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综合治疗

2024-06-21

胃镜下综合治疗(精选9篇)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抑郁、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明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45%(P<0.05)。结论 对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伤害,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镜,上消化道异物,综合护理

上消化道异物在急诊病症中较为常见,发病急且病情严重,主要是因为异物阻塞上消化道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以及呼吸不畅等现象[1]。不及时治疗会对上消化道造成损伤,严重时会引发患者窒息,危及生命。胃镜治疗中常会因非治疗因素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对临床的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2]。本研究采取综合护理方式对急诊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确诊为上消化道异物患者11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患者均符合拟行胃镜治疗的标准,无认知、语言等障碍,可正常沟通。观察组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11~78岁,平均年龄(42.57±12.32)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41.37±12.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症状变化、生命体征以及意识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呼吸道保持通畅,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仪器及器械按标准进行严格消毒,治疗中需动作准确、快速,勿强行拉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具体情况如下:①术前准备:术前通过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等进行观察,做好相关评估。设施与物品准备齐全,有预见性的进行术前准备,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说明胃镜治疗的流程、目的和注意事项,结合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少患者负面情绪,缓解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从性及信任感。②术中护理:手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病情的变化,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患者咳呛,引导患者放松,缓解紧张情绪,积极主动的给予配合。依据异物不同的性质、部位和形态,给予最佳的器械与措施进行处理,夹取时动作准确、快速,切勿强行进行拉拽,避免造成消化道黏膜的损伤,带来二次伤害。③术后观察: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病情的进展,减轻其心理负担,胃镜治疗中无异常出现的患者,观察无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可准许患者离院。如对患者产生损伤,需住院治疗,时刻关注患者有无出血、胸闷、穿孔以及呼吸困难等情况的发生,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有效处理。根据黏膜不同的损伤,对患者的饮食给予指导,避免辛辣食物的刺激,选择适当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让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记录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抑郁、焦虑程度比较观察组的抑郁、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采用胃镜治疗后,观察组出现2例黏膜损伤,1例消化道出血,1例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7.27%。对照组出现4例窒息,9例黏膜损伤,7例消化道出血,5例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异物多为误服、误吞后异物无法排出,滞留于消化道中所引起,胃部与食管多发生。伴有呼吸、吞咽及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未及时取出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3]。采取综合护理对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异物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的质量。采用胃镜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取综合护理对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异物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二次伤害,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伤害,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文仕,吉建霞,蔡玲.透明帽辅助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复杂异物36例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11-3212.

[2]黄德旺,李岳桓.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132例体会.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1):28-30.

[3]麦绍,陈瑰荣,李雪云,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中的应用.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1):170-171.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2

关键词疣状胃炎内镜微波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35

2007年6月~2010年5月经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160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经胃镜诊断疣状胃炎160例,对其中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5~60岁,平均425岁。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饱胀、隐痛、反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

方法:采用olympusGIF—240电子胃镜常规胃镜检查病变均在胃窦部且多发,术中常规在胃窦部取1块黏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阳性者,行C14呼气试验阳性,判定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组使用国产微波治疗仪。在内镜直视下将微波探头接触,压迫病灶,根据病灶的大小及范围选择适宜的治疗温度和时间,一般选择的微波能量50~70,温度在100~150℃,采用点、贴方法,每次电热3~5秒反复电热,使隆起部位病变组织表面凝固,然后再将疣状隆起病变周边贴近正常胃黏膜给予多点微波凝固为防止治疗不彻底和再生,微波直至病变处平坦,隆起黏膜表面出现白色凝固为止。术后给予奥美拉唑20mg,日2次,黏膜保护剂共4周,HP阳性给予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克拉霉素025g,每日2次,共1周。根据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黏膜保护剂共4周,HP阳性者治疗方法相同。停药4周后再复查C14呼气试验及胃镜检查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内镜见黏膜隆起平复,糜烂愈合。HP(—);②有效:隆起基本平复,黏膜糜烂愈合,HP(—);③无效:隆起仍存在或部分存在,糜烂未愈合。

症状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②有效:症状减轻;③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HP阳性者根据标准,停药4周后复查C14呼气试验及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转阴性为根除。

统计学处理:两种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治疗组内镜疗效,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临床症状显效9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隆起平复,糜烂消失,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352%;临床症状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581%。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隆起平复,糜烂消失,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讨论

疣状胃炎是多种损害因素使胃黏膜受损或损伤胃腺体细胞导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从而使黏膜隆起形成特有的隆起症变[1],目前医学发展认为其发病原因与HP感染,免疫机制异常及高酸分泌有关[2]。疣状初变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组织学上多伴有重度炎症和不典型增生,故该病有潜在的癌变危险,而且HP感染会加剧黏膜的炎症程度,并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形成和发展。有研究提示,疣状胃炎的持续及上皮增生,有可能发展成胃癌。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肠化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疣状胃炎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临床上多以抑酸和保护胃黏膜,根除HP等内科治疗,但疗效不确切。故需去探讨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疣状胃炎,终止癌变的发生。有报道采用APC氩气烧灼方法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我们使用微波,根据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属性,使病变组织快速升温达到蛋白凝固作用,由于实施有效的热凝,病灶组织坏死、脱落,同时改善黏膜在血液循环,保障组织血液灌注,加快了组织修复,促进病灶愈合,同时兼有杀菌作用,与高频、氩等离子等凝固治疗方法相比,疗效相当且费用廉价。故笔者认为胃镜下微波治疗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值得应用的有效方法,此法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好,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惠明,黄勋,李银鹏.现代消化内镜治疗技术[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84.

2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14

3谢勇,吕农华,陈红,等.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对胃黏膜的影响[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204—206.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3

紧急内镜是指患者末次出血24~48h内进行胃镜检查和治疗。现报道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对内镜下有活动性出血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病例应用1∶10000肾上腺素局部注射止血的2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2005年1月~2007年12月因呕血和(或)黑便急诊入院或检查过程中发现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溃疡伴出血的病人,共2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22~68岁,平均43.6岁。幽门管溃疡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1例,复合溃疡5例,吻合口溃疡1例。所有患者均有黑便,合并呕血6例。出血期间患者的血红蛋白在59~87g/L。

1.2 器械与方法

胃镜使用FUJINON-400系列EG-410型,注射针采用WILLSON WF-24167NO705型。所有病例在行紧急胃镜检查治疗时生命体征均平稳,之后用注射针于距出血点1~3mm周围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每次0.5~1m L,反复注射直至出血停止,用量4~10m L,平均6m L,确认出血停止后退镜,继之静脉注射奥美拉唑等药物。

2 结果

23例出血病人经一次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液后成功止血20例,再出血3例(于注射后第5天及第7天),再次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液后1例停止出血,2例于第4天及第5天后再次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药物止血疗效往往并不满意,急诊手术率较高,急诊胃镜止血治疗优于药物止血,是消化性溃疡出血最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紧急胃镜检查,不仅能明确出血的原因,还能发现活动性出血病灶,并给予胃镜下治疗。溃疡基底和边缘受到侵蚀以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为喷血、渗血等。

本组采取了胃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止血的方法,止血效果较为显著。其主要机制为:(1)在出血血管周围注射一定量的肾上腺素后因局部肿胀而压迫血管止血;(2)肾上腺素有血管活性作用,可导致粘膜下血管快速收缩;(3)肾上腺素可促进血管内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2]。本文注射止血的一次止血率为87%,再出血率为13.04%,急诊手术率为9.5%,与文献报道相似[2]。许多学者认为消化性溃疡出血胃镜下注射治疗后再出血的因素常见于高龄、合并休克[3]及巨大溃疡等[4]。

本组3例再出血患者,1例为68岁高龄、溃疡直径约2.8cm,1例合并失血性休克纠正后,具备上述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另1例合并糖尿病,短期内再次出血,出血时止血效果差。本文资料表明,采用胃镜下注射止血治疗,其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急诊手术也减少。我们认为胃镜下止血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选择正确的内镜下止血治疗,可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止血目的,并使绝大部分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上消化出血紧急胃镜下止血成功率较高、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应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因呕血和(或)黑便入院,经紧急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胃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的患者23例,观察其疗效。结果23例患者经一次注射后止血成功20例,止血成功率为87%,再出血3例,再次内镜下止血1例成功,2例经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3%。结论胃镜下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镜下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1:10000肾上腺素

参考文献

[1]罗俊卿.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1):38.

[2]陈五一.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病性消化道出血60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56.

[3]Jaramillo J,Galvez C,Carmona C,et al.Prediction of Further Hemor-rhagein bleeding peptic ulcer[J].An J Gastroenterlology,1994,89(1):2135-2138.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4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临床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止血、三腔二囊管止血、外科手术治疗等。近年来胃镜下止血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其中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技术针对小动脉破裂出血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16例胃镜下金属钛夹止血的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2-81岁。其中呕血伴解黑便7例,柏油样便9例。

方法:采用Olympus GIS-260电子胃镜和Olympus金属钛夹。经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后,在胃镜下用金属钛夹结扎裸露的血管止血。

2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上钛夹后出血停止,1例因溃疡面积较大而轉外科手术治疗。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都有恐惧心理,加之对胃镜检查认识不足,检查时易精神紧张以致不能顺利进行。应耐心向患者讲明治疗的目的和方法,讲解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一些成功的病例,以消除患者顾虑、增强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1.2术前准备。为了保证钛夹止血成功,就要使出血灶清晰地暴露在胃镜视野下,因此术前给予患者胃肠减压,待胃内血液和食物残渣引流干净,再用冰盐水通过胃管反复冲洗,直到胃液清亮,再行胃镜检查。

3.2术中护理。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常规插入胃镜检查。找到出血灶后,通过胃镜活检通道送入钛夹止血装置,张大钛夹住出血血管以阻断血流。可根据病灶大小应用多枚止血夹。镜下冲洗创面,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退镜。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病情较重者使用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术后护理。

3.3.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呕血、便血情况。每2小时测脉搏、血压各一次,持续2~3天。观察红细胞计数和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无并发症。

3.3.2一般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和范围。保持情绪稳定,消除不良刺激,保证睡眠充足,以利病情恢复。

3.3.3饮食指导。术后6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观察无出血情况,进食温凉流质饮食,2~3天后观察无出血可给予半流质饮食,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待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3.3.4观察钛夹脱落情况。由于病灶局部肉芽在术后1~2周形成,钛夹会自然脱落,经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要确定钛夹有无脱落,可在病人大便中寻找,必要时行X光腹部透视,腹部平片。如无不适可不予处理。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4例, 均出现呕血或黑便症状, 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3]。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试验组男46例, 女26例;年龄21~65 (35±3) 岁;其中胃溃疡20例, 十二指肠溃疡36例, 出血性胃炎8例,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 胃癌出血2例;出血状况:轻度36例, 中度26例, 重度10例。对照组男40例, 女32例;年龄20~66 (36±2) 岁;胃溃疡15例, 十二指肠溃疡41例, 出血性胃炎6例,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 胃癌出血4例;出血状况:轻度30例, 中度25例, 重度1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组患者进行输血和止血以及制酸、抗休克、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 对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 发现有活动性出血病灶时, 进行8mg/100ml去甲肾上腺盐水药物喷洒治疗。出血严重者则使用凝血酶1000U喷洒治疗。对照组对一般出血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口服止血药物8mg/100ml去甲肾上腺盐水治疗, 对严重出血者使用凝血酶1000U治疗。观察2组患者大便颜色, 正常后停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1周内黑便与呕血症状停止, 连续3d的粪隐血测试, 结果均为阴性;出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呕血或黑便症状停止, 连续3d的粪隐血测试, 结果为 (+) , 出血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有效:1周内出血情况减少, 粪隐血试验检测, 结果由强阳性转为 (++) , 出血情况得以改善。无效:1周后, 出血未停止, 重度出血患者, 治疗24h后, 病情未好转,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80.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在数小时内患者的失血量>1000ml[4]。临床表现为呕吐或黑便, 往往还会伴有血容量减少导致发生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等症状, 是一种常见的急症, 病死率非常高。导致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比较常见的因素有急性胃黏膜损害、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止血采用胃镜下喷洒药物的方式进行明显改善了治疗效果, 降低了患者病死率, 缓解了患者的痛苦, 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胃镜下治疗, 能对出血部位进行直接观察, 同时对活动性的出血病灶进行药物喷洒治疗, 具有止血效果好, 起效快等优点。

本文结果显示,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80.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在患者纠正休克, 生命体征稳定后的24h内对患者出血病灶喷洒凝血酶和冰冻去甲肾上腺素盐水进行治疗止血效果显著提高。总之,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镜下喷洒药物进行止血, 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并且无不良反应产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李建, 林芳, 邓艳, 等.胃镜下金属钛夹等治疗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 2012, 63 (6) :512-513.

[2] 李龙霞, 刘丹丹, 栾春燕, 等.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检查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7) :738-741.

[3] 孙晓莉, 王淑艳, 陈春玲.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及临床护理措施[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2) :105-106.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9月—2009年1月于我院进行抢救的37例重度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17例患者中, 男性10例, 女性7例;年龄19~56岁, 平均 (40.3±1.7) 岁;中毒种类:敌百虫5例, 敌敌畏5例, 1605 3例, 乐果4例。观察组20例患者中, 男性12例, 女性8例;年龄17~57岁, 平均 (39.8±1.6) 岁;中毒种类:敌百虫7例, 敌敌畏5例, 16054例, 乐果4例。所有患者均为中毒后30min内进行抢救。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中毒种类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自动洗胃机进行洗胃, 操作步骤为, 胃管插入后, 将胃管与自动洗胃机相连接, 先吸引清除胃内容物, 后采用灌洗液反复进行灌洗, 每次冲洗液体不宜过多, 以200~300mL为宜, 注意灌洗液的温度, 宜保持在30~32℃之间[1], 注意观察洗出物的量及性质等, 同时压力不可过大, 保持灌洗液的出量与入量维持在一个大致平衡的位置[2]。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胃镜, 在胃镜直视下插管, 且在胃镜直视下把握洗胃液的量及时间、程度, 随时了解参数范围, 根据情况调节洗胃程序, 达到最佳的洗胃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比较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将两组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洗胃时间、副作用发生率等进行统计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患者在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洗胃时间、副作用发生率及成功比例等方面进行比较,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胃镜直视下洗胃在重度中毒患者的抢救中较以往洗胃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3 讨论

农药中毒, 以急性生活性中毒为多, 主要是由于误服或自杀、滥用农药引起[3]。在接触农药过程中, 如果农药进入人体的量超过了正常人的最大耐受量, 就会使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出现生理失调、病理改变等一系列中毒临床表现[4]。近年来, 关于重度农药中毒的洗胃方法越来越多, 传统的洗胃方法已渐渐被代替[5,6]。本文中, 笔者就胃镜直视下洗胃在重度中毒患者的抢救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比较, 发现其较以往洗胃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临床效果卓著, 抢救成功率高, 副反应等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田力.经气管插管后洗胃抢救重度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8) :663.

[2]CHYKA PA, SEGER D.Position statement:single-dose activated charcoal.American Academy of Clininal Toxicology;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oisons Centres and Clininal Toxicologists[J].J Toxicol Clininal Toxicol, 2000, 38 (7) :689-690.

[3]崔学强, 张美兰.联合套管式洗胃术进行急性有机磷中毒心肺脑复苏46例临床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 2004, 36 (6) :418-419.

[4]叶传勇, 陈佳山, 蒋炜, 等.597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抢救体会[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 (13) :373-374.

[5]周丰美, 冯志娟, 鲍琴华, 等.活性炭胃肠灌洗抢救重症有机磷农药口服中毒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9) :5-6.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7

1.1 一般资料

探讨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接受胃镜下钛夹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的人群。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出现呕血、黑便等, 全部通过电子胃镜检查来进行诊断。而且不能把高龄、合并出凝血机能异常、无法控制的高血压、高血糖、未成年人、哺乳期、妊娠期、弥漫性黏膜广泛渗血、门脉高压性出血、已发生失血性休克等患者包括在内。患者中包括女47例, 男50例;年龄大约在23~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4.63±5.47) 岁;体重50~62 kg, 平均体重为 (63.42±7.25) kg;原发疾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7例、胃溃疡43例、食管黏膜撕裂11例。试验组为47例, 对照组50例, 针对其两组患者护患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其年龄、性别、体重、原发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是可以进行对比的。治疗前全部都自愿签署内镜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先将金属止血钛夹安装就绪, 与此同时要使止血钛夹与止血钛夹持放器内芯前端的金属小钩连接柄上的小孑L相连接, 移动内芯滑动柄, 使其向后运行, 这样可以使止血钛夹持放器内层金属蛇管前端与止血钛夹导管锁的细部 (后半部) 接触, 同时保证止血钛夹安置前有一定的张开角度, 为了确保通过钳道的时候可以顺利, 同时让止血钛夹退入外层金属管里面, 将止血钛夹持放器手柄部的塑料管关节往前移动, 将持放器经胃镜钳道送进去, 直到胃镜前端, 再将止血钛夹送出, 使止血钛夹两侧钳夹在出血病灶处瞄准, 用力贴紧黏膜后接下来就是将止血夹收紧, 夹子已经全部合拢的主要标志是听到“喀嗒”声, 推动内芯滑动柄, 使内芯前端小钩与止血夹分开, 将止血钛夹持放器退出, 此过程就完成一次操作。依照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决定需放置止血夹的多少。最后, 对准病灶喷洒生理盐水, 仔细认真的观察3~5 min后, 保证止血完全后就可以结束治疗。

1.3 手术的护理

1.3.1 术中护理

为了可以镇静, 在术前30 min要对肌肉注射安定, 减少唾液分泌可以使用阿托品。协助患者取合情合理的体位, 一般情况下取左侧卧位, 颈部微微要向前倾, 两腿保持屈曲状态。为了协助胃镜通过咽喉, 当胃镜送至咽喉部时要告诉患者做吞咽动作, 倘若出现恶心比较严重的患者, 可以告诉患者深呼吸。为了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能在第一时间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以及精神状态, 呕血、便血、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的状态, 2个小时为时间段测血压以及脉搏一次, 循环3 d, 持续2~3 d左右, 观测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以及压积, 观察有无并发症。

1.3.2 一般护理

要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千万不要自行解决大小便, 这样可以避免发生晕厥, 大小便必须在床边或者床上进行。依据病情恢复的状况, 一点点的增加范围以及活动量, 保证睡眠可以充分, 尽可能减少或者消除外面不好的刺激。手术后6 h内不要吃任何东西, 24 h后, 观察结果是没有出现任何出血状况, 吃的食物只可以是温凉流质饮食, 2~3 d后观察确定无出血可进食半流质饮食, 不要烟酒, 软食为主, 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根据病情, 逐渐过度到普通饮食由于病灶局部肉芽形成, 术后1~2周左右钦夹就自行脱落, 经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为了可以确定钦夹有无脱落, 可通过进行X光就可以确定[1]。

1.3.3 心理护理

出血患者都有恐惧心理, 情绪十分的紧张。这个时候护士就有义务让患者了解病情, 并且要安慰、关心患者, 告诉患者适当的休息以及稳定的情绪非常的有助于止血。要向患者说明同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仔细认真的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神志的变化, 记录黑便次数、呕血量, 颜色以及性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展开解释工作, 说清楚治疗的目的以及治疗过程, 在手术过程中怎样配合医生操作, 在手术后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了协助患者建立接受治疗的信心,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1.4 出院前卫生宣教

在出院前, 帮助患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基础的医学知识, 避免情绪波动, 合理饮食, 生活规律, 坚持按疗程服药, 定期回院复查, 不舒服就要随时就诊, 有利于消除导致的原因。

2 结果

97例在钛夹止血术中全都马上止血。术后48 h全都没有再次出现出血情况。止血率达到100%。

3 讨论

内镜下止血钛夹钳夹止血的特点是方便、安全、见效快的治疗方法。经内镜止血钛夹止血血管直径<3 mm的出血病灶、活动性非静脉性出血, 可见血管残端, 这样可以预防再次出血。在临床推广使用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内镜下金属钛夹治, 上消化道出血已经开发新技术来进行治疗, 其有疗效好, 止血快、刨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 特别是针对上消化大出血的患者, 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止血时间, 而且还可以节省费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下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的情况, 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97例, 全部运用胃镜下钛夹进行治疗。其中试验组为47例, 对照组50例, 针对其两组患者护患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试验组相进行对比过后, 对照组护患满意率较低, 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利用胃镜下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期间强化优质护理干预, 帮助康复、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具有一定良好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胃镜,钛夹,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27例, 其中男性患者11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为30~73岁, 平均年龄为49.3岁。27例患者中大多数是农村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隐痛不适、头昏、消化不良、上腹饱胀、乏力、黑便等。血红蛋白在实验室检查中在30~50g/L的患者2例, 血红蛋白偏低的患者12例。对患者给予胃镜检查之后, 查到钩虫卵的患者2例, 大便常规未查到钩虫卵的患者25例。1例患者重度贫血, 为缺铁性贫血骨髓像, 接受骨髓细胞学检查。

1.2 胃镜检查表现

直至十二指肠降段给予常规插镜, 钩虫虫体在镜下被发现, 应用胃镜活检钳将钩虫虫体取出, 并送检验科对钩虫进行确诊。本组研究中的27例患者中, 共发现49条钩虫, 最少的有1条, 最多是有12条。6例十二指肠球部, 16例十二指肠降段, 5例十二指肠降段及球部均可见, 其中还有1例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同时可见。虫体在内镜下的长度大约为0.6-1.5cm左右, 钩虫体呈暗红色、肉红色或白色细线样, 蚯蚓状蠕动或蛇样盘曲, 一端咬吸着黏膜, 成堆或散在分布, 部分成对。虫体是应用胃镜活检钳钳夹的时候, 会左右摆动、激烈挣扎。黏膜被虫体吸附的地方可见局部少许渗血, 散在点片状出血, 局部黏膜充血水肿,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 会呈贫血黏膜像。所有患者中合并胃溃疡1例, 合并糜烂性胃炎5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胃镜下发现钩虫虫体, 均应用胃镜活检钳取出, 同时给予400mg阿苯达唑口服治疗, 睡前顿服, 持续应用3d。对重度贫血的患者, 给予补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 对合并胃溃疡、胃炎的患者, 给予保护胃黏膜、制酸等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给予1周治疗之后, 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原有症状, 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内镜复查, 肠内出血点及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消失, 并未找到钩虫。

3 讨论

以往主要依靠大便检查和临床症状来诊断钩虫病, 但是常规大便检查中, 具有比较低下的钩虫卵阳性率[1]。给予患者内镜检查能够直接找到钩虫, 对胃肠黏膜的微细病变也能够观察, 其钩虫还可以通过活检钳钳取, 然后送检验科进行确诊。钩虫病是最常见的世界范围内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被钩虫咬附的黏膜, 因为钩虫分泌的抗凝血物质而局部不断渗血, 小肠壁常常是成虫吸附的场所, 成虫靠吸取壁内血液而生活, 且其吸血点也经常更换, 从而引发肠壁点片状渗血和出血。每天每条钩虫使人体的失血量,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进行测定, 大约为0.14~0.4mL, 平均失血量为0.15mL。如果大量钩虫长期感染, 就可引起慢性失血而致缺铁性贫血, 如果比较严重, 还可导致重度贫血。

人体小肠上段是钩虫成虫寄生的地方, 随粪便的排出虫卵也排出到体外[2], 而后在荫蔽、潮湿、温暖、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 虫卵会逐渐发育成丝状蚴, 也就是感染期蚴。此时的蚴的特点是明显的向温性, 在与人体黏膜或皮肤接触的时可侵入人体, 随血流经微血管或淋巴管经右心至肺, 从肺微血管穿过进入肺泡, 顺着支气管上行直到会厌部, 经食管和胃随人的吞咽活动而进入小肠, 然后逐渐发育最终为成虫。本组研究中大多均为农村患者, 他们与土壤接触比较多, 且由于肥沃疏松的土壤及温暖的外部环境, 为钩虫卵的成活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增加了患者与虫卵接触的机会, 因此应充分重视对钩虫病的防治工作。每年应给予驱虫药预防性口服2次, 春季口服1次, 秋季口服1次, 每次给予阿苯达唑400mg顿服即可。阿苯达唑具有杀灭幼虫、成虫及虫卵的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广谱驱虫药。在24h内本药及其代谢产物60%从尿排出, 从粪便排出20%, 在人的体内没有蓄积作用。十二指肠降段是多数钩虫成虫寄生的场所, 因此, 给予患者胃镜检查的时候, 应直至十二指肠降段进行常规插镜, 特别是农村贫血患者, 对患者降部的观察更应该受到重视, 操作过程中需要更加耐心, 发现钩虫寄生的重要线索是十二指肠黏膜局部少许渗血及散在点片状出血,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 应适当注气, 充分展开肠黏膜皱襞, 对钩虫体进行仔细的寻找, 保证早期发现钩虫, 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3]。

通过本组研究, 胃镜下钩虫体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其十二指肠黏膜出血症状比较明显, 可提高钩虫病的诊断率。同时, 给予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相应的临床治疗, 其原有症状在治疗1周后明显改善, 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 胃镜对十二指肠钩虫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且在基层医院中也能够全面普及推广应用,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保证了患者钩虫病的诊断率及诊断及时性, 特别是对比较偏远的基层地区, 借助胃镜检查, 能够实现对十二指肠钩虫病的防治目标。

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下诊断治疗十二指肠钩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27例, 分别给予患者胃镜下诊断及治疗, 分析患者胃镜下的表现, 给予相应治疗后, 统计实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给予1周相应临床治疗后, 明显改善了原有症状。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内镜复查, 肠内出血点及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消失。结论 胃镜下诊断治疗十二指肠钩虫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镜,诊断治疗,十二指肠,钩虫病,临床

参考文献

[1]冯刚.十二指肠钩虫病28例诊治体会[J].贵州医药, 2008, 32 (12) :1120.

[2]周兴蓉.胃镜下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病11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7) :123.

胃镜下综合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100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 男36例, 女14例。年龄24~66, 平均 (38±7) 岁。对照组40例, 男27例, 女13例。年龄20~65, 平均 (35±6) 岁, 全部病例均排除全身出血性疾病及肝、胆、胰腺疾患所致的出血。

1.2 器械

该方法利用电子胃镜、冷光源、电脑摄象、吸引器、活检钳以及微波治疗仪, 其最大功率150 W, 微波频率2450 kHz, 发射电极为园柱状、球状电极, 治疗仪参数时间5~8 s。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治疗组病人内镜检查前常规禁食、补液, 使用止血剂, 必要时予以输血等治疗。有休克表现的患者则予以积极输血、输液扩容, 使血压相对稳定并在血压、心电监护下施行微波治疗术。

1.3.2 治疗

治疗组:常规胃镜检查以暴露出血病灶, 视野不清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根据病灶的性质, 将微波电线通过活检孔, 其电极伸出胃镜约2~3 cm, 将电极固定在出血部位后通电, 采用功率40~50 W, 通电时间5~8 s, 形成白色凝固痂壳, 观察无活动性出血撤出电极, 再从胃镜活检孔插入塑料导管, 取备好的白芨粉2 g加云南白药粉0.5 g配生理盐水20 mL调成稀糊状, 用50 mL注射器抽取后在距离出血灶2 cm处, 从导管在胃镜直视下将药糊喷洒至病灶表面, 然后撤镜。术后24 h禁食, 2~3 d进食流汁。常规给予抑酸剂, 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呕血及黑便情况。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即便用立止血, 去甲肾上腺, 凝血酶等止血剂联合治疗, 以及使用奥美拉唑, 西咪拉替丁等抑酸药物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内镜下微波治疗后出血停止, 术后未继续呕血, 术后24~48 h内大便转黄;有效:内镜下微波治疗后出血停止, 术后24~48 h内大便转黄, 术后5~7 d再次解暗红色大便或呕血;无效:内镜下微波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 或微波治疗后出血停止, 术后12 h内再次呕血或术后持续解暗红色大便48 h以上。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43例 (71.7%) , 有效10例 (16.7%) , 无效7例 (11.6%) 。无效的7例中有2例患者因大动脉破裂喷血, 电极难找到准确部位放弃微波治疗, 2例患者因广泛糜烂性出血, 止血效果不理想, 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88.4%, 无一例发生穿孔, 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显效21例 (52.5%) , 有效8例 (20%) , 无效11例 (27.5%) 。其中2例死亡。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重复使用率较高。治疗安全性高,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 费用较低。止血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近期再出血率、近期急诊手术率、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微波是指波长从0.1~1 m、频率300~300 GHz的电磁波。微波量在10 mW/cm2以上为热效应。微波辐射至组织后使极性分子 (水) 发生高速旋转运动, 产生类似摩擦效应, 使辐射区组织温度上升, 组织凝固坏死。除此外还可使辐射区组织周围小血管痉挛、血管壁肿胀、管腔变狭窄和内皮细胞破坏等, 导致凝固性血栓形成, 达到止血作用[1]。微波技术自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临床, 尤其用于消化道内镜下止血, 临床报道均有显著疗效[2,3]。微波治疗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治疗效果好, 安全可靠, 逐渐被临床医师重视。目前中医药对上消化道出血也有较好的疗效, 且具有不良反应小, 价格低廉等优点, 但对辨证分型无统一的标准, 疗效评定还不规范, 给药途径多停留在口服或鼻饲上, 胃镜下局部用药还很少, 该临床研究是在胃镜直视下微波电凝局部形成痂壳止血, 结合中药制剂 (白芨粉和云南白药粉) 经内镜喷洒, 改变了中药制剂给药不便, 难以判断疗效的缺陷。白芨和云南白药为常用止血中药,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三七配合白芨可缩短实验小鼠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总数[4], 两药合用可抑制纤溶系统活性, 增加血小板因子活性, 局部用药时, 其胶质可迅速形成药膜附着创面, 起到止血、保护局部黏膜、促使创面愈合的良好作用。

该方法具有针对性强、用药量少、诊治合一的特点, 治疗及时, 疗效肯定。是将传统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设备相结合, 突出了中医特色, 提高了中医药的利用率和使用率, 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临床中抢救危急重症的作用, 有利于突破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瓶颈。操作简便、止血确切、安全可靠、价格低廉, 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能较好的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及时有效的救治病人。

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下微波联合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胃镜下微波联合中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近期出血率、近期急诊手术率、平均住院时间、病死率、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43例 (71.7%) , 有效10例 (16.7%) , 无效7例 (11.6%) , 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显效21例 (52.5%) , 有效8例 (20%) , 无效11例 (27.5%) , 总有效率72.5%。止血效果、近期出血率、近期急诊手术率、平均住院时间、病死率、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胃镜下微波联合中药治疗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简便易行、可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

关键词:胃镜,微波联合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李国庆, 单根法, 朱恩良.微波组织凝固在外科的应用与研究[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 1998 (1) :9.

[2]许幼如, 王秀玲, 陆汉明, 等.内镜微波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0例报告[J].上海医学, 1990, 13 (10) :44-45.

[3]列健, 魏纪英.经内镜微波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42例分析[J].内镜, 1995, 10 (5) :281.

上一篇:开发人员下一篇:垂直绿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