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

2024-07-26

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精选7篇)

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 篇1

教育学基础 刘楠楠大王 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

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教育这个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5.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

6.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7.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比较大的影响。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的研究结果。

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7.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论述或简答)

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8.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指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2)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定义: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9.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10.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个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11.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2.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P155)

1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代表是美国学者多尔(W.E.Doll)(P159)

14.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P163)

15.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P165)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又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看,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总之,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

16.“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17.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网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

隐性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18、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本质区别:显性课程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课程主体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2)物质性隐性课程(3)制度性隐性课程

(4)心理性隐性课程

19、教学: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0、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除教学外,学校教育工作还有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其他一些工作。

22、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

23、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的“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

24、陶行知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25、当代“教学”的新概念

(1)从重视教师面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6、学习理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它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27.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很可能是论述题)

“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活鲜活的意义世界。所以,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环境”、“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一定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人在生活世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P234)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p26

5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1、西方哲学的转向

2、杜威与陶行知的“生活”与“教育”理论

3、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4、提高师生生活质量的需要

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性

1.理论的可能性

分两个角度解释,一方面是有意义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即生活

2.实践的可能性p268

二、学校该如何做

(一)重建教育观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首要的是重建一种教育观,包括教育内容(材料)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等,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材料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

(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学校中心的转移

1、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

2、学校教育目地的转变

三、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的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与新旧价值观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体制与观念的转型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

1、社会规范失控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4.价值观多元化5.人口流动问题等

(二)学校教育失误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失误集中表现为四点

1.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2.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3.个别教师素质问题

4.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的薄弱、(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即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多爱护、过多保护)十分普遍;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上述现象的出现本身又有其原因。

当前,核心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核心家庭削弱了家庭对青少年的监控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挂钥匙儿童”日益增多,造成孩子的“感情真空”也趋扩大。

离婚率迅猛上升导致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因家庭结构裂变后出现的种种家体问题,对儿童的成长明显不利。

当前,破裂家庭越来越多,破裂家庭包括破裂和心理破裂两类,这些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在家难以得到温暖,很容易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到一起,走到越轨犯罪的道路。

1、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特指不担任班主任的任课老师,下同)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P28

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P283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个人认为可能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

1).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

2).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意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集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二)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

1)。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

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

3)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4)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1)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2)协调班级与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3)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4)协调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四)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班级活动体系

1)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

2)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

3)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

4)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

2)营造社会化环境。

3)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4)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5)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 篇2

一、加大培训, 夯实健教队伍

我校为职业卫生类学校, 可以说医学相关的健康知识都在日常教学中开展, 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及工作人员很多。但各教师水平及业务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尽管师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好, 但在健康行为、安全意识、体育卫生、心理卫生等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 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对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组织省内外专家专题讲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辅导、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 不断提高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学生基本素质, 创新健康教育模式

( 一) 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

学校坚决按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 根据大纲规定, 结合学校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情况, 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除了完成医学相关的所有健康科目以外, 我们加大或增开了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科目, 形成了自己特色, 如必修课中加强了 《体育与健康》、 《安全教育. 环境教育. 廉洁教育毒品及艾滋病预防教育》、《家庭卫生保健》、 《营养与膳食》、 《心理学基础》等课程。同时选修了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职业健康与安全》、 《青春期生理》、 《演讲与口才》等, 做到 “五有”: 即有课时、有课本、有教师、有教案、有考核评价。确保健康教育课程不被其他学科挤占, 确保健康教育课程切实有效。

同时以教材编写、课题、论文为载体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有计划、有针对地把各个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纳入教材编写及课题研究队伍, 使研究成果全面有效地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

( 二) 健康知识讲座常态化

学校根据健康教育及教学需要, 每期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有学校内部专家公开讲课, 也有外请专家来校讲座,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公民健康素养、各种传染病、感恩教育、安全应急教育、消防知识讲座、防毒防艾滋病教育、控烟教育、道德法律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使师生无论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安全保护意识及生活等方面都获得了有益的知识补充。

( 三) 健康教育活动多样化

利用课前、课间、课后以及课余时间认真做好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 除理论上课过程中贯穿健康教育意识以外, 我们还采取了以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健康知识知晓率与行为形成率调查、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图片或影视观看、学生讲师团宣传、黑板报或墙报、网站或简讯、广播、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演练、演讲比赛、考核评比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健康知识有关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确保师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达标。

( 四) 体育锻炼全员化

为更好的增加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健康保健意识, 我们根据教育厅有关学生的素质达标要求, 将体育与健康课设为必修课, 并实行体育达标测试。我校还规定每年10月份到11月份为 “体育节”, 举办一系列的体育活动,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成立的社团组织, 如篮球协会、排球协会、跆拳道协会、舞蹈协会等来带动学校的体育与健康的发展, 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确保人人参与。

( 五) 校园控烟制度化

学校把控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努力创建无烟校园, 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 对重点对象发放了戒烟药品或工具, 举办了戒烟知识讲座, 对违规职工及学生, 根据情节轻重, 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及处罚。同时要求教师将吸烟与健康知识及本学科内容有机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不定期的主办 “吸烟与健康知识”的主题班会、宣传栏、板 ( 墙) 报。设置禁烟标志, 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

( 六) 心理咨询专业化

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所有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跟踪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 全天免费开放咨询室, 同时轮流组织各班级参加集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我校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形式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或接受教育心理学的学习, 另一方面, 利用社会资源, 聘请有名专家长期讲座, 从学生中招募心理健康爱好者, 成立心理协会, 从而扩大了心理咨询的师资规模及氛围, 极大地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开通了开设了心理热线、QQ心理访谈、网上咨询等咨询服务项目。

三、开展实践活动, 倡导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 篇3

扩大学前教育和儿童补充教育中的非国有领域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发展,在个性化教学方案基础上建立真正的侧重专业式教学体系,提前更新数学、技术类、外语类和社会科学类的教学计划。

在一体化和不同类型和部门组织开展协作的基础上,使各社会局域网络现代化。

引入使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与其他人机会均等的机制,使其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使教育工作者年轻化,提高其职业水平。

形成一种人性化的竞争体系,用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技能和培训。

支持教师、职业团体。支持教育机构及其网络创新和相关倡议。

引入新的补充教育和培养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组织、资助模型。

发展0~3 岁儿童的早期发展、看护服务。

根本性地提高非正式教育(在儿童补充教育的框架外)和信息教育资源(网络和多媒体)的利用规模和有效性。

此阶段中,国家政策最重要的事项是保证学前教育的可获得性。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今天被公认为是提高后续阶段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给孩子们提供各种起始平等的可能性。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学前教育视为必须,或者尽力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率;因此,应在2016 年前保证3-7 岁儿童100%获得学前教育,这一方案将通过建设新的现代化的学前教育场所以及通过发展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形式来得以实现(包括私人的、家庭式的和各种合作类型的幼儿园——各类诊断中心和咨询中心、针对没有参加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父母的信息教育服务等)。后者意味着非国有成分学前教育的作用和规模的本质改变,这需要在法律上确立所有所有制形式的学前教育都能平等地获得财政资助的原则,甚至还有国家管理的现代化体系(包括卫生要求、建筑标准和防火安全等)。

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体系向“聪慧”管理方式的转变是教育领域无条件的优先事项,它建立在信任和回馈的基础之上。为此,应当预见一些学校加强教学和组织财政独立方面的措施、加强社团参与管理教育机构和局域网络的措施以及支持各种倡议、创新和试验的措施。好的中学应该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之中。

儿童补充教育领域的优先任务是提高教育的可获得性、保证补充教育能够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为此,应当授予联邦主体以资助儿童补充教育机构的权力。依靠组织模型和竞争促进机制的引入,来保证各类方案的更新。

为达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儿童补充教育质量提高的目的,优先任务是更新教师及其专业特长,为此,最近几年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化工基础重点内容总结(最终版) 篇4

2.单元操作概念:不同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所共有的基本的物理操作过程称为单元操作。

3.单元操作的特点:①都是纯物理性操作,只改变物料的状态或物理性质,并不改变物料的化学性质;②都是化

工生产过程中共有的操作。③其遵循的原理是相同的,进行操作的设备也是相似的、通用的。

4.单位制: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再加上一些辅助单位及有关的规则,即可构成一种单位制。

5.流体:液体和气体称统为流体。特征:(1)具有流动性,即抗剪和抗张的能力很小;(2)无固定的形状,随容

器的形状而变化;(3)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发生相对运动。

6.以绝对零压作起点计算的压强,7.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时,所用的测压仪表称为压强表(压力表)。压强表上所测得的压强称为表压强。

8.9.流体在重力与压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便成静止状态,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流体便产生流动。由于重力就

是地心引力,可以看作是不变的,起变化的是压力,所以实质上这里讨论的是静止流体内部压强的变化规律。描述这一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就称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10.连续性方程物理意义:连续性方程反映了定态流动过程中,流量一定时,管路各截面上流速的变化规律。

11.理想流体柏氏方程的物理意义:理想流体柏氏方程反映了理想流体定态流动过程中,各种机械能之间相互转换的数量关系。

12.流体还有一种抗拒内在的向前运动的特性,这种特性就是流体的粘性。粘性是流动性的反面。粘度是流体抗拒

流动的一种性质,是流体分子间相互吸引而产生的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能力的量度,即流体流动的内部阻力。粘度总是与速度梯度相联系,只有在运动时才会显现出来,所以在分析静止流体的规律时,并没有提及这一性质。

13.滞流:管内流体质点作有规则的平行流动,质点之间互不碰撞,互不干扰混杂,这种流动型态称为滞流或层流。

湍流:流体质点除了沿管道向前运动外,还存在不规则的径向运动,质点间相互碰撞,相互混杂,产生漩涡,质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时发生变化,这种流动型态称为湍流或紊流。

14.Re反应了流体流动时的湍动程度,雷诺准数值越大,湍动程度也越大,因此可用雷诺准数来判断流体的流动

型态。用雷诺准数判断流体的流动型态,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各种文献数值也不同,当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目前比较公认的判别依据是:当Re≤2000时,为滞流;当Re≥4000 时,为湍流;当2000 < Re <4000 时为过渡流。

15.离心泵启动前要做两项准备工作:要“灌泵”,即先要向泵壳及吸入管内灌满被输送的液体,俗称“灌泵”。以

防止“气缚现象”的发生;要先将出口阀门关上,启动电机后再将出口阀门打开。这样是为了使泵在最小功率下启动,以确保电机安全。

16.“气缚现象”由于空气的密度远比液体的密度小,产生的离心力就小的多,那么贮槽液面上方与泵吸入口处的压差不够大,不足以将贮槽内的液体吸入泵内

17.由于冲击作用使泵体震动并产生噪音,且叶轮局部处在巨大冲击力的反复作用下,使材料表面疲劳,从开始点蚀到形成裂缝,使叶轮或泵体受到破坏,这种现象叫做泵的气蚀现象。为了避免气蚀现象的发生,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必须低于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18.在纯导热过程中,在传热方向上介质质点宏观上不发生或无明显的相对位移,这是导热的特点。对流传热特点:

靠近壁面附近的流体层中依靠传导方式传热(传热边界层),而在流体主体中则依靠对流方式传热。固体壁面上是传导传热。辐射传热的特点是:不仅有能量的传递,而且还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19.质的导热能力就越强。

20.传热分系数(物理意义)表示在单位温差下,由对流传热产生的热通量,亦即,当流体与壁面间的温差为1K

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传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21.1、逆流操作的优越性:1)当两种流体的进出口温度都已确定时,Δtm逆>Δtm并,因此单位时间内传递相同的热量时,A逆

22.并流操作的优越性:(1)并流操作易控制出口温度,所以对于某些热敏性物料的加热,可控制其出口温度,从

而避免出口温度过高而影响产品的质量;(2)当加热高粘度的物料时,采用并流操作,可使物料迅速升温,从而降低物料粘度,提高对流传热分系数。

23.强化传热的途经:增大传热面积A增大传热平均温差Δtm增大总传热系数K

24.吸收概念: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将气体混合物加以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气体的吸收,简称吸收。吸收的依据—溶解度不同

25.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

(1)在任何情况下,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之间始终存在一稳定的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一个呈滞流流动的有效气膜(气膜)和有效液膜(液膜),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这两个有效膜层;(2)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始终处于平衡,即界面上不存在吸收阻力;(3)在两个有效膜层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体充分湍动,物质浓度均匀,也不存在吸收阻力,吸收过程的全部阻力都集中于两个有效膜层中;(4)气膜推动力为吸收质在气相主体的分压p与相界面处的平衡分压pi之差,即(p-pi);液膜推动力为吸收质在相界面处的平衡浓度Ci与液相主体浓度C之差,即(Ci-C)。

26.理想溶液是指液体内部同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异分子间的作用力相等的溶液。

27.组分ii分在气相中的分压pi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xi的比值。

28.29.物理意义:相对挥发度a的大小,可以用来判断混合液能否用一般的蒸馏方法分离,以及分离的难易程度。(1)

若相对挥发度 a=1,表示组分A与组分B的挥发度相同,则两者不能用一般的蒸馏方法分离,可以采取特殊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2)若相对挥发度 a>1,表示组分A较组分B容易挥发,则两者能用一般的蒸馏方法分离,而且值越大,两者越易分离;对于理想溶液,相对挥发度随温度及总压的升高而略有减小

30.理论板是指:不论进入该板的气、液两相的组成与温度如何,离开该板的气、液两相既达相平衡,又达热平衡,且塔板上的液相组成也可认为是均匀的,理论板的效率规定为 100%。

31.物料一次加入塔釜进行蒸馏,塔顶蒸气冷凝后全部回流至塔内,塔顶和塔底不出任何产品,物料在塔内循环,这种操作称为全回流。

32.恒沸精馏时,低沸点恒沸物从塔顶蒸出,另一组分从塔底排出。萃取精馏时,与萃取剂分子间作用力强的组分

与萃取剂一起从塔底排出而不消耗气化热,而另一组分,因具有较大的挥发度从塔顶以纯态蒸出。

33.空混:流体在反应器内流动,不论其因何种原因而产生的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造成的物料微

元之间的混合,称为空间混合,简称空混。空混会使得反应器内浓度、温度均匀。

34.返混是指时间顺序上的颠倒。即在反应器中,具有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微元之间相对顺序发生变化而造成的混

合。返混只存在于连续操作的反应器中,降低反应速率;降低了反应转化率,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5.间歇理想混合流动模型,混合特点空混:∞返混:0

特点:①间歇操作,全部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相同,并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 ②各参数(C,r等)在任何空间均一,但随时间变化,故为不稳定过程。

36.连续理想混合流动模型混合情况空混: ∞返混 : ∞

特点:①器内以及出口物料的组成和温度等参数均匀一致,且不随时间、空间而变化;②各物料微元在器内的停留时间不尽相同,存在停留时间分布。

37.连续理想排挤流动模型混合情况空混:轴向:0径向:∞返混:0

特点:连续操作,稳定流动,各物料微元进入反应器后沿流动方向齐头并进,轴向上物料完全不混合,径向上空间完全混合。①在与流动方向相垂直的任一截面上各点,物料的流速、浓度、温度及停留时间等完全相同,且都不随时间而变化;② 物料的浓度、反应速率等各参数沿流动方向(沿管长)递变;

38.固体燃料气化法:吹风阶段产生的煤气称为空气煤气(以空气为气化剂制得的煤气),其主要成分为:N2、CO、CO2。制气阶段获得的煤气称为水煤气(以水蒸气为气化剂制得的煤气),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

39.原料气的净化:原料气的脱硫,一氧化碳的变换,变换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脱碳,原料气的精制

40.要提高平衡氨含量,可采取降低操作温度、提高反应压力、维持氢氮比接近于3以及降低惰性气体含量等措施。

41.由于氨合成是放热的,可逆的和体积缩小的反应,而且转化率低,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必须采用循环流程。

42.反应初期, 远离平衡, 故反应初期控制较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尽快生成氨;反应后期,已接近平衡,这时平衡为主

要问题,降低温度可提高平衡氨含量,总结果可提高产量。因此氨的合成采用先高温,后低温操作。

43.用低于98.3%的硫酸或水来吸收SO3 时,就会吸收不完全,酸越稀,水蒸气分压越高,吸收进行得越不完全。

1atm=1.0133*105Pa=101.33kPa=760mmHg=10.33mH2O= 10330kgf/m2=1.033kgf/cm2=1.033at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电影编 篇5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电影编

电影编主要介绍电影基本理论与创作基本概念,以及中外电影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影概论》

(周星主编)、《影视艺术史》(周星等著)等通用教材,缩减概要而成。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述各章重点。

第一章主要介绍电影基本理论,重点把握基本概念。分节重点包括:

第一节“电影基本范围”中重点把握:

1.电影美学层面概念;

2.电影片种。

第二节“电影的性质”中重点把握:

1.综合性。

2.艺术性。

第三节“电影的社会功能”重点把握:

1.再现功能;

2.表现意义;

3.审美价值。

第二章主要介绍电影创作基本概念。分章节重点把握:

第一节“影像镜头”:

1.景别;

2.构图:

3.运动与造型。

第二节“声音”:

1.人声。

2.声画关系。

第三节“蒙太奇”的概念意义。

第四节“长镜头”:

1.长镜头概念:

2.长镜头意义。

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外电影各个历史阶段创作状况。

分节重点:第一节“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各个时期代表性影片:重要代表人物。第二节“西方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各个国度重要代表作品。

第三节“东方电影简况”:各个国度重要代表作品。

第四章主要介绍电影类型与体裁,分节重点:第一节“中国电影的类型与体裁”:中国电影类型。第二节“西方电影的类型与体裁”:西方电影类型。

第五章集中介绍中外电影创作名家和经典代表性影片。分节重点:

第一节“中国电影名家名作”:

1.夏衍创作;

2.吴永刚和《神女》;

3.袁牧之和《马路天使》;

4.蔡楚生与《一江春水向东流》;

5.沈浮与《万家灯火》;

6.费穆与《小城之春》;

7.谢铁骊与《早春二月》;

8.水华与《林家铺子》;

9.谢晋与《天云山传奇》、《芙蓉镇》;

10.吴贻弓与《城南旧事》。

11.张暖忻与《沙鸥》、《青春祭》;

12.张艺谋与《红高梁》、《秋菊打官司》;

13.陈凯歌与《黄土地》、《霸王别姬》.

14.黄建新与《背靠背,脸对脸》;

15.霍建起和《那山,那人,那狗》;

16.陆川与《可可西里》。

第二节“外国电影名家名作”:

1.格里菲斯与《一个

国家的诞生》;

2.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3.奥逊.威尔斯与《公民凯恩》;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5.新好

莱坞与《邦妮和克莱德》;

6.斯皮尔伯格;

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 篇6

[文字实录]

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请问如何理解这个工作方针?这次《规划纲要》是改革与发展的规划纲要,它的改革和创新在什么地方呢?谢谢。[ 2010-02-28 10:16:52 ]

[袁贵仁]谢谢,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刚才他提出了我们这次《规划纲要》设计的工作方针,应该说确定工作方针是《规划纲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是今后十年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思路和重大任务,也是教育系统今后十年工作的共同遵循和指南。工作方针一共是五句话,20个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育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系统内的根本要求,它强调的是学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要为全面发展服务,通过为全面发展服务来激励为社会发展服务。要求学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0-02-28 10:17:45 ]

[袁贵仁]第二部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两大工作重点,教育公平应当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它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应当说这么多年来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还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应当说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10-02-28 10:18:37 ]

[袁贵仁]另外一个重点是提高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始终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明确教育质量标准,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把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两个工作重点,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这两件工作应当是下一个时期,今后十年我们工作的两大重点。[ 2010-02-28 10:19:22 ]

[袁贵仁]如果说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具体的两项重点工作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教育优先是我们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方针,因为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事业。要提高质量、要促进公平,都需要各地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规划时做到教育规划优先,在投入中做到教育投入优先,在各项资源开发中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的地位。没有这个优先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全社会的支持,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难以实现。[ 2010-02-28 10:23:55 ]

[袁贵仁]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优先地位的确立还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需要教育内部深化改革,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这两件事情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说优先发展强调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大力支持,那么改革创新着力强调的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果说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者缺一不可,那么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两个一个都不能少。没有全社会的优先地位,教育要想优先发展是很难的;有全社会的支持,没有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把这两个看作是促进公平、保证质量的两项重点保障条件。[ 2010-02-28 10:25:53 ]

[袁贵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要全面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这是从横向来说。从纵向来说,就要遵守上面所说的20字工作方针,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是这两条线来推进。这是我想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人民日报社记者]袁部长,各位负责人,上午好!大家知道,教育改革曾经领我国社会风气的先声,1985、1993、1999年,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分别出台和制定了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定和意见,对于这次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各界充满了期待。能否请哪位负责人简单展望一下,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景。谢谢。[ 2010-02-28 11:14:48 ]

[袁贵仁]请发改委朱主任回答。[ 2010-02-28 11:15:16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 朱之鑫]谢谢你的提问。我想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积极的目标,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在整个起草的过程中,四个方面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第一,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这是它的普遍性。第二,教学的方法,体现了它的改革和提高质量,就是因材施教。第三,教育的内容,要体现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更强调的是德育优先。第四,教育的结果,体现了人尽其才的目标。这样就为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包括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02-28 11:18:58 ]

[朱之鑫]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到了2020年,我想未来大家在两个方面将有明显的感受,一是惠及全民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公平的普及教育。到了那个时候,幼儿的入托可能不像现在这么难,义务教育可以全面地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率可以达到90%,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比现在要提高一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2年,要比现在提高1.7年。整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我也可以给大家报告一下,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2亿人,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2010-02-28 11:22:25 ]

[朱之鑫]二是明显感受整个教育质量将会普遍提高。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质量不是指考试分数,而是通过学习,提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革我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三个学会”,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从而全面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到了2020年,我想有四句话,各级教育的普及水平更高,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备、更加灵活。谢谢![ 2010-02-28 11:23:24 ]

[香港文汇报记者]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目前中国的国策,教育系统也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能否谈一下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和部署的认识,谢谢。[ 2010-02-28 11:24:24 ]

[科技部副部长 曹健林]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国家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是互相配套支持,您刚才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2006年我们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个科技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教育和科技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下面我想结合两个规划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谈谈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意义。[ 2010-02-28 11:25:14 ]

[曹健林]首先,我要指出,这两个规划对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还是我国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高校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这里有一组科技部统计的数据,在中央政府2000年到2009年的中央政府的科技计划中,高校共承担了约2.8万个项目,获科技经费总额大约是277.5亿元,占中央政府国家科技计划总经费的四分之一略强一点,占25.7%,而且这一数字在近几年还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比如说在其中的基础研究部分,我们叫“973计划”或者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高校承担的比例就超过了50%。而且我还想补充一点,这里给出的几个数字都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各地的地方政府也有一大笔研究经费支持高校。[ 2010-02-28 11:31:53 ]

[曹健林]第二,我们的新一轮规划纲要对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在这次教育规划纲要中,我们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这些高校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还充分肯定了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地位,并且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使我国一批特色重点学科成为创新的基地和平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目前已经依托高校组建了13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其他科研技术条件平台子项目30多个,这也在国家相应的建设中占非常大的比例。[ 2010-02-28 11:35:45 ]

[曹健林]第三,在我们的有关规划中,在科技规划和教育规划中都提出了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我们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要增强高校社会的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新区,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都建设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等。按照新的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围绕企业需要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总之,高校具有教育和科研的双重职能,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谢谢![ 2010-02-28 11:37:32 ]

[主持人 郭卫民]最后一个问题。[ 2010-02-28 11:37:59 ]

[新京报记者]我们知道教师非常重要,温家宝总理也曾经说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过去的几年,国家在教师建设方面,推出了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现在的纲要我们在教师建设方面还有那些重要的措施,如果今后正式的版本出台之后,有什么措施能够保证它?谢谢。[ 2010-02-28 11:38:40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王晓初]我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刚才这位记者讲到,家宝总理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我们国家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约占我国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一。规划纲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首要任务,并且明确提出了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的目标任务。[ 2010-02-28 11:39:23 ]

[王晓初]纲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第二,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中小学来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职业院校来讲,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来讲,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第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通过深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作制度,落实倾斜政策,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目前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绩效工资已经落实到位,同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我们还要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2010-02-28 11:45:01 ]

[王晓初]第四,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刚才提出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要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实施公开招聘,完善流动退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例如,纲要里明确提出要求,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另外,还要制定和完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对校长的管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等等。主要措施就是这些,谢谢![ 2010-02-28 11:45:29 ]

[袁贵仁]谢谢主持人。最后再次向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在元宵节这个中国的传统佳节的时间里,牺牲了和家人、亲朋团聚的机会,来出席这场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目前,我们国家经过60年,特别是30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我们现在正在开始一项伟大的工作,就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应当说,由小变大,非常不容易;由大变强,改变目前我们这种“大不强”的局面,更加艰难。应当说,实现十年的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部一定会竭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更多地关心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这次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做好。谢谢诸位。[ 2010-02-28 11:47:13 ]

[主持人 郭卫民]这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0-02-28 11:47:46 ]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 篇7

一、教育资源配置更公平:缺什么补什么,哪儿缺补哪儿

《决定》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实质上就是要合理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似乎我们为了追求教育办学效率而“怠慢”了教育公平。不同类型教育资源均衡程度各异,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不均衡。高学历教师、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处于极不均衡状态。教育资源分布呈现显著地域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占用更多教育资源。省际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地域和学段差异,总体上城镇地区均衡程度优于农村,初中优于小学。[1]主要表现为显性资源配置的“城市优先”和隐形资源配置的“城市取向”。这种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三点,即目标价值导向上的“效率优先”、政策导向上的“城市优先”以及教育对象上的“精英优先”。[2]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现状。这也是困扰了教育领域多年的顽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顽疾,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稀缺。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已占到GDP总量的4%,但是这块“蛋糕”一旦被平分,各家所得就不容乐观了。面对同样的窘境,《决定》有了新部署: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部及各司委又对这一部署进行了解读和细化。提出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方案:第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第二,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第三,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第四,更加关注残疾儿童。[3]纵观这四点,第一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尤为新颖。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旦提上日程,那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是一个底线,并不是最高要求。且对于落后地区的支持不是一股脑都按最先进的来,而是要勒紧裤腰带,如数家珍的计划着、盘算着教育资源,哪里缺往哪儿补,最缺什么补什么,最后效果是能保证落后地区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再结合地方的资源优势,能有拔高更好。

二、学校资源改革成亮点: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公平

《决定》指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中可以看出,学校资源将会面临大幅度调整,包括学校本身、师资方面和知识教材方面。

(一) 学校资源

目前,学校资源管理层面是存在问题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全国大范围的择校难、择校贵以及盲目择校等问题。出现上述原因,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学生总数比较多,而优质学校在各个省市地区的分配是有限的;另一方的原因就是学校资源管理不够完善。前一方面的原因是硬性条件,依据我国现今经济和教育国情,解决优质学校分配比和扩大优质学校覆盖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而后一方面是软性条件,是我们可以发挥教育能动性的地方。因此,《决定》才下大力气进行学校资源改革,因为这是加强管理就肯定能实现的,这也是一个比较明智部署。这样,学校本身的改革就首当其冲,重点校、重点班的提法也许以后会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

(二) 教职资源

一所学校里的教职资源不外乎以下三种: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人员,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学人员,维护学校日常运转的后勤人员。上述三种教职资源,面临改革甚至重组的将是前两种,也是一所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两种资源。依据调查数据,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优质校长和教师的资源分配也是极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基本上也是东西间的划分,城乡间的划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划分,城乡间的划分尤为明显。2004年,城市初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是农村初中的3倍,城市小学是农村小学的6倍。城市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超出农村30个百分点;从学历合格率来看,城乡初中教师队伍质量差距更大,城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到85%,城市比农村高出近8个百分点。[4]因此, 《决定》指出校长和教师轮岗是极具资源管理科学的,因为轮岗能够解决如何在较少的教职资源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惠及广大学生的难题。

(三) 教材资源

《决定》虽没就教材这一微观的问题提出相应地建议,但对教材里的知识做了简明的要求。那就是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刘利民也指出今后还要继续推进中小学生减负行动,由减负万里行第一季到减负万里行第二季。其实减负行动就是对知识和教材资源的一种管理,当一些陈旧的、繁难的知识不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知识教材资源就应该得到合理的处理。此外,教材资源可能逐渐走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快速便捷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辅之以相应的管理措施,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缩小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5]这样,教材资源就会更加完善和便捷。

总之,学校资源作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资源,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头戏”, 《决定》给出的建议势必会使学校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

三、资源管理权利更分化:走向学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教育资源配置是一种权利的配置,是权利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出现权利的错位、缺位和越位,便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失衡、低效甚或无效率,最终诱发教育的无序或失序。[6]《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成为亮点,也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政府逐渐在简政放权,尤其是对教育实行“管办评分离”制度,这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配置权利的规制。这样的话,政府之于教育资源管理的权利既不会错位,也不会缺位,更不会越位。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制度将会和基础教育管理制度一道走向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行学区化管理的制度。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它们既有自主的办学权,又可以向负责学区各个片区的上级部门寻求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政府或者是各级教育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健全体制机制,坚持两个并重和开展质量监测。

综上 , 政府的简 政放权 ,“管办评制度”的建设是实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这样,教育资源的管理才会更加活泛,才能更好的利于教育资源配置。

四、资源市场配置步伐加快:国家调控为主,市场配置为辅

为什么说教育资源的分配要以国家调控为主,市场配置为辅,这似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铁律。但教育可以说是关系国家长久利益的事业,因此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但是合适的市场调控是有利于增强整体的教育活力。我国的经济领域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完全拜托市场的影子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市场本身对教育是有用的。《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就其中“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这一条来讲,教育怎样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想必离不开市场对形形色色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纵观教育领域,有不少地方已经引进市场、依赖市场了。比如教育培训机构的雨后春笋,琳琅满目的教材等。事实证明,教育引进市场是可取的。《决定》进一步指出今后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明确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其中扩大民办学校的数量,和推进民办学校的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的长久发展正是政府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层体现。因为民办学校的林立体现了地方和民办学校自身对教育资源的自由支配。其次,专业机构的组织和社会参与监督机制也离不开市场因素,它是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下的组织?组织什么?怎么组织?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哪些社会群体参与都离不开市场的作用。

上一篇: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下一篇:小学学期末班级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