施的思考

(一) 在翻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讲课, 但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 包括视频的设计制作、学习问题的归纳总结、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与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进行互动交流等教学环节也都还需要教师进行控制设计,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二) 实施翻转课堂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翻转课堂中, 无论是教师进行视频的制作与发布, 还是学生课后观看学习视频, 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 都离不开世界大学城空间, 学校应该从硬件到软件方面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保证, 硬件方面, 如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增加校园网络的带宽以保证视频在网络中的流畅播放, 在课后准备专门的计算机教室, 为家庭中缺乏硬件条件的学生提供必要学习环境, 为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设备支持, 以保证视频的制作质量。软件方面, 学校应为每个师生提供一个世界大学城帐号, 教师视频的发布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都在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对学生进行有关翻转课堂的整体培训, 学生能够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观看视频、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以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 翻转课堂引起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在翻转课堂中, 无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与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视频进行知识的传授,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与学生交流互动, 并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传统的评价方法无法考查翻转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全部效果, 因此必须有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来对翻转课堂的实施进行评价。在制定翻转课堂的评价标准时。要考虑, 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频;教师是否能够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与学生形成积极良性的互动交流;教师是否能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氛围良好的小组协作、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否能够利用信息技术, 根据教师提供视频进行独立探索性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中或世界大学城空间上通过与他人合作, 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 以完成知识的吸收内化。

参考文献

[1]卢强.翻转课堂的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13.8.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3.10.

空间任务 篇2

班级:艺术111学期:13-14-2任课教师:陈怡

一、目的与意义和基本要求:

《商业空间设计1》主要以办公空间设计进行讲述,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办公空间的功能划分、区域布置、设施设备的陈设等空间设计,能使学生准确地运用艺术设计表现手法及装饰材料来表现,营造办公空间所具有的氛围和效果,达到对办公空间设计能力的把握.二、任务内容:

在所给的一个特定的框架空间里,进行办公空间设计。所给的一个特定的框架空间里门窗自定。

三、任务要求:

1、原始框架尺寸为16M*24M方形建筑体,墙体厚240MM,柱间距为8M,柱体宽400MM,井字形布置,墙体和柱子不得改动,出入口和窗户可自行布局。

2、拟定该办公空间的办公性质、常用功能、人员数量等,在设计说明中充分体现,并根据拟定条件进行针对性平面布局。

3、平面布置图功能明确、流线合理、空间尺度符合办公特性,家具尺度满足人体工学需要,基本符合消防规范。

4、其他图纸标识规范,出图清晰,尺寸标注齐全。效果图不少于3张,表现方式手绘或电脑不限。

5、设计文本一份,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案例分析、设计整体说明三大部分内容,字数不少于2000(其中前期调研500,案例分析500,设计说明1000),要求图文并茂。

6、完成后单张图片电子稿一份、1200*800展板一张(要求展板编排设计美观、有创意)。

四、时间安排:

第1-2周:理论讲授、前期调研、课题引入与介绍。

第3-4周:草图方案一、二、定稿。

第5周:出图,完成正稿。

五、考核标准:

1,考勤:10%,迟到一次,平时成绩减5分;旷课一次,平时成绩减20分;考勤缺1/3者无成绩;迟到满5次者,报备辅导员。

2,平时表现:40%,按照过程学习评价及小课题要求评分。

3, 作业:50%,功能布局合理,设施结构明确,无明显错误;创意,艺术及审美价值考察;出图规范,画面及展板效果。

空间任务 篇3

概念设计是指在空间任务设计过程的初始阶段,利用虚拟现实、敏捷设计和人机交互等技术手段,实现快速、直观的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设计结果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空间任务概念设计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理解任务目标、分解任务需求、初步设计与分析等。概念设计阶段是用户权衡与凝练需求和任务目标的阶段,是设计人员提出设计思路的重要时期。很大程度上,概念设计阶段的工作决定了任务的创新性、效能、成本、周期和可靠性。

当前,概念设计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缺少轻量化的设计分析工具,影响概念设计阶段的工作效率;缺少任务需求分析模型、任务需求管理和追踪工具;系统之系统层面的仿真验证支持手段不足;支撑平台技术还不完备,限制了协同交互水平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构建协同工作软硬件环境。国外正在积极运用系统工程(又称能力工程)理论方法支持体系论证,试图通过系统工程建立体系规划与型号采办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积极建设相关的系统工程协同环境,以提高论证的水平。波音公司正在开发武器装备体系工程公共操作环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则试图搭建武器装备体系工程支持环境以能力为基础的体系论证框架、以价值为基础的体系决策框架和以效果为基础的体系仿真框架[1];NASA、ESA和DLR等针对航天项目论证需求,建设了多套航天协同设计设施。文献[2-6]论述了国外建立的多套航天协同设计设施:

①ESA/CDF(Concurrent Design Facility)集同设计设施;

②NASA/JPL PDC工程设计中心;

③US/CDC(Concept Development Center)概念设计中心;

④NASA/IMDC GSFC集同任务设计中心;

⑤Astrium/SDO(Satellite Design Office)卫星设计实验室。

其次,开发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轻量化设计分析工具软件,实现即时分析,提升设计、分析和修改的迭代速度。在ESA CDF,使用数字白板来讨论科学目标和飞行器轨道姿态,使用模型积木来讨论有效载荷的结构外形及飞行器总体布局。在DLR,采用虚拟卫星工具(Virtual Satellite)软件作为协同任务设计环境的基础工具,该软件采用模型为基础的构架,支持图形化的飞行器轨道和结构设计,支持与CATIA分析软件的输出接口,支持ESA的ECSS TM-10-25接口[7]。

同时,发展虚拟卫星仿真技术,加强设计与仿真验证之间的衔接。国外相关机构都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在美国,NASA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系统综合与评估工具(ASSET)[8],美国空军Phillips实验室的航天仿真工具包(SST)[9,10],马特拉-马可尼空间公司的SYSTEMA系统[11],Langley研究中心的SPASIM[12],HAMMERS公司研制的虚拟卫星仿真测试平台Virtual Sat Pro。在欧洲,德国空间局、Atos Orgin和荷兰国家航天实验室(National Aerospace Laboratory,NLR)为ESA开发了欧洲实时运行仿真器(The European Real-time Operations Simulator,Euro Sim),现已发布第4版[13,14]。

最后,还需要构建支持多岗位交互、领域工具集成的协同平台,建立规范化的空间任务数据模型,规范“流程”、“数据”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构建空间任务概念设计阶段的协同工作环境,提高概念设计阶段的协作水平。

1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MBSE)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是采用模型的表达方法来描述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需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随着空间任务的创新性、系统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基于文档的论证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各种不同文档,它面临的困难越来越明显:

①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难于评估和确定,因为它们散布于各种不同的数量巨大的文档中。

②难于描述各种活动。活动是动态的,有交互的,仅用文字描述对于复杂活动就很难描述清楚。

③更改的难度很大。由于文档的数量巨大,要确保所有需要更改的内容都得到更改,将是个很难、很大的工程。

而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支持在论证过程中对场景的快速修改、分析和实时响应,并通过数据交换来实时共享和更新数据。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重在考察建模对象的外部特性,重在体现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照建模内容划分,模型涵盖了任务分析模型、需求表达模型、操作行为模型、功能性能模型、系统架构模型和成本进度模型。按照开发阶段划分,模型分为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用于描述与任务相关的语义信息,它定义用户关注的重要数据、数据的特性以及数据间的关系。逻辑数据模型以概念数据模型为基础,以特殊的数字建模方法对概念数据模型进行表达,例如开发为关联表格和区域或者面向对象类和属性。物理数据模型是以逻辑数据模型为基础,定义为在计算机上执行的数据对象。数据模型及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基于模型的空间任务概念设计和论证方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动态性要求、反映系统性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复杂性问题,有效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

2 协同工作平台

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概念设计阶段基于模型的空间任务协同工作平台方案。通过建立任务需求模型、论证流程模型、任务多层数字化模型、流程与数据映射模型和设计方案整合模型等,实现论证流程、数据和文档的统一管理,提高协同论证的工作效率。

采用形式化分层描述需求的思想,建立任务需求模型。将核心需求要素层层分解,实现对其进行整体描述的目的,将最初模糊、抽象的总需求分解为明确、具体和便于使用的子需求。通过形式化语言准确描述需求,通过规范化的过程分解需求,通过关系定义准确表达需求的映射关系。卫星姿轨控分系统外部需求分解如图2所示。姿轨控分系统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工程目标顶层需求,另一方面来源于磁强计分系统;同时,也对电源分系统、结构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星务分系统提出了分系统需求。

采用图形化建模技术,建立论证流程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中定义流程的流转序列、步骤节点以及各个节点上相关的用户、变量信息等流程元素。

建立任务多层数字化模型,典型的空间科学任务可分为多层,每一层组成要素称为系统元素。顶层为任务层,包含顶层系统元素-任务;之后,可逐层分为任务段层、系统层、子系统层和设备层等。任务段层包含发射段、空间段和地面段等;系统层包括卫星等;子系统层包括数据处理、姿轨控、有效载荷、遥控遥测和能源等;设备层包括蓄电池、测量设备、执行机构和控制器等。不同任务需要可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如图4所示。

在任务需求、论证流程模型和任务多层数字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流程模型与数据模型的映射关系,建立设计岗位与设计方案的映射关系,实现了论证流程、数据和文档的统一管理,提高了协同交互水平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基于上述思想,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建立了空间科学任务论证支持系统(简称“论证系统”)[15,16],支持空间科学与探测任务在概念设计和立项论证阶段的论证工作。论证系统提供协同设计工作环境和交互手段,把科学家的科学目标转化为工程技术要求和指标;为设计方案的技术验证提供分析工具和仿真手段;在科学产出、技术可行性、风险和成本等方面对项目进行量化评估,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空间科学任务论证支持系统用户界面如图5所示。

系统提供了统一的登录门户,具备论证流程管理、过程数据管理、工具集成、知识工程以及展示等功能。该系统已支持完成论证任务数十项。

论证系统以组件化思想为核心,将工程设计、分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规则和方法定义为一系列单元化操作,并通过组件将这些单元化操作组织起来,实现对特定工程设计知识与经验的封装,从而实现设计模式由“基于经验和试错驱动”向“基于知识组件驱动”的转变。论证系统集成了设计、分析和仿真评估等支撑工具软件。

3 设计分析与仿真评估工具

3.1 概念设计与分析

在任务需求建模的基础上,针对交互式设计过程,提出了概念设计过程元模型。概念设计过程元模型包括目标模型、内容模型、心理模型和形式模型。

目标模型:用户的需求、使用目标,以及对真实研究对象的假设条件。

内容模型:概念设计交互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模型,包括数据、算法和资源等。

心理模型:用户产生的对真实认知对象一种抽象。具有简单、准确(基于目标模型)、容易理解、便于联想与思考的特点。可以是用户已经形成的,也可以是软件为用户培养的。

形式模型:形式模型主要指对内容的表达方式、图形设计及其相关技术。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轻量化设计分析工具软件,支持卫星交互式轨道设计、卫星结构建模与有效载荷布局,以及卫星轨道外热流分析、过站及通信链路分析、有效载荷覆盖分析等。实现了快速设计、即时分析,提升设计、分析和修改的迭代速度。

交互式概念设计示意图如图6所示。

3.2 仿真与评估

系统之系统层面的仿真验证强调任务层面的仿真验证、重视系统之间的耦合分析,如图7所示。采用多尺度、多粒度仿真建模,所见即所得的快速仿真方法,提供交互式仿真引擎、形式化语言的虚拟运行以及基于SOA的仿真服务。在仿真模型和仿真数据基础上,构建任务评估模型,提供面向概念设计阶段的空间任务评估能力,提供定量化评估支撑。

4 结束语

空间任务 篇4

水吧、酒吧、咖啡吧吧台设计 主题及特色餐厅方案设计 适用对象:2009级室内设计学生 快题设计1:现代中式餐厅前厅设计 面积要求:12米×8米自定义建筑空间。

功能要求:设计满足接待、前台、休息区、通道等前厅基本功能区。

设计要求:掌握餐厅前厅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妥善解决功能区问题的基础上,力求方案设计富于文化与特色。

工具要求:速写本、铅笔、中性笔或钢笔。图纸要求:平面线稿1张、透视线稿2-3张。表现方式:钢笔、中性笔徒手表现。

进度要求:设计时间100分钟,方案构思阶段30分钟,草图表现阶段70分钟。评分标准:(总分数:20分总体布局4分,功能关系8分,流线组织2分,图面表现6分。

快题设计2:西餐厅就餐区设计

面积要求:约150平米自定义建筑空间。功能要求:设计满足西餐就餐区基本功能要求。

设计要求:了解西餐厅就餐区的使用性质及就餐单元所需面积,合理把握就餐单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人流流线。

工具要求:速写本、铅笔、马克笔、中性笔或钢笔。

图纸要求:方案平面图1张、功能分析图1张,流线分析图1张,立面图1张,透视图2张。

表现方式:钢笔、中性笔及马克笔徒手表现。

进度要求:设计时间300分钟,方案构思阶段40分钟,草图表现阶段260分钟。评分标准:(总分数:20分总体布局4分,功能关系8分,流线组织2分,图面表现6分。

快题设计3:水吧、酒吧、咖啡吧吧台设计(三选一 面积要求:约20平米自定义建筑空间

功能要求:设计满足水吧、酒吧、咖啡吧吧台区基本功能要求

设计要求:根据吧台功能及技术要求确定结构及布置方式,集中精力完善细部设计,注重材料应用、色彩配置、照明设计等设计因素,使方案逐步趋于成熟。

工具要求:速写本、铅笔、马克笔、中性笔或钢笔

图纸要求:方案平面图1张、功能分析图1张,流线分析图1张,立面图1张、立面材料分析图1张,透视图2张

表现方式:钢笔、中性笔及马克笔徒手表现

进度要求:设计时间300分钟,方案构思阶段40分钟,草图表现阶段260分钟。评分标准:(总分数:20分总体布局6分,材料应用4分,图面表现10分。

快题设计4:主题及特色餐厅方案设计

面积要求:约300平米自定义建筑空间

功能要求:设计满足主题及特色餐厅整体布局要求及各功能区基本功能要求 设计要求:以满足功能需要为原则,流线清晰,分区合理,风格突出,主题色彩鲜明,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形态,色彩,照明,陈设,景观植物的摆放等有形的元素来营造餐厅的氛围。

工具要求:速写本、铅笔、马克笔、中性笔或钢笔

图纸要求:方案总平面图1张、功能分析图1张,流线分析图1张,设计说明1张、立面图4张、透视图4张。

表现方式:钢笔、中性笔及马克笔徒手表现

空间任务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任务

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称《纲要》) 在办学体制改革中, 明确了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扶持, 进一步明确和肯定了民办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将民办教育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这为民办教育发展开拓了空间。《纲要》明确表示, 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提出“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 鼓励出资办学, 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办学、共同办学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优势,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进一步扩大民办高等教育在海南高等教育中的比重, 为实现海南高等教育普及的目标做贡献

海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 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海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海南省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公办教育资源难以充分满足受众教育需求的背景下, 海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运用市场机制, 自筹资金, 自主办学, 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 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技能性、应用性人才, 推动了海南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海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 在为社会积累教育资源、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上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经过近10年的发展, 海南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目前, 海南省17所高校中已有7所民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发展阶段,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办学实力有较大的提升, 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已成为海南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腾飞的海南经济, 为海南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整个高校在校生的比重, 使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海南高教中长期发展的工作重点。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 提升毛入学率, 关键在民办。目前,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 海南省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6.48万人, 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为5.256万人, 占31.88%, 说明比率还不大。充分发挥民办院校体制新、办学形式灵活、无条条框框、有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特点和优势, 办学规模的发展仍有巨大潜力,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按教育部在《规划》公布2009—2015高等教育8.98%的增长比率计算, 海南省高校在校生应由现在的16.7万人达到17.79万人, 海南省民办高校在校生到2015年按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40%合理比率, 则规划增长应达7.36万人, 五年 (比2009年) 增加2.1万人;到2020年, 按教育部16.77%的增长比率计算, 海南省高校在校生可达19.25万人, 民办高校的在校生按应占全省届时高校在校生总数50%规划, 应增长到9.62万人, 2020年 (比2009年) 规划增加4.3万人是切实可行的, 届时民办院校的在校生占海南省高校在校生一半的份额, 基本上符合海南省高校的发展趋势, 因此, 提高民办院校在校生比重, 是可以实现规划发展的目标。

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目标, 还应体现在高等院校的数量方面。在未来的十年发展规划中, 海南省高等院校的数量在稳定现有的高校情况下, 应适当的得到发展, 而高等院校在数量方面的扩张最终还主要是体现在民办院校方面。增加的民办院校主要方向是培养国际化、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人才, 要引进世界顶尖级的旅游业高级酒店业和与热带、海洋业等相关办学方向的办学机构或知名的大学, 在具有海南省的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领域建立相应的办学实体, 可联合办学, 也可利用其资源独立办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规划到2020年, 完成毛入学率40%的目标。

海南省高校均为地方性院校, 应为海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应注重专业的布局和调整。目前海南省7所民办院校 (经调查统计) 所开专业为107个 (不包括相同专业) , 在不断调整并及时停办那些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同时, 注重增设新生的、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 统筹全省各专业均衡布局的条件下, 中长期规划发展专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从国际旅游着手, 发展海滨旅游、热带雨林旅游、海南民俗民情旅游、国际邮轮服务、国际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高尔夫运动管理与服务、游艇俱乐部管理等。同时, 注重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旅游纪念品, 将海南建设成为世界顶级消费产品的旅游购物天堂。其二, 要充分利用海南地处热带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康体、养生着手, 变单一旅游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发展健康产业。设置康体养生、理疗按摩、康复等疗养、休养度假型旅游, 提升产业附加值, 凸显旅游岛阳光、生态、养生的亮点, 加快休闲度假型旅游专业的开发。其三, 从清洁低碳工业着手, 发展IT、软件、3D动漫、通讯等专业, 实现海南高科技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国第二个硅岛战略调整, 彻底转变海南缺少高附加值工业的现状。其四, 从热带资源及海南生物的多样性着手, 设置热带农林业、良种培育、海产养殖业等专业, 培养农、林、牧、渔各方面高级专门人才。其五, 从海洋石油、矿产的海洋矿产资源方面着手, 设置石油、天然气开采、近海矿产、海产品生产等专业, 发展海南的工业经济, 提升海南GDP中的工业产值份额。从以上五个方面着手, 及时调整现有专业, 制定、增开符合国情、岛情、民情及社会急需的专业, 让所开专业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对人才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的办学优势, 加快实现海南高教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

在海南省高等教育深入改革中, 民办高校对海南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模式的创新,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并积累和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只有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灵活的办学优势, 才能加快实现体制、机制、模式的创新。

在办学体制上,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由于一些院校多年办学已形成固有的模式, 缺少办学活力, 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不完善, 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行政化倾向严重等方面因素, 虽一直在改革, 但由于惯性大, 进度慢, 成果不显著, 成效不大。在办学经费上, 国家不可能全部包揽教育经费, 而只有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筹措和解决办学经费, 建立政府主导, 公办、民办、联合、独立的多元办学格局,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办学, 才能实现体制多元、形式多样, 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教育。

在办学机制上, 建立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 加快改革步伐。要注重建立院校内部的激励机制、淘汰机制和管理机制,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使办学团队不断地得到优化, 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院校。

在办学模式上, 建立一个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 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全新的、多种形式的、公办民办均衡发展的高等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订单式的培养是民办院校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民办院校定位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一优势, 彻底解决办学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建立健全一个民主管理、学术自由、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学规律办事、有充分自主办学权、具备现代管理制度的办学模式,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为腾飞的海南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三、面向市场, 适应需求, 高质量多层次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

民办院校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应用性、技能性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同时民办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取决于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 受社会欢迎。彻底改变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 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 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完善海南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 建立从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以及博士专业学位的一个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类型体系, 要实施人才培养的品牌战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之一, 大力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促进就业, 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 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突出的位置, 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结合海南对高职层次人才需求大、专业面广的特点, 大力扶植和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为社会输送大批接受高等教育又有专业技能, 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人才培养之二, 确立民办院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主体地位。应用型本科是产学研相结合, 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掌握实践和岗位技能的人才。就业后能较快的成为行业、岗位的技术骨干, 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 维持工作正常运行。其专业理论更为广泛和扎实,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条件。民办本科院校较公办院校更具有办学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专业设置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内容与实践结合的特点, 是调整结构, 拓展功能, 使其更加直接为生产领域服务、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要给足政策, 大力发展。

人才培养之三, 硕士专业学位、博士专业学位是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研究型的高端人才, 民办院校有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经验和优势, 完全能够承担高端的应用研究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重任。由于民办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密切, 对这个层次人才的培养更具备优势。要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在已具有非常规范的办学体系、完善的办学条件和相当数量的办学规模、有办学实力和水平、有良好办学条件的民办本科院校承担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任务。目前在全国已涉猎二十多个专业方向中, 海南省的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可侧重在旅游管理、国际商务、资产评估、城市规划、林业、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等硕士专业学位的具有海南特色和需求的专业方向, 培养、打造一支高端的应用研究人才队伍, 为海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河道综合治理下一篇: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