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2024-07-25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精选10篇)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1

骨质疏松症 (OP) 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总量的绝对减少 (骨内矿化物和骨基质的比例正常) , 使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以至骨骼脆性增加, 从而出现四肢腰背疼痛、病理性骨折、体态变形等表现的系统性骨骼疾病。本病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 (高转换型, 1型) 和老年性 (低转换型, 2型) 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现代医学名称, 祖国医学中类似于本病的名称有痿证、骨枯、骨极、骨痿等, 其中定性、定位比较准确的当属骨痿, 目前多数医家倾向于此名称。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

1、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多数中医学者认为, 骨的生长和重建与肾密切相关。黄宏昌等。对11岁左右尚未行经的女性儿童进行骨密度检测, 结果表明, 其骨密度值约为成年女性骨峰值的75%左右。王际孝等。也发现, 女子7-21岁、男子8-24岁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 女子七七 (49岁) 、男子八八 (56岁) 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曾有调查组。对36879人做了目前国内最大样本的2-100岁人群的桡、尺骨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 结果表明, 骨量的发育增长期 (2-20岁) 、平衡峰值期 (20-40岁) 、衰老下降期 (>40岁) , 其变化规律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肾主骨的理论相吻合, 充分证明了中医肾主骨理论的正确性。近十年来, 国内还对肾虚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蔡新吉等。以中医辨证为基础, 对肾虚患者进行了骨矿化物含量测定, 结果发现肾虚证各年龄组骨矿化物含量均低于非肾虚证组及对照组, 与疾病的种类和病程无关, 且同病种患者中肾虚证与非肾虚证患者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肾虚证患者的骨矿化物含量有特征性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是肾虚证在骨骼中的病理变化之一。现代研究证实, 中医的肾为一组功能单位, 肾虚证是以下丘脑-垂体-多个靶腺轴系统功能紊乱, 全身生理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一种机体反应状态。肾虚证患者可能由于垂体功能减退, 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或雌激素、雄激素分泌减少, 影响钙磷代谢, 从而引起骨密度降低。并进一步提出, 骨矿化物含量的特征性改变可作为肾虚证的无创伤性诊断指标。郭素华等。对2068例40-69岁患者进行了骨密度检测, 证明肾虚证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无肾虚证者, 亦别于肺虚证或脾虚证者, 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的理论。赵玉堂等。研究发现, 健康人骨钙含量随年龄增长变化的规律与祖国医学肾主骨理论基本一致, 肾虚患者骨钙含量明显低于健康者, 从而证实“肾”的强壮与骨钙含量密切相关, 骨钙是肾主骨的重要物质基础。

2、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脾为后天之本, 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若脾胃虚弱, 运化乏力, 先天之精无以充养, 势必精亏髓空而致骨痿。故临床医家从脾肾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者颇多。魏之玉等。对196例根据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确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辨证分析, 结果发现:除肾虚型外, 尚有脾虚型、肝郁型等。不少学者认为本病病机为肾亏脾虚, 骨失所养, 治疗大法当补肾健脾, 而临床上偏重补肾, 忽略健脾, 原因在于对该病病理认识尚不全面, 有待深入探讨, 统一认识。临床上从阳明论治本病取得一定疗效, 可能是中药能调整胃肠功能, 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以及促进钙磷的吸收所致。罗为民等。做了健脾补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计量学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健脾补肾兼顾先后天的方法治疗退变性骨质疏松症, 不但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可能更适用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3、肝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祖国医学认为, 肾主藏精, 肝主藏血, 而精血互生, 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肾属水, 肝属木, 二者母子相关, 故又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说。朱丹溪曰:“主疏泄者, 肝也;主封藏者, 肾也。”二者并提, 说明肝肾二脏密不可分, 肝失肾之封藏则疏泄无度, 肾失肝之疏泄则封藏失职。同时肝阴源于肾阴, 肝用不足或过度均可影响肾藏精的功能, 并进一步影响肾主骨的功能, 以致骨无所充, 髓无所养。张洪等。运用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养血活血功效的骨宝胶囊 (鹿角胶、骨碎补、白芍、当归、淫羊藿等) 治疗7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结果总有效率为91.43%, 明显优于两对照组 (龙牡壮骨冲剂和维生素D3) 。

二、防治方药

1、复方研究

崔洪英等观察了补肾中药 (熟地黄、杜仲、牛膝、牡蛎等) 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 补肾中药与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有同等疗效, 但不良反应小。使用补肾中药治疗后的大鼠子宫重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 提示此类补肾中药对骨的作用并非“雌激素样作用”。邓伟民等观察了补肾壮骨中药 (淫羊藿、鹿角胶、骨碎补等) 对去势雌性大鼠股骨上段成骨、破骨细胞的影响, 结果表明, 补肾壮骨中药对成骨细胞增加有明显促进作用, 对破骨细胞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不少学者认为雌激素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骨质变化的影响是单方面减少破骨活动, 而补肾密骨液及雄性激素则是多方面的, 既能抑制骨吸收, 又能刺激衍化增生成骨细胞产生较多的骨基质。贾东等观察了骨疏康冲剂 (黄芪、熟地黄、枸杞子等) 对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服用骨疏康冲剂可使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钙含量、骨密度和骨强度均高于未服药的单纯骨质疏松症造模组。从病理切片看, 服用骨疏康冲剂大鼠的病变程度轻于单纯造模组。

2、单味药研究

(1) 淫羊藿。淫羊藿是常用的补肾中药, 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效。近年来研究发现, 炮制后的淫羊藿能促进性功能, 升高小鼠血浆睾酮水平, 其作用强度与肌注睾酮无显著性差异。淫羊藿总黄酮可通过降低红细胞聚集性而降低全血黏度, 从而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最近有实验证实, 淫羊藿具有促进骨髓细胞合成作用, 而骨髓的成骨功能早已被公认。李青南等观察了淫羊藿提取液对去睾丸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淫羊藿能选择性地部分抑制去睾丸后的骨高转换率, 而不减少已增加的矿化骨, 初步证明了淫羊藿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功能, 使去势大鼠骨吸收下降, 同时又有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 特别是使钙化骨形成增加, 证实了淫羊藿确实存在着“补骨”作用。高子范等应用鸡胚股骨试管内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淫羊藿注射液对鸡胚股骨的促进作用, 结果表明, 淫羊藿注射液对鸡胚股骨的生长和鸡胚股骨蛋白多糖的合成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

(2) 黄芪。黄芪补气固表、利尿化毒、敛疮生肌, 为补药之长。现代研究证实, 黄芪具有护肝、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自由基、抗衰老和抗辐射作用。黄芪能促进蛋白质合成, 从而促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 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黄芪还有护肝功效, 可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 为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提供原料, 间接促进性激素的生成;黄芪补脾健脾, 可为“补骨”提供物质源泉。谢华等通过实验证明, 黄芪可抑制破骨细胞功能, 使骨吸收率下降, 同时也有促进骨形成的补骨功效, 提示黄芪有防治氢化可的松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李朝阳等研究表明, 己烯雌酚同时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和骨形成, 以抑制骨吸收为主;黄芪则主要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 对其骨形成无明显抑制作用, 同时发现, 黄芪水提液治疗组大鼠体重增加18%, 由此认为, 实验大鼠体重的增加可能是黄芪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之一。

三、结语

当前, 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体整体的衰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 但现在只能从某些环节上来认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 并就这些发病环节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如针对绝经期后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补充雌激素;针对降钙素的下降而服用降钙素;针对钙吸收不足而增加钙的摄入量, 推而广之, 还有针对骨吸收作用过度, 采用骨吸收抑制剂;针对骨形成作用不足, 采用骨形成刺激剂等。但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而言, 针对发病环节治疗固然有效, 但用只作用于局部环节的药物去治疗全身性的病变, 显然是不得力的。而目前应用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或所含活性成分太少, 吸收有限, 疗效欠佳;或价格昂贵, 长期服用经济负担过重;或存在明显不良反应, 从而限制了患者的依从性。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悠久的历史, 后世医家根据经典论述, 多采用补肾方剂或补肝肾之剂治疗本病。现代医家则根据现代医学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理, 观察了补肝肾、补脾肾以及加用活血药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综观各种研究结果表明,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优势, 既能改善全身症状, 消除患者痛苦, 又可提高骨密度, 同时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虽然中药, 尤其是一些复方的详细作用机制目前尚未阐明, 对一些发病环节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如一些西药那么直接和迅捷, 但用整体性的调节方法来治疗整体性的功能失调, 在方法学上应是行之有效的。中药不良反应较少, 价格也相对便宜, 适合广大患者长期服用。

摘要:骨质疏松症 (OP) 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它是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骨矿物质丢失导致机械性骨机能不全或者骨折危险性增加的疼痛综合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其中的一种分型, 常见于老年人。目前运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日渐增多。本文收集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报道, 主要从中医学观点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归纳小结, 并提出自己对中医药治疗的建议, 以期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病机,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章少华, 张咏梅.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7.

[2]黄宏昌, 陈训华.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3]王际孝, 等.成年人群骨矿含量及中老年肾虚对骨矿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 1990.

[4]孙英, 王新喜, 窦忠健.益气活血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中医正骨, 1999.

[5]杨少锋.关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关系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6.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2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老年化的时代,而骨质疏松症也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其治疗上副作用小、性价比、治疗效果较好,被较多应用到临床当中。因此,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就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中医药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减少、骨结构改变为主要表现,增加骨的脆性导致骨折易发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骨骼变形、腰酸背痛、易发生骨折[1]。老年人为易发人群,特别是老年妇女,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预防及其治疗。目前,许多学者利用中医药对机体的多方位性、全身性、循环性等特点,进行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达到了副作用小、性价比高、效果较好、改善骨密度的目的。

1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

在中医学上并无骨质疏松症这个病名,其属于中医学当中“肾亏”、“骨痹”管辖范围。中医学认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主要的病因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出现,主要病变部位在肾,另外和肝、脾等部位也有关系[2]。其中,齐氏中医解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是由于脾胃虚弱,无法运送营养而导致筋骨缺乏生长激素,骨质营养不良。郑氏中医从肝肾这两个方面探讨了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我国著名专家黄苏萍教授认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主要的病因是肾、脾、肝虚,血瘀等。

2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研究

目前,我国用于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是雌激素和维生素D等。临床资料表明,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钙尔奇D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的临床防治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国内外专家越来越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研究,尤其是以补肾的方法为主,兼顾健脾补肝,辅助艾灸、针灸、拔罐、外敷、耳压、推拿等外治疗方法。

2.1 补肾的方法

根据我国古代中医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机制的解释,中医药防治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应该从补肾入手。在中医常用的药方当中,肾阳虚经常服用金匮肾气丸、青娥丸等调补;肾阴经常服用六味地黄丸、滋肾丸、封髓丹等进行调补。张立召参照“肾主骨”的病因机制原理,采用了传统的补肾药方在调补肾阳虚的金匮肾气丸中加入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对6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进行临床治疗。治疗90天之后,57例患者骨痛等骨质疏松症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占总病例数的90.47%,6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骨密度也接近正常数值( P<0.05或P<0.01或 P<0.001)。梁峰[3]等根据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标准对49例患者进行实验治疗,在肾阳虚、肾阴虚和两者都虚、两者都不虚的患者治疗药物中加入不同的中医调制,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观察,对肾虚指数进行评价,指数下降,临床症状减轻,骨密度减少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P<0.05或P<0.01或 P<0.001)。由此可见,补肾的方法在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有缓解或者减轻患者腰酸背痛等临床症状的作用,提高骨密度的数值的效果。

2.2 益肾健脾法

对补肾方法和益肾健脾两种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补肾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脾、活血化瘀防治效果较好(P<0.05)。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上主要根据益肾健脾、补血气的原则,可以对患者采用补肾的六味地黄丸、健脾的茯苓和活血化瘀的十全大补汤传统的药方进行防治。临床研究表明,不管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对患者采用活血化瘀和补脾肝,骨质疏松症防治效果明显。首先,活血化瘀有利于患者红细胞增加,促进血液循环,保证骨骼血液畅通。如:补肾益骨丸、健骨胶囊、抗骨松片等复方中药在临床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效果较好,也正在被推广。所以,应用补肾益脾,补血气,肝肾兼补是一种有效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发挥了中医药全方位、全身性和多环性的作用。

2.3 外治疗法

在临床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除了上述的内治疗法外,联合外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在我国中医学上,常用的外治疗法有艾灸、针灸、拔罐、外敷、耳压、推拿等,这些疗法简便易学、且疗效显著。其中针灸可以起到缓解腰酸背痛的作用,减轻患者疼痛。艾灸的艾条由补肾益脾、活血化瘀的中药制成,可以使患者骨密度减少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外治疗法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穴位,主要选择补肾健脾的穴位,比如肾盂穴、委中等,此外不要忽略活血化瘀的穴位。

3 总结

目前,中医药在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研究方面进展很大,特别是注重补肾益脾、活血化瘀,兼顾艾灸、针灸、拔罐、外敷、耳压、推拿等外治疗法,防治效果较佳。由于中医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具有副作用较小、性价比高、治疗效果良好、改善骨密度等优点,国内外学者越来越注重中医药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推动了其发展。但是中医药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药制剂标准很难统一,缺乏新药的研制等。另外,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严重降低了老年人这个庞大群体的生活质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需要更多的临床投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羅俊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0,23(6):80-81.

[2] 邹有华.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3(13):1797-1799.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 所选患者均与中医辨证标准相符合。80例患者中48例男性, 32例女性, 平均年龄为 (62.3±9.6) 岁, 平均病程为 (7.12±2.63) 年, 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与治疗组, 两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为 (63.1±7.7) 岁, 平均病程为 (7.24±1.74) 年;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为 (62.2±8.2) 岁, 平均病程为 (7.01±1.62)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平均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常规中药治疗, 治疗组患者实施中药补肾健骨联合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患者舌下含服或者口服补肾健骨中药, 3粒/天, 分别于午饭与晚饭后服用。并实施针灸治疗, 选取肾俞 (双) 、大椎、大抒 (双) 、绝骨 (双) 、足三里 (双) 、脾俞 (双) 、命门, 采用捻转补法进针, 患者得气后于脾俞与肾俞、绝骨与足三里加电针, 隔日以此, 进行45次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禁止服用其他补肾健骨中药。

1.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指标

(1) 痊愈:患者肾阳虚临床体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 患者症候积分降低在95%以上; (2) 显效:患者肾阳虚临床体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患者症候积分降低在70%以上; (3) 好转:患者肾阳虚临床体征、症状均得到好转, 患者症候积分降低在30%以上。 (4) 无效:患者肾阳虚临床体征、症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 患者症候积分降低在30%以下。患者治疗效果可用公式表示为:疗效=[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1]。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可以得知,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0%,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50%,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现阶段, 中医药干预治疗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逐渐被更多患者与临床治疗医师所重视。但是由于中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药物治疗方法单一等缺点, 导致中医药物治疗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不被患者认可, 而理疗、外敷以及运动、健康教育、气功和食疗等治疗措施应用与研究的都比较少, 由此就需要临床医师从中医辨证论方面对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 通过中医药综合治疗措施, 尽可能降低患者治疗痛苦, 确保中医药学能够为骨质疏松治疗做出应有的贡献[2]。

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0%,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50%,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对照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性,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骨质疏松症状改善情况均比对照组患者要好。中医药治疗中度与重度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但是对重度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则治疗效果比较差。另外, 本研究结果充分表明, 中医药在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中, 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也比较小, 注重患者整体调节性治疗, 同时, 中医药治疗还能够作用于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每一个发病环节, 从而达到抑制骨吸收和增加患者骨形成的效果。所以, 中医药治疗肾阳虚症型骨质疏松研究中作中, 应该加强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梳理, 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 开展骨质疏松辨证分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研究[3]。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患者临床症状, 使患者血Ca2+得以上升, 提高患者骨密度,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中药治疗, 对治疗组患者主要采用中药补肾健骨联合针灸治疗, 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0%,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50%,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药治疗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效果显著, 可行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中医药,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墨川, 鲁光钱, 陈颖异.加味阳和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中医正骨, 2012, 24 (8) :156-157.

[2]薛继强.肾阳虚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 2009.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4

【关键词】消渴病合并骨病;中医药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06-02

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全身代谢异常,包括骨代谢物内乱,且大多数伴有慢性并发症,骨量下降是糖尿病代谢性骨病的主要指标,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会引发骨质疏松症。据相关研究报道,平均10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50例患有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达50%,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75%的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中都有很大的可能出现骨密度降低及骨矿含量减少的症状[1]。本研究基于中医治疗理论,从发病机制、中医分型及治疗方面进行研究。

1发病机制

中医学将消渴病合并骨病归为“骨瘘”和“消渴”的范围,指消渴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形成骨质疏松这种慢性并发症,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骨极、骨瘘及腰腿痛等,又因其是由于水谷精微输布失常和邪热造成胃、肺等器官的损伤,所以也归为“消渴”病[2]。该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燥热偏盛和阴津亏虚引起的,病本是肾,肾是产生骨髓的主要器官,肾虚是影响骨瘘疾病的主要因素,出现骨枯髓减的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肾精不足。加上长时间处于燥热而使患者伤阳耗气,致使出现阴精下流、肾虚失摄的状况,而后导致骨质脆肉疏松、骨内滋养不足、骨体枯槁及骨髓减少的后果,最终成为骨瘘病。因此消渴病合并骨病得病根是患者肾虚髓空和脉络於阻,血瘀及胃强脾弱会加重患者病情。

2中医分型

中医尚未对消渴病合并骨病进行同意的辨证分型,但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对消渴病合并骨病的中医诊疗标准的规定,可以将其划分为气滞血瘀证、肝肾亏损证和阴阳两虚症3型[3]。但在不同的研究中,也存在其他的分型标准。徐磊等学者[4]在对消渴病合并骨病研究的过程中,参考患者在症候、体征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将患者辨证分型分为血行不畅、脾胃虚弱和肾亏髓亏3种。也可以将中醫证型分为湿热证、津伤燥热证、肾阳虚证及肝血虚症等几种类型。

3中医治疗

目前,主要通过中药复方诊疗的方式治疗消渴病合并骨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谢春光等学者[5]将80例消渴病合并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I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外加服D600钙尔奇,治疗组在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同时还采用中医药泄浊化淤汤治疗,处方为水蛭3克、大黄5克、牛膝、佩兰、黄芪、川芎、厚朴及藿香各10克、山楂、茯苓和泽泻各15克、葛根30克。治疗结果显示,采用中医复方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骨密度、血粘度的降低和尿钙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善,证明,中药疗法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熊莉华等学者[6]观察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合并骨病效果时,把60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利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后,治疗组30例患者通过补肾活血中医药进行治疗,药方主要为:葛根、丹参、黄芪及山药各30克、制首乌、沙苑子及鹿角胶各15克、淫羊藿及黄精各12克、血竭及大黄各10克。对照组加用强骨胶囊。治疗结果中治疗组患者的骨密度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血脂降低,血糖状况稳定,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改善了患者的血液粘稠度,证明补肾活血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小结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合并骨病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中医治疗强调的是肾功能的恢复,通过补肾、益气养阴、补脾等方式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骨量的减少,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改善患者的骨密度和骨结构。随着中医药治疗的不断应用,自拟中药复方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应将中医治疗方法规范化和合理化,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患者出现骨病的症状,提高对消渴病合并骨病患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商学征,谢培风,郭翔宇,等.补肾通络中药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首都医药,2010,08:60—61

[2]苏友新,郭进建,郑良朴,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2,12(l):27—30.

[3]杨文军.糖尿病骨质疏松与“治屡独取阳明”关系探讨[J].山东中医药学糖尿病学术学报.2010:44—45.

[4]徐磊,苏玲.滋肾通络法论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2(11):1135—1136.

[5]谢春光,张晓君,蒋跃荣,等.补肾壮骨胶囊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代谢及骨重建的调节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糖尿病杂志.2012,34—39.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5

关键词:中医辨证,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

骨质疏松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其在临床上的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强度下降,骨组织的力学功能减弱,骨组织细微结构被破坏,骨骼脆性增强,故易引发骨折,该病目前已成为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亦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问题。相关报道显示,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2]。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42例,对其中22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74.8岁。将其随即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钙尔奇D(惠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300 mg×60片,国药准字H10950030)治疗,2次/d,2片/次。

研究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滞血瘀、风寒湿盛型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患部有刺痛、筋肉挛缩、肢体萎软麻木或酸痛、凝滞强直、口唇爪甲晦暗、脉濡缓、苔白腻。该症状治疗方法主要以通痹止痛、活血化瘀为主。药用红花、川芎、牛膝、丹参、羌活、地龙、秦艽、香附、当归、甘草。关节痛甚、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者加黄芪、麻黄、乌头、芍药;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加肉桂、黄麻、防风、葛根;关节酸痛、肿胀者加桂枝、薏苡仁、海桐皮、苍术。(2)脾气虚弱型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双膝行走无力、腰背酸痛、轻微运动可导致胸背痛甚、大便久泻不止、腹胀、面色萎黄、消瘦、脉缓弱无力、舌淡苔白。该症状治疗方法主要以温阳补肾、健脾益气为主。药用:莲子肉、甘草、陈皮、白术、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桔梗。久泻中气下陷加黄芪和升麻;腹中冷痛加肉桂和茱萸。(3)肝肾亏损型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膝酸痛、关节僵硬、咽干颧红、潮热盗汗、耳鸣、眩晕、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该症状主要以滋阴壮骨、柔肝益肾的大补阴丸或左归丸加减治疗。药用:枸杞子、牛膝、山萸肉、黄柏、菟丝子、熟地黄、牛膝。患部萎软加续断和狗脊;失眠多梦加柏子仁、磁石、牡蛎、枣仁。以上药物均为1剂/d,总疗程为3个月。

1.3 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失,在帮助下可进行日常工作;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不能从事基本日常生活。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6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中后天之精有赖于脾胃化生,肾精亏损和脾失健运等均可导致骨骼失养,导致骨骼变脆且无力,故易引发骨质疏松[3]。骨骼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肾虚,而血瘀会促进病情加重,由此可以看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因素是血瘀,病因则是肾虚和脾虚,对于该病患者的治疗应该采用复位固定和康复锻炼,并遵循活血祛瘀、强筋健骨和补肾健脾的基本治疗原则进行治疗[4]。该治疗方法中菟丝子、山萸、熟地黄具有性激素的功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骨细胞的活性和促进骨生成增强;黄氏、白术、茯苓等具有提高骨代谢转换和骨细胞成骨期,调节微量元素平衡的功效。本研究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候的研究组临床疗效为95.45%,西药钙尔奇D治疗的对照组临床疗效为65.00%,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绍文,李盛华,樊成虎,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诊治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9(12):1318-1322.

[2]杨红云,塔拉,崔秀梅,等.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123-2124.

[3]相殿文.中医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128-129.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6

关键词: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中医,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属“痹症”之范畴, 以反复发作的关节滑膜炎为主要临床特征, 早期症状有关节疼痛与活动障碍, 晚期可致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中骨组织破坏, 严重者有残废的危险[1,2]。为了了解中医治疗老年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本文分析吉林市结核病医院中医骨伤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4例老年RA继发骨质疏松症病例资料,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分别施治,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吉林市结核病医院中医骨伤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老年RA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34例, 男13例, 女21例, 年龄61~83岁, 平均年龄 (70.6±6.3) 岁。病程1~29年, 平均病程 (7.8±2.0) 年。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标准[3]。所有患者均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畸形与关节功能受限等临床表现, 除此以外有伴有发热2例, 伴有高血压病6例, 消瘦7例, 食欲低下11例, 伴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2例, 伴有双下肢浮肿1例。病因主要有受寒冷潮湿5例, 外伤4例, 劳累5例, 感染6例, 病因尚不明确1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分别施治, 而对照组10例采用西医疗法。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萘普生片 (0.25g/片) 口服, 一日2次, 早晨口服0.25g, 晚上口服0.5g, 服药时间2~3个月。

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分别施治, 可分以下三型。

肝肾阳虚型7例, 症见关节疼痛、口干面赤、五心烦热、易饥纳少、时常低热、不寐心悸、脉弦数、舌红苔薄、X线摄片表明骨质疏松与骨密度低下。治则应为通络清火、填髓滋肝。处方组分一般为:知母、生地、桂枝、白芍、炙蜂房、鳖甲、秦艽、当归、麦冬、骨碎补、丹参、地鳖虫、补骨脂。

肾虚瘀滞型11例, 症见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痛处不移且持续难消、关节活动不便、骨蹉跎、舌瘀苔薄、脉弦滑、X线摄片表明骨质破坏或骨质疏松。治则应为活络蠲痹、益肾消瘀。处方组分一般为:鹿衔草、鹿角霜、仙灵脾、仙茅、刨甲片、干姜、桃仁、当归、苏木、红花、全蝎、蕲蛇。

脾肾阳虚型6例, 症见关节阵痛、畏寒时冷、易泄泻、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脉濡细、小便清长、X线摄片表明骨质疏松与骨密度减少。治则应为利湿健脾、益肾温阳。处方组分一般为:独活、羌活、威灵仙、桂枝、川苁蓉、仙灵脾、制川乌、牛膝、苡仁、骨碎补、小白花蛇、蜈蚣。

1.3 疗效评判方法

显效:体征症状改善程度超过75%, 关节功能显著恢复, 治疗后随访结果有显著改善。好转:体征症状改善程度超过30%但不超过75%, 关节肿痛症状减轻, 关节功能有所恢复, 治疗后随访结果有好转。无效:体征症状改善程度不超过30%, 关节无显著好转, 治疗后随访结果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表示,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服药2~5个月, 治疗后疗效的比较见表1。可见, 中医治疗老年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疗法 (P<0.05) 。

注:*P<0.05, 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RA是最为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关节对称性疼痛与肿胀, 若不采取及时有效合理的治疗, 一般在3年之内会因关节内骨组织破坏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残废[4]。RA早期可出现骨质疏松症状, 伴随RA病情进展, 加之治疗RA时长期大量服用的糖皮质激素, 会加重骨质疏松症状, 而老年患者更易继发骨质疏松症[5]。所以, 在老年患者RA治疗的同时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国中医传统理论认为RA继发骨质疏松症属于正虚邪实之范畴, 其病机一般为肾脾亏虚, 风寒湿入侵, 从而阻塞脉络。肾生髓, 肾虚易导致髓亏虚, 骨软无力, 继发骨质疏松, 因而治疗应以调理阴阳、补肾益精等为主[6]。本文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RA继发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RA的并发症, 有利于的RA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袁风红, 邹耀红, 俞可佳, 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与骨侵蚀关系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9, 13 (12) :841-844.

[2]宋淑菊, 马骥良.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质疏松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 (4) :244-246.

[3]林庆衍, 周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3, 19 (12) :1384-1386.

[4]朱秀英, 刘歆, 裴丽春, 等.中老年妇女20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病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39) :136-137.

[5]宋淑菊, 马骥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02, 41 (2) :128-129.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篇7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激素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功能、遗传基因等均有关联[1]。中医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虽然各家都有自己的论述, 但目前比较一致的是与肾、肝、脾等有关系[2], 其中肾气盛衰是骨质枯荣的根本, 脾胃虚损致气血不足, 肝失疏泄致瘀阻脉络是导致骨质疏松症重要因素[3]。章权等[4]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藏精而生髓, 骨之精气盛衰决定骨之强弱。肝藏血, 主疏泄, 肝肾同源, 肝失条达则引起肾精亏虚, 骨髓失养。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气血化生之源, 并且脾主肌肉。陈丽琛等[5]认为骨质疏松症病机以肾精不足, 骨络空虚, 骨络瘀痹为主, 加之肝失疏泄, 络脉瘀阻, 同时由于年老肾精渐耗, 后天回补无力, 精髓化源不足, 骨失所养, 加之易感六淫, 致气血运行不畅, 筋骨失养而发本病。徐桂琴等[6]根据骨质疏松症身长缩短、驼背、不能负重等临床表现, 认为肝肾不足, 肾气亏虚, 气血两虚, 肾阴不足, 久病不起, 筋伤、血瘀均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

综上所述, 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以肾精亏虚, 骨髓化源不足, 不能营养骨骼为主, 肾虚骨骼失养为本, 脾胃虚弱, 肝郁血瘀, 劳逸失度, 感受外邪为标, 为本虚标实之证。

2 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 各家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其分型有不同的看法。谢雁鸣等[7]对5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问卷的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 聚类分析和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技术对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症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 常见症候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方朝晖等[8]对10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研究发现, 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四个证型发生概率最高, 认为这四个基本证型独立诊断的方法, 能更灵活、更准确地反映中医证候的特点, 使证候诊断具有可比性和重复性。

3 中药治疗

3.1 复方中药治疗

复方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可根据患者病情辩证用药, 有其灵活性和实用性, 并在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疗效。黄辉等[9]分别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和左归丸加减辩证治疗脾气亏虚型和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文锋等[10]采用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症89例, 总有效率93.88%。钟秋生等[11]采用自拟温肾散寒方 (菟丝子、补骨脂、炒杜仲、熟地黄、当归、熟附子、细辛、鹿角胶) 治疗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60例, 总有效率达90%。王东岩等[12]采用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作用的骨质疏松灵胶囊 (由黄芪、仙灵脾、怀牛膝等组成) 治疗骨质疏松症60例, 总有效率95%。陈广智[13]采用补骨壮骨化瘀方 (仙茅、仙灵脾、羌活、独活、鹿角胶、巴戟天、煅龙骨、煅牡蛎、川芎、续断、枸杞子、熟地黄、龟板、骨碎补、甘草) 治疗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30例, 总有效率达96.7%。张运等[14]采用骨疏丸 (由骨碎补、补骨脂、熟地黄、龙骨等组成) 治疗肾虚型骨质疏松症300例, 总有效率89%。刘欣等[15]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50例, 其中有10例同时服用珍牡肾骨胶囊, 总有效率达100%。陈慧侬等[16]采用具有补骨壮阳, 健脾胃之中药淫羊海马散 (淫羊藿粉、海马粉、白术粉) 口服治疗骨质疏松症75例, 对患者的疼痛症状及骨密度的改善均达100%。吴俊哲等[17]采用二仙汤 (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 总有效率93.3%。

3.2 单味中药治疗

有关部门对骨碎补总黄酮进行多方位的研究, 进一步证实了骨碎补总黄酮的现代药理和作用机制为增加骨量、改善骨密度、维持骨微结构的完整性、抑制骨关节软骨病变、镇痛消炎、降低血糖度。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 促进骨形成;增强骨的矿化;改善骨调节激素的紊乱状态, 抑制骨吸收[18,19]。有研究发现, 淫羊藿具有雄激素样作用, 能促进骨髓细胞的DNA合成, 促进骨组织蛋白质合成, 成骨细胞生长, 还对破骨细胞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能对抗动物去卵巢、去睾丸及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20]。还有研究证明[21], 三七的主要成分三七总皂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诱导过程中, 不仅能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增殖, 从而促进骨重建, 而且能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与活性, 抑制骨吸收, 从而发挥促成骨作用。

4 针灸治疗

针灸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已被临床所验证。通过针灸穴位, 刺激机体的经络系统, 产生生物电的活动, 调节脏腑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强化机体的代谢功能。临床研究发现[22], 针灸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自由基, 提高患者的抗氧化能力, 增加骨密度, 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期骨量减少。庞勇等[23]采用针灸 (温针灸肾俞、足三里、悬钟、大杼;电针肝俞、三阴交、阳陵泉、温和灸关元穴)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 总有效率93.3%。陈有国[24]采用疼痛部位及其周围的穴位先予电针治疗后配合悬灸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00例, 总有效率100%。

5 综合治疗

苏志伟等[25]采用自拟补骨壮骨汤 (熟地黄、杜仲、何首乌、狗脊、肉苁蓉、当归、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桑寄生) 配合骨化三醇胶丸 (上海罗仪制药厂生产) 口服治疗骨质疏松症60例, 总有效率达93.3%, 对照组只服骨化三醇胶丸, 总有效率64%。王全杰等[26]采用口服自拟补肾壮骨方 (熟地黄、知母、当归、仙灵脾、巴戟天、黄芪、自然铜、生龙骨、生牡蛎、鸡内金、丹参、三七等) 配合口服钙剂及维生素AD胶丸, 同时还配合雌激素替代疗法 (口服E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或单服利维爱) 治疗骨质疏松症176例, 总有效率95.3%。向祖鑫[27]采用中药内服 (参苓白术散加减或左归丸加减) , 配合中药熏洗 (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威灵仙、千年健、红花、苏木、续断等) 局部, 同时配合西药骨康泰灵注射、口服金钙颗粒、维生素AD胶丸, 再根据病情加用针灸或推拿以及高频电疗或磁疗等, 治疗骨质疏松症128例, 总有效率达100%。

6 小结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8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治法,中药,研究进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慢性病中的一种,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病情迁延、预后差、常伴有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特点,中医药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和骨密度,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本文介绍PMOP的中医常用治法,结合常用中药的现代医学及药理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常用治法

1.1 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法

肾虚是PMOP的核心病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依赖后天之本的滋养得以充盈。结合中老年患者多虚多瘀、久病入络的特点,常常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王新等[1]观察芪藿丹健骨方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疗程为3月,选用强骨胶囊作为对照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强骨胶囊组疗效相当,芪藿丹健骨方可提高骨密度,改善临床症状。王加谋[2]以补肾、健脾、活血法为组方依据,观察中药骨疏通方治疗83例PMOP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骨疏康口服液进行对照,疗程为3月,疗效显示骨密度的提高方面骨疏通方优于骨疏康口服液。国内知名学者刘庆思教授[3]根据这一理论特点研制中药骨康口服液,与阿伦膦酸钠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周期为2年。结果表明骨康组治疗后患者骨密度增加,血清雌二醇水平提高,IL-6降低,证明骨康口服液具有降低骨吸收的功能,可能与提高体内性激素、雌激素水平,降低IL-6分泌有关。

1.2 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法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体质虚衰,PMOP日久耗伤气血与肝肾之阴,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主骨,肝肾阴虚导致精血不足,筋骨失养。陈可冀院士等[4]将210例PMOP患者分为益骨胶囊组、骨化醇组、安慰剂组,观察益骨胶囊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随机双盲、阳性对照和安慰剂对照显示,益骨胶囊可以有效治疗PMOP,能明显提高腰椎和髋部BMD,提高骨痛缓解率及活动连续时间、无椎体新发压缩性骨折,未见有可能相关的毒副反应,并且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性激素水平。许旺等[5]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益肾养肝合剂与葡萄糖酸钙片的疗效,疗程为6月,研究发现益肾养肝组在腰背疼痛和酸软乏力症状、骨密度改善、总体疗效方面均优于葡萄糖酸钙组。光爱珍[6]以六味地黄丸与虎潜丸加味方制成丸剂,与西药钙尔奇D进行对照,疗程为6月,中药组观察发现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明显改善,68.8%的患者腰椎骨密度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且服药期间患者肝肾功能无异常改变。

1.3 补益肝肾,健脾活血法

肾、肝、脾是与本病发病最为相关的脏腑,绝经后妇女肝肾不足,脾胃运化受碍,气血乏源,气虚无力血行,不化精,骨骼因精虚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致骨质疏松发生。阿依加曼·阿不拉等[7]采用“淫羊藿、杜仲、续断、黄芪、葛根、补骨脂、枸杞、当归”等组成中药散剂,对照组选用口服元素钙,研究显示治疗组在总有效率,血清骨代谢指标BGP、ALP以及股骨颈、华氏区、股骨大转子BMD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证明中药能够调节骨代谢,使骨密度升高。张银萍等[8]研究实骨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对照组为钙尔奇D与空白对照,疗程为6月。统计学表明实骨饮组对于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尿吡啶酚(PYD)等的改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与空白组,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

1.4 补肾活血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当以肾虚为主,标实则以血瘀为要,治疗上治虚不忘活血,活血而不忘补虚,从而符合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治疗特点。章林[9]将补肾活血汤与骨松保颗粒进行对照,经过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煜明[10]应用补肾活血剂治疗PMOP患者60例,与阳性药钙尔奇D进行对照,疗程为6月,治疗后中药组桡骨远端骨密度改善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尿脱氧吡啶啉改善显著优于西药组,补肾活血方标本兼治,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除上述治法外,还有疏肝补肾法、补肾壮阳法等,从PMOP中医常用治法可以看出,现代医家更为关注脾、肾二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虚是核心病机。莫传伟[11]对227名广州市社区绝经后妇女进行中医证候要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发现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人群中肾虚证发病达到94.9%,是PMOP的主要病机,因此补肾是治疗的关键,而活血化瘀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始终。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四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围绕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开展的中药临床与实验研究逐渐深入。单味中药研究中,有效中药物质基础与药物作用机理阐释是实验研究的重点,疗效评价是临床研究的关键[12]。根据肾虚血瘀的病机特点,结合PMOP的用药频率,查阅相关期刊文献,对淫羊藿、骨碎补、枸杞、丹参四味常用中药的现代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情况作一概述。

2.1 淫羊藿

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或柔毛淫羊藿等的全草。性味辛、苦、温,归肾、肝经,主要功效为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研究发现日本妇女骨质疏松以及骨折发生率较低,这与日常饮食中植物雌激素含量高有关,植物雌激素常被发现存在于许多药物中,如中药淫羊藿[13]。

黄酮类成分是淫羊藿抗骨质疏松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宋敏等[14]采用血清药理学和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显示2.5%和5%质量浓度的淫羊藿总黄酮大鼠血清血清表现出强烈的刺激细胞增殖活性,并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结节数和Ⅰ型胶原表达,说明淫羊藿总黄酮代谢产物具有促进骨形成活性。武密山等[15]探讨淫羊藿总黄酮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淫羊藿总黄酮治疗后血清雌二醇水平、椎骨骨密度、下丘脑和海马ERα及ERβ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证实了其防治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选择性上调下丘脑和海马ERα,ERβ mRNA的表达有关。

骨质疏松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指标以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是淫羊藿苷成分药理学研究的主要表达形式。肖俊,张金娟等在已证明淫羊藿苷可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基础上[16],又观察了淫羊藿苷对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17]。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小梁平均宽度、骨皮质平均厚度、骨小梁面积及成骨细胞数明显减小,破骨细胞数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骨小梁平均宽度,骨皮质平均厚度、骨小梁面积和成骨细胞数明显增大,破骨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证明淫羊藿苷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骨形态计量学指标。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骨髓腔内的脂肪细胞尤其是脂肪形成在骨质疏松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学者的兴趣和关注。秦佳佳等[18]运用淫羊藿含药血清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MSCs)成脂分化进行干预,得出结论为成脂诱导中药高剂量组及成脂诱导西药组均能抑制MSCs成脂分化,但短时间内高剂量淫羊藿含药血清功效略逊于西药尼尔雌醇。

曾炎辉等[19]纳入PMOP患者60例,采用淫羊藿煎服,疗程6月,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骨代谢指标,研究显示治疗后6月各种骨痛症状和体征、血碱性磷酸酶、尿Ca/Cr、尿HOP/Cr均有显著性差异。Shou Zhe-xing等[20]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淫羊藿总黄酮0.45 g/次,每天3次,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骨疏康颗粒10 g/次,2次/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L1~L4),股骨颈,Ward’s 三角,大转子和左髋的骨密度变化及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研究表明,淫羊藿总黄酮治疗能有效抑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白秀美,李义凯[21]运用单味淫羊藿(淫羊藿25 g)为煎剂口服,对照组为福善美片剂口服,发现淫羊藿在改善血清雌二醇、IL-6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证明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方面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及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2.2 骨碎补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或中华槲蕨的根茎,性味苦、温。归肝、肾经,主要功效为补肾强骨,活血续伤。中国中医科学院谢雁鸣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进行了骨碎补总黄酮镇痛抗炎作用、血清免疫学、基因水平、对成骨细胞体外培养、安全性方面的实验研究。

实验证实骨碎补总黄酮具有增加动物骨密度作用,提高血钙含量,促进骨的形成几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和对热传导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骨碎补总黄酮具有抗炎作用,并能抑制毛细血管渗透性的增高[22,23]。

在血清免疫学方面,骨碎补总黄酮能显著提高大鼠股骨、腰椎骨密度,作用明显优于骨松宝片对照组,并且骨碎补总黄酮能调节细胞因子IL-6、IL-4、TNF-α的水平,其中中剂量组IL-6、TNF-α较模型组明显降低,骨碎补总黄酮三个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4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24]。从而得出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提高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对血清TNF-α、IL-6水平有抑制作用,对IL-4分泌有促进作用。在基因水平方面,骨碎补总黄酮灌服6个月后大鼠模型基因过度表达能基本恢复正常,表明骨碎补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基因表达水平有一定影响[25]。

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面,研究骨碎补总黄酮不同剂量组对成骨细胞体外培养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能提高用UMR-106细胞培养的细胞内ALP活性,并且在不同时间24、48、72小时有相应变化,有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以48小时最为理想,证实骨碎补总黄酮对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均有促进作用[26,27,28]。通过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对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菟丝子总黄酮、柚皮苷、槲皮素、陈皮苷6种植物黄酮进行对体外骨细胞培养作用的比较研究,6种黄酮类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除槲皮素外均有一定的作用,以骨碎补总黄酮作用最为广泛和明显,以骨碎补总黄酮最为广泛,淫羊藿总黄酮次之,菟丝子总黄酮最差。

在骨碎补总黄酮安全性研究方面,对小鼠、大鼠按照其最大耐受剂量灌胃给药后,其饮食、活动、精神状态等体征均无异常变化,体重变化在正常范围内[29]。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尸检可见动物腹腔内有少量残留药液,重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总黄酮LD50=5.99 g·kg-1,因此结论表明骨碎补总黄酮急性毒性实验未显示毒性作用,预期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2.3 枸杞

枸杞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主要功效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枸杞多糖是枸杞的主要药理成分。

王彦明等[30]选用2月龄成年雌性SD实验大鼠50只,研究枸杞多糖(LBP)对去势雌性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将去势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势+生理盐水组、去势+枸杞多糖高剂量组、去势+枸杞多糖低剂量组、去势+己烯雌酚组5组,每组10只。术后各组常规饲养10周后给药干预,12周后行股骨干重测量、骨矿密度检查并观察骨的形态学改变。研究发现与去势+生理盐水组相比,去势+枸杞多糖高剂量组、去势+低剂量组均能增加去势雌性SD大鼠股骨干重、骨密度值,两组骨小梁结构较完整、连续性较好、吸收陷窝少,从而得出枸杞多糖对成年去势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有明显的骨质改善作用。

2.4 丹参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性味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主要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除烦。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份在化学结构上不同,前者主要含丹参素、儿茶醛A和B等,后者有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等。

庞婷婷等[31]通过实验证明丹参素和丹酚酸B均可抑制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使脂肪细胞生成减少、油红染色化学比色值降低,脂蛋白脂酶表达减少;还可促进MSCs碱性磷酸酶的分泌。同时丹参素和丹酚酸B可使PPARY的mRNA表达减少,使Sirtl的mRNA表达增多,作用与Sirtl特异性配体白藜芦醇相似,提示丹参素和丹酚酸B可能通过Sirtl-PPARr途径来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崔燎等[32]通过探讨丹参酮的骨药理学作用,以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动物为研究模型,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首次从整体水平研究丹参酮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丹参酮具有明显骨药理活性,可有效预防去卵巢大鼠骨质梳松,防治松质骨丢失作用对椎骨优于胫骨,其疗效与雌激素相当,然而不抑制骨形成是其优点,也无雌激素副作用。

丹参成分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经典文献为1996年《丹参酮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3],截止2011年10月被引频次为64次。李隆敏等选择45~74岁、绝经1~25年的妇女61例,对照组28例.用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中药丹参酮治疗,对照组用尼尔雌醇治疗,同时补充钙剂。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雌二醇(E2)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尿钙(u-Ca)尿肌酐(UCr)及尿羟脯氯酸(U-Hpt)。结果表明:治疗组服药后AKP、BGP、尿Ca/Cr及Hpr/Cr明显低于治疗前。E2治疗前后无差异。提示丹参酮和尼尔雌醇均有抑制骨吸收及降低骨转换率延缓或阻断绝经后快速骨丢失的作用。

3 小结

骨质疏松症康复治疗三法 篇9

防跌倒训练

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人,平衡能力下降,肌肉力量减弱,或者因驼背导致身体重心前移,容易跌倒,继而伴随骨折,甚至危及生命。

跌倒风险,可以通过平衡功能测定仪进行评估,客观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当前的平衡能力。然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设计出个性化的负重运动、抗阻运动、本体感觉训练和平衡训练。通过运动训练,增加骨应力,加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内外结合,从而预防跌倒。即使发生过骨折,通过运动训练也可以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马步训练:双脚离墙约一脚的距离,肩膀、背部、臀部贴墙,内收下巴和小腹,身体慢慢向下滑动,膝关节屈曲角度在30°左右,然后慢慢往上滑动。

腰腹部力量训练:仰卧位,背部、腰部、臀部紧贴床面,屈髋屈膝90°,收紧小腹,维持正常呼吸节奏,双手于体侧在0~45°范围内上下摆动。

下肢力量练习:双手紧握扶手,在软垫上进行踏步练习。保持步速均匀,强度适中。

以上动作训练均每次维持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天3~5组。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方法没有“通用版”,患者应咨询康复医师。训练时,患者旁边需要有人保护。

“穿”矫形衣

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可能发生身高缩短和驼背。由于骨质疏松,骨小梁萎缩,骨量减少,骨的承受压力能力下降,椎体易受压变形,呈鱼尾状或楔形,特别是椎体前部变形,导致胸腰椎脊柱前屈后弓,造成驼背,影响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并出现呼吸不通畅、胸闷心慌、跌倒等。此外,椎体的压缩加上椎间盘脱水及下肢关节内软骨退化,使身长变短。据测定,身高往往比年轻时降低超过3厘米。

其实,早期的驼背是可逆的。研究发现,长期佩戴脊柱矫形器,通过增强背部肌肉力量,让脊柱维持在直立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驼背,缓解疼痛,增强肺活量;也有助于减少跌倒风险,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根据患者的背部曲率和身材尺寸,选择佩戴合适的脊柱矫形器。平时只需白天佩戴,操作简便,感觉舒适。每天佩戴时间:第一周10~15分钟;第二周30分钟;第三周1小时,第四周2小时。患者应在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使用脊柱矫形器,佩戴时间需根据身体情况循序渐进。

佩戴示意图:

镇痛治疗

腰背或周身骨骼疼痛,会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使用降钙素类制剂缓解骨痛等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疗法。它是一种独特的物理治疗方法,能促进脊柱周围的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成骨细胞活性,改善骨质量,达到止痛疗效。通常一周左右可见效,治疗过程安全舒适,无痛苦。

预防和避免骨质疏松及骨折,既要坚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又要适当进行现代物理康复治疗,让老年人的生活越活越精彩。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临床资料均选自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 其中, 男35例, 女45例, 年龄61~88岁, 平均 (70.4±6.3) 岁, 病程2~12年, 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翻身痛、腰背部静息痛、负重痛及前屈后仰痛, 使用骨密度仪对全部患者进行检查, 可见他们的骨量均在峰骨量2个标准差 (2SD) 以下, 且均排除肿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心肝肾疾病及其他疾病引发的疼痛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三醇软胶囊 (每粒含0.25 g骨化三醇, 晨起空腹服用) 维生素D钙咀嚼片 (每片含100IU维生素D、750 mg碳酸钙, 每晚服用) 、治疗, 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骨质疏松治疗仪 (XT-2000B型) 治疗, 1次/d, 每次30 min, 两组均持续治疗30天[1]。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以下指标进行密切观察:血磷、血钙以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骨密度;骨痛缓解情况;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磷、血钙、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知,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磷、血钙、骨代谢标志物均出现一定变化,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 对照组和试验组骨密度分别为 (0.289±0.092) g/cm、 (0.302±.085) g/cm, 治疗后, 两组的骨密度分别为 (0.361±0.095) g/cm、 (0.305±0.091) g/cm, 和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的骨密度出现明显改善 (P<0.05) 。

2.3 骨痛缓解及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1个月后, 对照组中无效26例, 有效11例, 显效3例, 总有效率为35%;试验组中无效2例, 有效21例, 显效17例, 总有效率为95%, 由此可知, 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P<0.05) 。其中, 对照组中有4例出现肌肉酸痛、腹胀现象, 试验组中有2例出现四肢抽搐, 3例出现轻微的腹胀、恶心现象, 两组患者均没有做任何处理, 且均得以自行缓解。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可知, 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 现阶段, 常使用手术、药物以及康复理疗对此病进行治疗, 研究发现, 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具有一定差异, 前者主要是因为雌激素水平出现突然降低, 从而导致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出现了一定降低, 进而使骨量出现快速丢失现象, 而后者主要则主要是因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骨的形成出现了不足现象, 还发生骨吸收症状, 此外, 骨代谢的转换效率出现了一定降低, 在老年人中, 其体内的骨量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以退行性方式发生改变, 会导致其机体的内分泌激素水平也出现变化, 而骨重建负平衡就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3]。临床实践表明, 将骨质疏松治疗仪应用在老年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 可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骨密度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使用骨质疏松治疗仪对试验组中的40例患者进行治疗, 就取得了良好疗效。

骨形成出现一定减少、骨吸收增加以及骨矿流失等病理变化是导致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认为,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代谢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反应, 且其有着良好的重复性及特异性, 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中有着重要意义[4]。现阶段, BLAP主要用于对骨形成进行反映, 而TRACP5b则主要用于对骨吸收进行反映, 本研究中患者的血钙在治疗前后均没有出现较明显的变化,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药物疗法及骨质疏松治疗仪的辅助治疗均不会对血钙产生明显影响, 而治疗后, 试验组的血清TRACP5b比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所降低, 且血清BALP也比对照组高, 这就说明在骨质疏松治疗仪的作用下, 可加快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形成, 且在骨吸收的抑制方面也有良好效果[5]。IL-1具有加快骨细胞的分化及繁殖的作用, 从而可促进骨吸收, 并使骨质疏松症得到一定发展, 治疗前后, 两组患者的血清IL-l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由此可知, 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炎性因子而言, 两种治疗方法都不会明显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宁.ZH-21骨质疏松治疗仪配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30例[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4) :114-116.

[2]梁莉萍, 王立.鲑鱼降钙素联合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3 (10) :114-115.

[3]王勃, 刘田.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 2013 (5) :154-155.

[4]王震东.骨质疏松治疗仪联合雌激素骨质疏松治疗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9) :101-102.

上一篇:融资工程承包走出去下一篇:健美操专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