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治疗

2024-10-05

中医药综合治疗(通用12篇)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1

尿道综合征 (Urethral Syndrome) 又称为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研究表明[1],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妇女, 又称为女性尿道综合征 (Female Urethral Syndrome, 以下简称FUS) 。约30%有该疾病症状者被误诊为尿路感染, 因长期误服抗菌药物而致病情迁延反复, 不仅加重了患者精神、心理及经济负担, 还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疾病迁延难愈。因该病病因难以确定, 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 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笔者运用足底按摩联合中医药辨证治疗该病, 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显著, 为综合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补充方法, 另总结尿道综合征相关文献,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一

患者王李氏, 女, 70岁, 因反复尿频、尿急、少腹坠胀不适10余年, 于1996年11月就诊。患者自诉10余年前常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生, 在当地诊所诊断为“尿路感染”, 予以抗生素 (喹诺酮类或头孢类) 静滴治疗, 初起尚有效, 症状可缓解, 但常易反复发作, 与受凉和劳累有明显关系。起初每年发作2~3次, 但近5年起, 尿频等症状发作更加频繁, 每月可发作2~3次, 发作时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 小便滴沥涩痛难忍 (疼痛非灼热刺痛感) , 伴腰膝酸软怕冷, 倦怠乏力, 每次发作时痛苦难言, 曾多次到当地市级医院查尿常规及尿培养皆未见异常, 使用抗生素 (同上) 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1年来, 尿频、尿急症状持续, 小便失禁情况明显, 每日被迫使用“尿不湿”, 小便次数无法估计, 每次小便时量少, 滴沥涩痛, 精神疲倦, 纳少, 睡眠可, 大便可。10余年来不敢食用冷食, 食后则尿频、尿急等症状明显加重, 育有3女2男, 夫妻关系不和谐多年。刻诊:舌质暗红, 苔薄白, 脉沉弱, 尺脉尤甚。辨证为脾肾阳虚, 气虚不固, 治以温阳补肾固尿, 健脾益气, 治疗方法:足底按摩配合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药用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生甘草6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山茱萸15g、山药20g、熟地20g、肉桂5g、肉苁蓉10g、杜仲10g、续断15g、赤芍15g、丹参15g、乌药10g、益智仁10g、巴戟10g、菟丝子10g、牛膝10g, 水煎服, 1日1剂;服药第1天同时开始行足底按摩, 选择的足底反射区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卵巢、子宫及足背部深浅反射区等, 每个反射区采用点、按、滑动等手法, 按照先左脚后右脚的顺序进行按摩, 每日按摩15~20min, 按摩前后嘱患者适当饮用温热水并用温热水泡脚5~10min。7天后患者小便酸痛及下腹部下坠感明显缓解, 但仍有尿频、尿急、尿失禁症状;效不更方, 继续服用上方30天, 每日1剂, 同时将足底按摩方法教予患者, 嘱其每日坚持足底按摩。1月后, 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可不用尿不湿, 小便可控制。为巩固疗效, 改上方汤剂为丸剂, 坚持服药半年余 (每次1丸, 1日3次, 嚼服) , 同时每日坚持足底按摩, 上述症状未再复发, 半年后可食用雪糕等冷品, 直至去世前 (2002年底因它病去世) , 上述症状未曾复发。

1.2 病例二

患者王某 (系病例A患者的次女) , 女, 52岁, 因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7年余, 于2013年7月10日就诊, 自诉自2006年即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起初每年发作2~3次, 使用抗生素治疗尚有效。但近半年来, 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已有3~4次, 发作时尿频、尿急、尿痛明显, 呈灼热刺痛感。曾多次在当地三甲医院行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未见异常, 多次静滴抗生素 (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 疗效不明显, 经常自服“提高免疫力药物” (具体不详) , 似乎有效。发作期过后, 常有不明显尿痛, 但伴有小便灼热不适感, 小便色黄, 每日主动饮水较多, 晨起口苦, 神疲乏力, 伴左侧腰背部酸痛, 胃纳及睡眠可, 大便可, 舌红, 苔薄白略腻, 脉沉弦细略滑。辨证为肝郁气滞, 湿热下注膀胱, 兼有气阴两虚, 治以疏肝清热, 利湿通淋, 益气养阴。药用知母15g、黄柏10g、柴胡10g、黄芩6g、石斛15g、玄参10g、乌梅10g、山茱萸15g、生地黄20g、党参20g、瞿麦15g、萹蓄15g、赤芍15g、茯苓15g、丹参15g、牛膝10g、车前子10g, 水煎服, 共7剂, 每日1剂;同时配合足底按摩, 重点按摩足底肾上腺、肾、脾、肝、胆、脊椎、卵巢、输尿管、膀胱及足背深浅神经反射区, 每晚1次, 每次15~20min。治疗3天后复诊, 除腰背部酸痛缓解不明显外, 小便灼热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 上方减萹蓄、瞿麦, 加杜仲、续断各10g, 继续巩固15剂, 同时配合足底按摩。10月20日电话回访, 小便灼热等不适症状未复发。

2 FUS病机及治疗方法

尿道综合征 (US) 是一组症候群而非一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尿路刺激症状, 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耻骨上不适, 甚至出现下腹、尿道、肛门下坠感, 而膀胱尿道无器质性病变, 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尿沉渣检查无明显异常[2]。因该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故又称为女性尿道综合征 (FUS) 。

2.1 西医病因机制及治疗

FUS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3]:尿道远端周围组织纤维化或括约肌痉挛导致远端尿道缩窄、化学激惹或过敏、尿道内纤维组织增生及紧张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近年研究发现[2], 膀胱尿道功能异常是导致该病的直接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4]雌激素分泌下降, 阴道、尿道黏膜萎缩是老年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临床治疗该病除常规应用解痉、镇静、α-受体阻滞剂等外, 还常加用尼尔雌醇。育龄期女性尿道综合征治疗困难, 必要时应行尿道扩张或尿道整形术, 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2.2 中医辨证治疗

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5], 虽然口服谷维素、安定、雌激素或钙拮抗剂等西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 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 临床研究显示, 中医药辨证治疗该病临床效果较佳。《金匮要略》云“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小腹弦急, 痛引脐中”, 故该病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淋证有“气、血、膏、劳、石、热”六淋[6]之别, 但该症有“尿频、尿急、尿痛、小腹下坠”及“滴沥刺痛, 遇劳则发”等特点, 故又应属于“淋证”中“劳淋”“虚淋”“热淋”范畴。淋证的病理性质有实有虚, 且每见虚实夹杂之证[7]。该病初期以实证为主, 病久以虚证为主。张氏等[8]系统观察265例FUS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 据此分为肝气郁滞、湿蓄下焦、肾阴亏虚、肾虚血瘀4个证型, 以肾虚血瘀证居多, 基于肾虚基础上的血瘀将近半数, 因此认为肾虚是FUS的主要病机, 血瘀为标, 湿热和肝郁分别是FUS的诱因和伴随症状之一。李氏[9]认为尿道综合征有以下特点: (1) 肝郁和湿热是尿道综合征的始动因素; (2) 脉络瘀阻是病变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3) 肾虚是尿道综合征顽固不愈的原因所在; (4) 脾虚是该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郑氏等[10]研究治疗225例尿道综合征患者后, 亦认为肾虚 (轻者肾气虚, 重者肾阳虚) 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久治误治, 中气受损, 则易变为“脾胃气虚, 阴火内盛”的虚实夹杂证;过用苦寒清利之药, 则易致“肝肾亏虚, 肝郁气滞”之变证, 由于津液耗伤, 肝肾亏虚又阴虚不足为多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 临床常将FUS辨证分为以下5种证型[11]: (1) 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解郁为主, 方选沉香散、逍遥散加减; (2) 下焦湿热 (膀胱湿热) 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 方选八正散加减; (3) 脾气亏虚型:治宜补中健脾益气,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4) 肾阴亏虚 (阴虚内热) 型:治宜益气养阴, 泻火通淋, 方选清心莲子饮、知柏地黄丸加减; (5) 肾虚血瘀型:治宜益肾养阴, 活血化瘀, 方选核桃承气汤加减;根据笔者临床观察, 除上述分型外, 脾肾阳虚型也是该病常见症型之一, 治宜温阳补肾固尿, 健脾益气, 方选无比山药丸或八味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2.3 足底按摩治疗

足底按摩已有几千年历史[12], 其最早起源于远古舞蹈保健时代。《黄帝内经》的足心篇对足疗已有所论述;名医华佗在《华佗秘籍》中将其称为“足心道”;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指出“寒从脚下起”;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之一便是每日揉按脚底。足底反射按摩是通过刺激足部各个反射区, 疏通经络, 缓解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 加快氧和营养成分被人体吸收、利用以及体内废弃物排出, 调理人体各项机能, 从而达到治愈或缓解疾病的效果[13,14,15]。阎氏[16]观察足底按摩疗法对老年人夜尿的影响, 将坚持自我按摩的32例按摩者按摩前的平均夜尿次数与按摩后的平均夜尿次数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表明按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李氏[17]以针刺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女性尿失禁40例, 总有效率亦达100%。金氏[18]通过观察研究先中药足浴再足底反射按摩对老年人生理指标的影响, 得出按摩可改善血压 (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减轻心脏负荷、升高分泌型免疫蛋白A的结论, 证实了足底反射按摩对老年人免疫功能的提升作用。综上所述, 足底按摩可通过刺激足底穴位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起到调节气血平衡、改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此外, 根据整体辨证的方法添加辅穴, 能将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作用, 可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不易复发。

3 结语

本研究中, 病案二中患者为病案一患者的次女, 据笔者调查, 病案一的三女及长女的女儿 (病案一的外孙女) 均存在3~5年尿道综合征病史。由此引起笔者思考, 该病是否存在遗传因素。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效果较佳, 其具体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尚未明确, 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笔者认为诊断FUS前应排除明确的器质性疾变, 无明确器质性疾病者应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治疗[19]。目前对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远期疗效报道较少, 多数患者治疗后无随访, 而有随访者多为6个月[20]。有文献报道[21], 中医药治疗后随访2年未复发率为5.3%, 说明中医药辨证治疗FUS安全有效, 但远期疗效并非最佳。笔者采用足底按摩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病案一远期疗效好, 长达6年无复发, 实属少见。

足底按摩技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方法易掌握、操作简便、无创伤、效果好、依从性高, 可联合中医药辨证治疗发挥协同作用。目前临床治疗FUS方法较多, 疗效不一, 为取得良好效果, 多主张综合性治疗[22]。本研究为综合性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补充方法, 既方便有效, 又易于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尿道综合征多发于中年女性人群, 其病因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上单一治疗多难以取效, 故多主张综合性治疗。该病在中医中属“淋证”范畴, 中医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但部分患者拒绝长期服用中药, 导致疾病缠绵难愈。临床实践表明,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尿道综合征能取得较好效果, 复发率大大降低, 远期治疗效果显著。结合两例典型案例, 对该病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尿道综合征,足底按摩,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2

中医综合治疗室建设运行情况汇报材料

为了突出我院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依据上级卫生计生组织要求,我院积极建立、建设中医综合治疗室,现将中医综合治疗室的建设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医综合治疗室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院已在各临床科室设置了中医综合治疗室,设置种类分为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科室。中医治疗室面积均已达到上级机构的要求并配备了专职的医务人员,其中中医类别职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为91%。各临床科室中医综合治疗室设定专职人员负责,医师、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本专业疾病治疗的综合技术、护理措施,不但能根据病人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综合治疗方案,同时也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我院现已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刮痧、埋线、中药熏蒸和熨烫、蜡疗等项目。为了体现中医药的特色文化,我院根据各临床科室实际情况,通过内部装修、展板布置等形式,分别对中医治疗室进行了中医文化渲染,从而营造了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我院积极应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进一步促进了医护人员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

制,将中医适宜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纳入科室中医药特色绩效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励临床科室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二、充分认识中医综合治疗工作的意义

中医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方法,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干预手段多样、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对于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融药物和非药物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手段,以及注重从整体观出发采取个性化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我院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三、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中医技能培训

我院切实加强对医务人员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诊治疾病的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中医技术水平。通过观看、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适宜技术网络视频”课程,促进医务人员接受针灸、推拿等基本中医医疗技术培训,并注重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临床用药、养生康复等护理工作中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咨询指导和服务,丰富了中医综合治疗的方式、方法。

四、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3

一.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的作用机制研究

1.激素的调节作用

通过研究自拟益肾清心汤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生殖激素的影响发现自拟益肾清心汤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确切,且能改善生殖激素水平。通过研究中药治疗更年期功血的疗效及作用机理发现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影响性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孕激素的明显增加提示其可能是通过改善卵巢功能来达到止血功效。通过研究补益肝肾中药对大鼠模型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影响发现中药组大鼠水平活动得分和直立活动得分均有所上升;糖水消耗百分比升高;学习记忆力有所增强,所以补益肝肾中药具有防治更年期抑郁症的效果。通过研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RNEI—N)角度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复方益妇宁软胶囊(YFN)改善更年期综合征(CS)的作用机制发现,YFN通过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提高机体ER水平和免疫功能,能从多层次、多途径、多环节作用于更年期衰退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达到稳定机体内环境,缓解CS症状的作用。通过研究复方宁神合剂对实验性更年期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发现宁神合剂能显著提高实验性更年期大鼠模型雌二醇水平,而对降低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较弱.宁神合剂以小剂量组提高雌二醇水平最为明显并且宁神合剂组对实验性更年期综合征大鼠的作用与更年安相似。通过研究坤宁安丸对更年期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发现提示坤宁安具有预防和延缓颗粒细胞凋亡而达到阻止卵泡闭锁、颗粒细胞分泌雌激素增多的目的,可能是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机理。通过研究比较更年宁心胶囊与戊酸雌二醇对更年期大鼠脾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发现与雌激素组比较,中药组增加了脾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提示对淋巴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体内雌二醇浓度的影响。通过研究造模前、后及地贞颗粒、盖福润治疗后大鼠的体重、饮水量、肛温的变化发现地贞颗粒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等多种神经核团的功能,部分纠正更年期的内分泌紊乱。通过研究中药复方“更年健”对更年期综合征疗效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作用发现12月龄以后脾细胞ER水平明显下降,灌服“更年健”后各月龄点脾细胞ER水平又明显上升,而上水平在雌激素组则明显下降,提示“更年健”对免疫细胞ER有明显上调作用。

2.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

通过研究自制刺清肺宁嗽液对痰热咳嗽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发现清肺宁嗽液能明显提高痰热咳嗽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显著改善CRP指标。通过研究加味二至丸对卵巢切除小鼠血脂4项、糖耐量及腹腔内脂肪细胞核中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发加味二至丸可降低更年期模型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并改善小鼠的糖耐量,这可能与加味二至丸降低脂肪组织胞核中p65蛋白表达有关。

3.其他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自拟更健汤合高压氧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的影响发现自拟更健汤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生存質量。通过研究自拟中药汤加减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发现自拟中药汤加减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影响好,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通过制备更年期抑郁症大鼠模型,研究补益肝肾中药对模型大鼠海马5-羟色胺(5-HT)含量及其5-HT合成限速酶-色氨酸羟化酶2(TPH2)表达的影响发现补益肝肾中药具有防治更年期抑郁症的作用,提高大鼠中缝核TPH2的表达,促进5-HT的合成,使海马5-HT含量升高,可能是补益肝肾中药防治更年期抑郁症的作用途径之一。通过研究应激和去卵巢造模对小鼠行为活动的影响发现应激能使去卵巢小鼠对外界环境改变的敏感性增强,与目前临床更年期综合征发病机制相符.由酸枣仁、知母等药组成的中药复方Ⅰ可改善应激与去卵巢小鼠的睡眠,缩短小鼠入睡潜伏期,延长小鼠睡眠时间;能增加小鼠体力,使其耐常压缺氧存活时间延长,爬绳时间延长;还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使小鼠活动次数减少。通过研究补肾疏肝、调补冲任的中药复方更年乐对更年期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发现中药复方更年乐可以调节紊乱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下丘脑的功能。通过研究当归注射液对更年期大鼠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发现当归注射液可使更年期大鼠血SOD活性明显增加,能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对更年期大鼠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研究中药与针炙综合干预对更年期妇女失眠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中药与针炙综合干预对更年期妇女失眠症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临床运用中药加针灸对更年期抑郁症的疗效效果发现中药加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弥补了单纯中药、针灸治疗的缺陷,且效果稳定不易复发,值得推广和应用。中药疗治更年期综合症有其优势,但是对于其主要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是十分的透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2531657)

作者简介

付新(1983-),男,研究实习员,在职博士。主要从事中药化学研究

*通讯作者

付新(1983-),男,研究实习员,在职博士。主要从事中药化学研究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探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患者均来自门诊患者, 男27例, 女17例;年龄28~61岁, 病程2~7d, 发于胸部8例, 腰背部25例, 腹部16例, 腿3例, 但神经痛剧烈者2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22例, 平均年龄38.53岁;对照组22例, 平均年龄41.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均确诊为带状疱疹。临床具体特征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 水疱疱壁紧张, 基底色红, 呈带状排列分布于一侧周围神经并同时伴随神经痛症状。水疱破裂前常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针刺、拔罐、口服中药组方:取龙眼穴 (握拳时小指第二关节外侧横纹处) 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破, 放血数滴, 拭净覆盖, 隔日一次。针刺拔罐后, 给患者服用中药组方:金银花20g、板蓝根20g、大青叶15g、生地20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20g、茵陈20g、紫草12g、柴胡15g、郁金15g、元胡15g、甘草6g、水煎服, 每日2次;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12g、栀子15g、黄芩12g;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20g、车前草20g、泽泻15g;气滞血瘀者:去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土茯苓、茵陈, 加黄芪30g、香附10g、丹参20g、红花10g、桃仁15g、三七粉10g;有大便秘结的可酌加大黄10g;病在头面部的可加升麻10g;年老体弱的可加党参20g山药15g白术15g以健脾益气;夜晚痛甚影响睡眠的, 加酸枣仁15g茯神15g合欢皮15g。7d为1个疗程, 3周后进行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的统计。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单纯口服西药阿昔洛韦进行治疗, 800mg/次, 每天5次, 7d为1个疗程, 疼痛剧烈者, 加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 每日2次, 口服。请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每日观察并记录带状疱疹结痂时间、消退情况、疼痛消失以及及临床不良反应等情况, 3周后进行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的统计。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水疱干涸结痂时间、止痛时间、新水疱出现时间、疼痛程度、瘙痒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标准 (疗效指数为100%) :皮疹完全消退、水疱结痂或大部分消失脱落, 烧灼感和疼痛感消失;显效标准 (疗效指数介于70%~100%) :皮疹大部分干涸、结痂, 患者疼痛感消失, 但偶有轻微烧灼感或疼痛感;有效标准 (疗效指数介于30%~69%) :皮疹部分消退, 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减轻, 仍有灼烧感;无效标准 (疗效指数<30%) :疼痛感和烧灼感无减轻甚至加重, 皮疹无消失迹象。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统计

观察组痊愈18例 (81.81%) , 好转3例 (13.63%) , 无效1例 (4.5%) , 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痊愈13例 (59.09%) , 好转5例 (22.73%) , 无效4例 (18.18%) , 总有效率为82.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和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1例轻度头痛, 2例轻度胃部不适。中医药综合治疗较单纯服用西药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不良反应少。

3 讨论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其发病机制多数因正气不足, 脾经湿热, 心肝胆火盛, 外溢肌肤所致。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致, 同时伴有明显神经疼痛。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因受劳累、精神创伤、生活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易发此病, 病程一般为2~4周[4]。初始症状为:皮肤发红, 严重者甚至会并有发热症状, 其后皮肤出现绿豆大小的群集水疱。疱疹一般都会自愈, 但若不及时就医, 会留下神经痛等后遗症[5]。梅花针叩刺法通过叩刺患处达到疏通患处肌肤经络、消炎镇痛的目的。拔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去湿除热的方式, 水疱经梅花针刺破后, 再用拔罐的方法可以吸掉大部分水液, 加快水疱结痂;根据带状疱疹发病机制, 用清热解毒中药组方对患者的整体进行调理治疗, 其目的在于达到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的目的, 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6]。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疱疹病毒的药物, 是第2代抗核酸生物合成的核苷类高效广谱抗病毒药。可以明显抑制人类疱疹病毒、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 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康疱疹病毒药物[6]。因其服用方便、疗效确切, 收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口服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低 (20%) 、半衰期短所以在治疗时, 患者的服药次数较多、服药总量也比较大, 因传统上中医治疗疱疹效果明显, 所以患者依从性较差, 已有相关文献报道, 临床上带状疱疹病毒已对阿昔洛韦产生耐药性, 临床有效率已有所降低。本研究显示, 用梅花针刺络、拔罐、清热解毒饮[7,8]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 而且,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基本上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有较高的不良反应率发生。因此, 梅花针刺络、拔罐加上中药清热解毒组方治疗带状疱疹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狄长青, 何玉苍.针药并用治带状疱疹50例[J].江西中医药, 2007, 38 (4) :60.

[2]李昌.针罐并用治疗带状疱疹28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2 (5) :205.

[3]张兰杰, 郑平.梅花针叩刺与药物加TDP治疗带状疱疹19例[J].吉林中医药, 2002, 7 (4) :39-40.

[4]佟雪梅, 许金华.针罐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96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9, 18 (1) :36.

[5]佚名.带状疱疹的治疗[J].科学大观园, 2010, 11 (17) :21.

[6]祝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医药, 2005, 25 (1) :39.

[7]杨青.梅花针加TDP治疗带状疱疹60例[J].吉林中医药, 2007, 10 (10) :44.

综合医院中医药推进行动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总后勤部卫生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推动我省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下同)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发展,加强中西医合作,提升服务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和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关于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4〕38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的

通过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加强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开展中西医协作,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在接受西医药服务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时、方便的中医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构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制。

二、行动范围

全省各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中医管理科室及临床科室建设

1.设置中医管理科。各级综合医院要设置中医管理科,配备专人负责医院的中医药工作。中医管理科要协助制定医院的中医药发展规划,制定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制定鼓励各临床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措施和办法,落实并强化中医药服务绩效考核。

2.强化中医科建设。各级综合医院要将中医科纳入一级临床科室管理,有条件的医院要积极开设二级中西医结合专业。要求住院部中医病床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至少60%的西医临床科室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2个,门诊集中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成立中医科,有条件的可设立中医病床,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门诊不少于3个,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门诊不少于2个(至少设中医妇科、中医儿科)。

3.加强中医药人员的配备。每个西医临床科室都要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每张中医病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三级综合医院各中医临床科室至少有1名副高以上职称中医师,二级综合医院至少有1名副高以上

职称中医师。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至少有2名副高以上职称中医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至少有1名主治以上职称中医师。

4.加强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各综合医院要紧密结合医院的发展重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以及当地居民疾病谱等方面因素,加强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三级综合医院省级重点发展专科,至少要有3个以上中医特色专科专病。二级综合医院市级重点发展专病,至少要有2个以上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全省中医药特色妇幼保健机构至少设立1个中医专科(专病)。

5.强化中医“治未病”工作。各级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要结合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和《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推广冬病夏治、药膳、膏方等中医“治未病”服务。

(二)加强中药房建设

1.药房设置及功能要求。各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立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并能够提供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等服务。中药房中成药不少于80种,中药饮片品种应在400种左右。

2.人员配备。中药房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20%,三级医院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药

人员不低于5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3.药房管理。各综合医院要严格执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药品采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对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三)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

1.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政策。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中医药人才配置、梯队建设方案及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在教育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到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

2.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要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卫生计生委每年举办的“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强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积极举办院内的“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要将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治未病”服务、中成药及中药注射针剂合理使用、省内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等推广学习纳入“西医学中医”范畴。要求中医人员学习四大经典、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学的学分每年不得低于5分,要求每名医护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

3.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各地各单位要积极通过中医药师承教育和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等方式,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

1.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并将协作机制执行情况纳入各科室绩效考核内容,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建立并落实中西医相互会诊转诊、中西医共同参与病例讨论、中西医共同参与卫生应急、中西医相互学习交流等制度;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或优势环节,有明确的中医药参与治疗方案。

2.围绕医院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领域,选择部分重大疾病为切入点,以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关为原则,联合本院中医临床科室或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共同组建中西医临床协作组,开展临床协作,整合中西医各自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解决治疗难点,提高临床疗效。

3.针对临床上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明显的疑难病、急危重症等疾病,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以及中药的研发等。

(五)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1.结合临床需求,积极开展多学科参与的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在艾滋病、新涂阳性肺结核等传染病及高血压、糖

尿病等慢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学科和专科发展水平。

2.将中医药科研纳入医院科研工作计划中,在配套经费和设施设备等方面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创造支撑条件。建立科研保障制度,保证中医、西医科室同等对待,协调发展。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1.在中医门诊、中医病房和中药房等区域内的设施和内部装修、标识、科室简介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便于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2.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服务流程、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以及特定礼仪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11月-12月)

制定甘肃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并下发至各市卫生计生部门和省直综合医疗机构,并部署相关工作。

(二)推动落实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各市卫生计生部门和省直综合医疗机构按照本要求,积极推进本辖区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及医院内中医药工作,督促和指导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加强中医药基础

条件和业务建设,落实各项中医药政策措施。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督导工作中提出的意见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并落实,确保专项推进行动取得实效。

(三)联合督导阶段(2015年6月—8月)

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督导活动,抽查部分地区,实地查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等建设达标情况及中医药队伍建设、中西医协作交流等情况,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医院落实各项中医药政策措施。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10月—12月)各市卫生计生部门对本辖区综合医院及省直综合医疗机构对本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梳理专项推进行动中的突出问题,总结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并将总结于2015年12月底前报送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计生委将继续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并发挥其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及省直综合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以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为抓手,促进中医

药特色优势在综合医院得到充分发挥。

(二)全面部署,认真落实。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细化有关内容,落实人员职责,注重指导督促,务求取得实效。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要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从科室建设、人才培养、中西医协作共进、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医院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1+1大于2的效应。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研究 篇6

【关键词】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症;研究

1 病因病机

李、庄氏[1-3]等认为脾肾两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条件。脾主升清,肾主收藏,司二便,脾气不摄,肾虚不固,则精微下注随尿而出,脾虚运化无权,肾虚精微外泄,故出现低蛋白血症,脾肾阳虚,水液代谢失常泛滥肌肤而面浮肢肿。

孙氏[4]认为本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脾肾之通调、转输、蒸化水液功能失职,同时影响膀胱与三焦的决渎、气化作用,以致水湿停聚,横溢肌肤而成水肿。

韩氏[5]认为与肾失封藏,脾失统摄有关外,还与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有重要关系。葛氏[6]认为与肾病综合症患得存在高血粘综合征,即中医的血瘀征,瘀血影响了脏腑化生阴液、精血的功能,加上激素的作用与影响,导致湿热壅盛而伤阴耗气。阎氏[7]认为主要病理是阳气衰微,导致气化障碍、水液泛滥、瘀血停积。

2 治疗组 按中医辩证分型论治

2.1 脾肾气虚型:11例,占35.5%。临床表现:症见全身浮肿,下肢为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利尿为法。基本方:黄蔑、白术、猪荃、云荃、泽泻、大腹皮、陈皮、丹参、坤草。

此型患者无明显的阴虚、阳虚征象,表现为身体精气不足,多与湿热或水湿之邪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越长越突出。治疗上一般选用平补之品与利水渗湿药合用,避免大寒大热。

2.2 脾肾阳虚型:16例,占51.6%。临床表现:症见面色毓白,神疲怕冷,肢端欠暖,舌淡伴有齿痕,脉沉缓无力。治以温补脾肾为法。基本方:党参、黄蔑、白术、云菩、山药、仙灵脾、巴戟天、丹参、坤草。

临床上阳虚型患者较为少见,一般见于疾病后期和年长患者。此型治疗上容易取效,但维持疗效用时较长药量不宜过大。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经验与目前的一些报道不同。

2.3 肝肾阴虚型:4例,占12.9%。临床表现:症见浮肿消退,唇红口干,怕热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为法。基本方:女贞子、构祀子、生地、泽泻、丹皮、山英肉、知母、丹参、泽兰、坤草。以上为基础方,可随症加减:肾阳虚者加附片、肉桂;寮血明显者加红花;腰痛者加杜仲;尿少者加车前子;尿多者去泽泻,加桑缥峭;贫血者加阿胶(详化)、当归;高血压者加牛膝;兼外感者加连翘、银花;兼湿热疮毒者加黄柏、蒲公英、金银花等。

阴虚患者极为常见,因为湿热之邪伤阴,清热利湿的苦寒药伤阴,免疫抑制剂强的松等伤阴。诸多因素往往造成水湿壅盛与阴虚火旺同在,治疗上颇为棘手。我们除酌情选用上述方药外,多配用猪苓汤养阴利水,收效甚佳。

以上为基础方,可随症加减:肾阳虚者加附片、肉桂;寮血明显者加红花;腰痛者加杜仲;尿少者加车前子;尿多者去泽泻,加桑缥峭;贫血者加阿胶(详化)、当归;高血压者加牛膝;兼外感者加连翘、银花;兼湿热疮毒者加黄柏、蒲公英、金银花等。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第二次全国肾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24h尿蛋白定量在0.2g以下,肾功能、血脂恢复正常;基本缓解:症状、体征消失,24h尿蛋白定量在1g以下;部分缓解: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均有好转但未达基本缓解标准;无效: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效果 治疗组31例中,完全缓解11例,占35.5%;基本缓解13例,占41.9%;部分缓解4例,占12.9%;无效3例,占9.7%。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52例中,完全缓解20例,占38.5%;基本缓解20例,占38.5 %;部分缓解9例,占17.30%;无效3例,占5. 8%。总有效率为94.2%。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4 讨论

肾病综合症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既有因虚致实的病因,亦有因实致虚的病理结果,但总以虚损为主,涉及到肺、脾、肝、阳等,以湿、热、癖为患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对肾病综合症的治疗有分期论治、分阶段施治,有以朋腑辨证为主,有以活血化癖为主,总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及增强激素疗效等作用,可拮抗激素的副作用、并发症及撤减激素后的反跳现象,月川佑床疗效显一著。但也应看到部分临床资料,辨证分型有牵强之嫌,疗效统计亦有夸人不实之感。这些都将影响临床治疗的重复性问题。中西药结合治疗亦需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力学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李萌昆.益肾健脾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62

[2]庄德治,庄德成.健脾益肾法治疗肾病综合征33例疗效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7,19(1):139

[3]李淑云.从脾肾论治成人肾病综合征[J].中国临床医生,2008,27(10):44

[4]王玲,刘美茹,孙建新.从肺脾肾论治肾病综合征[J].甘肃中医,2007,10(1):6

[5]韩履祺,王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从肝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2):75

[6]葛缘仁.养阴清利法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9):10

面瘫的中医综合治疗 篇7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睡觉后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 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 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 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 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 使泪液不能经正常引流而外溢。

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 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说的面瘫, 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 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病因病机:面瘫发生前,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 相当于中医的气血不足, 外感风邪入中经络。

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 保证充足的睡眠, 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 注意饮食, 劳逸结合, 保证气血旺盛, 使“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现代医学面瘫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 必须仔细寻找病因, 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 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 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面瘫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 如脊髓灰白质炎或Guillian-Barre综合征, 如能早期诊断, 结合中医针灸及中药内服外敷, 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 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 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 患眼尚闭合不严, 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1]。

1治疗

1.1针灸治疗

1.1.1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足三里。

1.1.2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 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

透刺法, 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进针时, 宜迅速点刺破皮, 然后慢慢送针, 不可提插捻转, 针身与皮肤成10°~15°角, 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 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 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 用小幅度振颤法, 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 min~30 min。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 施捻转法, 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5 d~7 d。

2 穴位敷贴

2.1 取穴

主穴:分3组: (1) 阳白、四白、牵正、地仓; (2) 下关、翳风; (3) 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2.2 治法

贴敷药物:分3组: (1) 麝香2 g、全蝎1.5 g、白胡椒1.5 g、白花蛇1 g、蜈蚣1条。共研细末; (2) 川芎、当归各20 g; (3) 白芥子30 g。

治疗时, 前2组药物用于穴位, 每次取4穴, 主穴为主, 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 医者捏起穴区皮肤, 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三棱针, 在穴位上轻点皮肤, 并挤出少量血, 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 (或胶布) 贴在穴位上。每周2次, 药物交替使用, 穴位轮换[2]。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 g (小儿及少女用5~7 g) , 用浓茶水调成糊状, 摊在纱布上, 面积约2 cm~3 cm, 厚0.5 cm。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 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 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 h~24 h取下。局部红肿, 起水疱, 应立即去除, 重者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 系正常现象, 多在4 h左右停止。

3 中药方剂

荆芥10 g、防风10 g、全蝎3 g、蜈蚣2条、僵蚕10 g、川芎6 g、苏木10 g、红花10 g、菊花10 g、白芷6g[3]。

气虚日久, 病久不愈加黄芪30 g、白术15 g、茯苓15 g。

肝郁脾虚, 加柴胡10 g、香附10 g、茯苓15 g。

共观察215例, 结果痊愈175例 (81.4%) , 显效24例 (11.1%) , 有效11例 (5.1%) , 无效5例 (2.3%) , 总有效率为97.7%。

4讨论

面瘫, 在临床中中医针灸治疗、穴位敷贴疗法及多年来沿用的牵正散治疗, 虽然都有疗效, 但方法单一, 临床治愈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 临床中虽然气虚中风患者为多, 但外感风寒实证, 气血不足, 病久气滞血淤者亦不少见, 所以治病求因, 辨证施治, 辨证取穴, 内服外治缺一不可。施术者如能明辨阴阳, 寒热虚实, 补泻得当, 不拘泥于一穴一方;患者能心情愉快, 冷暖适宜, 劳逸结合, 饮食得当, 则外邪就能迅速去除, 病体焉能不康。总之在临床中谨记中医“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的两大特点, 以现代医学为诊断手段, 实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但不受西医理化的影响, 明确用药, 辨证取穴, 内服外用, 就能取得满意效果。不知对否, 敬请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钱德全, 等.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穴位和手法的筛选[J].江苏中医杂志, 1986, 7 (3) :1

[2]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29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65例老年炎性贫血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32例;年龄为52~78岁, 平均 (60±1.5) 岁。以上患者均符合WHO诊断贫血标准, 男性的Hb低于130g/L, 女性的Hb低于120g/L。

1.2 治疗方法

口服归脾汤, 白术30g, 茯神30g, 黄芪30g, 龙眼肉30g, 酸枣仁30g, 人参15g, 木香15g, 甘草8g, 当归3g, 远志3g。每日1剂, 开水冲服, bid; (药品是由深圳华润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提供的999中药配方颗粒) ;加再造生血片, 每次4片, tid;卧床患者加服多维元素片, l片/日。1个月为一个疗程, 共服3个疗程。加施灸法, 取穴以膈俞、脾俞、气海俞、关元、膏肓俞、肾俞、足三里、血海、大椎等穴, 施灸20min, qd, 共3个月。

1.3 观察项目

用ELISA技术检测IL-6、IL-l、TNF-a, 血常规检测Hb。体力的状况评定, 用ECOG的评分标准:0级与正常活动能力一样;1级能做轻体力的活动和生活自理, 但不能做较重体力的活动;2级能生活自理, 但不能从事工作, 日间有一半时间离起床活动;3级仅能部分生活自理, 日间以卧床或坐轮椅为主;4级长期卧床不起, 且生活不能自理。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A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两组间均数使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两组间均数使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三个月后, IL-1、IL-6、TNF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趋势, Hb水平显著改善, 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的体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其中恢复0级的比例为44.62%, 比治疗前的9.23%有明显的改变 (P<0.01) 。详见表1、2。

3 讨论

老年人常出现贫血, 其原因多见于老年人随着机体衰老, 对铁的吸收利用功能减弱, 而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分泌的雄激素减少使得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导致造血的功能低下。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 易产生自身的免疫性贫血, 且易发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等, 而出现继发性贫血。或者, 老年患者的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摄入的质量不高, 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甚至, 因老年人的各种慢性疾病, 会引起分泌红细胞激素减少, 导致红细胞的生成不足。而炎性贫血往往是因微生物的感染, 或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 引发的炎症物质常会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红系前体细胞抵触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生成。经研究表明, 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 其体内的炎症标记因子, 如IL-6、IL-1、TNF-a等也会显著增高[2,3]。老年性贫血差不多与老年衰弱的所有指标升高都有关, 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的联系[4]。有文献报道, 机体的虚弱会导致IL-6升高, 两者呈正相关性[5]。而IL-6在各个红细胞生成的阶段都起着抑制作用, 且削弱了EPO的依赖性细胞的通路。

贫血属传统医学的“血虚”、“虚劳”、“血枯”等, 其发生原因有脾胃功能的失调、缺乏精微物质, 肾虚不能生化骨髓, 髓亏不生血。而归脾汤可健脾生血, 再造生血片可滋补肝肾, 改善气血两虚的症状;多维元素片可预防因维生素的缺乏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本组患者经治疗后, IL-1、IL-6、TNF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趋势, Hb水平显著改善, 患者的体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证实了中医药综合疗法对治疗老年炎性贫血有良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玲, 王明霞.老年贫血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 2004, 26 (3) :230-230.

[2]王娜.生血宁片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3, 19 (3) :43-45.

[3]陈志伟, 王可伟, 万毅, 等.老年贫血30例临床分析[C].中国临床医药研究, 1999:261-262.

[4]陈志伟, 王可伟, 万毅, 等.24例老年贫血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 21 (4) :563.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9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综合治疗,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 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中医属“痢疾”、“泄泻”、“肠癖”等范畴。本病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 西医对本病无特效手段。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UC的中医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现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刘大铭[1]认为大肠湿热留恋、气凝血滞、血败肉腐化脓而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 久之损伤脾胃, 水湿停聚, 聚久生热, 而成恶性循环, 病情反复发作。淤血、积滞是重要病理基础, 脾肾亏虚是发病关键。马亦旻等[2]分析致病因素与湿、热、毒、淤密切相关。湿重者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 苔腻、脉滑;热重者以脓血便为主要表现, 血色可鲜红, 常兼舌质红、苔黄、脉数;毒重者病情顽固, 极其难治。徐阳等[3]认为本病主要是因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脾胃运化失调, 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日久成痰、热、湿、淤客于肠道, 与气血相搏, 致大肠传导失司, 气血壅滞, 血败肉腐, 脂络受损而发病。顾培青等[4]认为本病以脾气亏虚为本, 湿热淤毒之邪蕴结为标;肝脾不和是常见病机;毒入肠络、血腐肉败、内疡形成是其局部病机。整体的正虚与局部的邪实并见是主要病机特点。朱立等[5]认为湿热、寒湿、淤血、积滞等邪客于肠道, 与肠道气血相搏结, 大肠传导失司, 气血凝滞, 脂膜血络损伤, 血败肉腐, 壅滞成脓, 内溃成疡, 形成本病。沈洪教授认为饮食不节、六淫之邪为其病因, 脾肾亏虚为本, 湿热为标, 邪滞肠道, 气血不调, 传化失司, 肠络受损, 血败肉腐为其主要病机[6]。

2 临床治疗

2.1 中药内服

2.1.1 专法专方专药:

赵海静[7]归纳王长洪教授经验: (1) 清热活血, 口服方药:败酱草、白头翁、黄连、黄柏、当归、红花、丹皮等, 灌肠方药:黄连、黄柏、地榆、败酱草、白头翁、白及等。 (2) 健脾活血, 选用黄芪、白术、干姜、当归、败酱草、牛膝等。 (3) 调气活血, 选用党参、黄芪、炒白术 (大量) 、当归、地榆、白头翁等。刘大铭等[8]总结王新月教授经验: (1) 补益肺脾之气为君, 兼顾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脾虚首选黄芪, 兼湿盛配伍炒薏苡仁、扁豆等;兼脾肾阳虚配伍仙灵脾、肉豆蔻等;兼肝肾阴虚配伍生地、旱莲草等。 (2) 清热化湿解毒, 兼顾活血化淤、行气导滞。湿热壅滞, 治以黄连、苦参为主, 兼血淤配伍生蒲黄、制没药等;兼气滞配伍厚朴、佛手等;兼积滞配伍炒山楂、炒枳实等。 (3) 活血止血, 敛疮生肌。化淤止血配伍三七、白及等;凉血止血配伍生地榆、仙鹤草等。 (4) 寒热错杂, 清温并用。清凉药物常用黄柏、苦参、白花蛇舌草、白头翁等, 温热药物常用炮姜、仙茅、肉豆蔻、小茴香等。 (5) 酸收与固涩区别运用。若大便次数较多兼少许热象, 可配伍石榴皮、乌梅等;若下利频频至滑脱失禁, 可选赤石脂、芡实等。朴昭衍[9]整理王垂杰教授经验, 将“健脾生肌、清热祛腐”确立为治疗大法, 选用黄芪、丹参、皂角刺、白及、槐花、苦参等作为基本方, 湿热内蕴型, 加黄连、蒲公英等清热祛腐;脾虚湿盛型, 加白术、薏苡仁等健脾化湿, 黄连、黄柏等健脾燥湿;脾肾阳虚型, 加干姜、补骨脂等温阳健脾;肝郁脾虚型, 加白术、白芍等疏肝健脾。张胜威等[10]总结张东岳教授经验, 将本病分为6型论治:脾虚夹湿型, 方选肠健平 (薏苡仁、白扁豆、莲子、党参、白术、桔梗等) ;湿热蕴结型, 方选肠清舒 (黄连、秦皮、白头翁、车前子、陈皮、当归、白芍等) ;血淤肠络型, 方选理肠宝 (当归、厚朴、肉豆蔻、赤芍、杏仁、丹参、滑石等) ;脾肾两虚型, 方选肠怡舒 (补骨脂、当归、白芍、党参、诃子、肉豆蔻、木香等) ;肝脾不和型, 方选肠舒安 (柴胡、吴茱萸、黄连、木香、黄芪、白芍、茯苓、防风等) ;气血两虚型, 方选肠炎康 (党参、黄芪、阿胶、白术、当归、茯苓、木香等) 。

2.1.2 多样本临床研究:

张轶鹤[11]分四型治疗, 湿热内蕰型29例, 予白头翁汤加减;气滞血淤型24例, 予膈下逐淤汤加减;脾肾两虚型12例, 予四神丸和附子理中丸加减;阴血亏虚型9例, 予生脉饮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95.9%。曹景龙[12]分四型治疗, 大肠湿热型18例, 予解毒汤加味;肝郁化火型5例, 予龙胆泻肝汤合逍遥散加味;脾不统血型11例, 予补中益气汤加味;阴虚内热型2例, 予滋阴脏连丸加味。结果总有效率83.3%。刘全红[13]分四型治疗, 湿热蕴结证19例, 予白头翁汤加减;肝郁脾虚证15例, 予痛泻要方加减;脾胃虚弱证16例, 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证30例, 予四神丸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曾江涛[14]予27例患者患者芍药汤加减口服。对照组口服SASP。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9%。中药组治疗后IgG和IgM的水平与西药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 。张秀静[15]治疗40例, 口服温补止泻汤 (附子、熟地、党参、茯苓、补骨脂、肉豆蔻、诃子、赤石脂等) 。对照组口服四神丸。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邵佳[16]予29例患者口服化湿宣肺清肠饮 (黄芪、薏苡仁、干姜、石菖蒲、桔梗、紫菀、败酱草、黄连等) 。对照组口服SASP。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41.4%, 显效率24.1%, 有效率20.7%, 总有效率82.2%, 无效率13.8%。与对照组相比, 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和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显效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症状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 (P均<0.05) 。陈铮等[17]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43例, 药用生黄芪、炒白术、生蒲黄、赤芍、黄柏、连翘等。对照组口服SASP。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高秀云等[18]自拟补肾化淤愈疡汤治疗92例患者, 方用山茱萸、补骨脂、当归、赤芍、生黄芪、党参、白术、赤石脂、白头翁等。结果总有效率78.8%。

2.2 中药灌肠

王海霞[19]给予患者败酱草、白及、白矾、黄芩等中药灌肠。脾胃湿热型加黄连、白头翁;血淤型加当归、赤芍;脾肾阳虚型加补骨脂、肉桂。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用甲硝唑、地塞米松等灌肠。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2.5%, 总有效率95%,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陈庆超等[20]予患者党参、白术、紫花地丁、败酱草、白头翁、生地榆、马齿苋等灌肠。对照组予氢化可的松灌肠。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7.5%,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韦明等[21]予患者自拟灌肠方治疗, 药用:苦参、黄柏、马齿苋、败酱草、五倍子、红花、白及粉等, 中药煎剂加入SASP、甲硝唑粉, 共同保留灌肠。对照组予SASP、甲硝唑灌肠。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4.29% (P<0.05) 。梅艳丽等[22]用中药愈疡汤灌肠, 药用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茜草、诃子、地榆、赤芍等, 患者同时口服泼尼松。结果总有效率为95.2%。胡连友等[23]用中药板蓝根、大青叶、海螵蛸、苦参、白及、黄柏、大蓟等灌肠, 总有效率为96.8%。邓伟明[24]用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 对照组用庆大霉素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王翠云等[25]选用结肠宁 (九芝堂医药) 灌肠, 对照组予SASP灌肠。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7%和66% (P<0.05) ;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1%和73% (P<0.05) 。治疗4周后内镜缓解率分别为89%和68% (P<0.05) ,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和73% (P<0.05) 。

2.3 综合疗法

2.3.1 中药口服加灌肠:

肖仲清[26]予患者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以及中药白头翁、地榆、党参、秦皮、白及、白术等灌肠。对照组予SASP栓剂纳肛。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改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结肠镜黏膜病变改善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有效率为97.14%,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 (P<0.05) 。王袁元[27]采用白头翁汤加味方口服及灌肠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为91.67%。岑柏春[28]以疏肝健脾活血方内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 药用柴胡、香附、炒白术、炙黄芪、党参、当归、五灵脂、赤芍、乌药等。对照组口SASP, 同时用地塞米松、卡那霉素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 对照组为71.44%。谢光平[29]予患者清化活血敛疡法中药汤剂口服并灌肠, 药用:苦参、白术、薏苡仁、莲子、防风、赤石脂、石榴皮、海螵蛸等。对照组用SASP灌肠。结果:清化活血敛疡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减轻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炎症,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1) 。

2.3.2 中药口服加针刺:

张亚琴等[30]予患者自拟清肺愈结汤加减口服, 药用:桑白皮、黄芩、茯苓、仙鹤草、鱼腥草、苦参、金银花炭、浙贝母。针刺取穴:天枢、关元、上巨虚、足三里、内关。腹痛甚加梁丘, 面色差加血海。对照组口服维柳芬片和泼尼松片。14d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

2.3.3 针刺加艾灸加灌肠:

王冬梅等[31]采用针灸配合中西药保留灌肠疗法。针法:用电针治疗仪输出间歇式脉冲波刺激穴位, 每次刺激30min。穴位分2组:第一组: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第二组:合谷、大肠俞、天枢、上巨虚。灸法:为隔姜灸, 每次灸5壮。中西药保留灌肠, 中药处方:白头翁、黄连、黄柏、黄芩、血竭、丹参。煎汤后加入甲硝唑、黄连素、强的松等灌肠。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4%,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

2.3.4 针刺加艾灸:

李淑芝等[32]选取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关元等穴位, 行针得气后于针柄上插上艾条, 艾条燃尽后拔针。结果总有效率95.5%。何邦广等[33]选取关元、天枢、中院、足三里、上巨虚穴, 捻转补法施术1min后, 将艾柱穿在针柄上点燃, 艾柱燃尽后起针。对照组取穴与治疗组相同, 只行普通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 对照组总有效率73.3% (P<0.05) 。

2.3.5 针刺加电磁波谱照射:

马红学[34]针刺脾俞、章门、肾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同时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腹部, 以关元穴为中心, 30min/ (次·d) , 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SASP配合甲硝唑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1%,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

2.3.6 针刺加艾灸加电磁波谱照射:

沈群等[35]针刺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穴。针刺得气后用艾条在神阙穴行温和灸法。同时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腹部, 以关元穴为中心。30min/次, 隔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后IgG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IgG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7 推拿加针刺加艾灸:

刘晓艳等[36]治疗33例患者, 治疗组给予推拿三步九法结合针灸治疗。推拿三步九法:第一步, 患者俯卧位, 用推摩法在患者背部两侧膀胱经治疗5min左右, 拇指按法按膈俞、膏肓俞、脾俞、胃俞、大肠俞, 每穴按1~2min。用双手拇指推法推患者背部两侧膀胱经2min左右, 小鱼际擦法横擦患者肾俞、命门, 直擦督脉, 以透热为度。第二步, 患者仰卧位, 用掌摩法摩患者小腹部6~8min, 用掌揉法揉神阙穴2min左右。拇指按揉法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各1min左右, 拇指点法点按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各1min左右, 用力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为度。第三步, 患者坐位, 用双手搓法搓患者胁肋3~5遍, 搓患者肩背3~5遍。针刺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章门、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用补法, 加艾灸, 每次针灸治疗时间约30min。1次/d, 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采用针灸方法。结果:治疗组显效61例, 有效28例, 无效2例, 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1) 。

3 研究展望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136例乳腺增生患者为治疗对象, 所有患者均临床检查、彩色B超、钼靶X线片等检查确诊为乳腺增生, 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触痛、肿痛、刺痛等现象;年龄21~57岁, 平均年龄 (36.86±10.15) 岁, 病程2个月~2.4年, 平均病程 (0.98±0.54) 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8例患者, 年龄在23~57岁, 平均年龄为 (36.87±10.13) 岁, 病程3个月~2.4年, 平均病程 (0.97±0.53) 年, 对照组68例患者, 年龄在21~57岁, 平均年龄为 (36.85±10.17) 岁, 病程2个月~2.3年, 平均病程 (0.99±0.55) 年。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

对照组的所有患者用黄体酮治疗本病, 以纠正雌、孕激素分泌的失衡, 可在月经前2周开始用, 口服黄体酮7~8d, 每日5~10mg;或肌内注射黄体酮每周注射2次, 每次5mg, 总量20~40mg。

1.2.2 治疗组患者均给予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

治疗组的所有患者均接受西药治疗, 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在此基础上均加服中药汤剂, 基础药方由以下几味中药组成:柴胡30g、白芍30g、三七30g、郁金20g、夏枯草20g、川芎15g、陈皮15g、茯苓15g、淫羊藿15g、王不留行15g、穿山甲15g、山药15g、补骨脂15g、鹿角胶15g、炙甘草15g。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味的加减, 每日1剂, 水煎2次, 合并两次水煎液, 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15日为1个疗程。3个疗程之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3 统计学处理分析

将治疗所得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所得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标准ɑ=0.05, 以P<0.05为有显著性的差异。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患者乳房肿块以及疼痛均基本全部消失;明显好转:患者乳房肿块明显缩小, 疼痛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乳房的肿块以及疼痛无变化或者加重。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明显好转率。

2.2 结果

经过治疗3个疗程以后, 患者的具体疗效情况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治疗组与观察组的疗效◆比较P (=0.023) <0.05, χ2=6.735, ◇比较P (=0.018) <0.05, χ2=5.269

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对照组中有23人出现上述一项或者几项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观察组有6人出现一项或者几项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在青春期或青年女性中, 经前有乳房胀痛、有时疼痛会波及肩背部, 经后乳房疼痛逐渐自行缓解, 仅能触到乳腺有些增厚, 无明显结节, 这些是生理性改变, 不需要治疗, 属于生理性的增生。病理性的乳腺增生, 需积极治疗, 尤其是囊性增生类型, 存在癌变的可能[3], 不可以掉以轻心, 为今后埋下隐患。

真正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环境因素等有关[4]。由于对乳腺增生发生的机理和病因尚无确切了解, 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 多不需治疗。乳腺增生有很多类型[5], 生理性的乳腺增生, 如单纯性乳腺增生症, 不需特殊处理, 可自行消退。因为精神、情绪及人为因素引起的乳腺增生, 通过自身的调整 (如及时诊治与乳腺疾病发生相关的其它器官疾病, 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戒烟戒酒等) 也会消退或缓解。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多数是中成药, 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坚散结、调补气血等作用。此外尚有激素疗法, 有人采用雄激素治疗本病, 但这种治疗有可能加剧人体激素间失衡, 亦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副作用, 有些患者病情反可加重, 因此, 应用此法还必须在医生指导下, 掌握好量和度。虽然传统治疗该病的西药方法不少, 但临床实验证明不良反应也存在不少。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西药与传统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还会明显减少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此外, 心理上的治疗非常重要, 乳腺增生对人的危害莫过于心理的损害, 因缺乏对此病的正确认识, 过度紧张刺激忧虑悲伤, 造成神经衰弱, 会加重内分泌失调, 促使增生症的加重, 故应解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应注意少生气, 保持情绪稳定、活泼开朗的心情, 促进乳腺增生缓解或消退。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例乳腺增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68人均给予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68人均给予西药治疗, 15日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具有良好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药综合疗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幸代英.乳腺增生112例的中西治疗及护理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7) :2679-2680.

[2]贾朝敏.乳腺增生病的中西药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A) :157-158.

[3]幸天勇, 侯令密, 赵小波, 等.中西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5) :89-90.

[4]郑俊.中西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3) :2887-2888.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11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腹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研究临床病例41例,全部满足IBS罗马标准Ⅱ所规定的诊断标准[1],同时血、尿常规、血液生化、大便的常规检查及培养、X光下钡剂灌肠以及纤维结肠镜和B超都没有检查出异常,除外肠道的器质性病变以及内分泌代谢等全身性病变。根据随机数字表采取随机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21例,包括男11例,女10例;年龄为26~70岁,平均(43±11)岁;病程为1~11年。对照组为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4~69岁,平均(43±12)岁;病程为1~10年。通过统计学的处理方法,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都没有显著的差异性意义(P>0. 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措施 治疗组通过中医药途径,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药物组成为主进行治疗:白芍15g,白术15g,柴胡10g,茯苓15g,当归10g,生姜10g,防风12g,陈皮10g,薄荷3g,甘草5g。日1剂,水煎后分为两次服用,1疗程为4周。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片(商品名为颇得思安,生产厂家是辉凌制药有限公司),2mg,po,tid,4周时间作为1个疗程。

1.2.1 观察指标 ①临床治疗效果。②治疗过程中腹痛、腹胀以及排便习惯的变化等相关的症状。治疗前后都以改良Banan-lina’s[2]标准进行测评:其中腹胀和腹痛根据每周的发作频率与发作强度以0~3分来进行计分;排便的习惯则根据每天的排便次数与粪便的性状,出现粘液便的情况以0~3分来进行计分。治疗的前后都要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血糖与血脂等各项指标。

1.2.2 统计学方法 相关资料用比率与(χ±s)来表示,利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指标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来进行拟定。痊愈:大便每天1~2次,成形且没有粘液;腹痛和腹胀的相关症状消失;相关症状积分保持0分并稳定持续超过6个月。显效:症状有效缓解或者消失,治疗后的积分比治疗前下降超过2/3以上。有效: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后积分相比治疗前下降超过1/3。无效:虽然经过各项治疗,但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如表1所示。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5.2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2.5%,2组的总有效率对比通过χ2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差距(P<0.01),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对比 (n,% )

注:和对照组对比*P<0. 01

3 讨论

在临床上IBS是肠道较为多见的功能性疾患,它的病因病机还不非常清楚,通常认为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引发的生理、心理疾患。其特点是肠道没有发生器质性的病变,然而肠道存在动力异常,内脏的感知表现过度敏感,对于生理性的或者生理性的刺激过度敏感,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根据关于IBS的研究证实[3],IBS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致病与诱发都和情志因素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心理情绪的激烈变化,重度的抑郁和焦虑都会引起脑肠轴的调节产生异常,增强内脏的敏感性,导致胃肠的分泌与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本病归属于腹痛或者泄泻的范畴,它的病机主要为肝气乘脾,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肝主疏泄,其性喜条达,如因恼怒忧思、郁久不解引起肝气郁结,肝气郁久,横逆而犯脾胃,引起肝脾不和,终至发病。治疗时以疏肝健脾为原则,方选痛泻要方为主成剂,由炒白术、炒白芍、防风和炒陈皮共四味中药组成。方中白术配以茯苓健脾祛湿,白芍配以当归缓急止痛,柔肝养血,防风不但能够散肝,升举阳气而醒脾,而且还可以搜肝气而疏肝,同时又有胜湿之功;陈皮醒脾理气,行气燥湿,且有止痛之能。再辅以柴胡疏肝解郁,少许薄荷升散,亦可助柴胡散肝郁,炙甘草补中益气,缓肝急而止痛,生姜温中和胃,诸药相配,既能泻肝木而补脾土,又可调气机而止痛泻,共奏疏解肝郁,祛湿健脾之功。因此能达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推广应用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萧树东.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0.

[2] 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等.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532-535.

中医药综合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超声诊断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排除其他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引起高雄激素的患者;治疗前1个月内均未服用干扰药物。年龄21~46岁, 平均年龄 (38.52±2.06) 岁;病程0.6~4年, 平均病程 (3.26±1.03) 年;中医辩证分型, 肾虚肝郁型50例, 肾虚痰湿型46例, 肾虚血瘀型65例, 肾虚肝旺型76例。依据入院编号单双号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19例和对比组11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 (1) 肾虚肝郁型应用补肾调肝法治疗, 基本方组成:菟丝子30 g, 巴戟天19 g, 当归12 g, 柴胡10 g, 白芍药16 g, 随症加减; (2) 肾虚痰湿型应用补肾化痰法治疗, 基本方组成:菟丝子29 g, 巴戟天20 g, 茯苓13 g, 陈皮10 g, 清半夏9 g, 苍术16 g, 白术15 g, 随症加减; (3) 肾虚血瘀型:基本方组成:生地黄10 g, 知母7 g, 当归11 g, 补骨脂15 g, 红花7 g, 桃仁13 g, 赤芍药10 g, 丹参9 g, 淫羊藿10 g, 何首乌11 g, 白芍药9 g, 随症加减; (4) 肾虚肝旺型:基本方组成:牡丹皮13 g, 当归13 g, 淫羊藿10 g, 山茱萸12 g, 麦芽14 g, 谷芽14 g, 桃仁10 g, 熟地黄13 g, 青皮11 g, 柴胡7 g, 随症加减。煎服, 1剂/d, 经期连续服用, 服药至正常排卵连续3次结束。

对比组给予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治疗。枸橼酸氯米芬胶囊, 50 mg/d, 连续服用5天;卵泡接近成熟时给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内注射, 1次/d, 6000 U/次左右。

1.3 观察指标

评估2组患者的疗效及排卵率、月经周期恢复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月经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B超检查正常;有效:患者的月经基本正常,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B超检查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月经仍稀发, 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研究组的痊愈率为50.11%、有效率为34.72%, 对比组的痊愈率为34.72%、有效率为27.97%, 表明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排卵率为85.66%、月经周期恢复率为98.56%, 对比组排卵率为52.33%、月经周期恢复率为50%,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3]为妇科常见的代谢异常、内分泌异常疾病, 在育龄期妇女中较为多见, 对妇女的正常生殖、健康生活带来困扰。临床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月经稀发、雄激素过多、无排卵症状。此疾病一直以来为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病因尚未明确。目前除调整生活方式[4]外, 临床常用枸橼酸氯米芬药物[5]治疗, 复发率[6]较高, 效果欠佳。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可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 避免了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满足了有生育要求患者的促排卵治疗, 疗效极为显著, 值得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评估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237例。依据入院编号单双号原则分为研究组119例和对比组118例。研究组给予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 对比组给予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治疗。评估2组患者的疗效及排卵率、月经周期恢复率。结果 研究组痊愈率为50.11%、有效率为34.72%。对比组痊愈率为34.72%、有效率为27.97%。表明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排卵率为85.66%、月经周期恢复率为98.56%, 对比组排卵率为52.33%、月经周期恢复率为50.00%。研究组显著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可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 避免了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满足了有生育要求患者的促排卵治疗, 疗效极为显著, 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药

参考文献

[1]张晓升, 郭晶晶.探析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 2013, 35 (01) :142-143.

[2]任青玲, 刘文之.多囊卵巢综合症基础治疗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 2013, 28 (91) :2441-2442.

[3]王艳, 李敏.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系统性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36 (05) :316-317.

[4]陈瑞雪, 杨彬.益肾助阳活血化浊法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 05 (15) :322-323.

[5]李亚利, 娜美琪.补肾健脾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杂志, 2014, 04 (19) :769-770.

上一篇:科宝尿沉渣分析仪下一篇:人身保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