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模式论文

2024-10-28

情感模式论文(共12篇)

情感模式论文 篇1

摘要:文章阐述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涵, 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研读文本的高效阅读模式, 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化阅读情感体验, 发展学生阅读综合素养。

关键词:情感体验,阅读模式,阅读实践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和实际学情, 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浓郁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引发学生深入文本之中, 通过多角度、富有创意的阅读活动, 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阅读体验与感悟, 深化文本的深刻内涵研读, 熏陶阅读情感, 启迪学生的思想, 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 训练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建构高效的阅读模式。

一、运用场景导读, 引发阅读情感

教师要根据文本阅读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阅读特点和需求, 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 把文本内容转化成再现内涵场景, 或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研读文本的活动场景, 引发学生深入进行品读文本语句, 体验、感悟、探究文本知识。 在音画或对话场景中, 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相互融合、共鸣, 激发学生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 激发和熏陶学生的阅读情感, 自主地进入阅读探究活动中, 感知文本的知识内涵, 培养阅读文本的个性能力。

例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时, 课前, 教师让学生在家中做一次盲人体验。 新课伊始, 教师提出:“昨天你们做了一次盲人体验, 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一片恐惧、处于黑暗之中。 ”教师导读:“下面我们走入安静的内心世界里, 感受安静却从不恐惧黑暗, 能够运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一起和她触摸春天吧。 ”接着, 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在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盛开着颜色鲜艳的花儿的花园里, 盲童安静穿梭于花丛中, 用她的双手轻轻地拢住一只蝴蝶……“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被这个盲童安静抓住呢?是她的灵性引导她拢住蝴蝶的吗?”画面伴随着解说, 深切地感染学生的阅读情感, 相信学生此时的阅读情感与作者给予文本中的情感是相互共鸣的:在绚丽多彩的春天里, 盲童安静无法用常人所看到的美丽景象, 却是用她的全部身心, 感受到这个多姿多彩的春天。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内容时, 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运用个人朗读、全班朗读、默读、激情朗读等方法, 使学生在朗读文本语句的过程中, 在紧扣文本重点词句、片段研读活动中, 自然站在盲童安静的角度上, 与盲童安静运用独特的方式感受和触摸春天的气息, 品味和感受生命的美好。 学生有了与文本相互共鸣的阅读情感, 理解了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文本情感, 进一步体会了盲童安静热爱生活, 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二、研读文本词句, 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立足于课程理念,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结构特点和思想内涵, 紧扣文本的重点词句, 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研读中推敲与感悟,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意蕴, 从而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更加灵动地感悟文本人物的形象, 学到文本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透过文本语言的描述, 体会到文本作者的胸中意、脑中像,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促使学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阅读情感, 以更加贴切的表达方式, 较为娴熟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内涵。

例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时, 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教师提出:“同学们认真品读这句话, 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文中哪些语句表达这种窃读滋味呢? ”学生回答后, 教师把这些语句列举在屏幕上: (1) 跨进店门, 踮起脚尖, 从大人腋下钻过去; (2) 急匆匆地赶; (3) 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4) 急切地寻找; (5)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再走进另一家; (6)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 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 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 (7) 我合上书, 嗯了一口唾沫, 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在相互交流研读过程中, 学生初步理解了这些描述文中主人公动作、心理的语句, 体会到了窃读时那种的辛苦、累, 那种害怕、提心吊胆, 那种饥饿的窃读滋味, 也表达出了快乐的窃读滋味。 同时, 也从文中主人公读到了自己喜欢的书, 感受到了一种窃读的快乐。 从以上一系列语句感悟中, 学生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在窃读过程中虽苦犹甜, 通过窃读汲取了许多知识, 所以这种窃读是十分快乐的。 教师出示文末语句: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学生联系上下文研读之后, 深切地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窃读了那么多的书, 获取了很多知识, 才使她具有成熟、开阔的眼界, 让她逐渐成长起来。 通过文本语句的研读, 学生相互对话, 品味文本的深刻内涵, 促使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 有利于阅读情感获得深化体验。

三、开展阅读实践, 提升情感体验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深刻思想内涵, 体验文本人物的形象。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内涵, 利用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表情描写, 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运用角色朗读、表演等阅读实践形式, 拓展阅读想象时空, 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情感,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加深认识文本人物,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实践和习作能力, 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

例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时,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蔺相如和秦王这两个人物特点, 实现文本深刻内涵的解读。 学生熟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片段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开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相互交流如何演好这个故事片段。 故事中的蔺相如和秦王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 是演绎活动中如何表现和表达的难点, 如何把秦王那种爱璧又不付出代价的心理演绎出来是难点之中的难点, 经过学生探讨与教师适时点拨之后, 学生分角色进行“完璧归赵”故事演绎活动, 在表演“蔺相如”和“秦王”在大殿上的对话时:“秦王”爱不释手地捧着和氏璧把玩着, 没有做出要割让十五个城池换璧的意向, “蔺相如”看到这个情景, 已经察觉“秦王”根本没有诚意, 绝对不会用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得, 就走上前, 骗说秦王, 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 以“秦王”喜欢这块璧的心理, 争得送璧回赵国的时间……通过演绎活动, 学生形象地刻画秦王霸道、贪婪的面目, 充分地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这种拓展性的阅读实践, 有利于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发挥阅读想象力, 填补文本的空白处, 丰满和鲜活文中人物特点, 加深体验与感悟文本的内涵。

情感模式论文 篇2

论高校教师情感管理模式

本模式依据高等教育自身规律,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以情感激励为切入点,构建设高校教师情感管理模式.情感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高校强制性行政管理的一种新型教师管理模式,其方式是非常强制式的,其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是更多的依靠教师的情感因素激发、强调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形成主人翁责任感意识,最终达到教师的自觉行动、自主管理.

作 者:王锦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辽宁,沈阳,110016 刊 名: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5(1) 分类号:B842.6 关键词:高校   教师管理   情感  

新女性情感模式:婚姻兼容单身 篇3

【婚姻和自由冲突时,女性如何化解?】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女性对于婚姻的抱怨,听得最多的就是婚姻让女性失去自由,家庭负累就像一条暗索,让女性无处遁形,走到哪儿都觉得身心俱累。于是,很多单身女性害怕身受其累,对婚姻充满了恐惧甚至抗拒,那么当婚姻和自由发生冲突时,女性应该如何化解呢?

出镜人物:程女士

年龄:34岁

职业:网站编辑

出镜故事:婚姻诚可贵,工作价更高

程女士属于那种风风火火又偏好自由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养成有赖于职场培养,从早期的外采记者到现在相对稳定的网站编辑,小十年的职场经历养成了她早出晚归甚至说走就走的生活习惯。若是单身状态,这样拼命工作自然无话可说,可是一旦走进婚姻,有了另一半,自然是要受到埋怨的。程女士的老公是那种相对较宅的男性,公务员的工作朝九晚五加上工作性质并不累,自然有很多时间想要跟程女士在一起。但是程女士负责的是网站新闻版块,有新闻需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她加入的这家网站尚处于发展阶段,更是一刻也离不开她,所以程女士只能牺牲跟老公的相处时间,开始老公还是理解的,后来就有了埋怨,作为妻子,老公认为她不能按时回家做饭,家务也不收拾,有时连见人都需要预约,这是老公最大的不满,再后来两人之间经常因为这些问题发生争吵。相对于晚婚典型的程女士来说,她还是十分看重这段婚姻的,也想过换工作或者辞职,但是想到自己喜欢的网站工作以及现在这种年龄换工作有点难度,婚姻诚可贵,工作价更高,所以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老公那头又解释不通,所以她对现在的婚姻状态也很无奈。

惊喜出现在不久前,程女士在挑选网站新闻稿时,一篇关于婚姻心理咨询的文章引起她的注意,文章指出在婚姻当中完全可以各自保持意向状态,这样既不会破坏婚姻带来的束缚感,更可以保证个人的绝对自由,自然也不会影响需要经常加班的工作狂。程女士把文章打印带回家给老公看,老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明白程女士的良苦用心,于是两人商定,周一到周五各自忙工作找消遣,周六和周日必须待在一起培养感情并共享生活。达成这样的共识之后,程女士把心思完全放在了工作上,因为有了老公的理解,再不会在工作时收到老公抱怨的电话,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心情,又有了努力向上的动力,过去在她眼里疲惫不堪的生活一下子仿佛回复到单身之前的状态,事半功倍,网站在她的精心策划之下很快被大众接受,注册人数冲突百万,拿到公司奖金的那天正好是周末,程女士以感激的心情回请老公吃饭,席间老公告诉她,自从改了相处模式之后,他也恢复了之前和同事一起外出喝酒应酬的生活,同事关系更加融洽,大家还很羡慕他有一个不束缚自己的老婆。

工作时全身心工作,就像没有结婚一样,周末时和爱人携手共度,就和恋爱时一样。对于现在的婚姻相处模式,程女士心生感慨,她说:“以前担心过婚姻会影响工作,现在看来是自己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现在找着了,很轻松,也很愉快,再也没有那种被婚姻束缚的感觉了,和老公相处的甜蜜又回来了,真好。”

出镜人物:风月小媚

年龄:26岁

职业:自由撰稿人

出镜故事:婚姻应该给女人的是一双翅膀,

而不是一副绳索

风月小媚这个名字是她的笔名,本名也带一个媚字,姑且就叫她小媚吧。

小媚是个情调女子,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对生活要求精致,对情感要求纯真,对于婚姻自然要求更多,她是在30岁那年结婚的,在一次外出采风中和老公一见钟情,之后闪婚,婚礼上的她信誓旦旦地说:“这个男人我认定了,他是那种可以给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男人。”当然,爱情是美好的,婚姻却是现实的,新婚不久,小媚就感觉到婚姻之累,走不完的亲戚,见不完的朋友,两人闲时还需要吃喝拉撒,哪天外出更需要提前报备,完全不是她想象当中那样有人牵挂有人呵护之种种,现实婚姻在她眼里完全就成了琐碎的代名词,时间越久越觉得压抑,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

最终让小媚作出逃离的决定,是因为老公有喝酒的习惯,还是那种喜欢拉上三五兄弟回家喝酒的男人,每次带人回来不商量,还逼着小媚做贤妻,做上一桌好菜,还要陪尽笑脸,这种事在经历多了之后,小媚就彻底厌倦了,简单收拾之后轻装上路,决定来一场许久都没实现的单人旅行。在旅途中,小媚仿佛找回了单身时的美好,可以跟路人一起吃吃喝喝,可以找一间山野小站住上几日,可以装成单身姑娘接受来自某个男人的隐约好感,当然也仅止于好感,虽然刻意关了手机不跟老公联系,但小媚知道自己现在是已婚女人的身份。在外转了小半月,小媚玩累了,心情也大为好转,最后回了家,老公唠叨最多的当然还是对她的关心,小媚回想自己这段时间的婚姻生活之后,觉得婚姻应该给女人的是一双翅膀,而不是一副绳索,需要回复单身自由时,可以各自出去旅行,需要婚姻温暖时,可以回家接受爱人的怀抱,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小媚和老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表示可以理解老公呼朋唤友一起喝酒的习惯,但是她希望他可以带人外出喝酒,爱喝到几点就喝到几点,她绝对没意见,同时也需要老公接受她依然保持单身时的自由状态,可以找间安静之处写自己的文字,可以因为灵感的需要外出一个人采采风,走一走,当然,前提是相互忠诚。老公觉得小媚的意见可行,两人达成一致。

最终,两人既保持了婚姻的圆满,又恢复了单身的自由,生活一下子轻松起来。回想一年多的婚姻生活,小媚半是满足半是向往,她说:“这世上谁也不是谁的依附,渴望和向往自由的每颗心灵都是相通的,过分束缚只会相互疲惫,给他自由,就等于给了自己自由,而有了自由的婚姻才不会疲惫和窒息。”

《东方女性》小结: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应该是爱情的延续,想要保持爱情的延续,除了懂得如何经营婚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多给婚姻一点空间,空间越大,彼此的呼吸才会越顺畅,感情之路才会越久远,要学会做婚姻里的单身人,既拥有两个人在一起的甜蜜又不忘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这才是最佳的婚姻状态。

【新女性情感模式:如何让婚姻兼容单身?】

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需要磨合,情感模式需要发现并创新,而在婚姻当中两个人所要付出的除了磨合之外,更需要智慧。婚姻兼容单身可以让两个人的个性依然独立、情感却更加亲密,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切做到完美呢?

出镜人物:栾女士

年龄:38岁

职业:仓库主管

出镜故事:两处房子一颗心

栾女士结婚十年,经历了甜蜜期、依赖期和习惯期,走过七年之痒,夫妻之间感觉日淡,用她的话来说现在已经到了疲倦期,从争吵到懒得争吵,从过去看他哪儿都好到如今看他哪儿都不顺眼,栾女士自己都承认保留婚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当然,真要把这婚姻解体,除了倦怠之外,栾女士也找不出别的理由,老公人还算不错,按当下的话说,不嫖不赌就是好男人,也找不出什么理由离婚,所以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当然,她也清楚,在老公眼里,这场婚姻其实也让他疲惫,不过是在尽一个男人的责任而尽力维持罢了。

两人的婚姻出现转机是在去年。去年这个时候,栾女士手里有了一部分积蓄,正赶上房价大跌,所以她和老公商量之后决定再买一套房产,因为之前住的是老公单位分的房子,面积不大,楼又旧,加上写的是老公的名字,心情不好时栾女士就会觉得自己住在那里像个外人,总认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所以这次买房她特意要求老公只写自己的名字,另外装修完全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来装。因为栾女士出资比老公多,加上栾女士娘家出了装修钱,老公自然也没提出什么异议,房子装修好之后,栾女士搬进新居,老公因为离单位近一直住在老房子里,于是两人就过起了周末夫妻甚至月季夫妻的生活。起初,娘家人还提醒栾女士这种年纪不能把男人一个人丢在一旁,容易出问题。但是栾女士却发现,经过短暂分别之后,老公跟她反而亲近起来,过去两人无事不打电话,更别说是发信息,现在老公几乎每天都打个电话过来,后来有了微信,还经常在微信上发自己的生活状态,比如他做的饭菜,他今天接收到的工作,甚至他去了哪都会发给栾女士,栾女士投桃报李,会把新房子新邻居的一些新闻也发给老公看,借着聊微信,两人慢慢回忆起过去相处的点点滴滴,竟然有了些许恋爱的感觉。后来就慢慢盼着周末赶紧到来,再后来,老公会隔三差五大老远跑到新居来看她,有一次遇上新邻居,对方竟然以为栾女士是再婚又恋爱了,这让两夫妻感觉好笑又新鲜,好思考的栾女士也突然发现,其实夫妻之间需要这样偶尔的分离,分离能让彼此想起对方的好,能让彼此更加依赖并认定对方,所以她向老公提议,以后的生活就按这样的节奏来,两个人,两套房子住着,偶尔相聚,这样挺好。

栾女士说:“以前没条件,就算两个人吵了打了,最后还是要回同一个家,要睡同一张床,久而久之,人就麻木了,连吵的冲动也没了。现在有了两个家,他回他家,我回我家,前脚吵,后脚就会担心对方回家之后有没有饭吃,会不会气坏了身体,那种感觉真有点像恋爱呢……”当然她也明白,不管是几套房子,也不管是相隔多远,两人的心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出镜人物:路女士

年龄:29岁

职业:舞蹈老师

出镜故事:两个圈子更快乐

路女士属于新婚,因为工作的关系,她一直拒绝婚姻,直到遇见现在的老公,帅气,阳光,但是对方是做汽修的,两人工作并不搭界。因为路女士经常去维修,两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感情,尽管家里反对,路女士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对方。婚后两人生活倒也幸福,唯一让路女士感觉心塞的是各自双方朋友之间的相聚。路女士的朋友多是文艺圈的,而老公的朋友多是维修汽车这个行当的,完全融入不进去,他看不惯她这个圈里的小资情调,一杯咖啡能喝掉他一瓶机油的利润,她看不惯他圈子里那些五大三粗的男人们,完全不知道什么叫生活品质,每天在汽油味里熏染,闻着就难受。也许是这样的冲突多了,两人虽然是新婚却闹出不少矛盾,路女士最烦的就是陪老公出去应酬,而老公也根本不想参与她的圈子,渐渐地两人之间感情也生疏了,路女士甚至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前不久,路女士和一个学舞蹈的学生家长聊天,惊讶地发现对方已经结婚十五年还依然保持新婚一般的快乐,特别是听到对方说两夫妻的工作就像自己和老公一样不搭界,却依然跟对方相处融洽时,她更是惊讶不已,通过跟对方的交流,路女士慢慢懂得了,其实两个人生活圈子是不是一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对方的圈子,同时也要学会守好自己的圈子,给他人尊重,给自己自由,这样双方才能都快乐。

深受启发的路女士决定和老公各守一个圈子,而且在需要自己出现在对方圈子里的时候,她会做出最大程度的让步,装作融入,但是装得多了也就累了,所以她最后决定各自精彩,老公玩他的圈子,而她找她的圈子,这样两人都轻松。后来,这样的日子过久了,路女士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单身时的状态,想要跟圈子里的朋友聚会时,她仿佛还是那个单身的自己,老公不会催也不会生气,充分给她自由,同样,她也是这样回报对方的,相较之下,有了自己空间的两个人感情更加融洽不说,老公还不时夸她是尊重自己的好老婆。这时候路女士才看明白婚姻,其实婚姻不是束缚两个人的牢笼,而是给两个人共同成长的平台,拥有两个圈子并不代表彼此不兼容,而是在更大程度上给了彼此信任和理解,感情自然会更进一步。

路女士不无兴奋地说:“现在有要走进和已经走进的小姐妹向我取经时,我都会告诉她们,有了婚姻并不代表失去自由,换个方式,继续自己的单身生活也并非不可能,只要两个人彼此理解就够了。”

《东方女性》小结:比起形式上的独立,心灵上的自由更为珍贵,特别是在婚姻当中。走进婚姻并不代表失去自由,新时代女性需要智慧地去面对,学会让婚姻兼容单身,学会让婚姻里的两个人共同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惊喜大赠送:婚姻兼容单身的几个小妙招】

一、婚姻出现倦怠状态时,不妨适时来一次单身旅行,短暂分别是调节婚姻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二、有条件的夫妻可以暂时“分居”,每人一处房子,定期分开住段时间,没有这种条件的夫妻,不妨“分房睡”,有时候心灵上的靠近需要身体上的远离来成全。

三、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社交和工作,不管婚姻是否顺畅,都要保证自我生活能够保障,这是在婚姻使得起小性子的必备条件。

新课堂模式中情感的激发 篇4

一、以“言”育情

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 也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强调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前提下, 教师应采用抑扬顿挫、妙趣横生的语言, 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优美的板书, 使学生从中获取喜悦、亲切、激动、自信等情绪体验。师生情感的相互感染, 由共鸣而激起的情感“合力”, 冲击学生的心田, 成为催人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样学生不但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 而且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

二、以“疑”生情

激疑是指在数学教学的关键之处, 有意识地设置疑问, 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手段。例如, 在函数奇偶性的教学中, 为了探讨奇函数和偶函数定义域的特征, 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 函数y=x2, y=x3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为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很容易回答出来, 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定义域, 因此我就接着提出下面的问题:

(2) 函数是偶函数吗?

对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不一,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议论纷纷。为了统一认识, 我请说不是的学生来说说理由。如果他说不到点子上, 就再引导思考:f (1) =f (-1) 吗?

明确了这一问题后, 请学生继续思考:

对于函数, 如果约分, 就得到函数f (x) =x2, 为什么这两个函数一个不是偶函数而另一个则是呢?显然, 学生能观察出来, 它们的定义域是不同的。于是我就紧接着提出了核心的问题: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域应该有什么特征呢?这一问题的提出, 如同在水面上再次激起了千重浪, 使学生陷入到深思之中。为了探究出奇函数和偶函数定义域的特征, 我又提出下面的问题:

(3) 当x∈[-1, 1]时, y=x2, y=x3奇偶性又怎样呢?当x∈ (-1, 1]时呢?

(4) 若函数y=ax2+c, x∈[2a, a2]为偶函数, 则a为何值?

经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 学生不难总结出下面的结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数轴原点对称。而且他们还知道什么样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三、以“趣”激情

好奇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作为一种内部动力, 可以使人产生探究的欲望, 而探究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根据这一特点, 笔者在教学中, 常常结合教学内容, 运用趣例, 创设新奇情境, 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例如, 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前, 可通过下述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印度太子西拉谟打算奖励国际象棋发明家, 让他自己任意选择奖品。发明家请求, 要按象棋盘上的格数赏给他米粒, 但须第一格给1粒米, 第二格给2粒米, 第三格给4粒米, 以下每格给的粒数为前一格所给粒数的2倍。太子同意了, 结果发现, 将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 也不能满足发明家的要求。事实上, 发明家要求得到的米粒数为S=1+2+22+23+…+263。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前64项的和, 通过计算可知, 这么多米铺在地球上, 米层的厚度达9毫米之多。

听完了这一故事, 学生感到有趣、好奇, 他们很想知道1+2+22+23+…+263=264-1是怎么得来的, 于是怀着好奇, 满腔热情地开始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学习。

四、以“形”助情

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定理、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 常使学生感到厌烦。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 化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学习情感, 便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 学生对证明中的两个步骤感到抽象而难以理解, 为此, 我设计了一个比喻:把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看做登无穷级梯子, 当证明了命题对n=1成立, 就表明我们已有能力登上无穷级梯子的第一级;证明了能够从k过渡k+1, 就相当于表明我们有能力从梯子的任何一级走向更高的一级, 只有具备了上述两种能力才能达到梯子的任何一级。寥寥数语, 学生思维的屏幕上出现一个把数学归纳法形象直观化了的无穷级梯子, 并且顺利地把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情感模式论文 篇5

内容摘要: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情知并重为基础,以优化教学为目标。文章着重探析这种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课堂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及课堂教学活动策略,力求按照模式结构中四个环节有步骤地实施教学,使学生达到愿学、要学、乐学、会学四种学习状态,旨在更好地开展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关键词:公共音乐课程 情感教学 模式结构 教学实践

一、研究意义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各种课程教学领域,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更是盛况空前。由卢家楣教授提出并以实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情感教学模式,已在各种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并有效解决了“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现状。

近年来,不少研究都是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分析了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但研究构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甚少。随着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类研究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己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析音乐情感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课堂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及课堂教学活动策略,力求按照模式结构中四个环节有步骤地实施教学,以期更好地开展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功能

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运用文学及体态语言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互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过程有四个环节:

第一,通过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运用文学及体态语言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产生好的学习动机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自觉地排除内部和外部的不良因素而愿意学习。

第二,使学生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主动地要求学习。

第三,随着学习的深入、情感体验的丰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体验美、享受美的同时培养他们快乐学习的精神。

第四,在快乐学习中促使学生的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一)课堂教学程序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及学习状态表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音乐课堂教学基本实施程序,其结构图如下:

(二)课堂教学策略

1.情感唤起―目标感知―愿学

情感唤起和认知心理准备过程,旨在唤起并启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情境氛围,如播放影视短片或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故事,学生可从情境中获得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达到情感和认知目标的一致,从而愿意学习。

2.情感激励―定向激趣―要学

情感激励和思维活跃的过程,旨在强化情感,促进学生进入音乐思维活动的兴奋状态,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和“知情融合”的理想境界,促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主动地学习。

3.情感体验―感知理解―乐学

情感反复体验和知识结构完善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不断练习、归纳总结,发现并掌握新的音乐知识技能,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在音乐节奏创作训练中显现的表现欲,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体验美、享受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快乐学习的精神。

4.情感外化―发展创新―会学

情感的发展和认知的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我们通过情感实践运用知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

四、模式的应用示例

笔者以大学二年级《音乐鉴赏》中的《关于音乐的表现手段――节奏》的课堂教学为例:

五、实践结论及评价

(一)教师主导,学生愿学、要学。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参与代替了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凸显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知并重,学生乐学、会学。情感与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知并重的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优化教学,教学质量提高。开展情感教学模式实践使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对这门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极高,已成为全校艺术选修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可见,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和教学质量是积极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原理的实践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论曹植《洛神赋》之情感模式 篇6

关键词:洛神赋;情感;体态之美;人神矛盾

《洛神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抒情赋,此作创作于黄初三年前后,曹植正值苦闷悲愤。而作为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情感的反映,文学往往是作家把客观生活跟主观情感相互融合后的结果,情感必将流入作家的作品之中。从曹植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由青年时浪漫自负、雄心勃勃一变而为悲愤慨叹。曹植向来有着理想人格,《与杨德祖书》是曹植内心深处的自白,其理想依次:为国效力建永世之功勋;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凭辞赋小道来做个文人。但是理想就是理想,一旦介入现实因素便往往难以实现。

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会幻想。①因此,任何形式的幻想,其原动力都是愿望未能满足,是对一个未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洛神赋》中大量的幻想,正是源自曹植心中的愤懑和不满。关于《洛神赋》,有说是感甄之作,这种说法虽出现最早,但经不起推敲。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赋作包含了曹植的政治寄托,即借男女君臣之喻,望被曹丕重用的理想。而这篇赋的感染力就在于继承楚辞的精神,通过洛神寄托人生理想,表达自己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的情绪。

《洛神赋》开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便知《洛神赋》虽在创作上深受宋玉的启发。建安时期的文学家们模仿宋玉《神女赋》而撰写了与曹植此篇类似的赋作,而《洛神赋》最晚出现,却技压群芳。其原因关键在于曹植作此赋不仅限于单纯地模仿,不只一味地进行铺陈描写,他将整个故事贯穿始终,使形象鲜明的同时情感更加感人。这是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从在幻境中与神女相见到关于神女外形的刻画,从君王对洛神产生的爱慕到洛神对此爱慕之心的感应,从人神道殊而幽怨地离开到最后君王的怅然若失,整个的结构独具匠心,呈现出一个梯形的情感变化模式。

第一 情绪上升:见洛神的绝世之美而产生的爱慕

《洛神赋》中有大量关于洛神体态、容貌、服饰、神韵的描写,首段通过与御者的谈话“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引出洛神之样貌,翩然如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走的蛟龙,容颜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若春日中的青松……这样的描写使后世一切女神都渲染承袭了洛神的品格。记貂蝉“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写歌舞伎泰娘“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念唐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可见其影响之大。这里关于神女体态的描写使得《神女赋》的情绪得以生发,产生人神相恋的基础。由此,整个情感呈一击而上,“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我啊,钟情于神女这样的美丽啊,内心摇曳不安。

第二 情绪平稳: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我已钟情于洛神的淑美,但因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和,只得借助水波来传递话语。希望自己的真心能比别人先传达,我解下自己的玉佩向洛神发出邀请。而神女也予以回复,“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这里从君王的角度来写自己对神女的思慕之情。而此时神女也颇为感动。接着作者又展开了大段关于神女动作、神韵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还幻想其他众神嬉戏玩乐。但最后我还是决定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第三 情绪下降:人神之道殊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成为人神爱情悲剧的矛盾焦点。神女终究还是离开,只恨人神有别,彼此虽值壮年但都无法如愿以偿,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感叹欢乐的相会从此就变成了永别,以后身处异地,只能赠以明珰作为彼此的念想。“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看到神女和众神忽然不知去处,我为她们的消失感到惆怅。于是我不停地幻想、不停地顾盼。希望洛神能够再出现一次,思恋之情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无法入睡。但是洛神依旧没有出现,我便命仆夫准备车马,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时,又再一次怅然感叹,依恋徘徊,不想离开。此时整篇作品的情感便从高处开始骤降,洛神容貌上的绝世之美且彼此两情相悦所带来的情绪上的高昂,以及这种在君王与神女传情过程中所维持的高昂情绪,全因人神道殊,只能以礼相持而迅速降温。从而完成了由“丽人”到“爱悦”到“自持”到“分离”到“怅惘”的完整过程。

至此,《洛神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模式,即彼此两情相悦但因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的冲突,及深知人神道殊而只能以礼自持,由此经过冷静的思考,导致了爱而无终的遗憾与怅惘,这也使得整个情绪由上升到平稳再下降,呈现阶梯状。

注释:

①(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张唤民、陈伟奇译,裘小龙校:《佛洛依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8至37页。

参考文献:

[1](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张唤民、陈伟奇译,裘小龙校.佛洛依德论美文选[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7.

[2]王德华.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题材的情感模式及问题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情感模式论文 篇7

一、在丰富的情境中感知,催生情感

新课改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能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催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实现认知和情感上的共同发展。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各大厦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如本市人民东路与华昌路十字路口的新鸿基大厦,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发现并说出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这四个方向。同时以一个方向为例,以演示、讨论等学习方式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在接下来的环节,笔者再以指南针与练习中的方向板这两样学具,以“我不会迷路” 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向感。

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方向感不强、推理思维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学会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激发了良好的学习情感。

二、在知识的探究中体验,激活情感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仅靠教师的传授与灌输“被动”学来的知识往往导致“前学后忘”。相反,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获得的知识,更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中对数学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教学中,考虑到本地区的小孩家里都有积木, 笔者在课上以学生熟悉的积木为教具,用积木蘸了印泥在纸上印一下,在白纸上印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在玩中认图形、找图形,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或是用纸折、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说出“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来认识图形的区别。学生发现: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如果将正方形的纸对折就会变成长方形,两条边叠在一起,能变成二个三角形,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拼、剪、比、画等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在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想象能力,积累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互动与反思中交流,深化情感

缺少互动、交流与反思的教学,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底下依然一片沉寂,学生兴趣全无、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优化“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反思,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性的教与反思性的学的互动中成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从而唤醒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学习情感。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请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通过一座长为1800米的大桥?

将此题适当变化:一列长约70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800米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部分学生受上题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回答:“1.8分钟”。对此,笔者先不做评判,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间做演示操作,将课桌当大桥,用圆珠笔的笔套当汽车,用铅笔当火车,模拟汽车和火车分别过桥的情景。通过操作、交流与反思,学生发现: 在解答普通的行程问题中,我们从不考虑人或者汽车等的自身长度的,但在解答火车行程问题时,一列火车有几百米长,不能忽略不计,即路程应为:S= 桥长 + 车长=700+1800=2500米,因此答案应为: 2.5分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知道数学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形成多思考、多变通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化“死知识”为“活能力”。

情感模式论文 篇8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既是塑造学生知识素质的过程, 又是以知识教育为载体, 按照国家对人才提出的思想道德标准, 对学生人格品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社会群体,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接受, 对社会的看法和价值认识及其行为, 都以一定的情感为基础并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标准与情感选择。因此, 在高等教育中, 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培养中, 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探讨出一种符合理工科本科院校的情感教育模式, 对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 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情感问题

大学新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 基本处于青年中期。在这一时期, 生理发展趋于成熟, 但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 处于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情感高亢, 朝气蓬勃, 爱憎分明, 对学习生活充满了热情, 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 有着为真理而献身的满腔热情。从中学到大学, 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新生的认识和心态还不能迅速跟上和适应这种变化。

2.1 情感强烈而容易波动。

新生富有激情, 追求完美, 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的思维, 有把任何事情都做好的强烈愿望, 希望在新的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然而, 新生社会实践少, 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判。事情成功了, 容易变得骄傲自大, 孤芳自赏, 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阻碍, 对自己成才很不利;事情办得不理想, 顿时感到难以承受, 觉得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严重地步, 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一蹶不振, 感到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情感落差大, 情绪容易波动, 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2.2 情感含蓄而内向。

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共同生活, 共同学习, 互相难以适应, 如饮食习惯、气候变迁、语言交流等。新生之间刚刚接触, 感到陌生而好奇, 内心情感体验各不一样, 对人对事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出不同的个性。遇到事情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 怕别人看轻自己, 有的学生甚至索性封闭自己。在情感上表现为含蓄、内向, 使自身心理压力增加, 导致孤独、压抑, 不利于同学间的交流, 影响个体情感的正常发展。

2.3 情感迷茫而空虚。

首先, 新生在中学阶段, 有着明确的目标———考大学, 学习努力而刻苦, 每天复习时间安排得很紧张。进入大学后, 突然松懈下来, 无所事事, 不知干什么好, 没有了目标, 迷失了方向。其次, 许多学生对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走进大学校园后, 发现大学并非自己理想中的模式, 特别是看到大学里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再次, 为了迎接高考, 学生信息处于相对闭塞状态。进入大学后, 大学新生从单一的信息渠道走向立体化的信息空间, 社会和学校的开放性骤然提高, 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及不同文化元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新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感到无所适从, 难以分辨真伪, 感到迷惘与空虚, 自身没有了统一标准的价值观, 所作所为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普遍表现出“随大流”的价值取向, 易受他人的影响和左右, 容易导致过激的情感冲动。

2.4 情感的残缺性。

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高, 达70%以上。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过分呵护, 自我意识膨胀。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子女的需要很容易获得满足。他们中许多人表现出任性、对他人漠不关心、协作精神较差、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另外, 大学新生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完成其大学入学前的一系列学业的。传统教育机制以应试教育为主, 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许多大学新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正确的情感引导, 情感得不到正常和谐的发展, 表现出情感发展残缺, 在遇到学习不顺畅或感情纠葛时, 往往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 难以理智地处理问题。

3. 大学新生情感教育模式

大学新生远离父母、亲人、故乡, 与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老师共同生活在大学校园, 生活的领域扩大了, 情感的联系范围却缩小了。他们感情纯朴真诚, 渴望教育者真挚的情感回应。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生尊敬的师长, 又是学生情感的依靠, 对学生的情绪应具有敏感的洞察力, 积极回应学生的情绪反应, 认真倾听学生的感受, 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一旦感受到这份深情厚意, 就会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指导和关怀, 这样就奠定了情感教育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情感世界的向导, 既要接纳学生的情感, 又要规范学生不适当的行为, 并教导学生调整情绪;新生愈多接受肯定和共鸣, 愈会从被接纳中学会接纳别人, 体验如何有效处理情感, 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为大学生活拉开精彩的序幕。

3.1 以情促思,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1.1 以人为本, 以情育德。

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力求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 用健康的行为熏陶人, 以自身精湛的学业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引导和影响学生, 用爱心、真心、诚心、公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教师要为新生创造良好情感的发展环境, 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增强其对外来不健康情感的抵抗力, 并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 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看待和解决问题,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树立选择正确的道德取向,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1.2 抓好学生入学教育。

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 为新生介绍学校的概况, 带领新生参观校园, 让新生了解学校历史文化、人文景观, 感受大学精神, 培养学生“我以校荣, 校以我荣”的爱校情结;帮助学生在新起点上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以旺盛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投入学习;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运动、娱乐场所和各种规章制度, 积极参与校园生活实践, 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班主任助理, 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

3.1.3 组织新生开展各种适合青年特点的集体活动。

新生彼此陌生, 却活泼好动, 渴望交往。学校应针对这种情况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娱乐活动, 形成固定而有趣的学生社团活动;新生应根据自身特长,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在活动中互相熟悉, 建立友情, 展示个人魅力, 肯定自我, 接纳别人, 身心愉快, 不偏离正确的导向;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建立健全的心态, 培养积极向上、为他人着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2 以情促学, 更新学习观念, 建设优良学风。

很多新生入学时, 都狠下了一番决心, 渴望成才。但由于大学里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中学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大学新生一时很难适应。针对部分学生厌学、压抑、无所事事的情感状况, 教育工作者应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帮助学生寻找偏差产生的原因,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培养优良的学风。

3.2.1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当今社会经济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职业岗位更换频繁,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接触学生, 在新生中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让新生树立以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为内容的全面学习观念, 从被动学习观向主动学习观转变, 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根据自身的条件有主见地学习, 充分发挥个性;从知识学习观向能力学习观转变, 在学习目标上把掌握方法论知识, 提高个人适应能力列为第一目标,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阶段学习观向终身学习观转变。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一次性学习的观念, 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新生要学会学习, 获得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的能力。

3.2.2 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 培养优良的学风。

民主的、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培育创新性人才的摇篮。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 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引导新生培养踏实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格, 掌握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为新生自我人格的塑造与今后的成才创造条件。

3.3 以情促“行”,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创造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由于新生在中学阶段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等原因, 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上大学后生活起居都要自理, 有的学生难以适应, 感到抑闷烦躁和力不从心, 产生不良情绪, 甚至影响学习生活。教育工作者应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情感上贴近学生, 疏导新生消极情绪, 帮新生尽早适应新生活。

3.3.1 提高新生生活自理能力。

新生情感丰富而脆弱, 对异地的不适应, 常常会激起他们思乡之情。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为学生服务, 对学生全面负责的观点, 为新生提供快捷方便热情的生活服务, 为新生减少生活压力;应鼓励新生多实践, 积累生活经验, 养成好的习惯;指导新生学习做人, 以校为家, 帮助新生建立宽松愉快的人际环境。

3.3.2 组织情感教育讲座, 以知育情。

针对新生个体情感状况不同及情感发展存在的问题, 组织心理专家为新生开展有关情感、情绪、道德、审美等方面的讲座。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习,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端正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使新生能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做情感的主人;帮助新生学会悦纳自我, 客观认识自我, 鼓励新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逆境中学会自我激励, 努力不懈地充实自己, 增强自信心, 学会独立, 学会自我调节。

3.4 创建情感教育机制, 全面促进大学新生情感教育。

大学新生的情感教育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作保证, 仅靠年级辅导员或班主任来实施必然势单力薄。要使大学新生的情感教育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笔者认为应创建一套完整的情感教育机制。

3.4.1 增强教育者的情感教育意识。

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直接与新生打交道, 接触较多, 沟通较多, 教育也较多。在接触沟通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情感方面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积极与新生进行情感交流, 态度和蔼、真诚、坦率, 以激励为主, 不要自以为是, 强人从己。不仅教育者本身要有这一意识, 而且作为学校主管部门也应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

3.4.2 建立心理咨询室,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大学新生中有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 但找不到地方倾诉、解难。如果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 那将有助于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 同时也可以缓解其压力;有的学生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不好意思向别人明说, 如果学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让新生能在一个相对隐蔽或封闭的环境中, 自由地倾谈自己的心声, 那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3.4.3 开展情感服务, 营造情感教育环境。

新生初来乍到, 由于对环境不熟悉, 会遇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难题。作为为学生服务的部门, 如果能用对待自己亲人的情怀对待大学新生, 就会大大减轻新生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学校的各个服务部门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开展本职工作, 将情感教育注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这样, 学生的在校生活将会如沐春风, 感受到家的温暖, 调试出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大学学习中。

4. 总结

针对大学生所存在的情感问题, 本文探索了四种情感教育模式:以情促思,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情促学, 更新学习观念, 建设优良学风;以情促“行”,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创造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创建情感教育机制, 全面促进大学新生情感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社会群体, 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培养中已经意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但各个学校因生源分布、招生层次、学校性质的不同所面临的情感教育问题也不同, 探讨出一种符合理工科本科院校的情感教育模式, 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情感问题,情感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玲.大学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管见[J].安顺学院学报, 2007, (01)

[2]蒲俊霖.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6) .

[3]王秋颖.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1) .

情感模式论文 篇9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有效性缺失现象的反思

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 制约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日益集中到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 尤其反映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上面。而分析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有以下几点。

1.“重知轻情”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 传统教学较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 严重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现行教学模式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 即怎样整体、有序的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而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特别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 从而加剧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缺失, 影响了真、善、美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2.忽视职校生的特点和学业情绪,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意愿

在一些职业学校, 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深究为什么学生不爱学, 笔者认为, 教学内容的可接性取决于不仅是认知性因素, 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还主要受制于情绪因素, 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在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 “愿不愿学”的问题始终是职校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和难点。

其实, 职业学校的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 注重“默会知识”的迁移与动手能力的养成。因此, 教学应充分认识和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选择能够达成学生情绪追求、能够“愿意”学习、能够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既照顾到他们的学业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又提高教学的效益。

以上这种重知轻情, 不考虑职校生特点的职校教学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情优教, 从情感维度提高职校教学的有效性, 以充分发掘教学潜力, 形成情知互促并茂的有效教学新格局, 也就自然成为时代的呼唤。

二、从情感角度看中职学校的有效教学

“教师教的累, 学生学的累”这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 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良好发展, 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试用有效教学的理念, 改善中职教学的无效现状, 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和提高。

1. 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何谓有效教学?纵观国内外学者的定义, 结合我国特点, 笔者认同宋秋前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2.有效教学要以情感因素做支持

所谓“有效”,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教师无法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或很难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那么, 无论其教学水平如何高超, 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了。随着对“教育”和“教学”本质和价值的不断探究, 人们更加坚定了一个理念: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感的动态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和过程, 它常常触及到强烈的内部情感。

积极的情感力量可以影响认知活动, 促进智能发展, 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效的知识传递、智慧启迪是以情感为纽带和驱动的。同时, 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因此,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重视有效教学的情感性, 实施有效教学的情感模式。

三、构建中职课堂有效教学的情感模式

传统教学较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 严重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 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不重视情感的做法, 构建有效教学的情感性模式。

(一) 竞争合作的教学模式

竞争的意识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形成想了解或掌握知识、想阐明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是形成乐学精神的基础。同时, 竞争须与互助合作相结合。竞争不仅为了个人的成功, 同时还必须有利于共同的发展, 要摒弃纯粹个人主义的思想。具体步骤如下。

1. 营造竞争、互助合作氛围, 协助建立竞争合作小组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竞争的含义和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和竞争互助的意识和能力, 营造竞争、互助合作的氛围,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竞争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指导分组, 为小组间的竞争提供公平的参与环境。

2. 明确学习问题和小组达标要求

依据教学内容, 整体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合作学习问题, 要有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 并让学生了解评价内容的框架, 引领学习者在竞争合作过程中, 自觉思考、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案和路径。

3.指导讨论、体验竞争合作

组织讨论或研究设计方案。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可提供竞争机会的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 以营造竞争的气氛, 要让学生比谁答得快, 答得准确、全面、有创造性等。

在竞争中融入互助的因素, 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譬如, 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既培养了竞争意识, 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将合作技能掌握与学科内容学习有机结合, 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思考得更深刻、体会得更深入。

4.评价竞争合作技能

对于个人的评价, 包括个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对于小组的评价可以包括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得当、学习结果汇报是否科学正确、思维的创新性等。

(二) 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基本流程归纳为四个步骤, 即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融入情境、用心体验, 强化情境、感悟反思, 超越情境、提升情感。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 激发欲望

有效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创生性课程资源, 创设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情境, 触动了学习主体的动力源——情感, 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形成了“我要学”的磁场, 学生就会主动地、自主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

2. 融入情境, 用心体验

在“创设情境、激发欲望”的基础上, 使学生融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 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融入情境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结合主题, 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生活;二是通过角色扮演, 使学生融入情境;三是在感观刺激、心灵震撼中融入情境。

3. 强化情境, 感悟反思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深入思考情境, 师生围绕问题层层展开讨论、评析、明辨是非, 使学生感悟新知, 培养学生从情境中获取有用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超越情境, 提升认知

当学生获得一定情感体验、掌握一定的道理后, 教师就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超越情境, 提升认知”方面, 做到以知导行, 以情促行, 知行合一, 从而完整地实现“三维目标”。

(三) 自主学习的激励模式

自主学习的激励模式就是在肯定学生发展潜力, 对其成才的期待和激励基础上, 激发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追求, 引发学生主动质疑和探究, 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调控。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期待和激励,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 都蕴藏着发展的潜能, 并以适当的形式向学生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这有助于使他们对自己的发展可能性有信心, 才能产生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和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的行为。

而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教师应通过期待和激励, 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精心营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 让学生放开手脚, 大胆探索, 主动求知。

2.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 提高选择方法的能力;以学定教,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

3.自主学习, 体验成功, 看到自己的发展可能性

通过自主学习, 体验成功是树立和巩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促使其进一步努力。同时, 要及时强化其成功体验, 并对失败作出鼓励性的分析, 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 揭示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61.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 :39-40.

[3]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30, 436.

[4]侯军.基于学业情绪的有效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5) :56.

情感模式论文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蓬勃开展, 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手段更丰富多彩。然而情感道德教育却依旧换汤不换药, 以教师为主体的“疏导式”情感教学模式依旧大行其道。笔者认为, 情感教育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 主要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创新而最需要寻找和探索的就是德育创新的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教育模式, 对新课改具有指导意义。在新课改的探索实践中, 在“教学做合一”指导原则下诞生的“交互式”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传统单调的“疏导式”情感教学方法形成的局面, 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渗透情感道德教育。笔者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道德教育, 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应有新颖的教学理念

21世纪 , 新教学观念正改变中国教育体系 , 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 从单纯的讲解转变为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共存。陶行知指出“智育注重自学”,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它启示教师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 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注重学法研究,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于是“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所谓“交互式”教学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两个交互: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之间的交互;学生的学习策略、技能和知识之间的交互, 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形式转变, 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 放下包袱, 懂得教师虽然是施教者, 而非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否则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肯定的意识和自信心, 从而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情感道德教育自我认知和评定的淡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不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要通过平等的情感交流实现双方心灵的相通相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像向往幸福一样, 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允许差异的存在。学生要对历史教育影响加以选择, 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及制约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方式、方法、思路及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等, 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科书或教师预定的“轨道”进行, 而是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积极表现者, 而不是“被奴役者”与“被遗忘者”。虽然不能在认知或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加以纠正和引导, 但应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为主体。教师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只有这样历史教学中的情感道德教育的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二、师生共同挖掘新时代的道德内容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 “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 养成活的人生”。“‘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 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 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 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推进, 社会的情感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革新。我国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 要与时俱进, 要有科学发展观, 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重要举措。而这些新理念、新道德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设置, 则需要教师耐心发掘, 切实联系实际生活, 师生共同探讨选择。例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环保型社会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得到折射。比如九年级世界古代史中两河流域文明的衰亡, 从而引发出节能环保的思想。又如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中梁启超, 他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 企图依靠皇帝来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一生中最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行为, 使他由一个保“皇”主义者成为反“皇”主义者。梁启超的选择告诉我们必须做与时俱进的人, 这样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发展。

此外, 教师还应及时抓住“即时史”的探讨。即时史是指已发生的, 但还没有写入教科书的内容。但不可否认这些内容和我们生活更紧密, 也更具备探讨的价值。如当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神州七号”的成功发射, 国庆六十周年等。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增加这些“即时史”, 把“即时史”及时贯穿教学全过程, 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三、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卢家楣教授指出:情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 实践活动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固有陋习, 展开“互动式”教学, 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我们可让学生表演历史情节, 诱发他们兴奋的情绪,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根据历史事件, 让学生分角色地入情入境地演一演, 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把历史中人物“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从而感受背后深刻的社会发展规律和道德情感变化。如:教授《古代妇女》一课时, 让学生自己分小组编写剧本, 并通过表演亲身体验人物的情感, 其他小组发表观看感言, 从而自然地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妇女受到的深重压迫, 并联系实际, 讨论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中国的重要性, 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达到情感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教师应启动开放多样的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过程和效果都必须能够评价, 以在形式和内容上推进其不断发展。由于不可能在每课时中都完整和全面地反映出既定教学目标与实效, 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结出人文教育的硕果, 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 改变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另外, 根据“交互式”教学法的人文主义特色, 学生的自我价值评定不仅在课堂充分拓展, 还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中。例如红军长征的胜利, 通过课外收集资料、课内探讨、课外延伸,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共产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 明白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 并体会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不屈不挠、不畏艰辛、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从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腐败现象划清界限。

在评价激励机制的实现手段上, 应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方法并不是考试, 而是各种形成性评价 (或过程性评价) 法。如, 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行为和人格亮点肯定法等。“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应当对学生多加关爱, 时常督促、鼓励、辅导, 尤其对“后进生”不断加以表扬和鼓励。

综上所述, 历史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蕴涵的丰富情感, 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哲学家雅斯贝尔思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 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 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 历史教学中“交互式”情感教育模式的探索仍将不断整合建构, 反思创新。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曾勇译.教育的艺术.湖南出版社, 1983.

[2]陶行知.教学做合——讨论集.

[3]李黛芬.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5]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第一版.

[6]黄凤仙.人格教育应当成为历史教育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5 (10) .

情感模式论文 篇11

班级管理即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以及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和实现各种教育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社会性建设与发展的人才。高中阶段是学生读书生涯的关键期,因此,采取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模式受到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重视。如今,班级管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趋势,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有平行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模式、民主管理及情感管理模式,其中情感管理模式是最新、最重要的管理方式。

二、情感管理的内涵

1.了解并理解学生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首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更好的处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其次,班主任老师能够融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交流,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出指导性意见。

2.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还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高中生的年龄介于15岁至19岁之间,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会产生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同的看法与意见。因此,高中教师应学会尊重高中生,不歧视嘲笑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学生。另外,班主任不能高人一等,居高临下,靠权力或者暴力来管理学生,这样学生只会口服心不服,对班主任越来越疏远。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烦恼说与班主任,寻求班主任的帮助,才能真正地敬爱老师。

3.关心学生

高中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经常出现情感问题,班主任不仅要尊重其情感隐私,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问题,让其感觉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首先,班主任能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决定的出发点放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上。其次,有些学生比较羞涩,他们害怕与老师交谈,这就需要班主任主动关心此类学生,让其觉得班主任是可以相信的,进而敢于诉说自己的烦恼与忧愁,以此渡过难关。

三、情感管理的实施途径

1.心理感化

班主任能够真情付出,真心地为学生着想,关心体贴学生。当班主任发现学生违反班纪或是其他违法现象,对学生的教导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拳打辱骂,给他们分析违纪的后果,同时维护其自尊,让其从内心里感到自己做错了,并下定决心改正的。

2.行为感化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观察之内,因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形象与行为。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做好学生的示范榜样。其次,教师应严于律己,不徇私舞弊,不铺张浪费,坚持原则,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最后,班主任必须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不甘落后,敢于创新,诚实守信,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值得学生信赖的教师。

四、情感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形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难以把他们聚在一起,导致不能有效地教育和管理学生。这时需要一个向心力把他们聚在一起,其关键在于班级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与情感需要。班主任运用情感管理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依赖信任班主任,从而形成了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集体。

2.有利于班级管理效果提高

首先,情感管理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适当,学生就会认同班主任的做法,进一步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利于班主任管理班级。反之,学生则会与班主任唱对台戏,把班主任的话当作耳旁风,甚至辱骂班主任,不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其次,情感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情商。班主任的运用情感管理模式时,给学生更多的关心,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关心他人,学生之间相处融洽,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个具有渊博知识、较强能力、高尚品格和丰富情感的班主任,在班上容易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好的“学生缘”。而高中生承受著高考的压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与帮助。班主任运用情境管理模式时更注重高中生的情感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关心与热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整个班集体的管理。

情感模式论文 篇12

关键词:情感教学模式,高职英语教学,角色转换

语言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感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较强的自信心、乐于合作的精神都是积极的情感,也是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外语的学习。相反,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都是消极的情感态度,阻碍外语的进步。所以教师应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组织起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又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情感的定义

一般来说,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它包括积极情感,如兴趣、自尊心、自信、强烈动机、愉快、惊喜等;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

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人们在情感因素对于语言习得方面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Erikson, Maslow和Rogers三位西方人本心理学的代表,就情感因素已经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理论。除此以外,“在英语教学史上,很多教学方法如‘silent way’(默教法),‘suggestopaedia’(暗示法)及‘community language teaching’(社区语言学习法)等都利用了情感因素。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和对情感因素的关注”。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学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吸入。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到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进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首先,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在:(1)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的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2)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喜爱、感兴趣、积极接受,则情感过滤就少,学习效果就高。(3)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反之,消极的情感则抑制智力活动,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降低语言学习效果。

三、情感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积极的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又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用真情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感受他们的成功与快乐,理解他们的困惑与烦恼,学生才会以爱来回报,这种爱会化作积极的情感,成为学习的动力,在情感上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并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改变知识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有效扭转只重英语知识传授、轻情感素质培养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将情感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情感教学模式,降低情感过滤,提高语言习得效果。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观,教师在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的需要出发,拟订大纲,选取教材,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备课都要从学生需要出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实践需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学生由“教我学”逐渐过渡到“我要学”。

3. 改进评价体系。

(1)改变终结性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重在对学生进行一段时期内的终结性评价。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但忽视了学习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因而往往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变化。采用发展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过程,注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2)改变单一性评价,采用多元性评价。

培养学生客观自我评价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努力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而不是教师独揽所有的评价大权。

(3)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改变传统平均内容的单一性,如英语“知”方面的考核“听、说、读、写”也要和“情”相结合,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方面作出综合的评价。

(4)多采用针对性评价,少用模糊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具体指出学生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好,好在哪里;不足,不足在哪里。这样,学生就能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可以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可以加以改正,有了努力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更高了。否则,仅仅是好或不好、对或者不对的评价,学生会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

(5)多用激情评价,少用消极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用积极的、肯定的、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独到见解或观点有失偏颇的学生,更要注意方法。在肯定他们观点的有可取之处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忽视的方面,而不是武断地对非标准答案进行否定和批评。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

4.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导致自信心不足。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外,更担负着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重任,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外语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畏难情绪,继而勇敢坚强地面对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体验克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信心有了,兴趣也就来了。

上一篇:导向性措施下一篇:教育考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