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质量

2024-07-16

基础教育质量(精选12篇)

基础教育质量 篇1

要弄清楚教育是什么, 首先得清楚人是什么, 教育离不开人。

教育第一问:人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即认识人。”如果我们不清楚人是什么, 就不大可能理解教育是什么。

哲学家说:人是具有反身性的动物, 人是可以获得新的生命的生命。人通过自己的意识作用于自己, 人通过自己的意识作用于他人, 并且在作用中构建了自己新的生命。

通俗地说, 人是有三重生命的。首先是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 必然要去追求自然生命生长的需要, 满足人的自然本能;其次, 人是一种社会生命的存在, 学会感恩, 强调与社会的和谐;第三, 人更是一种精神生命的存在, 应该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 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

教育第二问:教育是什么?

有人说, 教育是经济基础;有人说, 教育是上层建筑;有人说, 教育是生产力;还有人说, 教育就是教育。

哲学观点认为: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互动过程。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或变革, 无论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怎样的要求, 无论哪个时代如何去对待教育, 无论什么人从什么目的出发想左右教育, 教育都不会丢掉自己的第一使命:教育使人更像人、教育让人更高尚!

简言之, 教育就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

教育第三问:教育为了什么?

案例:著名学府办学理念——

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坚持个体独立”, 它贯穿耶鲁大学300多年的风雨历程;

“尊重个性, 鼓励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全面发展”是牛津大学办学最基本的理念, 于是牛津大学成为拔尖人才的摇篮;

哈佛大学始终坚持“求是崇真、坚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的理念, 成为了“学府中的学府”……

从中, 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 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是一致的:尊重人, 把人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动他们自由的天性。”

结论:我们完全可以说, 教育就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 教育要尊重生命的存在!

一句话: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而奠基!这也正是课改所要追求的。

对课程改革的追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一个波及全球1/4 人口、经济并不发达、社会正在快速转型、贫富差异悬殊的国度, 如何进行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本国现状的课程变革, 世界上没有现成答案。审视我们的课改历程, 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无助的困惑:义无反顾、积极反思的主流声音;风雨兼程、疲于奔命的沉重喘息;满怀憧憬、充满期待的呼唤, 再加上基于各自价值或利益追求的不同声音;组成了课改这个阶段特有的交响曲。出现不同的声音是一件好事: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 说明改革还未真正起航;没有问题和挑战, 说明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争论甚至反对声, 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

课改因不同声音而艰难, 也因不同声音而精彩。无论怎样争论, 毋庸讳言, 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是很超前、很科学的。

课改的核心理念应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 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 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这里的“学生”, 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 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 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上, 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人合作的能力,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学会办事的能力, 独立生存的能力, 从而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 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可以说, 本次课改是教育本质规律的回归。这场课程改革, 实际上是要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方式或者说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老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教育质量。

所以我们说, 课改的初衷和理念都是好的,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运作、去落实。由此, 我想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的课程改革。

案例:美国课改的启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美国举国震惊。反思以后得到的结论是, 美国的科学教育落后。因此, 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课改。大量的资金投入, 大批的科学家参与课改, 设计的方案和教材看起来也不错, 应该说非常有新意。但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不理解。美国的专家进行反思与总结, 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改革很多时候被视为失败, 其实不然, 因为它们从来就未得到实施。”

结论:再好的思想, 再好的愿望, 如果得不到执行, 注定失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美国的课改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如何把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课题。

基础教育质量 篇2

活动发言稿

闫娟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根据学校的安排,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就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和树师德新风促质量提升活动做表态发言。其实在坐的老师们在各个方面都各有所长,这么一个严肃的话题也不是我几句肤浅的话能够来描述和表达的,所以,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请大家指正、包涵。

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依法执教、以德修已、以德执教,以德育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我校教育质量的持续快速发展。

现结合“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和“树师德新风促质量提升”活动实施方案,教育局制定了开展“千名教师大比武”活动方案。针对这次“千名教师大比武”活动,在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倡导大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三笔字。作为一名教师,讲好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最起码的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说好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书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为学生书写规范字起到表率作用。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自觉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2.制作一件实用的教具和课件。根据我校实际教学情况,能够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件或教具,如:用最基本的简笔画制作一些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感知事物,明知事理。

3.严谨备课、高效课堂、优秀测试卷。作为一名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是一节高质课的基础。以教材为基本材料、紧扣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处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科测试卷。

4.多读教育专著,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素质。在平常工作中应多学习教育

教学方面的内容,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或教学案例撰写一些实用的小论文供大家共同参考学习或教师之间多举行一些演讲比赛,激发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质量 篇3

[关键词]教育实习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黄翠红(1968- ),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39-03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师范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师范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面对当今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特别是全面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师范专业教育实习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规范、创新教育实习管理,保证教育实习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已成为各高师院校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强化师范技能训练,为开展教育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1.学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采取“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加大教育专业课程。前两年为基础平台教学,开好、开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等师范必修课程,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后两年为模块方向课程,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同时,根据师范生就业需要,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其他模块方向,供师范生选修,以培养师范生的全面素质,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2.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水平。组织“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演讲”“说课”“课件制作”等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竞赛。制定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实施意见和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训练大纲。从学生入校开始,实行四年一贯,全程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明确不同年级师范生教师能力培养标准,对各年级师范技能进行系统化培训,还可以推出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全面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创新模式,学做互动,开展“拜师学教”实践活动。“拜师学教”活动充分体现了教育专业的特点,是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实习基地资源,遴选基地学校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从大二开始到大三有组织、有步骤地与指导教师结成对子,明确每个指导教师带3名学生,至少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进行“拜师学教”活动,分四个步骤:(1)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生活及工作,同时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从事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2)着重建构现场实际教学经验,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评课等;(3)模拟教学,试讲一堂课,课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反思;(4)教学总结与科学研究。通过“拜师学教”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让其尽早熟悉基础教育、懂得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内容、任务及目标,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有序推进,为教育实习乃至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探索教育实习有效模式和机制,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1.改革实习模式,体现教育实习实效性。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教育界也正在积极探索教育实习新模式,一些学校提出了“分散实习”“顶岗实习”“混合编队式实习”等各具特色的教育实习新模式,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毕业前一次集中定点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实习从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成了一个与学科教育脱节的独立的环节,而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应该在中小学校这一大环境下进行。因此,教育实习形式应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形式之外,还可从学生入校开始,开辟教育实习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相结合、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学生科研相结合、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与毕业预分配相结合的新天地,从而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2.实行分层管理,促进管理模式多元化。教育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大学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地方行政部门、实习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高师院校,应该从教育实习现时状态出发,充分考虑高校、实习学校和学生的受益价值,努力探索教育实习管理的新模式,整合力量,分层管理,促进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多元化。首先,应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实习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构建高校与市县教育局、实习学校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共育合格师资的新机制,协调管理,分工负责。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实习的协调和监督;高校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的制订、实施和实习经费的保障;实习学校主要负责教育实习的过程教学与指导,其任务在于指派优秀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生教育实习各个环节的全面指导,和高校一起评价、考核实习生实习情况。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好三者的作用并凝聚成合作精神的关键在于高校要有所作为。高校要从“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出发,在加强教育实习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深入中小学广泛合作,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努力创设出富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教育特点的有实效的教育实习模式。其次,高校内部也要建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下属学院负责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建立教育实习与招生、就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带队管理与学校招生宣传和就业工作紧密结合,按地区分派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包干负责。教育实习实行“学院包干负责、带队教师全程指导、学校领导带队巡视”的管理模式,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教务处落实实习任务和组织学校领导巡视工作,主要起协调管理的作用;各学院(系部)首先要取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协助,由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实习单位,落实实习任务;带队教师到实习学校具体落实实习生的实习年级、班级、教材、宿食等问题,带队教师在人数众多、专业背景不一的综合实习队伍里,以团队领袖的身份发挥着核心作用。经过教育实习,各市县区教育局与实习学校对高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学校更好地开展教育实习、招生、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3.改革评估督查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教育实习管理长效机制。为了确保教育实习质量,高校常常会联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一起对实习生的实习质量进行督查、评估。大部分高校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教育实习总结交流会,听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领导对实习生教学、高校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是随着招生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实习基地的不断增多,分布越来越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交流已不现实。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适时改变教育实习评估督察模式,教育实习工作总结交流可以由“请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由“集中”向“分散”转变。高校应该走出学校,由学校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院分管领导组成一支教育实习巡回检查队伍,到各地进行教育实习巡视,全方位了解实习情况。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将大规模的实习总结交流会化为分散的座谈会;第二,将远距离的沟通化为面对面的交流;第三,能够真正听到教育局和实习学校对高校教育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四,有利于高校和实习基地学校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双赢的关系;第五,有利于巩固学校招生、就业和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三、健全系统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要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高校应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健全与完善。

教育实习工作也是高校一项教学系统工程,必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规章制度的建立,应立足于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做到“对症下药”。一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学院、系部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制订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使教育实习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进行。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经费管理与使用制度,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为教育实习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和经济保障。三是建立和健全带队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教育实习带队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带队指导的政策与措施,调动教师参与教育实习带队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与教育实习有关的学籍管理规定,明确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端正科学态度,保证精力和时间投入。五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制度,制定学生实习成绩档案册,明确实习成绩评定程序、评定内容和评定标准,规范、严肃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六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档案制度,确保教育实习总结、成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教案等各环节教学资料档案完整、规范,实现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七是建立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机制,这是保障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及时开展教育实习评估检查和教育实习先进集体与个人、优秀教案与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工作,做到以评促改、以奖扶优。

四、强化教育实习关键环节的管理,是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核心

要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就要强调教育实习过程管理的全程性,强化关键环节的管理。

1.学院(系部)包干负责,落实实习任务。教务处每年根据实习人数及地区分布情况分配实习任务,划分实习管理包干地区,确定实习带队教师、实习组长和实习生详细名单。学院(系部)以实习包干地区为单位,落实教育实习任务、基地管理等,实习期间由学院和带队教师全程负责过程管理。

2.带队教师全程蹲点指导,确保实习质量。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构成,内因是学生,外因是带队教师,内因通过外因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带队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院(系部)要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实习点都要配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带队教师,进行全程蹲点和遥控监督管理,负责实习生的思想教育、督促检查实习工作、协调各种关系、处理突发事件等,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3.学院和学校领导巡回检查,加强实习检查与监督。实习期间,组织由学校领导带队,院办、教务处、招就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分管院长参加的教育实习巡回检查团队,进行教育实习巡回检查指导工作。通过走访当地教育局、实习学校,看望实习生,召开教育局、实习学校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和实习生座谈会,全面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加强与当地教育局、实习学校的沟通,加大对实习生的监督力度。

五、重视总结交流,注重培养实习生反思教学能力

1.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做好教育实习的总结工作。首先,各学院在实习组长、带队教师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召开本学院实习工作总结交流会或汇报会,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找出问题,并对学校及本专业实习教学工作改革和今后组织实习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其次,学校在学院总结交流和召开带队教师、实习组长座谈会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年度教育实习工作总结及表彰会。开展教育实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可以有效提高学院、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供士气保障。

2.组织开展实习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活动。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是学生教育实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展示,学校每年组织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活动,将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汇编成册,一方面供下一届实习生参考,另一方面送到实习学校,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实习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有效地推进实习教案和调查报告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3.实习生返校后,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情况进行验收。对返校后的师范生就“说课”、课件制作以及教案撰写等内容进行考核,对部分实习效果不明显,验收不过关的学生进行专题培训。确保人人参与、人人过技能关,真正达到“会备课”“会讲课”“会评课”,全面提高学生师范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汪颖.从教育实习看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12).

[2]李崇爱,万成.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实习:理念、目标、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号)[Z].2007-02-17.

[4]孙晨红.改革教育实习的新设想[J].教育探索,2006(4).

[5]高思.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基础教育质量 篇4

一、强化管理, 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1.调整校长队伍, 夯实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

2008年校长队伍的大调整, 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调整, 而是在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社会突出矛盾——择校问题的背景下出台的一个强化学校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校长聘用包含五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三是要有一定的学校管理专业知识和突出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四是要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在学校教职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五是要有强的学习能力, 观念、知识、工作技能与时俱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不到三年, 全县学校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原来较为薄弱的学校有了质的飞跃, 迅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局抓住了关键, 找到了突破口, 为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目标管理机制, “一校一标”增添学校的管理活力

近几年来, 教育局推出的“一校一标”对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激发薄弱学校的管理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校一标”是指县域内各学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 各校依据近几年的管理实绩和现有的办学环境自行确定年度管理目标。“一校一标”具有全县《目标管理》的目标和自我既定目标的双重属性, 其特征是打造学校特色, 形成学校亮点。芭茅溪小学距县城80余公里, 9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将教职工分为教员、保育、后勤三支队伍, 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享誉县内外, 乡里乡外的家长都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该校读书;澧源镇中学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在全国航模等大赛中, 学生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为学校争得了非常好的名誉。

3.工作位置下移, “一线工作法”加大对学校管理的督导力度

教育局党委大力提倡“一线工作法”, 要求局机关干部及各学校校长要走进一线, 在一线发现问题, 在一线解决问题。制定了“三个制度”, 建立了“三层督察网络”, 提出了“四个重点关注”。“三个制度”:一是领导干部包片到校制度, 即将全县中小学校按一定原则分成若干个工作联片, 然后将局领导对应在某一个片中, 全面负责该片内各个学校的指导督察工作;二是局领导“周听课日”制度, 即要求局领导干部每周要安排一天的时间走进教师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三是校长进教室制度, 即校长要把“办公桌移到教室中去”, 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三层管理网络”:一层是县级层面的管理网络, 即来自于教育局领导及其机关干部的“直接管理”;二层是以“联片研训”为组织单位组成的区域级的管理力量;三层是学校层面的直接管理。“四个重点关注”:一是重点关注学校德育工作,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二是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重点关注学校安全工作;四是重点关注学校亮点工程建设, 建设特色学校。“一线工作法”, 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大转变, 特别是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发展。

4.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新质量观”提升了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教育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背景, 大力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推行“新教育质量观”,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改革的思想是: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标准, 注重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元多向评价。改革中坚持的质量观:以服从于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 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不唯分数论, 注重学生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养成;以人的成长历程检视教育效益, 注重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和效益的统一。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淡化分数, 强调质性评价。把质性评价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列入“教师岗位大练兵”的活动内容, 把质性评价纳入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之列接受教育督导。

二、“三措”并重, 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素质

1.抓实校本培训, “五个活动”增添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活力及实效

为了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育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实效非常显著。主要进行了五个活动:一是大力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大量读写”活动。这五个一是:每年要读完一本专业著作;每年要订阅一本以上的专业期刊;每期要写一个学科的完整导学案;每周要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日至少要对五名学生的作业做出较高水平的质性评价。二是大力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教育局颁发的《桑植县中小学“十二五”期间教师岗位大练兵工作方案》, 促进了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研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大练兵活动。三是大力提倡“教研兴校”, 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在全县形成了“校校有课题, 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活跃局面。四是坚持在每一个培训周期都要举行一次教师专业文化知识考试,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五是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不到两年时间, 就走出了“责任状”式的压力驱动模式, 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远程教育的良好局面。

2.重视联片研训, “四个制度”保障联片研训组织运行的高效益

桑植县的大部分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经济条件差, 给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对此, 教育局创造性地提出建立“联片研训”机制, 以加强教师研训及学校管理工作。联片研训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把邻近的几所学校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教师研训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1] 为了提高联片研训组织的运行效力, 教育局建立了四个保障制度:一是联片研训工作制度。该制度主要由县级管理制度如《桑植县中小学联片研训指导意见》、联片研训组织制度和校级联片研训工作制度组成;二是联片研训督察制度。督察工作主要由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及联片研训组织进行;三是联片研训指导制度。如“局领导听课日”、职能部门“指导月”、教研员“指导量化”等制度;四是联片研训奖励制度。四个制度相互依托, 共同促进了联片研训的发展。

3.强化薄弱学校教师支持机制, “五措施”强注薄弱学校“新鲜血液”

快速促进薄弱学校发展, 教育局加大了对薄弱学校注入“新鲜血液”的力度, 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抓住国家“特岗教师”政策, 积极向上级争取特岗教师计划, 积极为到岗的特岗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 促使他们在薄弱学校中全力工作;二是抓住国家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政策, 动员优秀学生积极报考, 学成后返乡服务教育;三是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 由教育局自主从全日制大学生中招聘一部分教师, 及时补充薄弱学校中的教师力量;四是强化“送教下乡”制度。《桑植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促进了“送教下乡”工作的常态化;五是坚持校际间“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桑植县有许多县内、县外的“联盟校”“姊妹校”, 在这些联盟校中经常进行着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方面的交流, 为薄弱学校输送优质学校的先进管理思想、经验和教学方法。

三、力推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薄弱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1.建立“三主”理念, 解决观念问题

新一轮课改中最主要的理念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2] 教育局在落实“双主”的实践中, 充分认识到了“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练”不是题海战术, 而是重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验技能、思维品质的养成, 不仅在课堂上要“练”, 在课外、校外都要“练”,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练”是实现“双主”的重要外在实践形式, 为了让教师理解“三主”理念, 教育局从“狠”字上下工夫, 强力强行, 促使全县三千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近几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局长经常走进学校了解教师培训情况, 亲自主持“三主”理念讲座, 三年内共举行了《以“三主”理念为指导, 强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十余次讲座;其次是教研室、师训站等相关业务部门的积极响应, 全面开展“三主”教学理念培训;再次是抓好校长队伍的“换脑”工作。通过校长培训班、校长会议、校外观摩等形式, 促进校长转变教育观念, 带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建议“五步教学法”, 解决方法问题

如何把“三主”理念快速地落实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首先要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做起。快速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确立一个正确的“模式”至关重要。首先研究他人模式。目前, 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 其中不乏具有“范式”意义的典型模式给人以启迪和引领作用, 如山东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模式等。为了研究这些模式, 教育局组织大量教师前去参观, 吸其思想, 研其精神;其次创建自我“模式”。教育局在“拿来”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县情, 提出了“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巩固提升”“五步教学法”建议。经过多所学校的积极实践, “五步教学法”成效显著。目前, 由“三主”理念主导的“五步教学法”已经获得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同, 并形成了以“三主五步”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新型课堂模式。

3.“三主五步教学”模式, 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12年2月, 《湖南教育》刊发《以课改“撬动”山区教育》的长篇通讯, [3]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桑植县“三主五步”教学模式对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效果。“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普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打造“样板课堂”和“样板校”。这是普及“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前导性工作, 局长亲临课堂研究“样板”, 并多次邀请校外“名士”走进课堂共策“样板”, 打磨“样板”;第二个阶段, 全面推广阶段。课改是全县教师的整体行为。教育局通过骨干引领、联片研训、学校联盟、送教下乡等形式,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 全县所有教师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三个阶段, 深化“三主五步”教学思想, 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 并不是阻碍优质学校的发展, 而是通过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达到缩小与优质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庭键, 钟秋生.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机制——联片研训[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10) :61-64.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21-24.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篇5

—— 镇田小学迎来凤岗镇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检查

为了进一步发挥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各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11月27日,凤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对镇田小学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奖评估检查工作。

在参观完校园环境与各功能室之后,评估检查工作组分别就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效益等方面进行档案查看,并召开教师、科级组长、行政人员三个层级的座谈会,对学校教学与德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座谈会后,评估检查工作组在意见反馈中指出:镇田小学发展思路与规划清晰,围绕学校的内涵发展有创见、有成绩;学校的横向管理责任清晰,教学文化与教师文化凸显,成绩显著(英语、数学、综合三个科组获评“东莞市优秀教研科组”);打造快乐、健康、合作的教师队伍与和谐、幸福教师队伍管理理念有成效,教师队伍学校文化认同度高。

畸形英语教育打击教育质量 篇6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始终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小学的时候,语文还没学好,就要开始学英语;中学的时候,英语始终是最重要的三门学科之一,拿一本汉语词典背的极少,拿一本英语词典背的却特多;大学的时候呢,很多学校不再学汉语了,但是英语必须学;如果要考研,专业可以平庸,英语不能不好,因为“考研就是靠英语”;毕业了假如要评职称,哪怕专业和英语八竿子打不着,英语也是一刀切的绝对标准……

你可以不爱英语,你可以不用英语,但你必须学英语,因为学英语已经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要不然,求学路上几乎所有的考试你都别想通过。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而实际的英语教学又与应用严重脱节,教学陷入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里,此中种种,对学生精力与才情的巨大损害自不待言。

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英语居然成了我们在社会生存的资格和门槛,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当我们的学生在为学英语困扰无比、耗费大量精力的时候,国外的学生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只要自己不乐意就不用为学汉语浪费哪怕一丁点精力,试问,我们的教育质量还怎么去跟人家比?这个意义上,学生因学习英语而荒废正常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恐怕绝非虚言。

网络教育质量与质量保障探索 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教育质量,关键要素,质量保障

一、网络教育与网络教育质量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型社会的追求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网络教育承载着将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向社会进行辐射的使命应运而生,成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从1999年教育部“支持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1]以来,迄今共批准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据统计,目前通过网络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网络教育已经从早期的概念变成今日的现实,并不断发展,融入现代教育的主流。

《 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 革与发展 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2],这进一步确立了网络教育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角色,担当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高、中级应用性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全方位需求的责任。 从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以下简称网络教育)十多年的办学实践来看,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办学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网络教育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合作办学良莠不齐,建设管理不够规范; “宽进”比较充分,“严出”不够到位;课程建设投入有限,针对性适应性不强;学习支持服务相对乏力,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等。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少数不规范办学的突出问题,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形象和声誉,降低了公众和社会对网络教育的认同度。从网络教育的客观现状和发展要求来看,规范办学行为是健康发展的前提,提高办学质量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如何定位网络教育质量,如何把控网络教育质量,这是网络教育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

什么样的质量观才是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的应有之义呢?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奠基人潘懋元教授早在2000年就已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观提出“应将传统的单一的精英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精英教育在内的多样化的大众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3],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网络远程教育质量是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学习者个体和社会需求的程度[4]。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就网络教育质量观阐述过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应该符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本指标;二是网络教育的质量观应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或者说不断适应整个社会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三是网络教育的质量观应该与终身教育的质量观达到同一和一致[5]。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网络教育要保证质量,关键是加入质量评估环节,从入学、教学计划的实施、具体课程的操作、考试,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使远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都有保证[6]。

总体来说,网络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态,基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继续教育学习对象和业余、远程教学模式,决定了网络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与全日制教育的共性与差异。网络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普适性的质量要求上与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7]。但是,与全日制教育相比,网络教育的学习对象完全不同,教学模式、导学助学培养过程与全日制教育也完全不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评价尺度自然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不应该照搬全日制,质量定位和评价尺度应该立足于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对象,保障方式方法和主要控制点应该立足于网络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学习培养过程。

二、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从网络教育十多年的办学实践来看,各个试点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质量保障诸方面不尽相同,呈多模式、多元化态势。由于网络教育尚处于试点发展阶段,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厘清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从而为网络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基本的依据。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网络教育主要通过互联网实施远程教学,为具有高中(中职)、专科学历的在职从业人员提供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属于继续教育范畴。也就是说网络教育既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同时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循学历教育的基本培养规范和基本质量标准。从目前的具体实践来看,试点高校和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对网络教育角色定位的认识偏差,过高或过低地评估网络教育的价值与地位, 未能客观地、全面地审视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网络教育的定位和社会期望产生偏移。对网络教育本质属性、角色和功能定位的偏差, 直接导致办学理念的偏差,淡化了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必然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因此,网络教育首先要找准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成人学习特点和网络教育规律,使得学历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要求与在职成人的学习特点、规律在网络教育当中得到科学兼顾,实现网络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大众化继续教育科学地衔接和统一。

(二)主讲教师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对于网络教育,这样的角色定位正在逐步弱化。网络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冲击,使得教师的角色与功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补充和定位。他们不仅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设计和组织学习的整个过程,更关键的是要在网络环境下以辅导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这个庞杂而纷乱的网络中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帮助、引导惟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方能胜任。目前, 网络教育教师大多直接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教师在新的角色中都在逐步适应和转变,但在角色担当的过程难免还有失范、失调甚至失败的现象。主讲教师网络教育专业性的某些缺失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所以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不一定就是网络教育的高水平优秀教师。也就是说,对网络教育而言,教师仅教学、科研水平高是不够的。优秀的网络课程主讲教师,其教学科研水平高是前提,对网络教育学习对象的关注了解,对网络教育基本规律的学习研究,对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办学的基础条件,教育平台上所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网络教育的教学建设水平[8],资源体系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课程开发中存在素材冗余、缺乏连贯性和继承性等问题,势必无法适应网络教育中学习目标和教学思路的多元化要求,只有依据网络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对素材、知识、课件和教学目标的分离和整合,借助教学系统设计,才能实现以知识点为基础单元的资源建设。由于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大多带有提升学历的功利需求,且网络教育完全开放,完全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 因此,学习资源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在于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于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力。

(四)学习环境

网络教育学习环境主要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学习运行和师生互动交流的软硬件教学环境,是网络教育的基本支撑和活力所在。它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搭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承载了丰富的、可扩展的学习资源,支持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呈现有真实感、动态的教学情境,实施开放的、多维度的教学活动。这种网络环境下开展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地点、进程上的约束,让学习者能利用碎片时间,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它具有很大的开放度、自由度, 但同时也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要求。由此可见,网络学习环境所具备的优势对个性化的学习十分有利,但这些优势并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适应,并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建设与学生者自身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是支撑网络教育教学运行、实现随时随地高效学习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网络教育学习质量的基础。

(五)学习支持服务

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及教学对象的规模化,教学主体的团队化是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9]。这种有别于常规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在网络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复杂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为网络教育质量保驾护航。所谓学习支持服务就是学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指导帮助和交流互动。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习性支持服务和管理性支持服务两个方面。学习性支持服务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所提供的指导、辅导帮助和回复学生学习质疑的支持和服务,管理性支持服务主要指为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所提供的管理上的帮助服务和处理、解决学生的各种诉求和问题。学习支持服务是网络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手段, 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教育的学习质量。

(六)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学历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网络教育的学习评价不仅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标的基本手段,也是评判网络教育质量的基本观察点。网络教育的考核评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网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促使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经验、方法、能力、情感态度,进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效果。网络教育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10]。因此,网络教育的学习评价应从成人在职学习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学习评价体系, 既注重考核学习效果,也重视考核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保证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质量,从而有效地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提高社会公信力。

三、网络教育质量保障

建立科学的网络教育质量观,厘清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网络教育保障体系。根据网络教育的客观现状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保障网络教育办学质量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质量意识

众所周知,质量是生命,质量意识是网络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条件。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客观环境,受办学定位偏差的影响及某些现实条件的制约,诸多网络教育的办学主体对质量的重视远未上升到视同办学生命的高度。多年以来,继续教育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基本格局,以较为低廉的学费收入维持继续教育的运行和发展。许多办学主体更看重办学收益而忽视办学质量,这是制约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现实。尽管目前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仍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此,高校首先应本着对学历继续教育事业负责的责任感,端正办学思想,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自身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予以高度重视[11]。同时努力培育合作伙伴即各校外学习中心的质量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质量问题及需要采取的策略措施,并深入探讨提升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使质量逐渐成为网络教育的“流行词汇”。 从当前继续教育的市场大环境来看,网络教育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难以自发形成。如何提高全体网络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外学习中心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如何切实端正办学思想,把提高网络教育培养质量的目标追求贯彻到网络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这是主办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长期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

由于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有它自身的独特规律。健康、 持续发展网络教育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教育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实践工作当中遵循它的规律。遵循网络教育规律首当其冲的是任课教师,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熟悉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还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的特殊性和学习对象的现状与需求,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技能。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选聘环节开始抓起。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固然重要,但其对网络教育是否热心支持、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则是选聘的前提。其次, 要创造条件对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培训,要使教师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为学习者服务的思想,学习、研究网络教育,了解网络教育学习对象和网络教育规律,努力提高网络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进行职前职后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教师对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环境越熟悉,为学习者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到位。第三, 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和工作质量加强检查考核, 要有相应的约束奖励制度,形成有效地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三)提升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学习资源的核心,是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教育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设计的现象,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难以对学习目标和要求产生清晰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单调、枯燥的远程学习过程中容易疲劳,影响学习情绪,影响教学质量。所以, 如何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课程建设全过程中加强对网络教育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探索与应用,努力提高网络课程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就是当前网络课程改革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课程团队首先需要加强远程教育理念的学习研究,遵循网络教育的规律,以在职从业人员为对象,以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贴近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实际应用,合理地选择、安排学习内容, 提出配套的学习、训练要求,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本着尊重学习者和帮助学习者的原则,学习要求的表述要清晰、明确。在选择媒体策略时,要尽量摒弃长篇累牍的网上文本辅导材料,本着恰当、适用的原则,选择与学习内容、学生需求、教师能力相匹配的媒体表现形式,注重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还应注重根据课程中不同的主题或知识点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设置,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材料,不至于在面对大量冗余信息时无所适从,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挫伤学习积极性。

(四)完善学习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指导、督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为学生提供满足需求和高效周到的支持服务,落实具体的指导、督促和帮助措施,才能真正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12]。如何提升学习服务的水准,首先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重视学习支持服务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考核标准。提供满足学习者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各种需求的服务。同时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对象的巨大差异,学习服务方式方法要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得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一、学习策略不一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得到所需的指导与帮助,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要开展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快捷方便的咨询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把学习支持服务落到实处, 使得学习者在遇到问题的那一刻就能快速高效地得到指导与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健全考核体系

考核是质量的保障,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是控制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从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考核的长期实践探索来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比较适合成人学习特点和学历继续教育的规律。形成性考核属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动态的评价,就考核时间及频度而言,这是一种连续性考核,它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就考核目的而言,它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质量控制[14]。形成性评价便于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等,是继续教育领域里值得加大比例的一种考核方式。终结性评价属结果评价, 是评定学习者在某一阶段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它通过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种方式来评定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 把握教师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 给出教与学的效果评价。在当前的网络教育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终结性评价比例仍然是必要的、合理的,这是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和社会认同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从严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大力发展和持续创新形成性评价方式,重视向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学习评价反馈,加强在线题库建设,加强对辅导教师队伍的培训,使辅导教师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和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通过准确定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两种评价形式保持的科学合理的比例,并通过教学设计和新技术手段将形成性评价落到实处,以此推进网络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网络教育活力,提高网络教育质量。

四、结语

基础教育质量 篇8

问题:什么是教育质量?

除3位校长的答案是关于开展教育质量年的几点做法及几位校长没有提交外,收到的答案可谓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理解比较全面、有些思考的,更多的是比较片面或认识肤浅乃至模糊不清,实在令人遗憾。

一、有所思考,理解认识比较全面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德育、教学、体育、美育等质量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是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产品)的素质(质量)。学生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教育质量不单指学生学业成绩。

■让受教育者能够学以致用,掌握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并用在现实生活中。它的内涵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生存的能力。

■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学习。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

■首先教学生做人,然后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个性发展。(3)完成培养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是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

以上认识,由于现场解答限时提交的原因,难以要求其字斟句酌,表述完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感到一些校长对教育质量是有所思考、理解较为全面的,明白体现教育质量的对象是学生,明确“教育质量不单指学生学业成绩”,理解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特别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个性发展”。

二、理解虚幻,概念言不及义或空泛无物

■办好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是基础,中学教育是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是重点。

■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的工作方向和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

■教育质量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培养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

从以上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校长对教育质量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说教育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永远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话是没错,但对于这个话题的内涵明显缺乏认识。至于说“培养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则更是空泛无物。参加培训班的都是基础教育的中学校长,认为教育质量就是办好基础教育,一方面太过本位,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应该追求的质量没有思考。给教育质量定义为“小学教育是基础,中学教育是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是重点”则明显言不及义;称教育质量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当然更是言不及义了。

三、理解片面,重视部分而忽视整体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竞争、团结的品质。

■一是德育内容,二是智育内容。

■人的思想素质与知识技能。

■(1)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修养,文明礼貌);(2)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3)提高学生的集体、爱国观。

■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的文化水平。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质量和智力教育质量的综合素质。

■知识基础扎实,具备文化素养,普及面较宽。

■教学质量:(1)静态而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广义的。所传授的各科及模块的掌握程度,包括知识能力和过程。(2)动态来说,持续发展的各种精神、技能。

■教学质量。(1)文化基础知识(课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2)技能(运用知识技能,生活技能,人际关系能力)。(3)文化素养及内涵。(4)美学欣赏。

■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体现。

以上答案,明显反映出这些校长的认识和理解片面,忽视整体,只重局部。大多只重视德育和智育,如把教育质量定义为“一是德育教育,二是智育教育”或“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质量和智力教育质量的综合素质”等。为数较多的校长是将教育质量简单地归为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的校长则把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托条件之一———教师素质理解为教育质量。

四、思维杂乱,混淆条件与目标之别

■教育水平的高低,培养人才的素质,办学条件等涵盖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决定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校管理,教师水平,学校基础设施,学生学习的意识,只有加强这诸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提高。

■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要提高,如教学、学生的成绩、优秀率、低分率等等,包括的内容应该很广。

■包括教育的管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素养,教学质量,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良好的提高。

■学校有好的学风,教风;学生应好学,爱学。

■(1)提高学校办学资源条件,(2)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3)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师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人的要素: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物的要素:资金、设备等;管理要素:理念、制度、措施。

■学校管理,抓好校本研训。

■教学要多元化,有预期目标,培养合乎时代要求的人才,全面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以上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和理解,涉及办学的条件资源、学校的全方位管理以及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等等。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及教学改革,但它不是质量本身,只是质量提高的条件性保障,我们的校长多一些考虑管理没有错,但是条件也好,管理也好,改革也好,首先是要明确其目标指向,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追求,再好的条件也难以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学的根本目标。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基于对教育质量内涵的正确理解。最近两年,包括海南在内的一些省份都提出了“教育质量年”的目标追求。这充分说明政府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反映出社会对教育和学校的积极期待。认真研究教育质量,作为具体实施教育任务的学校校长清晰其内涵,明确其目标,十分必要。

透过以上校长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认识,不仅令人遗憾,更加令人忧心。校长是办学的责任人,政府为学校配置了师资和设施,靠的是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并通过对全体教师的有效领导和引导,对资源设施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热爱学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合作,成为有个性鲜明的兴趣爱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进而实现办好教育为人民宗旨。

用质量监测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 篇9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都是政府的责任,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忽略或放弃政府责任,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走向滑坡。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也应当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

但是,行政主导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包办一切,比如,举办幼儿园,从全国范围来看,政府所做的不到一半(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的幼儿园总数已达到16.67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1.54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9.20%。新华网2012年12月7日),而从一些地区来看,幼儿园则大部分是由社会力量解决的(如广东省,目前的公办园比例只有不到30%,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3年,公办幼儿园比例争取达到30%,新华社广州3月3日电)。而对于幼儿园质量提高来说,行政主导更不能由政府包下来,全国十多万的幼儿园,各省、市、区(县)上万、上千、上百的幼儿园,单靠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只能针对少部分园,而且只能是采用大规模运动的方式进行,对于大面积幼儿园质量的真正提高及持续发展,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应当看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在促进幼儿园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推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方面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公平享有受教育权渗入到学前教育领域的时候,当许多国家和地区关于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模式已经显现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一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标准缺乏对大多数幼儿园的指导意义,因而大多数园也就失去了规范办学的参照和追求发展进步的动力;二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在许多地方是公办的,这些原本就由政府举办的幼儿园又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有限的教育经费更集中地投向了公办幼儿园,加剧了政府资金与资源投入分配的不均衡,拉大了城乡之间、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差距。即使在民办园较多的地区,示范或等级园已经涉及到许多民办园的情况下,也有类似的问题;三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的出现加剧了择园的竞争,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的另一个制度上的缺陷是,一方面政府制定示范或等级标准(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同时政府又组织人去评估,最后再把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的工作成绩,这本身就是一种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设计。虽然一些地方已经让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从教育督导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教育评估院的工作,但评估的总体设计并没有改变,评估的方式与思路没有改变,因而并没有解决教育评估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为政府成绩背书的角色问题。另一方面,为追求政绩,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为追求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而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一些地方为了达到教育强市(强区)或教育现代化城市的指标,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采用定比例的方式,使这些地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虽然有明显增加,但幼儿园保教质量却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也许评估制度设计初时的出发点是想提高质量,但这些年实际运作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现时评估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那么如何在现有的行政主导下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呢?

一、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进行分析

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这个地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管理质量来衡量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通常由两大类要素组成,一是结构性要素,包括班额、师生比、生均面积、设施设备配备、教师工作年限、学历、工资待遇、日常经费使用等。这些要素是显性的,是幼儿园准入的一些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对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指标,这些要素的情况也基本反映了幼儿园的基本质量。二是过程性要素,它是指幼儿园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质量,包括了课程的具体实施、师生互动、幼儿发展和家庭参与等。这些要素是隐性的,它们是无法从表面现象直接发现的,是需要经过专业人员长期的跟踪,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学前教育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了一个地区入园幼儿数量和比例,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所提供的服务情况,如相关制度的制订、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和相关服务提供的情况等。

因此,关注学前教育的各种显性要素,尤其关注幼儿园的结构性要素和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些基本要素,并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监测、跟踪与管理,是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政主导下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并能产生真正作用的有效办法。

二、对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进行确定

幼儿园质量的结构性要素、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要素,都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情况。因此,需要根据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确定该地区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比如,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教师流动性;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配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数额、占教育经费比例;各年龄段幼儿的入园率;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制度与服务等。

确定了这些要素后,也就基本确定了评判一个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从行政管理角度来说,可以重点针对某些或某类要素进行跟踪管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促进该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前教育质量要素是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因此,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是可以变化的。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变化,当教育的总体发展有了改变的时候,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队伍质量要素,开始时可能只是确定教师的基本达标情况,如果在某个时期需要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可以对有关教师队伍的质量要素细化并进行跟踪管理,如教师的学历、在岗进修、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质量的目的。

三、对学前教育质量要素进行监测与管理

现行的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是标签式的,用等级标签表明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这是一种固态的质量评价方式,虽然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督导部门每隔三、四年都会重新进行评估认定,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标签式的评估结果只能是短暂的,无法对动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跟踪,因而难以保证持续性质量。

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不仅要关注结构性质量要素,也要关注过程性质量要素,但现有的评估所关注的只是短时间的情况,对于需要长时间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要素如此,即便对那些显性的结构性质量要素,评估往往也无法根据真实的情况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当一个评估团队集中在某个时段到某一个幼儿园时,他们要对其各种质量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给出结论。由于时间短,这样的评估往往更注重文字材料,而文字材料的造假又是目前评估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这种方式缺乏对结构性质量要素的全面的、在一个地区背景下的比较与分析,因此很多的评估结果是没有太多说服力的。比如,某个地区普遍幼儿园学位不足,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是超额招生,而评估时如果按照标准就会造成这个地区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无法达标,因此在实际评估中要么是不按标准进行,要么就是幼儿园隐瞒实际招生数,或是在评估期间幼儿园少招生。而对于过程性质量要素,由于不是长期跟踪的结果,因而其质量结论往往更经不起认真追问。

另外,由于评估是用标签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它只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作用,而对长期的幼儿园质量提升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效果。教育界的许多评估(如高校的评估,中小学的一些评估)之所以饱受诟病,其原因大概如此。而其他一些行业评估问题频频出现(如医疗系统),也充分说明评估并不是一个好的提高质量的办法。

改进现行等级评估制度的有效办法是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同时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1. 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

质量监测与示范或等级评估不同,它主要是定期(如一学期、一年或几年)对涉及幼儿园质量的某些或所有结构性要素进行持续的了解,从中发现某种趋势性的问题。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的师生比,能比较好地反映该地区总体幼儿园师生互动情况,而根据总体情况再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师生比情况,就可以大致掌握幼儿园的师生互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再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质量情况,根据总体情况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生均面积,可以更好地促进改善办园条件;而幼儿园教师学历、职称、在岗继续教育状况、工作年限等,是反映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情况的一些要素,了解总体和部分情况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的结构性要素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地区幼儿园整体质量的基本情况。行政部门通过对各种结构要素的了解和分析,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园的基本质量情况,发现倾向性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

而对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质量,也可以通过对一些要素进行跟踪监测,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分析某个地区幼儿入园情况,可以帮助调整一个地区的幼儿园布局分配;通过对一个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总体数额、经费使用具体项目以及经费使用涉及的人群等分析,就能较好地了解政府对于学前教育投入的效率;而对制度政策、行政与教研人员配备、在职培训等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质量监测的特点是它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幼儿园或指向某个区域的学前教育质量,行政部门不是通过给幼儿园或所管辖地区做标签来标明其质量情况,而是通过对质量要素的定期监测来发现某些趋势和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地区总体(或局部)幼儿园的师生比过高,就可以分析具体原因(教师配备不足或是因为入园幼儿太多),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质量要素监测是行政部门管理学前教育的手段,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前教育真正的质量提高,是行政部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是评估的结果。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角度上考虑,质量监测主要是针对结构性质量,即对结构性质量要素进行跟踪、分析与管理,而对于过程性的质量要素,由于它涉及到的时间长,专业要求高,则应当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让位于独立的质量评估机构。这样的质量评估机构可以是大学、专业研究机构,或是有条件的民间评估机构。它们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评估。但是,这些机构必须是和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参加评估的人员也必须与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各种评估结果只能用于行政部门深入了解幼儿园的质量情况,了解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深层原因,为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而不能把评估结果用来作为政府的成绩,或是作为行政部门表彰基层的依据,否则就会导致政府为了成绩而降低标准,或基层为了得到表彰而弄虚造假的情况出现。

2. 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所有的质量要素都是通过对幼儿园基本信息和学前教育管理的基本信息分析得来的,因此要真正通过质量监测来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一个重要前提是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只有信息公开,才能得到学前教育质量的相关要素,才能对质量的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的基本信息是不公开或很少公开的,除了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外,其他的信息公开很少,如幼儿园经费使用情况,玩具、设备及活动场地情况,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大部分信息不会对外公开,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逐级上报,也很难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而关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入园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等,公众更是无法知道。尤其是在目前许多地方大量民办幼儿园存在的情况下,涉及幼儿园基本情况的信息,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更是很少公开。这种情况下,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测,对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力促幼儿园基本信息公开,力促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基本信息公开,是真正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幼儿园是公共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因此,只要是经过政府审批举办的幼儿园,只要是涉及到一个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的基本信息,都应该向外公开,都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只有真正依靠公众,才能对其实施最完备和最有效的监督。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使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公开有了依据,也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政府公共服务角度,从基础教育角度,逐步推进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逐步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变成一项公众可以参与、能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的工作。

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基本信息的公开?如何让这种公开对质量监测产生有效的作用?一些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我国的香港教育局,其网站里关于幼儿园的栏目中,就有全香港所有幼儿园的基本信息。各幼儿园根据教育局所列项目,按照是否接受政府资助(香港分营利与非营利幼儿园,后者可以得到政府教育券资助),公开具体的基本信息,包括幼儿园园舍信息、招收幼儿信息、收费信息、日常经费使用信息、教职工工资结构信息等,其中一些信息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查的,如日常经费使用信息。再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的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所用数据主要由各国政府所提供,质量监测报告就是根据各国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

鉴于学前教育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在我国很少进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统计上报中的各种问题,学前教育的信息公开可以采用填报加抽检的方式进行,即幼儿园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部门上报基本信息,上级部门组织公众代表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抽查,确认其真实性后再进行公开。这一过程既是对幼儿园基本信息真实性的检查过程,也是幼儿园质量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因为基本信息包含质量要素,而抽查主要是针对质量要素进行的。

抽查由行政部门组织,但为了确保其公正,参加抽查的人员可以是随机的,可以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或是其他非学前教育系统人员。理论上说,只要关心学前教育、愿意参加此项工作,并且在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居住的人都可以加入。每年定期进行抽查,提前做好抽查人员的报名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公正。

当然,为了让幼儿园和公众对学前教育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幼儿园填报的基本信息可以是全面的,但抽检和最后的信息公开可以是部分和少量的,当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成为一项正常工作以后,抽检与公开就可以是全方位的。这样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就可以变成一项真正公众参与、能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

而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公开也要同步进行,并且相关信息要经得起公众的检查与质询。

最近,国务院召开会议,在以往取消了一批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76个评估表彰项目,尤其是一些带有收费性质的项目(中新网8月21日电)。其目的就是要真正使各级政府更好地把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遏制住政府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的冲动。

虽然幼儿园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并不在取消之列,但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角度上看,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以及涉及到教育的各种评估都应当逐步取消,代之以常态的质量监测,而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才能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这样一个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其中,教育的管办评分离,为改进学前教育的评估与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政府应尽快把评估的权力,把质量监测的权力交给社会,而政府的职责就是制订相关标准,公开相关信息,同时让幼儿园公开基本信息,用信息公开、用社会监督和独立的社会机构评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兢.追求卓越的学前教育质量[J].上海教育,2011,06.

[2].廖诗艳.质性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途径[J].教育导刊,2012,07.

基础教育质量 篇10

一、“教学质量”为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一) “高等教育质量”的学理内涵使然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具有广义性、实效性和相对性三重特性。其中, 广义性是指产品质量, 过程和体系质量;实效性是指顾客对于质量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 应不断调整对质量的要求;相对性是指不同顾客根据不同需求可能对于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由此,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 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了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 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了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 也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按照这一解释, 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 二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教育质量同样具有广义性、实效性和相对性。对高等教育来说, 前者是指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是指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总而言之, 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满足明确或蕴涵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 其结果不仅仅是人才, 还有创新的知识和社会服务, 其质量所涉及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同时, 高等教育质量不仅仅指活动结果, 而且包括活动全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的特性———“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属性和特征。可见, 培养人以及培养人的教学活动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实质不是“工具论”强调的社会服务, 亦非“知识论”突显的科学研究, 而是“人本论”坚持的人才培养, 即提升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内核。所以, “高等教育质量”的学理内涵本身就暗含了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二) 高等教育的本原目的是“培养人”

“人, 一般来说,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 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 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 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无论如何, 人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切教育活动最终都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 高等教育没有理由违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一真谛, 也没有理由违背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本原目的。那么, 旨在培养人的教学活动便理所当然成为贯穿高等教育过程的终极目的。这也意味着, 当高等教育科研功能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与教学功能这一“终极目的”的实现发生矛盾时, 必须奉行“终极目的优先”原则。学生作为“自在”且“自为”的理性个体, 只能被当成目的。高等教育质量若要折服人心、提高声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必须把终极关怀赐予学生, 使其摒弃一切急功近利和虚张声势, 真正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才应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三) 高等教育呈现出始料未及的新趋向

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呈现出许多始料未及的新趋向。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变化、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等均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质量评价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 学校内部资源紧张与外部需求扩张等矛盾也愈发突出。无疑, 这些问题的破解最终都要依靠教学质量作为底限保证。因此, 教学质量仍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依据。

二、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缘何空场

教学质量之所以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缺席和空场, 不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那样“受宠”, 既是高等教育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冲突表征, 也是至今无解的实践困惑持续存在的必然结果。

(一) 精英取向与大众取向:孰是孰非?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我国来说, 在现阶段更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谋略。而同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严重的教育经费短缺, 高等教育数量上过于乐观的增长和扩张, 也就自然引发了人们对其质量问题的怀疑和担忧。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 必须以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前提和基础。然而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上, 尽管我们一直加大力度甚至在教育经费使用上冷落基础教育、偏袒高等教育, 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经费的较大幅度增长、保证教学基本要求, 但是面对逐年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仍需加大力度的教学投入, 尤其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实习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那么, 巨大的经费缺口只能靠收取高额学费来解决。这种状况在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是不多见的。发达国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注入了大量资金, 民众收入水平较高, 基本上具备供养子女上大学的经济能力, 而且大学生在就学期间灵活多样并较容易找到临时工作, 自己筹集学费。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低工资、低收入制度, 一般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有较大困难。涌现大量下岗职工的情况下, 大学生找临时性工作、自己筹集学费更是不可能。某种程度上, 我国当前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社会部分群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此同时, 由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无限”下滑所导致的, 便是高校生源的应有质量无法保证。高校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应以一定生源质量为基础, 如果生源本就不适合和不适应大学学习特点, 那么这种教育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的资源浪费。这是在精英取向与大众取向的矛盾中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首要原因。

(二) 教学质量与学校层次:孰轻孰重?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现在已经基本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的阶梯结构。的确,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学校层次, 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不顾教学质量而单纯追求学校层次、无视学校定位特色而一味“拼命”升格, 以此迎合学生和家长择校时“重形轻实”的观念误区, 事实上却是利用学校层次的表面提升遮蔽和掩盖了教学质量的实质下降。必须看到, 学校层次的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身并无多少帮助, 反而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校层次的提升。当然, 我们不能忽视学校层次的提升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我们亦不能否认学校层次差异可能造成的“马太效应”对学校声誉的影响。但是对学生而言, 在他们大学生活中能够起到实质作用和重大影响的, 仍是其就读学科和专业的教学质量, 而非其他。在教学质量与学校层次之间这种“本末倒置”的盲目冲动, 也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

(三) 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孰高孰低?

我们承认, 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受到重视具有不证自明性。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由于科研管理通常以量化表现, 在技术上容易操作, 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在操作中定性成分居多、标准难以把握。故而, 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时, 我们极易误入重科研数量、轻教学质量的极端。时下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或为挤进“重点”行列的高校存在社会浮躁心理, 热衷“轰动效应”, 整日围绕和纠缠于力争更多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等繁杂业务中。当然, 这种争创一流的热情无可厚非。然而倘若如此, 大学教师们的主要精力已经不得不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积聚上。且不论所谓的科研成果是何等模样, 更为严重的是, 其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冲击和冷落。无论如何, 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与吸引力最终还是来自教学质量。舍本逐末的后果, 往往事倍功半。

(四) “鸡头”与“凤尾”:孰优孰劣?

无疑,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强大。然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目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师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教师队伍的流动呈现出“孔雀东南飞”都是不争事实。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行为倾向在教师队伍中, 尤其是优秀教师行列中比比皆是。更为严重的是, 教师流动所形成的“马太效应”对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发展已经形成重大桎梏。因此, 为了巩固教师队伍, 欠发达地区高校只能被迫“自产自销”, 实行内部小循环, 学术的“近亲繁殖”也就由此滋生。在这种情况下, 提升教学质量的努力必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五) 升学与就业:孰先孰后?

应该说, 大学生的精英色彩在我国当下已日趋渐淡, 接受高等教育的含意也已不是简单的本科毕业“万事大吉”, 继续考研亦或随即就业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选择。不容忽视, 扩招后来势凶猛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促发大学生群体对于就业前景的迷惘情绪,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其学业进程中的浮躁学风。“‘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差异的场域, 尊重这种‘差异性’, 并因此确立一种宽容的‘世界观’, 就是顺从和尊重世界的固有本性和法则;反之, 就是违拗世界的本性与法则。”事实上, 并非所有考研的大学生都是真正适合或有志于此, 然而面对高度的就业压力, 无论是被迫考研的大学生群体还是主动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的确对于“差异性”的尊重要远远淡于就业形势的外在逼迫。往日“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生形象已经被浓厚的浮躁学风和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非掌控感所取代。这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又一重大原因。

三、何以突显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一) 观念的变革:真正意识到“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观念是思想意识, 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而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正因如此, 观念变革对于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实质提升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如前所述, 教学质量无论如何都是高等教育本质内核的集中体现。如若一所高校丧失了教学质量作为底限保障, 就算其再有科研成就和社会服务资源, 也很难称其为名副其实的高校。当然, 诸如“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的口号和宣传“尽人皆会”, 事实上, 我们强调的真正的观念变革并不体现在对外宣称中, 而应具体反映在实践取向里, 即高校真正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行动取向。

(二) 氛围的创设:良好学风依旧十分关键

我们不得不承认, 当下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然不同往日, 其复杂程度和严峻考验都在与日俱增。但是即使如此, 对于高等教育的重大载体———高校而言, 良好学风的建设依旧十分关键。无论如何, 高校都要履行“培养人”的基本职能, 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氛围创设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为“场内人”提供一种能够从事某种活动的合适场所和物质基础以及意欲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场域”理论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对于“场域”这一概念, 布迪厄说过这样的话:“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 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 不能被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 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 而是在其中内含有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 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 这种竞争和策略的目的是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显然, 作为一种有力量、有生气、有潜力的良好学风是潜在的教学力量,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 评价的建构:教学质量的必要监督

评价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一种手段, 有助于确立国家宏观调控和学校自我调节机制, 并使这种机制不断完善。然而在谈“评价”色变的宏观背景下, 原本作为教学质量必要监督一种手段的评价变成一件不易之事。这也背离了“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使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测性、可比性, 尽量避免人为主观性”的评价宗旨。事实上,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并不以改变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实际状况为直接目的, “改变评价客体的活动”已经超出了评价的范畴, 其直接目的在于发现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与优势, 鉴别或诊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不足, 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和建议。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一种认知活动, 其目的不在于操作和行动, 而是通过获得客体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客观认识。

不可否认, 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是“人为”所难能比拟的, 但是作为教学质量必要监督的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势在必行的, 其主要功能体现在: (1) 测定功能。 (2) 诊断功能。 (3) 反馈功能。 (4) 激励功能。在提升教学质量过程中, 评价体系建构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第一, 实用性原则。第二, 过程控制性原则。第三, 发展性原则。第四, 科学性原则。第五, 方向性原则。第六, 动态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 2000, (1) .

[2][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朱红文, 孔德龙, 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53.

[3]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386.

[4]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43.

提升教育质量需遵循的教育理念 篇11

有教无类

什么叫有教无类?

释义一: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

释义二:人在教育之前是有类别的,有贫富,有贤愚,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就没有类别之分了。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并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各国都用法的形式来保护受教育者的权利。因此,教师的责任和道义使然,要求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是孔子提出的,它是教学的方法论,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性而教” 性别不同,差别各异。所以,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因龄而教” 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有认知发展四阶段说,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

因能力差异而教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故教师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因性格差异而教 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生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本身,既要“教人”,更要“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单纯教人知识的“教人”更重要。因为对教师来讲,单纯教人知识的“教人”往往只需要讲究“教”的方法和艺术,而“育人”除了要讲究育人的方法和艺术,更要重视感情的因素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端正教师对学生的根本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把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寓于对学生的关爱之中,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呵护,用爱心去启迪,用爱心去点亮每个学生的人生灯塔。因此,有人讲教育是一朵云呼唤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活动。事实证明:有爱就有教育,有爱就有教育的高质量。

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因此,我国一解放就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写进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其次指个体的特长发展,让每一个个体潜在的能力和特长都得到开发。从人的全面发展讲,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文化成绩的提高,还应是学生素质全面、综合的提高。因此,今天要求的质量提高是指素质教育的质量,指所有学科的成绩都要提高,学生的特长要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需要理念指导的。如何办教育?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笔者认为这便是教师追寻的基本理念和基石。

(作者单位: 重庆开县汉丰三校)

如何看待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 篇12

一、教学质量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不完全是教学部门的事情, 而应是全学院各方面都齐抓共管的事情。教学部门保证教学质量的执行部门, 他们是直接面向学生, 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前沿, 教学部门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教学部门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愉快的身心环境。

二、加强对员工, 特别是新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规模扩大, 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教学任务严重超过正常的工作负荷, 为此各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引进了大量的新员工, 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人员:一个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 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前者在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育, 没有职业技术的经验, 并且大学的管理和教育方式, 不太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质量要求, 这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技能方面和教育方面的培训;后者从企业工作过的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但由于从事的领域和企业的要求与从事的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差距, 他们需要加强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加强对这两类人员的职业技术和教育方法的培训, 加强质量意识的培训,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行为的引导者。老师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行为, 这需要老师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 这将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更能被企业接收。同时老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同时也是提供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高职教育的人才观, 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己任, 培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能为自己的人生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学生作为人才取向的标准。只有这样, 才能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劳动大军,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其次, 必须有一支师德水平高、业务水平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有优秀的师德, 只有自己有高尚的情操, 才能于有形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把学生培养为真正的人才。只有教师爱岗、敬岗、无私奉献, 才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这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多种多样的师德师风活动如演讲、辩论、竞答、论文等更能强化优秀的师德意识。合理的师德师风考核、评比、奖惩则是建立优秀的师德师风的必要手段。

再次,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建立必要的传、帮、带体制, 不仅做到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 也发扬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互通互学, 不仅保证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 也保证新旧知识的交替衔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比武, 教学竞赛, 促进整体教师队伍的上进心。

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 激励教师自发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开展系部内、系部间的公开课、学术交流, 使教师看到自身不足, 学习他人长处。要提供各种进修、实习机会, 使教师不断的接触、学习先进的知识、前沿的科学, 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最后,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条件, 特别是职业教育, 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要强。而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现状是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大多数教师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知识的积累, 这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今后我国要加大这方面的培训, 或学校有条件地创造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的机制, 以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招生的对象来看, 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高等学历教育挑选以后的学生, 学生素质相对较差, 学生的认知能力、反映速度可能相对慢一些, 这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要有不同的要求。

首先,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 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借助现代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喜欢上网, 引导和鼓励学生借助于互联网进行学习, 这既可以解决学生整天上网影响学习, 同时又学习到更多知识。为学生建立专业网站, 将网上收集的与专业相关内容放在网站内, 并将各种专业比赛信息放在网上, 鼓励学生参加比赛,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 应该完善优秀学生的评估体系, 加强对学习有进步学生的奖励, 让他们对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通过组织成功校友介绍成功经验, 通过专题讲座让学习了解行业的发展形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 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技能的培养, 这就需要花大力气提高实践性环节的教育质量, 这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

1.健全各专业的实验实训环境。

我们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完善、健全各专业的实验实训环境, 设法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建立与职业环境尽可能一致的实验实训环境。

2.加强实验实训辅导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实验实训辅导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简单的说是一种双师型的队伍, 但这在实际的岗位的人员会存在一些问题。学院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实验实训辅导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3.改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大部分是一种验证型的实验, 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没有很好的帮助, 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 将相关实践技能的培养分解、融合到各个实验中。

4.改变传统的实践环节的评估方法。

传统的实验实践性环境的评价是按结果进行评价的, 这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技能的培养, 这就需要改结果的评价为过程的评价。

五、完善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需要大量演示职业训练的过程和职业方法的设计, 与普通的教学相比, 更需要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 网络营销设计等。这就需要学校完善教学设施, 为教师提供较好的教学条件。教师也要主动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避免“一根教鞭走天下”的局面, 提高讲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晓铭.对学生组织有效管理的思考.天津滨海高职教育, 2007, 3.

[2]沈春英.以人为本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江阴教育, 2005, 7.

上一篇: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下一篇:负荷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