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教学变革

2024-05-29

现代体育教学变革(通用12篇)

现代体育教学变革 篇1

摘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且迅速延伸到教育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教的方面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手段的变更。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变革

一、引言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渗入社会的各个部门,并且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迅速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在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同时,也波及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是解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生产力中的劳动力工具要素,将会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学生机械式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提供的全新的教育平台和工具下,教育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改变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课程设计与教材的编制上产生了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认识事物上的过程,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改变了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也随之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教学的需要,而学生也不能再做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必须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机械式走出来。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要做知识的建构者,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媒体的改变

传统的教材只有书本,辅助的教学工具基本上只有黑板和挂图。它们虽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但是缺乏形象感和生动感,无法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听觉系统,影响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设计课件时如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以Flash或者三维图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中,那么抽象的知识就会被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辅助工具已发展为投影、计算机、视频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集于一体的系统,这些工具相对于传统的辅助工具而言,传播信息精确、迅速,并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一个趋于理想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以多种形式呈现同一个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以不同学习方式完成同一个任务,从而有效传递授课内容,促进学生当堂吸收知识。

(三)教学过程的改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与环境在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它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依据这个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设置课堂内容,注重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通过“脚手架”策略让学生使用信息而非仅仅是收集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讲授课程。有了信息资源以后,为了适应课堂与学生的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计变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合理的学习情境和确定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要安排好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平台,全面准确地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最后要作出评价,以测评课堂学习的结果。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变更

(一)教学内容的扩展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影响到教学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提供教育可行的、需求甚大的工具。它不但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而且改变着学习内容和手段的性质。教学内容的更新,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据显示,最近30年所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所产生知识量总合。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传授知识内容。现在所施行的课程内容,正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后呈现于课堂上的,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

以多媒体组成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超越时空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扩展。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多是依据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也就是说,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压缩与精选。对应现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向学生揭示知识的结构,而不是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对于经过精选的高质量的系统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加以组织教学。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课程就显得越发重要。

教育过程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的最佳发展,教学的重心在于关注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各要素之中,否则难以实现高效的主题建构和学科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结构和进程,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统一起来,就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教学结构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三大要素,而现代教学结构则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四大要素整合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改变完善了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教育资源等呈现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情感特征。因此,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丰富背景,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求知探索的内在动机;其次要适度再现人类的认知过程,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思想方法,注重暴露和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要适当地推迟呈现问题的结论。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般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注重结果,并且多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埋没了一些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在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够符合教育的需求,评价手段逐渐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评价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还包括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其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的主要是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即由学生参照评价体系或过去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身现在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一种互动式的评价结构,能够发挥其激励、促进的作用。

(二)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绝对,它将学生与客观标准相比较进行评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但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而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依据不再绝对化,而是评价结果与过程并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由以往的对“过去”的关注转向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入小组内与其他的成员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

(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评价

教师应结合教学构建动态网页,在扩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之外继续加强探究学习。在动态网页的内容设定上,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设置多个栏目和交互平台,比如论坛。在论坛中教师可以分版块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相互评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开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讨论区,为学生开辟表达思路、发表见解的天地。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论坛中的表现,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五、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推动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使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必将不断地随之变化,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加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 (5) :2.

[2]黄建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 2003, (1) :3-4.

[3]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5) :3.

[4]房亚.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6, (4) :1.

[5]周耀威.试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N].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5) :3.

现代体育教学变革 篇2

当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来越宽。它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共享,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从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为语文教学适应当今社会需要,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实乃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封闭式的,以“本”为本,唯教师是从。而现代的语文教学是以课本为例子,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要实施语文教学变革,就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延伸、拓展;同时,也应该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包括学校与家庭,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课堂掌握的技能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等。

1、变单一语文科为多学科渗透:

语文科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科的相互作用会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进而达到学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文科的史、地、政,理科的数、理、化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事例、鲜活的景物、鲜活的哲理,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而其中的章章节节,也应视为这类文章的典范。为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认识,魏书生先生曾多次让学生写作文及命题日记,都围绕相关学科加以渗透。如《谈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谈压强》、《谈浮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等,既加深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又如,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一文,在分析认识沙漠化的危害时,教师可联系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渗透自然科学及环保教学;可由治理沙漠联系到如何治理沙尘暴,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研究对策,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社会和生产实践。

2、变单一课堂为课内外沟通:

任何课本都有其时限性,面临着信息时代的“人生有涯而学无涯”的矛盾,教学生如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仅以课本为本,课堂教学应成为指引学生窥视课外读物和社会生活的窗口。“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本作为引导学生阅读其它书籍、积累更多知识的引子,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中学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学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科技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笔者在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文后,要求学生说出月亮的几个别称,背诵跟月亮有关的诗句。“玉兔、婵娟、蟾宫„„”同学们兴致盎然,“月落乌啼霜满天”、“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十余句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同学们朗朗诵出,情绪高昂。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问学生:苏轼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人类到什么时候才圆了登上月球之梦呢?这样就很自然跟1967年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个事实联系起来。最后还投影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词,让学生讲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经过这一系列内容的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比较透彻、深刻,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鲜活知识。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等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的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改编,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场景,操作排演。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刘国正先生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教学中注意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他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以及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重新认识后,明确提出了四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格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练兵场。校园中的“德、智、体、美、劳”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校园之声广播”、“春之声读书报告会”、“青春的旋律文艺晚会”、书画展览、演讲比赛、新年贺词等,每一项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到总结的过程,都渗透着语文学习的丰富的内涵。在这些语文学习活动中,语文教师不置身事外,学生便会融入课文之中,学生所获也必多多。社会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回归。“语文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生活既是语文素材最大的来源地,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刘国正先生强调:“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走向社会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处理自我认知关系的好途径、好方法,它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教学《统筹方法》后,以“今天我当家”或“今天我当经理”为内容,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安排一家人或一班人工作。学习“语言要得体”时,可以设置了多种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社会实践的语言训练。如向陌生人问路、到医院探望病人、给别人解决纠纷等。学生在这些场景中不仅学会了运用语言,而且锻炼了交际能力。学习了描写风景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描写本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用大自然的美来感染学生;学习了记叙英雄模范或伟人传记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先进人物,用手中的笔为他们树碑立传,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学习记叙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文章后,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方言俚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忽如一夜春风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标语„„各种活生生的语文信息走近学生;唐诗宋词、历史巨篇的生活画面、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使语文园地呈现出一篇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教学手段的转变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

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讨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又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

3、利用电脑网络,开启课堂教学信息化:

利用电脑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输入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复习训练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然后制成类似游戏的课件,分设各个等级的层级目标,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自动升级等形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

当然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时,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不能忽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简单地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手段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手段都是好的。”我们反对把课堂搞成视频演播,反对因电教媒体大信息量呈现而形成新的“注入式”教学,反对以模拟替代最具学科特色的实验。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老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配合老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

1、倡导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成果的呈现,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2、倡导探究学习:

研究表明,感悟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从认知心理来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才能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活动。但是如何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讨论起来、争辩起来,却是一个很难操作和把握的问题。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为一体,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能开拓学生言路的、能导向学生学习难点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或辩论:二是随机捕捉学生顺向和逆向思维中的疑点,发挥其“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轰动作用,推动讨论或辩论进入高潮;三是要“在疑处设疑”,教师要相机充当“反方”角色,激发学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争论或辩论;四是要设计具有层次特点的问题,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争论,“师生交流,形成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自主探索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在每个学期让每个学生充当一次老师,为其他同学讲一堂课,教师做适当点评和补充。

3、倡导合作学习:

教师应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如在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可以提出文中孔乙己在小孩向他要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如果换成为“多乎哉?不多也。不多不多!”行不行的问题,就能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通过讨论并进行情景模拟,真切体会到前一种安排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不多不多!”是孔乙己在情急之下自然表现出来的“普通人”的语言,而“多乎哉?不多也。”是在“警报”解除之后,其读书人另一面性格的显现,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的双重性。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鼓励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改变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个性、学习水平、智能因素等情况,混合编组或自愿组合,把课桌椅摆成方行或凸行,四人成一组,在空间上采用个人独立研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学生成长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觉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要,尊重学生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尊重学生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尊重学生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与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浅论现代体育教育发展与变革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发展问题;优化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日益增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改善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健康地发展,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学模式落后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很多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师支配学生,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教育,不利于对知识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率。体育教学模式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是采取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而且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文轻武”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有很多学校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不够重视,“重文轻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和家长都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学好文科知识就好,不必太注重体育锻炼,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或是原本的体育课时间改成自习或是学习其他学科。如此看来,体育课形同虚设,而且很多体育教师都不是专业的,不能给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长期下去,学生对体育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目标,成绩逐渐下降,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授课教师应该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收集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师,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合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被教材内容所束缚。例如,健美操、形体舞蹈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减少因为学习带来的压力,改进教學内容,打破传统,打破常规,打破束缚,创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率。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成果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苛刻,教师总是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总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接受教育,体育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活跃气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根据传统的体育项目,创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新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率,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的初中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学校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并制定体育教学的新方法,转变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成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阅读教学变革 篇4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阅读观念的变化

1.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有:

(1)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 形式的我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 等等。

(3) 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 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限制。

(4)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阅读观念的变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阅读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时间观念变化。传统阅读观念下的阅读主要指在校时期的阅读, 也就是说, 用于阅读的时间只是一生当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是全程的, 伴随人的一生, 是符合终身学习需要的。

(2) 阅读空间观念变化。传统观念下的阅读主要局限于教室或图书馆里的阅读, 也就是说, 可以阅读的空间只是广大地域范围中的几个小点。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不局限于教室和图书馆, 书不必带在身边, 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阅读。

(3) 阅读及交流方式的变化。传统阅读方式局限于书本阅读, 要交流必须与人面谈或以书面形式, 交流方式单一。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则可将声音、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同时, 交流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异地交流。

(4) 阅读内容的变化。传统的阅读 (学生阅读) 局限于课内阅读, 虽然在近年来提倡课外阅读, 规定了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 但由于评价体系无法跟上, 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几乎没有时间从事课外阅读。现在, 在信息技术和新课改的双重背景下, 课内阅读将越来越成为学生阅读的一小部分, 课外阅读将越来越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部分。

(5) 阅读习惯的变化。传统的学生阅读以精读为主, 要细心品味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强调观其大略、广收博览、整体把握和心领神悟。

(6) 阅读教学的变化。教材以外的内容越来越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指导上越来越由字、词、句段等转变到整体把握, 比较、鉴赏、评论等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

笔者认为,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新课改背景之下, 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必须统一起来, 各有侧重, 各有模式, 融会贯通, 以实施学科素质教育, 实现整个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拔尖的人才。

1. 课内、课外阅读教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的反映, 也不是天赋的, 而是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的另一位奠基人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 建构主义学习论既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 又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 还强调一定的文化历史的学习大背景和一定的知识学习的小情境。故建构主义是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2. 课内阅读教学

课内阅读教学主要指导课文学习 (按新课标理念, 语文教学分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课内教学可以模式化。这种模式一般地要包含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 创设环境: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 创设情境, 营造特定氛围。这种情境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 能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2)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这是整个课内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 这个阶段应包括重要的字、词、句、文学常识、思想内容、学术探讨等内容, 从感知形式上讲, 应是音频、视频相结合。

(3) 构建应用: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把所学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种解决问题应是广义的, 就是说, 主要指学有所获, 然后才是学有所用。如果任何课内学习都强调学有所用, 则容易导致学习目的功利化。

(4) 效果评价:及时把学习结果所馈回来, 并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把握,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使学生达到知识意义的真正建构, 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工、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课外阅读教学

笔者以为, 中学阶段课外阅读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新课改背景下应该主题化, 主要方法是利用网络条件进行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笔者经过多年实践, 将课外阅读教学概括如下:

(1) 课外阅读观念。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 这种补充越来越成为必需。“不能阅读, 则不能生活。”

(2) 课外阅读内容。笔者之意, 中学生最需要读三类书:一是文学名著, 读文学名著, 以提高思想修养;二是名人传记, 读名人传说, 以确立奋斗意识;三是通俗哲学著作, 读哲学著作, 以培养思辨气质。

(3) 课外阅读方法。方法就是主题化。如读杜甫、李白, 读海子;阅读悲剧主题或喜剧主题;读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或浪漫主义风格。在主题化的总的原则方法之下, 具体的方法是合作阅读、探究式阅读等。

(4) 课外阅读的步骤。通常, 主题式课外研究性阅读要经过如下步骤:确立阅读主题—成立阅读小组—网络环境下的分头阅读—交流探讨—撰写研究文章。

总起来说, 就是课内阅读教学的模式化与课外阅读教学的主题化, 当然, 这中间还存在模式的多样化问题和主题的复杂性问题。但是只要能做到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内阅读模式化与课内阅读教学的主题化, 并且依上述步骤进行, 我们说, 这就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其他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然产物。因此, 在时代大潮面前, 我们只能勇往直前, 去学习、去适应, 否则就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但是, 回过头来想一想, 又觉得新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与旧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又存在许多联系, 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创新, 而不注重把创新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 那同样是危险的。笔者觉得如下一些方面, 要引起教育者的警惕。

1. 警惕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 合作、探究等自主性学习必然成为重要的和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我们要注意,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始终存在而且是必需的, 许多现有的阅读知识不一定要学生通过一番“探究”去获得, 那样的话, 人才成长的速度就将大打折扣。我们常说“言传身教”, “言传”就有要求学生接受性学习的一面。

2. 警惕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同时, 教育又是传承文化的基本途径, 教师职能少不了“传道”, 而这一点在当前已经被严重忽视, “授业”的职能在时下几乎被否定。其实, 不管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怎么变, 教师都有“授业”职能, 教师的工作没有本质的改变, 只有方式的变换。试想, 教师如果不“授业”, 要教师干什么?

3. 警惕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有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时候只笼统地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以为有了网络和丰富的材料, 学生自然会“吃”, 不给学生提出要求, 不重视参与和指导学生阅读, 不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 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20世纪初, 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由尝试到失败, 其根本原因就是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脱离教师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警惕阅读的肤浅化

现代信息技术有一个优势, 它可以利用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加强刺激, 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但如果老是这样, 学生的新奇感一旦消失, 学习就会流于肤浅。单媒体刺激虽然不丰富, 但它有深刻的一面。比如, 利用多媒体演示范读一篇文章时, 有图片背景, 有配乐效果, 有诵读的声音, 有时还不如深情朗读带来的效果。另外, 一味地网络浏览也容易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5. 警惕教师的“半桶水”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情况下, 教师容易理解为只要安排安排、摆摆普、作作秀就可以胜任教学需要。其实不然, 教师要进行阅读教学, 首先自己必须阅读, 必须有较丰富的积累, 否则自己“露窘”, 影响教学效果。应该来讲,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半桶水”不够了, 必须加强学习、加强阅读。

6. 警惕阅读教学的功利化

学就是为了用, 有用才学, 无用不学, 这似乎是真理, 其实是错误的。阅读除了应用之外, 还有许多作用, 比如愉悦身心、开阔眼界、潜移默化地提高修养、变化气质等。新的课程标准里说:“在阅读与鉴赏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是有道理的。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篇5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学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

着手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勇.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J].现代情报,(4)

现代出版与近世变革 篇6

记载这件事的毕昇同时代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曾亲眼见到活字实物和所印书籍,并且他的家族收藏了这些物品,可惜这两样出版史上的重要证物都未曾流传下来,为后世的认定添加了困难和争议。

鲁迅在杂文《电的利弊》中,曾拿国人最引以为豪之四大发明中火药和指南针的实际运用,来揶揄华夏数千年文明特色:“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笔锋所及,讽刺入骨,还捎带上了当时流行的鸦片。不过他却饶过了造纸和印刷两术,在书籍的出版和流布方面,千载以降,郁郁乎文,这个国家并无愧色,只不过近代工业化趋势临近之时,我们并未抓住历史机遇,将这些文明的成果及时转化为适应技术革新之原动力,而依旧耽于农业文明田园牧歌般的幻想之中,以至于落后世界浩荡之潮流。

印刷是书籍出版的必要条件,无印刷即谈不上出版,至多算是(手抄)流通。出版在汉语语境下,曾写作“出板”(“板”就是雕版),这个词鲜明地昭示了书籍出版和印刷的关系。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叶梦得在他的笔记《石林燕语》中,首次提出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而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间王明清的《挥鏖余话》则认为雕版印刷应起源于五代时期,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王幼学的《纲目集览》则别出心裁,认为雕版印刷起源于东汉。不过无论起源多早,这项技术或印儒释道经典,或印文人别集,或印县志历书,皆深耕于农业文明土壤,总无缘于工业化潮流和现代性症候,以至于历史行至晚清民国,我们还得从欧洲进口现代印刷技术,方才有了几十年出版业的大繁荣。

源于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欧洲现代出版业,是否曾受到中国流传出去的印刷术影响,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登堡在德国印出《拉丁文文法》和《四十二行本圣经》(即后世藏书界视为天物的“古登堡圣经”)的15世纪中叶(随后的半个世纪,这种带有机械化色彩的铅活字印刷术风靡了整个德意志),在华夏大地正值大明景泰年间,帝国忙于与外族的战事及内部权力的争斗,更无暇顾及早已有之的印刷术在技术上的更新。个中曲折,固然因活字印刷技术更适用于使用区区二十几个拉丁字母的欧洲国家而非数以万计不同汉字的中国,华夏民族重德行而轻智巧与技术的习惯也是造就这种局面的一大因素。

到16世纪,古登堡印刷术在欧洲得到普及,这种机器印刷的书籍比手抄本的成本降低了几百倍,印刷工人的效率比手抄者的效率提高了近千倍,以至于在短短半个世纪内,欧洲出版的机印书多达八百万册。美国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著有一册《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将活字印刷术作为欧洲近代史的重要动因之一,将之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等事件联系起来,认为印刷术掀起的传播革命对近现代的欧洲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的译者何道宽提示我们注意古登堡印刷术所带来的以下成果:伊拉斯谟校订出版了拉丁文《圣经》和希腊文《新约圣经》;马丁·路德出版德语《圣经》及发布了《九十五条论纲》;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借助现代印刷术传遍欧洲的每一个文明角落;哥白尼的新天文学、维萨里的新解剖学、培根的实验科学、伽利略的物理学、牛顿的力学、马兰·梅森的新哲学等近代科学的基石借助新印刷术的东风所获得的巨大传播。这些所有的准备,都为呼之欲出的启蒙运动廓清了道路,使人类迎来近世与现代的黎明。

值得我们思之再三的是,为什么曾有繁荣的古典出版业与成熟的雕版印刷术的中国,到了近世,却需要远渡重洋取回欧洲的新技术来“师夷长技以制夷”?

现代体育教学变革 篇7

1.现代教育观念的变革, 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儿童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观念变革时期, 教育家开始重新审视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形成了对儿童和教育的新认识。认为儿童不仅与成人有差异, 儿童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无论是在语言表达、阅读速度, 或在回答问题上等, 儿童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教育中采用统一的内容、方法、进度, 要求所有的儿童是不合适的。在这个基础上, 有教育家提出“儿童中心”的观念, 认为教育应该使学校适应儿童, 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 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进行。教育家也对学校形成了新的观念:认为学校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 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心, 学校要使儿童、课程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学校是一个各种知识、文化的净化器和不同等级、阶层的平衡器, 要使每个到学校学习的孩子能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些新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下, 传统的等级教育观念、歧视性教育理念逐步被废弃, 适应儿童的教学内容、活动课程、个性化学习等观念逐步被接受。

2.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 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技术为知识服务与为学生服务”的关系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 早期的“班级授课制”主要是基于知识学习的考虑。进入20世纪以后, 教育技术发生重大变革, 从技术为知识传授服务转向技术为学生发展服务。如在教学技术或手段上,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步由活动教学、设计教学、小组教学、单元教学、讨论教学所取代;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必修制向选修制、学分制、走班制等转变;课程设置也由传统的学科课程向活动课程、综合课程、AP课程转变;学校机构也由传统的统一学校向选择性学校、特许学校、公立学校市场化转变。教育技术的变革,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3.现代教育制度的创新, 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制度约束儿童与保护儿童”的关系问题。传统的教育制度是一种限制和约束儿童的制度, 如早期的“双轨制”和“多轨制”, 把儿童分成不同的类型, 设置固定的通道。即使在实行单轨学制的美国, 早期学校制度也是从无年级制到8-4学制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 约束儿童的教育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逐渐形成一种保护儿童的制度, 使儿童有多样性的发展通道, 特别是“综合制”的出现和6-3-3学制、6-2-4学制以及多种学制的出现, 为儿童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渠道。教育制度不仅要保护儿童, 也要约束儿童。这种约束是建立在现代儿童观念、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的, 约束也是一定程度的保护, 而且保护的内容更为细致和人性化。

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变革 篇8

1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变革趋势

1.1 管理重点从降低成本转向了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组合, 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影响下, 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统购统销的政策, 企业的产出和收入之间长期处于平衡的状态, 所以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 如果可以降低成本投入, 就可以十分有效的提升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将成本管理中的核心放在降低成本投入方面, 这样就会出现企业为了更好的降低成本, 而对管理成本比较忽视的问题。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 当前主要是买方市场,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 就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降低生产成本上面, 还要对产品在市场当中所体现的效益加以重视。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市场发展中长久的获得竞争的优势, 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优势, 这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一项问题。所以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这样简单, 它主要是从投入成本和经济效益对比方面来寻找使得成本投入达到最小化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在管理工作当中也必须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经营战略层面, 在采取成本控制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效益分析的具体情况对其加以控制。

1.2 成本管理的范围在不断的拓宽, 有利于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有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高新技术以及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 成本管理所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其范围主要有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研究、设计等领域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这一过程中要借助成本管理对企业的成本投入进行严格的控制, 此外, 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使用相关的技术。此外,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多种科学都相互渗透也相互影响,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交叉式的发展, 比如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对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生产当中也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整个过程加以管理以及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和应用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与之相关的科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从而使得成本和技术结合的更加紧密, 一方面, 成本管理的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同时也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

2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变革观念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了日益白热化的趋势, 成本的管理观念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调整和转变才能更好的顺应当今市场的发展需要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成本管理观念, 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 将成本管理工作当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全局和整体的概念, 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对象、内容和方法予以科学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2.1 成本管理的范围应该更广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陈本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涉及到产品生产过程还要涉及到产品的市场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等等, 产品自身的设计和使用维护等也应该予以全面的考虑。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成本管理过程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去控制, 这样也就可以对于产品相关的各种成本如:技术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及销售成本予以充分的控制。在企业对这些项目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应该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 同时还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其加强管理,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体现呢出自身的优势, 从而也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2 成本管理的内涵从物质产品转移到非物质产品

当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非物质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成本管理也从以往的物质化产品的成本管理转换到了非物质化的成本管理当中, 比如说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和产权成本等等, 这种发展趋势需要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 也需要企业在发展中在服务、管理和人员上加以重视, 增强自身的实力。

2.3 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逐渐从内部转移到外部, 重视外部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 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 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 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范畴的研究分析, 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3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变革表现

3.1 成本管理手段的提升

传统成本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 以实现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 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加强成本管理。从目前的成本管理手段来看, 无论是早期的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控制, 还是后来的成本性态分析及相应的本量利分析, 乃至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责任会计等, 它们都是以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而进行的约束性管理, 所产生的成本信息也是为日常的经营决策服务的, 并没有考虑战略管理的信息濡要。因此, 依靠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不能提供出战略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的。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 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 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环境目的。战略管理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个, 即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竟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价值链分析所得出的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略定位分析, 是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 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成本动因分析是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要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 以便对症下药, 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成本动因分析, 能够将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很好地揭示出来, 同时指出企业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 可以更好地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3.2 成本分析的全面性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很多企业的成本分析只局限于事后的产品成本报表分析, 反映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或完成情况。这种分析对绩效评估是有用的。但是进行成本分析的目的绝不单单在于揭示实际成本与计划 (或目标) 成本的差异以评估绩效, 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成本形成的过程及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以便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

3.3 成本管理范围的拓展

传统成本管理只关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 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的管理, 忽视产品的研发、设计、试制及售后服务等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生产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将呈下降趋势, 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活动引起的成本将不断上升, 其数额甚至远远超过生产成本。因此,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 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对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 而应该重视对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 对研究、开发和设计过程的成本控制。不仅应重视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 还要重视行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管理。行业价值链成本管理就是企业对所处的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 明确自身所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了解其他同处于该行业价值链上的企业形成的竞争势态, 探寻利用行业价值链整合、降低成本的途径。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 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成本结构和成本支出情况, 与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比较, 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使企业从新的视野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

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管理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 企业要想更好的顺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使其能够充分的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自身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将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最佳模式。

摘要:当前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要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予以适当的调整, 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的主动, 此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 同时还要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来对待, 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局部和整体进行高度的统一,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变革,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变革

参考文献

[1]张殿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 .

现代广告策划模式的变革和实践 篇9

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以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传播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广告必须有明确的广告主或称广告客户,它是广告行为的主体,是广告行为的法律负责人。这是广告与新闻等其他信息传播活动不同之处。

广告业作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广告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广告业的发展速度却明显放缓,这与广告业内广告策划模式有着很大联系,国内广告界还因循传统广告策划模式,广告服务单一,没有创意,使得广告变得没有吸引力,失去了为消费者服务的初衷,变得更加商业化、模式化,使消费者慢慢失去了对广告的信心,这也是现代消费者开始抵触广告的原因。要改变中国广告业发展缓慢现状,使中国广告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广告策划模式,顺应时代潮流。本文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特点和广告基本模式,并结合中国国内已成功的整合营销广告案例,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广告业发展,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整合营销传播广告策划模式,给广告代理公司乃至整个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一些建议和启发。

2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广告策划模式分析

2.1IMC广告策划模式分析

随着营销观念的发展与变革,企业的广告模式从最初的只注重自身产品信息到开始注重消费者行为,IMC出现之后,广告模式开始变得更加全面、广泛,而广告策划模式,特别是对于广告代理公司来说,他们为广告主服务的业务变得更加广泛,广告策划和实施的内容更加丰富。虽然产品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都进行产品具体卖点差异之间的推广,那么产品个性和品牌就不存在了。概念不会改变产品,但会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虽然消费者关心产品的具体卖点,如性能、耐用度、使用方便程度、价格等,但概念是引起消费者关注的“第一注意点”。

2.2IMC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下的企业营销观点

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是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使消费者能够“一旦拥有,别无所求”。整合营销传播借助的是大众传播手段,但要达到定向传播的目的。受众对于属于自己独有的信息总是特别关注,定向传播的效果更加直接和有效。整合营销传播谋求建立的双向沟通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目的在于使消费者成为固定的品牌忠诚者,变“情人关系”为“夫妻关系”。厂家必须对消费者的方方面面,包括其人口统计特征、心理统计特征、购买历史、购买行为、使用行为以及消费习惯进行综合研究。所以, 市场调查成了广告策划的首要事情。企业如果有能力独立开展这种调查,则可以自行调查,将结果直接交付广告代理公司做为参考,如企业缺乏人力物力和相关技术,也可以让广告公司全权负责市场调查。

3结语

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与广告代理商的策划模式有着很大联系,广告策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告传播是否成功,从而决定着企业营销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广告业发展缓慢的现状,是传统广告策划模式的滞后性所造成的,所以,要改变中国广告业的这种状况,就要改变传统广告策划模式,以IMC广告策划模式取而代之。

广告必须与市场营销活动相结合,并以说服消费者购买所宣传的商品或享用所宣传的服务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广告是一种以推销商品、获得盈利为最终目标的商业行为。广告向目标消费者展示商品的性质、质量、功用和优点等特质,进而打动和说服消费者, 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最后达到推销企业商品的目的。 广告与一般的促销活动不一样,促销是卖主直接向买主展示商品, 与消费者发生面对面的交流,而广告则是通过媒体向消费者做说服工作。广告说服的结果,自然是使商品最终销售出去。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广告策划模式,是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以媒介的整合运用为手段,以为消费者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为目标,结合传统广告传播手段和新型传播手段,为企业打造一个完整全面的形象并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策划模式。这样一种新型的广告模式,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能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增强中国广告业在国际广告市场的竞争力。

摘要:随着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广告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市场营销观念从最初只注重生产产品而不注重销售,逐步演变成了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和归属点而进行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已经成为企业营销观念的主流思想。因此,以企业营销策略为依托的广告策划模式也随着慢慢发生变化。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广告策划模式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借鉴广告学以及营销学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成功广告案例,探讨整合营销广告策划模式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内容,为广告代理公司和广告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制度变革与现代化进程问题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制度变革,现代化

社会制度是制约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制度创新往往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社会的面貌。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社会制度架构。

一、制度变革促进现代化

社会制度结构的变革, 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现代文明在全球范围扩张的重要根源。社会制度是制约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 制度的改进与创新, 往往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社会的面貌。

在一定意义上说, 一部文明史, 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革史。社会制度的每一次有效的创新, 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每一次质的飞跃, 无不以社会制度结构的革命性突破为前提。现代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 其最直接的社会动力正是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革。

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被归纳为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文化变革。三种模式的更替就其实质而言, 反映的是国人对于现代化丰富的社会变革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入。从宏观的角度讲, 近代以来,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就是建立现代化的社会制度框架问题。无论是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还是北伐战争;无论是国共两党之争、八年抗战, 还是改革开放, 根本问题都是尝试建构有利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社会制度架构。

二、从晚清到民国

近代中国的悲剧在于, 现代化的启动之日, 便是社会秩序的全面瓦解之时。由于缺乏一个稳固而强有力的权威体系, 政府始终难以发挥它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应有的作用, 难以有效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的有限资源几乎为内战与外强的掠夺而消耗殆尽。

在晚清的政治格局中, 尽管有过洋务自强运动, 戊戌变法, 以及所谓的筹备立宪之举, 但始终没有能形成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体系。控制国家政政治治权权力力的的满满清清皇皇朝朝统统治治阶阶层层缺缺乏乏进进行行现现代代性性变变革革的的意意识。在这种政治格局中推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成功, 自然是很难想象的。

接下来的辛亥革命, 在制度变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严格地讲, 辛亥革命的胜利只局限在“破”的意义上。它瓦解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政治体系, 却无法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权威体系。随后出现的军阀混战, 反而使中国现代化的前景变得更为暗淡。

北伐胜利以后国民党建立了一党专制的独裁政权, 表面上一度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政治秩序, 但这一政权对外无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对内则不惜将社会资源大部耗费于“剿共”和派系争斗, 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上。结果, 在其统治大陆期间, 中国既没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秩序和单一的国内市场, 更没有能筹划、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集中与计划时期

从世界范围来看, 成功地实现了社会现代化变革的国家, 无不是以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与统一的国内市场作为现代化的起点的。而近代中国未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制度变革, 建立起一个支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制度框架, 这从根本上制约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框架, 使中央政府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权威与效能。借助强大而普遍的政治权威, 以及计划体制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国家集中社会资源在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关键性环节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为全面推进各项现代化事业奠定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 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成为社会动员, 以及实现政治、经济目标的基本方式。五十年代后期以来, 由于一连串重大决策的失误, 中国现代化进程再次陷入了困顿局面, 以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期间, 整个社会变迁反而从根本上背离了现代化的方向。

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计划体制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体系所积累的种种弊端, 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障碍。现代化建设严重忽视了法治建设, 向法理型权威体系转型的进程被延宕甚至中断, 各种社会制度安排的法律化程度很低, 现代化进程一再因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中断和逆转。

四、改革年代的创新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现代化建设被重新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当代中国最紧迫的现实课题。

在维护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前提下, 我国牢固地确立了实现现代化在整个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 为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制度支撑。这是制度变革与创新给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深刻变化。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创新性的现代化变革事业确立了一个自主性的空间, 极大地释放和调动了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为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并由此而铸就了现代化变迁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向。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 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 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变迁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制度革命。一系列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外部制度环境和内在运行机制, 初步形成了一个推动现代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激励结构, 激发和调动了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巨大内在活力, 使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 1998.

[3]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商务印书馆, 1993.

[4]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上、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5]庞松, 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浅谈现代企业组织的变革 篇11

关键词:企业组织 变革 阻力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62-02

一、诱发企业组织变革的因素

现有企业组织结构理论是建立在按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理论,其强调企业按管理职能的分工设置管理机构,实行分层次按部门管理,各负其责,强调决策的统一和服从命令,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金字塔”式的超稳定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从无序走向有序,适应了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经营规模化、机械化的需要,从而奠定了它上百年来在企业占统治地位的“科学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第一次革命”,它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按照这种分工理论,当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管理部门就会越设越多,管理人员越来越臃肿,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越来越庞大,以至于许多企业机构庞大,部门过多,市场反应迟钝,效率下降,诱发企业组织的变革。诱发企业组织变革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战略变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战略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不断的调整。新的战略一旦形成,组织结构就应该进行调整、变革,以适应新战略实施的需要。结构追随战略,战略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结构的更新。

企业战略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影响组织结构:一是不同的战略要求开展不同的业务和管理活动,由此就影响到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计;二是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业务活动重心的转移和核心职能的改变,从而使各部门、各职务在组织中的相对位置变化,相应地就要求对各管理职务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作出调整。

2.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环境变化是导致组织结构变革的一个主要影响力量。外部环境因素可作用于组织,对其管理活动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同时,组织还可以作用于环境,可以改变甚至创造适应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新环境。

环境之所以会对组织的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因为任何组织都或多或少是个开放的系统。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外部的其他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对组织结构的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向企业组织的变革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是:知识经济的降临。知识经济是相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带给世界经济的最富有震撼力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它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强调知识与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重要性。知识经济在产业内容、管理方式、效率标准等方面,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有着根本性的变化。以管理的重点为例,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生产;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发活动、销售活动与职工培训,这些变化都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3.企业掌握的技术水平。企业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反映一定技术水平的特殊手段来进行。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对组织的职务设置与部门划分、部门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的形式和总体特征等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从生产作业技术来看,组织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所使用的过程和方法,在常规化程度上是各不相同的。越是常规化的技术,越需要高度结构化的组织。反之,非常规的技术,要求更大的结构灵活性。

企业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企业组织结构影响也非常巨大。信息技术革命是由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信息技术革命为现代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的内涵和运营方式,甚至使我们熟悉的许多概念,如市场、货币、销售等传统定义过时了。最富有革命性意义的是网络革命,它把生产者和消费者,把研究设计者和投资者,把企业和政府,把世界各国市场,如此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原有的空间和距离在网络上变得没有意义了。

4.企业规模和不同成长阶段。大型企业与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一般情况是,企业的业务活动越来越复杂,需要沟通的信息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多,管理层次越来越多,因此组织结构倾向于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大型组织的高效能,必然要求更多的分权、制度化和正规化,同时管理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是直线人员的比例下降,参谋人员的比例上升。这一切都说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也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成长后的组织的新情况。组织变革伴随着企业成长的各个时期,不同成长阶段要求不同的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管理者如果不能在组织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及时地、有针对性变革其组织设计,那就容易引发组织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的有效解决,必须依靠组织结构的变更。

二、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缺陷

现有的常见“金字塔”式的超稳定企业组织结构固然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优点,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速度和变革为组织生存前提的社会里,这种组织结构的缺陷表现在:

一是缺乏创新精神。在现有“分工论”的组织模式下,企业经营管理的计划、组织、决策,都是企业领导者的事,部门和员工只需执行不需“创造”,只需对流程中的具体环节负责而不用对结果负责,因为“结果”是执行老总决策的结果,自然由老总负责。按部就班地机械式重复,不用对工作的结果负责,人成为机器的延伸,久而久之失去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产生了惰性,习惯于墨守成规。

二是组织协调性差。各部门处事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从来都是让企业领导人感到头疼的。这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效率乃至整个企业活动效率。

三是信息不畅,反应迟钝。企业纵向管理层次过多,横向部门林立,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环节多,对信息的利用效率变低,对市场的反应变得迟钝,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四是庸员充斥,效率低下。在这种各自为政的超稳定结构中,容易导致庸员充斥,一线生产经营人员和二、三线人员比例失调,管理层人员吃“大锅饭”,遇事踢皮球也就成为常见现象,并且“内耗”严重。

三、企业组织变革的阻力

现实中,建立在按职能分工理论基础上的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着新的变革,组织变革就意味着破坏,意味着打破传统。组织变革的这一特性,使得变革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性,正是由于组织变革所具有的破坏性和风险性才使得组织变革会招致来自组织内外各个方面的阻力。组织变革的阻力,指人们反对变革、阻挠变革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变革阻力的存在,意味着组织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给变革管理者提出了更严峻的变革管理任务,组织变革阻力的主要来源:首先是个体和群体方面的阻力。个体对待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是因为其固有的工作和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就业安全需要、经济收入变化、对未知状态的恐惧以及对变革的认识存有偏差等而引起。群体对变革的阻力,可能来自于群体规范的束缚,群体中原有的人际关系可能因变革而受到改变和破坏等。其次是来自组织层次的对组织变革的阻力。它包括现行组织结构的束缚、组织运行的惯性、变革对现有责权关系和资源分配格局所造成的破坏和威胁,以及追求稳定、安逸和确定性甚于革新。

四、消除企业组织变革阻力的措施

正是由于企业组织变革所具有的破坏性和风险性,才使得组织变革会招致来自组织内外各个方面的阻力,才使企业面临推动力与制约力相互交错和混合的状态。

企业组织变革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一方面,员工对变革的接受与否,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变革的方向是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变革的成败。企业组织变革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采取措施改变企业组织变革所面临的推动力与制约力相互交错力量的对比,促进变革的更顺利进行。实践表明,在不消除阻力的情况下增强驱动力,可能加剧组织中的紧张状态,从而无形中增强对变革的阻力;在增强驱动力的同时采取措施消除阻力,会更有利于加快变革的进程。

1.企业人力资源要为组织机构变革服务。员工的个性与其对待变革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就应该引入心理测评,通过测评招聘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敢于接受挑战的员工。其次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和企业变革同步推进。再次,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树立一种团体主义的文化,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形成一种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

2.企业要减少组织机构纵向层级,由集权向分权过渡。一般来说,管理层级越多,会增加信息流通成本,使组织对外界信息反映迟缓。为此,削减组织层级,推倒组织间的围墙,向员工进行授权,实现管理层级扁平化,既有利于提高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力,也有利于组织降低日常运行成本。一方面可通过裁减冗余人员、重新招募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定期地开展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的工作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例如,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认为,先前通用电器主管人员只是简单地告诉员工该做什么,而员工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主管交给的工作,但决不多做什么。因此他提出“通力合作计划”,以使员工获得更多的权力、工作自由,并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来改进公司日常经营。

3.企业要提高管理者职责能力,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柔性化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作为“掌舵手”的管理者如果不称职,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降低企业运行的效率,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变革。现有学者研究表明,认为管理者可分层来提高职责能力:高层应该更加注重创造力、系统思维判断力、思维敏捷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中层可以在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几方面进行重点发展;基层管理者可以重点发展反省、自我管理和信息管理这几方面的能力。不仅如此,对于那些喜欢写又长又臭的报告,以及喜欢“站在别人肩上”空空而谈者,具备了官僚主义作风的这些人来领导企业必将严重阻碍组织的发展。要削除这种管理错位,除了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外,就要求企业做好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制度,为企业寻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建立一种灵活的、柔性化的引进人才和推动人才成长的机制。从而为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扫清障碍。

4.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让员工明白变革的意义。在变革实施之前,企业决策者应该营造一种危机感,让员工认识到变革的紧迫,让他们了解变革对组织,对自己的好处,并适时的提供有关变革的信息,澄清变革的各种谣言,为变革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变革的实施过程中,要让员工理解变革的实施方案,并且要尽可能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参与到变革中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时刻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员工交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作出某种承诺,以消除员工的心理顾虑。

5.要适当地运用激励手段。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员工感受到变革的好处和希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对一些员工予以重用,以稳住关键员工,消除他们的顾虑,使他们安心地为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亚钧著.知识经济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2.唐勇敏.组织合作网与生产要素的流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汪应洛.系统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张青山.企业系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查尔斯·M·萨维奇,谢强华等译.第5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中亿建业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200)

现代体育教学变革 篇12

一、财务管理未来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首先、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知识向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企业不断升级。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网络经济将带动金融、保险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空间上的相互联动,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

二、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将企业财务管理责任确定成量化指标,按照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的范围内分解落实,使管理人员对所属工作形成可控性,使经济责任落实到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科学准确、内容明确。同时从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状况看,企业财务管理也应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企业资产结构中,知识产权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企业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调整了管理指标,增强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树立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公众形象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

三、财务管理的全面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从进行更新、调整与拓展

(1)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理念,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财务理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行财务理念的创新。也就是说,企业还要树立全球化理念、网络财务理念。确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取利润的多少,表明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投资理念的变化,投资者注重的是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拥有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而这一核心技术就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同时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拥有了信息就拥有了市场,企业就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信息资源也是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财务资源。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将是财务管理目标发展的新方向。

四、拓展财务内容,树立全球化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的国际经营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企业经营呈现出全球化特征。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全球化理财观念,放眼世界市场,进行财务运作,提高理财效率。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分为实体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这种变化改变了实体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地位,从而使企业不再仅仅归属于实体资本投资者,而且归属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企业应确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观念,争取企业价值总量最大的前提下实现相关利益的优化配置与协调。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可以实时报告,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而且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将得到普通使用,促进财务流程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并让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使创新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企业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如何使用好风险资金成为未来财务管理的重要议题。科技创新和对其成果的利用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重心,使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及其对经营过程的作用力得到提高。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对其成果的利用成为财务管理的重心,其发展的结果是人的价值管理进一步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以人的价值管理为工作重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要将每个人的价值都能量化以后才可以进行,人的价值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知识经济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将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知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也将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财务管理方法也将向网络化、虚拟化发展。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容量巨大、高速共享的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网络上。另外,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网络化的加强以及新的媒体空间的开辟,信息处理将更多地在媒体空间上虚拟实现,这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更加适应经济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这些都使风险管理在财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六、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需要不断创新

在未来时间内,财务管理将呈现出以下趋势发展:1.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财务管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即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2.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中去。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企业的事务可以进行远程处理,便于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时问看,企业的一切活动均可以实时报告,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于拥有许多下属机构,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3.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4.财务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代理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来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5.财务评价体系创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知识资本在财务评价比重增加。它与经济附加值相结合能较好地评价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有助于围绕资本增值,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凤娟行为财务理论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2】郭菁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钱锐我国企业并购若干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年

【4】李蓟鲁能集团资金筹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5】于文新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张国杰国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7】郭蓉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上一篇:逆向投资下一篇:教育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