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治疗(精选12篇)
中医学治疗 篇1
感冒俗称伤风, 是风邪挟杂他邪侵犯人体肌表而引起的一种病理反应。这种病症病因复杂, 夹邪不同, 体质不同, 则治疗亦不同。但是, 分类仍以风寒和风热2类为主。所以, 临床治疗时, 应该首先分清风寒风热的性质, 再辨夹邪, 后辨禀赋之各异, 辨证论治, 方能达到治疗之目的。
1 辨风寒与风热
1.1 风寒感冒
为风邪夹寒邪侵犯肌表所致, 临证可见发热轻恶寒重, 鼻塞, 流清涕, 喷嚏频繁, 口不渴, 无汗, 咽痒, 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头身拘急而痛, 或兼咳嗽。此证多见于冬季, 阳虚或一般体质易感。
病机:伤于风者上先收之, 所以多侵犯人体的上部即上呼吸道,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肺之所主, 且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外邪侵袭, 正气奋起抗争, 鼻为肺之液, 故鼻塞流涕、喷嚏。风寒之邪上犯咽喉则咽痒。肺失肃降其气上则咳嗽。寒性凝滞, 腠理闭塞而无汗。津液未伤伤口不渴。寒邪易伤阳气, 主收引, 故头身拘急而痛, 苔薄白, 脉浮紧皆属风寒袭表之象。
治疗时, 轻者宜选葱鼓汤, 重者宜选荆防败毒散加减, 外寒内热宜选大青龙汤或防风通散。
1.2 风热感冒
为风邪挟热侵犯肌表。临床主要症状是发热重而恶寒轻, 鼻塞, 流浊涕, 喷嚏, 口微渴, 有汗或无汗, 咽喉疼痛或红肿, 舌苔薄白, 面欠润, 脉浮数;或有咳嗽, 头痛, 身痛。此证春季易发, 素体阳盛阴虚易感。
病机:风热之邪侵犯肺卫, 邪正相争, 故发热重而恶寒轻。肺气不和, 肺气为之不利, 故鼻塞, 流浊涕, 喷嚏。热邪耗伤津液, 故口微渴。风热上犯咽喉, 热毒雍, 滞则咽喉疼痛或红肿;上犯清空则头胀痛, 肺气不利反而上逆则咳嗽。热为阳邪, 其性开泻, 腠理开泻则有汗。风热侵袭肌表, 脉络不和则身痛。脉舌皆为风热犯表之征象。
治疗时, 治则为辛凉解表, 方选银翘散加减, 咳嗽重者宜选桑菊饮。
1.3 时行感冒
即流行性感冒。虽归于风热感冒之中, 但热毒较重, 与风热感冒证治均有差异, 故临证应明辨之, 辨之方法有: (1) 从病因来看, 时行感冒为疫毒从口鼻而入, 热毒深重;风热感冒则由风邪入侵肺卫。 (2) 从传染性来看, 时行感冒的传染性强, 而风热感冒传染性弱。 (3) 从症状看, 时行感冒全身症状重, 上呼吸道症状轻, 患者早期就可出现发热, 畏寒, 头痛, 乏力, 全身酸痛等症状, 鼻塞, 流涕, 喷嚏等较轻;风热感冒则上呼吸道症状重, 全身症状轻。
由于时行感冒热毒炽盛, 所以应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为治则, 当以治风温或冬温之法治之, 以银翘散参以清气、入营论治, 气营两清, 方用清瘟败毒饮治疗。
2 辨夹邪
四季不同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故夹邪长不同。夏日多夹暑, 长夏或阴雨连绵易夹湿, 秋多夹燥。同时, 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 可出现夹食、夹痰、夹气、夹火、夹瘀等情形。
2.1 夹暑
暑为夏月主气, 其性炎热, 易伤夤夜, 夹湿耗气, 夏日感冒多夹暑湿邪气。 (1) 风热夹暑:发热微恶风寒, 汗出, 头晕而重, 咳嗽微腻, 脉濡而数。治当涤暑宣透, 方宜雷氏清凉涤暑法。 (2) 风寒夹暑:风寒束表, 暑实内蕴, 临证见恶寒, 发热轻, 无汗, 身行拘急, 脘痞心烦。治当宜散表寒, 涤暑化湿, 方宜新加香糯饮。
2.2 夹湿
湿为长夏主气, 其性重浊, 易伤阳气, 易阻气机, 绵缠难愈。阳虚, 脾虚, 素体湿盛之人易感。 (1) 风热夹湿:除风热表证外, 兼头重肢倦, 胸闷, 泛恶, 小便黄浊, 苔腻, 脉濡而数。治当在银翘散基础上加藿香、佩兰等化湿之品, 并慎用寒凉。 (2) 风寒夹湿:除风寒表证外, 尚有头重肢倦, 胸闷, 泛恶, 纳呆, 口不渴, 甚则泄泻。治当辛温发散, 宣化浊湿, 方宜羌活胜湿汤加减, 或于治风寒感冒药中加厚朴、佩兰、半夏、藿香等。
2.3 夹燥
为秋季之主气, 其性干燥, 易伤津液。初秋天气炎热多温燥, 晚秋多为凉燥。 (1) 温燥:发热微寒风寒, 鼻咽干燥, 咳嗽无痰或少痰, 痰不易咳出, 头痛少汗, 口渴, 舌边尖红赤, 苔落白而干, 脉浮数大。治当疏风润燥, 辛凉解表。方宜桑杏汤。 (2) 凉燥:发热轻恶寒重, 鼻塞咽干唇燥, 咳嗽无痰稀, 头痛无汗, 舌苔白而欠津, 脉浮细。治当辛温解表, 宣肺润燥。方宜桑杏汤。
2.4 夹食
多由素体脾胃虚弱, 纳化失司, 或暴饮暴食, 复感风寒而发。其证, 外有风寒或风热表证, 又有暧腐吞酸, 腹满胀痛, 矢气其快臭或泻下秽浊, 或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或拒食。治当风寒宜辛温解表消食导滞, 方宜选荆防败毒散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枳实;风热宜辛凉解表消食导滞, 方宜选银翘散加消食导滞之品。
2.5 夹火
多是火热内蕴, 风寒外束。临证所见:发热恶寒, 鼻塞, 流涕, 喷嚏, 咽痛, 头身疼痛, 或咳嗽气息, 口渴喜饮, 痰黄黏稠, 心烦尿赤便秘, 舌红苔薄白, 脉浮洪数。治当外解表寒内清火热, 方宜选防风通圣散。
2.6 夹痰
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 痰饮内停, 复感风寒, 引动痰饮而发为本病。临证见:外有风寒表证, 内见咳嗽多痰, 胸闷食少, 或喘促而不得卧, 痰声漉漉。治当在解表的基础上化痰除湿或温阳化饮, 方宜选荆防败毒散加二陈汤, 或苓桂术甘汤加辛温解表药物。
2.7 夹气
多见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复感风寒。证见:外有表证, 兼见胸闷不舒, 胸胁胀满或疼痛, 善大息。治当解表疏肝理气, 方宜在解表的基础上加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柴胡等或于柴胡疏肝散加辛温解表之品。
2.8 夹瘀
素有瘀血, 或经水适来, 复感风寒, 寒性凝滞, 易伤阳气, 使瘀邪更甚。临证见:外有表证, 兼面色黑, 肌肤甲错, 或局部刺痛拒按, 或大便色黑, 或经闭腹痛, 或惊悸善忘, 或狂燥不宁。轻者先解其表, 后治其瘀, 重者可于解表的同时稍加活血化瘀之品, 待表解后再治其瘀。切勿大量用活血化瘀之品, 以免引邪入里。
总之, 感冒是由风邪或疫毒在人体卫外功能减弱, 侵入人体的外感性疾病。临证的关键是是辨别风寒风热2大类, 因感邪不同, 治法各异, 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一般而言, 风寒易夹湿燥食痰夹气, 风热易夹暑湿燥食痰气火, 因夹邪性质不同, 当采取不同治法。
中医学治疗 篇2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且严重的皮肤病.临床较少见,多在30~50岁左右发病.天疱疮可以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四种.有人亦将增殖型天疱疮归为寻常型的异型;将红斑型归为落叶型的异型.其中以寻常型天疱疮危害性最大.
指导意见: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一,由于病程慢长,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药物引起的副反应.治疗天疱疮最好找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皮肤科医生.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3
【关键词】 脑梗塞;脑出血;中医药;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主要表現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本病在中医属中风病之中经络范畴范畴。本病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2-72小时,平均1. 5天;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表现;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52例,合并糖尿病者21例,高脂血症23例,冠心病者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本次病情、病程、病灶数及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入选和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西医和中医诊断为脑卒中,有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6-30分之间属中型者;本组研究对象不包括完全恢复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及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 本组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基本方为黄芪45 g,桃仁6 g,红花6 g,当归9 g,赤芍9 g,川芎6 g,牛膝12g,鸡血藤15g,川芎10g,桂枝10g,三七3g,地龙10g,白僵蚕10g,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对于气虚明显者加人参30g;血压偏高持续难降者加用龙骨30g、牡蛎30g;肝肾阴虚、痰火挟瘀型加用益母草10g、杜仲12g、菖蒲10g、天麻10g和钩藤10g;纳差者加炒谷、麦芽各15g、山楂15g、川厚朴10g。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30 d。
针灸治疗:急性期采用头针,待病情稳定后,加用推拿按摩,主穴;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按其辩证论治进行配穴,每日1次。
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200 ml,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30 d。
2 结果
疗效评估标准;痊愈;病残程度0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显效:病残程度1-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小18% -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
中医治疗组48例患者中,痊愈9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对照组48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0%。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中西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脑卒中是致残疾病之首,西医认为脑卒中是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供血障碍,缺血和缺氧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及脑软化,导致局灶性脑功能障碍。该病当归于祖国医学的中风、中经络范畴,主要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瘀阻,形成风、火、痰、瘀等病理性产物,痹阻脑脉,使脑髓神机受损。
3.2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 由于本病是患者在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而致阴阳失衡、气血逆乱和阳亢风动,导致脑脉痹阻。其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瘀,根据患者的临床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黄芪、熟地黄补益气血,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对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证患者,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滋阴潜阳,熄风通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者,方用星蒌承气汤,功能清化痰热和通腑导滞。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有多种皂苷、黄酮、多糖等,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还能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神经细胞耐缺氧能力、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恢复[1];当归、红花、赤芍等药物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此类药物还能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和对抗脑缺血后产生的损害因子,避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
针灸治疗脑卒中,包括头针和体针,目前普遍多用于缓解期和后遗症期。按照中医理论“治痿独取阳明”,同时兼顾现代康复理论关于恢复偏瘫肢体的恢复理论。针灸能能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免疫损伤,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机能状态。目前脑卒中针灸治疗多主张急性期与恢复期均可选用,急性期疗效优于恢复期[3],早期接受针灸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综上,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通过中医药治疗可以达到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中药活血化瘀药有溶栓、扩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配合针灸等治疗,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香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57.
[2]张晓雪,赵洪礼.中药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防治脑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2009,22(9):146-149.
[3]彭美玲,张祥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6):16.
浅论中医学对便秘的治疗现状 篇4
关键词:中医学,便秘,现状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不超过2次;至少有25%的时间出现排便硬少、或排便困难、或排便不畅;并常有直肠胀感、长期用力排便、排便不完全感、腹胀腹痛等一系列症候群。祖国传统中医学对便秘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现对治疗现状论述如下。
1 分型论治
何氏[1]将本病分为5型:肠胃积热型,药用麻子仁丸加减清热生津润肠;肝脾郁结型,药用六磨汤加减行气导滞,润肠通便;肾虚阳衰型,药用济川煎加减温阳补肾,润肠通便;血虚阴亏型,药用润肠丸合左归丸加减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瘀血阻滞型,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陈氏[2]将便秘分为热结便秘型、气机郁滞型、气郁化热型、肺脾气虚型、气阴不足型及阴血亏虚型,以上分型均采用自拟汤剂进行治疗。徐氏[3]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伴随症状及舌脉的不同将功能性便秘分为虚秘、实秘两大证型,阴虚者以增液汤滋阴润燥通便;阳虚者以济川煎温阳润肠通便;气虚者以黄芪汤健脾益气润肠;气秘者以六磨汤疏肝顺气润肠;热秘者以麻仁丸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2 专病专法
禹氏[4]采用益气润肠法,以补中益气汤和润肠丸加减治疗老年性便秘21例,治愈1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吴氏[5]以益气活血润肠法为主,方药为:黄芪、党参、白术、麻子仁、杏仁、柏子仁、生地、当归、桃仁、红花、赤芍、肉苁蓉。治疗老年性便秘52例,治愈17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起效时间最短2d,最长6d,平均315d。服药期间无严重的腹痛、腹泻发生。马氏[6]采用自拟方益气活血汤治疗功能性便秘181例,药用:党参、白术、黄芪、陈皮、青木香、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甘草。便溏者加用苍术、黄连、车前草、便结者,加用火麻仁、生地、沙参。治愈人数103例,好转人数64例,未愈人数14例,总有效率约为92%。
3 专病专方
金氏[7]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116例,基本方组成: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随证加减。其中显效60例,有效41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51.72%,有效率为87.07%,好转率为95.69%。李氏[8]自拟润肠方治疗老年性便秘患者35例,药物组成:炙黄芪、党参、生白术、何首乌、熟地黄、杏仁、桃仁、麻子仁、川厚朴、炒枳壳、枳实、白芍、当归、炙甘草。35例中痊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李氏[9]应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脊椎骨折便秘患者28例,基本方为:柴胡,天花粉、当归、穿山甲、桃仁、红花、甘草、随证加减。结果:治愈2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3%。陆氏[10]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老年人顽固性便秘42例,基本方: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枳壳、赤芍、川芎、桔梗、柴胡、甘草、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治愈26例,占62%;好转16例,占38%;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100%。全部患者的原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未出现不良反应。
4 单味药
董氏[11]用蔓荆子60g,煎汤200m L,每日分3次口服,治疗便秘疗效显著。李氏[12]研究不同剂量车前子对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中等剂量观察组13例,用车前子20~30g;大剂量观察组17例,用车前子40~60g;对照组15例,常规剂量车前子10~15g;均布包文火水煎30min,煎至400m L,早晚各服200m L。结果表明大剂量车前子通便作用明显,有效率为82.35%,而中剂量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8.46%和6.67%。丁氏[13]根据白术有促进肠胃分泌和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应用白术水煎液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36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9例,疗效明显。
5 中成药
申氏[14]将80例便秘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便秘灵2号(火麻仁、郁李仁、瓜蒌、木香、乌药、白术、肉苁蓉、当归)治疗便秘;对照组采用麻仁滋脾丸口服治疗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40例,治愈14例,好转24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40例,治愈4例,好转17例,未愈19例,总有效率5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氏[15]应用通便丸(玄参、麦冬、生地黄、肉苁蓉、火麻仁、党参、白术、何首乌、槟榔、枳壳)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75例。结果:显效41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7%。闵氏[16]将100例功能性便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针对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六味能消胶囊(大黄、诃子、干姜、藏木香、碱花、寒水石)。结果:治疗组:显效3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结论:六味能消胶囊能有效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不良反应少。丁氏[17]将7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5例)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对照组(35例)服用麻仁丸。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9例。治疗组显效率71.429%,有效率94.286%,对照组显效率51.429%,有效率74.286%,表明苁蓉通便口服液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医怎么治疗甲亢 篇5
肝郁火旺证
病因:忧思愤怒,肝失疏泄。
临床表现:烦躁易怒,恶热多汗,心悸失眠,口渴引饮,多食善饥,便频量多,目赤肿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疗原则:疏肝清热。
食疗处方:
柿子蜂蜜膏
原料:青柿子1000克,蜂蜜适量。
烹制方法:将青柿子去柄、洗净,捣烂绞汁,放入锅中煎煮浓缩至黏稠。加入蜂蜜1倍量,继续煎煮至 黏稠,离火待冷,装瓶备用。
食用方法:每日1汤匙,以沸水冲服,每日2次,连服10~15天。
壁虎末
原料:壁虎2条,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壁虎去内脏洗净,炙干后研成细末,加白糖用开水冲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连服数天。
白虎粥
原料:梗米5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20克,鲜石斛10克。
烹制方法:先将生石膏、知母、石斛以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粳米淘净煮粥,粥将成时兑入药汁。
食用方法:作早、晚餐。
发菜佛手蚌肉汤
原料:蚌肉250克,发菜、琼枝各30克,蜜枣8枚,佛手、陈皮各12克。
烹制方法:将发菜、琼枝浸泡,洗净。蚌肉、佛手洗净。陈皮浸软,刮白。然后将全部用料放入滚水锅内,用武火煮滚后,改用文火提2小时,调味供用。
食用方法:佐餐当菜,随量服食。
复方夏枯草膏
原料:夏枯草100克,沙参、麦冬、生地黄、元参各30克,海藻50克,白蜜100毫升。
烹制方法:将前6味洗净,共煎2次,取汁500毫升,加白蜜炼膏。
食用方法:每次服用20毫升,每日3次,20天为1个疗程。
夏枯草蛇蜕猪肉汤
原料:夏枯草60克,蛇蜕6克,猪肉500克。
烹制方法:将猪肉切成小块,加大1500毫升清水,放入以上2味药,袋至药味俱出,调味即可。
中医治疗儿童偏食 篇6
偏食与厌食不同,偏食是拒吃某类食物,喜好的食物则来者不拒,甚则只吃某一类的食物,对单一食物厌恶还不属于偏食;厌食则对所有食物无食欲,进食量减少而逐渐消瘦。偏食的孩子大多喜欢甜食冷饮等精致、人工再制的食物,造成肠胃蠕动受影响,中医认为,会造成脾胃虚火,反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机能。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身体藉由脾的消化吸收机能的功能,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同时,“味甘入脾”,也就是甜味好吃的东西先进入脾。“味过甘则伤脾”,过食甜食则伤脾气,影响脾的机能,影响消化吸收能力。脾气不好,孩子易哭闹,造成肝气郁结,爱闹情绪,孩子肠胃自律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则造成生长发育不良,情绪易于失控。
中医改善儿童偏食从健脾、疏肝着手。中医认为偏食行为主要与脾胃机能有关,影响脾胃的因素主要为脾胃的机能,其次为中医“心、肝”系统的功能。偏食的中医治疗,主要可采“健脾消食”与“疏肝理气”为原则。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当儿童消化吸收不良时,会影响四肢的发育,相对的,可以藉由强化四肢运动与锻炼,刺激食欲与消化吸收的能力。
中药调理用药部分,针对脾胃虚弱,胃口不佳,时常腹泻,可用健脾益胃的药方,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类的方剂。而消化不良,稍饮食即腹胀不适,可用保和丸加平胃散。此外,对于情绪不佳,常哭闹不想进食表现,可酌加疏肝理气药物,如柴胡疏肝汤、小建中汤等方。
对于偏食的儿童运用药方及药膳时,必须考量口感,选用平和,无明显味道,及不具苦味的药材较佳。
孩子偏食,成长发育都较别人缓慢,活动力专注力也明显不足,家人应配合日常饮食习惯协助调整;应养成定时用餐习惯,正餐之间不可吃零食及冰品冷饮。
家人维持一致的作法与统一的说法,不娇纵偏食的行为,直到养成正确的用餐习惯。同时,应维持足够的运动量,适当的日照,运动后注意保暖及补充水份,不可给予饮料。此外,专心吃饭;最好避免边看电视边吃饭。饮食均衡,食物多样化,达到均衡营养目的。
中医学治疗 篇7
关键词:口腔修复,医学美学,应用价值
目前,传统口腔修复学和美学进行相互结合,并为口腔修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此研究对本院2013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62例牙齿烤瓷冠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62例牙齿烤瓷冠修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0.3±9.7)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9.5±8.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修复方法,其中包含对牙齿进行清洗,对牙齿进行校正,对牙齿进行修补。从经济角度出发,通常选择普通材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修复的基础上加入美学治疗,选择优良材质,对牙齿之间的距离、外眼角与口角、鼻底部位置和颌底距离进行测量,随后采用面部金三角对中线进行确定,保证口唇具有丰满度。如果患者的牙冠初选损伤,应选择烤瓷和固化树脂烤瓷。根据性别所存在差异性,需要对排牙方式进行观察,男性的排牙方法和方圆相似,尖牙较为凸出,女性的排牙方法和椭圆相似,不应凸出尖牙。予以特殊患者种植牙技术和隐形矫正,尤其需要对牙排列不齐和畸形矫正患者进行重视。除此之外,还应增强和患者的沟通,并进行观察及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1]
患者经治疗后,假体无显著颜色差别,边缘粘合性较强,看起来较为自然,功能性良好则为优;假体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并无松动显效发生,功能性良好为良;假体出现松动现象,具有较差的附着力,会产生继发龋齿,无良好恢复显效则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优24例(77.42%),良5例(16.13%),差2例(6.45%),优良率为93.55%;对照组优16例(51.61%),良7例(22.58%),差8例(25.81%),优良率为74.19%,组间优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口腔修复注意事项
人工牙的形态和排列问题会按照患者的实际年龄、性别以及特点等存在相应的差异[2]。所以,在对人工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区分,以免出现千篇一律现象,从而不符合美学的规律。例如,女性的牙冠应选择圆钝状,在进行排列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对称以及均衡等方面,角度为弧形,从而呈现出阴柔美[3]。男性在选择人工牙时应着重脚线,采取尖牙外转、中切牙平直的排列方法,从而表现出男性的刚强。由于成品人工牙在形态以及色泽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同,在选取时需要和邻牙保持相近。
对全口义齿进行排列时,应从组织保健、功能以及美观方面进行制作。在排列的过程中应重视对称、颜色等,从而给人真实的感觉。需要重视唇丰满度的恢复状况,建立垂直距离。
3.2 特殊情况的修复
对于牙齿间呈现散在间隙的患者而言,牙列会出现连续性损伤,从而对面部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4]。当中切牙间隙>4 mm时,需要选择正畸牵拉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牙体组织损伤的发生率,随后采用全瓷冠对患者进行修复。当间隙<2 mm时,可以通过烤瓷冠对其进行修复。在选取颜色时,应选择偏暗以及低明度的颜色,颈部则需要选择深颜色,从而给人一种错觉。
如果患者下颌产生过度发育现象,会将上颌覆盖,从而形成上唇凹陷现象,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5]。如果前牙出现缺失现象,需要采用双牙列对其进行修复,不但能够获得美观的效果,还能够增强唇侧的丰满度,并有效的规避了反牙牙合的排列问题。
3.3 治疗效果探究
在此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修复,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口腔修复美学,两种方法均可以对患者进行修复治疗,与此同时患者的咀嚼以及发音功能均有所恢复。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不单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美观效果。
综上所述,在口腔修复中加入医学美学,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福利。在对患者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医生不但要有纯熟的修复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尽自身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牙齿功能的需求以及美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口腔修复中加入美学,有助于牙齿疾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鹏元,贾平.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探讨.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2):1005-1007.
[2]赵兵.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3,19(34):63-64.
[3]杨秋野.口腔修复治疗中医学美学的应用探讨.中国医疗美容,2014(4):231-232.
[4]万英明.探讨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4(3):21-22.
中医学治疗 篇8
1 辨证论治研究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许多人还采取过去的辩证论治方式。但在现如今许多学者发现, 单纯的老一套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 很难在效果上取得满意。因此, 相继的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
1.1 从 气因 阴阳 分型 论治
学者将糖尿病患者的病型分为四型, 其中包括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血瘀型。
1.2 以主要 发 病 脏腑 分型 论治
针对每一个脏腑在糖尿病发病学中所占的地位不同, 因此辨证治疗应该亦有侧重。
1.3 以主要 病 邪 分 型 论治
从有糖尿病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病邪是一个让人不可忽视的引以重视的因素, 它既能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又可加速糖尿病的恶化。因此, 在治疗糖尿病中如果以主要病邪分型论治的话, 此方法只适于标盛标急的特殊情况。
1.4 分 期辨证论治
糖尿病对比于其他疾病他的病程是漫长的长, 并且的发病过程中合并了许多症状, 病情也较为复杂。分期分型论治方法, 较客观地揭示了糖尿病的证治规律, 是现阶段得到方法中值得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修改和推广的方法。
2 常用治 法研究
现采用实验对照实验的方式将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采取补肾化瘀解毒法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分析,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54例患者的总有效率是85.7%与对照组的54例总效率54.6相比, 差异十分显著。对糖尿病肾病的45例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散结法治疗, 有效率为89.7%, 而巯甲丙脯酸组25例有效率为仅为68.0%, 差异显著。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28例, 总有效率为88.5%, 其中效果较好的是气阴两虚型, 阳阴两虚型的效果则较差一点。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医家的重视, 近几年来更是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肯定地说:在前辈们的努力和汗水下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尤其是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方面。另外, 中医辨证论的治疗, 可以加减灵活的运用, 跟西医相比更为灵活, 不死板, 且有很高的安全性、中药的副作用小, 对人体伤害不大。但是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致, 致使文献报道资料之间缺乏可比性;且临床还停留在小样本的研究上, 缺少现代医学的检测依据。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严格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 充分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更科学地阐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 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4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展望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防治在当今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 但是目前的研究证候学处于一个不规范的阶段, 因此, 无论是诊断、辩证还是分型及疗效的判定标准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 现在糖尿病学领域得到个专家教授都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展开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实验, 通过对照研究, 以期望取得更科学、可信的成果。
摘要:该篇文章作者从辨证论治、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单味药、中西医结合、作用机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糖尿病肾病在近几年来的治疗效果及进展, 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用中医的方式方法治疗糖尿病得到优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分析
参考文献
[1]万中南, 广田亮.中医药辨治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J].中医杂志, 1991, 32 (7) :31.
[2]张淑敏.益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98例[J].浙江中医杂志, 1996, 31 (7) :317.
[3]刘大宇, 曲晓璐.糖尿病并发肾病的辨证论治研究[J].中医药导刊, 2003, 21 (2) :165.
[4]齐国良.糖尿病肾病从瘀论治[J].吉林中医药, 2001, 21 (3) :14.
[5]方家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79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7 (5) :49.
[6]张霓之, 李力, 刘涛, 等.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14 (5) :41-42.
便秘的中医治疗 篇9
便秘——指大肠传导失常, 导致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间隔延长或排便艰涩不畅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便秘在临床上常见于各种疾病中, 也可能是一种症状出现。 而我们此篇讨论的是以大便秘结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
2 病象
(1) 大便次数减少, 周期延长, 经常3~5日或6~7日才能排便一次。
(2) 大便周期不延长, 即大便次数不减, 但粪质干燥, 坚硬, 排出困难。
(3) 少数患者虽有便意, 粪质亦不干燥, 但排便困难, 不能顺利排出, 即排便不畅。
(4) 伴症:腹胀, 腹痛, 头晕, 头胀, 嗳气食少, 心烦, 失眠, 乏力气短, 心悸, 皮肤病, 斑疹
3 病位
病在大肠, 与肺, 脾, 肾, 肝关系密切。 大肠者, 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所以各种病因最终引起大肠的传导失常。
(1)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热燥移于大肠, 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常。
(2) 脾主运化, 运化失常, 导致糟粕内停, 最终引起大肠传导失常。
(3) 肾生水液司二便, 肾阴亏则肠道干涩;肾阳不足则命门火衰, 阴寒内结, 传导失常引起便秘。
(4) 肝主疏泄, 肝失调达则不能助脾运化。
4 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大肠传导失常。饮食入胃, 经脾胃的运化, 吸收水谷精微, 所剩糟粕, 由大肠传送而出, 成为大便。整个过程约需24~48小时。正如《儒门事亲》:“胃为水谷之海, 日受其新, 以易其陈, 一日一便乃常度也”。《内经》:“大肠者, 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
(1) 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 或热病之后, 余热留恋, 或肺热肺燥, 下移大肠, 或过食醇酒厚味, 或过食辛辣, 或过服热药, 均可致肠胃积热, 耗伤津液, 肠道干涩, 粪便干燥, 难于排出, 即所谓“热秘”。《景岳全书.秘结》:“阳结证, 必因邪火有余, 以至津液干燥。”
(2) 气机郁滞。
忧愁思虑, 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 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 气机不利, 均可导致腑气郁滞, 通降失常, 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 不得下行, 或欲便不出, 或出而不畅, 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3) 阴寒积滞。
恣食生冷, 凝滞肠胃;或外感寒邪, 积聚肠胃;或过服寒凉, 阴寒内结, 均可导致阴寒内盛, 凝滞胃肠, 失于传导, 糟粕不行而成“冷秘”。
(4) 气虚阳衰。
饮食劳倦, 脾胃受损;或素体虚弱, 阳气不足;或年老体弱, 气虚阳衰;或久病产后, 正气未复;或过食生冷, 损伤阳气;或苦寒攻伐, 伤阳耗气, 均可导致气虚阳衰, 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 阴寒内结, 导致便下无力, 大便艰涩。
(5) 阴亏血少。
素体阴虚, 津亏血少;或病后产后, 阴血虚少;或失血夺汗, 伤津亡血;或年高体弱, 阴血亏虚;或辛香燥热, 损耗阴血, 均可导致阴亏血少, 血虚则大肠不荣, 阴亏则大肠干涩, 导致大便干结, 便下困难。
5 辨证论治
5.1 实秘
5.1.1 肠胃积热
主证:大便干结, 腹中胀满口臭口干。 兼次证:面红身热, 心烦不安, 多汗, 时欲饮冷, 小便短赤。 舌象:舌质红干, 苔黄燥, 或焦黄起芒刺。 脉象:滑数, 或弦数。
治法:泻热导滞, 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仁, 大黄, 枳实, 厚朴, 杏仁, 芍药) 。本方重在泻热润肠, 取其通便而不伤正, 大黄、麻仁泻热润肠通便为主药, 配以通腑厚朴、枳实、杏仁润肠, 白蜜为丸意在缓下。热盛伤津加用生地、石斛、玄参以养阴生津;郁怒伤肝加用龙胆草、黄芩。
5.1.2 气机郁滞
主证:大便干结, 欲便不出, 腹中胀满。 兼次证:胸胁满闷, 嗳气呃逆, 食欲不振, 肠鸣矢气, 便后不畅。 舌象:舌苔薄白, 或薄黄, 或薄腻。 脉象:弦, 或弦缓, 或弦数, 或弦紧。
治法:顺气导滞, 降逆通便。
方药:《证治准绳》之六磨汤:乌药, 沉香, 槟榔, 枳实, 木香, 大黄。药后通便, 可去大黄, 槟榔;气郁化火 (口苦, 咽干, 苔黄) 加黄芩, 栀子, 龙胆草;通便灌肠用猪胆汁灌肠或葱蜜外导法均有效, 可就地取材, 因证治宜。
5.2 虚秘
5.2.1 气虚便秘
主证:虽有便意, 临厕努挣乏力, 难以排出。 兼次证:便后乏力, 汗出气短, 面白神疲, 肢倦懒言。 舌象:舌淡胖, 或舌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 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金匮要略》载黄芪汤:黄芪, 陈皮, 火麻仁, 白蜜。气虚明显加党参、白术, 增补气之功。气虚下陷加柴胡, 升麻。不能一见便秘就通。
5.2.2 血虚便秘
主证:大便干结, 努挣难下, 面色苍白。 兼次证:头晕目眩, 心悸气短, 失眠健忘;或口干心烦, 潮热盗汗, 耳鸣, 腰膝酸软。 舌象:舌质淡, 苔白;或舌质红, 少苔。 脉象:细, 或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 滋阴通便。
方药:润肠丸《沈氏尊生书》。配方:当归, 生地, 麻仁, 桃仁, 枳壳。腹胀脘痞明显者, 加厚朴以增强行气之功;若血虚有热, 兼见口干心烦, 舌质红, 苔少, 脉细数, 宜加何首乌, 玉竹, 知母等清热生津养阴药。
5.2.3 阳虚便秘
主证:大便艰涩, 排出困难。兼次证:面色晄白, 四肢不温, 喜热怕冷, 小便清长, 或腹中冷痛, 拘急拒按, 或腰膝酸冷。舌象:舌质淡, 苔白, 或薄腻。脉象:沉迟或沉弦。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景岳全书》。配方: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气虚者, 可加黄芪, 党参以益气。阳虚便秘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加肉桂, 肉苁蓉, 当归, 锁阳, 或用四神丸等。
6 小结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病证, 临床分证虽较复杂, 但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者由邪热, 寒积, 气滞引起邪滞胃肠, 壅塞不通;虚者由阴阳气血不足造成肠失温润, 推动无力。都是由大肠传导失职而成。其病位在大肠, 又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在治法上, 实者宜通泄, 虚者宜润补, 应注意审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不能只凭便干不通而一并通下。
摘要: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表现为排便间隔延长或排便艰涩不畅。中医治疗将其分为实秘和虚秘。治法上, 实者宜通泄, 虚者宜润补, 应注意审证求因, 审因论法。对便秘的中医治疗作一综述。
眩晕中医治疗临床体会 篇10
1 眩晕证治以虚为本的理解
眩晕证治以虚为本一方面是指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气血亏虚是产生风、火、痰、瘀等邪气的病理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实邪阻滞, 清阳不升, 精气不能濡养脑窍, 造成所谓上虚, 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其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胃气虚、气血亏虚等几个方面。
1.1肝肾阴虚《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作为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的第一条, 历来是治疗眩晕的指导原则, 奠定了眩晕从肝风论治的基础。肝肾同源于下焦肾水, 肾气赖肾水以化生, 肝木赖肾水以滋荣, 肝肾不足, 实乃肾水阴精匮乏。肝肾亏虚, 水不涵木, 木枯风动, 肝风化火, 上扰清窍, 发为本病。正如何书田所云“精液有亏, 肝阴不足, 血燥生热, 则风阳上升, 窍络阻塞, 头目不清, 眩晕跌仆”, 因此在治疗上应注意在熄风化痰, 清利头目的同时, 配合使用滋补肝肾的药物, 正如叶天士所言“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 滋阴熄风, 诸症力解”。由此可见, 滋阴潜阳, 平肝熄风是治疗此类眩晕的关键, 其中肝肾阴精不足是病机要点, 发病根本, 在治疗中应有充分的体现。
1.2脾胃气虚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 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亏虚, 气血生化无源, 气虚血少, 清阳不升, 脑窍失养, 则可见眩晕时作, 动则加重, 神疲乏力诸症。正如李东垣《脾胃论》中所说:“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瞑, 皆由脾胃先虚, 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 水液停滞体内, 化湿成痰, 即“脾为生痰之源”, 痰浊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蒙闭清窍, 造成眩晕发作,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此之谓也。因此, 治疗应注意固守中州, 健脾和胃, 使气血得生, 痰湿可化, 清窍得养而诸症自消。
1.3气血亏虚久病迁延耗伤气血, 或失血过多, 气随血耗造成气血亏虚, 气虚则清阳不振, 血虚则肝失所养, 虚风内动, 从而发生眩晕。王绍隆《医灯续焰》指出:“清阳出上窍, 而目在其中。清阳者, 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 以致头目空虚, 而眩晕时作矣。”中医学认为, “气血同源”,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生成依赖于气, 其运行靠气来推动, 气的推动功能又靠血的濡养, 互为依存, 缺一不可。上气不足, 则血无以推动, 故出现“髓海不足”“脑为之不满”, 髓海空虚, 脑失濡养, 眩晕也随之发生。虚气留滞, 气虚是产生瘀血痰浊的重要原因, 痰瘀阻滞经脉, 脑窍失养加重眩晕的症状, 同时也是造成眩晕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的主要因素。
2 临床治疗体会
眩晕产生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 涉及多个脏腑及气血津液的病变, 但归结到发病的最终原因, 可以认为本病是头目清窍失养所造成的一种症状。风、痰、瘀血诸般邪气阻滞经脉, 清阳不能濡养脑窍, 是眩晕实证的主要病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本病各种邪气的产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不足造成, 是眩晕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 笔者认为“本虚”是眩晕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病必求于本”, 眩晕治疗一定要始终注意对正气扶助, 急性期实邪为主要祛邪而不伤正气, 衰其大半即止, 切不可攻伐太过, 或可采用扶正祛邪的方式, 辨明脏腑气血之虚, 适当补助。病势缓解当尽快补其不足, 养阴益气补血是主要的方法。
临床治疗眩晕应以辨证论治为主, 发作的急性期多有实邪, 当以祛邪为主, 综合症状及舌脉分清风、火、痰、瘀诸邪的主次及有无, 分别投以消解之药, 化痰以半夏天麻白术汤, 祛风以天麻钩藤饮, 活血化瘀则通窍活血汤加减化裁。
神经科的眩晕患者多为中老年发病, 病程长, 反复发作, 急性期症状基本可以上述治疗方式得到缓解, 但头晕的感觉则很长时间存在, 而且遇有情绪波动或劳倦疲乏等诱因则会反复。在治疗过程中, 一味使用活血化瘀、祛风化痰的方法病情鲜有控制者, 而配合使用益气养阴健脾等方法则效果比较明显。临床治疗宜辨明虚损恰当予以治疗。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脾胃气虚则用归脾汤健脾化湿, 升清降浊;气血亏虚则生脉散、八珍汤之类益气生血。然则, 补虚非一日之功, 不可太过, 要注意防止留邪之弊, 应坚持长期治疗, 以缓图之。所谓“王道无近功, 多用自有益”。
3 典型病例
例1林某, 男性, 30岁, 头晕3个月来诊。患者3个月来持续头晕, 时有眩晕发作, 曾多处求诊, 给予静脉滴注舒血宁、灯盏花素, 口服氟桂利嗪、倍他司汀、银杏叶等药物治疗, 疗效不明显。患者神疲乏力, 失眠, 口干, 动则汗出, 心悸, 舌质淡暗, 苔薄白腻, 脉细弦。考虑患者工作繁忙, 气血暗耗, 气虚血少, 清窍失养而致眩晕发作, 治疗当以补养气血为主, 口服中药治疗。处方以当归补血汤和四君子加减, 药用当归、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葛根、钩藤、夜交藤、泽泻、白芍等, 治疗1周, 头晕好转, 乏力、心悸减轻, 睡眠改善, 继用前方, 治疗2周后病症明显改善, 头晕、心悸基本消失, 睡眠改善, 仍感乏力, 改用口服生脉饮、天王补心丸善后, 1个月后诸症消失。
例2马某, 女性, 61岁, 眩晕间断发作9小时来诊。入院时症见:眩晕, 视物旋转, 伴有恶心、呕吐, 口干, 汗出, 睡眠欠佳, 舌质红, 苔黄腻, 脉细弦。当时治疗予以静脉滴注桂哌齐特、天麻素、血塞通、羟乙基淀粉等药物, 诸症未减, 呕吐尤重, 饮入即吐, 汤水难进, 动则晕甚。复诊其脉, 细弦无力, 考虑正气不足, 痰浊内生, 痰浊阻滞中焦, 胃气不降, 上逆则呕吐频频, 阻遏清阳, 而致头晕。治疗仅以驱邪为务, 正气不足, 难以达邪外出, 是涂以其表, 未故根本, 故改以扶正祛邪之法, 患者口服中药困难, 以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顾护正气, 补气滋阴, 治疗2天后诸症大减, 眩晕减轻, 少进饮食, 进汤剂以四君子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 1周后眩晕消失, 病愈出院。
痛风的中医治疗 篇11
痛风和高尿酸患者必须忌口,主要是高嘌呤饮食,尤其是啤酒、海鲜等食物。急性发作者忌口更应严格。
饮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常看到两个极端,一是有些医生没有讲清楚,患者对于忌口将信将疑,有时忘记忌口这回事,尿酸就会长期降不下来;二是有些医生忌口特别严格,一大批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不允许进食,其结果是给病人增加了麻烦,病人反而不相信了。
所以说,饮食控制是必须的,但要有个尺度。笔者的临床经验,以嘌呤含量为标准将食物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嘌呤最为丰富,必须忌口。
啤酒、海鲜(金枪鱼、三文鱼最高)、内脏、骨髓、蛤蜊、蟹。
第二类:嘌呤比较丰富,平时适量忌口。
河鱼、河虾等各种水产品、豌豆、菠菜、草头,发作时需忌口。
第三类:含有嘌呤,平时可食,但需要适量控制,急性发作时也需忌口。
豆制品、毛豆、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及各种酒。
尿酸特高的患者,急性发作时,上述三类食物都要忌口;主食也需短期内适量控制。
第四类:不含嘌呤食物,不需忌口。
蔬菜、水果、牛奶、鸡蛋。
中医中药治疗方
1.使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以消除红肿
黄芩、黄连、红藤、秦皮、石打穿、生地、丹皮、赤芍、川芎、郁金等。
2.使用能增加二便的中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虎杖、羊蹄根、大黄、马齿苋、车前子、车前草、泽泻、猪苓、桑白皮等。
3.使用通络止痛的中药,以治疗关节炎
伸筋草、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忍冬藤等。
4.使用消肿化饮的中药
葶苈子、白芥子、桑白皮。
病例详情
蔡××,男,66岁,慢性痛风急性发作
患者患高尿血酸症已有10余年,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足趾刺痛的现象。2002年夏,患者右足背突然红肿疼痛,不能行走。门诊查血尿酸(UA)856毫摩尔/升,肌酐、尿素氮正常,血沉44毫米/小时。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临床诊断:慢性痛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湿热瘀毒,痹阻脉络。
治则:清热凉血,化瘀通络。
方药:经验方复方络石藤汤加减。
络石藤30克、伸筋草30克、红藤30克、秦皮30克、虎杖30克、五加皮15克、忍冬藤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生甘草3克、陈皮6克、大枣12克。
加药:生地、海风藤、薏苡仁、泽泻、桑白皮、川牛膝。如滑肠便稀次多,加石榴皮、黄连、芡实、炮姜。
减药:虎杖、五加皮。
慢性头痛的中医治疗 篇12
慢性头病包括血管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 三叉神经痛, 偏头痛等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为风邪入侵, 上扰清空, 经脉阻滞, 血行不畅或疾湿上蒙, 清阳被阻或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 肝风内动。临床实践当中大致分五种类型。风寒型:证见一侧或全头痛, 多呈跳痛或隐痛, 每遇寒冷发作或加剧。疾湿型:一般如头痛, 眩晕, 胸闷, 恶心或有浮肿, 苔白腻等。肝肾阴虚型:以头顶或全头隐痛, 常伴失眠, 眩晕, 耳鸣, 腰膝酸软, 脉沉弦为主。淤血型:头痛痛有定处, 呈刺痛或跳痛, 常因情志波动发作或加剧, 舌暗或有瘀斑等症。在治疗上常采用疏风养血活血为主。风寒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风热型则以桃红四物汤加黄连, 石膏, 防风, 白芷等;痰湿型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淤血型则用血府逐淤汤加鸡血藤, 白芷, 白僵蛋等。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 常用下面验方加减, 效果明显。川芎, 白芷, 白僵蛋, 天麻, 葛根, 细辛, 元胡, 紫胡, 全蝎, 可用汤剂, 也可用散剂 (上述药物等量研末, 一日一次, 一次3g口服) 其中:川芎:辛, 温。入肝, 胆, 心包经, 活血行气, 散风止痛。临床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产后淤滞腹痛, 痛经, 闭经, 胸胁胀痛, 冠心病, 心绞痛。治感冒风寒, 偏正头痛, 风寒痹痛, 痈疽疮疡, 跌打损伤。白芷:辛温, 入肺, 胃经, 祛风, 燥湿, 止痛, 排脓, 生肌。治疗感冒风寒, 头痛鼻塞, 牙痛, 眉棱骨痛。白僵蛋:咸, 辛, 平。入肝, 肺经。祛风解痉, 化疾散结。治中风, 皮肤瘙痒。天麻:甘, 微温。入肝经。息风, 定惊。治虚风眩晕, 头风头痛, 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 癫痫, 抽搐。葛根:甘, 辛, 平。入脾, 胃经。解肌退热, 头痛项强, 治疗感冒头痛,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 心绞痛。细辛:辛温。入肺, 肾经。祛风散寒, 止痛, 对各种疼痛均有一定的效果, 临床上广泛应用。元胡:苦, 微辛, 温。入肝, 胃经。活血, 利气, 止痛。治胃病, 胁痛, 头痛等。柴胡:苦, 微寒。入肝, 胆经。解表退热, 治疗由于肝气不舒, 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 月经痛, 胸胁痛。全蝎:咸平, 辛, 有毒。入肝经。熄风, 镇痉, 通络, 解毒。治疗惊风, 癫痫, 抽搐, 痉挛, 偏正头痛, 风湿痹痛, 破伤风等。
慢性头痛的中医治疗还可以采用针灸, 理疗等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都必须排除如肿瘤, 癫痫, 炎症性疾病, 血管畸形等。因为这些疾病仅靠中药治疗是不理想的。总之, 头痛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疾病或症状, 医生须认真分析病因,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