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理治疗

2024-10-04

综合心理治疗(精选11篇)

综合心理治疗 篇1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冠心病正逐年增加。冠心病是80%以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是冠心病的危重形式, 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恐惧、焦虑、抑郁、强迫、偏执等心理状况[1]。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和室性心律失常增加[2], 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行为, 以期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142例患者, 均在本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男76例, 女66例, 年龄35岁~85岁。两组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 如恶性肿瘤、脑中风、慢性阻塞性疾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酗酒或吸毒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70例) 及干预组 (7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调节血脂、抗凝、抗心律失常、控制心衰、改善心肌重构等。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普唑仑, 并辅以心理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合适的问卷。患者在统一的培训员指导下进行自评, 对于无法自评者, 可由陪护亲属代填。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8.1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后, 负性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 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急症, 患者往往存在紧张焦虑、担心恐惧、抑郁孤独、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 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过度的焦虑及紧张可导致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结果。焦虑症患者在惊恐发作时引起交感神经亢进, 儿茶酚胺释放过多, 促发冠脉痉挛, 引起ACS症状, 并报道高度焦虑或惊恐发作时, 心脏性猝死的几率增加4倍~6倍。在临床工作中, 经常发现ACS患者由于不良心理反应刺激而导致室颤猝死的教训, 所以采取及时的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由于ACS患者病情危急, 单纯予以心理行为干预可能力度不足, 需要抗焦虑、镇静等药物干预。阿普唑仑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作用, 其药效强, 发挥作用快,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毒副反应小。在本研究中发现, ACS患者经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后, 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绝望、依赖等不良心理反应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提示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焦虑与抑郁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精神障碍。据相关研究表明, 4.3%~26.4%的普通人群有精神障碍, 国内数据为4.3%~9.1%[3]。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 10.4%有抑郁症状, 7.9%有广泛性焦虑。住院患者中, 中度以上抑郁及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23.7%~44.4%和34.8%~56.0%[4,5]。所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各类人群中, 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本研究显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有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可以减少患者负性情绪,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疾病信心, 有利于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Goldberger JJ, Parker MA.Effect of informed consent on anxietyin patients undergoing diagnostic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J].AmHeart J, 1997, 137 (1) :119-126.

[2]Cupples SA, Paige-Dobson B, Armstrong D.Diagnostic psycho-physi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anxie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J].Heart Lung, 1998, 27 (6) :374-386.

[3]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JAMA, 2004, 291 (21) :2581-2590.

[4]陆林, 黄明生, 孙学礼, 等.内科住院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8, 31 (4) :234-236.

[5]朱培俊, 王苑华, 徐松泉, 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心境障碍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 11 (4) :219-220.

综合心理治疗 篇2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变量与控制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反应时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观察法 个案法 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人格测验 智力测验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心理统计 描述统计 推论统计

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三节感觉 感觉的含义 颜色视觉

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知觉组织 知觉组织原则 形状知觉 深度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的含义 意识的功能 睡眠与梦 注意过程 注意的含义 注意的特征 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学习的含义 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观察学习记忆的含义 记忆的种类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遗忘 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思维

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判断和决策 启发法和判断 决策框架 决策规避 第八节智力 智力的含义 智力的测量 智力测验的编制 常用智力测验 智力理论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智力三因素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第九节情绪

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表情

非语言交流 文化与表情 面部表情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坎农——巴德理论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第十节动机 动机的含义 生理动机 个人成就动机 成就需要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发展 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人格的含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 精神分析流派 行为主义流派 认知流派 人本主义流派 特质流派 生物学流派 第三节人格测量 客观测验 投射测验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横断设计 纵向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 双生子设计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生态系统理论 第三节生理发展

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认知老化

第五节语言获得 婴幼儿言语发展 童年期言语发展 第六节社会性发展

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七节性别发展

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 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八节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

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第一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与历史 第二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异同

第三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 第五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基本的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变态心理学

第一节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 第二节焦虑障碍 恐怖症 强迫症 惊恐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节心境障碍 单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第四节进食障碍 第五节人格障碍 第六节物质依赖 第七节儿童心理障碍 孤独症 多动症

第五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思维 自我概念 自尊 行为归因 自我知觉

第二节社会影响 从众 说服 群体影响

第三节社会关系 偏见

攻击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冲突

第六章管理心理学 第一节管理哲学

经济人假设(X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社会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文化人假设(Z理论)决策人假设 学习人假设 第二节组织激励 三重需要理论 ERG理论

行为矫正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工作特征理论 工作再设计 第三节领导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行为风格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情景理论 第四节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与发展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16版)。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大出版社《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56.2 元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8 元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21.7 元《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16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定价22.1《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版,定价44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定价28《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定价:48《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58

《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张伯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29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48

配套习题:347应用心理硕士通关宝典

■北师大应用心理硕士推荐参考书目完全版(北师大指定两个大纲,勤思依据两个大纲推荐)《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叶奕乾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心理学与生活(16版)》。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心理测验:原理和应用》。凯温-墨菲,查尔斯-大卫夏弗著。张娜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心理测量》。郑日昌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行为科学统计》 Frederick J.Gravetter,Larry B.Wallnau著。王爱民,李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Randolph A.Smith, Stephen F.Davis 著。郭秀艳孙里宁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第三版)》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著。郭本禹等译。2008.《心理学史导论(第四版)》B.R.赫根汉著。郭本禹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近代心理学史》。高觉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心理学的故事(修订版)》。墨顿·亨特著。李斯,王月瑞译。海南出版社。1999.《心理学史》。黧黑著。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配套习题:347应用心理硕士通关宝典■首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彭聃聆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三版张厚粲、徐建平

《心理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金瑜

配套习题:347应用心理硕士通关宝典

癌症,还是综合治疗好 篇3

综合治疗并非是各种治疗手段的任意组合,而是根据病人的状况(包括性别、年龄、个体差异、体质好差等)、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癌细胞发展趋向等,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蝠度地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命或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癌症的治疗,现在的手段主要是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过去总认为手术治疗是一种根治性的方法。虽然部分癌瘤单用手术可以得到治愈,但很多中晚期癌症病人,单靠手术常不能防止复发和远处的转移。如果术后能再加放疗或化疗,就可大大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即使是做了姑息性手术的病人,治疗效果也会好得多,生活质量可能会得到明显改善。放射治疗虽能根治一些肿瘤,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辅以其他治疗,疗效可望有较显著的提高。化学药物治疗显然对某些肿瘤已取得相当高的治愈率,但对多数癌症病人来说,单用化疗仍仅能起到姑息性治疗的作用。化疗药物对癌细胞针对性杀伤作用不强,而全身毒副反应较严重。所以,只有按照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治疗手段,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减少毒副反应,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综合治疗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综合治疗中的各种方法,要按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发展规律,有顺序地进行。某些癌症,如皮肤癌,单一的手术或放疗、化疗可取得治愈效果,也就没有必要再用其他方法治疗。但另一些肿瘤,如黑色素细胞瘤、小细胞肺癌、成骨肉瘤或绒毛膜上皮癌。局部手术或放疗都不可能消除癌细胞的远处播散的危险。必须采取化疗、免疫和中医中药等全身性治疗措施,才可能获得根治。还有一些癌症,如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本来就是一类全身性疾病,所以化疗就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有时为了改善症状,减少病人痛苦,也可辅以局部放疗。对一些以局部复发为主的肿瘤,如头颈部癌、脑肿瘤,辅助放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治愈率。

(2)根据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同一种癌瘤发生在不同人体上,由于体质不同,精神状态不同,治疗后果也截然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癌瘤,也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势,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

多數早期癌症,单纯手术即可治愈,过分的放疗或化疗反而有害无益。患者年轻及病情迅速发展的乳腺癌、胃癌都不宜贸然手术。若先化疗或放疗,待肿瘤相对稳定或瘤体发展得到控制后再手术,常常可以取得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此外还有些晚期直肠癌、卵巢癌、食道癌,先放疗或化疗,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可以提高治愈率。

(3)调动和保护机体的抗病能力,不断提高机体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实施根治性化疗时,需依赖于大剂量的抗癌药物,同时毒副反应也会明显增加。这就必须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采用适量的输血、自身骨髓的移植等,防止感染,减少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某些癌症病人必须切除部分或大部分的脏器,术前和术后都要与病人讲清楚,以调动病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脏器的代偿功能。

(4)对某些不能手术的中晚期癌症病人,可采取姑息疗法,多数肿瘤专家主张先作化疗或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由于放疗后可使血管闭塞,使化疗药物很难进入癌瘤,影响治疗效果,故可适当给予激素及相应的治疗,以提高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的心理治疗 篇4

1 心理因素与IBS

1.1 脑-肠轴

脑-肠相互作用假说认为IBS源于脑-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运动的调节得到如下证据支持:IBS的运动障碍在睡眠中消失;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MMC) 的频率在清醒和起床时降低;正电子发射扫描成像技术 (PET) 显示, IB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 (CNS) 对直肠扩张的反应与对照不同;激动与对抗常诱发痉挛、便秘、绞痛;忧郁、消沉常使收缩减弱;在催眠状态下观察到激动和愤怒时结肠的运动增加, 而快乐时则有相反的作用。CNS对内脏敏感性的调节作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IBS伴有心理障碍者94%有直肠敏感性异常;精神应激所致的焦虑可加重腹痛和腹胀感, 而放松时则明显减轻。转移注意力可使患者内脏敏感性得到改善, 恶性刺激则正好相反, 充分说明情绪和选择性关注可影响患者内脏敏感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fMRI) 研究大脑的功能时发现, IBS患者的大脑皮质的活动性与内脏感觉IBS症状呈现同步改变的现象。

1.2 生活应激

生活应激在触发和加重胃肠道症状、促使患者就医中有重要作用。慢性生活应激参与本病的发生发展。

1.3 精神疾病

对IBS而言, 最常见的伴发病为焦虑障碍 (惊恐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 (重症抑郁和心境恶劣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疑病障碍和躯体化障碍) 。胃肠门诊中, 发现IBS伴有更多的抑郁障碍, 多变量分析显示广泛性焦虑、疑病障碍、疼痛的病程是IBS重要的预示因子。

1.4 性格

与正常人或有类似症状但未就医的患者相比, 常有更高的特质焦虑和神经质积分, 但并无其他特别性格特征。

1.5 失眠

IBS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倾向、睡眠效率等均有明显异常, 而多导脑电图未见任何异常, 显示患者对睡眠的报怨缺少客观依据, 说明IBS对内外刺激存在夸大反应。

1.6 健康信念和疾病行为

具有较重IBS症状的患者, 通常选择性地关注来自胃肠道的感觉, 对其症状极为敏感, 认为其症状意味着严重的疾病甚至癌症, 且不理会与其观念不同的其他信息, 不相信医师的解释和安慰;IBS患者自诉很多的非胃肠道症状, 频繁就医, 其频率为普通患者的2~3倍, 焦虑是决定IBS患者是否寻求保健的独立影响因子。躯体化障碍和过多的寻求保健可能是儿童期获得的疾病行为。

1.7 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总体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表检测显示, IBS患者生活质量受损的程度明显高于一些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和肝病。

2 治 疗

对所有患者而言, 从生理、心理2方面进行评估都是必要的。下列问题有助于识别心理因素的作用: (1) 是急性还是慢性; (2) 本次为何来看病; (3) 什么心理促使患者寻求帮助; (4) 有无未解决的重大事件; (5) 是否有异常的疾病行为; (6) 疾病的影响是什么; (7) 有无精神病学的诊断; (8) 家庭与患者的相互作用。从而筛选出适合心理治疗的IBS患者和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治疗方案。

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建立相互信赖的医患关系是一切治疗的基础。推荐使用以患者为中心、低控制的方式采集病史。帮助患者澄清误解, 增强信心, 和患者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计划, 为以后长期的药物或心理治疗奠定基础。

2.2 关注肠道症状和心理因素的联系

提倡坚持每天记录肠道症状以及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应激等, 这有助于发现其间的相互关系。

2.3 心理治疗

可选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多, 如认知行为疗法、动力性心理治疗、催眠疗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治疗对腹痛、腹泻的效果较好。具体方法如下。

2.3.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具有比患者教育更好的疗效, 但对有抑郁的患者疗效欠佳。

2.3.2 催眠疗法:

对IBS患者进行催眠治疗, 患者的疼痛和腹胀减轻或消失, 大便习惯恢复正常。但直肠痛阈、平滑肌张力及植物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变, 提示催眠疗法可能通过减少心理应激和躯体化障碍来改善症状, 但症状改善与检测的生理指标无关。该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的消化道症状、焦虑、抑郁, 提高生活质量, 且治疗后的消化道外症状也显著改善, 因而认为催眠疗法具有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价比和更持久稳定的疗效。

2.3.3 松弛训练:

IBS患者进行松弛训练, 治疗后腹胀、腹泻、暖气、便秘显著好转, 该方法是治疗IBS的有效手段。目前, 大多数文献都显示心理治疗与传统治疗相比有明显优势, 但心理治疗费力、费时, 目前多用于中、重度和难治性患者。此外, 具体选用取决于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配合情况。

2.4 药物治疗

IBS患者常伴发抑郁和 (或) 焦虑, 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通常, 三环类抗抑郁剂 (TCA) 对以慢性疼痛、失眠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较好;此外, 对腹泻、恶心者也较适合, 这种疗效似与情绪的改善无关。当患者以功能性腹胀、便秘、烧心为主诉时或伴有活性抑郁、焦虑时选用5-经色胺摄取抑制剂 (SSRI) 较适宜。当患者伴有明显焦虑时, 用有较强抗组胺作用的抗抑郁药比单纯镇静剂更有效, 后者有较强的成瘾性。

3 问题与展望

目前的研究多来自于门诊病例, 对IBS中心理因素及心身作用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社会因素缺乏标准化量表;对照、随机设计良好、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还很少。将来的研究应结合大脑显像、胃肠生理、标准化的心理检测等多项指标, 评价治疗效果是否通过脑-肠的生理改变介导;应确定患者的特征并预测对特殊心理治疗的反应;要了解心理治疗的长期作用;制定恰当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程。

综合治疗法治疗顽固性便秘60例 篇5

关键词:综合治疗法治疗顽固性便秘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93-01

我科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门诊患者60例中老年顽固性便秘,应用综合治疗治疗30天,取得满意疗效。先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门诊便秘患者。平均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为69岁;痛程2-18年,平均10年;排便间隔小于或等于3-4天26例,5-6天20例,大于6天14例,长期依赖泻药38例,偶尔依赖泻药22例,男28例,女32例。

1.2治疗方法。口服中药:肉苁蓉15g,何首乌10g,枳实30g,水煎服,1天1剂,连服30天。每周用稀释淡肥皂液500ml清洁灌肠1次。

保健按摩:患者于清晨起床前。平身仰卧,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将掌面贴于腹部,自回盲端开始沿结肠行走方向开始按摩。左手右手移动逐渐向上,右手紧压结肠向前推赶。只敢去后至肝曲后,左手开始上下按摩,右手向左紧推横结肠。至脾曲后,左手仍旧上下摩动,右手沿降结肠向下推动。至降乙交界处后,双手同时用力推动乙状结肠。至直乙交界处后,双手合并,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同时向下稍加力度点压3次后,在重复上述方法连做20次后起床如厕排便即可。连续按摩1-2个月。

1.3疗效标准。显效:每隔1-2天排便1次,成形软便,排便正常,无不适感。有效;三天以内排便一次,便质软润,不需服药与按摩。无效: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无改善。

2治疗结果

治愈21例,占35%;好转39例,占65%有效率100%。

3讨论

中老年顽固性便秘主要是慢传输型便秘,形成主要在于大肠的传导失常。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生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是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中老年患者,精神和心理长期处于半压抑状态,再加之各种慢性疾病的缠绕和极其不规律的饮食起居生活,是顽固性便秘的发病率愈发上升。该人群经济收入偏低,没有经济能力去大医院做详细的检出与治疗,只好去药店乱买药品进行服用,是该病形成了对泻药的依赖性。

为了探讨寻找有效,低廉,又简便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9年6月-2011年月开始对患者进行调查,跟踪,建档,指导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定期清洁灌肠是一种传统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能起到末端疏导的作用。通过末端的疏导,带动上端结肠的蠕动,使排便感增强,从而起到排便的目的中药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何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枳实破滞消积,行气理气。诸药合用补肾助阳,消积行气,补益精气,润肠通便。长期服用亦无毒副作用。

自我保健按摩其功效在于理气,顺气,通便,增强肠蠕动,增强便意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按摩,即无花钱又能起到上述疗效。但按摩手法要因人而异。对于肥胖的患者,手法可重一些。体形瘦的患者手法轻一些。关键是双手手掌的运用一定要起到按摩的作用。左手摩动要起到碎便的作用,右手向下紧按推行要达到推赶粪便前行的作用,直至有便意感为止。可反复多次至排便。方法简单易学易行。

参考文献

[1]江建民.自我保健按摩[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8期

综合疗法治疗褥疮 篇6

关键词:褥疮,综合治疗

褥疮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 多见于高位截瘫、昏迷、肢体活动障碍等患者, 住院时间长, 处理比较复杂, 由于褥疮系压迫所致, 愈合缓慢。在此笔者将我院近10年来治疗50例患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最近10年来收治了50例褥疮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3岁~90岁, 脑血管意外和脑创伤23例, 强直性脊柱炎4例, 脊柱骨折15例, 腹腔肿瘤转移致双下肢瘫痪2例, 老年痴呆10例。面积最小为直径2 cm, 最大为整个背部, 分割成大小约30 cm×30 cm的褥疮3个。浅者为2 cm, 最深者达髋关节, 致髋关节外露。创面分泌物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36例, 溶血性链球菌生长10例, 真菌生长2例, 大肠杆菌5例。背部褥疮13例 (其中3例合并大隆部褥疮) , 大粗隆部16例, 踝跟部24例。平均住院时间为40 d。

1.2 材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清创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换药, 同时行红外线灯外烤或风筒吹干, 待创面比较干净时用美宝湿润烧伤膏 (MEBO) 换药, 较小的褥疮经过换药即可治愈, 面积大者或累及关节者则在肉芽生长新鲜时植皮或行带蒂肌皮瓣植入术。期间要求每2 h翻身和褥疮周围按摩1次, 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2 结果

直径小于5 cm, 未累及关节者经过常规清创换药+湿润烧伤膏外用+红外线外烤, 同时加强翻身护理和改善循环, 即可治愈, 无需植皮, 治疗时间平均为20 d。面积较大或累及关节腔者则在创面肉芽生长新鲜后植皮或行带蒂肌皮瓣植入, 治疗时间平均为50 d。

3 讨论

褥疮又称压疮, 是由于受压时间过长, 组织缺血所致, 且其多发生在老年患者, 因长期卧床, 身体条件差, 血液循环不良。因此其换药和一般伤口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单靠一般方法去换药, 时间长且效果差, 甚至有些迁延不愈持续数年之久, 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对患者本身也易造成营养消耗, 有些患者合并感染后可以成为死亡原因。

本组病例对部分较小的褥疮采用MEBO换药取得满意的效果, 其原理有:MEBO的主要成分是β谷甾醇、黄柏内脂、蜂蜡及植物油等, 是一种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有机混合物, 具有熔点低、表面活性高、吸附力强的特点。其表面活性物质是起治疗作用的关键物质, 它是由亲水基性基团和亲油非极性基团构成。表面活性剂有增溶作用, 可使褥疮创面的细菌、酶、变性蛋白等被溶解, 并吸附络合形成液态。基质的疏水作用与亲水作用相反, 平时维持平衡状态, 一旦失去平衡则冲破膏态药膜而渗出, 形成主动引流, 待温度下降后, 膏态重新封闭, 循环往复, 直至药物耗尽而清除。MEBO既有祛腐生肌作用, 又能湿润保护创面, 有利于创面的上皮化[1]。

在应用MEBO的时候, 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在应用前必须要按照常规的方法换药, 先将坏死组织清除, 待创面较干洁时再用MEBO; (2) 每次换药时必须注意创面或溃疡内的分泌物要用干纱布轻轻地沾掉, 切不可过大地用力, 尤其注意的是创面或溃疡内有一层黄色的物体, 这是MEBO形成的药膜, 毛细血管先是沿药膜延伸, 至中间处相交, 形成毛细血管网, 然后上皮再沿药膜和毛细血管网延伸, 最终将创面和溃疡闭合, 所以其不是脓苔, 切不可误认为是脓苔将之擦掉, 否则将影响创面的愈合。按这种方法每日换1~2次即可。在换药的同时要注意每1 h~2 h翻身1次, 同时要在创面的周围进行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我们还要求创面或溃疡要用红外线灯照射, 每日2~3次, 每次持续约半小时, 或者用风筒保持吹干, 但需要提醒的是发生褥疮的患者往往是局部或全身感觉比较差的人, 所以在照射或吹风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烧伤。在局部处理的同时还可以全身应用复方丹参或血栓通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经过上述处理以后, 大部分较小的创面或溃疡可以愈合。如果创面确实很大, 或累及关节腔者, MEBO可以加速肉芽生长, 如确实难以愈合, 则在肉芽生长良好的情况下行植皮或带蒂肌皮瓣植入术, 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综合心理治疗 篇7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一

患者王李氏, 女, 70岁, 因反复尿频、尿急、少腹坠胀不适10余年, 于1996年11月就诊。患者自诉10余年前常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生, 在当地诊所诊断为“尿路感染”, 予以抗生素 (喹诺酮类或头孢类) 静滴治疗, 初起尚有效, 症状可缓解, 但常易反复发作, 与受凉和劳累有明显关系。起初每年发作2~3次, 但近5年起, 尿频等症状发作更加频繁, 每月可发作2~3次, 发作时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 小便滴沥涩痛难忍 (疼痛非灼热刺痛感) , 伴腰膝酸软怕冷, 倦怠乏力, 每次发作时痛苦难言, 曾多次到当地市级医院查尿常规及尿培养皆未见异常, 使用抗生素 (同上) 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1年来, 尿频、尿急症状持续, 小便失禁情况明显, 每日被迫使用“尿不湿”, 小便次数无法估计, 每次小便时量少, 滴沥涩痛, 精神疲倦, 纳少, 睡眠可, 大便可。10余年来不敢食用冷食, 食后则尿频、尿急等症状明显加重, 育有3女2男, 夫妻关系不和谐多年。刻诊:舌质暗红, 苔薄白, 脉沉弱, 尺脉尤甚。辨证为脾肾阳虚, 气虚不固, 治以温阳补肾固尿, 健脾益气, 治疗方法:足底按摩配合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药用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生甘草6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山茱萸15g、山药20g、熟地20g、肉桂5g、肉苁蓉10g、杜仲10g、续断15g、赤芍15g、丹参15g、乌药10g、益智仁10g、巴戟10g、菟丝子10g、牛膝10g, 水煎服, 1日1剂;服药第1天同时开始行足底按摩, 选择的足底反射区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卵巢、子宫及足背部深浅反射区等, 每个反射区采用点、按、滑动等手法, 按照先左脚后右脚的顺序进行按摩, 每日按摩15~20min, 按摩前后嘱患者适当饮用温热水并用温热水泡脚5~10min。7天后患者小便酸痛及下腹部下坠感明显缓解, 但仍有尿频、尿急、尿失禁症状;效不更方, 继续服用上方30天, 每日1剂, 同时将足底按摩方法教予患者, 嘱其每日坚持足底按摩。1月后, 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可不用尿不湿, 小便可控制。为巩固疗效, 改上方汤剂为丸剂, 坚持服药半年余 (每次1丸, 1日3次, 嚼服) , 同时每日坚持足底按摩, 上述症状未再复发, 半年后可食用雪糕等冷品, 直至去世前 (2002年底因它病去世) , 上述症状未曾复发。

1.2 病例二

患者王某 (系病例A患者的次女) , 女, 52岁, 因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7年余, 于2013年7月10日就诊, 自诉自2006年即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起初每年发作2~3次, 使用抗生素治疗尚有效。但近半年来, 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已有3~4次, 发作时尿频、尿急、尿痛明显, 呈灼热刺痛感。曾多次在当地三甲医院行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未见异常, 多次静滴抗生素 (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 疗效不明显, 经常自服“提高免疫力药物” (具体不详) , 似乎有效。发作期过后, 常有不明显尿痛, 但伴有小便灼热不适感, 小便色黄, 每日主动饮水较多, 晨起口苦, 神疲乏力, 伴左侧腰背部酸痛, 胃纳及睡眠可, 大便可, 舌红, 苔薄白略腻, 脉沉弦细略滑。辨证为肝郁气滞, 湿热下注膀胱, 兼有气阴两虚, 治以疏肝清热, 利湿通淋, 益气养阴。药用知母15g、黄柏10g、柴胡10g、黄芩6g、石斛15g、玄参10g、乌梅10g、山茱萸15g、生地黄20g、党参20g、瞿麦15g、萹蓄15g、赤芍15g、茯苓15g、丹参15g、牛膝10g、车前子10g, 水煎服, 共7剂, 每日1剂;同时配合足底按摩, 重点按摩足底肾上腺、肾、脾、肝、胆、脊椎、卵巢、输尿管、膀胱及足背深浅神经反射区, 每晚1次, 每次15~20min。治疗3天后复诊, 除腰背部酸痛缓解不明显外, 小便灼热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 上方减萹蓄、瞿麦, 加杜仲、续断各10g, 继续巩固15剂, 同时配合足底按摩。10月20日电话回访, 小便灼热等不适症状未复发。

2 FUS病机及治疗方法

尿道综合征 (US) 是一组症候群而非一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尿路刺激症状, 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耻骨上不适, 甚至出现下腹、尿道、肛门下坠感, 而膀胱尿道无器质性病变, 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尿沉渣检查无明显异常[2]。因该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故又称为女性尿道综合征 (FUS) 。

2.1 西医病因机制及治疗

FUS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3]:尿道远端周围组织纤维化或括约肌痉挛导致远端尿道缩窄、化学激惹或过敏、尿道内纤维组织增生及紧张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近年研究发现[2], 膀胱尿道功能异常是导致该病的直接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4]雌激素分泌下降, 阴道、尿道黏膜萎缩是老年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临床治疗该病除常规应用解痉、镇静、α-受体阻滞剂等外, 还常加用尼尔雌醇。育龄期女性尿道综合征治疗困难, 必要时应行尿道扩张或尿道整形术, 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2.2 中医辨证治疗

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5], 虽然口服谷维素、安定、雌激素或钙拮抗剂等西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 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 临床研究显示, 中医药辨证治疗该病临床效果较佳。《金匮要略》云“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小腹弦急, 痛引脐中”, 故该病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淋证有“气、血、膏、劳、石、热”六淋[6]之别, 但该症有“尿频、尿急、尿痛、小腹下坠”及“滴沥刺痛, 遇劳则发”等特点, 故又应属于“淋证”中“劳淋”“虚淋”“热淋”范畴。淋证的病理性质有实有虚, 且每见虚实夹杂之证[7]。该病初期以实证为主, 病久以虚证为主。张氏等[8]系统观察265例FUS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 据此分为肝气郁滞、湿蓄下焦、肾阴亏虚、肾虚血瘀4个证型, 以肾虚血瘀证居多, 基于肾虚基础上的血瘀将近半数, 因此认为肾虚是FUS的主要病机, 血瘀为标, 湿热和肝郁分别是FUS的诱因和伴随症状之一。李氏[9]认为尿道综合征有以下特点: (1) 肝郁和湿热是尿道综合征的始动因素; (2) 脉络瘀阻是病变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3) 肾虚是尿道综合征顽固不愈的原因所在; (4) 脾虚是该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郑氏等[10]研究治疗225例尿道综合征患者后, 亦认为肾虚 (轻者肾气虚, 重者肾阳虚) 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久治误治, 中气受损, 则易变为“脾胃气虚, 阴火内盛”的虚实夹杂证;过用苦寒清利之药, 则易致“肝肾亏虚, 肝郁气滞”之变证, 由于津液耗伤, 肝肾亏虚又阴虚不足为多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 临床常将FUS辨证分为以下5种证型[11]: (1) 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解郁为主, 方选沉香散、逍遥散加减; (2) 下焦湿热 (膀胱湿热) 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 方选八正散加减; (3) 脾气亏虚型:治宜补中健脾益气,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4) 肾阴亏虚 (阴虚内热) 型:治宜益气养阴, 泻火通淋, 方选清心莲子饮、知柏地黄丸加减; (5) 肾虚血瘀型:治宜益肾养阴, 活血化瘀, 方选核桃承气汤加减;根据笔者临床观察, 除上述分型外, 脾肾阳虚型也是该病常见症型之一, 治宜温阳补肾固尿, 健脾益气, 方选无比山药丸或八味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2.3 足底按摩治疗

足底按摩已有几千年历史[12], 其最早起源于远古舞蹈保健时代。《黄帝内经》的足心篇对足疗已有所论述;名医华佗在《华佗秘籍》中将其称为“足心道”;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指出“寒从脚下起”;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之一便是每日揉按脚底。足底反射按摩是通过刺激足部各个反射区, 疏通经络, 缓解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 加快氧和营养成分被人体吸收、利用以及体内废弃物排出, 调理人体各项机能, 从而达到治愈或缓解疾病的效果[13,14,15]。阎氏[16]观察足底按摩疗法对老年人夜尿的影响, 将坚持自我按摩的32例按摩者按摩前的平均夜尿次数与按摩后的平均夜尿次数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表明按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李氏[17]以针刺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女性尿失禁40例, 总有效率亦达100%。金氏[18]通过观察研究先中药足浴再足底反射按摩对老年人生理指标的影响, 得出按摩可改善血压 (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减轻心脏负荷、升高分泌型免疫蛋白A的结论, 证实了足底反射按摩对老年人免疫功能的提升作用。综上所述, 足底按摩可通过刺激足底穴位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起到调节气血平衡、改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此外, 根据整体辨证的方法添加辅穴, 能将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作用, 可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不易复发。

3 结语

本研究中, 病案二中患者为病案一患者的次女, 据笔者调查, 病案一的三女及长女的女儿 (病案一的外孙女) 均存在3~5年尿道综合征病史。由此引起笔者思考, 该病是否存在遗传因素。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效果较佳, 其具体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尚未明确, 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笔者认为诊断FUS前应排除明确的器质性疾变, 无明确器质性疾病者应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治疗[19]。目前对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远期疗效报道较少, 多数患者治疗后无随访, 而有随访者多为6个月[20]。有文献报道[21], 中医药治疗后随访2年未复发率为5.3%, 说明中医药辨证治疗FUS安全有效, 但远期疗效并非最佳。笔者采用足底按摩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病案一远期疗效好, 长达6年无复发, 实属少见。

足底按摩技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方法易掌握、操作简便、无创伤、效果好、依从性高, 可联合中医药辨证治疗发挥协同作用。目前临床治疗FUS方法较多, 疗效不一, 为取得良好效果, 多主张综合性治疗[22]。本研究为综合性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补充方法, 既方便有效, 又易于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尿道综合征多发于中年女性人群, 其病因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上单一治疗多难以取效, 故多主张综合性治疗。该病在中医中属“淋证”范畴, 中医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但部分患者拒绝长期服用中药, 导致疾病缠绵难愈。临床实践表明,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尿道综合征能取得较好效果, 复发率大大降低, 远期治疗效果显著。结合两例典型案例, 对该病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综合心理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笔者所在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女性FUS患者中选择23例。23例患者中,31~40岁1例,41~50岁6例,61~70岁11例,71~80岁5例。病程最短19个月,最长3年,平均(40.7±11.6)个月。23例患者均表现为严重的尿频(大于30次/d,夜尿大于10次)、尿急、尿痛、频发的剧烈盆腔痛,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丧失治疗信心、神经质、轻生、烦躁等精神异常症状,其中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3例,基本丧失活动能力者1例,有自杀倾向者2例,有实际自杀行为者1例。均有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雌激素并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联合黄酮哌酯、坦索罗辛治疗无效病史,7例有长期服用中药无效病史,2例有行膀胱扩张术及肝素钠等膀胱药物灌注无效病史,4例试行长期留置尿管尿道剧烈疼痛不能耐受。均行尿常规、尿培养、尿脱落细胞学、尿抗酸染色及结核菌素试验(于结核病专科医院完成)、相关影像学等检查及专科检查,已除外泌尿生殖系感染、肿瘤、泌尿系结核、妇科、骨科、普通外科相关疾病。确定无药物过敏、窄角型青光眼等服药禁忌证。

1.2 方法

以托特罗定为基础用药,剂量为2 mg,2次/d口服。根据病情联合应用α-受体阻断剂如萘哌地尔、多沙唑嗪、阿夫唑嗪、坦索罗辛等,低成瘾性止痛药如氨酚氢考酮、雌激素如利维爱等,抗组胺药物如开瑞坦等,抗精神抑郁药如阿米替林、舍曲林等,镇静安眠药如艾司唑仑等。初始联合用药原则为:(1)α-受体阻断剂常规应用;(2)合并盆腔痛患者常规应用低成瘾性止痛药;(3)绝经后妇女常规量补充雌激素;(4)尿痛症状突出患者应用抗组胺药物;(5)有精神症状者加用抗精神抑郁药物,精神症状严重者加用镇静剂;(6)症状过于严重且曾应用过上述的1种或几种药物无效的患者则初始治疗时便应用全部7种药物。联合用药剂量均应用其常规剂量。用药1周后复查,根据主诉调整联合用药种类,如症状改善明显,继续常规剂量口服。如症状有改善但不显著,则据实际病情增加联合用药种类。不增加用药剂量。1个月后同法再行调整服药种类1次。总疗程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患者填写排尿日记,内容包括24 h排尿次数、昼排尿次数、夜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尿痛程度(疼痛采用10分法)作为临床症状评分标准,是否有排尿不尽感、下腹疼痛感,有无会阴部位不适、有无直肠坠胀感,是否有焦虑感,性生活质量;记录盆腔痛次数及疼痛程度;服药期间有无口干、心慌、便秘或其他不适;作生活质量评分(QOL);对比患者及家属治疗前后主诉,评估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的统计检验采用双侧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

患者用药2个月后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分别为(30.5±4.4)次/d和(16.6±3.2)次/d,减少(5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51, P=0.000)。盆腔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分别为(15.6±2.7)次/周和(2.4±1.6)次/周。尿痛程度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分别为(6.8±1.1)分和(3.7±1.5)分,减少(68.3±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50, P=0.000)。

2.2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

患者用药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由治疗前的(5.8±0.6)分减少为治疗后的(2.2±0.8)分,减少(6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51, P=0.000)。

2.3 精神状态的变化

精神状态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自杀倾向消除,自杀行为终止。

2.4 不良反应

23例患者仅3例有轻度口干、1例嗜睡,无明显不适,未发现有明显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尿道综合征(US)亦称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症状学诊断为基础的概念,它取代了以尿动力学诊断为基础的逼尿肌过度活动这一概念,正确地强调了症状。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千万~1亿人口患有US,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其患者人数估计应排在所有慢性疾患的前10名内,比糖尿病(6%)及消化性溃疡常见[3]。一般认为,只要US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就无需治疗。而笔者平时针对性治疗的对象多为有症状的US患者,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诊疗,目前已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其有效方法及药物相对明确固定。但严重女性尿道综合征(SFUS)患者,即发生有严重的下尿路症状合并盆骶疼痛综合征的病例较少,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认为,这部分患者因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已直接威胁生命,患者痛苦万分,应归入急诊处置疾病的范畴,但通常和普通FUS一样被当作慢性疾病诊治,常规治疗不奏效,患者痛苦异常,生活质量极其低下,急需寻找到一种能够快速缓解极度痛苦症状的常规办法。这是笔者进行该项前瞻性研究治疗的目的。

目前,对FUS基本确定的病因有:(1)尿道口解剖结构畸形[4,5]。(2)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膀胱感觉过敏:由于尿路上皮的高通透性,上皮下的C-dalta和A-dalta纤维受到刺激,以及化学物质浸润激活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引发膀胱壁层炎症从而引起症状[6]。(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第三军医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膀胱、尿等盆腔脏器与盆底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神经联系,当一个器官有病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另一器官功能改变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从而发生盆骶部疼痛[7]。(4)尿道周围组织损伤因素,如性生活尿道损伤、分娩及会阴部手术损伤、产后骨盆肌松弛等[8]。(5)其他原因:如神经传递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可以得出结论的是,SFUS患者产生的下尿路症状是多病因的结果,这些病因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形成病因链。下尿路症状越严重,病因链就越复杂。在用药治疗上,单一或双因素、三因素治疗往往对病因简单的病例起作用,对严重症状的多病因病例则往往缺乏有效性。这正是笔者采用多病因药物综合治疗的理论依据。

针对以上病因,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着手用药,用药机制如下:(1)托特罗定是已确定的公认的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首选药物,是专一的M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膀胱壁和逼尿肌上的M受体,竞争性地抑制乙酰胆碱与之结合,从而抑制膀胱的不自主收缩,达到治疗目的。各项研究表明,其对膀胱的亲和性和抑制作用强于对唾液腺的亲和性和抑制作用,口干等副作用明显低于其他抗胆碱能药物。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毋庸置疑,逼尿肌不稳定也是公认的US最为主要的病因,故应常规选用托特罗定作为基础用药。(2)α-受体阻断剂:后尿道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发生膀胱颈部功能紊乱和盆底肌群痉挛是重要病因。受体的研究表明,在膀胱底、膀胱颈、三角区及近段尿道有丰富的α1受体分布,α1受体进一步分为α1A、α1B、α1D亚型,分布在膀胱逼尿肌中α1D占66%,α1A占34%[9]。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α受体的兴奋性增高,引发膀胱紧张。α-受体阻断剂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痉挛,提高膀胱顺应性,从而改善下尿路症状和疼痛。(3)抗精神抑郁药物:精神心理因素与US病因学和症状学关系备受关注。下尿路症状的渐进性加重及疼痛的持续存在,可以诱发患者渐进性的精神障碍。据Anderson等[10]对142例US患者进行的心理学调查显示,有30%~80%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其严重程度与下尿路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程时间呈正相关。突出的精神症状为焦虑及抑郁。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内分泌的失衡,诱发或加重了后尿道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加重慢性疼痛及排尿异常症状,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精神抑郁与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减少有关,5-HT降低亦可以引起感觉/疼痛阈的降低。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等药物通过减少突触部位5-HT的降解氧化、减少突触前膜再摄取、抑制负反馈机制、增强正反馈机制等方式,延长递质作用的时间,提高5-HT神经元的兴奋度,从而可以改善患者情绪障碍症状,同时亦可改善身体的不适与疼痛[11]。(4)抗组织胺药物:通过对抗组织胺减轻膀胱壁炎性反应,减轻膀胱感觉过敏的慢性刺激,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5)低副反应止痛药物及镇静安眠药物:为低副反应对症治疗药物,对症治疗对于打破复杂病因链,打乱症状恶性循环、消除症状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6)未发现以上几类药物常规剂量的协同禁忌。(7)本组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治疗后未发现有明显的副反应。考虑可能与因严重不适症状大幅度缓解后的欣快感使患者忽视了对一些轻微副作用的感受有关,能够说明药物综合治疗的副反应较为轻微,可以被这些重症患者忽略掉。但其副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大病例及临床观察研究。

通过本组临床研究笔者认为,以托特罗定为基础用药的多种药物综合治疗具有严重下尿路症状及盆腔痛的SFUS患者是有效的,依从性良好,副反应轻微,且其副反应与带给患者的痛苦相比相对较小,可以耐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通过门诊医疗即可控制症状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以托特罗定为基础,药物综合治疗严重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严重的尿道综合征女性患者23例。以托特罗定为基础用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症状联合应用α-受体阻断剂、雌激素、低成瘾性止痛剂、抗组胺药物、抗精神抑郁药物及镇静药物治疗。服药1周后复诊,如症状改善明显则继续服用;如用药有效但改善不明显,则再据病情加用更多的联合用药。对于症状尤其严重者或多方治疗无效及已实施过初始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则开始时即加以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总疗程2个月,观察用药前及用药2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尿痛程度评分及盆腔痛发作次数),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用药2个月后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分别为(31.5±4.4)和(16.6±3.2)次,盆腔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分别为(15.6±2.7)次/周及(2.4±1.6)次/周。上述指标用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尿痛程度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分别为(6.8±1.1)和(3.7±1.5)分,盆腔痛程度有明显缓解。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分别为(5.8±0.6)和(2.2±0.8)分,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精神症状明显改善,自杀倾向消除。(4)23例患者均无明显的服药后不适,考虑可能是明显缓解症状后精神状态的改善掩盖了患者对副作用的感受,其副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大病例及临床观察研究。结论 以托特罗定为基础用药,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应用其他对症药物综合治疗,能有效而迅速缓解严重女性下尿路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且耐受性及安全性较好。

综合心理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脑梗死住院病人110例, 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并经脑CT证实。其中男性60例, 女性50例, 年龄60~78岁, 平均65岁 (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高压氧治疗采用10人舱, 压力1.2ATA (绝对大气压) , 升压20分钟, 面罩吸纯氧80分钟, 中间休息10分钟, 降压20分钟, 每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常规应用药物加高压氧治疗, 对观察组采取以下综合心理治疗措施: (1) 语言心理疗法:医生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解释等方法, 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以促进心身健康; (2) 音乐治疗:在高压氧舱中使用音乐治疗, 通过音乐产生的有序及有一定能量的振动波, 产生生物效应; (3) 视觉信息治疗:医护人员表情端庄、语言亲切、举止得体, 赏心悦目的高压氧舱外及周围环境设施, 针对患者需要制作内容丰富实用的宣传栏, 治疗环境空气新鲜、干净整洁, 设备先进的高压氧治疗舱等均有助于患者心理平静, 保持良好配合治疗状态, 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4) 患者中心疗法:通过和谐、积极关注和同情心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探索, 认识此时此刻自己存在的问题, 最终解除困扰。通过与患者的交往, 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 发挥护理的最佳作用。对需要医护人员进舱陪护的重病人, 要进行全面的吸氧、吸痰、输注等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

1.2.2 对照组

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完全一样。只是机械性的进行高压氧治疗, 从而忽略了现代医学模式中整体护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病人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 最终影响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断。 (1)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神经系统体征消失, 动作协调自如, 能独立行走, 语言连贯; (2) 显效: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及体征部分恢复, 肢体欠灵活, 听力基本恢复; (3) 有效:瘫痪好转, 神经系统体征减轻, 步行较困难,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4) 无效:任何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分析

有效率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接受高压氧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既有不同原发病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心理异常, 又有梗死后语言和肢体功能等障碍造成的心理障碍, 加之缺乏对高压氧治疗的了解, 患者常出现如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异常及心理障碍, 导致有的患者拒绝、中断或放弃治疗, 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综合心理治疗应用整体护理程序提倡人性化的服务, 消除患者对高压氧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 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 观察组与对照组语言功能障碍恢复有效率分别是62.5%和45.0%, 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有效率分别是92.8%和72.5% (P<0.05) , 所以在高压氧治疗中应用综合心理治疗, 能通过医护人员具体的语言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消除疑虑、改善心境、提高信心。通过音乐和视觉信息疗法的物理-生理作用和心理-生理效应, 用优美的旋律刺激大脑皮层, 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 激发人的美感与想象, 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自我调节, 减轻紧张不安的情绪, 缓解焦虑恐怖, 从而达到高压氧治疗目的。临床实验证明高压氧综合治疗不仅能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有效率, 还能进一步提高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的康复水平。所以高压氧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综合上述,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研究分析, 认为高压氧综合心理治疗脑梗死能促进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 减少后遗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样比单纯高压氧加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孙梅菊, 任玉娥.高压氧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12) :2385-2386.

[2]张华, 高萍.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心理障碍改善作用的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 (3) :209-210.

心脏预激综合症及其治疗 篇10

我多年患(先天性)心脏预激综合症,一直服用盐酸普罗帕酮片(心律平)。前不久,医院建议我用手术治疗,并说动手术烧掉就好了。请问:心脏预激综合症是怎么回事,手术治疗安全性如何?

铜鼓县?刘××

刘××同志:

从来信知你患有心脏预激综合症。本病是心脏病学里常见心律失常中的一种。正常人心脏每一次跳动都是由窦房结发出冲动,通过心房传导到房室结,再由房室结传导到心室,最后才导致心脏搏动。而预激综合症者,则系指引起心脏活动的传导系统中除了上述正常的传导途径外,还有一条不通过房室结的附加的房-室传导途径(又叫旁道),从而引起心电图上的表现异常。本症常有伴发心动过速的倾向。

预激综合症除并发于某种器质性心脏病者外,它本身并不引起临床症状,也不会有任何不适感觉,主要是靠做心电图来发现和确诊。但是,如果本病并发了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则可有心悸、心慌的症状出现。

心脏预激综合症本身一般不需治疗,但若合并有快速性心动过速,则需要急诊处理。可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心律平、倍他乐克、胺碘硐等治疗,但药物无法根治本病。如果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影响到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那就做导管介入性射频消融治疗,使被治疗的局部组织发生脱水、干涸,继而导致凝固坏死,消除该部异位传导的功能而达到根治。此种手术是不需要开刀的无创性治疗,疗效可靠,较为安全,效果令人满意。若条件许可,你可到省级医院就诊。

犊牛腹泻的综合治疗 篇11

1 临床症状

病犊牛常突然发病, 体温39.5~40.0℃, 精神沉郁, 喜卧, 不愿运动, 食欲减少或废绝, 可视黏膜发红或发绀;随后发生腹泻, 初期粪便呈黄色糊状, 混有未消化的饲料, 以后呈水样、灰白色, 恶臭并混有黏液、血液和气泡等;有的病例有腹痛症状, 回视腹部, 后肢蹴腹。病犊牛高度衰弱, 卧地不起, 眼窝凹陷, 皮肤弹性降低, 体温降到常温以下, 最终因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而死亡。

2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即可确诊为犊牛腹泻。

3 治疗

发现病牛立即隔离, 制定合理治疗措施, 清理肠道, 促进消化, 消炎解毒, 防止脱水。

3.1对下瘫脱水犊牛可用5%葡萄糖50 ml、生理盐水1 500 ml、2%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0 ml、维生素C注射液20 ml、30%安乃近l0 ml、10%安钠咖1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5 ml, 1次静脉注射, 1~2次/d。对下瘫带血者可用5%乙酰甲喹10 ml, 肌肉注射。

3.2对于躺卧和衰弱状态的犊牛, 常有酸中毒, 可静注5%NaHCO3100~200 ml, 口服补液盐3~5 ml。

在治疗当天, 粪便转稠或恢复正常, 严重病例则精神好转, 体温逐渐恢复, 2~3 d恢复饮欲或出现食欲。

4 小结

4.1犊牛腹泻的病因较复杂, 很多因素都能引起本病的发生, 如引起传染性腹泻的犊牛大肠杆菌、犊牛副伤寒、轮状病毒性腹泻等, 引起寄生虫性腹泻的犊牛球虫病和隐孢子虫病等, 引起普通病中的消化不良和胃肠炎等。

4.2对犊牛腹泻应重在预防。首先, 犊牛出生后1 h内应哺足初乳, 使犊牛获得被动免疫, 犊牛出生后0.5 h可喂1 L初乳, 在8 h以后再喂1~2 L, 喂乳要坚持定时间、定数量、定温度、定人员的原则;其次, 要改善犊牛管理条件, 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 减少应激反应;另外, 注意牛舍环境卫生, 做好防疫消毒, 减少细菌性寄生虫感染。对母牛要做好产奶期饲养工作, 保证母牛有适当运动, 有条件的奶牛场或养牛专业户可于产前给母牛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冠状病毒疫苗等, 以使犊牛产生主动免疫。

上一篇:健康影响因素下一篇:复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