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体育教育(精选12篇)
综合体育教育 篇1
一、提升教师素质,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初中学生处于个性较易变化的时期,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注意自身的言行和态度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以自身健康的思想与合适的言行来感染学生,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基础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初中体育情感教育可以说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在体育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重视自我反思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树立专业技能标准与为人典范。初中体育教师要想为人师表,就需要了解自身言行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善于和学生交流,聆听学生心声,主动贴近学生,构建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在学习上、生活上激励和鼓舞学生,以规范和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探究,共同健康成长。
例如,在“乒乓球”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握拍、手型、步法、规则等基本功的学习和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因材施教,灵活调控课堂;最后,教师要以自身魅力感染和吸引学生,促进学生技能和合作交流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实施游戏教学,打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实施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和自主探究,打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舞学生快乐学习与自主体验。游戏教学策略与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融合,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以发挥学生潜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促使体育教学高质、高效、高能地开展,激励学生实践与探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可以从学生兴趣的引导与激励出发,凸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契合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打造快乐高效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案,创设宽容愉快的游戏教学氛围。与此同时,实施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相关因素有:(1)初中体育课时的限制;(2)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游戏难度的选择;(3)游戏场地的配备等。游戏教学就是教师可以基于兴趣导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初中体育游戏教学。
例如,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对学生的弯道跑技术实施“游戏接力”教学,选择弧形跑、迷宫跑等游戏策略。投掷教学中,选择圆形靶、方格等游戏进行分组竞赛,也可以设计具有情节的游戏“炸碉堡”等,展开敌我双方的对决。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进行体育实践,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促使学生提升体育技术水平,强化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三、走进情感世界,化解学生的情感困惑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困惑或者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等,从心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相关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强化能力、不断进步。初中体育情感教育是实施初中体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出发,贴近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实施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化解学生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困惑,不断地用自身情感感动学生、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升他们的心理、身体素质。认识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尊心逐渐变强,他们正处于情感敏感的阶段,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不敢与他人交往和相处,也有部分学生个性很强,不适宜选择生硬的语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学,所以应该因材施教,教师选择贴近学生内心的语言和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训练,帮助其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当面的批评,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实施引导,鼓励学生自我纠正和提升。
四、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获得良好体验
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的中心思想,因材施教即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与能力水平,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的综合水平,开展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女同学还存在害羞、胆怯等现象。基于这些问题,教师要从情感教育的原则出发,实施引导、激励性教学策略,找出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设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训练量、训练难度等,激励和表扬学生,引导学生获得快乐的体育活动体验。
例如,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部分身体灵活度不够、基础不好的学生,还有部分因害羞、胆怯而自卑的学生,以及身体协调能力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鼓励他们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强化体育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公平对待学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公平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我的言行和态度出发,真正践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学理念,以自身的言行来规范和要求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找出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差异,基于学生的身体基础与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爱好,使其身体力行,多参与练习与实践,真正地从实践中感悟和提升自己。初中体育教学需要从学生内心感知和身体训练出发,尊重每位学生的身体基础、身体素质和各项能力等,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实施“爱”的情感教育,这里的“爱”包括公平对待、尊重与鼓励。教师需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在找出身体素质好、协调能力好、运动感觉好的学生的同时,发现其他学生身上的独特优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鼓励和培养每位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例如,在“短距离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基础与心理状态,采取引导式、鼓励式的教学策略。先由教师介绍相关理论,起跑分为“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部分,之后就是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与终点跑。教师要给学生分析每个阶段的示范动作、注意事项以及动作要领,再鼓励学生分小组演示训练,由小组长和教师找出每个学生整个短跑过程中的欠缺和长处,由此激励学生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和鼓励自我,最后提升自我。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羽毛球、短跑、乒乓球、篮球等课余协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实践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提升学习效果,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由于有部分初中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出于胆怯、害羞等心理而害怕上体育课,有鉴于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与初中学生的情感交流,实施情感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实施游戏教学,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落实公平教学等教学策略。在今后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与实施情感教育策略,以健康的心态感染学生、以自身的正气规范学生、以良好的情感带动学生,以鼓励和辅助激励学生实践与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合体育教育 篇2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名解: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书,而民无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大方面:1)礼乐。礼是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2)射御。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3)书数,书是指文学,数是指计算。六艺的特征: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2)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思想的奠基 名解: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地区,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是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而且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而且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促进思想学术上的发展,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有教无类】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主张是“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努力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进步。【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的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但有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即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三纲领八条目】出自《大学》,《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为了实现三纲领,《 大
学》 又进一步提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基础,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是与个人修养合一的。【学记】《 学记》 也是《 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简历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前务必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语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简答:
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历史意义
性质:1)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最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一方面,教师自由讲学收徒,学术自由求学择师,还可以跨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学无常师,学宫定期举行学术集会,以及演讲、讨论、辩论的学术交流会,讲学活动十分兴盛。一方面,体现在著书立说,著述与讲学互为表里,共同体现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不仅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将育才逐步制度化,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从教育管理方面证明人才的培养。议政是所有私家学派的特点,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是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咨政议政的作用突出,这也是办学目的政治性的体现。
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学宫的基本特点,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不因统治者的喜好而加以扬抑。自由还体现在游学,来去自由,学生也自由折师,且学无常师,尤其是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的学术不断交流,富有活力。
2)尊师重道,待遇优厚:齐王不仅在精神上尊重教师,在物质待遇上也很优厚。这也是稷下学宫兴盛的原因之一。
3)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布批评性的言论,这些学者们在地位上,与君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学者们又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又体现君主给学者们极高的政治待遇。4)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留给人以思考,为什么齐国樱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政治的成功? 2.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先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
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尤为重要;人也应当终生受教育,知识和道德才不至于停顿、倒退。此外,还要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和社会交往的选择。“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应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主张是“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努力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进步。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较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丘的教学内容虽袭用西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孔丘进行研究并编成教材的有《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六种。《 诗》 又称《 诗经》,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 《 书》 又称《 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目的是要人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 礼》 又称《 士礼》,传于后世称为《 仪礼》,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礼的精神实质;“乐”是各种乐教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 乐》 传至秦,因秦焚书而散佚。《 易》 又称《 周易》,是一部卜笨之书;孔丘据鲁年史记、周史记等史料而作《 春秋》,成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以上六种教材,各有教育任务,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价值。《 诗》 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 书》 教使人熟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 《 礼》 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 《 乐》 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 易》 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 春秋》 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孔丘的教学内容存在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其二,偏重文事;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的人性观及教育意义
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名解:
【独尊儒术】汉初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宽松政策,给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 春秋》 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东汉宦官集团为了与太学生支持的官僚集团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因而建立,可见这所学校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的利益,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简答:
1.简述独尊儒术(见名解)
2.(简述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董仲舒在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提出“独尊儒术”等三条建议,为汉武帝接纳,成为汉代政府的三条文教政策。
1)罢黝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宽松政策,给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 春秋》 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2)兴太学以养士。汉初的私学虽然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显然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是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他明确指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实际上,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3)实行察举,任贤使能。察举制是始于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汉文帝开始,但没有形成制度,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制度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首先,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其次,汉武帝时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再次,增加察举的科目,而孝廉是最主要的科目,在选拔考试中,儒家受到特别的有待,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局面。察举制被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
根据董仲舒的这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3.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的大一统,首先要统一思想,针对汉初百家俱存,各执一说的状况,建议罢黜百家,只有儒学是积极进取之学,当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2)兴太学以养士。兴教化的根本是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为了保证封建大一统的国家辈出人才,国家应该积极地去培养人才,兴办太学,培养专门学习儒术的治国人才,可使政治操纵教育大权,引领全国重视和学习儒家思想。
3)实行察举,任贤使能。国家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用合理的制度去选拔人才,国家应通过选举将真正有才者选出来,经过考核加以分别利用。这是董仲舒针对以前任人唯亲的弊端提出来的,要求“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和选拔国家所需的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汉武帝后,两汉历代
皇帝加以推广和实施,终于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养士和取士为基本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制度。
4.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教育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 与“五常”结合的纲常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是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况。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做一个符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二者不可或缺,提倡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3)“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4)“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名解: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朝梁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这部著作是我们了解颜之推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颜之推在儿童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某些真知灼见,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士族教育腐败的漫画。
简答:
1.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了科举的附庸,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考试方法。
2.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我国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作用在于:
①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利用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二,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文化修养,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促进人民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人民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③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实务策与诗赋利于检验人的能力;第三,我国文官考试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的。科举制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学校教学安排围绕科举进行,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导致了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特别是科技文化的发展。
3.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
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2)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韩愈主张不管其门第、出身、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并且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他提出“圣人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他人学习,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另外,“道”是无处不在的,只要能体认到它,就可以为师传道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韩愈的《 师说》 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后人有关师道观的不少论述皆受其影响。他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过教师;既提倡乐为人师,勇为人师,又强调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名解:
【苏湖教法】北宋学者胡缓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种教法史称“苏湖教法”或“分斋教学”。胡缓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人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也开创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创立的一种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生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
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
【监生历事】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历事指到监外历练政事,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锻炼和考查政务才能。有时监生也被县州,清理粮田、或兴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可授官职,中等再令历练,下等送回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是中国古代大学里最早的教学实习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实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书院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私学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即书院的主讲人,也是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可以减少外界对书院的干扰。书院的宗旨是以发扬学术为重,以探明圣贤之学为真旨。【朱子读书法】
简答:
1.书院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书院始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原因有四: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②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③佛教禅林的影响;④印刷术的发展。
2.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重要特点
书院最初属于私学性质,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官学化倾向,但在培养目标、管理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官学不同的特点。①在培养目标上,书院注重学生人格修养,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而官学多以科举出仕为主要目标。②在管理形式上,书院机构较为简单,管理人员少,强调学生遵照院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③课程设置灵活具有弹性,教学以学生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学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和讨论。④书院中的师生关系较之官学更为平等,学术切磋多于教训,学生来去也较为自由。⑤书院开展的“会讲”活动有讲授有讨论,还开展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总之,书院既是集藏书、教育和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机构,又是学者以文会友的场所,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3.简述清代诂精经舍和学海堂的办学特点。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清代阮元所创建,诂经精舍建于杭州孤山,学海堂创立于广州粤秀山。两所书院成为当时浙江、广东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而言之,有以下三点。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创立书院是专志于学术研究,而不事科举,学习内容包括儒学、史学、天文、地理、算法等等,学生自择一书肄业,这无疑是当时腐朽的书院教育中注入一股清新之风,具有积极意义。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在任用教师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对于生则因材施教。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两所书院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又进行学术研究,注重自学和独立研究,组织学生合作编书,学生也独立从事著述,优秀的文章,书院编辑刊刻,也出专著,这些既是学术成果,也是教学参考书,推动和促进书院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开展。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影响:①继承并发扬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造就人才;②对改变清朝腐败的官学化书院教育有重要影响③促进学术文化发展。但也
有严重的局限,突出表现为引导学生终日埋头于故纸堆,从事名物训诂,脱离社会实际,缺少经世才能。
4.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毕生讲学活动不断,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理学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章句集注》取士,从此,《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朱熹提出“性即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又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浑厚至善,完美无缺;“气质之性”察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即“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库、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三、论“大学,与“小学,, 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学习内容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即通过具体行事去懂得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行为习惯,学到初步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三点: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十五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但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5.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朱熹酷爱读书,他的弟子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读书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不要颠倒;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量力而行,安排读书计划,切实遵守;其三,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滴。
3)虚心涵泳。虚心指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体会书中的意思,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涵泳指读书时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见之于具体行动。
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发奋忘食,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绝不放松,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指读书时端正态度,精神专
注。“持志”即坚定志向,用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的局限性在于所提倡读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6.《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宗旨
南宋朱熹复修白鹿洞书院,再次办学,把白鹿洞书院又发展起来,朱熹制度《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其内容是:
①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 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 ③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 ④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也对后世官私学校的兴办产生了实际影响。
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名解: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得以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客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京师同文馆】中国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后来并入京师大学堂,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学校建设中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在课程设置上,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与西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定程度上改变死记硬背的学风,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简答:
1.清末所创设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例举。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有20余所,其主要类型包括:(1)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2)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等;(3)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等。
2.洋务学堂的特点
洋务学堂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1)培养目标:造就各项洋务运动事业需要的人才;(2)办学性质:提供专门训练的专科性学校,属于部门办学,直接为本部门的需要而培养人才;(3)教学内容:“西文”与“西艺”为主,课程多包含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意学以致用;(4)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教学组织形式:制定分年课程计划和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
洋务学堂因植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1)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之间很孤立。(2)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不放弃学习四书五经。(3)管理上有封建官僚习气,关键管理环节受洋人挟制,影响学堂正常办理。
洋务学堂的意义:洋务学堂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它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它产生之初,并未有意与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相对抗,但产生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旧教育体系,实际上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历史意义重大。
3.以张之洞《劝学篇》为例评价“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是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对清末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产生过重大影响。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受到朝廷的重用。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以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劝学篇》共24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9篇,外篇15篇。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但所论常兼及中、西学的关系。《劝学篇》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措施,成为张之洞规划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4.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作用与局限。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形式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人。同时,“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也被裹挟着一起传播。甲午战争后,经维新派的大力宣传介绍,“西学”的传播重点由科技推进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领域,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的核心部分,“中体西用”正面临被突破的境地。、恰在此时,张之洞即时出合《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的更广泛传播,十分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替代
5.论述洋务教育改革。
清末发起了洋务运动,要求向西方学习,维护封建统治。他们的改革措施具体有:(1)兴办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
为主。洋务学堂的举办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开始的。其主要类型包括:(1)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2)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等;(3)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等。
(2)派遣留学:洋务派先后启动了幼童留美和留欧教育。留美教育主要由容闳提议,选择聪慧的幼童,分为4批前去美国学习。可惜的是由于守旧派的阻扰,这批学生大部分没有完成学业相继回国。留欧教育是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送往英、法、德留学,学习造船技术和驾驶技术。分为三批,学成归国。留美与留欧教育的学生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留欧学生在造船、海军军官、以及海军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贡献。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名解:
【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之中,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下,在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后来又分设中、西教习,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在百日维新之时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学宗旨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京师大学堂里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定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
简答:
1.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
(1)创办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之中,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下,在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后来又分设中、西教习,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在百日维新之时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学宗旨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课程设置上,西学比重高于中学。封建等级性非常浓厚。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清廷重视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反映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京师大学堂里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定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其规章制度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京师大学堂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2)书院改办学堂
1898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明确宣示:从今以后,王公大臣、士子以及庶民百姓,都要兼习中、西学。嗣后,光绪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资办理社学、义学等一律中、西学兼习。凡民间祠庙不在祀典者,也一律改为学堂,并鼓励绅民捐资兴学。(3)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也是“百日维新”中颁布的重要改革措施。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八股废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促进了西学的传播。7月23日,光绪帝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经济特科有别于明清的进士科,分为六项: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科举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了。百日维新后,虽然恢复了八股考试,罢经济特科,但人们开始向往富有朝气的新式教育。科举考试经此次冲击后,比以前冷清了很多,考试人数骤减。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名解:
【五育并举】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一,其中前三者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相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产生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柏克赫司特女士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进行的实验。道尔顿制主张破除班级授课制,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自订计划,自行学习;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与实验仪器;废除课堂讲授,将学习内容制成分月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可以各自按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安排学习;教师只是作为各作业室的顾问;设置成绩记录表,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速度快的可以提前更换公约,并缩短毕业年限。1922年,道尔顿制被介绍到中国,次年10月舒新城率先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了《新制中学及师范学校宜研究试行道尔顿制案》的决议,要求在研究基础上逐渐推广道尔顿制。1925年柏克赫司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活动推向高潮。20年代后这一试验逐渐停止。【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又叫1922“新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是克伯屈依据杜威问题教学法和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张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学习材料,打破教学科目的界限,摒弃教科书;强调教师的责任在于利用环境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选择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这一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主义,深合国内教育界改革教学的强烈愿望,因而深受重视。设计教学法于1917年输人中国后,就不断有学者予以介绍。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1922一192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便在全国进人高潮,有关设计教学法的出版物也大量涌现。由于设计教学法本身所存在的理论偏差,加之时局动荡,试验在1924年后渐趋沉寂。然而,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影响是持久的,直至1949年,设计教学法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学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简答:
1.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引人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
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但蔡元培也明确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一些基本范畴,其内涵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是相通的,所以主张尊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有利于资本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将二者结合起来,培养国民的道德感。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相联系,利用美感教育去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力提倡美感教育。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一,其中前三者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2.蔡元培关于北大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1916年底,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把北京大学这所充满官僚气息的旧式学校变成生气勃勃的新式大学。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即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进而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其次是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教员。再次是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为了从机构设置上有利于学术研究,蔡元培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另外他还强调砒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在教师聘用上,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策源地。在学校管理方面,主要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方面,蔡元培采取的措施有: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以充分照顾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全方位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如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实行旁听生制度等。’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3.蔡元培的基本思想&独立教育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了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他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到一份责任,作出一份贡献;而不是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使用。教育与政党、教会在目标、性质上存在严重对立,因此教育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应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持独立地位,不受政党或教会的影响。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等具体措施。
①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能移用。②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
③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担任,不因政府的变化而变化。
④教育独立于宗教。不必依存某种信仰或观念。影响:在当时国家衰弱的国情下维持教育基本生存状态有合理性。但是这种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这是蔡元培
对当时政治状况下的无奈反抗。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含有对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4.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及其对北大的改革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学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声明,在学术上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知道思想。各种学问在大学自由地研究和讲授,这也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有政治上守旧而学问深沉的学者,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极盛一时。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5.论述“五四”运动中的平民教育思潮和科学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点是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的权利,获得知识,改变生存状况。但由于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各个派别在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上有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科学教育思潮整体包括“科学的教育化”与“教育的科学化”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含义不同。“科学的教育化”即是要求让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科学在学校教育内容中的分量。“教育的科学化”就是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实施教育;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教育理论和科学的研究为根据,教育理论研究又必须运用调查、测验、测量、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进行。在科学教育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任鸿隽等人及他们领导下的中国科学社起了重要作用。
6.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不用背)
“壬子癸丑学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出现了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不够,中学的修业年限太短且偏重于普通教育而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意不够等缺点。1915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届年会上,湖南省教育会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的议案。在以后的几届年会上,陆续有学制改革的议案提出。经过比较长时间的酝酿准备,1921年10月,在第七届年会上,确定以“学制系统案”作为大会的中心议题,最后通过了《学制系统草案》。会后,联合会将讨论通过的草案全文公开发表,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从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学制改革讨论。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2年9月召开了专门的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于1922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上通过了《学校系统改革案》,随后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施行。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又因有小学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为“六三屯学制”。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七项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这七项标准正式取代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学制”体系。新学制比以往学制在知道思想、整体结构和具体条款上都有独特的长处
和显著的进步。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采用“六三三”分段标准,将学制划分为三段。纵向看,小学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中学分为初、高中各3年,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横向看,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院和职业学校。
三、“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是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
第二,初等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缩短了小学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人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延长了中学年限,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更好地与大学衔接;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沟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新学制突破师范教育自成体系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第六,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这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新学制还注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四、“新学制”评价
1922年“新学制”在学年分段形式、各阶段年限、中等教育模式等方面采用了美国当时还处于探索试验中的“六三三制”,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虽然说还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模仿痕迹,但从制订过程来看,确实经过了长期酝酿和广泛讨论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与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教育规律,从而成为我国近代以来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学制模式。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简答:
1.简要评论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意义
杨贤江是一位著名的青年导师,其所发表的大量教育文章大多关于青年教育,尤其在做《学生杂志》编辑时,回答了青年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杨贤江根据当时青年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全人生指导”的观点。他认为教育要谋求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全人生指导”即是对各类生活进行指导。“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在校生活进行指导,还应对校外生活进行指导。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思想是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
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就学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命题。
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一方面,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的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
教学做合一。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人式教学法。
从思想背景来说,“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题型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展我们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寻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最后,生活教学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校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综合体育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胜任力
[作者简介]秦勇(1970-),男,四川泸州人,四川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霍兴彦(1979-),女,山东菏泽人,四川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四川自贡64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教师教育类)“新课程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视角”(项目编号:TER2010-017)和2009年四川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项目编号:2009xjkpw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57-0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普通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母机”,其专业教学水平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实施质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03年又颁布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表明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将成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在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行為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进而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新的要求。显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切实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执教水平进而保证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专业素养业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方式多以主观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模糊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如何客观全面地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准确评价依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因此,本研究尝试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立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新课改背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评价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客观、全面地综合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一、胜任力理论的简要述评
胜任力(Competency)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正式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在特定工作情境中与工作绩效紧密相关的,能够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并能以概括化的行为模式加以描述的个体相对固定和持久的行为特征。
胜任力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快成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教育领域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确切内涵,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Dineke E. H提出的,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二是由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在2003年提出的,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可见,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征胜任力,而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征胜任力。
尽管学者们对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存在一定争议,但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胜任力这一概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胜任力内涵包含外显成分和内隐成分。如果把胜任力描述为一座冰山,那么外显成分就是这座冰山的水上部分,指的是相对表层、看得见的个人特征,如知识、技能等。而内隐成分则是冰山的水下部分,代表更隐蔽、以人格特质为核心的深层胜任特征,如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自我概念等。二是胜任力是与特定工作情景中的效标直接关联的个体特质或技能,可以预测其工作绩效。三是胜任力显示了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跨情景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是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另外,从目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教师胜任力内涵的探讨;其次是对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最后是教师胜任力研究在实践应用领域的探讨,主要包括教师招聘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二、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的特点
传统的教师评价,其主旨是对教师的工作效果进行综合评判,进而进行相应的奖惩,着重发挥的是评价的甄别、选拔的功能。而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基于胜任力这一概念,其研究的是“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这与把教师胜任力等同于做一名教师所需的基本能力的传统教师评价有着明显区别。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理念。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采用学生评价、部门评价以及同行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看似科学全面,但往往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的结果,属于一种结果式评价,主要发挥的是鉴定和选拔的功能,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不大。而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包括教师在实施这些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和对这些行为的反思过程,而这种行为是伴随教师一生的,因此,这种评价可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突出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评价标准力求全面、科学。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教师评价标准过于“格式化”,缺乏鲜明的个性和针对性。以四川理工学院2011年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为例(见下表),该标准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比重偏低。而且这种教学评价往往是公开课后听课者的主观印象或学期结束后的学生评价,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显然,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使得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所有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准确评判是很难的。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予以高度关注,注重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特点,评价指标涉及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力求全面和科学。
3.基于O*NET工作分析系统的评价方法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评分赋值,就评价操作而言,评价者对教师教学、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的判断多是感觉式的,主观性较强。胜任力评价的核心内容是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特征结构,而确定胜任特征结构的基础步骤是区别绩优者和绩效平平者,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多样性,有的以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主,有的以专业技术课教学为主,或者兼而有之,等等。如何使具有不同角色定位的体育教师之间的绩效比较成为可能?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有自己特定的方法体系,即基于O*NET(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的简写)的工作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将职业信息与任职者的特征统合在一起,是美国目前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确定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据此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1.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职位O*NET工作分析。职位分析的目的是准确界定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不同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其结果是对每个职位作出详尽的“工作要求”,这是整个教师评价的基础。我们知道,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差别首先可分为专业课教师和公共体育课教师两大类型,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又可分为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等类型。对于不同职位和不同专长的教师,显然不能运用同样的标准去简单衡量,通过职位分析可以为描述不同职位提供共同语言,从而使不同职位之间的教师比较成为可能。具体而言,首先,分别采用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工作技能问卷、工作风格问卷、工作价值观问卷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工作技能的调查属于表层、易发展的特征,工作风格和工作价值观的调查属于深层、不易发展的特征。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特定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例如,牛端曾运用这种工作分析方法对普通高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位对任职者在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工作风格方面的要求是创新导向、人员导向和成就导向;在工作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是独立自主并满意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在相应的技能、风格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因此,可以运用职位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普通高校教师的任职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界定。
2.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McClelland在1973提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ur Event Interview),即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技术,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详细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最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被访谈者所表现出的胜任特征。通过对比担任某一任务角色的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所体现出的胜任特征差异,确定该任务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当然,这种方法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首先,要通过工作分析得出特定工作的任职资格要求,然后,以该要求中的个人特征为基础构建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最后,对行为事件访谈后得到的文本进行编码,并与已有的胜任特征编码词典进行差异检验,从而得到能够区分不同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的集合,即构成胜任特征模型。
3.根据胜任特征模型设计相应的模拟测验。胜任特征模型是一个包含了很多要素的特征组合,并且这些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在利用胜任特征模型进行测量时,首先,将这些要素根据层次结构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指标并确定权重;其次,设计的模拟测验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分别赋值从而对教师胜任力作出评判。比如,以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测试来看,模拟测验要运用多种方式模拟课堂或运动场的教学情景,被测教师即时作出反应,这样的测试表现就更接近于被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真实做法,并且这样的模拟测验由于是同样的环境,使所有教师的测评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这就提高了测评的准确性。当然,参与这种测评的专家组成员应当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样才能确保测验的科学性。
4.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评价专家组的分数得出来以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通常是根据指标的不同权重逐级计算,由于不同指标的度量方式不同,需要将各指标的得分进行规范化,统一到同一个量级,然后进行加权,得到各位教师的综合评价得分,据此得到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排序结果。
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评价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应用于新教师的招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缺乏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对评价主体的专业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另外,实施这种评价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评价的效率等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人们对教师评价问题的不断关注,基于胜任力的教师综合评价研究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2]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3]赵应生,龚波,杨熙.大学教师劳动特点及绩效评估的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4]齐晓东.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意义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
[5]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
[6]牛端.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7]刘鎏,王斌,时勘,等.体育组织中的胜任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综合体育教育 篇4
1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国家的投入不断增长, 对中职学生的资助政策日趋完善, 就读中职学校的实惠性吸引着众多的学生和社会青年, 也由于生源竞争, 进入中职学校的门槛越来越低, 生源层次参差不齐, 以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差, 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卑自负、缺乏竞争意识;狭隘孤独、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无兴趣爱好, 身体素质差。
2 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特点
传统学校体育的作用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增强体质, 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代体育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 而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被赋予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功能。
2.1 学校体育功能更加多元化
2.1.1 生存教育的功能
虽然高速发展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人们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却让快节奏的现代人面对更大的工作竞争和生活压力, 给人们带来了由于运动不足造成的严重危害生命的“文明病”、“富贵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所以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了解和掌握生存的手段。
2.1.2 生活教育的功能
体育教育是一种重在养成的教育, 它需要通过反复地体验与实践, 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稳固的行为习惯。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条件, 还要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生活技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体育要使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运动, 并能自觉、持久、理性地参与体育活动,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1.3 个性化教育的功能
参与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个性能力的展示, 体育运动能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养成提供一个轻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具有鲜明个性教育的体育,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学生的个性,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运动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发展个性。
2.2 现代体育教育成为终身体育的基础
现代体育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自主学习和运动能力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群体都得到教师的同等重视, 让每一个学生在和教师与同学愉快的共同学习活动中, 体验到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快乐。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坚持“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方向, 所有内容要使学生既容易掌握和理解, 又能发展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愿望, 教学方法上要重视个别教育, 发展他们的个性。
不是用一个尺度而是用多元尺度去衡量学生, 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 并使之得到发挥。配备具有优秀人品、专门知识、良好教养并有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并根据学校、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
3 现代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具有专业技能型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为此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中职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
3.1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中职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2 较强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对疾病和灾难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常性地进行体育健身锻炼, 以满足其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的需求。
3.3 较完善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加快, 减少反复性, 增加科学性、准确性及深刻性。要求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的方式由封闭式转型为开放型, 由单项转型为多项型和系统型, 特别强调认知和思维的创造性。要求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自制、自我调节等心理素质,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4 较强的竞争意识
国际经济和政治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决定人类命运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永不满足, 积极进取, 在竞争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感受成功与失败, 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
3.5 一定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这一素质是当今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它来源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与社会需求的激烈竞争中, 人的思维应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不受任何观点和模式的约束, 要在创新中求生存, 在开拓中求发展。
3.6 较强的合作能力
社会是一个多元复合体,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方位的协调配合, 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 当前的中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立足快速发展的社会。
4 现代体育教育对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4.1 现代体育教育对中职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是现代文明中的世界性问题, 也是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代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要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重心, 并教会其学会做人、做事, 懂得体育促进健康的基本常识、体育健身的基本理论、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 体育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培养学生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 使学生学会增强体质的方法和手段,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造就成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诸方面都健康的人才,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生活需要。
4.2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代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是具有较高智商加较高情商的, 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竞争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志, 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现代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这是由体育运动的特性决定的。因此, 在现代体育的教育过程中, 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竞争场所和机会, 使学生在直接参与活动中, 敢于竞争, 学会竞争, 并积累一定的竞争经验, 掌握竞争技巧和策略。
4.3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个性与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需要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因此,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应采用新的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树立发展个性、尊重个人喜好、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目标。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创造活动、个人意识具有创新性, 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4.4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社会活动中, 合作配合能力是衡量一个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合作配合, 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正确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在学生的团队活动中善于把与他人团结合作与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结合起来, 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4.5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志。学生走上社会后, 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帮助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缩短通向成功的里程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现代的社会活动与工作需要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社会的交际能力。现代体育的开放性, 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交际的需要, 其开放性体现在教师、个人、班级、系科、部门、学校、社会之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频繁联系、接触和交往上, 而每一次联系、接触和交往都能体现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现代体育教育实施中, 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际机会, 以满足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需要。
5 结语
从以上分析综述, 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及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现状, 高素质的目标与较低的生源质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较为明显的。为了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任务达到培养目标, 各中职校均想方设法来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基于现代体育在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的作用与价值, 顺应现代体育发展的新任务要求, 创新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更具开放性, 寓教于乐, 让学校体育的内容更多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 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时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与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摘要:采用逻辑分析法, 对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论述;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以及现代体育对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作了较深入地分析探讨, 以期为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体育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廉雅静.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8) :160.
[2]魏立俊.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探讨[J].企业导报, 2012, (13) :241.
[3]靳勇杰.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J].科学周刊, 2011, (8) :82-83.
2014教育综合真题 篇5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语文
2、副板书
3、助读系统
4、发展性评价
5、理解性阅读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2、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有哪些?
3、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有哪些?
4、作文讲评的要求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试论述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策略。a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与不足。
3、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识字与写字单列为一个独立的版块,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 篇6
【关键词】艺术学科 综合 转换 智慧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35-03
艺术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能把它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艺术是人类基本的精神活动之一,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广泛;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息息相通。艺术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应注意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深入探究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学科与学科之间形成了封闭的墙。文科不问理科、理科不问文科、学艺术的不懂人文,学科学的不关心艺术。中外教育变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就是要打破学科之间这一堵堵墙。注重在各个不同学科之间建立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综合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与多个领域的交叉,使学生获得智慧。研究信息间的渗透和综合,通过艺术教育育出有智慧的人,注重各种知识在头脑里交叉、综合,在转换中寻求智慧。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智慧型人才。
一、综合的原理与要义
综合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人十分注重人的综合素质,一般的文人总是具备琴、棋、书、画等多方面艺术的修养。文人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孔子时代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明确指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中国绘画受到中国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的影响,文人画更是综合文化修养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情画意和诗书画印的结合。中国书法是流动的音乐,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后而创作狂草。人类早期的巫术礼仪活动总是将“说、唱、舞、画”综合在一起,儿童的游戏活动也是综合的,小朋友在游戏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戏剧),在游戏中制作“碗筷”(泥塑),在地上画一画(绘画),手拉手唱一唱、蹦一蹦、跳一跳(音乐、舞蹈)。中国画家会在古琴声中写意挥毫。而钢琴的韵律会影响西方艺术家的创作,康定斯基从音乐中感受到色彩及点、线、面;雕塑家布德尔会弹奏贝多芬的音乐,拿捏贝多芬的形神。野兽派画家杜菲伴随莫札特的音乐,流淌出洒脱的线条和清新的色彩。艺术是多种异质要素对话后形成的一种奇妙的生命体。
中国古代早有“和”的审美观,认为不同的东西融合起来,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产生“和”的效果。音乐的本性就是“合和”,音乐讲“和”是“和而不同”,乐音的组合高低、长短不同,达到了“和”的境界,就产生了音乐作品。不同的东西综合在一起,并不一定就能“和”(恰当、适中),“和”不是机械拼凑的,而应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在新的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多学科的综合不是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的机械叠加,而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由此营造一个生态式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不仅有各种知识和信息间的渗透和综合,还有感觉、意象、情感、观念等要素间的碰撞、对话。这些异质要素之间相互对话和融合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学科综合
在20世纪心理学、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哈佛大学零点研究中心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对大脑的多元功能和不同区域的特殊认识能力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人具有各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与环境协调的智能。
我们每一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以上八种智能,只不过有些人把一种或多种智能发展到高水平,另外的一些人把其他智能发挥到高水平。这八种智能都是重要的并且是有价值的,应该通过一种综合的教育课程,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但传统的教育仅仅重视学生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其他六种智能,传统教育中被忽视的六种智能,均与艺术教育密切相关。
人类理解世界的通道决不仅仅是科学,艺术具有一种非比寻常的作用,它可以发展我们的感性,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的意识达到更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种智能与其他智能均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多元智能结构与艺术元素及艺术的表现形态均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应当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连接起来。
2.综合的心理学基础
统觉的综合性是多学科艺术综合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和外界事物的接触总是所有感觉都参与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体觉等都参与感知,得到的是一个综合感知,心理学称之为统觉。研究表明,统觉是不同感知的融合,不是各个感官通道获得的感知的机械相加。如欣赏艺术作品《大海》,當人们听到音乐作品《大海》时,往往产生视觉等感觉的补偿;当看到绘画作品《大海》时,也往往会产生听觉等感觉的补偿。正如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仿佛听到“海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啸着,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这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水沫……”人们常说美术是视觉艺术,但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只有视觉存在,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都会参与审美欣赏。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称之为联觉。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例如,高音往往引起明亮的或轻盈的感觉,低音则引起暗淡的或沉重的感觉。人们听到《丰收锣鼓》,就会产生鲜艳温暖的色彩感觉,听到《二泉映月》就会产生灰暗
阴冷的色彩感觉。联觉(或通感)是综合的,当听觉引起视觉反应时,在人的内心已经将二者综合起来、连通起来了,反之亦然。通感是人的多种感受器官的综合运动。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诗情画意,书画作品中的音乐旋律等,就是艺术通感在发挥作用。人们欣赏艺术、创作艺术都离不开通感。艺术家只有借助艺术通感,才能运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欣赏者也只有借助通感,才可能从有限的形式中获得无限的内容。
二、综合艺术课程设计
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多种艺术的综合学习,通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链接,获得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在有趣的艺术学习中培养审美趣味,发展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程度得到提升。
艺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人文性。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作品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综合艺术课程用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感情和文化追求。
艺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综合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欣赏、体验、创造、表演、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综合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性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即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
艺术课程综合范围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一般是以音乐或美术等某门艺术为切入点来设计综合艺术课程的。不同学科的链接、渗透要适当,避免繁杂、机械相加和主要教学目标缺失。通过综合的艺术学习,是为了使艺术的学习变的更容易、更有趣,而不是更难、更复杂。
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是由单元教学内容组成的,综合艺术课程一般是围绕某个人文主题或知识主题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并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各课的课题。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包括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另外,根据教学需要,还可以设计教学延伸、活动扩展等内容。如设计展示、表演等课外评价活动。
〖课例简介〗
一、《古希腊之光》(美术切入)
1.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欣赏古希腊艺术作品和创编戏剧小品等体验活动,探寻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的源头,了解其特点和规律,体会雕塑作品的静穆与和谐之美。
第二,发现比例美,感受形体美,尝试运用线条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结合某些典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西方古典艺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反思与评价。
2.收集和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如了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观点,收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地理、历史、神话故事、雕塑和建筑艺术作品的资料等。准备古希腊雕塑的石膏教具、解剖教具等资料,以及画笔、铅画纸等工具材料。
3.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第一,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持矛战士》、《克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德》等,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古罗马艺术静穆而典雅的风格特点,理解雕塑作品是如何体现“美即和谐”的美学思想的。根据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图片,模仿其姿态,探究雕塑家如何精心设计人物动态。尝试设计一个能够体现对比与和谐的人物动态造型,还可以在相关音乐背景下“走秀”,探究亮相的姿态等。
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雕塑作品所展示的运动感。雕塑家常常运用各种两相对立的力量,如松与紧、静与动、曲与直等来展示一种运动感。
第二,学生根据收集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即兴创编并合作表演一个有趣的戏剧小品。
本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古希腊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初步了解古希腊的艺术特点。由于古希腊艺术与古希腊神话有着密切关系,雕塑家常常根据这些神话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了解一些古希腊神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古希腊艺术。
(2)创造与表现
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其中一项内容开展创作活动:
第一,以头为单位相互测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探究人物运动的规律及概括形体的方法。以线条为主为同学画一张全身速写。
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而“美”就来源于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进行写生练习更有意义。
第二,欣赏艺术大师有关人体解剖研究的素描作品,运用石膏解剖教具、解剖印刷品等资料,认识人体的骨骼与肌肉,并以线条进行勾画、标明所研究的人体结构的名称。
本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结构,探究美术与科学的关系及其相关知识。
(3)反思与评价
第一,《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维纳斯失去了双臂,我们看起来还是非常完美。如果我们把双臂补上去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所学的古希腊雕塑的造型规律及自己的想象,运用肢体表达自己的创意并相互评价。
第二,学生对创作的美术作品及展演活动等进行各种评价。
二、《古希腊之光》(音乐切入)
1.教学目标
第一,欣赏古希腊艺术作品,了解古希腊文化,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
第二,通过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探索,加深对节奏、律动、表情、造型的感受与了解,并能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2.教学准备
古希腊雕塑有关体育运动的相关图片、某些奥运会会歌、雅尼音乐中的某些片段、绘画用品等。
3.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第一,学生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掷铁饼者》等,探索其艺术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互交流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音像资料,感受和领会其艺术创意。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代艺术,感受人体的和谐之美。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感受艺术与体育精神的表达。
第二,学生播放自己喜欢的奥运会会歌,感受其艺术魅力,介绍其艺术特征。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第三,播放雅尼音乐中的某些片段,并即兴起舞。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音乐,培养学生肢体表达的能力。
(2)创作与表现
第一,通过接龙方式,演唱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歌曲。学生尝试创作有关体育运动的歌词,全班按照一定的节奏,边做律动边朗诵自己编写的歌词,并选择为其配乐。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加深对节奏、律动的感受与了解,并运用于艺术创作。
第二,学生根据对古希腊文化和奥运精神的了解,即兴用自己的肢体创编现代体育动作雕塑、创作舞蹈动作和体育运动会标志。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动作造型的典型性。
(3)反思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各组讨论并相互评价与鼓励。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著.藝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篇7
甘肃教育战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改革方向,始终坚持弥补短板的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取向,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破题指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谋在前面、改在痛点、干在前列。
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开始破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始破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始破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呈现蹄疾步稳抓落实的良好态势。教育精准扶贫看甘肃,“9+1”教育精准扶贫实现了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看甘肃,全国改薄工作现场会在甘肃召开;教育信息化看甘肃,在甘肃召开2次全国信息化教育现场会;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营养餐看甘肃,全省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营养餐全覆盖……
发展不停顿,改革不止步。
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绩斐然,农村学前教育实现了建园总数、在园人数、学前教育教师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4个指标都翻了一番,幼儿教师精准招录,科学保教蔚然成风,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素质教育的春天来了,从千所“德育示范校”到千所“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从千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到千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再到千所“绿色学校”示范校,5个千所示范校引领全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改革指向、民心所向。
法治教育的春天来了,从全面依法治校到全面依法治教,从“七五”普法规划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从校车安全管理规定到平安校园建设,从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到治理校园欺凌,从学校章程建设到教职工代表大会规程,从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到高校理事会规程,一个一个规章和规定的出台,一件一件措施的落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民主性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创新创业的春天来了,
乡村教师的春天来了,
民办教育的春天来了,
……
春色满园关不住,教育的春天来了。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投入,对困难群体加强教育投入,“边际效益”更大。改革为教育强了筋,壮了骨,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办成了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和想干干不成的事。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精准资助、精准招考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覆盖;留守儿童得到教育关爱最多的时期;特殊教育经费得到最有力保障的时期……
教育改革的春天来了。
围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破体制,建机制,举实策,教育改革的理念越来越新,理论越来越成熟,实践越来越丰富,氛围越来越浓厚,举措越来越扎实,成效越来越显著。一批批教育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教育改革的制度红利不断释放,全省教育系统的创造活力不断释放,全省2600万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改革的春风吹绿了45万平方公里的陇原大地,吹开了百花齐放的教育春天;教育改革的春雨惠及560万教育人口,滋润着蒸蒸日上的陇原教育。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贫困地区掉队、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向人民庄严的承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始终为教育改革撑腰打气,始终做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甘肃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一,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倒数第一,还有288.7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挖穷根必须从娃娃抓起,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出,砸锅卖铁也要把教育办好,一定要让甘肃的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优先发展不能有杂音,科教兴省不能打折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讲价钱,穷省不仅要办大教育,还要办强教育,更要努力办优教育。省委确定了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这个战略,坚决补齐乡村教育这个突出短板,坚决筑牢教师队伍这个基石;发展上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工作上优先推进教育改革,保障上优先支撑教育发展的原则,这“三个坚决、三个优先”抓教育的原则,彰显了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和信心。省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连续五年成为全省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
践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篇8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起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各地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面亦积极探索。然而,我国的教育评价基本上还停留在测验时期,即以学科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主要指标来评价教育质量和学校质量。缺乏对受教育者完整和全面的认识。评价方式的不合理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不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准确,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进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势在必行。[1]
近些年,政府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举措,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越来越清晰的部署。教育部于2002年发布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正式发布,提出要对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紧随其后,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对评价改革进行系统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及附件《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2]随后,教育部指定的全国30个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启动,北京市海淀区位列其中。[3]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海淀区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努力促进海淀教育新的跨越。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目的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持续发展。[4]具体体现在:不应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指标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校改进和完善工作,端正办学方向,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推动学校的改革深入发展;对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起到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客观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状况,使之成为教学业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内涵发展。
三、我校践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个核心指标。这些核心指标呼唤着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革。[5]
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海淀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我校抓住此次改革的机遇,认真学习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见》,并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引领下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有益的转变,学习成果的多种呈现、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已经成为课堂常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以往更为多元和灵活。
1. 品德发展水平方面
品德发展水平方面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和理想信念4项核心指标。我校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已经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英姿飒爽的国旗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国旗下讲话及唱国歌、唱校歌,使爱国、爱校的情感在每位师生的心间升华。每周进行涉及卫生、纪律、仪容仪表、拾金不昧等项目的班级评比,为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友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和集体意识。学期末,民主评选“美德少年”和“进步之星”,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填写“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加关注学生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过程。
2. 学业发展水平方面
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项核心指标,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素养、能力和终身发展。
(1)构建我校特色课程体系。我校专门成立课程建设工作组,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围绕绿色指标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改进课程内容,初步形成我校特色课程体系,包括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外实践活动课程。
(2)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3)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评价推行等级制,学生的学科课程成绩逐渐以等级形式替代分数形式呈现;在评价手段上,讲究多元性,不同学科课程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并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内容,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描述性评价。
3. 身心发展水平方面
身心发展水平方面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和人际沟通5项核心指标,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社团,除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定向越野、乒乓球和田径这些传统项目,学校还依据自身优势开发了武术、柔道、健美操和冰球社团。各社团多次在市区级乃至全国比赛中名列前茅,武术队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集体套路比赛一等奖,2016年区运会A组第二名,冰球队在海淀区首届冰球联赛中分别获得A组和B组第3名。审美艺术方面,学校开设有中国鼓、舞蹈、音乐剧、手工、书法、管乐、合唱、十字绣、旗舞、剪纸等社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劳动技术水平方面,高年级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学雷锋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4. 兴趣特长养成方面
兴趣特长养成方面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3项核心指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重视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学有特长,全面发展”。学校现有艺术、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魔术、手工、戏剧等内容丰富的“课后一小时选修课”也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养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学校努力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实现。
5. 学业负担状况方面
学业负担状况方面包括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4项核心性指标,注重改变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的有效性,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我校按照上级“减负增效”政策的要求,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科学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在减负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有效性,追求作业高效精炼。[6]
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启示
1. 注重观念引领
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是目前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社会各界积极、有效地宣传评价改革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争取各方面理解和支持。[7]要真正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推动综合评价改革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其对推进改革的自觉意识、主动意识,使改革真正能够转化为自觉行动。推动全体教职工更新观念,促进教育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真正使“综合”“个性”“实践”“审美”“信念”“创新”等关键词融入教师的教育理念之中。[8]
2. 逐步培养一支学校自己的教育质量评价队伍
这支队伍应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改革意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多种途径学习新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等,提高教师素养,转变教师观念;二是借助外力,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学术团体等机构合作,争取专业支持,帮助学校培养教育质量评价队伍。[9]
3. 构建校本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我校虽然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尚未形成有机体系。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定期监测,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4. 以评促建,让评价引领质量发展
在践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同时,让评价引领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与办学方向,重塑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校的育人目标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全面体现了以德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侧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中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几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殊途同归。经过努力探索,我校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北京市最具发展力的学校”、首批“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学校”、“海淀区小学办学理念最为深厚的学校”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既是对我校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政策指引下积极探索的肯定,也鼓励学校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娜仁其木格.浅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性[J].教师,2013(29):12.
[2]刘利民.大胆探索,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J].人民教育,2014(8):8-10.
[3]张勇.教育评价改革再认识:浅议当今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目的、理论和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5(8):4-8.
[4]姚春艳,张勇.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湖北教育,2016(1):62-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3(13):72-75.
[6]王姗姗.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基于《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7):20-4.
[7]张珊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进中的困难与建议[J].人民教育,2015(18):53-56.
[8]施久铭.评价“变脸”:从分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13(17):39-43.
综合体育教育 篇9
学生各类安全事故95%发生在校外, 主要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 两类事故数量占事故总量的70%, 造成学生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74%。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52%的事故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1]。溺水身亡是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广东省2010年学生死亡人数占比为:交通意外30%、溺水60%[2]。另外, 自然灾害也不容小视。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受难八万七千人 (其中学生有一万八千人) 。其他突发情况如火灾、食物中毒、煤气泄漏等也是夺取学生生命的安全隐患。
教育,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生命是教育的原点, 教育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之一[3]。为此, 为了学生安全, 老师应及早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4]。安全教育涉及学生生命安全逃生, 需要学生亲身亲历, 在体验、认知、接触的基础上, 对安全问题重新认识、反思, 并能付诸行动。所以综合实践是最佳的安全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处理方法, 在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思索中领悟安全知识、掌握逃生本领、提高思想认识。高中生自主性强, 为了提高高中生安全意识, 掌握必要的逃生、自救、互救技能, 达到安全预防目的,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安全教育综合实践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和时代必要性。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综合实践
本文结合体育课例“逃离火海”, 分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安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1.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安全教育渗透在身体练习的各个方面。如在模拟火灾的安全疏散演练中, 场景的布置和描述以火灾为背景, 指引学生面临危险调整心理状态, 做到临危不乱, 有序疏散, 快速逃离火灾现场。在此过程中, 有搬运灭火器、穿越障碍物、打结绳索攀爬或下行, 低姿爬行、滚翻 (拍灭身上火) 、快速逃离现场、搬运伤员等一系列身体练习动作。
2.教学情景模拟贴近现实
安全教育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真实反映事件的具体情景,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逃离危险。如大火初起, 伴有浓烟;大火封门, 出路被堵;烈火熊熊, 浓烟滚滚;火势凶猛, 衣衫着火;高楼失火, 楼道被封;搬运伤员等各种情景。根据各个情景, 做出相应的自救动作。如大火初期, 伴有浓烟时, 用湿毛巾捂鼻子, 弯腰低位跑步前行;大火封门, 出路被堵, 通过低位爬行身披湿毛毯等穿越障碍物;火势凶猛, 衣衫着火, 在地上滚翻拍灭身上火;高楼失火, 楼道被封, 将绳子、被单等打结淋湿, 爬过窗户或阳台, 拴住固定物, 悬垂下爬等。
3.精心设计与准备课堂教学
(1) 搜集教学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贴近现实, 教师就必须先了解各类生活常识, 懂得各类安全事故过程及自救、互救的方法。另外, 教学课时有限, 时间有限, 而教学内容含量过大, 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 让学生先自学了解相关知识。资料要准确无误、简明扼要, 自救、互救动作描述要清晰, 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2) 场地器材的布置很耗时, 也很讲究。安全教育模拟现实情景才更显真实。如爬行垫、绳子、梯子等摆放是否安全, 前后左右间距是否便于学生跑动、观看且避免相撞, 场地器材的利用是否便于教学组织。场地器材布置时也要考虑集队讲解、教学示范的位置, 合理的位置更有利于学生安全快捷集中、观察。
(3) “备学生”是有效备课的关键环节。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中生有一定的思考和自学能力, 已经厌烦了教师一味地灌输。因此, 安全教育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为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运动基础, 学生能够领悟安全教育知识点, 并大多数能通过肢体活动完成逃生的目标。
4.艺术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
良好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有利于促进、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以目标为导向, 以贴近现实为基础,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自救与互救。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适度把握教学秩序的宽严之度, 激励为主。在有限时间, 将教学涉及到“火灾”情景的各个方面, 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做到收放自如。教师设疑导入课堂, 小组自学讨论并尝试自学, 学生解疑。分组尝试角色扮演,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生动讲解动作要领, 让学生互评动作的科学合理性, 在师生互动中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 并铭记于心。设置系列情景, 学生分组练习, 顺利逃生, 收获成功喜悦。学生在实践中要提高安全意识, 教师要将安全问题作为重大问题管理, 做到宽严有度, 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而不失严谨、活跃而不失有序、紧张而不失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开发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1.利用学校环境, 开发安全教育课程资源
我校属于乡镇高中, 依山傍水, 老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地理资源进行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讲授地震导致山体滑坡、下雨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如何自救与互救。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并进行地质灾害演练, 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技能。用搜集的数据和资料说明溺水问题的严重性, 并解析溺水的原因, 强调游泳和下水救人的注意事项。
由于学校扩大教学规模, 学生人数剧增, 但教学建筑陈旧, 楼道过窄是很大的安全隐患。1个教学楼, 1个实验楼, 每栋6层。教学楼每层4个教学班, 2个1.8米的楼道, 实验楼每层6个教学班, 2个2.5米的楼道, 每班人数60人左右。全校学生大型集会活动或者发生火灾时, 如何让学生有序离开教室, 预防踩踏事件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疏散演练是一个很好的安全教育素材。
2.防止运动损伤, 做好安全防范与救护
校园内常见的学生伤害主要是运动损伤, 如崴脚、扭腰、摔跤、骨折、韧带拉伤等。除了对抗性项目中的冲撞导致外, 大部分是因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运动前没有热身习惯。如学生课余时间少, 抢占篮球场, 立即开打, 当动作幅度过大或激烈时, 就难免出现一些崴脚、手撑地骨折、大腿或肩关节拉伤等。教师应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专业知识, 向学生讲解损伤产生的原理,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并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了解如何止血、如何包扎、如何固定伤肢等。
3.贴近高中生活, 做好各类安全教育
由于高中生有了较高的自主性, 自主出行机会较多, 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也较多, 现实与需求的矛盾决定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进行各类安全教育有其必要性。利用体育游戏作为枢纽, 设置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 特别是紧急逃生的技能和知识, 将它们融进游戏中, 让学生在极其有趣的情境中锻炼身体, 在“玩”中掌握逃生的技能, 丰富安全知识[5]。创编“安全交通”的游戏、“水灾安全教育”的游戏、“游泳救生”的游戏, 在游戏中, 教师要协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观察, 认识原有观念, 输入新观念, 从而获得新的成长。
综上所述,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综合实践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既符合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也符合体育亲身体验的运动特性。以身体练习为主, 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 精心设计与准备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 (游戏) 中体验、反思、领悟、认知, 形成技能, 获得新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情况分析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佛山教育局.佛思教[2008]16号
[2]溺水:学生非正常死亡首因.南方日报, 2011-7-19.
[3]郑小兰.安全教育:远离危险的孩子最幸福.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9.
[4]郭莹.学生非正常死亡拟纳入政府考核.京华时报, 2013-7-17.
浅谈体育高考生的综合教育管理 篇10
决定体育高考生升学的主要因素取决文化课程成绩和体育成绩两部分,所以这就要求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承担起教学的主导责任。校领导、各学科教师和体育教练应该就体育高考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和训练课时安排等问题进行商讨,设置出一个符合体育高考学生对文化课程知识和体育技能掌握的合理安排,这样就可以避免体育高考生疏于文化课程的掌握机会,同时通过这种合理安排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文化课程,让这些学生除了通过走体育高考这一道路外,还有机会和普通大学生一样进入普通的的大学进行其他专业的学习。
对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的安排,大多数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高一年级就进行了训练,一般的是高一年级进行的是基础训练,如力量、柔韧、耐力等训练;高二就结合考试项目进行系统训练;高三年级则是对训练成绩的巩固和提升阶段。这些训练项目一般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时会有规律的分布在早6.30—7.30,下午会安排在晚饭后一小时,其余时间学生则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文化课程。高三年级因为涉及到高考,所以高三年级的训练大多数集中在第一学期,在第二学期初会通过不同的比赛和训练来巩固或者突破成绩,往往这段时间是学生训练最辛苦的一段时间,所以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就会有松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针对这一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复习让这些学生不会输在文化课程这一起跑线上。
二、提高文化课程成绩,体现“文武”双全
文化学习管理。督促体育高考生上好文化课,真正弄懂、弄通问题,检查课堂、作业、自习课等情况,采用集体表扬、个别交流、颁发学习进步奖等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文化学习成绩差的体育高考生,帮助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习方法,加强文化课的辅导,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文化学习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根据体育学生的文化基础,有针对性的给他们设定一个长期学习目标,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定期给学生做测试,记录学生成绩波动的情况,及时分析给出辅导对策,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掌握深度。其次是根据高三年级学习的特殊性,要做好对学生们的文化课程复习的强度和知识涵盖面,由浅入难的逐步讲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能够通过高考的考核。
三、制定系统科学、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高考体育生在高中阶段的训练一般是1-3年,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制定出系统科学、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这些训练计划要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身体、体育技能、战术和心理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1. 制订学期训练计划。
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实施目标的程序。其内容包括体育高考生训练水平的分析、训练项目的安排、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比例、运动负荷的指标、训练手段措施、训练水平测定、考试比赛安排等。
2. 制订阶段训练计划。
要依据学期训练计划来制订,是贯彻学期训练计划的重要环节。除了贯彻学期训练计划所规定的训练任务、内容和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训练进程以及体育高考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对某一专项技术进行优化训练,或对某一专项素质进行强化训练。
3. 制订课时训练计划。
依据阶段训练计划来制订的是具体的训练方案,教师要依据训练方案进行训练,使训练方案所规定的训练任务与要求更加明确,训练的内容和步骤更为确实可行,训练的力量和轻度更趋于合理,更具有针对性。
四、从细节入手,关爱每一个体育高考生
1. 关注体育高考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
体育高考生每天都要进行体育体育训练,正常的学习作息时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如训练后的饮食、医疗、洗澡、放松、学习等问题,都需要体育教练和学校相关的领导和直属部门协商,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
2. 班级行为管理
作为体育高考生的主观老师,要经常与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沟通联系、交换意见,了解学生们在班级中的行为和学习情况,同时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争取得到更多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使他们在能够在一种和谐的分为中冲刺高考最后一程。
3. 思想教育管理
主管教师应该经常和学生们座谈,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变化,掌握学生关注问题,针对不同的个体学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个别谈心、激励鼓励的手段及时的帮助学生们的身心发展,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学习和训练态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方向和自身责任。同时作为学生的体育主管教练应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直接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优良的作风影响教育他们。
4. 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体育高考生在三年的文化课程学习和训练中,会变现出很多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暴躁、冲动、自卑、敏感、忧郁等不能自主控制管理自己情绪的现象,如果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正,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的发挥。因此,这就要求对这一群体的学生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他们能够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体育教练可以采用诱导法、鼓励法、激将法、意练法、暗示法等手段让他们在学习中用最积极的一面去迎战挑战。
参考文献
论体育人才的综合培养 篇11
【关键词】体育人才综合培养体育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中的金牌策略和荣誉至上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期待。在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是单一的体育人才,不能完美的呈现体育精神、体育风采,彰显体育运动的内涵价值。要培养全面的体育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就需要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树立综合人才培养的意识,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让健康和竞技并行,让文化和技能比肩。综合培养的总体思路是整合全社会的体育资源,形成体育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体育人才。
一、体育人才培养理念的改变
体育教育从精英教育、竞技体育的理念转变为大众教育、健康教育。在学校中体育从一种竞技人才的培养,转变为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新世纪中,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不断壮大,和经济、政治、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从硬件上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在文化上在理念上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奖牌成绩相对应的却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弊端,且与发达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而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在理念上体育教育形成了转变,在大方向上要培养多元化的综合人才,在具体的院校中要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二、顺应人才需求,构建培养目标
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形成良性发展、战略发展的体系,那么首先就要顺应人才需求构建培养目标。高中体育中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结合本学校定位、教学资源情况来让体育综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清晰明确,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那么人才去向是教育的落脚点。体育人才的培养是有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不等于培养单一型的专业化的人才,而是培养有发展潜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体育人才。确定准确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效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具有专业性优势,是否具有社会需要,是否具有地方化特色,成为了地方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为同学们开设第二课堂,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要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体育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身体练习与训练,这是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更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实践中第二课堂的开设是教学有效的补充甚至是提升的作用。第二课堂可以是体育兴趣的再次激发,也是课堂教学的再次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更亲切的体会体育精神,更清晰的检验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良好的自主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的训练平台和发展平台,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潜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社交能力,让他们在接触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在参与学校之外的比赛中,不仅能够让他们锻炼体育素质和心态,更能在第二课堂中提升综合能力。对于这类实践性教学与培训,若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进行则较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学校的牵头,老师的指导,将让学生们在更大的范围中提升水平和技能。
综上所述,体育人才的综合培养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专业化的发展,更是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发展,所以不仅强调教学的效果,更钻研教学的方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探索教育方式才能实现体育人才的综合培养。在国家复兴的今天,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培养紧跟时代节奏,有文化、有理想,有专业特长的综合体育人才,是体育教育研究的关键问题。而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在教改中真正树立素质发展的意识,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尧丹俐,吕华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高教论坛,2012,(8)
[2]张猛,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173 -174.
[3]罗朝晖.区域性本科院校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现[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110 -112.
[4]孙伟仁,徐珉钰.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J]. 商业经济,2012,(7):104 -106.
体育安全事故综合治理研究 篇12
14 个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运动的地级市中有7 个 (50%) 有专门针对体育安全的政策文件, 而14 个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项目的地级市中有2 个 (14%) 有正式的体育安全政策。安全社区政策文件特别提到, 体育安全通常包括体育安全的详细信息, 例如, 伤害预防的中期目标以及具体措施的概要: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到2006 年将意外伤害减少15%, 同时减少其社会、生理和国家经济后果意外伤害、 体育场馆和运动场的年度检查以及引进地方性法规, 保证社区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使其成为无毒品地区, 同时意外伤害也不涉及毒品。45 个控制地级市中有4 个 (9%) 在他们的总体规划中突出体育安全促进。 体育安全很少在规划中被单独提及。与此相反, 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安全促进被列入一般安全策略, 比如儿童或交通安全。下面是一个关于其中一个地级市怎样在总体规划中阐释体育安全的示例:儿童居住的所有环境, 如我们的邻居、幼儿园、学校和休闲环境以及交通, 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设计, 这样它们才会有益于社会保障, 才会安全并促进健康、创造力和福祉。
关于对体育俱乐部的检查, 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项目的控制地级市或地级市没有在他们的政策中提到体育俱乐部检查。7 个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运动的地级市中有2 个有明确体育安全政策, 它们提到体育俱乐部检查和地级市办事处检查。其他三个地级市通过安全体育俱乐部认证方案创立了更系统的损伤预防方案。依据该方案, 参与的体育俱乐部会收到一份清单以确定俱乐部必须处理的十个安全问题 (即设施与财产年检、系统的防火工作、检查设备以及急救和心肺复苏培训等) 。虽然文件列明体育俱乐部应该进行年度安全检查, 财产所有者 (地级市或私人) 负责财产 (建筑物、 处所、设施) , 外部或内部物理环境 (比如, 检查通风、报警、电气和化学设施) , 但是尚不清楚谁负有进行安全检查的首要责任。
此前的研究表明, 管理机构的政策或指南中更容易出现对当地体育俱乐部体育场安全的充分维护。因此可以假设, 如果地级市明确提到体育安全政策文件, 则其地级市办事处将更有可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涉及体育俱乐部运动场的检查。 本研究中这也似乎是常有的情况, 但只有当这些政策受到通用医疗或安全促进项目支持是才这样。然而, 该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虽然对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来说确实如此, 但属于安全社区项目地级市的办事处涉及体育俱乐部检查的可能性却并没有增大。很显然, 组织传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业管理办公室比其他办事处更有可能报告他们进行的体育俱乐部的安全检查, 他们在自己整体的安全举措中也更积极。一种可能原因是, 与体育俱乐部有关的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地级市办公处级别的日常工作;例如, 物业管理办公室定期与体育俱乐部进行许多事项的互动, 包括关于处所的租赁、教育和大型公共活动的策划等。换句话说, 管理办公室的人员与体育俱乐部代表之间有定期的人际接触, 这可能会推动后者对设备检查的补充。
2、研究设计与实证的局限性问题
需要承认本研究的局限。 研究的地级市遍布所有地理区域的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 代表了不同的社会、人口、经济和组织特征的集合。 虽没有理由认为本研究中包含的地级市与其他城市有很大差异, 但以已经获得安全社区和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项目认可的社区的其他国家地级市为样本的附加调查是有意义的。 可以质疑的是, 由地级市办事处实施的体育检查的频率是否可以有效检测社区层面的高效体育安全措施。尽管如此, 替代性措施, 如办事处进行的不定期体育安全检查的计数, 在本研究计划过程中被认为具有较低的表面效度。事后的分析也表明, 对一个直辖市健康或安全促进项目的认证和体育安全政策的存在都与执行体育安全检查的地级市办事处数目没有联系。本研究还可能有一种局限:关于体育安全检查问题中考虑的体育设施未被命名。 因此调查结果不能明确地级市的所有体育场馆是否均定期进行检查。此外, 完成了网络调查中关于体育安全活动的嵌套问题, 这意味着有潜在的选择性偏差。然而, 漏失分析并未揭示应答者和无应答者之间的显著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对体育安全实践意义深远。在本研究背景中, 国家安全立法最近已从微观管理更改为目标相关治理, 希望加强当地社区的安全措施。然而, 先前的研究表明, 指导方针的不足、时间缺乏, 以及适当资金的缺乏将会阻碍这种发展。此外, 含糊不清或发散性的立法和筒仓形的组织治理管理结构可能阻碍有效的安全措施, 将地级市办事处和体育俱乐部放在某处或两者之间, 甚至会导致问题漏网。因此, 需要改革方法来发展体育安全项目, 并使之有效融入社区体育背景中。 澳大利亚足球伙伴关系和安全国家指南项目作为国家层面体育安全政策分析的回应得到了发展, 同时发现国家体育机构的需求有别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需求。
3、结论
当前的研究表明, 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或安全社区项目地级市的办事处比控制地级市更倾向于经常性地检查体育设施。然而, 与项目的雄心相反, 属于安全社区项目地级市的办事处并非更有可能进行体育俱乐部的检查。 而且组织传统会影响体育安全措施; 物业管理办公室比其他办事处更有可能报告其进行的体育俱乐部安全检查, 他们在执行体育安全总体措施上也更加积极。体育安全项目的发展必须解决所有群体的需求, 要将体育损伤预防研究证据成功转化为安全政策和实践, 对不同政策部门需求的了解必不可少。 体育组织经常寻求实践指导来帮助他们采取有效和可持续的安全方法。 没有配套安全促进项目的体育安全政策不会影响体育安全措施, 这说明需要协调的政策、计划和行动来开发和实现基于社区的可持续体育安全项目。 要将当前的发现进行推广, 需要更多纵向的研究和国际比较来检测在协调体育安全上谁在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以及何时做。
参考文献
[1]王相飞.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同质化的问题解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3) .
[2]王相飞.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受众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 (5) .
[3]黄璐.技术辅助比赛判罚的伦理困境[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 30 (2) .
[4]黄璐.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思维陷阱———李宁品牌困局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14, 35 (1) .
[5]黄璐.手术兴奋剂若干问题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8 (5) .
[6]王相飞.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维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11) .
[7]王相飞.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传播中缺乏深度报道的原因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 (6) .
[8]黄璐.运动技术考量在体育伤害责任认定中的重要性———基于上海新泾公园体育伤害案的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5, 31 (3) .
[9]黄璐.谈体育伤害案件中应考虑的两个问题———比赛性质和运动情境[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 30 (4) .
【综合体育教育】推荐阅读:
体育综合素质考评方案12-11
综合性体育馆10-17
大班体育综合训练活动 教案08-31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心得11-18
网络教育综合08-01
综合式创业教育08-07
综合素质教育11-15
浙大333教育综合12-07
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