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机构

2024-10-28

教育考试机构(精选11篇)

教育考试机构 篇1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众多国际一流教育考试机构凭借技术优势和项目研发与推广能力, 不断拓展我国教育考试市场, 给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高考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之一, 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体制改革。面对国外考试机构的强力扩张和《纲要》的改革要求, 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评价需求, 教育考试机构应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 加快专业化建设, 打造核心竞争力, 拓展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我国教育考试机构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 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特定组织机构。目前, 我国已组建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教育考试机构, 但机构名称比较混乱, 有考试中心、考试院、招考办等多种。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考试机构基本上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 管理意识强而服务意识弱, 主观意识强而法律意识弱, 行政意识强而市场意识弱[1], 存在以下突出的不足。

1.缺乏独立性

各级教育考试机构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直属事业机构 (少数为行政机构) , 长期“挂靠”教育行政部门, 以教育行政部门附属机构的形式存在, 并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 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更多体现政府的意志和需要, 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 依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 不能独立地面向社会、面对市场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考试服务。

2.职能定位错位

虽然《高等教育法》已将教育考试决策权与教育考试实施权进行了明确分离, 但长期以来, 教育考试机构一直承担着考试决策与考试实施的双重职能, 担任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集考试决策权、考试实施权、考试监督权于一身, 容易滋生腐败, 导致“权利寻租”、“政府失职”等问题。

3.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教育考试机构多为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在教育考试资源方面形成了实质性的资源垄断, 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 依靠积累的经验、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组织考试, 缺乏市场运营意识和服务意识, 机构设置以管理人员居多, 专业技术人才匾乏, 专业力量薄弱, 在考试项目研发、命题组卷、市场推广、考试评价服务等核心业务方面缺少应有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

二、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内涵

第三方评价也称外部评价, 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做出的评价, 是相对“管理—被管理”、“服务—被服务”等而言的第三方做出的评价, 对于教育考试而言, 是指通过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 与学校、考生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专业机构实施的评价。第三方评价一般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 不是称谓的简单改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专门考试机构向专业考试机构转变

从业务职能分工来说, 教育考试机构是专门担负考试招生职能的特定组织, 而专业则是从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方面来考量的。专业考试机构需要拥有专业的评价人才、评价技术与评价设备, 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优势, 在考试项目研发、命题、推广、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标准。

2.从考试管理型机构向考试服务型机构转变

将原来的管理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 树立服务理念, 以考生为本, 将服务考生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服务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以服务推动机构改革, 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标准, 把服务理念和服务标准内化为能够操作的服务手段, 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3.从教育行政附属机构向独立第三方机构转变

将考试决策权与监督权剥离出来, “政事分离”, 政府逐渐淡出考试市场, 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赋予教育考试机构独立的法律地位, 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考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教育考试机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开展考试评价工作, 并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督与评估。

4.从单纯考试向评价服务转变

改变只考不评的现象, 不仅公布考试的结果, 还要对考试结果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通过深度分析考试数据, 甄别学生学习的强项和弱项, 对考试的结果做出合适的解释, 明确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对教与学提出改进建议。

三、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符合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潮流

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服务性质已成为全球考试领域的一个共识, 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考试机构的社会化趋势, 特别是考试实施职能的社会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全球最大的教育考试与研究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 (ETS) 、英国剑桥大学评价中心、香港考试与评核局等都是独立的专业考试机构, 而非政府部门。

2.从考试大国到考试强国转变的需要

我国是考试的故乡, 同时又是一个考试大国。然而, 除个别特殊考试外, 目前我国尚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考试项目, 在国外也鲜见我国具有知名度的考试项目。任何一个国家的考试机构, 只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服务意识强, 教育考试事业就比较发达, 反之亦然。[2]

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

《纲要》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可见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既是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深入开展的需要, 也是开展“一年多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 深入推动“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必然要求。

4.提升教育考试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国外大多将考试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业, 以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决定考试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教育考试机构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缺乏独立性和竞争意识, 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教育考试机构过于强化政府意志, 工作重心长期偏于人才选拔和考试管理, 弱化了评价和服务职能, 在考试研发、考试命题、考试技术与手段等方面产生了“不该管、管也管不好”的结果, 限制了教育考试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5.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然而, 目前学生评价主要基于标准化考试, 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实施的高考、会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考试的结果都不适宜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3]由于考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考试指挥棒客观存在, 在实际教学中“考什么、教什么”, “考”指挥“教”, 教学围着考试转的情况仍广为存在,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6.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

《纲要》明确要求“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教职成[2011]11号) 中明确指出, “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江苏省教育厅也明确要求,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然而在实际评价中, 由于对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专业背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一些行业企业受自身水平的限制, 往往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而第三方评价在我国刚刚起步, 第三方评价环境不完善, 缺乏相对成熟的评价市场, 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类似ETS、英国剑桥大学评价中心等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专业第三方评价主体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难以有效开展, 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大多流于形式。

四、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的途径

1.做好顶层设计,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 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 应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制度引导。第三方评价是一种市场行为, 由于市场风险和控制失灵的客观存在, 所以要通过法制化手段使评价具有制度性保障, 通过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教育考试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规范和引导教育考试机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开展第三方评价活动。其次, 改变教育考试机构对教育行政的依附关系, 授予考试评价机构合法的地位, 从法律上明确教育考试机构的独立性, 规定其权利、义务及活动范围, 通过公开的程序授予其考试业务。再次,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管办分开”, 逐步将考试招生的政策制定、审核、监督等管理职能剥离。政府应成为考试市场和考试质量的监管者, 加强对考试机构的监督与评估, 审核其命题与考试大纲的匹配程度, 确保考试机构独立、公正、公开的组织考试。教育考试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 申请和组织考试活动, 强化自身在考试研发、考试实施、考试评价、考试推介等方面的能力, 实现教育考试的科学化和专业化。[4]

2.构建核心价值, 树立服务观念

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 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 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责任、公平和质量。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的构建, 树立通过提供一流的考试产品, 为考生、为社会、为政府服务的观念。一是以考生为中心, 以需求为导向, 提供优质测评服务。我们应树立服务意识, 依据考生的测评需求研发考试项目, 在考前、考中、考后为考生提供公平、安全、科学、准确、规范的服务, 树立公正、高效、专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国外考试机构为考生提供模拟试题和网上练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优化考点选址, 为残疾考生提供盲文本试卷、录音带、在考场提供特殊装置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5]二是树立通过提供测评服务促进教育发展的理念。考试数据信息是教育考试机构的特有优势资源, 要在提供考试服务的同时, 充分利用教育考试机构独有的考试数据信息资源, 深度挖掘评价功能, 改变只考不评的现状, 促进教育教学改进与提高。三是树立大服务理念, 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测评的需求。除完成政府委托的考试项目外, 还要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委托开考、引进海外项目等方式, 为社会不同客户量身订做测评项目, 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知识与技能认证, 促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

3.明确核心业务, 提升服务质量

根据教育考试机构的功能定位, 应把“考试研发与命题、考试项目推介、考试实施、考试评价与反馈”作为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业务, 并据此构建高效、有序、顺畅的组织架构, 提升服务质量。

“考试研发与命题”是指编写考试大纲、编题、审题、拼配正式试卷和等值复本等, 在不断完善已有考试项目的同时, 研究开发市场需要的新项目。“考试项目推介”是指宣传和推广考试项目, 接受考生的咨询, 解释考试项目的疑点, 提供指导建议等。“考试实施”是指制定考试业务规程和实施细则, 并在实际运行中结合新技术、新理念加以完善和优化, 不断提高考试业务的专业化水平。“考试评价与反馈”是指对考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针对不同用户制作考试结果分析报告, 及时反馈给考试的利益相关者。核心业务相互衔接, 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环路, 既可以提供整体的服务, 也可以单独提供专业服务。[5]

4.打造核心竞争力, 提升服务能力

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教授和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教授认为,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育考试机构来说,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考试项目、考试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综观国际知名教育考试机构, 都以一流的考试服务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核心考试项目。目前, 由于我国的教育考试机构习惯以行政命令推动考试, 核心竞争力多体现在对考试各环节的管控和组织实施上, 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较差, 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考试项目。因此, 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及核心业务, 以科研为先导、以标准建设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保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着力打造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1) 以科研为先导, 增强竞争实力

科学研究是推进教育考试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考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与意义。教育考试机构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要不断加强考试与评价领域的研究, 增强和巩固科研意识, 确立“科研先行”、“科研引领”、“科研立考”、“科研兴考”的思想, 深刻认识科研在促进教育考试科学发展和考试队伍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机制, 加强科研工作的内驱力与外驱力, 努力掌握新理论、新政策、新技术, 增强竞争实力。在采用“引进、培养、聘用”等方式充实和扩大专业科研队伍的同时, 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研发等多种途径提升科研实力, 实现教育考试机构在测量、考试和评价等领域科学研究的专业化。

(2) 以标准建设为依托, 提高管理水平

标准建设是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标准建设包括考试技术标准和考试服务标准, 不仅要建设考试机构的整体标准、技术说明和工作规范, 还要建立各业务环节与各职能部门的标准与规范, 按考试业务的运作规律设置职能部门, 合理配备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组织管理, 减少各部门之间和各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 减少摩擦费用, 从经验习惯型管理向标准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转变, 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水平, 提升管理效能与服务水平, 适时在教育考试机构中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 增强教育考试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3) 以专业队伍为保证, 提供一流服务

教育考试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工作。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取决于考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的核心保障。应着力做好考试研发、命题、测评及考试推介等专业队伍建设工作。一是要优化考试队伍人员结构, 合理配备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专长;二是加强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交流合作、外出学习、学历提升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高考试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外脑的作用, 通过咨询、合作等形式, 借用各高校、考试机构、研究机构的力量, 共同完成一些高、精、尖的业务。

(4)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推动考试命题和考试手段现代化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考试命题和考试手段的现代化要求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构建教育考试与评价信息系统, 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考试指挥系统、国家教育考试题库系统。开展计算机化考试 (CBT) 、计算机自适应考试 (CAT) 和基于网络的考试, 没有一个相当成熟的题库是难以完成的。题库建设对于提升命题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命题质量、命题安全, 推动考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ETS通过工作流程标准化, 建立大规模题库,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考试过程的各个方面,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化考试解决方案, 使得每年能够从容组织数千次的考试。

教育考试机构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改革是考试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高考制度改革,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是一个集科学性、综合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长期工作。我们应直面挑战, 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 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价值, 明确核心任务, 以科研为先导、以标准建设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保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着力打造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我们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评价需求, 与国外考试机构展开竞争, 向考试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戴家干.从教育考试看教育考试机构的职能与定位.中国考试, 2006 (2) .

[2]戴家干.谈教育考试机构的职能与定位.教育与考试, 2007 (1) .

[3]张静.关于加快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考试研究, 2012 (6) .

[4]陆建明.教育考试机构管理体制的比较与改革方向述评.中国考试, 2008 (6) .

[5]乔丽娟, 赵彤璐.对我国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2006 (7) .

教育考试机构 篇2

注:本文档是浙江会计继续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新旧对比三次课后练习的习题汇总,并未包含所有试题库试题,仅供参考!

判断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题号:Qhx005591]

A、对

B、错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支出总表采取结余计算和结余分配合二为一的形式编报。[题号:Qhx005592] A、对

B、错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坏账损失采用直接转销法,即坏账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不再提取坏账准备。[题号:Qhx005589] A、对

B、错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但需要提取修购基金。[题号:Qhx005590] A、对

B、错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会计要素不包括()。[题号:Qhx005583] A、资产B、负债C、费用

D、净资产

6、在计算可供用于分配的结余时,下列内容不在内的是()。

[题号:Qhx005586]

A、财政补助收入

B、医疗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财政补助结转(余)

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净资产不包括()。

[题号:Qhx005585]

A、固定基金

B、投资基金

C、财政补助结转(余)

D、其他限定用途结转(余)

8、下列不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资产的是()。

[题号:Qhx005584]

A、财政应返还额度

B、应收医疗款

C、待摊支出

D、待摊费用

单选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净资产不包括()。

[题号:Qhx005585]

A、固定基金

B、投资基金

C、财政补助结转(余)

D、其他限定用途结转(余)

2、在计算可供用于分配的结余时,下列内容不在内的是()。

[题号:Qhx005586]

A、财政补助收入

B、医疗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财政补助结转(余)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会计要素不包括()。

[题号:Qhx005583]

A、资产

B、负债

C、费用

D、净资产

4、下列不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资产的是()。

[题号:Qhx005584]

A、财政应返还额度

B、应收医疗款

C、待摊支出

D、待摊费用

多选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适用于()。[题号:Qhx005587] 查看答案

A、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B、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

C、乡镇卫生院

D、公立医院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支出总表的附表包括()。[题号:Qhx005588] 查看答案

A、医疗收支明细表

B、药品收支明细表

C、业务收支明细表

亲子户外教育机构推荐 篇3

编辑推荐:位于北京,是国内较早进入亲子游领域的儿童体验式成长平台,提供自营活动和亲子游资讯的网络平台,为3~12岁的孩子打造“童趣学院”,由教育专家进行活动体系和内容的开发,同时纳入经过精心甄选的、符合学院课程属性的供应商内容,推出了包括童军、科学系列、玩转博物馆等专业在内的系列特色课程,让孩子在游玩中探索世界、感知快乐、学会合作。

蒙特尔成长教育

编辑推荐:持续七年开展营地教育课程,拥有两万多名会员,开设了观鸟自然营、亲子野趣营、夜宿海洋馆、心智拓展营等专项主题营,专注于儿童情商和社会性发展,通过成长教育为主,亲职教育、探索教育为辅的方式,帮助儿童培训自尊自信、合作交往、情商和领导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创始人团队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教育行业、美国户外营地教育的深厚背景。

林间小孩

编辑推荐:位于北京,为4~15岁的孩子或家长提供户外教育、自然教育等服务,基于易子而教、亲子共育、观察分享等理念,着重于成体系的课程开发设计,践行LNT无痕山林的环保理念,促进城市儿童重建与自然的身心连接。机构创始人有心理学和教育行业的背景,主要工作人员曾接受过中国登山协会户外指导员、无痕山林、红十字会急救员培训等专业培训。

盖娅自然学校

编辑推荐:位于北京,以“自然之友”20年的环境教育为基底,专注于自然教育的社会型企业,许多从学校出来的“自然体验师”开始自然教育领域的创业。课程体系吸收了日本自然学校、德国森林幼儿园的元素,融入“完全教育”、“亲子共育”、“完全的情感体验”等教学理念,通过体验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打开自然的开关,最终引导人们将环保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培育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

漫道大自然教育

编辑推荐:2014年9月开始,属于北研大自然课程上海地区的合作方,是经政府认证批准的 “大自然教育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推出专题儿童主题培育活动,通过平衡法则、融入法则、系统法则三大法则,重新建立儿童和自然的连接。教练团队拥有北研大自然教育科研院颁发的《CAN大自然教育指导师执业资格证书》以及大量户外登山探险活动经历。

云南在地自然教育

编辑推荐:成立于2012年,位于昆明,致力于自然教育实践的社会型企业,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来启发青少年和成人对自然的情感与尊重。创始人之一王愉,拥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分校环境教育硕士学位,为了能够提供持续陪伴和成长体验的空间,在地已经建设了自己的自然学校,计划通过2~3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然体验、自然游戏、体验式园艺和户外教育为主题的自然学校。

小路自然教育中心

编辑推荐: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于2014年1月,位于上海,主要为有志于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和个人提供课程设计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业务主要包括自然学院、自然体验中心、平行自然网络与CSR协助计划,特色课程包括自然魔法、森林物语、五感绘自然、自然游学等。致力于推动自然体验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整合自然教育行业资源,成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心。

乐享自然教育工作室

编辑推荐:位于福建福州,以“生态、生活、生命”为核心理念,采用“自然流水学习法”,通过感官体验、观察记录、自然创作、自然探知、生命教育等进阶式课程设计开发系列特色课程,在乡村成立保留传统文化和生活化的自然学校,已在武夷山桐木村、南平宝珠村、西双版纳植物园、秦岭华阳镇、广西梧州、台北阳明山及城市举办营队,以“培育有能量、有自然守护行动力的大地之子”为行动目标。

浅谈教育考试机构的财务预算管理 篇4

一、教育考试机构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财务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后勤服务工作, 也不是单纯的算账报账工作, 同理, 财务预算工作也并不是简单的对资金的预算, 它不仅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教育机构进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参考依据。我国有明文规定, 所有涉及教育考试的收费业务都必须由教育考试机构负责收取, 其他任何没有受到财务处的委托或同意的单位或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1]。在新形势下, 教育考试机构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 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 财务预算管理在教育考试机构的深化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极大的推动了教育考试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考试机构财务预算管理作为国家财经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能够从制度层面对教育考试机构的财务管理进行规范, 避免财产损失。财务预算是整个财务管理的灵魂, 是协调内部工作的重要工具, 它首先要对会计资料进行了解、调查、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机构未来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对资金的使用和筹措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安排[2]。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教育考试机构能够对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支配, 避免出现经费预算与经费项目管理间的脱节现象。由此可见, 财务预算管理在教育考试机构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考试机构的各级领导和成员都要性政治高度和全局观出发, 进一步统一思想, 充分重视财务预算管理, 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管理职能。

二、加强教育考试机构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 增强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要想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首先必须要建立业务部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财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预算管理效果, 增强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财务预算业务部门首先应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有关规定, 将各项业务预算管理都纳入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中, 并结合本部门实际, 对预算、决策以及执行、监督等各项流程进行健全和完善, 另外, 还要积极对责任进行划分, 明确权责, 进而保证预算完整, 提高管理质量, 避免由于财务预算失误而造成的资金浪费[3]。

(二) 维护预算严肃性和权威性, 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预算涉及业务开展的全过程, 并对业务部分的收入、支出等各方面的目标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充分体现了业务部门内部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成立预算管理小组的方式, 维护预算严肃性和权威性。小组主要以教育考试机构负责人为组长, 其他业务部门为成员, 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对次年财务预算的审核和批准, 另一个是对当年预算超支的项目组织听证会, 并要求业务项目负责人汇报经费支出的明细,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调研、论证, 判断是否要追加预算。

(三) 要加强预算项目管理, 并实施经费分配分级管理制度

在财务预算管理中, 要对正常运作的人员经费及办公经费以及仪器设备购买、人才引进等进行全面的预算项目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递交项目申报, 并由财务部门以项目的目的、计划和效益为基础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然后结合教育考试机构的财务情况, 将其列入年度预算。另外, 还可以实施分级财务管理制度, 以“经费包干、专款专用、节余留用、超支核减下年度指标”为原则, 并定期总结和分析机构各个部门的经费使用的情况, 依据预算对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考核。

(四) 加强预算监督管理

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要做好预算监督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 把好事前关。财务部门要以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为依据, 严格执行各项财务预算, 若支出项目与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审批程序不符, 则可不予执行;第二步, 做好监督工作。跟踪了解和检查是监督的主要途径, 在监督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财务预算的职能部门对财务预算的实施情况, 当实施中出现与预算不符时要积极的给予干预措施, 分析原因, 并及时提出调整预算计划和申请[4];第三步, 做好事后分析。总结是获得经验的有效途径, 财务部门在年度结束后要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编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项目出现偏离预算、超预算等问题的原因, 并以报告的形式上报给领导。

三、总结语

教育考试机构是履行国家教育考试职能的部门, 主要负责各项涉及到教育考试方面的收费业务, 它不仅在树立“国家考试、公平公正”形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在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加强教育考试机构财务预算管理对于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 教育考试机构要积极通过增强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以及加强预算监督等途径加强预算管理, 努力提高经费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这对于提高教育考试机构的业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华.强化学校财务会计工作的对策[J].知识经济.2010 (18) :73-74.

[2]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绩效管理研究课题组.教育考试机构绩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J].学习月刊.2007 (10) :105-106.

[3]邓道玉, 李承伟, 喻爱珍.关于加强教育考试机构管理与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招生考试.2008 (16) :98-99.

机构编制知识考试试题 篇5

机构编制知识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题,每题1分,满分90分)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已经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起施行。

A、2007年4月1日 B、2007年5月1日 C、2007年7月1日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共()30条,对地方各级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条例的适用范围、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以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A、6章 B、5章 C、7章

3、编制实名制,是将编制管理与()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数额,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部门、单位定编到人,并将编制数额和配备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

A、岗位管理 B、人员管理 C、机构设置

4、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主体是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A、纪检机关 B、监察机关 C、审计机关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

A、《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B、《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的原则。A、高效、协调 B、精简、统一、效能 C、工作需要和精干

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A、中央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8、()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管理职责,并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9、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和核拨经费的依据。A、领导成员 B、工勤人员 C、管理人员

10、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A、人才流动开发 B、干部选拔任用 C、财政预算

11、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规定的编制。禁止擅自()。对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A、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 B、增加编制和补充人员 C、设置机构和补充人员

1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A、司法机构 B、行政机构 C、事业机构

13、全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试点县是张掖高台县和()A、山丹县 B、酒泉瓜州县 C、庆阳镇原县 A、职责 B、性质 C、任务

14、按照省编委《关于落实党政群机关消化超编人员的通知》(甘机编发„2008‟31号)要求,要在()前完成消化超编人员工作任务。A、2011年底 B、2012年底 C、2013年底

1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A、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人事行政管理机关 C、机构编 制管理机关

1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备案。

A、党委 B、人大常委会 C、政协

1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行政机构承担。

A、一个 B、两个 C、两个以上

18、行政机构之间对()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A、职责划分 B、编制划分 C、人员结构比例划分

1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应当严格控制;可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置。A、群众团体 B、议事协调机构 C、事业机构

20、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的条件和期限。

A、撤销 B、合并 C、转制

2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A、常设机构 B、办事机构 C、派出机构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确定(),所需要的编制由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解决。A、编制 B、职数 C、经费

2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该行政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审批。

A、内设机构 B、派出机构 C、议事协调机构

2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编制,应当根据其(),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

A、人口及地域 B、经济状况 C、所承担的职责

25、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A、特殊用途 B、数额多少 C、不同类别

2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A、行政编制 B、事业编制 C、政法专项编制

27、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A、专项管理 B、总量管理 C、宏观管理

2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调整()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A、人员 B、编制 C、职责

2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确定。A、党组成员 B、领导职数 C、干部配备

30、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A、公安部门 B、法检两院 C、监察机关

3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提交机构 编制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A、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B、本级人民政府 C、上级人民政府

3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A、主要依据 B、参考依据 C、唯一依据

33、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的行为,都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A、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B、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 C、党风廉政建设规定

34、违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责令限期改正 B、进行查处 C、移送司法机构

3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所称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行政机构和()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A、事业单位 B、中介机构 C、国有企业

36、地方的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拟定,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

A、党委 B、人民政府 C、编委

37、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A、加强管理 B、调查核实 C、审核审批

38、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

A、法定 B、规定 C、既定

39、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国务院所属的行政机构;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及其所属的()和事业单位。

A、社会团体 B、行政机构 C、企业单位

40、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督促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编制和()等情况,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者社会公开。A、在册人员 B、实有人员 C、离退休人员

41、在调查核实过程中,被调查的单位和人员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A、行政复议 B、投诉 C、申辩

42、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调查核实有关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并应当进行督办;必要时,可派出督促检查组进行督查。

A、责成 B、通知 C、告知

43、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转的查核件,应当在()内报告办理结果;逾期不能报告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A、30日 B、45日 C、60日

44、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监察机关处理;不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任免机关处理;涉及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A、法人 B、有关责任人员 C、有关人员

45、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制度,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是()。

A、12315 B、12310 C、12345

46、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使用()的其他机关、团体的监督检查工作依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A、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 B、行政编制 C、事业编制

47、()的审批权限在中央,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审核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有关群众团体机关的行政编制和地方各级行政编制总额。A、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 B、行政编制 C、事业编制拨

48、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有关群众团体机关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以上机构设置的审批权限在中央。

A、副厅(局)级 B、正厅(局)级 C、副省(部)级

49、严格控制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工作任务增加的部门,所需机构编制主要通过()和调剂解决。A、内部整合 B、新增 C、划拨

50、根据甘肃省编委下发的《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实名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项内容。A、21 B、22 C、25

51、今年3月23日,中央下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意见》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了时间表:到()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A、2013年 B、2015年 C、2020年

52、中央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对地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A、行政编制 B、工勤编制 C、事业编制

53、除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A、行政职能 B、公益职能 C、后勤服务职能

54、严格控制()的使用范围。事业编制只能用于事业单位,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混合使用。A、行政编制 B、事业编制 C、专项编制

55、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按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A、人员 B、经费 C、编制

56、事业单位改革的“三驾马车”分别是:以组织和人事部门为主的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本身的经营性、公益性改革和()。A、工资改革 B、体制改革 C、分类改革

57、各业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A、必须 B、可以 C、不得

58、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配备工作人员和(),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银行才能开设账户并发放工资。

A、核定工资、核拨经费 B、调配人员、发放工资 C、评定职称、核拨经费

59、对超编进入的人员,组织(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用(任)、调任手续、核定工资,财政部门不得纳入(),公安部门不得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

A、供养范围 B、预算范围 C、统发工资范围

60、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规定,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不准超()、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不准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行政和事业编制、冒领财政资金。A、计划 B、职数 C、范围

61、对上级业务部门以下发文件、召开会议、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打招呼等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要()。

A、积极采纳 B、不予理睬 C、严肃查处

62、机构编制实行()审批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增减,都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提交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A、联合 B、协商 C、“一支笔” 63、全市机构编制系统自身建设年活动共分()个阶段,目前已进入总结提高、扩大成果阶段。A、3 B、4 C、5 6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发布于()。

A、1998年10月25日 B、2004年6月27 日 C、2007年5月1日

65、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负责实施事业单位的()工作。

A、机构编制审批 B、机构改革 C、登记管理

66、事业单位的登记、备案或者变更名称、住所以及注销登记或者注销备案,由()予以公告。

A、主管部门 B、法人单位 C、登记管理机关

67、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职能、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等。

A、事业单位法登记 B、人员结构 C、资产

68、党政机关“三定”内容包括:定职能、()、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A、机构 B、内设机构 C、人员结构比例

69、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构成()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犯罪 B、犯法 C、犯规

70、开办资金比原登记的开办资金数额增加或减少超过(),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A、10% B、15% C、20%

71、《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2月4日省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起施行。

A、2009年4月1日 B、2009年5月1日 C、2009年7月1日 72、《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共()52条,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涉 及的机构设置和调整、职责配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基本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A、6章 B、5章 C、7章

73、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设立()A、办事机构 B、若干岗位 C、办事机构或若干岗位

74、县级以上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核定4—5名的,其编制标准应当在()范围内。

A、11-20名 B、6-10名 C、21名以上

7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工勤技能人员,执行行政编制的比例配备,并应控制在()以内。A、10% B、15% C、20% 76、事业单位领导职数核定3—4名的,其事业编制标准为()。A、11—50名 B、51—100名 C、101—200名

77、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编制在11名以上的,其领导职数核定()。A、1—2名 B、2—3名 C、3—4名

78、中央编办、监察部印发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自()起施行。

A、2007年1月13日 B、2007年2月13日 C、2007年3月13日

79、《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由2009年6月10日中纪委书记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自()起实施。

A、2009年6月17日 B、2009年5月17日 C、2009年7月17日 80、超机构限额设置机构或者变相增设机构,擅自设立机构或者变更机构名称、规格、性质、职责、权限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第()条规定处理。A、六十四 B、一百二十七 C、八十二

81、违反规定增加编制或者超出编制限额录用、调任、转任人员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A、六十四 B、一百二十七 C、一百六十三

82、擅自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A、六十四 B、八十二 C、一百一十四

83、违反规定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

A、一百三十六 B、八十二 C、一百六十三

84、具有机构编制审批权的机关在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责时,有超越权限审批机构,超越权限审批编制种类、编制的,以及违反规定核定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行为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

A、一百三十六 B、一百二十七 C、一百一十四

85、伪造、篡改、虚报、瞒报或者拒报机构编制统计资料,造成不良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

A、一百三十六 B、一百二十七 C、一百六十三

86、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A、一百三十六 B、八十二 C、一百一十四

87、妨碍、干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或者机构编制违纪责任追究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A、一百三十六 B、一百六十三 C、一百一十四

88、在机构编制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除《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明确规定的外,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A、一百二十七 B、八十二 C、一百六十三 89、经集体研究决定,导致机构编制违纪行为发生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条的规定处理。A、二十八 B、八十二 C、一百一十四

90、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精神,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划分为三大类别,即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实施相应的改革和管理。

A、行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 B、从事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 C、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91、()专项行政编制的调整,由相关省直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A、公安机关 B、国家安全机关 C、司法行政机关

92、《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赋予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权力是()。

A、通报批评权 B、责令纠正权 C、建议处理权

93、“三定”规定就是对一个部门的()等三大内容进行确定。A、主要职责 B、内设机构 C、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

94、机构编制管理不准()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和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

A、超编进人 B、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内设机构的级别 C、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

95、中央、省上机构编制管理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副县级以上机构设置的审批权限在()机构编制部门,副科、正科级机构设置的审批权限在()机构编制部门。

A、省 B、市 C、县区 张掖市纪念中纪委《解释》颁布实施两周年

机构编制知识考试答题卡

姓名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答案(请在题号下的圆圈中涂黑正确答案)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001○●○ 002●○○ 003○●○ 004○●○ 006○●○ 007●○○ 008●○○ 009●○○ 011●○○ 012○●○ 013○○● 014●○○ 016○●○ 017●○○ 018●○○ 019○●○ 021○●○ 022●○○ 023●○○ 024○○● 026●○○ 027●○○ 028○○● 029○●○ 031●○○ 032○●○ 033●○○ 034●○○ 036○●○ 037●○○ 038●○○ 039○●○ 041○○● 042●○○ 043○○● 044○●○ 046●○○ 047○●○ 048●○○ 049●○○ 051○○● 052○○● 053●○○ 054○●○ 056●○○ 057○○● 058●○○ 059○○● 061○○● 062○○● 063○●○ 064○●○ 066○○● 067●○○ 068○●○ 069●○○ 071○●○ 072●○○ 073○○● 074○○● 076○●○ 077○○● 078○●○ 079●○○ 081○●○ 082●○○ 083●○○ 084○●○ 086○○● 087○●○ 088○●○ 089●○○ 091●○● 092●●● 093●●● 094●●● 13

向民办培训机构学教育 篇6

一、舒心宜人的教育环境

步入培训机构,教室更像是一间间温馨优雅的儿童房,绿色的主旋律,活泼的图案设计,温馨而自然的挂件,将学校装扮得如同家庭一样温馨。而班级里孩子的座椅是分散的,没有传统的讲桌。在培训机构走廊及大厅里摆放着沙发与座椅,还有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书,这是孩子们课间休息的场所。总之,这家培训机构无论给孩子还是家长的第一印象都是舒心宜人,而这点是否值得我们传统学校借鉴呢?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学校是否拉远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强化了学校的严肃性与规整性呢?

二、简单高效的教育计划

在培训机构每间教室的门口都有一张活动展板,上面是教师周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目标,第二部分是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是课下作业要求。一张简单的A4纸,将教学目标明确化,使学生学的有目标,使家长辅导有针对性。这样的教学计划虽然简单,却很实用,比起诸多公办学校教师厚厚的备课本以及详尽细致的教学计划来说,这样的教学计划虽然简单却是高效的,完全不存在抄写应付检查的状况,而这也正是培训机构高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亲切平等的教育方式

教师站在中间,学生围坐在教室四周,回答问题喊:“Lili,me,me。”这是教师对初入班级学生的要求。下课时,我悄悄地问孩子:“喜欢老师吗?”孩子说:“喜欢,这里没有老师,只有大姐姐。”看来,教师亲切平等的教学方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拥有如此平等自然的教育方式,学生又怎能不幸福快乐呢?在培训机构看来,学生进入培训机构购买的是优质的教育服务,因而,在上课期间,教师就要给孩子一段幸福而快乐的时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这里没有传统的师道尊严,有的只是平等、民主与自由,而这样的教育不正是某些公办学校所缺少的吗?

四、活泼有趣的教育评价

下课之后,孩子拿来几张积分卡片给我,让我带他去领取礼物,原来短短两个小时的课,孩子就领到了四十分的积分卡。我们拿着积分卡来到兑奖处,看到奖品五花八门,有玩具熊,有书籍,有饰品,但再一看兑奖的分值,最低三百分,最高五千分。看来,教师是想利用积分卡的形式激励学生持续学习,不断努力呀!积分卡只是一种外在的教育评价形式罢了,而这种评价方式却无形中激发了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五、透明开放的教育监督

在家长休息室的墙壁上,培训机构安装了教学监控设备,家长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孩子以及班级教师的表现,这样的形式不仅需要足够的自信,而且需要足够的实力,家长的监督也在激励着教师努力提高专业素养。透明开放的教育监督,可以让学校的管理趋向优化,也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快速化,这点也值得公办学校学习。■

教育考试机构 篇7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C) is abstract but does exist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nd make a difference.Siehl and Martin state that OC is"the glue that holds an organization together through a sharing of patterns of meaning" (Siehl and Martin, 1984:227) .To Hofstede, he believes that“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re 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that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organization from another” (Hofstede, 2008:391) .Hence, OC is so essential that it distinguishes an organization from other ones by the unique elements like values, beliefs, ideas, attitudes etc.The connotation of OC should be known bet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organization.

1 Literature Review

1.1 Typologie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C)

Many researcher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ies on OC and advanced plenty of typical theories, but in this paper, three main theories of OC are reviewed–Schein’s, Handy’s and Hofstede’s so that some vertical and lateral perspectives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and the OC in my workplace can be better analyzed.

1.1.1 Schein’s Model

Schein states that the elements of OC exist at three levels:artifacts, espoused values and 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He treats basic assumptions a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and values and artifacts as the observed manifestations of the essence (Schein, 1985:14) .

In this three-level model, the first and most visible level is artifacts which contains behavior patterns and such outward manifestations as“physical space, the technological output of the group, its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artistic productions, and the overt behavior of its members” (Schein, 1985:14) .One can judge som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 from these physical attributes just as one can estimate others’characters from the way they dress or the way they behave.Although artifacts can visibly indicate features of OC, they are often not easy to be deciphered and interpreted (Schein, 1985:14) .If one wants to deeply know more about an organization, he/she should move on to the second level and analyze the“central values”–espoused values, which is a“greater level of awareness” (Schein, 1985:14) .They are“the social principles, goals, and standards held within a culture to have intrinsic worth” (Hatch, 1997:214) , shared by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determine what they should do or should not do.The third and deepest level is basic assumptions, which is the core of an OC, underlying and deep in members’mind;they are not easy to be sensed or seen because they are taken for granted by members and are not easily recognized (Schein, 1985:18) .Schein narrates that the implicit assumptions guide members’behaviors and tell them how to perceive, think about and feel about things. (Schein, 1985:18) .To sum up, the existence of organizational artifacts is guided by the inner espoused values.And the values actually reflect members’basic assumptions which are out of members’consciousness and are“the essence”of OC.The three levels are not independent;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different extent.

1.1.2 Hofstede’s theory

Hofstede shares a similar viewpoint to Schein’s that practices including symbols, heroes and rituals are“superficial manifestations of culture”, but it is the“deeper, underlying level of values”that“determines the meaning to people of their practices” (Hofstede, 2008:393) .Through a series of in-depth studies, however, he argues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s“reside mostly in practices and less in values”and he lists six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OC which are shown below (Hofstede, 2008:394) .

1) Process oriented versus results oriented.In the former one, which concerns with means, people avoid risks and keep everyday routinely the same.In the latter one, however, which concerns with goals, people put in“maximal effort”and enjoy unfamiliar situations as well as new challenges. (Hofstede, 2008:397)

2) Employee oriented versus job oriented.Organizations in employee-oriented culture concern for people and take account of their personal problems and welfare;while those with job-oriented culture mainly focus on“getting job done”but not on employees’welfare. (Hofstede, 2008:399)

3) Parochial versus professional.People working in the former culture may feel that organizations consider their“social and family background”as much as“their job competence”.But people in the latter one may be hired by the organizations“on the basis of job competence only”. (Hofstede, 2008:399)

4) Open system versus closed system.In an organization with open system, people“open to newcomers and outsiders”.A new person can fit and integrate into the organization quickly.In the latter system, however, people may feel they are“closed and secretive”.They have to spend a long time to“fit into the organization”. (Hofstede, 2008:399)

5) Loose control versus tight control.These two dimensions deal with the“amount of internal structuring in the organization”.In a loose-control organization, the working atmosphere is relaxed with ease.But the latter one is in the opposite.Work is controlled in a tight order. (Hofstede, 2008:399)

6) Normative versus pragmatic.These two dimensions deal with the“external structuring”.The normative organizations stress“inviolable rules”and“correctly following organizational procedures”rather than“results”.But the pragmatic organizations emphasize on results rather than“correct procedures”. (Hofstede, 2008:399)

Hofstede tends to explore OC widely through more visible practices, while Schein tends to dig out OC deeply from more invisible awareness.Both of them, however, believe that any organizations have their different cultures at the“external”and“internal”levels and the OC at these two levels interplay with each other.

1.1.3 Handy’s model

Handy takes the view that currently organizations mainly embrace four cultures.He uses four images as symbols to vividly illustrate his different concepts of the four OCs.

1) Club Culture.Handy pictures this culture as a spider’s web.The closer to the centre the encircling lines are, the more power and influence they have.So“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pider matters more in this culture than any formal title or position description.” (Handy, 2000:20) .And nepot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t. (Handy, 2000:21)

2) Role Culture.A Greek temple is the image for this culture.The pillars“represent functions and divisions in a role organization”, linked by“tension wires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Handy, 2000:23) .With clear job descrip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pillars (the departments) of the organization carry out decisions made by the pediment (the top management) within a highly defined structure and through predicable and explicit procedures (Handy, 2000:23-5) .Organizations in this culture usually form hierarchical bureaucracies;people in them are quite satisfied with their definite role description and responsibility, appreciating“stability”and“predictability”and think“routine is desirable and efficient” (Handy, 1990:158) .

3) Task Culture.Handy describes it as a net which“draws resources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to solve particular problems.Organizations in this culture focus on solv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with expertise that identifies problems first, then builds up all sorts of resources and allocates manpower so that the solution can be reached finally (Handy, 2000:27-8) .People inside are excited with new problems and new situations, loving novelty, being not interested in one’s length of service or titles but in one’s capability and commitment to the task. (Handy, 1990:160-1)

4) Existential Culture.This culture is symbolized by“a cluster of individual stars, loosely gathered in a circle”.Professionals, specialists or experts gather together and perform their own skills in the organization.Unlike the other three cultures which consider that the individuals are“subordinate to the organization”and help it reach its goals, the existential culture considers the other way arou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organization is 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the individuals achieve their purposes. (Handy, 2000:32)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it can be seen that OC is abstract, but it can be explored and understood through the“external”and“internal”aspects.Different organizat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The three theories provid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OC.Thereamong, Schein’s model helps vertically analyze OC and dig out the nature of it;while Handy’s and Hofstede’s theory help laterally compare and figure out the most possible types.Therefore, the OC of my workplace is going to be explored in the light of these three theories.

2 Descrip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C) in Open College

In this part, the OC of Open College will be described and analyzed.Whereas,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Open College (CCEOC) is a whole teaching unit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DUFS) , a key and popular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Offering training just for self improvement but not for awarding formal qualifications, however,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differs from Open College and it is not a focus in this paper.Open College, as a language teaching institute with its unique purpose of establishment, has a specific OC affecting the TESO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in it.It is an attractive object for analyzing how OC impacts on the TESOL classroom because its special system and running goal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faculties of GDUFS.Schein’s model is used to figure out the cultural nature of the college from the artifacts, espoused values and basic assumptions.Hofstede’s and Handy’s theories help to identify more features and the most possible types that Open College belongs to so that a close look can be taken at what happens in the TESOL classrooms and how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OC.

2.1 The Artifacts of Open College

According to Schein, artifacts is the most visible level of OC (Schein, 1985:14) .Cultural features can be more easily identified from artifacts first, just like one’s characters can be judged by his/her appearance and behavior.Here the 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of Open College, its public promotions, physical layou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eachers&student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will be described.

2.1.1 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Established in 2000, Open College is an institute in GDUFS that offers open education with training courses of many subjects and especially with training for learners to pass the 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 (STHEE) to obtain a diploma, associate degree or bachelor degree.Open education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system in Guangdong is a new educational mode 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99 for the needs of people who fail to be enrolled in universities but still want to obtain an official degree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brochure) .At present, Open College provides relevant trainings of 16 majors in 4 departments, namely the English Department,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English, the Japanese Department and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The language training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owerful.

2.1.2 Public Promotions

With over 10 years’development and effort, Open College have won the honors for many times of the“Model Organization of Assisting Learning in STHEE”, the“Advanced Unit of STHEE”and the“Advanced Uni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Guangdong”etc.Now Open College has become a nationally influential institution of ope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s well as a powerful language training unit in South China.Experiencing the language learning and all sorts of cultural activities, some graduates express in the brochure that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college helps them further their studies and fulfill their dreams, gaining an acknowledged higher degree and having more opportunities to get better jobs.

2.1.3 Physical Layouts

Unlike other faculties of GDUFS, Open College has an independent and well-appointed campus away from the main campus of GDUFS.Every classroom of Open College, in whe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mainly occur, is equipped with such modern and advanced multimedia facilities as a television, an on-line computer and a projector;besides, some language labs also have speech and audio equipment.Classrooms vary in different sizes, mostly for around 50 students and some larger for 100-200 students.Inside layouts are traditionally in rows, some with fixed rows of desks and chairs and some with flexible ones.

2.1.4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Because Open College is a branch of CCEOC, the whole structure of CCEOC will be described first.On the top position, it is a leading group consisting of dean, deputy deans, secretary and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oming after are the three branches–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pen Colleg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Each branch is followed by its teaching departments or administrative offices.All important decisions are made by the leading group and passed to departments of lower levels step by step and finally reach every teacher and staff.Any policies of GDUFS or of the national/local government also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to reach everyone.For any proposals or suggestions made by the teachers or staffs, they usually will be passed to the top step by step again the other way roun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whole unit operating in a smooth and orderly way, every department or office also has its clear structure.The department includes the junior-college level and the undergraduate level.It is leaded by the head, with a deputy head helping manage student-and-administrative affairs.Several counselors ar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deputy head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tain classes.A secretary assists to arrange curriculums and other work.A teaching-group leader manages teaching affairs.Finally some teachers are assigned to be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a smaller subject teaching group, other teachers of which conduct their subject teaching.

Every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and even in the whole unit of CCEOC has its clear and concrete description and responsibility, by which people follow a work flow.

2.1.5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files, besides other staffs, more than 70 fulltime teachers and 50 part-time teachers are instructing in Open College.Most of them are assistant lecturers and lecturers, and some of them are professors.Several foreign teachers are also hired in the college.Teachers of English account for more than 60%of the whole teaching team.Every one or two weeks, the departments will organize teachers to have meeting (s) , passing on new announcements or policies and mainly discussing teaching problems and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Students ar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Most of them have not passed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be enrolled in universities.Some of them are graduated from secondary o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some come back to school after working for several yea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gain a higher acknowledged diploma or degree.Even some are forced by their parents to come and study, having no interest in English at all.Thus,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Open College have comparatively poor English proficiency.

2.1.6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he official teaching materials, especially the textbooks in English, are relevant to STHEE.By the initial judgment an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from several classes, it is notable that most students think the textbooks are difficult for them and their English level does not match that of the textbooks.Whereas, the test content of STHEE often closely relates to the textbooks, accounting for60%-70%.Thus, if they want to pass the exams or get high scores, they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ers’lecturing and carefully review the textbooks.Only through passing all the exams needed can they receive the acknowledged associate or bachelor degree.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provisions and documents, learners must pass exams of at least 9 subjects organized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3 by Open College to earn the degree (s) .Generally, learners have to take courses in full time.

2.1.7 Analysis

From the artifacts mentioned above, it can be seen that Open College is an organization possessing the features of“process-oriented”and“normative”“role culture”with an“open system”.It operates like a Greek temple with its hierarchical bureaucracy.Important decisions are made and policies are passed on first by the leading group of the college–“the pediment”.Every position in each department or office of different level has a clear job description and responsibility.Those departments and offices, as“the pillars”, give strength to the whole organization and guarantee the operation to be run smoothly and successfully, and all of them are linked by“tension wires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Handy, 2000:23) .The whole organization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for meeting the social needs, i.e.the new mode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is and will be stable for many years.Most of the staffs working in the college prefer to do things in a stable and predictable way.They often keep every working day routinely the same.Meanwhile, the OC of Open College is“process-oriented”and“normative”because the staffs tend to follow procedures and hierarchies most of the time.No one would like to take the risk to go beyond his/her authority in making decisions with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d (s) .But the college operates in an“open system”by arranging regular meetings for teachers and staffs to communicate and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and also by other means like introducing the newly recruited teachers or staffs to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pre-service trainings and introductions so that they can integrate into it as soon as possible.

2.2 The Espoused Values

According to Schein, espoused value is a deeper level of OC.It can be revealed by the goals, strategies and philosophies of an organization (Schein, 1992) .So the relevant aspect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rt so as to dig out more OC features of Open College.

2.2.1 Goals

Open College endeavors to cultivate learners to be talents who have better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richer knowledge of foreign trade or other professional skills.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Educate for Specialties and Educate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college promises to provide sufficient and professional subject teaching, and simultaneously offers more addi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occupational-skill trainings to meet learners’needs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and further self development (the official brochure, 2014) .Therefore,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English, for example, often gives different courses or lectures with different training aims for students in spare time.Many activities and contests of English are also held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show or improve their English skills, in which teachers will be invited as guests or judges.

2.2.2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Open College strives to create a satisfying learning atmosphere guided by the goals mentioned above.For instance, considering that some students tend to skip classes and have less concentration in study, the college carries out a stricter measure of checking attendance.Teachers are asked to call the roll in every class and submit the records to the department every two weeks.Students who cut one third of all the classes are not eligible for taking the exams 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and they may have to repeat courses or even may fail in getting a degree.By doing so, the college hop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concentrate on learning and create a better learning climate.

For teachers, Open College has its specific recruitment system and salary system.It prefers those teachers who have a nice personality, mor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ologies so that they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and attract students.In every semester it holds an evaluation to the teachers conducted by their students and colleagues.Teachers who get higher evaluation scores will be awarded, which may further motivate them to educate and care more about students.Teachers get paid on the principle of“more pay for more work”.The whole salary consists of basic wages and payments for classes.At the same level of basic wages, the payment directly correlates with the amount of one's class/work, which also gives an incentive to the teachers.

2.2.3 Analysis

Open College has a“tight”, “professional”and“job-oriented”“task culture”because of its espoused value of striving to attract learners, help them pass the STHEE and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ir personal skills.It is“tight”since learners and teachers have to strictly follow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keeping punctual time for classes and checking attendance etc.It is“professional”because it considers teachers’competence and personality rather than“their social or family background” (Hofstede, 2008:399) .And the college is an organization of“job-oriented”“task culture”since besides offering detailed subject instructions for students in class to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s,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students’passing rate of the STHEE, explores their other needs of improvement and offers different additional courses or lectures for them.It has to make sure that the training goals are achieved through using all sorts of resources, and students feel satisfied.

2.3 The 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

Unconscious, taken-for-granted beliefs, percept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re included in the level of 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 (Schein, 1992) .It is the most essential factor determining people’s behavior and their deepest ideas of what to do and why, which also ultimately affect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e TESOL classrooms of Open College.The college expresses its ambitions through advertisings and promotions that it emphasizes on training learners to be talents possessing multi skills and competitive competence, especially obtaining higher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And it does exert itself to create a better learning atmosphere.However, students and teachers may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real situatio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bound by the system of STHEE.For students, the prerequisite of earning a degree is to pass the selftaught exams of the prescribed subjects.Through some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many of them really hold a hope of being improved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ey often feel disappointed and depressed when they have to struggle for passing the exams.So they are actually forced to be exam-oriented.Those who can speak in beautiful or fluent English will absolutely be admired by peers.Nevertheless, those who have passed most exams of English but may not be really proficient in using it are also considered to be good at English.They may be awarded the honor of“Model of Learning”or“Star of Learning”and may even get bonus if they pass the exams with high scores.

For teachers, it is not so easy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Newlyrecruited teachers may have burning ambitions originally and expect to exercise all their skills and methodologies to promote their students.But they will be told in the pre-service meetings or by other teachers that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are generally of weaker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y have to deal with the STHEE and even some of them are lazy.Later in practice, the new teachers may realize that is tru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ve methodologies effectively.Gradually, they may change their teaching purposes and focus on subject teaching of the textbooks.

2.3.1 Analysis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Open College are often forced to be exam-oriented in their assumptions.That reveals the features of“result-”, “job-”oriented and“pragmatic”“task culture”because students have to pass the exams and many of them care more about the results but not the learning procedures;while teachers have to focus more on teaching the textbook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exams.They find it hard to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many students are not so active in practicing.In addition, ten teachers of English in the DBE were interviewed and all of them admitted that it was hard to us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in class;while seven of them said they were essentially exam-oriented although they wished they could improve students’language proficiency through more activities.The other three said they had more flexibility and freedom because the exams of their subjects were 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which were les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pass;still, they could not achieve being student-center because of the students’levels.That also is a reflection of the“job-oriented”“task culture”.

All of the above–the artifacts, espoused values and basic assumptions of Open College greatly affec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happened in the TESOL classrooms.The following part will discuss it in detail.

3 TESOL Classrooms in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Open College

Classes of eight teachers (their names being abbreviated:Mr.C, Ms.J, Ms.L, Ms.G, Ms.W, Mr.H, Mr.S and Ms.H) have been observed in order to get findings about how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Open College affects their TESOL activities.All of the teachers are graduated from GDUFS and educated by CLT.The classes were observed with a hypothesis that the teachers would use CLT in classroom.However, all of their classes were teachercenter.Except some exercises or practices time, they lectured for most of the time bilingually, with showing PPT by a computer and a projector and students sitting in rows and listening (or not) or taking notes.Most teachers sit or stood on platform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expect for Mr.C who stood in aisle of the rows to talk to the students and Ms.L who sometimes went down the platform and checked the students’exercises.Students in all classes traditionally sit in rows facing the teacher throughout the periods, which does not facilitate conducting the CLT method.

During the lectures, the teachers also mainly focused on the textbooks.They showed questions or lecturing content on PPT (also see pictures in the appendix) ;some gave time to read and some did not;later they usually read the text in English, pointed out language points or terms and explained them mainly in Chinese.They moved from one question to another when they got answers from the whole class and made some evaluation (or not) , except for Ms.L who would ask some students to do some interpretation individually.In general, not too much discussion happened in the classrooms.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mainly came from the question-and-answer (Q&A) part.Moreover, although Gordon Wells’IRF sequence–the teacher initiates (I) questions or instructions, the learners respond (R) and the teacher follow up (F) their responses by more extended questions or guidance so that they have more participation and opportunities to learn (Hall, 2005:92) –happened occasionally in the Q&A part, they basically followed the IRE sequence, which“consists of the teacher’s initiation (I) , the learner’s response (R) and the teacher’s evaluation of the response (E) ” (Hall, 2005:89) .In this sequence, the teachers do“most of the talking”and close the interactions by“a narrow evaluation”quickly such as“Yes./Good./That’s right.”etc., while the students’involvement is limited to giving“brief responses to the teacher’s questions”, which constrains students’opportunities of further thinking and participation (Hall, 2005:90) .Comparing the IRF with the I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tmosphe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different.With the former one, the students act more actively an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while with the latter one, the classrooms seem to be a little boring and students may be distracted.Additionally, due to the“process-oriented”and“normative”“role culture”of Open College, the teachers including me have to check the attendance every tim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eligibility for exams.Th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am system is highlighted again in this way.

4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xploring of the OC in Open College from the levels of its artifacts, espoused values and basic assumpt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Open College is a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not only of“process-oriented”and“normative”“role culture”with an“open system”but also of“tight”, “professional”, “pragmatic”, “result-”and“job-oriented”“task culture”.These cultural features impact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TESOL classrooms.Although the college claim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learners’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independent and automatic learning, teachers’and learners’behaviors are constrained by the self-taught exam system and tend to be examoriented essentially.Meanwhile, it is the students’levels and the teachers’assumption of their receptivity that determine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SOL classrooms, that is, teacher centering.

As what Prosser says–OCs“explain and predict how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ople in them act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Prosser, 1999:11) , knowing the OC of Open College is important for the teachers to know what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more suitable to be used and acceptable for the students.Though teachers have to adapt to the exams system, improvement can also be made by providing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hink and practice, e.g.by instructing in IRF but not in IRE.

参考文献

[1]Siehl C, Martin J.The Role of Symbolic Management:HowCan Managers Effectively Transmit Organizational Culture?[C].In:J.HUNT et al, (eds) .Leaders and Manager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Leadership.New York:Pergamon Press, 1984:227.

[2]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nd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391-9.

[3]Schein E H.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San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1985:7-66.

[4]Hatch J.Organizational The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14.

[5]Handy C.Gods of Management[M].UK:Arrow Books, 2000:20-32.

[6]Handy C.Inside Organizations[M].England:Penguin Books, 1990:158-161.

[7]Schein E H.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San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1992.

[8]Hall J.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89-92.

教育考试机构 篇8

笔者认为, 问题不在高考或高考制度本身, 而在于我们片面地用考试代替了复杂的教育评价;用不适当的考试的信息, 作为教育价值判断的依据。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民众相信考试, 认为只有用考试结果评价学生、学校, 才有公平公正可言;其次, 对教育考试与教育评价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 认为教育考试就是教育评价;第三, 缺乏对考试的理论认识, 对考试的类型、功能以及考试信息的使用认识模糊不清, 造成普遍存在的对考试结果误用;第四, 教育行政机构没有设置合适的、为教育评价服务的考试, 考试机构无法利用考试和考试结果, 开展教育评价。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讨论考试推进素质教育问题, 应该尊重民众对考试的信任, 赋予考试教育评价的功能, 从单纯考试向全面评价发展, 这是考试机构应对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从单纯考试到全面评价是大规模教育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要求考试向全面评价发展

教育评价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据此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大规模教育考试就是从数量上对学生学科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它是一种定量的评价, 我国习惯上将其称之为考试。大规模教育考试实际上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

教育评价长期发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 评价应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 现代教育评价必须是诊断性的、分析性的;现代教育评价要求对考试的结果做出合适的解释。

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大规模教育考试作为一种定量的评价手段, 还远远没有达到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

首先, 每次高考、会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后, 考试机构通常只向考生提供每个科目的考试成绩或等第, 对成绩或等第的意义不做任何解释。没有将考试结果与教育评价联系起来, 只是对学生做出了事实判断, 不做出价值判断。考生虽然获得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 却不理解其蕴含的意义和本质;学校即使从学生处获得考试结果, 也无法做出价值判断。

其次, 现在的高考、会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都没有适时地向考生、学校、甚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必要的考试结果信息, 考生无法了解本人在学科学习方面的强项和弱项, 学校无法对本校各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无法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改善教师的教学, 改善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考试数据得不到开发, 长期尘封, 直接导致一些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 获取本校、本地的考试结果。他们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难免误读误用, 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学校和教师健康的发展。

上述状况客观上要求考试机构适时地参与到教育评价中, 对考试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赋予考试结果意义和价值, 让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理、合法地获得正确的考试结果, 让考试结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学校的教学服务, 真正发挥大规模教育考试的评价功能。

2. 利用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国际现代教育评价的潮流

用大规模考试结果评价学生、评价学校是国际教育评价的潮流。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际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基本潮流之一是:由只注重常模参照考试向同时注重常模参照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转变, 标准参照考试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重视。

许多国家中, 由国家组织的教育评价考试都是标准参照考试。例如, 法国的中学会考, 英国的高级普通教育证书 (A-level考试) 和高级补充水平普通教育证书 (A/S-level) 考试, 澳大利亚的中学毕业考试, 日本的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等。1994年, 美国五十个州中, 就有三十一个州采用常模参照考试, 有三十三个州采用了标准参照考试。其中采用两种考试的州有二十二个。

三个方面的原因使标准参照考试逐渐受到青睐。首先, 常模参照考试几乎不能向学生、家长和学校提供有用的、关于考生学习情况的信息, 这是考试测量界的通识。其次, 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 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标准参照考试是最好的形式。第三,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 在合适的学校环境下, 学生能够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大部分要求。

国际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基本潮流之二是:注重利用标准参照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诊断, 发现学生学习的强项和弱项, 向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建议;利用学生诊断结果发现学校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对学校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因此, 在西方, 尤其是在美国, 大规模标准参照考试已经成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Stanford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Ohio Graduation Test、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 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 (HSC) 。

3. 新课程改革要求考试向全面评价发展

我国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许多学者提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高考成功是两个概念, 高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前者, 应把对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发展水平的认定与高考适度分开” (钟启泉等2003) , 《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 在继续实施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基础上, 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中学生参加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然而, 仅仅建立一个与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学业水平考试,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评价。考试机构在提供学生学科学习, 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信息的同时, 也应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有所作为, 后者正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中的重要一维, 这是考试机构职能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从考试向全面评价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实现全面评价需要使用合适的考试, 创新测量量表

目前, 国内教育考试界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的有识之士提出, 应该利用高考结果, 向学校提供诊断信息, 实现由考试向评价的转变。由此, 引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凡是大规模教育考试都可以用来诊断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考试诊断评价的适用性。

大规模教育考试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常模参照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两种考试的目的、内容选择方式、考试结果解释各不相同。

常模参照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排序。设计常模参照考试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结果能够有效地区分出考生之间的学业水平差异, 并根据这个差异, 从高分到低分对考生进行排序。对常模参照考试而言, 关键在于建立比较的常模, 每次获得考试结果后, 要将考试结果等值到常模上去, 与常模进行对比。像美国California Achievement Test (CTB/Mc Graw-Hill) 、Iowa Test of Basic Skills (Riverside) 、Metropolitan Achievement Test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等都是这样的常模参照考试。

标准参照考试的目的是要确定学生知道什么, 能够做什么, 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相互比较。标准参照考试根据考生在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上的表现水平来评价考生。因此, 标准参照考试的内容必须与课程标准的重要学习目标保持一致, 以确定考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这两种考试在目的、内容选择方面的差异, 导致对考试结果的解释也相应存在差异。理论上常模参照考试结果是相对于常模的表现来解释的, 如某个考生的百分位分数为30, 则说明该考生的表现高于或好于常模组后30%的学生, 这个信息并不能说明考生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也不能提供诊断性信息。相反, 标准参照考试可以详细地说明考生在考试测量的学习目标上的表现水平, 可以向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提供更多的关于学生学习状况、学校教学绩效的信息。

常模参照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的这些基本差异, 是我们分析不同类型考试用于诊断评价适应性的基础。

1. 用高考结果进行评价的局限性

我国的高考是一种非典型的常模参照考试, 它的基本特点是: (1) 命题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为依据, 但测量目标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不完全相同; (2) 试题的难度设计是为了区分考生之间学科学业的差异, 不是检查考生学业是否达到标准; (3) 没有事先确定的常模, 考试分数的解释以每次参加考试的考生群体为常模, 考试分数代表的是考生在整个群体中的位次, 历年考试结果不可比较。

显然, 高考结果不适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其价值在于为高校招生提供分数信息, 评价信息或结论对学生、学校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益处。如果一定希望利用高考结果进行评价的话, 那么只能向生源情况相同或类似的学校, 提供部分信息, 作为诊断学校学科教学情况的参考。

2. 用标准参照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进行评价

目前, 我国课改实验省市的中考都已转变成学业水平考试, 多数省市都有高中会考, 理论上, 这些考试应该都是标准参照的, 可以利用考试结果, 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诊断、评价。

然而, 这些考试都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标准参照考试。判断一个标准参照考试是否合格有很多方面的判据, 其中最重要的判据有两条。一是作为标准参照考试, 应该根据测量目标以及每个测量目标相应的行为目标, 确定考生在每一个测量目标上的表现水平标准。二是考试结束后, 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 采取教育测量界公认的方法, 设置等第划分标准。综观国内这些考试, 既没有明确这三级测量标准, 也没有设置等第划分标准, 都是名义上的标准参照考试, 实质上与常模参照考试无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无法对这些考试的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 其结果都不能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 不能用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

上海市即将推出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是在对会考否定的基础上, 产生的新的标准参照考试。考试的基本目的是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学校的学科教学、区县的学科教育进行评价。然而, 实现这个目的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放手让教育考试机构按照教育考试理论和公认的教育测量的实践, 设计、实施考试。若不然, 学业水平考试依旧是不合格的考试, 与国际教育考试发展的现状渐行渐远。

3. 探索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纳入考试机构评价的范畴, 是考试机构从单纯考试向全面评价转变的重要标志, 也是新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任务。考试机构要以心理测量理论为依据, 开发适当的测量量表;在适合的条件下施测;采用心理测量模型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处理;按照确定的科学的、符合社会政治和文化要求的、规定的程序提供信息。这样才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事实判断, 并根据这种事实判断, 诊断学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的存在问题, 提出对学校教育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实现全面评价需要解决的政策和技术问题

考试机构应对新课程改革, 从单纯考试走向全面评价, 还需要解决若干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

1. 政策层面问题

(1) 将高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测量、评价的范畴

教育行政机构要在政策层面上, 允许探索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授权考试机构开发该方面的评价量表, 并施测。

考虑到结果的真实性, 测量结果暂时不宜用于评价学生个体, 只用于评价学校学生群体和学校教育绩效。因为将测量结果评价学生个体, 受利益驱动, 学生应答难免失真。

评价量表的施测可以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同场进行, 即在学科测试结束后, 再设半个小时左右应答时间。

(2) 将设计考试的职能回归考试机构

大规模教育考试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教育行政机构关于考试方面的决策, 应该尽可能地上位, 如考试项目的设置, 考试基本目标和结果利用的规定等。至于考试如何达到这些目的, 即考试设计、实施、结果的处理和报告等技术问题, 应该由考试机构按照教育、心理测量的原理和国际行业通行的准则进行。

目前, 国内的一些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之所以不合格, 一方面源于考试机构本身对考试理论和考试实践的认识不全面, 另一方面也源于教育行政机构既包揽了考试的政策制定, 又包揽了考试技术规定。技术方面的种种不适当的规定直接束缚了考试的设计, 影响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例如, 许多教育行政机构认为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低于高考, 规定学业考试题量和应答时间应少于高考。其实, 这样的规定是错的。从考试理论看, 标准参照考试所要求的题量应该比高考更多, 考试的时间也可能需要相应地增加。至于题量、考试时间应该是多少为宜, 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要求, 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确定。

2. 技术层面问题

(1) 科学地设计学业水平考试

科学地设计考试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前提条件。对于标准参照的高中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应该进行科学设计。

设计标准参照考试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包括:考试的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以及每个行为目标的表现水平标准;考试的内容领域;每个测量目标和内容领域的题量和题型以及分值比例;设计样题;试测, 确定测量误差以及对试题题型和题量的调整等。解决这些技术问题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非聘请几个老师来命制一些题目, 拼凑一张试卷这么简单。

(2) 科学地设置等第标准

科学地设置等第标准是正确解释标准参照考试结果, 实现评价诊断的关键。早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 国际教育测量界就推出了若干进行等第标准设置的方法, 目前, 这些方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我们在设计和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中, 应该借鉴这些等第标准设置方法, 按照严格的程序, 科学地划分等第。那些随意划分等第, 考试分数达到总分60%就是及格的不科学做法,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3) 考试和评价量表数据的处理和结果报告

科学地处理考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量表数据, 报道测量结果是实现全面评价的保障。无论是考试分数, 还是其他测量量表的结果都只是原始数据, 考试机构应该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 获得量表分数。量表分数误差更小, 蕴含的信息, 内涵更加准确, 更加丰富, 对评价更加有用。

测量结果的报告是对学生学习、学校教学进行诊断、评价的直接依据, 考试机构应分别向考生个人、学校、地方教育部门提供报告。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使: (1) 考生了解其本人和同学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方面的达成度;学校了解本校及同类学校在学科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 考生了解其学科每一内容领域学习状况;学校了解其学科教学方面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 考生了解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与同学的差距, 为其自我反省、自我修正提供信息;学校了解本校学生在这方面与全市、全省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差异, 反思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得失, 对教育行为做出改进或修正。

(4) 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量表

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测量量表, 评价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状况, 完成此项工作才构成全面评价。这是一项创新的工作, 从制定初步的评价量表, 到多次试测;从量表等级划分, 到效度、信度的检验和分析;从形成稳定的评价量表, 到用于教育评价实践。这一系列的工作应由考试机构会同高校、科研机构、基础教育学校, 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式推动。

向民办培训机构学教育 篇9

一、舒心宜人的教育环境

步入培训机构,教室更像是一间间温馨优雅的儿童房,绿色的主旋律,活泼的图案设计,温馨而自然的挂件,将学校装扮得如同家庭一样温馨。而班级里孩子的座椅是分散的,没有传统的讲桌。在培训机构走廊及大厅里摆放着沙发与座椅,还有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书,这是孩子们课间休息的场所。总之,这家培训机构无论给孩子还是家长的第一印象都是舒心宜人,而这点是否值得我们传统学校借鉴呢?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学校是否拉远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强化了学校的严肃性与规整性呢?

二、简单高效的教育计划

在培训机构每间教室的门口都有一张活动展板,上面是教师周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目标,第二部分是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是课下作业要求。一张简单的A4纸,将教学目标明确化,使学生学的有目标,使家长辅导有针对性。这样的教学计划虽然简单,却很实用,比起诸多公办学校教师厚厚的备课本以及详尽细致的教学计划来说,这样的教学计划虽然简单却是高效的,完全不存在抄写应付检查的状况,而这也正是培训机构高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亲切平等的教育方式

教师站在中间,学生围坐在教室四周,回答问题喊:“Lili,me,me。”这是教师对初入班级学生的要求。下课时,我悄悄地问孩子:“喜欢老师吗?”孩子说:“喜欢,这里没有老师,只有大姐姐。”看来,教师亲切平等的教学方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拥有如此平等自然的教育方式,学生又怎能不幸福快乐呢?在培训机构看来,学生进入培训机构购买的是优质的教育服务,因而,在上课期间,教师就要给孩子一段幸福而快乐的时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这里没有传统的师道尊严,有的只是平等、民主与自由,而这样的教育不正是某些公办学校所缺少的吗?

四、活泼有趣的教育评价

下课之后,孩子拿来几张积分卡片给我,让我带他去领取礼物,原来短短两个小时的课,孩子就领到了四十分的积分卡。我们拿着积分卡来到兑奖处,看到奖品五花八门,有玩具熊,有书籍,有饰品,但再一看兑奖的分值,最低三百分,最高五千分。看来,教师是想利用积分卡的形式激励学生持续学习,不断努力呀!积分卡只是一种外在的教育评价形式罢了,而这种评价方式却无形中激发了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五、透明开放的教育监督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 篇10

一、研究动力的转换

回顾美国多年来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历程,公平(equity)、效果(effects)、效率(efficacy)始终是推动其发展的三大动力,只是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在研究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为回答公平、效果、效率问题提供了依据,而对公平、效果、效率的追求又大大促进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

对公平的渴望催生了美国最早研究托幼机构教育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影响。公平与平等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始终是美国民众坚持的社会理念。但是,只要有贫穷,就会有歧视,就会衍生出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儿童在生命早期经历贫穷,便可能在未来遭受学业、生活和工作的失败,从而复制上一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出现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和贫穷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为战胜贫穷,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美国政府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战胜贫穷”的口号,推行公平施政,在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颁布一系列保障贫困群体利益的政策,如“食品券”、残疾人法案等。“提前开始”(Head Start)和“追随到底”(Follow Through)等面向低收入家庭和儿童早期教育的干预项目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对“提前开始”和“追随到底”等早期教育干预项目进行评估,对这些项目的评估也成为美国最早的关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研究。目前,这类研究已经成为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的一大类型,并为美国政府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效果的关注推动美国学者着重探讨了不同质量水平的托幼机构教育对儿童和社会的作用结果。20世纪80年代,受一系列教育进步评价和国际学业成就比较结果的影响,美国开始反思自己的学校教育,指出美国教育处于危机之中,强调应当提高所有儿童的学习标准,加强评估与问责,改善所有儿童的学校,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学校学习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的学习标准与教育效果也受到格外关注。如《2000年目标》第一条就提出,“所有儿童在参加学校教育之前,做好学习的准备”。有关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研究,从对面向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干预项目的评估,转向对面向普通儿童的托幼机构教育的效果考察,从关注某项干预性项目所产生的影响,转向发生在班级中的日常教育活动及其取得的实际效果。这类研究包括早期有关课程效果的比较研究,如米勒[1]等对不同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式对儿童学习结果的影响的比较研究;以及后期有关托幼机构教育效果的比较研究,如有关班级规模、师幼比例、师幼互动等对儿童学习结果的影响的研究,等等。

对效率的追求促使有关研究重点分析了在托幼机构教育上的投入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政府在学前教育上公共投入的增加,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投入资金的效益和效率的监控也在日益增强,不仅要求提供确切的数据,说明到底需要为托幼机构教育项目投入多少资金才能确保其质量,而且要求评估这些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说明对于学前教育的投入能够获得怎样的回报。学前教育的投资效益与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最早的学前教育投资效益和效率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如佩里幼儿学校研究(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和启蒙项目(Abecedarian Project)等进行了投资效益分析。最近的两项大型研究“费用、质量与儿童结果”(Cost,Quality,and Child Outcomes in Child Care Centers Study)和“家庭托儿服务的经济学分析”(Economics of Family Child Care Study)也描述了托幼机构和家庭提供的儿童照料项目的费用与质量的关系。虽然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学前教育投入的效益与效率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研究问题的变化

综观40余年的发展历程,美国有关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研究逐渐深入具体,从一般性的“托幼机构教育是否利于儿童发展”转化到“什么样的托幼机构教育对儿童有利”和“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为人们认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信息。

1. 托幼机构教育是否有利于儿童发展

最早有关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考察托幼机构教育是有利于儿童发展还是阻碍儿童的发展。早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将家庭、学校和社区看作是相互分离,甚至是对立的。所以,当时人们热衷于讨论究竟是家庭还是学校对于儿童的发展更为重要,并倾向于认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来说家庭更重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母亲外出工作,越来越多的婴幼儿进入各种集体教养机构由家庭之外的成人看护照顾时,人们开始不得不正视这种社会需要,探讨这种非母亲的看护和照料是否必然会对婴幼儿的发展造成损害。许多研究考察了托幼机构教育对婴幼儿发展,尤其是对婴幼儿情感和依恋的影响。[2]20多年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儿童照料机构不会对儿童产生危害,事实上,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的认知发展还会得到改善”。[3]

2. 什么样的托幼机构教育对儿童有益

在确认了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对于婴幼儿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后,人们开始追问?到底什么样的托幼机构教育是高质量的、可能有益于婴幼儿发展的。但是,以往的研究存在两大缺陷:第一,没有区分托幼机构教育的特征,只是笼统地考察了托幼机构教育对儿童的影响;第二,仅仅用测验来说明干预效果的影响。因此,已有研究仍然无法详细说明什么样的托幼机构教育将如何影响婴幼儿的发展,不能充分解释托幼机构教育影响婴幼儿发展的机制。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不同特征的托幼机构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他们进入托幼机构的班级进行观察,研究托幼机构保育和教育实践与婴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

许多研究考察了结构变量(班级规模、师幼比、物质环境等)与过程变量(如师幼互动等)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对婴幼儿发展结果的影响。拉夫(J.Love)等人的实验研究比较了幼儿与教师比例在8∶1、9∶1和10∶1时的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发现随着幼儿-教师比例的升高,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也随之下降。[4]麦卡特尼和克拉克·史都华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倾听、友好适宜的回应、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等都与儿童发展呈正相关。[5]师幼互动等过程变量直接影响儿童获得的经验和他们的发展,结构变量则要通过过程变量作用于儿童发展。[6]总之,众多研究表明,较低的幼儿-教师比例、稳定的教师队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成人更多的适宜行为与婴幼儿较好的社会性发展、语言和认知发展结果之间存在相关。

3. 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

为更好地改善托幼机构教育,保证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许多研究考察了提供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所需的条件,其中教师条件、成本与费用是关注较多的两个方面。

全国儿童照料机构师资研究(National Child Care Staffing Study)考察了教师、工作条件与儿童照料质量之间的关系,其在198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接受大学水平的学前教育培训、较高的工资与福利、较好的成人工作环境、较低的教师流动率能带来教师更多的敏感、适宜的照料行为。其中,教师工资是最重要的质量预测指标。其他一些研究发现,正规的学校教育与专业化的师资培训与教师的关注、敏感、友好、支持的教学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7]但是,已有研究仍然无法证明是否看护者的学历越高,托幼机构的质量就越高;也无法说明为保证托幼机构质量,对看护者的最低的学历要求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也无法解释到底哪种类型、内容和强度的培训更有利于托幼机构质量的改善。

“费用、质量与儿童结果研究”考察了费用、质量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成本与质量之间存在积极联系。中等质量的托幼机构在每名儿童身上每小时的成本支出要高于质量低的托幼机构,在人事方面的支出也较高。[8]这可能是由于高质量的托幼机构中,教师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和幼儿与教师比例较低,从而导致了成本的上升。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情况下,高质量的儿童保育反而成本比较低,此时低报酬的教师实际上为高质量的保育提供了经济上的补助”。[9]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对成本、费用的界定有所差异,评价的内容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同样也无法说明保证质量的最低成本和费用标准是多少。

综合上述分析,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研究内容是在不断深化的,从笼统地探讨托幼机构教育是否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一般性问题,发展到更为具体地分析托幼机构特征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两点不足:

首先,还没有充分的数据回答哪种类型的托幼机构教育,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会对哪些家庭、哪些儿童发生什么样的影响。由于家庭和儿童看护照料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都不是独立的,托幼机构的作用依赖于托幼机构的质量和类型、儿童在机构中的经验以及儿童的家庭背景,因此,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研究,必须考虑儿童及家庭特征与托幼机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有关学前教育项目对儿童发展是否产生影响这个一般性的问题已经探讨了很久。这个一般性问题已经不需要再进行研究。现在的研究重点是更重要的问题,即针对拥有不同机会的家庭和儿童应该提供怎样类型的干预”。[10]

其次,还不能详细地解释什么样的托幼机构教育能更有效地促进婴幼儿在特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关儿童在读写、数学、科学、社会性和创造性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但是对具体课程的有效性研究还非常有限,尤其是课程对婴幼儿在具体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影响还知之甚少。因此,将来的研究有必要具体地分析幼儿园各课程领域教育的“适宜有效性”特征。[11]

三、研究方法的改进

1. 研究范式

多数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采用的是条件-结果模式(参见图1),即在教师、费用等因素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之间,以及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直接考察单个因素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或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只要提供接受过教育与培训的教师就有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有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就会有较好的儿童发展结果,从而将支持因素与质量之间以及质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简单的线性关系,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以及儿童发展结果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之中。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教师变量(如教师年龄、学历、培训、工资等)是嵌套在班级变量(班级规模、师幼比例等)之中,而班级变量又是嵌套在机构变量(收费、成本、资金来源等)之中的。在影响儿童发展结果的因素中,除了托幼机构教育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因此,简单地分析单个因素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及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哪些变量,在怎样的条件下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或儿童发展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由此,美国最近的一些研究开始采用生态模式(参见图2),综合考察多个变量对托幼机构教育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托幼机构特征与家庭特征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例如菲利普斯等人综合考察了教师工资、班级规模、师幼比例、教师教育与培训、收费等因素对过程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等因素与过程质量也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众多结构变量中,教师工资的贡献量最大。[12]

2. 研究设计

现有的研究大多直接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托幼机构,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获取托幼机构特征和儿童发展结果的数据信息,然后评估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对儿童发展结果的短期影响效果。这种研究设计势必导致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这种研究设计的评价对象是现实中既定的托幼机构和班级,托幼机构、班级、教师、儿童及其家庭等的特征是无法改变的。研究表明,家庭对于托幼机构选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儿童更可能进入教育质量高的托幼机构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更可能进入教育质量低的托幼机构。儿童及其家庭特征在不同特征的托幼机构之间的分布必然出现偏态。因此,这种研究设计的样本本身可能缺乏代表性,由样本数据做出有关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推论时,可能发生区位谬误,而且无法剥离其他变量的影响,突出托幼机构在儿童发展结果中的贡献。

其次,这种研究设计一般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变化不进行追踪研究。由于这种研究缺陷的存在,托幼机构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是否具有持续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一些研究指出早期干预项目只有短期效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效益就会消逝。也有研究者认为,迄今为止关于早期干预效果的最可靠的发现是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非认知技能,即社会性、情感和行为技能等,而非与儿童的“聪明”程度相关的认知能力。正是这些非认知技能为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取得成功奠定基础。[13]

第三,现有研究在评估托幼机构质量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托幼机构质量的影响时,多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从统计学意义上讲,这些统计方法不能很好地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

有一些研究采取了长期追踪研究设计,即追踪被试在托幼机构教育结束后1~2年的表现,评估托幼机构对儿童发展所具有的长期影响效果。个别研究如佩里幼儿学校研究还设置了对照组和控制组,对被试特征加以控制,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目前该研究已获得被试40岁左右时的数据,证实托幼机构教育对儿童具有持续的积极影响。最新的艾波特幼儿园教育长期效果研究(Abbott preschoo program longitudinal effects study,APPLES),综合使用了间断回归设计和纵向横断设计来比较参加和没有参加学前班(pre-kindergarten)项目的儿童,从而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以及长期追踪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已有的长期追踪研究大多只是比较了两个不连续的时间点上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差异。前后不同时期的托幼机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割裂的、相互独立的,而是连续的、累积的。儿童在后一时期的发展结果包含了前一时期的影响。采用这种统计方法仍然不能很好地揭示托幼机构教育对儿童发展结果的累积影响效果。

谈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篇11

1 大连市健康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

1.1 健康教育机构独立期

大连市最早的健康教育机构成立于1959年11月, 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 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曾经举办过卫生科普游园大会, 建立过卫生科普活动中心, 开办过心理门诊, 开展过各类人群教育等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为大连市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2年2月, 大连市预防体系全面实施机构改革, 撤销了多年独立存在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而将其业务和人员归于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健康教育机构撤销期

由于多种原因, 在一段时间里, 市疾控中心内没有设健康教育科, 而是将健康教育业务部分归于慢性病防治与健康促进科, 部分归于其他科室, 在此期间, 虽然学校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等还在持续开展, 但从整体而言, 健康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1.3 健康教育科成立期

2004年3月, 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结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重新组建了健康教育科, 将健康教育业务归口。又打报告至市编委, 经批准成立了归属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教育所。经历一年的摸索和实践, 从2005年开始, 大连市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两年多来, 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工作内容, 创新宣传手段, 创新工作方法;狠抓队伍建设, 加强业务培训, 树立典型单位;实施档案管理, 开展学术研究, 增强健康教育实力;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 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实施小学生铅中毒防治干预项目, 探索健康教育新途径, 推动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强化医院健康教育, 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各项工作蓬勃开展, 遍地开花。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疾控系统上下级、市疾控中心内的各科室互相帮助, 紧密配合, 保证有交叉的工作不出漏项, 顺利完成。

大连市的健康教育机构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的阵痛, 工作也有低落期, 但是, 重新组建后很快焕发了生机, 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2 讨论

2.1 机构设置应适应当地机构改革的大趋势

从近几年我国机构改革的发展趋势看,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否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 而且与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密不可分, 机构如何设置不仅受到卫生部门的管理制约, 而且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对此拥有决策权力, 卫生部门认可的事情, 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则不一定予以认可, 卫生部门决定机构设置与否往往从本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则必须从全局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全面考虑。而且,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很难形成统一模式。1986年4月15日,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成立。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 省级健康教育所发展到26个, 地市级健康教育所发展到150多个[2]。笔者2006年11月20日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会议时了解到, 在其所登记的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机构中, 在疾控中心内设健康教育所 (科) 的占21家, 独立的健康教育所 (中心) 占16家。从中可见健康教育机构的一些变化。因此, 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还是继续独立存在, 都是当地机构改革的必然, 只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则不应强求其机构的合并或独立。

2.2 机构的设置应以是否有利于工作开展为唯一原则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刻也离不开卫生宣传教育, 换言之, 任何一项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的业务工作, 都需要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没有健康教育手段的支持, 具体的疾病预防工作就不会完善。如果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与疾控中心分离, 在业务开展上可能会产生重叠, 或产生漏项, 造成宣传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从业务角度看机构合并, 最大的好处在于宣传资源的重新整合, 有利于单位内部宣传业务的合理分工, 有利于上下级业务部门的有机配合, 从而有利于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角度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但是, 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部门,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因素,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大前提下, 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在市卫生局、爱卫会的直接领导下, 深入厂矿、机关、学校、乡镇等单位, 调动社会积极因素, 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从这些方面看, 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则优于疾控中心内的健康教育所 (科) 。所以说, 机构无论怎样设置, 各有利弊两方面, 只要符合当地实际, 有利于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则视为合理。这应当是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的唯一理由。

2.3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社会网络

在目前的情况下, 寻求各级健康教育机构的统一设置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 与相关部门协作, 共同努力逐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3]。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 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健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健康教育网络。不管健康教育机构如何设置, 由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构成的社会网络系统必须健全。通过健全的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使社会各行各业人群都能够在健康教育专业的指导下, 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为群众提供信息, 发展个人自控能力, 以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 能明智有效地做出抉择[3]。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让社会各行各业均有人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健康教育专业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 应当看到,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渴求空前高涨, 这又为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这就需要健康教育机构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通过努力, 逐步扩大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 为健康教育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动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体现健康教育的社会价值, 开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美好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履行开展健康教育、咨询,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职责[5]。在这部法律中还多次提到健康教育, 所以, 不管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的健康教育所 (科) , 还是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 都应该全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这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13.

[2]朱庆生, 殷大奎, 彭玉, 等.中国健康教育五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3.

[3]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3.

上一篇:情感模式论文下一篇:胎儿胆囊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