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招生考试

2024-05-29

教育招生考试(共12篇)

教育招生考试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中发[2010]12号) 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 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等。仔细观察会发现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几乎都提到要进行招生改革。始于2007年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 目的是积极探索引导高中毕业生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分流,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样化招生机制。为此, 各省区和示范院校都在大力推进单招改革, 核心内容还是招生的考试改革, 考试命题的改革因此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 国内有关改革与存在问题

各省区单独招生考试模式不一样, 从组织方式看大致有两种:一是各试点院校单独组织命题考试;二是相近类型的几所或多所院校抱团联合组织命题考试。考试科目内容分三类:一是“文化基础+专业基础”, 一般设3-5科目 (即社会上所称的“小高考”) ;二是“文化知识+职业技能”, 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加技能测试或面试;三是“文化知识+职业素质”, 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加上面试。尽管在自主命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评卷、自主划定录取标准、自主录取考生等方面的做法一样, 但考试内容与方式以及操作管理不一样。从有关统计看, 超过70%的院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考试方式, 本质还是小范围内组织的“小高考”, 内容、方式、方法都缺少高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特色性与创新性, 试题涉及到社会环境、个体身心状态、价值取向、教育规律、个体发展因素等多因素相关的不多, 而以检测考生的多元智力、职业素质、成才就业与职业发展论等为主的核心内容几乎被忽略。

2 命题的改革依据与内容

国外有关各种智力评价、情商评价、职业素质评价、学习能力评价、职业潜能测评等方面的应用相对成熟一些, 其中许多有关职业素质及潜能的测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使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招工测试, 但用于升学考试的检测评价却很少见。其中智商涉及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 将之具体为数字、空间、逻辑、词汇、记忆等综合能力去设计相关检测点, 结合生源实际情况和学校选择需要, 重点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理解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命题。情商方面的检测维度更加复杂, 我们可以将测点主要落在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能力等方面, 具体包括性格、意志、情感、社交等因素, 主要考察考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等素质。学习能力是指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含认知能力、自学方法、自学习惯、自学活动的自我调控等要素, 主动驾驭自学过程, 独立计划, 独立思考, 独立行动学习, 并会进行反思是其中重点, 命题关注其求知欲强、态度端正, 方法得当、习惯良好, 善于钻研、富有创新等方面。而职业潜能的内涵过大, 很难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内检测出来, 设计这部分考题时借鉴了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的相关内容, 重点检测考生对应自己的职业倾向所具备的基础职业能力与素质。

3 试题组成与结构研究

每次考试的试题组成都是依据上述理论与命题内容研究的结果进行设置的。先是设置好试题结构大纲, 然后再按照每个结构块的预设大纲按要求进行命题, 每年根据考试的结果分析进行不断修正内容和题量, 临考前使用考试软件按照试题结构生成三套试题。每年的试题结构有所调整, 调整的依据是上一年的考试结果分析和专家研讨会的结论。表1是笔者所在学院在2009年的单招考试命题组成内容。

4 试题应用的效果与思考

通过对2009年和2014年考生考试成绩分析 (详见图1和图2) 可以观察到单独招生考试改革的成效与存在问题。连续六年六次的单招综合素质测试, 从第一次3个专业试点发展到第六次的52个专业试点, 招生指标从第一次的200名增加到第六次的1500名, 考生人数从144人增加到8567人。

从图1可以看出, 四条图线在60分 (折算) 以下的考生比例较少, 大多数分布在60-85分之间, 说明题目总体难度偏小;另外, 85分以上的学生几乎为零, 说明部分题目难度偏大。

从图2可以看到, 各分数段考生比例完全呈正态分布, 成绩分布均匀合理。其中超过160分 (折算百分制为80分) 以上的考生比例少, 占总考生的0.56%, 说明部分题目难度偏大;分布在110-140分 (折算百分制为55-70分) 之间的比较多, 占考生人数的68.23%, 100分 (折算百分制为50分) 以下的考生占15.18%, 说明题目总体难度正常;各分数段考生比例呈正态分布。从100-150分 (折算百分制为50-75分) 考生的主体构成看, 试题的分度和难度处在正常范围。

5 结论

考试基本上达到了预定检测的区分效度, 测试成绩完全可以作为录取考生的依据;曲线的正态分布比较稳定, 且不断正态分布均匀合理, 说明考生的成绩分布基本正常, 尽管低分段和高分段曲线陡度有差异, 但成绩居中的考生占主体, 每次录取考生的分数线在正常结果之内, 由此可以判断测试的信度可靠, 控度达标;图形的曲线走势比较顺滑, 各段的正态分布很均匀, 这表明试题的区分度基本合理, 因此试题设计很成功, 每年的招生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结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以这种综合素质测试取代文化考试, 不考文化科目, 这是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 但文化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尚未清晰之前通过这种方式招到的学生是否适需对口、是否会招到“无文化”的大学生等问题亟待更深的实践去解决;而启用智商、情商、学习能力和职业潜能等方面的试题去检测考生的综合素质, 对应每个维度设计有效的试题是取得突破的关键, 其成熟度、效度与信度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使用这样的试题考试招生, 录取的结果是否达到目标要求, 仍需单招学生与普招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成才的比较研究数据支撑, 核心的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践检验。

摘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实施单招考试的方式很多, 但大都以“小高考”为主, 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单招考试命题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命题依据与内容、试题结构与要求、试题应用效度的实例分析及改进思考等方面进行实践性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单独招生,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命题研究,国家示范院校

参考文献

[1]张仲明, 李红.学历能力理论研究述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版) , 2004 (04) .

[2]蔡笑岳, 向祖强, 庄晓宁.当代智力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向[J].心理学动态, 2004 (06) .

[3]王玉香.谈情商培养与素质教育[J].青少年研究, 2001 (04) .

[4]秦月.智力研究新说[J].世界博览, 2009 (01) .

[5]董雪.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 2011 (03) .

教育招生考试 篇2

1、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 低碳经济2政府是低碳经济的强力推动者和倡导者。

3、低碳经济实质是 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无碳开发。

4、氢能属于二次能源。

5、低碳经济之两低是指节能和高能将、碳捕捉与储存。

6、《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

7、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流程。

8、《2008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迹量2.1公顷是国家生态承载力的2.3倍。9《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 指出,人类在从根本上,很大程度。丧失。10、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11、中国利用风力发电的规模表述正确的有不选中国是2009年世界风电增速最快的国家。

12、下列哪些方面说明“地球不能承受之重”? 全选

13、低碳经济的特征是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14、属于《哥本哈根协议》内容的是不选气候变化是我们当今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15、属于气候变化公约的有全选

16、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全选

17、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模式的共识有

不选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间接手段

18、从微观上的物质流过程来看,低碳经济包括哪些方面的经济活动?

不选在经济过程的对比环节,要

通过化石能源消耗相对于经济增长弹性系数..........19、以下属于低碳能源的是全选

20、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有不选过度依赖

21、通过提高能将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正确

22、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已实现。错误

23、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通常达到地球历史背景速度的 10000倍。错误

24、《哥本哈根协议》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消除贫困...........对可持续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正确

25、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快速绝对低碳,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可能。错误

26、美国是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错误

27、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正确

28、《千年秣系统评估》指出:2000—2050年间,预计另有10%—20% 正确

29、发展低碳经济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市场动力。正确 30、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每年煤炭产量与消费量占全球40%。正确 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试题答案

1、人才权益是人权和公民权的一部分

2、根据加里。贝克尔的观点“迄今为止”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资本形式

3、“科学发明以及机械和艺术、富兰克林罗斯福

4“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的天赋、、、、”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

5、对创造性活动进行鼓励并推动创新成果的扩散和传播的是 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6、在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中,科研机构人事关系的变迁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7、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的措施不包 括兼职兼薪

8、以下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是 公务员

9、公民的 实有权

差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导致公民实有权差异的因素是 禀赋、成就 的 11、人才权益的基本内容

ABCD

12、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的主体

ABCD、劳动法规定、、、、、、、、平等协商确定

ABCD、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ABCD 15、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的方式包括

ABCD、专业技术人员权力包括

不选自由平等权

17、科研管理的公正性表现在不选科研成果分享的公正性

18、对专业人员权益保障的总体评价应从

方面考虑

不选对系统内上下级及同级人员的权力分配 和满意程度

19、人才权益保障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不选现代经济基础

20、人才权益、、、、、含那些规律的要求

不选科研规律、实有权力是生而俱来的权力

×

22、人才权力是一种让人凌驾于其他公民的特权 ×

23、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完全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收益

× 24、对课题申报公正性的评价不存在地区差异

×

25、法定权力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而享有的包括民事、、、、、√

26、按照个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给予相应回报、、、、、、√

27、通过人为的社会等级安排和特殊的政治设计、、、背道而驰

28、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权益保障需要完善基本制度

29、权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利益 √

30、鼓励后天成就因素导致实有权利差异

试题不变,考试的时候可能顺序有变动。不保证全 100 分,但保证能达到 90 分以上!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释放改革红利试题答案

1.(3 分)在投资体制改革中,(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确认。

2.(3 分)(建设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3 分)对于农民工问题,下列解决思路中错误的是(进城农民工土地收归国有)。

4.(3 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 2020 年我国应............成果不包括(物价水平控制在 2008 年的水平)。

5.(3 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6.(3 分)下列各项措施建议中,不利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是(实行资源无偿使用制度)。

7.(3 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8.(3 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9.(3 分)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化结构)。

10.(3 分)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是(提高关税水平)。

11.(4 分)我国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不选资金不充裕)。

12.(4 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国不能再以粗放的方式发展经济,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选)。

13.(4 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评体系,..........,要加大哪些指标的权重?(全选)

14.(4 分)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有(不选加强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力)。

15.(4 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政府需要推进开展的工作有(全选)。

16.(4 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7.(4 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应包含的制度有(全选)。

18.(4 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有(全选)。

19.(4 分)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有(全选)。

20.(4 分)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政府需要........(不选增加税收项目,提高基本税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1.(3 分)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助于让广大农民..............享现代化成果。

错误

22.(3 分)目前,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三重任务的叠加时期。

正确

23.(3 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正确

24.(3 分)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四化同步,体现产业支撑、就业优先的城镇化。

正确

25.(3 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政府的决定性作用。错误

26.(3 分)十七大推动设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十八届三中全会.............组进行了重新改组。

错误

27.(3 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平和效率。

正确

28.(3 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正确

29.(3 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正确

30.(3 分)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要减少顶层设计,...........,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错误

试题不变,考试的时候可能顺序有变动。不保证全 100 分,但保证能达到 90 分以上!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试题与答案

、舆论引导、榜样激励、恶行批判和同等评议.....................是对(完善评价机制)的正确表述。、科技工作者做人做事有着内在的才华作用,.........对科技道德的(教化和示范功能)的表述。、报奖成果在进入评审领域之前..................的异议形式是 报奖前异议。、以下专业技术人员与技术职称对应正确的是 工程系列的工程师。、科技伦理主要是规定 科技的价值与社会规范。

6、科技伦理的调节功能是具有以善恶为标准,通过 评价

赞同

劝阻

沟通 等方式。。。、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其职业是有一定的 专业知识基础 并有

较高专门知识和技术 的人员。、2001 年中国科学院............公布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便于发挥规范自律的作用。、科技偷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涉及到科学家的道德问题,属于 规范伦理学。、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是知识和技术的主体,.................,也必然是 道德 的承载者。、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有

不选协助学生完成学术研究。

12、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本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针对专业技术人员道德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是

不选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学历水平、科技道德的作用是

正确作案是

不选有利于促进科技工作个人名望。、科技道德规范的内容包括

全选 16、科技道德的功能包括

全选

17、专业技术人员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是

不选法律约束过重

18、职业道德是各种职业群体及其从业人员在从事正当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不选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的总和。、医学工作者伦理规范内容有

全选

20、以下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范畴的是

全选

21、科技道德以科技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为其形容内容。正确

22、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正确、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也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情感动力。正确

24、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正确

25、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职业划分和人事..........,它泛指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正确、追求真理是科学活动的目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真诚的品质,能发现真理和维护真理。正确

27、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不造假,诚实对待自己和别人是一切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正确、专业技术人员都有专业技术但是没有技术职称。错误

教育招生考试 篇3

《意见》强调,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意见》要求,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

此外,《意见》还就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保障能力、做好宣传引导等提出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

教育招生考试 篇4

教育招生考试工作是一项具体性、事务性的工作, 工作的任务由教育部-省-市-县-考点逐级分解, 越来越细致而微, 产生了大量的中间环节。同时由于业务数据量大, 操作程序繁多, 导致手工模式下的工作劳动强度高、效率低、易出错。

近几年来, 由于教育招生考试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 考试管理工作的数据信息和统计分析对制定教育管理决策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传统的考试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考试管理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而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繁琐的考试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 使考试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通过计算机科学有效的管理教育招生考试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更好地为社会、学校和考生服务。

2 教育招生考试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 是提高管理效率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信息技术在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 有助于建立起高效灵敏的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综合性, 最终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教育招生考试管理就是对报名考生的综合信息进行分析, 统计考场及试卷、考试工具需求, 按照既定规则编排考生座次, 随机安排监考人员, 组织考试选拔人才。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招生考试考务管理, 有以下几个优点:

2.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招生考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时间紧、工作量大、时间性强。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考生基本信息和成绩数据, 组织考试实施, 改善了传统的手工管理,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大大提高教育招生考试管理工作效率, 并便于教育招生系统各部门相互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 拓宽了考试信息发布渠道, 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网上查询考试成绩、录取动态。方便了考生, 严密了管理, 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有利于遏制违纪行为

考风考纪是教育招生考试工作的生命线。为保证每次考试组织任务顺利完成, 各级考试机构制定了许多相关措施。利用计算机随机编排准考证号, 并按准考证号顺序安排考生座位是一种理想的办法, 能从客观上防止或减少考试违纪行为的发生。由于采用现代技术进行考试和管理, 可以减少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使考场安排、阅卷、登分等差错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2.3 有利于提供科学高效的统计分析

教育工作决策者、研究者和管理者要想做到纵观全局, 了解考生答题情况和题目类型难易度, 继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教学科研和命题水平, 就需要对大量的考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帮助, 才能建立高效灵敏的考试管理信息系统, 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可靠性。

3 教育招生考试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保证

3.1 统一教育招生考试的技术标准

标准化处理是考试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带来高效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招生考试管理中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转化成能够识别的数据, 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这是考试管理工作计算机化的共同的准则, 是达到高效高质完成各项任务的保障, 应逐步规范每个考试项目的软件模式和技术标准。

3.2 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考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至关重要。为适应现代教育招生考试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的新形势、新特点, 招考部门应对各项工作制定严格、严密的规定和条例, 制定具体、量化的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涉及到考试、命题、评卷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从而使管理监督者及对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规范化操作, 从而使考试管理系统得以正常运行, 为做好考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加强资金、物力和人力的配置

虽然教育招生考试实行的是政策性收费, 但这些收费项目都是行政性的, 其收费标准都较低, 没有完全体现其价格价值规律。所以, 教育招生考试工作从较大规模的考试项目来说是微利性的, 许多规模较小的考试, 如少儿英语等级考试、书法等级考试等, 一般是收不抵支。要实现考试信息化管理, 还需要寻找多方面的投资渠道。同时, 必须配备专职的教育招生考试计算机管理人员, 不仅需要懂得考试管理的业务知识, 而且还要有很强的计算机专业水平。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计算机技术的大力普及, 信息技术在教育招生考试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王琳.网上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5) .

[2]刘建炜.等级考试网络环境建构及优化策略研究.教育探究.2010 (3) .

[3]马颖, 唐文胜.考试系统安全环境的优化.计算机与现代化.2002 (7) .

教育招生考试 篇5

2018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考试要点:《教

育法》

2018云南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为了让各位考生在2018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的备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今天楚雄中公教育为各位考生分享2018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考试要点:《教育法》;更多教师考试备考资料请查看云南教师招聘资料库;

一、考情介绍

法律法规这部分知识点的考察形式只有一种即:单项选择题,总分值在16分左右。具体考察方式如下:第一,对具体的案例进行相关法律条文的细致考察,尤其爱考“学生伤害事故谁承担责任”这类题;第二,考察法律原文,以挖空的方式考察法律法规的重要知识要点,这类题通常涉及相对较少。总的来说,法律在考试中占分比值不高,但却是必考点内容之一,且有一定的难度。

二、知识点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1.时间: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chuxiong.offcn.com

2.地位:是教育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3.确立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针:《教育法》确立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教育的地位】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八条 【教育与国家利益】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二章 教育基本制度

第十九条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三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七条 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chuxiong.offcn.com

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四章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五十四条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三、模拟训练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我国对于教育的总体发展状况描述正确的是()A.超前发展 B.滞后发展 C.优先发展 D.均衡发展 【答案】C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chuxiong.offcn.com

【知识点】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法 【难度】★

2.《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的活动。

A.国家教育活动 B.教育法律 C.教育法规 D.国家教育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法 【难度】★

更多云南楚雄教师考试信息关注楚雄中公教育信息网

浅析考试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应试考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0-01

一提“应试教育”,有人就认为一无是处。我真想不通,如果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是完全的失败教育,那么,我们国家怎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哪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大显身手?诚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有它碍于教育发展的一方,但也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我们怎能彻底否定呢?我相信,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大多是“惟有努力,才成大器”的应试能力较强者,对“应试”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对“应试”的分析要从实际出发。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考试,在我国,律师、会计师要考,硕士、博士生要考,公务员招聘要考,公司招聘也要考,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能行吗?应试应该是竞争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个人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取消考试,而更需要关心教什么、考什么、怎么考。而这之前首要问题是理清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其中必然包含着应试的许多成分。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范围广、一个范围小。如果说过去的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不能说它是完全错误的,而是我们在一个狭窄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施教。

教育与考试是相伴而存在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不论是私塾式教育还是公共学校式教育莫不如此 。考试是教育的督促手段和检测方式,取消了考试,教育也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关键不在于考试本身,考试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最关键的在于教育和考试的内容。人们对考试之所以持否定的态度,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我国目前的学校考试制度,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目前我国学校的考试制度,其显著特点是选拔性。高考作为选拔考试不同于形成性或终结性的水平考试,它具有为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选拔功能。但它年复一年的进行,构成教育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考也含有选拔的成分,其竞争的剧烈程度不亚于高考。高考、中考同学校教育连成一体,对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导向的功能。因此,形成了各类学校的考试都围绕着选拔的需要,层层选拔。这种选拔考试使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都严重存在应试化的倾向。

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病之一,是不适当地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各类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分夸大了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成绩的惟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就是应试教育弊端的生动写照。

应试教育弊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校内考试的异化:不区分校内考试与校外升学考试,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完全按校外考试的要求来规范校内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的错位,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测量内容上严重偏倚,一切围绕升学考试的内容运转;测量水平盲目仿效升学考试;测验题型上盲目模仿升学考试;考试形式也模仿升学考试等等。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校长、教师则长期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应付考试。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各类学校都掀起了题海战术,各种试题训练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目前学校学生的大题量训练未必就是提高了社会所实际需要的能力,充其量是提高应试能力。

三、改革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不断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我们要加强研究考试、改进考试。关于改革考试大体可从如下两大方面作努力。

一方面,改革升学考试,使之更有利于素质教育。要对中考和高考的内容、形式、功能和作用,从政策、法规、技术、方式和方法上研究如何消除和限制中考和高考中不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消极因素,发挥它的积极导向作用,使之成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

另一方面,树立科学的校内考试观,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校内考试体系。这种新的校内考试体系的特点有:在评价机制上,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新机制;在功能上主要是对教育过程的反馈、对学习困难的诊断以及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检查;改变那种只看学生学业结果的单一性评价方式。考试评价要成为学生认识和教育自己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一种反馈促教的方式;在考核内容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课程改革的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应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力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品德等进行有效考核;在命题上应多采用主观题型,加大综合题型的比例,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思考创新;在考核形式上,优化各种考核形式的组合和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如开卷、闭卷、口试、竞答式、自评他评等。

谈素质教育与考试 篇7

一、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现代教育观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还是为了育人?为了选拔,还是为了发展?这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从现代教育观看,考试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无论是考试的导向功能、改革功能,还是鉴定功能、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考试并不是用升学指挥棒、用分数去限制人、压抑人,不是阻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应是运用科学的质量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考试已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功能,而要冲破传统考试思想的束缚,突出和强化考试的教育功能。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整体性观念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学生也是一个多素质的结合体,学校的考核、评定,则局限于学生的学业与品德,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质量的实际。所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纯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现代考试已从过去单项考核转变为从整体出发,运用多指标的综合,这就要求:首先,确立整体观念,把教育系统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学生也看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其次,从整体和部分中研究目标和界定,教育目标的选择、研究、设计和分解等一系列活动都从整体着眼,分解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指标体系;再次,从整体出发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的评价;最后,对各个指标的结果,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步骤进行综合,把握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出发的多指标综合,可以克服过去单项考核把本来是完整的学校或学生对象,分割成孤立的部分所造成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的弊端,可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性所形成的忽视社会开放性的缺陷,改变几个单项成绩优秀而总体并不一定先进的状况。

三、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主体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象的主体性,重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自我,使被教育者成为主体。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被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和主体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难以实现。在学校里离开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合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还必须把握住创新的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大量科技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人们发现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自主性,因而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那么他所从事的将是没有灵魂的育人的事业,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

四、素质教育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考试

生活就像一本书,既然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开启,那么在这之后,一定会有更多更多的知识等待着你去发现。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都是你必须经历的,而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所以说生活中的考试往往是无形的。教室里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生活中的考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习惯于标准答案的人必定思想封闭、缺乏创造性、不能容忍多样性。这种人走上社会必定显得呆头呆脑,没有竞争力,缺乏创造性,高分低能。生活中的考试却常常需要自己出题目,各种各样的考试在增加学生知识量的同时,却也可能强化了学生的被动性,使学生只善于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而不善于自己提出任务,提出课题。生活中的考题已知条件是不充分的,需要自己去创造。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考试生活化,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知识。让每位学生把不同的生活体验、看问题的独特视觉带进课堂,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现实敏感度,彼此分享智慧,提升认识水平。所以我们应转变学校的考试思想,走素质教育之路,使学校的考试适当地向社会的、人生的考试靠拢,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高自己。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成本分析 篇8

有人把制度成本依次划分为:制度的设计与创生成本、制度的运行成本、制度改进与变迁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等[2] 。每一项能预期带来收益的制度安排都需耗费成本, 但由于不同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 它们对某一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最终都要落实到成本预算上, 不存在没有成本的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也不例外。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属于国家法律规定下的强制性制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 就制度成本构成而言, 教育考试制度成本可以划分为制度生成成本、实施成本和机会成本;从成本承担主体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一、教育考试制度成本的构成

(一) 教育考试制度生成成本

教育考试制度生成成本也就是制度创立成本, 教育考试制度创立成本是制定制度时产生的规划设计成本、实施组织成本和摩擦成本。

(1) 教育考试制度规划成本包含调研成本、计划成本等。

调研成本涉及到对调研对象的考查。这主要指该项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所涉及到的学生、所学课程以及招生数量等。以高考制度为例, 会涉及到同一省 (市、自治区) 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设置情况。计划成本涉及到制度设计本身的计划成本, 还涉及到课程规划成本, 因为课程规划是与考试相对应的, 课程规划的改变就会引起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变。

(2) 实施组织成本, 包括组织建立成本和组织考试的成本。

我国教育考试组织建立成本是与教育考试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相依托的。四级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机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下级各省 (市、自治区) 考试院以及地市和县级招生办公室。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实施成本也不同。在国家教育机会市场中所对应的教育考试制度的制定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考试组织机构, 属于全国性的国家教育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高考和大部分自学考试的制度、资格考试制度由省 (市、自治区) 考试院第二级考试机构制定, 中考制度是由第三级教育考试机构地市级教研室等机构制定。一至三级教育考试机构不仅有不同教育考试制度的制定职责而且要承担相应考试的行政监督管理, 所以既有制度制定的成本又有组织管理实施的成本。第四级考试机构县招生办公室只是具体实施考试活动的组织机构, 不具有制定考试制度成本, 只发生考试实施成本。

(3) 摩擦成本。

摩擦成本是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成本和制度变革及其变迁造成的损失。按照樊纲的观点, 制度总成本 (TC) 等于实施成本 (IC) 加摩擦成本 (FC) [3]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中的摩擦成本是由“改革阻力”而引起的损失。这种损失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 一部分人为了不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阻挡改革既有的不合理的制度, 造成教育不公平。例如, 高考制度中的一些违背教育公平的加分政策, 考生某些身份差异造成的录取分数差别等。

其次, 改革进程开始以后, 也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各种各样的抵抗, 造成种种损失。对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 有来自利益集团的和同行业的既得利益保护。典型的例子如重点学校省部共建过程中, 招生名额的分配问题, 体现了利益的博弈, 存在着教育资源与教育权力寻租现象。比较分属各地的全国重点大学近年来招生名额分配情况, 可以看出重点大学普遍存在招生属地化现象。司洪昌对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现象做了实证研究:全国大致呈现出四个梯度的差异, 不同的地区处在不同梯度的层级线上。北京位于第一梯度, 天津、重庆、陕西, 东北地区处于第二梯度, 上海、江苏、湖北处于第三梯度, 而山东、浙江等处于第四梯度。作为第一梯度的北京重点高校, 本地招生比例维持在10%左右, 最高没有超出15%的比例;天津、重庆、陕西、东北地区的重点大学本地招生比例大部分在30%上下浮动;上海、江苏、湖北地区大致处于第三梯度, 对当地招生的比例一般维持在45%上下;招生本地化最严重的是重点大学较少、但人口众多的东部大省区, 如浙江、山东、广东等地的国立大学的招生属地化现象已经接近或超出了60%的比例, 处在第四梯度线上[4] 。重点大学招生属地化会给基于教育公平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带来重大阻力, 教育部要求各部属高校在属地招生计划比例一律不得提高, 超过30%的应逐步回调至30%以内[5] 。这种强制性制度要求使得地方保护主义式的自身利益集团的抵抗在逐步消弱。导致这种属地化的原因主要是合并共建和权力腐败等。

大学合并加强了重点大学属地化。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部属高校, 都曾合并过一些地方高校, 致使地方生源比例随之增加。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地方大学走向重点大学中的招生考试制度的路径依赖行为。但是作为合并后的重点大学面向全国招生, 逐步减少属地化招生才是提升重点大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本地利益与全国教育资源的均衡是合并大学的局部与全局博弈的结果, 体现在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上就是招生名额分配的不均衡。

权力腐败导致重点大学属地化。权力腐败在招生考试中主要体现在高校招生降分的分数市场化行为。高校招生有几类降分录取:一是定向生, 省属院校可按规定的录取线下降20分, 收费少则1.5万元, 有的重点名校高达10万元以上。定向生并不定向, 已是公开的秘密, 可这种指标仍一年年由有关部门郑重下达。二是“二级学院”, 各校收费标准不一, 大体3-8万元不等, 录取线则按生源多少而定, 可以降100分甚至更多。三是“专升本”, 收费一般在1万元左右[6] 。

共建大学的招生补偿导致重点大学属地化。在共建大学中由于地方政府出资办学, 使作为招生考试制度核心的招生名额有了交换的空间。大学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短缺与地方政府共建, 使得作为教育公平资源体现的招生名额在共建中寻租, 这样大学为了克服教育改革的阻力而用教育考试制度资源进行“补偿”, 这也是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一种特殊的成本支出。这些“补偿成本”与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而形成的成本之间, 存在着一种颇为复杂的正向关系。比如, 地方教育经济资源补偿增加, 名额分配的不公正性增加, 其他省招生名额减少, 基于教育公平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时间延缓导致改革成本增加;所以地方共建补偿经费越多, 重点大学招生属地化倾向越明显,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成本就越大。部属院校二级学院也是地方政府与之共建的结果。只是这种共建地方政府是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和部属院校的品牌相结合形成的产权不明晰的组织形式。在这种二级学院中也存在一种隐性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补偿成本。一方面, 名校有教育制度对大学自立的约束, 二级学院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本部的教育资源, 影响本部办学的知名度与品牌;另一方面, 又有实现局部利益的冲动, 即通过二级学院的招生名额扩大和学费增加扩大办学的经济效益。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摩擦成本。

(4) 教育考试制度实施成本也称制度维持成本。

教育考试制度实施成本包括招生考试制度宣传成本、考试制度执行的监督成本和奖惩成本。招生考试制度宣传成本除教育考试机构的文件、网站宣传以外, 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考生、学校和家长。考生通过购买《考试说明》和《招生填报志愿指南》等资料费用、上网费用承担了招生制度宣传费用。考试制度执行的监督成本, 体现在组织考试的相关机构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18号, 执行时间:2004年5月19日) 或地方法规等教育考试法规规定的教育考试违规、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罚成本。从《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可以看出教育考试机构和相关执法机构的几种处罚成本。一是行政处罚成本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 , 对考试工作人员、考试组织的行政处罚以及对学生考试机会或考试资格取消的处罚成本;二是刑事处罚成本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 , 追究相关违法主体的刑事责任;三是民事处罚成本 (第四十五条) , 例如, 重庆市对所谓的“枪手”替考行为可以“由市教育考试机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的经济处罚的执行成本。

(5) 教育考试制度机会成本。

这是指选择了一种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就会放弃另外可以选择的教育考试制度的机会, 这也会带来相应的机会成本。比如, 高考选择了单一的考试选拔的制度就放弃了自主招生选拔制度的机会或者直接推荐制度的机会。教育考试制度机会成本主要是由考试主体的考生和招生学校来承担的。考生可能由于一种制度的执行得到或失去某种教育机会, 招生学校也可能由于一种教育考试制度的执行得到或失去招收某些适合或者不适合本校教育的“优秀学生”的机会。

(二) 单项考试制度衍生成本

按照财政学的理论, 任何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任务和行为上, 这些任务的完成和行为的发生都需要成本, 所以每一项制度的执行都会衍生一定的成本, 这种成本我们把它称为制度的衍生成本。在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中, 最典型的考试制度是高考制度和自学考试制度。高考制度是典型的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制度, 而自学考试制度是大规模水平性教育考试制度。从这两种考试制度中衍生的成本还有考试行为本身的成本。虽然这不是教育考试制度成本, 但是由于这种考试制度规定了考试收费的政府定价, 可以看作是教育考试制度的衍生成本。如《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第九条规定, 考生享有下列权利:“知悉考试科目、时间、地点、收费等信息”。衍生成本的收入是考生的报考费和财政支出, 当教育考试作完全市场服务时, 考生应该承担全部衍生成本;当教育考试服务不是完全公共品, 考生报名费只承担部分成本。

二、教育考试制度成本分析的意义

对教育考试制度成本进行分析使制度的制定具有效益观, 特别是对建立机构招生考试计量模型具有以下政策指导意义。

厘清成本属性与提供关系的意义。我国教育考试成本主要是由政府定价的形式决定, 基本程序是教育考试部门申请, 报请政府物价部门审批, 至于物价部门是如何审核并决定每一种考试成本的标准的, 缺少成本核算和一定的听证制度。教育考试成本属性决定了费用的承担主体, 不同的教育属性, 决定了不同的教育考试的属性, 也就决定了不同教育考试成本的属性。当9年制教育成为义务教育时, 初中的毕业考试 (会考) 应该属于义务教育之内的教育测量, 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部分, 应该由义务教育的公共品提供, 所有费用应该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行免费制度。同理, 如果有些地区已经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中考可以取消或者考试不应该收费。例如上海在全国所有高考收费中最低 (25元) , 这与上海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有关。上海到“200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使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受教育年限提高一个层次”[7] 。高考在上海属于义务教育的终结考试, 具有强公共产品属性。现行阶段, 中考是进入高中阶段的教育选拔考试, 是基于义务教育已经结束以后的选拔考试。高中教育在全国范围还不是普遍的义务教育, 非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品, 准公共品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商品, 既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 也不能完全由政府免费提供, 而应该由政府定价提供。高等教育由于有很好的个人预期收益率, 个人也要分担成本, 所以考生有必要分担一定的考试成本。

制定考试收费原则的意义。按照能力大小支付原则, 低收入者少负担, 对农村或者低收入者教育考试费可以少收或者免收, 以避免他们因为报考费的困难而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例如, 2008年四川大地震对考生免除考试报名费和沈阳对低保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的高考报名费实行减免政策。

考试收费定价的指导意义。考试组织机构招生考试成本的相关研究对政府正确定价具有政策理论依据, 弄清学生考试收费支出及其使用情况对于解答社会和家长对教育招生考试报考费的使用产生的疑惑有政策指导意义。

摘要: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机会市场相关联。教育考试制度成本包括创立成本和制度衍生成本。教育考试制度创立成本包括制定制度设计成本、实施组织成本、制度实施成本、摩擦成本。制度衍生成本是某种考试制度规定下的考试成本。分析国家教育考试成本对厘清成本属性与提供关系、制定收费原则、收费定价都具有政策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制度成本,创立成本,衍生成本

参考文献

[1][美]埃瑞克.G.菲吕博顿, [德]鲁道夫.瑞切特 (孙经纬, 译) .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8.

[2]于喜繁, 制度成本与社会主体的理性选择[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33.

[3]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 1993, (1) :9.

[4]司洪昌.国立大学招生属地化:蚕食国家利益[J].教育与职业2007, (1) :22.

[5]国小华.北京高校何不“兼济天下?”[EB/OL].news.xinhuanet.com/comm ents/2008-05/05/com

[6]刘欣森.专家呼吁遏制教育公平性的恶化趋向[N].中国青年报, 2005-02-02.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篇9

考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 也是测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工具, 它与教育教学活动相伴而生, 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 并使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到新的可控水平。目前考试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评价和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在教育系统以外的人才市场上, 考试也被用来作为职业资格鉴定和人才选拔的基本工具。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和“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高职教育课程如何通过考试理念来引导, 如何改变一张卷纸定人才的考试模式, 使考试真正成为人才选拔和教育教学活动效果测评的手段将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需要明晰的三个前提

1.1 确定高职课程考试目标

高职课程考试目的是考试主体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考试活动功能和价值的主动选择和确定, 考试目的直接决定考试的种类、程序、内容、标准及组织形式, 指引着考试活动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 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应该明确的是, 与中职教育强调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还不同, 高职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应用知识”, 没有系统的知识, 没有必要的理论, 没有定量的计算能力就不是高等教育, 这是“高职”区别于“中职”的重要内容[1]。所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这一培养目标指导下, 考试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确, 即高职教育考试的目的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专业技能的掌握, 强调在系统应用知识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明确高职课程考试内容

对高职课程而言, 尤其是专业课程, 每门课程都需要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来讲, 更需要获得的是一种能力, 能力是需要“训练”来获得的, 而不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动脑, 解决尽可能接近现实岗位中会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 才能锻炼出能力。仅仅通过一张试卷, 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或论述题等题型的考试内容, 难达到考核学生能力的目标。在课程考试中, 如何设置能体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容需要教育者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定, 但基本的原则要遵循既能体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应用, 考核学生的实际素质和能力这一标准。科学、有效的考试内容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目标, 选择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具体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保证考试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综合性。

1.3 选取恰当的高职课程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研究考试方式和类型的科学选择以及考试时间、空间的合理设定。[2]在对考试方法进行选择时, 要有利于我们在考试实践中根据考试目的、内容要求正确选择与灵活应用这些类型和方法, 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

2 高职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 普遍采用的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试等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均采取试卷的形式, 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记忆、理解、分析和简单应用。高职课程考试的目标, 是要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传统的闭卷或开卷的方法已经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2.2 课程考试命题简单化, 答案标准化

为方便课程考试成绩的给定, 实际考试命题中设定的场景过于理想化, 在使用试卷为量表的考试中, 教师会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学生通过强制突击的记忆完成考试, 而到工作中却不能将知识运用。标准答案的设置也抹杀了创新思维, 教师也是机械劳动, 不能考查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重课程结果的考试, 轻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

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的时间都集中于期末阶段, 考试时间集中。期末分数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两部分构成, 两者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往往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小, 多数做法还是以期末试卷的分数为评判标准。尤其是在学生数量规模较大的情况下, 由于大班授课, 教师很难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情况, 期末试卷分数就成了学生评价的重要量尺。有些学生只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而有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即使掌握很好, 也许分数还不理想, 亦或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好, 但仅仅是期末考试没有发挥好, 造成分数不高。这种现象的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因为大多数院校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奖助学金和荣誉的标杆。同时, 也是造成很多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4 考试内容过分依赖教材, 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教材本身不过是个培养媒介或工具, 培养目标是借助教材, 达到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目标。而且,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考试内容依赖教材, 会让学生更加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与此同时, 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速度逐年提高, 尤其是对高职学生, 企业希望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 尽快进入角色, 有的企业甚至希望, 学生能在校期间就完成角色转换, 以降低成本, 这对课程考试的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程考试不再只是学校考核学生的工具, 也是企业考核学校, 选拔人才的工具。

3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思路

3.1 正确认识考试, 树立新的考试观念

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树立新的考试观念。考试是要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肯定学生的优点, 帮助学生成长, 把考试做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工具。老师要秉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的原则, 设计考试考核模式, 让考试成为学生能力得到证明、自身得到鼓励的机会, 学生在为考试做准备的过程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不同的课程考试类型相组合, 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2 精于教学组织, 突出学生主体, 营造“乐考”氛围

教师要明确将课程考试的目标,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形成职业素养。考试改革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以教学方案设计为突破口全面展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注重教学组织, 在教学方法上更提倡行动学习和项目化教学, 在考试形式上更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采用学生熟悉和习惯的工具考试, 依据课程类别不同, 使用混合式考试方法。坚持以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学生自主行动学习的理念, 教师在整个课程考试过程中主要起任务设计、情景设置、课程评价等导师作用。通过考试让学生行动起来, 让考试成为学生能力的证明, 通过考试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次行动做出肯定, 通过考试树立学生信心, 见证学生的每一次成长, 让学生体验考试的乐趣, 形成乐考氛围。

3.3 精于教学方式设计, 改革考试方式, 体现过程化考核

精于教学方式的设计, 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试行小组讨论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形式, 突出学生主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布置项目化作业, 要求学生自主行动完成, 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 避免抄袭作弊, 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社会活动中提升信心。变一次性期末考试为过程考试, 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4]。因此,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考试, 以过程性考试为主, 终结性考试为辅。

3.4 技能证书和竞赛引领、技能协会支撑, 形成特色的课程考试方法

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 有效的机制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和质量的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职业能力的标准, 职业技能竞赛是目前职业能力培养的有力平台, 找寻职业资格及技能竞赛与课程考试的结合点, 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 瞄准特定的在全国、全省、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赛事, 将课程考试融入其中。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考试模式。成立技能协会, 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资源的作用, 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训练。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为学生能力训练提供平台, 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资格的考试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改变原有的考试模式, 用能力考试、素质考试逐步替代知识考试, 不断促进以赛代考, 以证代考的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3.5 课程考试主体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目前的课程考试的评价主体基本都是教师, 教师担任着考试的执行者、评价者, 而忽视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造成评价渠道的单一性, 导致考核结果渠道单一。通过企业评价, 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方式, 使学校即使掌握企业需求信息, 增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热情;通过学生自评, 使学生积极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 同时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提出改进计划, 从而在整个工作学习过程中得以成长。通过小组互评, 同学之间客观的评价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 建立和谐的团队环境, 提升团队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考试合格的标准, 企业按“员工”的要求来考试, 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人的角色, 考试模式上可以与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相融合。

总之, 改革考试模式是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起点, 一张试卷定人才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人才的评价方式, 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 更要不断探讨客观评价学生的方式, 让考试成为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有力工具, 更好为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9.

[2]高职高专教育考试改革理论研究报告, http://lilun.hbee.edu.cn/html/ksll/2010-01/68181.html.

[3]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2) :56-58.

谈谈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的改革 篇10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 对考试的功能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督促、忽略导向”的认识偏差。

只注重评判学生成绩, 过于夸大分数的能级表现。考试导向功能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 教师教学任务不明, 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偏低。

(二) 考试内容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

考试内容局限于考核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综合考查, 不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 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考试方式闭卷多, 开卷少;笔试多, 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 实践能力考察少。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矛盾。

以上问题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成绩认可度不高, 社会评价差, 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进而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一) 总体设想。

明确考试目的, 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考试理念, 在考试导向和标准上向“国家职业标准”靠拢。

从教育过程上看, 考试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 调动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主动性和规范性, 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国部分职业已实行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是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相关的技能、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学业证”和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证”, 即“双证书”制。其特点就是以职业资格课程为中心, 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行为, 用职业课程考核标准规范学校“教”、“考”的内客和形式, 通过外部认证方式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可信度。因此, 高职院校应主动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 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评价体系, 尤其是要把职业能力考核放在各种考核的中心位置, 积极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学业考核新模式。

(二) 具体方案。

1. 确立考试的职业能力导向, 改革考试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标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在专业职业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 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 安排教和学的方法。考试命题严格按照职业标准要求, 考试内容应该体现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和客观评价。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总结出了两种基本考核模式, 效果较好。模式一是“简单独立型”, 是将独立的职业能力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课程在职业标准中的考核要求相结合, 进行独立的理论和技能考核。考试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在职业能力中的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技能灵活转换与基础应用的能力。如机械类学生《机械制图与AUTO CAD》课程的考核, 仅仅局限于识图和AUTO CAD软件的使用。模式二是“综合项目型”, 可突破“简单独立型”考核内容各自为阵的局限性, 根据职业标准对综合技能的要求, 将考核内容设计成类似企业实际生产与服务业务的综合性项目, 强调各职业能力课程之间的联系, 将若干门职业能力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项目本身并无标准答案, 只有合理性要求和科学性的探索, 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机械类学生机械课程设计的考核, 不仅仅局限于识图和AUTO CAD软件的使用, 还包含机械设计理念、原理, 机械制造方法与工艺, 以及CAD/CAM等内容, 进一步健全创新思维。

2. 采取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 体现职教特色。

考试方式要突出职业性、多样性、可操作性。突破笔试答卷的固有模式, 采取口试、试验、参与实习、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考试重点由理论转向技能, 考试地点由教室转向工场, 考试成果由试卷转向产品, 考试过程由两小时转向平时学习,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 通过作业、项目设计、成果报告、问题讨论等考察和评价学生。例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引企入校”, 第一年学生以“学生”身份学习, 考核采用理论加技能;第二年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学习, 教师和企业专家以“师傅”的身份传授知识和技能, 采用工作实习过程考核方式;第三年学生以“技工”身份学习, 考核以职业技工标准要求。整个考核通过具体职业工作过程进行, 方式灵活多样, 成绩主要依靠对其职业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估, 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 效果良好。

3. 加强监管, 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发挥考试功能。

根据职业标准, 建立考评体系, 制定考试质量的评价标准, 体现考试的有效度、可信度、区分度, 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通过考试结果分析, 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考试导向功能, 体现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 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3, (13) .

[2]游韬.高职院校考试形式的改革[J].今日科苑, 2009, (22) .

芬兰式教育,几乎没有考试 篇11

为女儿制定“十大戒律”、骂女儿是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耶鲁大学的华裔博士、“虎妈”蔡美儿苛刻的教育方式在美国引起轰动,但在中国掀起的波澜却相对有限。不难理解:蔡美儿的教育方法同许多中国父母没什么不同。

在中国,如果有家长或学校主张减少作业和考试,才有可能被视为异类或疯子。尽管在一项国际测试中,中国上海的学生击败了美国学生,但美国教育界人士却并不想向中国同行学习,而是转向北欧国家芬兰取经,学习如何不用高压式教育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国际教育界的“新星”

芬兰成了全球教育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全世界都为之惊讶,包括芬兰人自己——芬兰学校的测验和考试数量极少,因为老师们认为考试没有多少好处。

近年来,芬兰数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该项目主要对基本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测试从2000年开始进行,每三年进行一次,从阅读能力、数学、科学素养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考核项目,另外两个为次要项目。

几届比赛下来,芬兰学生的成绩始终位列前三。在最新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芬兰学生在科学素养中排名第二、数学排名第三、阅读能力排名第二,而美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仅排在第十五位,其他科目的成绩更差。

在PISA测试中,芬兰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只有亚洲的传统教育强国,如韩国和新加坡,但后者的教育方式完全是高压教育。

“虎妈”蔡美儿在她的个人网页上说,自己17岁的女儿已经被哈佛和耶鲁录取,现在还没决定上哪所学校。不过,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会因此就向她学习。西方人似乎青睐芬兰的教育理念,众多教育代表团成群结队来到赫尔辛基,学习当地为何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获得如此成就。

负责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对媒体表示:“在亚洲,学生往往要在学校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而在芬兰,学生在学校的上课时间比美国还短,这种教育模式更有吸引力。”

用石块和水果上数学课

单单以国际学生测试的成绩证明芬兰的教育领先一步,未免欠缺说服力。只有亲身来到芬兰,才能知道这里的学校如何教书育人:在首都赫尔辛基深东区,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地面上大都仍然能看到积雪,空气干冷。卡拉赫蒂综合学校一群9岁大的学生们却已经来到户外,他们背靠背坐着,将树枝、松果、石块、水果等在地上摆成各种形状,随后用几何名词描述他们摆出的形状。

“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用这种新方式取代纸笔,所学的内容会直接印入孩子们的大脑中。”韦利·哈留拉是这群孩子的老师。芬兰并非“户外式教学”的发源地,邻国瑞典的教育家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概念。但让学生到户外用这种方式学习数学,是哈留拉的一个创新之举。在学生完成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课程之后,老师可以选择各种方式教给孩子数学知识。在数学方面,芬兰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课程很少,教学大纲只有不到10页内容。

同样,芬兰学生的作业也不多。卡拉赫蒂综合学校的学生辅导老师卡特亚-图奥里表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作业就已经足够了。孩子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当然,宽松的环境下也要有相应的规定。例如卡拉赫蒂综合学校要求上课期间任何学生不能携带iPod或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室内时也不许戴帽子。不过,如果学生违反规定,校方也基本不会施以体罚。图奥里说,他曾看见一名学生在教室内用手机发短信,于是责备地瞪了他一眼,这名学生立刻把手机收了起来。“除非孩子有十分恶劣的行为,例如殴打他人,校方才会惩罚他。”

在教育孩子同时让其保持天性的问题上,芬兰人有不少可取的办法。例如,一名教师将负责一个班级一至六年级的教学,这样,他就有时间认识到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并据此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想当老师不容易

芬兰教育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强大的教师队伍。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负责人施莱克尔认为:“师资水平是芬兰的独到之处。在美国,老师的教学更像工业化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某种定制产品;而在芬兰,教师本人就被视为优秀学生的榜样。”

许多芬兰人立志成为教师,但难度颇高:2008年,1258名芬兰大学毕业生申请小学教师职位,但最终只有123人(即9.8%)如愿获得培训机会,他们需要经过5年相关培训才能获得教师资格。此外,芬兰的教师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教育部门有大量人才可挑选,形成师资力量培养的良性循环。

芬兰教师每年的薪水是4万~6万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每年需要工作190天。花费5年时间培训教师需要昂贵的费用,但这样的标准令教师水平普遍较高,并受到尊重和爱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教育专家丹·麦克艾萨克曾在芬兰研究当地的教育状况。他认为:“芬兰的教师在物理课等方面比美国的老师更有水平。在美国,教育部门对待教师的方式与对待快递员差不多,仅仅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送货效率。”

“人人都是好学生”

芬兰的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芬兰曾为学生们设置了两套平行的教育体系——成绩好的孩子选择一种,落后者沿用另一种。这种类似中国的优等生和差生分班的方法,效果并不好。1968年,芬兰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取消了两套教育体系,不过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到上世纪90年代,芬兰开始派遣专人监督各学校的年度计划。不过,当时各个学校对专员充满敌意,最后专员们甚至不敢到校园里巡视。

对于现在取得的成绩,芬兰国家教育部门的顾问雷约·劳卡宁认为:“芬兰拥有一个基于人人平等理念的社会。日本和韩国的社会竞争氛围浓烈——如果你比邻居的孩子成绩差,父母就会花钱送你去补习班。而在芬兰,人们觉得达到平均水平就可以,不过大家都希望这个平均值是很高的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让芬兰教出的学生成绩不会“贫富悬殊”。在2006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芬兰表现最差学生的得分比所有参加测试的最差学生平均得分高出80%,而芬兰最好的学生得分比优秀学生平均得分高出50%。

英国私立教育机构争夺招生名额 篇12

有数据显示, 在私立教育机构获得纳税人贴息贷款的学生数量已从2009~2010年的4, 304人, 上升到2010~2011年的5, 860人, 并且在2011~2012年度前6个月达到了9, 360人。

包括大学和学院联盟 (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百万 (Million+) ———众多新大学 (Post-1992universities) 的代表指出, 不少大学很可能会遭受损失, 因为它们将与私立教育机构发生直接竞争。

英国摄政学院 (Regent’s College, 一所私人非营利性学校) 的行政长官埃尔德·温库珀 (Aldwyn Cooper) 表示, 其他大学已经发现竞争使得它们的处境变得艰难, 并且招生名额有被私立教育机构夺去的风险。

大学和科学部长戴维·威利茨 (David Willetts) 强调, 私立教育机构的学生贷款额目前占助学贷款不到1%。他不认为现有的教育提供者将被淘汰出局。而且, 政府可以指定学习哪些课程的学生有获得贷款的资格, 这可以限制私立教育机构的招生数量。他指出, 商业、创新和技能部 (Th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可以在课程指定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当被问及是否私立教育机构能够将学生贷款额上调至9, 000英镑而非仍限制在目前的6, 000英镑时, 戴维·威利茨表示说:“目前我们没有关于此方面变更的计划。”

上一篇:现代体育教学变革下一篇:性能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