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化

2024-05-14

现代工业化(精选12篇)

现代工业化 篇1

1 南平市乳牛业现状与优势

对南平市乳业企业全面调查, 预计2013年南平市乳牛行业乳品产量19.22万t, 创产值11.9亿元。其中24个养殖企业创产值4.4亿元, 实现利润4 539万元;3家加工企业创产值7.5亿元, 实现利润6 600万元, 完成税收3 250万元。乳牛业已成为南平市优势特色产业,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乳牛养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

2013年, 全市乳牛存栏2.47万头, 占全省乳牛存栏的60%;全市共有24个规模养殖场, 平均每个场饲养1 029头, 规模化率达99.3%;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饲养管理;乳品加工企业的生鲜乳100%来自于机械化挤乳。

1.2 经济效益和集约化程度高

以长富公司为例, 2013年12个合作牧场总占地面积78 hm2, 共存栏乳牛14 341头 (其中成年乳牛8 678头) , 养殖企业每头成年乳牛创产值3.17万元、利润约3 272元;每头成年乳牛为加工企业创产值7.49万元、利润6 914元、创税收3 457元。按占地面积计算, 全市乳业总占地320 hm2, 平均亩产值达23.1万元, 每亩上缴财政税收6 760元。此外, 还带动牧草种植1 133 hm2和约533 hm2的玉米秸杆利用, 为农民增加收入6 304万元, 同时带动饲料兽药、养殖设备和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3 乳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高

2013年全市成乳牛平均年单产达6.69 t,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8.6%;生鲜乳年平均乳蛋白率超过3.1 g/100 g, 约高于国家标准的10%;生鲜乳菌落总数常年保持在10万个/m L以下, 大大低于200万个/m L的国家标准, 达到了欧盟的标准;更令人自豪的是, 南平市是全国率先实现并执行乳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等两病净化的地区。

1.4 乳品品牌和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三聚氰胺”事件后, 南平市乳品由于质量高、产品新鲜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长富”、“大乘”品牌的乳品销量逐年增加, 尤其是巴氏鲜乳销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2013年全市自有品牌的乳品产量6.72万t, 其中巴氏乳产量已达4.76万t, 且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巴氏鲜乳保质期短, 具有销售区域限制, 南平市地处“珠三角”和“长三角”中间, 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通车, 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间, 销售半径范围可以实现“珠三角”和“长三角”区间的全覆盖, 因此, 南平市的巴氏鲜乳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 目前南平市乳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及分析

2.1 原料乳外流严重

由于南平市原料乳质量好, 加上国内乳源每年缺口高达300万~400万t, 外地乳品公司到南平市出高价抢购, 且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加剧南平本地乳品加工企业乳源的不足。据统计, 2013年南平市24个乳牛养殖场中有6个场的原料乳售往深圳、武汉和福州等地, 每年原料乳外流量达2.57万t, 占全市原料乳总产的26%。与之呼应的是, 2013年南平市三个乳品加工企业具有日处理705 t原料乳的生产能力, 实际原料乳日平均收购量仅239 t, 原料乳日缺口466 t, 乳品加工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还需补充2.4万头成乳牛方能满足产能。

2.2 乳牛养殖业发展受限制

由于南平市乳牛养殖业发展初期对养殖用地的规划不合理, 大部分养殖场建在国道边或江河边上, 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压力, 而且因养殖场污染物处理不当或吸纳用地不足, 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此外, 乳牛养殖享受免税待遇, 乳品加工业产生的税收不仅不能惠及乳牛养殖所在乡镇, 而且还给所在地政府带来防疫和治污工作压力。乳牛养殖业中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也影响了地方政府发展乳牛养殖业的积极性, 使南平市乳牛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打压。

3 南平市乳业发展前景与对策

应当清醒地看到, 乳业是南平市农业发展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之一, 从乳牛养殖到乳品加工各生产要素相对齐全, 终端产品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 是实现农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好产业。尤其是经过多年的探索, 南平市乳牛养殖业已总结出生态养殖的很好模式, 如建阳市嘉远牧业公司和吉翔牧业公司的“牛-沼-草-牛”循环利用结合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发电的生态养殖模式, 真正实现了养殖污染物的“零”排放, 得到了环保部门的充分肯定, 同时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乳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称号。事实证明, 乳牛业是目前南平市农业中最能够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为数不多的好产业。

如今, 国际上90%以上的国家乳制品消费都以巴氏鲜乳为主, 比重高达80%以上, 而我国还不到1/3。随着饮用巴氏鲜乳有利健康观念的深入, 巴氏鲜乳已成为引领乳制品消费的潮流, 南平市具有发展巴氏鲜乳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 发展以巴氏鲜乳为主导的南平现代乳业面临难得的机遇, 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转变观念, 科学对待

科学分析南平市一些地区乳牛养殖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在南平市乳牛业发展初期, 不注重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和环保工作造成的。乳牛属于草食动物, 乳牛养殖本身需要大量的牧草, 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经沼气发酵后还田于草, 不仅能解决污水排放问题, 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养殖饲草问题, 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选项, 对此南平市已有成功案例。实践证明, 只要对新建乳牛场合理规划布局, 通过发展生态养殖, 不会产生面源污染问题。因此, 必须用科学的眼光理性看待南平市乳业的发展, 大可不必“谈牛色变”。在新时期, 我们强调用工业化理念打造南平现代乳业, 就是要发挥南平市自然生态优势和地缘区位优势, 积极稳妥地打造以建立乳牛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养殖场为基础、以先进的乳品加工技术和工艺为支撑、以发展优质乳制品为目标的升级版的南平乳业。

3.2 统筹规划, 积极引导

乳源是乳业的基础。要通过统筹规划, 调整南平市畜牧业畜种结构, 优先给予更多的乳牛养殖空间, 发展优质乳源基地, 最大限度满足南平市乳品企业对乳源的需求。随着南平市城镇化的加快, 出现了许多空置的小山村, 这些小山村往往地处偏远地带, 有许多荒芜农地, 可作为牧草种植、消纳沼液用地, 且防疫条件好, 是建立乳牛生态养殖场的良好场所;此外, 可以在有条件的林地中规划建设适度规模的乳牛生态养殖场。在做好统筹规划的同时, 通过积极宣传, 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乳牛养殖行业, 按照“乳牛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的要求, 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养殖场, 建立优质乳源基地。

3.3 完善机制, 健康发展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乳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要求, 研究制定原料乳价格和质量管理办法, 尽快建立原料乳价格形成和第三方质量检测机制, 公平公正地协调养殖与加工环节的利益分配, 保证南平市乳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 可以借鉴上海市的做法:在原料乳价格形成方面, 由物价局成本调查队根据各采样点跟踪调查的数据, 测算出平均生产成本, 加上合理利润, 得出原料乳收购基础价格。再根据第三方质量检测所得的各项指标数据, 实行按质计价。同时要通过成立南平市乳业行业协会来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政府指导、协会协调、企业执行”的和谐工作氛围。

3.4 制度保障, 鼓励扶持

一要建立税收分成返还制度。借鉴南平市发展烤烟的经验, 将乳品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税收, 采取比例分成措施, 根据原料乳的产量合理返还给所在地乡镇, 以此平衡当地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让所在地政府能更好地服务乳业发展。按调查的数据测算, 仅以浦城天凌澳牛公司为例, 只要从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税收中, 提取10%返还给乳牛养殖所在乡镇, 如果该乡镇存栏成乳牛1 000头, 就能获得至少18万元的税收返还。二要建立原料乳生产补贴制度。通过适当提高乳品价格, 用提价部分所得, 建立原料乳生产补贴基金, 专项用于原料乳生产补贴, 平衡当地与外地原料收购差价, 以此鼓励南平市乳源留在本地加工。以巴氏鲜乳为例, 只要给每袋巴氏鲜乳提高0.1元, 就能让每吨原料乳得到约440元的补贴。三要建立养殖场建场准入制度。随着长富公司巴氏鲜乳加工技改项目完工, 南平市三个乳品企业具有日处理955 t的乳品加工生产能力, 必将加剧南平市原料乳的不足, 为扩大乳源基地, 应适当简化养殖场建场审批, 实行养殖场宽进严管政策, 只要建场地点符合布局规划、符合动物防疫和环境保护要求, 养殖业主能承诺实现生态环保的, 均允许登记注册建设适度规模的乳牛养殖场, 同时给予实现“零”排放的生态养殖场享受农民创业园同等的政策待遇, 以此鼓励乳源基地建设。同时, 要采取严管措施, 对新建的乳牛养殖场未能履行生态环保承诺的, 予以重罚, 直至关闭。

3.5 各负其责, 严格监管

有关部门要采取最严格的监管措施, 进一步强化乳业生产各环节的监管力度, 促进南平市乳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加大原料乳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 重点抓好乳牛养殖投入品使用、动物疾病防控、乳牛“两病”监测净化工作, 同时做好原料乳收购站管理和原料乳质量监测工作;环保部门要继续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重点抓好养殖场的污染物综合治理和达标排放工作, 支持企业开展养殖场的污染物综合利用工作;食品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乳品加工环节的监管, 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现代工业化 篇2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系09级 刘星 学号:2094051337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前进着。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发展汽车行业是必要的。汽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它以便捷、快速的优势逐步取代了人们以往的交通方式。从汽车诞生之日起,它注定会成为时流,会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它的发展也是历史必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将以极高的姿态立足于这个世界。

关键词:中国汽车业; 发展; 挑战; 创新品牌; 市场

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国外大的汽车生厂商纷纷进入,形成了九州分天下的局面,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97%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竞争非常激烈,但同时,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是在快速的上升,今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辆,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据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国有企业汽车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占比分别为56.8%和47.7%;2005年为59.5%和59.4%。民营企业出口金额占比12.7%,出口数量占比12.6%,均比去年有所增加。国外一些研究机构也认为,尽管目前中国汽车还不能和欧洲、美国汽车形成竞争,但这种竞争的形成只是个时间问题,中国汽车批量进入欧洲市场,将不会超过5年的时间。

一、汽车行业环境分析

从经济特性来看,汽车产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要求形成很大的规模经济,以此进行标准化和差异化的生产。从行业吸引力来看,2009年1—9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961.27万辆和966.27万辆,同比增长32.01%和34.24%,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增长速度快,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增长幅度达44%,产量增长幅度为27.6%。首次实现了利润增幅超过产量增幅。汽车产业的成长潜力高,后劲足,市场需求大,这也带来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产品更新速度快,更注重消费者对环保,设备,后续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受人们生活质量,教育水平的影响,整个社会更倾向于环保的经济型汽车,对企业在R&D方面的投入要求更高。

从行业的竞争结构分析,从进入者来看,我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经济,我国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与世界汽车集团合作合资,行业的集中度高。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总额实现700亿元,其中14家骨干企业实现利润330亿元,占汽车行业总利润近50%的份额。此外,骨干汽车企业利润增长幅度达48%,高于全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统计资料显示,06年1-5月份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销量249,17万辆,市场占有率是83,77%,同比增长0,59个百分点。汽车产业存在着资金壁垒,销售渠道壁垒高等问题,也要求完善的配套设施,所以说,在如今这个已经走向成熟的中国汽车产业不利于投资再进入。

从用户来看,各大生产厂商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选择幅度大,但在中国本土低端汽车仍然占有很大的市场,普通家庭买得起车,但是只是买低档车。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项相对大的消费,所以需求弹性会比较大,就是稍微高一点的价格会使得有较多的消费者选择不再购车。进口的汽车大都是高档车,对于这一部分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的价格,而是车子带来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更高的价格,会有相对少的人来买,这样就会使得这一产品在生活中比较稀缺,使得消费者感到了更大的满足感。这是高档车所特有的虚荣效应。

从供应商来看,现如今的汽车行业,各大汽车生产商都与供应商形成了联盟,通过整合零部件供应商,实行模块化供货,实现风险共担,同时降低成本。

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与国外企业形成了竞争合作,融入世界的发展模式,通过合资合作,共享资源,国外企业以技术换市场,但我国企业由于却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整体实力依然偏弱,自主研发企业有只有奇瑞,吉利等少数企业,市场龙头依然是合资企业。国外企业,合资企业为争夺市场,纷纷采取低价促销的方式,本土的企业由于长期受到政府政策的保护,价格普遍昂贵,在如此的冲击下,要么落马,要么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二、国内外汽车发展趋势

进入本世纪后,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这一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延续,但也不能忘记“井喷”之后2004年的迅速下滑。与美国市场换代消费特征不同,国内消费主导仍是新车消费,而新车消费的波动性往往更大,一轮新高之后,增长曲线是否会调头向下,是最值得关注的动向。事先,有必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增量变化。2003年全国产销汽车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0%%和34.21%%,其中轿车共销售197.16万辆,同比增长75.28%%;2004年产销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分别增长14.11%%和15.50%%,其中轿车销售232.65万辆,增幅跌至15.17%%;2005年产销570.77万辆和575.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3.54%%。2006年产销增幅有望达25%%,突破700万辆。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2003年到了一个新高点后,2004年的轿车增长由75.28%%迅速滑落至15.50%%,2006年同样是一个新高点,是否也会出现反弹呢? 在不久前南京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有望突破800万辆,到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而北汽福田董事长安庆衡的预测相对保守一些,他认为2007年增速在13%%左右,将接近或达到780万辆,比2006年增加90万辆左右。

三、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A、中国汽车需要自主创新

1、自主创新是一种体系化的能力。(1)自主品牌的核心是对品牌的定位、发展,后续一系列的规划是否有自主权,而非名称的中式或西式。因为现在很多国外品牌的车也用中文的名字,而一些中国的品牌恰恰使用洋文的名字。(2)自主研发即技术创新,对汽车的底盘、动力等等是否能够掌握核心技术,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现在讨论最多的也是最遗憾的方面,正是在这方面的差距导致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3)完整的自主生产或自主创造体系显得非常重要,没有好的配件体系、质量控制过程、制造工艺、员工素质,就无法生产出好的产品。

2、从“中国自造”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智造”。(1)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习型创新——“三联合”。对自主汽车制造业来说,必须考虑研发链和产业链(可以统称为创新链),必须有整体谋略。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涉及多领域、多学科,需要有效组织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各类人才,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通过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寻求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2)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走充分竞争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过程中有很多途径,上海华普探索的是产、学、研联盟的这么一条路。他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紧密联盟,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前沿技术的研究通过生产平台转化为一个有效的产品,开发适合国人的低成本混合动力环保车型、100%甲醇燃料汽车、柴油发动机车型以及高新车用电器技术,真正做到了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的平衡。B、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1、打破“近亲配套”体系。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零部件产品规模和水平的竞争,零部件质量和技术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品牌和销售。目前,广东省零部件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处于只具备加工生产能力的层次,单家企业参与整车产品同步开发能力低。尽管汽车零部件的全球化采购战略是大势所趋,但大部分名牌外资汽车企业的配套体系“近亲化”十分明显,例如广州本田在国内的一级配套企业,全部是日本本田原配套企业在广州的合资、独资企业。由于日资整车厂原有配套网络中涉及复杂的股权控制和利益关系,一级配套企业又控制着二、三级上游企业,所以即使产品质量过关,国内一些零部件企业,仍然很难进入一级配套体系。

2、自主研发能力是关键。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合作、合资开始,培养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管理、品牌和生产能力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据了解,广州东凌集团与本田核心配套商日本旭株式会社、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戴卡旭铝合金轮毂有限公司,首期生产轮毂规模达150万只/年,整个项目投资完成后,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轮毂生产研发和销售基地。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广东省政府还将集中力量鼓励一些有资金积累的企业进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由龙头企业牵头、主要零部件企业参与成立技术攻关联合体,或设立多企业参股的技术开发中心。C、中国汽车业应借鉴德国经验

世界上汽车品牌主要集中在德国。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德国前2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德国的一家研究所从十几年前开始对汽车品牌进行专门评估。主要评估依据是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等。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十分重视品牌价值,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10的份额。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等。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D、汽车业需要政府援手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50多年的成长,2005年产销量已分列全球第四和第三,成为世界公认的汽车工业大国。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至今并未成为汽车工业强国。产业政策引导不力和支持不够是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汽车后市场的发展

汽车用品是汽车后市场三大板块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中国长期的短缺经济,使人们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而对汽车后市场重视不够。随着汽车需求增长的释放,汽车后市场随着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汽车用品的市场规模达将到19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是推动中国汽车用品行业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就国内而言,在汽车行业上还有许多未开发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发,尽管会受到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影响,但在总体上它还是呈上升的趋势。虽然不久前金融危机侵袭全球,但是在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却是向前的,汽车的销售出现了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好比此刻的中国汽车市场就如一个婴儿,它正在慢慢的成长,在未来它终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对于汽车行业,它的发展我们是该抱以肯定的态度,我们应该坚信:它的前景是美好的,是令人憧憬的。我们一起期待,它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现代工业化 篇3

今年肇庆高新区工作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主题主线”要求,围绕“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核心任务,狠抓招商引资、环境建设、项目“三促”和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努力保持经济高速、高效和可持续增长,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幸福大旺,为肇庆加快建设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肇庆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GDP1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30%;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7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103.2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5.45亿美元;新批注册合同外资5.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9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任务、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人口控制指标。

龙腾大旺气象新,日前,肇庆高新区召开区委(扩大)会议,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吹响新一年“进军号”。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龙平在会上强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加快我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幸福大旺,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城,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

刘龙平主持会议并代表区委作工作报告,区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栋才总结去年经济工作,部署今年经济工作。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区属及驻区各单位、各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当天的会议。

刘龙平指出,过去一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转型升级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实现了国家高新区建设和“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全区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作为“二次创业”的主要任务,加快抢占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和制高点,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追赶战略”向“领先战略”转型,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高新区。

刘龙平强调,新的一年,我区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项目“三促”,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要把项目“三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双挂钩”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促进税收应收尽收和可持续增长,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推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全市加快发展多作贡献;二是抓好择商选资,加快培育四大产业集群,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工作的“生命线”抓紧抓实,努力打造国家级的创新产业名片;三是抓好环境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要把环境建设作为营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进一步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的投资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四是抓好科技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五是抓好社会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要把社会建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六是抓好党的建设,争当造福人民的开拓者,要进一步加强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刘龙平强调,区属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传达学习会议的精神,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谋划好全年工作,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为完成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尤其是要抓好大项目的招商引进工作;要健全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时间进度要求,狠抓工作落实,扎扎实实推动全年的工作;要加强宣传,努力营造全力以赴抓落实、聚精会神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江栋才在会上强调,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高效的执行力,创新实干,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加快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肇庆高新区网站)

现代工业化 篇4

建水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丰富, 适宜生物物种繁衍, 特别适合畜牧业发展。全县总面积3759平方公里, 辖八镇六乡, 142个村委会, 1066个自然村, 156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5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4.31万人, 占总人口的83.6%。“十一五”以来, 建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发展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发展畜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在不断推进实施“123”规划 (即:抓好一个基础:畜种改良、繁育、推广;突出两个重点:优质肉猪和鹅、鸭等水禽;发展三个产业:肉牛、肉羊、肉鸡) 的同时, 坚持“增加总量, 提高质量, 突出特色, 择优发展”的原则, 走以龙头带基地连市场的路子, 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1 畜牧业生产长足发展,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生猪、大牲畜、山羊及家禽存栏分别为50.56万头 (其中能繁母猪5.16万头) 、10.94万头、5.39万只和280万羽。比“十一五”初期 (2005年) 分别增长114.6% (增长521.69%) 、增长0.001%、增长53.56%和154.55%;比2005年分别增长170.58%、218.75%、231.58%和268.2%。

1.2 畜牧业经济强劲增长

201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40061万元, 比2005年的53311万元增53296.99万元, 增长99.97%, 完成计划的120.6%, 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050元, 比2005年的996.75元增1053.25元, 增长105.67%,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完成计划的130.52%。

1.3 畜产品市场活跃, 供给充足

2010年, 实现肉奶蛋总产量12.3566万吨, 比2005年的4.76万吨增7.5966万吨, 增长159.59%。全县14个乡镇54个畜禽、鲜肉市场交易活跃, 集市畜产品销售收入中仅外销收入就达34019.20万元, 外销活畜禽446万头 (只、羽) 。其中, 肥猪外调72万头, 调省外61万头 (仅越南0.4万头左右) , 禽外调327.3万羽。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海南、珠海、深圳等地和越南等国家, 畜禽产品流通拉动了建水县农村经的发展, 增加了屠宰、加工、运输、饮食服务等行业的税收, 为财政增收做出了贡献。

2“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建水现代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和条件

2.1 畜牧业经济发展有了新突破

2010年, 建水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 畜牧业产值实现了14.006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在全州首家进入全国生猪出栏、外调大县行列, 初步实现了“州内领先、省内先进、全国知名”的目标。

2.2 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

2010年全县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高标准、严要求, 保质保量完成了重大动物免疫任务。使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著, 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3 招商引资和规模养殖取得新突破

到目前我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 加大畜牧业发展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福康、维国、邦格、石林生龙公司坡头努比亚黑山羊种羊场等四个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 共投资12830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 我县畜牧产业及畜牧龙头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 2010年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户 (家) , 其中县级14户 (家) , 州级龙头企业1户 (家) 。龙头企业推进了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到目前全县已建成畜禽养殖小区7个, 各类养殖专业户达到2055户, 建成万头 (只、羽) 规模养殖小区 (场) 12户。红河邦格牧业有限公司原种猪场、鸿辉种养殖有限公司种羊场、建水县天燕小米辣合作社肉鸡场等被评为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2.4 畜牧业项目建设进展明显

“十一五”期间共编制申报项目126个, 批准实施84个, 总投资达到了24800多万元。其中畜牧业固定资产投入达26500万元, 各类资金的注入为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化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3 发展优势及对策建议

3.1 新的挑战与机遇

3.1.1 国家重视

各级政府相应出台各项惠农政策, 畜牧扶持政策和项目建设资金等得到贯彻执行和落实及实施。近来的国际金融的危机不但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且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大我国内需投入的同时, 继续执行中央对畜牧业的投入。2008年继续实行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补贴政策, 建水县人民政府还大力加强力度, 继续实施和完善畜牧业发展“123”规划。

3.1.2 自然条件优越

基础设施扎实, 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鸡石、通建两条高等级公路已通车, 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从建水境内通过, 将为建水通往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各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境内村村通公路, 户户通电。加工、保鲜储运等配套设施较完善。

3.1.3 资源丰富

饲草饲料充足。青饲料种植面积大, 黑麦等新型青饲料发展迅速, 特别是随着商品粮基地、粮食自给工程和滇中工程的建设, 全县粮食主逐年增加, 玉米、红薯种植面积大, 洋葱等无公害蔬菜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更为养猪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饲料来源。为畜禽产品原料生产提供了基础。

3.1.4 畜产品消费市场广

2010年, 通过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带动, 有250多人进入了畜禽品收购和销售市场, 促进了肉猪等畜禽产品的流通。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建通、鸡石高等级公路的运行和泛亚铁路的建成为建水畜产品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2 对策措施

3.2.1 加强领导, 统筹规划, 推进工作

进一步深化加快发展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强化领导, 狠抓目标责任制落实, 确保组织领导到位、组织人员到位、保障措施到位。同时, 充分抓住机遇, 利用好政策, 特别是生猪养殖及各种补贴政策, 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想, 结合实际, 在做好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同时, 继续实施“123”工程 (到“十一五”末, 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专业协会达10个 (家) 以上) , 切实加快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发展步伐, 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 切实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 做出亮点。另外, 继续坚持“积极扶持, 分类指导, 完善机制, 强化服务”的方针, 不断完善信息、科技、金融保障三大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养殖业生产经营户和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门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引导作用。

3.2.2 落实措施, 扎实开展动物防疫

动物疫病是直接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抓好动物防疫工作是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发生、流行, 降低畜禽死亡损失, 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是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 我县将进一步强化部门配合, 始终立足于一个“早”字, 做到年年早布置、早落实、早预防, 把握工作主动, 继续抓好畜禽产地、市场及屠宰检疫等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的检疫、检验, 坚持不懈地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严防死守, 确保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同时, 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严防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3.2.3 抓好产业, 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认真落实畜牧业“123”规划, 大力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战略, 鼓励畜牧企业以技术管理、劳务输出等形式开展对外合作,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不断开拓两个市场, 进一步增强畜牧产业市场竞争力。同时, 继续加大对以生猪为重点的养殖业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紧紧抓住从2008年7月1日起中央对母猪养殖的补助及良种补贴和能母猪保险的难得机遇, 尽快研究出台加大商品猪等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 重点在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品种改良、畜产品精深加工、饲草料加工利用等关键性项目上予以重点扶持, 在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防疫设施、贷款贴息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3.2.4 创新思维, 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新路子

在坚持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基础上, 不断完善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再流转、季节性出租等办法, 积极鼓励农村土地向种植能手、养殖能人、规模养殖户适当集中, 不断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从2011年起到2015年要继续加大实施畜牧业发展“123”规划力度, 采取有力措施, 力争在巩固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围绕“提猪禽、扩牛羊”的产业重点, 培植畜牧支撑项目。重点抓好六大工程20个建设项目, 总资资金万81890万元, 其中, 申请中央和省州补助35925万元, 县级地方 (和建设单位) 自筹45965万元。

3.3 建议

3.3.1 制定优惠政策, 促进产业发展

鉴于畜牧业生产用地用水环评等手续的烦杂性和普遍性及共同性等特点, 建议国家统一制定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给规模养殖场建设有一个安定的简捷的合理的手续和收费标准 (或低价收或免收) 。

3.3.2 在资金、贷款上给予扶持与倾斜

为实现建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建水畜牧业生产大县、生猪饲养大县、肉肥猪出栏及外销大县的奋斗目标, 我县各级各部门将积极配合, 但建议中央继续加大西部投入, 特别是云南边疆市县, 国家金融部门应在资金、贷款上给予扶持与倾斜。

3.3.3 搞好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篇5

更高的要求,而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液压系统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计

算机仿真技术不仅可以预测系统性能,减少设计时间,还可以对所涉及的系统

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估,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缩短设计周期和提高系统稳定性的

目的。

由于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已经成为

现代工程机械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展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故障仿真研究,对于

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和故障诊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液压缸泄漏故障的

机理研究和实验分析为基础,研究基于AMESim液压缸泄漏故障的建模与仿真,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液压系统仿真方法,液压系统仿真软件的建模思想、建模流程,并

分析在液压系统中应用的液压元件液压缸的数学模型如何在AMESim的仿真平台

上实现的。

2.研究液压缸泄漏的故障机理。根据液压系统的流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研

究液压缸的故障类型,确定液压缸内泄漏,外泄漏的故障机理。

3.建立液压系统关键元件的故障仿真模型。以挖掘机液压系统的液压缸为

例,分析液压缸泄漏的故障特征,确定故障的特征向量,在AMESim仿真平台下

求出正常液压缸和故障液压缸的样本曲线,比较两者的区别,找出分辨率较高 的关键点,为故障沴断提供指导和依据。

4.通过液压系统故障注入实验平台,验证液压缸故障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建立液压系统的仿真试验台,在试验台卜.采集数据样木,绘制误差曲线,并验

证仿真平台下的冇效性。5.建立反铲式液压系统仿真模型,结合液压缸泄漏故障机理,建立反铲式

液压系统的泄漏故障泮入仿真模型,分析液压缸的压力、流量位移曲线,为研

究反铲式液压系统的故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论文的研究,验证了基于AMESim的仿真分析方法是液压系统故障诊断 的仃效途径,验证了/;V:川功率流的建模思想可以实现液)1;:系统故障注入。

现代工业化 篇6

【关键词】工业化;过度城市化;历史条件

一、中国与巴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历程比较

(一)中国

从世界范围和历史上工业化概念的提出,都是以一个国家的出现和一个民族的成熟为表现形式,同时,工业化的推动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作為前提,不以国家为工业化单位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没有一个对内能有效整合各阶级利益,各种资源,对外能维护民族利益的统治阶级的存在,工业化不可能被强有力的推动,同时工业化也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

综上两点所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1-1949)旧中国的工业化,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以自救。在洋务运动中,虽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但是却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阶段(1949-1979)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以说中国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才有能力去整合各个阶层的利益,集合全国所有的资源去搞经济建设,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三阶段(1979-至今),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工业化称之为强国,那么1979年改革开放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工业化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富民。对外开放,吸引侨资、外资,来中国投资建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二)巴西

巴西,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巴西与中国一样,是世界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之一。巴西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从高速发展到停滞不前,从“巴西奇迹“到“拉美陷阱”。虽然巴西基本细线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但是,巴西并未真正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巴西的工业化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工业高速发展时期,19世纪末,由于巴西的工业化刚处于起步阶段,跟世界上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资源的有限性成为了限制巴西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巴西当时的经济结构虽然依然以农业为主,但已经建立了非耐用轻工业消费品体系。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1950-1980年的30年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6.2%,但是,在同样的城市化水平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但巴西却只增加了60%。巴西在2013年的城市化率达到85%,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0%。种种数据都表明,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同时,由于过度城市化,巴西不得不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

二、中国与巴西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对比

(一)自然条件。中国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巴西的国土面积约851万平方公里,居发展中国家中的前两位,两国的自然资源都较为丰富,但由于巴西人口为2.01亿,中国人口为13.7亿,所以中国的人均资源过少,中国的国土多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所以巴西的农业发展条件优于中国。

(二)社会历史条件。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才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中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经历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都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国民经济受到重创,虽然在晚清后期,出现了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吸收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运动,但由于当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存在,以及国家处于内忧外患,这些工业化运动都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去推行,所以在1950年以前,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巴西的情况略为特殊,葡萄牙人占据巴西300年之久,直到19世纪初拉美的独立运动,才使巴西在1825年获得民族独立,建立了巴西联邦共和国。

(三)国际环境。中国的工业化晚了巴西近一个世纪,相对于巴西来说,中国工业化初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比巴西困难得多,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革命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中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而当时的发达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对社会主义有一种天然的仇视,从而中国面临着国际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技术封锁,中国走的完全是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而巴西当时受二战影响最小,且巴西历届政府都与西方国家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关系,从而巴西是获得直接投资和贷款最多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巴西援助。

三、结论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 篇7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檪檪杂志社官方网址:www.xdsmgy.cn咨询与投稿QQ:505422276投稿邮箱:xdsmgy@vip.163.com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主办、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协办,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 1988年创刊, 大16开本, 半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3198, 每期定价:30元。是中国知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 (万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来源期刊。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致力于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理论, 探讨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及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新理论与新观念, 反映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它集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和权威指导性于一体, 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平台, 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是政府部门、科研、教育和实践领域的全国广大读者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阵地。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主要栏目有:经济纵横、管理科学、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区域经济、国际经贸、品牌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与投资、财会研究、教育与培训、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建设、质量与安全、科技研发与科技应用等。

地址: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珞瑜路456号中国光谷国际大厦A座20楼

邮编:430074

官方网址:www.xdsmgy.cn

咨询与投稿QQ:505422276

投稿邮箱:xdsmgy@vip.163.com

现代商贸工业 篇8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由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主办、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协办,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致力于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理论, 探讨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及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新理论与新观念, 反映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它集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和权威指导性于一体, 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平台, 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是政府部门、科研、教育和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的全国广大读者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阵地。《现代商贸工业》杂志主要栏目有:经济纵横、管理科学、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区域经济、国际经贸、品牌与营销、人力资源、金融与投资、财会研究、教育与培训、经济与法、电子商务与信息化、质量与安全、科技研发与科技应用。IP!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主办:协办:辑:出版:地iih�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现代商贸工业》编辑部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珞瑜路456号中国光谷国际大厦A座20楼邮政编码:430074电话:027-87775091 (编辑部) 027-87775081 (总编室) 网址:http://www.xdsmgy.cn由P箱:xdsmgy@vip.163.com;xdsmgy@vip.126.com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3198邮发代号:38-450广告经营许可证:4201004000036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投递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图书贸易总公司刊期:半月刊出版日期:每月1日 (上半月) 每月15日 (下半月) 每册定价:30元

现代商贸工业 篇9

现代商贸工业ilil画/指莒/g业/字朮I i C用《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由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主办、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协办,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致力于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理论, 探讨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及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新理论与新观念, 反映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它集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和权威指导性于一体, 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平台, 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是政府部门、科研、教育和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的全国广大读者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阵地。《现代商贸工业》杂志主要栏目有:经济纵横、管理科学、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区域经济、国际经贸、品牌与营销、人力资源、金融与投资、财会研究、教育与培训、经济与法、电子商务与信息化、质量与安全、科技研发与科技应用。狈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主办: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协办: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编辑:《现代商贸工业》编辑部出版: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地址: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珞瑜路456号中国光谷国际大厦A座20楼邮政编码:430074电话:027-877750Q1 (编辑部) 027-87775081 (总编室) 网址:http://www.xdsmgy.cn由P箱:xdsmgy@vip.163.com;xdsmgy@vip.126.com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3198邮发代号:38-450广告经营许可证:4201004000036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投递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图书贸易总公司刊期:半月刊出版日期:每月1日 (上半月) 每月15日 (下半月) 每册定价:30元

现代工业化 篇10

1.1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

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 即以技术为先导, 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 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 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 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 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

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 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 发展施工专业化, 提高机械化水平, 减少繁重, 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 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 (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 , 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 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 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 建筑业发展较快, 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 但从整体看, 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 质量问题较多, 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建设速度, 改善劳动条件,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 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 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 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1.3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 首先应从设计开始, 从结构入手, 建立新型结构体系, 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 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包括成品、半成品, 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 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 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 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 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 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 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 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 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 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 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 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 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 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 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 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 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 再利用, 节能、环保, 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 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 不仅污染环境, 制造噪声, 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 (简称“世构体系”) , 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 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 减轻结构自重, 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 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 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 与混凝土结构不同, 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 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 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 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 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 并使其具有防虫、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 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 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 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 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 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 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 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2 建筑现代化

因为我国进入世贸的组织之后, 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有最大潜力的发展基地, 世界各地建筑师, 必定会云集在我国各大城市以他们的实力去争取项目。如果我们仍不自发地去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充实知识和平衡心态, 我们的建筑师只会在自己的国家甘于被沦为二等设计“公民”。

2.1 一般建筑师对西方现代建筑的真缔精神和发展过程不但肤浅, 并且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2 一般年轻建筑师过于依赖用电脑制

作悦目的效果图, 而不用手去做和用脑去思考分析设计创作的过程内容。

2.3 设计过程中, 不去追求创新的思想,

只是集中精神在选用国外建筑书籍中的图片, 作东拼西凑的拼图设计工作。造成一般建筑设计使人看后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4 一般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 不愿意

也不会考虑和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 从构思阶段时, 就开始同心合力地研究, 如何使建筑设计的构思和结构及机电综合为一个设计的整体。这种孤立的设计方式与世界的潮流脱了节。

2.5 在设计过程中, 只顾到表面效果, 既

没有习惯也缺少实际工程经验, 去深入研究细节的设计与如何处理设计和结构、构件交接收口的细部构造设计问题。

2.6 在设计过程中, 不深入考虑如何选

用适当的建材和施工的科技问题, 直接造成最后“似是而非”的设计成品。

结语

建筑是文化成就的象征, 在面对外来压力挑战下, 我们一定要自知自觉充实我们对现代化建筑的内涵。我们既不能死板地去维护传统, 也不该盲目被动地追求时髦。文化与传统应该是一种活的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责任去承担。我们更不该无选择地向外来的竞争“投降”, 放弃一切自我宝贵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黄星元.步入信息时代的工业建筑[J].中国电子工业建筑发展回顾.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2000.

现代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篇11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 生产要素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列举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种种误区,在此基础上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作了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壞。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

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量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占用和人力、知识要素的投人;不仅要考虑生产的直接成果有多少,而且要考虑环境费用对产出结果的抵减数量;不仅要考虑时间的节约,而且要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而且要考虑人类后代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现有的经济学中关于经济效益的解释,是我们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做出新认识的科学基础。经济效率在经济学家看来,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使用社会资源,必然要发生占用和消耗,这就是一种“投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必然要有劳动成果,它反映的就是一种“产出”。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如:厂房、设备、原材料,自然的财富资源,如:土地、空气、森林、地下矿产等,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也就是要求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由此看来,不论是谁都是希望能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和占用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产品,而对“消耗”、“占用”、“产品”、“需要”的理解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经济效益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应当是指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条件下,工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工业劳动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自然财富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成果是指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产品。

现代工业化 篇12

1.1 背景

2007年,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 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自己国家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2009年11月2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 即美国应该重振制造业, 通过刺激制造业回流, 创造国内就业机会和增加出口产值, 从而解决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问题。

德国一向重视制造业, 金融危机期间, 德国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 使得危机过后德国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迅速恢复。2007年欧洲研究理事会成立, 2008年欧洲创新技术学院成立, 目的是通过巩固与强化传统产业的某些环节和优势产业在技术、产品质量、品牌、环保等多方面的优势, 努力在新兴技术产业的角逐中抢占制高点, 以提升“再工业化”进程[1]。

1.2 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主要针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基地的改造和重新振兴问题最早提出了“再工业化”概念, 詹姆斯·米勒 (1984) 指出, “再工业化”是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 目的是提升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Roy Rothwell和Waiter Zegveld (1985) 定义“再工业化”为产业结构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和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2]。

中国语境下的再工业化, 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科学内涵的螺旋上升的回归, 其实质是依托高新技术, 加速传统制造业的改造, 促进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 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

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复兴制造业和强调发展实体经济, 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高技术产业, 实现智慧性 (基于知识和创新) 增长、可持续 (绿色、低碳) 增长和包容性 (平衡、和谐) 增长[4]。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再工业化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论述, 尽管略有差别, 但是就再工业化的实质方面基本上达成了一致, 那就是通过振兴制造业, 改造传统制造业, 建立新兴产业部门,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3 发展

欧盟委员会提出“新工业革命”理念, 强调技术创新、结构改革, 改变碳氢化合物为主的能源结构, 更有效和可持续地利用资源, 大力推进新的生产方式———包括机器人、数字技术、先进材料、可循环能源等。富士康已经开始在一些生产线上使用低端机器人完成那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以及有环境危害的工作。据说一个机器人的价格仅相当于雇用3个工人一年的成本, 但机器人的工作时间是人的3倍[5]。

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即将推出“机器人裁缝”, 由电脑控制的自动缝纫机替代人工, “一针一线”缝制设计好衣服, 生产线上看不到人。由于机器人不用睡觉、休假、分心, 也不会要求加薪, 最终机器人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的这场新型工业革命, 让美国企业可以就地设立店家, 创造各种产品, 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6]。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 美国制造业的反弹速度远高于其他部门,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制造业回归, 从构成来看, 主要是传统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回归。从长远来看, 高端制造业将加速回归发达国家, 而低附加值制造业将由于成本、物流等成本的上涨, 将加速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等收入陷阱”下的中国制造业, 如何利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加快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强化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2 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2.1 政策保障

国家、省、市、县 (区) 等政府机关结合各自的区域特色, 纷纷从政策方面制定相关保障措施, 力争盘活经济发展的血脉———现代物流, 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本地区物流业地发展, 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全国物流网络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各自制定相关物流政策。如2001年, 现代物流第一次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同年原国家经贸委等联合印发《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物流业产业和振兴规划出台后, 国家对物流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个分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优化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 提高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推广现代物流管理, 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推出物流国八条及国九条。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2.2 物流业态发展与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物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06—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复合增速17%, 但物流效率不高, 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17.8%, 两倍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当下物流业资方多元、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

作为一个主要服务于制造、建筑及零售三大行业的物流行业, 面对着各行业的需求和特色, 物流行业逐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细分业态。比较常见的如日用消费品物流、汽配物流、烟草物流、医药物流、商贸物流、保税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等。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物流子行业将不断产生和发展。

以工业物流为例, 目前工业物流业总体规模增长速度快,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自身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1年前11个月工业品物流总额132.8万亿元, 同比增长13.2%;2012年第1季度, 工业品物流总额35.1万亿元, 同比增长11.6%。目前国内众多商贸企业、制造企业采用了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技术, 力求在材料采购、物料控制、库存管理、生产排程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进而满足客户的需求。伴随着国力的增强, 国家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根据交通运输部最新公布的数据, 到2010年底, 全国已建成通车的公路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4万公里、农村公路 (县、乡、村) 通车里程达到345万公里;预计到2011年年底,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预计达到9.9万公里, 其中快速铁路通车里程为1.3万公里;2011年, 全国民用航空机场共有180个 (不含港、澳、台) , 通航城市175个;据《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0年底, 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 其中, 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

尽管物流行业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 但根深蒂固的体制、管理手段、发展方式等制约因素的存在, 仍然使物流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比较常见的问题如下: (1) 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物流成本高; (2) 物流技术和装备水平低, 管理手段落后; (3) 多方经济利益纠结, 难以更新物流管理观念; (4) 物流新业态推陈促新, 紧缺人才缺乏; (5) 标准化程度低, 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6) 物流信息化水平落后, 难以配合相应产业发展等等。

3 再工业化冲击下, 现代物流发展的十字路口

现代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作为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 现代物流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迈克尔·波特指出, 企业竞争的成功只能通过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来体现。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 通过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 不仅能够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而且能够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换言之, 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成本和价值双重优势。

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物价指数的增长, 国内产业转移趋势越发明显。辜胜阻表示, 沿海的产业转移现在面临四个1/4的腾笼换鸟, 1/4在转型升级, 1/4转移到内地, 1/4转移到海外, 像越南、曼谷, 还有1/4被垄断[7]。

“再工业化”背景下, 原来转移到中国国内的跨国企业, 将会加速回流到彼此的国内, 由此带来的国内制造业发展将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面临着双转移的情况,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确确实实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依据影响物流效率的三种主要因素———专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服务区域经济水平, 构成如图1所示的物流发展轨迹图。其中X、Y、Z轴的交接点为三种水平交点, 即沿海较发达地区, 信息化水平一般、专业化水平一般。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当没有“再工业化”冲击下, 制造业沿着Z轴, 国外先进制造业面临着本国成本上涨的压力, 会向国内沿海较发达地区进行转移, 随之而来的是, 要求物流行业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以满足先进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率。沿海较发达地区原有的制造业, 在竞争压力、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情况下, 会逐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 这些地区限于自身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完备, 加上制造业转移的需求, 物流业逐步沿着专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因素进行分化, 一部分物流产业继续进行粗放式的经营, 在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低下的情况下, 力争通过价格竞争来保持生存;一部分从沿海转移过来的物流产业要么是保持较高专业化水平, 信息化水平低的竞争优势, 要么是保持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专业化水平低的竞争优势来满足制造业对物流的需求。通过制造业的不断转移和竞争, 伴随的物流业也将逐步沿着Z轴向内陆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转移, 在潜移默化中, 中国物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将逐步提升, 通过不断满足中国制造业的需求, 又通过自身信息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不断降低物流成本, 进而又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再工业化”冲击下, 先进制造业加速回流到国外, 而国内制造业向内陆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趋势又不可逆转。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已经保持住生存的物流业, 面临这一状况, 陷入发展的尴尬境地, 要么是继续向高端发展, 即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问题是, 先进制造业不断回流国外, 国内制造业仍然维持价格优势竞争的前提, 必然要求物流业降低物流成本, 而高端发展意味着投入巨大, 这种挑战必然会中断大多数物流企业现代化改造升级的动力;要么是物流业以现在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为终点, 在价格竞争的压力下, 要么降低信息化水平, 要么降低专业化水平, 而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 必然带来物流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血脉, 供血不足的最终结果必然影响到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思考

4.1 重新审视现代物流业的战略价值

“再工业化”冲击下, 必须重新审视现代物流业的战略价值。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 本身具有复合性, 跨部门、跨行业运作。对该行业重构的复杂程度绝对不亚于重新建设一个新行业。没有“再工业化”冲击的情况下, 中国物流业可以按照以前的发展轨迹, 通过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国内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 稳中求发展, 从不成熟到成熟, 然后转向价格竞争, 达到瓶颈后, 再寻求相应的发展轨迹。要么伴随着制造业开始新一轮的转移, 要么力争已有的服务经验, 通过自身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升级, 为后续更新型制造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 从而使一部分物流企业成为行业的翘楚, 转移出去的物流企业吸取相应的经验得失, 在随后的市场上持续奋斗, 进而形成国内物流发展的一个良性发展格局。

“再工业化”冲击下, 原有的产业转移轨迹有可能被中断, 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 面对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回流国外的加速, 现代物流业也将因此中断原有的发展过程, 各物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将会大幅延缓国内物流业的升级换代, 反过来又作用于制造业, 进而形成高端产业, 低端环节运作的恶习。

企业竞争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 物流是企业实现附加价值的高端所在之一, 制造是低利润环节, 位于低端部分。既然“再工业化”的影响不可避免, 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其他方法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进而通过自主创新, 发掘和培育国内消费市场, 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实现中国制造业不受“再工业化”的强烈冲击。方法之一就是, 提升物流业的战略高度, 使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与主体充分认识到物流业的巨大潜力,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将物流作为实现实体经济产业链整合和提升的媒介, 借助国家和民间资本, 通过国内外市场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 通过物流业的产业结构突破, 实现流通市场上的物畅其流, 加快制造业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升级换代的进度, 进而克服“再工业化”后续带来的不利冲击, 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4.2 突破作业壁垒, 利用物流信息管理降低物流成本, 优化产业结构

GB/T18354-2006《物流术语》对物流活动的定义是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具体运作。物流业发展到现在, 新型业态不断推陈出新。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的物流公司, 也在进行规模化经营, 即通过集团化运营, 随之而来的是, 作业效率降低。小物流公司则采用市场补缺战术, 不断通过低价蚕食原有物流公司的市场份额。众多物流公司陷入了“量升价跌”的怪圈, 利润率低下。这种现象的实质在于物流行业本身陷入了物流活动作业分割的壁垒, 大物流公司作业流程清晰, 但效率低下;中小物流公司则作业流程不够明晰, 但效率较高。

这种作业壁垒如果长期存在, 必然会使物流行业本身陷入“物流冰山说”的怪圈, 一旦自身流程不明晰, 那么在配合制造业产业升级时, 将会出现双重“物流冰山说”叠加效应。进而在“再工业化”冲击下, 加速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因此, 现代物流的后续发展必须把突破作业壁垒摆在首位。

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灵魂———物流信息化, 必须适时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突破物流作业环节壁垒, 降低物流成本, 进而优化产业结构。物流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引进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作业环节进行改造, 更多的是进行优质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 以物流高效、低成本为首任, 推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明显或者说根本性的变化。“再工业化”冲击下, 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需要发挥“雷达扫描”作用, 就是在物流企业已经拥有的现有物流技术基础上, 按照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在要求, 对物流企业所有实施的作业进行不间断的扫描, 及时发现影响作业效率的壁垒, 剖析该壁垒形成的灰色效应, 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条件成熟时, 利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改造影响作业效率的作业环节, 进而促进整体效率提升。如某家仓储公司, 采用装箱员对照单据装箱, 验收员审核单据和货柜编号方式进行作业, 不巧的是, 某天作业时, 由于双方非常信任彼此, 货物本该装箱出口到欧洲的货物, 装箱员却装错到了另外一个出口到美国的集装箱里, 而验收员却没有认真对待。一个月后出口公司才发现出了问题, 该仓储公司为此承担了较大的损失。经过公司物流信息管理人员的努力, 后期该公司对仓储货物进行了RFID管理, 利用RFID技术和现有装箱信息系统进行对接, 在提高该作业环节效率的同时, 也克服了该环节出错会造成高额赔偿的风险。

伴随着物流行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作业效率必将大幅提升, 而物流成本将会显著下降。通过将自身降低成本的经验用于制造业, 不断地与制造业深入融合, 将会大幅激活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的动力, 进而间接影响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4.3 加强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应用, 重视监管

尽管“再工业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却是不争的事实, 整个国际流通业的快速增长必然需要物流的全程配合, 只有加强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应用, 才能促进中国制造业正视自身处境, 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 勇于进行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 进而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中, 找到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态势日渐形成, 随着再工业化的冲击和低端产业中西部和不发达国家的转移倾向的深入影响, 现代物流业迫切需要在配合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寻求产业升级良方, 这个良方之一就是加强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尽管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 但是一些重要国家标准的相继颁布对于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层面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以图1所示而言, 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时, 如果物流产业沿用与较发达地区的物流运营标准进行规范化运作, 一方面耦合了全国物流市场的运营效率, 促进了全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物流市场的快速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物流运作, 不仅节约了转移后产业的物料耗费, 降低了制造业的物流成本, 而且在流通环节, 为转移后的制造业降低了中间耗费, 降低了中间损失风险。积极鼓励有能力的物流企业运用国际标准, 采用走出去战略, 为“再工业化”回流国外的先进制造业提供优质服务, 到国外参与竞争, 学习先进的物流服务管理理念, 然后引入到国内, 与行业协会共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国内物流标准融合方案。

大力推广应用物流标准化运营的物流产业, 将会加快国内物流市场运作的效率, 通过强化物流速度, 以国际标准透视和改造制造业作业环节, 进而降低“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 提升制造业的流程再造和技术创新能力, 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标准化的推广应用, 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力量, 更加应该强调主管部门的监管力量, 只有双方合力, 才能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 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在监管过程中, 应该注重监管工作的重心, 如图1所示, 在执行标准化层面, 首先应该强烈监督沿海较发达地区物流企业执行标准的落实情况, 给以相应的缓冲期限, 如果不能达标则选择转移该物流企业, 以损失市场的代价, 促使物流企业正视物流标准化的应用, 而不是先前无所谓的态度。其次, 当沿海较发达地区物流企业竞争到一定状况时, 采用市场调节手段, 提升国内标准到国际标准, 促使一批不能满足条件的物流企业主动向中西部转移, 然后利用“鱿鱼效应”扰动原本已经固化的中西部物流市场, 后续采用类似步骤, 依次推进, 进而促进国内物流企业全面落实物流标准化运营。

4.4 强化关键物流作业环节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提升水平, 提升物流系统整体作业效率

物流基础作业环节劳动强度大, 效率低下, 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 迫切需要降低作业环节的劳动强度, 进而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作业效率。面对国内劳动力市场人才的短缺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 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经验, 以人力替代机械,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离职率飚升, 企业留不住人, 长此以往, 物流企业必然会成为不受就业者欢迎的行业。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任何一个中国制造业都不能完全采用智能化工厂的方式来进行运营, 毕竟中国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将就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

“再工业化”的一个不利后果是, 发达国家率先采用机器人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进行运作, 其运作效率必将大幅高于国内制造业, 生产成本也将远远低于国内制造成本。对于国内制造业而言, 在现有降低成本方法用至极致的情况下, 必然需要现代物流业起到真正降低成本的作用。

面对这一现实的需求, 现代物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运作方式, 不应该将企业升级的重心放在盲目追求企业信息化层面, 而应该迫切需要找出影响作业效率和差错率较高的作业环节, 采用智能化和机械化提升自己的作业水平。在自身作业效率提升之后, 反过来审视所服务的制造业, 双方合力找到物流服务管理的盲区, 进而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 改善彼此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劳动强度, 进而促进彼此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王雪菲, 李永群.欧洲推动“再工业化”战略[J].中国中小企业, 2012 (3) :68-69

[2]王俊.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J].综合竞争力, 2011 (2) :73-76

[3]李大元, 王昶, 姚海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 2011 (8) :23-27

[4]两化融合:信息化时代产业发展必由之路[EB/OL].[2012-7-10].http://do.chinabyte.com/412/12376412.shtml

[5]余方:找个机器人当帮手[EB/OL].[2012-7-13].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wu/595800.html

[6]美国欲用机器人“打败”中国廉价劳工?[EB/OL].[2012-7-16].http://roll.sohu.com/20120716/n348263183.shtml

上一篇:越冬姜芽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多媒体篮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