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线索(共12篇)
教学线索 篇1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 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 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 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比如,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 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 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 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 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 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 (改革和革命) , 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可见,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 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 有条不紊的,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抓住历史课的点与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 以“点”带“面”。所谓“点”, 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 即坐标。教学中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 谈今论古, 谈古论今, 或者谈中国论外国, 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 可以对比提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 西方有个罗马帝国, 东方有个东汉帝国, 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 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 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 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 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 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 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 上历史课会离题, 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 首先,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 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 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 也感到比较困惑, 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与面的交叉, 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并使之融会贯通。为此, 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 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学者, 欲教必须先学, 作为教师, 应该教到老, 学到老, 做到教学相长。
教学线索 篇2
活动目标:
1.运用视觉观察物品的特征。
2.增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描绘物体颜色、形状、用途等特征的谜语若干。
2.生活中常见物品,如钟、书、球、牙刷等等。
活动过程:
1.猜谜:教师念谜语,幼儿猜谜。请猜对的幼儿说说它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也可请自愿的幼儿来说谜语给其他幼儿猜。
2.编谜语: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物品,说说他有什么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把这些特点编成一个谜语。幼儿尝试自己编谜语,把自己编的谜语说一说,看看大家能否猜出来。
活动建议:
教师在提供观察用的物品时,宜尽量选取有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质感等)的物品,以便幼儿观察。
教学线索 篇3
【摘 要】分析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提出设计的策略:深入分析教材,精心勾画知识线,促进知识建构;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创设情境线,凸显应用价值;遵循认知规律,有效构建问题线,强化问题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活动线,提升化学能力;善于总结反思,巧妙外显思维线,凝练思路方法。
【关键词】多线索 化学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5-02
新课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多角度、大视野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求课堂教学多元化,也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进行整合设计,既要注意知识的逻辑线索,也要结合学生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的证据线索,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线索等,这样的教学才能很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一、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点,学科特点影响和决定着整个教学设计。化学学科特点是:(1)以实验为基础;(2)在原子、分子等微观层面研究物质;(3)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4)知识点繁多,但有规律;(5)有独特的化学用语。“以实验为基础”要求教学要突出实验的重要功能,创设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从而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说明在教学中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即运用生活情境,设置系列真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感受到化学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点繁多,但有规律”提示我们要善于分析杂乱的知识,抓住知识的规律设计好知识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解决疑惑;“在微观层面研究物质”以及“独特的化学用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抽象性、独特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宏观现象来挖掘事物的微观本质,以及通过方法训练来熟悉化学用语等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方法等,即要灵活设计能力线和方法线,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化学学科特点说明了化学教学是适合且应该用多种线索结合来展开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其中的线索是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来设定的,主要包含知识线、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思维线等,不同的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线索来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一)深入分析教材,精心勾画知识线,促进知识建构。知识线就是上课时的知识脉络、知识学习的顺序。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心中必须清楚: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可以获取哪些知识,发展什么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要非常明确。但由于每次课的知识点较多,且书本上有些知识的脉络不是很明显,知识的顺序可能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提取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重组知识的学习顺序,勾画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形成上课的知识线索。因为知识线揭示了主要知识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通常蕴含于情境线、问题线或活动线中,所以知识线一般属于暗线。学生在學习时,通过阅读情境材料、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活动探究等逐步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二)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创设情境线,凸显应用价值。情境线就是通过适当的情境素材,将书本上“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使知识结合一定的情境材料呈现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顺利进入问题者的角色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活生生的化学知识的体现,因此可以利用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生产、时事、新闻等内容,也可以利用化学史等素材,把要学的知识点(知识线)融合到这些素材中,使化学知识与故事、事件等巧妙结合,学生通过分析情境材料,提出问题,活动探究,获得相应的知识。由于这些知识是以日常生活事件呈现出来的,因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凸显了化学知识的价值,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三)遵循认知规律,有效构建问题线,强化问题意识。问题线就是根据知识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境素材中设置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串,引导和推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从而发现知识的规律,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新的知识网络。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是知识获得的源泉,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使学生深入探索、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不过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设计多元化的真实问题,层层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探究旧的问题过程中,引发出新的认知冲突,带出新问题的探讨,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探讨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学会思考。
(四)发挥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活动线,提升化学能力。活动线就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途径,针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调查研究、实际操作,表达交流等系列活动,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提升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能力活动的训练才能达到以上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要获得哪些能力,然后结合情境素材和能力的培养,设置观察、实验、设计、解释、讨论、预测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动口说、讨论的过程中获得交流表达能力;在动手做、动眼看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五)善于总结反思,巧妙外显思维线,凝练思路方法。思维线就是教学时从具体的知识传授到观念的建构,变成不同的思路方法、化学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提取,而很多学习方法是蕴含在具体的知识背后,是要通过及时的反思、总结才能凝练出来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根据知识内容特点,在弄清楚知识的发展功能、价值问题的基础上,挖掘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方法、思路,然后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究,及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问题、活动中对自己的所学所做进行总结,用话语把自己的所做所想表达出来,把内隐的知识结构、思路历程外显出来,最终达到对思路方法的总结、凝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于多线索交替融合的化学教学设计,每条线索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在这个关系图中,知识线是每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知识的特点决定情境素材的选择、活动的安排、问题和思考的方式。而情境素材隐含着一定的知识点和问题串,通过问题驱动思考,凝练方法,而思维的发展又可以指导活动的开展,活动过程反映出情境的基本情况。反过来在一定的情境素材中蕴含着活动的基本类型,在活动中反思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丰富对情境素材的理解。也就是说,线索之间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交替融合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选择其中的2-3条线索来完成我们的教学。
三、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说的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我们以二氧化硅与硅酸的教学设计(人教版)来加以说明。见图2 。
图2
教学创设了“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硅单质”知识线,从比较熟悉的硅的化合物—— 二氧化硅出发,引出硅酸盐和单质硅,符合认知规律;通过知识线引申出5个主要任务,学生在5个不同的任务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在3条线索中,学生通过知识线建构知识,通过任务线获得学习的方法,通过情境线发展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设计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二氧化硅和硅酸的应用,能极大地引起学生共鸣,降低学习的难度,体现知识的生活化;知识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掌握,比如学会分类、预测、探究、总结物质的性质;让学生充当情境的主角(硅家族管家、侦探员、预言家、艺术家、设计家、化学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感。
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教学设计不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获得知识,尊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的顺序,而且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意识,落实了三维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文庆城.现代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9-80
[2]徐洪俊.化学课堂教学线索的梳理与构建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
[3]相佃国.化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式[J].化学教育,2012(8)
追寻教学线索展现凝练之美 篇4
教学内容:八年级思想品德《学会承诺》。“学会承诺”是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会承诺的要求, 更需要增强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树立诚实守信的态度和守信为荣的道德观念。以下是两位教师的授课实况。
授课一:
导入新课:组织团员学生重温入团宣誓词, 明确这是团员曾经做出的承诺;组织学生思考自己已经做出的承诺有哪些, 怎么去对待自己曾经做出的承诺;导入课题“学会承诺”, 明确身边处处有承诺, 我们要学会承诺, 践行承诺。
讲解新课:教师讲述电影《大兵小将》的主角成龙身陷北川中学诈捐门事件。
讨论:1.成龙捐款的承诺迟迟不兑现, 给北川中学及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
2.成龙身陷诈捐门的原因有哪些?
3.身陷诈捐门后, 成龙该怎么办?
围绕该事件, 教师通过讨论、点拨、碰撞, 让学生总结做出承诺前、做出承诺时、做出承诺后的注意点;归纳出学会承诺的方法;探究并形成有关承诺的“人生宝典”并完成“我的承诺”。
授课二: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观看小品 《有事您说话》片段, 导入新课主题“学会承诺”。
1.走近承诺。教师现身说法, 与学生分享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做出的承诺;推己及彼, 让学生表述作为一名学生应有的承诺, 并展开讨论, 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
2.学会承诺。围绕小品片段,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做出承诺时应考虑的因素;思考承诺后该如何对待承诺, 在承诺无法兑现时又该怎么办。
3.践行承诺。回顾已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思考如何践行承诺, 做到言行一致, 信守诺言。
课堂总结:师生围绕“身边处处有承诺, 我们要学会承诺, 践行承诺”, 提炼关于承诺的宣言, 在朗读感悟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可以感受到, 两位教师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潜心研读, 围绕教学重点和学情, 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 积极地引导学生, 实现了与教材的对话,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深刻的感悟。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让我们感受到清晰的课堂教学线索。教学线索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围绕教学目标, 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设计的贯穿教学过程的脉络。通过建立教学线索, 教与学中的思考不再是一个个点, 而是一条清晰的线, 从而让课堂教学线条简洁、板块清晰、步骤明朗, 不愁不能“惟吾所施”!那么, 教学线索又在何处呢?
1.以教学案例为线索, 让课堂熠熠生辉。
上文中的《学会承诺》, 教材中提供了三则教学案例, 各有侧重, 很好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诠释了教学的重点,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课程资源。但简单地依托这三则案例组织教学, 往往展现给学生的是孤立的零碎的知识, 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 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有序。教师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引用生活中的事例———“成龙诈捐门”, 通过展示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走入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去分析、去研讨、去感悟;通过点评案例,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教学案例贯穿课堂, 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线索, 让整节课浑然一体, 一气呵成!
2.以学科知识点为线索, 让课堂一气贯之。
思想品德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体现了科学的哲理, 其中的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但教材编排时, 往往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很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把知识串成线、结成网, 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艺术地展示出来, 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学会承诺》一课的知识点是“承诺”, 教师二整编了教学环节, 以“走近承诺”“学会承诺”“践行承诺”三个环节,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组合, 建立一个有序的明晰的逻辑系统来设计、实施教学,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该教师以知识点为线索,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一种阶梯型的教学过程, 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有了它, 如何导入新课, 如何展示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有效拓展, 如何合作探究, 教师胸有成竹, 学生融会贯通, 师生共鸣, 教学相长。
建立教学线索, 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 进而达到优质和高效。如何才能找到并利用好这些线索呢?
1.感受生活, 积累素材。
依托教学案例寻找教学线索组织教学, 要求教师除了用好课本上的典型素材外, 更要主动走出课堂, 关注社会生活, 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人、事、物,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造、加工, 把丰富的生活素材整理成教学资源, 系统地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2.沉潜教材, 涵泳玩索。
依托学科知识点寻找教学线索组织教学, 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筛选、重组和创造, 从中提炼出教学线索, 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教学设计,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亲情作文 线索丰富 篇5
你们都会认为跟睡觉会打鼾的人睡在一起是件痛苦的事情。我也是这么想的。
小时侯,我总喜欢和爸爸妈妈挤在同一个被窝里。每次睡觉前,我们都要和爸爸约法三章,嘱咐爸爸不要打呼噜或者等我们睡着了他再睡。可是,不等我和妈妈进入梦乡,爸爸沉重的鼾声已一阵阵连续传来,妈妈还形象地把爸爸的鼾声比喻成拖拉机呢!鼾声在静悄悄的夜晚显得特别洪亮,吵得我和妈妈没法睡觉。我们只好把爸爸推醒。没过几分钟,又传来爸爸的鼾声。我和妈妈都拿爸爸没办法,只好堵上自己的耳朵。
等我大了一点,我就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原本以为可以从此睡上安稳觉啦。想不到,尽管隔着一堵墙,爸爸洪亮的鼾声还是时不时得传入我的耳朵,打断我的美梦。
我讨厌爸爸的鼾声,但偶然有一次,我才体会到爸爸的鼾声对我和妈妈来说那么重要,那么温暖。
那次,爸爸出差了,得知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哈哈,我和妈妈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啦!
夜深人静,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了,妈妈象往常一样,帮我盖上被子,轻轻地关上门。不知过了多久,我还是睡不着。咦?怎么那么安静?好象缺了什么似的?隐约间,我听到妈妈的房间传来电视的声音。妈妈是习惯早睡的,怎么现在还会看电视呢?我想,妈妈大概也睡不着吧。
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我吓得一头钻进被窝,“艺艺„„,跟妈妈睡好吗?”我一骨碌起来紧紧地抱住了妈妈。“妈妈,我觉得今天特别安静。”我说道。“是呀!今天我也感觉很寂寞呢!”妈妈摸着我的脑壳,皱着眉头说,“爸爸明天应该回来了。”
我和妈妈相互依偎着,聊着聊着进入了梦乡。睡梦中,我仿佛听见了爸爸亲切的鼾声。那晚,灯亮了一宿。因为缺少爸爸的鼾声,夜显得特别的漫长。
我真不该讨厌爸爸的鼾声,爸爸的鼾声虽然吵得我们睡不着觉,但是,有他在,我和妈妈就感到特别塌实,特别安心!
第二天,爸爸回来了。晚上,爸爸鼾声依旧,可是我和妈妈都觉得鼾声一下变得悦耳,变得动听了。
我不再讨厌爸爸的鼾声了,我喜欢爸爸的鼾声,因为只要爸爸的鼾声在,我和妈妈就不寂寞;只要爸爸的鼾声在,我和妈妈就不害怕;只要爸爸的鼾声在,我和妈妈就永远塌实、安心!
《父亲的鼾声》
窗外天快黑了,深沉的暗蓝色夹杂着冬日的丝丝寒冷。屋里没开灯,只有桌面的台灯朦胧出一圈柔和的光,温暖地投射着我手握着笔的影儿。
父亲在桌旁的床上睡熟了,房间很静,笔尖在纸张上浅浅的摩擦声伴随父亲轻轻的鼾声,比呼吸强烈——这凝结疲倦的鼾声。
我慢慢展开皱紧的眉头,取下塞紧的耳机,一滴圆润的泪,晕湿字迹,更晕开了心里的怨气和不满,只剩下安静的感动。
我和父亲都是急性子,暴脾气,这样的两个人朝夕相处总会有发生冲突的时候。每次听他语气音调一高说着我的不对,我也跟他不甘示弱地嚷嚷着讲理,要不是母亲阻拦,愈吵愈凶是必然。于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跟父亲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这样以一个孩子的沉默和厌恶来排斥他。
前几天我去学校取书,父亲却怀疑我要出去玩,我看也不看他,什么都不解释,到学校后却委屈地哭了,觉得他根本就不信任我。
有一次因为和父亲赌气我离家出走,后来每次提起这件事情,他都会愤然而起,怒气冲天。我固执地认为,父亲就是成心和我作对。
可是在这鼾声中,心莫名地静了下来,仔细回想往昔,才发觉自己忽略了很多:父亲加班到很晚时,总会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给我买回来;寒冷的大雪天起早开车送我上学,担心我坐晚班车会着凉感冒„„在这鼾声中,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所谓的不信任、愤怒,无非是源自于对我的在乎,对我的爱。
父亲出差两周,今天刚回家,推开门的第一句话是:“女儿呢?”我在屋里听着,心里一紧,鼻子微微发酸。而现在这鼾声则如同一双无形的手,摇动我的心灵,抖落这么久以来对父亲的不理解。这个养育了我十多年的人,这个为我操劳奔波工作的人,这个愿意为我付出所有的人,这个最需要我关爱体贴的人,用疲惫的鼾声使我明白他浓重深沉的爱。
夜色像梵高的油画般密不透风地张贴在窗户上,酣声阵阵,这是我所听过的最好听、最感动的鼾声,也是我至今才领悟到的幸福。
《甜甜红豆粥》
端起这碗热腾腾的红豆粥,好香啊!粥中的红豆熬得很烂,细细的,甜丝丝的,越嚼越能品出浓浓的香味来。粥中的红枣也别有一番风味,甜中有酸,酸中夹甜。这一粒粒数不完的红豆和一颗颗深红的大枣,不禁使我想起母亲对我的爱„„
暑假里,我得了心肌炎,我的身子虚弱得好像风一吹就能飞走。生活完全离开了两点一线的状态,医院成了我的第三个家。母亲天天寸步不离地照顾我。看着母亲日渐消瘦,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我心痛得醒来,睁开眼睛,总会看见妈妈用手撑着头,静静地看着我。我多么希望我能尽快好起来,那样妈妈就不用这么累了„„
不知怎么了,突然很想吃母亲煮的红豆粥。热气腾腾的,红红的豆子中散着几颗晶莹的桂圆,还有许多杂粮,里面再放上一点糖,甜甜的,喝上一口会有一种无比幸福的感觉。据说,喝了最爱自己的人熬的红豆粥会幸福一辈子。那么,我足足可以幸福一千年、一万年„„
望着母亲手中的红豆粥,是那么令人沉醉,一粒粒豆子,就像母亲对我的爱,密密麻麻,一辈子也数不清,数不尽„„妈妈总是说,她的红豆粥里有九种配料,可我数了十几年,最终只数出了八种。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小故事,一个发生在兔子妈妈和兔娃娃之间的故事:兔娃娃费尽心思想要寻找一个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来表示它对妈妈的爱,可是妈妈总是会找个更长的爱来还给兔娃。记得最清的是最后两句,兔娃娃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到月亮那里。”妈妈摸摸兔娃娃的头说:“妈妈爱你到月亮那里,再回来。”
我不知道乖乖的兔娃娃是不是不明白了什么,我却明白了许多。是的,孩子的爱永远都比不上母亲的爱。孩子就像是一棵小草,而母亲是春天里的太阳。小草最多只能献给太阳一丝翠绿,而太阳却总是照耀着小草,温暖着小草,陪伴着小草,滋润着小草,使小草不再寒冷,不再孤独。这样伟大的爱,小草怎能报答呢?
粥喝完了,闻一闻空碗,仍有一股扑鼻的浓香。我抬起头看妈妈时,又一次看到了那几道深深的皱纹,一种感觉油然而生——那皱纹不正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富有情感的曲线吗?我心里一亮,终于理解了红豆粥第九种配料的含意:那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女儿最厚重的爱。
《融入母爱的红豆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小时候,我总爱喝妈妈熬得赤豆粥,后来知道了赤豆也叫“红豆。”
小时候,在家乡的院子里,妈妈也种下了红豆,每当红豆成熟之际,妈妈总是会为我亲手熬一碗红豆粥。妈妈系上一条蓝格子围裙,抓一把红豆,用水淘了又淘,直到豆子的表面变得特别光滑后,妈妈把锅放在火炉上。锅里的水不一会儿就沸腾了,这时候,妈妈就让红豆下锅游泳,在盖好锅盖。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心急的等不下去了,跑过来问妈妈:“好了没有?”妈妈在氤氲的水汽中莞尔一笑,说:“再等一会儿,就快好了,如果火候不够,红豆粥是不会好喝的。”不知过了多少个一会儿,红豆粥终于出锅了,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镶花的小瓷碗,满满的舀了一碗,撒上一些糖,放在我面前。我舀了一小勺放进嘴里,不烫。妈妈熬的红豆粥喝下去唇齿留香。接着我便狼吞虎咽的喝起了红豆粥,不一会儿,红豆粥就被我喝光了。
最后的线索 篇6
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由于老板在工作上的紧急安排,我不得不离开这座城市很长时间。因此,我住处那些热带鱼,就麻烦叔父带走照顾吧。
叔父您也知道,我自由自在惯了,受不得半点儿束缚。我特别羡慕大海中的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任意遨游。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有饲养热带鱼的习惯。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我会站在水族缸前盯着它们游来游去,以此来发泄心中的烦恼和郁闷。
这次离开,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烦请叔父,务必替我照顾好这些“好伙伴”。
此致
敬礼
爱你的杰克
2015年11月3日
警长斯科特此刻坐在杰克住处的餐桌旁,盯着手中的信,表情凝重。
其实,杰克是警长的一位重要线人。三天前,杰克负责监视的犯罪团伙突然转移,仓促之中,杰克写下这封信,托人转交给斯科特。
警长明白,这是杰克留下的最后线索。平常,他们都是用U盘来传递重要情报的,在这封信中,暗示了U盘的所在。可这封信在到达斯科特手中之前,一定会有其他人拆开检查。为了保证不被识破,杰克把信写得很隐晦。但他知道,警长能看懂信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斯科特把信看了三遍,推断出U盘藏在水族缸中。然后他来到杰克的住处,让房东领他进屋。他一眼就看到了信中所说的水族缸——由很薄的玻璃制成,外面根本没有地方藏东西,可在水中也没有直接看到U盘。于是,他坐在餐桌旁,又把信看了一遍。
斯科特注意到,那个房东站在门外注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应该是犯罪团伙留下来的人。而且,他极有可能也看过这封信,知道警长不过是来把杰克的热带鱼带走饲养的。
不能再耽误时间了,那样会引起对方的疑心。警长想到这儿,站起身缓步走到水族缸前,捋起袖管,拿起渔网,开始捞鱼。
十条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在清澈透亮的水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着,时而荡起缸底的一些碎砂石,时而穿梭在随波逐流的水草之中。制氧机的细管插入水族缸底部正中的一个长方体玻璃器皿中,气泡不断涌出。水族缸中就这么多陈设,U盘在哪儿?完全看不到啊。
一条、两条、三条……鱼儿被一条条捞出,警长依旧找不到U盘。不可能在底部的碎砂石与水草之中,因为翻动这些的话,肯定会引起房东的疑心。难道是在那个长方体玻璃器皿中?这时眼看就剩四条鱼了!
这个长方体玻璃器皿被黏在水族缸底部,看上去是为了固定制氧机的细管。它只有两个烟盒大小,而且还是透明的,如果U盘藏在里面,怎么会看不到呢?可如果U盘不在其中,又会在哪儿呢?
当捞起最后一条鱼时,警长被水族缸的灯饰晃了下眼睛,机灵的鱼儿趁机又蹿了回去。斯科特看着刺眼的灯饰,又再次仔细观察了整个水族缸。突然,他想明白U盘被藏在哪里了!
问:杰克把存有情报的U盘藏在哪里了?
(答案在本期找)
相关链接:
线人,也叫间谍,泛指给特定人群提供情报、信息,以此来获取利益的人,现大多指为警察提供特殊情报的卧底或被招募的罪犯。
教学线索 篇7
1.小学数学高效学习的关键
1.1自 主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思路完成固定的“例题问题”的解决。因此, 自主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的关键点之一。要实现自主就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达到学习目标, 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分析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并在实践中加以证实。自主活动与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两方面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 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总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体现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思想, 运用以学定教的策略, 突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 培养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力。
1.2实 效
实效的定义运用到数学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凸显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第一, 合作学习节省了课堂时间, 让学生能够通过集体合作解决问题, 分工后学生完成任务的量自然增多。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同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围绕某一问题开展讨论,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 发展能力。第二, 在节约时间的同时, 合作学习也让学生有了提高能力的空间。在合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而且提高了倾听、述说反馈等能力。学生能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 丰富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 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情绪。总之, 合作不仅是教学方式, 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 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
2.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施措施
2.1开 展 自 主合 作 学 习
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现要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 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第一, 教师要组织好初期的合作工作, 帮助学生明确分工, 明确任务。第二, 在合作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第三, 在设置问题时就应避免设置成单一或封闭式问题, 也就是不能设置成常说的“封闭型问题”, 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小组的任务方向。
案例一:“认识面积”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对比”的学习方式认识面积。具体对比什么, 小组成员自己决定。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的问题比较开放, 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
学生小组活动, 教师适当指导。
生汇报:我们对比了面积的大小问题。桌面比课本面小……生汇报:我们对比了面积的形状, 也不同。
师启发:小组接着活动, 探索正确的对比方法。 (设计意图, 在学生有限的思考下, 通过不断地汇报、合作、再汇报、再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主动建构, 积极参与, 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
2.2开 展 有 线 索 的 探 究 学 习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后强调的主要的学习模式之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自主探究仍然有困难, 因此教师在布置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线索”。
案例二:圆的周长
教师发放各小组教具:线、尺子、一个圆形。
师:请同学们用这些工具测量出这个圆形的周长。
生活动探索。
师启发:要让圆形的周长能够变成可以测量的直线哦。学生找出了滚动、用线绕一圈等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测量出圆的直径吗?
生:能。
想一想, 直径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自己阅读教材。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 有时要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提出的问题如果能深入浅出, 知识点环环紧扣, 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意识, 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 教师要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探究模式,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安排探究学习。当然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 进行探索内化处理就能完成的学习内容, 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然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探索学习过程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强调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养成探索学习的习惯, 强化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丽静.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摸索[J].才智, 2011, (30) .
[2]刘春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合理利用[J].才智, 2011, (34) .
[3]张先掌.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J].职业, 2012, (18) .
教学线索 篇8
一、抓好词汇教学
进行写作, 词汇必不可少。词汇是写作的基本材料, 少一点都不行, 词汇量少, 就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尽管词汇教学枯燥, 我们还是应该在词汇教学中注意把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树立词汇教学的新理念, 优化词汇教学, 合理把握词汇教学的要求。根据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新的词汇教学理念应该是开放式的, 以用促学, 即围绕话题开展用语言做事的活动, 在活动中以学生的运用、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导向, 既学课本中的词汇, 也学课本以外的词汇。此外, 介绍英语主要的三种构词方法来扩大词汇量:转化法 (如monitor v.检查, n.班长;water vt.浇水, n.水) 、合成法 (如hot+line=hotline;class+mate=classmate) 、派生词 (如happy—unhappy, happiness) 等等。另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构词法, 如缩短法 (如telephone-phone, aeroplane-plane, laboratory-lab) 、混合词 (如smoke and fog—smog雾, breakfast and lunch-brunch早午餐等等) 。鼓励学生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来扩大词汇量。
二、重视教材中的单句模仿练习
写作训练应从词句练起, 通过口头、笔头的造句练习, 模仿课本例句样式做替换练习, 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教师应重视课本中的单句练习, 引导学生从对单句的熟练掌握, 到对多种句型的练习掌握。教师还可以通过句型改错练习, 比较英汉差异、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记忆、背诵、朗读、英汉互译, 夯实语言基本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英语文章也是如此。现代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 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创造了可能性。只有大量的信息输入, 才能在必要时输出。输入量增大了, 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帮助学生增强语感, 能自然地使用一些好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避免中文式英语。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一些常用句型和习惯表达方式。每天两句英译汉、汉译英的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背诵几句英语、一个精彩的段落, 或一篇英语短文, 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这种练习具有开放性, 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
四、要求学生坚持每周用英语写随笔
英语写作, 主要是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精心设计结构, 要重视文章的思想性、目的性, 还要重视语句的正确和优美。恰当的修辞, 正确、规范、工整的书写和合理的布局, 使读者赏心悦目。我一直坚持让学生通过用英语写随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获。对于每一篇随笔, 我都会认真批改并撰写评语, 写下我读后的体会和写作方面的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使他们在不断的练笔中提高英语写作的能力, 也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 更重要的是, 可以启发他们去感悟生活、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我常常把学生较好的习作当作范文, 让全班同学欣赏。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学生刊物,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同时写作技巧也得到了培养, 写作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总之, 英语学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积累过程, 决非朝夕之功。要真正提高英语书面表达水平, 绝不能专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进行单纯的写作训练。要将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平时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循序渐进中得到积累和发展。这样, 有了宽广深厚的语言基础, 才能水到渠成, 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真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摘要:语言的四种技能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 一种技能的不足或发展能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技能的不足和发展, 语言在两种接受性技能听和读与两种创造性技能说和写之间是平衡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写作能力,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金莺, 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学线索 篇9
一、准确定位, 合理设计教学主题
主题型教学策略的关键与核心部分就是教学主题的定位及选取, 高中历史教师要对教材中每一单元与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及把握。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有明确主题。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确由专制到民主的整个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明确有关经济制度的历史问题, 能够对世界各国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与认识, 并且掌握自然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特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则主要使学生明确人类历史的文化方面, 能够准确把握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及不同国家文化各自具有不同影响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 要根据各个单元不同的教学要求与主题特点进行教学内容主题的确定, 根据总体的模块特点进行具体的主题定位与创设。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辛亥革命》的教学时, 由于其源于政治制度的单元模块, 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要求学生明确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特点。辛亥革命是近代追求民主反对侵略的主题内容教学课程。基于课程大纲的要求, 教师就应当对此进行准确的定位与主题的确定, 即为: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有效动力, 是中国建设新型国家的重要起点,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巧设主线, 有效梳理教学线索
准确进行教学主题的创设与确定后,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巧妙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及线索, 清晰明确地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线索, 以教学主题为教学核心,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学线索的有效梳理能够使学生明确教师教学的具体思路, 并且能够使学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并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思考。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课《开辟新航路》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哥伦布的航海日记作为此节课程的教学主题, 以“哥伦布为人们留下了什么? ”为教学线索, 同时呈现哥伦布留下的新航路、新世界、精神财富与时代印记这些内容, 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并思考新航路带来的历史影响。
又如在必修三《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以进化论为教学主题, 同时梳理出以进化论的出现与传播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线索, 在课堂教学之中逐步引出课堂教学主题。例如询问学生物种起源的著名观点或是达尔文何以能够完成这部巨作等, 力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最终揭示主题。
三、合理选取拓展内容, 促进主题型教学
在主题型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还要合理地进行拓展资料与内容的选取及确定, 以做到为教学主题服务, 实现主题型的价值。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内容知识的主题型教学时, 不仅要做到准确选取主题与合理梳理线索, 还要做到准确而全面地体现教学的主题。因而教师必须进行课外知识内容的拓展, 使学生能够真实准确地感受到历史情景与画面。教师在进行拓展内容的选取时, 避免使用分散与无序的内容选取形式, 避免错误拓展或是拓展不力等情况的发生。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教学的主题为主要的拓展内容选取核心, 力求有深度有质量。主题型教学策略的完美实施应当是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拓展资料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采取主题的顺延, 或者历史资料的搜集与补充, 或者历史资料的综合运用, 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标准, 进行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做到拓展资料的去粗取精, 有效进行主题教学的内容拓展, 实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罗斯福新政》的主题型教学时, 教材中的有关知识与内容并不能够很好地呈现与表达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比如罗斯福在新政中采取的毁掉农田及销毁粮食等做法, 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其做法有何益处。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有关拓展资料, 使学生了解此举的历史意义及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对于缓解经济危机的意义与作用。学生通过拓展的漫画与资料可以了解到供需矛盾的解决与农业措施手段的直接关系, 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对缓解国家经济危机的益处。
四、结语
主题型的教学策略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恰当的教学主题的选取能够使历史教学的目标显而易见, 同时能够使教学体系完善、知识内容丰富, 有效体现主题型教学策略实践的优势所在。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合理梳理教学内容线索、明确历史学科教学精神、明确主题型教学策略实施技巧, 真正从根本上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教学研究, 2012 (2) :45.
[2]陈健敏, 吴小明.浅谈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战线, 2011 (2) :167.
[3]王玉英.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收获与困惑[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9) :89.
教学线索 篇10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难以突破传统知识型的范式,知识学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孤立的知识点学习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我们可曾自问过,学生学了许多生物学知识,做了很多题目和试卷,但为什么高考往往考不好?在生活中遇到生物学问题时,为什么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呢?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没深入到知识的迁移和学生的自身发展上。本文提出了以科学史为课程资源的“探究·重构”教学模式,即利用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去认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明白知识结论的来龙去脉,在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古语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思考、质疑、解疑、再提出问题的实践过程和思想过程。生命科学史不仅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历程,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知识不是现成的让学生接受的东西,而是思考的对象,把已有的知识作为思考材料,可用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判断和批判反思能力,尽管过时的结论可能不再具有学术价值,但却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三、基于学生发展的“探究·重构”教学设计分析
1. 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皮亚杰认为的:“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仁慈地给他。”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都曾是前人思想和行动过并有所发现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就要在头脑中重演前人的思想,达到与前人思维和认识契合的同时重构知识。“探究·重构”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是以生命科学史中相关概念或原理的发展史为学习情境和具体知识的载体,通过教师的引领步入到该知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科学史重演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控制与传递,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挑战和快乐,创造带给他们的兴奋与欢乐。
2. 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
“探究·重构”教学模式适用于生物学概念与原理教学中能支撑基本观念建构的核心概念或原理。以下以人教版必修1《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1课时一节为例,来介绍“探究·重构”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分析教材,光合作用的关键知识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光反应和暗反应。对于上述关键知识不同时期科学家有着不同的认识,本节课以历史年代为线索选择光合作用发现史中比较典型的事件作为学习情境,重演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发展过程,组织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认知发现过程,了解知识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详见下表)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于学生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在设计探究活动的内容和知识的呈现顺序之前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适合学生的教学安排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和学。
3. 史实呈现和问题组设计策略
史实的呈现方式主要采用科学史话和实验重演两种形式,如光合作用发展史中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普利斯特利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用科学史话的形式,以图文方式展示,使学生从认识植物光合作用的存在,到了解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不断发展进化过程中不断重构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而萨克斯实验则采用实验重演的形式,通过具体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前人的科学态度、精神和世界观,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
以史实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的同时还要设计一系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组,以此为线索,引领学生主动地、有效地重构知识,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与有意义联结,以提升原有认知水平。问题作为一种矛盾和冲突,它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知识。如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中,结合探究能力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重点对萨克斯实验设计以下问题组:①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里?根据粮食作物中淀粉含量很高这一点你能提出什么假设?②假设是否正确,通过什么来验证呢?你有什么想法吗?③半叶法实验中为什么先对叶片进行暗处理?
四、对实践的反思
教育作用于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应该是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受益终身的往往不是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而是知识背后隐含的科学思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本文提到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生物科学史融入教学之中,重视知识的发祥、发现和创造这些知识的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的精髓。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可以使学生了解一段史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使学生理解对相关问题认识的起点和解决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三是可以使学生在历史的回顾中感受科学精神,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批判精神、实证精神。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面临着各种困惑,例如,如何有效地将生物科学史融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如何解决知识生成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等,这仍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探索的议题。
摘要:“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由此,作者觉得教育的关注点应是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应是借助知识让智慧走进课堂,为学生架起一座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桥梁。文章提出了以科学史为课程资源的“探究·重构”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课例,谈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教育,终身发展,探究,重构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记叙的线索 篇11
1.认识记叙线索的分类。
2.学会运用线索进行记叙,使文章结构严谨。
【写作指导】
线索就是记叙文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是贯串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一般一篇文章有一条线索,也有多条的: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等。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浑然一体。如《白杨礼赞》就把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白杨树自身的形美、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用“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一线索贯串起来,托物抒情、意蕴深远。
下面是记叙文中几种常见的安排线索的方法:
1.以实物为线索。即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串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以人物为线索。即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等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按照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来组织材料,使事件本身成为文章的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即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
5.以游踪为线索。写游记时,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以观察的角度、位置变化来进行叙述,以游踪为文章的线索。
6.以人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在一些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故事情节的文章中,可以以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安排线索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前后一贯,结构严谨。
【学生习作】
守
□周思哲
那天傍晚,祖父在医院里。他突然把我叫到床边,打开床头柜,空空的柜中有一团纸。他用枯朽的双手捧着并展开暗黄的纸,里边只是一堆乌黑松软的泥土。
此刻,天边挂着一抹残阳。
祖父在阳光的照耀下艰难地指向窗外老家的方向……
十年前,他分得一块土地。纵然那地荒草丛生,土块坚若磐石;纵然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只有一把锄头,一个大木桶,一个小篓子;纵然家中劳力不足……他依然以顽强的毅力不断地尝试征服自然。不断地,失败,成功,失败,成功。
祖父默然望着窗外的半轮红日,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经过不懈耕耘,那块地已是草木青葱,生机勃勃。那年秋季,丰硕的稻谷身着浓妆迎风挺立,攀满老丝瓜的架子悠然自得地倚在田边,身姿婀娜的桂花树被秋雨灌得微醉。
祖父收回目光,又沉沉地垂下了头,眼眶隐隐湿润了。
十年如一日,终于有一天,他注意到了土地周遭的深山老林一片片退去,取而代之的,则是成排的高楼大厦以及纵贯南北的柏油大道。他,开始惶恐。每每吃着盘碗中的粮食,想到自己的地会突然遍布垃圾与污水,想到子孙再无土地再无生命的根,仿佛生命也在一点点被吞噬。他明了,终有一天,他的土地也会像粮食一样被“食客”贪婪地吞咽下肚。
祖父的泪水悄然滴落在他褶皱的皮肤上。
那夜,他无奈地走出乡政府的大门,他不明白,为什么不断地,有那么多的土地要被征用。
那天,他透过高大的落地窗,听着机器早已在耳畔作业的轰鸣声,目睹着他的地,一块块地被剖开,扎进钢筋,泼上混凝土。他眼前一黑,本能地使劲撞击着玻璃,但那来来往往、面无表情的人们只顾着作业,作业……
祖父白色的衬衫渗出一层冷汗,他把头垂得更低,脸上的皱纹与黑斑显得格外狰狞。这次,他不出声,咬着牙把脸别向床头。我看见,他的手在颤抖……
我看着祖父古铜色的皮肤,那是农民的颜色。十多种元素的杂烩,百来种矿物质的交融,千万道色光的编织,构成这雄浑的泥土色。这曾代表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这也曾诉说一个个百姓辛酸的日子。这是勤劳者为勤劳而涂上的颜色,这是阳光一层层染就的颜色。
只是,祖父已没有了土地!我们已经没有了土地!
点评
文章以爷爷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土地十年间的变化为线索,以具体的细节为主要内容,表现了在时代转型期一代农民对土地的钟情和坚守,表达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依赖以及失去土地后的无限哀伤。文章形散而神聚,贯穿着爷爷一生不移的土地情结,让读者在条理清晰而又重点突出的叙述中慢慢思考:农民自己不也是地里的庄稼吗,没了土地,他们的心里就没了翠绿;一个时代变革了,就有一类人被遗弃了!但,他们不该被遗忘!
【指导并置评:舒林峰】
【素材链接】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殼,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子上。人们都说:这孩子多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粒石子钻进了它的壳里。那是粒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亮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贾平凹《一只贝》
处处留心皆“线索” 篇12
诚然,党报记者新闻线索匮乏不是一个地区、一家报社的个别现象,它在全省都具有普遍性。 各级党报应重视这一现象,分析研究应对策略,想方设法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采写、 拍摄更多的好新闻。 对我个人而言,新闻线索减少,并不代表新闻资源枯竭。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环境,那就想方设法去适应现实。 在近年来的采访经历中,我根据工作经验找到了几个巧挖新闻线索的窍门。
一、跟随调研,“顺手牵羊”
党报记者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可以跟随领导到基层调研, 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调研的机会 “顺手牵羊”捕捉新闻线索。
2012年10月25日, 我陪同原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调研, 一位住上棚改楼的老矿工郭士林开心地向赵书记介绍住上新房的感受。 看着他熟悉的面孔, 我一下子想起来2007年曾为他拍过照片,当时是在他简陋的家里拍摄的。
时年77岁的郭士林,1958年在原平顶山矿务局一矿工作,一直在井下干掘进工和采煤工。 由于工作积极,他于1959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劳动模范,膝下两男一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女全在一矿上班。 2005年,他们家还住在一矿棚户区,他站在自己用石头和红砖盖成的家的门口介绍:“我们全家在这个窝棚里住了40多年,孩子们都是在这儿成长的。 ”
从郭士林家往北走,站在寺沟山坡上,随处可见矿工们简陋的住房,房上盖的有油毡,也有风筒布, 为了防风上面还压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出入寺沟棚户区必经的这条土路, 旱季灰尘弥漫,雨季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矿工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极差。
2007年,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掀起棚户区改造热潮,短短5年时间,棚改楼盖了68栋,安排1000多个矿工家庭搬进了新居。 寺沟棚户区彻底丢掉了 “脏乱破旧”的帽子。
跟随领导调研结束后, 我主动留下来到郭士林家中采访。 他与老伴王秀英现在住寺沟新村的B区, 住房面积55平方米。 儿女各自有房子,他们的生活平时由孙子郭磊鹏照顾。 采访结束后,我给他们3人拍了合影照,与2007年拍的老照片融合成一个摄影报道《七旬老矿工住上棚改楼》,在2012年10月29日的《平顶山日报》二版发表。
平顶山市委领导在报纸上看到这组照片后,夸赞我工作用心、上心,用一组对比照片表现矿工生活的变化,非常有说服力! 每次市领导看我“搞副业”都开玩笑说:“你真是顺手牵羊,一举两得呀! ”
二、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 要想方设法发展和稳定自己固定的朋友圈。 要想获得更多线索,既要与过去的老通讯员保持好关系,还要发展新通讯员,让自己的新闻线索来源地域广泛。 2013年8月,我结识了平顶山市卫东区信息中心的一位新朋友———魏国伟。 我发现他不仅照片拍得好,还有敏锐的新闻嗅觉。 9月4日他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说该区实验小学门口一条路积水严重,师生们上下课非常不方便。 我和他骑电动车赶到学校一看,果然,放学的学生正小心翼翼地跨过泥水遍地的道路。 卫东区实验小学位于平顶山市区东环路西大营社区, 该校门前道路已经连续多日积水。 照片发表后引起市自来水公司的高度重视,很快派人解决了道路积水问题。
2012年6月1日, 我设法联系到了原在叶县县委宣传部工作、现在叶县广电局工作的马子强,他是我22年前结识的老通讯员。 1991年我的作品《烟迷常来发》和他的作品《农户家装上电话机》一并获得了1992年平顶山市“小康杯”农村摄影大赛一、二等奖,我们由摄影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马子强一见到我也很高兴, 他告诉我:“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得非常好,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咱下去转转? ” 我说:“好啊! ”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 很快来到该县田庄乡张申庄中心社区,这个中心社区是整合了张申庄、贺庄、 小顾庄、五里铺和道庄等5个村后形成的。 该社区道路宽敞,村容整洁,一座座小洋楼窗明几净、排列有序,似乎在等待着新主人入住,当时已建成新民居57户,入住12户。 我拿着相机正在考虑应该从哪个角度表现这个农村社区, 这时一位妇女领着两个放学的孩子闯进了我的镜头。 我连忙抓拍了几幅,可只拍到了背影并不是很满意, 于是急中生智喊了一声: “回家哩,弟妹? ”这一招果然奏效,妇女和孩子同时扭过头来答应:“是啊! ”我连忙抓拍到这一瞬间,然后跟着来到她家里了解了基本情况: 女主人叫苗亚红,她和丈夫在深圳打工10多年,年龄大了现在回乡 创业做生意。凭着多年打工攒 下的积蓄,他们在社区购买了 一套新房 ,2012年5月16日刚刚入住。 就这样,作品《打工归来住新房》出笼了,稿子当天传回报社,第二天便在《平顶山日报》一版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经常“扫街”得“线索”
当记者不能拿架子,有的坐车坐惯了不想骑车, 骑车骑惯了不想步行, 这样下去, 不仅线索越来越少,朋友也会越来越少。 “扫街”是摄影记者对自己在街头闲逛、独立发现新闻并及时采访的自嘲。 我从事摄影工作31年,但我对摄影毫无倦怠,只要有时间就背起相机去“扫街”。 当记者要经常“扫街”,因为 “扫街”能拍出很多意外惊喜———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好新闻。 我的很多新闻摄影作品就是通过看似毫无目的的“扫街”得来的,比如《撞到老人跪地求情》《目睹马路泼脏水》等,都是具有独家视角、题材新鲜的新闻摄影作品, 它们最大的亮点就是画面真实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不摆拍、不造作,画面浑然天成,新闻价值一目了然。
2011年9月19日下午,我在平顶山宾馆刚参加完市里一个会议,一看时间还早,便骑着电动车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 走到平顶山市工人文化宫南门时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不知干啥,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个骑电动车的小伙子,不慎将一位老人撞倒了。 小伙子是刚出校门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 身上只有50元钱,电动车是借同学的。 很多好心的市民看到了这个场景,都劝被摔倒的老人可怜可怜大学生,让年轻人走吧。 小伙子恐怕被老人“讹”住,便跪地求饶。 老人看到此情此景,赶忙让小伙子站起身,并原谅了他,甚至不让他担负任何医药费用,大家都称赞这位老人心地善良。 我给这幅作品起了个名字《撞到老人跪地求情》,第二天在《平顶山日报》三版发表。
“扫街”的题材很多,就看你能否发现。 怎么培养和提高新闻嗅觉和发现能力呢? 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 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色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 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有意 义的东西 和无意义 的东西。”这说明, 记者对自 己认为已经“熟悉的人和事”, 要采用 “孩童的眼 光”, 用纯真的异乎寻 常的好奇心、新闻欲,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一股激情,从“熟视无睹”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素材;同时运用聪明长者的眼光,分析新闻素材的优劣,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使新闻具有深刻性。[1]当然,“扫街”也很辛苦, 每到冬夏,你还要经得起严寒酷暑的考验。 可以说, 骑电动车 “扫街” 不失为一个挖掘新闻线索的好方法,我平均每月发稿量都达20幅左右。
《七旬老矿工住上棚改楼》
四、在网络或新媒体中搜集线索
2005年后,平顶山各县 (市 、区 ),企事业单位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很多线索打听不到,可以通过浏览它们的网站,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还可以加入或建立有关的朋友QQ群,在群聊中发现新闻线索。 我的好朋友徐建立是一个自由摄影师,他的作品经常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他自然成了我QQ群中的一位重要朋友。
2006年12月30日, 徐建立在QQ群中发布消息,通知摄影爱好者2007年元旦到平顶山市福利院采风,参加身患残疾的姑娘党恩的婚礼。 我一听党恩这个名字,马上想起了1994年5月4日我在市福利院采访过的一个女孩子,也叫党恩。 经过向徐建立核实,不错,就是当年的那个姑娘党恩!
1994年5月4日 , 我到市福利院采访,院长向我介绍了一位懂事的女孩子———党恩。党恩不姓党,1975年两岁时被人遗弃, 好心人将她抱到福利院收养。凡是被福利院收养又不知姓名的孩子,院领导统一给他们起了党氏的姓,就是为了让他们长大后记住党和政府的关怀。党恩出生在1973年 ,1975年夏季时,患小儿麻痹症的她遭到家人遗弃。身着单薄、破旧的小衣服, 每天坐在市区中兴路街头,哭着喊着要妈妈,很多人不敢从她身旁走过,不忍听到这个小生命哭泣。 一连数月,她流浪在市区街头,靠好心人一口饭、一碗水顽强地活了下来。小姑娘从小就记人,谁曾经喂过她饭,谁曾经给她穿过衣服, 只要从她身边一过,她就会直愣愣地看你,冲你笑。 立秋以后,天逐渐冷了,一位大妈抱起她来到市福利院,流着泪恳求工作人员:“让孩子住这儿吧,她可是真聪明……”
《福利院里嫁闺女》
福利院老师代爱梅介绍,到福利院后,她不哭也不闹了,在这里她会了认字、读书和唱歌。 老师们用一颗颗热忱的心, 抚慰着这个幼小的曾经受过伤的心灵,让她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她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她把在这里工作的阿姨和叔叔们都当成自己的父母,与他们朝夕相处。 1983年,年满10岁时,市福利院领导给她起了个好记、好听又寓意深刻的名字———党恩。 漫长岁月里,党恩从老师和阿姨们身上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她说:“原来我恨自己的父母, 认为他们不负责任, 找到他们时一定要报复!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不管他们怎样,自己对待社会和人一定要有爱心,一定要有责任心啊……”
1994年我给党恩拍照片时 ,她刚满21岁 ,坐在轮椅上的党恩,正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 她的身后, 就是常年照顾她生活的老师代爱梅。
2007年1月1日, 党恩———这位在市福利院长大的女孩子,在新年的第一天,与新郎李小五喜结良缘, 新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党恩, 走出她生活了32年的福利院大楼。 她的婚姻大事在福利院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身体残疾的党恩有着一张俊俏的脸庞,在她结婚的大喜日子里,红润的脸颊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可以说当时给党恩找对象,让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成为福利院领导和老师们的一桩心事。由于党恩是残疾人, 择偶的机会自然少些。 2006年夏 , 党恩通过电台认识了36岁的小伙子李小五, 小五是叶县城关乡秦召村人,他被党恩的不凡身世所感动,为她健康向上的品格所折服。他耐心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向他们表达了自己娶党恩为妻的决心。两人经过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决定于2007年元旦举行婚礼 , 市福利院承担起了全部操办事宜。院长郭爱民像自己嫁女儿一样忙前忙后。福利院老师代爱梅和党恩一起生活了整整20年, 她抱着一床床新被子说:“这些新被子, 都是全院老师们一针一线缝的啊! ”
回到报社后,我从资料库中找出1994年拍摄的黑白底片,经电子扫描变成数码照片后,与这一组图片组成了摄影报道《福利院里嫁闺女》, 在 《平顶山日报》2007年1月2日的一版发表。 这组图片获得200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