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理念

2024-11-02

现代工业理念(精选12篇)

现代工业理念 篇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园林绿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绿化的认识己不再是种几棵树、栽几株花,而是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概念,搞好工业企业绿地规划和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对工业企业本身而言,绿地景观空间是防治和减轻工业污染,弥补工艺治理不足,保护企业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工业企业绿地作为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区域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日益为工业企业单位所重视。

1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21世纪,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成为全球关注的主题之一,而创造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空间,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关键。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水、土壤、植物是生命之友,也是环境创造永恒的主题。由于是工业企业景观绿化,需要干净清爽的环境。设计时应充分发挥现有用地面积的最大生态效益,努力营造“淡雅素净、格调高雅”的生态效果。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构造工业企业的整体美。

2 规划设计目标

(1)以植物造景为主,通过各园林小品的合理布置,使之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相协调,营造出自然优美的景色。

(2)创造出丰富有序的园林空间,为人们营造一个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轻松、优美、舒适、风景如画的工作环境,使人身在其中如处画中。

(3)通过提高绿化质量使工业企业上档次,上品味。

3 规划设计特色

根据工业企业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设计应注重以人为本,既要体现庄重、严谨;又要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也要与企业所在城市的绿化规划及周边的环境协调;还要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因而,其设计风格的前瞻性和其融会文化的深邃性是同等重要和不容忽视的,所以在设计中,结合企业所处的实际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的有利因素,将多种园林景观要素综合考虑,以人为本,寻求人的活动与空间形态的和谐关系。

4 规划设计原则

与规划的目标相对应,力求达到文化、景观、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强调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统一和谐,强调人的游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这些都构成了设计的基本原则。

4.1 应有自己的风格

(1)因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以及防水、防爆、通风、采光等要求,形成其特有的建筑物的外形及色彩,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空间和别具一格的工业景观。

(2)应根据本企业的规模,所处的环境,庭园使用的对象,布置的风格和意境,表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当代工人阶级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高尚情操,衬托出厂区的敞朗、整齐、宏伟,使厂容厂貌面目一新,格调高雅。

(3)要优先发展垂直绿化,多布置藤蔓植物。

4.2 充分体现为生产服务和为工人服务

要把生产区作为搞好工厂绿化的重点之一,从树种选择、园林布置的形式到栽植管理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绿化的作用。

4.3 合理布局,联成系统

要将园林绿化纳入工厂总平面布置中,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自成系统的绿化布局,从厂前区到生产区,从作业场到库房堆场,到处是绿树、青草、鲜花、充分发挥绿地的卫生防护美化环境的作用,使工厂掩映于绿茵之中。

4.4 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

厂区绿化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绿化的功能。要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增加绿地面积,以提高绿地率、绿视率。

5 种植分析

工业企业的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选择适宜的园林植物,多种品种配合与多种栽植方式的协调,使四季均有相宜的景色,创建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有景、常年有绿的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出优美宜人的休闲环境。

6 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分析

工业企业设计本着“绿色、交流、生态、人性”的理念,创造绿意的交流空间,把景观环境形成一个能够自然“呼吸”的人性化交流场所。通过自然条件的改善,人文环境的设立以及绿化空间的形成等多元素交织和介入,实现绿色自然的工作环境,构建出一个意趣生动,内蕴丰富的人与自然及文化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及休憩场所,让员工有家园的归属感,从中感受到美好环境所给人带来的那份秀美。使之能平静浮躁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

6.1 厂前区的绿化

厂前区的绿化布置应考虑到建筑的平面布置,主体建筑的立面、色彩、风格与城市道路的关系等,多数采用规则式和混合式相结合的布局。

厂门的绿化要方便交通,与建筑的形体、色彩相协调,与街道绿化相呼应,在厂门口形成绿树成荫,多姿多彩的景象。厂门到办公大楼间的道路、广场上,可布置花坛、喷泉,体现本厂特点的雕塑等;林荫大道上选用冠大荫浓、生长快、耐修剪的乔木作遮荫树,或植以树姿雄伟的常绿乔木,再配植修剪整齐的常绿灌木,以及色彩鲜艳的花灌木、宿根花卉,给人以整齐美观、明快开朗的印象。

建筑周围的绿化应注意厂前区空间处理上的艺术效果,入口处的布置要富于装饰性和观赏性。在建筑墙体与绿地之间不要忽视基础栽植的作用,建筑的南侧栽植乔木要不能影响采光通风,栽植灌木宜低于窗口,以免遮挡视线。东西两侧宜植落叶乔木,以防东西晒。

厂前区绿化为使冬季仍不失其良好的绿化效果,常绿树一般占二分之一左右。

6.2 办公区绿化

办公区一般处在厂区的上风位置,其绿化规划一般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布局,可设计花坛、喷泉水池、假山叠石等。远离大楼的地方则可根据地形变化采用自然式布局,栽植观赏花木,铺设草坪。

6.3 生产区的绿化

该区域是厂区绿化的重点部位。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有害气体抗性较强及吸附作用、隔音效果较好的树种。根据生产区车间的生产特点不同,室外绿化配置也有所不同:化工车间,宜种植抗性强、生长快、低矮的树木;高温车间,宜选择高大的阔叶乔木及色浓味香的花灌木;噪声强烈的车间,宜选择枝叶茂密、树冠矮、分枝点低的乔灌木,密集栽植形成隔音带;食品、光学、精密仪器制造车间,宜选择无飞絮、无花粉、落叶整齐的树种,同时注意低矮的地被和草坪的应用,以起到固土、防止扬尘的作用。

6.4 仓库区域绿化

宜选择树干通直、分枝点高的树种,稀疏栽植乔木为主,以保证各种运输车辆行驶畅通。

7 结束语

工业企业绿化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发挥景观效益。它通过景观的改变从改善人体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上服务人类。绿化为员工提供户外休息娱乐的场地,还可以在外观上美化厂房,使枯燥的厂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通过绿色空间这一自然纽带把工厂各功能区联系成统一的整体,使工厂环境美观、舒适、安全。工业企业绿地所发挥的经济效益是经过间接的渠道实现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能直接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益。此外,良好的环境还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增强职工自信心和荣誉感,增加企业凝聚力。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业企业时,应在深入分析主体的基础上,挖掘现代工业企业的文化内涵,使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绿为主,注重植物造景,创造功能合理、景观优美、时代感强的现代生态型园林工业企业,充分展示一个开放、进取的现代化工业企业的风貌。

摘要:工业企业景观在功能、性质以及场地特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设计必须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进行布局谋篇,同时兼顾经济性的原则。

关键词:工业企业,规划设计,理念

现代工业理念 篇2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建筑 产品 风格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一批思想超前并对社会需要非常敏感的设计大师出现了,他们以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设计手段,结合新时代所提供的工业技术和和新的美学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大都具有划时代的新意,对后世及同时代的设计师有着决定性的启发,这些设计大师于是被称之为本世纪的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

正文 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共有四位——密斯、柯布西耶、布劳耶、格罗皮乌斯,由于他们都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多有独创,同时被称作现代建筑大师,这些大师都不是孤立的,他们都活跃于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他们受到许多同代设计师的影响,在很深层的意义上,是有一大批第一代设计大量共同工作,创造着现代设计风格,四位大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同属于第一代设计大师还有:里特维德、贝伦斯、阿尔托、麦金托什、赖特、老沙里宁等。

1.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

荷兰建筑师里特维德堪称开路先锋,他的设计更多地体现在设计观念和手法上,在现代设计运动中,里特维德里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解,创造出许多的“革命性”设计构思。他也是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的设计人,1917-191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极富轰动性的“红蓝椅”,在20年代,现代设计运动的发展早期,里特维德1924年,他设计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筑设计史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施罗德住宅,其设计思想和手法都与“红蓝椅”出于一辙,同时也贯彻着杜斯伯格的设计理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仅此两项就足以奠定里特维德在现代设计中的大师地位。之后设计的“柏林椅”、“Z” 形椅对工业设计和家具设计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里特维德设计的“红蓝椅、儿童椅、“Z”型椅和“Crate椅

2.密斯·范·德·罗

密斯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密斯在建筑设计上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密斯设计的座椅 3.马歇•拉成斯•布劳耶

布劳耶是四位经典设计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1925年为康定斯基住宅所设计的“瓦西里椅”因第一次应用新材料弯曲钢管作家用家具而名垂史册。然而在布劳耶长久的设计生涯中,材料的新或旧并非他设计中的主要力量,对他而言,现代社会中的任何材料,只要恰当理解并合理使用,都会在设计中表现出内在的价值。

布劳耶1925年设计的瓦里椅

与瓦西里椅同时设计出的“拉西奥茶几”也是一件重要杰作,它可能是历史上最简洁的一件家具,这件家具的功能性对后来设计影响很大。布劳耶自己的悬臂椅出现在马特•斯坦的悬臂椅两年之后,但却更完善了这件非常类似的设计,在设计中布劳耶引进古老的藤编坐面及靠背,并与当时最现代化的弯曲钢管结合起来,使之更舒适。随后布劳耶又很巧妙地在这件悬臂 椅基础上设计出扶手。

1929年设计出第一件充分利用悬臂弹性原理的休闲椅,1933年他决定用铝合金作为构架材料设计休闲椅。从1935年起他再次转向胶合板,并很快以胶合板取代了前段时间家具设计中的铝合金。布劳耶相信工业化大生产,努力于家具与建筑部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义者和现代设计的先驱。

4.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是第一代现代建筑经典大师,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教育家,他同时也对家具设计有相当投入的研究。1910年格罗皮乌斯加入“德意志制造联盟”,同年与阿道夫·迈耶合作设计事务所,完成了“法古斯工厂”建筑厂房等一批现代建筑。1919年格罗皮乌斯被任命为魏玛工艺设计学校的校长,他很快着手将另一所美术学校合并,成立了后来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派包豪斯学院,并担任校长,他以自己的全面才华汇集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创造出一整套的设计教育体系,其学生遍布于世界各地并带动世界范围的现代设计运动。由格罗皮乌斯的工业产品设计集中在20年代包豪斯时期,其建筑观念全新,手法亦极大胆,时常表现出结构主义观念的影响。

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座椅

5.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在建筑上,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柯布西耶设计的座椅

6.彼得·贝伦斯

贝伦斯也是一位罕见的设计全才,在建筑、家具、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玻璃设计、工业设计多方面均有划时代的建树。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他的设计活动始终都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1909年,贝伦斯以混凝土、钢、玻璃为原料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对后世影响巨大。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这些设计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贝伦斯在AEG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皮乌斯,米斯和柯布西耶,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

贝伦斯设计的电水壶、电风扇、电钟、餐盘

7.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阿尔托的设计思想曾受北欧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并不是旧形式的再现,而是应用当地材料,结合现代工业精神与波罗的海地区传统进行创新。特别有创见的是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1947年,他提出的“Y”型和三条腿的坐凳,改变了四条腿的模式,是对传统家具的一个突破。在玻璃制品上,他同样采用了有机的形态造型,使他的产品设计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

阿尔托设计的帕米奥椅、“皱叶甘兰”花瓶 和帕米尔疗养院

对于现代设计上所谓的功能,他认为那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的,他所强调的是侧重于生产的经济性。相对地说,现代设计的最新课题是“如何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文与心理的领域”。阿尔托在工业设计上这种“软”处理揭示出50年代“有机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8.麦金托什

这位罕见的全才人物在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尤其在建筑与家具设计方面。在家具设计中,麦金托什创造了一种非常有个性,同时充满象征意味的简洁优雅的形式语言,这种创造,源自他对英国本地传统、中国家具传统及日本设计影响的天才般的结合,这尤其体现在他的大量的椅子设计中。其家具设计中惊人的现代感能与强烈的文化传统巧妙结合,并创造出与其设计的建筑、室内在设计上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设计中对规整的几何形体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对日本装饰艺术及建筑形式的兴趣,在他几乎所有室内设计中,椅子和其他家具同时也是界定和划分空间的实体,许多椅子的高靠背实际上起着室内屏风的作用。

麦金托什的大部分工业设计作品家具都是为他所设计的室内空间专门创作的,因为当时的家具市场根本找不到合适于其建筑室内的家具,但其中许多件作品已作为经典之作成为后世的艺术点缀,至今仍在以一定数量进行生产。

9.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赖特是美国最重要的现代家具设计先驱,事实上赖特本人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建筑设计大师之一,其大胆而粗犷的家具设计也使他接近第一代家具设计大师的行列。

赖特对设计的理解大胆和新颖。他在设计中最彻底地强调建筑、室内、家具灯具、地毯等全局设计的统一,并力求亲自设计室内外所有的细节,一切都以建筑设计为中心,室内、家具都是为某一处特别的建筑设计,尤其偏重于从形式上与建筑的室内外协调;赖特虽欣赏工艺操作,但他更强调机器的应用,这尤其表现在他晚年一些家具设计都是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赖特1909年将他的新住所“塔里埃森”改建为一所建筑设计学校,他当时为该建筑设计了所有家具,后来1955年他设计的“塔里埃森”系列家具都是适合工业化批量生产的。

10.埃利尔·沙里埃利尔·沙里宁

现代工业理念 篇3

1.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是让学校成为车间,将手工业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这正是我们今天说的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包豪斯理念的车间既不是真正工业意义的车间,也不是传统工艺作坊,而是提供工业产品前期实验的实验室。

目前我国大多工业设计专业面向实际的设计实践不足。学生缺乏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缺乏对工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产品开发中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设计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学生所具有的直接参与设计项目的足够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开设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我们要借鉴包豪斯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性教学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科实验室建设方面,要依托学校和当地实验实践资源,建设重点艺术实验室及设计实验室。

2.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也暴露出其局限性。尽管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在现代设计艺术史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包豪斯的设计在长时间视觉内有过于理性化的弊病:忽视了产品的审美性,也就忽视了人在使用产品时的精神愉悦性;过于单调的设计给人以冷清、灰色的感觉,使人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这又与现代紧张生活之余人们的“放肆”心理相背离。这些无不表明对包豪斯功能主义进行改良成为趋势。

近代教育提出的 “人性化设计”综合了产品设计的安全性与社会性,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内环境的扩展和深化。其实,从根本上说人性化设计应该是功能主义的,它是在保障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的外形设计以达到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单一的追求功能与美的统一还远远不够,现代设计应该以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考虑高度舒适的功能性,设计要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产品不仅要结实耐用,方便组装、拆卸和维修,而且节省资源,有利于回收,不但对人是一种关怀,对环境也体现了深切的关注,以实现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在功能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3.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础课上,把平面、立体结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独立起来,并牢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设计里采用了现代材料,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创立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包豪斯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相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现代设计师。实用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包豪斯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技术”的设计风格,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设计教学模式大多存在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单一化趋势,大多数学校在培养模式上过于表面,结果就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良性發展,或者不具备真正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包豪斯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授与学的行为也将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单纯地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变成为以参与实践较多的实战设计教学为主,结合宽松的专业自选课程,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4.包豪斯的师资队伍。格罗皮乌斯聘任了很多艺术家,同时还聘任了很多作坊大师。这些人极富原创性,同时也极擅长自我表达。他们全都有兴趣研究基本问题的理论。除开这些艺术家,格罗皮乌斯还聘请了许多作坊大师,他们在各自的工艺类别上,都是技艺精湛的人。艺术家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开发创造力,作坊大师教会学生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多年来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甚明了的状态下大量扩招,其中的盲目性也是相当严重的,大多院校本科每年招收2~3个标准班,而教师只有7-9人,当代工业设计的教师也是鱼龙混杂,很少有专业的带头人,很难形成专业的阶梯队伍,即使有专业带头人也不是科班出身,可能是转行过来的,这样的教育是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误导。经过20年来的调整和培养,现在部分大学的工业设计师资得到缓解,但是并不是拥有一批高职称的教师就可以把工业设计专业搞好。

设计教学应该提倡师资结构多样化,知识多面化,每一个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各有不同,这样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有很大帮助,特别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知识面和经历对学生影响很大,不但带来先进的设计理念,也带来了不同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还需要进行教师资源及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横向作用,打破专业界限,提倡专业老师上基础课,走向互动式设计教学体系。

5.包豪斯的培养目标。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

今天我们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培养具有专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工业设计师,通俗地说,培养有职业本事的能干人。他们应当熟悉大量工业产品,具有较丰富的设计经验,具有创新意识和超前的设计思想,能够群体合作,能够给企业设计大量新产品。而现在的环境下,在各院所工业设计专业要能针对区域人才需求做出响应调整,根据自己培养的学生就业流向和发展远景,把学生就业作为课程调整依据,相应地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也要作出反应和调整。

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教学体系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理智地分析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肩负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重任。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为了寻求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解决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系统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借鉴包豪斯的成败经验,完善适应我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用工业化理念打造南平现代乳业 篇4

对南平市乳业企业全面调查, 预计2013年南平市乳牛行业乳品产量19.22万t, 创产值11.9亿元。其中24个养殖企业创产值4.4亿元, 实现利润4 539万元;3家加工企业创产值7.5亿元, 实现利润6 600万元, 完成税收3 250万元。乳牛业已成为南平市优势特色产业,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乳牛养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

2013年, 全市乳牛存栏2.47万头, 占全省乳牛存栏的60%;全市共有24个规模养殖场, 平均每个场饲养1 029头, 规模化率达99.3%;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饲养管理;乳品加工企业的生鲜乳100%来自于机械化挤乳。

1.2 经济效益和集约化程度高

以长富公司为例, 2013年12个合作牧场总占地面积78 hm2, 共存栏乳牛14 341头 (其中成年乳牛8 678头) , 养殖企业每头成年乳牛创产值3.17万元、利润约3 272元;每头成年乳牛为加工企业创产值7.49万元、利润6 914元、创税收3 457元。按占地面积计算, 全市乳业总占地320 hm2, 平均亩产值达23.1万元, 每亩上缴财政税收6 760元。此外, 还带动牧草种植1 133 hm2和约533 hm2的玉米秸杆利用, 为农民增加收入6 304万元, 同时带动饲料兽药、养殖设备和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3 乳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高

2013年全市成乳牛平均年单产达6.69 t,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8.6%;生鲜乳年平均乳蛋白率超过3.1 g/100 g, 约高于国家标准的10%;生鲜乳菌落总数常年保持在10万个/m L以下, 大大低于200万个/m L的国家标准, 达到了欧盟的标准;更令人自豪的是, 南平市是全国率先实现并执行乳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等两病净化的地区。

1.4 乳品品牌和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三聚氰胺”事件后, 南平市乳品由于质量高、产品新鲜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长富”、“大乘”品牌的乳品销量逐年增加, 尤其是巴氏鲜乳销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2013年全市自有品牌的乳品产量6.72万t, 其中巴氏乳产量已达4.76万t, 且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巴氏鲜乳保质期短, 具有销售区域限制, 南平市地处“珠三角”和“长三角”中间, 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通车, 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间, 销售半径范围可以实现“珠三角”和“长三角”区间的全覆盖, 因此, 南平市的巴氏鲜乳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 目前南平市乳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及分析

2.1 原料乳外流严重

由于南平市原料乳质量好, 加上国内乳源每年缺口高达300万~400万t, 外地乳品公司到南平市出高价抢购, 且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加剧南平本地乳品加工企业乳源的不足。据统计, 2013年南平市24个乳牛养殖场中有6个场的原料乳售往深圳、武汉和福州等地, 每年原料乳外流量达2.57万t, 占全市原料乳总产的26%。与之呼应的是, 2013年南平市三个乳品加工企业具有日处理705 t原料乳的生产能力, 实际原料乳日平均收购量仅239 t, 原料乳日缺口466 t, 乳品加工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还需补充2.4万头成乳牛方能满足产能。

2.2 乳牛养殖业发展受限制

由于南平市乳牛养殖业发展初期对养殖用地的规划不合理, 大部分养殖场建在国道边或江河边上, 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压力, 而且因养殖场污染物处理不当或吸纳用地不足, 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此外, 乳牛养殖享受免税待遇, 乳品加工业产生的税收不仅不能惠及乳牛养殖所在乡镇, 而且还给所在地政府带来防疫和治污工作压力。乳牛养殖业中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也影响了地方政府发展乳牛养殖业的积极性, 使南平市乳牛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打压。

3 南平市乳业发展前景与对策

应当清醒地看到, 乳业是南平市农业发展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之一, 从乳牛养殖到乳品加工各生产要素相对齐全, 终端产品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 是实现农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好产业。尤其是经过多年的探索, 南平市乳牛养殖业已总结出生态养殖的很好模式, 如建阳市嘉远牧业公司和吉翔牧业公司的“牛-沼-草-牛”循环利用结合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发电的生态养殖模式, 真正实现了养殖污染物的“零”排放, 得到了环保部门的充分肯定, 同时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乳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称号。事实证明, 乳牛业是目前南平市农业中最能够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为数不多的好产业。

如今, 国际上90%以上的国家乳制品消费都以巴氏鲜乳为主, 比重高达80%以上, 而我国还不到1/3。随着饮用巴氏鲜乳有利健康观念的深入, 巴氏鲜乳已成为引领乳制品消费的潮流, 南平市具有发展巴氏鲜乳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 发展以巴氏鲜乳为主导的南平现代乳业面临难得的机遇, 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转变观念, 科学对待

科学分析南平市一些地区乳牛养殖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在南平市乳牛业发展初期, 不注重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和环保工作造成的。乳牛属于草食动物, 乳牛养殖本身需要大量的牧草, 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经沼气发酵后还田于草, 不仅能解决污水排放问题, 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养殖饲草问题, 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选项, 对此南平市已有成功案例。实践证明, 只要对新建乳牛场合理规划布局, 通过发展生态养殖, 不会产生面源污染问题。因此, 必须用科学的眼光理性看待南平市乳业的发展, 大可不必“谈牛色变”。在新时期, 我们强调用工业化理念打造南平现代乳业, 就是要发挥南平市自然生态优势和地缘区位优势, 积极稳妥地打造以建立乳牛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养殖场为基础、以先进的乳品加工技术和工艺为支撑、以发展优质乳制品为目标的升级版的南平乳业。

3.2 统筹规划, 积极引导

乳源是乳业的基础。要通过统筹规划, 调整南平市畜牧业畜种结构, 优先给予更多的乳牛养殖空间, 发展优质乳源基地, 最大限度满足南平市乳品企业对乳源的需求。随着南平市城镇化的加快, 出现了许多空置的小山村, 这些小山村往往地处偏远地带, 有许多荒芜农地, 可作为牧草种植、消纳沼液用地, 且防疫条件好, 是建立乳牛生态养殖场的良好场所;此外, 可以在有条件的林地中规划建设适度规模的乳牛生态养殖场。在做好统筹规划的同时, 通过积极宣传, 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乳牛养殖行业, 按照“乳牛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的要求, 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养殖场, 建立优质乳源基地。

3.3 完善机制, 健康发展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乳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要求, 研究制定原料乳价格和质量管理办法, 尽快建立原料乳价格形成和第三方质量检测机制, 公平公正地协调养殖与加工环节的利益分配, 保证南平市乳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 可以借鉴上海市的做法:在原料乳价格形成方面, 由物价局成本调查队根据各采样点跟踪调查的数据, 测算出平均生产成本, 加上合理利润, 得出原料乳收购基础价格。再根据第三方质量检测所得的各项指标数据, 实行按质计价。同时要通过成立南平市乳业行业协会来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政府指导、协会协调、企业执行”的和谐工作氛围。

3.4 制度保障, 鼓励扶持

一要建立税收分成返还制度。借鉴南平市发展烤烟的经验, 将乳品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税收, 采取比例分成措施, 根据原料乳的产量合理返还给所在地乡镇, 以此平衡当地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让所在地政府能更好地服务乳业发展。按调查的数据测算, 仅以浦城天凌澳牛公司为例, 只要从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税收中, 提取10%返还给乳牛养殖所在乡镇, 如果该乡镇存栏成乳牛1 000头, 就能获得至少18万元的税收返还。二要建立原料乳生产补贴制度。通过适当提高乳品价格, 用提价部分所得, 建立原料乳生产补贴基金, 专项用于原料乳生产补贴, 平衡当地与外地原料收购差价, 以此鼓励南平市乳源留在本地加工。以巴氏鲜乳为例, 只要给每袋巴氏鲜乳提高0.1元, 就能让每吨原料乳得到约440元的补贴。三要建立养殖场建场准入制度。随着长富公司巴氏鲜乳加工技改项目完工, 南平市三个乳品企业具有日处理955 t的乳品加工生产能力, 必将加剧南平市原料乳的不足, 为扩大乳源基地, 应适当简化养殖场建场审批, 实行养殖场宽进严管政策, 只要建场地点符合布局规划、符合动物防疫和环境保护要求, 养殖业主能承诺实现生态环保的, 均允许登记注册建设适度规模的乳牛养殖场, 同时给予实现“零”排放的生态养殖场享受农民创业园同等的政策待遇, 以此鼓励乳源基地建设。同时, 要采取严管措施, 对新建的乳牛养殖场未能履行生态环保承诺的, 予以重罚, 直至关闭。

3.5 各负其责, 严格监管

以工业理念谋农业发展 篇5

平远着力建设四大农业产业园区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7年5月4日

梅州日报

本报讯平远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园区化模式、科学化思维发展农业、管理农村,着力建设油茶、脐橙、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打造目标、质量、核心、精品、物流等“五个”平台,加快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该县今年重点建设“四大”农业产业园区:着力建设以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油茶产业园区,以工业的理念来谋划油茶产业的发展,力争两年内建成全省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油茶产业园;着力建设脐橙产业园区,吸纳外资兴建脐橙园,主攻果品、果汁的生产与加工;着力建设南药产业园区,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方式,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以南台药业公司基地为重点,建成粤东生产、加工、观赏南药的最大集聚地;着力建设优质稻产业园区,以科技进步来提升优质稻种,以发展酿酒、食品、饲料及米排粉、糯米粉精深加工来带动种稻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树立工业化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化 篇6

一、突出地方特色

确立一个突破口

禹州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炮制、加工传统,禹州道地药材禹白芷、禹南星等天下闻名,素有“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灵”之说,禹州中药材市场是经国家批准的全国17家之一、河南省唯一一家专业市场;禹州山岗区农民有种植红薯的传统,红薯种植加工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三粉”加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禹州山岗区面积占三分之二,盛产小麦、玉米,饲草和秸杆资源丰富,适合于发展畜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 禹州的外向型蔬菜曾风光一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禹州宜林荒山面积大,具备发展林果业的条件。在对禹州农业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种植、红薯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加快建立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品牌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二、坚持市场取向

搞好两个创新

(一)创新组织制度,壮大市场主体

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市场主体的培育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分工与组织,把发展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作为产业化工作的重点,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特色农业企业,不断从政策、资金、环境、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严格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为其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促其早日做强做大。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45家,农业龙头企业25家,带动农户10万户,从业人员3万人,新增产值2亿元。

(二)创新流通体制,激发经济活力

工业经济具有发达的营销网络,发展农业产业化,也必须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和营销网络,努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此我们作了很多尝试。一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村一级,强化乡一级,提高市一级,完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搞好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和信息服务及产中科技服务的同时,把产后销售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并完善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突出抓好中药材专业市场和朱阁乡薯制品批发市场建设。二是开展技术信息服务。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禹州市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制作了中国禹州中药材交易会专题网站,拓宽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领域,实行农产品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企业、农户,进行技术咨询、辅导,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三是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级中药材、“三粉”、养殖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三元并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四是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收的潜能。目前,全市各类经纪人已达10126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52处。五是创新流通方式。积极采用会展促销、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先进的现代营销手段,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壮大产业优势

推行三项举措

(一)实施定单农业,培育产业基地

我们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杠杆,利用项目建设突出特色产业,把有限的资金、优惠的政策、扶持的措施尽量向特色产业倾斜,重点放在中药材种植加工、“三粉”加工、畜牧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上,对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拓宽渠道,扩大份额,在市、乡两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中央和省的政策性资金、金融部门的经营性资金、世行贷款;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动员、支持各类民间资金投向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借助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境内外各种投资,为特色产业强筋壮骨,使其尽快发展壮大。我们主动与国内大型中药制药企业联合,以企业建基地、商户联农户的产业化形式,在全市建成了3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采用定单农业的方式,与浙江、江苏两家企业联片种植的万亩杭白菊基地已取得显著成效;联片建立了5000亩秸梗出口基地,并与韩国签订了年出口秸梗5000吨的供货合同;桂林“三金”制药的禹南星、半夏、丹参生产基地建设、广州白云制药的万亩丹参基地建设、山东鸿贸公司的木瓜基地建设等项目即将开始实施。 目前,鸠山、磨街等乡镇的木本药材种植基地,山货、小吕等乡镇的草本药材种植基地已基本形成;朱阁、古城、花石、范坡四大“三粉”加工区已建立起来;西部山岗区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中东部平原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城郊鸡禽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特色产业的格局已初步呈现出来。

(二)实施标准化管理,应对国际挑战

我市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用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先后制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环境条件、无公害中药材肥料施用规范、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无公害中药材通用技术要求、无公害中药材炮制通用技术要求以及我市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道地药材产品的系列河南省地方标准,已正式被批准备案,并发布实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制定“三粉”加工的生产标准和外包装标准,并积极指导农民办理物品条形码;帮助龙头企业完善技术标准,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业工作,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镇。通过这些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增强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市昔日默默无闻的“三粉”土特产品已进入全国各大城市超市的货架,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我市粉制品销售收入就有5亿多元;萝卜等外向型蔬菜出口到日本等国家,成为对外出口的主导产品。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区域竞争力

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运筹特色农业,把品牌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资本来运作,靠名牌提升区域特色经济档次,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市场引导,规模经营”的思路,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抓好特色农业基地这个产业化经营的第一生产车间,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开发,从第一道程序入手,努力打造地方名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中药材、红薯“三粉”是我市传统的特色农业,优质蔬菜、林果、畜禽产品是我市新兴的优势产品,我们根据开发品牌产品的需要,不断加大广告宣传投入,搞好广告整体策划,在进行对外招商引资、参加交易洽谈活动时,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努力扩大知名度,增强特色产品影响力;适应市场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需求,开发多层次特色产品,改进不同产品的包装;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打开市场准入的通道。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优质蔬菜、林果、中药材、“三粉”、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满山红”、“古城”等“三粉”产品,“巨丰”牌外向型蔬菜产品,“启润”牌肉类加工品,“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中成药等一大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脱颖而出,为我市农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销路、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代工业理念 篇7

一县一业篇

辽中县地处中温带, 是辽宁省产粮大县之一, 是国家优质粳稻和专用玉米主产区。粮食连年丰产, 推进了畜牧养殖和淡水鱼养殖的发展, 养殖业收入可观, 大田作物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增收空间有限, 而发展设施蔬菜一年可收获两到三茬, 效益是大田的10倍。辽中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如是判断, 并做出了在全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大胆选择。

几年来, 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和鼓舞下, 辽中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速度, 并将发展设施果蔬生产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制定相关政策予以引导扶持, 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又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几年来成果显著。2008年建设设施暖棚3万亩, 2009年完成设施暖棚5万亩, 两年迈了两大步, 使全县设施果蔬面积达到25万亩, 年产蔬菜80万吨, 产值18亿元, 设施蔬菜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2009年, 国家、省、市三级设施蔬菜现场会先后在辽中召开, 辽中设施果蔬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辽中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通过加强完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普及新技术、提升机械化水平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连续六年实现粮食丰收。2009年, 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0.6亿斤, 粮食总产值12.2亿元。粮食丰收推动了畜牧养殖、淡水鱼养殖高效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设施农业全面推进、广结硕果。

畜牧养殖规模持续扩张。以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日臻完善, 实现了保障供给、自给有余、大量外调的三大跨越, 并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到2009年, 全县建成省级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 350个, 肉牛饲养量47万头, 生猪饲养量152.5万头, 畜牧业产值42亿元, 占一产业总产值的49.7%。

淡水养殖不断优化升级。淡水鱼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无公害淡水鱼养殖面积进一步增加, 不断促进特色农产品向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小区达到151个, 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6家, 年产量8.22万吨, 年出口淡水活鱼4500吨, 年产值9.42亿元。辽中县冷子堡镇依托科技创新, 逐步成为以良种繁育、出口创汇、旅游观光和垂钓餐饮为方向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2010年, 被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畜牧兽医局联合授予“淡水鱼特产之乡”称号。

发展定位篇

规模化生产:辽中县地处辽河冲积平原, 传统农业优势明显, 鱼米之乡的赞誉使辽中农业曾经辉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模式, 已不能满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的需要, 传统农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辽中人意识到探索规模化生产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辽中农业实现突破的必然选择。

以政策引导、项目推动, 鼓励发展规模生产, 推进农业产业化科学规划布局。

探索粮食规模化生产新模式。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 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普惠制政策落到实处, 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在2008年、2009年连续二年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项目中统一推广5项玉米生产新技术, 在水稻免耕栽培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用推广10项水稻生产实用技术, 提高产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技术应用层面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并且涌现出一批“有技术、懂生产、善经营”的新型种粮大户。

推进规模化设施小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市种植业、畜牧养殖及水产小区建设等补贴政策, 结合辽中实际, 因势利导, 制定相关政策, 强力推进农业调整, 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 使辽中县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09年, 全县新建日光温室万亩规模连片大区3个, 千亩规模连片大区17个, 在全省名列前茅;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350个, 总投资800万元以上的规模饲养场10个, 占全县饲养量的80%以上。全县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户2300户, 规模化比重达到79%以上, 位居全省第4位;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的养殖户1500户, 规模化比重达到80%以上, 位居全省第3位。

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主导产业及特色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78家, 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 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企业7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6个, 省级示范社19个, 入社农户46600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2%;“三品”认证企业达到了15家, 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使用标识49个, 产品涵盖米、菜、果、油、鱼五大系列、20多个品种。

开拓农产品市场, 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市场化运作, 完善肉牛、蔬菜、粮食、淡水鱼等农产品专业市场软硬件设施, 以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县为契机,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加快“三品”认证工作, 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继6家水产养殖企业淡水鱼产品持续出口日、韩等国后, 为畅通果蔬产品出口俄罗斯市场, 积极开展同牡丹江、满洲里等远东边境地区的贸易洽谈。依托近海绿洲、珍珠湖景观和十大线—乌杨线两条绿色果蔬长廊农业资源, 开展近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一年来共接待组团游客1万余人, 为辽中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了一张休闲农业牌。

农业经济区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海果蔬经济区沿着乌杨公路和十大线两个产业带迅速扩展, 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设施果蔬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放大, “一园、三区、五大基地”的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辽中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日益明晰。

养士堡果蔬经济区实现优化升级。近海果蔬经济区已成为沈阳市五个重点农业经济区之一, 核心区形成了三纵七横、南北贯通、东西并联的交通路网, 主导产业已形成5万亩连片规模, 构建起了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景观绿化、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朱家房肉牛经济区拉动效应明显。随着投资2.8亿元的神舟集团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上海海乐斯现代肉牛养殖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的引进, 集繁育、养殖、加工、交易于一体的近海肉牛经济区已初具规模。林果经济区快速起步, 现已形成4万亩寒富苹果产业基地, 建成4个高标准寒富苹果示范园。

2010年, 辽中县全面启动食品加工园建设, 通过外引内育抓龙头, 强力招商引资, 一批具有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大项目、龙头项目纷纷签约入驻园区, 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聚集到食品加工园, 一个以工业理念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基地初显峥嵘。

体制创新篇

辽中县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专业合作方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金融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改革, 围绕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为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流转土地,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辽中县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 乡镇设立流转机构, 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信息库,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网络体系,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鼓励、指导、促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向专业合作社转移, 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 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推动集约化生产, 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奠定了基础。

规范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化经营过程中, 逐步培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科技培训、品牌培育等方面, 辽中县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规范引导, 强化指导服务, 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领办人,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农村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辽中县现有5个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站和13个农民科技工作站,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58个, 农民技术员1000多人, 形成了以公益事业单位为主导, 民间协会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 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规范运作,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 为植保病虫监测预警、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 借助省、市、县三级融资平台, 为农业有效融资, 2009年农业融资超过2亿元;通过日光温室产权证发放和抵押贷款工作, 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2009年发放日光温室产权证1600个, 抵押贷款3000余万元。

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推广种植业保险, 落实县级配套保费27.75万元, 农民缴纳保费55.5万元。2009年, 大田作物投保面积达到9.78万亩, 占大田作物的8.579%, 保险公司理赔金达150万元,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化解了农业风险, 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科技惠农篇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着力抓好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普及、新知识培训, 扩大农技推广辐射面, 使更多农民群众受益, 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

以项目为支点, 推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近年来, 辽中县积极争取科技项目, 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管理方法和耕作技术, 推动辽中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 新思维、新技术颠覆了旧有的传统。如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使全县17个乡镇全部普及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30万亩, 发放施肥卡10万张以上, 减少全县当年化肥施用量930吨 (纯量) , 减少投入2.53%;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控制站建设项目, 提高了农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 针对病虫害提前发出警告, 对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项目, 推动了多项技术的普及推广。引进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1.5万亩, 通过机械播种、大棚硬盘育苗, 实现定量栽培, 确保机插秧质量, 亩增产50-85公斤, 带动周边地区水稻机插秧7.5万亩。2010年5月, 回良玉副总理来到辽中, 对给工厂化育苗给予高度评价;推广无纺布育苗30万亩, 引进推广免耕栽培等10项农业新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8.2%,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全省排名第1位。

以教科研单位为依托,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开展校企协作交流。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为辽中县水稻高产示范区技术顾问, 并与沈阳农业大学协作, 开展超高产水稻建设示范30万亩;与辽宁省农科院开展科技共建项目, 在果蔬经济区推广蔬菜名特优新品种5万亩。

辽中县水产协会聘请了2名院士做技术顾问, 成立了县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县有6家水产养殖企业与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沈阳市水产所、大连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黄渤海水产所开展了技术协作。畜牧养殖企业与辽宁省养猪协会、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辽宁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等多所大学及科研单位合作, 聘请专家当顾问, 并在辽中设立博士生、硕士生研究基地。

开展合作共建, 加快新技术引进。2008年, 在省农技推广站的支持下, 辽中县引进了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应用这项技术, 可以使设施蔬菜增产30—50%, 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 此项技术在全县得到大面推广。2009年11月, 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到辽中县视察温室秸秆反应堆现场, 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全国土壤调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在辽中召开, 推广辽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经验。

以农民需求为切入点, 做好科技培训工作。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省设施农业培训, 大力推进全县农民培训教育。按照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和农民实际需要, 聘请专家、教授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为农民提供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电话咨询、电视讲座等形式的技术指导。2009年, 全年培训农民9.8万人次, 发放农业实用技术资料10万份, 开展科技入户指导1000户。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科技服务主导产业作用得到增强。

新农村建设篇

辽中县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 结合发展实际, 因地制宜,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农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村容村貌整治步伐加快,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近海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体现弘扬。

立足农民增收,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辽中县紧抓政策机遇, 选准主攻方向, 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稳定粮食生产, 培育特色产业, 建设养士堡果蔬和朱家房肉牛养殖两个市级农业经济区。以农业经济区为驱动, 做强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绿色蔬菜”、“肉牛养殖”、“淡水鱼养殖”、“优质绿色水稻”、“花卉生产”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 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立足示范带动, 推进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示范村建设, 在全县大力推广示范村建设经验。2010年, 辽中县有8个行政村参加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评选活动, 县委县政府根据各村实际情况, 指导8个村制定发展规划, 并在产业发展、惠农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对接, 协调农村信用联社为广大农民争取贷款, 支持牛心坨乡西房身村完成春季2000亩设施农业建设任务;支持大黑乡东于村争取500个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指标,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立足城乡统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蓬勃发展的近海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工业企业和纷纷入住沈西工业开发大道两侧工业园区, 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既保留了田园风光, 又增加了娱乐广场、干净宽敞的路面、栉比的新房新楼, 绿树环绕的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刘二堡镇皮家堡村以综合整治为切入点, 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 累计投资已达2300多万元, 修建村委会办公楼、农民文化宫、村民住宅楼, 文化广场等, 村屯环境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 向实现农村城市化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近海经济跨河而兴, 城市的洪流向农村涌动。辽中的决策者创造性地提出依水而行、跨河发展, 建设沈阳近海新城的新思路。把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与改善村屯环境、加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沈阳经济区新城新市镇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最具魅力的近海、更富于生态的辽中。随着不断的开发建设, 近海滨水新城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内涵不断丰富, 近海绿洲公园基础设施愈加完备, 成为辽中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座伫立于农村的现代化的近海之城正冉冉升起, 高大雄壮的海之帆, 迎着徐徐吹来的海风蓄势待发。

辽中县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硕果累累, 凝结着辽中人的智慧, 汇聚了辽中人的汗水。在近海理念的引领下, 辽中人加快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脚步, 为把辽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集地、农产品物流集散地, 为使辽中成为沈阳现代都市农业的典范、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县而努力奋斗。为了这一目标, 辽中人将继续发扬真抓实干, 勇于探索的近海精神, 为近海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现代工业理念 篇8

建水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丰富, 适宜生物物种繁衍, 特别适合畜牧业发展。全县总面积3759平方公里, 辖八镇六乡, 142个村委会, 1066个自然村, 156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5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4.31万人, 占总人口的83.6%。“十一五”以来, 建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发展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发展畜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在不断推进实施“123”规划 (即:抓好一个基础:畜种改良、繁育、推广;突出两个重点:优质肉猪和鹅、鸭等水禽;发展三个产业:肉牛、肉羊、肉鸡) 的同时, 坚持“增加总量, 提高质量, 突出特色, 择优发展”的原则, 走以龙头带基地连市场的路子, 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1 畜牧业生产长足发展,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生猪、大牲畜、山羊及家禽存栏分别为50.56万头 (其中能繁母猪5.16万头) 、10.94万头、5.39万只和280万羽。比“十一五”初期 (2005年) 分别增长114.6% (增长521.69%) 、增长0.001%、增长53.56%和154.55%;比2005年分别增长170.58%、218.75%、231.58%和268.2%。

1.2 畜牧业经济强劲增长

201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40061万元, 比2005年的53311万元增53296.99万元, 增长99.97%, 完成计划的120.6%, 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050元, 比2005年的996.75元增1053.25元, 增长105.67%,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完成计划的130.52%。

1.3 畜产品市场活跃, 供给充足

2010年, 实现肉奶蛋总产量12.3566万吨, 比2005年的4.76万吨增7.5966万吨, 增长159.59%。全县14个乡镇54个畜禽、鲜肉市场交易活跃, 集市畜产品销售收入中仅外销收入就达34019.20万元, 外销活畜禽446万头 (只、羽) 。其中, 肥猪外调72万头, 调省外61万头 (仅越南0.4万头左右) , 禽外调327.3万羽。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海南、珠海、深圳等地和越南等国家, 畜禽产品流通拉动了建水县农村经的发展, 增加了屠宰、加工、运输、饮食服务等行业的税收, 为财政增收做出了贡献。

2“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建水现代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和条件

2.1 畜牧业经济发展有了新突破

2010年, 建水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 畜牧业产值实现了14.006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在全州首家进入全国生猪出栏、外调大县行列, 初步实现了“州内领先、省内先进、全国知名”的目标。

2.2 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

2010年全县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高标准、严要求, 保质保量完成了重大动物免疫任务。使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著, 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3 招商引资和规模养殖取得新突破

到目前我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 加大畜牧业发展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福康、维国、邦格、石林生龙公司坡头努比亚黑山羊种羊场等四个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 共投资12830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 我县畜牧产业及畜牧龙头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 2010年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户 (家) , 其中县级14户 (家) , 州级龙头企业1户 (家) 。龙头企业推进了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到目前全县已建成畜禽养殖小区7个, 各类养殖专业户达到2055户, 建成万头 (只、羽) 规模养殖小区 (场) 12户。红河邦格牧业有限公司原种猪场、鸿辉种养殖有限公司种羊场、建水县天燕小米辣合作社肉鸡场等被评为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2.4 畜牧业项目建设进展明显

“十一五”期间共编制申报项目126个, 批准实施84个, 总投资达到了24800多万元。其中畜牧业固定资产投入达26500万元, 各类资金的注入为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化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3 发展优势及对策建议

3.1 新的挑战与机遇

3.1.1 国家重视

各级政府相应出台各项惠农政策, 畜牧扶持政策和项目建设资金等得到贯彻执行和落实及实施。近来的国际金融的危机不但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且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大我国内需投入的同时, 继续执行中央对畜牧业的投入。2008年继续实行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补贴政策, 建水县人民政府还大力加强力度, 继续实施和完善畜牧业发展“123”规划。

3.1.2 自然条件优越

基础设施扎实, 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鸡石、通建两条高等级公路已通车, 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从建水境内通过, 将为建水通往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各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境内村村通公路, 户户通电。加工、保鲜储运等配套设施较完善。

3.1.3 资源丰富

饲草饲料充足。青饲料种植面积大, 黑麦等新型青饲料发展迅速, 特别是随着商品粮基地、粮食自给工程和滇中工程的建设, 全县粮食主逐年增加, 玉米、红薯种植面积大, 洋葱等无公害蔬菜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更为养猪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饲料来源。为畜禽产品原料生产提供了基础。

3.1.4 畜产品消费市场广

2010年, 通过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带动, 有250多人进入了畜禽品收购和销售市场, 促进了肉猪等畜禽产品的流通。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建通、鸡石高等级公路的运行和泛亚铁路的建成为建水畜产品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2 对策措施

3.2.1 加强领导, 统筹规划, 推进工作

进一步深化加快发展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强化领导, 狠抓目标责任制落实, 确保组织领导到位、组织人员到位、保障措施到位。同时, 充分抓住机遇, 利用好政策, 特别是生猪养殖及各种补贴政策, 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想, 结合实际, 在做好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同时, 继续实施“123”工程 (到“十一五”末, 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专业协会达10个 (家) 以上) , 切实加快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发展步伐, 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 切实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 做出亮点。另外, 继续坚持“积极扶持, 分类指导, 完善机制, 强化服务”的方针, 不断完善信息、科技、金融保障三大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养殖业生产经营户和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门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引导作用。

3.2.2 落实措施, 扎实开展动物防疫

动物疫病是直接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抓好动物防疫工作是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发生、流行, 降低畜禽死亡损失, 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是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 我县将进一步强化部门配合, 始终立足于一个“早”字, 做到年年早布置、早落实、早预防, 把握工作主动, 继续抓好畜禽产地、市场及屠宰检疫等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的检疫、检验, 坚持不懈地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严防死守, 确保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同时, 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严防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3.2.3 抓好产业, 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认真落实畜牧业“123”规划, 大力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战略, 鼓励畜牧企业以技术管理、劳务输出等形式开展对外合作,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不断开拓两个市场, 进一步增强畜牧产业市场竞争力。同时, 继续加大对以生猪为重点的养殖业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紧紧抓住从2008年7月1日起中央对母猪养殖的补助及良种补贴和能母猪保险的难得机遇, 尽快研究出台加大商品猪等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 重点在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品种改良、畜产品精深加工、饲草料加工利用等关键性项目上予以重点扶持, 在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防疫设施、贷款贴息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3.2.4 创新思维, 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新路子

在坚持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基础上, 不断完善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再流转、季节性出租等办法, 积极鼓励农村土地向种植能手、养殖能人、规模养殖户适当集中, 不断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从2011年起到2015年要继续加大实施畜牧业发展“123”规划力度, 采取有力措施, 力争在巩固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围绕“提猪禽、扩牛羊”的产业重点, 培植畜牧支撑项目。重点抓好六大工程20个建设项目, 总资资金万81890万元, 其中, 申请中央和省州补助35925万元, 县级地方 (和建设单位) 自筹45965万元。

3.3 建议

3.3.1 制定优惠政策, 促进产业发展

鉴于畜牧业生产用地用水环评等手续的烦杂性和普遍性及共同性等特点, 建议国家统一制定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给规模养殖场建设有一个安定的简捷的合理的手续和收费标准 (或低价收或免收) 。

3.3.2 在资金、贷款上给予扶持与倾斜

为实现建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建水畜牧业生产大县、生猪饲养大县、肉肥猪出栏及外销大县的奋斗目标, 我县各级各部门将积极配合, 但建议中央继续加大西部投入, 特别是云南边疆市县, 国家金融部门应在资金、贷款上给予扶持与倾斜。

3.3.3 搞好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建设

工业服务的理念、价值和方法 篇9

1. 现代工业经济中技术装备和技术系统的特点

现代工业经济 (含交通运输) 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的产业。建立在技术物化基础上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或流程、乃至以产品制造为目的构建的技术系统, 是制造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这决定也发生了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 工业经济及其发展建立在技术的物化基础上, 通过技术革新和应用技术成果来获得财富及生活质量的改进, 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信念和思想, 即我们相信只要技术进步能够继续, 就可以依靠技术进步解决我们面临的各项问题。第二, 在技术物化过程急剧加速中, 人和人造物的主从关系被逐渐改变并发生了异化, 作为技术和技术系统物化的用来制造产品的那些技术装备或系统, 变得日益复杂、精致、庞大和智能化, 且越来越难以不依赖技术可以为人所控制, 人作为这些人造物的主动操纵者被逐渐塑造为伺服者。这种异化现象表现为人和人造物之间的紧张关系。解决或缓解这一紧张关系, 成为依赖技术装备及技术系统的商业组织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在部分制造业中已经出现的设备维护维修人员超过操作人员的例子即是明证。

2. 设备资产管理发展趋势和我国设备管理的发展阶段

自1925年美国企业提出预防维修概念以来, 设备管理由传统的应急式管理 (紧急呼叫维修占总工作量的大部分, 即以事后维修为主) 向以预防维修为主 (计划性维修和维护占总工作量的大部分) 的方向发展, 1970年后以状态维修的提出及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出现为标志, 进入以追求设备可靠性为主 (计划性检测与维修维护占总工作量的绝大部分) 的管理, 近年来又发展为以效率和效益为主 (基于提高生产效率及设备运行效率为主的综合管控为工作量的绝大部分) 的管理。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先后出现和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管理体系。第一种称为传统的设备管理体系, 基本特征是, 企业以预防维修为核心, 建立及实施全厂设备的计划维修工作体系, 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降低成本。第二种称为以可靠性为主的管理体系, 基本特征是, 从注重设备技术状态、追求可靠性和降低安全风险出发, 将计划性检测、故障分析与诊断、可靠性分析等主要技术方法与预防维修或状态维修相结合, 以改善或保证主要设备及重要设备部位的可靠性, 从而减少故障停机时间, 为生产运行提供可靠性保障。第三种称为设备资产综合管控体系, 其基本特征是, 以设备工程技术与生产控制技术为基础, 通过设备管理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融合, 提高企业对设备运行及生产效率因素的精确感知和度量能力, 来控制和消除影响设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及设备运行效率的因素, 实现设备投资的价值最大化, 此种管理模式亦可称作价值管理体系。

我国企业的设备管理目前以第一种管理体系居多, 少部分实行的是第二种管理体系。第三种管理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设备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尽管目前实施起来存在着一定的条件困难, 可喜的是, 共识正在形成, 且一些先进企业正在为此做出有贡献的探索和实践。

3. 以知识融合为基础的工业服务将助推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值得研究和推荐设备综合管控体系的主要理由是,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由第一种管理体系向第三种管理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这些条件和工作基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初步形成了解决复杂发展问题的能力。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2009年预计, 2015年之前中国将在实际工业增加值方面超过美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是我们100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同样不必讳言的是, 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拿来和模仿, 而是选择性地吸收和融合。在我们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 横亘在东西方宇宙观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 使学习和融合不得不呈现出过程上的如下特点:任何从西方而来的思想和技术, 必经一条由学习到吸收再到融合的路径, 才能最终成为我们自觉的思想和方法。

这表现为一种被称作中国方式的思维特征———先学会再按中国的方式进行创新, 器械制造是如此, 社会制度是如此, 商业技能是如此, 思想方法也是如此。可以说, 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 我们掌握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就是实现知识、技术和专业能力的融合。举凡今天我国企业所应用的各类设备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 无不是学习和引进于西方, 而又融合于我国企业实际的结果。这种融合能力构成了第二个方面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 知识、技术和专业服务融合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首先是知识的融合, 作为知识的各种设备资产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正处在融合之中, 部分企业通过融合形成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与核心价值的管理策略。重要的是, 通过融合正在消除早期学习西方设备管理经验方面的两种片面倾向:一方面使不同思想和方法之间产生了概念、应用对象、应用条件的冲突, 另一方面赋予了某种思想和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特性。

其次是知识与技术的融合, 即我们已经认识到, 设备管理思想及方法要发挥解决问题的作用, 必须与设备工程技术及设备运行控制技术进行结合进而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正在打破我国企业以工作对象设置部门的分工传统, 使与技术装备相关的各主要工作分属于生产运行、技术改造、动力运行、工艺设计、技术检测服务、计量和检验、财务管理等不同管理部门, 造成的管理策略及方法与技术应用的阻隔正逐步消除。

再次是信息的完整获取及融合。较多企业为提高设备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建立和应用了众多的设备数据采集装置、设备检测技术系统、风险检测技术、数据分析技术 (振动分析、油质分析、红外分析、超声波分析、理化分析) 等, 正通过企业的基础通信网络实现互通互联, 初步解决了各类管理的、离线的、在线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各类数据信息未能进行有效集成的问题, 使各类与设备运行相关的数据信息的集成程度得到提高, 也提高了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设备、技术系统或工艺流程信息的能力。

第三, 以设备工程技术与生产控制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服务理念正在形成, 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这是下面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工业服务的理念和价值

1. 工业服务的宽泛性与特定性

统而言之, 工业服务被理解为为生产性工业企业提供包括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人力资源、采购与供应链、营销及销售渠道、产品及体系认证、技术装备维修及技术检测、后勤保障等在内的外包服务。工业服务者主张, 企业应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聚焦于自己擅长的核心业务上, 而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分包给各类具有专长的商业组织。通常所说的维修外包即属于工业服务内容之一。

推动工业服务发展的动力, 是西方制造业部门在技术产品售卖利润因市场竞争加剧而逐渐降低的情况下, 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 便开始利用其拥有的知识、技术和专业服务能力优势, 将利润增长导向研发设计、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领域;当成套设备的利润降低时, 备品配件价格会提高, 当备品配件价格提高受到限制时, 便缩短备件使用寿命等现象日趋严重, 即是转移利润空间的常用方法。

不过, 上述宽泛性的工业服务理解, 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作为技术物化主要成果的用来制造工业产品的技术装备或技术系统的工业服务问题。这种有所特指的工业服务才是工业服务的核心领域和主要内容。在工业过程中, 真正改变人与人造物关系的事项, 是技术装备运行所产生人与人造物之间关系的异化。而矫正这种逐渐异化的关系, 必须回归到人对技术装备和技术系统运行进行自主控制这一原点。

2. 特定性工业服务的基本理念

要实现这个目标, 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异化问题的产生, 二是明确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保证技术装备良好运行的基本要求。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 产生异化的原因不在于技术和技术装备的发展, 而在于现代技术装备或技术系统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因素。这个新的因素可被表述为:技术装备或技术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信息的速度, 超越了我们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获取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 或者至少我们还没有足够好的方法去对技术装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精确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人类正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欲望寄托于技术进步的无限可能性上, 即作为现代人类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 因成为近代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手段, 而诱使人类将知识发展和应用的焦点放在了追求技术进步和技术的物化上。人和人造物关系的异化正是这一选择的结果。而另外一个不太差的选择是, 比知识和技术更古老的存在———信息, 开始从矫正这种异化状态的目的出发, 引发了近20年的信息技术发展浪潮。

第二个问题涉及对工业技术装备运行和运行过程控制的功利性目标的认识。简言之, 功利性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在确保技术装备安全运行前提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2) 通过管理和技术、经济投入延长技术装备的寿命周期, 以尽可能使投资的有效性增大; (3) 保持和提升技术装备的性能以保证所产出产品的质量; (4) 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的使用率 (运行率) , 使其有效作业时间增加; (5) 控制和减少费用支出以降低运行成本。这是在市场和管理因素外, 决定技术装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性要求。站在设备资产管理角度来讲, 这同时也是工业服务的对象和价值目标。

3. 工业服务的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两种并行途径

在特点性工业服务中, 包括着四个相互关联的价值主体。一是接受服务的工业企业, 二是提供服务的商业组织, 三是技术装备制造商, 四是前三个主体中因服务关系的存在而需要相互协作的人员。四个价值主体在工业服务中各自的价值如下。

(1) 企业的价值:可通过接受工业服务, 完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及业务流程, 改善和提高设备可靠性, 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企业效益的持续改进以及改善安全、环境和质量品质。

(2) 服务方的价值:通过服务, 实现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的增值利润, 促进与服务有关的技术产品与技术系统出售, 实现商业组织的社会价值。

(3) 设备制造商的价值:主要的价值在于变传统的售后服务为增值性工业服务, 并通过工业服务实现设计制造技术装备及技术系统所拥有的知识、技术、专项能力的增值利润, 并提高制造商的市场形象。

(4) 人员的价值:所有处在服务关系中的人员, 将由于各自贡献自己所擅长的能力而降低工作 (也是精神) 压力, 且通过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交流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 同时因为协作的要求会获得工作环境的改善, 最重要的是, 劳动者的情绪会得到显著的改善———降低人与技术装备年之间的紧张关系。

而工业服务价值的实现, 主要围绕着技术装备运行和运行过程控制的功利性目标来进行。根据目前的认识, 有两种并行的途径可资参考。

第一种途径:建构技术装备 (设备资产) 的价值链, 并从成本投入和和费用消耗方面分解成价值树体系, 建立和健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内部经济关系或成本逻辑, 用以指导或控制管理层、执行层的工作绩效、行为和费用。

第二种途径:设计和实施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运行效率的增损分析模型, 通过增损分析寻找制约生产能力和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或对象, 用技术的、经济的或组织的方法予以解决。因篇幅关系, 在此略去价值实现途径的具体方法介绍。

三、工业服务的策略和基本方法

1. 工业服务的策略选择

设备资产及技术装备管理策略的选择, 将决定服务价值实现的程度。这要求企业应通过自我评估或管理咨询的方式, 对企业当前的管理体系得出一个客观的认识, 再结合企业的信念和核心价值及发展战略, 确定企业中长期的设备管理目标, 不论这个目标是采纳以预防为主的管理还是以可靠性为主的管理, 抑或以效率和效益为主的价值管理, 都必须对这个管理策略实施的基础和企业的当前优势进行评估。如果企业选择了以价值管理作为自己中长期的发展方向, 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至为关键。

(1) 设备资产综合管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运行、维护、维修流程的建立和完善, 是基础性工作。特别是管控体系的建立, 是捕获数据信息、精确感知信息、准确分析数据、智能维护计划形成、快速传递任务、对管理过程进行精确监控的技术基础, 也是保证管理标准、流程和制度得到执行的基础。

(2) 要重点引入设备系统的可靠性管理及分析技术, 包括设备工程技术的应用策略, 生产运行控制技术的与设备系统的集成, 生产商制造数据库的引入及支持维修策略和维护计划的制定等。这是保证设备生产能力提高和企业效益持续改进的基础。特别是生产商制造数据库的引入, 不仅可有效帮助企业从全寿命周期的起点实施设备资产的管理, 而且, 技术装备运行数据和制造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将能支持准确地确定维修及维护计划。

(3) 对设备资产管理知识、方法和技术的融合, 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落实, 而且, 实现融合的较好策略, 是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或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业服务商, 以合作的策略与企业建立伙伴式服务关系。

2. 工业服务的基本方法及内容

概括起来, 工业服务的方法包括:设置管理基准以识别和建立主要生产装备的适宜性管理方法和服务策略, 管理体系完善与主要业务流程的改善或优化, 以减少当前复杂性且为了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复杂性的管理标准化推进, 确定和明确设备资产管理的主要理论、方法及应用策略, 选择、引入和明确主要设备工程技术方法及应用策略, 实施生产运行控制技术 (包括企业基础工控及通信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等) 与设备资产管理的业务和数据集成, 建设以互通互联、精确感知和智能化决策为要求的设备资产综合管控体系, 建立包括效率和效益两个维度的管理绩效评价和分析体系, 制定引入和取得技术装备制造商产品数据库及其分析评价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在明确的价值目标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工业服务供应商等。

现代工业理念 篇10

1 背景——重庆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的特色定位

重庆市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工业园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 传统的建设模式和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 研究创新型工业园建设模式势在必行。重庆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的发展成果。

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毗邻中国西部国际总部基地, 是距重庆CBD最近的工业社区。所在茶园新区是距重庆CBD最近的新城, “一环三横六纵”的一体化交通骨架, 使南岸的经开区、茶园新区与两江新区紧密相连, 水、路、空地段优势无与伦比。项目通过慈母山隧道、南山隧道和真武山隧道, 仅需10-15分钟便可通达江北、渝中和南坪, 20分钟到达江北国际机场、火车站等, 与两路寸滩保税港隔江相望。

与传统的工业园相比, 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有其自身特点。目前我国的工业园主要是通过引进外资建设, 这是靠外力驱动的发展方式往往使得园区的定位与当地企业发展脱节, 无法使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弊端的产生, 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的定位经过深入的探索:园区一方面是为外来企业提供拓展地, 例如加拿大IDC公司、美国Analogic公司等;另一方面作为本地医疗设备企业的孵化器。项目的开发重点主要是针对医疗设备企业, 实行企业和政府合作的开发模式, 总投资约3.5亿, 建筑面积约16.5万/㎡。

2 工业社区

社会学家把“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称为社区。目前国内外对工业社区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 本文认为工业社区是集合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工厂及从业人员所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工业社区的开发建设与成熟的房地产住宅小区开发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工业社区应具备以下几大构成要素:

(1) 集合型园区。根据“工业社区”的规模, 将数十家, 甚至上百家工业企业集合在一个区域内。

(2) 节约、节能型规划。园区内所有物流通道、管网、会所、网络信息、生活设施等公共配套形成共享, 减少重复投资、节约用地, 减少工业企业运行成本。

(3) 工厂生态型、现代化。工业厂房按照现代化作业流程进行设计, 将生产厂房和生产管理用房分开, 有机的联为一体, 融入花园式社区的设计概念, 形成生态型的现代化工厂。

(4) 社区服务功能规范化。按照“工业社区”的规模, 建设生活服务区, 根据产业工人、管理人员、企业主要的生活需求, 进行配套建设。

(5) 服务平台专业化。按照“工业社区”快速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的需求, 建立服务体系。比如成立“企业家俱乐部”建立企业家提供沟通平台;聘请法律顾问, 分别对入住企业一对一服务;引进专业的物流公司, 对企业专业化服务等。

3 探索——服务体系

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 园区管委会、开发商、策划单位和入驻企业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探讨, 提出了工业社区理念的工业园, 认为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物业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1 全方位的物业服务体系

(1) 智能化服务。

智能化服务是园区的一大特色, 主要包括红外线报警系统、车行智能化系统、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智能化管理系统。

(2) 财产管理系统。

园区将引进“家里安”, 对本社区工厂、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安保管理, 确保财产和生产、生活安全。

(3) 物流的规范管理。

一是社区物流的管理。国家时间不确定的特点, 实行24小时见单放行, 确保产品流通安全有效。二是引进专业的物流公司, 针对本社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服务。

(4) 后勤服务系统化管理。

一是商业管理公司对园区的伙食、会所、职工居住区、卫生所进行商业化管理, 为生产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即可以丰富社区职工的业余生活, 还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参加各种培训等。

3.2 “企业家俱乐部”服务体系

3.2.1 “企业家俱乐部”是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

(1) 企业家俱乐部设置有高档的咖啡厅、会议室、娱乐室等, 是企业家交流、沟通, 商务谈判的场所。

(2) 企业家俱乐部设立门户的网站, 一是作为工业社区内部沟通平台;二是作为商务平台, 为入住企业服务。

(3) 企业家俱乐部共同聘请专业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 派出专业律师处理商业文件、规范合同、以及其他法律服务。

(4) 成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交流中心, 为中小企业与各种科技或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提供服务, 并帮助中小企业培训技术力量和各种专业人员, 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加强职业教育, 为中小企业提供熟练的技术工人。

3.2.2 “企业家俱乐部”是企业家的一个舞台

(1) 企业家俱乐部担负与政府、税务、行业管理单位沟通的职能, 引导企业用好、用活国家产业优惠政策。

(2) 企业家俱乐部帮助会员企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辅助体系, 搭建融资平台, 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 企业家俱乐部实行会员制, 为企业家搭建一个资金流通平台, 每个会员在交纳一定会费后, 随时以会员的身份可以拿到相当于会费数倍, 甚至10倍的融资, 为会员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

4 结论

工业社区理念的引入是工业园发展与建设的一个突破, 为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工业园发展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工业园是否能持续发展跟它的服务体系息息相关。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形成的服务体系给工业园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也为工业园的建设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摘要:重庆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医疗设备企业, 实行企业和政府合作的开发模式, 以促进医疗设备产业集聚, 建成高科技数字医疗产业基地。通过引入“工业社区”理念, 创建社区式服务的工业园, 为工业园的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工业园,工业社区,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胥建华.昌九工业走廊推进城市化的制度性矛盾[J].中国城市研究, 2006, (1) :18-19.

[2]天海星茶园工业社区[EB/OL].http://baike.soso.com/v7675176.htm

现代工业理念 篇11

[关键词]CDIO理念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25-02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参与并最终领导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产品、过程或项目。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因而,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即运用国际通用的、系统的CDIO工程教育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设计的能力。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到实现运行、反复改良直到最终废弃的生命全过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并将课程之间有机联合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从2000年开始,CDIO模式在世界著名高校中实施操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而且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深受学生欢迎得到了产业界的高度评价。

二、专业教学规划

(一)教学计划的新旧转化

在对某独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时,首先就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CDIO理念,只有将CDIO理念融入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新旧专业教学计划的转化,从而使某独立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能将CDIO理念运用到每个学科、每个课程中。教学计划新旧转化图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现有的教学计划,根据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能力需求,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结合CDIO标准与大纲进行教学计划的重新构思,再利用ECRS原则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分析,结合现有课程的基准评估进行课程的重新设计。将构思设计的新教学计划进行实际操作、测试与评估,通过反思再次进行构思设计,并进行实践教学,在持续改进中实施符合CDIO理念的新教学计划,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做中学

为了跟上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工业工程专业进行教学任务的重新构思设计时,就要融入CDIO理念,并且将CDIO理念渗透到每门课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

1.注重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2.进行师资建设,并且调整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使之符合教育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要求,更好地配合实践环节的进行。

3.增加学生自主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实践,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增强学生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环境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即在做中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能力。

4.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使专业的主要课程更加显著,并且通过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检验与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

三、课程建设

在基于CDIO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某独立学院将建设一个以理论基础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其中,理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前瞻讲座。

根据分析,结合CDIO理念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课程系统构建时,实践课程的课程量大大增多了,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环节都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当然理论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也将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使得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效果更好,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工业工程专业能力以及工业工程专业的特长,对用人单位更有吸引力。

四、基于CDIO理念的专业教学实践

(一)构建实践内容体系

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原则,在分析某独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结合CDIO理念,综合考虑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对各个实践环节进行构思设计,将教学实践环节构建成一个体系,根据教学实践体系,再结合ECRS原则对实践课程进行更好的编订,达到某独立学院对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实践体系如图3所示。

图3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图

如图3所示,新建设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将以基础学科的实验、课堂上的教学案例和视频、专业课程设计、学科实训、社会实践和企业生产实习为主体,运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及学科的交叉结合,来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实践学习,并在实践环节中增添一些辅助性的实践比赛、创新实践、科技大赛和企业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专业教学实践

从新建立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可以看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完全体现了CDIO理念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

学生在校期间,从一些简单的工程制图实训到后期的动作分析设计、产品设计、生产计划设计等,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构思设计,并且跟进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可行性以及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能更好地再次构思、设计和实现,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对项目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个更好认识,为以后进入企业打下基础。

五、总结

通过将CDIO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创新思维,实现实践技能的协调发展,成长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达到CDIO理念和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言.工业工程及其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8).

[2]陶勇芳.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80-83.

[3]CDIO的概念[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02813.htm.

[责任编辑:碧瑶]

现代工业理念 篇12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即线性消费的经济)。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而循环经济是节约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就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排放“三废”,如何尽量减少三废排放,保护环境,维持当地的生态,是化学工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循环经济是先进技术经济,没有先进的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也是管理经济,任何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没有严格的科学管理,是达不到预计效果的。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R”原则,即减量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再思考 (Rethink) 的行为原则,是循环经济标志性的特征。

二、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

化学工业是污染较重的行业,2003年化工行业排放工业废水约35亿吨,工业废气约12000亿立方米,产生固体废弃物约6800万吨。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8%,居第一位;废气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6.5%,居第四位;固体废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5.9%,居第五位。排放二氧化硫约75万吨,烟尘约48万吨,COD约50万吨,分别约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4%,6.5%和8%,居第三位。化学工业是高耗水行业,电力、冶金和化学工业是三大工业用水大户。

利用植物提供的生物质 (Biomass) 代替当前广泛使用的石油,是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996年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中的学术奖授予Taxas A&M大学M.Holtzapple教授,就是由于其开发了新技术,把废生物质转化成动物饲料、工业化学品和燃料。生物原料主要是纤维素、淀粉等,纤维素再生量大,每a1.0×1010t,具有易降解和高反应活性,科学家们已利用生物基因工程选择产油量高的树种,并利用新型催化裂解技术裂解纤维素提取“树木石油”,而淀粉易转化为葡萄糖,可生产酒精和其它化工产品,这些都起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

三、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一是在企业的层面上建立的小循环模式,实现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如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世界首创的石膏制酸联产水泥的工艺技术,真正做到“零排放”,形成了“资源—废料—原料”资源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实现共生企业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模式,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把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同时硫酸可以被制成稀硫酸;发电厂用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基本条件只有两个:一是循环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二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而绿色化学的实施可以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包括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效益则包括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走入良性循环。经验表明,用于绿色化学、清洁生产的投入可以在1-3年内收回。

上一篇:匹配体系下一篇:户外广告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