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2024-06-11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精选12篇)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篇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笔者在对几份全国性青少年学生体质调查和国民体质调查报告的分析中却发现, 反映学生健康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自1985年起, 我国已进行了6次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 20多年间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并不乐观。其表现为: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呈下降趋势。近几年来, 兰州工业学院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也显示出, 学生的心肺功能、耐力指标等显著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健体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很多学校中, 长跑、跳高、掷铅球等基础性的运动项目开展效果并不佳。

当前, 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爱上体育课, 他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性非常明显。男生对篮球、足球项目等非常感兴趣, 女生则对舞蹈、健美操和小球类项目十分感兴趣, 对一些运动量大、练习方式单一的项目, 如, 铅球、长跑等, 缺乏兴趣。学生体质的增强, 不仅与其锻炼习惯和运动兴趣的养成有关, 而且还与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娱乐等功能有关。因此, 构建一种既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课程, 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 拓展训练被引入国内并不断得到发展, 其具有新奇、刺激等特点。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 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 义无反顾地奔向未知的旅程, 去迎接一次次挑战, 去战胜一个个困难。拓展训练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之中, 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有利于拓展体育课程资源,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对提高学生体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念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 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其二, 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 让学生学会合作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体育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其三,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个性与运动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 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让学生获得直接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其四,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智力、情感、运动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要改变以往那种单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特长, 以使其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的时代, 很多教育专家、学者认为, 部分大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 养成了任性、自私、缺乏独立性等不良习惯。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心理训练为基础, 其中包括多种典型场景及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体验项目。其能够让大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考验, 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炼意志,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所倡导的高校新型体育课程, 应是在适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既能实现学生体能训练目的, 又具有拓展训练功能的课程。

总之,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之中, 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其旨在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让体育回归自然, 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 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篇2

1、学会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父母有父母的长项,孩子有孩子的优势。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的思维方式及一些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从孩子降生那一刻起,他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他的个体成长、发展具有独立性。他是他本身,以自已的方式在体验中成长,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父母不能包办代替,也代替不了。

3、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庭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成长,成年及以后,是孩子学做人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堂,家长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教不出合格的孩子的。某种程度上讲,家庭教育成功意味着孩子成功,家庭教育失败意味着孩子失败。

4、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作为人有自己的感受性。有被尊重、重视、表达、渴望倾听等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平等,一切无从谈起。

5、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塑人,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如若不科学,不能够把握目标,有的放矢,必然培养不出拥有健康身心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合格、不完整的。

6、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可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都是作为现代父母必须研究的课题。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

7、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影响。家长自身不转变,一味要求孩子提高,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

8、关注家长的生命成长。家长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有自身的各种需求,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孩子之外,还要承担很多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是要求家长本身提高,二是要重视他们的其它生命需求,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也应尊重、理解父母,家庭教育指导不只教给父母新的理念和方法,还应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9、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孩子的许多问题来源于家长,家长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反思做法,不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篇3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 高职体育 改革

体育课程,一直是教学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一堂良好的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如今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职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改革的要求和目标,主要是为了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进而发挥体育课程对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高职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心智的发展

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起到增强学生的体质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证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来适应如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起到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心理,心智的发展也具有巨大影响。一堂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等等的发展,这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也是有巨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良好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在体育课堂当中,学生必须付出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来实现目标,这样就有利于培养的学生竞争意识,便于今后工作的需要。

同时,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提高。在完成体育课程的要求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而他们在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就是其克服困难的过程。此外,许多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团体协作才能够开展和完成,因此这又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和意识,都是他们在工作之后急切需要的。

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确实对广大高职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很多高职学生和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些重要性,因此导致如今广大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如今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理论课教学不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往往忽视掉了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而实际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同样重要。理论课教学就好像理论一样,实践课教学就好比实践,所以只要先把理论的基础打牢,在实践的时候才能體现出效果。而很多体育课程往往存在不重视理论实践课程的严重问题。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还是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学生缺乏积极性,体育课堂乏味无聊,最终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活动类别太少,教学器材缺乏,也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显,没有很好结合专业特点

由于在思想上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因此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显。一方面是教学对于体育教学态度的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是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师资队伍。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体育课程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等都没有符合相应的要求,这也就暗示着高职体育课程必须要做出相关改革。

以上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时出现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由此可见,高职体育课程已经到了一个“不改不行”的地步。为了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为了改善如今广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出台相关的实质性措施来针对以上的问题做出较大的修改。

三、解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和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明确相关的要求和目标,结合实际给学生制定相关的目标,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体育课程这门学科。同时,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关系学生的需求,期望,便于相关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理论教学课程,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要首先重视理论教学课程,增加相关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理论知识的考察。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加相关体育课程的类别,添加相应的机械设备,同时要配备一批认真负责的教学老师,为良好的教学模式而服务。

(三)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和学生专业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明确相关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侧重,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发面都要引起重视,使每一块内容的开展都要有实际意义。此外,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大胆地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起到提升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为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各种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要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课堂,就业等等相关因素。相信在综合仔细规划之下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一定会给高职体育教学,给广大高职学生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许新,李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究[J].大家2011(14).

[2] 曾杨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01).

《咏雪》中的现代教育理念 篇4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的记载。《红楼梦》第五十回也写到薛姨妈向贾母禀告,准备“借一天园子,摆两桌粗酒,请老太太赏雪的”。雪天喝酒玩乐表现了豪贵之家的有钱和有闲。晋朝谢氏家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谢安历任太守、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应当有显贵奢华之资本,然而在寒冷的雪天,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不是围坐火炉烤火、吃酒、玩乐,而是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营造了浓郁的学习环境。

巴甫连柯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对一个家庭来讲,其对物质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但对精神的追求是无限的。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怪不得“谢家子弟多才俊”!

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大雪激发了谢安的教学灵感,对诗文的讲解骤然停止,他因势利导,高兴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教学内容的突转,充分说明了谢安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善于就地取材,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我们就是要努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差异及当时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三、巧妙设计课堂问题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得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会得到不断加强。

谢安设计的问题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这一问题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可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四、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侄子谢朗的答案“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本已不错,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侄女道韫仍能勇敢而自信地坚持“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好”。正是由于谢安营造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勇于创新,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五、热情采用激励性评价

谢朗与道韫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独特体验分别回答了叔叔的问题,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谢安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大笑乐”,他的这一举动的确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其实这充满激励的一“笑”,恰恰有效地保护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现代家庭教育的十大理念 篇5

1.学会向孩子学习

信息时代的今天,地球已变成村了,孩子每天都与世界亲密的接触着,信息与潮流刺激的事孩子们的神经,影响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改变的是孩子们的行为尽管他们的超前,让父母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带他们毕竟是一种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唯有疏导是上上策,而我们的多数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无暇学习,难怪与我们的孩子会称自己的父母是“外星人”,听不懂孩子的语言。另外孩子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的思维方式及一些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也就是做父母的要放下架子善于与孩子共同成长。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把孩子看作一个单独的个体,不可把自己的需求或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切包办代替,更不可以非打即骂,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常言道: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以强迫马儿喝水,除非马儿有口渴的需要。

3.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它是一切教育基础之基础。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家庭教育:一项有说服力的调查:

北京一项按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好、中、差划分进行的调查,调查对象:680名初中、小学生的家庭,调查内容:在校表现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家庭教育水平很好的,其孩子在校表现优等生的占95%,基本没有后进生;

而教育水平不当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后进生的却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

而教育水平一般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中等的占2/3,并有15%左右为后进生。

这项调查还给我们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把不当的家庭教育提高到一般水平,则后进生就会相应减少五倍左右;如果我们把一般的家庭教育再提高到较好水平的家庭教育,则优等生增加三倍左右。

4.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

孩子与我们大人之间有年龄、有收入、经历、身高、体重、学历的差距,有性别之分,唯独没有人格的差距。

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一样。

家长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孩子也一样。

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孩子也一样

家长希望做的好的时候有人赞美,孩子也一样。

家长希望在做的不好的时候有人谅解和鼓励孩子也一样

家长希望在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孩子也一样。

只有做到平等才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理、平等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可能有效地达到子女与父母双提高。

5、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就明确把“齐家”作为“治国”的重要前提条件。《礼记;大学》说:“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国时期的陆绩认为“圣人教先从家始,家正则天下化之”。美国教育学家M.S.家庭教育重在塑人,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如若不科学,不能够把握目标,有的放矢,必然培养不出拥有健康身心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合格、不完整的。另外,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不可缺一,相互也是不可替代的。

6、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常言道: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可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都是作为现代父母必须研究的课题。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7、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长着并不意味着在生活中就该扮演强权的角色。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父母并非与身据来就能掌握教育孩子的这门艺术,而必须通过学习,首先阅读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这本本书,是一本在变化的书,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从少年到青年……做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因此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度孩子这本书,一辈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家庭学习,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改善家长的自身素质。只有当我们具备了一流的家庭教育素养后,孩子不仅不会会在家庭教育上,即使学校教育和粗了问题,我们也会保护孩子的梦想不被破灭。

8、关注家长的生命成长

关注家长的生命成长,即是关注家长所受家庭教育的模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家长自身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问题的实质。才能让家长从自身找原因,来改变自己,才能更好的解决孩子的问题。

9、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海灵格说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检查自己。”教育孩子首先教育的是自己,改变也还要先改变自己。问题孩子的产生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是父母有良好的教育方法。一半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以命令强加于人,很少有能弯下身来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家长关注的问题是学习,而对于其他方面则较少涉及。学会与孩子沟通是关键,大部分家长都在关心子女教育,而且期望过高。不少家长自认为是“爱”孩子,“关心”孩子,但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这份“关心”,不少父母正在“认认真真”地做伤害自己孩子的事,主要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否定过多;或者是对孩子不满、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也有的家长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在精神上的关爱却不足。这表明家长未能正确全面评价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不满时往往采取简单消极的教育方式,在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中长大的孩子,较易出现如依赖、退缩、恐惧、软弱、撒谎、攻击、急躁、自卑等情绪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孩子的注意力。

10、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教育理念反思

一、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今后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教育上,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教育公平,是指人们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主要反映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

二、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教育公平现状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和妇女教育的状况极大改善。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不公平的現象还比较突出,教育不公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索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和途径显得至关重要而又迫在眉睫。

(二)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首先,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基础教育中的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有两个显著表现:①在同一城市中义务教育的凭户籍制度“就近入学”和强迫性的“电脑派位”制度以及“择校”问题。因为户籍的因素,有的人可以读好学校、重点学校,而有的人只能读差学校,付出相同的学杂费,不同户籍的人却享受不同的教育资源。而凭户籍制度“就近入学”只对平民百姓有约束力,手握权力的家长可以不受户籍的限制使其子女能在重点学校学习,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②地域间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升学率和辍学率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地区比内地发达,城市比农村富裕,因此各地的办学条件差异巨大。同一地区的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也是差别悬殊。经济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校园建筑豪华,现代化教育必需的教育设施齐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优秀教师不断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走向城市。这样就产生了师资差异。即便是同一地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师配备也有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差异就更为悬殊了。

最后,正是由于教育当中存在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所以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不仅城乡差异显著,同一地区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三、推进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

解决和纠正产生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教育资源,关键是政府必须从制度和政策上着手,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启动师资交流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资助和扶持政策体系等。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从义务教育方面看。免费义务教育是国际通行的成功经验,免除义务教育费用,是政府职能的回归。要根据“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尤其是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督导评估结果要作为考核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可对所管辖的学校进行资金评估,把学校教育费用预算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去,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义务教育正常运转。

其次,从高考改革方面看。改革教育录取制度,消除区域差异。根据考生分数大致分配录取名额、以克服区域间录取分数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此外,要革除那些容易成为腐败温床的制度和政策,如“保送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政策,保证招生环节的公正性。

(二)推行政策创新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和扶持政策体系,通过“奖、贷、勤、补、免”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的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对贫困家庭学生统一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并确保投入高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重点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同时政府还应在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款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保障教育公平。

第二,建立城乡、地区之间的师资交流机制。各地教育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师资水平的差距。要做到各地教育水平的公平,政府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如可派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定期任教。当然对去任教的教师,政府可采取激励机制,如提供高薪和生活补助,优先评职称和晋级等。这样可解决教学上师资不公的问题,做到资源共享。

(三)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第一,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应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首要和基本目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是半公共产品,前者应完全由政府提供,后者也应大部分由政府提供,政府是实现和保障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用硬措施要求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教育投入的落实,从物质上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全国教育的财政投入,不仅要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而且应降低高等教育的成本,承担起普通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政府还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政策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倾斜。在这些地区、家庭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甚至给予一定的学习资助。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主要应依靠政府投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现代商科教育理念与改革探讨 篇7

现代商科是多学科的集合,涉及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内容比较多,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中与商务活动有关的全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学科直接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方面相对应,绝大多数专业和课程都具有应用和实践价值,紧随市场经济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商科教育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我国商科高校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逐年在加大,也即是商科教学只有与市场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体现出商务活动的价值,商科教育才能真正成熟发展并获得发展的空间。所以商科教育在为学生提供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打通学理”,将销售、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来。除了博大精深的学识外,还要具备广博的见识,这些是使学生成为复合型创新商业人才的基本素养。

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已由政府转向工商企业,经管人才由执行政策转向创新创业与财富创造,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有鉴于此,我国的商科教育应着重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备国际视野,加强本土意识,树立现代观念,立足实践价值,强化办学特色,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懂经济、善管理、会管理的商务人才。

二、商科教育发展理念与改革对策

(一)商科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实现两条腿走路。

商科教育有着实践性的要求,商科教育的实践性,能给予学生思维素质训练、行为规范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环境的训练,通过实践给予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现代商科与传统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参与市场交易为最终目标的实践性教学要求更高。而且经管类专业实验性模拟实践教学模式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已为现代商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宽厚的基础。商科教育要实现突破,必须立足国情,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同时抓,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从新的人才观、发展观上进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世界各国和国内现代商科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都已经证明了只有建设一流的现代商科实验室,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现代商科人才。不仅如此,现代商科的高水平实验室也是一个很好的对外交流的平台,通过开设高校公选课程,可以让更多对现代商科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得到现代商科经典具有特色的实验训练,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商科教育的质量和知名度。

(二)现代商科综合实验平台建设。

现代商科教育理念、方法及手段的支撑条件是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的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及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在实现与课堂理论教学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完善高校商科实践教学体系,即完成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综合性实验教学和单项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1. 实验平台建设目标。

近些年商科院校就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通过验证、模拟、仿真、设计等实验教学活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在模拟实验教学中解决实践性问题,推动着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完善。现代商科综合实验平台应通过策略设计与规划,在运作执行与操作上着重五方面的建设,即:教学三改活动试验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模拟实习基地建设、实验教学案例基地建设、实习指导师资基地建设和社会咨询服务培训基地建设。

2. 以实验平台建设提升特色优势。

商科有着较多的专业和方向,具体专业和方向的名称及数量随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而灵活变动,各商学院可根据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商科专业和方向。商科院校可在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系上,扬长避短,突出地方商科教育的特色,提升自身的优势。

3. 实验平台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近年来,我国商科高校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逐年加大,财务管理实验、电子商务、证券投资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管理信息、统计预测与决策等走进了课堂和实验室,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模拟中解决着实践性问题。综合实验平台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上应将教师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式、协作式学习交叉、渗透、互动,将情景式、探究式、互动式、激励式、自主式、角色式、协作式等教学手段纳入教学方法改革设计中。

4. 融合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实践融合起来。实践出真知,商科教学改革要有新的政策激励,通过社会实践基地,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促进商科人才的进一步成长。社会实践基地应选择能提供实践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的且实践效果显著、双方合作愉快的企业,经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成为挂牌的校外实践基地,对其优先重点建设。我们认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作为商科实践环节教学的资质条件。

(三)从源头进行商科实验教学改革。

改革实验教学需从源头进行,即建立相对独立的现代商科实验体系。以高校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点,全面、系统、完整和前瞻地构建现代商科实验教学体系。

(四)正确处理和协调四方关系。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篇8

1 信息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和智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育打破了教育的传统模式, 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学习, 也可以自己在信息平台上学习, 这样就脱离了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学生可以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地在信息平台上搜索学习资源, 然后自己分析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知识的权利,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则由教育的主体变为辅助者、指引者,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学习项目的布置和恰当的建议,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挥。此外, 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进一步互动, 在信息平台上师生能以平等的姿态互动, 学生可以提问,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会感到自我的重要地位, 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信息化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实现自由学习,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环境, 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 逐步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学生针对学习任务, 在广泛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信息, 增强自己对知识的判断力和识别力, 从而获取有效知识。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还要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归纳, 最终变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伴随着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疑, 这和课堂中的老师提问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自发的思考,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完成对知识的深化, 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更长久。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思考的过程中, 获取的知识已经有了思维的烙印, 脱离了本来的面貌, 从而得到了创新,

3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知识不断发展, 不断更新, 高职学生要适应职业的发展需要, 融入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不断学习, 走进知识的前沿。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化教育依托网络数据库, 大量信息可以涌现出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大大扩展, 学生可以享用广泛的信息资源, 从而给学生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信息资源也实现了全球化, 而教材内容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不能时时更新,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学习非常重要。研究最新的专业知识, 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发展, 这样可以把专业知识学得更深入、更透彻。学生既能在学校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也能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储备, 把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 信息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个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求知的过程, 其中必然会产生质疑, 而质疑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在课堂中往往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提问题, 然后自己去寻求答案,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潜移默化慢慢养成。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自主解决问题, 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就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学生即使在老师不布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 也会自觉去学习, 这种学习状态可以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内部动因, 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 在校内还是校外, 学生都会乐意学习, 做一个快乐学习者。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 养成对自己本专业学习的热爱, 对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 信息化教育顺应了教育多元化的趋势, 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因此,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知识学习者和探索者, 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终身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 篇9

1 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目标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完成教学管理目标,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1.1 营造创新氛围,激起创新热情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创新素养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为此,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强化教学管理,必须始终围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来展开。

一是要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实践证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着摧人奋进的巨大作用,主要是因为好的风气有强烈的同化作用。风气好,教育任务便能顺利完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兴趣就能得以充分施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很好的塑造。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给予学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从而去进行创新。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学生的放。所谓放,就是对学生不能管得太死,要敢于放手,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三是要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

1.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因此,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目标,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使教学管理的目标冲受教育者的德、识、才、学、体、心等方面全面发展起来。在知识结构方面,以基础知识为核心、文理相同,形成网络化、综合型的知识结构;在能力素质结构方面,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包括创造、学习、信息处理、适应社会等能力在内的全新能力结构;在意识结构方面,要形成良好的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心理结构方面,要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总之,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它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约束、导向、激励等多种作用。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上层次,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模式。首先,要建立完善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综合系统,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为此,要建立完善教学检查与质量评估制度,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经常化;要建立完善教学信息发布制度,实现教学信息向各个渠道的延伸;要完善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强化对教学各环节的督查和检查;要建立完善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过程。其次,要建立完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有助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学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离散性、随意性,使人才的培养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就可使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 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1 突出竞争性

在教学管理中突出竞争性,一方面要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还要能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发表出来,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引导教师不断地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竞争,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不管对待什么问题都能采取“我能行”的人生哲学态度。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爱心点燃每一位学生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在教学管理中,不仅要在学生中突出竞争性,而且在教师中也要突出竞争性。因为推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的关键也在教师。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信心和进取心,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种良好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2.2 突出自主性

首先,要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学的自主性地位。自主性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自主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发展。人在教育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素质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管教育者讲述得多么清晰,都要通过受教育者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体会,自主地去理解教师所讲述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要突出教师的自主性。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激励思维,标新立异,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2.3 突出差异性

首先,要承认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以及主体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其自身素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作为教育者,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都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点缺点等个性差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其次,要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其认识上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差异。对于问题的答案,应让学生依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教师应依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弹性的要求。当学生表现或从事有兴趣的活动时,教师应尊重其选择,并能鼓励其从事独立学习。而当学生提出一些不平凡的问题时,教师应多给学生鼓励和赞美,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

最后,在教学管理中,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教师群体而言,主要解决“分层培养,结构合理,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的问题,根据教师的现状和教学水平,对学历、教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就教师的个体而言,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互帮互学中抛弃那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从而共同为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努力。

摘要: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教学秩序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障。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对促进教学质量的跃升,培养全面发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杨必武.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篇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钢琴普及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 学习钢琴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学琴者在年龄上差距也越来越大, 小至四五岁的儿童, 大到三四十岁的成年人, 其规模之庞大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综合素质教育正得到重视和提高;但另一方面, 在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下, 钢琴教育水平良莠不齐, 导致学习者音乐表演及弹奏基础打得不好, 直接影响其今后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发展前途。

在笔者长期从事教学过程中, 发现了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 学习钢琴“考级化”

目前各种各样的艺术类考试和每年的业余钢琴考级成为家长们的热门话题, 他们盲目地以考级的级数来衡量钢琴演奏者和教师的水平, 甚至是追求今年考三级, 明年跳五级, 缩短学习的进程, 变成以钢琴级数高来作为炫耀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学琴变得为考级而学, 有的学生一年到头只练考级曲目, 有的学生是因为想考级临时抱佛脚, 从而使得练习敷衍了事, 机械化, 根本谈不上音乐的美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教师也为迎合家长、学生们的这种心理, 从事教学工作。

2. 钢琴教学“应试化”

在高校校园里, 基础课的同学们大多数都是为了参加高考, 临时花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学习几首曲目应试的, 程度都很浅;专业课的同学们也是互相攀比, 学生盲目地追求高难度作品。他们对自己的情况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误以为曲目难度越大, 弹奏水平就越高, 分数也越高。然而, 一部分教师又不去积极引导, 盲目地想留住生源, 以致于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一味地选择大型作品, 拔高程度练习, 使得钢琴教育就像“空中楼阁”。这些, 都有悖于钢琴学习的初衷, 忽视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

3. 表演技巧“呆板化”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忽略对学生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或单纯注重纯技术传授, 忽视音乐审美理念的培养。学生学习一首作品的时间较长, 音乐表演与音乐感受之间表现为严重脱节, 即学生们虽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却缺乏对音乐的情感反应, 不能体现音乐的美感。

4. 教材全盘“舶来化”

在授课过程中, 钢琴课使用的教材多是欧洲直译过来, 教学方式也是沿用了西洋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 授课内容大多是外国钢琴作品, 里面所涉及的主要也是西方音乐史、西洋调式和声、演奏技法。本土钢琴音乐作品接触较少。

二、树立现代的钢琴启蒙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如下内容: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确认钢琴启蒙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特点, 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2.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钢琴启蒙教育既不能是单纯的技术训练, 更不应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 而是必须以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的节奏运动为基础, 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因此,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 而音乐中的技巧仅仅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

3. 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

现代钢琴启蒙教学过程要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环境, 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创造性人才。

4. 树立客观全面地评价理念

教师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 会对其一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钢琴启蒙教育中, 让评价富有情感色彩, 多鼓励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能把钢琴学习当做他们的乐趣, 为学生营造适合他们兴趣的学习氛围。

三、钢琴启蒙教学的方法

针对以上现代的教育理念, 笔者在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归纳了七个常见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 用在钢琴教学上简单说就是指教师用语言陈述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弹奏的技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在跟学生沟通、交流时语言要恰当, 尽量少用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来进行描绘。特别是对儿童进行授课时, 要使用生动形象、能够被儿童接受的语言跟他们讲解, 在注重语言生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比如, 有些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音符, 不恰当地运用形象的比喻, 在教学生学习唱名“mi”的时候, 为了生动形象, 在五线谱上指着“mi”告诉学生这是小猫咪的“咪”, 而过后学生见到“mi”的反应就是“这是小猫”。这样的讲授表面上是很生动形象,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抓住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力的特点, 教师只需要用简单准确的语言配合示范在钢琴上弹一个“mi”, 学生就明白了。

2.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一词出自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 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 就要教师启而得法,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比如, 在教学生弹奏圆舞曲时, 可以根据音符的时值、三拍子的基本规律及音高旋律的组合方式, 通过看舞蹈录像, 听录音等方式启发学生去理解音乐, 掌握弹奏, 达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还有, 当教师发现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不要马上将弹错的地方具体地指出来, 可以先就学生的弹奏进行提问点评, 同时, 教师可以先模仿学生的弹奏弹一遍, 再将正确的先弹一遍, 要求学生动脑筋仔细聆听弹奏。通过对比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会辨别, 掌握正确、合适的弹奏方法。

3. 实践教学法

实践的意思就是实际去做、履行。它的意义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 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教学法用在钢琴教学中是最能体现这一标准的。钢琴演奏表演性质较强, 在学习过程中就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达到表演的要求。通过学生弹奏, 来检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是否能将理论很好地跟实际相结合, 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如和声、曲式等方面的知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诠释作品的能力。比如, 听学生弹奏一首乐曲, 我们能听到乐曲的旋律、声部、织体、强弱音响变化, 由此, 我们看到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法指导学生获得了演奏的基本知识及能力。通过弹奏实践, 认识作品, 通过实践检验作品。同时,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奏会也是实践教学法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之一。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演奏会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还能借此积累上台的表演经验, 增强表演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4. 练习教学法

反复多次的练习是成功的必经之路。通过“量变”, 达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一方面, 教师在授课时, 在遇到某个难点时, 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定的练习, 直至理解掌握。另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练习方法, 其中包括: (1) 练习前, 给学生规划好练琴目标,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个明确的方向, 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练琴; (2) 在练习时, 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比如, 练琴时间要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候, 时间要固定,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甚至可以分时间段来练习。充分利用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保证练习的效果, 即“少吃多餐”, 还要保证练琴的“质”和“量”。每次练习目的要明确, 如重点、难点要抽出来多练, 分手练、分段练等。切忌不要从头到尾一遍一遍走过场式的盲目练习。

5. 反馈教学法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做到及时的、经常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沟通。认真做到学生评价, 教师评学。对于教师而言, 正确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每次的回课都是对教师上一节课教学成果的反馈, 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 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什么, 有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 有没有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等,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 正确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和不恰当的弹奏方法, 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纠正或改进。但在实施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信心, 言语得当。例如, 不能对学生说“你真笨”“你这个人就爱拖拖拉拉, 该升的不升, 该降的不降”这样的话, 这样的评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学生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很笨, 无可救药。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 应该适度表扬。很多钢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指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毛病, 为了不使学生“翘尾巴”, 不经意地回避对学生弹奏优点的肯定, 忽略了表扬的作用。让学生感到在一堂课后得到的反馈都是负面的, 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在提出批评的意见时不要忘了肯定学生的优点, 又要防止过度的表扬使学生不思进取。

6. 引导创作法

引导创作法是指在教学中, 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 (如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式等) , 遵循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学习过程, 在集体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进行音乐学习。

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 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 由人们自己参与的音乐。”

在课堂上, 教师经常作为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 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即兴创作, 可以说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 在其教学法中具有重要的更深的意义。奥尔夫认为, 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 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 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钢琴演奏过程, 实际也是在进行二度创作的一个过程。

7. 赏识教育方法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 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赏识紧紧抓住了情感因素, 因为人在兴奋的状态中大脑会产生类似吗啡的因素, 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 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 这样, 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另外, 赏识也符合人们的心理发展特征, 人是环境之子, 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满足人们内在无形生命的需求。同时, 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 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温室中的花朵, 更能经受挫折。

运用赏识的一条原则:在学生做事过程中赏识。教师要首先理解赏识并不简单等同于“赞扬”或者“奖励”, 后者更多的是对于学生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已经完成的良好行为的一种肯定, 既针对学生学习钢琴时所付出努力的过程, 用赏识的语言和行动让学生更加有信心的坚持下去。即便是批评, 也是为了激励学生而采取的一种办法。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成人, 都非常有效, 在使用时要把握好“赏识”的“度”。

尽管儿童和成人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一致的, 但由于他们在年龄、学琴目的等方面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将以上罗列的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以至教学的完满。

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对于所有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因此要引起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既然要学, 就要学好, 基础打牢, 路子走正, 为以后的深入发展建立良好的开端。希望本文通过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钢琴启蒙”教育方法的探讨, 能够让更多的人对钢琴启蒙教学有所帮助, 使大家能够重视启蒙教学, 使更多的人能够弹好钢琴, 领悟其精髓, 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与注意力[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3 (1) .[1]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与注意力[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3 (1) .

[2]李双彦.音乐表演中的心象思维[J].中国音乐, 1992 (2) .[2]李双彦.音乐表演中的心象思维[J].中国音乐, 1992 (2) .

[3]李萍.谈演奏中的音乐形象思维与声音联想及表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8 (3) .[3]李萍.谈演奏中的音乐形象思维与声音联想及表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8 (3) .

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教育理念 篇11

摘要本文立足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思想特征,对当前高等教育界语言教学领域内开设词典课程这一潮流所蕴含的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了挖掘与解读,认为词典课程开设是词典教学功能张扬的必然结果,在后现代课程观、师生观与知识观三个雏度切合了当前以知识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一研究能够为词典使用研究与词典教学活动提供学理支撑并揭示操作思路。

关键词词典课程后现代教育理念词典教学功能自主学习

一、引言

词典课程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界语言教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门课程,很多高校中文系、语言学系、外语系都开始积极开设此类课程,并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较早开设此类课程的有湖北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厦门大学英语系等。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成立之初便开设了“辞书学习与编纂实践”课程,后于2001年更名为“辞书学”并拟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卢卓群《关于本科“辞书学”课程的教学》一文总结了这一课程开设的教学经验,他认为,熟练掌握、使用工具书是学生获得最基本的学习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辞书的学习和使用,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指出:“对大学本科中文系、语言学系乃至文科类学生结合系科主要专业开设这门‘辞书学课程很有必要,宜使之成为本专业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领域开设词典课程的呼声尤为强烈。厦门大学英语系在这方面是开拓者,也是受益者。该系一贯重视英语工具书使用的教育,长期开设“英语工具书”课程,上世纪70年代就已将该课程建设成为英语系的专业强项。这不但形成了自己的英语专业特色及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素质与能力,塑造出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吴建平在总结词典课程开设的经验时认为,多年来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统考成绩不能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开设词典课程;因此他呼吁:“要想从根本上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英语水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工具书教学必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学界普遍认为,学生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必要的词典意识与使用技能,例如过多采用第一义项,无视词的用法与特点,偏好袖珍词典、词汇手册或电子词典等;这种状况下不但无法充分发挥词典的功能,而且容易产生误导。正因为如此,学者们纷纷呼吁,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严格指导与大量实践才能有所改进,语言教学中不能忽视词典使用教学。笔者认为,词典课程开设是词典教学功能张扬的必然结果,它无意识地承载有后现代哲学思潮所规约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切合以知识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文化生态环境,是课程与教学学科发展理念及其基于现代化发展的最终选择。

二、后现代思潮及其思想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批判和超越西方哲学、反思和发展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浪潮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大胆解构“元话语”、“元叙事”,不满现状,不屈服于外在权威和专制,敢于冲破旧范式而不断追求创新;它拥有自由的共同立场,对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进行批判,消解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中二元论对立的思维方式。具体说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即对一切合法性的基础加以质疑,摧毁了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2)取消判断的价值取向,即赋予不同话语以平等的权力,要求取消深度模式中潜藏的价值判断,恢复价值的平面性;(3)非中心化和反基础的结构策略,即对本质与现象、中心与边缘、主体与客体、真理与谬误间非此即彼的确定性重新加以严正拷问,旨在通过强调差异和流动而取代对中心和基础的迷恋;(4)多元的方法论,即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解释的无限性,宣称所有方法都有局限性,提倡采用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建立开放、多元的方法群落。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创造性、多元性、关爱性等学术精神,在众多研究领域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是承借后现代主义风潮,后现代教育观发轫并逐渐成熟,它是在解构并颠覆现代教育旧有模式、思维与研究方法基础上而重新建构的教育体系,包括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师生观、后现代知识观等内容。

三、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课程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来自“外部”,不动、不变地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中;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因而,学习者只是容器,是不具个性和思想的被动接受者。美国课程理论专家Doll批判了西方受技术理性支配的现代课程观,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体系已经沦为一种封闭的科学教条,教育与课程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类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了。Doll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即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反对那种忽视学习者的“知识旁观者理论”;它视活跃的个体学习者自身的内部重组为关键点,因而充分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课程要超越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

作为一种传播知识的大众化工具,词典常被称为不说话的老师,或被比喻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高校语言教学活动中词典课程的开设,表面上增强的是学生使用词典的意识与技能,深层里却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智的“回归”,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就课程理念而言,词典课程的开设与后现代教学论的某些观念,例如“问题本位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吻合。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医学教学中首次应用,现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它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旨在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同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查询词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学习与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了学习的自我意识。所以,词典课程的开设反映了后现代视域中高校课程设置从本质主义向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转变:倡导课程设置以人的发展为本,课程体系从封闭僵化到开放生成,课程实施从“他育”到“自育”,最终培养出“人”,而不是“物”。四、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师生观

依据现代教育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单向、独白式的,呈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线性序列;知识被认为可以像河流一样从高地流向低地,因而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扮演着被“老人智慧”驯服的角色,因而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后现代师生观主张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神话,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即教师权威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学生共存,学习是师生间的一种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活动。词典课程的开设

无疑在客观上消解了学生对教师的完全依赖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或不解时,便可凭借习得的词典意识与使用技能,用词典解决问题。这致使教师的话语霸权开始旁落,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因为词典课程的开设能够促进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不能仅是教材的讲读者,而必须引导学生利用词典独立自主地学习并积累知识;他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开发基于词典的教学资源,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加强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情境领导权威。

后现代师生观的内涵就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交的报告中说: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通过词典课程的开设,教师部分完成了从“独奏者”角色向“伴奏者”角色的转变,学生则部分摆脱了教师的权威张力,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Allen十分重视词典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他说:“学校课程结束后学生如果仍需继续学习,则必须依靠个人的努力与学习习惯。因此,词典显得特别重要;必须教会高年级学生如何使用词典。”在大量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Allen认为,词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dictionaries as passports to independence)。

如果高校不开设词典课程,仅靠教师有限的课堂传授,那么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外自学上,而课外自学无疑离不开无声教师——词典的帮助。词典课程开设在消解教师权威地位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助于个人成才。

五、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知识观

知识观体现的是对所教知识的认识,不同的知识观最终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是课程建构的重要基础。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体表现为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教育的作用就是继承和传播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课程目标就是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以服务于这种知识的线性积累为目的。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自我建构的,因此课程目标更多地指向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指向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与发展。词典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建构;它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导地位,在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生成知识能力的同时,满足了他们的追求和成就感。

就知识性质而言,古代知识观追求的是形而上学的确定性真理,现代知识观追求的是规律性的确定性真理。但是纵观历史,人类知识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处于发展状态中,没有任何一个真理可以一直保持其正确性。后现代知识观否定并颠覆了传统知识真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境域性、价值性及非客观性等特征。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知识的价值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既包括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也包括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既包括理性知识,也包括经验知识。知识价值观的这一后现代性转变,立时消解了现代高校课程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使大学课程依据后现代知识价值观进行重构。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应该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塑造自己及自己生活能力的自由人;在课程内容方面,高校应该能够使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获得知识的不易性,因而应该“增加学习方法方面的内容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词典课程的开设本质上正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高校课程化“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最佳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词典学家Ilson呼吁:“在迄今发明的所有用于提高语言能力的工具中,词典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我们所有从事语言教学的人都有必要深层次地了解词典。”而且,词典所提供的丰富知识,例如词汇信息、语法信息、语用信息、百科信息、文化信息等,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要,发展并强化学生补充、更新信息的能力。

六、结束语

必须指出的是,词典课程开设对于同后现代教育理念的迎合与对接,是词典先天所具有的教学功能的必然结果。就词典的社会使用而言,词典的教学功能无疑是词典功能中最为根本的,正如加克所说:“任何一部词典,首先都有教学论方面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供教学使用的著作。”事实上,纵观词典范式的演变史,不难发现,教育与教学领域的理论及其变革深刻影响着词典业的发展。当代词典(学)实际上掀起了一场“教学性质”的革命,词典文本一方面积极对语言教学语境进行模拟,以期最佳地迎合语言教学规律而实现最优的词典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取科学编纂手段,在词典微观与宏观结构中有效复制外语教学与习得的特点和规律,旨在真正实现词典作为语言教学桥梁的价值。词典教学特性的张扬和凸显,创造了无限的教学空间,将词典作为一种特殊、不可替代的教学工具的独特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从根本上增强了词典课程开设的原始价值。

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理念的文化意蕴 篇12

关键词:远程教育,服务理念,文化意蕴

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大课题, 它包括多个方面。而服务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决定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关于服务, 目前学界大多从技术层面探讨, 围绕问题也主要是技术、设备的改进, 而很少关注文化层面的提炼和升华。本文试图从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 以期提炼服务的文化精髓, 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 推进远程教育的内涵发展。

一、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概说

(一) 远程教育文化

关于这个概念, 目前学界论述较少, 比较权威系统的说法是孙绿怡在《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中的阐述, 她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远程教育文化研究的独特性:第一, 它不是就远程教育来研究远程教育, 也不仅仅限于教育教学的领域来研究远程教育, 而是着眼于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传统等系统整体的文化视角来研究远程教育;第二, 它不是从单纯的理论角度来研究远程教育, 而是着眼于生活方式的角度对远程教育中的人和事进行深层的文化探讨;第三, 它不仅强调远程教育的标准化和全球化, 而且强调远程教育的个性化和本土化。

(二) 支持服务

支持服务泛指所有与学习者学习有关的一切服务措施,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大卫·西沃特“使所有个别学生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运用院校提供的一切服务”[1];艾伦·泰特 (Alan Tai) “为作为个体或小组成员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 旨在促进他们进行学习互动, 在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支持”[2];丁兴富“远程教育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 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3];李力“支持服务的实质是提供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的接口;支持服务是一种支撑服务, 举足轻重;具有服务产业属性;宗旨在于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 使置身于这一环境的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调用各种资源, 接受关于学习的全方位服务, 使学习获得成功”[4]。

(三) 远程教育服务文化的定义

综合以上论述, 我们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把远程教育服务文化表述为: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指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 以创造教职员工忠诚、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 它包含远程教育服务从物质形态、组织行为、组织制度到精神意识等一切文化现象。

二、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的重要性

在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新时期, 加强服务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交流,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文化建设也应当提上日程。当前, 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热点。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中, 更多的网民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业界知名人士王东临曾在网络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从服务的角度去综合完善教育网站才是网络教育未来的出路。”[5]这提醒我们, 一定要加强服务文化建设, 从而提高教育竞争力。

(一) 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 是由远程教育的办学性质和管理模式决定的

远程教学、分级管理,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这是远程教育的独特性质和办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教与学过程中, 师生处于物理空间相对分离同时通过信息传递又相互联系的状态。这种模式具有巨大的优势,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是“由于地理隔离、工作局限、家务劳动、资源不足、学习技巧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 远程学习者经常难以集中精力, 学习劲头明显不足, 甚至常常有不安情绪, 很可能感到孤独, 甚至感到自己是校园之外的陌生人, 因此, 在这样的教学系统中学习, 如若没有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学习支持管理服务, 要让学生搞好学习, 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6]352。这说明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程。

“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是远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的开放”[6]8。这种开放需要服务文化提供重要保证, 并且也只有先进的服务文化才能鲜明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并贯穿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全过程。远程开放教育采用的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 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支持服务。实践证明, 课程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是保证远程教学质量和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也是远程教育中教学系统开发和教学设计的重点。

(二) 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 是由远程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属性决定的

在电大、网络学校等院校就读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 全天候待在校园里, 接受管理者的管理和学校纪律的约束。他们往往具有多重身份, 不仅是学生, 还在社会上兼具某个职位, 甚至社会角色大过学生角色。他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包括学习知识的需求、校园文化的需求、再就业的需求, 而且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肯定是大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在实践中深化对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的认识, 加快建设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服务文化。

远程教育具有大众普及性特点, 其开放性为不同基础、不同经历的受教育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同时它的灵活性也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能。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就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 为其提供服务, 以学习者为中心, 解决他们自主性学习、个别化学习、分散化学习等问题。这些特点都为服务文化提供了无限的的发展空间。做好服务文化, 是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理念的最佳体现, 是远程教育走内涵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 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 是由远程教育机构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教学模式的院校, 往往都是系统办学, 机构庞大, 人员众多, 这种情况对于管理和服务有很大挑战, 往往会影响管理和教学的发展。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 因此, 要通过建设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提高效率, 转变观念, 使管理和服务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这对于远程教育走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远程教育服务文化的基本功能

就目前学界对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看, 服务文化的理论还不完善,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服务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已日益彰显。

(一) 增誉功能, 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加与普通高校竞争的砝码

服务文化带有明显的增值性, 先进的服务文化能够提升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 发挥学校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先进的服务文化必然促进学校改善教育理念, 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扩大招生的目的。

(二) 导向功能, 无功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

服务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 “远程教育的管理需提供各种人性化、宽容性、个性化服务, 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入学资格审查、学生注册、学习地点的安排, 尽可能服务于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材料等的教学, 尽可能由学生选择。远程教育的开放思想, 是管理理念越来越趋向服务化、人性化”[8]。服务文化最终体现了远程教育公平、平等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努力为一切求学者提供尽可能方便、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 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 重塑功能, 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

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人际沟通模式、一种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一种平等参与的观念、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未来意识都大大增强。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服务和管理理念, 构建远程教育体系下的服务文化, 是对当代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扩充和完善。

(四) 凝聚功能, 有效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

增强认同感并进而升华为责任感、归属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远程教育环境中, 由于种种原因, 可能会造成学生情感缺失。例如, 自主性的远程学习可能在一部分学生那里会演变成孤独感, 过多依赖于现代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数字人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增加和心理健康恶化”[6]91。服务能够更好地弥补这种缺失, 能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和群体意识。

(五) 优化功能, 实现有效管理, 形成制约机制, 为下一步远程教育走内涵发展指明方向

服务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搞好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建设, 对于加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管理是手段, 服务是宗旨, 目的是为了实现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谐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要真正解决服务问题, 还要注重服务文化的建设。如果建设了一种大家认可的价值观, 有大家认同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准则, 并成为一种信仰和文化自觉, 大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实践它, 这就是服务文化的渗透力。

四、如何构建良好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文化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考虑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加强:

(一) 更新服务理念, 创新管理模式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持服务的重心不应是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库等硬件, 而要转移到以人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向”[10]。服务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服务文化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帮助的基础上。现代远程教育规章制度的设计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尊重科学和理性, 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手段的运用, 又要讲求管理艺术 , 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观念和情感的作用。

2.塑造共同价值, 树立服务理念和价值观, 并达成共识, 强化全员服务意识。当这种全员服务的文化价值观被本学校成员认同后, 就会达成一种共识, 从而使学校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价值激励、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楷模激励、情感激励等策略强调对教职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 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扩大宣传, 树立全社会终身学习理念

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 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密不可分, 但在我国, 社会宣传做得不够, 许多人还不知道或不清楚这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大众化。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是信息高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换代频繁, 客观造就了大量需要继续学习的群体, 终身学习成为深入人心的一个观念。他们更倾向于将网络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手段,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就要扩大宣传, 尤其要做好配套服务宣传。

(三) 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灵活、便捷、高效的服务通道, 尤其是建立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关注学生的满意度, 确保服务到位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教学组织和资源发布都是通过在网上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形式来实现的。努力完善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通过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 使学生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提炼学习支持服务的文化意蕴, 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服务文化, 不仅有助于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品质、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的良好形象、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地位, 而且这种无形资产还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财富资源。无论从理论构建层面, 还是现实操作层面, 服务文化都是对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 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永和.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环境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 2006, (1) :80.

[2][英]艾伦.泰特.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15) :15.

[3]丁兴富.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上[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3) :58.

[4]李力.现代远程教育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116.

[5]曾海军.中国远程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c2e351010007mg.html.

[6][7][9]谢新观.远程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8]孙绿怡.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架构[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195.

上一篇: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下一篇:心血管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