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文

2024-09-03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文(共12篇)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文 篇1

心理健康作为一种良好的适应生活的状态,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最近我课题组通过抽样调查、座谈, 对我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了解, 发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因素

1. 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在提高, 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一个孩子就是家里的全部, 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在与日俱增, 而家长把这种期望实现的责任更多地赋予教师;社会的进步需要文明的同步发展, 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进步, 而社会把教育进步的责任交给了学校, 教师成了这个责任最直接的承担者。因此, 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让老师感到了空前的心理负担, 这种压力除了带给老师继续努力工作、继续学习的动力外, 带给老师更多的是焦灼感, 使得老师有了沉重的精神压力。社会赋予教师“万能”神力, 使得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 社会价值感的缺失

在这个以创造社会财富多寡作为评判一个人价值、地位高低的时代, 人们更多地以显性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 教师的工资在当地工薪阶层中一般不是很高, 教师只能过当地人中最普通的那种生活, “穷酸”是人们在评价教师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教师职业社会认可度差, 寒窗苦读的学子中,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在社会人眼中教师并不在成功人士的行列, 教师的这种成功缺失, 使得教师尤其在读书上学时成绩优异的教师, 有着极大的挫败感, 这种挫败感使得教师心态失衡。

3. 高房价

中国近年楼市掏空了人们的钱袋, 绑架了中国人的幸福, 而在被绑架的人群中, 教师是很大的一个群体。在我们这样一个西部的小地方, 超过80%的老师在城区购买了商品房, 省吃俭用买一套房子要用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还房贷, 巨大的债务压力使得教师苦不堪言, 再加之从古至今人们认为老师就应该安贫乐道, 老师谈钱就是堕落, 所以一些教师将这种压力藏在心里默默承受。房贷、孩子教育、医疗支出等等, 教师的经济收入捉襟见肘, 入不敷出。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教师很难诗意地活着。

4. 各种政策、制度对教育的束缚

为了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 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在保护孩子们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也为教育“戴上了镣铐”。孩子们懂得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 却不知道应该遵守什么, 尤其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使得一些学生在犯错时有恃无恐, 这些都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往往进退失据, 深浅不得, 有时候说服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往往在管与不管之间痛苦徘徊, 承受着良心和政策的双重挤压。

二职业因素

1. 职业特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教师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 还要管理学生、维持纪律、处理、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关注班里学生思想动态;班主任还要管理班级值日、学生出勤、班级卫生等。学生丢东西了, 教师要进行“侦破”, 查明真相, 给全班同学一个交代;学生早恋了, 教师要及时进行劝导, 端正班级风气;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了,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疏导……职业对教师多元化角色的要求, 常常使教师疲于奔波, 心力交瘁。

新课改不仅要求老师要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 更要求老师要成为一个研究型、学习型、探究型人才。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承担课题研究、校本教材开发、联片教研交流等工作;为了给老师充电, 每学期的继续教育都会如期而至, 假期的各种培训也必不可少;僧多粥少是职称评定时的一个突出矛盾, 为了能在职称评定中脱颖而出, 教师不仅要教学质量过关, 在个人教研方面也要有所作为, 所以老师除了要教学成绩突出, 还要发表论文、承担课题、参加各类比赛等等, 而一旦评职称不能如愿, 负面情绪将会如火山爆发。这些都使得老师身心俱疲, 促生更多的不良情绪, 一些教师常常是手里干着活, 嘴里表达着各种不满, 而这样一种消极情绪具有传染性, 一旦蔓延开来, 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竞争机制的重压

聘用制、末位淘汰制、教师试讲学生选聘制、教师自由组合制等各种竞争机制在学校竞相登场, 教师在前所未有的竞争中感受到了从业的压力, 很多人当初选择教育是因为虽然清贫, 但清净!可是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危机感使得教师再也感受不到为人师表的那种内心祥和, 更多的人在现实面前不能超然物外、无动于衷。面对现实的失衡, 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 更多的老师表现出茫然、焦灼、无所适从。

而各种竞争最终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中, 教师之间竞争也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成绩的较量中, 所以每次考试老师都承受着心理压力, 一旦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老师则会产生对学生的不满意情绪, 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深深的挫败感增加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使得他们不能冷静地分析问题, 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问题;如果有同事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一方面加剧了同事之间的矛盾, 使得老师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也往往使秉性正直的老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 而这种怀疑的情绪促使了教师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3. 学生新特点对教师的挑战

独生子女作为中国特有的群体, 挑战着现代的教育, 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极强的个性, 要求被尊重、被认可, 从小在众人簇拥中长大的他们接受不了批评、承受不了失败。他们有时会率性而为, 置纪律而不顾, 教师不管他们则更肆无忌惮;教师若是管理, 他们动辄以出走、弃学、甚至是以死相要挟, 学生的这种行为特点, 使得教师处理问题时, 往往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在新时代, 教师的身份被“商业化”, 学生成为“上帝”, 教师在这个身份转变中心理承受着极其痛苦的煎熬, 这种痛苦促使老师重新定位自己,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

三教师内在因素

1. 自我思维方式的局限

教师的工作重复、单调、枯燥, 且生活的交际圈往往很窄, 生活方式也较单一, 老师思维囿于自身所限, 思考问题的思路单一, 解决问题的方式粗糙, 所以他们在碰到问题时, 不会开解自己, 想问题爱钻牛角尖。同时, 受生活环境的限制, 教师的眼界较窄, 容易在一些小问题上斤斤计较, 显得不够大气。一旦碰到心理问题, 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 也不能积极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2. 自我减压能力差

一些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差, 缺乏自我疏导意识, 遇到心理问题, 不能找到很好的宣泄途径, 也不能采取有效的自我减压方式, 而受自身的职业约束, 老师不能也不愿随意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 各种不满积压在心理, 久而久之, 就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3. 独生子女教师

“80后”“90后”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他们有独生子女的共性:自尊、独立、承压差。当独生子女教师碰上独生子女学生, 矛盾会更加剧烈, 家里曾经的宝贝, 在单位却要受学生的“窝囊气”, 心理的落差容易生成独生子女老师对职业、对社会的抵触情绪。

关心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分析影响教师心理的各方面因素, 缓解教师压力, 解决教师心理问题, 提高和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 有必要查找症结, 积极寻找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文 篇2

表情暴力

所谓影响到女性心理健康的表情暴力,是指办公楼里打照面的人“表情不好”,不是双眉紧锁,就是木讷茫然。心理专家认为,这种表情暴力,其实只是当事人遭遇挫折和失败后的一种自然反馈方式。但女性天生敏感的心,对这种表情的猜忌和怀疑常常会让自己感到烦躁不安。

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大主要是因为工作任务繁重,使职场女性不堪重负,无法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这是影响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特别重要的因素。很多心理压力大的职场女性,往往对工作感到倦怠,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降低,更容易出现工作失误,而一旦失误遭受批评,就有加大了心理压力。

婚姻家庭

女人是感情的动物,对很多女人来讲,家才是她们一生的事业。相比于工作来说,她们可以为了家庭而不惜牺牲事业,这是男人很难做到的。也正是因为女人如此重视家庭和婚姻,因此一旦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对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的打击是致命的。

人际关系

职业女性心理健康在职场人际交往中备受考验。职业女性大都比较要强,当她们的工作不被上级领导或者外界认可的时候,很容易自卑。而当她们受到指责时,更会觉得受到了嘲弄,伤害了自尊心。这种心理上的不健康还会给职场女性带来各类躯体疾病。

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特别是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爱情,人际交往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那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验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纵观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A.家庭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其深远。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发现家庭的作用和大学生的抑郁有显著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社会化的过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等因素,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大学生迟迟不能够做到“心理断乳”。

首先,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凌四宝,舒曼,2003)。如果父母对孩子充分理解,给予温暖,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多干涉,拒绝否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次,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兄弟姐妹为2个或3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明显差于独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离异比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差,并且父母离异比父母去世的大学生更为敌对(曾美英,晏宁,于红军,卢丹蕾,2008)。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关系,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也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B.个人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光环效应,成为大学生的青年人一般都会经历很多的成功,也受到过很多赞美,因此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往往会偏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周围的一些客观评价与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不一致,他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失衡。

其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诱发心理疾病。

此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学习的压力容易带来负性情绪,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处于比较复杂的时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个体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C.社会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少,在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下,理想主义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破灭。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而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发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时时刻刻与这个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的成长离不来社会的支持(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

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建设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际关系也同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共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对学习社会经验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孤独忧郁,甚至与人交往时产生恐惧,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引发心理障碍。

D.其他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何蕊,2015)。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社会,“低头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恋也都十分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会渐渐地将网络上那个虚拟的“自己”带进现实导致心理扭曲,严重者还会发展为精神分裂。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遭遇的应激性事件影响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2015)。这是因为应激性事件会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从而降低其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及适应问题。

除此之外,睡眠障碍也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睡等。这大多数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网络,应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碍等。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进

至今为止的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调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全国性的调查较为少见,这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而且我们还应该注重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我们同样应该注重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2.注重做发展研究和干预研究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同一批大学生跟踪两年到三年,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干预,然后对进行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将会更加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对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全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各高校都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Millikan E,Wamboldt M.Z.,Bihun J.T.Perceptions of the Family,Personality charateristics,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symptom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91-94.

[3]曾美英,晏宁,于红军,卢丹蕾(20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31(3):597-60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1):35-37.

[5]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7(5):41-47.

[6]何蕊(2015).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社会体育学.22(5):187-188.

[7]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2015).应激性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高等教育研究.36(7):97-91.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篇4

一、心理需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 要热爱幼儿、关注幼儿。 幼儿渴望着我们的爱与关注, 我们的爱与关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 幼儿说喜欢某某老师, 因为“ 她帮我梳小辨”、“ 出去散步时, 她总是牵着我的手”, 老师的这些行为, 有些是有意的, 有些是无意的。 但在幼儿的心理却都代表着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注, 所以, 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明白地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注, 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 满足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如果教师能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 对他们温柔友好,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处于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中, 反之, 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和温暖, 就会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 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 幼儿园应建立民主、 平等、 和谐、 宽容的师生关系, 关注幼儿的心理安全需要, 让幼儿在一个宽松、愉快、没有外在心理压力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最后, 多给幼儿自由活动时间。 自主活动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幼儿生性好动, 每个幼儿都有自主活动的心理需要, 因此, 我们应该创造条件, 尽量满足幼儿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 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是孩子的乐园, 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 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 ”也就是说, 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 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1. 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 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 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 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 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

2.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 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 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 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的和蔼可亲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 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的支配下, 孩子才会安全、自信、大胆地进行游戏, 因此, 教师要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 一切从孩子出发, 多给孩子一些微笑与鼓励, 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观察孩子, 了解孩子, 尊重他们的意愿。 此外, 应设置内容新颖、构思巧妙、使孩子能想、能说、能做, 并富有情趣的环境, 如在室内设置语言区、结构区、益智区、美工区、表演区等天地, 充分开发孩子智力, 调动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长处,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3. 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 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 自卑感。 当前, 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教师要以“ 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同伴交往中, 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 家庭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 破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 容易形成悲观、孤僻、无信念感, 与成年人难以和睦相处等, 因此, 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家, 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是父母必须应尽的责任。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因素 篇5

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导致竞争和物质欲望口益加剧,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相应扭曲,这种不良的社会效应也不断流人我们的校园生活。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社会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这种时代背景卜,许多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对未来人生道路充满期待。而另一方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对未来事业和职业生活信心不足,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抑郁感:

②校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同学之间交往功利化,同学之间缺乏友爱与关怀:

学校环境因素

在中学时期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成绩和家庭贫富的差异,容易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从而导致自卑、自怜、敏感、多疑和心理狭隘等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在:

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不理想,导致其厌倦学习,放弃学习,对未来前途失去信心,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制止便会使学生产生厌世心理, 发生自杀、致残、堕落等严重心理障碍。

②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性格内向,不愿意说出心里话,往往因为小小的矛盾产生怨恨,如果不加以制止,怨恨就会升级,发生严重的后果。

家庭教育因素

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如在高考的作用下,大多数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人际交往欠缺等不健康的品质。

在当子女考入大学后,家长又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欠缺。形成比较明显的“代沟”。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浅析影响演唱心理的因素 篇6

关键词:心理;技术;艺术;美学

一、演唱时的心理状态

演唱是一项高级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现场演唱效果,与当时的演唱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演唱,你的演唱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甚至超长发挥。相反,在处于紧张失控的心理状态下演唱,必然会演唱水平失常,造成对上台演唱失去信心,对此产生恐惧的心理。一是技术因素,由于基本功不够,演唱技巧达不到要求,心虚时未开口就怕唱不好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紧张。常言说“艺高人胆大”。二是对作品准备不充分,心里紧张,军事上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三是缺乏较好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要多练,真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四是心中杂念太多。身心没有全部投入,功利心太重。为自己唱而不是为观众表演,抗压能力弱,产生紧张心理负担。

二、演唱技巧方面

下面通过对呼吸、共鸣、音域、力度、舌的位置、喉头、吐字咬字、形体表演等方面,分别来阐述影响歌唱效果的因素。

1.共鸣。贝基先生说:“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指歌者演唱时的感觉,打开喉腔,抬起软腭,做好头腔共鸣,唱低音时也要保持同样的共鸣,唱高音时送到头腔,喉头不能移动,下巴要保持放松,像说话一样自然,找“高位置”的感觉。

2.发声。声乐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点,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挡气。应从声带靠拢闭合前,先有一部分气息流出,然后再闭合声门,使声带由紧张的状态发出声音。从音色、音高、音量、音长几个方面同时有效控制,声带闭合越紧,气息通过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稳定情绪,要有歌唱欲望,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曲状态,就能发出美妙、圆润的声音。

3.音域。每个人的音域都是不一样的,换声区的位置也不一样,所以分为男高音、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抒情男高音等,常言说:“爹妈给了一副好嗓子。”当然通过正确的声乐训练,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音域。通常童声、男声、女声也有不同的音域特征。比如,一首歌曲童声和女声可以唱一个调,选择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就能轻松演唱。

4.力度。力度是指音的强弱,一个音的洪亮和轻柔程度,影响歌曲演唱力度的因素有气息强弱和吐字强弱,还有发声的音量大小。保持积极的状态,音量就会随着作品的处理而发挥,想强就强,想弱就弱,力度由你掌握,力度强弱应该服务于歌曲的情感需要。

5.舌的位置。正确的技术是舌头放松,自然平放在口腔中,舌尖抵住下面的牙齿,喉头软骨垂直,有利于把声音放松地送出来,增加共鸣,松弛向前的舌头,把喉头软骨拉向前直立,歌唱时声音和气息就会通达流畅。所以舌头有特别的灵活性,它能向各个方向翻动或它保持放松在口腔底,这就是舌的位置应该有状态。

6.呼吸。呼吸时横膈膜扩张,胸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吸气运动群紧张的适度,使呼出的气非常均应、不漏气。控制呼吸力量过大,肌肉失去弹性,不能灵活地适应歌曲旋律的变化,正确的呼吸是自然、舒畅、均匀、不紧张、不僵硬的。需要对呼吸正确控制,通常说的:“外松内紧。”胸腹式呼吸(叹气式、闻花式、惊讶式),气沉丹田。

7.喉头。歌唱时要精神振奋,面部自然,喉头保持稳定。软腭要放松而适度抬起,用打哈欠的方法,先找喉头一个点的位置,在胸部建立支点,然后按照理论逐渐扩大腔体,增加气息唱出均匀、平稳、空旷的声音。

8.吐字、咬字。咬字、咬字时情绪既不能急躁又不能懒散,字正腔圆,及时归韵,自然放松的咬字可以使声带腔体处在放松状态,共鸣自然就能出来。

9.表演(形体)。正确姿势就是自然地站立。利用意志放松身体,集中注意力,身体自然挺立要像倚着墙或靠着树干,那样既挺直又放松,有一种舒展的感觉。根据演唱歌曲的情感要求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展现,肢体语言应当自然协调并且符合歌词大意和歌曲情感需要。

三、音响美学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完美的声音也就是符合音响美学的声音,其实它说来容易做到难。放松的声音必须是观众听起来感到轻松的,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这还包括音色,如果一个歌唱家在台上放松地歌唱,声音很美妙,台下的观众听起来也很舒服,就会产生歌曲情感共鸣。如果演唱者能把歌曲内容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听众也就会听得自然、放松、愉悦,这是美学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歌唱家都是发自肺腑地在演唱,情真意切,为观众歌唱,为歌唱艺术服务。

四、艺术表现

世界上一切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喜爱,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难以做到自然的歌唱。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应该摆脱不良的歌唱习惯,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正确运用歌曲技巧,把握好歌曲风格,恰当、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加强个人音乐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家: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林吟.张莉莉.论声乐教学中“松与紧”“浅与深”“技与情”的对立统一[J].北方音乐,2011(01).

浅谈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 篇7

一、进行体育锻炼

(一) 体育锻炼的好处

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中骨、关节和肌肉有良好的影响。比如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组织的新陈代谢, 使骨的抗折、抗压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使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大大增加, 使肌肉的体积、力量和弹性也明显增加。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窦性心动徐缓, 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心室容积增大, 致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 同时血管壁的弹性更大, 可以有效地预防或缓解老年性高血压症状。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可以促进肺活量的增长, 增加肺通气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机体利用氧的能力, 而不致使机体过分缺氧。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其神经系统功能会逐步得到提高,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得到改善, 从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准确、迅速, 对体内各器官的活动调节更协调。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 而且能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能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精神饱满、放松, 减轻焦虑, 感到愉快、舒服, 睡得香甜, 脑清气爽, 注意力集中, 记忆力好, 自信心增强, 甚至对抑郁症的患者有调节和治疗作用。1984年, 海顿等人的研究表明, 经常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锻炼者较少出现焦虑紧张和烦闷抑郁等消极情绪。

体育的到来还可以培养人的社会协作性和适应性。体育锻炼所形成的群体满足了人的合群需要, 能使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形成健康的人格, 并发展人的社会协作性和适应性。

(二) 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目的、兴趣爱好、环境气候等特点, 结合各锻炼的内容特点与功能, 选择恰当的、符合自己需要的锻炼项目, 自觉主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

(三) 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

在体育锻炼前, 每个人都有较明显的健身目的, 这是人们科学安排体育锻炼的重要依据。如果只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那么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时间, 就要灵活一些, 可以是跑步、游泳, 也可以是打球、踢球或练习武术等, 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是为了提高肌肉力量、发展肌肉, 就应该以力量为主, 每周训练三次, 其余时间用于身体机能全面发展的训练。如果以减肥为目的进行训练, 就应该以有氧运动为主, 运动的时间较长, 以使体内的多余脂肪充分消耗, 通过体育锻炼减肥, 每月减轻2公斤体重比较合适。如果女性为了保持健康的身材和体形而进行体育锻炼, 就应该多做一些健美操运动。

二、注意饮食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的头等大事, 饮食的质量、合理程度直接关系着人的健康水平。如今我们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 餐桌上的饭菜越来越丰富, 种类越来越齐全, 鸡鸭鱼肉蛋奶茶, 样样俱全, 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正是因为这样大的改变, 导致不少人营养过剩, 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饮食不合理成为了健康的主要杀手。所以, 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做到膳食平衡, 营养全面, 少吃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少吃油多、过咸的饭菜。各项营养要合理搭配, 多吃绿色蔬菜以及根茎食物, 养成吃水果的习惯, 以补充体内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竞争日益激烈, 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使人身心疲惫, 给人们的身心加快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生活方式, 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十分有利, 而不良的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非常有害。有的人不顾自己的健康, 大量抽烟喝酒, 整天泡在饭局里, 有的人上网玩游戏, 打麻将, 这些人晚上睡眠不定时, 早上还得按时上班, 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睡眠质量, 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健康问题。所以,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要不抽烟, 少喝酒, 保证定时足量的睡眠等, 以减少患病的风险。

四、结语

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和向往的, 要想身心健康, 必须以预防为主, 进行自我管理, 求医不如求己。要坚持从事适量的体育活动, 饮食上合理搭配, 营养全面, 切勿大吃大喝, 戒烟戒酒, 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作息时间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 再加上一颗平常心, 就离健康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天津市大直沽街社区对已建立健康档案的老人抽样获得8 8 7名60岁以上老人。他们来自该街道的13个居委会, 调查前排除了精神障碍、认识障碍、重症患者及住院治疗的患者。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 26名, 其中空巢老人424人, 非空巢402人, 回收率93.12%;男性406人, 女性420人;年龄在60~8 9岁, 平均 (66.24±5.8 9) 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

经统一培训的社区医生及居委会工作人员为调查员, 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询问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项目,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慢性病等。

1.2.2 SF—36量表

包括心理、生理功能和主观感受等方面的健康维度。其中活力、情绪角色限制、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属于“心理因子”, 躯体功能、躯体角色限制、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价属于“生理因子”。

1.2.3 老年人心理压力问卷测查

采用王凤玲等[1]编制的老年人心理压力问卷测查老人的心理压力。包括6方面, 分别为:由配偶和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的压力, 经济压力, 情感方面的压力, 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造成的压力, 对子女担心造成的压力, 来自生活料理和服务方面的压力。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 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应用多元回归分析, 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调查60岁以上老人8 26人。其中已婚 (包括已婚、再婚) 7 7 6人 (占93.95%) , 离异或丧偶5 0人 (占6.05%) 。文化程度:文盲或小学16人 (占1.94%) , 初中239人 (占28.93%) , 高中或中技409人 (占49.5 2%) ,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62人 (占19.6%) 。空巢组老人和非空巢组老人在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来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慢性病数:空巢老人组高于非空巢老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空巢女性慢性病患者更多。空巢组与非空巢组老人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来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慢性病中空巢组高于非空巢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健康自评与心理状况

自评状况与空巢老人心理状况量表评定结果的关系, 见表2。

表2显示空巢老人在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以及乐观程度上都较非空巢老人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空巢组与非空巢组老人SCL-90分比较, 见表3。

表3显示空巢老人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与非空巢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强迫症状、敌对因子、精神病因子与非空巢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3 讨论

城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组相比较, 结果表明, 在综合考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老人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等因素, 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均不显著。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为身患慢性病情况。调查发现, 虽然空巢老人多数患有一种或多种老年慢性疾病, 但多处于疾病的稳定期, 其生活自理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 虽然没有子女的照顾, 老人尚能够独自或者在配偶的帮助下应对日常生活。在调查中发现, 对于年龄偏大, 身患疾病较多, 程度较重的空巢老人会出现体力下降, 精力减退, 这时可能在独自应对日常生活时感到吃力或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空巢女性慢性病患者更多。她们相对男性经济收入较低, 慢病的患病率更高。家庭依然是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一种主要资源[4], 故大力发展社区居家照护, 针对社区所有空巢老人, 特别是空巢女性老人, 提供一体化服务, 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

本研究针对空巢老人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及乐观与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空巢老人组健康自评差、生活满意度及自评不乐观的老人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多数有一种孤独感[5]。空巢偶居老人尽管也存在一定的孤独感, 但与空巢独居老人相比, 其孤独和无助的程度相对低很多。这种潜在的孤独感增添了独居老人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心理情感体验[6]。上述原因使得空巢独居老人心理更加脆弱, 精神更加敏感, 更易引发心理疾患。

本文结果显示, 空巢组老人在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显著高于非空巢组, 这与周荣山等[7]。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及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空巢组, 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非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应对应激事件中可以与身边的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 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不易出现心理问题。而空巢老人由于缺乏来自家庭, 尤其是子女的支持, 使其更容易出现焦急、抑郁、恐怖等心理问题, 应引起社区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建议在社区开展高危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定期筛查制度, 对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并开展相关干预。社区医、护可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家访, 帮助解决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 了解老人对健康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调动社区支持网络、社区医院、居委会等部门在社区内为老人提供心理服务,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玲, 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7) :703-706.

[2]祝雪花, 于昌妹, 姜文莉, 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杂志, 2006, 21 (15) :69.

[3]陈小敏, 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 16 (1) :3 5-3 8.

[4]刁丽君, 汤哲, 孙菲.北京市照料需求调查[J].中国老年杂志, 2005, 25 (8) :98 5-98 6.

[5]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J].决策探索, 2009, (2) :8 1-8 2.

[6]张玉峰.空巢家庭之忧[J].经纪人, 2005 (6) :14-15.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几个因素 篇9

造成教师心理趋于亚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 教师的工作用具仅局限于粉笔、黑板、板擦及教科书, 先进一点是投影仪。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学校无法做到。相当多的教师不能纯熟使用电脑查阅资料, 不会使用录像机, 不会制作课件, 在不得不用时只好到电脑部花钱做。新教材只是让他们感到内容更空乏, 已习惯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施展拳脚的教师们失去了常规的参照, 感到的并不是自由, 而是惶恐和茫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们能够利用一切现代手段, 不断丰富、更新知识, 更新教学方法, 然而现实的一切却让绝大多数的教师难以把握, 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二、教师固有的工作及生活模式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每天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限。学校本身虽是社会机构, 但对教师来说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场所。非毕业班的教师每天在校园内的时间差不多十小时;毕业班的教师都是十小时以上, 三点一线, 备课、讲课、大量的作业和一次次的考试、试卷的处理, 导致他们身心皆疲。

三、教育现状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教师现状。不让给学生排名次, 不让周六、周日补课, 不让假期补课, 可中考、高考还是依旧实行, 依旧以分数录取学生。在部分学校, 不让排名次照样排, 不让补课照样补, 结果教师的工作量丝毫没减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有时更招致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四、不良考核机制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同工同酬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奖优罚劣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可如今, 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不合理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不合理现象得不到改善, 教师心中的呼声得不到回应, 于是无奈、压抑、消沉,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热情。

五、新的绩效工资制度的施行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绩效工资的推行本意是好的,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 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 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可是现实中, 推行的制度往往施行不力, 效果不佳, 影响教师教学情绪。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六、“素质教育”实施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九年义务教育本意是提高国民素质, 可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不论学生好坏, 一律升级。这导致小学、初中的班级管理难度大增。素质教育要求不能体罚学生, 不大声训斥学生, 等等, 保护学生自尊心, 尊重学生, 这是对的。面对大多学生那渴求知识的双眼, 教师有责任维持课堂秩序、正常教学;面对学生和家长, 教师是教书育人者;面对领导的积极号召, 教师是拿出好成绩的员工;面对家庭、真实的社会, 教师有可能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除了课本知识以外, 往往懂得太少。重重矛盾难以协调, 种种重任难以承担。教师压力大, 若无正常的发泄渠道, 则会产生心理问题, 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试想, 在这样的状态下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

总之, 上述因素取其一都会成为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据权威统计显示:30%至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 15%有心理问题, 7%有心理障碍。强大的压力使部分教师心理处于焦虑之中, 以致身心俱疲, 具体表现为失去爱心和耐心, 丧失进取心。这样, 一些教师会在“无意识”或“事与愿违”的状态下对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文 篇10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强迫式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我国的大学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就是以升学为目标,没有将学生的爱好作为发展的主体,仅仅是片面的升学,将升学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这样的思想下,家长对孩子就有了很大的期待,将成长的标准定在了升学和找工作上,认为孩子只有上好的大学,接受良好的应试教育,未来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在这样的影响下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在某些方面所具备的独特才智都被埋没了,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有很多的家庭就在学生的教育中采取强迫性的教育,如果学习不好,就要遭到打骂,在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很多的学生有了自卑的心理,对学习和自身的智力充满着不自信,在家庭和自身的压迫下就容易丧失自尊,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

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虎父的角色,有些家庭教育方式是将孩子放在冰天雪地中锻炼其意志力,父母都认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是没有得到激发,如果得到激发可能就会出现,学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有很少的孩子是能够成才的,有些会成才,但是在心理上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创伤,有些甚至会出现极端的心理现象,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二)放羊式教育

放羊式教育也是一种不可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将学生的发展采取放养的教育,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父母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的大学就是完成的使命,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体现在留守儿童的身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为孩子提供上学的学费,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这样长期的两地分离就导致了对孩子的教育只能够采取放羊式的教育,出现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户籍的原因,有些家庭具备生活在一起的能力,但是高考与户籍有着很大的联系,这样外出打工的父母就与自己的孩子长期的分离,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

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是综合了以上两种教育方式出现了一种教育方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非常积极的,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摒弃了前两种方式的缺点,将优点结合在一起,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积极的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尤其是在自身的兴趣上,要在感兴趣的方面来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想要将以上的教育方式做好,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是必要的。学生在遇到了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这样你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形成健康、独立和自信的性格,大学期间极有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使用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主要是指一个家庭的主要构成,每一个家庭的结构是不同的,这样就导致了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特点,现在的家庭结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单亲家庭,如果是单亲家庭,就会导致学生由于缺乏关爱出现心理疾病,在行事上变得极端,这种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沟通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样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第二种就是再婚家庭,再婚家庭就是指父母离婚,其中的一方重组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在感情上极容易出现问题,感情上需要一个接纳期,在这个期间孩子容易出现感情和心理的波折,如果处理不当,关心不够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溺爱就是较多见的,而对孩子的溺爱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以自我为尊的心理。

三、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结构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家庭氛围。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一的,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表明,家庭氛围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影响,而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特别是青年时期在家庭氛围中所形成的人格和心理会为以后的发展留下很深的印记。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家庭环境、亲密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四、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要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大学生的,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些因素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家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对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减少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文 篇11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孤独。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子女对于家庭中老人的赡养能力增强了,使城市大多数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是幸福的。空巢老人长期缺乏子女的关怀和精神慰藉,必然会感到非常寂寞、孤独,甚至有被忽视、被遗忘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会在渴望亲情的同时产生悲观情绪和强烈的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

(二)抑郁。根据统计数据,城市空巢老人当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达到52%,远远大于一般人10%-20%的水平,可见,空巢老人是患抑郁症的一个主要群体。患有抑郁症的空巢老人常常是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评价消极、易怒,这属于一种心理疾病,有时候甚至会导致自杀事件。

(三)焦虑。焦虑这一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城市空巢老人群体当中,它常常表现为愁苦、失眠、心情压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坐立不安等情绪体验。空巢老人的焦虑心理通常还会演化为抑郁或者是兼具二者的一种混合心理状态,进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必须高度重视空巢老人的焦虑心理。除了上述一些心理问题以外,城市空巢老人还会产生悲观、无力、甚至绝望等复杂的心理问题。

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老年人自身的性格。空巢老人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他们的性格密切相关,性格比较开朗外向的老人喜欢热闹的环境,习惯有人在身边陪伴。性格内向的老人乐于独处,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兴趣爱好,他们习惯于感受自己的内心,往往比性格外向的老人感到的孤独烦躁感要少一些。

(二)老年人的年龄。老人的免疫力、身体器官功能等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高患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哮喘以及冠心病等疾病的几率也进一步增加,进一步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据调查数据显示,城市空巢老人存在的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60~69岁空巢老人的自卑、抑郁心理明显大于70~79岁的空巢老人。

(三)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都是人在年老时能够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而且,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提倡养老敬老、养儿防老,子女应该尽量陪伴照料老年人。但是近些年以来,子女因为学习或者工作原因,多数都会离开家庭,还有些子女对待老年人恶劣,这都会导致老年人出现一系列孤独、抑郁等幸福度降低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年轻人的家庭观和婚姻观等也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和父辈在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和老人分开住,拥有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这种情况下,空巢老人长期缺乏陪伴和照顾,特别是对年纪大和有疾病的老年人,是极不方便的。

(五)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指的是空巢老人到的社会各界或者他人的各方面援助,虽然他们在经济上可以得到子女的支持,但是仍缺少来自亲戚朋友的精神安慰。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更想要得到的是子女亲朋的情感慰藉。社会各界虽然普遍认为要重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但是却没有有效的开发空巢老人所具备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浪费了这部分人力资源,同时也使空巢老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低,参与渠道短缺,加大了心理问题出现得到几率。

三、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心理疏导,克服空巢心理。社区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导活动,让老年人做好子女离开家庭的思想准备,慢慢缓解对子女的依赖。同时要鼓励空巢老人积极进行自我调试,做一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交朋友,参加相关社会活动,做到老有所为。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并适应新的家庭结构关系,减少孤独感,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心里最想要的并不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精神的慰藉,他们更想让子女多陪伴自己。因此,即使子女因学习或工作等原因无法时时刻刻陪伴老人,也要经常性的给父母打电话、视频聊天等等,通过便捷的沟通渠道陪伴父母,另外,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多回家看看,用实际行动引导老人形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社区要加大帮扶力度。城市中的社区居委会要尽量组织一些家政服务人员,对空巢老人给予专门的服务,照顾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些日常简单的家务劳动。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预订饭菜的服务,注意不同老人的饮食嗜好,还可以为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空巢老人提供社区病床服务,方便他们及时的得到诊治。

(四)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必须积极提倡“敬老、助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等的休闲设施建设,改善空巢老人休闲活动场所的环境。同时,号召空巢老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使空巢老人也能够老有所乐。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照顾老人、关爱老人也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探讨。

参考文献

[1]邓阳.云南省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

影响生产安全的心理因素 篇12

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和汉斯经过研究发现,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和心理、管理、环境和设备, 以及技术和经验等4个方面。其中, 生理、心理以及管理因素是直接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状况,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包括:生理状态不佳, 如听力、视力不良, 反应迟钝, 疾病、醉酒、疲劳等生理机能障碍;怠工, 反抗、不满等消极情绪, 以及疏忽大意、侥幸、过度注意等消极或亢奋的工作态度等。管理的原因则包括:领导者对安全问题的疏忽, 管理方法粗暴简单, 人事配备不完善, 操作规程不合理, 缺乏安全规章或规章执行不力等。

另外,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对7万5 000起工业伤害事故的调查, 发现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其中, 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 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事故仅占12%, 而后者又与人的管理不善、维护不良等有关。

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 研究者对全球数百起重大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发现:员工的习惯性违章和身心健康问题是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共同和根本原因。比如, 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故就是由于操作员的操作失误导致。

违章心理因素

违章心理, 是威胁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一项调查显示, 75.9%的员工认为生产中的操作失误主要是由侥幸、冒险、逆反、草率等心理造成的。

1. 侥幸心理

明知安全的操作规程, 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但由于不愿意付出必要的劳动, 怀着侥幸心理, 采用自以为巧妙的方法来达到“省力”“方便”的目的。心怀侥幸, 是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心理。

调查显示, 68.2%的员工都曾有过因心存侥幸而不遵守操作规程的情况。侥幸心理具体表现在:明知按自己的做法有一定的危险, 但总认为灾难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不至于那么巧”“一次不会有什么问题”, 操作中图省事, 凑合着干, 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2. 冒险心理

由于曾经有过冒险尝试却未出事的经历, 而形成的藐视危险, 敢于冒险的心理定势, 并逐渐对蛮干产生一种自我肯定和自豪的心情。有了这种心理的员工, 在关键时刻往往容易感情冲动, 不假思索地采取冒险行动。

冒险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有胆量, 敢于冒风险, 缺乏冷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知发生事故的几率比较大, 甚至危险已经很明显, 仍然不顾客观环境, 不顾行动后果, 一味盲目行动, 铤而走险。

3.逆反心理

某种特定情况下, 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影响下, 会做出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对抗行为。

在生产过程中, 逆反心理虽然不是特别普遍, 但也仍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对于外界约束和引导存在抵触心理。通常, 这与管理方法简单粗暴, 以罚代管, 以责代教等管理行为有关。

4.草率心理

由于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缺乏预计, 办事没有计划, 而草率行事;同时, 由于责任心差, 遇事急于求成, 工作忙乱, 经常顾此失彼。

草率心理的具体表现有:情绪不稳定, 缺乏耐心, 粗心, 敷衍了事, 责任心差;计划性和预见性比较差, 喜欢轻举妄动, 兴趣转移快。

身心健康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 员工也很容易受到来自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从而增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几率。根据我咨询机构针对某电力企业的调查显示, 当前员工困扰并咨询的问题按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情感家庭如婚姻关系、婆媳相处等) 、工作压力 (如失眠问题、抑郁情绪处理等) 、子女教育 (如孩子早恋、学习问题等) , 以及职业生涯发展 (升职、自我提升) 等几个方面 (如图1) 。

在已有的大量研究基础上, 心理专家综合得出, 影响生产安全的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心理应激、工作和生活压力、心理疲劳和环境适应等4个方面。

1.心理应激

应激, 是指人在受到各种外界强烈刺激 (如亲人去世、家庭矛盾、人际冲突等) 时所出现的普遍性身心反应。具体表现在, 出现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易激动等行为;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

在应激状态下, 员工的感知觉、思维和反应能力都很难正常发挥作用, 极易出现操作失误,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 员工应激心理的及时、有效处理, 对生产事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安全事故中, 导致应激的刺激源主要有3种:

工作本身比如, 操作失误、工作时间紧张、工作环境不利、企业变革等都会诱发员工的应激反应;

人际冲突比如员工与客户、同事和上下级间的冲突, 也是重要的应激源;

员工个人原因 比如失恋、家庭矛盾、子女教育、亲人去世、受伤疾病等都是应激反应的诱发因素。

如图1所示, 情感家庭、子女教育、职场人际等不利刺激都是诱发应激反应, 影响和困扰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工作和生活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岗位竞争, 很多企业的员工和领导者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使得安全生产的标准不断提高。研究发现, 26〜40岁的员工承受的压力最大, 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安全生产的需要, 以及严格的安全管理与考核制度的要求。

与此同时,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 员工还要承担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职业成长、人际关系等的压力。这些压力累积在一起, 很容易产生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从而导致降低对组织的认同感、心理满意度;缺乏工作热情, 并可能导致离职倾向以及情感衰竭、企业人际之间关系紧张、士气低落、敌对态度等问题, 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3. 心理疲劳

疲劳, 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其中, 生理疲劳主要是由于睡眠不足、噪声、加班、倒班等因素引起, 可以通过休息的方式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而心理疲劳, 即对工作产生的厌倦心理, 则很难缓解, 它往往成为生产事故的潜在“杀手”。在很多企业, 尤其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中, 由于长时间工作、24小时连续倒班、作息不规律等原因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紧张、思维迟缓、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心情低落、行动吃力、易疲乏等身心反应。如果感觉自己出现上述身心反应的时候, 说明已经处于心理疲劳状态。

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伴随生理疲劳而产生的紧张感、倦怠感和厌烦感, 导致工作兴趣低下;另一方面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 比如, 工作压力大、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心矛盾冲突、思虑过度、工作不称心、人事关系不和谐等都会诱发心理疲劳。

一项调查显示, 因疲劳诱发安全事故的多发时间依次是:后半夜, 凌晨, 交接班时和午餐后;而疲劳反应则依次是:身体不适, 注意力不集中, 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头痛, 头晕, 肩颈酸胀, 视力模糊等。

4. 环境适应

随着全球电力、煤炭等大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对外派和海外员工来说, 更是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一篇:三相电压源型整流器下一篇:亚特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