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线索论文

2024-05-09

情感线索论文(共7篇)

情感线索论文 篇1

摘要:通过的作品的分析需找作品的“中心词汇”——即主导动机, 通过对主导动机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其进行剖析作曲家的情感意图, 以寻找更贴近作曲家原意的方式演奏与诠释作品。

关键词:动机音型,线索,逻辑,演绎

莫扎特是一个有着最纯粹诗意, 最质朴, 同时也是极具童心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甘醇、甜美、自然、和谐, 总能给人以安慰和快乐。同时莫扎特作品中的欢乐、和美却又饱含泪水1, 而这些眼泪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 常常被隐藏在最具魅力的2乐章中。作品K333, 这首典型的莫扎特奏鸣曲也不例外。莫扎特虔诚与细腻的心在这一乐章中表露无遗。

本文从该乐章的分析中提取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音型, 阐述从音乐分析中寻找的莫扎特内心的中心主线, 通过分析加深对作曲家内心的理解, 有逻辑地安排并演绎作品, 使得演奏更具有逻辑的生命力与灵魂。

这首奏鸣曲二乐章用采用奏鸣曲式。据记载该乐章写于莫扎特第二个儿子夭折的时候。呈示部中充分发挥了莫扎特旋律方面的天才, 整个旋律线条温婉如歌, 仿佛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美轮美奂的嗓音在清晨撒满阳光的教堂上空回响, 有种空灵却又神圣的感觉, 又似乎隐藏着一股力量仿佛在为二乐章陈述丧子之痛在作铺垫、祷告。

主部主题为4+4两个工整结构乐句, 主题在中音区从开始进入即呈现出温暖崇高之感, 在第四小节通过属功能不完满终止后有一段如歌剧中器乐间插的小连接引出由第一句旋律派生的线条更丰满多姿的合句。

第9小节开始为间插部, 该部中除了在呈示部中起到承接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桥梁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第9小节如谱例1中红框部分的3个降B音。这三个降B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乐思贯穿在整个二乐章中, 并在接下来的发展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这三个相同的看似最稀松平常的音在演奏中要弹得饶有韵味, 不能潦草一带而过, 相反要把这三个音当做乐曲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去演奏, 精致而不随意。而且为了突出上声部的降B音, 还要注意中声部G音的控制, 与低音部模仿弦乐的阿尔贝蒂音型形成三个层次。

这个重要的动机在接下来的副部主题和结束部中都分别出现。该动机在副部 (该部为降B大调) 中第一次出现在副部主题的第二小节 (即乐章15小节) 最后三个F (属音) 音, 第一个乐汇之后;第二次出现在了紧接着的下行二度模进的两小节乐汇后, 并在低音部以副部主调的主音降B出现。两次一属一主的“敲门”更直接地叩响了乐章发展部的主题思想之大门。

在第21小节和25小节, 这个动机再次以属音的姿态隐晦地出现在了结束部两个乐句的开头高声部的三个音当中。同时中声部与之对置的是流动的, 级进的三个音:降B、C、D, 既然是隐晦地出现, 而中声部又出现了与之对置的流动声部, 而且该部分两个乐句开始得完全相同, 那么我认为可以把这个乐思处理得更隐晦些。如一乐句中把中间流动声部动情唱出, 而收住高声部动机;在第二乐句做一个相反的处理, 即隐藏中声部而唱出高音部主导乐音。这样做有两个重要意义, 一来是把相同的两处演绎的不相同, 增强了音乐趣味;二来更重要的是把主导乐思稍作隐藏是为了发展部中该乐思的大作为。

展开部常常是莫扎特“眼泪”的最集中体现。该乐章也不例外, 莫扎特把丧子之痛全部写进了该乐章对比部分的发展部中。该部以f小调呈示, 暗含痛苦的色彩意义。一上来即是张力十足的属九和弦, 除此之外, 莫扎特在这第一个音高声部和中声部选择了一个与低音形成矛盾且尖锐的和弦外音对位音程, 由此拉开了痛苦的序幕。f-p的强度变化也强化了这个不协和音程与解决中的作用。这个丧子之痛的开始是直击人心的, 因此这里的f不纯粹指音量上的“响”, 需要手指极强的控制, 既要深入听众内心, 引发共鸣, 音色又不可“炸”。这三个相同音的重要动机第一次出现在展开部的第2小节 (即乐章33小节) 以乐章主音f出现在高声部。在一句4小节哀叹、无奈的挽歌作为该段的引子, 为展开部发展确立了基调。35小节最后三个低音部的f音开始 (见谱例3) , 敲开了莫扎特内心沉痛的窗口, 这3次动机音型的运用及进行仿佛困难与生活的不顺一直敲打着莫扎特柔弱的内心, 犹如三个生活上的难题困扰着他, 三次低音动机需紧扣指尖, 演奏得分量十足, 直击听者内心。三次动机分别进行到同度f音, 小2度升f和小2度降a音上, 造成了矛盾的逐层加剧, 演奏时亦当弹出情感的升华, 痛苦的加深。

在第43小节的完满终止后, 莫扎特开始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如谱例3中, 红框中的4次主题音型紧接着4个蓝圈的2度进行, 是莫扎特在内心急切寻找解决这些矛盾和痛苦的过程, 这里夹杂着一种呼唤, 一种哀鸣, 夹杂着一种无奈, 而最后一次是内心最歇斯底里的呐喊, 但这声呐喊却显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sfp的演奏是对解决困难的一种憧憬, 一种渴望, 到最后的无奈。47小节后一次动机音型的变形和两次原型降A在主调降E大调的属和声上过渡, 此时的莫扎特不愿意再把痛苦留下, 此时的动机音型似乎在敲开天堂之门, 他希望留给世人的依然是宽慰, 是微笑, 随着3小节的属准备音乐进入到和缓温馨的再现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说莫扎特音乐中崇高的欢乐是夹杂着泪水的原因吧。

痛定思痛之后, 莫扎特在再现部再次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和祈祷, 不仅是对夭折的孩子, 还有着他对全人类的祝福。由此在演奏该乐章时需要怀着及其平静、纯洁、崇高的人文精神去诠释这个乐章, 才能达到真正与作曲家对话, 忠实地诠释作曲家意图的目的。

分析作品就是希望从音乐的文字中寻找作曲家心灵情感的蛛丝马迹, 让演奏尽可能贴近作曲家的意图来演绎作品。而这个乐章这三个相同音构成的主导动机则是贯穿整个乐章的情感主线, 具有重要的中心地位。细致研读这个乐章的这个主导动机就是为了通过对作曲家音乐文字的理解, 更贴切地研究这条主线, 从而让演奏的中心更加明确, 思路更加清晰, 使演奏富有逻辑而不零散。

参考文献

[1]、赵鑫珊, 周玉明.莫扎特之魂[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2]、满园园, 刘青.钢琴演奏中作品分析的内容及其重要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

情感线索论文 篇2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情感

美国剧作家W·H·奥登说过“就作家及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 当代能与但丁, 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 因为他的困惑就是现代人的困惑”他的每部作品都像是一个谜, 而《变形记》则是他最精彩最典型的一个谜。

初读《变形记》, 除了感受到人变成甲虫的荒诞之外, 并没有体会到作品有其他特殊之处, 但是若要真正读懂一部作品, 了解作者本身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品读卡夫卡的传记, 书信及日记, 从中抽出了几条特殊的情感线索, 再次品读《变形记》, 则获得另一番情感体验, 并通过这些线索进行了另一种解读。

1 父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性格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童年的历史, 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卡夫卡正是如此。卡夫卡的父亲, 海尔曼.卡夫卡是一位凭借自身努力而跻身中产阶级的犹太商人, 由于自己有着一个艰苦的童年, 他时刻提醒子女不要忘记奋斗, 要努力争取获得社会尊重。因而他时常用粗暴态度来敦促卡夫卡努力向上, 一味地发号施令, 不考虑卡夫卡的个人感受。然而事与愿违, 卡夫卡却形成了与父亲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性格:优柔寡断, 神经过敏, 多愁善感且容易自暴自弃。海尔曼因此对卡夫卡更加严厉, 也更加蔑视。但在卡夫卡心中, 父亲是个既让人害怕又让人爱戴的权威人物, 他的一生都是在憎恶父亲却又争取得到父亲赞许的矛盾中度过的, 所以“父子冲突”也常常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出现, 除了最具代表的《判决》外, 《变形记》中的父亲形象也是如此。

在格雷戈尔变成甲虫前, 父亲由于生意失败而要靠格雷戈尔养活。生活又再次富足起来, 格雷戈尔也很开心能得到父亲的稍许满意, “晚上回家时, 父亲穿着睡衣坐在安乐椅上不怎么站得起来, 只是抬抬手臂表示欢迎。”这些细节, 对他也是莫大的鼓励,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 现实中, 卡夫卡与父亲的相处, 可能不怎么融洽, 但也绝不紧张, 卡夫卡对他有着很深的尊敬之情。变形后, 父亲的反应变为恐惧, 但这种恐惧却使父亲更加残忍, 甚至要伤害自己儿子的性命。

“他反倒用更大的声音驱赶格雷戈尔向前走……在格雷戈尔身后的声音听起来一点不像是父亲发出的了……父亲从后面重重地给了他解脱性的一脚, 他被踢到房间中间, 身上流着血。”

“那是一个苹果, 接着第二个苹果也向他飞过来了, 格雷戈尔吓得站着不动了, 继续跑是没有用的, 因为父亲决心轰炸他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 在卡夫卡心中, 父亲是憎恨自己的, 这一点不仅伤了他的心, 同时也成为卡夫卡自卑的关键诱因。很多人将《变形记》中亲情的阐述解读为资产阶级人与人亲情间的冷漠, 认为变形后仍关心家人的格雷戈尔是在“以德报怨”。然而卡夫卡是这么想的吗?事实上, 笔者认为, 卡夫卡也并没有想控诉什么, 他表达的是自己对家人尤其是父亲的爱, 父亲看待他就像是看待一个有人性的“甲虫”, 这种对他的不理解使他痛苦异常。但不论父亲是否“伤害”他, 他仍然是卡夫卡心中最尊敬最爱戴的父亲。

2 甲虫

在卡夫卡1907年创作的《乡村婚事准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相信我现在躺在床上的形状像一只巨大的甲虫, 一只鹿角甲虫或一只金龟子。”卡夫卡又想到“既然害怕外界侵入他的内心, 不如委派自己的躯壳去与之抗争, 而自己则化为甲虫, 独享自己的自由与快乐”, 1912年, 卡夫卡完成了《变形记》的创作, 这个想法得到了延续, “他朝天仰卧, 背如坚甲, 稍一抬头就见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块块弧形硬片……”也许他也想看看, 变成甲虫是否就能解决自己的痛苦。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第519则箴言中说道:“把动物变成人是一个谬误, 那么, 会出现人变成动物这个事实吗?”《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变成了甲虫, 使动物有了人性, 这成了一个磨难, 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个甲虫并没有享受到所谓的自由与悠闲, 相反地, 痛苦降临在他的身上, 他的丑陋、肮脏让他遭到至亲的排斥。格雷戈尔每天只能呆在他的房间里, 四处游走, 虽然拥有着一个独立的空间, 但格雷戈尔并不快乐, 他反而更想走出去和家人聊天, 但是每次只要他走出房间, 带给家人的就是不愉快, 这份“自由”成了他的枷锁。卡夫卡正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困境, 自己仍然挣扎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 无法解决的痛苦, 而甲虫就是这个痛苦物化的表象, 而卡夫卡也只能一直游走在自己世界里, 直至死亡。

3 孤独

但凡对卡夫卡有所耳闻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 猜想他是一个孤僻、冷漠, 无法沟通的人。事实上, 恰恰相反, 在认识他的人眼中, 卡夫卡是一个爱笑的人, 对人很热情, 说话富有思想, 谁和他接触都会感到高兴。由此可见, 所谓孤独, 并非人们所想象的悲悯忧郁。卡夫卡的孤独是内心的孤寂感, 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心中的冰海”, 他可以很好的过着社会生活, 却无法抑制内心的孤独。他常说他与外界之间有一道“玻璃墙”, 同时在自己心中筑起了一个井井有条的世界, 而他也正是这个“孤独圈子中的孤独中心”。

《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格雷戈尔一直被困在自己的房间里, 偶尔望着窗外大半天, 妹妹一进屋便躲进沙发下, 每天只通过一道门来观察着家人, 这个甲虫被孤立了, 被迫退缩到自己唯一的内心世界了。卡夫卡的内心就是这样一只甲虫, 想要与家人亲近却遭到排斥, 所以只能听着他们聊天, 看着他们生活, 自己则只能作个局外人, 这种孤独感吞噬着他, 让他永远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偷偷观察着外面的一切。甚至就是他的死亡都是伴随着强烈的孤寂感, “他处在这种茫然而平静的沉思之中, 直到钟楼的钟敲响三下。窗外破晓的天色他还依稀看到一点。接着他的头就不知不觉地垂了下去, 他的鼻孔无力的呼出最后一口气。”

4 伤口

卡夫卡一直把伤口看作是一种惩罚, 一个罪孽的象征。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他的精神世界, 伤口成为对他的罪孽的惩罚。《变形记》中就有两次重要的伤口, 而耐人寻味的是两次“伤口”都是父亲带给格雷戈尔的。第一次, 父亲亲眼看到了格雷戈尔的甲虫模样, 强烈的恐惧感使得他开始去伤害那个明知是自己儿子的甲虫, 将格雷戈尔一脚踢进他的房间, 为的是不再看到那张丑陋的脸。那个“伤口”弄疼了格雷戈尔, 但并不致命, 而格雷戈尔也并没有责怪父亲这种激烈的反应, 他甚至很理解父亲。可怕的是第二次的伤害, 这次伤口源于父亲的厌恶, 他厌恶生活的变化, 厌恶格雷戈尔给家人带来的痛苦, 厌恶这个负担。一个个苹果向格雷戈尔砸来, 一个狠狠的嵌入肉里。这次重伤使他失去了行动能力, 苹果也作为这次暴行的纪念而留在身上。每当母亲与妹妹相对啜泣时, 伤口便隐隐作痛。最终, 格雷戈尔背负着这样的伤口死去了, 这时候, 他的伤口已经不是那个苹果带来的, 而是他自身的内疚, “虽然全身都在作痛, 但他好像感到疼痛在逐渐减轻, 终于完全消失……他已不怎么感到难受了”, 而后, 格雷戈尔就死了, 他的罪孽得到了最后的惩罚。

现实世界中, 卡夫卡的“伤口”是肺结核, 而他精神世界的“伤口”是人生价值的缺失, 正是这两种伤口折磨得他不堪重负, 与世长辞。《变形记》不仅是他内心的独白, 更是他命运的写照。

5 恐惧

恐惧一直在压迫着卡夫卡的灵魂, “我逐渐有了一种威迫感, 好像有一个幽灵紧紧地跟在我身后。”得了肺结核后, 卡夫卡说:“大脑和肺在偷偷地进行商谈, 对此, 我是一无所知的, 这种商谈可能是相当可怕的。”他自己认为, 这种恐惧是两方面的, 一是恐惧外在世界, 外在世界离得太近, 必然会伤害到自己;二是恐惧死亡。《地洞》里, 他出色地描绘了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而《审判》中, 约瑟夫·K也是因为时时刻刻的恐惧感, 才一命归西。

《变形记》中, 甲虫每天惶惶不安, 唯恐自己被遗弃, 渴望与家人亲近, 却又害怕受到伤害, 这种恐惧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 家人“判决”了他, 表示希望他离开, 他的恐惧被推向极致, 他只好悲哀地死去。

6 悲剧

(上接176页) 一个句子就把主人公推到了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 这事件使主人公不停地忙碌, 他对主人公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影响。”仅仅一个开端往往就已经勾勒出了主人公未来的命运。而这个事件的严重后果则必然是个悲剧, 这种把悲剧写在前面的艺术特质也是卡夫卡独有的。

《审判》开头:肯定有人诬陷了约瑟夫·K, 他并没有干什么坏事, 一天早晨他突然被捕了。

《变形记》开头:一天早晨, 当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 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这种蕴含着悲剧的开头也是在讲述着卡夫卡自己的人生观, 自己的孤独, 恐惧与痛苦是无法解决的罪孽, 他只能等待“最终的判决”——死亡。这种悲观心态一直伴随着卡夫卡直到去世, 但值得思考的是, 正是这种悲观使他更容易思考自己与世界, 更好地发掘人生的困境, 并通过无数作品将他们展现出来。

纵观卡夫卡的一生, 从小生活在犹如暴君的父亲的威慑下, 自己懦弱, 自卑, 陪伴他的是孤独与恐惧, 一生中都在用一个“甲虫”的躯体去抵抗着一切对他的伤害, 却仍然背负着罪孽的“伤口”走向死亡, 留下一个总是让人扼腕的悲剧。然而, 时至今日, 他所展现的困境仍然影响着现代人, 让我们不禁去叩问自己的内心, 探寻自己内心与外界的平衡。仅从这一点上, 他便无愧于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参考文献

[1] (奥) 卡夫卡.卡夫卡文集·中短篇小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2] (奥) 卡夫卡.卡夫卡文集·书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3] (德) 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处处留心皆“线索” 篇3

诚然,党报记者新闻线索匮乏不是一个地区、一家报社的个别现象,它在全省都具有普遍性。 各级党报应重视这一现象,分析研究应对策略,想方设法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采写、 拍摄更多的好新闻。 对我个人而言,新闻线索减少,并不代表新闻资源枯竭。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环境,那就想方设法去适应现实。 在近年来的采访经历中,我根据工作经验找到了几个巧挖新闻线索的窍门。

一、跟随调研,“顺手牵羊”

党报记者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可以跟随领导到基层调研, 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调研的机会 “顺手牵羊”捕捉新闻线索。

2012年10月25日, 我陪同原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调研, 一位住上棚改楼的老矿工郭士林开心地向赵书记介绍住上新房的感受。 看着他熟悉的面孔, 我一下子想起来2007年曾为他拍过照片,当时是在他简陋的家里拍摄的。

时年77岁的郭士林,1958年在原平顶山矿务局一矿工作,一直在井下干掘进工和采煤工。 由于工作积极,他于1959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劳动模范,膝下两男一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女全在一矿上班。 2005年,他们家还住在一矿棚户区,他站在自己用石头和红砖盖成的家的门口介绍:“我们全家在这个窝棚里住了40多年,孩子们都是在这儿成长的。 ”

从郭士林家往北走,站在寺沟山坡上,随处可见矿工们简陋的住房,房上盖的有油毡,也有风筒布, 为了防风上面还压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出入寺沟棚户区必经的这条土路, 旱季灰尘弥漫,雨季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矿工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极差。

2007年,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掀起棚户区改造热潮,短短5年时间,棚改楼盖了68栋,安排1000多个矿工家庭搬进了新居。 寺沟棚户区彻底丢掉了 “脏乱破旧”的帽子。

跟随领导调研结束后, 我主动留下来到郭士林家中采访。 他与老伴王秀英现在住寺沟新村的B区, 住房面积55平方米。 儿女各自有房子,他们的生活平时由孙子郭磊鹏照顾。 采访结束后,我给他们3人拍了合影照,与2007年拍的老照片融合成一个摄影报道《七旬老矿工住上棚改楼》,在2012年10月29日的《平顶山日报》二版发表。

平顶山市委领导在报纸上看到这组照片后,夸赞我工作用心、上心,用一组对比照片表现矿工生活的变化,非常有说服力! 每次市领导看我“搞副业”都开玩笑说:“你真是顺手牵羊,一举两得呀! ”

二、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 要想方设法发展和稳定自己固定的朋友圈。 要想获得更多线索,既要与过去的老通讯员保持好关系,还要发展新通讯员,让自己的新闻线索来源地域广泛。 2013年8月,我结识了平顶山市卫东区信息中心的一位新朋友———魏国伟。 我发现他不仅照片拍得好,还有敏锐的新闻嗅觉。 9月4日他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说该区实验小学门口一条路积水严重,师生们上下课非常不方便。 我和他骑电动车赶到学校一看,果然,放学的学生正小心翼翼地跨过泥水遍地的道路。 卫东区实验小学位于平顶山市区东环路西大营社区, 该校门前道路已经连续多日积水。 照片发表后引起市自来水公司的高度重视,很快派人解决了道路积水问题。

2012年6月1日, 我设法联系到了原在叶县县委宣传部工作、现在叶县广电局工作的马子强,他是我22年前结识的老通讯员。 1991年我的作品《烟迷常来发》和他的作品《农户家装上电话机》一并获得了1992年平顶山市“小康杯”农村摄影大赛一、二等奖,我们由摄影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马子强一见到我也很高兴, 他告诉我:“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得非常好,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咱下去转转? ” 我说:“好啊! ”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 很快来到该县田庄乡张申庄中心社区,这个中心社区是整合了张申庄、贺庄、 小顾庄、五里铺和道庄等5个村后形成的。 该社区道路宽敞,村容整洁,一座座小洋楼窗明几净、排列有序,似乎在等待着新主人入住,当时已建成新民居57户,入住12户。 我拿着相机正在考虑应该从哪个角度表现这个农村社区, 这时一位妇女领着两个放学的孩子闯进了我的镜头。 我连忙抓拍了几幅,可只拍到了背影并不是很满意, 于是急中生智喊了一声: “回家哩,弟妹? ”这一招果然奏效,妇女和孩子同时扭过头来答应:“是啊! ”我连忙抓拍到这一瞬间,然后跟着来到她家里了解了基本情况: 女主人叫苗亚红,她和丈夫在深圳打工10多年,年龄大了现在回乡 创业做生意。凭着多年打工攒 下的积蓄,他们在社区购买了 一套新房 ,2012年5月16日刚刚入住。 就这样,作品《打工归来住新房》出笼了,稿子当天传回报社,第二天便在《平顶山日报》一版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经常“扫街”得“线索”

当记者不能拿架子,有的坐车坐惯了不想骑车, 骑车骑惯了不想步行, 这样下去, 不仅线索越来越少,朋友也会越来越少。 “扫街”是摄影记者对自己在街头闲逛、独立发现新闻并及时采访的自嘲。 我从事摄影工作31年,但我对摄影毫无倦怠,只要有时间就背起相机去“扫街”。 当记者要经常“扫街”,因为 “扫街”能拍出很多意外惊喜———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好新闻。 我的很多新闻摄影作品就是通过看似毫无目的的“扫街”得来的,比如《撞到老人跪地求情》《目睹马路泼脏水》等,都是具有独家视角、题材新鲜的新闻摄影作品, 它们最大的亮点就是画面真实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不摆拍、不造作,画面浑然天成,新闻价值一目了然。

2011年9月19日下午,我在平顶山宾馆刚参加完市里一个会议,一看时间还早,便骑着电动车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 走到平顶山市工人文化宫南门时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不知干啥,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个骑电动车的小伙子,不慎将一位老人撞倒了。 小伙子是刚出校门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 身上只有50元钱,电动车是借同学的。 很多好心的市民看到了这个场景,都劝被摔倒的老人可怜可怜大学生,让年轻人走吧。 小伙子恐怕被老人“讹”住,便跪地求饶。 老人看到此情此景,赶忙让小伙子站起身,并原谅了他,甚至不让他担负任何医药费用,大家都称赞这位老人心地善良。 我给这幅作品起了个名字《撞到老人跪地求情》,第二天在《平顶山日报》三版发表。

“扫街”的题材很多,就看你能否发现。 怎么培养和提高新闻嗅觉和发现能力呢? 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 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色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 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有意 义的东西 和无意义 的东西。”这说明, 记者对自 己认为已经“熟悉的人和事”, 要采用 “孩童的眼 光”, 用纯真的异乎寻 常的好奇心、新闻欲,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一股激情,从“熟视无睹”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素材;同时运用聪明长者的眼光,分析新闻素材的优劣,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使新闻具有深刻性。[1]当然,“扫街”也很辛苦, 每到冬夏,你还要经得起严寒酷暑的考验。 可以说, 骑电动车 “扫街” 不失为一个挖掘新闻线索的好方法,我平均每月发稿量都达20幅左右。

《七旬老矿工住上棚改楼》

四、在网络或新媒体中搜集线索

2005年后,平顶山各县 (市 、区 ),企事业单位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很多线索打听不到,可以通过浏览它们的网站,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还可以加入或建立有关的朋友QQ群,在群聊中发现新闻线索。 我的好朋友徐建立是一个自由摄影师,他的作品经常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他自然成了我QQ群中的一位重要朋友。

2006年12月30日, 徐建立在QQ群中发布消息,通知摄影爱好者2007年元旦到平顶山市福利院采风,参加身患残疾的姑娘党恩的婚礼。 我一听党恩这个名字,马上想起了1994年5月4日我在市福利院采访过的一个女孩子,也叫党恩。 经过向徐建立核实,不错,就是当年的那个姑娘党恩!

1994年5月4日 , 我到市福利院采访,院长向我介绍了一位懂事的女孩子———党恩。党恩不姓党,1975年两岁时被人遗弃, 好心人将她抱到福利院收养。凡是被福利院收养又不知姓名的孩子,院领导统一给他们起了党氏的姓,就是为了让他们长大后记住党和政府的关怀。党恩出生在1973年 ,1975年夏季时,患小儿麻痹症的她遭到家人遗弃。身着单薄、破旧的小衣服, 每天坐在市区中兴路街头,哭着喊着要妈妈,很多人不敢从她身旁走过,不忍听到这个小生命哭泣。 一连数月,她流浪在市区街头,靠好心人一口饭、一碗水顽强地活了下来。小姑娘从小就记人,谁曾经喂过她饭,谁曾经给她穿过衣服, 只要从她身边一过,她就会直愣愣地看你,冲你笑。 立秋以后,天逐渐冷了,一位大妈抱起她来到市福利院,流着泪恳求工作人员:“让孩子住这儿吧,她可是真聪明……”

《福利院里嫁闺女》

福利院老师代爱梅介绍,到福利院后,她不哭也不闹了,在这里她会了认字、读书和唱歌。 老师们用一颗颗热忱的心, 抚慰着这个幼小的曾经受过伤的心灵,让她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她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她把在这里工作的阿姨和叔叔们都当成自己的父母,与他们朝夕相处。 1983年,年满10岁时,市福利院领导给她起了个好记、好听又寓意深刻的名字———党恩。 漫长岁月里,党恩从老师和阿姨们身上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她说:“原来我恨自己的父母, 认为他们不负责任, 找到他们时一定要报复!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不管他们怎样,自己对待社会和人一定要有爱心,一定要有责任心啊……”

1994年我给党恩拍照片时 ,她刚满21岁 ,坐在轮椅上的党恩,正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 她的身后, 就是常年照顾她生活的老师代爱梅。

2007年1月1日, 党恩———这位在市福利院长大的女孩子,在新年的第一天,与新郎李小五喜结良缘, 新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党恩, 走出她生活了32年的福利院大楼。 她的婚姻大事在福利院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身体残疾的党恩有着一张俊俏的脸庞,在她结婚的大喜日子里,红润的脸颊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可以说当时给党恩找对象,让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成为福利院领导和老师们的一桩心事。由于党恩是残疾人, 择偶的机会自然少些。 2006年夏 , 党恩通过电台认识了36岁的小伙子李小五, 小五是叶县城关乡秦召村人,他被党恩的不凡身世所感动,为她健康向上的品格所折服。他耐心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向他们表达了自己娶党恩为妻的决心。两人经过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决定于2007年元旦举行婚礼 , 市福利院承担起了全部操办事宜。院长郭爱民像自己嫁女儿一样忙前忙后。福利院老师代爱梅和党恩一起生活了整整20年, 她抱着一床床新被子说:“这些新被子, 都是全院老师们一针一线缝的啊! ”

回到报社后,我从资料库中找出1994年拍摄的黑白底片,经电子扫描变成数码照片后,与这一组图片组成了摄影报道《福利院里嫁闺女》, 在 《平顶山日报》2007年1月2日的一版发表。 这组图片获得200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一等奖。

广泛获取新闻线索 篇4

一、从聚会上的一句话获取新闻线索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造成23万多人丧生。仅印度尼西亚, 死亡人数就接近17万。

印度尼西亚发生海啸与齐齐哈尔能有什么关系?作为记者, 这种想法必须摒弃。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鹤城晚报记者就从这次印度洋大海啸中捞到了一条新闻“大鱼”。

当时,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 一位朋友提起, 自己的一位亲属正在泰国普吉岛上。印度洋大海啸是热点社会话题, 酒桌上的朋友们七嘴八舌立即追问, 齐齐哈尔人怎么到了普吉岛?原来, 普吉岛是旅游胜地, 齐齐哈尔市马戏团受聘到普吉岛一家娱乐场所演出。

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鹤城晚报记者立即与齐齐哈尔市马戏团领导取得了联系, 核实有关情况。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 海啸来袭时, 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演职人员与当地民众一样, 迅速向附近的一处高地奔跑转移, 跑到山顶后才躲过了大自然的这次大劫难。当地中国领馆立即派出人员联系齐齐哈尔市马戏团人员, 采取必要的措施, 确保同胞的人身安全。

记者立即采写了《印度洋海啸来袭我市马戏团演职人员安然无恙》的报道。报道见报后, 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为齐齐哈尔马戏团的演职人员安全脱险感到万分庆幸。这篇报道在省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在齐齐哈尔市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记者参与的社交场合众多, 这是记者从中获取有价值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 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源, 记者要在这些信息源中筛选, 及时锁定对自己有用的消息, 能否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记者要做有心人才行。

二、从橱窗张贴的广告获取新闻线索

2002年起, 鹤城一些饭店的橱窗上张贴出了招聘广告, 并且这些小广告越来越多, 几乎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引起了鹤城晚报记者的注意, 为什么家家都贴出了招工广告, 难道服务员还缺吗?

记者在饭店就餐时有意和一些饭店老板聊了起来, 老板向记者诉苦:现在招人可费劲了, 活太累人家不干, 工资待遇不好人家不干, 待遇都上去了, 也不一定招到人。

记者随后又到劳动就业部门进行了采访,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调查采访。通过采访, 记者了解到, 鹤城中心城区服务业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以餐饮业为例, 一些高档大饭店的服务员人数众多, 有的多达200余人。大饭店环境好, 工资高, 吸引了大批求职者, 小饭店自然招工难。

此外, 一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多数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 到了那里不但开眼界, 而且干同样的活, 工资要比三线城市高不少。农村劳动力流转人员青睐大城市, 让流入三线城市的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明显减少, 是造成服务业用工荒的又一大原因。

记者以“鹤城服务业出现用工荒”为题, 对此进行了报道。这篇深度报道及时分析了影响鹤城服务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因素, 对形成的原因和破解的办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 从一张小广告发现一个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是记者责任担当的体现, 要担当起这份责任, 必须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变化和出现的新现象,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新闻敏感性就会与日俱增, 获取新闻线索就会驾轻就熟, 新闻作品就会越来越多, 研究问题的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就会越来越多。

三、从其他媒体的消息中获取新闻线索

2014年3月8日, 马来西亚MH370航班失踪的消息一经披露, 立即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 失联飞机上面有150多名中国人。

这条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消息, 立即引起了《齐齐哈尔日报》记者的高度关注。这样重量级的新闻, 对于《齐齐哈尔日报》这样的三线城市媒体来说, 一般也只有播发新华社电稿和转发其他中央媒体新闻的份儿。

《齐齐哈尔日报》社会生活部记者却没有气馁, 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 积极挖掘新闻线索,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一条新闻线索, 让马航失联航班新闻“落地”。

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老师曹蕊与失联航班第89号乘客同名同姓, 并且用字相同。碰巧的是, 曹蕊老师一位吉林的陈姓朋友的名字与失联航班上的另一位乘客同名同姓, 陈姓朋友接到了大量朋友的问候。陈姓朋友看到曹蕊的名字后, 立即通过QQ与曹蕊联系:你在哪儿呢?没去马来西亚吧?

随着马航失联客机事件不断向前发展, 曹蕊老师接到了越来越多的问候, 有些朋友甚至急切地在深夜给她打来关切的电话, 朋友、同学的关爱之情让曹蕊老师倍感温馨, 她在微信圈朋友中发布消息:谢谢大家的关心, 我在齐市, 并没有去马来西亚, 再次为失联飞机上的乘客祈祷。

3月13日, 齐齐哈尔日报社会新闻版以“市民与失联航班乘客同名引来问候一片”为题, 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新闻学简明辞典》对新闻线索的界定是:“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 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 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而《新闻学大辞典》则认为:“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也有人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 记者的所见所闻, 都有可能成为线索。”

反贪案件线索的经营 篇5

(一) 贪污贿赂犯罪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职务、学历背景, 作案手段较为隐蔽, 善于伪装。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嫌疑人多为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从事管理、决策的领导干部。这些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 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他们在作案时会利用自己熟悉业务的优势想方设法不让人察觉, 在作案后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掩盖犯罪行为, 所以其犯罪行为难以被人得知, 外围人员即便了解一些犯罪活动的蛛丝马迹, 也难以掌握确切的证据。

(二) 犯罪行为简单易行, 对外悄无声息。除了一些贪污犯罪在作案前要认真细致的预备外, 大多数案件尤其是贿赂、挪用公款犯罪虽然会有一个密谋的过程, 但都无须做专门的准备, 特别是权钱交易型的贪污贿赂收受财物方式简单易行。不论其次数多少, 时间多久, 就单次作案而言, 犯罪既遂就是一个财物交接的瞬间。

(三) 犯罪所得在查证属实前难以区分。贪污贿赂犯罪者在违反职责要求的同时获取了非法经济利益, 其犯罪所得就是各种形式的财产, 一是钱物, 另外还有财产性利益。这些财产大多数被犯罪嫌疑人精心隐藏, 甚至一些犯罪者的家属都不知道其犯罪的行为及犯罪所得的去向。这些犯罪所得一般会在犯罪者的精心布置下变成“正常收益”。这就给发现犯罪线索和认定犯罪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 贪污贿赂犯罪侵害的客体特殊。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一般没有具体的被害人, 不涉及自然人的切身利益, 因此案件的线索多为零散、感官的, 不利于案件成案。

另外, 贪污贿赂案件中涉案人员关系密切、发案具有滞后性、专业性等特点也给贪污贿赂案件的线索收集和侦办造成不小的困难。

二、反贪案件线索的发现

(一) 注重侦查策略, 以案带案, 深挖“窝案串案”。所谓职务犯罪窝案串案, 是指在侦查办案中, 由同一案件线索或同一线索事实引发出的多个不同的职务犯罪案件。

(二) 加强线索管理, 善于长期经营。对于这部分未成案线索, 不能一搁了之, 而是要加强管理, 有的线索要长期经营, 待时机成熟, 再从线索库中调出重新初查。

(三) 从社会交往中发现案件线索。侦查人员可以运用工作关系、同学关系、熟人关系, 从群众在社会交往、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闲谈议论中捕捉信息, 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中挖掘案件线索。

(四) 从同纪检、监察、审计、信访等其他部门的联系中获取案件线索。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 从反渎部门、侦查监督等部门执法办案中挖掘职务犯罪线索。

(五) 从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系统中捕捉案件线索。随着科技进步和资讯的进一步发达, 要求反贪干警增强职业敏感性和敏锐性, 善于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各种案件情况和社会信息, 以职业的眼光洞察和分析各种情报和信息。

三、反贪案件信息搜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我们都知道, 公安系统在办理重大刑事犯罪, 特别是贩毒案件的时候会使用“特情”, 在监狱管理中“狱贞耳目”也对情报信息收集起到很大作用。据此, 我们在反贪侦查中也应该培养自己的信息搜集人员。这些信息搜集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脉, 在提供犯罪线索、搜集犯罪证据方面具有广泛的信息来源, 并且方式方法也要灵活、隐蔽, 为案件的顺利查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 反贪侦查信息搜集人员的法律地位仍没有明确界定, 其约束机制也有待加强。构建合理有序的反贪信息搜集人员培养、使用制度, 在发案频繁、犯罪手法隐蔽的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中, 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各犯罪类型的特点, 在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中, 充当反贪信息搜集人员的人员主要有国家机关内部工作人员、普通公民以及受到警方或检方监控的涉案人员。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行为, 这些在国家机关系统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通常不为普通公民所知, 特别是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行为, 大多通过内部检查来发现, 或者由知情人举报, 这类知情人也多是有公职身份或与公职人员有接触的人。正是因为职务犯罪具备内部性、隐蔽性等特征, 机关内部人员就成为检方重要的信息来源, 将这些人发展为长期的、固定的反贪信息搜集人员对反贪工作将是大有益处的。实际上, 在反贪实践中, 往往也是在反贪信息搜集人员提供线索之后才为案件的突破寻找到切入点的。

与其他犯罪相比, 职务犯罪侦查中所运用的反贪信息搜集人员应该受到更严格的审查。因为一旦反贪信息搜集人员违背承诺, 泄露消息, 把自己所知之事向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和盘托出, 将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使用的反贪信息搜集人员应尽量保证是那些长期的、固定的、与检方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如果需要使用反贪信息搜集人员, 首先需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审查, 只有通过了重重考验, 才能参与到案件的侦查中来。其次他们还必须得到承办人员的信任, 唯有此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线人的忠诚度。

此外, 还要对反贪信息搜集人员的活动信息严格保密, 从而保护反贪信息搜集人员的人身及家庭安全。同时也要对反贪信息搜集人员的行为方式作出限定, 避免出现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侦查行为。

参考文献

[1]倪集华著.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0.10.

论《诗经》的精神线索 篇6

纵观《诗经》,其所记载的先民的精神世界,大致分为四条精神线索: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农业诗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民族,农业发祥始于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与农业生活密不可分,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深刻情感也是自古有之。

《诗经·大雅·生民》从第四节开始写后稷的农业生产才能,“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①前面对于后稷种种难以理喻的神奇描述,实际上目的是在显示周族农耕德性的天赐根基。《毛诗序》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②它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之的长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经》中除了农事活动的描写,还涉及许多种类的植物。有一个最新的统计,在《诗经》中共涉及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物有三百一十多种,其中,仅草木就有80 多种。“思乐泮水,薄采其茆。”“翘翘错薪,言刈其蒌。”“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谷有蓷,暵其干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诗经》中处处透露着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2 原始本能的情感——婚恋诗

《诗经》中对于同一主题的歌唱也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歌唱。例如婚恋题材,有妇德、思妇、恋爱中的男女、婚姻中的男女、婚恋习俗、失恋、婚姻破裂等不同的抒情主体和歌唱对象。婚姻是维系种族繁衍和满足人性本能的行为,其存在地位在先民中就尤为重要。

《诗经·周南·葛覃》是一篇周贵族传统婚前教育的歌唱。其中“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也暗示了对婚后生活分寸的把握,是一种关于妇德的教育。

《诗经·周南·桃夭》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更是成为传唱的经典。

《诗经·召南·鹊巢》也是一首描写女子出嫁的诗,“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出了女子出嫁时壮观的大排场的场面。这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对新娘结婚的美好祝愿,女子出嫁,住进男家,也是新生活的开始,更是女子新的人生篇章。

《诗经·召南·草虫》则写出了恋爱时的心理。“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未见君子,忧心惙々。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写尽了女子对于心上人的渴盼,见不到时的思念与期盼、坐立不安,以及终于得以相见的激动与安心。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描写得则更为传神。女子约会等待的情人明明是个美男子,却偏偏要说他是“狂夫”、“狡童”:“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嘴上虽然如此说,但是心里是甜蜜期盼甚至是嗔怪的,这种恋爱中的微妙心理,捕捉得极其精妙。

《诗经·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字里行间嗔怪的语气和透出的焦急情感,准确的描摹出了女子恋爱中的纠结复杂心态,被冷落之后的抱怨和嗔怪。

3 祖先情感的维系——祭祀诗

祭祀诗又称郊庙歌,简称祭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攘灾的诗歌。上古以来,祭祀就不仅受到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也为一般民众所看重,祭祀的作用有“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谗慝,合其嘉好,结其亲昵,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③祭祀不仅仅是统治者神化统治阶级的手段,也同时是普通民众用来规整家族血脉延续,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和谐的重要活动。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祭祀文王于宗庙,文王的德行使得上天为之赐福,而可以子孙绵延,开疆扩土,有所造诣。“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在赞美祖先的同时激励后人,勤勉与做事,仰不愧于天才能更好地继承祖宗家业,发扬光大。

《诗经·周颂·清庙》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④《清庙》作为颂的开始,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孔颖达疏说:“《礼记》每云升歌《清庙》,然则祭祀宗庙之盛,歌文王之德,莫重于《清庙》,故为《周颂》之始。”“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依旧以赞颂文王之德为中心,并且点明让各个官吏都秉承文王的德行,可以看出周文王高大光辉的大德形象,一直在激励着后人为官做人,被万古称颂。

《诗经》中祭祀的诗篇还有很多,统计起来的祭祀诗,《周颂》有17 篇:《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有警》、《潜》、《雍》、《载见》、《丝衣》、《费》、《般》;《商颂》有2 篇:《那》、《烈祖》;《大雅》2 篇:《既醉》、《鬼臂》;《小雅》有4 篇:《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国风》有2 篇:《召南·采蕉》、《采繁》。

4 反战与捍卫——战争诗

周战争不断,关于战争的诗歌在《诗经》里也是频繁出现,难能可贵的是,《诗经》中对于战争的歌唱不仅仅停留于对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的歌唱,而是有着鲜明的反战态度,与此同时,虽然态度是积极反战,提倡和平,但是也表达了誓死捍卫的决心。并且,其关注的角度不仅仅局限于出征的战士,也将视野扩大到了他们的妻子、家人。例如《卷耳》、《出车》、《状杜》、《采蔽》等把家人、女人带入的篇章,不如此,就不足以抚慰为战争、为国家的事业牺牲的所有社会成员,就不足以体恤全部的社会情绪。战争,绝不仅是男人、将士们的事,而是关系全社会的大事。古人的确是感到战争、行役使得一些社会成员忠孝分裂,但是礼乐的歌唱演出并不是要突出强调这样的冲突,而是要尽量消解并且抚平它。礼乐文明下的古人不想再看破坏性的悲剧冲突酿成,他们更想用礼乐的艺术化除伦理的分裂与对抗。这才是礼乐的基本精神,它追求整体的社会和谐。战争的要义不是无原则地征服他人、消灭他人,而是捍卫周人自身秉有的文明德性在更广远的范围巾得到普及。

《诗经·周南·汝坟》这首是从思妇的角度来控诉战争,反映人民的离乱。“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虽则如毁,父母孔迩。”三个层次,见不到丈夫的心焦、想像见到丈夫时的欢愉,和用“父母在不远游”来劝丈夫早日归来。而造成则妻离子散的境况的就是可恶的战争,把思妇当成抒情主人公的歌唱,表述了战士的妻子为战争所承受的离乱和悲苦。

《诗经·召南·殷其雷》则是从家人送别时的歌唱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家人对征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归哉归哉”的反复吟咏也表现了家人对于战争中征夫的担心和渴盼团圆的迫切心情。

《诗经·小雅·采薇》好像是《殷其雷》的更进一步加深,“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的悲叹正表明了战争的无情,漫长的等待不知归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经典传颂的名句也道尽了征夫的辛酸悲苦,同样不知归期的征人也惦念家里的情况无法抽身,让人悲叹。

《诗经》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拓片,是中国先民情感的遗存,其内容的丰富深刻都足以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不变的传统领地,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

摘要:《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群体的精神世界,其中有重要的几条精神线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农业诗、原始本能的情感——婚恋诗、祖先情感的维系——祭祀诗、反战与捍卫——战争诗。这几条精神线索贯穿《诗经》,本文列举《诗经》中的篇章对其一一加以解析。

关键词:《诗经》,精神线索,农业诗,婚恋诗,祭祀诗,战争诗

参考文献

[1]李山.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东方出版社,2004.

[2]李山.对话《诗经》.中华书局,2013.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

积累新闻线索做出精彩新闻 篇7

一、长时间关注某一新闻线索, 在恰当时机做深度挖掘

《板子房西瓜在“困”中求变》是我们在报道多次的新闻中再一次挖掘, 最终成就的一篇获得省级新闻奖的好新闻。集贤县板子房西瓜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识, 十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报道不计其数, 2010年9月, 我们再一次采访板子房后, 几乎半个月没有动笔, 就是希望从老旧新闻线索中挖掘出具有亮点、可以深度报道的新闻。10年前我们第一次去板子房蔬菜大市场采访, 就捕捉到板子房西瓜这条新闻线索, 10年后我们再次走进板子房西瓜大市场重新采访, 在深入调查了解后, 结合板子房市场10年间走过的路, 我们调整了采访思路与写作手法, 写出了这篇《板子房西瓜在“困”中求变》新闻稿件。

可见, 旧的新闻线索也可以重新做出更鲜活的新闻。

二、在会议报道中寻找新闻线索, 做出真正的新闻

会议是新闻报道的富矿, 政教记者经常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 如果只注重写会议消息而忽略了里面大量的新闻线索, 就失去了记者的责任感。

记者应该拥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 新闻无处不在, 众多的会议报道中蕴含了大量的新闻线索, 记者可以从中找出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新闻。建龙集团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 落户双鸭山时, 我们的政教记者就在众多的会议消息中发现了一则好的新闻线索, 写出了《六亿元商机谁来把握》的好新闻, 并获得省级新闻奖。同时, 记者也可以从会议文件、简报中发现新闻线索,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发现力, 因为新闻不是等来的, 而是发现来的。

三、捕捉时下热点, 整合新闻线索, 做好新闻策划

每一个时期都有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 这些都是新闻线索。网络、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关注的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例如食品安全、医疗卫生、衣食住行等, 这些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 记者可以找好突破口、寻找一个点, 做好策划, 将众多新闻线索进行整合, 以多种形式写出一篇或几篇新闻报道, 这样既增加了报道的力度, 也强化了新闻的深度。《经济导刊》的记者就是经常对一个热点问题连续关注, 将多条新闻线索进行整合, 做出关于水、供热、住房、煤气等系列报道, 并配以评论, 稿件见报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多与通讯员沟通, 从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

每家媒体不仅有专业记者, 也有众多的通讯员队伍, 他们不仅给媒体投稿, 还是记者编辑可靠的新闻线索来源。我报拥有来自煤矿、县区、农场的众多新闻通讯员, 并多次举办培训班, 培养了大批的通讯员, 他们是生活在最基层的报道员, 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是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 只要我们利用好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 就可以发现更多、更生动、更鲜活的新闻线索。我们有的记者与基层通讯员保持了数年的联系, 因此也从中获取了很多重要的新闻线索, 并写出了多篇获得各级奖项的新闻作品, 这都与通讯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 通讯员是新闻线索不竭的资源,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新闻线索处处都有

【情感线索论文】推荐阅读:

主题线索06-07

审计线索07-03

发现线索08-07

社会线索09-09

教学线索09-14

叙事线索11-23

线索09-12

会议线索11-04

多线索叙事08-12

记叙的线索09-18

上一篇:现状及发展策略下一篇:教师激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