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影响因素

2024-10-04

健康影响因素(精选12篇)

健康影响因素 篇1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高校教师带来较大的精神和身体的压力,高校教师的健康问题引起各界高度关注[1,2,3]。本研究对武汉市高等院校教师的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制定促进高校教师的健康策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武汉市高等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即先按学校分层,再从每所高校随机整群抽取10个院系,分别抽取中国地质大学345人,武汉工业学院335人,湖北工业大学340人,江汉大学358人,共1 378名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378份,有效应答率为91.87%)。其中男性790名,女性588名;博士401名,硕士625名,本科326名,大专26名;教授238名,副教授466名,讲师595名,助教79名;79.8%为已婚,12.5%为未婚,4.4%为离婚,2.2%为再婚,0.9%为丧偶。年龄最大77岁,最小24岁,平均(39.94±8.89)岁。

1.2 方法

参照WHO生存质量和有关健康的内涵[4,5],结合武汉市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高校教师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需求调查表”。内容除一般人口学资料外,主要包括健康影响因素、健康需求(健康服务项目、健康教育方式、健康保健信息)和愿意参加的体能活动等。健康影响因素包括行为、生活习惯等,采用1~4分4级评分法,调查题目分为正性项目(饮食口味、饮食种类、睡眠时间、入睡晴况、睡眠质量、运动、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和负性项目(吸烟、饮酒、摄盐、饮水、排便、伏案工作),正性项目得分高则好,负性项目得分高则差。健康需求采用选项调查。正式调查前抽取70名教师进行预调查,对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分半信度相关系数为0.756(P=0.000),Cronbach's α值为0.603,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结构效度检验中,因子数为18个,完全变量解释的方差为 77%,表明效度较好。

于2011年6-12月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须知,采取统一指导语,要求独立回答,现场收卷。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6.0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健康影响因素

经统计学分析,不同职称教师吸烟、饮酒、摄盐、饮食种类、睡眠时间、入睡情况、睡眠质量、排便、伏案工作和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LSD两两比较表明,高职称教师健康受影响因素危害更为严重。

2.2 高校教师健康需求情况

2.2.1 健康服务项目和健康教育方式

教师需要的第1位健康服务项目是定期体检,第1位健康教育方式为专家授课。另外,定期出游和定期组织户外活动也占较高的比例。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2 健康保健信息

排列第1位的健康保健信息需求是预防疾病知识(16.32%)、健康生活知识(12.23%)和健康饮食知识(11.92%),排列第2位的依次为锻炼身体知识(12.61%)、健康饮食知识(9.61%)和健康生活知识(9.02%),排列第3位的依次为健康饮食知识(11.83%)、常见病知识(11.22%)和生殖健康知识(10.99%)。此外,健康睡眠知识、口腔保健知识、咽喉保健知识、眼睛保健知识、性生活知识也受到一定关注。

2.3.3 愿意参加的体能活动

排列第1位的是球类运动(14.59%),慢跑和散步各占12.27%和11.92%;排列第2位的为慢跑(10.38%)、骑自行车(9.54%)和散步(9.45%);排列第3位的是打太极拳(13.45%)、滑冰(11.81%)和去健身房(9.79%)。此外,田径运动、爬山/登山、游泳等活动也受到一定喜爱。

3 讨论

从武汉市4所高校不同职称教师健康影响因素可见,随着职称的增高,健康影响因素困扰的情况加重,高职称教师吸烟、饮酒、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伏案工作时间长等不利于健康的状况较低职称教师更为严重。高职称教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主导力量和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人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 h,再加上吸烟、饮酒等不良的习惯,对健康影响很大,这种健康的透支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需要的健康服务项目主要有定期体检、定期外出旅游和定期组织户外活动,与北京市某高校[6]报道相似,可见教师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通过定期健康体检,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如常见的“三高”(血脂、血糖、血压),指导其摒弃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境,控制血压、低脂饮食、适量活动、减轻体重。高校教师属于高知识层次群体,相信专家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带来合理化的指导,希望通过专家授课的教育方式来指导健康。教师们更多地选择疾病预防知识体现的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理念。

本调查表明,高校教师最愿意参加的体能活动项目主要有球类运动、慢跑、散步和田径运动,与吉林省某高校[7]报道有相似之处。表明教师们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的同时,亦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一定的健康需求。教师们基本选择的是运动量适中的体能活动,尤其以有氧运动为主,和相关报道一致[8,9]。有些教师选择的项目不止一个,这样既可以增加体育健身的乐趣,还能提高健身效果[10]。

建议高校制定相应的教师健康促进策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聘请专家为教师们讲授健康知识,增强教师健康意识。定期组织活动使教师放松心情,解除工作压力。同时建议高校教师要关注自身健康,在忙碌之余,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放松紧张的身体,或者在茶余饭后进行一些慢跑或散步等活动,以促进睡眠,维持健康。

参考文献

[1]李金,康钓,王晓云,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90.

[2]张海军.郑洲市10所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03.

[3]于博,乐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2):84-86.

[4]徐斌.从WHO的健康定义到安康(wellness)过程[J].医学与哲学,2001,22(6):53-55.

[5]赫卫东.在临床医学生培养中应加强预防医学教育[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5):1013.

[6]李素君,高秉英.某高等学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5):357.

[7]赵睿.高校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96-1098.

[8]姜国钢.在杭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4):347.

[9]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94-95.

[10]须晓东.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与体育健身策略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9):15-16.

健康影响因素 篇2

1.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1]。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具体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过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2.目前中学生心理症状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许多中学中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因心理障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中学生也屡见不鲜。这些心理障碍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忧郁症状

它是危害心理健康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失去信心,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对学习、生活缺少活力和乐趣,感到前途渺茫,而产生一种失落感[3]。

焦虑症状

在心理上常常伴有比较强烈的忧郁感、烦恼感以及不安全感,遇到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引起不安。当外界和自身压力较大时,便会惊慌得手足无措,丧失应付事变的能力 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交际范围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和谐关系,交往中经常出现退缩、回避、固执己见等现象,甚至有个别的中学生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正确的心理状态[2]。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5]。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因此,环境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待业,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干扰着中小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充满暴力、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不健康游戏,计算机网络的缤纷复杂以及腐败、受贿等十分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妨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住宅的独立化,生活方式越来越封闭,限制了学生的交往[7]。

体育教学的多重性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体育教育的全面性,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技能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或对学生个别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技能的学习及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10]。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及时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帮助、指导他们克服与消除种种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应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是加强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助性。体育活动能给人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体育活动中,不必用语言即可相互交流,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这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往的学生提供了交往场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在活动中提倡互帮互学, 特别是在有一定难度动作的教学中,鼓励互相帮助和保护,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性格孤僻,人际关系障碍症状学生来说更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二是重视体育教学中的手段的娱乐性。研究表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这对中学生心理是一种良好的调节,如果学生不喜爱所从事的体育活动,那么在活动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是不可能的。[11]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体育课的练习活动中,能体验到愉悦和快乐,这种良好的情趣气氛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起到调节心理、发展乐趣的作用。这对患有忧郁、焦虑和偏执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三是强调体育教学中形式的集体性。体育活动有多种形式。集体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师范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集体运动项目,可以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使人产生自信、自尊、自强。对有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症状的学生,无疑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四是调整体育教学中活动的竞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便会产生。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时,就会使个体产生厌倦感。因此,个人的能力适应是重要原因之一。有忧郁、焦虑和偏执心理症状的学生,往往其运动能力较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活动形式,让活动的竞争性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心理需要,使有忧郁、焦虑等症状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运动竞争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12]。

总结

体育是当代中学生自我提高、人格完善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体育能使中学生获得进取的动力、成功的自信和美的享受。作为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与认识,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在努力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健康素养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健康素养内涵;影响因素;寻甸县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03-02

为了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需要提高其健康素养的水平,所谓的健康素养就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对健康信息进行获取以及理解,然后根据这些知识,对自身的健康进行促进和维护,从而起到保持自我身体健康,甚至保证其生命安全的作用[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3年采用随机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寻甸县的12个监测点进行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其中5个县城周围监测点分别为仁德镇、塘子、金所、七星镇以及羊街镇,7个边远农村监测点为先锋镇,鸡街镇,柯渡镇,甸沙乡,功山镇,六哨乡以及河口镇。在每个监测点之内,分别抽取三个乡镇或者街道,每个街道则分别选择两个行政村或者居委会,每个行政村或居委会分别选择60个家庭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必须在45份以上。所调查居民的年龄范围在15-69岁之间,调查人数为3480人,其中共回收有效问卷3456份。

1.2 方法

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通过专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或者通过口头询问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在主要工作完成之后,對问卷的错漏等进行检查并及时改正[3]。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比如性别、民族、婚姻状况以及经济收入等,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健康素养内涵的相关知识,囊括健康基本技能、慢性病预防素养以及安全与急救素养等多个方面,题目类型包括判断题、多选题、单选题以及情景题四种。

1.3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通过Epi Data管理软件进行输入,并进行相应的逻辑错误检查,然后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2.1 城乡监测结果

分析本次健康素养监测的数据能够发现,在寻甸县15-69岁的城乡居民中,其健康素养水平为6.26%。以城乡作为标准来看,寻甸县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为12.93%,农村居民的则相对较低,为4.70%,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以监测点作为标准来看,在此次检测的12个地区,有三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于10%,分别为仁德镇、金所以及羊街镇,其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2.78%,18.49%以及17.85%,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低的三个地区分别为河口镇、六哨乡、甸沙乡,其水平分别为0.75%,0.69%,0.39%,其中六哨乡最低。六哨乡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高海拔山区乡。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多,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7.8%,文化程度偏低、全乡人均受教育年限5年。

2.2 人群监测结果

以性别作为标准,能够发现女性健康素养水平为7.68%,明显高于男性的4.94%;以年龄作为标准,监测结果显示处于青年时期,即25-34岁之间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7.62%,而年龄处于55-64岁之间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85%,在各年龄段中最低;以文化程度作为标准,能够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其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大专或者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为19.41%,水平最高,小学及以下居民为3.04%,识字或者不识字的居民为3.28%;以民族作为标准,汉族居民的健康水平为7.7%,明显高于少数民族的4.2%。

2.3 健康知识内容监测结果

健康素养水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还有基本技能素养,本次监测结果显示,云南省居民这三方面的素养水平为10.57%,6.94%以及6.18%,同时这三个方面的素养水平在人群以及城乡等方面的区别与总体区别一致。

2.4 健康问题监测结果

此次监测结果显示,寻甸县居民关于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最高的为安全与急救素养,其水平为32.2%,最低的为慢性病防治素养,为5.42%,剩下的四项素养水平分别为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素养、基本医疗素养以及健康信息素养,其水平分别为23.46%,16.97%,8.49%以及7.78%。同时这六个方面的素养水平在人群以及城乡等方面的区别与总体区别一致。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寻甸15-69岁居民的健康素养程度为6.26%,将其通过人数进行换算,能够得到大致有2.63万人在健康素养方面具备相应的水平。在2013年,全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9.48%,西部地区为6.93%[4],寻甸县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没有达到全国以及西部地区的水平,因此还需要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居民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掌握程度。寻甸县监测数据显示,居民所处地区、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文化程度都会对其健康素养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差异最大的为文化程度,最高的19.41%与最低的3.28%相比,相差了16.13个百分点,其次就是所处地区,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高出8.23个百分点,因此这两项因素是对健康素养内涵影响较大的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寻甸县居民的文化程度与全国相比较低,教育水平不高,另外由于寻甸县地理位置以及居住情况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健康知识宣教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可行性较差。

综上所述,健康素养内涵与居民所处地区、年龄、文化程度等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实行健康教育时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计划,保证不同阶段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惠芝.健康素养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10):151.

[2]杨文燕.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评价及其与卫生 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高皓宇,王刚,袁媛媛等.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4]张秋实,陈薇,段慧茹等.2008年-2013年郑州市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9):709-711,

影响育龄妇女健康因素分析 篇4

为了全面了解、综合测评育龄妇女的健康水平, 为育龄期妇女的健康研究提供参考[2], 同时对影响健康综合测评的诸多因素做初步探讨。我们在2009年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我院育龄妇女共计1000人次, 现将结果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期间,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我院育龄妇女, 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 共获得有效调查对象1000人, 调查对象为27~47岁之间的有正常性行为的妇女, 调查对象的年龄以户籍所记阳历年龄为准。

1.2 调查方法

(1) 调查步骤:育龄妇女均在单独房间内接受经过专业调查员面对面形式的访谈式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由调查员按照统一标准填写。 (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既往患病史及有关宫颈癌认知、态度方面的信息。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 对患者例数、所占百分比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以及P检验和t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状况

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宫颈糜烂占15.5%、宫颈炎占9.8%、尿路感染占8.9%、阴道滴虫占6.1%和宫颈癌占2.0%, 患病例数分别为155例、98例、89例、61例、20例。

2.2 不同年龄组育龄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间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不同疾病患病率在相同年龄组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P<0.01) , 均以宫颈糜烂患病率最高。具体如表1。

2.3 育龄妇女其他疾病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对育龄妇女来说, 妇科疾病之外的常见病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胆囊类疾病占24.5%、肝炎占4.2%、风湿关节炎占3.7%、结核占2.2%和过敏性哮喘占1.0%, 换病例数分别为245例、42例、37例、22例、10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告诉发展以及随之同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国居民的死亡原因已经慢慢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并日益成为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卫生问题[3]。如此一来, 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尤其是对妇女健康状况的关注必须成为我国当前卫生工作的重点[4]。为提高育龄妇女生存质量的对策, 首先必须针对育龄妇女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加强健康情况监测, 同时针对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对收入水平不高的育龄妇女开展针对性保健服务[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宫颈糜烂、宫颈炎、尿路感染、阴道滴虫和宫颈癌。而妇科疾病之外的常见病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胆囊类疾病占24.5%、肝炎占4.2%、风湿关节炎占3.7%、结核占2.2%和过敏性哮喘占1.0%。未来应在类似疾病加大定期检查的力度, 同时要更加重视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 及时疏导、排解她们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除此以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坚持定期发放免费宣传品,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片、宣传画、宣传手册、张贴栏等, 积极探索更加适合女性特点的生殖健康教育模式, 在育龄妇女中普及必需的健康知识, 树立其健康意识, 提高妇女的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平, 何仲, 刘晓红.北京方庄社区40~60岁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生存质量状况调查[J].现代护理, 2007, 13 (25) :2397~2399.

[2]陈会波, 李会庆, 刘洪庆, 等.山东省育龄妇女性病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1) :25~26.

[3]郝铁荣, 赵鹏, 柴小明.大同市城镇人口构成及5种慢性病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4) :351~325.

[4]韩晓军, 俞敏, 钟节鸣, 等.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05, 17 (12) :3~5.

谈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篇5

护士这一特殊职业的群体,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不能不重视,因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整体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内,沐浴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而护士这一职业起步较晚,使得社会上有些人对这一职业的认识不足,存有世俗偏见,认为护士只能是打打针,发发药,做一些生活护理,听医生摆布,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高级保姆”。于是一些病人及病人家属歧视刁难护士,对医生或医院的某些制度不满,常把护士作为发泄对象,而不敢或不愿去找真正的根源。

2.医疗系统方面的影响护理与医疗犹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相符相成,推动着临床医字的发展。俗话说:医生一句话,护士跑断腿。而现在看来护士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与医生只是“依附”“附属”的关系。长期以来护士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身心受到压抑,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而导致病态行为和精神障碍。而护士不能充分体现一个完整的自我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工作者潜在的创造力,而只是一个附带关系,只是一个执行医嘱的工具。在有些医院仿佛医生才是真正的白医天使,他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使病人转危为安,却忽视了冲刺在病人身旁的护士所所的工作,不能体现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

3.来自医院领导阶层的影响因素领导者的一句话,往往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局面。有位院领导这样说过:“医生就是比护士高贵,我5年才培养出一名医生,我三个月就可培养一名护士,谁的价位高”?所以在医院里护士的地位比较低下,在分奖金、晋升职称、分住房、进修深造学习等许多方面,医生总是占绝对的优势,尽管国家一再提倡要尊重护士爱护护士,但医院管理者常会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诱惑,只看到患者的康复,医生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却忽视护理工作在其中所起的辅助作用。由于某些医院领导者对护理工作的不重视,使医院各个层面对护理工作也带有偏见,护士本身也会动摇对护理工作的信念,使得有门路的改行,没门路的辞职,护士每年的流动性比医生要高。

4.护理工作者自身的影响因素医学的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决定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识和评价,有时后者占主导地位。由于护士业务素质不高或因工作失误给病人造成损失影响病人的康复,而使病人及家属医生对护士的行为产生看法,而护士面对自身工作中的失误,无形中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压力,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己无能力应付工作的意识及自我价值受损害的感觉,又因工作的繁重和服务对象的不理解,护士及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出现烦燥,抑郁情绪焦虑或出现躯体化症状,如眨眼障碍,神经性头痛等不适。

健康影响因素 篇6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一个人的体质健康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遗传因素是首要的。遗传对于体重和肥胖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生化代谢特征、心理素质及智力与个体特征中的大多数性状,都有很高的遗传性。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是家庭,家庭是个体学习及成长发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研究表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其家庭较有健康意识,且参与运动社团与身体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程度、运动热情、角色楷模以及运动期望价值信念等,都是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此次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课目标导向、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都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体质健康。

(三)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是人的人生观、道德观、消费观、审美观、时间观及人际关系等在生活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通过调查发现,体质优良组的同学在饮食及睡眠方面比较规律,75%的同学一日三餐能够正常饮食,合理摄取蔬菜、肉类;而体质较差组有45%的同学一日三餐不规律,有零食和夜宵的习惯,对于体重的维持和控制不利。此外,吸烟、饮酒过量、包夜上网打游戏或聊天现象普遍存在高校校园中,显然这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会有较大的影响。

二、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干预策略

(一)强化政策法规在学校体育中的引导作用。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体育活动方式得以体现而学校体育的开展与落实,与国家各时期出台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引导不无关系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是国家实现学校体育宏观干预的重要手段,承载着不同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在推进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倘若学校体育离开了国家相关政策干预,学校体育工作举步维艰。

(二)营造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保障性的支持。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而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体育课早操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途径得以落实和实现。当前,体育课时不足、场地器材不完善、课外锻炼不足等是制约我校体育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瓶颈。因此,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与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体育课时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上课环境。三真正落实党和国家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h 的基本要求。

(三)抓好教学工作。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掌握掌握2~3种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同时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状况,科学设置体育课程,采取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体育教学形式和手段及评价方法,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1)培养学习动机,激发锻炼兴趣。(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加大身体素质内容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3)“以学生为本”,加强过程性教育评价。(4)扩大体育理论教学范围, 加强体育素养培养。(5)定期举办相关体育讲座,扩大体育视野。

(四)完善学生运动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和危险性,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在所难免,体育安全一直困扰着学校体育的开展,也是影响学校体育开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为学校提供运动安全中的校方责任保障。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是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体育对于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主要是通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方式得以实现。 因此,强化学校体育政策引导功能,营造学校体育开展的保障性支持,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善学生运动伤害保险机制等,是提升学校体育开展力与实现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卫艺司.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16.

[2] 王晓红. 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质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15):6-8.

浅谈人体健康的影响因素 篇7

1 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 特别是家庭影响面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良好的习俗和行为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不良的习俗和嗜好对健康带来危害。个体的生活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且影响着其他的个体或群体。研究表明, 许多疾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 如暴饮暴食、吸烟、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生活工作紧张、娱乐活动安排不当、家庭结构异常等。特别是交通意外与工伤意外等也与行为不良有关。我国死因谱已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死因谱趋同。

1.1 运动缺乏

久坐 (几个小时) , 大脑消耗的氧及营养物质较多, 久之会给循环、消化、运动、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如痔疮、便秘、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生命在于运动, 适度的运动对健康有益

1.2 营养失衡

尽管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 但人们对营养的认识水平还很低。表现:食物过于精细和偏食, 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造成营养不良。饮食不节制和无规律, 热量和脂肪摄取过量, 造成营养失衡或过剩, 引起肥胖 (我国肥胖成人已达1亿, 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比例超过20%) ,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不断增加。

1.3 不良生活习惯

打麻将、看电视、跳舞、唱卡拉OK等夜生活或“三班倒”, 规律紊乱, 长期缺乏休息、过度疲劳无异于慢性自杀。休息的质和量不佳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疲劳。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人体生命钟的紊乱和体能的透支。

2 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广阔的外部世界。

1) 生态环境遭破坏:滥砍滥伐, 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性采金探矿, 造成天然植被被破坏, 结果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 空气污染:污染源很多, 如汽车、工厂、排出的废气等, 使大气含过量的有害物质, 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 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3) 水污染:我国绝大部分河流、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尤其大城市, 每年有许多人因饮用不洁水而致病。

4) 食物污染: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日本最大乳品公司, 曾因牛乳的容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而引起万余人中毒。上世纪80年代初, 上海市民曾因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 引起甲肝流行, 累计发病29万人。

食物被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被农药、化肥、工业废料等污染, 如不法商制造的“毒米”、“毒瓜子”, 利用工业矿物油上光, 致使健康受损。农作物用过量化肥、用工业废水浇灌, 使有害物质在体内积蓄, 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并有致癌的作用。5) 社会环境因素更复杂, 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科学技术等, 无疑对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工作、学习环境等均会促进健康。反之, 则可能会影响健康。

3 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 (如凝血障碍、精神病等) 能通过遗传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畸型作为遗传特征, 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而且有遗传性体质的人更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有些有害物质可影响妊娠损害胎儿, 引起胎儿患上先天性的心脏病;先天性愚型等先天性疾病。

4 体内污染

人体从水、空气、食物中摄取的“毒素”和长期不能被人体代谢消耗的“物”, 都成为危害人体的“体内污染物”。 (即内外两个污染来源) 外源性和内源性的长期污染, 势必导致人体内环境的改变, 进一步导致细胞离子道的改变 (滞动或僵化) 和机体生物电的转移。也就是病体病理改变的原理。

4.1 可怕的体内败类———宿便

由于缺乏膳食纤维, 而肠道产生宿便, 并产生36种毒素, 引发179种病。现代人食物过于精细, 肠胃蠕动减慢、运动少, 工作压力大, 肠道累积大量废物、食物残渣, 约6.5Kg, 导致排便不尽或便秘。严重影响肠道正常吸收。这些宿便毒素又影响血管、淋巴管、经络、气管、泌尿管道, 造成内分泌紊乱, 新陈代谢变缓。如:色斑、痤疮;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易染肝炎;或诱发肿瘤;渗入子宫导致纤维瘤和机能失常;渗入脑, 会感到压抑、失眠、烦躁、精神不振、思想混乱和衰老;渗入肺则呼吸短促和口臭。繁殖而乳酸菌死亡, 大肠内不能自造VB1、VB2、VB12。毒害组织、器官、扰乱相互协调程序, 造成体内生化紊乱。加速细胞老化。

4.2 循环系统中的垃圾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负责体内物质的运输。可见现代饮食造成的“文明病”, 也就是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 是过剩的营养物质成了血液中的污染物, 严重损害了血管和人体细胞的健康。

5 新陈代谢不佳

人在生存中, 人的基本单位———细胞, 总是不断死亡、生成、发育。而新细胞的生成和发育都需要供给物质, 这个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以及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不佳就会出现健康问题。比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环境污染严重, 均可使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变性、退化、功能下降、结构异常, 而出现各种疾病

6 保健设施因素

卫生保健设施包括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 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及群体是否容易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护等方面的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用于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 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此外, 职业、年龄、教育水平、保健意识等均可影响人们的健康。

摘要:生命、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生命一生只有一次, 因此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而因其珍贵,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生命, 关爱健康。但是, 在现实社会情况下, 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 要想健康的生活着, 真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关键词:健康,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振玲, 吴雁鸣, 施永兴.社区卫生保健[J].

浅谈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 篇8

一、进行体育锻炼

(一) 体育锻炼的好处

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中骨、关节和肌肉有良好的影响。比如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组织的新陈代谢, 使骨的抗折、抗压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使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大大增加, 使肌肉的体积、力量和弹性也明显增加。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窦性心动徐缓, 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心室容积增大, 致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 同时血管壁的弹性更大, 可以有效地预防或缓解老年性高血压症状。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可以促进肺活量的增长, 增加肺通气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机体利用氧的能力, 而不致使机体过分缺氧。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其神经系统功能会逐步得到提高,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得到改善, 从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准确、迅速, 对体内各器官的活动调节更协调。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 而且能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能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精神饱满、放松, 减轻焦虑, 感到愉快、舒服, 睡得香甜, 脑清气爽, 注意力集中, 记忆力好, 自信心增强, 甚至对抑郁症的患者有调节和治疗作用。1984年, 海顿等人的研究表明, 经常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锻炼者较少出现焦虑紧张和烦闷抑郁等消极情绪。

体育的到来还可以培养人的社会协作性和适应性。体育锻炼所形成的群体满足了人的合群需要, 能使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形成健康的人格, 并发展人的社会协作性和适应性。

(二) 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目的、兴趣爱好、环境气候等特点, 结合各锻炼的内容特点与功能, 选择恰当的、符合自己需要的锻炼项目, 自觉主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

(三) 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

在体育锻炼前, 每个人都有较明显的健身目的, 这是人们科学安排体育锻炼的重要依据。如果只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那么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时间, 就要灵活一些, 可以是跑步、游泳, 也可以是打球、踢球或练习武术等, 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是为了提高肌肉力量、发展肌肉, 就应该以力量为主, 每周训练三次, 其余时间用于身体机能全面发展的训练。如果以减肥为目的进行训练, 就应该以有氧运动为主, 运动的时间较长, 以使体内的多余脂肪充分消耗, 通过体育锻炼减肥, 每月减轻2公斤体重比较合适。如果女性为了保持健康的身材和体形而进行体育锻炼, 就应该多做一些健美操运动。

二、注意饮食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的头等大事, 饮食的质量、合理程度直接关系着人的健康水平。如今我们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 餐桌上的饭菜越来越丰富, 种类越来越齐全, 鸡鸭鱼肉蛋奶茶, 样样俱全, 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正是因为这样大的改变, 导致不少人营养过剩, 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饮食不合理成为了健康的主要杀手。所以, 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做到膳食平衡, 营养全面, 少吃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少吃油多、过咸的饭菜。各项营养要合理搭配, 多吃绿色蔬菜以及根茎食物, 养成吃水果的习惯, 以补充体内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竞争日益激烈, 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使人身心疲惫, 给人们的身心加快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生活方式, 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十分有利, 而不良的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非常有害。有的人不顾自己的健康, 大量抽烟喝酒, 整天泡在饭局里, 有的人上网玩游戏, 打麻将, 这些人晚上睡眠不定时, 早上还得按时上班, 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睡眠质量, 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健康问题。所以,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要不抽烟, 少喝酒, 保证定时足量的睡眠等, 以减少患病的风险。

四、结语

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和向往的, 要想身心健康, 必须以预防为主, 进行自我管理, 求医不如求己。要坚持从事适量的体育活动, 饮食上合理搭配, 营养全面, 切勿大吃大喝, 戒烟戒酒, 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作息时间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 再加上一颗平常心, 就离健康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健康影响因素 篇9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民勤县城区、城郊3所幼儿园大班5岁儿童346人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185人, 女生161人, 儿童及其家长生活地区和生活习惯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家长口腔保健意识、口腔健康行为、儿童饮食习惯、口腔健康行为等方面, 由家长填写问卷。

1.2.2 检查仪器

统一使用符合国家卫生监测标准的一次性口腔治疗盘 (包括一次性口镜、5号探针、镊子) , 在自然光源下, 采用视诊、探针方法检查诊断。龋病的诊断标准为:牙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或明显的釉质破坏, 可明确探及的软化洞底、洞壁的病损。

1.2.3 质量控制

由两名专业口腔医师做检查, 检查前经过统一培训, 并通过标准一致性检验。由口腔医师、口腔科护士、儿科医师对问卷进行指导填写, 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 当场收集问卷, 分类归纳统计问卷。

1.2.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结果

346名5岁儿童中, 患龋245人, 患龋率70.81%。患龋牙数1 428颗。

2.2 家长口腔保健意识对儿童乳牙健康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口腔保健意识差, 从不带孩子检查治疗。从不检查治疗的儿童乳牙患龋率明显高于定期检查治疗的儿童 (P<0.01) , 见表1。

注:与从不检查治疗的儿童比较, *P<0.01

2.3 家长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乳牙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直接影响其子女的口腔健康, 儿童常常模仿父母的行为, 父母每天坚持刷牙, 其子女的乳牙患龋率低于父母偶尔刷牙或不刷牙的儿童 (P<0.01) , 见表2。

注:与家长偶尔刷牙或不刷牙的儿童比较, *P<0.01

2.4 儿童饮食习惯对其乳牙健康的影响

儿童喜食甜食、睡前喝牛奶的饮食习惯严重影响其乳牙健康, 乳牙患龋率高达80%以上, 见表3。

注:与喜爱甜食的儿童比较, #P<0.01;与睡前喝牛奶的儿童比较, P<0.01

2.5 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对其乳牙健康的影响

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明显降低其乳牙患龋率, 不刷牙与每天刷一次、不刷牙与早晚刷牙, 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4。

3 讨论

2011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 治愈率为2.6%[1]。

3.1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可知, 民勤县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达70.8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父母口腔保健意识、口腔健康行为, 儿童的饮食习惯、口腔健康行为是影响儿童乳牙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长的口腔保健态度、行为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 接受较多口腔健康知识的家长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有效保护乳牙健康, 降低乳牙患龋率[2]。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和父母共同生活, 对父母的各种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 父母重视口腔健康, 饭后漱口, 早晚有效刷牙, 使用保健牙刷, 定期看牙医, 对儿童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也会重视牙齿健康。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对保护儿童乳牙健康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 针对我县5岁儿童患龋率高的情况, 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有关儿童口腔保健方面的知识, 改变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的态度, 通过家长、幼儿园、医生的相互配合, 帮助儿童改善口腔健康行为, 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从龋病的病因学可知, 糖是发生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可知:喜食甜食的儿童乳牙患龋率为83.18%。龋病的发病率和糖的摄入量成正比, 而多数儿童喜欢吃甜食 (如饼干、糕点、糖果等) , 这些食品黏度高, 容易在牙表面附着, 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儿童时期要限制糖的摄入量, 尤其是睡前不能吃甜食。因为儿童睡眠时间长, 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 唾液分泌减少, 流动性差, 牙齿自洁作用差, 高黏度的含糖食品在牙表面附着时间长, 容易被致龋菌利用发酵产酸, 破坏牙齿[3]。所以, 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能有效降低乳牙患龋率。

3.2 预防方法

细菌和菌斑是牙齿发生龋坏的最主要因素, 这些致龋菌对牙釉质有特殊亲和力, 产酸力强而快, 大量酸的贮留造成牙齿结构脱矿、塌陷、破坏。餐后滞留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在口腔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易滋生细菌。有研究表明, 6小时以上不进行口腔清洁, 牙面就可以形成牙菌斑。停留在牙齿不易清洁部位的食物残渣, 不易被流动的唾液和漱口水冲洗掉, 很容易形成牙菌斑, 附着于牙表面。牙菌斑必须借助机械清洗才可清除, 因此彻底到位的有效刷牙就显得非常必要。建议儿童在1岁左右由家长用手缠纱布擦洗停留在牙表面的食物残渣软垢, 2~2.5岁左右就应该培养儿童刷牙的习惯, 早晚刷牙, 每次刷牙时间要在3分钟左右才能完全彻底清除牙表面的牙菌斑, 防止龋病发生, 保护乳牙健康。

预防儿童乳牙患龋, 仅凭口腔医务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而是要借助社会、团体的力量, 做好口腔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尤其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农村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家庭口腔健康行为的教育, 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饮食行为、刷牙行为、就医行为等几方面入手, 广泛而有效地预防儿童龋齿的发生, 保护乳牙健康。

参考文献

[1]周春泉, 梅银娥, 张丽萍, 等.武汉市东西湖区5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调查[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9) :549-550.

[2]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健康影响因素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追求健康、强身健体已经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也是体现综合国力的标志。青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在新时期,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深刻理解和认识。在立足于前人的基础上, 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上, 并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 努力寻求有效增强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措施和途径, 促使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下降的局面得到改善。

1 体质的概述

1.1 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 是人体的质量, 它是在获得性和遗传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人体形态结构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当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时, 应从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水平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1.2 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本次, 通过调查走访, 调查结果更是吃惊:在参加测试的青少年儿童中一多半的学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到, 还不如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这样的体质状况能不让人担忧吗?从1985年开始, 我国进行了6次青少年体质调查。从前5次的调研结果看, 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出现连续下滑的态势, 具体表现为:我国3亿青少年中, 超过4500万占15%以上的青少年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或营养不良;近视眼的比例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其中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近视率呈明显递增态势, 其比例分别为50%、76%、83%;同时就体能素质来讲, 其肺活量、速度、力量等处于持续下滑的同时, 形态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等却持续增长。表面上看身材高大, 实则体弱, 这种局面令人堪忧。

2 影响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因素

2.1 传统教育观念导致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

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抓得紧, 要求严格。很多家长对体育存在一定的误区或偏见, 在面对各种辅导和素质拓展培训班时, 宁可将教育资金花在音乐、美术及各类文化课上, 也不会将体育健身锻炼作为孩子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的载体。甚至有家长认为, 体育锻炼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从而过于干预孩子的体育锻炼行为。

2.2 学校体育教育不够重视是导致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德智体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 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却出现了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应试教育淡化了体育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以学习文化课为主, 部分学校还有霸占体育课的现象。第二, 大量删减了有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内容, 近两年来很多学校在体育课中都取消了对3000米的测试和体操、田径等教学内容。第三, 教学模式单一, 体育教学过程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机械化、体育课选项项目偏少、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 没有合理利用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3 场地器材不合理利用导致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

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进行枯燥而单调的活动时, 体育教师如果不在场地、器材的合理布局上下功夫, 只是随意设计场地器材的布局, 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滋味, 没有兴趣。课外或节假日期间,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 让孩子们有地方去锻炼, 锻炼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4 不良的生活结构导致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家长工作繁忙, 常常忽略孩子在生活中各方面, 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 不合理的生活规律将会导致健康出现问题, 从而影响体质健康水平。首先, 有的孩子没有正常的生活规律, 也没有按时起居。在这方面, 家长要做表率, 学校要给孩子们减负, 保证使他们有充足的睡眠。其次, 电子科技产品已经进入孩子的生活, 他们接触的多是电脑和手机, 主要用来娱乐, 严重占用了与大自然接触锻炼的时间。

3 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

3.1 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减轻学业负担

欲得学生“减负”, 教师须得自觉“负重”。第一是从思想上“负重”, 从实施素质教育精神的大局出发, 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作为已任, 勇挑重担, 不负重托;第二是在业务提高上“负重”, 自我“加压”, 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 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和能力;第三是在教学实践上“负重”, 一丝不苟, 扎扎实实地做好备、教、改、辅等各项工作, 以高效、创新的劳动切实为学生松绑, 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3.2 大力倡导家庭体育

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子女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家长要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自己承担的责任, 要以身作则, 多组织一些家庭体育锻炼活动, 帮助孩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 家长要合理、科学安排孩子的校外时间, 减少孩子上课外辅导班的时间, 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

3.3 加大场地建设经费

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设施资金投入一直不足, 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调查走访发现, 有的学校甚至连运动场都没有, 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孩子们不能正常地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由于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重视不够, 一味地应试教育, 经济欠发达。有的学校连专门的运动场地都没有。所以要加强经费的投入, 解决基层学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4 增强学生的运动风险与防范意识

体育与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自身的特点或其他的各种因素, 存在着风险, 隐含着伤害, 运动伤害事故偶有发生, 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给学生心里身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缺乏运动安全知识和自护方法, 是造成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 将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让体育运动安全防护意识渗透到每一学生的思想,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所以加强学生的运动风险与防范意识非常重要。

3.5 把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提升为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在今年两会上表示, 务必把青少年儿童健康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加强顶层设计, 尽快制定详实的、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并作为中长期发展计划持之以恒地推进落实;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修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的比重, 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 从而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国家政策落实到实处;加强法规建设, 修订沿用多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新制定《校园体育安全条例》、《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等, 更好地指导和保障学校体育工作依法, 有效开展等。

4 结论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但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全面下降, 形势严峻。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 要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政府、家庭、学校与社会及个人要共同努力, 认识要一致, 要齐抓共管,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积极开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 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丰富体育内容,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引导青少年拥有终身体育的意识, 使得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 体魄强健, 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

(指导教师:曾四清)

参考文献

[1]李素红, 张健.廊坊市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J].职业与健康, 2009 (13) .

[2]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3]颜胜兰.对促进学校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5) .

[4]李建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2) .

[5]刘慧青.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 4 (03) .

[6]尹博, 田万生.青少年体质健康差异与人格发展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04) .

[7]孟凡涛, 王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回顾展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0 (02) .

影响现代女性健康的八大因素 篇11

1 心理压力过大:现代女性面临着家庭和T作的双重压力,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由此而产牛巨大的心理压力。人类的大脑一旦意识到外来压力讯号,下丘脑就会传递信号给脑垂体,使其分泌类固醇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些荷尔蒙会使免疫系统的反应变慢。如果压力是长期的,大脑还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压力蛋白皮质固醇,如果这些物质在身体内累积过多,就会影响免疫细胞的运作。压力还会造成焦虑感,降低人的抵抗力。

2 身体过度疲劳:现代社会中,女性工作繁重,经常出现疲劳,这不但会加重植物神经的负担,而且会给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免疫力下降。熬夜成为多数现代女性的牛活方式之一。熬夜不仅会加重身体的疲劳,还会降低人的抗病能力,这是因为熬夜诱发的化学物质与刺激免疫系统细胞的化学物质是相同的,所以,睡不好与不好好睡觉的人,体内的T细胞数目也比睡眠充足的人要少。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每晚熬夜时间少于2小时的人,罹患癌症与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比熟睡时间超过4小时的人要高出30%。

3 过度消极情绪:过于消极悲观的心态会造成免疫力下降,长期情绪低落会抑制免疫反应。美国科学家对l 000多名学生长达1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长期处在孤独、失望、压抑状态,就会影响体内环境的平衡,从而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研究结果还显示,人的大脑右额前叶皮层活动主管愤怒、恐惧和伤心等消极情绪,右额前叶皮层活跃的人(即情绪低落者),体内抗体水平最低。科学家推测,右额前叶皮层与某些免疫细胞间存在着“对话”,消极情绪有可能改变该脑区的多巴胺水平,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

4 人际关系紧张:现代女性在工作和牛活过程中往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比较微妙,许多人长期处于戒心重重的人际关系的僵局之中。研究表明,“敌意”感低的人,血液的带氧腺体数目也会增加;而带氧腺体就像高速公路的开道车,可以让人的免疫细胞快速抵达病菌入侵的现场。相反,“敌意”感强的人,免疫功能会降低。

5 饮食营养失调:许多现代女性睡觉晚,起床晚,赶着上班不吃早餐,饮食结构不合理,喜欢饮酒和咖啡等。营养水平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嗜好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如饮食不规律、挑食以及过量摄入酒精、咖啡、油炸食品、饮料等,这些食品有的会增加自由基的产牛,有的会加速营养的消耗(如酒精、咖啡等),有的会减弱免疫细胞的功能,有的会抑制营养素的吸收(如酒精等),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6 缺乏运动锻炼:运动是增强体质、保证良好身心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不少现代女性忙于工作与牛活,很少抽出时间进行运动锻炼。随着牛活与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力消耗也越来越小,运动量也大为减少。运动不足会导致体质下降,疾病增多,不利于工作和牛活。

7 不科学的减肥:有些女性为了追求形体美,采取不科学的减肥方法,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例如,有的女性为了保持形体美,采用中药大黄、番泻叶、利尿剂等引起腹泻的方法使机体脱水,虽然能减轻体重,但减去的是水分和营养,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还有的女性采取饥饿减肥法,一段时间后,体重是减轻了,但身体却垮了。

8 工作环境影响:环境也会对女性健康产牛不利影响。噪音不仅伤害人的听力,还会造成精神紧张、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和消化系统的不适等,这和受到惊吓或感到压力时身体的反应一样,最终会影响到人的健康。人如果长期处在噪音之中,血压、胆固醇水平和免疫功能均会出现不良变化。研究发现,在嘈杂环境下工作的女性,比在安静办公室里上班的女性释放JH更多的肾上腺素,更容易患心脏病。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化学药品、放射线以及长期在写字楼工作,也会导致女性免疫力下降。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篇12

本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象为我国北京、山东、广西、浙江、陕西等16个省市部分中小学生,全面梳理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揭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因素,提出对策,为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诸如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上述这些因素,党和政府早已十分重视也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法规、条例、文件不可谓不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史无前例。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呢?根据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不到位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因素。突出表现为:城市因体育课时间被挤占所造成的无法按纲施教,因学习负担过重所造成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农村因场地器材不足所造成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

一、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1.体育课时间被挤占情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学生体能最有力的促进因素。从总体上看,全国有54.1%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按国家规定执行的,还有45.9%的省尚未认真执行,如对浙江海宁市26所镇中心小学、24所初级中学、7所高中调查,小学体育课每周三课时的学校占90%以上,初中体育课每周三课时的学校不足50%。根据随机抽取贵阳市城区38所、农村乡镇45所中小学调查,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正常开课率为86.2%,城区为85.3%。从陕西省的陕北、关中、陕南三地区中选择30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其中小学14所,中学16所。调查显示,每周开1节的占36.7%,2节的达50%,3节的为13.3%。根据河南省12个地区108所农村初中、小学调查,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占93.33%,初一和初二分别占83.87%和80.65%,初三体育课开课率较低占38.71%。

2.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

青少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体育健身意义的认识程度,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对体育健身意义有深刻认识的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往往能积极主动参与,高质量完成。相反,则消极投入,运动负荷难以达到。在对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484名学生调查发现,52%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有1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活动。在调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各有50%以上的人喜欢;其次为足球、武术、野外生存生活、舞蹈等。其中男生喜欢足球、篮球的人数最多,女生则喜欢健美操、舞蹈较多。田径项目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和人们生活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但在供选择的总数1734频次中,仅有96频次,占5.54%,位居11个选择项目的第10位。2007年广西壮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35.99%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调查中,球类占68.84%,而长距离跑仅占22.42%。而不喜欢参加的原因“太累”占63.11%,“枯燥”占30.44%。

3.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课外活动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随机抽取河南省濮阳市城镇12所中学(7所初中和5所高中)共1018名学生,74.5%的初中生和70.9%的高中生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调查显示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大约有67%左右的学生一年当中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什么竞赛活动,有50%左右的学校一学年从不举办体育竞赛活动。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次的学校占65.74%,每周2次的学校占23.15%,每周3次的学校占10.19%;

(1)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有67%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闲暇时间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致使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匮乏。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调查统计表明,有76.19%学生每人周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远远低于国家多于7小时的要求。

(2)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不足是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从地区来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一项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只有12.44%、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如以国家最低器材配备标准评价,四川一类地区达标率为72%,二类为57%,三类为35%。据湘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场地调查,120所农村中学共有200~400m环形跑道田径场64个;篮球场193个;排球场213个,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5m2,其中有13所学校人均不足3m2。由于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的学生只能在学校的道路上、走廊里做广播体操。

影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因素主要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匮乏而造成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因素主要是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的不足而造成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

二、对策

1.依法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体系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评估、教育督导及第一责任人年终考评的内容,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2.对学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

统一“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下午统一课外文体活动时间,对课间操、课外活动时间可采用网络直播监控。改革、完善中小学体育升学考试制度,每学期体育会考,考场与监考教师分离。将学生的运动成绩或体质健康水平与任课老师的业绩挂钩。

3.采取相应的支教措施

上一篇:高校德育实效分析下一篇:综合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