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赞美还给学生

2024-06-24

把赞美还给学生(共11篇)

把赞美还给学生 篇1

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育随笔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鸿志小学王丽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周博扬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近五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都急急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光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扫把。这时,周博扬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拌倒。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周博扬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鸿志小学王丽娟电话***

把赞美还给学生 篇2

习近平强调的一个人百分之二三十的知识是学校给的,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这一事实,可谓“石破天惊”,对于某些教育专家来说不啻是“一声惊雷”。十多年来,一些教育专家期望学生在学校“穷尽”人类知识,鼓动国家开设大量课程,“指导”学校在国家设立的课程之外又开设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国家课程的学校课程,对于缩短学制的建议嗤之以鼻,斥之为“不懂教育”。一些城市的所谓优质学校自恃拥有的教育资源,追求拉开与其他学校的差距以保持自身在选拔优等学生中的优势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幌子”,开设了几十门甚至一百多门课程,不断改变教育生态,导致义务教育“失衡”发展。

习近平的讲话不仅道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也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作出了最近界定,对于引导义务教育科学发展十分重要,学习并深入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应当成为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不久公开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序言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这意味着超越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习近平讲话精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学校学习首先是过程,然后才是结果,首先是手段,然后才是目的,因此不要期望在学校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进一步要获取的知识不仅仅是现在学校教授的知识,而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性”“实用性”知识,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念不谋而合,那就是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绝大部分的学习是要在社会实践和生活环境中由学生自己通过在学校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的。

厘清了学习的本质,并按此理念去举办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那么目前义务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就可能因此迎刃而解:一个人百分之二三十的知识是学校给的,那么学校就没有必要开设那么多的课程,只要开设为学生学习提供基础的基本课程即可;课程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必然因此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删除了,对教师的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义务教育教师大量“超编”和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可能因此缓解,也才真正能消除城市和农村代课教师,每年因此节约的教育经费至少数千亿元;课程少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必然缩小,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择生”将越来越难,家长择校也必将趋于理性;学生在校学习内容有限,就需要缩短学制,学生就业时间就会延长,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将再次增加,人口红利也将延缓消失。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的职责也应有相应的改变。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教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更应该是学习方法的创造者,创新思维的辅助者,意识形态形成的引路人。教师职责和角色的改变,会引起教师队伍诸多变化:新的角色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将淡化,这将反过来促进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将不再是教授知识能力的强弱,而是教书育人的综合能力,届时也就很难一语断定农村教师的素质不如城市教师。如此等等。

把赞美还给学生 篇3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关键词:班主任;赞美;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83-01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易某某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至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

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们都急急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们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拖把。这时,易某某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绊倒了,然后把拖把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后回教室,立刻在班级表扬了易某某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我们常常把孩子比做初升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

事实上,“遗忘生”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4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转瞬间,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不忘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才能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我是经历了课改,见证课改的乡村中年教师,算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课改下,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见这是老生重弹而又重要的环节。显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句简单的空口号,而是一段用心努力的改进过程。尤其是对于山区小学的中年教师,鉴于多数是接受“填鸭式”教学的过来人,所以,在授课时也习惯沿袭着过去老一辈的方式。因此,在农村小学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确实不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更多的指导。有心,事竟成。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转变自身的观念,巧妙指导

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观念反思。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也注意到了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一讲到定义、计算、及注意点,老师便又容易犯老毛病,一味地由自己讲解。教师需意识到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不管讲授内容复杂与否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应尝试性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上台讲解小知识点或者开放性习题等,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 1

展示自我,释放自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3=5150÷30=51500÷300=5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李霞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见到后,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李霞,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准备退却了。可我走过去,用手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同学发言,难免会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说的说出来,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因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遇到不懂的,老师就要适当地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懂得指导的技巧,不能随便训斥,从而引起学生的紧张。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教师的主导要适度,教学中应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

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有两个把握:(1)把握时机,进行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参与,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倾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所以不要轻视教师的指导。学生和知识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教师轻轻一导会使学生豁然开朗,老师轻轻一导会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灵性的瞬间。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

德国教育家哥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欲望,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首先要创设愉快和谐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和情感;其次要创设平等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态度;最后还要创设勤奋竞争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在这个环节,我们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2、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决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微笑。如在低年级,可以通过以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形框,感知周长的概念,以此方式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著名学者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在教授 “10以内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通过实物教学来营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棍子来学习10以内的加法。可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用10个小方块摆成两部分,学生根据数的分解,得出了9种摆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写出9种加法算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能力,也为学习减法奠定了基础。最后让学生把算式中数字填入表格,看谁填得又快又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加数、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1)两数相加,和比两个加数中任何一个数都大。(2)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增加相同的几,和不变。这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参与,既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又刺激学生去寻求或创造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佳方法或途径。

三、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有成就感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现。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更加应当去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指导他们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先让学生们算这样一道题:古时候,一个聪明的短工给地主干活,事先口头协议商定:每月工钱40元,每月30天算,按时取酬,结账兑现,分毫不能差误。结果这个月他干了21天,账房给他27.99

元,而他不依,说账房先生算错了。到底他该得到多少工钱?请同学们来帮他计算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到台上展示他们的才能。结果大多数同学的算式是:40÷30×21≈1.333×21≈27.99(元),而小东的列式是:40×21÷30=28(元)小文的列式是:40/30×21=28(元),我先不确定优劣,而是针对三种情况说解题思路,第一种情况是:先算出一天该得到多少工钱,再算21天一共得27.99(元);第二种情况是:他工作21天占一个月天数的21/30,然后求一个月工钱的21/30。第三种情况是:40÷30是每天的工钱,把题改写成分数40÷30 =40/30,即每天工钱为40/30元,干了21天则是40/30×21=28元。通过对比,显而易见后两者算法较优,不用算小数除法。我分别给予肯定。虽然算法不同,但思路都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是:凡是遇到除法里除不尽的用分数计算较简便,使学生们从心底里高兴,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四、重视课堂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无论教育体制和课程教材怎样改革,“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永远是其不变的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课堂上常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提高效益。有一次我在教学二年级“三位数的减法(退位减)”时,通过和学生学习二位数的减法,得出结论:第一,相同数位要对齐;第二,从个位减起;第三,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三种结论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这种举一反三,依些类推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更

加懂得了两位数减法计算,而且学会用得出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就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教师要经常反思:为什么反复讲学生还是不懂?这时,教师要保持耐心和明确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一定一次能存进学生的大脑,知识需要有序再现。除了自身的反思,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反思:为什么学懂了还做不了题?为什么会了还会出错?为什么同样的题错了还要错?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懂了不等于会,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需要练习;从“懂”到“会”到“准”需要“悟”,要多思考,举一反三;错题要更正,并学会找原因而不是借口。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把自尊还给学生 篇5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丢进卖铅笔人的盛钱的盒里就走开了。但他又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急忙返回,从买铅笔人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的解释说自己忘记取笔了,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说:“你和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买,而且上面有标价。”若干年过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上,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经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过来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没想到纽约商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是一个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性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自尊和受他人重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和价值,充分相信自己以后,才有决心去摆脱磨难,去证明自己决不是一个弱者。

然而我们的教育却经常有意或无意的漠视孩子的自尊!

教育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当学生调皮时,当学生成绩不如人意时,当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事时,我们的老师,常常用无比尖利的语言,又是甚至是十分极端的方式去伤害学生稚轮的心灵!笔者就有这样的体会;小学时碰到一个非常严厉的数学老师,要求非常严格,上课时不准学生有任何预期要求无关底举动。在一次练习题课上,我忽然看见脚下有一张纸,下意识的去捡,老师霎时勃然大怒,走下讲台,拉着我的胳臂说:“你上课捡什么纸?”顿时我感到无地自容,从此我惧怕我的老师,也害怕了他的课,尤其是他那不屑一顾的眼神。那门课对我来说,就好似一到永远也跨不过去的壕沟。这件事就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长大后,我也成为一名教师。但我时时警醒自己:要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就会让学生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子。身为教师千万不要忘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只要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多几把衡量的尺子,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瓦特、牛顿、爱迪生出现。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早在战国时期的教育论著《学记》中就鲜明的论述了“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关。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师王旺也最喜欢听话的学生。孰不知,这却是一种行将被淘汰的观念。如今,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不愿意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缩手缩脚,不满足于传统套子的束缚,不满足于教师的居高临下,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勇于追求个性,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喜欢在受尊重的环境中探索,凡事爱问究竟,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反叛。时移势易,面对学生的诸多变化,我们的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做“一桶水”而于时俱进,做“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积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温情,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这样,教师的人格便具有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合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只要我们把一份自尊交给学生,学生的心灵就会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至境中成长起来。泰戈尔也曾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愿我们的老师是涓涓细流,而不是凶神恶煞般的槌,愿我们的学生能再潺潺水流中孜孜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可见,自尊对于学生至关重要。我们要别人尊重你,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我们大人有自尊,他们小孩也有自尊,因为是人都有自尊。

现实情况怎样呢?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见到教师要主动打招呼。我们的学生也做得很好,但我们的某些教师对此熟视无睹,总是表现得不温不热,要理不理;上课时,我们有些教师常板着脸,要求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孩子正襟危坐,叫他们向左,绝不许向右,哪怕我们教师出现了错误;更有甚者,我们有些教师,把情绪带到课堂,不分场合批评、训斥,甚至打骂学生,故意刺伤学生的自尊……

冷静分析,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师道尊严”在作怪,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如果以父辈自居,漠视学生的自尊,不懂得尊重理解学生,那么,我们学生的`自尊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只会惟命是从,只会厌学自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将会被禁锢、扼杀。因此,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把自尊还给学生。

要关怀和爱护学生。教师丰富健康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深情厚意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绝不能无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6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作 者:杨秀华 作者单位:平阳县郑楼镇练川小学,浙江,平阳,3254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xx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思考 实践操作 发言权 提问权 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7

1. 注意倾听

传统的课堂教学, 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多听, 学生多讲。以前在课堂上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明白, 担心学生想不到、想不全, 所以讲得面面俱到。通过教学改革后, 我在课堂上不再“念经布道”, 而是以一种谦逊和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通过听, 使我真正地发现学生, 我被学生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独到深刻的思想见解, 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深深地折服;还使自己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我的一些教学观念和理性上的见解, 无形中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得以充实和提高。

2. 注意鼓励

以前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只是轻描淡写, 一晃而过, 教师没感觉, 学生没反应。进行课改后, 我注意加强自己的“表扬”方式, 在课堂上口头评价以鼓励为主, 每节课多表扬学生, 多欣赏学生, 不只是表扬一两个学生, 而是表扬一批、一群, 甚至表扬全班。表扬不是阶段性的, 隔三差五的, 而是天天鼓励, 长期表扬。表扬不是虚伪的, 应付的, 而是真实的, 实实在在的。学生偶尔有出格之举, 也注意肯定其合理一面, 先鼓励, 再委婉含蓄地指出不足。经过实践, 我鼓励出了有创造力、有特点、有个性的学生, 鼓励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深厚感情。

3. 注意宽容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 我虽也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对学生不乏真诚和热情。但由于“师道尊严”的意识作怪, 往往宽容度不够, 听不进学生的不同意见, 总觉得“对你好, 你就得听我的”, 常常在笑容可掬中包含着“专制”的影子。教改后, 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学生们不但可以与教师意见相反, 反驳教师, 而且还可以保留自己个人意见, 申诉自己的理由, 在尊敬教师的基础上批评教师。应该说, 开始时自己适应不了, 辛辛苦苦地教他们, 结果一个个造起反来了。但随着教法日益改进, 自己由生气变成有一些生气, 有一点儿生气变成不生气, 最终得到了宽容, 鼓励自己的学生平等真诚地评价教师。通过宽容, 学生“不惟书, 不惟师, 只惟实”的浓厚学风,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尊、自信、自主的思想品质逐渐形成。

4. 注意幽默

由于担心枯燥的教学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学习兴趣, 以前我的课堂教学比较喜欢使用一种活泼轻松、自由自在的模式, 常常是一节课下来, 学生喜笑颜开, 欢乐开怀, 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 由于过于幽默, 教学往往会失之浸润, 甚至到浅显的境地。常常是该严肃的时候却严肃不起来, 庄严成了调侃, 严重影响了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教改后, 随着课堂教学幽默的普通运用和不断反思、改进, 现在课堂教学幽默能注意恰到好处, 能注意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相融合, 能注意在幽默中注入生命智慧和思想内涵, 从而使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更高雅, 更成熟, 使学生在微笑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感受灵魂震撼。

二、四个“还给”

1. 还给学生时间

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 我对时间的控制较多, 一节课40分钟都唱主角, 或眉飞色舞地讲述, 或口若悬河地启发, 学生成了听众, 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教改后, 情形较以前就大不相同了, 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 发表个人见解, 互相讨论, 相互交流。无论是课堂知识气氛的营造, 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都有很大进步。

2. 还给学生个性

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以前, 我比较注意启发学生异中求同, 让学生在个人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归纳、整合, 让学生的观点向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大众的观点靠拢。现在不同了, 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同中求异, 先摆出一般的、常识化的观点,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联想,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 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易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还给学生权利

特别是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上, 通常是教师问, 学生答, 学生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 答到教师的答案上, 答到教材的标准答案上, 否则就不被允许或就要被处罚, 剥夺反对的权利。实行教改后, 这种状况有了很大变化。有一些问题教师先不忙于讲, 不忙着“灌”, 而是让学生先去学, 在学的过程中允许问, 而且问得越刁钻、越细微、越古怪, 越应被肯定、鼓励;学生可以抛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甚至可以是反对意见, 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 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和肯定, 自己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 思维变得开阔、多元, 个性更为勇敢和坚强。

4. 还给学生尊严

特别是还给学生人格尊严。以前的课堂上, 教师发号施令, 往往不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来看, 压制学生的思想, 扭曲学生的人格。实行教改以后, 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既有见解主张又有情感精神的生命, 教师和学生平等进行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磨合。这样, 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 学生的思想也在师生朋友式的交流中变得日益成熟。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8

为落实均衡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去年我校合并了一所教学较薄弱的农村初中.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们进行数学成绩统计分析,发现有两个班级进步比较显著,由原来七年级期末时的中下水平一跃而上,而任教这两个班的是原在农村工作的小孙老师. 应该说任教八年级数学的六位教师中,有四位是包括小孙老师在内的年轻教师,教龄、工作状况等相差无几,另两名则是有着近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大家平时工作都勤勤恳恳,两校合并后更不敢懈怠. 而且在期初的一次数学备课组教研活动中,刚接触小孙老师的同事们发现,小孙老师生性腼腆,有时显得口拙舌笨,着急时还有点“结巴”,部分教师甚至对他上课还表示担心. 如今教学成绩最突出的,是讲话都有“缺陷”的小孙老师,到底他的成功之处在哪儿呢?

二、访谈

带着疑问,也为了能取得小孙老师的好经验,我便对他任教的两个班级中的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

师:你们喜欢孙老师给你们上的数学课吗?你们喜欢孙老师吗?

以下是访谈学生中一些比较典型的说法.

生1:一开始孙老师上课讲话有点吞吞吐吐的,我们都在下面偷偷地笑,后来大家习惯了. 同学们都说孙老师很有水平,喜欢听他上课.

生2:现在数学课上同学们都很积极、很主动,大家觉得真正学到了知识. 而且现在的数学老师很诚恳,上课大家都有真挚的情感体验.

生3:孙老师经常让同学们上讲台去说解题思路. 现在我也敢上去“表演一番”,呵呵!

生4:孙老师有时好像不按书本上课,尤其对现成的习题经常进行修改后再用,反正我也说不清…… 同学们或独立思考,或一起探索研究,有些问题还蛮搞笑的. 大家觉得学习数学不累,很有兴趣.

生5:孙老师人很好的,很有耐心,平时作业也不是很多,许多练习课堂上就做好了. 对待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的学生采用的态度是进行个别谈话,促其反思,再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课堂实录

1. 公开课片段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小孙老师属于实实在在、“勤能补拙”型的教师. 此时,八年级数学备课组正进行教研活动,由小孙老师执教. 于是,我又进入了他的课堂. 上课的内容是菱形的习题课.

小孙老师出示了一道选编的例题:如图1,△ABC中,∠ACB=90°,CD是高,AE是∠CAB的平分线,EG⊥AB. 求证:四边形CEGF是菱形.

他先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让学生少杰回答. 见少杰同学讲得不太响亮流畅,他并没有阻止,而是说:来,到讲台前来!

少杰同学刚上讲台,最初略显紧张,渐渐地神情自若起来. 讲解完毕后,还俏皮地问了一句:大家听明白了吗?

赢得一阵善意的笑声后,台下的小薇说:我还有别的证法……

说着急不可耐地跑到黑板前,连结了辅助线,说:我通过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然后一板一眼地从∠1,∠2,∠3讲解开去.

同学们听得极为专注,待小薇讲完,又有一些手举起来,嘴里嚷着:孙老师,孙老师,我的证法与他们的都不一样……

当学生一一讲解完,小孙老师又提示了一句:能否用……四边相等……

片刻间,一双双自信的手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

2. 随堂听课片段

听完公开课后,觉得尽管精彩,还是有点疑惑,认为了解得还不够到位. 几天后,我又随机来到了他的常态课堂.

在梯形的复习课中,小孙老师是这样操作的:

简要回顾梯形的知识要点后,他出示了以下一个问题:如图2,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请你添加适当的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求出梯形的高.

思考片刻后,小妮同学举手了,征得小孙老师同意起立回答.

生(小妮):已知AD,BC,AB.

师:对吗?请口述解答过程. (见玮玮同学在下面轻声嘀咕,小孙老师请他起立回答)

生(玮玮):过A作AE⊥BC,先求BE,再利用勾股定理求AE.

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几分钟后.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课堂气氛紧张而热烈. 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质疑,有的在演算……

生(佳秀):已知BC-AD,AB.

生(小珍):已知BC-AD,AC.

生(伟煜):已知BC+AD,AC.

生(岂泽):已知梯形面积S,BC+AD.

生(月巍):已知∠ABC=60°,AB.

……课堂气氛轻松、热烈、有序且富有挑战性.

四、分析与思考

小孙老师讲话有点“结巴”,但在课堂上他的思维却不“结巴”. 他的教学,话虽然不多,但思路却十分清晰;他的课堂,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动机的唤醒、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通过本次对小孙老师教学的“跟踪”经历,笔者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还课堂给学生,流淌思考与智慧的课堂才算是好的课堂.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1. 激活身心,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教师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张扬个性.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小孙老师虽然开始的“结巴”,让学生有点不屑甚至嘲笑,但他的真诚、睿智和到位的点拨,渐渐地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亲其师而信其道”,慢慢地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情绪自然、心境放松. 平时我们许多课堂中,教师就是无法变“权威”为“伙伴”,变“俯视”为“平视”,给学生亲近感、轻松感不够,学生只能做“听众”、“观众”,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学习厌烦,教师身心疲惫,收效却是甚微.

(2)激发学生的精神生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难以创设充满情感的课堂;一个没有情感的课堂,难以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 小孙老师在课堂里与学生一道探索问题,在失败中积累,将成功留给学生,学生们在获取成功的喜悦中,学习数学的兴趣日渐浓厚. 如果我们平时能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寓于充满情感的精神生活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情感的机会,就一定能增强数学学科教学的活力,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放课堂,创造教学的外部条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解题,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享受数学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尽力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1)开放时空,展示教学的广阔空间

案例中,小孙老师着急时有点“结巴”,话也讲得少,而且比较慢,客观上预留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品味,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很多数学问题内容本身起点虽低,但思维价值高,我们教师不能简单的一句“很好”、“大部分学生都会解答”,而停止了让学生继续思考的脚步. 要充分发挥典型题目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深度探究的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而隐藏在这些方法背后的思维习惯,也正是平时课堂上俯拾皆是的研究点.

(2)开放心灵,关注平等对话的自由空间

我们有很多“才思敏捷”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往往认为知识点不难,学生还没来得及理解、回味就逐个“坦诚相告”,甚至学生尚未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要求死记结论,这样的教学与“填鸭”何异?也有许多“口齿伶俐”的教师,常抱怨学生表达能力欠缺,但又不能再多点耐心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那些“话未说完”的学生难免“遗憾”,如此“遗憾”叠加,学习数学的乐趣能不逐步消失吗?

案例中,小孙老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通过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不随意中止学生发言,关注平等对话,更将讲台让给学生.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成了主人,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占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3)师生互动,构建教学的调控机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案例中,小孙老师充分考虑学生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解释的机会,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对话,发挥个体差异的价值,为互动创造了条件. 同时,他还实行有效调控,有的放矢地选择话题,灵活有效地拓展空间,积极有序地进行评价,大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陈述见解、提出异议,体现高度的教学民主. 当学生提问出乎意料时,处变不惊,变换角度相机诱导,进一步探询,摸清症结所在.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时,多给予鼓励赞扬,维系和谐的教学气氛. “风筝飞千尺,自有绳在手”,这正体现了小孙老师高明的教学调控技巧和艺术.

请把课堂舞台还给学生 篇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 1

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盲目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做对了或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把赞美还给学生 篇10

最近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郑立平老师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这本书,细细读来,真是感慨颇多,受益匪浅。还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做班主任的时候,毫无经验,只知道只要是班级的事情,事无巨细,都去过问,都去参与,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班里的班干部缺乏能力,班级管理的既累又没有成效。读了《把班

级还给学生》这本书后真是

豁然开朗明白了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明白了只有把班级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管理好一个班级。

一、班主任工作可以如此多姿多彩

在老师们的眼中,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阅读此书,你可以找到打开班主任工作迷宫的钥匙,它让你拨开云雾见晴日。原来班主任工作可以这样创新地去做!

在老师们的眼中,班主任工作似陀螺周而复始地运转。阅读此书,你可以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的有滋有味,富有诗意。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行走寻梦的旅途上。

在老师的眼中,班主任工作权利最小,责任最大。阅读此书,你可以发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原来如此有权有势,我们煽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智慧之火,我们可以赞扬孩子们的回答,让每个孩子因为我们的赞美,更有生机与希望。

有人说,班主任工作是最好的毁容霜,但是在郑老师这里却成了最好的美容霜。作为一位教师,如果没有机会尝试做班主任的话,他的教育生涯是不完整的。

读罢此书我方知,班主任工作原来充满了这样美丽的色彩。只要愿意付出,愿意“智慧+爱心”的治班,我们的班级工作同

样会创造出一片精彩的天地,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出一份卓越的业绩。

二、独特的管理——班级建设的创新艺术

(一)一见钟情——用心谱写开学第一篇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简单的话语,深刻的道理。和孩子们的第一次一面,往往会给彼此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特别是家长朋友,他们都在一双审视的目光关注着教师。他们对教师的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其实这些我们也能做到!

(二)独特的班委培养艺术

郑老师甘当助手——把班级还给学生,对班级干部实行“三步走”——扶着走,领着走,放开走的培训。试想在一个班集体里,每个孩子都成了主人,每项工作都有人积极参与,必然解放了班主任,老师便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深入研究工作,老师做了一个领跑者,大家齐努力,共创着辉煌。

班干部的培养对于班级管理特别重要,然而我们大多老师都是采用通过学生竞职演说等竞选形势产生,然后就进行任命,履行职责。但是郑老师却将此工作锦上添花们,为竞选成功的同学发放聘书,为孩子们的学生时代留下更多的美丽记忆。

让我们一起瞧瞧他设计的精美的“聘任书”,正面用鲜花彩框镶边,中间有正文,“**同学,鉴于你为人正直、认真干练、善于自律、积极进取,既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又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经过老师和同学们认真协商,特聘认你为幸福七三班**望不负众望,勇于承担,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落款是“幸福七班班委会”和郑老师的亲笔签字。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反面,正中是一个昂首冲刺的运动员淡色图案,象征着老师对学生的警醒:“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上半部分还有校长给该生写的寄语。接着是郑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下面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各具特色的签字。这样的聘书,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班级,奉献集体的热情和动力,而且凝聚了老师和学生深深地信任与希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见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这样一份别致的聘书,郑老师在方法的仪式上也很讲究,在装饰一新的教室里,激昂地张聘书的正文,伴随着激情的颁奖音乐,班干部们进行的从老师的手中接过聘书然后转交给父母,父母再用因激动而有些颤抖的手写上对孩子的希望。最后班干部们集体宣言将仪式推向了高潮创造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三)独特的惩戒合理、科学

现在家庭对孩子们的过分关注,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同时使孩子们失去了很多。我们教师在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常常显示出了更多的无奈。似乎我们教师只有呵护爱生的权利,对于孩子们犯错后的惩罚常常是不得法,招致麻烦。所以更多的老师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上好我的课,批改好作业,似乎就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教育责任的谁来负。这份尺度又如何把握,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实效?从郑老师这里我们又可以找到答案。“弹性惩戒制度”。是郑老师和学生们一起逐渐探索的一种惩戒制度。它是建立在合理惩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使其更具人性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1)惩戒条目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格尊严。

(2)惩戒的措施、方法,来源于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其目的不在是对违纪行为的惩罚,而重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集体共同生活、学习所必需的环境秩序。

(3)惩戒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众所周知的,惩戒权的行使必然也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形体、年龄、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惩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做到既达到惩戒的目的,又不伤害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的惩戒,学生才能接受。

(4)惩戒的措施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

如果学生违纪,他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从相应的惩诫措施中进行选择后,再去执行;并且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违纪轻重和自身特点,自己再申请另外的惩戒方式。

弹性惩戒制度,健全了学生制度,大大优化了学生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是现代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弹性惩戒制度,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每一个学生都置于了“学生”和“班规”的民主监督和约束之下,避免了由班主任个人强行“独断”的尴尬被动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同时,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不仅提高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使之从繁重的班级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协调性和策略性工作,促进了其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弹性惩戒制度,还能够增强学生活力,提高管理质量。有人说,新课改最核心的理念只有三个字:关注人。我们学生的每一项工作都从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因而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和拥护,真正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弹性惩戒制度的制订和实施,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热情,规范和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班集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成绩突出。后来其被迅速推广,更显示了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成功的90%是习惯,教育的90%是内省。弹性惩戒,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又能促其深刻反省、自我教育。孔子曰:“知耻而后勇”,如果我们回忆人生,经常会为自己小时候那些因犯错而受的惩戒而感动。

三、做一个乐观而智慧的班主任

看看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大多数老师的步履匆忙,神情疲惫,是什么导致我们如此的工作现状?是老师的心态,是老师的工作意识与思路出了问题。我们大多数老师只顾忙着走路,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欣赏,更不懂得以享受的心态对待自己和工作。

对于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的我来说,工作状态一直良好。从不怕为孩子们奉献什么,只要看到孩子们成长进步,一切的辛苦烦恼自然消失。曾经也总是认为孩子们太小,很多工作不敢放手给孩子们,以致使自己的工作总是一路小跑。可是如何将工作做到气定神闲的状态,《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书给老师们提供了顺手即可拈来的教育经验。如将我们的管理者的认识提升到教育者的认识,如何追求“管”与“理”的有机整合,班主任获得成功的法宝——智慧与爱心同样重要……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教育的深深思考,对读者诚挚警醒。

大到一个班级的管理,小到学生特别案例的处理,每一点一滴都记录着郑老师教育智慧的积累,闪烁着一个年轻的教育专家对教育的更多更深的思考。他的成功经验必然会引领教师们在专业化道路上的快速成长。因为用爱心和智慧打造的班级管理品牌,大大超越了一般的技巧与兵法;用快乐和幸福经营的教育人生,处处洋溢着创新的魅力与精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11

当时,我既失望又恼怒,可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深刻反思这节课,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讲得太多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去表现自己!很多本来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地方,我都替学生做了!

我们教师往往认为讲得越细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只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这样只会让学生愈来愈“懒”。通过这节课的失败与反思,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更新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新课改发展的形势。

新时代、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不应再把学生当成盛“桃子”的筐,而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位摘“桃子”的人;也不应再把课堂仅仅当作自己传授知识的阵地,而应把课堂当作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弘扬个性”的舞台。

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讲得过细反而会耽误时间。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体现!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英语,教师尤其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安排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力争留给学生充分自我表现和训练的机会与时间,不可一味地泛泛而讲,应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转变教师角色,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干,教师应对学生不失时机地恰当地引导和点播。过去教师是系统讲授者,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角色,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会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实现课上少讲、精讲,增加教师课下投入时间。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10年功。”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不得不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删减课文以及精讲上大下功夫。教师只能在课下多花时间,吃透大纲,多研究新教材和学生,才能使授课在有限的短时间内精而透、粗中有细,从而提高效率。

经过充分的反思和总结,我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并尝试按以上几点去做,每节课都力争精讲、讲透,大大缩短了讲授时间,而把充分的训练时间和大量的表现机会留给了学生。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及时查词典,告诉他们词典是他们最方便、最好的老师。同时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开口、动脑和动手,让他们积极表现自己,告诉他们学英语其实很简单——无非“读读,背背,记记,说说”而已!这让学生们精神大大放松,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学英语一下子变得如此轻松——as easy as ABC。

在我的课上,学生“启而不发”的现象彻底没了,他们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表现自我。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多了,特长得以发挥,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连一向对英语“不开窍”认为英语“难于上青天”的同学也主动抢先发言了!平时胆小怕羞的王笑同学居然一气呵成,把长达300词的课文复述得丝毫不差!一向不善于表现的刘平平同学勇敢地站起来,把英语长诗《再别康桥》背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我教得快乐,学生学得更快乐!

上一篇:铸魂工程答卷答案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讲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