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还给学生(共11篇)
课堂还给学生 篇1
把课堂还给学生,三省教育还校园一片阳光
学习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学习地点:西区电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张继成中心发言人:吴延梅
记河南省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 会议简介2010年5月16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暨引领式教学法成果展示会在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召开。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及国内教育界数十位专家以及10多个省市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上午我们聆听了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校长贾建设关于引领式教学的专题报告现场观摩了引领式教学、三省教育的公开课参观了第十九中学校园下午是引领式教学专题汇报及专家点评。基本情况和江苏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相似处于城乡交汇处的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也是从薄弱学校通过教育改革逐渐摆脱生存危机逐渐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学校领导面临多方面的压力针对学校工作实际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不让一个学生流失。的口号根据教师的为难情绪提出了你想让老师怎样教自己的孩子你就怎样教别人的孩子的口号实施了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学习、行为的双轨自救策略。
一、引领式教学 巧引善领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领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目标引领思维方法引领习惯引领状态引领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我看过他们各科教学设计其基本流程均为呈现目标-问题预设-知识铺垫-教材解读-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作业。这七个环节涵盖了教师备课、上课的全过程。引领式教学 实施目标直接指向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在我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堂教学中课文翻译环节课堂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1自由阅读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标出重点、疑难字词。2小组交流解释重点字词互助解决各自的疑难问题。3展示字词组代表展示组内字词解释情况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板书重点字词。4展示翻译选一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引领解答。各学科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操作上大致都有四步骤即阅读理解-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与引领这样的学生自主学习贯穿于课堂的各个板块。由此看出引领式教学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真正突出学生的自学、自我探究而教师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听完专题报告参观完观摩课总觉得引领式教学是体现了新课堂理念是有效课堂的有益尝试但总觉得有为研究而研究为模式而模式研究不够深入之嫌。
二、三省教育让习惯成为自然还校园一片阳光 靠近阳光就会感到温暖 推开了窗就会看到蓝天。播下一粒种就会收获希望 有一个好习惯就会成就明天。啊每日三省 你使我懂得了敬老尊师 学会了为人处事 你使我规范了言行举止 拥有了优良品行。啊每日三省 你是我远航时前方的灯塔 照亮了我的航程 你使我养成了好习惯 伴随我成长引导我前行 这是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的校歌《三省之歌》的歌词当我在5月16日一进校园就被这活泼欢快的旋律所吸引被这朴实真诚的歌词所吸引被干净朴素整洁的校园环境所吸引被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
布置所吸引。原来这个学校的真正特色在这里在三省教育 油田十九中面积不大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从教学楼再到操场看不到一点纸屑、塑料袋、烟头等垃圾也没有看到一块痰迹和口香糖残渣。再就是学校里四处可见的墙面标语。有一些标语上面还有学生的姓名、照片原来这是学生在三省教育中的体会和感言。如 把小事做不小凡事做不凡。在反省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未来的大事。今日做好三省成就未来人生。不孝敬父母的人忘了他是从哪里来的也忘了他们将去何方。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用学生自己的话做标语这是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的一大亮点。这些标语语言朴实、简单但在朴实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走进教室便可看见教室后黑板上方醒目的校训省吾身成小事善为人以及他们曾经的四阶段教学法的口号做到两先两后实现堂清日结。教室前方是他们的课堂理念你讲我讲快乐课堂。你争我抢放飞梦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古代先贤对自身行为习惯的反省。没有反思何来进步三省教育的具体实施就是引导学生每天要提醒自己做好三件小事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今天我随地吐痰了吗今天我随手丢脏物了吗今天我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吗这是学校最先设计第一个每日三省即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丢垃圾、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自我对照反省。第一个三省内容形成了习惯就做第二个三省、第三个三省......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愠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三省教育学生学会做小事做凡事管小事成小事悟小事。思思做做做做思思在反思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学校在每天早上上课之前设置10分钟的三省晨会。晨会的一项任务是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背诵熟记三省教育的内容另一项内容是在各个小组组长的负责下学生围绕昨天的行为进行反省、评价。班级每周要上好三省班会课班长和班主任要对上一周的三省情况进行小结对表现好的、比以前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没有做好三省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变。本次活动中我观摩了两节三省班会课其中一节班会程序一般是这样的
一、检查衣冠、桌子等
二、齐唱三省歌
三、反省上周过与失一分钟
四、自由发言
五、互相表扬班内的好现象
六、见到的班内的不好的现象
七、小组讨论评选本组内在三省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
八、班委总结
九、班主任总结。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简单的事天天做就成了不简单容易的事坚持做就成了不容易。我觉得这样的班会不摆花架子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初三3班的三省班会课 班主任陈守信老师用他的智慧及时捕捉班中的细节进行引导能够真正起到春风化雨将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引向正确的轨道之作用。每个月学校要召开一次由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的三省教育交流会讨论本月的三省教育情况制订下一月的计划与目标。学校还要开一次三省总结表彰会评选三省优秀生颁发三省优秀生荣誉牌在表彰会上将被表彰的学生家长请到会上一起受奖家长们都满怀喜悦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分别设计不同的三省教育内容。一至六年级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一至六年级的三省侧重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七年级是学生的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非常时期因此七年级的三省侧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八年级的三省侧重于学生的意志品质、感恩、孝敬父母方面的教育九年级的三省侧重于学生诚实守信、理想前途方面的教育。另外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写三省日记。班主任从批阅学生的三省日记中发现亮点和问题并把亮点和问题收集起来通过晨会、班会、校广播站、宣传板报、升旗仪式等及时反馈出去影响教育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
而内省。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常言道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成就人生。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养成良好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烧开水烧烧停停谁是不会开的。只有坚持烧下去一直烧到100℃才能形成稳定。就这样三年以来三省教育在十九中扎扎实实的进行着。从校园的环境、到教室的布置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到课堂气氛能让你真切的感受到第十九中学三省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用贾校长的话说自三省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教师以身示范为人师表全体学生文明守纪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拾金不昧、讲究卫生、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了校风校纪的根本性转变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三省教育使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成为中原大地上德育育人、科研兴校的一朵奇葩。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对油田十九中实施的三省教育十分赞赏他在为三省教育题词时写道选题好立意深弘扬传统美德理念新操作实培养良好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本着为孩子一生负责的火热的心三省教育在学生心田中播下了行为习惯的种子点点滴滴都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习惯成自然从细小的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注重内化使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断地走上新台阶逐渐成为走遍天下都让人放心的人。是三省教育让学生净化心灵、规范言行、塑造品质为理想插上翅膀使第十九中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第十九中学带来一片阳光灿烂。
东王店小学第二次集体学习内容2011年10月15日学三省,见行动
课堂还给学生 篇2
这是一道应用三角形内角和以及外角性质定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道习题, 我把它安排在一节习题课上.出示此题后, 有些学生的脸上显示出了疑惑.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惑吗?
生1:老师, 零件的合格与不合格如何判定?
师:好, 这个问题提的好, 咱们再来一起阅读此题, 同学们能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吗?
生2:“按规定”应该是关键性词语.
师:还有吗?
生3:“李叔叔量得∠BCD=142°”.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生4:既然这个零件不合格, 说明∠BCD的度数不应该等于142°, 只要计算出∠BCD的度数, 与142°进行比较即可.
生5:我认为也可以把∠BCD=142°当作已知条件, 计算出其他角的度数, 与已知度数相比较, 度数相等, 零件合格;度数不相等, 零件不合格.
师:好,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此题呢?
生6:这是一个四边形, 我的思路是转化为三角形, 所以我想可以延长DC与AB相交与点E, 计算出∠DCB=140°, 与已知条件不符合, 零件不合格.
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手:我认为不需要这么麻烦, 可以根据外角马上计算∠CEB=120°, 所以∠DCB=140°≠142°
师:非常精彩,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紧接着, 下面有许多同学来不及举手, 马上喊起来:“老师, 还可以延长BC.”
师: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 一名同学上讲台板演, 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图思考.
师:同学们, 咱们用了“延长”线段, 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7:可以连接BD,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先连接DB, ∠ADB+∠ABD=50°+38°=88°≠90°, ∴零件不合格.受到生7的影响, 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手.
生8:还可以连接AC.
生9:老师, 我有更好的解法, 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计算出∠BCD=140°≠142°.
师:非常棒.同学们刚才思考出四种解法, 思路有“延长”、“连接”两种, 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边形内角和、外角及周角等知识点, 计算出一个角度数, 与已知角度数比较.
生10:老师, 我认为除了“延长”、“连接”外, 还可以做“平行线”或“垂线”.
我当时眼前一亮, 没想到同学们对此题竟然如此兴趣盎然.看着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和满脸的兴奋, 当即对教学内容做以调整, 主攻“零件”.
师:下面咱们分组讨论, 可以过哪些点作平行线?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结果.
组1:过点C作MN平行于AD.
组2:过点C作MN平行于AB.
组3:过点B作DC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
组4:过点D作CB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E.
组5:还可以过点A作MN平行于BC, 过点A作MN平行于DC.
这时, 有一组同学站起来, 自豪地说:“我还可以过两点作平行线, 分别过点B和点D作AD, AB的平行线, 相交于点E”.
师:到此时, 同学们能总结出这道题有几种思路、几种解法吗?
经过小组讨论得出, 有三种思路.
组6:思路有三种: (1) 延长, (2) 连接, (3) 作平行线.
师:哪一个小组再来补充?
组7:延长有两种, 连接有两种, 平行线有七种, 可以分别过点A, B, C, D作平行线.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 “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充分的预设,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 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 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及时调整预设, 给生成腾出空间,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风采.
摘要:本文以一堂师生互动的数学课为例, 探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旨在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 篇3
一、教师的教授方式和教学观念的改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我结合平时教学过程涉及的实例提出了“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二、把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
1.发言权
教师不让学生说,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容器”。課堂应是学生主动说话的阵地,把他们内心的疑惑、感受表达出来,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教师应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千万别因为教学进度的问题而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2.否定权
这就要求教师、学生的思维开放。学生可以否定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可以向权威观点挑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牢记:是不是给每位学生都创造了发表意见、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是不是特别关注有个性的学生,促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3.评价权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提升了反馈的速度。
4.想象权
学习贵在创新,而创新就需要大胆的想象。教学中,不仅要把已有的科学结论交给学生去重新发现,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探索更为广阔的领域。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避免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沉闷,没有生气。
总之,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落实于课堂。我们应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只有我们老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创造,才能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朴实庄小学)
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篇4
摘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词:阅读课堂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通过其自身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简单地说。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总的说来,就是要改变“学生围绕教师转”的局面.让学生主动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尽情扮好“主人”的角色.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巴金也曾说过: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主要手段是多读、熟读。叶圣陶先生更是一再提倡:“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地点拨、引导,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发挥阅读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作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黄山奇松》,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后,先让学生找出分别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再从中画出能体现各自特点的句子,然后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入情入境。这一段值得赏析的词语较多,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琢磨、体味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当、得体,让学生读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如“枝干蟠曲”同“天然盆景”联系起来,“枝干斜伸出去”同“伸出热情的手臂”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这些联系中体会词语和句子所展现的生动形象。又如玉屏楼作为最妙的观松处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历史名人所称誉的,因此读“当然”时,要把毫无疑问,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饱经风霜”说明迎客松年代久远,要用凝重一些的语气去读。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写作者的联想,比喻得惟妙惟肖,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用词的巧妙,感悟祖国语言的丰富。最后,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黄山松的图片,学生能根据朗读的体验和积累,用多变的语言描述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描述起来也头头是道,兴趣盎然。文章最后描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作者按由远及近、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在教学中,我着力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它们的装点,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给人们留下极深、极美的印象。就是这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读,—次次的悟,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品词析句的能力,悟出了遣词造句的水平。
二、让学生大胆地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思维过程。雨果说得好:“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从远古到现代,从异国到本土,从自然到社会,从太空到海底,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少年儿童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他们随时都准备张开翅膀起飞,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想象的契机,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缩短学生与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之间的距离,使其更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中,第三至六自然段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想象,从整体上感知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再具体到每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如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首先是“背露出来”,动作是“抽搐”——“裂开”,颜色是“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脚出来”,身子“慢慢的活动”。最后“蝉尾出壳”,未出壳的蝉尾“抖动”、“伸着”,已出壳的上半身“仰”、“扑”,再用前脚“抓”、“抽”,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我还适时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蝉出壳时的动作,并且展开想象,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读完全文后,结合课后的问题,引导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选择金蝉脱壳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来交流。有的学生说:头钻出来的情景最神奇,一个“钻”字写出了蝉的灵活、调皮;而“透明发亮”、“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可爱的蝉;有的说“蝉尾出壳”的情景令人惊叹;还有的说,金蝉脱壳后颜色的变化,让人惊奇万分,蝉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蝉儿肚子的颤动就像是障眼法,蝉就在它的掩护下不停地变换着颜色„„学生们能说出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学到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真可谓一举数得。
三、让学生好奇地问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也都是以问题为先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学生学会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学生大胆质疑,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初读课文时预习性质疑,或课堂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总结课文,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尊重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把孩子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在他们稚嫩的心田播撒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种子。
如在教学《莫泊桑拜师》的第七自然段时,我说:同学们,读了这一自然段,心里有什么疑问吗?有学生立刻提出了问题:既然莫泊桑真诚地拜福楼拜为师,从前面的文章我们也看出莫泊桑的求学心情是那么迫切,福楼拜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写作的技巧呢?还有学生提出:在这一自然段中,福楼拜一连说了九个问句,我想知道,此刻福楼拜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和莫泊桑说话?等等。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也处于兴奋状态。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课文多角度、有顺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自由地议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谓是包罗万象,是浓缩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人、事、物又都是错综复杂的,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让学生自由地议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便会水到渠成,更上层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议论时的非常规或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并及时给予评定和表扬,从而使学生能区别异同、分辨是非、曲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生命的壮歌》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生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领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逃生的故事。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但蕴含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蚂蚁和羚羊都具有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习题“为什么称外层蚂蚁的是‘蚁国英雄’?”,“为什么把老羚羊跳跃时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作桥墩的”?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难道动物真有团结合作的思想和献身精神吗?我没有忙着点拨,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加以疏导: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的一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
学完全文,我回到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蚁国英雄”和“生命桥”是生命的壮歌?,有的说:外层蚂蚁用自己的死亡换来里层蚂蚁的生存,所以说是生命的壮歌;有的说:老羚羊明明知道自己跳下去会死,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被杀害,义无反顾的纵身跳下,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说是生命的壮歌„„总之,学生们能借助课文中具体语言材料和自己的阅读感悟,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表扬,进而刺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言语把内化了的课文含意清晰的表达出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叶圣陶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 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课堂上,只有还学生一片自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读、去想、去问、去议,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高校学习推荐《教育理论》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心得) 篇5
传统的习题课常常是由老师以一种批判式的心态去唱独角戏,学生处于倾听的地位,课堂气氛更是死气沉沉,特别是那些本来就落后的同学自然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这次化学习题课中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关注他们的感悟和体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现以“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例,我简单谈一下这次的教学体会。
例:以丁二烯为有机原料,无极试剂任选,按下列途径合成甲基环己烷。
① ② ③ ④ ⑤丁二烯 → A → B → C → D →甲基环己烷
C7H4O
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将学生分成了小组,各组优中差学生均有。上课伊始,我先做了简单的题意解说,之后给学生交流与讨论以及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交流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将本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我在旁边对其做出相应的指导和改正,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的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篇6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改革以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7
1. 注意倾听
传统的课堂教学, 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多听, 学生多讲。以前在课堂上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明白, 担心学生想不到、想不全, 所以讲得面面俱到。通过教学改革后, 我在课堂上不再“念经布道”, 而是以一种谦逊和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通过听, 使我真正地发现学生, 我被学生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独到深刻的思想见解, 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深深地折服;还使自己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我的一些教学观念和理性上的见解, 无形中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得以充实和提高。
2. 注意鼓励
以前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只是轻描淡写, 一晃而过, 教师没感觉, 学生没反应。进行课改后, 我注意加强自己的“表扬”方式, 在课堂上口头评价以鼓励为主, 每节课多表扬学生, 多欣赏学生, 不只是表扬一两个学生, 而是表扬一批、一群, 甚至表扬全班。表扬不是阶段性的, 隔三差五的, 而是天天鼓励, 长期表扬。表扬不是虚伪的, 应付的, 而是真实的, 实实在在的。学生偶尔有出格之举, 也注意肯定其合理一面, 先鼓励, 再委婉含蓄地指出不足。经过实践, 我鼓励出了有创造力、有特点、有个性的学生, 鼓励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深厚感情。
3. 注意宽容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 我虽也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对学生不乏真诚和热情。但由于“师道尊严”的意识作怪, 往往宽容度不够, 听不进学生的不同意见, 总觉得“对你好, 你就得听我的”, 常常在笑容可掬中包含着“专制”的影子。教改后, 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学生们不但可以与教师意见相反, 反驳教师, 而且还可以保留自己个人意见, 申诉自己的理由, 在尊敬教师的基础上批评教师。应该说, 开始时自己适应不了, 辛辛苦苦地教他们, 结果一个个造起反来了。但随着教法日益改进, 自己由生气变成有一些生气, 有一点儿生气变成不生气, 最终得到了宽容, 鼓励自己的学生平等真诚地评价教师。通过宽容, 学生“不惟书, 不惟师, 只惟实”的浓厚学风,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尊、自信、自主的思想品质逐渐形成。
4. 注意幽默
由于担心枯燥的教学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学习兴趣, 以前我的课堂教学比较喜欢使用一种活泼轻松、自由自在的模式, 常常是一节课下来, 学生喜笑颜开, 欢乐开怀, 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 由于过于幽默, 教学往往会失之浸润, 甚至到浅显的境地。常常是该严肃的时候却严肃不起来, 庄严成了调侃, 严重影响了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教改后, 随着课堂教学幽默的普通运用和不断反思、改进, 现在课堂教学幽默能注意恰到好处, 能注意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相融合, 能注意在幽默中注入生命智慧和思想内涵, 从而使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更高雅, 更成熟, 使学生在微笑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感受灵魂震撼。
二、四个“还给”
1. 还给学生时间
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 我对时间的控制较多, 一节课40分钟都唱主角, 或眉飞色舞地讲述, 或口若悬河地启发, 学生成了听众, 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教改后, 情形较以前就大不相同了, 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 发表个人见解, 互相讨论, 相互交流。无论是课堂知识气氛的营造, 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都有很大进步。
2. 还给学生个性
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以前, 我比较注意启发学生异中求同, 让学生在个人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归纳、整合, 让学生的观点向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大众的观点靠拢。现在不同了, 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同中求异, 先摆出一般的、常识化的观点,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联想,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 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易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还给学生权利
特别是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上, 通常是教师问, 学生答, 学生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 答到教师的答案上, 答到教材的标准答案上, 否则就不被允许或就要被处罚, 剥夺反对的权利。实行教改后, 这种状况有了很大变化。有一些问题教师先不忙于讲, 不忙着“灌”, 而是让学生先去学, 在学的过程中允许问, 而且问得越刁钻、越细微、越古怪, 越应被肯定、鼓励;学生可以抛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甚至可以是反对意见, 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 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和肯定, 自己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 思维变得开阔、多元, 个性更为勇敢和坚强。
4. 还给学生尊严
特别是还给学生人格尊严。以前的课堂上, 教师发号施令, 往往不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来看, 压制学生的思想, 扭曲学生的人格。实行教改以后, 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既有见解主张又有情感精神的生命, 教师和学生平等进行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磨合。这样, 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 学生的思想也在师生朋友式的交流中变得日益成熟。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8
为落实均衡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去年我校合并了一所教学较薄弱的农村初中.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们进行数学成绩统计分析,发现有两个班级进步比较显著,由原来七年级期末时的中下水平一跃而上,而任教这两个班的是原在农村工作的小孙老师. 应该说任教八年级数学的六位教师中,有四位是包括小孙老师在内的年轻教师,教龄、工作状况等相差无几,另两名则是有着近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大家平时工作都勤勤恳恳,两校合并后更不敢懈怠. 而且在期初的一次数学备课组教研活动中,刚接触小孙老师的同事们发现,小孙老师生性腼腆,有时显得口拙舌笨,着急时还有点“结巴”,部分教师甚至对他上课还表示担心. 如今教学成绩最突出的,是讲话都有“缺陷”的小孙老师,到底他的成功之处在哪儿呢?
二、访谈
带着疑问,也为了能取得小孙老师的好经验,我便对他任教的两个班级中的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
师:你们喜欢孙老师给你们上的数学课吗?你们喜欢孙老师吗?
以下是访谈学生中一些比较典型的说法.
生1:一开始孙老师上课讲话有点吞吞吐吐的,我们都在下面偷偷地笑,后来大家习惯了. 同学们都说孙老师很有水平,喜欢听他上课.
生2:现在数学课上同学们都很积极、很主动,大家觉得真正学到了知识. 而且现在的数学老师很诚恳,上课大家都有真挚的情感体验.
生3:孙老师经常让同学们上讲台去说解题思路. 现在我也敢上去“表演一番”,呵呵!
生4:孙老师有时好像不按书本上课,尤其对现成的习题经常进行修改后再用,反正我也说不清…… 同学们或独立思考,或一起探索研究,有些问题还蛮搞笑的. 大家觉得学习数学不累,很有兴趣.
生5:孙老师人很好的,很有耐心,平时作业也不是很多,许多练习课堂上就做好了. 对待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的学生采用的态度是进行个别谈话,促其反思,再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课堂实录
1. 公开课片段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小孙老师属于实实在在、“勤能补拙”型的教师. 此时,八年级数学备课组正进行教研活动,由小孙老师执教. 于是,我又进入了他的课堂. 上课的内容是菱形的习题课.
小孙老师出示了一道选编的例题:如图1,△ABC中,∠ACB=90°,CD是高,AE是∠CAB的平分线,EG⊥AB. 求证:四边形CEGF是菱形.
他先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让学生少杰回答. 见少杰同学讲得不太响亮流畅,他并没有阻止,而是说:来,到讲台前来!
少杰同学刚上讲台,最初略显紧张,渐渐地神情自若起来. 讲解完毕后,还俏皮地问了一句:大家听明白了吗?
赢得一阵善意的笑声后,台下的小薇说:我还有别的证法……
说着急不可耐地跑到黑板前,连结了辅助线,说:我通过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然后一板一眼地从∠1,∠2,∠3讲解开去.
同学们听得极为专注,待小薇讲完,又有一些手举起来,嘴里嚷着:孙老师,孙老师,我的证法与他们的都不一样……
当学生一一讲解完,小孙老师又提示了一句:能否用……四边相等……
片刻间,一双双自信的手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
2. 随堂听课片段
听完公开课后,觉得尽管精彩,还是有点疑惑,认为了解得还不够到位. 几天后,我又随机来到了他的常态课堂.
在梯形的复习课中,小孙老师是这样操作的:
简要回顾梯形的知识要点后,他出示了以下一个问题:如图2,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请你添加适当的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求出梯形的高.
思考片刻后,小妮同学举手了,征得小孙老师同意起立回答.
生(小妮):已知AD,BC,AB.
师:对吗?请口述解答过程. (见玮玮同学在下面轻声嘀咕,小孙老师请他起立回答)
生(玮玮):过A作AE⊥BC,先求BE,再利用勾股定理求AE.
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几分钟后.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课堂气氛紧张而热烈. 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质疑,有的在演算……
生(佳秀):已知BC-AD,AB.
生(小珍):已知BC-AD,AC.
生(伟煜):已知BC+AD,AC.
生(岂泽):已知梯形面积S,BC+AD.
生(月巍):已知∠ABC=60°,AB.
……课堂气氛轻松、热烈、有序且富有挑战性.
四、分析与思考
小孙老师讲话有点“结巴”,但在课堂上他的思维却不“结巴”. 他的教学,话虽然不多,但思路却十分清晰;他的课堂,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动机的唤醒、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通过本次对小孙老师教学的“跟踪”经历,笔者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还课堂给学生,流淌思考与智慧的课堂才算是好的课堂.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1. 激活身心,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教师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张扬个性.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小孙老师虽然开始的“结巴”,让学生有点不屑甚至嘲笑,但他的真诚、睿智和到位的点拨,渐渐地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亲其师而信其道”,慢慢地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情绪自然、心境放松. 平时我们许多课堂中,教师就是无法变“权威”为“伙伴”,变“俯视”为“平视”,给学生亲近感、轻松感不够,学生只能做“听众”、“观众”,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学习厌烦,教师身心疲惫,收效却是甚微.
(2)激发学生的精神生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难以创设充满情感的课堂;一个没有情感的课堂,难以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 小孙老师在课堂里与学生一道探索问题,在失败中积累,将成功留给学生,学生们在获取成功的喜悦中,学习数学的兴趣日渐浓厚. 如果我们平时能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寓于充满情感的精神生活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情感的机会,就一定能增强数学学科教学的活力,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放课堂,创造教学的外部条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解题,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享受数学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尽力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1)开放时空,展示教学的广阔空间
案例中,小孙老师着急时有点“结巴”,话也讲得少,而且比较慢,客观上预留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品味,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很多数学问题内容本身起点虽低,但思维价值高,我们教师不能简单的一句“很好”、“大部分学生都会解答”,而停止了让学生继续思考的脚步. 要充分发挥典型题目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深度探究的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而隐藏在这些方法背后的思维习惯,也正是平时课堂上俯拾皆是的研究点.
(2)开放心灵,关注平等对话的自由空间
我们有很多“才思敏捷”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往往认为知识点不难,学生还没来得及理解、回味就逐个“坦诚相告”,甚至学生尚未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要求死记结论,这样的教学与“填鸭”何异?也有许多“口齿伶俐”的教师,常抱怨学生表达能力欠缺,但又不能再多点耐心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那些“话未说完”的学生难免“遗憾”,如此“遗憾”叠加,学习数学的乐趣能不逐步消失吗?
案例中,小孙老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通过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不随意中止学生发言,关注平等对话,更将讲台让给学生.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成了主人,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占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3)师生互动,构建教学的调控机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案例中,小孙老师充分考虑学生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解释的机会,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对话,发挥个体差异的价值,为互动创造了条件. 同时,他还实行有效调控,有的放矢地选择话题,灵活有效地拓展空间,积极有序地进行评价,大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陈述见解、提出异议,体现高度的教学民主. 当学生提问出乎意料时,处变不惊,变换角度相机诱导,进一步探询,摸清症结所在.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时,多给予鼓励赞扬,维系和谐的教学气氛. “风筝飞千尺,自有绳在手”,这正体现了小孙老师高明的教学调控技巧和艺术.
将对联引入课堂,把乐趣还给学生 篇9
近年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热点话题。的确,高效的课堂会使学生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让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就更应该做到精益求精,把重点放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过程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便会大大提高。
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将对联引入了课堂,发现学生们对这种既古老又特殊的文学形式饶有兴趣。一年多下来,班里已有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天下名联,有的同学甚至还结合具体情境自己创作对联,这不但训练了语感,提高了语言表达技巧,更让他们对语文课,尤其是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联也称楹联,是我国极富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汲取了诗歌的凝练,词曲的灵巧,自成一体,被称为“诗中之诗”。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独特魅力,使其不仅在民间广为运用,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联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拓宽语文学习途经,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将对联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人物、背景的认识,并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例如在教授《蜀相》这首诗时,我引用了南阳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光辉业绩,短短几十字,代替了繁冗的人物介绍,化繁为简,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此联为嵌数联,出句嵌入了从一到十全部数字,学生们看后兴趣大增,纷纷抄录下来。这中间除了有对楹联创作者的钦佩,还包含了对诸葛亮光辉而又传奇的一生的崇敬,进而与诗人杜甫所抒发的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产生共鸣。对联的引入使这堂课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对联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和把握。鲁迅在《祝福》里描写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在他的书房里,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挂着陈抟老祖写的对联,一边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半副对联写得是什么呢?”我讲到此处时学生们急切的问道。我说:“此联语出朱熹《论语集注》。朱熹在《季氏篇》中‘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语下分别注云:‘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答案:“品节详明德性坚定。”鲁迅先生为了刻画“鲁四老爷”这一典型人物,采用注语作成了这副对联,配上案头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和一部《四书衬》,虚伪的封建卫道士形象立刻就鲜明起来。对联的引入,使我在分析“鲁四老爷”这一典型形象时节省了不少时间。
将对联引入课堂,技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又能增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在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洞庭湖畔岳阳楼上清代窦序撰题的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吏耶?儒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此联出句,提到杜甫及其《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提到范仲淹,他在做秀才的时候就主张“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毕生身体力行;提到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他在任时兴办了不少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还提到了传说中的仙人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故事。上联还引用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句。范仲淹、滕子京、陈子昂以及他们的诗句、功业都是学生们已学过的知识,这副对联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此联文字不算长,内容却如此丰富,留给学生们细细琢磨,不是既能增加文史知识,又能得到艺术享受吗?
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从多个角度创作对联来进行评点:既可以对课文作全面的概括,也可仅就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作出概括;可以一篇课文单对,也可用两篇课文分作上下联,还可以一篇课文作几联。学生自由撰写,激扬文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宋词单元教学结束时,有同学撰写一联:“柳三变杨柳岸边,感伤晓风残月;苏东坡沙湖道中,任凭烟雨一蓑。”;新年联欢会时,恰逢临近四科会考,同学们创作了一副对联张贴在班级门口,上联是:“课堂里不求人人开窍”;下联是:“考场上惟愿个个过关”。对联讲究用词、修辞、节奏和韵律,对语言感知能力的要求很高。对联创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为使联句工稳而反复斟酌,再三修改。学生徜徉在这种高雅而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受益匪浅,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将对联引入课堂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丰厚了气质。
寓教于乐是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我们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追求的目标之一。对联具有文字游戏的特点,对联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愉快,使学习的过程充满体验的乐趣,在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还给学生 篇10
和丰县夏孜盖乡中心小学----许琼
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都在想办法转变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用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教师教,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诸多教师都提出了,要把教学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在思索和总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我们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学习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过去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新的课标提出了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习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如果学生连学习探究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说来容易做到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老师都急于求成,每当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知识时,教师总是自己把学生想知道、想去思考探索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机会。为了把新的教学理念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让班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里的每个学生都准备不同大小的圆形。首先,每个学生量出自己手中圆形的周长、直径,再通过计算分析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再在组里去探索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所在圆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教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一规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总结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当老师的都知道,学习探究需要一个过程,有过程就需要有时间。在平时,我也听过我校年轻老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一些老师虽然做到了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但是她们只是从形式上这样做,未能真正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都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容学生去思考,去合作探讨,紧接着就让学生回答。没有时间,学生就不可能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还是不知道问题的缘由,最终还让老师把答案以指导的方式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呢?
三、要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还应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有了机会,有了时间,还应有他们发挥智慧、能力的空间。我们的学生其实都很聪明,也喜欢并善于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和想象,但是如果我们老师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他们想蹦想跳是不可能的,即使能蹦能跳也是有限的、呆板的。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思维受到限制,也发挥不了他们真正的智慧和能力。如我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是这样做的:学生在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首先引出89×3以后,我提出:“同学们能用上节课学到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吗?”学生都很积极勇敢地说:“能!”接下来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尝试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有的脸上洋溢出得意的笑容;有的眉头紧锁,算了又划,划了又算......我在教室四周观察,看到学生有这样的表情,心里不禁暗喜。这样的场面让我高兴,让我看到了学生思考探索问题时的那种认真自豪、冥思苦想、积极主动的一幕。作为老师,我觉得这堂课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几分钟后,再让学生各自大胆的交流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踊跃发言,兴致很高,个个像个小老师。不会的或者尝试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地听取学习他人的笔算方法。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和发言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和帮助完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堂课我给予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和舞台,学生学起来快乐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踏实,何乐而不为呢?
将课堂还给学生 篇11
关键词:地理课堂;主人;学习兴趣;自主探究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一直高喊“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一直在探索和追求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新型的课堂教学。我们希望通过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形,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课后学生生龙活虎,打打闹闹。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我们的课堂怎么了?课堂的主人怎么了?看了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一》,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很多教师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仅停留在喊口号上。我们谁都清楚学生在自己工作中所占的分量,然而如何去实现学生为本的价值、落实学生中心的地位,我们做得很少或者做了收效甚微。常常也听到老师们抱怨,我们能力有限,我们没有时间,我们要成绩,我们学生兴趣点不在这里……诸如此类的抱怨声常常会有。我们真的一筹莫展了吗?仔细想想,我们缺的不是理念,不是口号,缺的是行动,缺的是冲破重重阻力、迎难而上的魄力。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实现学生为本的价值、落实学生中心的地位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一些活动若能引起学生的惊异,学生便有了兴趣点,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融入课堂,为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惊异的点,在新课导入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区地理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介绍她到青海赛课时用的导入,让我印象特别深:赛课的题目是《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去之前她做了这样的准备,让本校学生网上搜集有关家乡——长三角的介绍、开发情况以及开发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录制了“本校学生介绍长三角”的视频。赛课现场面对全新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计其数的老师,这位老师语言得体大方,配合丰富的身体语言,开始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住长江尾,君住黄河头。日夜思君不见君……”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我们的学生给在座的同学也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视频)”,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当时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表现出了惊异,接着一脸的惊异转化为笑容。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堂,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位老师的课最后获得了各位领导的一致高度赞扬,全国一等奖完全在意料之中。
二、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叶圣陶说:“上课,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有专家建议这样划分一堂课的四十五分鐘: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其余的三十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活动。
有人这么说过:“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高一学生由于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所以学习地球运动特点时,本人是这样来设置教学活动的:简短的导入引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然后把地球仪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做出点评,点评其演示成功的地方或不足之处。最后通过幻灯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特点对比,引导学生结合刚才同学的演示以及初中知识、现有课本知识完成表格内容。然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所想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教师可做个性化的辅导,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制高点,取得成功。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该受到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进入课堂活动中来。
三、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
记得一次高三复习会议时,一位教研员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地理知识,好一点的地理教师教地理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伸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地分析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教师也要亲自“下水”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提炼。
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相结合的。课前,我先布置预习,让学生调查居住地附近人口资料(包括户籍、年龄、职业、人口迁移原因、对当地的影响等)。由于刚好是周末,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回校后小组长汇总资料,课上通过学生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周围有很多外来人口,这部分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然后顺势推舟引出什么叫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这样的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再将学生的课外活动引进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而不厌,乐在其中,教师教得也轻松自如,教学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
以上便是本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分享,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总之,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高,成为学生成长的真正引路人。
参考文献:
李希贵.学生第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6.
【课堂还给学生】推荐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05-24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09-05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论文05-31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06-13
把赞美还给学生07-06
把自由还给学生05-10
把班级还给学生05-19
把快乐还给学生07-15
把班级还给学生 1011-15
新课程改革下要把发言权还给学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