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4-07-22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通用8篇)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篇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41)

学院名称(盖章):教育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2013年9月5日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理教育综合(含地理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41)

Ⅰ、考核要求

《地理教育综合》是为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对《地理教育综合》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能力。为了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等方面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地理教学论 100分 自然地理学 100分 人文地理学 10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 6小题,每题20分,共120分 论述题 4小题,每题25分,共100分 分析题 2小题,每题40分,共80分

Ⅱ、考核目标

《地理教育综合(含地理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地理教学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

Ⅲ、考核内容 第一部分 地理教学论

第一章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1、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

2、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第二章地理课程论

第一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1、我国内地地理课程的历史与发展改革

2、台湾、香港的地理课程设置 第二节国外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1、国外地理课程的设置概况

2、美、英、法、德、俄、日等国的中学地理课程体系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的论

第一节教育目的系统概述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

1、地理教学目标概述

2、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第四章地理教学方法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第三节以直接感知和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地理教师论

第一节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 第二节地理教师的能力结构 第六章地理学习论

第一节地理学习心理

1、地理学习兴趣

2、地理读图心理

3、地理测验心理 第二节地理学习策略 第七章地理教学评价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地理学习质量评价 第八章地理教学管理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管理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地理教研制度

1、地理教研组织

2、学校地理教研组及其建设

3、地理教研工作改革 第九章地理教学环境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环境概论

第二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教学环境

1、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

2、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 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第四节 地理坐标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内部构造、外部构造)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2、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

2、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三章 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成分、结构、热能、气温)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1、气候和气候系统

2、气候的形成3、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循环与水量平衡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潮汐与潮流

2、海洋中的波浪

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第五节 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与冰川 第五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1、地貌成因

2、基本地貌类型

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1、风化作用

2、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岩溶(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1、成土因素学说

2、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土壤资源的概念

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3、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规律

3、地域分异的尺度

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三节 人种

第四节 民族

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节 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第三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第四节 语言景观

第九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第三节 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宗教景观 第十章 旅游地理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第三节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 世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

第五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地理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第三节 国家权力

第四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

Ⅳ、参考书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赵荣,王恩涌,张小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篇2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试行) 》突出“绿色评价”, 具体内容和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

其中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 是针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的。品德发展水平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4个关键性指标, 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个关键性指标, 不是简单强调考试分数, 而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能力和素养。

身心发展水平的指标最多, 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 不仅重视孩子们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要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兴趣特长养成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3个关键性指标, 主要目的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业负担状况, 包括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4个关键性指标, 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效率, 保护学习兴趣和热情, 着眼孩子们的长远发展, 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 评价教育质量也应该强调“绿色”。

据了解, 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是“强化导向, 促进发展, 协同推进”。在评价方式上, 强调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 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 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评价结果也将强调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激励功能, 将被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 作为考核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篇3

关键词: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具有政策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统一体,它不单只强调考试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育人的功能,其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学业评价等诸要素在教育教学体系结构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调整与变动都会对相关要素产生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清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及所处的地位,科学地选择和设计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保证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

一、专业建设是综合改革的龙头工程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各类专门人才都是通过专业培养来实现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和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业评价等是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学科专业居于首要地位。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中,专业建设同样也要居于首要地位,是龙头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产业、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自学考试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就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目前,自学考试部分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开考专业的需求(开考的专业点和报考人数偏低);部分专业适应性、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自考特色,不利于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面向农村、面向职业教育等改革方面力度不大,不能适应功能扩展的需要(实践性、技能性课程偏少);专业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范,同一类型的专业在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科分布不平衡。因此,深化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着力提高自学考试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把专业建设好,专业建设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龙头工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仅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也是一种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是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统一。它不单只强调考试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以后,就要确立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它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方向的定位,自学考试的各项改革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有了培养目标,改革就有了方向;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类型的定位,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争得自己的“生存权”;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的定位,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调整是综合改革的基础工程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精英教育阶段,自学考试是按照普通高校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当前,自学考试要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其课程体系也须相应的按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结构与功能的原则进行调整,这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带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四、教材建设是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自学考试教材是自学和考试的基本材料,是实现考试和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自学考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建设是自学考试的基础性工作。二十多年来,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教材受普通高校教材影响较大,理论性强,应用性不足,难以适应自学的要求;二是教材建设工作周期长,内容易陈旧,不能及时修订和更新;三是教材形式单一,以纸质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辅助教育手段,特别是缺少网络媒体的支持,缺少交互式的沟通,难以适应自学考试这种特殊教育形式的需要,自学考试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现行的学科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构建理论适度、够用,基础知识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重在能力培养的教材体系是当前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五、加强实践教学是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是巩固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和途径。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毫无疑问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

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整个链条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编造教材,都需要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来实现。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理所当然是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如果在自学考试教育教学中,缺少或者没有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难以实现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实践中必须把实践教学这一核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扬学为.高举旗帜 把自学考试建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形式[J].教育与考试,2008(6)

[2]李晨英,武新灵.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7)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篇4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六、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九、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十一、教师心理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摘要)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8. 《学生伤亡事故处理方法》

9.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德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是什么

2.德育的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2.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 德育的途径

1.各科教学

2.校级班级和各种教育活动

3.少先队教育

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5.心理咨询

(三)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的内涵

1.师德是什么。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2.果程类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教学理论基础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及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

(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工作基础:了解学生

(四)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1.源于对生命独特的尊重

2.源于对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3.源于人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一)班主任的角色期待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二)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1.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2.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3.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三)班主任角色适应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对孩子炽热的爱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7.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一)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1.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

2.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点。

3.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成基础。

五、班级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2.班级组织文化建设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五)班级危机管理

1.危机预设

2.危机防范

3.危机确认

4.危机控制

5.危机善后

六、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的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七、课外活动的价值开发

(一)课外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二)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

(二)课外活动的建构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教育技术内涵:技术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技术发展。

1.视觉教学

2.视听教学

3.视听传播

4.教育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一)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媒体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类型。

3.教学媒体发展。

4.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

三、教育资源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二)网络教育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获取

2.社会软件教育应用(Blog、Wiki、QQ)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形态

1.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

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3.作为协作和交流的工具。

4.作为建构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室。

2.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一、国内和国际大事记(年4月-3月)

(一)国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二)国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三)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

职工三级安全教育综合考试题答案 篇5

姓名:工种:人工挖孔桩班组得分:___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4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年月

2、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

3、火警电话是。

4、5

6侧边。

78、“三不伤害”是指:

二、判断题(每题6分、共36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建筑活动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

2、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未经安全生产教育的人员可以上岗作业。(×)

3、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其培训和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用电插头损坏时,可以不用插头直接将电线的金属线插入插座。(×)

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严格遵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一锁;施工用电照明电压是42V、36V、24V、12V、6V。(√)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各种高处作业时,操作人员应注意什么?

答:损伤人员重心应位于室内,不得在窗台上站立,必须系好安全带。

2、安全带的正确系挂方法是什么?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篇6

(一)一、单选题

1、某企业“应付账款”科目月末贷方余额40 000元,其中:“应付甲公司账款”明细科目贷方余额25 000元,“应付乙公司账款”明细科目贷方余额25 000元,“应付丙公司账款”明细科目借方余额10 000元;“预付账款”科目月末贷方余额20 000元,其中:“预付A公司账款”明细科目贷方余额40 000元,“预付B公司账款”明细科目借方余额20 000元。该企业月末资产负债表中“预付款项”项目的金额为()元。A、20 000 B、30 000 C、-30 000 D、-10 000 A

B

C

D

2、甲公司2016年10月份生产甲产品4000件,使用材料5000千克,材料单价为0.6元/千克;直接材料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0.6元,即每件产品耗用1.5千克直接材料,每千克材料的标准价格为0.4元。甲产品的直接材料数量差异为()。A、400 B、-400 C、600 D、-600 A

B

C

D

3、管理会计模块应用过程中,提供丰富的人机交互工具,集成通用的办公软件等成熟工具,自动生成或导出数据报告的过程是()。A、输入环节 B、处理环节 C、输出环节 D、审核环节

A

B

C

D

4、根据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办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中,如发现“白条顶库”现象,应采取的做法是()。A、由监交人员负责查清处理 B、由接管人员在移交后负责查清处理 C、由内部审计人员负责查清处理 D、由移交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负责查清处理

A

B

C

D

5、下列关于管理会计应用主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视管理决策主体确定 B、管理会计应用主体可以是单位整体

C、管理会计应用主体可以是单位内部的责任中心 D、一般情况下管理会计应用主体是单位内部的责任中心 A

B

C

D

6、代理记账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义务不包括()。A、应当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 B、对在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C、对委托人示意其作出不当的会计处理,提供不实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要求,应当拒绝

D、对委托人提出的有关会计处理原则问题应当予以解释

A

B

C

D

7、商品化软件不给用户提供源程序代码,只提供经过加密的软件,体现的是()。A、通用性 B、保密性 C、初始工作量大 D、更新性

A

B

C

D

8、下列关于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 B、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 C、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包括内外部环境 D、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不包括外部环境

A

B

C

D

9、启用账簿时,不能在扉页上书写的是()。A、单位名称

B、账簿名称

C、金额

D、启用日期

A

B

C

D

10、一个单位内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称为()。A、单位负责人 B、注册会计师

C、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D、中级会计师

A

B

C

D

11、以下表述有误的是()。

A、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

B、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一般至少两个月核对一次 C、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 D、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

A

B

C

D

12、必须逐日结出余额的账簿是()。A、现金总账 B、银行存款总账 C、现金日记账 D、以上均正正确

A

B

C

D

13、下列属于会计基础工作的是()。A、人力资源管理 B、会计凭证的填写 C、物流设计 D、委托人才招聘

A

B

C

D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财务报告编制要求的有()。A、真实可靠 B、全面完整 C、编报及时 D、可随意调整金额

A

B

C

D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不得使用来历不明和各种非法拷贝的软件

B、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维护时,应当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测及清除 C、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造成计算机系统故障的软件

D、会计账簿和报表生成后定期打印,视同手工账和报表立卷归档

A

B

C

D

二、判断题

1、原始凭证金额有错,应当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并在更正处签章,以明确责任。()

2、单位无需准确分析和把握价值创造模式。()

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

4、挣值法中,进度偏差量>0时,表示进度提前;进度偏差量<0时,表示进度延误;若进度偏差量=0,表明进度按计划执行。()

5、管理会计应用一定要与时俱进。()

6、财政部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于1996年6月17日予以发布。()

7、预算控制包括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两个方面。()

8、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等四要素。()

9、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有权予以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更正、补充。()

错10、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规范了管理会计的目标、要素等基本问题。()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篇7

(一)意义和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为相关单位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是制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的主要目的。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自主创新、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方针,加快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选择环境影响严重、产生量大的废弃资源,组织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构成,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探索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范围

一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的技术;二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 (废液) 、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的技术;三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技术。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一)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在油田开发建设中,采用适用技术,对伴生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

(2)推广从石油和天然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3)推广高效井下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

(4)推广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

(5)推广采用不稳定排放硫化氢气体资源化利用技术回收井口无组织排放的含硫化氢气体。

(6)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7)研发废弃钻井液、井下作业废液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技术。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推广采用不稳定或难采煤层开采技术、边角煤残采技术。

(2)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

(3)推进煤系铝矾土、耐火粘土、膨润土、硅藻土、硫铁矿、油母页岩和石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4)推进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的产业化,特别是加快具有井下无人、无设备,集建井、采煤、气化三大工艺于一体,适用于煤矿大量的煤柱、建筑物下压煤等呆滞煤量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5)研发难选煤、干法选煤和高硫煤综合利用技术。

(6)研发“三下” (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 及矸石充填采煤技术;研究提高开采上限技术。

(7)研发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3.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热泵等技术,利用地下热能进行采暖和制冷。

(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磁铁矿精选作业的磁筛等高效利用技术。

(2)推广含稀土复合矿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3)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推进尾矿再选技术及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产业化。

(5)研发低品位硫铁矿选矿富集技术。

(6)研发尾矿干堆技术和尾矿高效浓缩工艺及设备。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无废(少废)开采技术

———推广尾砂充填、废石充填、全尾砂膏体充填等充填法采矿技术。

———推广原地浸出采矿技术。

(2)推广采用大型低品位矿产自然崩落法技术开采。

(3)推广拜耳法用于低铝硅比一水硬铝石矿的选矿。

(4)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推广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矿浆电解处理技术及中低品位氧化锌矿选冶联合处理技术。

(6)推广铜铅锌锡矿细粒、微细粒矿载体浮选技术。

(7)推广铜矿等有色金属矿伴生金、银等贵金属的综合利用技术。

(8)推广有色金属硫化———氧化混合矿选矿技术。

(9)推广湿法冶金关键装备应用。

(10)研发矿山塌陷区、废石堆场和尾矿库修复与垦植技术。

(11)研发对复杂有色金属矿石选别与富集技术。

(12)研发低品位矿生物提取技术。

(13)研发尾矿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3. 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含金银等多金属矿选矿尾渣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成分和非金属矿资源的矿物加工技术。

(2)推广采用复杂金矿循环流态化焙烧技术。

(3)推广高硫高砷高碳复杂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技术。

(4)推广浮选富集—炭浸工艺技术等低品位金矿的综合利用技术。

4.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电解工艺开发稀土镁中间合金技术,综合利用稀土尾矿。

(2)推广高效低毒高纯氧化铕提取技术。

(3)推进稀土冶炼分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产业化。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盐湖钾盐综合利用技术

———推进盐湖钾盐伴生矿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固体难采钾矿溶采技术,非水溶性钾矿开发利用技术。

(2)磷矿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磷矿伴生铁、硫、氟、碘、钒、钛等资源综合回收技术。

———推广反(双)浮选磷矿降镁技术。

———研发中低品位磷矿、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和窑法直接利用技术。

(3)硼矿综合利用技术

———研发低品位硼矿选矿技术。

———研发硼铁矿中硼、铁、铀有效分离和回收技术。

(4)研发中低品位萤石综合利用技术。

(5)研发钾长石综合利用技术。

2. 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玻璃陶瓷原料非金属矿有效利用技术

———推广硅质原料非金属矿产的均化开采以及浮选技术。

———推广陶瓷生产采用低品位原料配方技术产业化。

———推广利用中低品位高岭岩替代叶蜡石生产玻璃纤维技术产业化。

(2)填料及其它深加工用非金属矿的合理利用技术

———推广利用煤系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涂料技术。

———推广温石棉尾矿提取轻质氧化镁及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伟晶岩中石英提纯技术。

(3)推广石灰石矿均化开采配比技术。

(4)推广石英砂岩提纯技术。

(5)研发低品位菱镁矿、滑石、硅藻土、蓝晶石族等非金属矿选矿综合利用技术。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一)煤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1)煤矸石发电技术

———推广适合燃烧煤矸石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联供技术。

———推广炉内石灰脱硫和静电除尘技术。

———研发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锅炉高效除尘、脱硫、灰渣干法输送、存储及利用技术。

(2)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技术

———制砖技术。推广全煤矸石生产承重多孔砖、非承重空心砖和清水墙砖技术。

———制水泥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配制水泥生料,烧制水泥熟料技术。

———生产其他建材产品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生产陶瓷制品、陶粒、岩棉、加气混凝土等技术。

(3)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区、采空区和露天矿坑及煤矸石复垦造地造田技术。

(4)推广利用煤矸石制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合成系列分子筛等化工产品技术。

(5)推广利用煤矸石生产复合肥料技术。

(6)推广煤矸石中极细粒钛铁矿、锐钛矿等杂质的分离技术。

(7)研发利用煤矸石生产特种硅铝铁合金、铝合金技术,以及利用煤矸石生产铝系列、铁系列超细粉体的技术。

(8)研发煤矸石提取五氧化二钒及其他稀有元素技术。

2. 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混凝、沉淀(或浮升)以及过滤、消毒等技术,净化处理煤矿矿井水。

3.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进煤层气民用、发电、化工等技术的产业化。

(2)研发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

(二)电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1)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生产水泥、砌块、陶粒等建筑材料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建造水坝、油井平台、道路路基等建筑工程技术。

———推广粉煤灰制取漂珠、空心微珠、碳等化合物技术。

———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的产业化。

———推进粉煤灰造纸及生产岩棉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粉煤灰用于农业(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造地)、污水处理以及各类填充材料等技术。

(2)推广脱硫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建筑石膏、粉刷石膏、砌块等建材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

(3)研发脱硫石膏免煅烧制干混砂浆。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灰场冲灰废水封闭式循环利用等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燃煤电厂烟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三)石油天然气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油气采炼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油砂、污泥、残渣、钻屑采用固化等无害化综合处理技术,并用于筑路、制造建筑材料、调剖堵水剂等。

(2)推广石油焦乳化焦浆/油(EGC)代油节能技术。

(3)研发改进缓和湿式氧化(WAO)-间歇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碱渣联合工艺,形成专有成套技术。

(4)研发污水处理场油泥 (包括罐底泥) 、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处理组合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钻井污水、废液综合处理技术,实现闭路循环利用。

(2)推广炼油企业含氢尾气膜法回收技术。利用膜分离技术建设芳烃、加氢尾气膜法回收装置,回收芳烃预加氢精制单元酸性气、异构化富氢、加氢裂化低分气、柴油加氢低分气中的富含氢气体。

(3)推广采用中和、酸化以及各种精制技术,从石油炼制产生的酸碱废液、废催化剂中,回收环烷酸、粗酚、碳酸钠、浮选捕集剂等资源。

(4)研发石油化工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以及油田废水替代清水技术。

(5)研发经济有效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和回用技术、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与回收利用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炼油厂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气能量回收技术进行能量回收。

(2)研发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加热炉气、工艺排气及电站排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处理技术。

(四)钢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炼钢炉渣回收和磁选粉深加工处理技术。

(2)推广立磨粉磨粒化高炉矿渣技术。(3)推广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技术。(4)推广冷轧盐酸再生及铁粉回收技术。

(5)推广钢渣返回烧结,替代石灰作为炼铁厂烧结溶剂技术。

(6)推广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尘泥压块技术。

(7)推广氧化铁皮回收利用技术。采用直接还原技术制取粉末冶金用的还原铁粉。

(8)推广含铁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9)推广废钢渣生产磁性材料技术。

(10)研发含锌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11)研发不锈钢和特殊钢渣的处理和利用技术,特别是防止水溶性铬离子浸出的技术。

(12)研发钢铁渣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降解处理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不同浓度的焦化废水优化分级处理与使用技术。

(2)推广采用“电氧化气浮”技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

(3)推广污水深度处理脱盐回用技术。采用抗污染芳香族聚酰胺反渗透膜,生产高品质的回用水。

(4)推广冷轧含油乳化液膜分离回收技术。

(5)研发矿山酸性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6)研发矿山含硫矿物,As、Pb、Cd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3. 废气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全燃烧高炉煤气锅炉的应用技术。(2)推广焦炉、高炉、转炉煤气的回收技术。

(3)推广利用还原铁生产中回转窑废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

(4)推广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结合干法除尘技术。

(5)推广采用利用溴化锂制冷等技术回收利用冶金生产过程中炉窑烟气余热。

(6)推广采用双预蓄热式燃烧技术, 实现炉窑废气余热的利用。

(7)推广铁合金矿热炉、烧结机等中低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

(8)推广焦化干息焦技术,回收利用焦炭显热。

(9)推广低热值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CCPP)。

(10)推广炼钢厂除尘系统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

(11)推广电炉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

(12)推进烧结烟气脱硫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五)有色金属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炉渣选矿法从冶炼炉渣中回收金属铜技术。

(2)推广铜冶炼阳极泥及废渣(料)综合利用技术,回收金、银、铂、钯、硒、碲、铅、铋、铟等。

(3)推广铜冶炼冷态渣,镍冶炼冷态渣深度还原磁选提铁综合利用技术。

(4)推广采用“破碎-磁选分选焦煤”、“球磨-磁选生产铁粉”等技术处理锌渣、窑渣。

(5)推广从铅电解阳极泥中提取金银的火法和湿法技术工艺。

(6)推广锌渣中提取银的技术。

(7)推广从锌浸出渣中提取铟技术。

(8)推广金属镁还原渣部分替代钙质和硅质原料生产水泥技术。

(9)研发高效利用铅锌冶炼渣再回收铅锌技术,以及稀散金属回收技术。

(10)研发低耗高效脱除氟、氯、氧化锌物料技术。

(11)研发采用氢气还原法从冶炼各类烟尘中制取金属锗综合利用技术。

(12)研发赤泥综合利用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轧制废油回收利用技术。

(2)推广从生产印刷线路板产生含铜废液中回收金属铜技术。

(3)研发加工生产过程中表面处理废液、酸洗污泥综合回收技术。

3. 废气及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氨吸收法技术,回收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产生的烟气二氧化硫,副产硫酸铵、硫酸钾等。

(2)推广采用钙吸收技术,对二氧化硫烟气脱硫并回用。

(3)推广采用氧化锌渣脱除铅锌冶炼烟气二氧化硫技术。

(4)推广冶炼废气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利用技术。

(5)推广菱镁矿资源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回收以及生产二氧化碳衍生产品先进技术。

(6)推广有色冶金炉窑烟气余热利用技术。

(六)化学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磷石膏等化工废渣综合利用技术(1)推广蒸氨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2)推广采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用于水泥工业、纯碱工业以及电厂的烟气脱硫技术。

(3)推广利用铬渣作水泥矿化剂技术;铬渣制自溶性烧结矿并冶炼含铬生铁技术;铬渣作为熔剂生产钙镁磷肥技术;铬渣制钙铁粉、铸石、人造骨料、玻璃着色剂及铬渣棉等技术。

(4)推广磷石膏制磷酸联产水泥、制硫酸钾、制硫铵和碳酸钙以及制硫酸铵、硫酸铵钾等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建筑石膏、粉刷石膏、砌块等建材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作为盐碱地改良剂技术。

(5)推广黄磷炉渣生产水泥、混凝土、磷渣砖、保温材料、低温烧结陶瓷等技术。

(6)推广黄磷泥生产五氧化二磷以及双渣肥等综合利用技术。

(7)推广造气煤渣综合利用技术。

(8)推广利用硼泥制备轻质碳酸镁、氧化镁等镁盐技术。

(9)推广利用硼泥生产建筑材料、农业肥料和冶金辅助材料技术。

(10)推广氟石膏生产建筑材料等综合利用技术。

(11)研发磷石膏充填采矿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纯碱生产中蒸氨废清液晒盐技术,采用高效蒸发技术和设备制氯化钙联产氯化钠。

(2)推广合成氨生产中采用水解汽提技术回收尿素。

(3)推广氮肥生产污水回用技术。(4)推广循环冷却水超低排放技术。

(5)推广回收硼酸母液制备硼镁肥、轻质碳酸镁、氧化镁等镁盐产品技术。

(6)推广采用大孔径吸附树脂对2, 3-酸废水回收利用技术。

(7)推广“树脂吸附-氧化-树脂吸附”技术对2-萘酚生产废水进行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8)推广处理DSD (4, 4-二氨基二苯乙烯-二磺酸)酸氧化工序生产废水采用树脂法将有机物吸附并洗脱和回收利用的资源化技术。

(9)推广苯胺、邻甲苯胺和对甲苯胺生产废水资源化技术。

(10)推广树脂吸附法处理氯化苯水洗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11)推广从电镀废水中回收镍、钴等稀有金属技术。

(12)推广从制盐母液中提取氯化钾、工业溴、氯化镁技术。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吸附、汽提、变压吸附等技术,从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尾气中回收氯乙烯、乙炔气。

(2)推广利用黄磷尾气发电并提纯一氧化碳生产甲醇、甲酸等化工产品技术。

(3)推广醇烃化工艺替代铜洗工艺技术。

(4)推广全燃式造气吹风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5)推广湿法磷酸及磷肥生产副产品氟生产各种氟化物技术。

(6)推广以碳酸钠吸收硝酸生产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生产硝酸钠、亚硝酸钠的技术。

(7)推广利用电石、炭黑生产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作为燃料及化工原料用于制甲醇、合成氨和羰基产品技术。

(8)推广对含二氧化碳废气进行综合利用技术。其中利用氨水吸收尾气中二氧化碳制取碳酸氢铵;深冷制取液态二氧化碳或干冰;用纯碱吸收二氧化碳制取碳酸氢钠;用二氧化碳废气制取轻质碳酸镁;用烧碱废液吸收二氧化碳制取纯碱;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代替硫酸分解酚钠提取酚。

(9)推广氯化氢废气综合利用技术。其中用甘油吸收氯化氢制取二氯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取环氧氯丙烷、二氯异丙醇,制取氯磺酸、染料、二氯化碳等化工产品;采用催化氯化法、电解法、硝酸氧化法生产氯气;副产盐酸生产聚氯乙烯等产品。

(10)推广催化干气蒸汽转化法制氢技术。

(11)推广草甘膦与有机硅生产中的氯元素循环利用技术。将草甘膦生产中的尾气经回收净化用于有机硅单体的合成。有机硅单体生产中产生盐酸,经净化后用于草甘膦合成,从而使含氯元素的化合物(氯甲烷、氯化氢)在草甘膦和有机硅两大类产品之间实现循环利用。

(七)建材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石材加工碎石和采矿废石生产人造石材(装饰材料)技术。

(2)研发废陶瓷高附加值再利用技术。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无机混凝剂(PAC)+高分子助凝剂(PHM)等混凝沉淀处理技术。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水泥窑废气余热发电技术。

(2)推进玻璃熔窑废气余热发电技术产业化。

(八)食品发酵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玉米脱胚提油和小麦提取蛋白技术。(2)推广利用酒精糟生产全糟蛋白饲料等技术。(3)推广啤酒废酵母干燥生产饲料酵母技术;废酵母经酶处理制备医药培养基酵母浸膏技术。

(4)推广柠檬酸废渣替代天然石膏技术。

(5)推进啤酒废酵母生产制备核苷酸、氨基酸类物质技术的产业化。

(6)推广玉米芯生产木寡糖技术。

(7)推广利用制糖废糖蜜生产高活性酵母等发酵制品技术。

(8)推进利用酶技术从麦糟中提取功能性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产业化。

(9)推进果蔬浓缩汁生产废渣制备果胶、功能性膳食纤维和蛋白饲料技术的产业化。

(10)研发酵母细胞壁残渣制备甘露糖蛋白质及水溶性葡聚糖等。

(11)研发啤酒糟采用多菌种混合固体发酵生物改性,生产肽蛋白技术。

(12)研发马铃薯、木薯淀粉生产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发酵剩余资源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技术。

(2)推广麦汁煮沸二次蒸汽回用技术。

(3)推广味精废母液生产复合肥技术。

(4)推广玉米浸泡水和谷氨酸离交尾液混合培养饲用酵母粉技术。

(5)推广木薯干片干式粉碎和鲜木薯湿法破碎分离技术,浓缩出精淀粉浆液和蛋白黄浆。

(6)研发采用膜过滤技术(MF)回收菌体制成饲料技术。

(7)研发薯类淀粉生产高浓工艺废水(俗称汁水或细胞水)回收蛋白技术。

(8)研发适用于食品行业生产的膜材料及膜分离装置;研发排放废水深度处理的膜技术与膜材料。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研发利用酒精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降解塑料技术。

(九)纺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旧纤维等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废旧纤维循环利用技术。利用废旧涤纶及锦纶纤维、生产废料等生产再生纤维技术。

(2)推广利用废旧纤维作为产业用增强材料技术。

(3)推广溶解、萃取、离子交换等技术,对化纤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4)推广针刺、热熔、纺粘、缝编等技术对废花、落棉、纱布角、短纤维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5)推进废弃毛中提取蛋白制备生物蛋白纤维技术的产业化。

(6)推进利用双氧水对剥茧抽丝后的废弃物进行湿法纺丝技术的产业化。

(7)推进蚕蛹蛋白提炼及深加工、桑柞蚕丝下脚料生产针刺无纺布等综合利用产业化。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水蒸汽直接蒸馏法从含溴染料废水中制取溴素技术;以分散蓝2BLN水解母液以及硝化废酸为原料从废水中离析回收2, 4-二硝基苯酚。

(2)推进洗毛废水采用高效分离回收等工艺设备提取羊毛脂技术产业化。

(3)推进聚酯企业生产废水中乙醛等有机物回收与利用技术产业化。

(4)研发适用于排放废水深度处理的膜材料,并研发适用于浆料、染料浓缩与回收工艺的膜分离装置。

(十)造纸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造纸废渣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2)推进制浆碱回收白泥生产优质碳酸钙技术的产业化。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制浆造纸过程水的梯级使用和废水深度处理部分回用技术。

(2)推广造纸白水多圆盘过滤机处理回收利用技术。

(3)推广厌氧生物处理高浓废水生产沼气技术。

(4)推广制浆封闭式筛选、中浓技术。

(5)推进纸浆废液生产微生物制剂技术的产业化。

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一)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采用机械化手段对废旧汽车、废旧船舶等机械设备的拆解和利用。

2. 推广黄杂铜直接生产高精度板、带、管等技术。

3. 推广紫杂铜熔炼除氧、除杂技术以及轧制过程中的表面处理和精整技术。

4. 推广组合式熔炼炉组生产再生铝合金技术。

5. 推广废铝易拉罐钻切屑利用技术;电解铝残极(阳极、阴极)生产石墨化炭阴极技术。

6. 推广废铅酸蓄电池机械化拆解、破碎分选技术,分别回收处理塑料壳、铅极板、含铅物料(铅膏)、废酸液等;再生铅渣回收锡、锑等有价金属的技术。

7. 研发废钢铁镀锌、镀铬等镀层的处理技术;废高合金钢的鉴定、检测和分选技术;混堆状废线材加工处理技术及装备;废易拉罐等优质废铝的保级利用技术。

(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电热丝等干法分离阴极射线管屏锥玻璃技术。采用工业吸尘器回收并妥善收集荧光粉。

2. 推广加热析出、催化分解等技术,回收液晶面板上的液晶物质和稀贵金属铟并做无害化处理。

3. 推广环保型的溶蚀、酸解、电解、精炼等技术,处理芯片等含稀贵金属的废料,回收金、银、钯等。

4. 推广高效粉碎、分选技术,处理已去除芯片、电容器等部件的线路板,回收铜、玻璃纤维和树脂等。

5. 推广粉碎、分选等物理方法在密闭的设施中处理含有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害成分的电线、电缆,回收铜、铝和塑料。

6.推广破碎、分选等物理方法在设置有环保和安全措施的密闭设施中处理废旧冰箱、空调、冷柜等制冷电器。

(三)废旧橡胶、轮胎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胶粉活化技术,提高胶粉活性,扩大胶粉利用率。

2. 推广“预硫化和无模硫化翻新”轮胎翻新技术。

3. 推广废旧橡胶常温粉碎、湿法粉碎、冷冻粉碎等生产精细胶粉技术。

(四)废纸板和废纸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废瓦楞纸箱中高浓连续碎解、纤维分级处理、中高浓筛选、大直径盘磨打浆技术,生产包装纸及纸板。

2. 推广高浓筛选、高浓漂白、高浓揉搓等技术,处理废旧报纸及带有涂料、印刷油墨等需脱墨的纸张。

3. 研发大型废纸和废纸板制浆技术及成套设备。

(五)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废塑料物理再生利用和机械化分类技术。

2. 推广废塑料活化无机填料改性、纤维增强改性、弹性体增韧改性、树脂合金改性、链结构改性等化学再生利用技术。

3. 推广利用废旧聚酯瓶生产聚酯切片技术。

4. 推广利用废旧塑料、废弃木质材料生产木塑材料及其制品技术。

(六)废玻璃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废玻璃作为原料生产平板玻璃、瓶罐器皿等玻璃制品直接再利用技术。

2. 推广废玻璃生产建筑和保温隔音等材料的间接再生利用技术。

(七)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道路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

2. 研发建筑垃圾减量化控制技术及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成套技术。

五、其它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一)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推广利用废弃木质材料(GB/T22529-2008定义内容)为主要原料生产低甲醛或无甲醛人造板、层积材(集成材)、指接材及其他建筑装饰材料技术。

2. 推广防腐、防霉、防虫(蚁)、干燥、阻燃、改性、染色等木材保护技术。

3. 推广以竹材为主要原料造纸、生产人造板、层积材(集成材)、地板、家具等技术。

4. 推广以农作物剩余物及其他生物质材料为主要原料造纸、生产人造板、加工固体成型燃料,以及气化 (沼气) 等技术。

5. 推广秸秆快速堆沤腐解、高效生物有机肥还田、过腹还田、菌渣、沼渣等还田技术。

6. 推广秸秆饲料、饲料添加剂技术。

7. 研发蚕业副产品蛹油、蛹蛋白、蛹皮、肽头渣等综合利用技术。

8. 研发高效发酵菌剂与反应装置,完善秸秆沼气规模化工程技术。

9. 研发生物酶转化、裂解和液化等技术, 制取秸秆液态运输燃料、氢气和化工产品等。

1 0. 研发利用秸秆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技术。

(二)生活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1. 推广城市垃圾好氧堆肥技术、沼气技术、卫生填埋(含生物反应器技术)技术。

2. 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发电技术。

3. 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可燃生活废弃物技术。

4. 推广餐厨垃圾分类生产饲料、有机肥等资源化技术。

5. 推广住宅中水回用系统和技术;采用浸没式超滤处理技术,深度处理城市污水。

6. 研发城市生活垃圾、污泥高效焚烧和烟气处理技术。

7. 研发城市污泥生产有机肥料技术,解决重金属残留等问题。

8. 研发城市污泥生产烧结砖技术。

(三)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1. 推广养殖业废弃物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生产有机肥技术。

2. 推广畜禽粪便厌氧细菌分解生产沼气技术。

3. 推广沼渣生产优质高效肥料技术。

4. 推进畜禽屠宰废弃物生产饲料及相关生物制品技术的产业化。

5. 研发利用虾蟹壳等废弃物开发相关生物制品技术。

六、资源综合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一)增值税

1. 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6号)

(1)免征

———再生水(再生水是指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液等水源进行回收并经适当处理后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利用废旧轮胎为原料生产胶粉和翻新轮胎。

———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特定建材产品指,砖、砌块、陶粒、墙板、管材、混凝土、砂浆、道路井盖、道路护栏、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矿岩棉)。

(2)即征即退

———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

———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热力(其中垃圾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80%;垃圾是指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树皮废渣、污泥、医疗垃圾)。

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

———以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废旧沥青混凝土用量占生产原料的比重不低于30%)。

———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

(3)即征即退50%

———以退役军用发射药为原料生产的涂料硝化棉粉(退役军用发射药在生产原料中的比例不低于90%)。

———对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副产品是指石膏、硫酸、硫酸铵和硫磺)。

———以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在生产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低于80%)。

———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60%)。

———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具体范围按新型墙体材料目录执行)。

(4)先征后退

以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柴油(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用量占生产原料的比重不低于70%)。

2. 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7号)

2010年底前,对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缴纳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具体退税比例2009年为70%,2010年为50%。

3. 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9]148号)

在2010年12月31日前对企业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为原料自产的综合利用产品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具体退税比例2009年为100%,2010年为80%。

(二)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 共生、伴生矿产资源

以100%的煤系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瓦斯为原料生产的高岭岩、膨润土、电力、热力及燃气。

2. 废水(液)、废气、废渣

(1)以70%以上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采矿和选矿废渣、冶炼废渣、工业炉渣、脱硫石膏、磷石膏、江河(渠)道的清淤(淤沙)、风积沙、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焚烧余渣、化工废渣、工业废渣为原料生产的砖(瓦)、砌块、墙板类产品、石膏类制品以及商品粉煤灰。

(2)以100%的转炉渣、电炉渣、铁合金炉渣、氧化铝赤泥、化工废渣、工业废渣为原料生产的铁、铁合金料、精矿粉、稀土。

(3)以70%以上的化工、纺织、造纸工业废液及废渣为原料生产的银、盐、锌、纤维、碱、羊毛脂、聚乙烯醇、硫化钠、亚硫酸钠、硫氰酸钠、硝酸、铁盐、铬盐、木素磺酸盐、乙酸、乙二酸、盐酸、粘合剂、酒精、香兰素、饲料酵母、肥料、甘油、乙氰。

(4)以70%以上的制盐液(苦卤)及硼酸废液为原料生产的氯化钾、硝酸钾、溴素、氯化镁、氢氧化镁、无水硝、石膏、硫酸镁、硫酸钾、肥料。

(5)以100%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水。

(6)以100%的废生物质油、废弃润滑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及工业油料。

(7)以焦炉煤气、化工、石油(炼油)化工废气、发酵废气、火炬气、炭黑尾气为原料生产的硫磺、硫酸、磷铵、硫铵、脱硫石膏、可燃气、轻烃、氢气、硫酸亚铁、有色金属、二氧化碳、干冰、甲醇、合成氨。

(8)以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火炬气以及除焦炉煤气以外的工业炉气,工业过程中的余热、余压为原料生产的电力、热力。

3. 再生资源

(1)以100%的废旧电池、电子电器产品为原料生产的金属(包括稀贵金属)、非金属。

(2)以100%的废感光材料、废灯泡(管)为原料生产的有色(稀贵)金属及其产品。

(3)以100%的锯末、树皮、枝丫材为原料生产的人造板及其制品。

(4)以100%的废、旧轮胎为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

(5)以100%的废弃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制品为原料生产的造纸原料、纤维纱及织物、无纺布、毡、粘合剂、再生聚酯。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紧张综合症 篇8

一、考试焦虑、紧张综合症的表现

1、认识方面:过分重视考试的结果,担心自己能否通过考试,是否会失败,总想过去的失败经验,容易想到与考试无关的事情,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的灵活性受到损害。

2、在情绪及生理方面:情绪紧张、担心、焦虑,总是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出现恐惧心理、严重焦虑发作时会有濒死感。生理方面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口干、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凉、尿频尿急等症状。

3、行为方面:(1)拖延:考试前不主动复习,能拖则拖;(2)逃避:考试来临,无故不参加考试;(3)运动不安:常在焦虑严重的学生中出现,表现为坐立不安,小动作增多。

二、出现考试焦虑、紧张综合症时的应对

1、消除考试前的各种心理压力:(1)家长的压力: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要求学生每一次考试只能成绩提高不能倒退,否则就会惩罚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打骂、批评甚至剥夺孩子的业余爱好,这样会无形中给孩子带来许多心理压力,就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紧张情绪,影响考试成绩。同时对孩子的心身健康,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2)学校老师的压力:有时学校老师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特别是在重大考试,全市统考时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使学生产生严重的焦虑反应。(3)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压力,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好,在全年级,全班成绩一直是在前几名的,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求自己每次考试成绩只能前进,这样给自己的压力越大,就越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反应,严重时就会影响考试的发挥。

2、纠正考生不正确的应考方法:有些考生在考前不会合理地进行各种复习,抓不住重点,复习没有计划性,不懂合理安排时间,这样也会造成学生紧张感,甚至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

3、学会科学用脑。(1)合理安排复习,不打长时间的疲劳战。(2)注意饮食平衡,这里主要是指饮食中各类营养物质的平衡,不能偏食、挑食、不主张进食各类补品、营养药物。(3)要有足够的睡眠。

上一篇:生活部学风建设月总结下一篇:德州市中考满分作文-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