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共10篇)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1
篇一: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那么对声音的接受和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在学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基础上,共同学习传递完整知识体系,整个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实验。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阻碍物的影响状况。在这个实验中纸屏上吊的塑料泡沫小球起凸起纸屏振动的作用。学生懂得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整过运程作用。
二、在教学耳的构造时,重点从听觉产生的过程到人耳的基本构造。通过实物模型耳的展示,让学生形象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特别指出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耳朵。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性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懂得耳的构造每个部件具的特定功能。如: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三、对噪音知识的传授分别是:什么是噪音?(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生活中有哪些噪音?(建筑工地的杂音、火车的汽笛、机器的轰鸣等)身处嘈杂环境我们要怎样对待呢?(戴好耳塞,捂住耳朵,离开噪音区。)
反思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这是第三单元声音的第6课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前概念: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不断引起其他物体的振动,声音就被传播出去了。这一课继续循着声音的轨迹,探秘简单的空气振动是如何转变为人们理解的意思的。这与耳朵的作用分布开,要知道耳朵起着什么作用,就要先了解耳朵有些什么结构,一个物体的功能往往是与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自行车轮胎是圆的所以能够滚动,如果是方的就不行。
在认识耳朵结构时,提前将耳朵各部分剪开,请学生上台拼一拼,对于耳廓和耳朵,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后面的就不清楚了,然后自学书本耳朵结构图,再请学生上台拼一拼,这个时候大家都能拼对了。这样反复的认识希望能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耳朵各部分的作用大多是无法用实验>证明的,所以只能引导加提示学生根据结构特点来推测。
鼓膜的模拟实验书本用了音叉来做,但自己实际做下来,效果很差,气球皮上的沙(或米或盐)基本不动,在4班上课时无意间发现扩音器说话时靠近气球皮效果相当好!
反思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 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 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 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 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 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我对本节 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 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 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 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
,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 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反思四: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导入——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耳廓的作用——鼓膜的作用——小结。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部分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部分。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乐盒的声音作对比时,效果不是很明显。还一点:对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更明显,但是让学生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可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我是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总之,一堂课会有一些闪光点,也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找准优点,改正不足,持之以恒,经常反思,备课时,多备学生,相信,会更上一层楼的。篇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五中学 武学斌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这样讲授下来我根据实际,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从图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在一开始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根据预习找出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和听到声音的过程。巡堂指导。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难克服,完成了教学重点。我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骨传声知道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冲从而继续创作。来激发学生对他们崇敬之情。
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能动性,都得到 了训练。
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回顾本节应当掌握的内容,回顾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本节课反思也有不足,由于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其它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质量。篇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篇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后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后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愿望”, 然后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如下: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那些原来不发声的物体发出声音, 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一边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一边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用力按住、弯曲、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 它们就能发出声音,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呢?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在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特点。观察发声的物体和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三、了解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 猜测人说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位学生他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原以为他只会说从书上看来的, 谁知他说可以证明的, 就让他到上面来演示给大家看, 然后让其他同学带着疑问, 跟着这位学生把手放在喉咙处, 试发出声音, 感觉振动。通过个别同学的演示、同学们的实践和讨论, 同学们都能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外延伸
在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后, 布置了拓展性的课外作业:人说话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那么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反思
一、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也有学生群体 (包括和教师) 的讨论切磋。”我认为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经过探究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 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因此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感知发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延伸拓展。
二、抓重点, 破难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 但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 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为此, 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设计教学时, 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1) 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 (2) 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是靠振动发出声音, 故在学生制造声音这个活动环节上, 使得学生能充分地活动起来; (3)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 拓展引申, 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养成科学的研究能力和行为习惯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3
尽管在这次峰会上中国政府即将阐明的国际合作的立场(王岐山副总理的多元化合作方式的提议)和改革的方案(周小川行长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构想)很难立刻就被全体成员国一致认可,可是,中国“主动出击”的积极态势,会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承担起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我们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市场”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那么,不远的将来,全球市场自然会接受中国政府在这次G20峰会上所提出的变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性方案,而且,一个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一定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而渐渐的取代现在由美元这样一个单一的主权国家货币所垄断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格局。
当然,今天中国政府坦诚的建议可能首先会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因为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是今天支撑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强大支柱,也是美国渡过当前金融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冲击的一道最后的防火墙。一旦国际金融资本找到了一个更安全的避风港,那么,他们大量的流出就会加速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从而让美国市场的瘫痪程度重演一出上个世纪大萧条时代的悲剧!所以,美国政府苦口婆心,向世界各国反复强调今天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他们呼吁各国要帮助美国度过难关以恢复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化给世界所带来的双赢格局或者呼吁各国政府努力去改善自己国家目前糟糕的经济状况以减少人们对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的不信赖。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国际资本不会从美国市场大规模的流出,美国政府宁愿接受现在不利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复苏的强势美元状态。
另外,欧洲国家也感到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的泛滥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为了不让道德风险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他们极力主张要加强对美国金融创新过程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垄断金融创新技术的少数精英层建立事后有效奖惩措施,以真正做到“收益和风险匹配”的公平原则。因为这是站在欧洲经济体角度上看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在这场风暴中自己承担了更多的风险,而美国因为它特殊的货币地位和金融创新的能力,却获得了超常的收益而转嫁了应该由他们承担的风险。直到最近所出现的高额奖金发放事件,欧洲依然对美国的监管体系表现出了极端的失望和愤怒。所以,这次峰会欧洲强调的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对现有金融创新业务实施系统性的监管。而对开创“超出”欧元范畴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并没有像新兴市场国家那样倾注较高的关注。相反,它们对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和能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方案,表现出了较大的疑虑。
综上所述,这三种不同的声音(美国强调齐心协力解决市场流动性恐慌的合作方案、欧洲强调加强国际层面上的联合监管,以及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对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在G20峰会上可能很难形成一种共同的声音。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形成“全球化环境下的问题应该通过各国共同、有效的政策合作方式来加以解决”这样的共识,那么,本国利益之上的救市方案很有可能会危害到他国的经济利益和政府目标的实现,于是,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就会随着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市场力量的增大而不断加剧,最终,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被严重推后,从而造成全球的救市成本日益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做好寻求“次优结果”的合作方案的准备。比如,在加大扶持美国市场的流动性(买美国国债)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向美国阐明和强调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切身利益。一味地让美元资产储备国家掏钱作“贡献”,就会更加滋长问题机构、甚至政府层面上今后更为严重的道德风险,这会破坏全球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相互信赖的基础。所以,今天要让欧美市场和政府机构都能认识到,没有带来双赢结果的合作是不可持续的,它最终给中美两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都会增添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至于国际合作方式完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问题上,有时,看上去退了一步,但事实上反而进了更大的一步。最近,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开始主动顺应欧洲的监管要求,提出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统一监管模式,这也看出美国政府也在寻找“次优”的合作方式,努力争取更多的支持者。而且,提高监管的模式,虽然看上去增加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但是,因为美国强调的是全球统一模式,所以美国金融体系的相对竞争力可能并没有削弱,甚至反而会加强,而中国如果接受美国这种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那么,我们银行体系的相对弱势反而会进一步加大,这更不利于作强我们的金融体系,也不利于我们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的实现。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4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耳朵的构造。
2、鼓膜的振动。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条橡皮筋、一个音叉、一些小米粒。
2.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过程:
一、1、课前播放音乐。
2、课前谈话:我们今天的课堂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对,这么多老师和领导不但关心大家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想不想把最最棒的你展现给大家?(想!)好,老师期待着你们的表现!上课!
3、师:课前老师播放了段音乐,好听吗?还想不想再听?(想)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优美的音乐?(想)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1、谈话: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耳朵的构造。师:师露出自己的耳朵,指着自己的耳廓。它是什么?(是耳廓,是耳朵的一部分)是不是只要有它就能听到声音?(生:不能)是的,仅仅有耳廓还不能听到声音,还得依靠耳朵里的一些“零件”才能听到。
师:那耳朵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呢?谁愿意把你的耳朵借给老师,让大家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愿意)那我可得把你的脑袋剖开,大家才能看到里面的构造啊!你愿意吗?(不愿意)没关系,有高科技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
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现在老师考察一下咱们的课前预习情况,谁上来看图片说说耳朵里都有些什么?(生答,老师随机板书: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再巩固,播放幻灯片,学生齐说。
根据它的功能与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板书:外耳 中耳 内耳)
2、(出示耳朵构造模型)老师希望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耳的结构示意图,你也来当个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耳朵里面的构造。(及时给予指导,并给学生鼓励。)
3、好,现在我们已经对耳朵的构造有了基本的了解,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想)好!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播放视频《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鼓膜振动的实验
1、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鼓膜的振动,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我想我也借不到鼓膜来做实验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研究。
2、师边说边演示: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住,尽量的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有弹性的膜,就像这样,再把小米粒撒在上面,让学生先小声背一遍古诗,再大声背一遍古诗,仔细观察气球皮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声音大时,鼓膜振动明显,声音小时,鼓膜振动不明显。)
5、师问:其实我们的鼓膜就像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像一下,当声波传到鼓膜的时候,它就会怎样?(生:它就会像气球皮一样振动起来)
7、小结:
说的真好,不错,当声波传达到耳朵里时,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于是――――(生)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了。
四、耳廓的作用
1、师过渡:鼓膜是这么的重要,那咱们要注意把它保护好。那大家根据我们这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你以前的生活经验,来说说我们今后该如何保护鼓膜?(不能用坚硬的东西掏耳朵,以免戳破鼓膜;要远离躁声,碰到巨大声响时,我们要捂住耳朵或张大嘴巴。)大家是不是有点累了呢,那么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音乐。我来教大家一种听法,很有趣的,想不想试一试呢?(生:想)先把手放在耳廓后面,手掌朝前。听一会儿,再把手放下听一听,重复几次。听完后你们就知道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了。
2.现在你觉得耳廓有什么作用?
手掌合拢放在耳后时就相当于我们的耳廓变大了,收集到的声波就更多了。
3、有首儿歌《谁的耳朵长》,你们知道谁的耳朵长?(兔子)对,有好些动物的耳朵不但长而且还会向四周转动,那样它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波,为逃生做好准备,也是为了生存。
(多媒体播放音乐)
4、问:是不是很有趣?那现在你们该告诉我耳廓有什么作用了吗?(生:收集声音)
刚才我们听到的钢琴曲是贝多芬在身患耳疾时创作出来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想不想知道贝多芬在几乎没有听觉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创作的?贝多芬在28岁时就失聪了,他弹琴时嘴里咬着长棍子的一端,另一端抵住钢琴的键盘,这样进行创作,这种声音的传播方式叫骨传导。
5、老师这有个音叉,音叉是什么仪器?(发声仪器)老师这上面有数字,那数字又代表什么?(音叉每秒中振动的次数)老师敲击音叉后,用牙齿咬住,亲身感受骨传导。学生也亲自体验骨传导。
6、有一只耳朵就能听到声音,那为什么人和动物们都有两只耳朵?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围成一圈,让体验者站在中间,用布蒙住双眼和一只耳朵,然后一个同学拍手,让体验的同学确定声源方向,抓住拍手的同学。再用两只耳朵来做这个游戏,亲身感受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容易确定声源的位置)
五、激励总结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了解了耳朵的构造,我知道了该怎样保护鼓膜),那这节课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回去,可以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和邻居的小朋友听,你也来当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巩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2、自然界就是那么神奇,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会有新奇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精神!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篇5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重点: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难点: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课型:新授
执笔:董君 预习指导:
1按听觉产生过程的先后,写出人耳各部位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骨传导?
3双耳效应判断声源方向会不会产生错觉? 4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耳聋?
预习检测:
1我们感知声音的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A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住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 C用手指堵住双耳听音叉的声音 D同学听到其他同学的悄悄话
3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从而能判断声源的方向,这就是_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耳膜被损坏,仍然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B人的听觉神经损坏后,也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C人的听小骨损坏后,一定无法听到声音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知识系统
1人耳的构造__________________听觉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耳聋的分类
()()()
2骨传导:
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效果较好)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耳效应:
原理: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不同 作用:判断声源的方向 拓展应用:设计立体声效果
课堂检测
1人潜入水中时仍然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抵在钢琴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声音。根据以上两例,请说出传声的物质除了气体外,还有_________和_________。2在声音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器官出现故障使人失去听觉的是 A耳垂 B耳廓 C鼓膜 D听觉神经 3助听器的作用是
A传导声音 B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小明做了如下探究实验:第一次他把铅笔放在离嘴不远处,敲击铅笔,耳朵听到了声音;
第二次他把铅笔用牙齿咬住,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击铅笔,这时他也听到了声音;(1)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5武侠电影里常描写一位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他的眼睛根本没有失明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巧合
选做题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6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7
一、对应与突破原则
即对应目标与突破难点。选择探究材料切忌盲目, 玩“新意”与“照搬照用”, 其结果是“乒乒乓乓”“热热闹闹”而一无所获。选择的材料应是为探究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服务, 每个探究环节的目标决定了教师选择怎样的材料, 而灵活选用材料更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深入探究。
(一) 对应目标, 有的放矢
“材料引起探究, 材料引起活动。”然而, 并非什么材料都能拿来探究, 也并非所有材料一股脑儿地放在一起探究。只有指向于探究目标的、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的材料才是我们要让学生探究的材料。借助对应的典型材料, 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一切建筑在教师对整个探究教学活动的清晰的结构之上, 需要教师明确每一环节的探究目标。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探究教学结构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环节:
对应的环节目标为:
1.激发兴趣, 暴露前概念:敲、碰撞、弹、踢、摩擦等各种方法发出声音。
2.在对比观察中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现象或状态:振动。
3.产生问题, 提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
4.借助典型材料深入探究, 验证、反证猜测, 完善核心概念。
5.应用与拓展:寻找人体中的发声器官等。
围绕以上环节目标选择相应的材料比较科学合理。如在第1环节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体现各自的想法与个性, 有的采用各种乐器发声, 有的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有的甚至现场弹奏一曲, 学生兴趣盎然。而第2、4环节中材料的选择则不能随意, 必须典型、有结构, 环节2的材料要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物体发声同时在不停“振动”的现象, 显然尺子、橡皮筋等材料不但选材方便且能达成此目标, 可以成为本节课的基础材料。而环节4的材料不但要让学生“看”到振动, 更要让学生“摸”到振动, 多感官的震撼刺激都为了指向本课的核心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此, 选用音叉 (看见“水花四溅”、感觉“麻麻的”) 、弹棉花的弓 (看见“棉絮飞舞”) 等材料便有了针对性, 这与目标的达成紧密相关。日常教学中, 如果能从以上环节目标出发选择对应的材料, 则能发挥材料的真正价值。
(一) 突破难点, 灵活选材
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载体, 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恰当的材料, 不但使学生偏离探究方向, 甚至会使学生的探究在相互干扰中云里雾里, 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针对学生探究的瓶颈, 灵活地选用典型材料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有效探究、深入思考, 在认知冲突中统一, 在思维发展中建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声音是由敲、碰撞等产生”的片面的前概念转变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完善的科学概念, 教学的策略为:从“否定—形成—完善”三个梯度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选择的材料便要体现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让学生观察到“敲、碰撞”后物体还在持续发声, 否定只有“敲、碰撞”才能发声的错误经验;二是让学生清晰地观察、感受到物体发声的同时在不断地“振动”, 形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新概念;三是让学生发现“制止物体振动, 声音同时停止”的现象, 反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进而完善新概念。以此灵活选择不同层次的探究材料, 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困难, 从不全面、错误的前概念走向科学的完善的新概念。由此, 好多教师不得不从众多的材料中去对比、筛选材料, 甚至改造、自制教具, 都是基于突破难点出发, 这样的选材与制材值得我们学习。
二、深入与建构原则
即深入探究与建构概念。材料使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探究, 完善科学概念, 构建起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教学中, 选用丰富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能帮助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深入, 由此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 丰富材料促探究深入
丰富的探究材料不仅是学生探究活动乐趣的来源, 更是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由于活动的层次性, 环节目标的递进性, 科学概念的建构性, “一样材料上一课”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 (复合型或组合型的材料除外) 。丰富不是体现在数量上, 并非越多越好, 而是在材料的层次与多样上。
综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 学生在本课中使用了钢尺、橡皮筋, 以及音叉、锣、鼓、吉他等各种乐器。从学生参与的角度观察,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意犹未尽。然而这些材料并非一股脑儿发给学生, 而是在呈现时机与顺序上发挥每种材料的价值。如在让学生初步观察发声物体的现象与状态时使用钢尺与橡皮筋, 目的在于它们在发声的同时“振动”现象明显, 便于学生“看”到。而在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的深入探究中, 仅凭这两种材料显然缺乏说服力。因此, 音叉、鼓、弹棉花的弓等材料的使用满足了学生探究的需求。手摸音叉有明显的麻感, 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豆子在鼓面上“跳舞”, 既让学生看得到, 又让学生触感得到。显然, 这些材料的使用在验证“物体产生声音的同时是在振动的”活动中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趣味, 更充分。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 因为学生观察、体验深刻, 交流互动尤为热烈, 只要教师稍加追问, 学生就能较完整地表述清楚。在这样丰富多样的材料运用下, 学生的探究活动自然走向深入, 探究价值大大提升。
(二) 结构材料促概念建构
材料的种类、组合、数量以及投放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 “有结构的材料”一般都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 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还应具有趣味性, 使学生喜欢, 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 为了让学生形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有结构的组合材料:1.队鼓和米, 从米的跳动来感受鼓面的振动;2.音叉和水, 从水的波纹来感受音叉的振动;3.弹棉花的弓和棉花, 从棉花的飞舞来感受弓弦的振动;4.各种弦类乐器。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验证, 由于提供的材料不但典型, 而且有结构, 因此, 不管学生选择哪一组材料, 都能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当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时, 它们都在振动。正是这些有结构的材料, 为学生形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提供最大的助力。而锣与人组合的“令行禁止”游戏活动, 在“开始, 敲锣;停, 按住锣”的互动中, 更是非常直观自然地让学生看到了“停止振动声音也没了”的现象, 以形象趣味的方式反证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使本课核心概念的建构更趋完善。
三、产出与发展原则
即产出效益与发展思维。材料的充分利用是材料在学生探究活动是否发挥探究价值的保障, 决定着探究教学的产出效益。一次成功的材料利用必定体现为学生思维的真正灵动, 探究后研讨的热烈深入。
(一) 多次利用促产出效益
一份有结构的材料是能通过材料的有机组合, 在不同时候的呈现时机而在课堂上被多次利用, 每一次有每一次的可探究之处, 每一次有每一次可探究的价值。
在常态教学中, 教师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 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下精选材料, 在有限的材料下, 充分地利用材料, 使材料的价值最大化。如有教师在声音一课的导入部分准备了许许多多乐器供学生分组探究, 只为了让学生能用各种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 而在后续的探究活动中并未再次使用, 材料的利用率并不高, 这多少有点奢侈与浪费, 教师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呈正比, 成本显然有点高。相反, 有教师利用音叉、鼓、锣等乐器“发声”导入, 在后续的验证实验中再次让学生分组实验, 前后两次呈现, 目标不同, 价值不同, 充分提升了材料的效益。
(二) 合理利用促思维发展
材料准备丰富多样, 但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 也难以发挥材料的真正价值。科学合理利用材料, 才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观察到与自己已有经验相冲突的现象, 进而在认知冲突、思维碰撞中发展。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 教师从学生认为“敲、碰撞等产生声音”的前概念出发, 提供能持续发声的材料, 使学生发现钢尺、橡皮筋等物体在不拨动、敲击的情况下还能不断发声, 进而引发对原有认识的“否定”。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新的现象:它们在发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现象?同时提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由此, 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开始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在后面的验证实验中, 学生借助典型材料一次次地感受“振动”, 不仅看到, 而且触摸得到。还在“令行禁止”的敲锣游戏中体验“制动”, 反证猜想。这样, 学生经历了从“发现振动, 提出猜想”到“感受振动, 验证猜想”, 再到“体验制动, 反证猜想”的思维发展过程。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新概念并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 这样利用材料便是发挥了材料的内在价值。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残疾人的美好情怀。
一、引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猜我在做什么?(教师做各种动作)你们是怎样知道的?(靠耳朵听到的)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周围的事物,那么同学们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我们的科学之旅,探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师:说到人耳,我们最熟悉不过了。在生物课中早就认识了耳朵,谁能回忆一下,人耳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大家结合我们学习的声现象知识和已有生物知识,讨论讨论人耳听到过声音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学生利用投影片或挂图讲解)
(教师暗地里用录音机把上述两个过程中把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录下来,这个过程可能有几个学生完成)。
师:根据同学的分析讲解。请大家小组讨论完成黑板上人耳听到声音的流程图。
(二)骨传导:
师:我把刚才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下面我们放一下,听听这些同学精彩的讲解。大家听是谁在回答问题,问学生自己听起来像不像? 提问:别人听录音机录制的声音是你自己的,而自己听起来却不像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你能不能从声音传播的途径出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
学生实验,(想想做做)分析结论,并回答上面的问题。介绍骨传导。师:人耳在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如鼓膜或是听小骨损坏,都会导致听觉障碍,引起耳聋。那么耳聋就一定听不到声音了吗?你能有什么办法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吗?
师:人的耳朵如果不是听觉神经出现问题,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借助于骨传导来听到声音的。据说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仍能坚持谱曲,他就是用牙咬着一根木棒另一头抵在钢琴上,来创作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他在耳聋后谱写的一部《命运交响曲》。聆听这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不得不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那种与困难斗争、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所折服。
请大家用双手捂住耳朵,还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吗?世界是美妙的,耳聋的人是无法听到这优美的乐曲的,也无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他们生活 在一个无声世界,在他们内心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健全的身体。
师:当然现在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的助听器更先进一些(简单介绍戴助听器)。
(三)双耳效应:
师:人类在自然进化的历史长河中,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其中,人的耳朵进化到今天已经非常的精良了。如果在进化过程中,只进化一只耳朵或者说人只有一只耳朵行不行呢?
生:提出想法,并说明原因。(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实验:让一名同学紧闭双眼,并用手捂住一只耳朵,让周围的同学轻轻的击掌。判断是哪个方向的同学在击掌。
师:可见人只有一耳朵虽然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准确的判断声音的方向,是不行的。这就是人的双耳效应。正是有了双耳效应才能使我们在欣赏交响乐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的立体声就是利用的双耳效应原理。有关双耳效应更多的了解,请同学阅读课本,走进科学世界。
生: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 篇9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生]结果表明“能”.[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1.省电;效果;还原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五、板书设计
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骨传导基础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生丁] 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2)超声波清洗污垢.(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师]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甲]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生甲]“1”的响度大.[生乙]“5”的响度小.[生丙]“1”的音调低.[生丁]“5”的音调高.[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演示]观察波形.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五、板书设计 音调: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体验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之一——骨传导。学会关心他人,尤其是关心残疾人。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重点突破:
1、体验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双耳效应与立体声。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不看课本独立完成)
1.声音的传播靠,、和 都能传播声音,不能传声。2.声音在_____、______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_m/s. 读课本上《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节内容,试着做做下面的题目: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_振动,这种振 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__________.
3.双耳效应是指人们依靠听觉能够确定发声体的 .声源定位的主要因素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差异.
二、合作学习与展示交流
1、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有哪些?
(1)一是空气传导;即外界传来的声波→ → → ___ → ___ →听到声音(2)二是骨传导;即外界传来声波→ ____、___ → →听到声音
〖想想做做〗:课本17页1~3分别是哪种传导方式?
〖你知道么〗:一般来说,耳聋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经性的,是由于 神经损坏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的,是声音的 发生了障碍引起的。性的耳聋容易治愈,可以通过 等途径来修复。
〖生活·物理〗:
(1)吃甜薄脆饼时为什么自己听起来很响而别人听到的声音却比较微弱?
这是因为:吃薄脆饼时,自己是通过 传导听到声音的,而别人是通过 ____的振动听到的。这说明骨传导比空气传导效果。
(2)打雷或有巨大的声响时,我们经常用双手堵上耳朵或张开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是为防止强烈的 传到耳膜,把耳膜
(3)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全部是由聋哑人进行排练演出的,她们虽然听不到音乐,却能够通过身体感知舞台下教练的鼓点,这种声音的传导是___________.2、双耳效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塞紧,让其他同学在身后不同的位置讲话,试一试你能否准确地判断出讲话人的位置.不再塞耳,再试一次.把你感觉到的区别写在下面.
结论:人耳是利用 来准确判断发声体的位置的,堵住一只耳朵,只用另一只耳朵听声音,(能或不能)准确判断声音的位置。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测评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由于_________,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4.双耳效应是因为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特征不同造成的. 5.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6.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靠骨传导判断的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7.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听觉神经
8.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
9、用牙轻轻咬住铅笔的上端,用手指轻敲铅笔的下端,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铅笔,而用另一只手拿着铅笔并保持原来位置不变,手指用与前一次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敲击声,我们会发现______传声比______好. 课堂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探究过程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学的知识。
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用心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08-25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习题05-21
物理教案-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0-04
怎样才是我们的生活11-02
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08-03
社会需要怎样的我们12-20
《我是怎样出生的》的教学反思11-19
我们该继承怎样的传统08-27
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怎样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