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特色学校

2024-10-28

外语特色学校(共9篇)

外语特色学校 篇1

越秀的SPT (Successful Practical Talented)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体系, 培养高质量的SPT人才一直是越秀的根本使命和永恒追求。越秀从专科升为本科, 越秀继续强化了把“SPT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自己主导性的办学理念。当前, 作为学院课程体系之一的艺术课程, 从整体地、全面地来看, 艺术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充分融合到学校的SPT人才培养体系中, 也就没能全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笔者在本院校里经过一番细心的观察, 现把艺术课程与SPT人才培养的关系作如下论述:首先思索艺术课程对学院SPT的人才培养有什么作用;然后是艺术教育融入SPT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下面依次谈点个人浅见。

一、艺术课对学院spt的人才培养的作用

1.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越秀的SPT课程体系, 不但强调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还要做到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保持高度一致。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总的课程内容包括“外语+专业+综合素质”或“专业+外语+综合素质”的课程模式。那么, 越秀开设艺术课程, 艺术课应该属于SPT人才培养课程中的综合素质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要求的。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教学工作, 其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艺术对学院spt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艺术教育具有启迪智慧, 提高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艺术教育具有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作用;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作用;艺术教育具有增强审美意识, 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作用。

2. 艺术课程能够拓宽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外国艺术与外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构成了外国文化。而艺术课程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进行教育, 开设外国类属性的艺术欣赏课, 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外国文化。我们学校是外国语学院, 外语课程是我们的教学特色, 学好外语课程更需要优秀外国文化熏陶, 平时在说, 要成为真正的“外国通”, 不仅要学好外语语种, 更重要的是在掌握外语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要了解外国文化, 知道外国文化的优劣, 并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比如, 我们许多大学生喜欢日韩的动漫, 其实了解日韩的动漫艺术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日韩的文化, 我们的艺术课就要全面讲解日韩动漫历史, 从宏观的、文化的的角度去分析日韩动漫, 就会使学生知道日韩动漫中体现出来的文化。

3. 艺术的实用性功能提高SPT人才的职业素养。

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内涵归结到一点, 就是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我们从其组成部分的综合职业能力来分析, 艺术课程提高SPT人才的职业业素养有没有关系呢?我想答案是很肯定的, 因为我们的英语教育专业的艺术课是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开设的, 美术在英语教育专业中是重点学科之一, 可应用于英语教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如学科教学、环境创设、表演的舞美设计以至各学科教学的教具、学具设计等。而我们再从面向全院的选修课来看, 艺术课中开设的摄影、建筑欣赏、雕塑欣赏, 是越秀导游类专业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艺术文化知识, 掌握了一些相关的艺术知识能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样, 艺术课中书法、美术字、海报, 是越秀文秘类专业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艺术文化知识, 掌握了这些相关的艺术知识能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课程的实用性要与SPT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成为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提高职业素质的补充课程。

二、艺术教育融入SPT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 开设的艺术课程要姓“外国”, 才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

艺术课程要姓“外国”, 就是艺术课所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的外国语种的国家文化相关联, 我们学校是外国语学院, 外语课程是我们的教学特色, 学好外语更需要优秀外国文化熏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越秀的艺术课程文化的特色。。比如我们的舞蹈、绘画课程不能但方面的强调技能, 艺术文化可以让我们找到平衡点, 要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为什么?因而, 我们的艺术课程在设置过程中, 就应该突出越秀开设外语专业的文化特色, 区别于其他高校所教的内容。比如对东语学院的学生, 其艺术课程内容应多体现一点东方文化的课程, 以日本和韩国的艺术文化为主线, 突出日韩文化的特点, 那么在开课的时候, 诸如舞蹈课可以开设东方舞蹈的艺术鉴赏;音乐课可以开设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有优秀的民族音乐鉴赏;影视类的话开设日本、韩国的电影赏析, 让学生了解邻国艺术整体风貌, 不能只局限《看了又看》等肥皂剧。而对于英语分院和西语分院, 他们的艺术课程可以多一些欧美的文化特色, 如开设西方电影艺术的鉴赏、西方的音乐鉴赏, 西方的雕塑欣赏、西方的戏剧欣赏等等。因为从学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 学生不仅是在学艺术, 同时, 也是在学文化。这样才能和SPT人才培养体系密切联系起来。

2. 开设的艺术课程应该体现实用性的功能, 与外语的专业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我们在设置艺术课程的时候, 要认真考虑过这门课程, 和SPT应用性人才培养到底是什么关系,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什么帮助, 建立一个适合越秀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课程体系。艺术本身就具有的实用性的功能, 在实施艺术人文的鉴赏课的同时, 也要认识到技能型的重要性, 要求能找到艺术欣赏与艺术技能平衡点。所以, 可以多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 与各分院专业特点结合起来, 如摄影、建筑欣赏、雕塑欣赏, 与我们的学院的导游类等专业相关;书法、美术字、海报, 与我们文秘类的专业有关, 法文、英文、俄文等歌曲的演唱与学习的专业相关。在教学过程中, 尽管我们开设了实用的课程, 假如教学中不能以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 那么教学效果还是会大受影响, 也就失去了越秀应有的艺术教育特色。比如, 我们的书法课程,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千万不能按纯艺术的要求来实施我们的教学, 要符合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突出艺术课程应用性, 所以, 在字形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多增加签名设计、海报书写、简历书写等实用性的实践内容。

3. 艺术课程要传达艺术审美的体验, 根据学校女性多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越秀是外语类的高校, 专业特色决定了性别特点, 女性比例在本校占大部分。女性作为社会人, 卢梭说:“男性喜欢女性, 并不是喜欢女人, 并不是喜欢女性的性, 而喜欢在他们身边的一种情趣。”情趣的培养对我们女生多的学校是很必要的, 当然, 提倡进行淑女教育一直是学校的SPT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课程的教育意义对女性来说更多的是情趣和性情的培养, 精通琴棋书画、能歌善舞一直是中华民族对知识女性一种自身素养要求和肯定, 所以根据越秀女生多的实际情况, 设置的艺术课程怎样为培养高素质的女性服务?是我们要思考的, 我们的艺术课程在设置的时候要符合女性个性的特色, 可以考虑开设服装设计、美容美发、瑜伽、插花、居室、编织、园艺等课程, 只有根据女性的特色, 实施好艺术课程, 才能是提高女生综合素质, 才能培养出越秀特色的真女性、善女性、美女性。

综上所述, 当前越秀艺术课程设置和艺术教学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艺术类课要融入越秀SPT人才培养, 关键要认识艺术课与越秀的关系, 把外国的文化性、艺术的实用性、学生的性别特点、艺术性与为越秀人才培养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相信, 只要对症下药, 艺术课的教学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艺术课会成为培养SPT人才的必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坚持SPT人才培养为越秀的主导性办学理念——关于SPT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总结杨银千《越秀院报》.

[2]高校女生礼仪与修养.徐左平.何海翔.浙江大学出版社.

外语特色学校 篇2

一、以“求是厚德,明法致公”为院训,明确办学理念

“求是厚德,明法致公”,是法学院六十周年院庆时提出的院训,它已晓之于每一位浙大法律学人,成为学院始终不逾的办学理念。“求是”是一种科学方法,也意味着追求真理的目标;“厚德”则强调敦实道德,养成法科伦理;前者务求科学主义,后者追寻人文主义。“明法”指的是通晓法律,学有专长,“致公”指的是献身公业,经世济民。简而言之,塑造法律职业主义和人文道德情怀兼备的法律人才是学院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推行“拼盘式课程教学”,教师知识互补,讲课风格互彰,学生受益;举办“法律诊所”,增强学生案件操作能力;设立案例教学课程——《法律实务》,兼备实务专题和模拟法庭训练,借助师徒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

三、丰富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继续彰显学院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动——“法文化月”,营造法律文化校园;坚持举办“青年志愿者义务法律咨询”,服务了社会,锻炼了自己;学生与青年律师混编成对,举办首届浙江省“法律人超级辩手对抗赛”,轰动了校园,振奋了自己;邀请全国优秀法官事迹报告团,传播了法律人的事迹,激扬在校学生的法律职业主义精神。

四、参加各类比赛,历练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院学生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金奖;连续两年在学校本科生学术科研成果排行榜中,获得人均第二名和人均第一名佳绩;先后有7位同学荣获“学术之星”称号。

五、开展激发学生经济学研究热情的特色型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外语特色教学初探 篇3

一、外语特色学校分类

据统计, 全国共有四百多所外国语中学, 基本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外国语学校。其历史可追溯到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 第一批外国语学校在一些大城市建立, 如上海、天津、武汉、南京、杭州、长春等, 当时共有14所。这些学校后来都成为享誉全国的名校, 近些年, 每校每年招生都有逾万人报考。老牌外国语学校特色的办学模式、优良的教育质量带动了后起的外国语学校。第二批外国语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它们多由薄弱学校转型为外语学校, 如济南外校、郑州外校、成都外校等。这些原本基础较弱的普通中学, 转型后经过几年奋斗, 都一跃成为本省甚至全国的知名学校。其中新建的深圳外校、厦门外校也是成效显著, 令人瞩目, 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第三批外国语学校是在近几年或转型、或新建的。前两批外校都是国有公办性质, 第三批除国有公办外, 还有国有民办、民办或民办公助等。这些学校创办不久, 也呈现出特有的活力, 令人刮目相看, 形成有趣的“外国语学校现象”。

外国语学校代表着外语特色教学的较高水平, 其培养目标一般是“外语突出, 全面发展”, 主要表现在教材选用、教学组织形式、语种设置和外语教师配备等方面。其外语教材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 统编教材为辅;教学采取小班上课, A、B班分层, 外籍教师上口语课。学校通常开设英、日、俄等多语种课程, 组织学生定时收看外语新闻、定期举办各类外语语言活动, 如欣赏外国原版电影、外语歌曲演唱、外语戏剧表演等, 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高。外语学校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外语教学质量上:外校的学生在高考中外语成绩普遍突出, 口语水平尤其突出。其二, 外校学生上大学后具有学习发展优势:大学对学生的外语水平非常重视, 特别是重点大学, 很多专业课教学用到英语授课, 同时, 考研、考双学位、出国留学对外语水平要求更高。其三, 就业优势:随着我国加入WTO,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专业水平以外, 外语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第二类是外语教学能力突出的非外国语学校, 即所谓的外语特色学校。这一类学校代表着普通中学外语教学的较高水平。它们在保持各科均衡发展的同时, 比较重视外语教学。其外语特色主要表现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例如, 外语教学采取小班上课, 外籍教师上口语课, 等等。

第三类是外语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是业余学校, 而非全日制学校, 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二、外语特色教学的几对关系

(一) 高考制度与外语特色的和谐统一

尽管政府和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但在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革的前提下,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也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 这就导致高考成绩仍然是社会对中学教育成就评定的主要标尺。因此, 学校教育往往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左右摇摆中更多地偏向应试教育。但随着课改的深化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外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仅仅靠象征性地开办几次“外语角”等外语活动是不行的, 必须要增加外语教学投入, 包括增加课时, 增加师资, 实行小班化教学, 增加英语口语和听力训练等的相关软硬件设备等;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及管理模式, 在外语教材的选择、教学容量的考量、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备特色。高效、科学的外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外语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并把这种快乐带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推动其他学科的教学, 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所以, 高考制度与外语特色是可以和谐统一的, 关键在于“度”和“法”的把握。

(二) 外籍教师与中国外语教师的和谐统一

对外籍教师的聘用, 学校的考虑有几种:一种是把外籍教师作为学校形象宣传的“模特”, 持这种态度的学校, 往往更多地考虑教育成本, 倾向于选择低薪外籍教师。第二种态度是把外籍教师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主力。第三种是实用型, 让外籍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 合理利用外籍师资资源。目的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毕竟在外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上比中国外语教师具有更多的优势, 有利于改变“哑巴英语”的窘境;同时, 外籍教师与学生较多的面对面交流, 也有利于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障碍, 并利于学生切身感受外国人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外语特色就应“特”在既能帮助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又能真正把外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自如运用。外籍教师与中国外语教师在共同的工作中应该并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学校还应多渠道、多途径地组织中国外语教师钻研业务、加强继续教育, 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外语能力与教学基本功。

(三) 语种选择与市场的和谐统一

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同, 但通常是学习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外语学校除了开设英语, 往往还开设德语、俄语、日语、法语等其他语种, 这都是适用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四) “跨文化教育”和传统优秀文化培养的和谐统一

外国语学校是以语言教育为特色的学校, 语言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输入, 因此, 探索如何建设“跨文化教育工程”, 是外国语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积极开发、利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如利用多语种教学资源和国际交流合作频繁的优势以及多文化交流载体丰富的优势, 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第二, 科学调整课程设置。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 渗透“跨文化教育”思想, 逐步形成培养国际型预备人才的课程体系。

第三, 社会实践检验。学校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国际文化交往活动。

第四, 形成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蕴。学习外国文化, 但绝不能崇洋媚外, 而应保持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逐步把学生培养成熟悉祖国文化的国际型预备人才。

(五) 扩大办学自主权与国家政策的统一

有相当数量的外语特色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扩大办学自主权迫在眉睫。国家政策与法规应当明确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 赋予学校自主办学所需的各种权利。政策还应鼓励学校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向着“责任—利益共同体”的目标前进。如长沙外国语学校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与市场全面接轨的全员逐级聘任制, 大力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 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笔者认为, 在政策许可范围内, 外国语学校将“国有公办”改为“国有民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学校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探索:首先, 改革管理方式, 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对完成办学计划、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以及校产保值增值全面负责, 并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筹措使用权等。其次, 改革经费体制, 在坚持“三不规定” (学校国有性质不变、政府投资主渠道不变、原有投入不减少) 的同时, 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建立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 降低成本,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再次, 改革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 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 执行学校自定的聘用职级与工资标准, 灵活采用年薪制、结构工资制, 建立激励型分配机制等。

(六) 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

外语特色学校 篇4

大家,早安!

今天,我们演讲的主题是:突出外语特色,填补语言的魅力。

我们的外语学校的特色是外语学习,因为学习和掌握外语对我们至关重要。诺贝尔奖得主莫炎坦言:因为语言障碍,许多作家在国内外不能直接交换朋友,很多可以成为朋友的人都没有成为朋友,而且也造成了一些遗憾。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人文世界,沃克没有边界。是我们学生的目标外心,我们必须面对今天: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英语,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法语,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西班牙语。如果你不学外语,我们如何面对世界,如何面对未来,如何面对现代化?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原来的教科书到小班,我们学习正宗的外语从外语剧到外语艺术节,我们享受各种外语实践。学习外语不限于考试,它是基于交流的,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自身的增长和未来。最近的外语节将举行为大家展示自己,展示自己,测试自己的新阶段。

学习的本质是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江泽民同志强调:青年是邢国,青年强国。想要年轻人想要国家强大,我们必须增加知识,实践质量,长期技能。实践,科学和方法,充分利用知识的实践知识,这在外语学科尤其突出。只有埋死了不工作,轻武器上的军队没有,结合理论和实践开心。周恩来总理精通五种外语。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周总理用这些优势明智地处理了矛盾和分歧,也就是说,赫鲁晓夫和约翰逊利用这些优势恰当地捍卫了危机:周总理为新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语的实践和使用。这突出了实践和使用的重要性。而即将到来的外语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位置。从同一个文化局的老首都到研究所的外部,从 旧的徐国章英语到今天丰富多彩的外语教材,时代的变化提出了外语教学成果的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的主题,生动自然的展示,活泼有趣的活动,练习活动在练习中的练习,在通信语法的上下文中,综合训练听说能力,这将成为我们学校外语节的主题。我们希望学生们记住学习的使命,珍惜宝贵的机会积极参加这个外语节的活动。在熔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不断丰富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外语特色学校 篇5

正如发展经济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样, 学习外语也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 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 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 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 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 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 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 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第二, 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 课前课后, 饭前饭后, 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 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 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 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 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 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 背得多了, 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 在以后的学习中, 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 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 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 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 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四, 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 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 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 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 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 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 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 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 还不会运用吗?

因此, 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初一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教学。学生刚接触英语, 对英语的好奇心强, 学习积极性高, 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促使学生大声朗读, 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 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 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 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初二、初三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 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 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认不得, 不会读, 上了初二、初三, 即使想学好英语, 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 而使有的同学对英语望而却步, 逐渐丧失信心, 终至放弃。现在的初二、初三的学生, 有的同学有学好英语的愿望, 但由于以前学过的单词不会读, 课文不会读, 而不知从何下手

如果初一就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 能大声的朗读, 积极的背诵, 读得多了, 背得多了。自然就会记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习惯用法。那么到了初二、初三就很自觉的去朗读、去背诵英语, 还愁英语学不好吗?因此, 我想对初一的学生说:“珍惜时间, 在学英语过程中, 请尽量的放出声来朗读英语, 力求把一些范文, 精彩的段落、句子背下来, 这样等你们上了初二、初三, 学英语就很轻松了。”初二、初三的同学也不必灰心丧气, 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俗话说, “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 这句话用英语说就是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学习总不晚。) 所以, 只要你们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多读多背一些实用的英语句子, 形成一定的语感, 英语综合能力也就可以提高了。

摘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是我们汉语的经典学习法。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而朗读和背诵是加大英语的方法输入与积累的行之有效,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并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好词好句好段, 形成良好的语感,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朗读,背诵,语感,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仪主编.《初中英语教学论》,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

外语特色学校 篇6

长期以来, 中医院校本科阶段的公共外语定位在基础教学, 其教学内容主要以人文、社会知识为主, 很少涉及科技外语知识, 医学外语教学与大学外语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分离状态, 两者缺乏有机联系。在迫切需要加快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 基础外语与专业外语对接时问题就凸显出来:当学生从基础外语学习进入专业英语学习后, 普遍感觉语言生疏, 直接影响到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蔡基刚等很多学者提出,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基础英语逐渐转到专业英语上, 而最佳途径就是实行分科英语教学, 把英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它的内容介于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 偏向一般的学科知识, 比起专业英语的教材有更大的宽泛性, 接近科普文章, 语言是学科文章的共性,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术技能。中医院校的英语课程不应该只拘泥于四六级的通过率和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功的培养, 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医学知识, 培养出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中医人才, 从而有利于中医向国际的传播。然而, 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并没有实行分科教学, 仍然沿用以往的基础英语教材, 在沿用基础英语教材的同时怎样融入医学英语知识是学术界一个崭新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已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语料库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语言信息储备和高速精确的数据处理方式为英语教学拓宽了新的研究领域。语料库可以用来辅助外语多方面的学习, 例如词汇教学 (包括辨析同形异义词、揭示语义偏向和揭示语义韵等) 、阅读教学 (包括了解主旨大意、理解篇章结构、语境猜词和文体分析等) 和翻译教学 (包括词汇的对译检索、结构的对译检索和一本多译的比照及参考等) 。本论文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学生在医学英语方面的学习情况与需求相关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探讨中医院校公共外语的医学特色语料库教学方法。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调查问卷考查的是关于学生在医学英语方面的学习情况与需求, 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英文医学说明文和应用文方面的学习现状、学生对大学英语阶段加入医学知识的态度、学生理想中的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学生计划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英语的最大用途, 如果教师用英语教授医学内容的课程学生最担心的情况, 如果大学英语一至四级的课程中涉及一些简单的医学英语知识学生最希望学到的内容等。

调查对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二年级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的共计198名学生, 学生的问卷采用了任课教师课上当堂发放、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的方法, 由于调查问卷的数据涉及与相关教学实验测试成绩挂钩的问题, 因此要求学生填写学号, 最后获得正确填写学号的有效试卷16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8%。有效试卷来自基础医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等四个学院, 其中医学专业占50.6%, 非医学专业占49.4%。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求设计的公共外语的医学特色语料库教学方法

(一) 基于医学特色语料库的词汇和阅读教学

1.对学生在医学词汇和阅读方面的学习情况与需求的分析

多数学生 (34.1%) 认为英语今后的最大用途为考研或考博, 可见很多学生希望在专业领域取得更高的学历与成就, 而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在英文医学说明文和应用文方面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多数学生 (76.9%) 完全没有阅读或没太阅读过相关文献, 超过半数的学生 (52.4%) 担心进入专科英语教学后会由于英语水平有限而无法理解老师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很多学生 (29.3%) 认为如果大学英语一至四级的课程中涉及一些简单的医学英语知识, 最希望学到的内容为阅读, 希望能阅读相关的简单医学材料。此外, 多数学生 (33.5%) 认为医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最应突出的是医学专业常用基础词汇,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医学词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教学内容。然而, 由于暂时还没有实行分科教学, 学生的课本的科技文数量有限, 因此需要任课教师通过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督促学生对中西医词汇和阅读的学习。语料库词汇中心教学法理念主张尽可能地夸大有意义的语言输入, Michael Lewis在《词汇中心教学法》 (The Lexical Approach) 一书中指出应将词汇教学置于篇章中进行处理, 使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成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词汇中心教学法理论的指引下, 建立小型医学语料库并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索引学习方法 (DataDriven Learning) , 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医学词汇和阅读的学习, 而且有利于发挥其积极的教育功能,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自建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

如果教师想培养学生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相关的词汇学习和阅读能力, 就可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法从美国及英国出版的SCI收录的医学期刊中各随机抽取几篇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建立小型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给学生讲授一些医学常用词汇和文章特点。以语料库软件WordPilot为例, 首先以抽样的方式搜集纯文本格式的中英文语料, 然后, 将已经得到的纯文本格式文件保存于WordPilot所在文件夹的libraries子文件夹中, 运行WordPilot, 选择File菜单的New选项, 在“新建”对话框中选择text library选项。之后, 选择Edit菜单的Add text file (s) 选项, 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中打开刚刚存放于libraries文件夹下新建的文件夹中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纯文本文件。最后, 选择File菜单中的Save as选项, 键入语料库文件名称并保存。

3.基于语料库的检索

WordPilot具有十分强大的检索功能, 教师或学生只需在检索框中输入需要检索的词或短语 (精确或模糊, 如bacteria或bacter*) , 点击按钮Search, 语料文本中所有包含该词或短语的句子便会排列整齐地出现在右边的窗口中 (分为序号、前语境、检索项、后语境和源文件等五列) , 点击右边清单中的任一项, 检索项的使用情况便可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或课后自主学习时进一步阅读该词汇和短语所在的整篇文章, 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医学研究性论文的基本语言和结构特征。

(二) 基于医学特色语料库的翻译教学

1.对学生在医学相关翻译方面的学习情况与需求的分析

多数学生 (83.6%) 完全没有或没怎么做过相关汉译英的翻译, 多数学生 (78.1%) 完全没有或没怎么做过相关英译汉的翻译, 绝大多数学生 (90.9%) 完全没有或没怎么有过医学口译或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的经历, 可见, 中医院校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应适当地加强学生对医学内容翻译的教学。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中医和西医的英汉双语语料建立医学特色翻译题库。以笔者的相关课题为例, 课题组将中西医英语双语语料设计为英语四级的翻译题形式纳入题库, 使学生的翻译练习带有鲜明的医学特色, 在兼顾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训练的同时,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医学文章的翻译实践。

2.学生翻译作品库的建立

课题组每两周给实验班学生 (共85名学生) 布置15道题的翻译任务, 要求每名学生都将翻译的答案存档为“翻译作业编码-学号.txt”的格式通过网络上交, 建立学生翻译作品库。作业标题同文件名一致 (翻译作业编码-学号) , 每道小题的项目编码为尖括号与字母和数字的组合 (例如, 第一次上交的作业15道题的标号为, ......) , 学生需抄写英文原题, 用英语翻译答案替换原来的“ (中文待翻译内容) ”。例如:第一次翻译作业的第13题:At its early stage, the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aversion to cold, fever, headache, aching pain and weakness of the four limbs with floating pulsing, which%%%% (属表证) .其标准答案为belong to the exterior syndrome, 学生如回答正确答案应写成:At its early stage, the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aversion to cold, fever, headache, aching pain and weakness of the four limbs with floating pulsing, which belong to the exterior syndrome.实验班每个行政班设有5个小组长与1个大班长, 小组长负责收集自己管辖的学生的翻译作业, 检查翻译作业每道题的格式与编码及文件名格式, 小组长检查无误后将自己所管辖的小组的翻译作业拷贝给大班长, 大班长二次审核无误后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将学生文件进行存储, 以备将来进一步展开分析。

3.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

(1) 对学生翻译作业语料库的标注:语料库分为原始语料库 (raw corpus) 和附码语料库 (annotated corpus) 。原始语料库指的是按照一定规则收集现实中的口笔语资料的语料库, 可以进行简单的关键词和搭配查询。附码语料库指的是对原始语料的词性、语法、语音、语义或语篇进行标注的语料库。如果教师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就需利用语料库赋码软件对学生的翻译作业语料库进行词性标注, 由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判后对该语料库进行语法错误标注和评语标注, 并基于语料库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讲解。现以软件TreeTagger2和课题实验班85名学生的翻译作业语料库为例探讨基于软件对语料库的词性标注。首先单击Choose text (s) 按钮, 选择标准答案和学生翻译作品txt文本, 之后单击Stat Tagging对语料库进行标注, 形成扩展名为pos的文件, 转换为txt后可以发现, “属表证”经过标注的正确答案为“belong_VVP to_TO the_DT exterior_JJ syndrome_NN”, 根据TreeTagger2的词性赋码集可以得知其中VVP指代实义动词 (非第三人称单数) 的现在时, DT指代冠词或限定词, JJ指代形容词, NN指代单数或不可数普通名词。

(2) 基于语料库对学生翻译文本的分析与教学:教师可基于语料库软件统计正确翻译某医学术语的学生人数, 并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错误共性进行讲解。以AntConc3.2.1w为例, 在File里面选择Open Dir, 打开学生翻译作业语料库, 在Search Term处勾选Regex后分别输入待考察的关键词对附码语料库进行搜索, 结果显示85名学生中有40名学生正确地将“证”翻译为“syndrome_NN”, 28名学生正确地将“表证”翻译为“exterior_JJ syndrome_NN”, 这28名学生中只有2名在前面加了the, 可见, 在中医翻译过程中除了中医术语的翻译需要讲解之外, 术语前面的冠词使用也应进行讲解。再如, 想考查学生对于“属”的翻译和非限制定语从句中的主谓一致问题。在这道题的语境中, “which_WDT”后面应该用“belong_VVP to_TO”翻译“属”字, 在Search Term处勾选Regex后输入“belong_VVP to_TO”, 结果显示只有12名学生翻译正确, 而29名学生的翻译答案却为“belongs_VVZ to_TO”, 其中VVZ指代实义动词 (第三人称单数) 的现在时, 可见有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定语从句的主谓一致问题。还有10名学生的答案为“is_VBZ belong_VV to_TO”, 其中VBZ指代系动词 (第三人称单数) 的现在时, VV指代实义动词原形, 可见, 有很多学生的基础语法仍待加强。总之, 教师基于一些成熟的语料库软件对赋码后的学生翻译作业语料库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对中西医专有名词翻译的讲解, 还有利于总结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当然, 经过教师对语料库软件的使用方法的讲解与简单培训后, 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对教师提供的语料库做进一步的分析, 提高学生的医学文章翻译技能。

四、结语

综上, 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 中医院校公共外语的医学特色语料库教学方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自己的专业与大学英语的学习相结合, 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 不仅有利于大学英语的学习, 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来进行深层次的中西医相关专业英语学习, 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英语全方位的能力, 有利于中医翻译人才的培养, 为中医的传播奠定基础。对于中医院校的教师而言, 前沿的语料库教学手法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拓宽科研方法与思路, 通过高科技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实效与应用能力, 形成教师为主导的第一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为未来大规模的语料库教学与中医英语分科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11.5:39-42.

[2]何安平.语料库辅助英语教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12.

[3]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4]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106.

[5]Johns, T.Data-driven learning:The perpetual chal-lenge.In B.Kettemann&G.Marko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by Doing Corpus Analysis.Amsterdam:Rodopi, 2002.

外语特色学校 篇7

1 构建区域经济下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背景

1) 教育改革背景:根据1998年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 懂得该门外国语的基本知识, 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人才。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高校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 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鼓励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

2) 社会发展需求:有重庆特色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重庆作为直辖市,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拥有内陆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 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大量流向重庆。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大量涌入, “三资”企业会进一步增多, 内陆地区企业涉外活动必将不断增多。同时, 政府外贸职能部门和其它外贸实体机构对外业务活动将不断扩大, 这就必然产生对既懂专业又懂专业外语的人才的大量需求。 (2) 重庆将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化工、轻工、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重庆大部分高校外语专业设置在延续传统的外语语言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复合了部分经贸、金融、法律和新闻等知识, 而与重庆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信息技术、电子软件、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外包服务、旅游会展等知识却长期受到忽视。重庆高校外语专业设置与重庆地区行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 主动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不够牢固。这就直接导致我市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重庆经济社会建设的步伐。

2 构建区域经济下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重要性

1) 理论意义:笔者综合运用语言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的相关理论, 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外语专业人才需求及走向的调查分析, 对重庆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针对重庆市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提出构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丰富了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另一方面, 重庆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重庆市外语专业就业市场的特点相结合, 既尊重市场的要求, 又坚持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且保证国家和地方对外语专业人才的战略需求和长远利益, 丰富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导向的关系理论。

2) 现实意义:目前, 针对重庆市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的研究尚不多见, 展开针对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 一方面, 有利于摸清重庆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和重庆市人才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展望, 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 重庆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是输出符合人才市场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专业要立足和发展必须通过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建立本专业发展的不可取代性。特色外语专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需要历史的积累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3)

3 探索构建重庆区域经济下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 策略形成基础:市场需求调查, 模式现状分析。首先, 构建重庆区域经济下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综合参考重庆市外语人才的需求及走向和重庆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数据。其次, 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建立在改革和利用现有国内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外语+方向”、“外语+专业”、“外语+辅修”、“外语+外语”、“双学位”、“2+2”或“3+1+2” (中外大学联合培养模式) 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2) 策略形成原则:市场需求调控, 长远战略眼光。一方面, 重庆市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 才能既不造成外语专业人才浪费又保证外语专业人才供给。另一方面,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 如果一味跟风市场, 既不符合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不能保证国家和重庆区域发展需要的科研、外事、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外语人才培养, 影响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和长远利益。

3) 策略形成思路:满足当代需求, 保留经典内容。首先, 完善与重庆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使高校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结合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外语人才;其次, 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将外语教学和西方语言学、英美文学、社会文化相结合, 也是一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不应摒弃该有积淀、有实力的培养模式, 可充分考虑将其与重庆区域特点相结合。

4) 培养策略综述:围绕一个目标, 建设九大要素。重庆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培养对接重庆区域经济特点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为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 转变高等教育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建设创新教学团队、改革课程设置, 革新教学方法、办学方式、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管理机制、重置外语专业水平评价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并建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5) 策略建设重点:学习规划纲要, 着力改革创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人才培养体制要改革, 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因此, 在探索培养对接重庆区域经济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中应高度重视转变高等教育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新的外语专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4 结束语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一项浩大且繁琐的工程, 它是未来十年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外语因其作为交流工具这一特性, 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该领域人才培养的基础。《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 中显示, 2012年的10个遭遇红牌警告专业中, 英语位列其中。而重庆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却发现在众多的外语专业毕业生中难以找到理想的专业人才。如何使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拥有社会竞争力, 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培养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值得探索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外语专业面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R].北京:国家教育部, 1998.

外语特色学校 篇8

一、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1. 主体特色———传统文化特色。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修养, 重视思想内涵, 注重人文素质等思想和精神, 对净化大学生心灵, 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构筑大学生精神文化, 增强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积淀, 弘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其特色具有普遍性、永恒性。

2. 性质特色———外语文化特色。

外语类高校在具有其他高校共同的性质与任务的同时, 具有其自身独具的特色, 即外语特色。一流的外语类大学应着眼21世纪, 除培养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语言, 还要使学生做好融入国际人才竞争的良好准备, 培养包括创新进取、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在内的当代国际人才必备的素质。校园文化活动应在突出其专业特点的同时, 不断完善和创新, 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乐在其中。

3. 专业特色———行业文化特色。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 针对行业的特点和岗位特征, 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 个性鲜明和独具魅力的高职校园文化, 必然融合行业文化特征, 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外语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专业性更为突出, 因此校园文化既要突出外语特色, 又要突出行业特色。

4. 个性特色———地域文化特色。

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行业、学校三种各具特征的文化融合生成的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 高职的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高职校园文化也应与这个地域特定的历史积淀相关联, 依托地方优势产业, 服务地域经济社会, 与地域文化融合, 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

二、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建校近半个世纪以来, 始终立足于外经贸行业办学, 坚持“为山东省青岛市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应用熟练、职业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外经贸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秉承“德能并举, 知行合一”的校训, 着力培养师生“求实、守信、开放、创新”的商务精神和“外向世界、贸连天下”的外贸情结, 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 塑造了外语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开启、性情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学院始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1) 传统文化课程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系统融合, 形成了特有的教材《中国文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论语解读》、《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家选讲》、《茶艺与茶文化》等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 (2) 文化育人活动化。以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每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和《今天我们怎样亲近国学》系列讲座, 众多学生了解国学、热爱国学;一年一度以“品悠悠书韵, 飨天下思想”为主题的读书节带动莘莘学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既有读书主题征文大赛, 又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比赛, 成为学生施展个人才华, 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平台。 (3) 校园环境人性化。合理绿化植物, 建造人文景观, 制作休闲桌椅, 彰显人文关怀。如在校区内设置内涵丰富的文化小品、雕塑像、校训石、景观树、标语牌、文化橱窗等, 营造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氛围, 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以外语文化为载体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1) 优化外语学习环境, 打造国际语言氛围。环境是学习外语的基础。学院精心营造外语文化氛围, 重要标识如标语、标牌、网站、展示区等一律采用双语, 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感知语言, 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持续开展外语文化进公寓、进班级、进社团等系列活动, 倡导教职工与学生用英语交流, “阳光晨读外语”成为校园清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模式, 他们积极参与外语社团活动, 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语言氛围, 成为校园外语文化建设的一支活跃力量。 (2) 培育外语品牌活动, 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特色就是卓越, 特色就是品牌。学院把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形成了一批国际化特色鲜明、传承中外文化的品牌活动。一是建成系统的“每每外语”活动。每年度的外语文化节、每学期的外语跳蚤市场、每月的外语讲座、每周的外语英语角、每天的外语广播。二是举办系列外语品牌活动。外语文化节开办至今已举办五届, “金牌挑战”、“超级视听说”、“英语跳蚤市场暨大型英语角”和闭幕演出等四大系列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名学生踊跃参加。 (3) 依托国际赛事服务, 弘扬志愿者奉献精神。学院积极开辟青年实践成长、服务社会的大舞台, 注重在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社会服务也体现出突出外语服务、突出高端服务“两个突出”特色。2008年残奥会至今, 有近千名志愿者参加每年举办的中国海洋节帆船周、克里伯帆船赛等重要国际赛会的服务工作。志愿者们承担语言翻译、会务服务、解说导游等任务, 用熟练的外语传递友谊, 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获得了各国友人的认可, 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外事服务不仅给予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好机会, 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与世界近距离接触的平台, 使学生向国际化人才成长迈近一步。

3. 以行业文化为导向打造优质校园文化。

(1) 吸纳行业文化, 凝练校园精神。学院将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及提练出来的各种精神融入校园精神, 丰富办学理念, 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确立了“德能并举, 知行合一”的校训, “求实、守信、开放、创新”的校风和“勤学%善思%敏行”的学风, 充分体现了外经贸行业做人为先、立足实践、诚实守信、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丰富内涵, 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 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无缝链接, 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高”的优点, 又具有“职”的特色。 (2) 开展职业竞赛, 打造技能平台。学院以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学赛结合的机制。一方面, 通过开展校内企业全程参与的各种技能大赛, 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坚定了专业志向;另一方面, 通过参加校外的竞赛, 展示了学院形象, 树立了学院品牌。近年来众多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职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通过职业技能文化建设,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职业技能有所增强。学生寒暑假主动联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蔚然成风。

4. 以地域文化为契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 打造特色专业, 凸显“外”字特色。十一五期间, 学院结合山东省、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山东省商务发展的实际, 积极发展新兴专业, 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构建了与外经贸行业和地域经济高度融合的“外经贸+现代服务业”专业体系, 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引领, 发展了涵盖外贸、外经、外语、外运、外包五大“外”向领域的专业, 凸显了鲜明的“外”字特色。人才培养已经形成品牌, 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地域经济。学院注重发挥专业、科研和人才优势, 积极为行业企业等相关组织提供科研、咨询、策划和各类培训考试。“三个面向”社会服务特色日趋显著。第一, 面向政府开展商务研究、外贸形势研究服务。定期编印商务研究报送全省各地市领导, 为省商务厅、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第二, 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业务培训、科研服务, 常年承担全省商务系统、省报关协会、省航空运输协会、省外贸500强企业等业务培训;第三, 面向社会培训服务。承办报关员、外销员等13个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工作;培训人员已达万余人次。“三个面向”的社会服务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 (3) 依托地域文化, 凝练精神品格。学院通过组织富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体味地域文化的独特精髓和无穷魅力。校歌《让梦想起航》中将海洋文化中特色元素融入其中, 广大学生在校歌中咏唱海洋精神, 增强海洋观念, 开阔海洋眼界;两年一度的社团巡礼月邀请青岛曲艺家们进校园表演, 将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艺术教育;举办《知行大讲堂》, 邀请专门研究岛城文化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主讲嘉宾, 面向全院师生介绍青岛风土人情、民俗民风, 构筑师生素质教育殿堂。

总而言之, 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支撑点, 以外语文化和行业文化为结合点, 四者有机融合, 共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将不断开拓探索具有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一定能建成。

摘要:本文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探索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外语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四融合”的建设特点, 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参考文献

外语特色学校 篇9

研究生教育是师范院校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 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学位点建设、导师队伍培养到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都有许多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同时, 社会发展、教育变革和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自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以来, 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相比之下, 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建设做得就略显不足, 亟待有效跟进。第二, 新课程改革之后, 社会对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更加需要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全面熟悉教学操作、有思想懂方法、能适应新变化且有长远发展的较高水平的英语师资。那么从现实角度看, 本科教育似乎很难真正满足这个层次的社会需求。除了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挑战以外, 我们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1]对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更加立体、更加全面。这同样需要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有更大的作为。第三, 从多数师范院校自身的工作需要来看,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也应着力探索特色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不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承担着学术型研究生、在职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等各类研究生培养的繁重任务。不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通过特色建设更有效地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 可能会愈发容易形成被动、疲于应付的局面。总之,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建设是一项既有现实诉求又有长远意义的课题,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本文介绍一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建设的构想, 并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 详细阐述特色建设的原则、体系和一些具体的设想与做法, 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二、特色建设的原则

特色是在尊重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特点逐步形成和发展出来的。有特色的不一定是新异的, 但一定是能促进发展的。因此,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建设, 既要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 又要考虑师范院校在社会责任、历史沿革、现实条件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 同时还要充分顾及英语专业的突出特点。具体来说, 特色建设应当遵循“质量+内涵”双轨原则、整体建设原则、与学科并行建设原则、“人的发展”共同体原则等四项主要原则。

(一) “质量+内涵”双轨原则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内涵是同等重要的,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 质量是所有特色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尊重基本规律和强化标准意识是高质量的重要保障。第一, 所有的设想和做法都应当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 都应当符合学生在认知、社交、心理、学术等方面的能力特点和发展阶段。这是特色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 深入研究、学习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 努力了解、掌握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进程特点, 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开展的工作。例如, 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适应期、开题报告会之后、学位论文答辩前等重要时间点开展细致的访谈, 就非常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需求、困惑等思想动态, 便于我们总结、归纳这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第二, 强化标准意识是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标准意识是对社会需求的尊重, 是高素质的体现。坚持标准, 才能实现质量稳定, 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质量。当然, 标准意识的强化以标准体系的完善为基础。而标准体系应当是多层次的, 应当既包括整体性的质量标准 (如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定位) , 也包括各级细化的质量标准;标准体系还应尽可能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定性的灵活性和定量的精确性, 最大限度地消除定性的随意性和定量的机械性。同时, 标准体系应谨慎制定、灵活修订、合理实施。制定前要广泛、细致地征求意见, 以充分达成共识, 扩大落实标准的公众基础;制定后要不断修改, 以适应新的情况;实施过程中还应以制定标准时的核心精神为指导, 既严格执行, 又不拘泥于条条框框。

内涵是特色的集中体现。内涵的内在标尺是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外在衡量是所满足的社会需要。第一,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建设, 既要植根于研究生教育的普遍理论基础, 又要在理论层面体现教师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双重特点。例如, 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践教学, [2]因此就应当考虑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让教学论 (英语) 专业和应用语言学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也参加教育教学实习或见习, 而不是将培养方案中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自主权完全下放给学生。实习、见习的安排并不仅仅是行政性的, 而是有理论依据和教育内涵的。第二, 衡量特色建设成功与否最终的外化标准, 是看人才培养能否有效且持久地满足社会需要。对于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来说, 培养高水平的英语师资应当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甚至可以算是第一要务了。那么培养定位、培养环节、培养方法等方方面面的设计与安排都应当针对这一需要适当倾斜。只有这样, 才可能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真正建构出特色来, 最终真正发展成为传统。

(二) 整体建设原则

整体建设原则的中心思想是统筹兼顾, 即整体层面着眼、具体层面协调。统筹兼顾是整合有限资源、提高建设效率的最优途径。整体建设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各类专业的统筹规划。如前所述, 很多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承担着学术型研究生、在职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等各类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其中, 学术型研究生一般从属于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课程与教学论 (英语) 等文学、教育学两大门类的三个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专业又大多以应用语言学方向为重;教育硕士则以学科教学 (英语) 为专业, 从属于教育学。表面上看, 这些专业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 各有各的培养方案, 在课程、培养环节等诸多方面都差异很大。但实质上, 差异之中也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例如, 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 这些专业都以应用语言学、英语课程论、英语教学论等为主干;在研究方法方面, 它们又都以实证研究为主流。那么相应地在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整合, 在条件成熟时实现跨专业共享, 不仅可以节约培养成本, 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应用语言学和学科教育学加强联系, 互通有无, 共同发展。

整体建设的另一个维度是课程、教材、教法和培养环节的一体化。这四个建设方面同处研究生教育的复杂系统中, 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也是一环扣一环的。[3]例如, 课程安排与学位论文开题环节之间就存在着很强的关联。首师大外语学院一般将基础理论课 (如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研究进展等不明确涉及具体研究方向的课程) 和研究方法课 (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 较为均匀地安排在第一学年, 将研究方向课 (如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与评估等) 集中安排在第二学年。这样就基本保证了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比较前沿的学科视野, 更重要的是初步具备了在导师指导下较为独立地进行研究设计的能力, 即可以开始思考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在第二学年的课程学习中对具体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也相应地更加明确。这样的课程安排应当说能够较好地满足学位论文开题环节的需要。再如,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也应捆绑在一起进行。首师大大力鼓励任课教师围绕课程内容撰写专著和教材, 并对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做了系列规划, 以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效率。

(三) 与学科并行建设原则

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坚力量。一般来说, 研究生导师群体也同时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 导师队伍是联系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天然纽带, 那么, 导师队伍建设便是落实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并行建设原则的关键。首先, 导师队伍的学科分布及研究方向分布对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方向特点几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导师队伍如果梯队合理、研究特色鲜明, 那么研究生教育在专业方向上的特色自然也是明显的和可持续的。第二, 导师队伍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水平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术发展, 尤其在学术意识的培养方面更是如此。第三, 导师队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与自身的学科发展能力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 建设一支具有优秀学科素质和较高研究生培养能力的导师队伍对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除了单纯的导师因素以外, 学科发展的整体状况也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建设有重要影响。在为研究生教育带来深厚学术积淀的同时, 学科发展始终引导着研究生教育的前沿性、高度、宽度、深度和长久后效。总之, 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建设与学科建设并行展开、并行推进, 不仅是提高建设效率的需要, 更是现代大学基本精神的体现[4]。需要说明的是, 并行不等于完全同步, 完全同步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四) “人的发展”共同体原则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精髓。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建设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也应当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和精神自我的双重发展。特色建设最大的隐性特色莫过于尊重、引导并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精神的研究生教育只具有工具性, 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 是无法深刻地促进人的发展的。

人的发展 (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 都发生在各种共同体中。[5]共同体是多元主体为共同利益或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行为过程与情感认同的集合[6]。研究生教育发生的抽象社会场域亦是各种形式的共同体。共同体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也可以是某一社会群体能动地建构起来的。通过建构、发展各种共同体, 如课程学习共同体、导师学生共同体、朋辈指导共同体等, 特色建设的许多关于“人的发展”的愿景或许更容易得到实现。

另外, 促进人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切取决于学生的自发需求。在恰当的引导下, 需求容易转化为动机, 但单纯依赖需求的转化既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人的发展动机, 也需要适度合理的要求来激发, 以要求带动需求, 才是辩证的。

三、特色建设的体系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建设的体系是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培养环节三者密切联系的整合体系。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 发挥不同的作用, 同时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构成合力。

(一) 课程教学是特色建设的基础

课程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初步训练研究方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 (含学习评估) 四个组成部分。下面以首师大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例一一说明。

课程设置除政治理论课、第二外语课等, 还包括基础理论课、研究方法课、研究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四类课程。前三类课程在第二节的第 (二) 部分已有介绍, 此处不再详述。专业选修课则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研究兴趣, 多数为小学分课程。例如, “心理语言学导论”共18课时, 课程目标为:了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心理语言学的重要结论和争论;了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在保证系统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突出前沿性、可接受性和教师教育性。阅读材料除经典著作外, 一般都选自三年之内出版的相关文献;任课教师精心筛选要讲授和讨论的内容, 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确保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且效益最大化;在不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的情况下, 较多地融入与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引申话题, 加以渗透和引导。

教材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展开。基础理论课并不局限于一两本教科书, 而重在积累各类经典和新近的文献, 供学生参考,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术阅读能力;研究方法课和研究方向课的教材, 计划逐步由任课教师撰写的专著替换下来;专业选修课的教材也分批分期地自主编写, 按系列出版。另外, 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与一线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 如“外语课堂研究”、“英语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英语教材设计与分析”, 则以科研团队为单位, 集体编写, 按系列出版, 出版后既可用于教育硕士课程, 又可用于在职教师培训。最终, 将建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生教材体系。

教学方法亦根据课程类别有所区分、有所侧重。基础理论课重讲授、思辨, 研究方法课重评价、设计, 研究方向课重讨论、反思, 专业选修课重阅读、写作。这样, 课程教学在夯实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 还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导师指导是特色建设的关键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导师指导的特色与导师角色、导师间合作和导师培养密切相关。首先, 对某一个学生个体而言, 导师的角色在教学期间应当是不断调整、不断变化的。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初期 (如一年级) , 学生应是学习计划的制订者, 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是基于合作任务的, 如经典著作阅读与讨论、研究课题见习等。进入二年级之后, 导师逐渐转变为质疑者、激励者和有限度的帮助者。这一时期, 学生的发展更多地是基于独立思考的, 如期刊文献评价、撰写书评、学位论文选题等。进入三年级之后, 导师则是完善者和评价者。学生的发展更多地是基于学术实践的, 如学位论文写作、研讨会小组发言、期刊论文发表等。导师角色的变化既反映了学生学术能力的成长, 又促进了这种成长的阶段性飞跃。第二, 导师间合作也是具有显著特色的。首师大正在谨慎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导师集体指导制度, 以弥补导师个人的局限性, 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指导资源。第三, 导师培养, 尤其是新导师和青年导师培养, 是特色建设持续进行、长远发展的命脉。推行第二指导教师制度 (即未正式获得导师资格的教师作为第二指导教师深度参与研究生指导的制度) , 每学期召开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或导师交流会 (每次均安排不同的主题, 如培养定位探讨、指导经验交流等) , 以及学术委员会会议的部分内容, 都是落实特色导师培养的具体做法。

导师在指导中还应充分利用横向、纵向两类共同体来促进学生发展。横向共同体指同导师指导的同年级的学生群体, 他们可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讨论重点难点;纵向共同体指同导师指导的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 高年级学生可以与低年级学生分享、交流经验, 低年级学生也可以适当参与高年级学生的学术实践, 如帮助校对学位论文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一些感性经验。除发挥横向、纵向两类共同体的作用以外, 导师还应始终在学生“人的发展”方面保持与他们的密切接触和深度交流。这样的接触和交流一般以规律化的学习活动作为制度保证, 如定期进行阅读讨论、每月汇报学位论文进度等。

(三) 培养环节是特色建设的补充

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课程教学与导师指导的特色建设之外, 还应注重发挥各个培养环节的补充作用。例如, 首师大英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了中期考核、学术阅读、教学科研实践、开题报告、参加学术活动、发表论文等六个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包括语音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制) 、阅读考核、导师考核、学术讲座 (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五到六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等内容, 中期考核不合格, 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环节。参加学术活动环节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并做小组发言。为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一培养环节, 英语专业每年为学术型研究生召开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另外, 获得发言邀请的学生, 还可获得一次性资助, 参加国内举办的其他学术研讨会。总之, 这些培养环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 强化了培养的要求, 还培育了鲜明的特色。

综上所述,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建设的体系是一个多维的整合体系, 以课程教学为基础, 以导师指导为关键, 以培养环节为补充。

四、结语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建设的构想, 由原则和体系两个主干部分组成。原则包括“质量+内涵”双轨原则、整体建设原则、与学科并行建设原则和“人的发展”共同体原则。体系包括课程教学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 教学方法) 、导师指导 (导师角色, 导师间合作, 导师培养, 横向、纵向两类共同体, 规律化的学习活动) 和培养环节 (中期考核, 学术阅读, 教学科研实践, 开题报告, 参加学术活动, 发表论文) 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 这些构想还有待全面实施以接受实践检验。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简单的借鉴, 引起英语教育界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更多关注和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韩刚, 王蓉.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目标[J].教师教育研究, 2005, (3) :25—30.

[2]朱元春.高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5) :49—52.

[3]Larsen-Freeman, D., &Cameron, L. (2008)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Clark, B.R. (1993) .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Germany, Britain, France, United States, Japa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郭湛.社会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胎儿胆囊异常下一篇:做好办公室工作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