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化道路(共11篇)
传统工业化道路 篇1
摘要:处于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很多困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得到更好地传承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是传统武术所面临的无争的发展取向。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职业化道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以后传统武术职业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传统武术,职业化,传统文化
1 传统武术所面临的困境
1.1 传统武术的传承不能与时代接轨
在当今社会时代下,传统武术不能很好的发展,并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传统武术在现在社会下良好发展的道路。从文化层面来看,传统武术可以称得上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传统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培育下发展起来的[1],华夏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的“根”,想让传统武术在新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就应该把“根的本质”留住,并且加以保护、培养和开发,使得增强其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从而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更好的服务。传统武术的本质是什么?在技击方面,它练的是“顺其自然,以巧取胜,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在修身养性方面,它能让你疏通气血,消除疾病,通过练武能够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哲学理念方面,它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还注重武德,与儒释道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武术虽讲究功无止境,但都是一拳一脚练习,练习一天就有一天的收获,并且以简单的动作体现深刻的哲理。而当今社会时代下,武术传承多以远离传统武术本质的表演形式和空洞学说存在,无法向现在年轻人和初学者好好教授和传播传统武术的本质和精髓,使他们能够坚持练下去。更不懂得怎样在当前社会下去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以怎样的形式与时代接轨,怎样去面对当今的经济市场。
1.2 传统武术受到休闲运动的冲击
休闲运动是跟着全民健身出来的概念,即现代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运动或身体锻炼。所谓闲暇时间,就是个人完成劳动和工作任务之后,满足了吃饭、睡觉等生理需要之后剩余下来供自己支配的那部分时间[2]。在古代中国,武术就是人们的休闲运动。就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在一篇遗词中就曾记载:“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3]。”王岗先生在《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一书中也讲到,中国武术就是人们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随着现在经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人们的休闲运动也更是丰富多彩,保龄球、台球、羽毛球、爬山等等已是现代人主流的休闲运动。现代年轻人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崇洋媚外”比较严重,对于传统文化不闻不问,甚至有的年轻人连传统武术是什么都不知道,所学习的也都是国外的格斗术。
1.3 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低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少林功夫、武当功夫、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被列入了保护名录之中,它们全部都是传统武术。由此可知,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武术,但也只是保护了流传广泛的拳种,对于那些练习人数较少的拳种并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中华武术拳种与流派浩繁光波,据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拳种就达129个[4]。但是到现在发展很好并为我们更好服务的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拳种都以文字或录像资料的形式被束之高阁。可见我们国家对传统武术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扶持不够,甚至没有相应的政策去实施保护。
2 传统武术职业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职业化是一种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状态,传统武术职业化可概括为在市场经济和体育文化不断扩充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把传统武术作为谋生手段,使运动员获得高额报酬的,并以俱乐部为基本组织形式的体育运作模式。
3 传统武术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3.1 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传统武术职业化的影响
纵观武术发展的整个历程,武术发展本质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外部条件、人文氛围互动和“博弈”的过程,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即社会关系在武术场域中的体现[5],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闷来造拳,闲来耕田”。由此可见,传统武术的发展是与社会形态密不可分的。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传统武术发展不适应现在社会形态,作为传统武术本质的技击术更是失去了展示的舞台,传统武术急于寻找一条能够保护、展现自身特点的道路。而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武术基本是靠业余爱好者传承着,他们也为了强身健体,相应传统武术技击术价值不断的被降低和消弱。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传承者不得不从事别的职业来维持生活,从而对于传统武术的练习时间相应少了,有的甚至放弃。有些传统武术拳种的代表人物沦落到吃低保的地步,很多武术家的儿女从小练武到长大弃武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了传统武术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传统武术走职业化道路势在必行。传统武术职业化,不仅可以给传统武术展示的舞台,体现练习者的价值,而且可以刺激练习者的动机,让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以赢得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
3.2 传统武术的技术水平是影响传统武术职业发展的关键
美国NBA职业联赛是世界上经营最为成功的职业赛事,受到全球亿万观众的喜爱,这跟NBA球星的高超的竞技水平和赛场上精彩的表演分不开的[6]。成功的职业赛事不仅让观众赏心悦目,而且可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使得技术水平不断创新、提高。2009年,中国武术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戏,那就是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首届“WMA”赛事的横空出世,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无疑是具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中国当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值得中国人、中国文化人、武术人备加关注的一件大事[7]。WMA的诞生给了传统武术一个“回归武林”的实战舞台,能够更好的通过电视的传播,使中国人了解什么是传统武术。传统武术职业联赛播出以来,收视率逐渐攀升,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WMA不仅使传统武术成为一种职业,让练习者有了经济来源,而且还能够使传统武术的技击术得以更好的传承、创新和不断进步,更能够使传统武术首先受到国内人们的喜爱,然后为走向国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传统武术职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4.1 创建传统武术特色的职业化比赛模式
竞技武术的比赛体制不适用于传统武术,因为竞技武术比赛体制束缚了传统武术技击术的展示,为了进一步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我们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比赛形式。作为一种文化或体育形态,武术要想在与其他文化或者体育形态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深深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在多样化的体育文化中展现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己的个性,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8]。2009年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举办,使中国传统武术首次以展示拳术技法的形式走上舞台,正式走上了职业化道路,并且受到观众的一直好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是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契约形式建立而成的合作共同体,它通过制度与规则保证俱乐部及赛制的稳定,是由全球从事武术运动的俱乐部自愿以契约形式结成的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运营合作体。在“继承、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千变万化的搏击技巧与技法,充分揭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将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奉献给全世界”的赛事宗旨下,首届WMA赛事更多的凸显中国文化的自我个性,强调中国武术的独立性【9】。
4.2 与国际职业化联赛接轨
国际职业化联赛已相对成熟,不仅舞台表演精彩,而且有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职业化运作模式:赞助商试探赞助比赛—提高奖金—吸引选手角逐—提高比赛整体水平-媒体宣传—吸引更多赞助商。我国传统武术职业化联赛也应该学习、借鉴这种经营模式,使我国传统武术职业化联赛走得更远、更能受到人们的欢迎。新华社记者在2008年8月19日新华网上发表的《谁将被“赶出”奥运会—未来奥运会项目设置展望》中所述:国际奥委会执委奥斯瓦尔德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再次表示,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度不够,是武术进军奥与会的最大障碍”[10]。因此要想使传统武术走出国门,就应该使国内职业化联赛与国际职业化联赛面对面,与国际职业联赛进行“联谊”,举行选手之间的友谊比赛,通过媒体包括国内、国外电视台的传播;然后进行正规的比赛或是选拔赛,中国选手与外国选手之间进行角逐;最后是所有比赛选手(包括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进行淘汰赛。通过这种比赛形式,可以使传统武术与世界上各种拳术进行交流,进行文化传播、交流,使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使数千年的武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为下一步进军奥运会做好铺垫。
4.3 坚持梯级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
传统武术的发展状态是分散的、自发性的,当前虽然传统武术职业化联赛已经成立,但是实质上登上舞台参加比赛的,都是那些流传比较广泛,并且有一定规模的拳种,而那些流传范围比较窄,人们不是很了解的拳种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凡是存在的曾经都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11]。只要是传统武术,不管它的影响是大是小都要发展、传承和保护,它们都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与浸润的。所以我们要坚持梯级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扶持流传比较窄,规模比较小的拳种,使其有了一定的发展,然后进入职业化联赛的赛场,达到不同拳种之间的交流、创新,使其更好发展。
4.4 向国外输送合格的传统武术教练员
现如今,竞技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但是传统武术的合格人才却少之又少。传统武术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建立涉外传统武术教练员机构,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外语水平更是要提高,一定要具备与外国朋友进行切实沟通的能力,才能有利于传统武术职业化更好的发展。
4.5 利用传播媒介,加大对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各种先进的传播方式为传统武术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我们更是要利用所有的条件,大力推广中国武术。比如,出版一些传统武术的外文书籍以及建立传统武术的外文网站,开设有关传统武术文化的讲座以及传统武术技击术的培训班,通过国际网络把传统武术的最新信息、发展动向等及时向世界传播等,以此来加强传统武术的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岗.回归传统,更需要认清传统[J].搏击.武术科学,2008,7:42-45.
[2]黄平,莫少群.迈向和谐—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与重构[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
[3]杨明.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J].学术论坛.2010,9.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9(2).
[5]陆小黑,朱大海,吴松.“似是”与“而非”: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24).
[6]边晓龙.浅谈影响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的因素[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6.
[7]孙鸿志,王岗.WMA:中国武术发展的新景象[J].搏击.武术科学,2010,7(5).
[8]何英.武术国际化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
[9]孙鸿志,王岗.WMA:中国武术发展的新景象[J].搏击.武术科学,2010,7(5).
[10]何英.武术国际化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
[11]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科学中国人,2003,4:9—11.
传统工业化道路 篇2
解读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最佳选择.
作 者:侯爱萍 林美卿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271018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年,卷(期):2003“”(8)分类号:F421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 信息化
高邮汤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篇3
汤庄镇是—个历史文明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名镇。在这块土地上积淀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和传说。而在这块热土上留下更多的是红色记忆:汉留村的姚费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是苏中二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老一辈革命家粟裕、叶飞、惠浴宇就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曾钰村就因为胡曾钰烈士在这里英勇献身而得名;新四军后方医院在郭家村期间,曾留下一段军民鱼水深情的佳话……汤庄镇虽历经历史沧桑和时代变革,但汤庄人的传统美德、老区革命精神,一直被延续和弘扬。
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加快老区的发展,才能建设一个美好的新汤庄。汤庄镇本着“单元向多元、传统向现代、轻工向重工、松散向密集”理念,大力引进科技项目,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有效促进了全镇支柱产业的转变,产业档次不断提高,加快了镇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如今汤庄镇共有民营工业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八大支柱产业,即:以江苏朝阳公司、扬州高标公司、江苏富莱士公司为代表的液压机械产业;以新邮铸造、日月钢业为代表的铸造产业;以江苏科凌公司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以恒通环保公司、松泉环保公司为代表的环保机械产业;以江苏弘鼎公司、扬州永瑞公司、扬州昌盛公司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樱花公司、博爱公司为代表的旅游、休闲鞋产业;以三湖蛋品、十二粉黛公司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牛牌科技公司、扬州昌友公司为代表的新型电力材料产业。2013年实现GDP22亿元,财政收入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万元。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汤庄镇将把握区划调整新的发展机遇,充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以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建成“集优势工业、特色农业、传统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型小城镇”为目标要求,切实抓好工业转型升级、农业高效发展、集镇扩容提升、民生幸福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推进等重点工作,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本文作者系汤庄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赵建峰)
传统工业化道路 篇4
●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核心要素, 牢固树立科技引领转型、创新支撑跨越的理念, 提高主导产业核心技术水平, 努力把太原打造成为国家精密材料化工基地、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中部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全省生产线服务业中心。
●创新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向国内外先进城市学习, 借鉴引用好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按照一流省会城市的要求, 统筹产业规划和布局, 健全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体系。坚持科技进步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民生建设紧密结合,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吸引高端人才, 力争在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 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创新基地。
●在培育绿色百强、推进绿色示范项目的过程中,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太原市委关于创优发展环境、培育绿色百强、实现跨越发展的意见, 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商活动, 推动企业间的技术合作, 促进行业技术中心, 技术联盟的建立。“十二五”期间, 太原市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达到160户, 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作用。
●以发展八大重点产业集群为主要内容进行技术创新, 按产业发展规律,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把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落到实处。重点突出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不锈钢及深加工制品、镁及镁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高技术煤化工产业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十二五”期间太原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加强与其他城市以及国际知名研究中心间的学习和交流, 建立更为广泛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发达经济中心城市和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 解决产业培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系, 强化企业家与科研人员的角色互换, 为企业家引智、为科研成果找到市场。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 实施人才战略。更新人才观念,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人才政策创新, 以转型跨越发展需求为导向, 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库、专家库, 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 支持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兼职创办科技企业。注重引进国内外学院名校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以项目为龙头,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兼容并蓄, 为我所用, 实现人才的整体性开发, 把人才、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系统性工作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农村工业化道路 小论文 篇5
范曼杰20091860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就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当然有许多特殊的原因,比如工农业的剪刀差、粮食统购统销。但更多的是因为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可是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就摆在了我们党中央工作的日程上了。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村工业化道路 建设全面小康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农民穷,农村苦,跟农业本身的属性有很大关系。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的农业,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完全竞争”行业。因为有太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粮食。每个农民对自己的产品都没有一点定价权,完全听命于市场的安排。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利润是唯一的。假如粮食价格高,生产粮食有利润,这意味着,农民种其他庄稼就没有利润。“这里有利润”这个信息会迅速传开,一下子,“地球人都知道了”,进入的人多了,粮食总产量变大了,价格就会慢慢下降,直到没有利润。因此,从长期看,农民很难获得大的利润!所以,就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也不足为过奇。因此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经济只有合理的结构化,才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正在有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农业产值和农村劳动力比重大等特点,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难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和人民整体富裕的道路上,农村工业化无疑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的推动因素更多的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城市化和
工业化发展速度以及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都不相同,因此其农村工业化道路也各有特色。早期的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较多的停留在理论争论上,实践活动的开展较少。新中国建立后较长一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农村工业化也受到了抑制。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真正起步是从1970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累资本、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就有了华西村、南街村的崛起振兴,超越了曾经辉煌的小岗村的停滞不前。
我是一名来自河南省农村的学生,现阶段我们村的经济尚停滞在传统农业型阶段,这大大阻碍了缩小城乡差距的进度,限制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我通过对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的分析研究,实践证明了统筹城乡工农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世界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同样,农村社区的发展也要有非农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乡村工业化是由传统农村走向现代农村的必由之路,无非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具体发展形式不一样而已。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工业,服务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地处江阴鱼米之乡,面积0.96平方公里,350多户,他们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逐步壮大。华西村依靠一个小五金厂和一台小磨坊,上世纪60年代末就积累了100多万元固定资产和100多万现金存款。70年代造田完成了村民们实现温饱的革命,80年代造厂,使村级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华西村集中优势企业上市。华西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小农意识和产业单一的局限性,较早就举起了发展乡村工业的旗帜,成为了为人称道的“天下第一村”。
我们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处于豫中平原,面积1.78平方公里,全村805户,3130口人,与华西村相比,自然基础较差。华西位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有务工经商的传统,左邻右舍发展水平都较高,而南街村地处纯农业区,底子薄,周邻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但它独辟蹊径成功发展则是一枝独秀。南街村从一个穷困乡村发展到具有26 个企业,1.2万职工(其中外来职工1.1万人),年产值17亿多元,农民住公寓,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发展模式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其斐然的成绩。南街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与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坚持抓工业,是南街村发展首要的和基本的物质保证。与苏南农民一样,南街人较早就领悟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深知,在传统农业区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工副业是没有出路的。从80年代起,南街村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企业——根据中原地区盛产小麦的优势,办起了方便面厂、食品厂、啤酒厂,以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龙头,配套发展相关项目。就这样,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不断发展,南街村由最初的传统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成为闻名遐尔的现代化农村社区。
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地处皖东北,有90户人家、370口人,与华西村、南街村相比规模小、实力弱,但22年前的惊人之举——率先分田到户大包干,却使其知名度晓誉天下。在历史上“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小岗村更是穷“冒了尖”,1960年饿死6户人家,到1978年只剩下18户。在“再不救自己就快饿死了”的时刻,1978年春,这18户人家开了一个“自救会”决定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分田,从而开农村改革之先河。地分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得到发挥,到1978年底,小岗村就获得前所未有的丰收。粮食产量达6.5万公斤,是上一年的4倍;油料1.75万公斤,是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生猪135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就是从这一年起,小岗人彻底仍掉了讨饭棍和要饭篮,过上了温饱的日子。但是,由于众多原因,小岗村的产业结构20年来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几乎没有发展工副业,这就决定了该村至今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区,维持着温饱,发展缓慢,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与凤阳本县其他地区相比,也显得落后了。小岗村的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没有走乡村工业之路。这不得不值得人们深思„„
以上对华西、南街、小岗三个村的简单描述说明,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既受制于具体社区的客观自然历史条件,更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创造性抉择。乡村工业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选择好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或模式,是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其动力在发展乡村工业,单一的传统农业无法推动农村社区迈入现代化,尽管根据各自的情况,发展工业的路子不尽一致。只有实现农村工业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中央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新型农村工业化是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初级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工业化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没有鲜明的鸿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都是新型国家工业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协同推进,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具有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的农村也将演化为新兴中小城镇,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新兴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我们要始终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将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业化轨道,分享工业化成果,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篇6
关键词: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50-0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在中国七大流域中,淮河流域排名第六,但其人口密度却居七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一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淮河流域大多数城市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差、工业化水平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快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提升其工业化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探讨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一、淮河流域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淮河流域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1995年,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仅为7 6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 42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 39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值4 810元。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6年年底,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已达32 996.92亿元,工业增加值9 706.71亿元(这里所涉及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都是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 574.55元,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尽管淮河流域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在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但与其他区域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差距较大,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2006年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达40%,其中安徽淮南、淮北的煤炭和煤电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高达70%;河南平顶山、商丘等地的矿山开采加工业占据地方工业经济近半壁江山;江苏徐州、宿迁的煤炭工业和矿山开采加工业也占相当高的比重。现代高新技术工业,尤其是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型工业总体水平偏低,工业经济结构单一,这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2.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MRP、ERP或IRP等现代信息化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建设迟缓,大多数企业还是延用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这极大地制约该流域工业化前进的步伐。
3.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老化。由于受经济基础落后的影响,淮河流域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老化,一些大企业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设备老化、技术老化和产品老化问题突出,有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早已淘汰使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技术设备,这无法应对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致使该区域工业经济竞争力相当程度上下降。
4.中心城市布局分散。淮河流域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规模推进矿区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城市以矿区布局为基础,哪里有矿产,城市就发展到何处。煤城一局一市,一矿一街,如淮南市区就是按煤炭资源分布的,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和分散性,不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面大,而且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刚性特征,缺乏柔性的持续生长机理。
5.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大都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各个矿区土地沉陷,矿业废弃物不断增加,岩石山林立,水源破坏严重,森林、植被面积减少。因此,该区域工业经济投资硬环境不好,软环境也不佳,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淮河流域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淮河流域加速工业化进程,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其工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解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低下的问题,提升其信息化水平。这是因为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也会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新型工业化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淮河流域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这种增长方式存在许多缺陷,会导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改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淮河流域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问题。
3.新型工业化强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劳动力闲置。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道路,能促使该流域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解决大量劳动力闲置问题。
4.新型工业化强调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因为新型工业化特别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内在地包涵着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地解决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二)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结合淮河流域实际与新型工业化特征,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相互依存,二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它们之间存在互助合作的关系。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缺乏工业化支撑的城市化是不牢固的,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城市化的进步发展,工业化也将失去依托,难以持续。因此,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务必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内在发展机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城市化,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3.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其他行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工业化过程中,也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工业化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淮河流域农业经济较发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应该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4.工业化与资源、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淮河流域污染较为严重,工业化与资源、社会、环境的矛盾突出。因此,淮河流域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更好地解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是各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全国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以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本文根据淮河流域的区域经济特色,拟定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加速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要认真学习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宁波市浙东地区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走政府、企业相结合之路,共同出资,共同建设。与此同时,积极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淮河流域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做到谁出资、谁受益,“责权利”相统一。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例如,安徽的淮南和淮北、江苏徐州、河南平顶山等地市的煤炭企业可借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按照资源深加工的路线,促使上游产业的产品变成下游产业的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生产体系。即将洗选的优质煤炭供应市场,低热值废料用于综合利用发电、供热,发的电再供应内部生产。煤炭开采排放的矸石、洗选留下的煤泥、综合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用做生产煤矸石水泥、粉煤灰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砌块产品。其次?熏构建煤炭→炼焦→焦油加工→炭素生产体系。炼焦煤供应炼焦?熏优质焦炭供应市场,对副产品煤焦油进行深加工,生产改质沥青、浸渍沥青和针状焦,作为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炭素制品的重要原料供应给当地的炭素厂。最后,构建煤炭→气化→尿素、甲醇→精细化工生产体系。炼焦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飞行化工公司替代煤炭,生产尿素。高硫煤就地转化制气生产甲醇,并以此为平台,建设醋酸醋酐、甲醛、聚甲醛树脂和甲醚工程,生产多种有机化工产品。对尿素产品深加工,生产优质复合肥。利用化肥生产富余的液胺和高浓度二氧化碳,生产低盐重质纯碱,所产氯化铵同时为复合肥项目提供原料。
3.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淮河流域农业比重较大,农业工业化是淮河流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影响着淮河流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目前,淮河流域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多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业发展滞后。而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农产品储存、销售。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价值。
4.开发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注重煤气层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等矿区,且煤种全、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易于大规模开采。尽管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但若不注重开发与利用,资源再多也会被挥霍掉。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煤炭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对煤炭开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措施有:第一,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有关资料表明,将煤炭作为燃料销售和将其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其价值相差上百倍、上千倍。21世纪煤化工发展的主流是煤炭洁净利用技术及多联产工艺技术,注重生产过程的污染最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第二,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煤层气也是淮河流域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要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此外,还应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并提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水平。
5.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打造淮河流域旅游经济带。淮河流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安徽淮南的“豆腐文化”、八公山原始森林、蚌埠的双墩遗址和汉墓、龙湖风景区等。然而,目前淮河流域真正以淮河文化为背景的旅游观光带很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要树立现代“大旅游”的理念,将淮河流域各地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融入到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子里,并同现代田园风光、地方风土人情、农家乐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目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服务业的增长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部门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中介产业的支持。因此,淮河流域应抓住这个机遇,认识到服务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促进工业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其新型工业化进程。
7.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尽可能多的人为主体,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的工业化。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开发得当就是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反之,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因此,淮河流域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从劳动力资源优势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
三、结束语
工业化过程的阶段性,即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在不同阶段,不同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工业部门的产品在收入弹性上的差异显示着这一时点上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显示着我国目前工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它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之处就是走技术集约化之路,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而淮河流域正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地。因此,对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瑞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6(63):40-45.
[2] 张惠欣.体制创新与结构升级:东北资源型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4):101-103.
[3] 翟书斌.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及其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8-61.
[4] 郭俊华.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劣势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11):124-126.
[5] 曾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新疆农垦经济,2005(9):41-43.
[6] 薛山.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例谈煤炭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J].煤炭经济研究,2006(3):17-19.
[7] 王志刚,杨绍安.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10):187-188,216
[8] 张颖,张凌艳.吉林省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2-15.
[9]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统计年鉴(2006)[K].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发扬兵团精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篇7
根据历史的发展兵团工业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兵团工业成立之初的大发展阶段、十年停滞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阶段, 其中在第一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兵团的工业都有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兵团工业开始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产业结构积极调整, 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在此带动下, 工业总产值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兵团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发展现实程度来看, 兵团工业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 兵团工业化进程缓慢, 工业化水平还很低, 已成为制约兵团工业经济提升的关键因素。伴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 兵团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 这就要求兵团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伴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对新疆的援助力度, 兵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有了更好的政策条件。
一、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指先行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经济增长阶段所走的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 新型工业化不是依靠大量的投资和过度的消耗资源来提高收益, 而是依靠信息科技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来提高效率效益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的工业一直是在走传统型工业化道路, 以至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我们党总结了国外工业发展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党的十六大提出, 我们要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1. 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化是各个产业的明显特征, 这是新兴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以此为基础的新兴工业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 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大大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其次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 将大大降低产品的流通成本。从这两个方面来说,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 新型工业化是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
3. 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从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来看,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新兴工业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 是以高科技来发展工业的, 所以就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使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走新型工业化是兵团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兵团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是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兵团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大量问题, 如经济效益不高, 资源的大量浪费, 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兵团工业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在未来的几十年之内势必会影响兵团的发展。因此兵团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走一条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兵团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人均资源量占有率很低的国家。在人均资源方面, 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具体到兵团, 人均占有资源的不足将成为兵团工业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兵团工业发展到现在, 兵团的工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 兵团工业发展的资源越来越显得不足。
另外, 由于兵团所处的新疆自治区的生态极为脆弱, 几十年的粗放式的发展已经对生态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的回复成本相当大, 如果继续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生态环境必将进一步破坏, 所以说新型工业化是解决兵团资源瓶颈和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
四、兵团走新型工业化的建议
1. 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
科技进步和创新, 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而新疆又是农业大省, 进出口的大多都是农产品, 因此发展新疆农业产业是关键, 尤其农产品加工工业。因此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 兵团应该紧紧抓住农业资源的优势, 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2.“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兵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历时近3年, 统计结果显示, 兵团农业生产力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所以兵团要紧紧依托农业资源的优势, 积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 使工业结合农业, 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24页) 时要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 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发展名牌产品, 发挥品牌效应, 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 发挥兵团“屯垦戍边”的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兵团历来以“屯垦戍边”的精神而著称, 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 兵团几代人都在为兵团的事业兢兢业业的努力, 这种精神既包含艰苦奋斗的精神, 也包含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所以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 要把这种精神延续。同时, 要加快团场的整合, 加快团场的城镇化进程。
4. 循环经济模式, 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
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 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因此, 新疆要发展环保生态产业,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 要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 立足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 实现生产过程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减少污染, 推动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同时在项目建设中, 要坚决防止将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工艺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引进兵团。
5. 与新疆高校积极合作, 吸引高科技人才。
人才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少不了高科技人才的特殊作用。兵团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与新疆高校的合作, 尤其是与石河子大学, 塔里木大学的合作, 依托高校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不断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科技上的支持, 不断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持。同时兵团要不断深化人才管理制度, 要以用好人, 会用人、留住人为人才管理理念, 吸引国内外、疆内外的高科技人才, 为兵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好人才基础。
传统工业化道路 篇8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 总体来看, 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较低, 进程缓慢, 而且伴随着资源的无序开采与大量浪费, 同时, 以牺牲环境作为巨大的代价。因此,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如何实现工业化, 这一命题就成为现阶段我国必须作出的历史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弊端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中, 引发了社会生产力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突出。在我国,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在经历了缓慢的发展中, 面对新的时代潮流, 党中央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契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化发展理念。这种发展思路是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是逐渐摆脱和摒弃过去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早期工业化建设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逐渐地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并逐步积累了我国后来发展与建设的物质财富,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 但工业化建设却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且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我国传统工业化建设中的教训表明,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立足于国情, 从实际出发,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节约和有序开采与利用资源, 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要强调社会效益, 尤其是生态效益, 并利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当前,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看, 虽然知识经济发展如潮涌动, 但对作为传统农业国家的我国来说, 工业化发展阶段仍然是不可逾越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者的发展过程是依次递进的。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后, 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也就是农业工业化, 而不是说工业可以替代农业。在这个阶段,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历程中, 知识的积累与科技的创新虽然改变了工业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 但这种改变也不会否定工业。相反, 工业会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而变得更加强大。不仅如此, 信息技术等作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素, 附着在工业上, 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与社会财富。因此,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其次, 当今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与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从而, 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由这场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新的产业革命带动的传统的产业重组与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不可避免。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推进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与良性发展。
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日益短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 可以看出,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社会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而且以牺牲环境代价为基础的。我国以往的工业化发展, 走的也是传统工业化老路, 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推动的。虽然就资源总量来说, 我国是资源大国, 但是从人均来看, 却是资源贫国。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如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就必须摒弃以资源高投入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走资源投入少、能源消耗少, 高效率、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当前人力资源有关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多, 劳动力素质偏低, 这就给就业造成巨大压力。随着改革深入, 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其实是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低素质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 为此造成了劳动力供求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因为高新技术发展本身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因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将会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三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可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
二、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沈阳老工业基地存在着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 技术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随着城市资源型主导产业的衰退, 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因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整体改造与振兴, 尤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后, 中央政府着眼于未来发展, 从战略的高度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解决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适时推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发展决策。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 沈阳老工业基地作为辽宁乃至于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先行者, 要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有利契机,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 实现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体现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一方面, 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极为重要方面, 是国家迅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又是关乎辽宁乃至于整个东北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基础, 是进一步凸显东北现代工业基地区位优势的重要条件, 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关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 它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首先, 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从全面发展的内涵看, 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既突出了发展的主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带动和促进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统筹考虑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协调发展, 突出了各方面都统筹兼顾, 有利于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建设。其次,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推动沈阳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 它包含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 最大限度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增进的双赢。
三、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思考
西方后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早期发展建设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为当今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提供了诸多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1. 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
首先,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沈阳现代工业。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化, 其核心就是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形式的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 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过程中, 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不断总结经验, 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家大型骨干企业, 不断增加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 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管理, 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 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 逐步实现由沈阳制造到沈阳创造的转换, 实现全面做大做强, 进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沈重从德国引进先进技术, 生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关键装备——盾构机 (即隧道掘进机) , 大幅提升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和能力。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典范。其次,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学有效地配置有限资源, 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经济效益好, 这其中既包括对资源的消耗水准, 又包括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也就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顺应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变化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着眼于我国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 优化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增强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才能够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从而使资产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实现高效率、高效益。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 拥有雄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 尤其是产业大军, 因此,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必须从实际出发,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完整地结合与统一起来,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放眼于世界, 不断学习, 尤其是借鉴后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 大力发展信息化、较高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的新型装备制造业, 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2. 立足沈阳工业化发展的客观实际。
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发挥自身优势。在加速推进工业化方面, 沈阳拥有三大优势:第一是环境方面的优势。沈阳水资源、电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非常充足, 成熟的大型工业园区有很多, 诸如民营工业城、铸锻工业园、台湾工业园、德国工业园等。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新型工业化理念为统领, 按照集中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特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等多种发展模式, 进而形成了沈阳开发区的十大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有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势。第二是空间优势。沈阳西部有52平方公里土地, 可以满足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三是科技人才优势。沈阳拥有一支庞大而廉价的产业技术人才队伍, 与发达国家相比, 沈阳劳动力成本仅1-2美元/小时, 而德国一个普通劳动力成本为20欧元/小时。美国是30美元/小时, 这些都是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改造与振兴中的优势与长处。因此, 在经济技术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必须善于运用发展优势、创造发展优势。
3. 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 既有其推进各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有其惨痛的深刻教训, 这些无疑都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复兴的经验, 对沈阳乃至于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由盛到衰, 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各国政府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以复兴本国工业。这些措施, 值得借鉴。
一是明确和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德国由政府引导,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在鲁尔区修建了多条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 使得鲁尔区最大限度发挥了其交通优势, 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与城市紧密地连结起来。德、法、英等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 加强对转岗失业工人的培训。此外, 德、法、英等老工业基地非常注重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技术保障。二是政府设立专门职能机构来统一总体规划经济复兴事宜。大多西方发达国家为帮助老工业基地转型与复兴, 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以领导与协调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如德国政府成立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法国政府成立了“工业转型与国土整治部”, 专门负责传统产业和工业衰退地区产业转型;美国则设立了“经济开发署”, 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帮助老工业基地发展;日本组建了“产煤振兴事业团”, 负责九州地区经济复兴。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推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新技术创新, 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技术活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增加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并不断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德国鲁尔区在煤钢生产的基础之上, 积极发展电子、汽车等产业, 使其发展成为以煤钢生产为基础, 电子、化工、纺织、机械等众多部门相结合的新型工业综合基地;法国的洛林地区则在原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 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 如发展市场紧缺的镀锌板等, 大大提高了钢铁工业的附加值, 拓展了其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与此同时, 西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复兴的成功经验, 对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是在改革中积极稳妥地转变政府职能。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 政府要转变职能, 由计划经济的主导者转变为经济的调节者、市场的监管者、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与此同时, 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纠正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 不断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培育市场主体, 健全市场体系。二是中央要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专门职能机构。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和机构, 从宏观上统一确立振兴沈阳乃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目前, 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另外, 还可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其职权和职责, 增强其稳定性。三是不断加强政策的执行力。政策执行不到位, 政策的目的与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必须加强政策的执行力,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目前, 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要把这些政策扎扎实实地贯彻下去, 坚决杜绝“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变形执行, 附加执行。四是采取措施不断推进加大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的力度。在现代社会中, 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取代的最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充分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 为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技术支撑。五是提高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并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效率。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但同时, 不断加强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振兴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的流行做法: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凸显以绩效为导向, 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六是从政府到社区等基层组织全社会联动维护社会稳定。要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必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为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德、法、英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失业问题, 在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普遍存在, 这个问题若能妥善解决, 不但能推进沈阳等老工业基地的迅速转型与振兴, 而且还能较好地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并对社会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业问题, 不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在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不仅关乎辽宁乃至于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与发展, 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局。因此,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的沈阳, 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 结合自身实际,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摘要:党的十六大后, 党中央把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应这一重大战略策略的需要, 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重大决策。这既是优化与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传统工业化道路 篇9
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回首过去五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付出艰辛努力,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但是, 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去年底各地展开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强制性限产、限能运动, 不少地方以激进的, 且主要以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 节能减排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期间, 石化行业将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设节能型产业和企业为目标, 以调结构、转方式、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为根本, 有效推进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重点耗能产品, 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如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黄磷等产品, 平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5%~15%。对于化工企业来说, 必须寻找新的减排突破口, 重点推进结构减排;必须按照党中央的基本国策,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安全、环保工作摆上日程, 节约资源和能源;科技先行, 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和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依靠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装置, 向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要效益, 依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企业发展。
传统工业化道路 篇10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工业产业层次
由于中部地区存在的原材料工业粗放型经营, 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产品级次低, 市场竞争力弱, 外贸经济比重小, 国际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 必须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层次, 为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为重要。
1、加强高新技术综合研发基地建设。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必须先行加强研发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各省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小企业多、规模小, 要引导各省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整合, 促进协作、联合、重组,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 促进延伸产业链, 组团发展, 促进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二是在中部新建国家级大型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开发、试验基地, 在基地内建设“科技城”, 加强现代科研设施建设, 建成国内最先进的高标准科研基地, 为进入基地的科研单位设立“总部”提供优越环境。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等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投入, 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机制, 大力推广使用节能、节材的民用科技产品。要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光显示、光存储、汽车电子、金融电子等产品。培育信息产业群, 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光纤光缆等产业基地, 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龙头, 推动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 增强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4、加快发展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是当今具有生机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 把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 推动生物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建设中部地区国家级重要的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领域的重大需求,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农药、肥料、农业、能源、制造。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 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
5、发展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激光材料等, 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需要的关键新材料的研制, 发展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化工新材料产业。支持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 建设中部地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引导各类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 振兴装备制造业
加快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振兴装备制造业, 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1、振兴重大技术装备。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行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 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是衡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装备制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部地区的制造业结构问题主要是装备制造工业发展滞后, 振兴重大技术装备最为重要。
第一, 要调整装备制造工业结构。保持一定的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 继续发展资金密集型、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
第二, 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工业。将高新技术运用到装备制造工业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中, 实现技术跨越, 让高新技术的高水平、高效益在装备制造工业的规模经济上发挥作用。全面应用信息技术, 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
第三, 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一方面自主研发, 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而掌握。在“引进来”的同时要“走出去”, 中部的装备制造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 要走国际化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高起点发展品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第四, 要突出研发和振兴的重点。要努力突破核心技术, 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 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2、提升汽车工业水平。
中部地区汽车工业有一定基础, 已形成重型、中型、轻型、微型及轿车系列货车和客车产品, 主要有东风、奇瑞、江淮、江铃、昌河、神龙等汽车企业, 汽车工业已成为中部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如安徽奇瑞汽车集团, 2008年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 它的销售收入仍然达到187亿元。但中部整体汽车产业实力、规模、技术水平仍参差不齐, 特别是自主开发水平不强, 中部汽车工业的发展, 自主创新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主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汽车、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 推进汽车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 提升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培育有实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汽车企业集团, 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扩大汽车出口。
3、壮大船舶工业实力。
据2009年《工业化蓝皮书》介绍, 我国工业行业之间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在重点研究的15个行业中, 处于前3位的行业是船舶制造、钢铁、石油工业。这3个行业现代化水平最高, 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50%以上, 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一半的路程。其中船舶制造工业居第一位。中部地区船舶制造业, 主要在芜湖、武汉、宜昌等市, 企业规模小, 主要是制造内河船舶。2006年, 国家已规划芜湖为国家船舶工业基地。中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和中游, 内河又多, 水运发达, 沿江港口城市发展船舶工业有较好条件。中部应该把船舶工业做大、做强, 加强现有的造船企业生产能力建设, 并建设新的造船企业。发展高技术新型船舶装备, 提高安全技术水平。要大中小型结合, 积极发展内河货船、客轮、渡船、游船, 发展近海航运船舶, 发展集装箱船、化学品专用船, 公务执法船等特种船舶。
三、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重点发展煤电产业
2009年《工业化蓝皮书》指出, 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仅为23.1%, 在十五个行业中倒数第一。蓝皮书认为, 为数众多、缺乏规模经济性和必要的先进技术装备能力的乡镇煤矿的存在拖了整个行业的“后腿”。
1、有序发展煤炭产业。
煤炭是中部重要的支柱产业, 由于煤炭行业经营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 从而导致盲目无序发展, 安全隐患煤矿、违规私采煤矿、井下透水瓦斯爆炸事故等问题仍得不到有效遏制。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煤矿资源分配、转让经营体系, 实现煤炭行业的平稳、有序发展。
第一, 要加大对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投入, 加强煤炭基地建设。要调整改造重组中小煤矿, 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煤矿;加强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根据国家规划, 在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用高新技术加强基地的地面和井下基础设施建设, 更新技术设备, 提高煤矿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煤炭企业联合重组, 引导形成若干大型煤炭集团。对合法开采的中小煤矿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连锁经营、统一管理。
第二, 要延伸煤炭产业链, 推行多元化发展。长期以来, 煤炭产业主要生产原煤和部分生产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化工产品, 煤炭价格低, 煤炭行业效益低下。为提高盈利能力, 煤炭企业必须延伸产业链,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煤炭新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发展替代产业, 推进产业升级。一是发展煤电产业。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在产煤省布局建设若干大型煤火力发电站项目, 由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联营, 或者由大型煤炭企业进行采煤、煤电站、煤炭运输一体化自营。在产煤地建煤电站, 节省成本效益高。要在矿区建设坑口煤火力发电厂, 要积极综合利用低热质煤、煤矸石、煤泥等发电。二是发展煤化工产业。中部要积极开发以煤为基础的煤基液体燃料, 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工程, 发展煤盐化工一体化产业, 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利用。采用新技术, 提高瓦斯抽采率, 转作民用瓦斯气。
2、积极发展电力产业。
中部地区发展电力, 一是以煤为燃料发展火电, 建设一批煤电站;二是以三峡水电站为龙头, 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水电;三是加快发展核电, 中部有铀矿优势, 国家布局核电站, 应考虑在中部建设核电站项目;四是利用煤层气、天然气发电;五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 如风力、太阳能、沼气及农业秸杆、林木质等生物质能发电。因地制宜, 建设一批大中小相结合的发电站、发电厂, 加强电网建设。
3、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
中部地区是石油天然气消费区, 市场需求量大。河南有天然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 湖北有石油矿产资源, 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 主要加强勘探、发展炼油工业、石油化工加工制造产业。加快煤层气勘探和开发利用。加快建设西气东输中部地区城市供气管道网建设, 扩大供气范围。争取在中部布局建设国家大型石油储备基地。
四、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 提高水平优化发展
加快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 淘汰落后, 提升水平, 降低消耗, 减少污染, 优化发展。必须加快企业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要通过技术创新, 延长产业链, 实现由纯粹采掘和初级加工业向资源精细加工和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转变, 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1、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
一是完善矿产资源勘探制度, 增加勘探投入, 扩大后备资源探明可开发储量;二是加大对重点矿区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 促进中部全部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基地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生态环境。
2、优化发展冶金工业。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部地区要以钢铁工业、铜业、铝业等为重点, 促进冶金工业优化发展。一是加速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钢铁产品档次和质量,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精品板材和替代进口产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废物处理功能, 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加快整合冶金产业资源, 鼓励企业跨地区重组, 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冶金企业集团。支持武钢、马钢、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重点企业延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 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内在能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大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三是重点冶金建设项目要坚持高起点、低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方针, 要以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设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品种多样化、质量高级化的目标。
3、优化发展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必须转变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 要通过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优化发展。把节能、降耗、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放在突出战略位置上, 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 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采用无废和低废工艺,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推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主要应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橡塑制品、基础化工原料, 精细化工产品等, 淘汰高污染化工企业。
4、推进建材建筑业健康发展。
中部地区建材工业基础较好, 部门齐全, 大企业少, 中小企业多。要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为重点, 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建材企业联合重组, 延伸产业链, 支持诸如芜湖海螺、洛阳玻璃、景德镇陶瓷等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发展。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和加工深度,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以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 提高建筑质量。发展大型建筑企业, 开拓境外建筑市场。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广泛应用, 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中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宽带普及、安全高效、质优价廉、惠及全民为目标,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发展, 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新一代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网络设施, 完善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 提高通信能力、质量和网络运行效率。加快信息设施向农村延伸,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2、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 以研发设计、创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 加快集成电路、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及核心产业发展, 建设和完善软件开发测试、无线通信等公共开发平台。大力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数字音视频、互联网内容服务等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集聚, 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延伸产业链, 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积极推进信息化。
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装备新兴产业, 加快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 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 实现精准、高效生产, 从而使中部的制造业,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 推进机关行政、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城市监管、文化体育、专利技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库;三是推进商务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货币、电子采购、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
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 节约优先, 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实现资源利用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转变。通过试点、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再利用等途径,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1、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一是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汽车等六大行业为重点, 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二是以现有各类开发区为重点, 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三是建设若干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城市, 建设若干个生态经济区。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 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成一批“零排放”企业。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分析与思考 篇11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标体系
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可考虑建立如下一套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标体系:
2.1 反映工业化进程衡量指标
1)结构性指标:
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2)工业化阶段:
H·钱纳里按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工业化阶段。
2.2 反映科技含量的指标
1)科技活动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新产品产值率。
3)技术进步贡献率。
2.3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1)成本费用利润率。
2)总资产贡献率。
2.4 反映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指标
1)反映资源消耗节约指标。
2)反映企业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指标。
2.5 反映人力资源利用与劳动生产率指标
1)从业人员增长率。
2)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和专业技术人员。
3)工业劳动生产率。
2.6 反映工业信息化进程的指标
1)在产品产量统计中增加信息产品的制造情况。
2)制造业生产中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情况统计。
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机遇分析
1)经济全球化势头迅猛,国际间的要素配置和产业重组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量增加。世界范围内大跨度的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跨国公司甚至一些中小企业,为寻求更大利润空间,加速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其中制造业是转移的重点行业,这有利于我们有选择地承接一些先进适用技术。
2)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迅速崛起,为我国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良好机遇。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新型工业化起步的良好条件。十多亿的国内生产总值,使我国具备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物质基础。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为新型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技术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障。
4)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市场空间巨大。处在工业化中期,进入重要的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增长时期,如此众多的人口形成的市场规模和带来的增长空间是极其巨大的,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且发展不平衡,结构转换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很大,可使我国经济保持比其它国家更长的快速增长时期。
5)我国具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维持和制造业优势上升并存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以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为重点的发展阶段,正在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制造业优势。同时,地域广大,地价难以过快攀升;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近于“无限供给”状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而与国际水平相比较收入相当低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没有形成一些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显著上升的局面,这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
6)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成熟及现代化、工业化之后才发展知识经济,但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及信息化等同时进行,形成了多元转变的统一体,有望缩短追赶先进技术的时间。
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路
4.1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充分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直是依赖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来实现的,而不论是能源还是原材料的局限性都难以允许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地发展。
2)充分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
在许多发达国家,新工业化进程已经比较深入,这将加速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我们要防止在新工业革命中再度落伍。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看不到新工业化的迅速崛起,必将贻误发展良机。
3)充分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性。
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完全有条件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不论在科技条件、经济条件还是社会条件上,我国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付诸实施。
4.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资源消耗多、污染重、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经济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弱主要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水土资源短缺,二是农民数量过多。越来越多的农民耕种越来越少的耕地,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必然乏力;农民收入很低,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必然无力。工业的根本性问题是技术水平不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且屡屡出现部分热点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服务业带动增长的能力不强,实现快速增长就不得不依靠工业带动,这既间接地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又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
4.3 正确处理资源“瓶颈”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间关系
可持续发展就是当代的经济增长不应以牺牲后人所必需的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国家。经济的高增长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仅从资源投入与产出来看,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 000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左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会高一些),但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粗略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可见,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尽管我们实现了高速度,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在经济增长加速时,往往带来增长方式的进一步粗放,转变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4.4 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点、突破口和主战场。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必经之路。世界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推进信息化的。当今中国不必重走这条老路,而要充分利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将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使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
4.5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所谓循环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表现在:①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②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代价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③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的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结合国情,我们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我国经济走向新兴工业化之路,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型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韩民青,袁红英.树立新工业化发展观与确立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传统工业化道路】推荐阅读:
传统工业05-09
传统商业化论文10-17
高中地理必修三之传统工业08-18
传统道路照明07-07
产业化道路08-08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下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 5.8传统工业区(备课资料)09-09
道路建设工业碱渣的作用论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