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2024-10-06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共4篇)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篇1

怒吼吧黄河教学反思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为此,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一、巧设情境,激活思维。这篇文章的题目极富震撼力,于是,我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又以怒字收尾:心上一个奴!首先,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腾怒吼的黄河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怒吼,紧接着让学生把看录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读相关的段落。诗人的激情又触发了作曲家的激情,两位艺术家的激情在碰撞,在升华。我适时启发学生设想两位挚友相见时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诵时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触发时的激动,引领孩子们去感悟两位艺术家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学生无比激动和自豪。我又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聆听了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真切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然后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时代背景来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的重大意义,突破难点。最后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至此,学生的激情高涨,热血沸腾,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两位民族的骄子,倾诉自己的一腔爱国情,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诵读为主,读中熏陶。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通过放声地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师生合读,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光未然同激情,同哀伤,同欢快,同悲壮,同怒吼,与冼星海同心潮澎湃,同乐思如潮,感受《黄河大合唱》的作词家、作曲家的旺盛的革命激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三、课外延伸,加大容量。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更深刻地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上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谈感受。由于有了课前的情感铺垫,学生理解这一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同时,课内的知识自然地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了课堂容量。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新时代,他们对战争年代的事情理解比较浅,所以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体现的很是重要。在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先查查时代背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特意准备了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作者的简介以及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教学时,我在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到位:

一、开场关于黄河的那个画面,应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让学生去看,这样学生的理解才有个过程。有个台阶。

二、在理解作曲家谱曲的过程中,在第一个环节上花的时间较多,以至于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时间很仓促。对于冼星海这部分的内容讲的不够多,对于他的了解不不够到位。这部分学生读的时间也不够充裕。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环节的处理方面要更一步的改进。

怒吼吧黄河教学反思二:

《怒吼吧,黄河》是一篇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背景的文章,课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满怀革命激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这篇课文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为此,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对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陌生,所以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先把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清楚,在教学时,我出示关于黄河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感受,让学生感到震撼。从而引入光未然对黄河的灵感。

这篇文章的题目极富震撼力,于是,我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首先,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腾怒吼的黄河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怒吼,紧接着让学生把看录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读相关的段落。诗人的激情又触发了作曲家的激情,两位艺术家的激情在碰撞,在升华。我适时启发学生设想两位挚友相见时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诵时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触发时的激动,引领孩子们去感悟两位艺术家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学生无比激动和自豪。我又让孩子们聆听了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真切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然后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时代背景来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的重大意义,突破难点。最后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至此,学生的激情高涨,热血沸腾,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两位民族的骄子,倾诉自己的一腔爱国情,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怒吼吧黄河教学反思三:

《怒吼吧,黄河》是一篇抗日相持阶段,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满怀革命激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文章。讲这种饱含爱国情感和革命斗志的文章,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课文之前的时代背景介绍。

现在的孩子已经远离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只是浮光掠影的,根本不能从内心深刻的体会到,即使是平常看革命影视剧的时候,也只是看到场面,却不能深入剧情和体会当时的情景。所以讲这节课之前,必须把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清楚,让学生理解在抗战相持阶段中我国军民的艰辛与困难。课前历史教材的介绍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这些看似与讲课无关,但关系重大,它为学生在第二课时很好的理解课文打下了铺垫。如果不介绍,那么学生在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根本不能发自于内心的体会,造成老师的声嘶力竭地讲和学生雾里看花似地听,不会产生共鸣的,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是停住于表面,只会越听越糊涂,越听越迷茫。因此,我认为讲这类文章的时候,备课,备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跟课文相关的音乐也要让学生听,以声音的旋律和节奏来打动学生。

我上课的时候有几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第一个环节就是开场的那个关于黄河的画面,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感受,不应该先入为主。播放画面时应该把音乐放大点声,让学生感到震撼,从而引入光未然对黄河的灵感。第二个环节,第一部分讲第二部分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张。是因为我在分析理解歌词的内涵时候花了多时间,在讲光未然后讲冼星海的内容就比较少。而且光未然也体现不充分,要让学生把每个画面充分描述后再读。虽然文中关于冼星海的部分比较少,但可以启发学生,例如冼星海克服困难都需要怎么做,让学生充分体会;第三个环节是最后一部分,可以不讲,让学生听音乐,先读歌词,再听,感受气氛。

怒吼吧黄河教学反思四:

《怒吼吧,黄河》是一篇抗日相持阶段,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满怀革命激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文章。讲这种饱含爱国情感和革命斗志的文章,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课文之前的背景介绍。

《怒吼吧,黄河》是一篇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背景的文章,课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满怀革命激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由于现在的孩 子对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陌生,所以在讲这节课时,我没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学习,而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己查写作背景,课堂上交流过 后。我重点把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清楚,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远离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只是浮光掠影的,根本不能从内心深刻的体会到,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篇2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英德市第七小学 王冬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落实语用训练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排比句并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排比句并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前互动:

观看70周年纪念日晚会节目《怒吼吧,黄河》,交流观后感。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1.谈话引入。2.齐读课题。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读文感知创作之源。

诗人光未然在黄河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做什么? 2.诵黄河,品激情,感悟诗人和作曲家的爱国情怀。光未然是怎样朗诵他的歌词的?冼星海是怎样谱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全曲的?从中你感受到光未然和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聆听《保卫黄河》,感悟《黄河大合唱》创作成功的重大意义。

三、紧扣主题,激“怒”生情,升华情感

结合时事,紧扣主题,深刻领悟“心声”,激发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课后与家人一起欣赏《黄河大合唱》这唯一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经典被保留下来的钢琴协奏曲。

《怒吼吧 黄河》说课稿 篇3

纪翠容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怒吼吧 黄河》。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

《怒吼吧 黄河》是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精读篇目。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本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 “民族之魂”这个主题展开的,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上。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将对第二课时的内容加以说明。

二.说教学目标

这部作品是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之作,不仅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评价光未然和冼星海,并从中受到教育。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能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四.说教法

1.反复朗读,升华情感。在文本中,两位艺术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这节课,我以此为主线,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置身文本之中,从心底里发出对人物爱国主义精神的赞叹,从而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这样的感情是真实的,也是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求的。

2. 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又能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3. 了解时代背景,能让学生明确诗人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容易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因此,我还采用了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4. 资料补充,丰富情感。《怒吼吧 黄河》这篇课文写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因此,除了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外,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多方面的资料,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并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五.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掌握学法,在自身的语文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内容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巧妙过渡,感性导入

⑴由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合唱交响曲》过渡到课题《黄河大合唱》,激发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⑵多媒体播放一段南京大屠杀的画面,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为后面内容做了铺垫。2. 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⑴.激发学生的“怒”。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抗战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能更深刻地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⑵.感受黄河的“怒”。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真切感受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

⑶.了解“轩辕黄帝”和“大禹”这两中华民族的始祖,从他们身上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理解诗人光未然产生灵感的来源。⑷. 感受诗人光未然的激情。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人激情朗诵的句子,感受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坚强,从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激情。

⑸.感受冼星海的激情。听了诗人的朗诵,冼星海的心情无比激动,仅仅用了六天的时间就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体会作曲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激情。⑹. 感受全国人民的激情。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了解其首次演出的成功,体会《黄河大合唱》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⑺.激发学生的激情。音乐继续播放,用气势磅礴的音乐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唤起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听着这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如果你活在那个年代,你最想去做什么?

⑻.理解课题:“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我们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让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

3.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及其意义,感受两位艺术家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激情。⑵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搜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亲身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七.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本着简练、直观的原则来设计的,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光未然

作词

(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冼星海

作曲

(异常艰苦)

黄河在怒吼教学设计 篇4

第10课《黄河在怒吼》

黄江康湖新乐学校 邱海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粤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不屈的民族》10.《黄河在怒吼》第60-68页。【教材分析】

《黄河在怒吼》这篇课文主要讲述:日本侵略军为什么首先要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以“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接着日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所到之处,烧杀浮掠,无恶不作。就在国家处于深重灾难之时,爱国英雄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抗日战争相关的知识,近来电视和网络都有很多相关的报导。又加上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并举行了大阅兵。课文由新闻链接引入,根据当前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资料搜集能力,在教学进行前可以安排学生做好有关民族英雄事迹的资料搜集,既让学生有一个提前认识的过程,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有更多的资料可用,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目标定位】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

2、了解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英雄故事,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松花江上》和《保卫黄河》。

3、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相关图片。

4、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部分视频。

5、制作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根据教材安排详细地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一、学生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

二、介绍日本侵华的罪状。

三、课件出示日军当时侵华图片。

四、播放抗日战争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和《保卫黄河》。

五、让学生感悟当时的情景。

六、介绍中国英雄奋勇杀敌。

七、介绍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八、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资料。

九、明确今天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

十、利用最佳契机,让学生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教学过程】

一、了解黄河--母亲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为拥有这样的母亲

河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在携带泥沙的同时,还要默默无言地忍受她的儿女们对其有意或无意的污染。人类在损害母亲河的同时,也损害着自己的健康,威胁着人类长期建立起的文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同时我们要爱护好自己的母亲河,不能去伤害“她”。

二、了解“新闻链接”(课件出示)

过渡:同学们,在了解“新闻链接”的同时,提出问题:“日本的毒气弹为什么会遗留在中国的土地上呢?”和“你知道东北三省是哪三个省吗?有什么物产资源呢?”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中国东北三省有丰富的煤炭和矿产;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有丰富的名贵药材;……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链接,可以让学生感受当时日军在中国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由此切入抗日战争这一主题。

三、欣赏《松花江上》歌曲。

小结:这首歌曲并没有直接表达人民的抗战决心,但却通过东北松花江畔的人民对被日寇侵占了的家乡的思念之情,更真挚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激发了人民的抗日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体会出这首《松花江上》表达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家园沦陷后逃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对回归家乡的祈盼。

四、了解“卢沟桥事变”。

相关链接: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向北平(今北京)西南的卢沟桥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从此发动了全面侵

华战争。到1941年底,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结:“卢沟桥事变”是日军侵华的借口,以此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明确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五、观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课件出示)

相关链接:

1、占领南京后,连续进行了六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有三十多万中国平民和俘虏被杀害!

2、手段凶残:练习射击的靶子;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活埋、刀砍、用机枪扫射,手榴弹炸!

3、惨状不堪入目:日军一次把5.7万名中国人用铁丝捆绑后,用机枪密集扫射,还在血泊中呻吟挣扎的,被刺刀刺死;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活活残害大批中国人……

4、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5、回答:“了解了日军的暴行,你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用大量的图文再现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此告诉同学们这段历史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六、观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图片(课件出示)

相关链接: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2、该馆占地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纪念性的墓冢。右侧迎面是以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

3、纪念馆正面石壁上的馆名为邓小平亲笔题写,“1937.12.13-1938.1” 一行黑色大字,标明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一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令人触目惊心。悼念广场有“警世钟亭”、“兴华宝鼎”、“《狂雪》诗碑”,有“历史的桥梁”、“残破城墙”和“断裂的军刀”3组建筑,以及“遇难者头颅”、“断臂”两组雕塑和长明火等主体设施。院内散置着13块记载着13处大屠杀主要遗址史实的石碑。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呈棺椁形,陈列着由该处挖掘出的部分遇难同胞遗骨。旁边竖立着母亲像雕塑和刻有3000个遇难者名单的“遇难者名单墙”。大型墓室史料陈列厅,陈列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专题史料,共展出400多幅日军现场屠杀照片、60多件实物和数十件档案资料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日军侵华罪状,国家修建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是让我们把这段历史铭刻在心中。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被侵略。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课件出示)

相关链接:

1、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万人抗日救亡示威游行。他们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书桌了!”他们豪迈地发出心声:“为了抗日救亡,甘洒热血献中华!”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2、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成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他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前往

西安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了。

3、介绍抗日英雄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提问:2001年10月15日,百岁老人张学良逝世,在十几亿中国人及全球华人心中掀起了情感的波澜。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人们仍然这么敬仰他? 【设计意图】故事展现的是西安事变的相关资料,由此说明了当时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决心,以及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的高风亮节。

八、播放《保卫黄河》歌曲。(学生一起跟着唱)歌曲内容:

•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设计意图】学生唱完《保卫黄河 》这首歌曲时,感受当年,无数英雄前辈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的。为的就是保家为国。

点明主题:怒吼吧!黄河!我们要保卫黄河!我们要保卫家乡!我们要保卫全中国!

九、简单介绍几个战役。(课件出示)

过渡: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体验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和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十、介绍抗日英雄故事(课件出示)

过渡:狼牙山五壮士,抗联英雄杨靖宇,少年英雄王二小。

少年英雄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设计意图】通过狼牙山五壮士、抗联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英雄气概,以此说明在抗日战场上这样的英雄数不胜数。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表明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即使是少年儿童也是抗日斗争的一员。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过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946年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艰苦的解放战争,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设计意图】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艰苦的解放战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仿佛在昭示后人,正是这些英雄为我们带来了和平的新中国。

十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课件出示)

过渡: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他有关活动的通知》,提出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2、2015年9月3日,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还将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和文艺晚会。

【设计意图】

1、展示中国军事实力。

2、震慑日本,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坚定决心。

3、向国人展示我军的军容、军貌、军心、军备,凝聚国人信心,增加自豪感。

4、向腐败分子展示,除了纪委、政法系统这两个“刀把子”外,解放军这个“刀把子”也牢牢地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十三、日本政府近来的作为。

材料一:证据如此确凿,假如问日本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从官方而言,日本方面从来不能,不曾也不敢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在日本的教科书中,传统都存在着对南京大屠杀(日文:南京大虐杀)的描述。

34万中国无辜的男女老少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几十亿美元的财产遭到日军的破坏和掠夺,这样滔天罪行和暴行当然每个直接犯罪者都负有法律和道德的责任。

此外,日本还有专门组织对中国报道中部分列入“南京大屠杀”标题下的历史照片一一进行检证,以证明其并非拍摄于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部分人多半属于极端缺乏历史常识的日本年轻人,以及少数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然而,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证据越来越多被发掘出来的时候,这种观点就如同阳光下的雪一样迅速瓦解。

材料二: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

“国有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材料三:2013年6月16日,日本自卫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与美军联合夺岛演习。日本海陆空自卫队一起在美国本土参加夺岛演习尚属首次。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了可搭载直升机的“日向”号航母、护卫队和宙斯盾舰“爱X”号等参加演习。

【设计意图】

1、让大家都铭记这段历史,同时忘记仇恨。

2、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十四、总结。

1、了解历史;

2、忘记仇恨;

3、奋发图强;

4、从我做起;

5、好好学习;

6、万众一心;

7、长大报国。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学习《黄河在怒吼》这篇课文,了解到日本侵略军为什么首先要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以“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接着日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所到之处,烧杀浮掠,无恶不作。就在国家处于深重灾难之时,爱国英雄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特别是日本人如此确凿证据面前,到现在还不承认这段历史,同时还想打我国的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意。所以我国才在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并举行了大阅兵。主要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了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花的科学知识主题活动策划参考下一篇:幼儿园中秋节主题总结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