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合同

2024-10-05

人身保险合同(共12篇)

人身保险合同 篇1

1 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含义及认定

保险利益是指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拥有的法律承认的经济利益, 一旦发生保险事故, 被保险人会因此遭到损失。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或寿命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存在的前提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身体或生命之间存在利益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经济关系上的, 可以是血缘上的, 也可以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

在英美法系中, 以利益主义来判断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只要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经济利益, 就认为二者之间具有保险利益。大陆法系在判断保险利益时以被保险人是否同意为标准。其中同意的内容包括对投保人、保险金额、指定和变更受益人、其他保险内容以及转让保险合同等方面。我国是以利益主义为主并辅之以同意主义。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本人;配偶、子女、父母;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除前款规定外, 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 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2 我国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认定的缺陷

2.1 保险利益定义不明确

我国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的保险利益应当是合法的, 但并不是所有合法的利益都可以作为保险利益。法律承认的合法利益应分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利益, 物质上的利益比较容易用金钱进行衡量, 自然可以作为保险利益;但精神上的利益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 不能作为保险利益存在并进行投保。此外, 我国还将一些不违反社会公众道德和习俗、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但未明确被法律认定成立的关系看做不具有保险利益, 这些都是定义不明造成的。

2.2 保险利益主体列举缺失

我国的保险法虽然对人身关系进行了举例, 但是列举并不完善, 只包括了本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有赡养、抚养关系的亲属。这样的规定导致在实务中对保险利益的确定缺乏正确认识, 最终导致寿险公司在承保时思维保守, 对于未明确列举的人身关系不敢轻易承保, 如祖孙关系的储蓄型保险;再如商务关系, 债权人与债务人、合伙人之间;又如用人单位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公司的重要股东、经理等高级职员与公司之间:由于公司高级职员在公司中发挥重要作用, 掌握公司机密, 具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利, 一旦这些员工发生意外, 可能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决策运转, 甚至造成股票贬值、经营中断等严重后果, 因此他们与公司间存在更明显的利益关系。

2.3 保险人欠缺审查义务

目前, 在保险利益的基础———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问题上, 我国保险公司的做法主要是要求投保人告知, 这样的做法无疑存在一些漏洞。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刻意有所隐瞒, 没有如实说明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 没有保险利益而使合同无效, 这个责任自然要由投保人承担。但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并不是故意隐瞒, 仅仅是因为不了解相关规定误认为自己可以为被保险人投保, 而保险人又因为没有严格审查而予以承保, 那么一旦保险事故发生, 保险人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拒绝赔付, 对于投保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2.4 保险利益存在时点的规定不细致

我国的保险法只简单规定若被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没有保险利益, 保险合同无效, 并未明确解释保险利益应当存在的时间点———是订立合同时还是保险事故发生时。人身保险是有其特殊性的:首先, 保险合同的存续时期较长, 一份合同时效达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很正常的事,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 如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发生变化, 如离婚, 即宣告保险合同无效的话, 会使保险合同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严重影响人生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的发展;第二, 很多人身保险都具有储蓄性质, 在长时间的合同履行期中, 投保人很可能缴纳了大量的保费, 如果因为保险利益的变动使投保人遭受巨大损失的话是很不公平的。

2.5 被保险人不明确

在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订立保险合同时未明确被保险人。这种合同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是无效的, 因为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合同中, 获得被保险人的同意才表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保险利益, 如果被保险人尚未被明确, 就更谈不上同意了, 那么一旦发生保险事故, 赔偿的取得将会很困难。

3 完善我国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认定的建议

3.1 完善人身保险利益的定义

解决人身保险利益定义不清晰的问题, 就需要对人身保险利益的定义加以完善。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哪些利益虽然合法却并不可保, 将其剔除, 以避免在订立合同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那些既没有被肯定也没有被否定的关系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保险法也应该尽快明确, 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确立。

3.2 补充人身保险利益的主体

由于我国并没有采取单一的同意主义或利益主义原则, 而是同意主义与利益主义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对关系的不完全列举容易造成保险人不敢承保, 那么解决的关键就是尽可能的详细列举各种确定存在保险利益的关系, 扩大保险利益明确的主体范围, 无论是人身关系亦或是商务关系。

3.3 规定保险人的审查义务

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 应该尽职尽责的审查投保人是否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在必要的时候要求投保人提供相关证明文件证明与被保险人的关系, 对于确定没有保险利益的合同不予承保, 将防范道德风险的工作落实在最初, 尽量避免出现承保后拒付的情况。若在保险合同订立以后才发现没有保险利益, 也应立刻与投保人取得联系商量相关补救方法, 比如让被保险人补办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证明或与投保人协商解除保险合同, 避免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产生纠纷。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某敬老院员工在未征得敬老院老人同意的情况下为全院的100多位老人投保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并未认真核实被保险人是否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就与敬老院员工签订了保险合同。最终法院裁定该保险合同无效, 因为投保人未征得被保险人的同意违反了保险利益原则。在这个案例中。作为专业机构的保险公司在十分清楚保险利益原则的情况下仍然未尽职审核, 草率的签订合同, 最终被裁定无效的合同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3.4 细化人身保险利益存在时点的规定

要细化人身保险利益存在的时点规定, 《保险纠纷》为法律的修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订立保险合同时如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存在保险利益则保险合同无效, 但若是在合同订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保险利益丧失, 一旦保险事故发生, 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并不受影响。

3.5 严格按照保险法规定合法订立保险合同

在尚未确定被保险人的情况下, 不能明确保险利益, 应尽量避免订立保险合同。如果一定要订立保险合同, 应在被保险人确定后及时向被保险人介绍保险合同相关条款, 并尽快敦促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上签字表明同意以使保险合同生效, 防止保险事故发生时才发现保险合同因不具有保险利益而无效, 损害投保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并且应当明确合同的受益人使得一旦保险事故发生, 受益人可以得到补偿。

摘要:保险利益作为整个保险活动的核心要点之一, 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人身保险利益的问题上分歧众多, 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针对我国在保险利益认定方面存在的缺陷, 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身保险,同意主义,利益主义

参考文献

[1]马栋.论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8, (1) .

[2]陈丽洁.论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主体范围的界定[J].柳州师专学报, 2012, (6) .

人身保险合同 篇2

投保范围

第二条 年满16周岁至65周岁、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或正常劳动的自然人,可作为本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

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均可作为投保人。单位投保时,其投保人数必须占在职人员的75%以上,且投保人数不低于8人。

保险责任

第三条 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而致身故、残疾或烧伤的,保险人依照下列约定给付保险金:

(一)被保险人自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之日起180日内因同一原因身故的,保险人按保险单上所载的保险金额给付意外身故保险金,对该被保险人的保险责任终止。

被保险人身故前已领有本条第(二)项、第(三)项的保险金的,身故保险金为扣除已给付保险金后的余额。

(二)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事故,并自事故发生之日起180日内因同一原因造成本保险合同所附《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表》(简称《给付表一》)所列残疾程度之一者,保险人按该表所列给付比例乘以保险金额给付残疾保险金。如治疗仍未结束的,按第180日的身体情况进行残疾鉴定,并据此给付残疾保险金。

1.被保险人因同一意外伤害事故导致《给付表一》一项以上残疾时,保险人给付各项残疾保险金之和。但不同残疾项目属于同一肢时,仅给付其中一项残疾保险金;如残疾项目所对应的给付比例不同时,仅给付其中比例较高一项的残疾保险金。

2.被保险人本次意外伤害事故所致之残疾,如合并以前因意外伤害事故所致的残疾,可领取《给付表一》所列较严重项目的残疾保险金者,保险人按较严重的项目给付残疾保险金,但应扣除以前已给付的残疾保险金。

(三)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事故,造成本保险合同所附《意外伤害事故烧伤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简称《给付表二》)所列烧伤程度之一者,保险人按该表所对应的烧伤程度及下列约定给付意外伤害烧伤保险金。

1.被保险人因同一意外伤害事故导致烧伤或残疾的,无论是否发生在身体同一部位,保险人仅按给付金额较高的一项给付保险金。

2.被保险人因不同意外伤害事故烧伤且发生在身体的同一部位时,保险人给付其中较高一项的烧伤保险金,即:后次烧伤保险金的金额较高的,应扣除前次已给付的保险金;前次烧伤保险金的金额较高的,保险人不再给付后次的烧伤保险金。

3.被保险人因不同意外伤害事故烧伤且发生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时,保险人给付各项保险金之和以保险金额为限。

责任免除

第四条 因下列原因造成被保险人烧伤、残疾、身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故意行为;

(二)因被保险人挑衅或故意行为而导致的打斗、被袭击或被谋杀;

(三)被保险人妊娠、流产、分娩、药物过敏、食物中毒;

(四)被保险人接受整容手术及其他内、外科手术导致的医疗事故;

(五)被保险人未遵医嘱,私自服用、涂用、注射药物;

(六)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以外的原因失踪而被法院宣告死亡者;

(七)原子能或核能装置所造成的爆炸、污染或辐射。

第五条 被保险人在下列期间遭受伤害以致身故、残疾或烧伤的,保险人也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

(一)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恐怖活动或其他类似的武装叛乱期间;

(二)被保险人因从事非法、犯罪活动期间或被依法拘留、服刑期间;

(三)被保险人因酗酒或受酒精、毒品、管制药物的影响期间;

(四)被保险人酒后驾车、无有效驾驶执照驾驶或驾驶无有效行驶证的机动交通工具期间;

(五)被保险人患有艾滋病(aids)或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期间;

(六)被保险人从事潜水、跳伞、攀岩运动、探险活动、武术比赛、摔跤比赛、特技表演、赛马、赛车等高风险的活动期间。

保险金额

第六条 保险金额由投保人、保险人双方约定,并在保险单中载明。每一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额一经确定,中途不得变更。保险金额是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保险期间

第七条 除另有约定外,保险期间为一年,以保险单载明的起讫时间为准。

保险费

第八条 保险费按计算。除另有约定外,投保人应在订立合同时一次交清保险费。

经保险人同意分期交费的,投保人须在合同订立时交付第一期保险费。

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

第九条 投保人应如实填写投保单并回答保险人提出的询问,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有权解除本保险合同,且不退还保险费。对于本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并且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本保险合同;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发生有严重影响的并在本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仅按约定退还未满期净保险费。

第十条 投保人应在订立合同时或按双方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费交付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保险金给付责任。

第十一条 被保险人变更其职业或工种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在10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

(一)被保险人所变更的职业或工种,依照保险人职业分类其危险性减低时,保险人自接到通知之日起按其差额退还未满期净保险费;其危险性增加时,保险人在接到通知后,自职业变更之日起,就其差额增收未满期保险费。但被保险人所变更的职业或工种依照保险人职业分类在拒保范围内的,保险人在接到通知后有权解除本保险合同,并按约定退还未满期净保险费。

(二)被保险人所变更的职业或工种,依照保险人职业分类其危险性增加并未依本条第一款约定通知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按其原交保险费与应交保险费的比例计算给付保险金。但被保险人所变更的职业或工种依照保险人职业分类在拒保范围内,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

第十二条 投保人住所或通讯地址变更时,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投保人未通知的,保险人按本保险合同所载的最后住所或通讯地址发送的有关通知,均视为已发送给投保人。

第十三条 在保险期间内,投保人因其人员变动,需增加、减少被保险人时,应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出具批单在本保险合同中批注后,方可生效。

(一)被保险人人数增加时,保险人在审核同意后,于收到投保人的保险合同变更申请之日的次日零时予以起保,并按约定增收未满期保险费。

(二)被保险人人数减少时,保险人于收到投保人的被保险人变动通知书之日的次日零时起对其终止保险责任(如减少的被保险人属于已离职的,保险人对其所负的保险责任自其离职之日起终止),并按约定退还未满期净保险费。减少后的被保险人人数不足其在职人员75%或人数低于8人时,保险人有权解除本保险合同,并按约定退还未满期净保险费。

保险金的申请与给付

第十四条 发生本保险合同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应于知道或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5日内通知保险人。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未通知或通知迟延致使保险人因此而增加的勘查、调查等费用,应由被保险人承担。

(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未通知或通知迟延致使必要的证据丧失或事故性质、原因无法认定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上述约定,不包括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迟延。

第十五条 索赔申请人向保险人申请赔偿时,应提交作为索赔依据的证明和材料。被保险人未及时提供有关单证,导致保险人无法核实单证的真实性及其记载的内容的,保险人对无法核实部分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

(一)被保险人意外身故,索赔申请人应填写保险金给付通知书,并提供下列证明文件和资料给保险人:

1.保险金给付通知书;

2.保险单;

3.受益人的身份证明;

4.公安部门或保险人认可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被保险入死亡证明或验尸报告。若被保险人为宣告死亡,受益人须提供人民法院出具的宣告死亡证明文件;

5.被保险人的户籍注销证明;

6.若申请人为代理人,应提供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

7.保险人所需的其他与本项索赔相关的证明和资料。

(二)被保险人意外残疾或烧伤的,索赔申请人应填写保险金给付通知书,并提供下列证明文件和资料给保险人:

1.保险金给付通知书;

2.保险单;

3.受益人身份证明;

4.保险人指定或认可的医疗机构或司法机关出具的残疾或烧伤鉴定诊断书;

5.若申请人为代理人,应提供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

6.保险人所需的其他与本项索赔相关的证明和资料。

(三)索赔申请人因特殊原因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提供法律认可的其他有关的证明资料。

第十六条 保险人在收到索赔申请人的保险金给付通知书和第十五条所列的相关证明和资料后,应及时做出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应在与索赔申请人达成有关给付保险金数额的协议后10日内,履行给付保险金义务;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应向索赔申请人发出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对确定属于保险责任的而给付保险金数额不能确定的,保险人应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按可以确定的最低数额先予支付,并在最终确定给付数额后作相应扣除。

第十七条 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事故且在事故发生日起失踪,后经人民法院宣告为死亡的,保险人应根据该判决所确定的死亡日期给付身故保险金。但若被保险人被宣告死亡后生还的,受益人应于知道被保险人生还后30日内退还保险人支付的身故保险金。

第十八条 索赔申请人对保险人请求保险金的权利,自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二年不行使而消灭。

受益人的指定及变更处理

第十九条 订立本保险合同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指定一人或数人为身故保险金受益人。身故保险金受益人为数人时,应确定其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未确定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的,各身故保险金受益人享有相等的受益权。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变更身故保险金受益人,但需书面申请通知保险人,由保险人在本保险合同上批注。身故保险金受益人变更若发生法律上的纠纷,保险人不负任何责任。投保人指定或变更受益人的,应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本保险合同残疾或烧伤保险金的受益人为被保险人本人,保险人不受理其他的指定或变更。

争议处理

第二十条 因履行本保险合同发生争议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保险单载明的仲裁机构仲裁。保险单未载明仲裁机构或者争议发生后未达成仲裁协议的,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起诉。

其他事项

第二十一条 在本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解除合同。

(一)投保人解除本保险合同时,应提供下列证明文件和资料:

1.解除合同通知书;

2.保险单;

3.保险费交付凭证;

4.投保人身份证明。

(二)投保人要求解除本保险合同的,自保险人接到解除合同通知书之时起,本保险合同的效力终止。保险人收到上述证明文件和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退还被保险人未满期净保险费。

(三)在本保险合同中,已领取过任何保险金的,投保人不得解除合同。

第二十二条 在保险期间内,经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约定,可以采用附加条款或批单的方式变更本保险合同的有关内容。这种附加条款或批单是本保险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本保险合同条款与附加条款或批单不一致之处,以附加条款或批单为准,附加条款或批单未尽之处,以本保险合同条款为准。

第二十三条 本保险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二十四条 本保险合同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其定义如下:

保险人:指与投保人签订本保险合同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分支机构。

索赔申请人:指就本保险合同的身故保险金而言,是指受益人或被保险人的继承人或依法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其他自然人,就本保险合同残疾或烧伤保险金而言是指被保险人。

周岁:以法定身份证明文件中记载的出生日期为计算基础。

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意外伤害:指以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为直接且单独的原因致使身体受到的伤害。

烧伤: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意外事故导致的机体软组织的烧伤,烧伤程度达到ш度,ш度烧伤的标准为皮肤(表皮、皮下组织)全层的损伤,涉及肌肉、骨骼,软组织坏死、结痂、最后脱落。烧伤的程度及烧伤面积的计算均以保险人、被保险人双方约定的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为准。

肢:指人体的四肢,即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和右下肢。

部位:指本保险合同所附《意外伤害事故烧伤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约定的人体部位,即人体分为两个部位:头部、躯干及四肢部。

艾滋病(aids)或艾滋病病毒(hiv):按世界卫生组织所订的定义为准。若在被保险人的血液样本中发现上述病毒的抗体,则认定被保险人已被艾滋病毒感染。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伤害的事故。

无有效驾驶执照:指驾驶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无驾驶证或驾驶车辆与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相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属于无有效驾驶证的情况下驾车。

潜水:指以辅助呼吸器材在江、河、湖、海、水库、运河等水域进行的水下活动。

攀岩运动:指以攀登悬崖、楼宇外墙、人造悬崖、冰崖、冰山等运动。

武术比赛: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抗性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散打、拳击等各种拳术及各种使用器械的对抗性比赛。

探险活动:指明知在某种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有失去生命或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危险,而故意使自己置身其中的行为。如江河漂流、徒步穿越沙漠或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等活动。

特技:指从事马术、杂技、驯兽等特殊技能。

人身保险合同 篇3

冯海涛、徐明珍是山东省郓城县陈坡乡一对农民夫妇,他们膝下有一女儿,名叫冯丽娜。

冯丽娜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2008年1月16日,她辗转来到江苏省苏州市,与苏州市某人力资源职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职介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被派遣至苏州工业园区某餐饮公司(以下简称餐饮公司)工作。

当时,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办公室下发文件,鼓励用人单位以补充保险的形式参加商业工伤保险,以保证伤残职工各项待遇的解决和落实。

不久,职介公司向冯丽娜发出《缴纳社保意向书》一份,征询她是否同意不缴纳社保。冯丽娜在社保意向书上签字,同意不缴纳社保。这样,职介公司仅为冯丽娜在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商业人身保险,没有为她投保工伤保险。

2010年4月22日22时左右,冯丽娜在下班途中不幸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事发后,在职介公司和餐饮公司积极协调下,冯海涛、徐明珍夫妇通过商业保险理赔,领取了30万元商业人身保险理赔款。

获取商险理赔,再索工伤待遇

商业保险理赔结束后,餐饮公司和职介公司认为冯丽娜工伤事故已经处理完毕。谁知,冯海涛、徐明珍又向两家公司提出了工伤保险索赔。

餐饮公司认为,他们虽然没有为冯丽娜参加工伤保险,但他们已经为她购买了商业人身损害保险,为她提供了保险保障,尽到了应尽的法律责任,因此,工伤保险赔偿责任应当予以免除,故拒绝了冯海涛、徐明珍的赔偿要求。

在几次交涉无果后,冯海涛、徐明珍为工伤保险待遇向苏州市相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011年11月21日,仲裁委经审理后,作出了冯丽娜为工伤的仲裁裁定。冯海涛、徐明珍为工伤保险待遇再次向仲裁委申请仲裁。

2012年3月29日,仲裁委再次作出仲裁裁决,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职介公司和餐饮公司应当连带支付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共计36万元。

仲裁委仲裁裁决后,餐饮公司不服,于2012年7月13日来到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以一纸民事诉状,将冯海涛、徐明珍及职介公司一同推上了被告席,请求判令撤销仲裁裁决书。

法庭上,双方围绕在已获商业险理赔的情况下,冯海涛、徐明珍能否主张冯丽娜的工伤保险待遇,以及各项赔偿项目金额、标准、计算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来,餐饮公司在审理中变更诉讼请求,请求判令其不应支付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36万元。

职介公司认同餐饮公司的主张,他们与餐饮公司处理冯丽娜工亡事故是按照相城区政府2009年关于为员工补充商业人身保险的政策。一般工亡案件的赔付款只有大约19万元,商业人身保险的赔付金额已远超上述款项,故其无须另向冯海涛、徐明珍支付赔偿金。

冯海涛、徐明珍辩称,他们的女儿并未向餐饮公司承诺不缴纳社保,且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定的强制义务。餐饮公司作为冯丽娜的实际用人单位,对冯丽娜因工死亡的赔偿,应与职介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综上,仲裁裁决认定事实清楚,裁决合法有效,请求驳回餐饮公司的诉请。

餐饮公司与职介公司向法院提供了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办公室文件一份、缴纳社保意向书一份以及购买商业保险的相关手续。

对各项赔偿项目金额、标准及计算方式,餐饮公司与职介公司主张,冯丽娜的死亡时间为2010年,而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在2011年1月开始施行,应适用旧的工伤保险条例,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为60个月的冯丽娜死亡时上一年度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且冯海涛、徐明珍已取得交通事故赔偿的医疗费、死亡补偿费和丧葬费共计人民币20余万元,理应扣除已赔偿部分。

冯海涛、徐明珍认为冯丽娜的工亡认定时间是2011年11月21日,应根据新的工伤保险条例确定计算标准。他们还称,未参加交通事故调解,也不认可收到交通事故的理赔款。

审理过程中,法院至苏州工业园区交巡警大队调取了冯海涛、徐明珍委托冯永明处理交通事故的授权委托书复印件(已公证)两份及道路交通事故经济赔偿凭证复印件三份,后经冯海涛、徐明珍单独质证,二人均表示收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所确定的赔偿金额。

两险能否兼得?法院给出答案

相城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因工伤,依商业人身保险合同获得赔偿后,仍可享受工伤保险赔偿,二者不能相互替代。职介公司所举证的缴纳社保意向书,系逃避法定义务,不予认定。而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办公室的文件并未明确商业人身保险可以替代工伤保险,故职介公司不能免除其为冯丽娜参加工伤保险的义务,商业险的理赔金亦不能抵扣工伤保险赔偿。

对于各项赔偿项目金额、标准及计算方式,法院认为,关于丧葬补助金,应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苏州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1.7万余元。冯丽娜死亡是由于劳动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同时又构成工伤,虽已获赔丧葬费,但丧葬补助金为补助性质,系用人单位对员工丧葬事宜的补助,与交通事故肇事方支付的丧葬费不能抵扣。关于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规定,本条例施行后本决定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依照本决定的规定执行。该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冯丽娜工伤认定时间为2011年11月21日,工伤认定时间在2011年1月1日之后,应适用新《工伤保险条例》,则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并可与死亡补偿费兼得。

综上,法院认为,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相应费用。冯丽娜生前与职介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现被认定为工伤,由于职介公司未为冯丽娜参加工伤保险,故冯丽娜的有关工伤待遇应由职介公司承担。因此,职介公司应赔偿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及一次性工亡补助金,餐饮公司对此负连带赔偿责任。

2012年12月7日,相城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职介公司给付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计人民币36万元,餐饮公司对此负连带赔偿责任。

一审判决后,餐饮公司不服,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餐饮公司与职介公司均诉称:他们曾书面向冯丽娜征询过缴纳社保的意见,并在其本人表示不愿意缴纳社保的情况下替其缴纳了商业人身保险,其性质和目的与社会保险相同。冯海涛、徐明珍已经获得了商业人身保险赔付的30万元,因此应免除两家公司的社会保险赔付责任。

冯海涛、徐明珍辩称: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苏州中院经审理后认为,商业人身保险合同系商业行为,自愿认购的商业性保险,遵循契约自由原则,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由当事人协商一致,按照合同约定确定,并可以依当事人的意志设立、变更、终止,责任主体系商业人身保险机构。工伤赔偿系法定赔偿责任,责任主体系用人单位及社保经办机构。从法律关系特征、责任主体、权利义务确认依据等方面来看,商业人身保险合同赔偿责任与工伤赔偿责任,二者不能相互替代。餐饮公司主张从其应当承担的工伤赔偿中扣除依人身意外保险或者其他商业人身保险合同获得的赔偿金,没有法律依据,不予采信。

2013年5月30日,苏州中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的规定,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文中人名系化名)

论人身保险合同中受益人 篇4

关键词:人身保险合同,受益人,受益人指定与变更

1 受益人的含义

人身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是指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 当保险事故发生时, 对保险金享有请求权的人。根据保险事故发生时, 被保险人生存与否, 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金给付可分为生存保险金给付和身故保险金给付。由于我国各保险公司现行险种的条款中均规定, 被保险人生存条件下的保险金受益人只能是被保险人本人, 并拒绝受理其他指定和变更。因此, 保险实务中的受益人一般意义上仅是指身故保险金受益人。

2 受益人的分类

2.1 指定受益人

一般在合同订立之初确定受益人, 但也可在合同成立后指定或追加受益人 (此时要书面告知保险人以便批注) 。人身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不以一人为限。如果被指定的受益人为一人, 受益权由该人行使, 并获得给付保险金的全部利益。受益人是数人的, 保险金请求权由该数人行使,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确定其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未确定的, 受益人按相等份额享有受益权。指定受益人顺序的, 可避免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或与被保险人同时死亡时给付保险金的麻烦。受益顺序在先的受益人先有权领取保险金。当受益顺序在先的受益人发生死亡或丧失受益权后, 后一顺序的受益人才可享有保险金请求权。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均可指定受益人, 但一般而言,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 须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或授权。《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 其监护人行使被保险人的权利, 可指定受益人。

2.2 法定受益人

法定受益人, 也称法定继承人。《保险法》第六十三条已明确规定, 一旦被保险人死亡, 人身保险合同中如果没有指定受益人, 或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 或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 且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即为受益人。因为在这三种情况下, 发生保险事故时, 可推定被保险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投保, 即以自己为受益人。那么, 保险金则成为被保险人的遗产, 按继承法的规定进行分配。《继承法》第十条规定, 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 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父母、子女;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法定受益人所领取的保险金还须清偿被保险人生前所欠缴的税款和债务。

3 受益人的变更

《保险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变更受益人并书面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收到变更受益人的书面通知后, 应当在保险单上批注。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没有书面通知保险人变更受益人的, 不发生受益人变更的效果。即保险人在获通知前向原指定的受益人给付受益金的, 对变更后的受益人不再负给付义务。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后, 除声明放弃处分权外, 仍有权利加以变更。但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时应经被保险人同意, 否则, 变更无效。即使投保人指定的受益人经过被保险人同意, 被保险人也可以予以变更, 受益人不得反对。这既是对被保险人权益的保护, 也可防范道德风险 (受益人谋财害命) 的产生。

保险合同生效之后, 被保险人如欲根据《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行使受益人的变更权, 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在投保人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行使。二是投保人知情, 但却不同意被保险人的变更要求。三是在投保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被保险人私下将保单拿到保险公司, 去做可能有违投保人意愿的受益人变更。

4 受益人的法律地位

第一, 受益人并不完全等同于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第三人。当投保人是受益人时, 保险合同是自己利益的合同, 受益人不是第三人。当受益人是第三人时, 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变更受益人的权利被保留, 受益人时时面临被变更的可能, 其地位是极为脆弱的;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第三人在明确接受了第三人的地位后, 法律对于他的保护则相当周全, 其地位远远高于受益人。

第二, 受益人不是继承人。保险法对受益人没有资格的要求, 而我国《继承法》则列明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受益人得到保险金和继承人继承保险金的法律后果不同, 如对于被保险人的债权人的抗辩是否有效, 是否纳税等等。

实践中, 即使被保险人在遗嘱中指定了享有保险合同上利益的人, 他是对保险金做出处置, 指定了保险金的继承人, 而不是指定了受益人, 二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异。

第三, 受益人不是受赠人。受益人来自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指定这一单方法律行为或法律的推定;受赠人则是通过与赠与人订立赠与合同而享有受赠人的地位。

人身保险合同 篇5

作为一名郑州保险律师,经常有当事人咨询,什么是保险利益原则?该原则在保险案件中的适用是如何体现的?现本人结合案例,从保险利益的概念入手,作以解析,以飨读者:

案例:王某等三十余人在包工头的带领下,在某工地从事建筑劳务,甲公司是该建筑劳务的施工单位,2009年底,甲公司作为投保人,为包括王某在内的建筑工人投保建筑工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随后,甲公司将其承揽的工程转包给乙公司,而王某等建筑工人继续在乙公司名下从事建筑劳务。在施工过程中,王某发生伤害事件,遂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对方予以拒绝,声称乙公司不是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有此发生争议。

保险利益的概念

保险利益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认可的利益,又称可保利益。保险利益产生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经济联系,它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利益,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保险标的遭受风险事故而受损失,因保险标的未发生风险事故而受益。

保险利益的特征:

首先、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法定的利益。合法的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益,必须是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2、保险利益必须是客观存在、确定的利益。确定的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可实现的利益,而不是凭主观臆测、推断可能获得的利益。

3、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利益必须是可通过货币计量的利益。

结合以上保险利益概念和特征可知,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必须是法定的利益。投保人不能将自己的违法行为投保,也不得

把法律没有设定为保险利益的情形投保。比如新的保险法承认雇主可以为雇工的人身健康投保,就等于新发设定了这种利益关系具有保险利益,显然,在新法实施以前,若雇主以雇工的人身健康投保的合同明显是无效的。

人身保险合同 篇6

【关键词】保险法 人身保险 保险利益 立法缺陷

一、人身保险利益立法缺陷分析

(一)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过于严苛

现行《保险法》关于保险利益的界定见诸于第12条所规定之“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所谓“法律上承认”,则意味着保险利益的界定必须以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为准。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但凡没得到法律明文认可的利益,均不构成《保险法》所述的保险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益不仅仅只局限于法律上承认或者法律上明确禁止这两种,还应包括法律上虽没有明确承认但也没有明确禁止的“第三种利益”。按照“法无禁止即合法”这一现代法治的基本观念来理解,“第三种利益”也应受到保护。而根据现行《保险法》的规定,“第三种利益”仍然不属于保险利益。显然,从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保险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有待扩展。

(二)人身保险利益的主体约定不合理

现行《保险法》第12条要求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投保时应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但在人身保险合同中,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受益人,对于受益人,现行《保险法》只规定“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和“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而没有要求受益人必须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众所周知,设立保险利益原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降低道德风险,而在人身保险合同中,尤其是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中,真正的道德风险因素其实来源于受益人,而非投保人。因此,保险利益原则所规制的对象应该是有权领取保险金的受益人,而非支付保险费的投保人。若受益人与投保人并非同一人时,机械性地要求投保人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有悖于保险利益原则的本源。

(三)人身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模糊

现行《保险法》对于人身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试图兼顾英美法系的利益主义和大陆法系的同意主义。现行《保险法》关于人身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见诸于第31条,第31条第1款首先明确列举了具有保险利益的四种情形,第2款又补充规定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显然,根据第2款的规定,无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否满足第1款所规定之四种情形,抑或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有无正当经济利益关系,只要被保险人同意即可视作双方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利益如此宽泛的认定,可能诱使投保人为了获取保险金而以利益相许引诱被保险人的同意,以被保险人的生命或健康进行赌博,则必然有悖于保险利益原则之避免赌博行为的目的,也不利于控制道德风险。

(四)人身保险利益审查责权不明

现行《保险法》第31条第3款明确规定了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可见,人身保险利益的存在是人身保险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投保人在投保时必须依据最大诚信原则,对其与被保险人存在的关系和利益进行如实告知。由于保险利益的认定属于专业知识领域,普通大众难以准确认定,因此保险利益的审查责任应交由保险人来完成。只要投保人投保时就其与被保险人的关系进行了如实告知,保险人一旦承保,则应意味着保险人认同保险利益的存在,将来不得以“投保时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宣布合同无效。但现行《保险法》对保险利益的审查问题并无明确规定,这就意味着即使投保人在投保时如实告知了与被保险人的关系,保险人未做明确审查而签发保单的情况下,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后果也由投保人承担了。

二、人身保险利益立法完善建议

(一)开放式地拓展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

2014年8月1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要达到5%及保险密度要达到3500元/人的目标。如果保险利益仍然局限于现行《保险法》所要求的“法律上承认”,则将严重制约保险业的发展空间,《意见》中提出的2020年的远景目标也很难实现。因此,为适应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提升保险业在经济、民生领域中的地位,必须开放式地拓展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将“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修改为“正当利益”,即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正当利益”。所谓“正当利益”,不仅包括“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也包括了法律上没有明令禁止的,没有违反社会公德的其他经济利益。

(二)人身保险利益的主体应更正为受益人

建议将现行《保险法》中关于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的要求更改为“受益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原则的核心功能是降低道德风险和防范赌博行为。要实现这2个功能,其核心应该是保证保险金的领取人与被保险人需要具有保险利益,而当保险金的领取人——受益人与投保人并非同一人时,要求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没有实质意义。

(三)进一步细化现行《保险法》第31条第2款

现行《保险法》第31条第2款规定,只要被保险人同意即视为具有保险利益。从现行《保险法》的条文来理解,“同意原则”是独立存在的,即只要被保险人同意,而不需要满足31条第一款规定的4中情形,保险利益就存在。脱离了特定关系限制的同意原则,不仅不能充分体现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也不能有效地防止道德危险和赌博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于“同意原则”的对象加以适当的限制,进一步细化该条款。建议将第二款修改为:除前款规定为,如投保人和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存在合法经济利益,且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视为具有保险利益。

(四)需明确保险人对保险利益的审核责任

《保险法》应明确保险人对保险利益的审查义务。一方面,保险人作为保险专业机构,在投保人投保时,需明确提醒投保人对保险利益是否存在进行如实告知;另一方面,只要投保人尽到了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一旦承保,即视作保险人认可了保险利益的存在。根据最大诚信原则的要求,保险人一旦认可了保险利益的存在,则今后不得以投保时不具有保险利益而宣布保险合同无效,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公司应予以赔偿。

参考文献

[1]晓静.论保险利益以及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2]任以顺.论新《保险法》对保险利益范围的界定[J].金融与经济育,2010(9).

论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 篇7

虽然从大的范围上, 可以将保险划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但是, 鉴于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生命、身体和健康, 不同于财产保险中的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财产。因此, 大多数学者均认为, 人身保险并不具备如财产保险一样的损害补偿性质。也正因为如此, 包括我国、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英国等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法律, 仅要求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于合同订立时存在即可。因此, 合同订立之后保险利益的丧失并不能够影响受益人保险金支付请求权的实现。

然而, 从保险的损失填补、损害补偿以及人类互助共济的本质出发, 类似我国保险法对于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之时间要件的规定, 不但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利益原则的各项重要作用, 反而成为了阻滞保险实践良性发展的羁绊。因此, 探究保险的精髓, 合理界定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 可谓意义重大。

二、保险利益的作用

研究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问题, 实有必要深入研究保险利益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才具有可靠性。

(一) 防止保险沦为赌博的工具

从保险利益原则发展的历史可知, 保险利益的第一个历史使命乃在于防止保险沦为赌博的工具。

在18世纪, 人寿保险单的签发并不以要保人对于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为要件, 即无论要保人对于被保险人是否具有血缘或者经济上的利害关系, 要保人均可以以自己或其指定的人为受益人, 而以被保险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 投保被保险人的死亡保险。一旦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死亡, 受益人则会获得相应的保险金支付。例如, 甲以与自己无任何人身或经济上利害关系的娱乐明星乙为被保险人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 保险金额为50万元人民币。合同有效期内的某日, 该明星旅游途中因意外事故死亡, 甲旋即可以向保险人申请50万元人民币的保险金支付。在此事件中, 甲并未因乙的死亡而遭受有身心或者经济上的损失, 而甲也仅仅为其获得的50万元人民币的保险金支付了数量极为有限的保险费而已。

保险利益要件的缺失, 必定会促使投保人更加热衷于以面临较高死亡风险且与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人为被险人而投保死亡保险, 因为投保人仅以小额的保险费支出即可以获得数量较为可观的保险金。因此, 18世纪的人身保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赌博的工具。而保险利益要件的提出, 仅要求投保人为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投保保险, 就可以将保险这种损害填补手段与赌博区分开来。

(二) 防范道德风险

保险利益的第二个重要作用即在于防范道德风险的蔓延。因为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多以投保人或受益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亲情或血缘方面的抚养、赡养关系为主, 被保险人的生存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受益人之情感利益或生存利益的维系。因此, 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上述保险利益的时候, 投保人或受益人并不会主动促成保险事故的出现。但是, 在保险利益要件缺失的情况下, 不但被保险人的死亡不会给投保人或受益人造成任何情感或者经济利益方面的损失, 反而会诱使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为了获得保险金而故意促使保险事故发生。无形中使得被保险人的死亡风险骤增。

(三) 确定保险金额

保险利益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即在于确定适宜的保险金额度。虽然大部分人身保险都不具有类似财产保险一样的补偿性质, 但是在部分人身保险 (例如医疗费用保险以及债权人为债务人投保的人身保险) 中仍然是要贯彻损失补偿原则的, 因此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所获得的保险金不得超过其保险利益的范围, 否则将会导致受益人或者被保险人的超额获益, 同时还将侵害其他未出险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对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存在时间的探讨

鉴于保险利益在上述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19世纪开始, 英美等国家即以保险利益的缺失违反公共政策为由, 要求投保人在投保人身保险时必须对于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但是,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立法对于保险利益存在时间方面的要求却并不完全一致。理论界学者对此问题也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对于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观点和立法例。

(一) 订立合同时存在即可

此种观点认为, 鉴于人身保险所具有的不同于财产保险的储蓄、投资以及非属补偿类保险等方面的属性, 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只要在合同订立时存在即可。如若合同成立后至出险时, 保险利益因各种原因而丧失, 也并不能够影响到受益人保险金支付请求权的实现。否则则会侵害投保人通过缴纳保费所积累产生的现金价值方面的权益。

另外, 持此观点的学者还认为, 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利益多基于恒久不变的亲情关系而能够得以长久维系, 而且从维护合同自由的角度出发, 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只要在签订合同时存在已足。

台湾学者桂裕曾在其所著《保险法论》中提到, 人身上之保险利益, 必于订约之际为存在, 但不必于保险事故发生之际亦存在。另一台湾学者施文森亦认为, 人身保险之要保人於投保时有保险利益即为已足。保险利益之减少、中断或灭失, 要不影响有效成立之保险契约, 及要保人或受益人之约定保险金额给付请求权。

在立法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以下简称《保险法》) 即要求人身险中的保险利益于订立合同时存在即可。我国《保险法》第12条第1款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 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实际上, 此种时间要件方面的规定, 并不能很好地达到防范道德风险的作用。例如, 张三和李四是夫妻关系, 张三以其夫李四为被保险人, 以自己为受益人, 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 保险金额为40万元。在合同有效期内, 张三和李四因夫妻感情破裂而解除了婚姻关系。但李四却在未进行受益人变更时因张三故意制造的意外事故而死亡。随后, 张三以受益人身份要求保险公司向其支付40万元的保险金。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 在张三与李四解除婚姻关系之后, 作为“初始”受益人的张三, 极有可能为了获得保险金而侵害被保险人的生命利益。

(二) 出险时存在

要求保险利益须在被保险人出险时存在的观点认为, 虽然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具有许多的不同之处。鉴于人身上的不可估量性, 人身保险并不具有损失补偿的性质。但是, 在人身保险的实践领域, 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绝不仅仅是纯粹的“感情”关系, 更多的时候是存在着经济利益。因此, 从保险之损害填补的本质出发, 为防止相关主体之道德风险以及不当得利之态势的蔓延, 须要求投保人或受益人在被保险人遭遇保险合同约定范围内的风险事故时对于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例如, 当债权人为债务人以及公司为主要雇员投保人身保险时, 如果在债务人或公司的主要雇员因保险事故而死亡时, 投保人与其已经不具备投保时的人身关系, 保险人是无须向其支付保险金的。

支持此一观点的是英国早期判例Godsall v.Boldero案。该案的主审法官认为, 在债权人为债务人生命投保时, 该寿险保单是补偿性保单, 被保险人须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存在可保利益。

实际上, 此观点认为并没有将人身保险之保险利益做出与财产保险不同规定的必要。

(三) 订约以及出险时均须存在

据Edwin Patterson′s教授的考证, 在保险利益原则应用之初, 美国的法院要求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于投保时以及出险时必须存在。但是, 保险人却没有充分利用该原则给其带来的好处:只要保单所有人在合同订立时对于被保险人具有合法的保险利益, 无论此种利益在被保险人死亡时是否消失, 保险人都会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保险金的支付, 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即成为了一种惯例, 且“习惯”战胜了法律。当然, 保险人的如此做法主要是因为在被保险人死亡时, 调查保单所有人对于被保险人是否尚有保险利益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判例Dalby v.India and London Life Assurance Co.中, 法院认为被保险人仅须在保险单生效时具有可保利益即可。

很显然, 要求保险利益必须于合同订立时以及出险时都必须存在的做法, 可以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间内最大程度地消除道德风险的隐患, 保障被保险人的生命利益不致被不当侵害, 而且也最为符合保险的本质。虽然该观点被部分评论家认为侵害了保单所有人的投资权益。但是这一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将保险费所积聚起来的现金价值向投保人予以支付的办法加以解决。

四、结论

综观有关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存在时间的学术观点以及各国的立法例, 并结合保险的人类互助共济之本质可以发现, 要求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在合同订立时以及被保险人死亡时均须存在的做法, 更加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利益原则的作用, 促进保险实践的良性发展。

摘要:对于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问题, 理论界以及保险实践领域并未达成一致。然而, 从保险的本质出发, 并结合保险利益在防止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要求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在合同订立时以及出险时同时存在, 乃是发挥保险利益重要作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险利益,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施文森.保险法论文:第一卷[M].台北:三民书局, 1988:35.

[2]杨芳.可保利益效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143.

人身保险理赔难分析 篇8

一、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 保险公司在聘用员工制度上存在的弊端。

保险公司聘用员工机制比较灵活, 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公司对于员工的要求为大专以上学历, 而对于公司行政性质的工作岗位要求是本科学历以上, 并没有对员工所学专业有更多要求。公司的销售人员作为与投保人最初的接触者、保险合同的签订者, 必须有较强的保险理论基础和相关的法律知识, 销售人员的特殊地位就应该比行政性质员工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本末倒置将会导致业务员不懂保险相关知识, 无法给投保人作出清晰的说明义务, 有些素质较低的业务员, 违规操作, 他们在办理保单时急躁、粗心, 甚至有的业务员为促成业务、增加业绩, 在办理保单时, 误导客户。对保险条款的真实意思及理赔程序的规定不作认真解释, 最终导致理赔难度的增加, 保险理赔难问题加重。

(二) 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条款制定中出现的问题。

保险公司为了减少风险, 在利益的驱动下也会对保险条款和扩展条款内容审查不严或审批失误, 作出对无法承保的内容的错误承诺。目前我国投保人处于弱势地位, 无论从法律还是体制上都没有给予较强的保护, 导致保险人侵害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利益, 当风险发生时, 理赔难问题也会出现。

(三) 受利益驱动影响较大。

保险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实现”自身在报告当期 (季度、年度等) 的赔付率指标和利润指标, 经常出现延期赔偿情况, 尽管赔案已经做就、只待赔款, 也要拖延到过季度或过年度才肯付款结案, 这极易造成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新的矛盾冲突, 从而导致理赔难问题。这不仅是太平洋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国内保险公司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致命性的问题。

(四) 钻法律的漏洞。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不完善,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状态。在我国《保险法》和绝大部分保险合同条款中, 只有要求在理赔中应尽义务的时间限制 (时限) 的规定, 没有要求保险人及时理赔时限的规定, 这显然对于投保人、相关利益人是不公平的。所以, 对于保险事故的理赔及时与否, 没有公正的衡量标准和监督标准。其主动权在保险人一方, 无论怎样拖延时日, 也都可以用“没有达成协议”等理由应付保户, 而且不受到任何法规方面的监督和惩处。

二、客户方面对保险理赔造成的阻碍

(一) 客户和保险人方面都存在缺陷。

对于投保人来说, 在投保时对自己所需保险项目不清楚, 内容不了解等情况, 这都导致在签保险合同时存在疑问和瑕疵, 在自己对保险内容不理解的情况下, 签订合同, 从而为以后的保险理赔埋下了隐患。

(二) 投保人对保险理赔了解太少。

大部分人单纯认为签订保险合同, 按时交保险金, 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就会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给予赔偿或补偿。这种认识过于片面, 对理赔程序、资料都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这也增加了理赔的难度。

(三) 一些投保人缺乏诚实信用。

在人身保险合同签订时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尽到诚信告知说明义务, 特别是对于人寿险来说, 投保人要告知具体的身体状况、年龄等事情。部分投保人为了获取高额利益, 采取隐瞒、欺骗等方式签订合同, 从而导致理赔难问题上升。

三、保险监管方面存在的弊端

(一) 过度强调分业监管, 忽视混业监管。

我国的金融监管基本形成了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三足鼎立、各司其职的局面。从表面上看这有利于防范我国金融业管理水平低下情况下因混业经营而产生的风险, 在证券、银行、金融之间筑起了“防火墙”。但是由于三者之间并没有协调的机制, 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业务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 这种忽视混业的监管体制显然是一种低效率的监管。

(二) 牺牲效率而过度追求稳定性。

不论是太平洋保险还是平安保险, 保险监管模式都是建立在稳定性目标之上的, 对保险企业的监管内容不仅涉及范围广, 而且限制性较强, 如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 主要险种的基本条款和费率都有保监会审批, 保险资金也受到很强的限制, 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金融债券等, 通过这些限制从表面上看保险企业的安全性、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但是由于严格的市场准入而缺乏竞争, 条款费率的统一审批而缺乏创新, 这都使我国保险业的运行效率极其低下, 竞争力严重缺乏, 在缺乏效率的情况下导致保险公司理赔能力不足、效率低下已成为不可争的事实。

(三) 缺乏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机制。

我国保险行业的观念、思路上存在严重的偏见导致保险行业做大做强为主要思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 保险监管机构会把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作为重点监管, 却忽略对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的监管。目前的监管模式基本上是市场行为监管, 以监管费率、险种设计等经营性实务为重点。在偿付能力的监管机制上十分薄弱, 缺少相应的监管技术和能力。从而造成了保险公司忽视业务质量的提高, 疏于成本费用的控制, 偿付能力隐患很大。

四、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相对落后, 保险市场还不完善, 其外部法律环境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中。在人身保险合同的订立过程中, 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健康了解得越多, 越有利于决定是否承保及确定保险费。然而这种情况如果被扩大化, 并不利于人身保险理赔费用的确定。太平洋保险公司在询问和要求投保人、被保险人告知的范围上越来越广泛, 已经达到了不合理、不合实际的地步, 导致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不知所措, 如履薄冰。就疾病告知而言, 有的公司要求被保险人告知五年内或过去全部的疾病情况, 如此情况对于被保险人不利。稍不注意, 在保险索赔时, 保险公司就会以未如实告知义务而拒不承担理赔责任从而导致我国理赔难问题突出, 这些弊端大部分是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不利外部环境所造成的。

(二) 外部环境方面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它的内在表现为准则和秩序, 外在表现为法律法规等制度。诚信当然成为保险行业中的首要原则, 也是保险业经营的一种竞争因素, 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诚信环境也会为保险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 从我国内部、外部环境来看, 诚信文化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严重缺失, 诚信相关法律制度也不健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的国情也表明了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全, 配套体制还不健全。因此, 诚信在这种情况下显得特别脆弱, 几乎被利益所掩盖, 诚信的缺失还导致了保险公司信誉的下降, 严重影响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工资、薪金奖励机制和员工聘任制度导致保险销售人员急功近利, 出现“忽悠”客户的情况, 这不仅容易出现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矛盾的增加、保险理赔难问题的出现, 还会导致太平洋保险公司在整个保险市场上信用的缺失。若要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理赔难问题的解决, 必须要改善我国现在的市场外部诚信环境。

五、保险市场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保险发展较晚, 没有健全的费率市场和保险中介制度。费率市场化本身就是对监管模式的一种变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自主定价展开市场竞争, 政府通过法律等手段进行监督管理。李斯特提出这样的观点, 市场化初期应该对国内优质产业实行保护政策, 但是当时机成熟后, 政府机构会慢慢退出, 不会对保险产业的市场竞争行为给予更多的干预。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的保险也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 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按理论讲, 我国政府应该慢慢减少对保险公司的市场干预, 但是就太平洋保险公司来说, 国有股份占25%左右并且股份持有者处于公司管理层, 对太平洋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保险事由发生, 保险利益人要求保险公司索赔时, 有时管理层迫于舆论、投保人、政府的压力时, 会作出违反保险合同的行为, 从而严重保险理赔的原则、方式。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在人身保险索赔中。

我国保险中介制度相对落后, 国内关于保险中介制度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 市场还缺少合理有效的保险中介制度, 导致保险合同订立、保险理赔的中间环节薄弱, 从而严重影响保险理赔的效率。孙立明在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保险代理人行为的影响时, 利用保单类别噪音模型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 如果要获得一个良好的均衡效果, 保险公司应该对保险代理人有适当合理的怀疑, 将保单质量与代理人的报酬给付联合起来。因为只有保单质量的提高, 在保险理赔时才能更加有效地对保险利益人进行赔偿。他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因过去一般认为保险人与投保人 (被保险人) 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被人们忽视。而事实上, 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之间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且直接影响保单的质量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要求过低, 高中学历即可申请入职保险代理人, 从聘任制度上讲显然没有对代理人有足够的重视。因此, 若要解决人身保险理赔难问题必须重视保险代理人在保险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彩霞, 林略.当前我国保险理赔中的问题透视[J].经济问题, 2002.4.

[2]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孙大俊, 张永珠.保险“理赔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11.

[4]王新利.香港保险业诚信理赔的经验及启示[J].保险研究, 2005.12.

[5]张小冬, 付雨.对人寿保险理赔难的成因与对策之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 2005.12.

[6]海风.别让理赔难阻碍前行[J].中国保险, 2006.1.

[7]徐涛.北京保监局今年重点治理保险理赔难[J].证券时报, 2008.2.27.

[8]王德印, 刘俊卿.人身保险经济学[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6.

[9]卡尔·H·博尔奇著.庹国柱译.保险经济学[J].1999.

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经验借鉴及启示 篇9

一、国外小额人身保险运行概况

2006年2月,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IAIS) 与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 (CGAP) 成立了联合工作组, 共同推进小额保险的相关工作。截至2007年7月, 国际小额保险中心完成了在50个国家推广小额保险的工作。该中心2007年的一份对全球100个最贫穷国家小额保险发展现状的研究表明, 这100个国家中有77个国家已经运行了正式的小额保险, 覆盖了超过7800万人口。小额保险的存在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非的一些国家, 如印度、孟加拉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目前世界上已开发有350多种小额保险产品, 其中最主要的产品是小额寿险, 其次是意外和残疾保险。

二、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的经验

(一) 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的运行模式

1、合作-代理模式

合作-代理模式是指代理人与合作人通过签订合约进行小额保险合作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保险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定价和满足监管要求, 承担风险;代理人负责小额保险的销售、承保、保费收取、理赔和损失清算等工作。

印度农村保险是“合作-代理”模式小额保险的典型例子。除了传统的代理销售渠道, 它还与农村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互助组织、长老会和社区诊所等各类机构开展合作关系, 利用这些组织已有的客户资源拓展小额保险业务。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代理方原有的影响力简单、快捷地进入农村低收入市场, 降低销售成本, 并且更容易取得客户信任;缺点是由于代理方可能是各种机构组织, 其保险专业水平较低, 保险公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和精力对代理方的营销人员进行保险专业培训, 并且保险公司需要支付代理方可观的佣金。

2、互助机构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由互助机构成员共同所有, 按照“一人一票”原则提供小额保险服务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 互助机构成员既是所有者, 也是保险等金融服务的使用者。目前的小额保险互助机构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 隶属于金融合作社网络的保险公司。 (2) 独立的互助保险公司, 不隶属于任何互助机构网络。 (3) 互助保险协会网络, 也被称为以社区为基础的模式。其中第一种形式在互助机构保险模式中占主导地位, 所谓金融合作社网络主要是储蓄和信用合作社。这种模式的小额保险机构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波兰和秘鲁、危地马拉等南美国家及贝宁、多哥等非洲国家。

合作社网络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合作社网络可以利用其原有的客户资源优势, 使保险机构的运营实现规模经济;二是保险公司可将日常运营产生的资金用于为合作社所在的社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保险机构可以获得再保险。

合作社网络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互助保险机构的经营受合作社网络效益的牵制、金融产品风险混杂给保险机构带来风险隐患、股权分散降低了公司治理水平从而增加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倾向等等。

3、微型金融机构模式

微型金融机构在印度、孟加拉国等一些南亚国家的小额保险发展中是主要的模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孟加拉乡村银行 (Grameen Bank) 和印度的自雇妇女协会银行 (S e l f-e m p l o y e d Women's Association Bank, 简称SEWA银行) 。

这种保险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微型金融机构针对客户需求自行设计小额保险产品, 可以更好地保障客户利益;经营金融产品丰富使得收入来源多样, 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 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无须与代理人利润分成。

而该模式的不足在于:一是缺乏保险产品设计及定价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与经验;二是由于无法进入再保险市场而难以应对集中索赔压力;三是保险产品单一无法有效满足低收入者的多样需求;四是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

(二) 政府的作用

从各国经验来看, 国外政府在其小额人身保险的实施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法律支持

国外政府会针对小额保险机构制定专门的法律, 规范经营主体。如日本政府于1916年颁布的《简易人寿保险法》, 对简易保险业务进行单独监督。

2、政策支持

国外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为农村小额保险保驾护航, 最典型的就是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一些政府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例如日本实行的“国库缴纳金制度”、“市町村缴纳金制度”, 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降低了邮政部门经营简易保险业务的成本。另外有些国家参与到小额保险主体的经营管理当中, 并提供资金补贴, 如印度政府向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投入10亿卢比, 以补贴寿险公司因农村业务量的扩大而形成的超额赔付。

三、国外小额人身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 小额人身保险虽已初具雏形, 但其运作方式、政府引导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实践, 对我国发展小额人身保险有以下启示:

(一) 加强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参于保险的法律法规。现行的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 但小额人身保险中有一部分是非商业性的保险。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进城务工农民保险等采取政策支持下的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这样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会使很多地方存在着法律真空, 政府主导地位不明确, 即使政府积极参与也缺乏法律依据。而且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样会影响小额人身保险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加强小额人身保险立法方面可以参考日本的《简易人寿保险法》, 对小额人身保险进行单独监督。

(二) 加强政府引导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小额人身保险资金投入不足, 而从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对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发须加大对小额人身保险的财政投入, 这是我国作为全民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 创新经营模式

各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 它们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我国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 选择适合的模式。基于目前的情况, 比较适合采用合作-代理模式,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这种模式并根据各地的特点进行创新, 与农村基层组织或机构合作, 包括村委会、妇联、残联、工会、合作社、供销社、村卫生所、计划生育协会等。由于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农村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因此可以更容易地集聚客户群, 通过它们宣传小额保险也更具说服力, 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

摘要: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组织都越来越重视小额人身保险, 如日本、印度等国家都以各种形式推进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概况, 通过借鉴国外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特点, 提出适合我国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小额人身保险,运行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庹国柱, 王德宝.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保险, 2009 (11) .

[2]朱俊生, 李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保险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年5月.

人身保险合同 篇10

一、我国社会保险的性质及类型

( 一) 社会保险的定义和性质

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主要是通过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筹调剂,对劳动者遭遇社会风险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劳动者在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情况下,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基本社会政策,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等特点。[2]

( 二) 我国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类型

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由社会保险法直接明确和规定的,具体上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五种,以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基本养老保险,是指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达到法定年龄、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及其他条件满足法律政策规定后,依法享有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劳动者在老年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具体的帮助形式一般情况下为以年或者月为单位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

基本医疗保险,又分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医疗两大类, 主要是针对参保人群在患有疾病进行治疗情况下,对所需医疗费用报销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病患及其家庭的由于就医造成的生活困难。

生育保险,由劳动者所在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保费,劳动者不缴纳生育保险。劳动者在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生育相关支出后,可以申领生育保险。

由于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特殊性,没有相应类型的商业人身保险与之对应,也就谈不到险种之间的交叉问题,故本文不予探讨。

二、我国商业人身保险的由来及类型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也就是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法将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是以保险标的作为标准划分的。其中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或者身体作为作为保险标的的类型。

三、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保费在现实中缴纳出现的问题

(一)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其承担的是最基本的养老服务,提供最基础的养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迅猛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逐步提高,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础性的养老服务难以满足全部人群的需求,商业养老保险也就随着社会整体的需求而蓬勃发展。

商业养老保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养老更高需求的选择,方便了社会大众,但是同时因其过快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有关保费的争议就是其中之一,具体表现在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二者交叉的情形下:

1. 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参保商业养老保险

这种情况有多种情形,一是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后,尚不满足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条件,又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 二是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后,已经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又投保商业养老保险; 三是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后,在基本养老保险期间中断缴纳保费,又参加商业养老保险; 四是参加了养老保险后,在基本养老保险期间中断缴纳保费,又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尚不足领取商业养老保险金,又续缴基本养老保险。

2. 先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这种情况也有多种情形,一是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后,尚不满足领取商业养老保险金的条件,又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后,已经开始享受商业养老保险金,又投保基本养老保险; 三是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后,在缴费期间中断了缴纳保费,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四是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在缴费期间中断缴纳保费,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又续缴商业养老保险; 五是先以部分缴纳保险保费,每年续费为模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六是先以一次性全部缴纳保险保费为模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 二) 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一样都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是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提供最基础的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在社会中有着兜底的作用,就是防止一个家庭因为家庭成员的患病造成生活困难或者放弃对患病家庭成员治疗的一项制度。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在设计时就赋予的特殊目的,使其在当今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医疗保险服务的更多需求,很多人在参加基本医疗的同时又投保了商业医疗保险,而商业保险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也适时地推出了很多的医疗及其相关类的商业保险服务,这些保险服务的合同当中有很多条款对于投保人以及被保险人是不利,侵害了他们的合法利益,这些受影响的合同利益当中就有关于保险保费类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 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参保商业养老保险

这种情况有多种情形,一是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后,未出现需要领取基本医疗保险金的情况,又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 二是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后,出现了需要基本医疗保险负担的条件并取得了相应的保险救济,后投保商业养老保险; 三是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后,在基本医疗保险期间中断缴纳保费,又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四是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后, 在基本医疗保险期间中断缴纳保费,又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尚未出现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救济的情形,又续缴基本养老保险。

2. 先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这种情况也有多种情形,一是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后,尚未出现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救济的情形,又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又分为一次性缴纳全部商业医疗保险和分期缴纳商业医疗保险; 二是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后,出现过商业医疗保险救济的情况,继续投保同种商业医疗保险后,又投保基本医疗保险; 三是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后,在缴费期间中断了缴纳保费,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四是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在缴费期间中断缴纳保费,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又续缴商医疗保险。

( 三) 生育保险与商业生育险

生育保险是保障妇女在生育时产生巨大的风险所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妇女生育的一种特殊保障手段,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生育保险是指针对妇女生育及其特点,通过国家强制的方式筹集生育保险基金,为怀孕和分娩的参保妇女提供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以确保参保妇女在生育期间的生活维持和健康养护, 从而维持社会人口再生产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3]商业生育类保险是投保人为被保险人投保的一种以商业保险合同为基础的保险服务,目的是提高被保险人的生育有关的保险需求,其能满足的需求层次更高,相应的保费也就更多,同时由于其具有更明显的个性及超出社会福利的一般范畴,是由投保人个人负担的一种商业服务。生育保险与商业生育保险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交叉在部分程度上同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交叉所产生的问题有类似之处,但是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特殊之处在于由于医疗保险与生育类保险的保险类型不同, 且法律对于不同的保险有着不同的特殊规定,造成了两者在部分情况下的不一致。

四、针对这些情况的思考及应对

针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二者交叉的情况所产生与保费缴纳有关的问题,我认为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从法律角度去分析我认为由几点组成:

( 一) 国家层面

保险作为现今社会生活当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与保险有了密切的联系,也因此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我国第一部保险法通过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保险法历经两次修订,而最高人民法院也作出了三个保险法有关的司法解释,同时保险监督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的部门规章,努力对社会生活中的保险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制,保障保险活动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成果是令人瞩目的,但是仍然有很多的问题不容忽视。伴随着社会生活中保险活动的爆发性增长,出现了很多法律法规触及不能到地方的“灰色空间”,这些“灰色空间”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法律有一个自身的特性———滞后性,这在保障法律的稳定性的同时又导致了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问题之后,不能很快的有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难以使问题通过法律来解决。

( 二) 社会层面

保险作为一种民事活动、一种商行为,保险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地位并不平等。保险公司是根据保险法和公司法的要求成立的公司主体,法律对其成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其具有特定的条件,且该条件很高。根据保险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保险公司需要至少具有六个主要条件,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是一个强大的法人组织。而保险相对人很多是普通的民众,不论是在经济能力又或者专业知识上,二者是难以等价齐驱的,这就造成了双方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很难有实际上的平等,且商业保险合同一般情况下都由保险公司单方订立的格式合同,而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商事行为,法律不可能过多的对其进行干涉,这就更加加剧了双方之间的不平等,进而造成利益的失衡。

( 三) 保险相对人

作为保险合同的相对人,很多情况下是单独自然人或者小的法人组织,其自身的力量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非常单薄的。他们迫于自身的需求去进行保险的投保,从投保之初除了理论上与保险公司的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之外,并没有在实质上享受过平等,或者只有很少的平等。 这些投保的个体在受到非平等的对待时,出于自身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去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进行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妥协,将自己法律上的权利拱手相让,最后在出现问题时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法导致自身的合法利益受损。

针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二者交叉的情况所产生与保费缴纳有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寻找一个平衡点进行解决:

法律是一切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源泉,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国家任何机关都不可以自行创设自己的行为,同时法律还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准则,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在有法律明文规定时,都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因为范围交叉造成的保费问题,其解决方法最终还是要通过法律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但是法律自身的稳定性又要求法律不能朝令夕改,那么允许法律授权一定的行业组织,通过行业组织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和热点问题出台对应的建议方案来进行解决,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不同于保险行业自律组织,该行业组织应当为法定准入性组织,即各个保险类公司必须加入该组织。为了提高解决社会中有关保险的问题的能力,该组织也不应承担保险自律组织有关方面功能,仅针对保险热点问题的解决进行关注,从而实现快速应对和解决保险实务中具有规律性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设立该组织的目标,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制度逐渐成熟,社会保险的不断完善发展以及商业保险不断创新进取,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保险服务和选择。伴随着二者的快速发展,双方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交叉。双方的不同目的决定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保费缴纳上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也就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二者之间的有关保费缴纳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保险保费,社会保险,商业人身保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9.

[2]郑云瑞.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人身保险,不容忽视的告知义务 篇11

某保险公司护身符定期寿险附加护身符重大痰病保险

案例:现年36岁的张先生两年前给自己投保了某保险公司护身符定期寿险保险计划,同时附加该保险计划对应的附加护身符重大疾病保险,每年缴纳保费3500元,缴费20年,保险期限20年。

律师点评

该款寿险计划的投保单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声明与授权”中规定:“本投保单以及与其相关的各份问卷及文件的陈述和声明确实无误。若不属实,本台同无效。”该项声明和授权尽管放在投保人签名位置的左侧,但由于其字体不仅小,而且排列又十分密集,如果不是刻意提醒,一般投保人是不会注意的,更不会想到在这个小小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方框内,居然悄悄埋藏着保险理赔纠纷的“种子”。据统计,在人身保险案件中。有80%以上的拒绝赔付案件是因为投保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因为,根据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投保人故意或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将有可能导致保险合同无效或保险公司单方面解除合同。因此,我们在填写投保单时,非常有必要对“健康告知书”或“声明”等问卷或文件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关于如实告知内容的范围仅限于保险人的询问。也就是说,投保人仅仅对保险人在投保单所附带的告知书或健康问卷负有如实告知的义务,对于告知书或问卷未涉及的内容,投保人并不负有主动报告的义务。因为,相对于保险人的专业优势地位,投保人对医学和保险知识相对缺乏,对自己身体状况难以准确判断,根本无法判断哪些事实需要告知,也无法判断其与保障内容之间有多大的联系。所以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只能在保险人询问的范围内,不能苛求投保人在投保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次,对于保险人的询问,只有当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时,保险人才有权解除合同。譬如该款人寿保险计划的附加重大疾病险,如果投保人隐瞒的病情与出险发病有直接关系,并且投保时隐瞒的情况影响到保费计算或承保与否,保险公司才可因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拒赔或解约。如果未告知内容与出险事故之间没有明显联系,就不该对理赔产生太多影响。

其三,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时的主观意愿不同,所导致的保险合同效力也不尽相同。在因为投保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被保险公司拒绝赔付的人身保险案件中,除少数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外,大多数投保人事实上并没有将投保时需要填写的告知书当回事,也并不清楚到底哪些项目需要如实告知,属于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根据法律规定,对于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投保人,保险公司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费;而对于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投保人,保险公司不仅不承担赔付保险金的责任,而且不退还保费。很显然,对于投保人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则相当于保险合同归于无效,投保人损失的是可期待的合同利益;而对于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相当于保险公司单方面行使保险合同的解除权,投保人不仅损失了可期待的合同利益,还损失了已缴纳的保费。

人身保险合同 篇12

(一) 人身保险的定义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身体作为保险标的、以人的生、老、病、残、亡等为保险事故的一种保险。

(二) 重要意义

1) 有利于保险公司业务拓展。随着国家对县域经济的重视, 县域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农村地区日渐富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必然会带来人们对保险保障需求的增长和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也必然会带来为保险公司业务的增长。

2) 有效提高农村人身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农村人寿保险业务规模占全国的30%但人口却占70%, 足见人身保险向广大农村发展, 不仅提高了农村中受保险保障的人口比例, 而且能使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农村人口的保险保障对我国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渗透力的增强更具有决定意义, 也为真正做大、做强中国特色保险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 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农村就业。基层保险营销、服务机构设置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开拓时必然要增加相应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 对广大的农村人口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4) 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加快实现农村小康。“辛辛苦苦奔小康、一次意外全泡汤”任然还是目前农村人口社会保障程度极低, 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的突出表现。因病返贫、因家中主要劳动力遭受意外情况而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事业, 不仅为农民提供部分解决后顾之忧的疾病、意外、养老等保障, 尽力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下的生活稳定, 不仅有助于农民早日奔生活富裕的小康生活, 而且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一) 开发农村市场的寿险公司不多, 积极性较差

早期中国人寿等大公司在农村开发较早, 已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剩余的其他寿险公司在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开发农村市场需要前期投入较大, 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长的客观情况下不愿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 对农村市场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总体投入不足, 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

(二) 农村人身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农民的真实需要

主要体现在:目前成熟的保险公司开发品种和产品都是针对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保障需求而设计的, 没有考虑到城乡差异中农民的经济水平和抗风险意识, 在加上人寿保险产品费率偏高, 农民家庭承受力差而不想参保。

(三) 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员短缺

在保险公司各种业务开拓中, 农村人身保险、农村保险市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业务相对萎缩, 对应产品在保险公司经营地位业有所下降, 从事农村人身保险的专业人才改行或离岗现象增多。再加上农村人寿保险业务拓展培训很少, 导致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很普遍。

三、拓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对策措施

(一) 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树立

1) 重视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无论从增加业务量、开辟业务新领域, 还是扩大公司影响力和覆盖面、树立公司品牌等方面, 都要摒弃市场效益少、开发力度小的不正确认识, 为防止农民因理解困难而消极对待人寿保险。

2) 保险单、投保单、暂收据、保险证以及便于展业的其他各类单证等设计充分考虑农村客户分散特点, 应便于携带和长期保存。

3) 保险单证以农民较快、较易理解的方式设置, 保险合同条款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不产生歧义, 明显位置要详细列明和描述保险责任范围和责任免除等主要条款内容, 并在订立合同时详细说明, 必要时可附加一些实例和图片等等。

(二) 积极探索农村保险管理新领域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甚至农村低保等等方面, 商业人身保险公司可针对保险公司网络和服务力量整体比较强大、农村基层政府组织办理政策保险相对薄弱的现状, 积极探索创新管理领域来解决农村人寿保险存在的问题。

(三) 要创新产品和营销、管理、服务、人才等模式

从生活水平、保障水平较低、收入不稳定的农村特点出发, 创新产品和营销、管理、服务、人才等模式应做到:

1) 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设计原则。根据“条款简明、缴费灵活、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原则, 努力开发出适合医疗、养老、意外等失地农民、从事危险工作农民、外出务工农民的各种险种。

2) 优先发展寿险小额期交业务, 以保护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创新。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可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推出满足农民的适度保障要求的价格低廉的养老、医疗等寿险产品;要调整好新单业务中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 保持合理的结构。

3) 以投资为目的不太适合农村市场的需求的分红险产品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

4) 为维护保险各方权益要加强保护、服务农民、有序开发、加强监管, 防范风险。

5) 建立农村人身保险各种制度。为防止对农村保险资源的无序开发, 严格实行保险业务员全员持证上岗制度、人身保险投保提示制度、保单销售100%回访制度, 严把农村保险机构准入退出关等, 真正把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成政府有需求、公司有效益、农民有保障的好市场。

(四) 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国家应引导保险公司会同各有关部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和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农民在养老、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险需求开发产品及服务创新, 针对农村网点不足的现状鼓励保险中介机构深入乡镇、农村, 以满足农民在各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防御风险意识的增强带来保险需求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汝志.人身保险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证分析[J].2007.

[2]文丹维.浅析我国人身保险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经验数据的论证[J].时代金融, 2007.

上一篇:中医药综合治疗下一篇:热伸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