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

2024-07-26

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共12篇)

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 篇1

海口市XX小学校徽设计说明

校徽创意:

为学生幸福未来奠基,营造丰厚内涵、宽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氛围。崇尚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乐于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

校徽构图寓意:

1、校徽整体采用椭圆形,体现“绿色崛起,和谐发展;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与氛围,契合于教学楼和综合楼的色调以及美兰区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绿色崛起”的发展主基调。中间造型是椭圆环形内一本摊开的书、一支笔、一轮红日和运动轨迹所构成。“摊开的书”和“笔”分别是“白”、“龙”拼音的第一个字母“B”和“L”变形而成,代表“海口市白龙中心小学”的全称,象征着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白龙小学师生在浩瀚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愉悦遨游、积极向上、奋勇搏击、快乐成长,共同打造和谐校园,用妙笔和双手托起明天美好的太阳。

2、校徽中由“B”演化成的“书”,寓意着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又象征着广袤无边的绿色海面;图案上由“L”演化成的“笔”,更像一只遨游在绿色海面上的帆船。笔和帆船都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师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探索,奋笔疾书,谱写壮丽的华章,象征着我校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勇往直前,一帆风顺。而绿色海面则象征着白龙小学全体师生在生命的海洋中满怀憧憬,奔向未来。海面上漾起的两道蓝色波纹则代表着自由、宽广、活力、奔放,寓意着白龙小学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好事成双,万事顺利。图标中的“运动轨迹”既像孩子们翩翩的舞姿,又像航天飞行轨迹,象征着白龙小学全体师生快乐生活、热情奔放、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和谐发展、勇创一流学校的坚定信念。“红日”代表着充满活 力、美好幸福、蒸蒸日上,寓意白龙小学全体师生激情澎湃,团结友爱,倾心尽力创辉煌。

3、校徽采用热情奔放、激人奋进的“红色”及象征和谐稳健、充满活力的“绿色”和体现博大精深、理智永恒的“蓝色”。如此结合,鲜明亮丽又美观大方。既有宽松和谐、健康纯净、热情奔放之寓意,又有浩瀚广袤、翱翔腾飞、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内涵。把“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锻炼一个强健的体魄,养成一个健康的心态,播种一个美好的希望”这一办学理念浓缩于椭圆之间。

4、椭圆形校徽上弧是白龙小学的全称,为标准宋体;下弧是拼音校名,为标准的英文印刷体。显得极其庄重,代表着白龙小学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在迈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征途上扬鞭策马。

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 篇2

关键词:大学校徽,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

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曾创造并留存下来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 它蕴含着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人文和科学价值。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创造, 具有实际的实用性。它不仅算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符号, 也可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这些发明创造具有独特的外形, 优美的线条, 并且还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艺术创作价值。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凝聚人心, 激励师生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旗帜, 是大学精神的有机载体。大学校徽在更深层次上是一种文化概念与象征。我们在大学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 自由的大学教育旨在培养深谋远虑和对新事物反应敏锐的人, 而他们应当是对未来负责的人。

一、大学校徽

校徽为构建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激发广大师生团结奋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兼容并包, 即共存、认同、互补、融合。兼容并非同化, 它是高校文化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即文化创新。高校文化的主体与多元, 一是在多元文化的兼容中丰富主体文化;二是为师生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克服文化的傲慢与偏见:“抱怨链”现象。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而言, 学术文化的多元与兼容, 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文化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它与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文化特色, 精神文化的个性标识比其他个性标识更具内涵、更为彰显。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 正好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育思想等。

二、大学校徽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1、书法

书体风格有:阳刚、阴柔、阴阳相济风格等。不同的书体风格文字呈现肥、瘦、筋、骨、轻、重、稳、健、险、峻等形态, 而书写情感的注入使汉字变得有血有肉, 书体众多, 风格多样, 标志设计过程中书法艺术的运用并非单一的选择, 它具有风格的融合性, 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例如安徽大学校徽是全国为数很少的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高校之一。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得到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的喜讯后, 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张行言同志当即按照指示, 从4幅校名中挑选了4个最好的单字, 在合肥唯一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字画装裱店里精工裱褙, 于是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毛泽东书法体“安徽大学”校名。安徽大学自建校以来, 就不断赋予校名新的内涵。1928年安徽大学的创建, 标志着安徽高等教育的开端。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 更体现了老一辈革命领袖对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殷切期望。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安徽大学参与到国家“211工程”建设的行列中, 安徽大学不负众望, 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 成为了安徽高等院校的“排头兵”和安徽高等教育战线的旗帜。

2、中国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 都作为“华夏一绝”被传统和保留下来。中国民间艺术主要分为中国剪纸、中国刺绣、中国扇艺、中国风筝、中国锦人、木版年画、民间玩艺等。这些民间艺术并能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徽, 就能想到到家乡的黄梅戏, 确实是只有地方性的民间艺术才能唱出其中的韵味, 才能形成黄梅戏独特的魅力, 赢得众人的喜爱。试想一下, 如果地方小调都用大众化话去演绎, 肯定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也就不足以形成其独特鲜明的特征。以上无非是我想强调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当然,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个人认为, 没有必要刻意地强调两者中谁更为重要, 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关系, 反而, 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 很赞同“两语并行”的观点, 不去打压任何一方, 让其在和睦相处中自然发展, 才能更好地体现校徽的寓意。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在大学校徽中的体现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确定为三个层次, 其一, 人性, 及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二, 理性, 及对真理的追求, 是广义的科学精神;其三, 超越性, 及对生活意义的追求。通过我的了解, 我觉得这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 其实用关心人, 尊重人这简单的六个字就可以概括。良好的大学文化精神为吸引和保留优秀教师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这些不同之处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多元化而独具魅力。正所谓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试想, 假如有朝一日中国传统文化泯灭, 现代文化独尊, 那它岂不是要遭受孤家寡人之苦?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增进乡情、亲情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情结。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后, 我更深刻地体会到, 能找到一个和自己说着同样校徽的人是件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那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厚重的地域归属感, 让人不管身在何处, 都能在思乡时觅一份温情。更何况, 有些特定的语义用现代文化表达出来后实在是差强人意, 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能恰到好处地将校徽细细勾勒出来, 韵味十足。此外,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增强娱乐气息的效果。如果一个学校的校徽中少了用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学校的校徽将会丧失多少乐趣啊!它们承担的是不同的社会功能, 应该互相补充、互相需要, 汲取有生命的成分来丰富、提升校徽的人文精神。最终, 我们可以实现社会多元、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美好图景。

校徽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 是学校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 是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 具有外展形象、内聚人心、传承文明、激励奋进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徽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1 (24) :89-90.

[2]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应用分析[J].包装工程, 2007, 28 (4) :128-130.

[3]谢强, 蔡华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 2010, 26 (z2) :149-150.

[4]赵炬宇, 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 2006, 20 (4) :84-85.

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 篇3

关键词: 中西方 徽章文化 校徽 内涵 差异

移步在各大学校园中,稍加留心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校徽形状多用圆形,而西方大学校徽则多采取盾牌样式;就连中西方的法庭等地方的徽章也会有这样类似的特点。本文就中西方徽章、校徽的不同文化,谈谈其设计审美内涵的差异。

一、西方的徽章文化与校徽

在西方,徽章(badge)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世纪,它一般是作为贵重的装饰物存在的,一般以珠宝制成。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它渐渐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使用范围也扩大到了方方面面。家族、宗教、政治派别,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徽章,以阐明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精神传承或地位权势等。例如在英国,玫瑰战争(即WarsoftheRoses,又称蔷薇战争,是1455─1485年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进行的内战)期间,徽章就得到了极大量的使用,用以表彰与激励在战争中表现英勇的军士。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两个家族的徽章都是玫瑰,这场战争才是以玫瑰命名的(图1)。

图1 左:兰开斯特家族的红玫瑰徽章;右:约克家族的白玫瑰徽章

从这一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徽章的设计蕴涵是不断拓展的。从根本上看,个人的思想解放、宗教的圣严气质是影响其理念的两方面;具体地讲,尚勇的冒险精神与自由的科学文化精神是其鲜明设计性格。总体来说,它以价值为标志、精神为生命,以此彰明自身独特的存在。自然地,自从中世纪大学(university)教育在欧洲兴起以后,校徽(school badge)就成了每个学校必具的标志。西方大学校徽继承了徽彰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它们一般多是盾牌(shield)式的,这鲜明展现了他们骑士般的崇尚勇敢的精神(图2)。

图2 左: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徽;右:剑桥大学的校徽

二、中国的徽章与校徽

在中国,徽章的使用同样源远流长。古代的虎符其实就是皇族兵权的象征。在形成现在国家观念之前,中国历朝用的象征一直是龙。据考证,龙或龙旗自夏朝就开始使用了。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共同的徽章。1955年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更是将中国人设计、使用徽章的最早观念雏形上推到了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春秋以降,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就把统一、和谐与阴阳相辅相成的观念注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图3)。

图3 左: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右:中国图腾(龙)

圆润与刚毅的结合,变化与守正的并用,自彼以后就成了中国人文化性格的主要一面。这也体现在如今中国大学校徽的设计之中;它们多数采用的圆形轮廓(如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徽),就是这一点的辅证之一。(图4)

图4 左:苏州大学校徽;右:中国人民大学校徽

三、结语

西方人注重个人精神,尊崇自由、勇敢与追求真理;中国人着意统一和谐,颂扬平和、觉解与顺应天道。这从各自的徽章、校徽设计中就可窥见一二。这也反映在校训上:西方大学校训多与追求真理有关;中国大学多与修身养性有关。其实真正的思想是统一的;现代社会,文化也应当在各民族中被互相学习。这也是设计领域同样需要加以借鉴的。最后以一张图表明这种思想。下图是著名物理学家、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丹麦语:Niels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设计的家族徽章(图5),其中就采用了中国的太极图。玻尔来过中国,深受中国天人合一、阴阳相生文化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校徽设计》的教学反思 篇4

在四年级美术教学中,校徽作为一种标志开始进入到学生的设计练习中,并且和学生已有的对生活的接触与理解相关联,作为小学生初次接触标志在这一课堂该如何启发呢,为此,将我关于这一课《校徽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和一点感受记录下来,以便提高对小学生所设计的校徽中表现形式的指导水平。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所熟悉的标志,标志是什么,标志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从回答中发现学生对已知事物本身了解并不深,为此,我结合了演示来启发学生,如交通标志,这次从学生回答中发现対实物标志的理解是有条件的,比如标志本身所处在的环地点等。有了以上简单的对标志的.理解后,进而引申到校徽作为一种标志也应该是我们所熟悉和理解的,以此导入课题《校徽设计》。

其次,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所熟悉的标志,它们分别有什么寓意,如麦当劳、奥运会、美术馆……,从而激发学生对标志的设计产生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已知生活中的事物是理解一点的,但是在语言组织和表达上还是要加强的。

接着出示一枚校徽案例,请学生谈一谈一个完整的标志由哪些要素组成,通过演示法和思考法步步启发学生,总结出三要素:图案、色彩、文字,那么,在了解标志本身三要素后,难点就出现了:怎样向学生传达既能体现图形、色彩、文字三要素又构图合理、造型美观的标志图形;另外,能否以欣赏法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标志,并从中引申出标志的表现形式:a.以文字为图形,b.以具体形象为图形,并且要始终将标志的表现手段:简约、概括和夸张等手法贯穿与上述难点教学中。

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 篇5

一、校徽及含义:

校徽含义:新桥小学校徽以新桥小学拼音全称和文字围绕成一个圆环,中间一个“文”字设计,表现学校传承中国文化,体现以写字特色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又”字设计成像拼音字母“X”和“Q”,是“新桥”二字的简称,“文”字图形体现出一个向前冲刺的领跑者,代表新桥小学积极向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二、办学理念:让校园更优美,让自己更文明

三、校训:认真写字、端正做人

四、校风:和谐共进

五、学风:好学不厌

六、教风:乐教无倦

七、办学思路:

新桥小学以“让校园更优美,让自己更文明”为办学理念,着力打造更优美的校园,培养同学们欣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的高尚情操。让同学们在美的环境中学习,在美的环境中成长,成长为仪表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现代文明人。我们还将以书法特色引领学校的发展,让同学们、老师们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以求师生和谐共进,谋求学校内涵发展,逐步把我们的学校办成具有较高教育质量,具有自己办学风格的新型学校。

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 篇6

教 学 设 计 说 明

德胜小学 张远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在学生学习了13课《玩气球》认识了空气的性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空气研究的课。《打篮球》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让学生通过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探究“注射器里的空气” 和“给瘪的篮球打气”,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空气的其他性质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探究与发现:

1、通过实验,发现充足气的篮球里的空气与周围空气的不同。

2、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猜测。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难点:通过实验,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法的设计: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小组器材:注射器、橡皮等。演示器材:三个篮球(一个瘪的、一个充气不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课件展示浙江某幼儿园的小朋友篮球比赛运球的场景并提出问题:说一说,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上台分别拍打瘪的、充气不足的和充足气的篮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打篮球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篮球充气后会弹起来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空气科学的发展。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后,教师提出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引出“注射器里的空气”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根据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1、研究拓展:给瘪的篮球打气

指导学生给瘪的篮球充气,当篮球刚变圆时反复挤压,松开篮球,看看观察到什么现象;再继续打气后,再反复挤压,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行实验对比,感觉两者的不同。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观察并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注射器、篮球里的空气挤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了这种变化后空气有什么性质?”

3、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并归纳总结学生所讨论的问题的正确结论。学生将结论填写在课本第48页上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1、说说运球时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

2、课件展示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在安全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近距离观察和体验利用压缩空气洗车、给轮胎充气的场景。

(八)、板书设计:

小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 篇7

教 学 设 计 说 明

执教:利川市都亭第二小学 刘绪龙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在学生学习了13课《玩气球》认识了空气的性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空气研究的课。《打篮球》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让学生通过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探究“注射器里的空气” 和“给瘪的篮球打气”,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空气的其他性质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实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实验,尤其对实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探究与发现:

1、通过实验,发现充足气的篮球里的空气与周围空气的不同。

2、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猜测。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难点:通过实验,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五、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法的设计: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小组器材:注射器、橡皮等。演示器材:三个篮球(一个瘪的、一个充气不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课件展示浙江某幼儿园的小朋友篮球比赛运球的场景并提出问题:说一说,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上台分别拍打瘪的、充气不足的和充足气的篮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打篮球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篮球充气后会弹起来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空气科学的发展。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后,教师提出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引出“注射器里的空气”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根据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1、研究拓展:给瘪的篮球打气

指导学生给瘪的篮球充气,当篮球刚变圆时反复挤压,松开篮球,看看观察到什么现象;再继续打气后,再反复挤压,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行实验对比,感觉两者的不同。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观察并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注射器、篮球里的空气挤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了这种变化后空气有什么性质?”

3、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并归纳总结学生所讨论的问题的正确结论。学生将结论填写在课本第48页上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1、说说运球时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

2、课件展示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在安全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近距离观察和体验利用压缩空气洗车、给轮胎充气的场景。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这节课的板书,因为有课件的辅助,我抓住重点板书了课题和最后总结的空气的性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下几点:

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江苏大学校徽 篇8

学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设有研究生院,是全国74所“特色重点项目”高校和全国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

截至4月,江苏大学共有在校生33000余人,教职工5763人,其中专任教师2475人;校园占地面积2822亩,各类建筑面积128余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藏书305余万册,电子图书173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亿元;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历史沿革

咸宁学院校徽 篇9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训:

弘德,博学,敏行,敢先。

含义

学校的校训是:“弘德、博学、敏行、敢先”。“弘德”语出《华阳国志》“思弘德化,思弘德教”,强调德行修养和教化,以德立身,以德报国,旨在注重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告诫师生成才必先成人,成人唯有弘德。“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同时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旨在引领教师做到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引领学生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敏行”语出《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要求师生员工敏于思考,善抓机遇,勤于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敢先”语见《咏梅》(元·杨维桢)“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赋得方圆随规矩》(清·乾隆)“法着圣人用,敢为天下先”等,是“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的凝练,秉承了荆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豪迈气概,强调敢于担当,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努力争先,旨在引领师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以鲜明的开拓意识和首创精神,抢占先机,干事创业,奋发有为,追求卓越。新学校,新校训。学校校训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集中概括。“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学校校训,是原校训“弘德、博学、求是、创新”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等,要求学校对校训不断深化内涵,使之与学校精神融为一体,成为师生员工思想行为的准则、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指南。

社团建设

截至,湖北科技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简称“社联”)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丰富、类型多样的学生社团有35个,细分为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体育竞技、社会公益等4个类别。学生社团每年所招收的会员总数均占新生人数的一半及以上。

典型事例

5月10日 晚 7:30 ,由咸宁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办的的第六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晚会在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晚会以“打造社团品牌,竞显社团风采”为主题。

学校领导编辑

党委书记:田辉玉

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基良

党委副书记: 张晓先

党委常委、副校长: 钟儒刚

党委常委、副校长: 白育庭

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焕清

副校长:吴鸣虎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北京广播学院

2.广东医学院校徽展示

3.水利学院校徽

4.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校徽

5.北京物资学院校徽

6.广东商学院校徽

7.华东政法学院校徽

8.四川外语学院校徽

9.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校徽

新疆大学校徽 篇10

1928年8月,改称为新疆省立俄文法政学校。

1930年9月改为新疆俄文法政学院。

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

1941年省建设厅农业学校并入新疆学院。

1938年-1941年间,林基路、杜重远、茅盾、祁天民、张仲实、萨空了、史枚、高滔、江豪、涂冶、赵丹、郭春则等一批教育家、艺术家和进步人士,先后来学校担任领导、任教和讲学,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新疆传播革命真理的阵地和培养各族进步青年的摇篮。

1950年10月--间,包尔汗、赛福鼎、张东月、阿克木·加帕尔、伊布拉音·哈力克、阿扎提·苏里旦、安尼瓦尔·阿木提、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先后担任院长、校长职务。

自1952年3月新疆民族学院党的组织成立起,张东月、惠奋、温厚华、张扬、王怀玉、任榜坤、鲍敦全、王桐、张先亮、李中耀等先后担任过党组书记或党委书记职务。

1950年10月1日,新疆学院更名为新疆民族学院。

1953年11月,西北民族学院畜牧系兽医班并入新疆民族学院。1954年复名为新疆学院。

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

1962年,新疆大学与新疆师范学院合并。

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划入新疆矿冶学院。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

1979年4月,新疆大学由教师培训部、三平分校划出成立新疆师范大学。

1994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强调新疆要集中力量办好新疆大学。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同志曾担任新疆大学名誉校长,原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现任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志曾亲自担任新疆大学名誉校长。

1995年,李鹏、李岚清等领导分别为新疆大学亲笔题词。

19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大学。

原新疆工学院

新疆工学院前身是1953年1月成立的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技术学校。

1955年1月更名为重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

1956年9月易名为冶金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

1958年7月改名为新疆矿冶学院。

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并入新疆矿冶学院。

1966年5月更名为新疆工学院。

合并后

2000年10月20日,教育部批准了新疆大学和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

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学与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

20,新疆大学被国家教育部正式纳入与新疆自治区人民的政府“区部共建”高校。[6-11]

,新疆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2]

西南民族大学校徽 篇11

西南民族大学(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是中央部属高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囊括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学校作为中华民族高校最高学府之一,始终坚持为民族工作服务、为共和国顶尖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共和国少数民族精英“的摇篮”。学校坐落于四川成都,现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四川省共建。

西南民族大学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基地”和“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同时也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的.重点高校。,西南民族大学获批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高校之一[1] 。

截止1月,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老校区)、航空港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在阿坝州红原县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

校史沿革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

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1952年初,学校拟订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年计划(1953-1957)初步方案》,确定在此期间,仍以培训政治干部为主,同时举办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技术班。4月15日,学校第一期学生518人举行了毕业典礼。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1955年,学校由新玉沙街迁至武侯祠附近的新校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1960年,学校发展成为本科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并举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共设本科专业14个。在校学生达3000余人,教职工320多人。

1957年以后的反右等政治运动,使不少著名专家、教授被迫调离学校。1962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办学规模大幅压缩,在校生由3000余人降至1500余人。

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教学活动停顿。1968年,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

1973年,学校恢复办学,各系(科)恢复了教研组建制和活动,迎来了恢复办学后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四川学生148人,西藏学生160人。

1974年,全面恢复了系(科)专业设置,同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少数民族“工农兵学员”共200名,分别学习汉语文、藏语文、数学、理化、畜牧兽医五个专业。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改由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古典文学、宗教学、动物遗传育种学、中兽医学首批4个硕士点于次年开始招生,共招研究生9人。

1994年,国家民委批准建立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列为可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学位授予单位。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至此,学校已有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个博士点。

,沉着应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活动受到了国家民委、四川省的高度肯定。同年6月,新校区北区行政大楼投入使用,学校主体正式转移到新校区。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奠基动工。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标志着博士后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

20,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正式揭牌

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浙江大学

2.校徽:同济大学

3.中国科技大学校徽

4.师范大学校徽图片

5.军医大学校徽

6.中央民族大学校徽图

7.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8.交通大学新版校徽

9.工业大学校徽

湖北工学院校徽 篇12

1957年武汉食品工业会计学校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管理学校。

1958年武汉食品工业管理学校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学校。

1958年湖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61年湖北化工专科学校、湖北建筑工程学校、湖北燃料工业学校、武汉食品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湖北省工业技术学校。

1972年湖北省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湖北省轻工业学校。

197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湖北轻工业学校轻工、纺织专业分离的基础上组建四所新学校。分出纺织专业成立武汉纺织工学院(今武汉纺织大学前身)和湖北省纺织工业学校;分出轻工专业成立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轻工业学校。

上一篇:最新小学教师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教育基础综合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