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2024-05-20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共12篇)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1

一、课例背景

翻转课堂是新兴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在课外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带来了教学理念上的变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通过课外自主完成作业和课堂合作交流, 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突破学习的疑难点, 获得个性化的收获和成长。

翻转课堂成为国内教育信息化热点[1], 广泛在学校中实施展开, 但较多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中,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如何应用这一模式还没有统一的见解。本文就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心理课程, 以《认识自我》一课为例, 看两者相结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二、教学实录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共一课时。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和技能上, 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觉察到自我的独特性, 从而全面认识自我;过程和方法上, 学会自我评价和获取他人评价的过程, 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 学生能够接纳自己, 产生正确的自我认识的积极情感体验, 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教学重点是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积极地悦纳自我。

(一) 课前观看微视频

制作认识自我的PPT课件, 并用软件camtasia studio 8汉化版录制时长7分钟的微视频, 主要讲解自我的概念和认识自我的三种方法, 要求学生回家用电脑观看, 并把视频观看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详细记录下来。观看完毕, 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作业: (1) 一篇一百字以内的自我介绍; (2) 收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写在收集表内。

(二) 导入新课

师:观看了昨天的微视频, 谁能回顾一下认识自我有哪三种方法?

生:自我评价、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评价、他人评价。

师:很好!只有掌握了认识自我的方法, 我们才能拨开迷雾见天日, 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三种方法, 同时解决大家的学习疑惑。

(三) 活动一:猜猜他 (她) 是谁

活动规则:教师将所有学生的自我介绍放进纸箱, 并随机抽取一张读出来, 要求自我介绍的作者不动声色, 让其余学生猜一猜自我介绍描写的是哪位同学。通过活动检验学生自我评价是否精确。

师:有的同学写的自我介绍刚一读出来, 就被猜出是谁了, 让老师来采访一下这些同学, 都用了哪些小窍门, 让自己容易被猜出来。 (学生回答出“实事求是, 不夸大”“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尤其是优点”“缺点也能不回避, 勇敢坦露”等微课中提到的自我评价要点, 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所经历的事件来说明”的观点。)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小窍门是不是似曾相识?

学生纷纷指出这些小窍门基本都是微课中提到的。

师:很开心大家学会了这些方法来认识自我, 尤其是有些同学还提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与我们分享, 更值得表扬!

(四) 活动二:人外有人

活动规则:小组内轮流说出与成员相比, 自己的差别在哪里。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与他人比较的结果?

生:与小明相比, 虽然我学习成绩比他好, 但他更热爱劳动, 每次打扫卫生都很认真…… (每组选学生代表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可见自我评价虽然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 但是若不知人外有人, 有时候自己也难免成为井底之蛙。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怎样才能使与他人作比较的结果更准确、客观呢? (小组讨论, 讨论完毕, 由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汇报的观点涵盖了微课所学知识:“在比较对象上,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不能排斥任何人”“在比较内容上, 既要找出自己比别人优秀的地方, 又要找出自己比别人落后的地方”“在比较方法上, 要多渠道获取他人信息, 保证可比性”。不仅如此, 学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与他人比较要避免的两个倾向:骄傲自满, 只拿自己强项与人相比;自卑无助, 只拿自己的弱点与人相比。教师将两个倾向纳入板书。

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信大家熟练掌握了与他人作比较的方法, 能够取人所长, 补己之短。

(五) 活动三:花落谁家

活动规则:击鼓传花, 花落哪位学生手上, 就要说出自己收集到的他人评价, 看一看是谁说出的评价以及评价的具体内容。全班学生认真聆听, 如果觉得收集到的他人评价与本人相符, 就举手表示赞同, 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以上就代表收集成功。

师:有些同学是高票通过啊, 看来收集到的他人评价很准确, 能说一说用了哪些方法去收集这些评价么?

学生回答出“收集父母、老师、同伴等这些亲密他人的评价”“多收集几条他人评价, 综合分析之后再加以表述”等观点, 这些都是微课中所提到的。

师:还有谁能分享自己的方法?

生:诚恳请对方写下包含优缺点的评价, 找准收集他人评价的时机…… (这些方法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

师:同学们分享的方法都非常好, 有的同学收到他人评价后很惊喜, 发现了不一样的自我, 可见自我认识除了自己主动评价自我、与他人比较以外, 还需要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 避免自以为是。那么在收集他人评价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惑呢?请把遇到的困惑先在小组内讨论合作解决, 如果小组内得不到解决, 请把问题放在全班中探讨,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难题。

教师察看讨论结果, 发现普遍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普遍遇到的难题是遇到他人负面评价时心情很难受, 觉得与自我评价有落差, 不知该如何处理。老师也觉察到了这个问题, 从同学们交上来的他人评价表中挑选了几条负面评价, 让我们来看一看。 (展示负面评价:妈妈说我真笨, 每次考试都那么粗心大意、班长说我上课总是爱说话, 破坏课堂纪律……)

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他人的负面评价呢? (小组讨论, 探讨解决方法, 讨论完毕, 由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当堂生成如下意见: (1) 多收集来自父母、教师、同伴的评价, 并结合自身情况, 综合考量自己行为, 判别负面评价是否正确。 (2) 客观分析负面评价, 如果评价的正确, 就虚心接受, 努力改正;如果评价的不正确, 就调整自己的心态, 以更出色的表现面对“流言蜚语”, 让负面评价化于无形。

(六) 暖心结语

师:自我认识的三种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希望同学们充满信心, 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断取得进步!

三、课程反思

(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了课程容量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 就已经学习了知识点, 并通过布置的作业, 自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将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外, 这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并且录制的微视频能够反复观看, 延伸课程学习的时空, 促进学生时刻注意调节自我心理。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课程的创生

传统课堂容易导致照本宣科, 按部就班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 课程内容现场动态生成, 学生能够不拘泥于微视频已有的知识点, 还能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引导, 提炼学生观点, 并纳入课程内容,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命意义、实现自我超越的空间。[2]

(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体验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重在体验性, 促进学生获得心灵感悟,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 体验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般采用“先体验后了解”的教学模式, 即先加强情感体验, 再转变认知, 这样, 学生往往会不清楚课程的主要内容, 被教师“牵着走”。引入翻转课堂后, 采用“先了解后体验”的教学模式, 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模式由“自下而上”翻转为“自上而下”, 这就揭开了心理课程的神秘面纱, 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后会更有针对性地完成体验环节, 使心理调节更有目的性。本课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认识自我的三种方法, 所有活动设计来源与学生作业和学生具体情况, 非常真实, 每个活动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 学生面对活动情景能够激活脑中关于微视频已经学习的知识点的记忆, 促进内心体验, 有所感悟, 实现知识的迁移, 懂得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这些方法。

(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心理自助意识的培养

个体有意识地自我调整是心理问题调适的前提,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 就实现了“助人自助”这一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通过翻转课堂特有的合作学习方式, 遇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引导”这一流程, 而不是教师一开始就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强加转变, 锻炼了学生自我调适心理问题的本领。

(五)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是在课前要注意录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微视频, 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确保知识学习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二是教师平时要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储备, 在课堂中还能充分运用教育机智, 灵活指导答疑解惑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思索, 例如哪些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适合用来翻转, 怎样对学生课前作业提供反馈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上仍须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管珏琪, 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6) .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7) .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2

幼儿健康教育既然将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最直接的目的,其教育过程就不应使幼儿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幼儿的整日生活中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良好的健康行为。

因此,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无论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还是试图改善幼儿的周围环境、都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健康,而且可能有损心理健康。

本学期我们小一班在教育活动中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当成首要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纲要》中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认真做好了一下几点: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

(4)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动作协调、灵活。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08-03

自2000年Seligman教授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倡导以积极的视角理解、诠释人类的本质与价值之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挖掘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运动。进入21世纪之后,积极心理学家们又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以课程为导向的“幸福教育”浪潮,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本?鄄沙哈尔博士主讲的幸福课(positive psychology)超过该校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之后,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教育理念普遍被人们接受,并在全球广为传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启动幸福教育实验或幸福教育课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在国内,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实施幸福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引领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飞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民的尊严、幸福感和公平感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从侧面反映出“幸不幸福”已经成为当前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契合了社会发展的诉求,符合民众的内心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在2012年率先面向西南交大学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幸福心理学。这门课程先后被列为学校首批通识课、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开设一门课程,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课堂上将会分享到什么内容?这是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程内容既是最基本的教学构成要素,也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我们结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探讨关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对构建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体现通识教育之义

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着眼于人整体发展的教育。最普遍的解释就是通识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或培养通才的教育。通识教育面向人的生活,强调让学生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引导个体思考生活的意义、生存的目的和生命的价值。在当前大学教育偏向工具性价值,忽视发展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生成性的背景下,通识教育恢复了教育的应然价值,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的本来使命上来。

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2]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这与通识教育的使命是相同的。两者都立足于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给人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不同于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通过培养、提升和健全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生命意义的生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的积极心理学,其彰显了人类在增进自我心理健康过程中积极的一面,修正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差,弥补了以问题为导向带来的失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必然应该体现通识教育之义,符合通识教育的内在规范性。

(二)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幸福心理学课程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应该讲授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自从Seligman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之后,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至今已研究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也有专门的刊物《Positive Psychology》刊登这方面的成果。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学科,修正以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价值的回归和平衡,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积极自我、积极教育。这为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探索的空间。

自我、人格、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等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在这些普遍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均有涉猎,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在自我方面,不仅提出积极自我的概念,还进行了许多自我的积极方面(如内隐自尊、自我提升、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等)的研究;在人格领域,提出积极人格、心理复原力、坚韧性、自我成长、心理一致感等。这为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为梳理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应体现本土化特色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文化是重要的变量。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轫于西方,探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都根植于西方文化,深受西方价值的影响。这些西方背景下的积极品质的内涵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相应的那些积极品质的内涵并不一样。以自尊为例,舒首立等人对比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自尊含义,指出中国人的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和评价,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而西方的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二者的结合。[3]同时,一些在西方心理学文献中被视为消极的心理变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却非常适合。比如,Butler等人研究发现,持西方价值观念的欧裔美国人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会使自己的人际互动活动减少,并给同伴留下负面的印象,甚至会激发其敌对行为,而亚裔美国人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效果则恰好相反。[4]不仅如此,中西方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与西方的幸福观相比,中国人的幸福更多受到人际关系质量以及环境的影响;中国人的幸福强调精神的满足,追求境界之乐,一种值得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国人在谈到幸福的时候,与不幸福互设为背景,两者相互依存。[5]

鉴于此,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应该在中国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诠释这些积极品质和力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揭示本土文化中特有的心理现象。比如,中国人常讲的“人情”、“人缘”、“乐”、“福”、“孝道”、“报恩”、“自强”等。这些品质与中国人的幸福密切相关,但却没有在西方文化中进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可喜的是,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比如,黄希庭等人通过质性研究范式,揭示中国人的诚信包含诚实、信用、信任和责任心四个方面。[6]这为我们讲述中国人的积极品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

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只有学生愿意投身其中,课程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识层面上促进自我提升和积极改变。

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动机。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征集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初衷和期望。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都期望通过课程教学了解幸福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不幸福?如何让自己幸福?如何在困境或挫折中让自己解脱出来?这些问题实际上聚焦于三个方面:What——幸福的内涵,Why——幸福的原因(机制),How——幸福的方法。

其次,要准确地把握学生希望了解的积极心理品质。笔者曾经对180名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一些希望了解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词语作为分析单元对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孝道、善良、谦虚、自信、乐于助人、诚信等积极品质。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融入这些积极品质。

最后,还应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多年来学生教学反馈的意见和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来看,人际关系(寝室人际关系、恋爱关系)、自我认识、压力与情绪管理、人格发展、思维方式等都是学生们普遍关心的热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积极的视角来解答学生的这些困扰,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激发他们自身的正能量。

二、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初步建构

(一)制约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因素

作为一门高举幸福教育旗帜的课程,幸福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体系是制约其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积极心理学运动从兴起到现在已有十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没有一个合理的架构组织其成果。这与积极心理学运动本身的发展特点有关。

首先,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只是对心理学的价值进行修正和补充。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积极心理学仅限于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及积极转化的基本规律,而非研究范式的根本变革。

其次,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从一开始,其创始人Seligman教授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研究框架体系,甚至明确反对这样做。Seligman教授从研究的角度提出,可以从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组织和制度三个方面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7]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成果的丰富,积极心理学陷入主题凌乱的困境。

最后,不少学者尝试着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中梳理出理论框架。比如,Peterson、Carr以及Snyder和Lopez分别编写的积极心理学教材,都对梳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遗憾的是,学者们尚未对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达成共识。

(二)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结合我们多年教学的经验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认识与体验幸福、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认知、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环境、压力的积极管理与积极压力、积极的自我改变这八个方面,并以此来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板块。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希望能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内心中洋溢着积极精神以及充满乐观、希望和活力,用积极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困境,用积极的认知理解人生发展中的挑战,并在自我积极改变动力的推动下,塑造积极心态,铸就健全人格,构建人生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苗元江,朱俊杰,王旭光.幸福课程概述[J].江西教育,2013:1-2,21-23.

[2] 刘惠珍.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J].高教论坛,2007(5):51-53.

[3] 舒首立,卢会醒,张露,杨银芳,丁超,郑涌.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51,174.

[4] Butler,E.A.,Lee,T.L.,& Gross,J.J.Emotion regulation and culture: Are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motion suppression culture-specific[J]. Emotion,2007(1):30-48.

[5] Lu,L.,& Gilmour,R.Culture and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Individual oriented and social oriented SWB[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4(5):269-291.

[6] 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44(3):354-368.

[7] Seligman,M.E.P. & 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 olo?鄄

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8] 宋新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32.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4

经过国外和国内一些高职学校的教学实践,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更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这种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理念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亚洲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都有类似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某种形式。其中著名的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我国对工学结合亦有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省一些高校总结出不少经验和理论。

但是, 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来说, 在理论转化为实践过程中, 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必然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将接受新的挑战。

二、新教学模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历史并不长, 从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1号) 至今, 不超过5年。而在这有限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学校发挥自身特点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浙江一所高职院校为例, 该校经过6年多的发展, 在心理健康工作的机构、团队、体制机制、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体系。

该校开设了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 建立了从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到院系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再到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配备了具有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咨询项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利用各种渠道和学生活动,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对浙江杭州一些高职院校的情况调研, 我们发现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个学校的发展都比较迅速, 现有工作水平也能够基本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但是该模式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却往往失去了功能。许多学生的危机事件都发生在企业实习阶段, 无论是从前期辅导、中期支持和后期跟踪上来说, 都存在一个真空的领域。

而通过访谈和调研, 我们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比在校阶段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 更加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校外生活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而带来心理压力徒增。

心理学研究表明, 习惯被打破, 会造成压力。经过2年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已经充分适应大学校园生活, 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而到企业顶岗实习则必然会打破这种状态。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必然带来新的压力的产生, 而对于这种变化大三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往往同样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 轻视、忽视这一变化带来的挑战。学校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关注也被许多客观因素所局限, 比如部分指导老师的工作安排问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导致许多指导老师长期脱离企业, 对学生放任自流, 与企业缺乏沟通,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教学辅助部门就更加难以接触和关照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二) 学校与企业管理模式差异带来的焦虑情绪。

学生来到企业, 经过非常短暂的适应期后, 企业往往会要求学生真刀真枪地投入工作实践, 工作标准严格和工作节奏较快。而在学校学习期间, 教师往往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习生活节奏也相对比较慢, 这种差异必然带来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 同学和竞争对手的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

在顶岗实习期间, 同学之间除了合作以外, 竞争企业资源和就业机会的冲突将越来越多,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孤军奋战的感觉, 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部分心理健康、人格成熟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处理这种变化, 但部分独立性差、敏感脆弱的学生则容易对社会生活和工作失望, 容易将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 心理上抵触将来的就业, 产生退缩情绪。

(四) 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 缺乏解决心理困扰的渠道。

学生在校期间一般来说都能通过一些渠道接触到一些保健和自我调节的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会发挥作用, 保障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遇到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在校学生往往能得到比较迅速及时的干预, 即使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也能得到妥善处理。而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学校心理服务等资源缺乏, 遇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延误最佳干预治疗的时间, 引起严重的后果。

三、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前人研究工作相对薄弱, 缺乏可参考的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的短暂历程中, 虽然新的工作模式和思路层出不穷, 但是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它的发展非常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与之配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目前非常缺乏。

(二) 与本科学校的工作思路类似, 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术型人才, 而高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 从学校管理、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其他方面, 均大量借鉴本科学校的工作经验, 甚至照搬照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而目前看来, 高职院校不仅从生源上来说与本科学校存在很大差异, 从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说这种差异也必须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相对而言本科学校的危机干预任务更加艰巨, 学生出现的问题更为复杂, 而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要侧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培养学习能力和意识, 提高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而目前这种差异并未在教学管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体现出来, 亟待改进。

(三) 缺乏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

经过调研, 我们发现在各高职院校均存在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工作资源投入不均匀的情况, 一般表现为对大一新生过分关注, 对大二年级适当关照, 对大三毕业生放任自流。当然, 在大三年级, 学院招生就业相关部门也会对毕业生开展一些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心理的教育, 但不外乎是几次讲座, 缺少系统跟踪和个性化的服务。

而在2+1的教学模式下, 大三年级的学生心理指导和帮助的需求往往最盛。许多问题暴露出来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由此也引发一些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案例一: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 由于竞争和压力以及环境的变化, 在大一阶段曾经已经处理好的心理问题复发, 出现了心慌、厌学、强迫和焦虑等不良反应。但因为无法及时返校接受咨询和帮助, 情况发展迅速, 最终只能回家休养, 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业和将来的就业。

案例二: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 精神分裂症病发。自己丧失自知力, 且因为同学之间相对分散, 原班级心理委员无法了解到他的情况, 所能接触到的同学和企业员工也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 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最终只得休学。

(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比较宽泛。

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与学院教学教务部门缺乏沟通。对企业需求的调研比较少, 日常工作更加注重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 而忽视、延后对企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诉求素质的培养。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只是比较一般心理健康常识的灌输, 教育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心理素质训练不足, 很难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干预措施与工作架构探索

(一) 干预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避忌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 它往往需要深入分析问题, 辩证施治, 我们要从新生入校开始, 重点培养学生企业需求的心理素质, 从新生素质调研中找出学生问题, 查漏补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抓住学生在校关键点, 开展就业心理、压力管理等实用的心理知识培训。打好基础, 建立好完备的危机干预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的完备有利于在顶岗实习阶段发挥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该争取学院领导、院系部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对专业教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工作, 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的指导教师, 通过他们间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建立在外实习心理状况汇报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以班组、地区等为单位, 定期汇报。拓展多渠道交流干预途径, 包括电话、视频、QQ、MSN、E-MAIL等途径, 要求系部心理辅导员保持与学生的联系。

(二) 预期的工作架构。

调动和整合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的资源, 建立起专门针对2+1教学模式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该体系一般来说, 应该包括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各院系办公室。

其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资源的总体调度和各项工作总体方针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专业技术支持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团委学生处和院系办公室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完成面向顶岗实习学生具体教学、实践工作的安排与指导, 院系更要担负起组织学生干部、班主任经常性与实习学生联络的工作;招生就业部门负责开展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进行就业心理的研究和辅导;另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一些机构的力量来补充和完善这一工作体系, 例如成立学生心理部, 借助学生力量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并将信息传递到实习期间的学生那里, 通过多种途径, 使实习阶段的学生不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摘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更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 也更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地区高职院校的深入调研, 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1.

[3]伍棠棣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4]廖哲勋.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

[5]刘映桃.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6]周济.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6, (04) .

[7]邱旭光.落实《规划》精神, 积极完善“半工半读”培养模式[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7, (09) .

[8]陈继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1) .

[9]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0) .

[10][美]马斯洛著.李文湉译, 林方校.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11][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我给健康下“定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影响健康的因素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 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因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健康是金子,健康是快乐;有人说,健康是权利,健康是尊严,追求健康就是追求文明和进步;有人说,健康就是没有病;有人说,没有病不等于健康、、、、、、2、那你们认为健康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谈谈对健康的认识(约4—5人发言)

3、教师总结

大家说得真好。究竟什么是健康?

板书: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讨论:

1、合作交流,自生探究。

请大家看黑板,仔细看看这几幅图,这些同学的行为健康吗?为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健康,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此环节约5分钟)。

2、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课本51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健康状况,在基本合格标准的项目下面画上绿△在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下面画上红○。

(1)读一读: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

(2)现在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让我们来进行测试吧。(发测试表)

(3)学生进行测试

3、分析:你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1)、四人一组讨论,选出一个人汇报。注意:测试时,先自测,再组内互侧,最后总结。

(2)学生自我展示

A、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学习是健康的表现,打架,情绪暴躁摔书本是不健康的表现。

B、学生汇报测评结果。

C、分组分析其中的发现和原因。

注意:测试结果不同,出现的原因分析也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第四条、第二条可能不被学生接受,认为这几点不是健康范围。

(3)、提问:

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认什么是健康?

(4)、学生3——4人回答。

(5)、一个评析:小结:

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

(6)、确定研究主题。

A、学生代表发言:

大家认为影响自身健康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怎样使我们更健康。

B、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发言。

C、小老师点评:

刚才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很好!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研究内容,课后调查,做好笔记,下节课交流.三、总结

老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回答

老师:这节课大家玩得高兴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身体健康是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性强,道德健康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学习进步!板书:

我给健康下“定义”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

案例教学正在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热点之一。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 案例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创造性发展与交流等恰与新课程的教改目标不谋而合。案例教学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创造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氛围的情景性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交融的教学原则, 具备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合理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于是,很多教师将案例教学具体运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目前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教师很热衷于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一、现有问题

【实例】

某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应该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辅导。该教师事先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考试焦虑方面的知识传授,也没有实际去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有关情况,他只是从个人的咨询案例中找出个案,随意地加上几个问题,如:她的考试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她应如何去面对考试焦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去做等。上课时,案例呈现采用图文结合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该教师美其名曰此为“案例教学”。

⒈教学案例的随意化

第一,案例选择随意化。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选编是一项重要工作。有人认为上课时随便给一个案例,只要与教学内容有点擦边,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对案例的错误的认识,也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案例是要经过收集整理案例素材、拟写案例初稿、修改加工不断完善三个阶段而编制得来的,而不是信手拈来的。案例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述事例中的教师随意扩大案例的范畴,将一些范例、个案,甚至事例、故事等都当成案例,这显然没有真正明白案例的内涵。

第二,设计问题随意化。

案例中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让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意义。一个好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反之则徒劳,甚至事与愿违。在课堂上,不是只要和材料或案例内容相吻合的问题就可以拿出来,而要有利于学生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而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做到方式多样化、问题答案多元化、问题内容可深入化等。

第三,案例描述随意化。

有些教师在呈现案例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用板书直接呈现文字,有的直接朗诵,有的采用多媒体文件呈现。其实在呈现案例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客观描述,不能随意改变案例内容。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呈现时,习惯将个体的一些观念强加给学生。如上述事例中的教师,呈现案例时加上了图片,这些图片是该教师选择的,而并非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在这个案例呈现过程中,图片会或多或少地暗示给学生一些信息,这就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教学案例的随意化有时候还体现在其他的方面,如学生讨论时间随意化等,笔者不在此一一列举。总之,一些教师的案例教学有点太过于形式化,忽视了案例教学博大精深的内涵。

⒉案例教学理想化

第一,学生知识水平的理想化。

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而不应脱离学生的知识贮备。过高估计学生的水平会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上述事例中的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知识水平铺垫,而直接进行考试焦虑辅导。笔者觉得该教师有点操之过急,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匆编制了“考试焦虑案例”。该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需求作调查,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像对学生进行此辅导。

第二,教学预想问题的理想化。

案例教学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给予相应的教学建议与方案。教学预想问题的理想化,容易导致课堂出现一些意外插曲,这不利于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更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

二、建议与思考

在实践中,我们中的一些教师总是过分依赖于案例教学,过分夸大案例教学的功效,其实案例教学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案例教学的。因为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 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教育性。

第二,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它所需要的时间一般要比运用其他方法进行教学的教师培训的时间长。案例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上的。由于中学生知识技能的有限性,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铺垫。

第三,案例的呈现不应有暗示的信息。案例呈现的模式多种多样, 既可以透过印发书面材料或采用多媒体展示,也可以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述案例,或请学生自己提供身边的事件。关键是,在案例呈现过程中,不能带有个人倾向。

考虑到以上几点,笔者建议广大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尽量慎用案例教学。

(作者单位:上海市莘格中学。电邮:muzilipan@126.com)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7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由一块基于计算机支持下的大屏幕、展台、触控笔、音响设备等电子设备组成的新型教学设备。它几乎涵盖了传统黑板所具备的功能, 能够板书、画图、批注重难点, 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制作并使用各式各样的白板课件, 它已逐步替代了传统黑板, 使教师可以不再受限于黑板、粉笔、鼠标和键盘。[1]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交互性。它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 增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加入, 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更为频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日趋成熟, 教学过程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二、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定义是:以心理学理论为背景, 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 开展富有意义的活动, 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 激发其心理感受, 让学生获得成长的一门课程。[2]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 较多地借鉴和运用了心理咨询辅导上的一些技术, 例如“倾听”、“关注”、“理解”等辅导技术。[3]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是心理课的关键, 一节心理课成功与否, 关键要看学生的体验是否深刻, 因而在心理活动课中需要创设好引发学生心理体验的情境, 并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 使得学生有所体会, 生成心理体验。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活动课具有显著的互动性特点。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上的新运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性使得互动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心理健康课堂互动性强的特点与该设备特点相吻合, 因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活动课所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心理健康课堂上的新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导入充分, 拉近师生距离

很多时候, 在心理健康辅导课上会出现, 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活动开展得很顺利, 但教师和学生之间似有一道隔阂, 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课堂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在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 很多时候是因为导入部分没有处理好, 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较远, 学生与课堂的“心理距离”较远。然而, 心理课堂却是需要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铺垫, 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这样的氛围中, 进行思考体会, 这样才能引发真实心理体验的学科。[3]

传统教学条件下, 课程导入部分, 我们多是向学生简单提问, 学生进行粗略回答, 当答案符合课程设置时, 就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在导入部分使用白板笔, 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互动操作, 一方面, 白板笔这一新颖的功能能够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好奇心, 使得他们投入课堂中;另一方面, 学生充分参与导入, 还可以向学生传达一种心理暗示信息, 他们对课堂具有相当的主导性, 课堂需要他们的参与, 教师也需要他们。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二) 全面调动, 优化课堂效果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 为了使心理体验更深刻, 我们通常希望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觉, 这时候就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从视觉、听觉、触觉上调动学生。

以想象力训练课《插上想象的翅膀》为例, 在之前的课堂上, 我们多是让学生携带七巧板进行单一的七巧板拼制游戏, 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而现在, 我们就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图片展示、聚光灯等功能, 展示多种多样的图片, 对学生进行视觉想象训练, 还可以利用它优质的音频播放功能, 进行听觉想象训练, 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还有图片的拖动、旋转等功能,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白板上直接操作拼制图案, 多方位全面调动他们的感官,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果, 使得想象力训练更充分。

(三) 动态记录, 发挥主体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良好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 学生自主参与课堂, 自由充分地发表自己的心理体验, 与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记录功能, 能够在学生上台展示的同时, 全面记录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体验和感受;也能够在学生展示结束后, 对不同学生的答案进行回顾;还能够对同一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纵向比较, 让学生看到自身答案的变化性。它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技术下, 答案收集不全、易遗失的缺点。对答案进行系统的回顾还能使学生的认知体系不断更新, 动态的记录使得教学情境更加真实有效。

以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沟通从倾听开始》为例, 为了使课堂更加有效,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了一项活动, 让一位学生上台描述在教师处看到的画面, 台下的其他学生在“可提问”和“不可提问”两种条件下分别到白板上展示自己所听到的画面, 比较“可提问”和“不可提问”两种条件下, 上台展示的结果与真实结果的差别, 还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各自的体会, 并得出适合他们的沟通方式有哪些。整个活动过程, 白板上能够全面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 学生可以在白板上进行相应的操作, 甚至可以更换教师白板上的内容, 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果。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答案, 并和其他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 与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最后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全程教师起到的作用只是引导的作用, 把握整个课堂的是学生自己, 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参与到课堂中去, 使课堂的有效性增加。

(四) 全面把握, 助力学科发展

孩子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同时这样的变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到。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把握到这样的变化, 并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所用。在课后反思中, 我们需要反思的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 还有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将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馈, 通过白板所特有的“录像存储”功能, 全面而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便于进行教学反思和二次备课。

以心理辅导课《我们的价值观》为例, 在“价值大拍卖”环节, 通过对学生的“拍卖”顺序进行记录, 在课后反思时, 不仅看到了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还能从学生的反馈中洞悉学生的价值观, 发现他们在孝敬父母这个传统的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捕获到这一信息后, 笔者除了和班主任德育工作相结合之外, 还专门开设了一节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

心理健康活动课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反馈, 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在以往的传统多媒体教学中, 很多时候学生的反馈信息会因为数量多、时间久的关系被遗漏, 而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具有的功能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 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它进行备课和反思, 促进了自身学科的发展。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运用的局限性

前面讲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使用上的优势,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设备, 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待于后期改进。

首先,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 很多功能都需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在硬件处理上, 白板笔和白板的契合度还不够高, 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在利用白板进行图片旋转时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与白板相连接的电脑, 偶尔也会出现死机。如果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问题, 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课堂氛围, 从而影响课堂效果。其次, 白板的面积较小, 对操作人数有所限制, 让每个学生都实现互动的可能性较小。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性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最后, 教师授课时需要在白板上进行操作, 而白板是固定在墙壁上的, 教师进行操作时必须站在讲台上, 和学生的距离较远, 无法走到学生身边去倾听他们的体验。在心理活动课上, 有时教师是需要借助一些肢体语言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 如果单纯依靠语言进行反馈, 就会使得反馈不到位, 有可能削弱课堂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 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以及传统多媒体教学都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教学设备, 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的一种探索, 作为辅助工作, 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的运用对于心理课程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我们需要探索并运用更多适合该学科的功能。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使用日趋广泛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进使得小学课堂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本文从小学心理健康课堂的实际出发, 简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作用于课堂的改变。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勇.让黑板亮起来——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S1) :136-139.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Z].2012.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8

一、沉默的心理归因

何为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面对老师的提问要求出现的不言不语、不交流、默不作声的非言语行为。在每次沉默的背后,都有着其各自的原因和不同的心理情绪。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情况,通过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心理表现:

(一)“防不胜防”型

在和教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熟悉某个老师特有的提问方式。但是,许多情况下,学生感觉老师的提问是突然袭击。据学生回忆:“记得有一次,老师进门后二话不说,直接在黑板上写题,不知道老师要做什么的我,顿时心跳加速。”老师一进教室就提问,这就导致了气氛的突然紧张和部分学生的忐忑。也有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征兆地抛出问题。当然,之所以感受到提问的突然性,有时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注意力分散、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知识遗忘等。但是,在此情境下,学生内心的紧张感是共通的。

(二)“呼吸急促”型

当学生一听到上课的铃声时,部分学生就不自觉感受到“威胁”的存在,下意识的紧张、害怕随之而来。心理上的变化导致生理上的稳定性被打破,机体处于不安之中:心跳加速,呼吸紧促。“每当老师点名时,我就会心跳加速,头低着,甚至出现短时的真空状态。”

从被点名字到开始回答问题,时间似乎被拉长了。带着不情愿、犹豫、纠结等复杂的心情,学生首先还是要先站起来。这个平日里易如反掌的动作,此时却是如此无奈而又艰难:“我怯怯地站起来,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轮到我背时,我双腿发软,哆嗦起来了。”

(三)“害怕嘲笑”型

自己被老师点到名字后,学生总感觉其他人都在盯着自己看,越是这样想,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个体就越发显得不自在。无法正常表现自己或解答问题的学生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种感受也许只有自己知道而独自承担着:“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只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下讲台。”因此,解答问题的失败,带来的是尴尬和窘迫:“我什么也不会,感觉场面很尴尬,身上直冒汗。”“在老师提问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难的问题时,我只能干巴巴地站起来沉默不语。”

二、改善不良心理的建议

从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造成这部分学生沉默的原因,有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有学生家庭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老师在教学教育中的方法、技巧,那种课堂提问目的过于功利、急于从学生口中得到答案的老师,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预设的答案,从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成为一个“自我中心”式的老师。当学生的答案和预期的大相径庭或答不出来,这样的老师就会失去耐心,或冷淡的语言,或厌恶的表情,或委婉嘲讽。如果你是学生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会怎么做?此时又会怎么想?更希望老师怎么做呢?

(一)多一些理解、宽容

当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没有把握时,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足以使学生感到舒心、关心、放心。

(二)少一些冷漠、指责

在对学生的了解中,发现年级越高,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应答的积极性越低。有人把原因全部归结于老师,其实应该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也渐渐形成。而在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下,“中国人的面子可以说既是一种有形的,又是一种无形的脸。”同学生渐渐变得不会主动“抛头露面”,因为要承担丢脸面的风险。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课堂文化也会发生演变,积极爱表现的课堂行为很容易被其他同学所“鄙视”。

(三)凝结提问的教学机智

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体验和个性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面对不同的情况,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因如此,教师需要凝结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机智。“机智可以表现为克制、对孩子的经历坦诚以待、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老师眼里看到的,不应该是没有情感体验的、灵魂干枯的学生,而应该是可能受到伤害的、有着复杂体验的独特个体。面对自己的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机智,就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就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也正是如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没被火烫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热,没被冰冻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冷,碰过石头才知道什么是硬的,吃过糖才知道什么是甜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那稚嫩年轻的心灵,关注他们的一切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敢于大声说、高声唱,打破沉默,不再困在可怕的“阴影”下,而应是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摘要:主要就老师一直困扰的课堂提问学生沉默不语的现象做进一步分析。透过外在沉默的表现来研究学生内在的心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从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入手,以课堂交往中出现的不良沉默行为为研究焦点,以此来改变课堂学生无声的状况,引导学生敢于大声说出来,“无所畏惧”,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阳光的心理情绪。

关键词:人本课堂,沉默,探析,建议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9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积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激发人心理意识中潜藏的正能量,让人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心理理念,主要对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群体层面、个体层面以及主观体层面。无论是对哪一层面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及工作等。[1]

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凤真,朱忠琴.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48-51.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10

慕课是一种在线课程,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及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机会, 也能为教师提供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的资料来源。同时慕课将在线学习、社交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等理念合为一体, 是教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即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网络视频课程, 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 课堂上则主要与老师进行互动, 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心理健康精神, 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验、感悟成为“完整人”。但在过去很长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存在差距, 将慕课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实现真正以生为本, 通过体验感悟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

二、传统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

教学过程中, 知识传播手段匮乏时期的授课模式依然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延续。从教学模式上, 传统心理健康课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过程, 教师每次要花大量时间讲授理论知识, 体验活动的时间比较少, 学生往往意犹未尽就结束了;而学生已经上了十几年的课, 基本上经历的都是师讲生听的模式, 习惯了被灌输的“被动式”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视听疲劳。从教学环境上,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 与学生的距离在2m以上, 从心理学上看这个距离属于公共距离, 而公共距离的一方面影响是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与交往, 因为空间距离的关系相互之间未必会发生一定联系, 由此对课堂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课程采取了“慕课视频推送→学生学习→师生课堂教学”三环节, 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在每次课堂教学前, 教师向学生推送即将要学习知识点的慕课视频, 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 (通常为一周时间) 自主学习, 在网络上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知识性作业。

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数据分析后, 可以发现某些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反复观看学习, 那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感兴趣或者难理解的, 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数据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时间, 有计划地督促部分学习自主性弱的学生进行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 以生为中心建构课堂, 将课堂分为两部分:学生学习小组汇报和主题式团体心理活动。每次课的前15分钟为学生学习小组汇报时间, 让学生利用PPT汇报或心理情景剧等方式来向教师及其他学生讲授他们在慕课视频学习中的知识获得及感受。美国专家戴维·索萨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在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通过不同的信息通道加工后区别显著, 通过向别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应用保持率达到90%, 远高于讲授 (听课) 这一方式, 所以光听不练效果最差, 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汇报正是强化学习效果。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同学对汇报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分、评价, 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主题式团体心理活动由教师带领团体, 基于慕课的课程内容通过活动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将知识化为体验、能力。以慕课资源中“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这两个知识点为例,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观看反刍比 (学生反复观看该视频的比例) 很高, 用时较长, 由此在课堂上进行了“生命教育”这一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后学生反响很大, 都纷纷反映对生命、生活、生存有了新的认识, 更加对生命敬畏、珍惜、尊重。在整个课程中, 学生课堂学习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间有合作有竞争, 形成前进的动力。

四、思考及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 翻转课堂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有较良好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 在翻转课堂中重构了学习流程, 课前进行“信息传递”, 课堂实现“吸收内化”。这个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 也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学习了人际交往的能力。由此, 翻转课堂对学生自控力、学习力、表达力、思辨力、协作力等的进行了锻炼培养。

翻转课堂的实行要求教师要更高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以往以师为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量和教学水平经过长期教学得到习惯性强化, 而在翻转课堂中以学生学习为主,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修养。

参考文献

[1]李艳, 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 5:73-84

[2]聂光辉, 杨莉.“慕课” (MOOCs) 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 2014, 10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11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当前高考主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有部分学生由于饱尝失败而精神抑郁,失去对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则宣扬传统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思想,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学习是毫无幸福感可言的。对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贯穿积极心理学理念,分析学生的学龄特征,从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出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乐于学习的积极心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勇于战胜挫折,最终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积极的自我,通过生物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生命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好生物的自信心,发展学生战胜挫折、勇于创新的积极心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在生物课堂中必须优化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借助于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和资料,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展示自我,分享成功。

例如,笔者在教学“受精作用”这一内容时,给学生播放视频文件:“数亿的精子,其线粒体焕发出大量前进的动力,拼命向前游动,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与卵子受精的机会,虽然它们都前赴后继,但只有一个最优秀的精子最终能够从数亿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完成受精,

成为受精卵,再逐渐形成胚胎。”学到此,让学生感受到了“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曾经是佼佼者”,激活了学生的自信心。

除了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外,教师还要有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实践表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能、情健康发展。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互学、互谅、互助

1.正确定位师生关系

一个完整的课堂,应该有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主宰地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领跑者,是学生学习的同伴与益友,切勿一味地说教与命令,或是越俎代庖式地灌输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师和颜悦色的神态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饱满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到温暖,谦虚探寻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人格被尊重。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沟通,对于自己努力探究得到的想法与结论才会积极地展示。

2.相互尊重,分工明确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合作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能够尊重学生并虚心听取学生的主张和意见,将这种交流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模仿,才会彼此尊重。当然,分组探究的目的还是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小组内部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这样不仅让学生习得了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精心设计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交相辉映的过程,充满了灵性与智慧,不是静态且无趣的。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倡导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其实说到“探究”,我们很多生物教师觉得“探究”就是实验,其实这个认识是有问题的。探究不仅仅是实验,还包括理论探究和知识应用。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有效的教学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因此学情也存在复杂性。笔者认为学情分析,应该从“已知”“未知”“想知”“能知”这几个方面入手,梳理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最终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效果。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应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为此,我们的问题设置必须新颖有趣,要能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尤其是导入环节的问题引入。

例如,在教学“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设置问题情境:“长江离我们很近,大家都听说过‘长江三鲜一毒么?它们分别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

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有效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三鲜一毒”分别为刀鱼、鲥鱼、鮰鱼和河豚,感受到刀鱼、鲥鱼之所以价格不菲,原因在于其越来越少。那么为什么把“河豚”称为一毒呢?民间“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有什么科学根据呢?

这是学生所不知道却又想知道的,此时可以给学生讲解“河豚毒素的来源——神经毒素”,河豚毒素的威力为何如此巨大,在于神经毒性比氰化钾的毒性要高近千倍。说到这里,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有效激发,很自然地生成新的问题:它的作用机理到底是什么?这样,很顺利地过渡到教学的主要内容上来。

2.设置“我思故我在”的情境

好的问题情境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步入情境,融入角色,感觉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学习枯燥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人流落荒岛,随身携带一袋玉米和一只鸡,请问他先吃玉米还是先吃鸡才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抛出来后,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了角色,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处理。“我思故我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更多的问题。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不妨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虽然在情境中学生有困惑、有焦虑,但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轻微的焦虑和思维上的困惑让学生的心理萌生出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望,继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3.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问题情境是“梯子”,设计一定的情境,提供学习问题,给学生一个有力的“梯子”,学生就可以自主思考问题,化解疑难,并用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在教学“生长素的发现”时,可创设问题情境:“放在窗台上的植物,为什么会往窗口的方向长?”然后再引入多名科学家做的一系列实验,让学生分析。在整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适当地加以提示和点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导向成功的目标,实现知识的内化,促成智慧的升华。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有教养、充满幸福感的人。我们要积极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科学地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预设好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赢。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 篇12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材应该有教学立意

既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就应该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条件实施教育。 教初中学生学习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时候, 老师应该按照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体育基本项目展开教学知识与技能讲解, 帮助学生关注体育发展的进程史, 至今体育主要取得的成就及对未来体育发展的前景分析和体育与人类的关系。 在探究体育锻炼方法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时候, 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注意上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学好体育的主要方法, 并且老师教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 老师在课堂上及时解决问题。 上好一堂体育课并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使用教学器材和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式这么简单, 教好体育需要老师投入情感, 用情感的方法教育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 让初中生不仅可以学到文字性知识还能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有一个健康心理。

二、体育教学应该按照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展开

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锻炼内容来说, 体育教学活动应该按照具体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进度是一样的, 体育教学同样要依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 对动作的熟练程度, 以及对本节课的心理接受程度决定。 让初中生拥有健康的体育锻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健康的体育锻炼需要老师有节制地开展体育锻炼项目, 有些老师可能为了教学进度的快速进行, 在一堂课上教学生学习很多知识与训练项目,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每个人初次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都需要时间消化, 所以, 老师应该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育, 在教学生学习每个新动作之后都需要老师留给学生一些时间, 让学生自己摸索慢慢熟练应用学习到的技能与方法。 当然为了让体育教学更加有成效,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提出需要改进的方法与手段, 让学生通过快乐的体育交流、沟通、合作与老师一起调整体育学习方法, 共同取得进步。

三、开展因材施教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的性格与适应新知识的时间都是不同的。 传统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中, 老师通常把初中生看做单纯的不同集体, 并且一部分老师可能还会将这些不同的单纯集体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 长此以往的偏见教育使得学生在老师的不同看待下心理逐渐发生改变, 学生的差距随之越来越大, 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或者直接放弃体育学习,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 老师应该在接触学生之初就观察每个学生的体育锻炼潜能, 从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都能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下健康学习, 不再受有色眼镜的看待。 例如, 有些学生天生活泼、自尊心强, 为了让这种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遵守体育课堂规则, 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性格特征, 让学生作为体育委员, 帮助老师管理学生, 从而使这种学生不仅能管好自己, 还能以身作则为其他人做好榜样。

四、创建新型的体育评价制度

传统体育评估测试都是让初中生按照规定时间跑完规定的路程或者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当然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考试应该突破以往陈旧的教学评价模式, 创造新型的评价方法。 为了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老师应该制定公平公正的努力锻炼身体的考试制度。 新课程教育情感评价、过程评价、小组对教学的评价都可以作为现代新课程教育的新评价方法。 新型评价方法不仅是让学生在知识技术方面有评价, 还应该有过程性评价及对技术知识的接受性评价。 作为新型的教学评价项目, 老师应该以学生所有接触的体育项目为依据展开评价, 如学生在平常体育训练中的情感展示、价值观培养、人生观认识等评价。

总之, 要想有所突破就应该做好这些基础性技术与实践应用, 让学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这才是我们研究与探索的健康的初中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会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J].学周刊, 2012, (16) .

上一篇:动物源生物农药研究下一篇:生产线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