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任务

2024-08-15

教育任务(通用12篇)

教育任务 篇1

1. 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 生存教育的主要任务

生存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3. 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

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教育任务 篇2

1.构建共赢挑战的伙伴关系。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要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和动力。国际贸易持续低迷,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全球经济治理处于重要历史阶段,二十国集团面临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迈出新的步伐。第三,气候变化、难民、恐怖主义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全球性挑战突出,需要寻找应对之策。

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挑战下,全球主要经济体迫切需要建立起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共迎挑战的伙伴关系,通过此次杭州峰会,向二十国集团和世界展示了中国态度。

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强政策协调,聚焦共识,妥处分歧,加强彼此正向联动。并且,峰会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杭州共识,公报强调,“二十国集团建立更紧密伙伴关系,携手行动,将为世界经济增长传递信心”,展现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信心。正如习近平在峰会上的演讲:“二十国集团就宛若一座桥,让大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这是一座友谊之桥,通过这里我们把友谊的种子播向全球。这是一座合作之桥,通过这里我们共商大计,加强协调,深化合作,谋求共赢。这是一座未来之桥,通过这里我们同命运、共患难,携手前行,共迎更加美好的明天。”

2.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杭州峰会让世界认识到,必须坚持走创新改革之路。必须以改革来破解增长瓶颈,以创新来激活复苏动力。杭州峰会强调,要把创新和改革进行到底,这让世界经济在困难面前重新找到方向,为全球增长塑造了全新的国际语境;必须坚持走完善治理之路。杭州峰会有效推动二十国集团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在完善全球贸易、投资、金融格局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从二十国集团的发展轨迹来看,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一定会沿着这个正确方向走下去,更加平等,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这既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期待,也是整个世界的需要;必须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杭州峰会向外界给出了明确的信号,就是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满满地释放了正能量;必须坚持走共同发展之路。杭州峰会是二十国集团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发展成为杭州峰会的一面旗帜。要把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理念贯穿于二十国集团未来发展之中。这些成果在二十国集团历史上都是首创之举,有望使全球经济增长重现活力。

3.制定务实行动计划、谋求共同发展。发展是杭州峰会的一面旗帜。习近平主席总结峰会在发展领域的成果讲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这同我们全面落实好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也是相契合的。这三个“第一次”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这体现了中国办会的独特视角,也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愿望。此外,峰会还就气候变化、难民、反恐、反腐败等全球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目的是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营造有利的环境。

第二题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第三题

1.历史遗留问题生纠纷。

1951年 9月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未明确南沙和西沙群岛的归属问题,这既未经得新中国(未参加)同意,更为越菲马等国争夺南海提供了“依据”,甚至埋下了祸根。自20世纪70年代起,周边国家开始抢占我南沙岛礁,进行实际控制,形成了多国占领、多方索求的局面。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是当今

南海问题日趋复杂的重要原因。2.资源利益驱使起争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速,能源早已成为世界角逐焦点。1969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渔业、矿产和油气等重要自然资源,仅油气储量就达230至 300亿吨,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其含有大量的富钴结核、铁锰结核等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之后,越菲马等南海周边国家深谙其义,纷纷觊觎南海资源,单方面在南海进行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进而非法侵占岛礁,提出主权无理要求。

3.国际法理含糊留隐忧。

上世纪中叶以来,南海复杂斗争的背后,夹杂着十分尖锐的法理较量。南海有关国家借口国际海洋法调整,伺机炮制编造各类借口,开始从法律角度提出行使南海主权要求。中国于1996年签订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在一定程度上对处理领海主权争端、海洋资源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面对南海岛礁纵横交错的复杂情况下,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的界定却因理解不一等问题,导致部分国家滥用法律,引发新一轮海权争议,并以此为面具,将非法侵占变身为“合法合理”管控。

4.域外强国干涉促波澜。

美日印等域外大国为其战略利益和遏制围堵我崛起复兴大计,处心积虑干涉介入。美国方面,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及时调整国家战略,围绕“领导世界”和“控制全球”的“霸主”地位,高调宣布“重返”亚太,借维护贸易通道、航行自由和国际海洋法公约,多次直接介入南海事务,频繁与南海周边国家开展“卡拉特”“肩并肩”“金色眼镜蛇”等系列军演。可以说,是美国带头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末南海地区趋于稳定的局势,美国既是当前南海矛盾激发的最大推手,也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最大障碍。日本方面,出于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考虑,处处紧跟美国步伐,改”间接支持”为”赤膊上阵”,先后以经济支援拉拢、参加南海军演等诸多手段,积极在东南亚地区活动,持续干预南海局势,体现”存在感“。印度方面,着力推进“东进政策”,通过与越南开展军事合作和参与石油勘探等,不断增强在南海的影响力。另有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自2016年以来也日益关注南海,逐渐介入南海问题。南海正成为美日印等国域外大国扩展势力及攫取战略利益的目标地区,南海争端已成为这些国家遏制中国崛起的筹码。

第四题 结合习近平“七一”讲话谈谈你对理想信念的认识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我对教育的根本任务 篇3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用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方针的论述内容之一,意思是教育要把培养人塑造人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同时要把德育工作放在主要的位置,即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放在培养人的首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师道德、品行、遵守公德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想前提是教师都是道德品行水准高的人。而是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被育的人身上。认为教师都是合格的育人者。可现实是在数量庞大的教师群体中,个别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行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由此可见,要实现“育好人”的目标,首先要求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行必须过硬,只有道德品行过硬的一流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培育出思想品德过硬的一流学生。“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十八大报告中,对德育这一块的要求作了修改,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学生都要立德。教师首先立德,只有教师按照国家的要求立好德之后,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之人。

二、如何理解立德树人

立德,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要建立树立起品德(政治品质)道德和公德。树人就是培养人的意思。

立德中的德有高尚的品德道德和良好的公德,也有败坏的品德道德和公德。那么,我们所说的立德,立的是哪一种德呢?这里说的要立的德当然是前者了,即要求教师要树立建立起高尚的品德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立德要求谁立德?立德的主体是谁?这里所指的立德对象群体首先指教育者,其次是受教育者。也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都建立起高尚的品德道德公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是先知者,是培育者、是教者,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道德和公德,这样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高尚的品德道德和公德的学生,才有可能达到培养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人的目的。

三、教师应建立树立起高尚的品德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现实工作中,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遵循爱国爱党这一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可利用教师的特殊身份,利用课堂的特殊场所,宣传不当的言论,使学生滋生有不健康的逆反思想。其次,教师要主动做遵纪守法之人。守法和守纪是教师进行有效育人的必备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守法守纪,自己却做不到,学生怎么看,又怎么有资格去教育学生?

高尚的道德还应包括讲文明重礼节、讲团结重友善、讲诚信重奉献等。

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要努力践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精神。让我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身来育人。让我们每位教师时时教书育人,处处为人师表;让我们每位教师用高尚的人格塑造人,用渊博的知识培养人,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人,用优雅的气质影响人。力争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家长称赞、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愿我们教师发挥基石中的砥柱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己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研究 篇4

1 游戏中任务的作用

“任务”就是游戏中有明确指示, 让玩家去完成某些行为, 之后给予玩家一定的奖励, 或者这个任务就是玩家继续后续游戏的前提。“任务”是许多游戏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策略游戏、模拟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冒险游戏以及一些动作游戏等等。有时一个任务会包含若干个小目标, 多个任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游戏的故事情节。在很多流行的网络游戏中, 都是通过一系列任务来展开游戏的情节, 完成游戏中化身的成长。

教育游戏中这一系列任务不仅要支撑起游戏的情节, 同时要构建起教育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在任务设计时, 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把教育目标合理地融入到任务中, 让玩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到知识, 培养能力。

2 任务中知识能力培养的体现

教育游戏中的任务是携带有教学目标的任务, 它是通过任务目标的实现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就是希望游戏者通过完成任务所学到的知识或者得到某种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不仅是让游戏者学到知识。

学习可以分成很多种层面, 有很多种关于学习的理论对学习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布卢姆将认知行为划分为知识 (识记、识别) 、领会 (理解、释义) 、运用 (简单应用) 、分析 (复杂应用) 、综合 (综合应用) 、评价 (评析、比较判断) 六个层次。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知识、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他又将智力技能学习按由简到繁的顺序分成这样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多样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及问题解决 (高级规则学习) 。梅耶 (R.E.Mayer) 从广义的知识理论出发, 将学习结果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等。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强调每个领域、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整个教学目标的定位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 促使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态度价值观的过程。这些理论、概念在设计游戏任务时, 值得教育者进行借鉴, 合理地进行教育目标的设计。

在任务更加丰富、复杂的情况下, 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 应该形成不同的分类, 以便在设计任务方案时, 更有效地进行任务选择。在这里我简单地称其为“知识分类”, 但这里的知识分类不仅仅限于简单的知识点, 还包括其他的一些教学目标, 如某些能力的培养。

有的知识要由几个知识点组成, 因此可以设计一个大任务包含几个小任务。一个教育游戏应该有一个大的目标, 既这个游戏希望玩家学到那些方面的知识, 培养哪些能力。知道这个大的目标后, 可以不断细分, 分出几个大类, 然后大类再分成小类。一个任务的设计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知识分类进行设计。

而知识分类的划分, 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有不同的分类划分, 所以如何分类, 应该由设计者来定, 图1和图2分别是两种类型游戏的知识分类。

3 教育游戏中教育者角色的体现

教育游戏要由谁来制作?教育者如何参与到教育游戏的制作。教师在教育游戏中处于何种角色, 一直是教育游戏讨论的问题。现在的教育游戏, 大多数不需要教师的参与, 教师只作为游戏的旁观者。有些游戏为教师提供了一些玩家操作记录, 比如说香港中文大学开发的《农场进行曲》游戏, 教师可以通过玩家的这些操作记录, 分析玩家的学习情况。这种参与游戏方式仍没有做到及时的教学互动。有些学生一直进行打怪之类的娱乐性强的操作, 对于农场管理的知识不闻不问, 而教师却不能控制玩家行为, 指导其进行学习性游戏。

在教育游戏中怎样体现教育者的角色呢?教育者能有哪些行为呢?首先教育者可以作为任务系统的设计者来参与游戏制作, 这个角色相当于游戏策划。因为只有教育者才最懂得游戏的目标, 体现哪些知识, 培养玩家的哪些方面的能力。也只有教育者对这些知识内容了解得最深。其次, 当游戏投入运行时, 教育者亦可监控游戏玩家任务完成状况, 然后做根据玩家完成情况的不同, 可以对玩家任务进行一些动态的调整, 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互动。

教育者相当于游戏的设计者, 设定游戏的教育目标, 设计目标的实现形式, 以及与玩家进行教学互动。如图3所示。

教育者角色:1) 决定任务的知识分类;2) 选择最能体现任务目标的任务形式;3) 参与任务设计;4) 对任务方案进行统计分析;5) 监控玩家任务完成情况, 查看玩家的任务方案, 以及完成情况;6) 有针对性地修改玩家的任务方案, 或为玩家推荐任务, 引导玩家去达到教育目标。当玩家一直不去完成推荐任务时, 可以进行一些措施, 迫使玩家去完成推荐任务, 比如说多次不完成推荐任务, 降低当前任务奖励百分比等。

4 教育游戏中任务形式

教育游戏中的任务跟一般游戏的任务有所不同, 因为教育游戏的任务要承载知识或者通过完成任务培养玩家的一些能力。所以以什么方式更能体现任务的教育目的, 需要游戏设计者的精心设计。以下是笔者对教育游戏中任务形式的一些理解与总结。

4.1 适用于知识学习的任务形式

对于知识的学习, 任务形式大致可分为, 描述式, 呈现式, 解题式, 谜题式, 实验式。

描述式:文字告知。给予玩家一些文字性的描述, 让玩家通过阅读, 获取知识, 如和NPC进行对话, 这种任务经常被应用, 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在游戏中, 如果不是必须, 玩家不会仔细阅读相对较长的文字。这种任务适合其他方式不好表达, 需要文字理解的一些知识。

呈现式:演示。在任务完成后, 播放一段动画, 或者用视觉或其他方法展示一些事物, 让玩家通过一种更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信息, 但这种任务开发起来比较复杂、费时。

解题式:通过回答一些问题, 获得知识的正确答案, 这是我们一般考核是否学到相应知识的题目形式。

谜题式:也可称为探索式, 通过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到任务目标, 在探索的过程, 可以让玩家对游戏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了解到任务以外的知识和信息。

实验式:通过实际操作, 找到正确方法, 得出结论, 比如有一个游戏就是模拟化学实验室, 让玩家完成某些实验任务。

4.2 知识的强化

可以通过重复相似的任务让玩家对该任务更加熟悉, 强化知识的学习。但这种重复任务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过于频繁的重复会使玩家产生厌倦情绪, 而打击游戏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任务组合的形式, 把已经完成过的任务通过某种形式组合成为新的任务。

4.3 能力的培养

教育游戏的教育目标是不仅让玩家学习到知识, 同时也要培养玩家的一些能力。比如社交方面的, 团队协作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人任务的形式分配给玩家, 让玩家主动寻找队友, 共同完成任务, 或者从其他玩家处获得帮助。

也可通过任务培养玩家的思维能力。比如说一些谜题, 可以让玩家开动思维, 主动寻找一些可能的方法寻求题解。还有一些任务用来锻炼玩家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任务需要玩家自己分析问题, 运用具备的知识和游戏资源来解决问题。

4.4 激励机制

要让玩家不断去完成任务, 任务中要有一种激励机制。在完成任务后, 有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玩家属性的提升, 玩家在游戏中声望地位的提升, 或者奖励一些物品, 使玩家进行游戏更加轻松。

5 游戏平衡

5.1 教育与娱乐的平衡

教育游戏中教育与娱乐的平衡一直是教育游戏设计者最关注的方面, 也是影响一款教育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

作为游戏, 它的娱乐性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挑战 (PK) , 音画欣赏, 探索解谜, 自由化身 (逃避现实世界) , 人际关系, 成就感。Nick Yee在“Motivations of Play in MMORPGs”一文中把玩家的游戏动机总结为以下内容, 如图4。

作为一款教育游戏, 它的教育目的有时会制约娱乐性的发挥, 这就要设计者把各种娱乐性因素恰当地加入到任务的设计中, 使任务避免枯燥。

5.2 难易程度的平衡

游戏任务有一定难度会刺激玩家挑战的欲望, 但是过难的任务会让玩家产生挫败感, 可能会导致玩家放弃任务, 甚至放弃继续游戏。而教育游戏中, 更应考虑到玩家的接受能力, 根据玩家的水平来分配难易程度相当的任务。

6 教育游戏任务设计方法

教育游戏的任务, 其目的是教育, 所以任务要为教育服务, 为知识服务。所以在设计教育游戏时先要确定该游戏所涉及的知识及其他教育内容。然后根据教育的先后顺序, 设定游戏的主要情节。根据游戏情节, 选定游戏要采用的任务类型, 比如说对话任务、PK任务、寻找物品等。设定游戏中主要NPC, 来围绕NPC可能会有一系列任务, 通过这些NPC的一些行为 (分配任务) 来构建剧情, 体现游戏的情节。其次的工作还有设计场景。接下来由策划来撰写任务, 在任务中合理安排知识内容, 然后把一个个任务串联、组合起来, 成为游戏中的任务系统。整体任务设计方法如下所示:

主要知识、能力的培养→主线情节设计→主要任务类型设计→主要NPC→主要场景→策划任务案例→设计单个任务→合理安排知识内容→任务串联、任务组合。

任务组合的设计思路:现在的游戏不再是当初的一直闯关完成任务只有一条通路的直线型任务组合, 而常常是给了玩家自由度, 可以自己选择走哪条道路, 而RPG网游更是如此, 玩家可以改变世界。参考了现在流行的一些游戏设计方法, 可以让游戏任务组合方案包含两种任务类型, 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 主线任务是游戏的骨架, 是必须完成的, 在纵向上支撑起游戏;而支线任务相当于在骨架上填充血肉, 横向上丰富游戏内容, 让游戏变得丰满。在这里, 主线任务、支线任务只是对于任务设计者来说的, 而玩家并看不到哪些任务是主线任务哪些是支线任务, 而看到的是当前任务和可接任务, 在可接任务中, 既有当前可接的主线任务也有支线任务。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避免让玩家一下就知道游戏的脉络, 给玩家留有更多的悬念, 也让玩家觉得有很多种选择, 从而可以让玩家受到更多方面的教育培养。

7 总结

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要围绕该游戏要体现的教育目标 (既相关知识) 来进行。这些教育目标是根据知识点进行分类, 并循序渐进的。再根据游戏的剧情来安排恰当的任务类型来表现这些教育目标, 同时做到教育与娱乐的平衡, 以及根据玩家的认知水平为其分配相应难度的任务。

摘要:任务是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玩家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游戏中化身的成长, 最终完成游戏目标。一系列的任务组合就形成了游戏的情节, 同时体现了游戏的功能。而教育游戏中的任务有其特殊的使命, 既教育。本文对怎样设计教育游戏中的任务, 进行了一些研究, 从对教育游戏中任务的一些特性进行分析, 总结出了一些教育游戏的设计思路, 最后提出一个任务设计的大致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知识分类

参考文献

[1]程君青, 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7 (7) .

[2]吴兵.基于知识分类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7.

[3]乜勇.游戏式学习评价策略与方案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4]高淮微.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远程教育杂志, 2007 (3) .

[5]王陆, 孙洪涛, 刘敬光.教育游戏中的教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 .

[6]尚俊杰, 庄绍勇, 李芳乐, 等.游戏化学习行为特征之个案研究及其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煤炭形势任务教育材料 篇5

各战线:

2012年,煤电公司上下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考验。进入2013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趋缓、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以及煤炭产业结构普遍老化影响,煤电公司经营形势不容乐观,公司煤炭价格直线下滑、煤炭销售一路疲,且货款回收极度困难,目前煤电公司面临着不堪负重的经营压力,一季度呈现亏损状态,直接影响到了职工工资正常发放。当前,煤电公司已进入改革发展深水区,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在公司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干群要认清形势、振作精神,凝心聚力,为煤电公司“战危机、扭局面、渡难关”作出积极贡献。

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形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经近5年了,但世界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恢复,面临着金融危机后遗症的许多严峻挑战。欧元区经济和债务危机在2012年继续恶化。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风险因素造成了国际初级产品以及其价格流入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受其影响,我国由原来的煤炭净出口国,变为煤炭净进口国。印尼、澳大利亚、蒙古、南非、越南等诸多国家原煤纷纷涌入我国,给我国煤炭行业带来了一定冲击。

国内形势。2013年我国改革发展将进入艰难的调整期,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难以根本改观,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回升动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难以避免,从内部环境看,产能释放进入高峰,已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虎”,造船、硅钢、水泥等包括煤炭行业在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必将引发新一轮严酷的产业升级,企业稍有不慎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

国家能源战略调整。我国是产煤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虽然我国煤炭储存丰富,但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煤炭资源,必将会对生态环境和国家能源安全造成威胁,为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国家调整能源战略,逐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在能源消费版图中所占的比重。

煤炭产业结构普遍老化。当前我国煤炭销售主要用于冶炼、火力发电,煤炭销售形式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国家 “十二五”能源规划中指出,将优化煤炭产能、产业结构,重点支持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科学利用和配臵煤炭资源在产业链延伸中的作用。

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经济。从目前全球经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看,有两个最重要的板块,一个板块就是传统的发达国家,传统的发达国家的代表,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盟,一个是日本,我们叫美欧日,这是一个大的板块,它们占全球经济总量将近40%。另一个是以我们中国为代表的,包括“金砖四国”和国际经济界最近讲的“金砖六国”这个新兴工业国家的这股力量,这两股力量、这两个板块之间对当前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重要。目前国际经济复苏虽然增速缓慢,但仍然保持着增长势头;再者,各国要想保持局势稳定,必须扩大就业,要想扩大就业,就必须重视制造业,制造业的扩大,会对煤炭行业产生积极影响;第三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任何一个煤炭出口国不愿意长期依靠煤炭资出口源维持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一旦复苏,各国必将压缩出口量或抬高煤炭价格,这对我国煤炭行业是极为有利的。

国内经济。十八大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随着城镇化大幕的拉开,以高铁和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化基础投资将支撑国内投资增速,而有望扩大的4000亿元财政赤字也将在资金上提供保障,这将是2013年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房地产方面,十八大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2013年的土地和房地产供给将会更加关注城镇化推进中的需求与供给,调控政策或将在兼顾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契机和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取中,在收紧一线城市房地产政策的同时,加大三线和小城镇建设等。城镇化建设势必拉动冶炼业、火电需求增长,两者增长直接会带

动煤炭行业发展。

煤炭产业结构。首先煤基多联产的龙头工艺是煤炭气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扶持煤炭气化项目,当前我国对煤气的需求正处于供不应求局面,煤炭气化直接消耗的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的扩大消耗有利于煤炭销售。其次,煤制油项目技术已经成熟,“十二五”期间产能也将从目前的上百万吨扩大至上千万吨,这必将成为煤炭销售增长的亮点之一。第三煤炭产业政策的“十二五”规划,其制定的出发点就是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破坏、浪费严重;

2、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3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4、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须改善。针对以上瓶颈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煤炭工业必须着眼长远,必须走高产出、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增强煤炭供应能力,加快大型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优化煤炭开发布局。

2、抓紧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3、做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这意味着煤炭行业将全面推广山西煤炭整合经验,做大做强国有大煤矿,提高煤碳的产出效率,降低环境负担,减少生产事故。

影视鉴赏课程教育任务浅议 篇6

【关键词】影视鉴赏 课程 艺术教育 任务 功能

随着互联网络与现代科技产品的迅速普及应用,当代大学生正在从以往的读写时代逐步进入了视听时代。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到各类影视作品,其中良莠掺杂,并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与人格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平常接触到的大多是流行时尚的东西,甚至是庸俗的东西,对真正代表人类文化精髓的影音作品却缺乏了解。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看懂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伯格曼、戈达尔、阿伦·雷乃等电影大师的作品呢?

影音作品能够直观地、形象地再现客观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也迅速地被吸收到影视艺术制作中来,使得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各种影视语言的充分结合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那神奇世界对青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影视艺术教育能使学生在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更敏锐地观察世界,并能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这种教育与通过课堂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等重要,能够起到直接说教难于达到的效果。

当前,大专院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其中,影视鉴赏类课程如《影视概论》《影视鉴赏》《影视传播》等已经成为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必开课程。

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是影视鉴赏课程应当完成的任务之一。艺术作品就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鉴赏中国电影,史可扬先生在《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中这样说道:百年中国电影的精神形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的,而中国电影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视听表现,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道德情怀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大,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要想使学生领悟到优秀电影所蕴含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就必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同时建立起艺术和美的形象直观的概念。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是影视鉴赏课程不可回避的责任。好莱坞从来都是以票房论英雄,但也从未缺乏过“主旋律”电影,“美国人在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观念通过好莱坞大片向全世界传播。个人英雄主义、金钱至上、追求感官刺激的思想也在其影视作品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国内的部分影视作品为追求票房,越来越脱离现实,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象,这就会误导学生,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不仅不能鼓舞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会滋生追求享乐,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影视鉴赏类课程可以完成的任务。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影视艺术课程,说白了就是想看电影,同时也想对感兴趣的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有所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视鉴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梦幻制造者”——影视作品的深入分析,去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影视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及它的独特制作过程,给人们的想象力以极大的鼓舞和施展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尽情放纵、发挥;而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影视,对培养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调动并开掘科学与智慧等方面潜质,更具有积极的作用。

影视鉴赏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诉求。对诸如“蒙太奇”“长镜头”等专业术语,应结合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注意选取影视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放映解析,应当让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片所传达的关于人类自己的真实表述和美好想象,从而不断开阔眼界、接受教育、提升鉴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

协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影视鉴赏类课程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当前的网络时代, 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接触者和参与者, 通过网络观看影视作品已成潮流。构建信息化的校园影像文化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趋势。建立有效的网络载体,引导师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影音信息,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影像文化生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建设融科教思想于一体的校园影视网站,可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使之成为服务于校园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

总之,影视鉴赏课需要教师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考,探索、寻求一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并能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启发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使其审美心理逐步趋于健全的教学之路,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其应当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于庆妍,王绍维. 影视鉴赏[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创新与实践 篇7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构建形势任务教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要加强新形势下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 各级党组织必须要高度重视, 切实细化各项措施, 强化工作运行, 加强责任落实, 形成形势任务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 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形势任务教育纳入党总支中心工作,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做到与生产经营工作一起安排部署、一起组织实施、一起检查考核。要搭建覆盖到基层队的形势任务教育网络, 把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一同纳入承包考核内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 加强队伍建设。要按照服务大局、精干高效的指导思想, 从企业各专业部门和单位抽调理论素养高、表达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人员担任形势任务教育宣传员, 构建形成上下结合、左右畅通、协调合作的宣传教育网络,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 加强制度落实。要建立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学习制度。采取专家授课、外出培训、专题研讨、编写学习材料等方式, 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活动。要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各部门各单位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推进工作落实。要建立考评奖励机制。把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评比的一项考评指标, 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推动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面向基层, 突出重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有效富有针对性

形势任务教育做的好不好, 成效体现在基层, 检验标准在基层。必须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基层, 把握职工需求, 明确工作重点, 丰富教育内容, 改善供给状况,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把握需求。要及时把握思想动向。通过问卷调查、职工座谈、信息员收集等各种方式, 及时准确地了解在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协解人员、企业员工、家属等各类群体的思想动态, 全面真实地摸清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 切实找准职工群众的意愿与企业发展的共鸣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有的放矢。

2) 引领舆论。要强化正面舆论引导, 坚持主导需求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进一步加大对中石化和油田各项政策的宣传解释力度, 有针对性地解答不同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确保“导向正确、基调鲜明、舆论强劲”。

3) 重心下移。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难点在基层, 闪光点在基层。要创新工作思路, 教育重点下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 切实送形势政策教育到基层, 做到理论教育重在向基层普及, 舆论宣传重在向基层覆盖, 形势政策重在向基层宣贯, 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向基层延伸, 投入保障重在向基层倾斜。

三、搭建载体, 狠抓措施, 筑牢形势任务教育阵地

要从单位实际出发, 切实加强形势任务教育阵地建设, 优化创新载体, 加大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 确保和促进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 加强传统宣传阵地建设

要充分整合各种宣传教育媒介。发挥报纸、电视、网页等媒介作用, 加强舆论引导;利用公开栏、形势任务教育宣传栏等形式, 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加强各项阵地建设, 加大思想引导力度,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要扩大形势任务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政策制定部门的优势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职能作用, 形成形势任务教育的整体合力, 增强教育效果。

(二) 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要适应网络宣传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的特点, 积极搭设形势政策教育、业务学习、思想交流三大网络平台, 加强舆论引领, 传播科学知识, 倾听群众呼声。要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方式方法, 拓展“形势任务教育直通车”、“互动课堂”、“职工论坛”等形式, 确保上级信号毫不衰减地传达到基层和职工群众之中。要借助信息化手段, 创新加强职工之家、党员活动室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增强思想教育、政策宣传、科技传播和文化娱乐的主要功能, 使之成为职工群众学习教育的乐土。要高度重视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 积极搭建内外部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建立多渠道的对外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的网络互动平台, 牢牢把握形势政策教育的主动权。

四、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综合效果

开展形势任务教育, 必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时期的教育重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才能保证教育效果。今后要更新观念, 开阔工作思路, 转变工作方式, 创新工作方法, 不断提升形势任务教育水平。

(一) 创新教育载体

要从职工群众求知的愿望出发, 实施“政策理论超市”、“政策下基层”、“流动课堂”等便民惠民工程。从职工群众求乐求美的需求着眼, 把形势任务教育融入到各类群体积极参与的文体活动之中。要紧扣网络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等效果多样的特点, 探索将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改编成漫画、幻灯片或FLASH动画等形式在单位网站发布, 寓教于乐,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二) 创新方式方法

要实施阶段式宣讲。切实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加大对中石化、油田和社区各类政策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目标任务的宣讲, 有针对性地解答职工群众关注的问题。要加强互动式宣讲。打破“我讲你听”的传统方式, 采取灌输与交流座谈互动的形式, 面对面地进行宣讲。要推广菜单式教育方法。结合职工群众的意愿、诉求、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 及时调整宣讲提纲和宣讲方案, 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等方式,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 加强典型选树

善于抓典型, 让典型引路和指导工作, 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要切实加强对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经验和典型做法的总结提炼, 坚持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引导职工群众、教育职工群众。要建立先进典型联系指导机制和长期培育引导机制。根据各单位各部门和先进典型的特点, 营造典型培育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分类指导, 加大措施落实力度, 推动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摘要:本文从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构建形势任务教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面向基层, 突出重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有效供给;搭建载体, 狠抓措施, 筑牢形势任务教育阵地;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综合效果等四个方面, 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创新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方法, 丰富教育内容, 优化设计载体,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任务 篇8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创新教育理念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的任务,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前瞻性思考。 前瞻性思考的过程,就是逐步探索和形成指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过程。 周远清同志曾说:教育观念改革是先导,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是核心。可见,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理念具有先导作用。理念、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第一性的,实践在先,理论来自于实践。 但理念、思想、理论一旦形成,不仅可以反作用于实践,而且成为孕育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源泉。因为理论具有解释力,在实践中,理论对经验具有先行激发、共时建构、事后解释等作用。 第二,教育理念具有导向作用。 规划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在规划的过程中,人们预先设定的目的和既有的知识、观念基础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着人的判断与选择。 在论述思想、信念、观念对实践的作用时,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铁路轨道上的扳道工”理论。他把思想、信念、观念等无形的力量比拟为“扳道工”,扳道工可以使一列被利益驱动的火车驶向理想、信念所确定的方向。可见,对实践而言,理念具有导向作用。第三,教育理念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理念形成后,会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去认识有助于达成自身教育理念的信息、资源与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唤醒人的良知与潜能,提升人们对符合教育理念之教育实践行为的积极性。 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主体具有激励作用。

世界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理念的创新。众所周知,没有洪堡等人所倡导的科学研究、学术自由与学术独立理念, 就不会有19 世纪德国大学的辉煌。 美国高等教育的崛起,高等教育强国的建成, 则与美国由来已久的实用主义传统和20 世纪早期的实用主义思潮密切相关;没有康奈尔计划、威斯康新思想、社区教育理念,也就没有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高等教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的历史,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开始的。 没有邓小平同志1977 年9月关于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的谈话, 没有1978 年全国范围内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没有1979 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人率先站出来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办学自主权”,以及诸如此类的思想解放运动, 很显然就没有今天高等教育的厚实基础,更不可能出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倡议。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对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城镇化、大众化的形势;面临许多新形势、新情况,如经济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驱动需要高校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高等教育拓展了发展空间, 经济新常态倒逼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等等。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国家理想、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高等教育理念变革滞后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促进国家进步的中坚力量的作用,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错位导致思想理性的缺失,高等教育理念漠视人的主题从长远意义出发不利于国家强盛。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理念转变往往是以社会主题和需求认知为前提的。 但是,不同社会机构与个人均从各自出发点来理解和要求高等教育,在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中,人们的价值观与需求有着多样性和不协调性,大学若要成功地取得合法性,取决于大学理念能否成功地使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需求取得共赢,或者说,大学理念要发挥引领和协调社会价值观的作用,社会结构越复杂多样,就越需要凝聚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理念。

可见,现存高等教育理念与国家理想、社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 已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有一定规律可循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有其规律性。 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应遵循其规律。 在研究中国百年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百年中国大学理念、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以及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具有以下规律。

1. 社会转型是高等教育理念变迁的直接动因。在常态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冲突较缓时,理念认同度相对较高。 反之,转型期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开始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在教育领域中开始凸显,促使高等教育寻找新的理念与秩序。然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与保守性使其难以适应急剧的社会变迁,决定了高等教育理念只能对可变因素作局部性调整,但正是不可变因素的存在才使高等教育保持内在稳定性。 只有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国家与大学层面之间的思想碰撞能在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上趋于一致时,高等教育也才能有新的理念可循。

2. 文化特色是创设高等教育理念的内生动力。文化是教育之根,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无不培育和积淀着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保存精神才奠定了其教育强国的地位。 历史证明,当大学理念封闭僵化,对外来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完全依赖于政策指令时,其理念发展趋于向心性萎缩,从而失去弹性;当整个教育理念完全是外域转换而来的,对民族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时,大学发展将失去根基,抵御不住外来文化的任何冲击;当教育抱着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 又全面开放的态度时,理念才可能获得较高弹性, 最终促进大学健康发展。从变革起点看,文化与思想上的启蒙运动总是先于社会行为,文化变迁是教育理念创新的内生动力。

3. 人的主体发展是教育理念变迁的根本主旨。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来确立理念形成的基础,在世界及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去思考教育问题,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大学理念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任何时期的大学,最终只能通过培养人才能生产知识、服务社会。否定大学理念的育人价值,就等同于否定了大学的社会价值,离开对人的培养,大学对社会也将无所作为。一方面,人构造了国家与大学,人既是国家意志的建构者,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 另一方面,在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满足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相统一是大学存在的唯一理由。忽视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就意味着将大学泛化为其他社会生产机构,否定了大学的教育性。

4. 学术属性是构建高等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作为独立的学术与文化组织,是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的机构,具有知识性与学术性。 学术作为大学理念的逻辑起点是由大学与高深知识的普遍联系决定的。 从大学发展史看,大学的知识功能主要经历了由传授知识、探究知识到应用知识的演变,相应地,大学组织从单纯性的育人机构向着发展学术、服务社会的机构转型。 从学术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看,学术逻辑应当高于社会需求逻辑, 并形成一种导向,引领社会思想,保持大学与社会逻辑的主体性、目的性的契合。 尊重大学学术逻辑,对科学研究与学术事务的决策管理享有自由,保障学术的独立自主性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5. 信念与制度是理念转化为行为的关键所在。理念本身是个哲学概念, 这些理念为人们所认可后,如何将“形式化”的理念塑造为“稳定性”的制度,再从“规范性”的制度转化为 “实质性”行为才是问题的关键。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制度上的决策多么英明,单凭政策文本仍难以产生真正的效力。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求适时转变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念”“发展理念”“育人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等相互作用的五个主要方面。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从整个体系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1. 基本理念:以学术自由为大学的宗旨与根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无不得益于学术自由理念的确立。“学术自由”在中国应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内涵:中国的学术自由应不仅是一种消极、被动地强调“免于干涉的自由”,更应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求知的自由”; 中国的学术自由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自由,是以内在精神为核心的自由,是有边界、底线的自由。大学在享有学术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法律、道德、理性的边界之内自由活动。

2. 发展理念:由 “单向度发展” 向 “ 协同式发展”转变。倡导“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共同经验和客观趋势,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转变, 迫切要求创设一种 “协同式发展”理念。该理念旨在改变原有相对单向、封闭的发展思维,向社会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和价值导向:通过交流合作寻求共识,建立科学合理、均衡发展、包容合作、知识共享、开放共建的高等教育强国体系,突出高等教育公平、普惠、自由与理性的发展观。

3. 育人理念:由 “外部驱动型”理念向以 “自发内生型”为主的理念转变。 外部驱动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解决公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表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性,是基于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的教育理念。而自发内生型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与社会的独特贡献方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一理念的目标是保障教育主体的发展权,激发个体教育的内驱力,促进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个体价值创造与社会生存相统一的高等教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育人理念应着重实现以下转变:由“模式化教育”为主向“个性化教育”为主转变,面对独特的生命个性,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 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

4. 管理理念:由 “集权管理” 为主向 “ 共同治理”为主转变。 同教育强国相比,中国教育集权体制以政治性的经验决策为基础,以权威式的行政命令为主导的方式,已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空间。在“集权”与“分权”的博弈中,高等教育与政府之间事实存在着“相互增权”的共赢关系,这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管理向共同治理的转变。“分权制衡”理念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方面,相对于集权管理而言,大学独立自主空间不断扩大,政府从微观层面的行动者转向授权者(enabler), 成为大学与市场改革的中间人与协调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由二元对立转向相互增权(mutual empowerment),向着“强国-强教”关系格局转变,并将最终形成“双向的适度制衡关系”,促使大学在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治法治化。

5. 服务理念:由 “适应社会”向 “引领社会”转变。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功能与责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并不仅仅是靠国家大力投资,更要凭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建立什么样的服务理念,转变何种服务社会的方式,关系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之大局。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更为突出,必须走出“适应社会”的思想局限,重建价值信念,将引领科技创新和社会前进的历史责任纳入到人才培养之中,融教育于社会,发挥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辐射力。 作为对国家与社会支持的回应,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满足社会的理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四、大学应当形成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核心理念

大学作为一个理念组织,是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强国的创新与实践主体,国家层面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战略选择中。每个事物都有它的核心价值,大学也要在认识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从大学理念体系的层次性来看,主要包括核心理念和子理念(功能理念)。 核心理念是大学理念体系的元理念,是奠基性的理念,直接决定大学其他理念的方向和选择。子理念是围绕核心理念,对影响大学发展的各要素、关系、问题的理性认识。核心理念承担“造血”功能,子理念则负责“输血”。核心理念应辐射到大学文化、制度、管理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植入到具体办学体制、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中,延伸到高校制度层和操作层,形成学校管理理念、学科发展理念、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教师发展理念等相互促进的理念体系。

研究认为, 大学核心理念有其特殊的运行逻辑。从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核心文化、核心价值、核心目标、大学使命与大学愿景。 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建构核心理念时,应以这五个维度中的一个维度为主,兼顾其他维度,找准自己发展的原点、特点和生长点,探索建构自己的核心理念。 当然,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所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其核心理念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差异。

大学在构建自己的核心理念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定位的内涵,包括学校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回答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问题;二是把握核心理念形成的依据,从自身办学基础、教育目标、价值选择、社会环境与发展需求、历史文化传统、办学优势与特色、实际运行状况与资源条件等因素出发,使核心理念既与办学定位相契合,又符合自身实际,彰显个性与特色;三是把握核心理念的发展性, 社会的发展是多层次的,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核心理念的建构要着眼学校和社会未来的需要的有机统一。 可见,各类大学在核心理念的设计上绝不能脱离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定位,应“分类选择,各有侧重”,充分发挥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如何完成化学的启蒙教育任务 篇9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给予启蒙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虽少, 但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有的学生虽苦学一年但连基本知识也不能掌握, 那么难在哪里?关键在于教者没有掌握初中化学的教学规律, 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 不能引导他们步入美妙的化学知识殿堂。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 必须首先掌握教学对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知道思维过程维系着任何一项学习活动, 而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的思维能否展开, 取决于对物质的感知程度和思维能力。初中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既无丰富的化学方面的直接感知经验, 又无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思维基础, 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按照认知规律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通过观察实验、提供丰富的生活实例等, 来启发诱导学生, 使之思维得到萌发。而后在学生逐渐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反复训练其分析、综合能力, 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提高了, 学习化学也就入门了。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兴趣, 为启蒙教育创造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更是启蒙教育的好老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能持久保持浓厚的兴趣, 必将给化学学习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就如给化学反应添加了催化剂, 可见, 在化学启蒙教育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来源于事物的吸引力, 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 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其心理需要, 创造有吸引力的客体。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 通过对学生讲化学史、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国防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兴趣。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 把自己的将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对生活、国防中的化学知识特别感兴趣, 借助这一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第二, 通过实验透发兴趣。化学实验会产生许多新奇的现象, 有的变幻莫测, 有的色彩斑斓, 这些恰恰迎合了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可见, 做好实验, 对化学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 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评估, 巩固兴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持久, 如何巩固兴趣, 使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延续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着一种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公正评价的心理倾向, 在得到他人认可之后, 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因此要善于发现、测试学生的学习成绩, 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估, 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得到再生。

三、适应化学知识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其顺利入门

化学知识所包涵的内容, 具有宏观和微观的二重性。对于宏观有形的东西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 但对于微观粒子, 在现有条件下即使借助特殊仪器有的也不能感知到。而学习化学要求必须把宏观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刚刚处于启蒙学习阶段的初中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如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这个事实是学生容易感知到的, 但水分子是怎样变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的, 学生就很理解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思维形式, 是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表象形式的反映, 所以必须训练学生表象方面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借助形象化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利用投影使微观粒子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进行微观原理教学。利用“比喻”的方法给学生展示相似的熟悉的事物, 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这些方法无疑给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 想象能力就会因此而提升, 从而给学生的化学学习插上入门的翅膀。

义务教育音乐教师的职责和任务 篇10

歌唱教学是义务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比重从低年级50%以上到高年级30%以上) , 是一切音乐教学内容的基础, 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音乐教师在课堂内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 使每个学生产生浓厚的歌唱兴趣。对教唱的歌曲, 教师要通过范唱、范奏、分析等过程, 充分介绍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有步骤地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联想、理解,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唱、练唱、表演, 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尽快熟唱。要在歌唱教学中训练学生唱歌的胆识和技巧, 做到人人都能大胆开口歌唱, 甚至独唱。技能训练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 做到姿势正确、自然、美观, 声音流畅、结实、圆润, 提高歌唱的表现力。还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通过歌唱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学生能感情真切、声情并茂地演唱。

歌唱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 但教师也应寻找和积累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如把那些有优秀传统或时代感、合乎学生心理特征的歌曲, 校歌或其它校园歌曲作为教材。歌唱教学不能变成单纯教唱一首歌曲的课, 应将唱歌技巧、音乐知识和识谱能力、审美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并贯穿在整个歌唱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唱歌, 唱会、熟记了歌曲, 形成良好的歌唱爱好和习惯, 自然, 歌声就能陪伴学生的一生。

2 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音乐教师要摒弃只教唱歌, 不教音乐知识、能力的做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各学段教学要求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但是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也易于遗忘。教师要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安排教学内容, 掌握相应的深浅度, 循序渐进, 有所取舍, 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先感知、后理性, 先分散、后集中, 理论联系实际, 精讲多练。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具体的音乐曲谱相结合, 与唱歌、音乐欣赏、视听练耳等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 将知识与学生听觉表象联系起来, 经常反复学习, 使学生掌握知识, 并把知识系统化。

音乐技能训练主要是视唱练耳的训练, 在教学中应与乐理基本知识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识谱等能力, 使学生获得音乐表现手段、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 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技能的培训不仅在课堂上, 也要在音乐实践中进行。除了训练歌唱的技能外, 音乐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学习器乐演奏、歌舞表演、节目创编, 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就能更快地学唱新歌, 甚至能自学新歌, 这样能长久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感受音乐的情趣, 从而终身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3 组织音乐课外活动,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组织指导好课外音乐活动, 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音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教育, 还要教育学生关心并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会音乐活动, 巩固课内音乐教学, 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 陶冶思想情操。

课外音乐活动形式很多, 一是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唱歌, 形成浓郁的唱歌氛围, 让校园经 (下转第92页) (上接第77页) 常飞扬欢乐的歌声;二是利用课余时间办好学校广播室, 把广播室作为音乐教育的资源, 配合音乐教学, 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 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三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演唱、演奏、跳舞、音乐讲座, 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发展学生的音乐技能;四是定期组织歌唱比赛、音乐会、文艺演出, 展示学生音乐技能和创造能力, 促进音乐教育;五是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家庭和社会音乐活动, 延伸、巩固学校教育成果。

课外音乐活动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和活动形式, 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 以利于发现人才, 发展技能, 培养骨干。

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不仅活跃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而且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利用音乐陶冶情操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要突出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 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兴趣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 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 在不同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征,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喜欢音乐, 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通过教唱歌曲、音乐欣赏、音乐故事、文艺表演、课外活动等教学活动, 用歌声、琴声、语言、动作, 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学生知道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素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就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在艺术的氛围中激起情感的共鸣, 获得审美的愉悦, 开发音乐潜能。

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科学, 在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师要按“新课标”要求, 选取一些具有时代感、合乎学生心理特征的歌曲、乐曲和表演, 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用音乐艺术愉悦身心,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 情智互补,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 音乐中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自然、思想品德等知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应适时、适度、有机地介绍相关学科的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提高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又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相得益彰。

论当代美学教育的方向和任务 篇11

【关键词】美学 美育 审美 审美观

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被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而人类理想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那是一个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而当代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的物质财富还不充裕,人的发展更是参差不齐,美育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为了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免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要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美、创新的能力,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具体说来,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审美实践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以及人们对客体的一种感受能力。它是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审美观念的系统化、对象化。审美观是在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它们的关系是一个双向制约的过程。审美观主要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素质,审美情趣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正因为审美情趣对人的审美观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二、提高大众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平,鉴赏者个体的审美能力更是需要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与生活实践中培养与提高。正如毕加索的画一样,一般没有接受过美育的人无法理解画家在画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个国家、社会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往往是体现在大众的审美水平和能力上,只有大众的审美水平和素质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才能提高。而大众的审美水平的提高不能像艺术院校的学生那样长期专门培养,而是要引导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和提高大众的感受美的能力。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张开思想的翅膀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和体现。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创造能力,正是人的这种创造力,使得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美的创造活动是人类创造活动中的高级活动,所谓审美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正如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人的审美创造力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在审美实践活动与艺术创造活动中,人的爱美的天性、创造的天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塑造完美的人格、展现时代精神

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就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真、美、善的统一,主张通过“诗教”和“乐教”来培养和造就完美的人格,从而达到“仁者爱人”的精神境界。德国近代启蒙运动思想家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分裂,恢复人的自由和完整的天性,培养理想的人和完美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层次,生理需要归纳为低级需要,将人的精神需要归纳为高级需要。在马斯洛看来,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更加重视“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富有崇高理想的人完全可以克服物质需要或生理需要的不足,并能坚持不懈地追求精神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因此审美的需要是塑造完美人格的终极目标,毫无疑问,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展现时代风貌,从而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篇12

从现代教育管理学层面上来看,科学的教育管理是由教育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在教育管理的体系中,教学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包括了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控制三个不同的系统。当前,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中缺乏有力的决策、制度执行力度,从而导致了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成为了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教育部门虽然进一步增加了对其教育教学的评估,促进各高校的教学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改善,然而这一具体的评估注重的仅仅是结果,缺乏了对过程的重视,不少的高等院校的评估结果并不合格,过多地掺假,从而无法全面地实现整体的检讨及对偏差的纠正。为此,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地寻找着一种动态的对教学体系运行状态进行监督控制的方式,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监督正好是高等院校所寻求的一种最具有效果的手段。

从字面含义上来看,高等院校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监督及指导。由此可见,教学督导的工作是对教学的整个过程的跟踪,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具有长期性、始终性及常态性,并不是阶段性、偶尔性和突击性的。另外从概念上来看,教学督导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监督、督促;指导,导向。两个方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其中的监督和督促是主要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指导及导向。

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中,督导的工作是全面的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这一管理机制的主要宗旨在于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研究,帮助学校的党委、教务处以及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学校教学的每一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学监督岗位也直接地帮助高校的党委、教务处及校领导实现对教学的管理。

2 高校教育督导的职能

2.1 监督职能

所谓监督,是上级对下级执行的监察和督促。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的督导职能中,它是对其本质的最好体现。这一职能实行的宗旨是为了进一步地催促下级对教育方针及各级政策实施的主动性,高速高效地完成教学、教学及相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然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对立法的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按文件办事”的习惯下,各级政府并没有明确地在文件中指出法律效应,另外监督系统缺乏力度,不少的干部和群众也没有相应的法制观念。从教育督导工作的具体对象,内容以及工作重心可见,其监督职能是不可或缺的。在监督职能的实施下,下级部门能够更好地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更加明显的战略位置。主要领导能够亲自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能够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加入教育解决的相关问题,能够在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中加入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容,能够坚持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等,因此足以证明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

2.2 指导职能

所谓指导是指上级具体对下级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指教及引导。历年来,行政指导的实现所依靠的都是权威及法律的静态功能,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已经一步步地迈向以指导、激励等辅助动态为主,对人们自身积极性的潜在发挥有着更多的关注。

在法律和权利的运用下,教育督导机构及成员有效地进行行政事务,然而这一功能具有一定的静态性和刻板性,于管理效用能力来讲,更需要注意的是指导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使其动态功能得到发挥。高等院校教育督导的指导职能在具体的实践中也较为明确,譬如对学校的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教育政策、方针实施的指导,以及对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等各个方面,从而将这一职能更好地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督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2.3 评估职能

教育评估即教育评价,这一新兴的教育科学发展于21世纪,在当代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从概念上来看,教育评估是在相应的教育目标基础上,以相应的、现代化的教育统计及测量方式为依据,从而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做出相应的判断。就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观点及发展而言,教育评价的积极展开有利于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颇大。教育评价涉及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评价,对教学工作、学生的态度及学习质量的评价等各个方面。

教育评价系统中,教育督导的评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育评估保证一定的科学性,有利于教育思想的端正,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以及管理的科学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从整体上促进教育事业的优化,保证教育质量及办学效益的提升,使广大群众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为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督导人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合作、配合,促进系统性的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使协调作用及骨干的效用得到积极的发挥。

2.4 反馈职能

在控制理论中,反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反馈,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制对象之后所带来的反应,然后收回这一反应信息,从而在输出对控制系统的信息造成的影响的过程。

在教育管理的发展中,教育督导系统是一种反馈系统,换言之,教育督导机构人员通过对教育部门、工作者的想法及要求作出反映,从而使得上级各项方针、政策、指令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方针政策本身问题的“反馈”的实现。在教育督导系统中,当指挥中心发出指令时,下属对其系统进行实施,乃至其指令本身是否正确,都能在反馈系统中得到及时的反应,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管理回路。反馈职能将原因及结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促使事物的发展与周围环节处于动态的统一之中。使督导机构的反馈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领导者能够耳聪目明,运筹帷幄,指挥过程中更加的镇定。

3 结论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督导机构中,四个方面的主要职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做好监督的同时做好指导工作,一切的指导以正面为主,“监督、检查和评估”是整个指导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指导的前提下,对其进一步的深化。高等院校的教育督导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被督导的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使其工作做好,把学校办好。

为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教育督导的过程中,需要使其整体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教育督导机构的效用能力得以更好的发挥。其监督、指导、评估、反馈四个方面的职能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必须面面俱到,否则将会给工作带来较为严重的失误,不利于高等院校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血压晨峰现象下一篇:实时视频拼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