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式创业教育

2024-08-07

综合式创业教育(共10篇)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1

体验式创业教育是针对传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无固定教育套路, 目标明确, 即培养的学生不与时代发展脱节。所以不断探索、创新、完善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 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 目标不明确。

现在高校每年毕业人数众多, 就业压力使各个高校不断加大创业教育投资, 在课程设置中也越来越注重创业教育比重, 但就业情况往往凸显尴尬。一方面是许多毕业生就业难, 而很多用人单位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招不到;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反馈已就业学生情况是专业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等等。

(二) 思想存在误区。

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生自己去创业,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鼓励大学生自己去创业, 所以近几年社会呈现出一波创业热潮,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事实情况是, 大学生自主创业, 成功的少, 失败的多。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业, 是毕业后的最好选择, 所以大量的盲目创业导致了学生对创业教育更加没有认同感。

(三) 硬件缺少支持。

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内部, 很多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完全照搬国外的套路;师资队伍也缺乏说服力, 很多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并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 很多只是参加一些创业教育培训, 这让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创业文化, 对创业者的鼓励、扶持、宽容等政策亟需出台。

二、新型创业教育模式—体验式创业教育

(一) 体验式教育内涵。

国内学者杨四耕认为: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教学策略与方法。这就反映出体验式教学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主体间的互动、学生和社会的互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亲身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同时实践又不断反作用于理论的循环。

(二) 体验式创业教育特点。

1. 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创业教育仍然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 老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很难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体验式创业教育让学生去主宰过程, 老师只是充当引导、配合、辅助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创业本质、创业要求, 认识到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创业, 这样在真正创业后才不会盲目。

2. 体验的过程最为关键。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参与的创业项目中, 会发现许多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对应的价值判断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自参与, 更容易去接受正确的事实, 形成正确的认知, 这种认知对他们以后不论是创业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很关键。

(三) 体验式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就业压力使高校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就业人才, 更多的是自主创业人才。体验式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 一方面需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为将来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体验式创业教育始终把实践贯穿于教育本身, 通过体验学习, 可以让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理解更加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增加他们的创业能力, 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 使学生不仅仅在学校谋得一技之长, 更多的是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生通过产学研基地进行实践, 一是能够认识到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努力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满足企业要求, 这样就不会出现企业招不到人的情况。二是通过体验式创业教育, 将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尽早进入课堂, 将市场导向前移, 培养出学生、学校、企业都满意的人才, 使高校输出的学生能够融入地方, 服务地方。

三、体验式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 依托共青团组织, 拓宽创业渠道。

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不仅仅是大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更多的是应该增强服务意识,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利用自身优势, 整合各种创业资源, 主动地承担起学生就业创业的责任。

1. 共青团的组织、宣传优势。

共青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学生能够相信并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校团委领导班级团委, 各个班级团委之间又紧密联系, 这对活动开展有天然的组织优势。共青团组织拥有丰富的理论教育阵地, 对于体验式创业教育知识的相关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

2. 共青团组织能够搭建丰富的创业平台。

团组织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 积极联系外部企业, 为学生打造更多的创业平台。例如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人力资源平台, 为更多年级, 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见习岗位;团组织能够及时获得企业需求人才信息, 并靠各班级团委迅速传递下去;利用学校各种创业设计大赛, 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激情, 树立他们的创业信心和理念;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 将勤工俭学工作与创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获得劳动报酬, 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学为所用, 增强他们的创业动力。

(二) 以高校社团为载体, 让创业文化植根。

高校有各种类型的社团, 社团的成员也都是来自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的学生,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兴趣, 就是社团开展的活动类型。所以各个社团负责人在平时的社团活动中, 就可以将体验式创业教育理念传递给每个成员;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 将创业与兴趣相结合, 让每个成员去体验创业的苦与甜, 这样创业梦才能在心里留下印记, 才能更好的扎根。社团本就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而创办, 将创业这个主题始终贯穿于社团活动, 形成每个社团自己的创业文化。各社团之间还可以组织创业技能竞赛, 创业文化交流, 让体验创业无处不在。

(三) 以班级或专业为中心, 全校共创校园创业氛围。

一是以班级或专业为中心打造创业团队, 每个团队成员在相互熟悉之后, 可以邀请校园成功创业者来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 共同品味创业的艰辛。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感悟, 进行总结, 互相交流心得体会。然后进行相应的创业拓展训练, 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体验, 收获知识, 品味人生。活动能增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这种集体荣誉感和互相的协作也是每个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二是学校应该对陈旧的传统创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让学生能成为创业活动的真正主人, 因为将来创业的主体是学生。并鼓励学生去创业, 奖励扶持创业者, 在全校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 从而形成一个全校式重视创业价值的氛围。

四、结语

当然, 体验式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创业, 事实情况是有的人刚开始并不适合创业, 这一点我们要让从事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学生明白。让学生去参加创业活动, 了解创业, 这样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既能就业也能创业, 这才是创业教育让受教育者去体验后的最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王世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 .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3] .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D.A.库伯著;王灿明, 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 .李东.大学生创业教育[M].泰安:泰山出版社, 2008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2

教育目标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载体来实现,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把创业者在创业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并通过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由于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应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相关问题,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为创业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一、国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其特点是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首先,美国高校已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005年有一千六百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涉及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等几十门课程。具体实施办法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基础课和综合课课程设置当中,同时,单独开设创业课程。90%的大学毕业生至少上过一方面的创业课程,其课程已涵盖了建设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其次,美国高校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通过建立社团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而且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大量的现实案例。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英国伦敦商学院的JonathallLevie教授进行了关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至少45%的英国大学开设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创业教育也十分重视,早在1966年就曾经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这一培养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引起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政府在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二、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及研究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近十年的探索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只在管理类等少数专业开设;其二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各专业学生都可选修,但一般都没有被列入必修课程。由于创业教育课程还未被纳入高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绝大多数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开设部分选修课程的层次上,造成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弹性有余、刚性不足的局面。

国内学者对如何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了较多的探讨,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学者借鉴国外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经验,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设想。部分学者认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项目运作知识及应用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提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三大板块12门课程。三大板块的逻辑关系为,创业精神催生出不懈的和良性的创业动力,创业知识是顺利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实践是在创业精神与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的设计与模拟。这12门课程包括创业哲学、创业文化、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创业法律、创业财务、创业团队建设与沟通、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创业管理学、创业感悟等。

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素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即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公选课、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根据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创业基本素质的四个方面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整合课程结构,应该体现在公选课上,核心课程应该体现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上。一些学者提出全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想,认为有必要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循序渐进、协同一致地推行,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有侧重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创业人才和创业实践的系统教育。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开展是以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志向为主要目的,而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则是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还有学者借鉴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做法,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课程模块对学生实施教育。模块分为基础知识层面、技术知识层面、实践知识层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授的课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造与创新教育等模块,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商业机会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知识、法律与税收模块,实践知识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实践应用和公益事业两个模块。这些学者的思路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这些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知识,将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和综合素质割裂开来,存在一定局限性。笔者将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提出新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三、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思路

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因此要踏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今后的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应将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结合。

创业实践课程能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和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变化的复杂环境,使他们从中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毅力和品性,创业个性意识倾向和创业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很好的熏陶和磨炼。同时,创业实践课程便于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根据创业实践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模拟试验型、社会实践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分为经营管理实践课程和社会交往实践课程两类。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单项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综合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单项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和综合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四类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内容,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按照重要程度和性质的差异,设置学科渗透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课程。第一,学科渗透课程是指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课程,其设置的主要框架是:文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意识类为主的学科,理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知识类和技能类为主的学科渗透等。第二,学科必修课程的设置。除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课、创业心理课、创业者素质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和生活指导课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大学生没有专业之分,都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的意图,努力学习课程内容,尽快达到课程的既定目标。第三,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主要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等知识类课程。实际上,就大学教育领域而言,创业技能、知识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均具有选修性质,可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地设置各类最需要的科目。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导论课程融合按照国家对高校课程设置的要求,在大学第一学期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导论课程。这一阶段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导论课的结合,使学生明白各自专业特点,明确通过学习自己将来可以干什么,应具备哪些创业基本素质,及早做好就业与创业的心理准备。

(三)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素质,应将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用创业教育思想向学科专业课程渗透。一般来说,文科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智力创业”思想,理科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技术创业”思想。当然,“智力创业”与“技术创业”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向学科课程渗透设计创业学科课程,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四)创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就业指导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和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地方性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将创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融创业教育于就业指导课程之中,将就业指导纳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可设置四个模块: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素质及提高、创新与创业教育、创业者素质和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定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做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素质及提高课程使学生掌握素质及职业素质的内涵、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新与创业课程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知道当今倡导创新的意义及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了解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者素质和能力课程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3

摘要:如何改变中职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精神缺乏、创业能力低下等现状,激发学生创业学习兴趣,培养创业意识,提升中职生创业能力等是困扰中职创业教育者的难题。本文从职业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社会面临的客观形势入手,分析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职业学校改革创业教学模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深入研究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效能发挥,从而确立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体验式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的职业学校体验式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理论。

关键词:体验式;创业教育;职业学校;模式构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66-0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是职业学校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举措;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业管理”等课程,但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大多数学校已将创业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育不能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终极目标,而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业信念渗透到民族精神中去。“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学习研究,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体系中,与学科和专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

2011年,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组建了创业教育研究团队,目前,校内有16位创业培训师,聘请了9位政企专家长期对学生进行创业个性化辅导。学校先后培训10期1000余名在校生,有32家实体单位入驻学校创业园。2014年本学校成功申报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市级部门10万元扶持基金。学校2名教师被聘为淮阴区下岗再就业创业指导专家。

一、构建理论模式

学校创业团队先后以8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立项课题为引领,对创业评价体系构建、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等开展多维角度研究,探索出校本“体验式教学模式”“区校企共建创业基地”“创业模拟实训”“加强创业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独特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

(一)流程创新,多方合力提升创业品质

第一,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学期开始,一方面进行心理普测,主要掌握学生的耐挫、沟通、协调等创业必备的品质情况;另一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创业模拟实训、第二课堂、校企合作专业实习期间,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服务直至创业成功。

第二,在每一个流程中,都要有相应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保证基地体验式创业教育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一是寻求现有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支持;二是中职创业教育中某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则和条例;三是国家、地方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

(二)模式创新,多元共建推动创业成效

创业团队注重平台创新,由传统的创业教育理论课堂扩充到模拟实训平台、渗透至第二课堂,延伸至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基地;注重方法创新,由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到注重学生体验、实训、实践;注重评价体系创新,由单一评价到全方位立体式评价。形成适合本校的“基于区校企合作的体验式创业教育模拟实训教学模式”。学校先后与淮安市政府创业办、开发区就业办等政府部门签订双向合作协议、单向援助计划等,贯通学生创业通道,在校内利用校企共建的理实一体化课堂进行创业理念渗透,形成了一批显性的学生创业成效。

创业团队开展研究7年以来,申报了《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浅谈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级创业类型研究课题。针对课题开展的各类研究、论文发表等成果颇丰。

(三)评价创新,指标明确形成科学导向

通过团队努力,创设出适合本校创业教育“基于区校企合作的体验式创业教育模拟实训教学模式”。2010年3月课题研究成果为市教育局制定《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提供了科研理论支撑,从创业教育保障、教育基础、教育管理、教育实践、社会影响力等五大维度对学校创业工作进行评价。从学生创业教育创新力、实践力、服务力、认同度以及经济效益五个角度评价学生创业教育效果。

二、开展实践探索

(一)周密计划,分层体验培育创业品质

整体规划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提升培养的体验活动。每项活动,都按活动设计、申请提交、培训实施、反馈回收、总结反思五步操作。在计划安排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全员参与原则,开展的“体验式”活动覆盖到全部学生;二是分层实施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按年级、专业每学期实施有针对性的体验项目,循序渐进提升素养;三是主体自我构建原则,各项“体验式”活动均提前制定方案,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实施,使受教育者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二)注重体验,模拟实训体悟创业规则

学校于2012年由淮安市创业办牵头,与北京市华普亿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联手建立了淮安市首家体验式创业基地,开办了淮安市首届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在培训中,重视学生自主演练、角色扮演,在体验中学习创业知识的相关规则。学校畅通学生创业通道,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体验式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

(三)专业渗透,成长手册记录创业历程

创业团队在创业教育中注重个性化教学,强化创业理念的专业渗透。学校机电、物流等传统强势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5类理实一体化课堂,为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搭建更为优质的平台。团队对有意创业的学生进行全程个性化跟踪服务。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开始,建立创业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创业理念、企业见习总结与评价、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参与程度与效果、创业模拟实训成绩与评价、创业计划书制定与孵化、创业项目实践与指导等,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教育教学大赛,以赛事促实践、促孵化、促成功,成功孵化学生创业成功项目30余个。王芃同学的创业项目“立通达速递”荣获 “百万助创”项目10万元的创业资助。王芃同学的“淮安通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沈慧敏同学的“手工玫瑰”两个创业项目包揽了淮安市首届“创业实践挑战赛”赛项高职组的一等奖。汤佳老师获省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竞赛项目二等奖。

经过五年的建设,创业团队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业基地、创业文化建设、创业教育机制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营造了创业教育浓郁氛围,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各项创业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品质,提升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形成了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团队成员担任淮阴区等相关县区创业指导专家,为区域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2016年省职教年会在本校召开,学校创业基地产生良好影响,徐州、宿迁、无锡等兄弟院校先后来校参观学习创业基地运行情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创业团队将进一步推进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活力,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The Mod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LIU Xiao-wen & HUANG Shao-ji

(Huai'an Senior Vocational & Technical School, Huai'an 223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How to change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lack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low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 in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cultivate their entrepreneurship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their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s a difficult project faced b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and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problems in voc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reform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in vocational schools. It undertakes in-depth research on curriculum setting, explores the efficienc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with certain practical reference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theory in vocational schools.

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篇4

一、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20世纪8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在此之后, 创新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世界各地高校先后将其纳入教学课程, 开展专门教育, 与此同时, 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 并未形成明确而具体的统一概念, 但是, 通过对学者们所下定义的研究发现, 它们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一般都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从狭义来说, 创业教育是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 通过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 进而创办实体企业或实现财富增值”。【1】从广义来说, 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开创性的个人为目标, 以课程、活动为依托, 旨在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出, 创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创办企业为中心, 使大学生开设自己的公司或企业, 以实现财富增值的目标。这就导致其教育重心发生了偏差, 过于在乎教育的结果, 反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 没有将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作为重点。大学生主体式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发展和超越,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重心、创新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性, 人的主体性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中, 其主要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大学生主体式教育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学生自身在教育过程的作用, 教育的主体由过去的老师为重变为现在的学生为重, 教育的内容由知识讲授变为素质的培养, 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由此可知, 主体式教育有别于一般的创业教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学生为核心

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的是学生为主体, 强调的是激发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提升主体能力、强化主体地位和增强主体关系,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精神, 使其成为自我教育的主角, 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由外在推动到内在自觉, 乐于接受专门化的知识训练, 喜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活动, 进行理论和实践双修, 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目的。简言之, 即通过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交往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达到提升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二) 以创新为基础

传统的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创业, 坚持的是创办实体企业的价值导向, 更确切地说, 它是一种技术教育, 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训练, 达到开公司办企业的目标。而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的是创新为基础, 关注的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养成, 对创业是广义的概念界定。对于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 并不主张所有大学生都去通过创办企业进行创业, 而是主张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无论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就业或者创业, 这样的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才能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 才能让创业成功变为可能。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是大学生创办企业, 也是主张和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开办创新型企业。

(三) 以能力为重点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将创业定义为“是将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 是首要核心能力, 使年轻人无论做什么都更有创造力和自信心”, 【3】创业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的是能力为重点, 不仅关注创新精神培养, 创业意识养成, 还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大学生能力提升的更高目标。只有提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才能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就业市场上谋得好职业, 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水平;适应创新型社会的现实要求, 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形成创业促进就业良好局面的形成。

二、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主体式教育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众多主体, 开展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来说, 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从社会层面来说, 是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现实需求;从高校层面来说, 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从个人层面来说, 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 积极开展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 国际间的竞争逐步加剧, 创新创业的优势日益凸显, 可以说, 谁掌握了创新创业的主动权, 谁就占据了国家竞争的有利地位。当前, 我国处于发达国家高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 地位极为不利, 局面十分被动, 创新发展刻不容缓。与此同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核心要点就是要让其成为支撑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年, 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创新”置于五个理念的首位, 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

只有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才能为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动力。然而, 当前我国的创新教育发展现状并不理想, 存在不少的难题:一方面,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是一种知识教育, 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灌输, 而不是一种素质教育,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 创新教育理念长期缺失, 被置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位置”, 【4】导致教育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 体系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存在认知偏差, 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办企业、开公司, 更倾向于找工作;另一方面,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呼声高, 但是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走过场’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政策数量很多, 但是多没有明确的规定;优惠条件很多, 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对学生的创业水平比较担忧, 政策落地的少之又少等等”。【5】

但是,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 也是驱动创新最坚实的力量, 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大学生为主体, 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 围绕人才培养的重心开展,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推进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 关系到创新发展战略的成败, 可谓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二) 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需要

“招工难”和“就业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两大难题, “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普通员工短缺,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6】这充分折射出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人才的供求状况是基本平衡的, 但是这二者却并不契合, 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企业用人相对减少, 加之毕业生能力相对不足和不切实际的就业预期。创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但不为我国大多高校毕业生关注,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极低。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去工作, 不愿创业、不敢创业现象十分突出, 相关调查显示, “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为23%, 英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为7%,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还不足1%”。【7】这充分暴露了大学生思想的保守和能力的欠缺。高校推进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客观冷静评价自我, 准确定位发展目标, 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乐观, 还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这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都大有裨益, 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实现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进而形成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和大好局面。简而言之, 高校推进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抉择, 也是迎接大学生创业潮的根本举措。

(三)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同中小学一样, 较多采用灌输、传授的传统教育方式, 将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上, 最为重要的能力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知识丰富、能力匮乏的问题, 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校先后大力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增加社会实践等内容, 以期改变过去传统教育的积弊。在这一过程中, 创业教育被纳入教学大纲, 且其重要性不断增强, 逐渐成为一门常设课程。但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重视程度、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 创新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要大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使其成为普通高校的重要课程, 并专门强调了该课程的特殊性, 要根据其特点引进专门的师资人才, 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充分彰显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的特色”。【8】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提出高校要调整高等人才培养机制, 贯彻和落实创新教育工作, 更好地提供创业服务, 使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能够实现理想, 形成大学生群体引领创业的良好局面。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确定了创新创业就业实施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高校传统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旨在促使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教育方法, 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有效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同时, 高校还应关注学生的成长, 使其实现全面的发展, 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 积极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政策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四)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 当前需要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就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关于“21世纪核心素养 (技能) ”, 学者们的分类各不相同: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三类, 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四类, 还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七类。但不管哪一种划分方式, 他们都将创造和革新能力置入其中, 可见, 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但是,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灌输轻引导, 偏理论轻实践, 强知识弱能力。可以说,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能力严重不足, 尤其是创新能力。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 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自身发展严重受挫。2012年, 上海参加了PISA测验, 结果也显示出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主要能力上的排名均位居第一, 且显著高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 但其在实际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测试国家和地区中却远远落在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后边。高校积极开展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 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 形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全新局面, 变外在督促为内在自觉, 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勇于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接触社会, 逐渐认清现实和自我, 补上能力短板, 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更快地实现从大学生到职业人和创业者的角色转变, 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成长、成才和成功,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说, 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对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三、结语

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思想的觉醒, 行动的自觉, 积极接受理论教育, 主动进行实践, 关注的是精神的培养, 意识的觉醒, 能力的锤炼, 是一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素质教育。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 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现实出路, 更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大势所趋。总而言之, 大学生主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孔洁珺, 王颖.中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溯源与释义[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3) :76-80.

[2]邱化民.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 2015 (10) :30-33.

[3]梅伟惠, 陈悦.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新纪元:“创业美国计划”的出台、实施与特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7) :82-87.

[4]陈治亚.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9) :8-11.

[5]曾雅丽.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管理, 2015 (4) :61-63.

[6]孙丽颖.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 (8) :137-139.

[7]曹扬, 邹云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 :234-237.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5

2014年11月,笔者应邀去英国考察学习,重点观察、研究了英国的博物馆式教育。英国是世界博物馆的发源地,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并要求中小学加强与博物馆合作,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英国虽然不专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将学生带到博物馆等场所进行现场式教学在英国中小学得到广泛应用。在英国参观、考察学校的过程中,在英国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与他们的研讨交流中,我们对英国中小学重视开发利用博物馆等资源开展博物馆式教育感受颇深。

一、 博物馆:英国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英国,无论到哪里参观博物馆都能“巧遇”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博物馆里,学生们总是很忙碌,有的独自活动,时不时地在讲义上记着什么,有的几人一组小声地讨论着什么……博物馆俨然成了英国学生学习实践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式教育成了英国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英国是世界上最先改变博物馆“重展”、“重研”不“重教”的国家。他们认为“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博物馆的服务对象现在应该更多地转向普通民众及中小学生。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学校都乐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认为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开展博物馆式教育可以让学生多感官认知事物,学得更直观;能够让学生贴近生活,亲身体验,学得更生动。在英国,教师不把上课局限于学校,学生不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校长和教师都表示博物馆式教育可达到课程教学、道德教育、主题教育的多重目标。英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学生在艺术博物馆参加书画艺术创作,往往会问老师她们表现得“好不好”,而不是“像不像”。

具备优越的资源条件。英国是世界上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截止2012年,英国约有2500个博物馆遍布全国各地,平均不到4万人口就有一个博物馆,是世界上博物馆密度最大的国家。有知名的大英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也有工业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博物馆等专项博物馆,还有“旧手术室”、“地牢”等许多小的特色博物馆。每个主题博物馆都专门设计了面向学生的互动区域,各个博物馆也都建有对外网站,除了参观信息和藏品介绍之外,还精心设计了学习资料供家长和教师免费下载。英国的中小学班额很小,非常便于组织博物馆式教育。英国基本上都是由一位老师负责全班各科的教学,他们往往会整合课程内容,通过上网预约到博物馆等场所上课或开展活动,而且手续极为简单。

出台具体的政策规定。1988年,英国制定的“国家课程”就指出,英国博物馆教育可与学校课程连接。1991年,英国要求各专题博物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教育活动手册,这些手册能针对不同学龄的儿童与学校课程连接,并提供给教师使用。还提出,各级各类博物馆等场所内必须特别开辟多间活动室,同时配有特设的活动设施,供中小学生使用。2006年11月,英国政府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了“课堂之外的学习”宣言,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等非正规场所开展教育教学或者实践体验活动。英国明确规定,“保障教师带学生外出所享有的权利”。英国2014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拥有更大的课程自由和责任”,“要进一步开发引人入胜的课程”,可以“自由选择组织安排教学”。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一提起博物馆,我们都习惯于说“参观”,而英国的博物馆几乎就是一个游戏场似的学习实践体验馆。如英国曼彻斯特工业博物馆设计了丰富的小实验、小模型,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水力发动机模型,可以看、听、摸煤炭、布料模型等,并定期面向8~11岁学生开展“科学之夜”活动,向他们提供在馆里过夜的机会。美术博物馆设立了一个“手工坊”,比如为“名画”填色,将名画只留下一个轮廓线,让学生任意涂上想要的色彩;在服饰间,有的学生搜索着油画上的古老服装, 可以自由选穿,并扮演油画中主人公的角色。多数博物馆会组织学生一起设计参展线路,选择展品,撰写展览说明,充当小讲解员。2010年2月,一个完全由学生策划的展览在伦敦华莱士收藏博物馆举办[1]。

组建稳定的支持团队。英国重视馆校合作人才培养,对博物馆在职人员和参与活动的教育工作者有着完善的培训制度。英国设有国家培训部,每年鼓励教育工作者以志愿者身份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使其更好地与自身教学相结合。英国博物馆里负责学校参观的接待人员每学期须组织一次计划制定会议,邀请学校教师一起讨论每学期的活动安排。博物馆会定期不定期地向学校提供活动,由学校选择参与;也可以由学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向博物馆提出活动构想,让博物馆给予配合。英国的学校善于争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志愿者的支持,学校每次组织活动前都会将详细的活动方案发给学生家长和志愿者,征求他们的意见,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志愿者乐意陪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并主动承担起组织、引导的重任。

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英国没有地方教育局,由“教育管理委员会”监督学校教学质量和任免校长,不插手校长日常校务管理。像学生外出实践等事项,由校长直接审批并给予指导,承担相应责任,校长有权根据教师的表现决定其聘用和辞退。带班教师必须统筹安排全学期教育活动内容,并将详细活动方案告知校长和学生家长。英国学生参加活动前,学生监护人会签署“授权书”给学校、教师和博物馆,并为其投入保险。博物馆一旦接到预约会特别注意控制参观人流量,并提供一系列设施和服务。在英国,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学校的评价结果直接影响校长的加薪或任免,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和薪酬水平,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会尽力为学生的个体发展量身定制课程。

确保足够的经费投入。从2001年12月起,英国财政部规定国立博物馆正式取消门票,除临时性展览或者特殊展品外,永久陈列品对公众免费开放,政府保证增加对博物馆的财政补贴。只有极少数博物馆收费,免费的博物馆里总是放着捐款箱,也有很多人捐钱。到2005年10月,英国许多大学的博物馆等也开始免费开放。英国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支持,他们通常根据学生人数划拨经费给学校,并定期评估学校利用中央划拨经费创造的附加价值有多少。2012年,英国政府规定划拨给学校经费的标准是每生每年2700英镑。英国的校长时常会根据经费支出情况向本地市议会争取更多的经费,其中很大一部分供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场所进行校外活动和校外教学使用,而且每年有增无减。

二、 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启示

中国与英国在人均GDP、教育机制体制、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的博物馆资源人均拥有量也仅是英国的十分之一。但是,英国博物馆式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做法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英国实施博物馆式教育的资源建设、组织实施、师资培训、保障机制等具体做法,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

我国新课改提出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无课程标准、无现成教材,因此,学校、教师首先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调查和分析,系统整理学校所在区域的公益场馆、工厂、种植、养殖、古迹等教育资源,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的馆藏展品、参观线路或教育实践活动,建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或项目库。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内有限的边角空间,或者在学校附近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微型基地”,逐步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基地”实施模式。

2.适宜采用分组活动方式

中国学校的班额往往比较大。为了便于组织实施,建议以分组活动为主,个人活动、全班活动为辅。注意引导学生统筹考虑个人能力、特长等因素成立活动小组,并给每组聘有指导教师,确保简便易行、安全高效。要善于发挥学生家长的指导作用,可以由学校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活动任务、周期、方式、成果要求等,让学生家长相互协商编组,或成立家庭活动小队自行开展活动。

3.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当前我国尚无一所高校专门招收综合实践活动专业的师范生,因此教育部门必须创新教师来源。校内,首先要培训好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使他们都能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其次是发挥好学校图书管理员、实验员等教学辅助或后勤人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校外,可以聘请公益场馆的工作人员、农场主、企业家等,或者面向全社会征集志愿者,尤其要争取学生家长的参与。

4.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除了学校自身要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外,还要建立全社会共同分担的活动安全责任制度及失职追究制度。现在我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速度也很快,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要增强这些场馆的互动性、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践性,让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能够主动承担起为学校教育服务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增加经费投入,转变人才观念,加快完善教育立法,建立校企、校馆联动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S].2015(6).

[2]李思龙.博物馆式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中旬,2012(6).

[3] 郑奕,陆建松.博物馆要“重展”,更要“重教”[J].东南文化,2012(5).

[4] 陈淑荣,施楠.博物馆资源与英国文化产业[J].经济研究参考,2013(11).

[5] 汤青.2014版英国国家课程标准要点浏览和启示[J].英语学习,2014(4).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梯度进阶式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各地高校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技能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模式。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这些模式为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帮助,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 还存在着模式封闭、方法单一, 泛泛而教、针对性不强 (如考虑学生知识背景、个性特征不多) , 教学环节不连续、时断时续, 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培养效果也不十分显著。为此,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本文拟在已有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对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现状

1.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30余年的教育积累, 我国经济管理部门人才紧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缓解, 人才需求的门槛日益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平民化, 经管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 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受到了较大制约, “高级专门经管人才”已不再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 随着多元化企业格局的形成, 中小企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分化或特色化就成为当前经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经管类大学素以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和企业为已任, 培养大批敢于创业而且能够创业的人才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考察各地方高校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发现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它们的办学目标和特色。

2.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我们知道, 以创业为目的的人类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而资源配置正是经管类专业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相比,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首先, 具备创业所需的必备专业知识。创业是一项风险较大的综合性活动, 涉及社会管理的多个环节, 对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从研究领域看, 经管专业与创业活动涉及的领域关联度较高;从课程设置看,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国家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课程正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创业知识。经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 经管专业的学生储备了较为丰富的创业基本知识。因此, 与其他学科学生的创业教育相比, 他们具有专业知识的比较优势, 也具有更强的创业欲望。

其次, 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作为走向社会的桥头堡, “以学为主”的大学还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校期间, 经管专业学生大都思想活跃, 想象丰富, 青睐社团组织, 热衷社会活动, 学生会、运动场、演讲台、爱心协会、文体协会、社区工作组、实践小分队、创业者协会都成为他们释放激情、宣传主张、表现自我的舞台。这些活动的开展, 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一次次极好的锻炼机会。这种机会, 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培育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能力, 而这种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 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由于具有创业的学科优势, 现有大学生的创业大赛大多都是围绕经管专业展开的, 如创业计划书设计、商务谈判、沙盘模拟对抗等, 这些使得他们具有参与优势。同时, 由于专业相近, 他们走出校门接触企业、了解社会的机遇要多一些。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相比, 经管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 为他们日后的创业累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3.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

自创业教育的理念引入我国之后, 地方高校经管专业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受思想认识不到位、培养模式不成熟、师资队伍不配套、实践条件不达标、评价机制不健全、企业支持落不实、政府引导不给力等因素的影响, 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因素, 既有外部元素, 又有内部因子。对高等学校来说, 外部原因难以掌控, 内部问题可以尽力解决。从内部因素来看, 要提高地方高校的市场竞争力, 缓解经管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则有待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二、“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1.“梯度进阶式”的内涵

“梯度进阶式”是遵循系统性和层次性并存的教育教学规律, 按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 由面向点, 从基础到顶端, 多元参与, 循序渐进, 分阶段展开的一种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图1中的三个“阶段”包括通识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创业全真体验阶段, 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步骤分梯次推进的。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 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培育学生的创业素质, 属于创业的基础教育时期;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普及教育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质和学习情况, 通过筛选, 择优选择部分学生, 深化学习。该阶段对创业理论进行深度教学, 更加注重创业技能的指导与实践, 属于创业的“闯关”时期;第三阶段是在参加第二阶段学习的学生中再次筛选, 选出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组成终端学生, 进入创业的全真体验阶段。

2.“梯度进阶式”的实施路径

一是通识教育。面向经管专业的全体学生, 开设创业学原理、创造学、创业精神、创业实务等课程, 向广大学生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上, 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课堂组织上, 原理类、通识类课程可采用大班教学,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则应安排小班授课;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规范教学与创业讲座相结合, 多举办创业讲座, 通过“名家讲座”“企业家讲坛”“校友创业论坛”等活动, 邀请校外专家、企业精英以及创业成功校友进行现身说法, 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 从而达到培育创业意识、传授创业技能的目的。

二是实验实训。主要面向通过创业初选的“闯关”学生, 开设创业风险管理、创业企业成长与融资、中小企业管理与运作等课程, 采用选修课形式进行。同时, 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实验与实践活动。实验实训分两部分进行, 一为仿真模拟, 二是创业大赛,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仿真模拟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进行, 主要在校内的实验室完成。学生们在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成立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模拟机构, 如模拟工商局、税务局、银行、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事务所、人才招聘市场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涵盖从公司设立、经营、管理 (包括工商注册、人才招聘、资金融通、生产运作、物流贸易、资产评估、财务管理、纠纷处理、上市交易等) 的各个环节。通过仿真模拟, 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 熟悉创业环节, 掌握创业的关键点, 为减少创业失误奠定扎实基础。

创业大赛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际,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创业竞赛活动 (尤其是国家级的) , 如创业计划竞赛、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股王争霸赛、商务谈判大赛等活动。通过创业大赛,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升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三是创业实战。主要面向通过层层选拔、具备创业潜质的终端学生, 组成创业团队, 进入创业全真体验阶段进行“试水”。在此阶段, 学校要为这部分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教师, 提供必备的创业条件, 引导他们进入学校的创业孵化中心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科技园, 开始实实在在的创业体验。这是创业教育的最高阶段, 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阶段。

3.“梯度进阶式”应遵循的规则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创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当普照每一个在校大学生。但创业毕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而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个性选择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 创业教育也不能“一刀切”。美国学者蒂蒙斯教授说得好:学校的创业教育绝对不能条框化、功利化和形式化, 而应当高度重视教育受体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地方高校经管专业的“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提出的。在“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下,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发展和循序渐进的规则, 在创业教育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 构建柔性化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运作机制,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境施教。只有这样, 创业教育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保障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是“梯度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只有建立起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与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才能得以优质快速的发展。为此, 学校应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对内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营造良好的开放办学的氛围,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实现学分制改革, 对外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 为创业教育服务。

1. 组建创业管理机构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 需要打破原有教学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象, 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一是设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其人员主要由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主要是制定创业人才培养和有效运行的方针政策, 对各方面予以有力协调。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其人员由中心行政管理人员和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包括专职和兼职) 组成, 主要职责是负责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与课堂、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技能提升及创业仿真体验活动, 并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帮助和后续智力供给等。

2. 实现弹性学分制

改革考试及学分制制度,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实现弹性学分制。在弹性学分制框架下, 允许部分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申请休学创业。在创业过程中,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保留学生的学籍, 什么时候修满学分即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对休学创业后申请回校继续学习的学生, 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的考核形式可以变通处理。凭借工商部门或者创业团队出具的创业证明, 可申请免于毕业实习。如果是创业团队的主要成员, 也可以用创立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生产产品的市场推广计划或调研报告、招标投标方案等替代毕业论文的写作。

3. 培育专业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 而是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各高校应当像重视学科建设一样, 培育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实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一是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改变目前兼职过多、队伍不稳的现状;二是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 提高创业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 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三是制定激励措施, 有计划地选派创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 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积累创业经验;四是从企业家、技术人员、公司管理人员中选聘部分兼职教师, 不定期地开展专题讲座、现身说法, 给学生介绍创业经验和教训, 进行创业指导。

4. 打造校企合作平台

创业教育要取得实效, 必须引进“企业”元素, 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企业家、企业管理、生产流程等创业环节。为此, 学校必须与企业达成共识,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共同打造和谐的校企合作平台。一是利用企业的实战优势, 为学生学习创业、了解创业、感受创业、参与创业、积累创业经验提供良好通道;二是利用企业的空间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运行流程和环节的机会, 增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三是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建立“企业导师制”, 开设“企业家讲堂”, 为学生创业提供现场指导;四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推销自我的机会, 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

5. 建立政府支持体系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为此, 学校应当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密切与政府部门的联系, 建立起一套创业教育的联动机制。从政府层面看, 一是要保持创业信息的公开和畅通, 及时将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服务信息、创业扶持项目等信息传达给学校, 并保持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地, 选择发布适宜大学生创业的项目, 利用各级政府设立的创业管理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绿色通道, 给以特别“庇护”, 促其尽快成长;三是建立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专项基金, 对经过评估的创业项目或企业发放优惠贷款, 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的困境;四是及时调整创业激励政策。要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针对实践中的问题, 适时调整相关政策, 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文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 :137-139.

[2]王珍义, 郭丹丹, 郑静闲.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问卷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核) , 2010 (7) :226-228.

[3]杨伦超.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体系探索[J].教育与执业, 2008 (14) :158-160.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 同时大学生就业指标又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与发展, 如何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 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就业模式转化, 就业思路走创新创业之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并且深受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 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发展, 这些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 1990年后师生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 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 320亿元, 而硅谷60%以上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和师生创办的。[1]而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 才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只偏重于引导学生如何适应工作岗位、指导学生如何准备简历、帮助学生总结求职经验等层面, 是一种被动的就业教育模式。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也不是很浓, 加之社会上不能很好提供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被大学生狭义认为就是开个店当个小老板, 从思想上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还未真正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 其现实效果不明显。因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创办实体的大学生, 更是为了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大学生。[2]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重点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与教育,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为教育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自主创业与择业, 培养学生洞察社会需求的能力, 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 引导学生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 这些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围绕以上项目与内容开展。

三、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英文名“Outward Bound”, 其寓意为“一艘孤独的小船, 离开平静的港湾, 去迎接暴风骤雨的考验”。素质拓展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 当时是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训练方式, 后来, 以美国人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为理论基础, 拓展训练强调通过体验从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的逐渐推广, 训练目标也由原来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在经济发达国家, 尤其被企业所重视, 是对企业员工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和培养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拓展训练通常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 精心设计包括水上、野外、场地、室内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内容, 使受训者掌握一定遇险生存技能的同时, 开发其心智, 培养团队精神,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常见的项目有信任背摔、高空单杠、高空漫步、天梯、断桥、沼泽、绳网以及各种个人和团体组合项目, 课程中包括组织能力、人际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领导能力等管理素质培养的专题教学项目。在西方社会早已把素质拓展体验式训练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载体, 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

四、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特点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 是借助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 针对社会不同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教学方法新颖性, 在教学方法上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 其方法灵活, 载体新颖, 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是学生由被动学到主动尝试的一个过程。二是课程环节生动性,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课程环节中体现了生动性, 每个课程项目都有历史故事和战争情境作为教学背景, 通过教师现场讲述, 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 能很快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学生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料, 但又必须马上运用所学知识和现场的工具进行思考, 做出反应, 加以解决, 在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体验。这对于封闭在书本、课堂里的大学生来讲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更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三是现场体验感悟性, 每个教学课程结束前, 学生要进行体验感悟, 学生从这个课程中体验到什么, 学到什么, 感悟到什么, 关键就是这种心灵的震颤所带来的思索。通过教师的回顾与分析, 学生的分享与体验都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在心中生根、发芽、升华, 使学生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的收获迁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中的这种感悟性学习恰好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了其内在精神升华的不足。四是学生个体实用性, 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在与人沟通方面自我意识较强, 团队合作意识较薄弱。而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重点突出的是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从学生个人培养角度讲通过自我挑战和克服困难, 增强了学生的吃苦精神, 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从团队角度讲就是合理组织和运用好团队中的每一个资源, 团队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的科学性。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重点强调做中学, 学中体会, 体会中总结。侧重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通过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能很好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培养一种良好的与人沟通和团队意识。

五、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传授创新创业技能知识外, 更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创新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这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内容是一致的, 两者共同特点都是为培养学生具备某种素质与能力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乐于奉献的精神、合作创新的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 把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理念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为载体, 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素质拓展课程中。正确认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做中学的观点与素质拓展课程重点在于体验与分享, 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两者都突出了实践与先行。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教育方法上起到了新颖的作用,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 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

(二) 以素质拓展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素质拓展课程内容以围绕创新创业为主线展开, 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体验、感悟、分享三大环节的作用, 以挑战性和趣味性作为课程魅力的展示, 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在课程活动中把创新创业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素质拓展体验式课程有着灵活的教学方式, 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需要调整授课计划。如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需要学生理解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时, 拓展课程可设计信任背摔、过沼泽和有轨电车等项目。如信任背摔从这个传统拓展项目中对学生个人和团队都有一定的挑战性, 通过这个项目能使参加的学生明白个体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项目中个体做得再完美, 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和保护, 对个人来说一样是失败的。而对团队来说这时就是一份责任感, 如果团队中的成员不全力以赴, 也很难确保这个项目顺利完成。参加体验的学生不但要挑战自身的心理极限, 同时还要对团队的队员有充分的信任感, 让学生明白团队的重要性是创新创业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观念。

六、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 有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通过各种体验式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项目中, 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与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同概念和内容。这与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一样, 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身体各种器官都受到一定刺激, 这对学生接收和理解知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与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升华。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为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拓展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体验与分享, 学生在素质拓展体式教学中不但能学到创新创业知识, 还可以在拓展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分享环节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能力, 加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 通过交流与分享发现他人的优点, 接受他人的观点, 在尊重和真诚的环境中, 学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变得简单、容易得多, 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体验式教学中每个项目中还带有明确的任务性和目标性, 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任务与目标, 加强了学生的任务目标管理的意识。学生在体验项目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分工, 同时对学生理解信息交流的重要性有很大的帮助, 积极的反馈对帮助建立人际交往是很有效的, 在拓展体验式项目中有些项目学生是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 通过项目提高学生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保持平和的心态, 挑战自己, 战胜自己, 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七、结语

本文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 探讨与分析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可行性。笔者认为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教学方式, 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的课程来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和欢迎, 更能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某个理念和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8

一、构建思路

完整的创业教育模式首先应当是创业素养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并重, 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 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3]。将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知识、技能和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模式强调以创业理论课程教学为基础, 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以创业实践为主要手段, 可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模拟实训为主, 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发展阶段通过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企业, 或在创业园实习, 使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进程中, 教研人员针对创业教育需求和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探究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 据此撰写案例论文、编写教材, 在知识创新的同时反哺教学, 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优化创业教学内容, 实现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良好回馈。上述的逻辑联系可概括为“创业课程建设——学生实战训练——科研成果支持教学”, 形成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式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也成为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主体内容

(一) 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是设计能纳入本科教学体系的创业课程体系, 通过创业知识传授, 完成大学生对创业精神的基本认识, 对创业流程、规范的了解。创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式创业教育课程、开放式创业教育课程、专业平台式创业教育课程三部分。

1. 通识式创业教育课程

通识式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创业专题实训”等课程组合而成, 在全校范围内为有创业通识知识需求的学生开设, 作为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当中的基础课和综合课。通过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打下创业知识的坚实基础, 达到开启学生创业意识, 了解创业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企业家精神及综合素质认知的目的。

2. 开放式创业教育课程

开放式创业教育课程是融创业管理知识于专业教育中, 以管理经济学、管理理论与实践、创业心理学、创业法律法规、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创业战略与策略、创业融资与财务、创业风险与危机管理等课程组成。开放式体现在课程的跨学科交融方面, 学生选课与开设的专业课程相呼应, 与毕业设计相联系, 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 在较为宽泛的创业管理与实践课程范围内选择, 使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相互渗透, 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式还体现在师资配置上, 由于课程的多元化和广泛性, 师资由校内外公开招聘, 鼓励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人员、创业校友等应聘讲授。

3. 专业平台式创业教育课程

专业平台式创业教育课程是将创业课程纳入各种教育教学平台中运作, 例如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4]。对于具有强大创业潜质培养主体的工科院校来说, 其创业潜力突出表现为技术创业[5], 区别于当前已广泛开展的通识性创业教育, 技术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以及强烈的时代特征。根据工科专业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 可尝试将技术创业课程嵌入“卓越工程师”之类的培养项目体系中, 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并相对独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使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科院校通过技术创业教育, 在“实践性”方面体现“创新性”性质, 极有可能在高新技术商业模式与创业、互联网商业模式与创业等领域中达到激发工科学生商业兴趣, 调动创新热情, 提升其未来创办企业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效果。

以上课程模式均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 其特征为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和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文、理、工相互渗透, 体现创业教育与各门学科、专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形成学生创业知识的完整架构, 对于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实际体验培育和提升创业能力, 累积创业资本和实力, 达到创业状态的行为。从广义上来说, 创业实践应该包括模拟创业和真实创业的一切实践行为, 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创业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 真实创业行动应是创业实践最具魅力的部分, 在此之前的阶段严格来说均为含有模拟、体验、演练性质的创业实践。但真实创业是涉及社会各种因素的网络系统, 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本文探究的以学校体制为依托的创业活动范畴, 因此本文所述创业实践特指创业模拟、创业体验与孵化等。

1. 创业模拟实训

创业模拟实训为创业实践的基础环节。通过模拟实训活动, 组建创业团队, 编写创业计划书, 利用硬件支持资源 (基础实验室、创业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 、软件支持资源 (创业模拟软件和企业仿真模拟软件等各类软件、创业实验与实训教材、讲义和课件等) 模拟创业流程。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业计划竞赛, 学生从主动参与中获取创新思维和创业经验, 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 体验创办企业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创业模拟实训体系见表1。

2. 创业体验

体验式创业教育依托校园环境, 为学生创业提供全真的创业实战平台, 体验更具真实创业风险的创业实践机会, 接轨社会创业。其特点为创业活动的情境对创业主体的深化浸濡, 激活学生自觉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意工作坊为体验载体, 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 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制作等创业实践活动;或以创新创业工作室招租形式让学生接近社会自主创业,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竞赛支持资金等专项经费;或安排学生在高科技或创新公司全职实习。

3. 创业孵化

创业孵化是给创业者提供让创业成功的“蛋”“孵出”并长大的条件, 提供这些条件的平台称为创业孵化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是推进政府与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的一种形式, 其最大优势在于政府给予高校在成立创业孵化平台中纳税、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创建创业园 (创业孵化器) ,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实践场所, 创业项目的科技成果和成果发明人同时进入企业、介入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可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孵化空间, 引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避免大学生创业的盲动性。

(三) 科学研究

创业教育科研是创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和重要科学依据, 是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 它关系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的质量[2]。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科学研究, 并注重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总结, 发现规律, 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可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优质教学资源, 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中, 通过不断融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 教师依托科研项目成果开出新的课程、承担教改项目、发表教学论文、指导课外研学等, 实现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以此为基础, 又可以开发出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验项目, 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提升与丰富创业理论, 实现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良好回馈。

1. 以创业教育科研基地为科研资源聚集载体

科学研究需要人才、资金、环境、组织等资源要素, 需要有一个载体实现研究过程中的资源聚集。从我国高校的实践来看, 虽然名目不一, 但大多依托创业创新教学研究团队、创业创新科研团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创新实验区等组织, 其实质都起到创业教育科研基地的作用, 具有负责统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既可满足学校对创业教育科研的需求, 又可发挥出科研成果的辐射与推广作用。所以, 创业教育科研基地成为研究资源聚集的载体。

2. 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科研活动的主体

进行创业教育科学研究, 需建立一支富有科研精神、专业化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于当前创业教育师资存在“半路出家”的非专业化问题, 因此, 创业教育师资的知识理论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是创业科研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2]。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创业体验, 或通过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以及同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 获取创业教育鲜活的材料和信息, 再深入剖析提炼, 形成新的知识创造。学校为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可针对创业教育教师积极开展专项指导培训, 通过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理论研讨会、高等教育创业教育师资培训、KAB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调研、组织参加创业教育科研和校内创业教育工作研讨交流等方式[6], 提升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教育能力和创业教育科研水平。

3. 以创业教育科研项目为科研活动的抓手

科研项目凝练的科研成果可以揭示创业教育本质、发现创业教育规律, 更好地指导创业教育教学。同时, 以创业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为导向, 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发明、技术专利, 优先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学生, 可使其在创业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三、融合机理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研究”构建内容的阐述, 我们可以将其融合形成“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式创业教育体系模式, 如图1所示。

其融合机理为图左侧以创业理论课程为起点, 旨在通过创业理论体系培育创业者良好的创业知识、意识以及技能等, 形成较高层面的创业素质。在此基础上进入图右侧的创业实践, 通过创业过程模拟、体验等实践, 总结提炼创业心得和经验, 对创业知识及技能等提出新的需求, 进而对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从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 二者呈现出理论正向促进实践、实践反馈调节理论的关系。第三步, 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需求和现实问题融入科学研究, 通过探究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 实现知识创新, 同时反哺教学, 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 最终实现三位一体内容在微观系统内的有机融合。

四、实施保障

1.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3]。高校实施创业教育, 应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 把创业教育转变为办学新理念,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7], 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烘托校园创业氛围;建设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 引导形成鼓励创新、开拓进取、宽容失败、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2.创造性地运用创业研究成果

努力开发适用于创业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建设中, 建立科研资源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转化的多重渠道, 建成一批优质课程资源。探求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 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和更好的实施创业教育提供科学性、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理论根据, 尽快形成创业教育科学理论体系, 编撰出科学、实用的创业教育教材。

3.重视数字化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

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形式和工具, 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各类创业实践服务的平台。将优质资源通过数字化创业教育网络平台载体对外辐射, 可扩展教学效益, 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综合培养的环境和氛围。

网络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为: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理论学习和各类创业实践教学的资源库;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测评、创业资讯等服务;提供管理工具以便教师利用系统准备资料、设置教学情境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习讨论以及总结评价;提供在线考试, 对选修创业课程学生的筛选;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报名和计划书写作辅导;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研究、处理、反馈适应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需要的短期市场信息, 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发布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信息与项目, 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充分的信息。

4.创业实践组织运行保障

建立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引的独立的组织、责任和资金落实到位的组织运行管理机制。由高校领导及教务、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 负责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创业活动固定场所, 在校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或创业园[7];出台鼓励政策, 如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助并减免场租、水电、通讯等费用, 扶助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以上形成坚实的创业实践组织运行保障。

5.制度建设保障

建立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的管理制度, 包括创业课程建设、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科研资源支持本科教学、课外研学管理条例等。其中:师资队伍分类管理, 明确专兼职教师职责, 以及需承担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任务;创业教育组织内部管理制度, 包括教师履行相应职责的考核与激励、研究例会制等, 资金支持制度包括对课程建设、学术交流、教材建设和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建设等的资助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涛, 刘明永.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探索, 2009 (8) :144-145.

[2]李东, 张忠臣, 纪玉超.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科研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11 (1) :87-92.

[3]陈莹花.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N].人民日报, 2013-04-01 (2) .

[4]吴睿, 雷程亮, 杨永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IFR创新思维法课堂教学[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2) :60-61.

[5]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1) :151-153.

[6]张睿, 王德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 2008 (7) :128-129.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9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应以开发创业的基本能力素质为目标, 通过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通过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方法,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 知识面宽广, 实践能力强的创业人才为目标,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兴趣、塑造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品质, 提高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 能够自主创业与择业, 培养学生洞察社会需要的能力, 应对危机和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能力, 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效性。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才和接班人的高校, 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的创业者, 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就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 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说教式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其需要, 也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用简单的罗列案例就完成教学。这就必然要求使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使受教育者能够参与其中, 培养受教育者领悟的能力, 感受创新创业实践对人的实际要求, 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职业培训, 也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速成教育。真正的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新与创业的“遗传代码”, 以造就、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1]

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组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三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三方面的训练, 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相关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 应将传统的教学、案例讲解、课外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用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进行,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也应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 积极引进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

三、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特点

1.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手段来说, 是一种全部的培训和教育形式, 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 当时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训练方式, 以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为理论基础, 强调“先行后知”, 通过体验后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 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情景, 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 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为自己的内在体验和知识。

2.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 有着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具有着个体与整体共存、亲身经历、自主性强等特点, 符合当代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 乐于参与教育过程而非单向教育, 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特点, 体验式教育也强调每一个参与者的个体是平等的、强调沟通合作, 能够较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 其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充分体现其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实践、重视体验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 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 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创业知识与能力, 在体验过程中, 也能够体验创新创业工作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能够将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的要求融会贯通, 在活动中检验、锻炼自身而对挑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在生动有效的实践过程中牢固掌握了知识, 更让学生在这种团队活动中深刻理解团队合作、表达、沟通、责任感、信任的重要性, 这些也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的能力和素质,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是激发学生潜在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和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是培养同学们积极的自我挑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具体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给同学们带来提高: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 动手能力, 身心的控制能力, 受挫力, 沟通能力, 自我的再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领导力, 承担责任、诚信、团队合作等。这些方面都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强调的重点。

1. 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重点在于体验和分享, 两者有着共同的理念, 都突出了实践与先行。“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从教育方法上有着新的不同之处,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2. 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项目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素质拓展体验式培训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团队热身、个人项目 (团队项目) 、回顾总结。这三个部分能够有效地组成一次成功的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活动, 在每一个部分, 都可以运用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来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团队热身阶段重点培养创新创业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 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与其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 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形象策划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以及合作能力等。[2]

在培训开始时, 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消除紧张, 建立团队, 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培训活动中去。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中, 通常这被称为“开营破冰”环节, 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团队中迅速地与其他队员产生良好的沟通,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完成团队的组建。这对于一般的上课方式来说, 是很难达到的效果, 对学生的个人沟通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同时, 作为团队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队员熟悉, 直至信任, 为完成后续的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勇于面对陌生的环境, 并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团队组建中,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要求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选出自己的队长等一系列的人员安排, 为自己的队伍设计队名、队呼、队旗、队歌, 并要求进行团队的造型展示。这一系列任务的完成, 就要求团队的成员能够迅速形成领导团队进行合理分工, 每个人都必须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体任务。在此项目中, 能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方便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观察和了解学生, 为后续的个性化点评有了充分的依据。在完成团队组建任务的时候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 创造力, 才能够设计出足够新颖的队名, 有感染力的队呼、振奋精神的队歌等。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能力。

(2)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不同项目实践中锤炼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 强调每项活动中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项目通常分为四类, 可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

一是个人挑战与责任感培养类, 如凌空跨越、勇攀天梯、空中单杠等;这一类的项目为高空项目, 如凌空跨越, 要求学生在有安全保护的条件下, 攀登至8米高的板桥平台, 从板的一端跳到另一端, 再跳回来, 然后安全返回地面。“空中一小步, 人生一大步”,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困难不可避免, 通过这类的高空项目, 提高了学生在陌生环境下的自我认知能力, 挑战自我, 用积极思考代替消极思考, 重新认识自我, 对心理舒适区的认知, 行动是战胜恐惧的良方, 让学生意识到在遇到困难时, 敢于接受挑战, 勇于战胜自我。

二是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类, 如过沼泽、地雷阵、鼓舞飞扬、欢乐校园行等;这一类的项目需要学生发挥自已的创造力, 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 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 高效完成任务。如过沼泽项目中, 要求学生利用有限的三个油桶和两块木板, 从起点到达终点, 中间设定为沼泽地, 只有油桶能够在上面通过, 其他任何物品只要触及, 都会陷下去, 带动队伍就得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对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需要团队紧密合作, 积极寻求最合理的方案, 不仅要考验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强调管理的运行执行力, 信息的有效传递, 整体协作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是团队合作与诚信培养类, 如毕业墙、合力桥、信任背摔、依存共渡、心灵之旅等;这一类项目强调参与的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积极鼓励队员挑战自我。发扬团队精神, 互相帮助。如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中经典的信任背摔项目中, 全队学生依次登上背摔台, 身体背向大家, 笔直向后倒下, 台下的接摔学生安全将其接住, 放回地面, 则算任务完成。完成项目挑战后, 能够得到挑战自我、相互信任的回馈, 整个项目过程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经验学习和认知学习的过程, 也是个人追求融入企业的发展目标中, 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超越完美结合的一个过程。

四是组织协调与领导力培养类, 如电网、罗马战车、孤岛求生等。这一类项目中重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体现协同工作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细节决定成败, 学会克服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电网的项目中, 要求所有人员在相互协作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通过到网的另一端。在完成任务中, 所有参与学员的任何部位, 都不准碰触网绳。也可规定每组有二至三人在碰触网绳后, 将被退回重过, 这是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中著名的游戏, 要学会合理各种有效资源。每个网洞, 每个队员都是我们的资源, 要对所掌握的资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分工要合理, 明确, 不能浪费资源。也让学生充分领会到领导者要善于倾听, 要把握全局, 不要事必躬亲, 不能只盯一点, 一处, 要协调组织, 不能过分具体工作。对于每一个项目应有专人负责跟踪、沟通及协调。队伍领头人的作用, 观察, 思考, 指挥, 分配, 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加强自己的领导力。

(3) 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重分享的特点强化教育效果。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活动结束后, 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总结整个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所有过程, 并进行评估, 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 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 在分享环节中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 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并为其他队友所接纳, 通过交流与分享发现他人的优点, 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学生会发现, 在充满真诚和尊重的氛围内, 分享的内容很容易被接受, 人与人之间也是可以拉近距离的, 这类的心理体验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 以实现整体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8) :2.

综合式创业教育 篇10

一、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观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政府包办论

当前,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即就业要依靠政府,失业应该找政府,创业过程也需要依赖政府,创业不成迁怒政府。在他们看来,就业、失业与创业问题均是政府的问题,就业问题是政府责任,失业问题是政府的过错,创业失败是政府政策缺乏支持。这些观念的存在,显然没有看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特点,从根本上还是一种计划时代的思维在作祟。这些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公民自身的就业能力及创业的动力,为失业人员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埋下隐患。

( 二) 与学校无关论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就业、失业及创业问题与学校无关,主要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许多学校,尤其是一些中小学,在教育过程中不太关注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没有将就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现实中也是如此,当人们无法就业、失业或创业不利时,几乎没人认为是学校的责任[1]。我国高校自不再包分配以来,毕业生就业完全推向市场,高校才开始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但就业指导的成效有限,对高校的教育机制也没有形成约束。从本质上,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人才的有用性及就业能力负有责任。因此,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要更新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责任。

( 三) 失业不可避免论

面对失业问题,在很多人看来,现在社会人才过剩,技术的发展致使工作岗位日益减少,失业是在所难免的。确实如此,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失衡会更加突出,失业问题或许比现在更为严重。但如果总是持有失业难免论,就会导致一些人面对失业,缺少应对的勇气,缺少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动力,甚至是自暴自弃,等着领社会低保维持生活。如果整个社会的失业者都是这种心态,整个社会必定会缺少活力,劳动力的素质及学习能力必定会下降。

( 四) 创业风险大论

当然,创业肯定是有风险的,我国目前创业风险指数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沿海城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风险指数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很多人看来,创业的潜在风险是难以预测的,在创业过程中压力比较大、对人的能力要求也高,即便是创业成功后还不一定能够盈利。正是这种创业风险大的观念,致使很多人缺少创业的动力,认为与其创业还不如谋求一个安稳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小。这种思想当前存在于很多人的头脑中,导致很多人不管能力大小、条件好坏都不会选择创业,始终将就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创业风险论调是一种缺乏冒险及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也是很多求职者的通病。

( 五) 就业不公平论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求职者的个人素质的高低始终是决定其成本的主要原因,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很多人在遭遇到不公平竞争后,认为社会关系是主因,就业市场上的人情因素决定就业竞争,比如,有的人抱怨家庭出身不好,有的人抱怨家长能力有限,有的人认为社会腐败。这些观念的存在,就会导致求职者不会从自身找原因,一味抱怨社会,难以从个人素质及综合能力上提升,最终还是会导致自身的竞争力下降,求职会更难。

二、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教育上的缺位

个体的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观是人价值观的一种具象化,是一种对于就业、失业及创业的一种看法与心态。这种观念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其中,学校的教育因素极为重要。一个人从学前教育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再到大学的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人的情感、心态、信念及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育的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等均会对此产生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缺少教育学生创造财富的价值导向,普遍存在重视集体轻视个体、重视纪律轻视胆量、重视知识学习轻视才能展现,学生的创业意识、就业技能存在严重的不足。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就业技能、创业意识提升的主要阵地,一个人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创业意识等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大学教育的培养,更是基于其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各类教育培养的结果。但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基本上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及观念的培育,更遑论专门对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的教育[2]。大学教育虽然涉及就业、失业及创业问题,但主要限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技巧、就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重视就业、失业及创业的技能与方法,而忽视观念的引导与教育,尤其是失业观教育基本是缺位的,学生的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在面对失业或是创业压力的时候会变得手足无措。

( 二) 社会舆论引导上的偏差

社会舆论对人们的思维、行为及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及各种新型媒体、自媒体、个媒体等大众传媒对民众心理、民众价值观等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民众的规则意识、市场意识及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普遍的增强。尽管如此,但今天社会传媒的引导基本还是遵循成王败寇的思维,对创业、就业成功者多加褒扬,对失业者还是持贬损态度。这种舆论导向作用还是带有强烈的功利与势利色彩,未能起到正确的引导民众的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观的作用,更谈不上教育。因此,当前社会大众传媒的引导,应该从合理定位就业,积极摆正失业心态,积极鼓励创业等舆论导向上做好引导宣传,创造宽容的社会舆论氛围。

( 三)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帮助人们树立关于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是最有力的保障。但就当前的现实来看,政府的精力基本上放在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而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的一些政策和措施是比较容易看到效果的,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这能够体现政绩。而对于开展创业观、就业观及失业观的教育方面重视不够,毕竟观念的教育除了需要较大的投入,重要的是人们的内在观念,难以体现出成效。

三、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观三位一体式教育对策

( 一) 正确定位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观教育的内涵

1. 就业观教育的内涵。具体而言,有六个方面: 一是就业观念更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的变化,个体的就业观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大学生就业就是如此,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就业观念也要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二是就业压力大的意义。对个体而言,在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增加是正常的,要正确看待就业压力大的积极意义,可以激励个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就业的砝码。三是首次就业的艰难性。一般而言,第一次就业受限于个体的经验与能力,选择的工作岗位不尽如人意是正常的,随着经验及能力的提升,重新选择工作岗位实现职业转岗是正常的。四是就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到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是就业; 到私人企业工作也是就业; 不选择固定用人单位而从事自由职业也是就业; 自己创业也是就业。五是就业成功与否和个人的能力及经验有着密切关系,能力及素质的高低是就业的基础。六是适应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的新特点。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岗位,用人单位也可以有选择个体的权利。对于每个人来说,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失业观教育的内涵。失业观教育相比于就业观、创业观来说,其是最薄弱的一环。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 一是失业性质的多样性。包括主动失业与被动失业,也有短期失业与长期失业之分,还有集体失业与个体失业之别。二是失业原因的多样性。个体失业的原因是多样的,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个人性格、家庭因素等多方面。三是失业后果的双重性。失业会给个体带来精神打击,给心理、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失业也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起点,个体通过反思失业的原因,努力提升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失业是具有激励作用的。四是自我调整是走出失业困境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失业的时间越长,会导致待业者心态恶化,会造成其职业竞争力下降。因此,要调整好心态,做好自我调节,重新上岗的机会就越大。

3. 创业观教育的内涵。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一是创业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就创业而言,是个体开创事业,满足自我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最好的途径。二是创业也是就业,并且是最好的就业。就业方式多样,创业是其之一,尽管创业面临风险,压力也比较大,但每个人是为自己的事业拼搏,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显然是解决自身就业的一种最佳选择。三是创业是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方式。在创业过程中,不仅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机会,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四是个体的创业素质需要长期磨炼。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从小培养,与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创业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贯穿一个人的“全程”教育之中。

( 二) 将就业观、失业观及创业观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

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个体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应该引导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专业确立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与方式。

1. 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教育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学校思政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正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使得思政教育更能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思政教育更生动、更有活力。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作为思政的教育内容,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制订具体的课程计划,渗透到思政教育实践中[3]。

2. 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教育纳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教育纳入到专业教学中,是就业、失业及创业观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专业学科有不同的内容,就业、失业及创业观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须结合专业教学的特征。比如就大学而言,在社会科学、经管学科中能够较好地融入就业、失业及创业观教育。中小学可以在理科课程及实践课程中融入。就业、失业及创业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与方案,在教师教育、教学监督及教学评价中纳入就业、失业及创业观的内容,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主动纳入。

3. 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念教育纳入到社会实践教育体系中。当前,各类社会实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尤其是大学教育中,社会实践课程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借助于社会实践课的平台,将就业、失业及创业观教育纳入其中,根据各学校的特点开展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比如普通高校的挑战杯大赛、创业计划大赛,高职院校的创业素质大赛,中小学的各种职业角色竞赛等,这些平台与就业、创业紧密相关,可以在竞赛的过程中,纳入就业、失业及创业观教育,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承受体验失败及挫折的能力。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的情况,政府可以从“创业补助”,“小额贷款”等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尽量宽松的资金政策和平台选择[4]。此外,学校开展的各项心理辅导,也可以结合就业、失业及创业观教育进行,让学生认清失业、创业的本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从而提高其面对失业、就业及创业的自我调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程锦,陈晓斌.大学生就业伦理的缺失与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06-108.

[2]赵志军,赵瀚清.论加强就业观、失业观、创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7(5):240-243.

[3]陈小芳.浅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教学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173-174.

上一篇:雕塑现状与展望下一篇:旅游业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