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2024-09-05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精选13篇)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1

谈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博白县龙潭镇第一初级中学 黄海东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实行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铺开阶段,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也课程标准等的讨论转向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相比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参与程度,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果不能使课堂教学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不能给学生、教师带来新内容,新变化,也就没有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课改也就只是一种形式了。

从我校新课程实施的情况看,“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这一问题引起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学校教学、教研活动都围绕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重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些教师的实验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成功者不是很多。即使是成功的教师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归结起来,在“如何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看,仍存在着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存在着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现象。

二、从课堂的活动空间看,教师活动仍局限在讲台上还没有真正从讲台走到学生里,学生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

三、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全班学生是否大多数都已理解、掌握?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把握?是否体现面向大多数?教师心中无数。课堂里只满足于对学生的集体发问“是不是”?“是”,“能不能这样”?“能”,“或是”“不能”,这种机械回答,或是少数个别的学生回答代表全体的回答,课堂教学仍未能照顾全面。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还没有落到实处,一堂课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极少,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还是教师全堂讲授多,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问了也等于白问”,对学生的回答不加理会,就喊坐下。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流于形式,只做表现文章。一进入课堂,看到的只是学生课桌椅排列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江山依旧”,体现不了这种变化对课改有何意义,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老师正常讲课,板书视线。

课堂教学存在着上述的等等问题,说明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还远没有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家都在探究之中,没有完整、成熟的可操作的经验,以下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为什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办学目的是什么?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其学生成长打下基础。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与需要,才有学校,教师存在的必要。这就是揭示课堂中主体与客体,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过去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学生学得好,是教师会教,功劳归教师;学生学不好,责任全在老师身上,是老师不会教,学生完全受控于老师。这种倒置的师生位置,严重压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堵塞许多学生成才的道路。新课程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必须真正到位,绝不能含糊,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高度自觉。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每位参加课改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门硬功夫。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无与成年人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年纪小,知识对他们日后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没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自觉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强。在课改过程中,许多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学生当耳边风。这耳进,那耳出,不当一回事。不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有的学生根本没有预习。第二天上课,教师围绕预习的内容,要让学生自答、自释,则无法进行。教师只好重复旧的教学法,以教师的讲为主。有的学生因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法,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不习惯,不适应。有的学生爱面子、胆子小,在老师鼓励发散思维过程中,不敢辩论,不敢发言,不敢交流,不敢实践,致使课堂冷冷清清即是冷场,这使老师只好回到传统的教学法,自导、自演,独讲独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一名课改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达到预定的课改的目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的主导作用不能否定,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

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

第二,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比如学习弦的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①出示一张圆形的纸片,让学生任意折叠好几次;②观察:每次折叠都留下一些折痕,提问: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相当几何里讲的什么概念?(是线段)③是线段,它的端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在圆上)④在以后学习经常要用到它,又为了区别于线段给它一个什么名字好?(点明弦)⑤进一步提问:这样弦在圆中有多少条?在这些弦中有没有特殊的弦,找找看,有没有,它是什么?(直径)接下来认识介绍它的表示方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让学生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探究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第四,课堂是学生共有的学习场所。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者,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分别进行知识点的讲座,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学生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位教师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教师非这样做不可,这就得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

第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后进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

第六,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学生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灵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拼搏知识的大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相当大,还有许多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做好这篇新课改的大文章。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求知、交友的自我发展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学生应该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应该得到的是“鱼渔”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捕到的鱼。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应大于单个的老师。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有很多困惑,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使用新教材,学生老师都很开心,都很投入,但是,常常会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学生的表现是:学生说的比做的(包括考试)都好,课堂表现比卷面成绩好,口语表达比书面反馈好。一方面是课改、创新、搞活动、抓课外阅读,一方面还是“一考定终身”,这两者的矛盾如何去协调?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参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参与情况、能力层次、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至于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出台。这样,老师在教改实验时步子才能迈得更大,点子才多,方法才更妙,效果才会更好。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2

一、为什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学生。还,意思为“回、归、归还”。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学习的,老师还必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充满灵性,每天都有新的风景。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不断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

二、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更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 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教师还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三)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数学向来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这句话背后掩盖了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数学思考。过去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这种“挤牙膏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因为学生回答的所谓的“问题”并不具有挑战性。

(四)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罗杰斯也说过,自由程度愈多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多。“空白时间带”是教师讲授的“空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时间。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实现分层学习,教师可以实现分层指导;学生可以发展个性,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所以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点拨的总时间应控制在一节课的1/3左右,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思考、自己探究、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的“空白时间带”,从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心、动情、动手,这样做无论是对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三、“还”了什么

(一)还给学生的话语权。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大胆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得滔滔不绝。课堂上缺什么呢?学生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教师对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二)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更在于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能力呢?不仅要解放学生的“口、眼、嘴”,更要让学生在操作、动手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师有意为之进行专项训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善于做“矛盾的始作俑者”,故意制作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摘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施了新课程的改革。我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些什么”三个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程改革,收获,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青松.中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思考.成功(教育),2009.9.

[2]陈明华.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75-01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部分乡村学校的课堂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没有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不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们予以启迪,新的数学理念深入每个数学教师心中。不少新的变化在各地优秀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得以展示,让我们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学习、反思和感悟。给我感受最深的新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本人就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进行探讨。

一、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仍有部分教师占用过多时间,因而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变少,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教师支配,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降低。“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上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呢?如“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这一课题,教师的引导、讲授时间可控制在15分钟内,余下的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结、练习,最后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堂总结。

二、把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大部分数学教师都是在上课伊始就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接着再出几道类似问题,由学生自主去解决。只要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维稍为慢些,教师就急着帮助学生解决,唯恐一节课讲不完预设的问题。现代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巧妙地设置练习障碍,让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接下来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想法,从而营造出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果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就好,不能解决教师就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再尝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其余学生去解决。整个课堂形成你出问题我解决,我出问题你解决的良性循环局面。

把课堂的提问权还给学生,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学生才能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步骤——移项”时,教师可先出一题:5x+4x=39-3,学生在已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都会解,紧接着出第二道题:5x-36=9x-4,有部分学生被难住了,此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给学生设置悬念: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讨论问题,如何把这个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呢?能否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可同桌或分小组讨论,最后再全班总结归纳本课的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记得深、记得牢。

三、把课堂练习还给学生

不少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是,首先引入课题,提出概念,接着讲解例题,然后再出几道题让学生练,眼看时间所剩不多,就开始急急忙忙进行课堂总结,下课铃响了还得抓紧几分钟时间布置两三道课后作业。这样的课堂,学生就像电影院里的观众,只是听、看,没能进行自主练习,结果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知识,没有理解知识的内涵。其实把课堂练习还给学生,用课堂3/4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学生收获的知识比“满堂灌”多。

四、把课堂总结还给学生

过去,人们认为课堂总结是教师的专利,良好的课堂总结,犹如画龙点睛,可再次掀起教学高潮,产生余味无穷的效果。课堂总结不仅可以起到纵览全课要颔,完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激发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验、感受。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的特征,课改只会是流于形式,抓不住根本。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4

---关于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

(一)在2012年全县寒假教育干部培训会议上,本人有幸聆听了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主任李献玲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关于“学习效果金字塔”理论的阐述,更让我深受启发。下面结合近期研读的蔡林森先生撰写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教后学》一书,谈一谈对学校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

一、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理解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其内容如图所示: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都是低层次的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生参与度非常低,其学习的保持率不超30%;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第五至七项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特别是如果学生有机会把学习内容立即应用或当小老师转教别人,则保持率可达90%。由此足以看出,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巨大影响,而我们部分教师恰恰对此认识不足,习惯于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灌输是主流,学生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堂应用的机会很少,这种模式即使老师思路再清楚,语言表达力再强,最终能够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知识和能力也寥寥无几。而那些上课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老师,上起课来学生昏昏欲睡,更是白白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科学定位课堂角色,教师的身份应是“教练”,学生的角色是“球员”。众所周知,“教练”的任务是如何指导“球员”,而不是在赛场上亲自踢球,“球员”的能力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实战锻炼出来的,不仅是由“教练”说出来的,“教练”的指导代替不了“球员”的实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引导好学生,让他们的耳、眼、脑、口、手都“活动”起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全程参与中学习。总之,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把知识记得牢、用的活。

二、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思考 根据蔡林森先生1982年—2006年在洋思中学(初中)24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从2006年以来在永威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的成功推广,足以说明,他所倡导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看书检测(先学)、讨论更正(后教)、当堂训练等六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后三个环节为主要环节(约44分钟)。该教法简便实用,形式灵活。所谓简便实用,是指这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易于操作,效果良好;所谓形式灵活,是指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可选择不同的具体形式,灵活运用。如初高中数学课常规教学一般采用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的教学模式,即一次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高中语文、英语课常规教学实行分散学、分散教的模式,即经过多轮的“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小学数学常规教学采用“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高考前的复习课,采取的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第一节读书,第二节考试,第三节更正、讨论。总之,无论哪种具体形式,其共性就是把课堂时间基本都留给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一节课老师仅仅讲几分钟,在这45分钟里,学生要用近40分钟时间去紧张研读、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当堂巩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恰是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具体应用。事实证明,这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蔡林森先生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换教与学的顺序、主次,极大地提高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其教学模式的精髓,总结起来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让学生做主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5

重庆育才中学 杜东平

重庆育才中学生活教育模式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生活教育模式而言,就是“生活大课堂”有效性的模式、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就新课程而言,国家开设的学科必修课程和学科选修课程在教室生活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校园生活课程中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在社会生活课堂实施。开展家长学校,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在家庭生活课堂实施。“四个课堂”中,笔者仅就“让学生做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谈点看法,仅供同仁们参考。

“小先生”教学模式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当小先生,促进学生思维,这里重点给予说明。

近年来,新课改极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一些学校却并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原因在哪儿?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对此,很多学校和教师开始努力试行“小先生”教学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李老师通过反思,做了如下总结: (1)如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资料,学生完全能够自学语文。(2)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可能比给学生更多的详尽的讲解重要得多。至少,作为主讲的学生,他一定会在课前认真阅读课文,认真钻研课文,即便他们主要参阅教参,也会学会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课文。(3)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有序而有效的讨论,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尤其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4)作为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还要做好示范者。教师的示范讲解,不但是对学生讲解的补充,更是对阅读研究课文,读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有效的示范。(5)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促成学生的回忆和反思。李老师的方法是,让讲课的学生写“教后记”,让听课的学生写“听课感受”。让他们自由地写,无拘无束地写,总结成败得失。然后,组织学生用课内的时间进行宣读和交流。

李老师认为,“小先生”教学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值得尝试的一种策略。但运用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否则,“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也是有危险的。

这天,信息技术刘老师,按照以往的习惯把学生带到电脑室,准备按计划开始讲授新课《有趣的纸牌游戏》。这节课,刘老师至少已上过二十次,所以早就胸有成竹,等学生们找到座位安静下来后,就开始上课了。

简单的师生问好后,刘老师绘声绘色地来了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然而就当她刚要转入正题准备讲课的时候,突然,调皮生小明叫了起来:“老师,你别说了,让我们自己玩吧!”

刘老师刚想制止,但转念一想,是啊!不就是一个小游戏吗?难道真要自己一点一滴地去教?学生天性好奇、贪玩,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在家早已接触过电脑,他们肯定能搞定的。想想前几年,自己总觉得学生刚接触电脑,怕他们不会玩,因此总是很详细地讲解如何启动纸牌游戏、游戏的规则等,但结果却是一节课下来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听得似懂非懂,刚开始没玩几分钟,下课铃就响了,好好的一节游戏课就在学生们的一声叹息中结束了。既然如此,何不解放学生,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自主学习电脑知识呢?

想到这里,刘老师马上改变计划,宣布:“那好,这节课我们专门玩纸牌游戏!”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欢腾。过了一会,有几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怎么启动呀?”“老师,纸牌游戏在哪里呀?”

刘老师鼓励他们说:“别急,不会的同学可以先看看书或者请教一下会的同学,与同学讨论一下。老师相信你们,你们一定行的!”

“老师,我启动了。”很快有一位学生叫了起来。

刘老师一看,原来是一开始就要求自己玩的小明。刘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把屏幕切换到他的电脑上,使全班学生都能够看到他的计算机屏幕。然后说:“同学们,我们停一下,让小明同学给大家讲讲他是怎样启动’纸牌游戏的,好不好?”

“好。”学生高兴地拍掌欢呼。

刚开始,小明表现得很尴尬,很拘谨。他以为老师是在故意找茬,批评自己刚才在课堂上乱嚷,因此拘谨地坐在座位上不知该怎么办。等刘老师诚恳地向他说明情况后,他立刻表现出了被认可的兴奋,很快就边操作、边讲解,俨然一位“小老师”。

小明根据自己知道的一口气说了四种启动方法。第一种:单击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游戏;第二种:双击桌面快捷方式;第三种:右击桌面快捷方式,弹出快捷菜单再单击打开;第四种:单击桌面快捷方式选定,再敲回车。

学生们很认真地听小明讲解,大家都对他知道这么多启动方法感到敬佩,刘老师也感到很惊讶,没想到这个平时的“捣蛋大王”今天居然能一下子说出四种启动方法,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下面请大家自己来试试看。”小明讲解完后,提示大家。

小明一提示,学生们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都想打开游戏,痛痛快快地马上玩电脑。于是,一时间教室变得寂静无声,大家都开始动手启动游戏。

很快,全班学生都启动了“纸牌游戏”。

突然,学生小亮站起来说:“老师,我又发现了一种启动方法。我能讲一下吗?”

什么?还有一种启动方法,刘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明的四种方法已经让人惊讶了,难道还有别的方法吗?自己所知道的也不过就是小明提到的几种。

“那好,请你为大家讲讲,你是怎样启动纸牌游戏的。”

“老师,这样太麻烦了。”有一学生看完演示后叫起来。

刘老师马上说:“虽然用键盘来操作比鼠标麻烦一点,但是小亮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这个启动方法,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学生,非常好。下面请小亮来说说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方法的。”

“老师,刚才你表扬了小明,我觉得很不服气,就在想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就在想,会不会还有另外不同的方法呢?于是我就开始动起脑筋来,可是我的鼠标一点都不听话。我一急就乱敲键盘,无意中按下了一个键,刚好出现了‘开始’菜单,于是我又试了一下,发现原来按下这个键相当于单击‘开始’按钮,再加上刚才小明讲的敲回车键也能起到单击这个作用,以前我在家里玩游戏时经常用方向键来控制方向,于是我就想出了这种方法。”小亮讲了自己的发现过程。

听他一说,刘老师又惊又喜,因此当即表扬了他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同学们,如果你们都能像小亮同学一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动脑、多实践,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下面,让我们来比比看,看谁最先成功,谁就来当‘小老师’”。

学生们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头,再一次忙碌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篇6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0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7

一、激情点燃课堂, 让学生想学数学

教育是唤醒与鼓励, 好的教师总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激励的语言、期待的眼神、适时的肯定、恰当的评价, 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自信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没有热情投入的课堂, 只会死气沉沉, 学习效果差, 肯定算不上理想课堂。当师生的双边活动充满激情时, 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 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 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此时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 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此时课堂处于共同的探索之中, 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 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可以说“你行的, 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 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 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 这不, 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 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让学生会学数学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 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 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 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 看似简单, 但真正画起来, 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 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 稍有不慎, 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 它便增加了吸引力, 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 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 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 学生们有感而发, 有话可言, 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 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不停手地找规律, 急切想掌握它。通过尝试实践获取新知, 既生动活泼, 学有兴趣, 又掌握牢固, 培养了学生的尝试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生活”数学课堂, 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新教材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 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 常见的, 同时又是新奇的, 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 另一方面又要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 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 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 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 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 也有人下车, 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 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 又上了多少人,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 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 下了多少人, 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 前门上, 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 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 教师问“现实生活中, 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例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 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 自己探究解决;又如, 《元、角、分》教学中, 开展模拟购物活动, 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等等,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引导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学生在乐中求学, 学中求乐, 乐中求思, 思中求异。只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 充满生命活力, 充满创造力。

摘要:面对看似枯燥的数学,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呢? (1) 要教师要用激情点燃课堂, 让学生想学; (2) 创意引领课堂, 让学生会学; (3) 数学课堂生活化,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味到数学的乐趣, 真正地爱数学、用数学。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8

第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为什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办学目的是什么?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古往今来的科学知识,为他无今后步入社会,走上人生旅途扎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与需要,才有学校,教师存在的必要。这就是揭示课堂里主体与客体,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过去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学生学得好,是教师会教,功劳归教师;学生学不好,责任全在老师身上,是老师不会教,深长完全受控于老师。这种本未代倒置的师生位置,严重压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堵塞许多学生成才的道路。这次课改,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深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必须真正到位,绝不能含糊,这样把课堂还给深长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高度自觉。

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每位参加课改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门硬功夫。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无与成年人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年纪小,知识对他们日后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没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自觉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强。在课改过程中,许多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学生当耳边风。这耳进,那耳出,不当一回事。不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有的深长根本没有预习。第二天上课,教师围绕预习的内容,要让学生自答、自释,则无法进行。教师只好重复旧的教学法,以教师的讲为主。有的学生因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法,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不习惯,不适应。有的学生爱面子、胆子小,在老师鼓励发散思维过程中,不敢辩论,不敢发言,不敢交流,不敢实践,至使课堂冷冷清清,这使老师只好回到传统的教学法,自导、自演,独讲独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一名课改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达到预定的课改的目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的主导作用不能否定,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处不分。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

(二)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比如,政治课有一课讲到我们从小必须培养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力的问题。意志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书里举的例子是居里夫人,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最后发现了镭的化学元素成了一名著名的化学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是谁呢?她离开人世时间已久,二她是外国人,离我们太远,如果照本照科,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如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其他资料如便举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及其恶劣的环境中就是靠坚强的意志力,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三大敌人”,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例子。还可以例举深长的父母有的是产品推销品,在处地人生他不熟推销,找到了顾客,但被拒绝。因为他有坚定的意志力,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第四次,最后产品推销出去,这就是意志力的威力。还可以例举用意识力战胜疾病,克服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等例子,让学生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深长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四)课堂是班级所有学生共有的学习场所。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者,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分给进行知识点的讲座,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深长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科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教师非这样做不可,这就得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深长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深长。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六)为了让深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深长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深长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深长驰拼知识的大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篇9

育人本位,传做人之道

早在唐朝,韩愈就在《师说》中就对教师有了一个界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受业解惑”便是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的“道”并非简单的知识道理,而是更为深刻的思想道德和事物规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应试”、“唯分数论”等问题,没有走出狭隘的教育工具论的桎梏,但学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徐老师始终牢记育人为本,把“教学”上升到“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传授学生做人之道。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老师在“第五章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中提到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课改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小组合作、“小先生”制、加分抢答也是我上课常用的策略,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随机点名不公平、随机点名费时间、学生只顾抢答而忽视提问内容等等。同样面对抢答存在的弊端,徐老师与学生共同协商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育渗透,培养着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有益竞争中不失谦让美德,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本质,授科学精神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具有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教育现象的认知和实践,必须摆脱盲从和愚昧。其次,教育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徐老师在书中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教育科学是教师必须遵循的专业伦理,当教学过程违反科学精神时,教学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

从教育的科学精神,我联想到了自己执教的地理学科。地理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因此与其告诉学生知识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如引导他们去梳理教材背后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面对自主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运用教育科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也是我正在摸索的内容。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求知的活力。

精神成长,促终身发展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在书中徐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今后的发展为代价,而且要为今后持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造就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在教育中成长,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10

于是上周课我把ppt内容做了一些删减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写小练笔然后在全班分享。大家想象力都很丰富,也很乐于分享,一些小练笔比较逗,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一些。

之前因为各种不熟悉,各种怕忘记,我把一些小任务分配到了学生身上,离校签字表、作文本收发都由专人负责。说实话,时间长了,我都记不清大家的分工了,但是孩子们记得可清楚了,而且超级负责,比如本周六年级班上负责离校签字表的刘君婷同学很早就完成作文了,本可以早早回家,因为心系自己的使命,坚持留在这里,等大家都签完字才回家。

本周第一次把大家留了一小会儿,让他们补在家没有完成的古诗背诵和笔记,大家并无怨言,都能积极完成。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作主,我想这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11

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是需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需要学生外在的学习激励。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坚持全体参与原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即以学生需要为主,在课堂策略上采取使学习者经验共享的方式,营造一个氛围,让知道者告诉不知道者,让不同经验得到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充分分享来源丰富的各种信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风格,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学生就能欣然地投入教学,主动地体验成功,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要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教师看来,学生的任务是听,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这样,教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理论,而少有交流。为此,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既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求状态。其次,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改变单向的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把教学的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鲜活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声有色。

三、要放下架子,蹲下来教学

教育是一门艺术,简单粗暴当时可能会镇住学生,可转眼间他们就会我行我素,特别是现在,许多孩子有个性,有见识,懂法律,知人权,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他们根本行不通。有些孩子你不准这样,我偏要这样,你不许那样,我偏要那样。要想转化他们,就要耐心地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在平时,我不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课堂上,无论学生回答得怎样。我总是对学生投以微笑,送去赞语,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这样,学生的发言就变得主动、积极。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四、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这样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益处。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学习者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和潜能,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何把色彩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12

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因形、色为物象与美术形象的两大要素, 故色彩学为美术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课题。它以光学为基础, 并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学科。色彩学若是一直讲枯燥的理论,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就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怎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愉快地学好知识, 进而达到会学、乐学、善学, 为将来的创新创造打下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 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 大家喊喊就行, 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为什么还?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 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 充满灵性。

二把色彩学课堂还给学生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

1. 教师备课, 要有全局意识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在备课中要有全局意识, 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 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 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 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这些老师都要做充分的备课。我的色彩学课堂, 在上课之初我会把十七周要上的课都先做好规划, 何时我讲, 何时学生做作业, 何时评作业, 这些我都会事先设计好;提问什么, 怎么通过实践让学生把所讲的内容都考虑到, 我认为这样的全局意识非常有必要。

2. 明确学习目标, 突出重点, 重在引导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 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要做到这些, 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 怎样学, 为什么学。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上进行预先引导。在色彩学的课堂上, 我会告诉学生色彩学的重点是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我们重在摆弄对比与调和的色彩关系, 明确目标以后, 通过多媒体的讲解、引导, 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在质疑、探讨中获得知识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学生若有疑问, 鼓励他们不仅可在教授新课前问, 还可在课后练习前问, 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 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问, 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 而且要启思设疑, 引而不发。教师决不要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 甚至无知, 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 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 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 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 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4. 通过作业点评把纠错权利交给学生

通过第一次的讲授让学生学习一遍, 通过作业的练习让学生想一遍, 通过作业的点评再让学生温习一遍, 在学习三遍之后, 学生就能基本掌握不易遗忘, 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也会被激发出来。而在作业的点评中, 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 如我在评作业时会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作业, 并找一部分同学点评自己的作业, 这样就把纠错权利交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说:“好, 还有别的想法吗?”以此来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显然, 通过这样的比较, 更能激发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且让大家都参与其中, 通过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 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三在色彩学的课堂上还给学生什么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给学生什么?我想还要还给学生话语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下课前要留5分钟给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总结。还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 更在于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能力?就是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学生独立的学习、阅读得出一定的答案、成果, 或提出不懂、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需要教师有意为之作专项训练。

总之,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掌握, 不能唯模式而模式,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摘要: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 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新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 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 也希望这种教学改革之风吹进自己的课堂, 让学生终身受益。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在色彩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色彩学,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范师大学出版社, 2005

把班级还给学生 篇13

铁营子小学白冰

内容摘要

当听到学校安排我做班主任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是焦虑,真怕自己无法做好班主任这一工作。但在焦虑过后,也有一阵欣喜,毕竟可以和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和学生一起分享我对学习、对生活的理解。但是在欣喜过后,确是一番沉重的思考,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班主任的人,怎么才能在班主任之旅的初始做好准备工作呢? 关键词:规划了解幸福思考

正文

读《把班级还给学生》有感

当我拿到郑立平所著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这一本书的时候,似乎我对班主任的准备工作方向有了几分把握。本书作者郑立平通过自己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为我们展示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从几方面入手,虽然这是他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所带班级的情况所写的一本书,但是对我这个新手来说还是有很大启发。下面我就主要来谈谈在班主任准备工作阶段的感受。

一、了解自己和学生

作为一个新手班主任,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否胜任班主任一职?”那么此刻先从了解自己开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潜力做好班主任。回想自己的求学生涯,也曾做过班干部,也曾帮助班主任处理过

各种事情,如果说这个条件能算是自己做好班主任的潜在因素的话,我想先跟自己说的是:自己应该可以做班主任,而且应该能够做好班主任。这也是在本书的第一章提到的“学会欣赏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怎么会完成好这项工作呢?当然这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还要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强化自己的优点。

当然,了解自己还不够,更多的是要了解学生。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是丝毫不稀奇的事情,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通常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但是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又有点差别,教学工作我们更多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他们的原有知识情况等有关学习的内容。而班主任确不只这样,必须还得了解学生的其他状况。比如说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在班主任准备工作阶段,从拿到新的学生名单的时候,就应该要透过学生的档案或者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当然这份了解还要延续在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应,来更加深入了解该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毕竟学生的是在成长的,初始的情况不代表一成不变。

二、规划班级工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此可见规划是多么重要。在该书中也一再提到“班级工作规划”,一份良好的班级计划可以让自己对班级的管理工作游刃有余。在该书的第一章的《运筹帷幄之中——制订好工作的计划》一部分中,给了我很大的提示。它提到了班级工作计划应该以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为时限,以学校班级的工作计划为依据,然后结合自己班级的特色,班级的奋斗目标、师生基本情况、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具体任务与活动安排入手来制订适合自己班级的工作计划。当然在这份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师生必须共同参与。我们学校是一所小学,小学生在自我意识上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如果班主任还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设想为班级制订工作计划,势必在学

生中不会有很大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规划班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家,这样班级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现实工作中许多班主任工作不是没有工作计划,就是计划只落在了书面之上,甚至许多班主任的书面计划还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领导的交给的任务。如此这般,班主任工作不仅没有思考成分,没有创新意识,而且班主任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应付领导检查的机器。许多该想的没有提前想,该做的不去提前做,临时抱佛脚,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和无序,也难怪老师们喊累。教师工作要想“运筹帷幄之中”就必然要“制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主次,有先后,有顺序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让学生和自己感到幸福

规划完班级工作,我们应该抱着怎么样的信念来开展班级工作呢?借用本书中的作者提到了他们的班级是幸福的班级,学生是幸福的人同时也是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人。我们在开展班级工作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和自己感到幸福。何谓幸福?我想借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曾经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是人的需求,也是人自我实现的一个阶梯。我姑且把它认为是人感到幸福的基础。

好习惯成就好教师。郑老师提出教师要养成几个习惯:阅读的习惯、反思的习惯、放权的习惯、规划的习惯、研究的习惯、施爱的习惯、合作的习惯、关注细节的习惯。如果我们每位班主任都能养成以上一些良好习惯就一定会增强教书育人能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促使教师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并不在于他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过硬的本领,更多的在于他有着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的习惯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教师,成为优秀与平庸的标尺”。

要教育别人,先提升自己。如果我们做任何事都做了认真的思考,进行了细致的谋划,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发生了什么事都先反思自己的不足,想出改进的办法,而不是去抱怨环境,抱怨他人,时刻准备着以良好的心态从容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怎么不会体会成功的喜悦与职业的幸福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北京企业老总通讯录下一篇:业务员拜访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