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0-24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共12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昆明市武成小学 唐朝霞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第九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开篇就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概括介绍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不禁使人产生迷惑:“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问题引起下文,课文接着解开这个疑团,讲了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笔锋一转,作者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讲了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不能面面俱到。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对重点项目的认识得到深化。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教学本文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问题①是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问题②是继续落实中年级段的训练项目,懂得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问题③旨在引导学生懂得根据课题和课后问题捕捉重点学习内容;问题④是检查学生抓重点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这一环节不能流于形式,要调动起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要巡堂检查学生的勾画情况,倾听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让理解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发言,指导学生理解到位。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12个“越”字读重音)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解除这一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 落实重点

顺势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些确凿的发人深省的数字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意保护大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恶劣的惩罚。这些材料数据的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积累。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升华认识课后“思考练习”3:“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还可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至此,这一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要保证足够的读书时间

我根据年级、教材特点来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因为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所以, 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地朗读, 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如在教实验教材《望儿山》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时, 我先要求学生仔细读, 再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然后, 反复读母子分别时的对话,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 同学们都体会到了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如教第三自然段时, 先让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回来时的心情, 再大声朗读, 读到自己被深深地感动为止。我见时机已成熟, 就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理解的意思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原来明白的意思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 不明白的地方也豁然开朗了。然后我又让同学们分小组练习朗读, 读后评一评, 推选几位朗读好的同学, 在班上朗读, 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最能打动人。通过评议, 强化了朗读的激励功能。

二、朗读要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

有效的朗读训练, 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 你读到他的语言, 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 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文章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 动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在上《观潮》一课时,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学中, 我运用了电教手段, 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 增强了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认识, 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 由“浪潮”联想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等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置身其中, 让学生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要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 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进些相应的背景音乐, 或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在教学《长城》一课时,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我跟学生说:“我国的长城雄伟壮观, 工程艰巨浩大, 是有名的古建筑, 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 为外宾介绍呀?”学生们听了一下子情绪高涨, 都跃跃欲试, 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 首先得把课文读熟, 并且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这样在介绍时, 你才能生动精彩, 让人们赞叹不已。”就这样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

四、朗读的形式应多样, 要合理运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3

◆ 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整合课的最高境界是常态化。多快好省的方式更利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推广普及。

◆ 将现代信息技术特点、语文教学特点、学生的差异性学习三者充分地统一于教学实践中,使课堂生动、高效。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描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翔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重庆的孩子熟悉的是身边流淌的长江,对黄河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零散的图片或新闻中,对黄河的发展变化知之甚少,对黄河文化的感受不深。因此,增进对黄河的了解,培养对黄河的感情,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这是上好本课的情感基础。另外,学生都会上网、具有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初级能力,能使用论坛,这为教学中以论坛为平台广泛进行交流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感受黄河从“摇篮”、“母亲河”到“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巨大变化”,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初步感知和了解说明文的方法,激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本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在学生的广泛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由教师制作而成的,包括《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主题网页和PPT教学课件(学生操作课件和教师演示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扣题质疑

让生活在长江边的孩子了解黄河,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声像资料将黄河在空间和时间上作了充分的对比,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黄河、了解黄河,为黄河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也为黄河的沧桑变迁而忧心。剪辑制作时,我把《清明上河图》里清澈的河水、繁忙的河道、繁华的河岸与水土流失、泥沙俱下的黄河现状作对比,引来不少学生摇头叹息。

仅以此就判断学生进入了情境?不,检验孩子真正进入情境的方法是质疑。“黄河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黄河变得如此不堪?”“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恢复本来的面貌?”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正向焦点汇聚,向深层次迈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从荣耀、焦虑过渡到深思。

2.读思结合,感受变化

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建立在大量阅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因此,借助学生情感推进之势,把学生从“读图”(声像资料)引向“读文”,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内在思考与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作个性解读,从而感受黄河变化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祸患之严重。孩子们对黄河的忧患之情越深,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主题网页的相关内容,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提高了阅读的效率,深化了语文课的教学。

3.自学自练,探究原因

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解其中的人为原因是难点,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这一段文字不多,但信息量大,逻辑关系强,作为自读课文教学时间又很有限,怎么办?为此,我设计了几道“闯关”练习,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文本,处理文本信息。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直奔难点。人机交互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不仅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能力水平有差异,完成练习的时间有先后,先完成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难点。

为了突破人为原因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一是从九个原因中选出六个与黄河变化有关的原因,这是浅层次的认识,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二是将顺序混乱的六个原因按照因果关系排列顺序,是逻辑思维训练,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在第二个问题前犯难时,我适时提醒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带着思考再读文字,注意关联词;联系声像资料中水土流失的重点画面,结合文字进一步思考,深度探究水土流失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了黄河的演变;还可以从教师设计提供的专题网站上,阅读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学生运用各自的方法找到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一起合作又闯过了一关。此时,再来品读文中的这一段话:

抽象的文字就变得具体了,对黄河变化的原因和形成的恶性循环的现状理解得也更真切。

这样,通过人机练习,理清了段落的条理;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和合作,突破了重、难点;在细细品味琢磨中深化了理解。“理清——突破——深化”,这一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4.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训练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又一环节。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在留言板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母亲河病危告急!”“拯救母亲河,展我中华雄风!”……论坛上生动的文字、有趣的画面,不正是语文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的集中体现吗?

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从准备上课到结束上课,有句话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中:“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我想,这场学习的革命,就是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的。同样是通过读来学习语文,这堂语文课显然读的方式更多、读的内容更广、读的质量更高。

课上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平时成绩挺优秀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操作不太熟练,虽然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但在独立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如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也许长期在这样整合的环境中学习,他会成为新的学困生。因此,我想,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不只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在与任何课程的整合中,都应当、而且必须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没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这场学习的革命。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4

③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一段后述说。(“表现”的意思是所做的事情。“摇篮”在课文里的意思是发源地。从、2oo年,15oo多次,26次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黄河给两岸的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

教师点拨:这一段用数字说明了黄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我们在说明一种事物时也要经常运用列数字法,把事物说具体。这样,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六、结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想一想,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背诵第九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生读第二段后述说。第二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把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应该这样写: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过联系上下文,从上述几个数字可看出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通过联系下文的五自然段也可以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从第三自然中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表明,黄河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不禁”的意思是“抑制不住,禁不住”,在课文里表现出作者的强烈情感。

3.学生读第三段后述说。这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黄河造成灾难的直接原因是堤坝决口或改道。深层原因是黄河含沙量大,从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等可看出。造成堤坝决口的原因是:①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②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从4000吨、550万亩知道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从最后两句中的几个“越”字可看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从课题人手紧紧抓住“变化”这个词,弄清了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这恰恰又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我们把这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叫课题人手,找准题眼,围绕题眼展开阅读法。

4.学生读第四段后述说,通过读这一段,知道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有四点:一是坚持林、牧为主的经营方向;二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三是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四是大量修建水利设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应该自觉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教师点拨: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工程顺利截流,它翻开了治黄史上的新篇章。有条件的可以放有关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的录像资料。

三、练知

1.完成课后习题,学生自做,教师辅导。

2.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检。

第二题:比喻,拟人

第三题:随心所欲(想要、希望)不折不扣(折扣)叫苦不迭(屡次)土地肥沃(肥)生息繁衍(繁殖)忧患(忧虑)频繁(多)

第四题:①(只有)把泥沙管住,不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②(因为)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显著下降,(所以)农作物大量减产。

四、结

1.学生自说本课学习所得,教师加以评价肯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篇5

1.检查会认的生字时,可以直接去掉拼音读,然后注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检查词语理解时,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比如“流域、悬河”,没有必要出示所有的词语。

3.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逐段说,这样再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质疑课题,教师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三个问题: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黄河?这样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可以略去,就可以省不少时间。

4.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变化时,让学生在指定的段落寻找句子,体会。学生不至于再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

5.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让学生分组学习,一个小组学习黄河发生的变化,一个小组学习黄河产生变化的原因,另一个小组学习科学家如何治理黄河,最后再汇报交流。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文,把握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文,(板书并齐读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文(播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文1—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板书:后】

A: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XX年、1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XX年1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XX年、1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链接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前)

原因

自然

祸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7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赛导入:

1、课前轻松轻松,进行地理知识竞赛,顺势导入黄河的相关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3、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她的过去、现在、共同设计她的未来。学生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过渡:要了解黄河,有什么好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

阅读课文时先学习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

1、齐读。

2、开火车读。

二、了解黄河的过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

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4、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这样的摇篮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黄河边变了,她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学习黄河的现在。(现状和原因)

1、学习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

2、学生纷纷汇报。(注意引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回答)

3、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4、同学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5、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

过渡: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你们希望我们的黄河继续这样狂躁不安吗? 你想她以后……

四、共同设计黄河的未来。(学习最后一段)

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

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

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五、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1、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

2、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3、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4、检查个别呼吁词。

六、小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一、语文以感性存在,学生以理性掌握

选择这一课,是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挑战。面对枯燥乏味、以数据为主的说明文,怎么把它讲好,怎么让学生从感情色彩单薄的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设计教案时犯了难。课堂三维目标,我一向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也同样如此,将教学重点之一定为“通过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用日常行为来践行。”我试图通过“想象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画面”渲染黄河“摇篮”的形象,通过黄河泛滥的数据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黄河作为“祸河”的具体表现,再通过马尔代夫图文并茂来深刻感知人们破坏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用心营造氛围,以感性为渠道,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但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则着重体现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学生的能力训练未能很好地实现。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环保教育,说明方法的训练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实方面没能得到强化。略读课在“应用”方面的.作用在课堂上没能体现出来。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来追求人文性,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语文再现生活,即使是说明文,也同样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单纯地以感性去感悟课文,而应该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内容。反观我的课堂虽然花大量时间营造了 “人文”的氛围,但却无法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整堂课过于强化价值观教育,思品课味道过浓,学生看似感悟到位,实则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初衷,致使课堂不够扎实。如果能增加说明方法的小练笔环节,使言语训练有机地揉合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更能突出“语文”的“本味”。

二、略读教学走向生本

导入环节与表格设计,得益于校长和师傅的建议,方使得课堂能用一条主线贯穿而下,清晰明朗,有了略读课的影子。反思这节课是否符合上略读课的标准,我给自己的评价是达到一半。教学设计是从略读着手“学、研、评、延”。

学:生字学习、读中思考

研:小组合作探究

评:填充表格

延:黄河现状、马尔代夫、我们能做些什么

观之课堂,由于学生在前置性学习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学习热情较高,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但教师的预设问题框住了学生,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往我预设的方向走。我不自觉地过度操控课堂,教师引的太多,评价太多,使得“替代性教学”代替了“生成性教学”,这就导致“评价与生成”环节有了较大的遗憾。对学生的追问不够,因此学生之间讨论与交流的火花未能迸发出来。当学生表达不够到位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请另一学生进行评价并补充说明,这样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内容太多,方方面面都想顾及到,但这样就导致压缩了学生探究讨论的时间,学生的分享交流也就浅尝辄止了。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离活力课堂的标准还相距甚远。学生“设疑”环节几乎没有,质疑问难也有所欠缺。“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想知道什么?”可以将设疑探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去解决自己课上留下的问题。如果预设的四大主要问题以及架构课堂的主线是由学生细心读文后找出的,再由学生自己学文找依据,学文后还有哪些疑问,课后自行查找资料解决疑难。用“问”―“答”―“再问”―“查”的流程贯穿课堂,这样的形式更能体现生本意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文脉络,给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ǎn”,不能读“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文。

这是一篇阅读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1、听《大中国》录音导入

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

a.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

b. 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

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2、小练笔:《黄河的自述》。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 (祸河)

课后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篇1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这一篇课文让我感触很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黄河在今年来的“表现”。在数万年到数千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相媲美。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残暴起来,折腾的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现在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

科学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该坚持以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并让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我们要爱护一草一木,而且要多种一些草,花,树木,要有限制地开垦放牧。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我们保护好环境,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便会再一次地成为我们的摇篮。

上一篇:无限极业务员协议下一篇:收银员岗位工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