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1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愿望”, 然后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如下: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那些原来不发声的物体发出声音, 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一边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一边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用力按住、弯曲、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 它们就能发出声音,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呢?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在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特点。观察发声的物体和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三、了解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 猜测人说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位学生他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原以为他只会说从书上看来的, 谁知他说可以证明的, 就让他到上面来演示给大家看, 然后让其他同学带着疑问, 跟着这位学生把手放在喉咙处, 试发出声音, 感觉振动。通过个别同学的演示、同学们的实践和讨论, 同学们都能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外延伸
在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后, 布置了拓展性的课外作业:人说话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那么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反思
一、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也有学生群体 (包括和教师) 的讨论切磋。”我认为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经过探究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 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因此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感知发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延伸拓展。
二、抓重点, 破难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 但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 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为此, 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设计教学时, 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1) 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 (2) 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是靠振动发出声音, 故在学生制造声音这个活动环节上, 使得学生能充分地活动起来; (3)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 拓展引申, 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养成科学的研究能力和行为习惯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3
尽管在这次峰会上中国政府即将阐明的国际合作的立场(王岐山副总理的多元化合作方式的提议)和改革的方案(周小川行长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构想)很难立刻就被全体成员国一致认可,可是,中国“主动出击”的积极态势,会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承担起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我们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市场”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那么,不远的将来,全球市场自然会接受中国政府在这次G20峰会上所提出的变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性方案,而且,一个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一定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而渐渐的取代现在由美元这样一个单一的主权国家货币所垄断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格局。
当然,今天中国政府坦诚的建议可能首先会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因为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是今天支撑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强大支柱,也是美国渡过当前金融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冲击的一道最后的防火墙。一旦国际金融资本找到了一个更安全的避风港,那么,他们大量的流出就会加速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从而让美国市场的瘫痪程度重演一出上个世纪大萧条时代的悲剧!所以,美国政府苦口婆心,向世界各国反复强调今天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他们呼吁各国要帮助美国度过难关以恢复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化给世界所带来的双赢格局或者呼吁各国政府努力去改善自己国家目前糟糕的经济状况以减少人们对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的不信赖。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国际资本不会从美国市场大规模的流出,美国政府宁愿接受现在不利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复苏的强势美元状态。
另外,欧洲国家也感到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的泛滥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为了不让道德风险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他们极力主张要加强对美国金融创新过程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垄断金融创新技术的少数精英层建立事后有效奖惩措施,以真正做到“收益和风险匹配”的公平原则。因为这是站在欧洲经济体角度上看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在这场风暴中自己承担了更多的风险,而美国因为它特殊的货币地位和金融创新的能力,却获得了超常的收益而转嫁了应该由他们承担的风险。直到最近所出现的高额奖金发放事件,欧洲依然对美国的监管体系表现出了极端的失望和愤怒。所以,这次峰会欧洲强调的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对现有金融创新业务实施系统性的监管。而对开创“超出”欧元范畴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并没有像新兴市场国家那样倾注较高的关注。相反,它们对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和能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方案,表现出了较大的疑虑。
综上所述,这三种不同的声音(美国强调齐心协力解决市场流动性恐慌的合作方案、欧洲强调加强国际层面上的联合监管,以及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对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在G20峰会上可能很难形成一种共同的声音。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形成“全球化环境下的问题应该通过各国共同、有效的政策合作方式来加以解决”这样的共识,那么,本国利益之上的救市方案很有可能会危害到他国的经济利益和政府目标的实现,于是,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就会随着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市场力量的增大而不断加剧,最终,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被严重推后,从而造成全球的救市成本日益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做好寻求“次优结果”的合作方案的准备。比如,在加大扶持美国市场的流动性(买美国国债)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向美国阐明和强调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切身利益。一味地让美元资产储备国家掏钱作“贡献”,就会更加滋长问题机构、甚至政府层面上今后更为严重的道德风险,这会破坏全球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相互信赖的基础。所以,今天要让欧美市场和政府机构都能认识到,没有带来双赢结果的合作是不可持续的,它最终给中美两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都会增添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至于国际合作方式完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问题上,有时,看上去退了一步,但事实上反而进了更大的一步。最近,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开始主动顺应欧洲的监管要求,提出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统一监管模式,这也看出美国政府也在寻找“次优”的合作方式,努力争取更多的支持者。而且,提高监管的模式,虽然看上去增加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但是,因为美国强调的是全球统一模式,所以美国金融体系的相对竞争力可能并没有削弱,甚至反而会加强,而中国如果接受美国这种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那么,我们银行体系的相对弱势反而会进一步加大,这更不利于作强我们的金融体系,也不利于我们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的实现。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
2、要有传声介质;
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聋哑人的良好思想品质。
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方法
1、用音叉听声音
(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
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方法
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一段说话声,然后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听,问这位学生:你自己感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了吗?然后再问全体学生:这是他平时的声音吗?
这位学生认为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就是他平时的声音,这说明这位同学自己听到的声音有骨传导的成分,而通过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其他同学听他平时的说话声就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了,所以他们听起来是有差别的。
6、双耳效应
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观看录像(双耳效应)。
7、双耳效应的小游戏
根据录像中的介绍,我们也做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听声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学要他的旁边拍手,看这位同学对声源的感觉如何。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知识点1:人耳的主要构造和作用。了解人耳的主要功能。
1.外界传来的声音会引起人耳____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再把信息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人的耳朵有外耳、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耳垂,它只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只有鼓膜损坏了,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 B.如果只有听小骨损坏了,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 C.如果听觉神经损坏了,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 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4.属于神经性耳聋的是()
A.耳蜗损伤 B.中耳鼓膜损伤 C.外耳道堵塞 D.听小骨损伤
5.人听到声音的条件是:⑴ ;⑵ _;⑶。
6.在我国古代有一幅非常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中对联的前一句包含了许多声学知识,风声、雨声是由于__________的__________发出的声音,而读书声是由于人的_________的________而发出的声音,它们又通过 的传播进入我们的耳朵。
7.铁路工人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够较早地听到远处驶来的火车的轰鸣声,是因为。
知识点2:骨传导。了解骨传导的传声原理和实际应用。
1.用手指把自己的双耳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自己能听到声音,说明了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2.节日中放鞭炮时,声音太大,有人害怕地用双手堵住耳朵,但还是听到了鞭炮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人耳内的鼓膜、听小骨损坏了,人的听觉将会失去,声音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助听器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原理,使部分因耳障碍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4.小红从小就很爱唱歌,为了参加歌唱大赛,她天天在家练,并且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所唱的歌,以便改正某些不足之处。可放她自己的录音时,总觉得不太像自己的声音,她为此而感到迷惑。你能帮她分析一下吗?
答:这是因为听录音时,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到耳膜的;而平常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将声音传到耳朵中去的。
5.音乐家贝多芬,晚年时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调整钢琴的声音 B.为了听钢琴的声音 C.为了指挥弹琴的人演奏 D.为了指挥乐队的演奏
6.蛇是没有耳朵的,你知道吗?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敌人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____途径来听到声音的。
知识点3: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了解双耳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1.人们即使不用眼睛看,通过自己的听觉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人有两只耳朵,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__________以及其它特征不同,这种差异就是人判断_________的重要基础。2.人能听见双声道立体声广播中的立体声主要原因是()A.声音是立体的 B.人耳具有双耳效应 C.有两个扬声器 D.一只耳也可听见立体声 3.人要想通过广播听到立体音乐,至少需要几只喇叭()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无数只
4.立体声收音机、录音机上有这样一个标有“STEREO-MONO”的开关,它的作用是()A.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没有立体声的效果 B.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有立体声的效果 C.开关处于MON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有立体声的效果
D.开关处于STEREO和MON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有立体声的效果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耳朵结构的课件、哨子。
三、教学过程
导: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人是依靠身体的哪个器官感受声音的?
生:是耳朵
师:对,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有关耳朵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 生: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耳朵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耳朵为什么会分泌耳屎? 生:有人为什么会耳聋?
声:耳朵为什么是半圆形?里面凹凸不平?(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一个?为什么?
生:研究耳朵的结构。只有研究了构造以后才能研究其它。生:然后研究耳朵为什么能通到声音。师:同意吗?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同学们,请用手指一下你的耳朵在哪儿?互相观察一下,你看到的耳朵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回答:耳朵是个半圆形,像个蘑菇。声:耳朵的形状像数字3,有一条深深的管子。
师:同学们看到的像蘑菇一样的部分叫做耳廓,看到的一条细长的管子叫外耳道,耳廓和外耳道是耳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部分,叫外耳。〈板书〉
师:那么,外耳往里的部分是什么样的呢?能看到吗? 生:不能。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出示课件——耳的构造〉 问:外耳道往内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我看到有一个像骨头一样的东西。
生:我看到有一个像蜗牛一样的东西。周围还连着一条一条的线。生:外耳道的里面有一个椭圆形的圆片。生:外耳道很深。
师:外耳道的尽头,有一个薄薄的半透明的膜叫做鼓膜,与鼓膜相连的部分,像骨头一样的东西叫听小骨,听小骨往深处有一个像蜗牛一样的物体,我们称它为耳蜗,与耳蜗连着的一条一条的是听神经。其中鼓膜与听小骨属于中耳,耳蜗属于内耳部分。(板书)现在请你说一说耳朵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 巩固: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喜欢拼图吗?看那个小组能在最短 2 的时间内把耳朵拼好,并用铅笔把各部分的名称标出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拼、写。上台展示。
2、指导学生认识耳的各部分功能
师:同学们都拼出来了,说明你们对耳朵已经非常熟悉了。现在请你猜猜耳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呢?小组讨论 生:鼓膜很薄,也许有振动的作用。
生:耳廓像个蘑菇,可能有聚集声波的作用。生:听神经能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耳廓像个大蘑菇,当有人在很远的地方叫你时,你会怎么做?说明什么? 生:(做动作)这样能听得清楚一些。师:是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教师吹哨)
学生实验、回答:我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听到的声音更清楚。声音好像变大了。
师: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是传送声波的通道。(板书)声波从外耳道进入耳的哪部分?根据鼓膜的特点猜想它的作用? 生:振动
师:鼓膜有振动的作用,鼓膜带动听小骨的,最后声音的信号又 3
传给了耳的哪部分? 生:耳蜗
师:它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听到的是振动吗? 生:不是,耳蜗能把振动变成声音。
生:耳蜗能把振动变成声音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师:同学们的推想很有道理,耳蜗是一条螺旋盘绕的管道,内有声波感受器,与听神经末梢相连,耳蜗的作用是将听小骨传来的振动转化为声音的信号传给大脑。
3、指导学生了解耳朵听声的过程
师:耳朵的构造和各个部分的作用我们已经了解了,你能使这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出示课件)生:回答
生:大家说他回答的正确吗?请大家跟着画面把耳朵听声的过程叙述一遍。生:复述
4、正确对待有听力障碍的人
师:耳朵对我们来说它太重要了,如果耳朵没保护好或受到伤害会有什么后果? 生:会听不到声音。
师:有听力障碍的人在生活中会遇到那些不便呢? 生:很不方便。
生:无法和别人交流,很孤独。
(游戏):学生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看到老师说话听不到很着急。
师:生活中你见过有听力障碍的人吗?如果想和有听力障碍的人进行交流该怎么办? 生:用手比划
生: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
师:想知道老师刚才说的话吗?是一句问候语(教学手语)结束语: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耳朵的构造
生:我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我还学会了手语。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6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一段音乐感受耳廓的作用。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养成保护双耳的习惯。
2.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教学难点:
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各部位的名称。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耳朵模型、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根橡皮筋、桂香村纸片碎、音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题
师:出示(大耳朵图图)认识他吗?请仔细观察,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处呢? 生:听声音。
师:对,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怎么听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件出示课题)
二、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师: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知道我们耳朵的构造。
1、师:师撩开头发露出耳朵,指着耳廓,这就是我们的耳朵,有它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吗?
2、课件呈现,耳朵的构造剖面图。
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它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构成。(边说边点击鼠标,图上出现相应的名称)师:根据它们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3、说着出示耳朵结构实物模型。师:耳廓、耳道属于外耳。(板书)
师:这是鼓膜的位置,它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师:这是听小骨,属于中耳。(板书)
师:这个像蜗牛壳的是耳蜗,这一束黄黄的就是听觉神经。这是内耳。(板书)
师边说边从模型上拿出小模型,加深学生印象。
4、耳朵是怎样接收并传达声音。
师:(拿起耳朵模型)声波由耳廓收集来进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达到听小骨,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震动,再传达到听神经。听神经再把这个讯号传达到大脑,形成声音。我们就听见声音了。(边说又边把小模型放回大模型里,拼成一个完整的耳朵结构模型。)
5、请一个学生说说。
师:他听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正确,有一对灵敏的耳朵,非常了不起。
生也忍不住跟着鼓掌。
三、鼓膜振动试验
1、演示实验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引起鼓膜的震动。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展示。
师:在有一些实验器材,将它们做成一个鼓膜模拟装置,就像这样。(课件上呈现器材和做好的鼓膜模拟装置。)
师:(边说边演示)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尽量的绷紧些,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就像这样,接着再把纸片撒点在上面,敲击音叉,观察气球皮上的纸片有什么现象。
师:我们把队鼓分别放在远处和近处,再轻敲和重敲观察纸片的反应
有什么不同。(板书: 远近强 弱)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们在观察时都很认真,观察都很仔细。
2、师:其实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象一下,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怎样呢? 生:也会象这气球皮一样发生振动。
师:说得真好,当外界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会引起鼓膜振动,(老师放慢语速)于是„
生: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微视屏)
四、耳廓的作用
1、听一段音乐
师:鼓膜是这么的重要,咱们得保护好。你们都累了吗?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吧,轻松一下!
师:我教你们一种听法,很有趣的。先把手放在耳后,手掌围住耳朵。(示范)
生满眼充满期待,跟着老师做。
师:待会我说“开”,你们就把手掌向后打开。(示范)我说“收”,你们就把手掌围住耳朵,留一个小洞。(示范)
师:明白了吗?照老师说的去做,你听到的音乐就是那么的不一样,很好玩的。试试吧!
2、说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听到的音乐与平时听到是不是更有
趣?
生:是。一会声音大,一会声音小,好听得很!生小声议论。
生:我们把手掌张开,声音就小,合拢就大。
师:手掌合拢时就像我们耳廓的延续,现在能告诉我,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吗? 生:收集声音。
师:小兔子有一对长耳朵,非常灵巧,还会左右转动呢!(课件呈现 草地上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师:它们有着长长的耳廓,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扩展
师:人是靠耳朵来听到声音,动物们呢?它们又是靠什么来听到声音的? 生:也是耳朵。
师:真的都是这样吗?也有例外的,看看老师找到的资料 师边用课件出现动物图片,边解说。
师:乌龟的耳朵不象人的耳朵有明显的耳廓,你不仔细看是找不到的,要等它把脖子伸出来,仔细观察脖子的左右两侧,你才会发现,在它的眼睛后面有两个看起来像贴着的薄膜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龟的耳朵。师:这是一条蛇,知道它的听觉器官在哪里吗?
师:虽然蛇不具有外耳与鼓膜构造,它收听外来讯息的方式是经由下
颚骨表面接收外界声音的振动,再传递至大脑,蛇在行走时下颚骨大都紧贴着地面,所以能够很敏感地侦测到地面上的振动,使得蛇能对外界状况保持警戒的状态,因此蛇所听得到的声音是来自地面所传递的振动。所以我们有句成语叫“打草—— 生:惊蛇。
师:这是一只可恶的—— 生:蚊子。
师:知道它的听觉器官在哪里吗?
师:在某些雄性蚊子中,触角有听觉,借助触角,它们才能听见同类雌性蚊飞行震动时的声音。
教案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7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4、知道人耳的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材分析】
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音叉、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一)人耳的构造
1、人耳的主要构造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组织;
2、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3、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4、双耳效应(实验验证双耳效应)
三、巩固练习
做本节的“基础训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体验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之一——骨传导。学会关心他人,尤其是关心残疾人。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重点突破:
1、体验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双耳效应与立体声。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不看课本独立完成)
1.声音的传播靠,、和 都能传播声音,不能传声。2.声音在_____、______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_m/s. 读课本上《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节内容,试着做做下面的题目: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_振动,这种振 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__________.
3.双耳效应是指人们依靠听觉能够确定发声体的 .声源定位的主要因素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差异.
二、合作学习与展示交流
1、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有哪些?
(1)一是空气传导;即外界传来的声波→ → → ___ → ___ →听到声音(2)二是骨传导;即外界传来声波→ ____、___ → →听到声音
〖想想做做〗:课本17页1~3分别是哪种传导方式?
〖你知道么〗:一般来说,耳聋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经性的,是由于 神经损坏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的,是声音的 发生了障碍引起的。性的耳聋容易治愈,可以通过 等途径来修复。
〖生活·物理〗:
(1)吃甜薄脆饼时为什么自己听起来很响而别人听到的声音却比较微弱?
这是因为:吃薄脆饼时,自己是通过 传导听到声音的,而别人是通过 ____的振动听到的。这说明骨传导比空气传导效果。
(2)打雷或有巨大的声响时,我们经常用双手堵上耳朵或张开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是为防止强烈的 传到耳膜,把耳膜
(3)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全部是由聋哑人进行排练演出的,她们虽然听不到音乐,却能够通过身体感知舞台下教练的鼓点,这种声音的传导是___________.2、双耳效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塞紧,让其他同学在身后不同的位置讲话,试一试你能否准确地判断出讲话人的位置.不再塞耳,再试一次.把你感觉到的区别写在下面.
结论:人耳是利用 来准确判断发声体的位置的,堵住一只耳朵,只用另一只耳朵听声音,(能或不能)准确判断声音的位置。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测评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由于_________,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4.双耳效应是因为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特征不同造成的. 5.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6.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靠骨传导判断的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7.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听觉神经
8.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
9、用牙轻轻咬住铅笔的上端,用手指轻敲铅笔的下端,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铅笔,而用另一只手拿着铅笔并保持原来位置不变,手指用与前一次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敲击声,我们会发现______传声比______好. 课堂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探究过程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学的知识。
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用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9
环城小学 杨曙明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科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第3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教案。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声音的接收和感知问题。通过认识耳朵的结构,以及对耳朵听声音过程的假设和验证,来学习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对耳朵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耳的方法。
七、教案中涉及资源:
教师:纸屏、泡沫小球、小鼓、鼓槌。学生:圆筒、橡皮膜、小木棒、一张大纸。与本课相关的资料。ppt课件。
教学目标:
1、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解释。
2、能够利用模拟研究做出假设并验证。
3、探究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关注科学,并从中体验乐趣。
4、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5、认识到噪声的危害,积极应对噪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一听,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我们是凭借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生:耳朵。
师: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课件出示百度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引出耳朵的功能,以问题的形式唤起对耳朵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互动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
师:为了理解我们感知声音的原理,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声音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吧!
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
师: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屏上的小球在不断地跳动。
师:是什么使小球振动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生:是鼓声使小球振动。
师: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的波纹一样,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设计意图】声波比较抽象,而水波学生比较熟悉,通过图片,使学生进一步在类比中了解声波。
师:水波和声波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交流: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
活动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我们知道声音以声波的方式传播,那么,我们又是怎样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呢?那我们需要从耳朵的构造说起。
师:请同桌互相摸一摸,看一看对方的耳朵。观察形状,注意礼貌。生相互观察。生汇报交流:耳朵软软的,有耳垂,里面有一条弯弯的洞。师: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学耳朵的构造。
出示课件幻灯片4,根据图示说出耳朵的结构名称,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听觉产生的过程。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在实验中推想一下。
(2)学生分组模拟实验。用一个圆筒当作外耳道,在一端蒙上橡皮膜当作鼓膜,用一根小木棒作为听小骨和橡皮膜相连。然后对着圆筒的另一端说话,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
生:橡皮膜和小木棒都产生了振动。
(4)师: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声波引发的振动。请推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进一步了解耳朵听声音的原理。继续播放百度ppt课件幻灯片5。声音的传递路径,验证学生猜想。
(6)学生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学生汇报交流。播放百度ppt课件,展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8)师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出示的百度图片自主学习耳朵结构,再以检查的方式出示百度课件,让学生说出耳朵各部分名称,为猜想验证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做好铺垫。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猜想实验。师: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流发现:将纸筒的大端靠近耳廓后,会感觉声音明显增大,反之减小。
4.思考交流。
师: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生:听力进一步增强。
5.师生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同时还有保护耳朵内部构造的作用。耳朵真神奇,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耳廓模拟实验研究,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激发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1.播放挖掘机工作声音: 师:这种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阅读课本35页。说说什么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读后交流。
师: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2.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课本中以下问题:
(1)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2)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3)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三)科学素养训练
训练1.观看春晚千手观音舞蹈:了解节目“千手观音”中的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
训练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感知声音的?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搜集资料等手段解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究乐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过渡。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首先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再以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声波。
活动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学生以多种方式认识耳的构造,用模拟实验及课件展示、猜想、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思维。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采用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声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同时解释问题,学以致用。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10
《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设,提出自己的猜想。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3.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重难点】
1、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2、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搜集各种发声的物体
教师准备:课件,小鼓,大镲,水槽,烧杯,钢锯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导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板书:怎样听到声音? 你想探究什么? 板书: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0分)活动一: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 1:出示耳朵的结构图。认识耳朵的各部分。2: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 3: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活动二:研究鼓膜的作用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
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活动三: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7分)
1、说出耳朵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
2、说出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课件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5)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
——听小鼓 ——耳蜗——大脑
2.耳朵对我们这样重要,我们应怎样保护耳朵?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8分)
填一填
1、耳朵分为()、()、()。
2、外耳是由()和()组成。中耳是由()、()等组成。()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与听神经相连。
3、耳廓的作用是(),外耳道的作用是()
板书设计:
9、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耳朵的结构:
外耳、中耳、内耳
二、声音的传播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
——听小鼓 ——耳蜗——大脑
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篇11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一开课我让学生静下来,仔细听教室中发出的各种声音,激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问学生关于声音,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什么问题呢?引发学生走入声音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使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而且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然对于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操作实验不够规范时,教师没有及时纠正;表格交流时应让学生之间多交流,不要只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花时间去好好研究的。只有教师本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写听到的声音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联系生活实际,在叙述事情或描写场景时,用上几个象声词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播放一组关于声音的录音)同学们,你听到了哪些声音?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2、用来表示这些声音的词语就是象声词(板书:象声词),在写的时候一般都要加上引号。你能把刚才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吗?
二、联系生活,丰富感性认识
师: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指导看图例,说说你从图中能感受到什么声音,再写下来。
2、指导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三、明确要求,选择素材
1、投影出示写作要求:
请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3、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四、完成初稿。
教师巡视指导
五、指导修改。
教师巡视指导
听录音,并说说自己由此联想到了些什么。
学生练习把听到的声音写下来,还可以指导名让学生在黑板上写。
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图意,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声音,再写下来。
小组讨论交流
2、明确要求后,展开讨论: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或事情,说一说。
指名说说,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生依据自己的构思,完成写作初稿
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共同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改。
锅碗瓢盆交响曲
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了厨房。水龙头“哗哗哗”唱起了歌,给嫩绿的小白菜们洗了个澡。“滋滋”爸爸将白菜倒进了锅里,用铁铲不断地翻炒着,“当当当”铲子和锅底亲热地打着招呼。放上作料后,爸爸从橱柜里“砰砰砰”拿出一个瓷盘,盛上刚炒好的小白菜。“开饭了!”一首热闹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在爸爸得意地叫嚷声中结束了。
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是从儿童心理出发,用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动眼看场景,动耳辨声音,动脑想情节,动口说故事,动手写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听说,主动评议,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08-27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习题05-21
物理教案-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0-04
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08-03
我们该继承怎样的传统08-27
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怎样07-22
怎样才是我们的生活11-02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本科教育的核心07-06
我们该怎样07-07
我们要做一位怎样的老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