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胆囊异常

2024-10-2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胎儿胆囊异常(精选6篇)

胎儿胆囊异常 篇1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日渐加深, 产妇对产前检查工作的要求日益增加, 要求产前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对胎儿的脏器情况进行诊断[1]。在对产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过程中, 胆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中, 我院对产妇行胆囊异常超声诊断, 以分析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胆囊异常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产前检查孕妇5000例, 年龄22~38岁, 中位年龄24岁。孕周18~41周, 平均孕周29周。其中单胎4923例, 双胎72例, 三胎5例。新生儿体质量为2.2~4.8 (3.41±0.78) kg。所有产妇均不存在严重合并症以及并发症。

1.2 方法

所有产前检查产妇均实施产前超声诊断, 超声仪器主要选择飞利浦IE33彩超以及西门子Acunson512型超声, 探头选择凸阵探头, 频率调整为2~5MHz。选择高频线阵探头, 频率调整为5~12MHz。孕妇在检查的过程中, 体位选择平卧位, 必要情况下可以选择侧卧位。在对胎儿腹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以横切面为主, 在胎儿右肝叶下方以及肝门静脉左支右侧可探及胆囊回声, 胆囊形态为椭圆形, 是无回声的结构, 血管的结构鉴别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在胆囊结构显示后, 旋转探头方向, 沿胎儿的长轴方向以及短轴方向观察胎儿胆囊的情况。胎儿胆囊窝位置如果存在异常的回声, 则需要孕妇调整体位进行检查, 从而观察胎儿胆囊形态和位置在产妇体位变化后的情况。对于可能存在胆囊异常的胎儿, 需要采用高频超声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诊断, 通过高频探头的动态监测, 筛选出胆囊异常胎儿, 并对胆囊异常胎儿进行产前和产后复查, 复查次数为4次。

2 结果

所有产妇经过产前超声检查, 7例胎儿存在胆囊异常, 高频探头动态监测显示, 5例胎儿未显示, 1例胎儿胆囊内部存在强回声, 1例胎儿存在双胆囊。经过产前复查以及产后复查, 结果显示, 5例未显示胎儿中, 4例胎儿胆囊正常, 另外1例胎儿确诊为先天胆囊缺如。胆囊内部存在强回声的胎儿, 经过复查诊断为胆囊结石, 胎儿出生后, 半年内结石完全消失。双胆囊胎儿经复查诊断为先天胆总管囊状扩张。

3 讨论

产前实施超声检查, 是产妇分娩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产前筛查去胆囊异常的胎儿, 在临床上并不常见。相关资料显示, 胎儿胆囊结石的检出率为0.07%左右[2]。

对于胎儿胆囊结石, 在超声声像图的上, 主要表现为胆囊内部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强回声的光团, 后方可能存在声影也可能不存在声影, 边界较为清晰, 具有规则性, 随着产妇体位的变化, 光团也会随之移动。对于浓缩胆汁声像图或者泥沙样结石声像图而言, 则主要表现为胎儿胆囊内部出现带状或者团状的中等回声, 不存在声影, 胆囊壁清晰, 体位发生变化时, 形态也会随之变化。

超声检查中, 有1例胎儿在检查过程中显示胆囊内部强回声, 经复查确诊为胆囊结石, 且结石在胎儿出生后的半年内完全消失。可见, 胎儿在预后情况上较为良好。在目前, 对于胆囊内部强回声的诱因、发病机制以及转归机制等, 尚未得到确切结论。大多数的猜测这可能与产妇存在溶血性贫血、胎盘早剥以及镰状细胞贫血密切相关。对于双胆囊, 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无回声胆囊被胆囊内部分隔光带划分为2部分。有1例双胆囊患者经过复查, 结果诊断为先天胆总管囊状扩张。然而, 由于胆总管与胆囊在位置上距离较近, 因此在胎儿阶段分辨难度较大, 导致误诊的发生。因此在对双胆囊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需要对胆总管进行观察, 并联合高频探头进行检查, 从而增加确诊率。5例胎儿未显示胆囊, 经过复查, 4例胎儿确诊为胆囊正常, 1例胎儿确诊为先天胆囊缺如。由此可见, 胆囊中晚期的临床显示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 产妇产前超声检查, 能够尽早筛查出胎儿胆囊异常情况, 并采用高频探头进行监测, 能够进一步确诊胎儿的病情, 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胎儿胆囊异常,产前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霞.高频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2 (11) :1005.

[2] 樊建群.胎儿胆囊异常16例产前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1 (12) :102.

胎儿胆囊异常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来本院行产前检查的孕妇8500例胎儿胆囊筛查的临床资料。孕妇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 (26.5±4.3) 岁;全部研究对象均未发现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孕周18~40周, 平均孕周 (24.6±5.3) 周。孕1产0有8010例, 孕2产1有490例;单胎8415例, 双胎85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2.2~4.5 kg, 平均体重 (3.34±1.2) kg。

1.2 仪器与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仪器包括GE-V730-Expert彩色超声诊断仪和GE-LOGIQ3-Expert彩色超声诊断仪, 应用凸阵探头, 频率为2~5 MHz。检查时孕妇取平卧位, 必要时孕妇可取侧卧位, 胎儿腹部的观察主要以横切面为主, 在右肝叶的下方, 门静脉左支的右侧见到胆囊回声, 胆囊呈椭圆形, 为无回声结构[1], 胆囊与血管结构鉴别困难时可用彩色多普勒加以鉴别。显示胆囊后, 可旋转探头方向, 分别观察胎儿胆囊长轴和短轴, 若发现胎儿胆囊显示不清, 嘱孕妇休息1~2 h (胎儿胆囊不显示伴发其他异常时) 或2~3 d (孤立性胎儿胆囊不显示时) 后由2位高年资医师共同为胎儿检查, 再次反复检查胎儿腹部, 如胎儿胆囊仍不显示, 即诊断为胎儿胆囊不显示。显示胎儿胆囊最长切面后进行目测, 如果胆囊大, 则准确测量胆囊长径、宽径或面积, 大于同孕周均数的2倍标准差可诊断为胆囊大。若发现胎儿胆囊窝处存在异常回声时, 嘱孕妇变换体位, 观察其位置和形态是否随体位发生改变。对所有胆囊异常胎儿均进行4次产前复查及产后随访。

2 结果

经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8500例孕妇中显示胎儿胆囊8457例 (见图1) , 胎儿胆囊显示率为99.49%, 其中胆囊增大14例 (发生率为0.16%) (见图2) , 胆囊内强回声3例 (发生率为0.04%) (见图3) 。胎儿胆囊不显示为43例, 胎儿胆囊不显示率为0.51%。其中43例胎儿胆囊不显示中有41例经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胆囊无异常;另外2例胎儿经产前复查均未见胆囊, 随访经产后证实发现胆道闭锁 (1例产后行手术治疗仍存活, 另1例产后因肝功能严重损害, 未行手术已死亡) 。14例胎儿胆囊增大者通过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胆囊未发现异常。3例胎儿胆囊内强回声者经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为胆囊结石, 随访发现胎儿生后6个月内结石均消失。

3 讨论

胎儿胆囊的发育开始于受精后第5周, 胆囊是由肝憩室发育而来, 在理论上怀孕12周之前的胎儿是不能检测出胆囊的, 超声最早显示胎儿胆囊在12~14周, 15周可测量大小, 16周时能分辨出胆囊底、体、颈部[4]。中孕期能观察到多数胎儿胆囊, 16~34周胎儿胆囊显示率保持稳定, 均为90%以上, 35周以后显示率下降到90%以下[5]。胎儿胆囊增大是临床最常见的胎儿胆囊异常形态, 应特别注意是否合并染色体异常或者胆道异常的高风险指标[6]。许多学者研究表明[7], 胎儿胆囊结石是一种很少见的暂时、发生在孕末的病变, 胎儿胆囊结石并不影响到胎儿的预后, 大多数胎儿会在产后数周或几个月内结石消失, 超声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结石的数量和形态, 产后加强对胎儿的随访。胎儿胆囊结石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多数学者[8]认为胎儿胆囊内结石是由胆囊内泥沙物质演变而来, 并由钙、色素和胆固醇沉积而形成结石, 若孕妇雌激素水平增高, 孕妇则会通过增加胆固醇分泌和减少胆汁酸合成从而引发结石形成。

本研究中胎儿胆囊显示率为99.49% (8457/8500) , 不显示率为0.51% (43/8500) 。胆囊不显示可因胆囊收缩、胆囊发育不全和胆道闭锁等引起。本研究中43例胆囊不显示胎儿中41例经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为胆囊无异常, 早期诊断胆囊不显示的原因可能为检查时间段内处于收缩状态不易显示。另2例出生后腹部检查胆囊仍不显示, 因产后2个月持续黄疸、陶土样大便, 后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胆道闭锁, 1例行手术后存活, 另1例因肝功能严重损害而死亡。胆道闭锁作为围生期或后天发生的一种严重疾病, 其预后较差, 需要早期诊断及治疗, 晚期则需要肝移植, 有研究认为胆道闭锁是生后形成, 并非是先天性疾病, 也有学者[9]认为胆道闭锁是炎性疾病引起管道闭塞引起的胆道闭锁, 然而仍有产前胎儿胆道闭锁的记载。有资料[10]报道胆道闭锁患儿胆囊不显示或很小, 因此, 胆囊未见与胆道闭锁具有相关性。在反复产前复查胎儿胆囊未显示时, 应引起高度重视, 此时以产前胎儿胆囊不显示来预测出生儿胆道闭锁效果较好。胎儿胆囊增大为胎儿较常见的胆囊异常, 胆囊增大可见于正常胎儿, 本研究14例胆囊增大胎儿于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为胆囊无异常。本研究3例胆囊内强回声经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为胆囊结石, 随访6个月内发现胆囊内结石均消失, 可推断无论是哪类胆囊内强回声, 其预后良好。胎儿胆囊内异常回声形成原因尚不清楚, 有文献报道[11]胎儿胆囊内异常回声的形成受到母体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也可能与母系使用麻醉剂、胎盘血栓中的血红蛋白降解、溶血性贫血、Rh血型不相容、胆总管囊肿等因素有关[12]。

综上所述, 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发现胎儿胆囊增大、异常回声、不显影等情况, 产前诊断胆道闭锁比较困难, 不可以依靠胎儿胆囊形态异常来做出诊断, 胎儿胆囊超声检测还可以为发现胎儿胆道疾病或者胎儿染色体异常提供一定的参考根据,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好检出胎儿胆囊异常, 产前超声检查中如能认真仔细探查和分析, 正确认识胎儿胆囊异常的临床意义, 可以为临床诊断某些严重的先天异常, 如胆道闭锁等提供重要线索, 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和产科检查的更加细致, 产前胎儿胆囊超声检查是不可或缺的检查, 也是非常重要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好诊断胎儿胆囊异常, 是筛查胎儿胆囊异常的首选方法, 在诊断胎儿胆囊异常中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孕中晚期胎儿胆囊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产前检查孕妇8500例的临床资料, 采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施动态监测胎儿的胆囊状况, 并进行随访。结果 8500例孕妇中共查出胎儿胆囊异常者60例, 其中包括43例胎儿胆囊未显示, 14例显示胆囊增大, 3例胆囊内强回声;43例胆囊未显示胎儿中有41例胎儿通过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胆囊未见异常, 另外2例胎儿经产后证实为胆道闭锁;14例胆囊增大者经产前复查以及产后证实胆囊无异常;3例胆囊内强回声胎儿经产前复查及产后证实为胆囊内结石, 随访发现胎儿在出生6个月内结石均消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好诊断胎儿胆囊异常, 是筛查胎儿胆囊异常的首选方法 , 在诊断胎儿胆囊异常中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常见胎儿发育异常与难产 篇3

1 胎儿发育异常的原因

1.1 滥用药物引起胎儿畸形

有些药物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 这就会对胎儿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妊娠期是不能滥用药物。下列是胎儿畸形的常用药物: (1) 抗生素, 抗生素对胎儿的发育影响是很大。 (2) 催眠镇静剂, 如苯巴比妥可抑制新生儿的呼吸及胃肠道张力, 还可引起肝脏损害;眠尔通可致胎儿发育迟缓;长期服用冬眠灵可导致胎儿视网膜病变。孕期服用苯妥英钠可引起叶酸不足而致畸胎。 (3) 激素类, 比如妊娠早期服用过量的孕酮, 或睾丸酮, 可使女性胎儿男性化。 (4) 维生素a及叶酸缺乏可致胎儿畸形。如果孕妇吃了过量的维生素A也可引起胎儿骨骼畸形。

1.2 环境因素

(1) 放射线:怀孕早期尽可能不做腹部X线透视或摄片, 否则会引起先天性心脏缺陷、小头畸形、死胎等危险。 (2) 化学剂。 (3) 感染因素:常见有孕早期母亲患流感, 单纯疱疹、风疹等病毒感染, 导致胎儿患小头畸形及脑积水等组织或器官畸形。

1.3 其他因素

孕妇本身营养不足、挑食、偏食、厌食或吸烟饮酒等都可引起胎儿畸形。遗传因素也可引起胎儿畸形, 主要是指来自父母亲的遗传物质的异常而造成畸形的因素

2 胎儿发育异常的分类

2.1 全身过大

(1) 胎儿过度发育。如巨大胎儿。 (2) 胎儿病变。如胎儿水肿,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症, 胎儿软骨发育不全症等。

2.2 局部增大

(1) 头部增大。如脑膜膨出, 脑积水, 脑膨出。 (2) 颈部增大。如甲状腺畸胎瘤, 先天性甲状腺肿。 (3) 肩部增大。如肩部肿瘤, 糖尿病巨大胎儿肩幅宽阔。 (4) 胸部增大。如肿瘤, 胸水。 (5) 腹部增大。如尿潴留, 腹水, 腹腔肿瘤, 多囊肾。 (6) 臀部增大。如骶骨肿瘤。

2.3 联体畸形

(1) 等联体双胎畸形。如相等横行联体双胎畸形, 相等纵行联体双胎畸形。 (2) 不相等联体双胎畸形。如不相等的头连胸畸形和寄生胎。

3 胎儿发育异常的诊断及处理

3.1 巨大胎儿

出生体质量≥4000g的胎儿称为巨大胎儿。巨大胎儿的发生主要和糖尿病、产次、遗传等因素有关。国内文献资料显示, 巨大胎儿出生数目占胎儿出生总数的5.62%~6.49%, 20世纪90年代比70年代的巨大胎儿增加了1倍, 且超过4500 g的特大胎儿占0.79%~1.04%[1]。随着巨大胎儿发生率的增长, 医生应根据情况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 以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3.1.1 发生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

从遗传方面来看, 若父母身材高大, 孕妇患轻型或隐性糖尿病, 某些经产妇, 胎儿体质量随分娩次数增加而增加, 部分过期妊娠, 孕妇饮食摄入过多或活动过少都是巨大胎儿可能产生的因素。工人及无职业者中, 多数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孕期卫生知识, 不了解巨大胎儿对母婴的危害, 孕期营养过剩, 活动过少也是巨大胎儿发生的主要原因。

3.1.2 诊断

首先应了解孕妇病史及全身情况, 对孕妇进行腹部检查。胎儿巨大的时候, 测量宫底高度常会高于正常孕妇, 且腹部膨隆较明显, 触诊胎体、胎头比较大, 但应注意鉴别是否为双胎或羊水过多等其他症状。另外, 需通过B超进行辅助检查。

3.1.3 处理

若在孕期检查时发现巨大胎儿, 应同时检查孕妇是否有糖尿病并予以治疗;若为末期, 应该着重检查头盆是否对称, 如有头盆不称应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 如无头盆不称症状而妊娠过期应及时引产, 终止妊娠。需注意产后出血和预防感染。

3.2 肩性难产

肩性难产多见于水肿儿、巨大胎儿、无脑儿及罕见的肩部肿瘤。胎头娩出后, 胎儿双肩娩出遇到困难。胎儿的体质量在4000g以上时肩性难产发生率会增加10倍, 由于胎肩不能及时娩出以及过度牵拉胎头会导致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并发症[2], 病死率高达16%, 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巨大胎儿的分娩要引起足够重视, 防止肩性难产的发生。

3.2.1 诊断

胎头娩出后分娩不再进展, 应该立即进行阴道检查, 并分析停滞原因, 排除是否有脐带过短、脐带绕颈、病理性躯干过大或颈部肿瘤等问题, 若发现胎儿浅见嵌颈于耻骨联合之上, 双肩颈位于出口前后径上, 即可判定为胎肩娩出梗阻。

3.2.2 处理

在阴道分娩过程中, 如果出现肩难产, 千万不要单纯牵拉胎头和胎颈, 应立即选择极度膀胱截石位, 台下助手协助推压耻骨联合上前肩, 使其进入骨盆入口斜径上入盆, 手术者应采用Wood的旋转法。使后肩向上旋转, 让后肩先娩出.继以前肩及儿体娩出。

4 胎儿颈部异常

胎儿颈部异常一般为先天性甲状腺肿、淋巴管瘤、腺瘤和甲状腺畸胎瘤, 产前多难以诊断。X线或B超检查显示为胎头影像增大、胎头仰伸。如果经阴道分娩, 可将肿块分块切割继行穿颈, 胎头即能娩出。阴道手术困难的患者, 应进行剖宫手术。

5 脑积水

胎儿脑积水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 可导致脑室扩张及颅内压的增加, 影响胎儿大脑发育, 严重者甚至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病学预后。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疗法的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5.1 胎儿脑积水的常见病因有

(1) 脑室系统的阻塞:比如先天性肿瘤、脑室内出血等。这类病变往往会导致脑脊液流出脑室途径受阻。 (2) 脑的发育异常:是由于一些散发的、基因缺陷性神经发育异常造成的。例如X一连锁性脑水肿、中脑导水管硬化等。 (3) 宫内损伤:系感染性因素所致, 如风疹、弓形虫病、副流感等。 (4) 其他因素:比如脉络丛肿瘤, 导致脑脊液产生过多, 从而形成脑积水[4]。超声技术是产前常规检查之一。在已经提出的脑室扩张的标准中, 最有价值的是脑室体部宽度[4], 另一判断标准则是侧脑室比值, 即侧脑室宽度 (顶叶侧脑室壁到中线的回声) 与大脑半球宽度 (中线到颅骨内板的回声) 的比值。同时, MRI是诊断胎儿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T2加权成像更具有可靠性[5]。若将超声与MRI相结合, 诊断的可靠性将大大提高。

5.2 脑积水常见处理方法有

5.2.1 通过药物或手术终止妊娠

胎儿脑积水往往与中枢系统畸形伴随发生。严重的会导致生时的病死率上升。因此, 终止妊娠也就成为了治疗本病的手段之一。在英国和法国如果胎儿存在面临出生后精神及身体上的畸形, 终止妊娠被认为是合法的。当然, 适时终止妊娠的指征必须得到有关专家的认证。国内也有过文献报道通过引产来适时终止妊娠以处理胎儿脑积水。但目前未见有文献报道适时终止妊娠的指征。

5.2.2 胎儿脑积水的手术治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胎儿脑积水出现了官内手术治疗。从此, 有了宫内手术与非官内治疗的区别: (1) 胎儿宫内手术治疗:通过研究发现, 早期的宫内治疗能够改善胎儿的大脑发育。而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探索, 宫内手术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案。 (2) 胎儿头颅穿刺技术:目的在于对胎儿头颅进行多次穿刺, 降低颅内压, 以利于胎儿的发育和便于胎儿的分娩。

6 脑膜膨与脑膨出

脑膜膨出内含有脑脊液, 而脑膨出除脑膜与脑脊液外尚含脑组织及神经。

6.1 诊断

脑膜膨与脑膨出在产前不容易确诊, 大多数患者在产程中才能诊断, 当头先露时胎儿头小不易拉出, 当臀先露时胎儿身虽小而后胎头受阻, 发现可疑现象时应以全手伸入宫腔仔细检查诊断。

6.2 脑膜膨与脑膨出处理

囊小或自行破裂者常能够自然娩出, 如发生梗阻, 可穿破肿物放液后, 胎儿即能够分娩出。

7 骶部异常难产

骶部异常多见于骶骨肉瘤、骶尾部畸胎瘤和寄虫胎肢畸形。如果产前不能及时诊断, 在临产后可导致梗阻性难产。可以通过产前B超检查提供帮助, 由于胎儿骶尾部畸胎瘤的胎儿是体表外肿瘤, 检查时易与胎盘、子宫壁及胎儿肢体等相混淆, 出现漏诊现象。该例患者出现的急性羊水增多是否与胎儿骶尾部巨大畸胎瘤有关, 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8 联体双胎畸形

联体双胎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病死率高的畸形, 大多数研究结论倾向于它是由单受精卵分裂、以分离不完全形成的, 其预后视联合程度有差异。联体双胎在胚盘分裂过程中根据分裂的均等程度将联体双胎分为相等联胎, 又名对称性联胎, 如头联、臀联、胸联、腹联、胸腹联等。不相等联胎又称不对称联胎, 两胎大小、排列不一, 小的一胎称寄生胎。

如果发现孕妇有胎儿过大、羊水过多、多肽妊娠及有畸胎史或糖尿病等情况, 应对其超声检查。通过判断脏器畸形部位及类型, 决定胎儿出生后的存活力。

联体双胎常常伴有多发畸形。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系统畸形, 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畸形。如果妊娠中期确诊, 从优生角度来考虑, 为减少对母体的损伤及可能发生的妊娠合并症应该尽早终止妊娠。若联体双胎在妊娠晚期或者临产前才发现, 则应在B超或MRI的仔细检杳下判断联体双胎脏器畸形部位和类型, 从而决定胎儿成活率, 制定治疗联体双胎新生儿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

[2]凌萝达, 预美礼.难产[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372-375.

[3]戴钟英.巨大儿[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4, 10 (增刊) :12.

[4]Von KC, Gupta N, Sutton LN, et al.In utero surgery for hydrocep-halus[J].Childs Nerv Syst, 2003, 19 (7) :574-586.

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超声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常规超声检查怀疑有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胎儿108例临床资料, 孕妇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 (28.7±7.8) 岁, 孕周13~37周, 平均 (27.9±6.7) 周。

1.2 方法:

所有胎儿应用二维或三维超声扫描模式经腹扫查, 同时归纳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通过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计算超声诊断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阳性预测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产前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超声诊断108例, 其中16例前脑无裂畸形, 2例脑积水, 30例胼胝体发育不全, 1例单纯透明隔腔缺如, 5例Dandy-Walker畸形, 8例小脑蚓部发育不良, 46例巨大枕大池。108例胎儿经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93例, 阳性预测值为86.11%。

3 讨论

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常见超声表现为大脑镰缺如、小脑蚓部缺如、侧脑室及丘脑融合、脑中线偏移等。前脑无裂畸形是由于全脑未完全分成左右两叶而导致神经系统和面部的多发性畸形, 也称全前脑综合征[5]。根据全脑无叶畸形可分为:无叶全前脑、半叶全前脑、和叶状全前脑畸形三种病理畸形。完全型全脑无裂畸形 (无脑叶型) 的主要超声征象为大脑镰缺如、透明隔缺如、脑前部的单一脑室等, 典型的单一脑室多呈新月形, 横位于颅内凸面朝前, 无脉络丛回声。可见正中唇裂、眼距近等颜面部特异性超声表现, 中孕早期可发现, 产前超声可明确诊断。半叶全前脑的主要超声征象为前部单一脑室, 后部两个脑室, 枕后叶部分形成, 丘脑融合, 可见眼眶及眼距正常, 扁平鼻等超声表现。叶状全前脑的主要超声表现不典型, 面部结构一般正常。胼胝体发育不全, 透明隔腔消失应高度怀疑此病的发生。无叶和半叶全前脑存活率低, 叶状全前脑虽可存活, 但伴发智力低下[6]。前脑无裂畸形具特殊的超声诊断, 特别是无脑叶型, 根据颅内结构紊乱及面部异常表现, 较早即可做出正确诊断。本组最早诊断的病例孕周为13周, 与相关报道一致[5]。二维超声采集的数据图像通过三维超声图像重建处理, 感兴趣区域图像显示直观, 其所显示的胎儿面部畸形与引产后所见的胎儿面部一致。脑积水主要见于第三脑室扩张, 重度脑积水时双侧室间孔和第三脑室扩张明显, 应与前脑无裂畸形相鉴别。超声诊断脑积水的符合率高, 并可在17~22孕周早期诊断[7], 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7]: (1) 在20孕周之前, 脑脊液可有暂时性失调, 对LVA>1/2的胎儿应注意在20孕周以后再复查, 不可轻易下结论, 20孕周以后LVA>1/2或孕足月LVA>1/3者, 可诊断为脑积水。本组资料显示, 超声诊断脑积水较之血清、羊水的AFP及胆碱酯酶的测定具有准确、简便、无损伤、快捷的特点,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产前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主要有2中方法, MRI及超声, 二者各具优点, 超声检查因使用方便及可重复性, 是产前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主要方法[8,9]。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有两种类型, 完全型和部分型。完全型超声产前诊断较容易, 超声特征为侧脑室在横切面上呈“泪滴状”扩张, 透明隔腔消失, 体部平行排列。侧脑室在冠状面上前角向两侧分离, 位置异常, 呈“牛角形”, 第三脑室上移, 大脑半球裂增宽。胼胝体结构在正中矢状切面上未能显示。部分型超声产前诊断较难, 超声图像表现透明隔腔存在或轻微变形, 仅侧脑室轻度扩张。有探讨Dandy-Walker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 提高产前超声对此类畸形的检出率报道[10], 方法是超声对胎儿颅脑进行重点的检查, 检出的病例与尸检结果比较。结果检出12例Dandy-Walker畸形, 声像图表现为小脑蚓部全部或部分缺失、第四脑室和后颅窝池增宽。本组5例Dandy-Walker畸形与该报道超声图像相符。笔者认为Dandy-Walker畸形二维超声诊断具有特有的颅脑声像图特征, 是诊断的可靠依据。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是指结构完整, 但容积原发性减少[11]。本组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主要超声诊断为小脑横径正常, 蚓部生物学测量小, 上蚓/下蚓正常, 第四脑室顶部正常, 脑桥正常。刘金蓉等[11]认为, 正确使用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和不全的术语, 采用适用于产前诊断小脑畸形的的分类方法, 通过产前三维超声和MRI联合检查并加强随访, 以及产后尸检病理检查配合三维超声或MRI对照检查, 可提高其诊断水平。巨大枕大池, 又称Blake囊肿, 仅颅后窝增大, 具有完整的小脑蚓部和第四脑室, 无幕上脑积水[12]。

总之, 本组108例胎儿经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93例, 阳性预测值为86.11%。说明超声检查方便、省时、安全、有效, 对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确诊率较高, 是产前筛查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有效依据[1]。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常规超声检查怀疑有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胎儿1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产前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超声诊断108例, 其中16例前脑无裂畸形, 2例脑积水, 30例胼胝体发育不全, 1例单纯透明隔腔缺如, 5例Dandy-Walker畸形, 8例小脑蚓部发育不良, 46例巨大枕大池。108例胎儿经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93例, 阳性预测值为86.11%。结论 超声检查方便、省时、安全、有效, 对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确诊率较高, 是产前筛查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有效依据。

胎儿胆囊异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7例单脐动脉病例, 所有患儿产前均经胎儿系统超声畸形筛查确诊, 孕妇年龄21岁~47岁, 平均年龄 (27.2±2.7) 岁;首次检查时间为14孕周~37孕周, 平均检查孕周为 (15.3±3.2) 孕周。

1.2 超声检查[3]

本组研究中, 所选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Accuvix XQ和Voluson730, 利用诊断仪扫查孕妇腹部, 探头频率应控制在3.5~5.0 MHz;扫查范围应为胎儿全身及附属结构, 且应详细、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胎儿腹围、头围、头顶径以及股骨长度等指标;另外, 还需认真观察和记录胎儿全身情况及其他结构存在的异常现象。单脐动脉胎儿仅有脐动脉绕行于膀胱一侧, 可通过膀胱腹部横切面明确其缺失方向, 即明确患者为左侧脐动脉缺失或者右侧脐动脉缺失。

1.3 脐动脉血流频谱分析

在脐带根部能够看到脐动脉的血流信号, 测量并记录血流频谱, 并对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进行对比, 以得到具体比值 (S/D) ;同时将所得结果与健康胎儿的S/D值进行比较, 孕周应在22周~40周的范围内, 若所得S/D与孕周正常值的相差范围大于2个标准差, 可记为异常。

1.4 其他检查和追踪

认真检查胎儿染色体情况和孕妇宫内感染情况, 检查方法采用羊水法或抽取脐带血方式进行。对新生儿出生后的情况进行追踪, 与产前超声诊断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2 结果

2.1 胎儿单脐动脉发生情况分析

本组研究中, 共有11 598例孕妇 (212例双胞胎) 接受产前系统超声检查, 共发现97例单脐动脉, 发生率为0.84%;其中, 89例单胎, 占91.8%, 8例双胎 (其中, 1对双胞胎均为单脐动脉) , 占8.2%。

2.2 胎儿单脐动脉合并其他畸形情况

97例单脐动脉胎儿, 65例左侧, 占67.0%, 32例右侧, 占33.0%。58例为单纯性单脐动脉, 占59.8%;39例合并其他结构类型, 占40.2%, 包括27例左侧 (69.2%) , 12例右侧 (30.8%) 。14例胎儿合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畸形, 占35.9%, 合并畸形类型见表1。

2.3 胎儿脐动脉的血流频谱

对58例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给予脐动脉血流频谱进行分析, 对其S/D值进行测量, 共有3例单脐动脉的S/D值较孕周的正常值范围高2个标准差, 余55例单脐动脉的S/D值处于正常范围。较孕周正常值范围高的3例单脐动脉, 其均为胎儿生长受限 (FGR) , 其中, 1例孕34周, S/D=3.56;孕28周1例, 该孕妇出现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消失症状;孕25周1例, 该孕妇出现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倒置现象。

2.4 胎儿单脐动脉和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

收集的97例患儿中共40例对胎儿染色体进行检查, 其中单纯性单脐动脉18例, 其中16例染色体结果正常, 2例患者染色体检查结果呈多态性;22例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的病例, 其中染色体异常7例, 7例患者中21三体综合征1例, 18三体综合征3例, 13三体综合征2例, 其他染色体片段异常1例。

2.5 胎儿单脐动脉的妊娠结局分析

收集的97例患者中引产42例, 其中39例胎儿同时并发严重结构畸形, 3例单纯性单脐动脉;32例活产, 新生儿平均体重为 (3 032±61) g;15例未结束妊娠, 继续进行监测;8例失访。

3讨论

母体和胎儿主要是通过脐带进行物质交换, 若尿囊于胚胎期内被卷入至脐带内就会导致原有的2条尿囊向脐动脉发展。目前, 临床中单脐动脉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 通常认为其与脐动脉发育不良、萎缩、继发性发生闭锁等因素有关;且环境、遗传等因素都可能会对该病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国外研究表明[4], 单脐动脉发病率约为0.2%, 双胎妊娠率约为单胎妊娠的3倍。以往临床上多将肉眼观察作为诊断单脐动脉胎儿的方法,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日臻完善, 其已发展为临床中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对单脐动脉胎儿具有较高的诊断率。通常情况下, 妊娠第9周, 胎儿脐动脉已经成形, 在第10孕周即可对胎儿脐动脉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在第12孕周经腹部扫描检查, 就能够将胎儿脐动脉显示出来。

本组研究中, 单脐动脉胎儿合并其他结构畸形发生率为40.2%, 其发生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单脐动脉胎儿早期胚胎下半部分血液供通常会产生异常, 进而可对胎儿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下肢等的发育造成影响, 进而导致胎儿畸形。 (2) 单脐动脉可导致胚胎血流动力学紊乱, 造成心血管畸形, 且会促使畸形现象发展至胎头。 (3) 单脐动脉可对脐带下前腹壁的形成造成影响, 可造成腹裂、内脏膨出等的发生[5]。

40例进行脐带血穿刺或者羊水行胎儿染色体检查, 共9例染色体异常, 包括2例染色体为多态性、3例18三体综合征、2例13三体综合征、1例21三体综合征以及1例其他染色体片段异常。表明合并其他畸形的单脐动脉胎儿, 具有较高的染色体异常率。因此, 要加强合并其他结构畸形胎儿的检查力度, 并对其实施胎儿染色体检查。

本组共发现97例单脐动脉, 发生率为0.84%;其中, 65例左侧, 32例右侧;58例为单纯性单脐动脉, 39例合并其他结构类型;14例胎儿合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畸形;40例进行脐带血穿刺或者羊水行胎儿染色体检查, 共9例染色体异常;42例引产, 32例活产, 15例未结束妊娠, 8例失访。

综上所述, 胎儿单脐动脉的左侧发生率较右侧高, 约有50%胎儿单脐动脉合并其他类型的畸形;如合并畸形, 具有较高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大多数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的结局比较良好。

摘要:目的 对单脐动脉预测胎儿异常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运用超声检测脐血管胎儿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产前超声系统对单脐动脉胎儿和胎儿染色体进行检查, 对单脐动脉合并畸形类型、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胎儿结局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共发现97例单脐动脉胎儿, 发生率为0.84%;65例左侧, 32例右侧;58例为单纯性单脐动脉, 39例合并其他结构类型;14例胎儿合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畸形;9例染色体异常, 包括2例染色体为多态性、21三体综合征1例, 18三体综合征3例、13三体综合征2例、其他染色体片段异常1例;42例引产, 32例活产, 15例未结束妊娠, 8例失访。结论 胎儿单脐动脉的左侧发生率较右侧高, 约有50%胎儿单脐动脉合并其他类型的畸形;如合并畸形, 具有较高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大多数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的结局比较良好。

关键词:单脐动脉,胎儿异常,预测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可爱, 史雨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单脐动脉合并先天性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 (6) :766-767.

[2]邓凤莲, 郭燕丽, 段灵敏, 等.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前脑无裂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 25 (4) :256-259.

[3]管雯娜, 王娟, 马娟.产前超声诊断单脐动脉胎儿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22 (6) :422-425.

[4]杨亚河.胎心脐动脉血流监测对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1 (5) :744-745.

胎儿胆囊异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9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的各类胎儿先天异常共4385例,其中胎儿肾脏发育异常共196例,占各类胎儿先天异常的4.47%,产前诊断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平均孕周26.0±3.1周(18~39周)。诊断后一直随访至胎儿出生3个月者共170例;引产20例,未行尸检证实,6例失访。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IU22、GE730或E8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所有胎儿肾脏留取横切面、矢状切面及肾脏血流图,仔细观察双肾大小、位置、有无占位、集合部、皮髓质情况,输尿管有无扩张,膀胱内情况等,均进行详细记录。结合文献报道[1~3]诊断胎儿肾积水的标准:以肾脏横切面为标准平面,测量肾盂前后径扩张程度。轻度:肾盂分离1.0~1.5cm,不伴肾盏扩张;中度:肾盂分离1.0~1.5 cm伴肾盏扩张;重度:肾盂肾盏扩张,伴肾皮质变薄(皮质厚度小于5 mm)。首次发现肾积水后嘱咐孕妇3~4周后复查超声直至分娩。多囊性肾发育不良诊断标准为一侧或双侧肾脏无正常形态,由大小不一的囊肿构成。婴儿型多囊肾诊断标准为双肾增大,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盆腔异位肾超声诊断标准为一侧肾区未见肾脏声像,盆腔内查见肾脏声像。重复肾诊断标准为一侧肾脏增大,肾集合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两者不相通。融合肾分为两大类:双肾在一侧融合者称为同侧融合肾;在中线附近融合者称为两侧融合肾或横过性融合肾;若双肾下极在中线前方融合即为马蹄肾。

1.3 随访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出肾脏异常的新生儿进行超声检查随访。随访时间:对出生的新生儿随访至产后3个月,检查时间为生后3天及生后3个月。对部分引产儿行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分类和发生率

产前检查发现胎儿肾脏发育异常196例,分为9种。其中肾积水88例(占44.90%),双侧23例,单侧65例,共111个肾,其中轻度积水的肾脏35个,中度36个,重度40个;单肾缺如32例(占16.33%)(见图1);双肾缺如4例(占2.04%),其中人鱼序列征2例;多囊性肾发育不良者39例(占19.90%);婴儿型多囊肾4例(占2.04%);肾囊肿8例(占4.08%);盆腔异位肾7例(占3.57%)(见图2);重复肾12例(占6.12%)(见图3);融合肾2例(占1.02%),1例为马蹄肾,1例为同侧融合肾(见图4)。

2.2 不同肾脏发育异常的胎儿产后随访情况及超声诊断符合率

2.2.1 肾积水

产前超声诊断为肾积水的88例孕妇共111个肾积水。35个轻度肾积水中仅3个(8.57%)于孕后期出现积水加重,出生后在外科就诊,因尚无手术指征,继续观察;其余32个肾(91.43%)均为生理性肾积水,出生后随访3个月,积水逐渐减轻10个,积水消失22个。36个中度肾积水中有10个(27.78%)在出生后3个月复查中肾积水加重,达到手术指征,进行了狭窄扩张术或切除术;另外26个(72.22%)为生理性积水,出生后3个月随访积水减轻。40个重度肾积水,其中32个(76.19%)出生后3个月复查超声发现肾盂扩张约2.5~3.0 cm,肾皮质厚度小于0.2 cm,有手术指征,需要进行狭窄扩张术或切除术,可以继续观察的仅8个。轻~中度肾积水肾皮质厚度均大于0.5 cm。重度肾积水肾盂扩张范围约1.5~3.0 cm,皮质变薄,厚度在0.1~0.4 cm,平均厚度为0.35 cm。88例孕妇全部分娩。此外,还有2例产前误诊为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产后随访证实为肾积水者。超声诊断肾积水的符合率为97.78%(88/90)。90例肾积水患儿随访目前未见异常。

2.2.2 单肾和双肾缺如

产前超声诊断为单肾缺如的32例孕妇中引产20例,引产后未进行尸解,未证实肾缺如的超声诊断;分娩10例,随访证实肾缺如;失访2例。有2例产前误诊为盆腔异位肾,产后随访证实为单肾缺如。排除未证实和失访的22例,产前超声诊断单肾缺如的符合率为83.33%(10/12)。单肾缺如的12例患儿随访未见异常。产前超声诊断4例双肾缺如胎儿,都伴羊水量极少或无羊水,其中有2例伴有双下肢融合异常(仅见一条下肢),诊断为“人鱼序列征”;另1例合并胎儿室间隔缺损、足内翻,染色体检查为18-三体综合征。4例孕妇均引产,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双肾缺如,产前超声诊断双肾缺如的符合率为100.00%(4/4)。

2.2.3 多囊性肾病变

产前超声诊断为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39例孕妇全部分娩,出生后随访证实37例,目前肾脏功能正常,病变部分无明显变化,有2例误诊,产后随访证实为重度肾积水。产前超声诊断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符合率为94.87%(37/39)。婴儿型多囊肾4例均引产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例同时合并多指(趾)、脑膜脑膨出,称为Meckel-Gruber综合征。产前超声诊断婴儿型多囊肾的符合率为100.00%(4/4)。8例肾囊肿平均直径约0.65 cm,壁薄液清,产前超声诊断肾囊肿的符合率为100.00%(8/8)。产后随访8例肾囊肿患儿未见异常且囊肿无明显长大。

2.2.4 盆腔异位肾

产前超声诊断为盆腔异位肾的7例孕妇全部分娩,出生后随访证实3例;2例误诊,出生后证实为单肾缺如;2例失访。排除失访的2例,产前超声诊断盆腔异位肾的符合率为60.00%(3/5),随访3例盆腔异位肾患儿未见异常。

2.2.5 重复肾和融合肾

超声诊断重复肾的12例孕妇中有8例超声检查发现似有两个肾盂但无肾盂分离。12例孕妇全部分娩,生后随访6例均发现两个肾盂在近肾门处相连,其中5例肾盂无明显分离,1例有轻度肾盂积水,目前未见异常。随访中,2例失访。另外4例重复肾都伴有上份肾盂积水,产后均证实为重复肾,目前未见异常,有待进一步进行造影检查输尿管情况。排除失访的2例,产前超声诊断重复肾的符合率为(40.00%,4/10)。超声诊断为融合肾的2例孕妇中马蹄肾1例,另外1例为同侧融合肾,产后证实,目前新生儿无特殊。产前超声诊断融合肾的符合率为100.00%(2/2)。

3 讨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泌尿系统异常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对胎儿肾脏的大小、皮髓回声、肾盂分离、皮质厚度等的详细观察描述,能发现大多数胎儿肾脏发育异常[4],是产前观察肾脏发育的有效手段。

3.1 超声诊断肾积水

因为胎儿期特有的生理特点,肾积水是最为常见的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其中大多数为生理性的。目前超声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多数学者认为肾盂扩张大于1.5 cm,或肾盂扩张未达1.5 cm的标准但伴有肾盏扩张,则高度提示梗阻性病变可能。本研究参照文献[1~3]诊断标准,产前诊断为轻度和中度肾积水的患者其皮质平均厚度均大于0.5 cm,出生后随访证实轻度肾积水的患儿中约91.43%为生理性肾积水;中度肾积水中仅27.78%的患儿肾积水加重需手术治疗;而重度肾积水患者皮质变薄,厚度在0.1~0.4 cm,肾盂扩张范围在1.5~3.0 cm,出生后随访证实有76.19%的患儿需要进行外科治疗。所以,产前诊断肾积水,除了观察肾盂分离情况外,还需密切关注有无扩张、皮质有无变薄,其中皮质变薄对预后的判断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宋江虹等报道[5],在同等程度积水的胎儿中,肾皮质厚度大于5 mm者出生后肾积水消失的几率明显高于肾皮质厚度小于5 mm者。本组资料的情况与此一致。

3.2 超声诊断肾缺如和盆腔异位肾

超声诊断胎儿单肾缺如,应仔细观察同侧是否出现肾上腺平行于脊柱,“肾上腺平卧征”为诊断肾缺如的间接征象(见图1),而此种情况羊水量基本正常。本组资料中因排除病例较多(有22例未证实),单肾缺如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33%,此数据还有待今后完善研究方法,扩大样本量后进行更准确的统计。如果羊水量少或无羊水,首先需观察双肾情况。本组资料中产前诊断4例双肾缺如患儿,都伴羊水量极少或无羊水,其中有2例伴有双下肢融合异常(仅见一条下肢),诊断为“人鱼序列征”。双肾缺如为致死性畸形,羊水是观察肾脏功能的“晴雨表”,故此类疾病漏诊率低。如果在正常肾脏区域未见明显肾脏,除了考虑肾缺如外,应扩大扫查范围,盆腔是异位肾最常见的部位。本组资料中产前2例误诊为盆腔异位肾,分析原因是把盆腔较固定的肠管回声误认为是异位的肾脏了,产后纠正诊断为单肾缺如。

3.3 超声诊断肾囊性病变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是一种较常见的肾脏囊性病变,无遗传,超声检查特点是无正常肾脏声像,代以分隔状囊性包块,囊与囊间可以显示实性结构,但无正常肾皮质及集合系统。常发生于一侧,对侧肾脏多正常,预后较好。本组资料显示,其诊断符合率较高达94.87%,仅2例误诊,产后随访发现为肾积水,归结为重度肾积水中的囊与囊相通,而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囊与囊间是不相通的。因此,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应特别注意。随访出生的37例多囊性肾发育不良患儿,发现出生后多囊肾的病变变化不明显,目前未见异常。本组资料中肾囊肿均为单纯肾囊肿,直径小、液体清亮、变化缓慢,出生前后随访囊肿大小无明显变化,肾脏功能正常,预后好。

若出现肾脏体积明显增大,皮髓质无分界时,要警惕婴儿型多囊肾,此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预后差。本组资料中有1例婴儿型多囊肾,伴MeckelGruber综合征,染色体显示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染色体位于17号长臂2区1~4带。另外,双肾缺如中有1例合并胎儿室间隔缺损、足内翻,染色体检查为18-三体综合征。所以胎儿若同时出现多系统畸形,则提示可能存在染色体异常,需要进行染色体分析。

3.4 超声诊断重复肾和融合肾

产前超声诊断重复肾较难,本组资料中排除失访患者后,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仅为40.00%,产前诊断的12例重复肾,有6例是由于部分肾柱突入集合部而误诊。故产前诊断重复肾应谨慎。融合肾是较为少见的肾脏畸形,有同侧融合及对侧融合肾,后者最常见的是马蹄肾,两侧肾下极互相融合多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之前,在产前诊断中的肾脏横切面可显示而诊断。

综上所述,本组分析了9种常见的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疾病,其中肾积水、多囊性肾病变、双肾缺如等诊断符合率较高,均达90%以上。而盆腔异位肾和重复肾因生理变异大,诊断符合率较低,故诊断时应慎重,应嘱咐孕妇定期行超声复查来观察肾脏的变化,减少误诊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终止妊娠。本组资料中多数肾积水、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单肾缺如、肾囊肿、融合肾预后较好,可以定期观察随访;而双肾缺如、婴儿型多囊肾往往为致死性畸形,一般均引产,预后差。

参考文献

[1]Grigaon A,Filionr R,Filiatrault D,et al.Urinary tract dilatation in utero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Radiography,1986,160(3):645-647.

[2]Siemens DR,Prouse KA,Macneily AE,et al.Antenatal hydronephro-sis:thresholds of renal pelvic diameter to predict insignificant postna-tal pelviectasis[J].Tech Urol,1998,4(4):198-201.

[3]Pates JA,Ashe JS.Prenat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dronephro Sis[J].Early Hum Dev,2006,82(1):3-8.

[4]Hormann M,Brugger PC,Balassy C,et al.Fetal MRI of the urinary system[J].Eur J Radiol,2006,57(2):303-3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育考试机构下一篇:外语特色学校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