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建筑

2024-09-09

现代体育建筑(共8篇)

现代体育建筑 篇1

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营已成为社会生活商品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过专业化市场营销包装的顶级赛事,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更成为多种商品(或经济体)展示形象、渲染实力、发布信息、进行全面推广的有力载体。多层次媒体的介入将体育赛事及其参与者的曝光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普罗大众在欣赏精彩赛事的同时,更将注意力聚焦于在场的政治精英、商界大鳄、社交名媛、文体明星身上。赛事推广与名人知名度产生意料之中的“互激”效应,将通过赛事营销取得的经济利益推至峰值。

上述特殊人群的行为模式与普通观众有着本质区别,其活动区域需要特殊的功能空间,而包厢的设置无疑将满足上述要求。

随着体育赛事商业价值的深度开发,包厢设施由体育建筑的附属功能逐步走向前台,扮演着日趋瞩目的角色。

一、体育建筑包厢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包厢”一词原指旧式观演建筑中所设供的专用单间座位。体育建筑的包厢,即体育建筑中特殊单元式观赛座席和空间,最早在古罗马的圆形竞技场里已有雏形。近代体育建筑的包厢随着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发展和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分级到逐级细化、从仅满足单纯观赛到成为社交场所的演变。

第一届奥运会主场大理石体育场延续了古希腊晚期的U形,只有简单的普通看台。第23届奥运会主场馆洛杉矶纪念体育场在1982年改造时增添了175个考究的包厢,供国家元首使用。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2003年备战世界杯时贵宾区也部分重建,其中在预留座位区域的上方新建了包厢和私人休息室。包厢的设计满足了全方位的奢华观赛及休闲需要(图1)。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也逐步出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包厢文化。

二、国内外体育设施包厢的现状

1.体育设施内包厢的目标人群

文体界名人—形成所谓的包厢明星文化。这些明星希望亲人和朋友能在包厢中亲眼观看自己比赛,另一方面,拥有专用包厢也获得较高的曝光率。在皇马俱乐部的伯纳乌球场中,5个顶级VIP包厢中就有3个属于皇马巨星劳尔、C罗和卡卡。

大企业、财团、体育赛事赞助商及社会名流—一同观看体育赛事并联络感情甚至洽谈商务成为时髦优雅的活动,包厢已成为高级社交场所。以2006年世界杯体育场为例,贵宾包厢的门票大部分被公司、企业和商业集团订走。其中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就订了2.5万张门票,然后将其转赠给一些重要的客户。包厢作为社交公关平台,出现了接受公关性赠送的第二层次客户群。

普通观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品位的提高,包厢已不仅仅是显贵的专利,普通大众对娱乐观赛的新需求使其成为包厢消费门槛降低后的使用主体。

2.体育赛事及包厢设施的运营模式

(1)国外体育赛事及包厢设施的运营模式

国外的现代体育赛事运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通过专业人员参与市场化运作以获得最大的商业回报是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的基本模式。比如F1大奖赛、各大网球公开赛以及作为商业化运作典范的英超联赛和美国NBA。

以英超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经济在工党执政下凭借产业转型及改善投资环境等举措逐步复苏,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明显增长。至2004年,英国人均GDP已达到6万英镑。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国民在娱乐消费上投入,英超联赛应运而生。同时,在“泰勒报告”的指导下,由政府投资对大量老旧体育设施进行改造,以满足其安全性要求。各大俱乐部借此东风,纷纷大幅度提升主场服务设施水平,以吸引更多高端支持者(或客户)。这些高端客户正是俱乐部主要收入之一—电视转播追逐的对象。从数量来说,各场地包厢数均提升2~3倍,而其内部豪华程度亦水涨船高。以表1为例,可见英超顶级俱乐部在球场翻建及增设包厢设施上的不遗余力。

和球场一样,英超包厢所有权属于俱乐部,包厢按年或季租给俱乐部会员,一年一个包厢的定价约十几万到二十万英镑。临近比赛拥有这个包厢的人必须给俱乐部打电话,告知去看球的人数,以方便俱乐部准备食品、饮料。包厢均位于一、二层看台之间,除了老特拉福德改建后包厢设置在北看台外,其他几个老球场均设置在东看台即主看台的位置(图2,图3)。英超的包厢设置符合其会员制的运营模式,分为私人包厢(private box)和董事主席包厢(director box)两类(图4,图5)。私人包厢内部的标准配置是独立的卫生间和一张餐桌。老特拉福德的149个包厢均可以根据用户的意见进行装修,每个包厢还配有一名服务员(图6)。董事及主席包厢则是俱乐部董事主席们交流的场所,装修更为考究。切尔西奢华的主席包厢只有阿布及其俄罗斯亲随们方能使用。

在老球场缺乏改造空间的情况下,各大俱乐部纷纷兴建现代化新主场。酋长球场及斯坦利公园球场是阿森纳俱乐部和利物浦俱乐部的全新球场。另外切尔西也在打算兴建一个新的超级球场,这些新球场可容纳的观众总数均在6万以上,是老球场的1.5倍,而包厢数量都在100~150之间,是老球场的3倍!其原因很简单,新球场包厢能够获得比座席更多的门票收入。利物浦俱乐部商务主管伊恩·埃雷表示:“预计今后在斯坦利公园球场,超过50%的比赛日门票收入将来自于包厢。”同样,一张2006年世界杯包厢票的价格是普通门票的9倍!

(2)国内体育场馆及包厢设施的运营模式

在我国,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其建设和经营模式正经历着新的变化。公共事业的民营化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所有和经营的单一模式,企业和市民参与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中,出现了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意为政府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招标选择建设与运营,体育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的商业开发等新的模式)。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源重新整合配制,使体育场馆资源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包厢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自身的运营一般采用出售使用权和出租等方式,并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

高效、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使包厢能带来可观回报,并在场馆的经营中占据较大份额。首都体育馆包厢改造的可行性分析表明,馆内原来的客房改为包厢后,光演唱会的年收益就达160万~336万元人民币,而原客房年收益仅为58.25万元人民币。

2008年奥运场馆的赛时及赛后运营正是以上市场化运营模式的大规模实践。一年来,部分场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鸟巢为例,包厢运营顺应整体商业架构,分为60m2和30m2两种出租,除了可以在包厢中免费观看各种精彩演出和比赛外,还能召开小型新闻发布会。

表2列出了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天津奥体中心体育场、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的包厢设置情况。

这些体育场的看台规模基本在6万~8万座之间,包厢的数量在100~160之间,接近英超赛场的比例关系。其中南京奥体设计有两层包厢,以162间包厢数高居全国之首(图7)。

包厢设施的分级要求也呈现细化趋势。天津奥体中心提出了比室内包厢低一级的“外包厢”的概念:外包厢位于第一层看台的后面,共两排,设置2 000多个座位,比普通看台宽大舒适。而武汉体育中心则在57个包厢中划出3个豪华包厢,为高端客户服务。国内体育场中有半数的包厢空间设计考虑了内外结合,即贵宾可以进入包厢坐在里面的沙发上透过大玻璃或通过电视转播观赛,也可走出室外坐在包厢外的座椅上感受现场的热烈气氛(图8~图10)。

鸟巢体育场包厢和贵宾层的南、北两侧分别是临时座位及运动员会所,都按大空间设计,在必要情况下都可以灵活划分成包厢空间(图11)。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化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上述体育设施均已开始市场化运作。实践表明,包厢是各体育场馆经营的重要盈利性因素。南京奥体中心将162个豪华包厢向社会公开出让,购买者将享受免费观看各类比赛等特权。上海体育场早在八运会期间就通过政府部门协调,以每个包厢500万元的价格租用50年。

三、国内外体育场馆包厢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包厢设施已成为现代体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下列发展趋势:

包厢数量趋多—包厢在体育场馆运营收入中比例的趋高使新建、改建体育场馆的包厢数目与体育场馆总座位数的比例也直线上升。职业体育赛事的专用场馆尤为明显。

级次分布趋细—为适应不同的客户人群,包厢的梯级逐步细分,并向豪华和平民两极发展。

包厢功能多样化—包厢除了观看比赛功能,还可以附加功能,如餐厅、娱乐室、办公室、会议洽谈室,甚至举办小型party。未来包厢功能的多样化是经营多样化、收益最大化的基础。

包厢空间的灵活转换—包厢空间可灵活转换使赛会类型体育场馆的最佳赛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服务专业化—由于包厢承载多种现代化功能及私密性需求,其提供的服务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准,表现为独立的进出流线和服务流线、强大的后台支撑,包括厨房及各类服务用房的设置。

装修豪华化—高端包厢内的设施及装修与时尚潮流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结合,日趋奢华。如斯坦福桥的董事包厢一年来已经扩容3倍,在经时尚品牌阿玛尼重新设计装修之后,变身为著名的“阿玛尼酒廊”。

四、结语

“一切都是生意。”这句职业体育界的口头禅一目了然地点明了体育商业化的精髓所在。当体育竞赛因其附加价值大幅提升而成为系统化产业后,体育设施的建设思路必须顺应其变革趋势。“体育赛事—名人曝光率—受众注意力—商业信息传播平台”这一模式无疑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流行于全球各大赛场。数万人在场边观看比赛,而数亿人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关注贵宾区发生的故事,双方皆得其所愿,何乐而不为?包厢设施在商业化体育系统内的地位必将日渐瞩目。

摘要:本文以体育建筑包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演变过程及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建筑,包厢

参考文献

[1]曾涛.体育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之宇,韩之富.首都体育馆建商务座席(包厢)的可行性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7)

[3]方爱莲.体育场包厢、座位使用权商业开发案例分析.体育科学,2005(5)

[4]梁进,因·亨利.英国职业足球近10年发展述评经济视角.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吴建喜.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市场开发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8(8)

行走现代建筑 篇2

水晶宫神话

为了展示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英国决定于1851年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即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前身),伦敦的园艺师帕克斯顿,试探性地向世博会投了一份主展馆设计方案,试图造出一幢与以往毫不相同的建筑。但这份方案有着极大风险,一是概念太过前卫,二是技术难度系数大,当时委员会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幸运的是其中一位委员的坚持,最后采用了帕克斯顿的方案。

当四个月后,这个名为“水晶宫”的建筑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征服了。它摆脱了以往的建筑设计原理和材料(石头和木头),纯粹由钢铁和玻璃组成,开阔的空间,明媚的光线,树木、喷泉等户外的东西也被搬进了建筑,如此奇幻的情景在以往的建筑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有人感叹到:“当我们面对这座不是用砖石结构建造的第一座伟大建筑物沉思时,我们会很快意识到,迄今为止用来衡量建筑物的准则在这儿已不再适用了。”

“水晶宫”开创了现代建筑的历史,是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果的展现——新材料、新技术、新思维,同时为伴随工业革命的城市化运动提供建筑探索o1889年,第二次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办,这次世博会同样催生了一座伟大的现代建筑——埃菲尔铁塔,如今它仍然傲立在巴黎。

欧洲许多建筑师们在那个时期都在实验现代建筑,特别是德国,这里诞生了一所著名设计学校——包豪斯。包豪斯由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和匠人组成,他们创新设计概念,融艺术、实用、大众化为一体,影响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包豪斯有些设计作品至今仍常见,比如钢管结构的椅子、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去繁杂,外形质朴)。

二战爆发后,以包豪斯师生为主的建筑师们纷纷远渡美国,躲避战乱,这对美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纽约和芝加哥,建筑师们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在拥挤的城市中让建筑空间向上发展,并形成了影响世界的现代主义风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籍日裔山崎实设计的世贸双子塔,便是摩天大楼中的代表作,“9.11”事件中被撞毁。本·拉登选择美国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袭击目标,也表明建筑不但是人们使用的物品,更蕴含着艺术、文化和政治等很多元素,恐怖分子希望借助这一破坏行为击溃美国人的心理。

二十世纪后半期,建筑由现代主义风格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多的新技术、新概念融入建筑设计中,建筑形式纷繁多样,出现了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等。弗兰克·盖瑞是其中一例,他所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极富个性,如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馆,整个建筑像一堆扭曲的铁皮罐头,以传递一种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人文理念。

中国现代建筑突围

近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至今的城市化运动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崛起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工程总量中有接近三分之二是在中国。在关于成长的回忆中,“90后”也能体会到这种城市的变化和急速扩张,曾经熟悉的房子、街巷再也找不到了,城市周围的农田变成一个个新区,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提供了契机,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CCTV大楼、首都机场三号楼等。有趣的是,这些建筑的设计者清一色为外国人,为此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现代建筑的实验场,各种潮流、主义的建筑家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把想象中的图景变成现实。

对此设计批评家王受之感叹:“说中国成了国际建筑试验场,我感觉有点心酸,全球的设计,为什么不在自己国内试验成功了,再拿来推广,而非要把一个历史深厚、文化积淀丰富的中国拿来做试验呢?”

其中一些建筑也没有取得大众的认可,还遭到恶搞,就像CCTV大楼,网友们为这个建筑取名为“大裤衩”,称“新央视大楼穿上网格丝袜,像叉开的腿,这是史上最牛的一双腿”。

一方面是国外建筑家蜂拥而至,争夺大型建筑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普通商业和民宅建筑设计水平堪忧。有人指出,虽然十年来房地产飞速发展,建造了无数房子,但真正有建筑文化和美学意义的,凤毛麟角。呆板的造型、不合理的空间布局、文化和环保的缺失,拥有这些“特点”的垃圾建筑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王受之指出造成这种现象和中国的教育有关,目前中国人普遍缺乏艺术素养,并且在大学里建筑专业属于理科,这让学生容易把建筑纯粹理解为一门科学,而忘了其艺术性和人文性。

现代体育建筑 篇3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空间,鸟巢

伊东丰雄在描述他设计并获奖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时说空间是为人服务的。他说“我基本的构想, 就是去设计一种自由的建筑, 没有墙壁, 各个房间之间尽可能地取消隔墙, 取消内部与外部的界限……”、“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界限和用途的空间,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如同人们在公园中自由散步的、连续的感觉, 它的使用意义是由使用者决定的”。“自由的建筑”、“没有固定界限和用途的空间”、“公园中自由散步的感觉”, 这是伊东丰雄对后现代建筑空间的一种诠释。

后现代空间具有不确定性, 没有明确的空间坐标, 人们找不到他们的目的地。

其空间的范畴超越了个人的能力, 在这个空间的布局中人们不能为自身定位, 不能认知我们周围的一切, 人的身体与周围环境不再有联系。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一种比喻与象征, 我们当前的思维对它无能为力。

一、完善的空间功能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重视功能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这是建筑师永远不能忘记的重要原则之一。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的北京鸟巢除了华丽的外形外, 看台、赛场及看台和赛场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空间的关系;观众和运动员身处这个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及状态成为设计起点。他们认为, 为观众和运动员服务是体育馆的本质功能, 因此, 如何安置庞大的人群;如何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比赛;如何使观众的情绪与运动员互动;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运动员的最佳状态, 成为他们设计时的重点考虑因素。最终,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将看台设计成碗状, 这样当运动员站在场地中心时, 呈放射状的看台使每个人都能看到你, 同时运动员也可以和观众直接接触。

安全性是决定空间功能是否完善的必要因素。鸟巢的逃生性能成了建筑师在考虑整个设计时的重中之重, 鸟巢一共有42条逃生通道, 每条逃生通道都采用了回廊型设计, 这样楼梯的梯段变成了“之”字形的折线形, 而不是笔直通道, 这样设计也就避免了人在逃生时连续摔落而受伤。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 以紫荆城为中心, 一条南北贯通的轴线穿过这个代表权力与政治的中心, 正好落脚于奥运村, 鸟巢就在这条轴线的最北端, 沿着皇家中轴线延续到此的古典文化, 将如何变成体育的平等精神呢?这将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体育馆的精神功能。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从中国古代器皿, 如早期的玉壁、玉璁、文化期的陶罐到宋代的瓷器中找到了答案, 他们认为建筑像容器一样, 所以瓷器造型在这里变得很适用。以外, 他们在建筑的用色方面也很大胆, 红色是中国皇家建筑的主色调, 所以他们把集散厅墙面、看台板下表面喷涂红色涂料, 包括体育场的椅子也是红色。

二、结构塑造空间

“每当建筑的功能有新的发展而要求更开阔的空间时, 首先就同旧的屋顶的支承的结构发生矛盾。而历史上建筑结构的每一次重大进展, 主要的也就在于暂时解决了这个矛盾”。这就道出了空间的塑造依赖于结构。

鸟巢是由12个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与梁、板、柱组成的异型框架——剪力墙结构, 约14 700块预制看台板与大跨度斜梁安装在框架结构上, 看台则是由大量斜

梁、斜柱、空间环梁及弧形墙等异形构件构成。24榀门式桁架组成的钢结构形成了它的表皮, 其中大部分是直线贯通或近似直线贯通, 钢结构上层为ETFE单层张拉膜, 下层为PTFE膜声学吊顶。设计师充分发挥这两种材料的特性, 创造出了独特的室内光影效果, 此外, 把钢筋混凝土与钢充分运用于自由的有机形式, 充分利用它们的可塑性和抗拉性能,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容器, 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室内空间, 将它们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先进的技术同时也解决了看台的问题, 鸟巢的看台与普通的体育场看台不同, 它的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 并由悬挑梁把三层牢牢地联结在一起, 这种看台最初是为需要保证声学质量的剧院的看台设计的。重叠的看台使最后面的观众与体育场最中心的距离缩短了近50 m, 把看台的最远距离控制在了142 m (人的熟视距离为150 m) , 避免了观众因为距离太远、眼睛过度而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建筑师还严格控制了看台悬挑过分重合, 确保人的视角不超过35度, 如果看台过分重合, 坐在看台最远端的观众就会离地面有68.5 m高, 这相当于观众坐在二十多层的高楼顶端观看比赛, 这一高度使人产生恐惧, 视角在35度内, 这样观众在比较平视的角度观看比赛就容易忘记自己身处的实际高度。

三、形式美

早期大空间建筑的形式塑造未能突破技术的限制创造出更合理、更富有生长动势的建筑形象,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促使建筑师不断

去研究各类结构的可能性。他们发现各种结构存在着许多同样合理和良好的方式, 这些方式又有许多不同的合理的发展方向, 其中有一种外观比其他的更好看, 这种趋向就是建筑师追寻的。

整个体育馆是由钢编织成的巨型网状结构, 从外面看犹如无数根树枝编织成的鸟巢。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设计思想里还引入了东方传统工艺文化中镂空的手法, 并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工艺融合, 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镂空雕塑品, 赋予了体育场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及不可思议的戏剧性。

四、空间的色彩、质感

建筑的色彩与质感是分不开的, 当我们掌握色彩的搭配原理并知道他们的好处时, 我们就会同时知道质感的优点了, 并对质感变得敏感。

北京鸟巢是一个将中国元素、国际潮流熔于一炉的后现代建筑, 它通过不同材料、不同色彩、不同元素将不同功能分区结合在一起。体育场的内、外立面是由灰色矿质钢网覆以透明膜材料编织而成, 此外, 3层、4层内外两侧还设置了采用彩釉图案处理的隐框全玻璃幕墙。集散厅墙面采用亚麻地面、红色涂料, 顶棚平板部位及看台板下表面分别喷涂黑色涂料和红色涂料, 1层大厅地面则采用机切碎拼石材拼砌。

五、结语

在多元的社会里, 后现代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观点, 已深深扎根于世界文化中。它包罗各种不同的思想, 因而它的作品显得杂乱, 但它却弥补了现代建筑的缺陷;它强调一个建筑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及运用手法, 并把这一理念引入生活中的每个领域。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 (第三版)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现代体育建筑 篇4

体育馆作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代表性建筑, 综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民的生活需求及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随之而来的体育馆在功能上也可开始要求多元化、复合化。体育馆除了承担体育相关的基本功能外, 还要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包括文娱演出以及会议演讲等诸多功能需求。不同的使用功能对室内声环境的需求也会不同, 这也就对多功能体育馆其室内声环境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

多功能体育馆建声设计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合适的混响时间、无声缺陷及较低的背景噪声三个方面, 其中混响时间指标最为重要。

虽然我国的体育馆建设随着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而高速发展着, 但也随之而来了一定的矛盾需要我们去解决。其中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即表现在部分体育馆的室内建筑声学环境仍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现代多功能体育馆往往是体量较大, 每座容积率也就相应的较大。并且很多情况下会有部分坐席为空席, 因而观众的人体吸声量较少。并且体育馆内能做吸声的面积相对较少, 特别是近年来, 体育馆建筑设计中常见有透光屋面及大面积采光窗, 导致在室内界面可作吸声处理的面积过小, 这就对控制多功能体育馆的混响时间等声学指标增加了难度。

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设计策略

体育馆音质设计时, 其可作吸声处理的部位面积比重很小, 仅有墙面和顶棚两处。

墙面处理措施

体育馆的墙面面积一般都较少, 并且很多体育馆都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作为墙面, 可以布置吸声材料的面积不多, 所以体育馆的墙面宜采用宽频带的强吸声材料或构件, 来改善馆内的音质条件。对于平面形式为矩形的体育馆, 首先和其他平面形式的体育馆一样, 为了防止声音因墙面的长距离反射而产生回声, 其看台后墙面多采用穿孔板、多孔吸音板等强吸声材料或结构, 并将这些强吸声材料或结构混合布置, 来拓宽材料的吸声频段。

顶棚处理措施

现代多功能体育馆绝大多数都不在设置吊顶。无吊顶虽然增加了体育馆的容积, 给体育馆音质环境的控制带来了困难, 但随着空间吸声体的研究出现, 这种困难已被克服, 空间吸声体在空间内一般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面与声场直接接触, 相当于增加了有效吸声面积, 因此其吸声效率要大大优于同投影面积的吸声材料。对于水平型顶面形式的体育馆, 这类顶棚形式大多出现在中小型体育馆内, 其结构选型一般为空间网架或空间桁架, 因其顶部空间增加的体积较小, 因此, 其声学处理措施一般采用在网架或桁架下弦吊挂空间吸声体的方式。

实例——陕西师范大学体育馆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馆其平面形式为矩形, 顶面形式为水平型桁架结构。该馆体积为72000m3, 可容纳座位数4352人, 属于中型体育馆, 设计要求包括体育比赛、大型文艺汇演、会议展览等到多种功能。

设计方案

(1) 墙面部分。主要材料选用600×800的0.8mm厚穿孔铝板, 孔径为5mm, 穿孔率为14.5%, 板后为220mm厚空腔, 填充30mm厚容重为20kg/m3的超细玻璃棉, 构造详图如图1所示。

另外也选用600×600的1.2mm厚穿孔铝板与之混合布置, 穿孔板两侧为2mm厚弧形铝板扩散体, 用来防止平行墙面所导致的颤动回声的声缺陷的产生, 如图2所示。

(2) 顶面部分, 我们一改在顶面吊挂空间吸声体的传统做法, 而是采用了我们自行研制的大空腔穿孔吸声板屋面新技术, 即在体育馆顶棚的内层屋面板穿孔, 其后铺设超细玻璃棉。另外, 马道下方吊挂50mm厚铁艺吸音板。整个大厅空间效果看起来简洁、明快、大方。交付使用后, 室内混响时间测试值如下表:

该测试数据为空场测量, 因观众有一定的吸声量, 因此, 体育馆的混响时间测试值与计算值较为吻合, 500Hz混响值为1.55s左右, 满足规范要求。建成后学校进行了篮球比赛及会议演出等活动, 室内音质反映良好。

结束语

现代多功能体育馆因其功能的多元化、复合化, 在声学设计中也有较高的要求, 进行声学装修时, 可通过在顶面吊挂空间吸音体将其顶面内层板穿孔或喷涂纤维喷涂材料即可使体育馆拥有良好的音质环境。

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国内多功能体育馆的视听环境设计提供建议, 为国内更多的体育馆观众提供舒适良好的音质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孝振.体育馆声学设计的建筑因素——屋盖结构的声学特性[C].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 2004;

[2]柳孝图.体育馆声学设计探讨[J], 电声技术, 1996;

[3]王炳麟.秦佑国, 建筑声环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杨志刚, 章奎生.综合体育馆建声设计技术的新发展[J].噪声与振动控制, 2007;

现代建筑与建筑堪舆 篇5

而在这种反思与回顾的背景下, 中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必然要溯源于在现代中国蒙尘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风水学理论。

什么是人类理想中的生态居住社区及生态建筑呢?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 生态居住社区及生态建筑是在特殊地域内、特殊条件下, 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聚落形式, 它“因地制宜”, 利用当地有利自然条件, 用最经济、最天然的手段达到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并获得舒适居住生活空间的目的, 进而, 形成“生态建筑”, 它不会与自然宣战, 企图征服之, 而是顺应自然, 融于自然的“文明建筑”。

而在我看来, 中国古代曾盛行的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虽然并没有如今天上述各个学科的精准表述, 但作为综合学科的集合, 它依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譬如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建筑风水学”这门选修课。

建筑是门艺术, 它这样安排和装饰人们所建造的大厦:不管它是什么用途, 它给人美的视觉形象, 应该带来心理健康、力量和愉快。

在中国建筑中, 五千年来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 那就是“天地人和合”。中国人的习俗讲求一个“顺其自然”, 这也可谓中国建筑文化上一传统。

中国建筑所讲求的“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呢?综合起来有三点:

(1) 天人皆物。天与人都是物, 形态相殊, 本质则一, “物物则太极”。

(2) 人效法天。“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天变, 人亦效法天而变, 以顺应自然, 并通过模拟自然来改造自然。

(3) 天人调谐。要求在采取“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等手段时, 不要破坏自然, 而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得“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学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思潮背景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产生了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 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或者换过来说, 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

生态建筑学认为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 而人具有非凡能动性, 人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 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 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 被称之为建筑。

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对象, 是由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一人工系统中, 人的建筑活动, 引起了周围环境有社会意义的变化。所以, 该系统也称建筑 (空间) 环境, 其中包括村镇、城市等各种聚落形态。

生态建筑学在追求自然生态学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一般原理的同时, 认为自然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乃至整个生物界的生理本性需要, 而且更具有心理的审美愉悦的功能作用, 构成人类精神需求的风景环境, 从而成为建筑环境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文化资源”。

由此, 生态建筑学确定了其基本取向, 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谐调发展为目标, 在现有条件下, 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 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 顺应并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寻求创造适宜于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各种生态建筑环境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学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 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 同中国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有着根本的一致。当代生态建筑学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环境追求生态建筑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类住区环境质量。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建筑环境设计的理论, 其概括性地描述人与宇宙及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及感化是“气”的媒介。可以认为有关“气”的学说是古代风水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目的在于人与外界的和合统一, 而非人定胜天。

毋庸讳言, “风水”有迷信成分, 但谁又能否认“风水”之学也确实蕴含着合理的科学因子?买房者“亲近山水”似乎不仅仅与个人喜好相关罢, 这期间的“迷信”——风水理念——其实也吻合了现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居环境根据现代建筑理论, 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诸如空气、水、食物、住房、室内外装饰等这一类生命的保障体系;二是对人类产生刺激甚至袭击的力量。诸如:人的感觉 (热觉、视觉、听觉及嗅觉等) 刺激和动力学刺激 (来自辐射、声音等的冲击和振动) 。从人的感觉来说, 风水的目的至少是追求人的内心的安宁。

现代建筑设计要点现代建筑设计, 一靠方法, 二靠素养。懂得一定的方法, 则易于掌握要领, 增加主动性, 减少盲目性, 避免绕不必要的弯路。但欲使设计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还需要在不断进行设计实践的磨练中, 逐步提高素养。

现代建筑屋顶对建筑节能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现代建筑屋顶,建筑节能,光电屋顶

建筑的围护结构的设计对建筑的耗能、室内空气的质量、用户活动的热舒适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建筑而言, 屋顶还是最本质的部分。屋顶的功能有很多, 可以通过屋顶的坡度、方向与方位、材料与颜色等和外部环境进行协调, 使屋顶在夏季少吸热, 冬季少损失热, 降低建筑的能耗。

1 屋顶的采光与通风

1.1 屋顶的自然采光

太阳光是安全的、洁净的可再生能源, 建筑若充分利用白天的自然光进行采光可以非常有效的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充足良好的采光不仅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 而且对的人心理积极向上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屋顶, 作为建筑五大立面之一, 在采光方面有以下优点:一是因立面门窗的采光高度较低容易造成眩光, 而从屋顶漫射进来的自然光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二是当建筑屋顶的采光面积与立面门、窗的采光面积相同时, 屋顶提供的照度是立面所提供的5-10倍;三是对于大进深建筑的中心功能区域或四周围合的中庭, 当立面采光无法满足要求时, 可以利用屋顶采光来弥补其不足。

屋顶采光的方式有:矩形天窗、锯齿形天窗、平天窗。现代的新技术还有采光顶。

1.2 屋顶的自然通风

建筑通风是指将新鲜的空气导入人们活动的空间, 以提供呼吸的新鲜空气, 调节室内的湿度, 减少室内的污染物等。通风屋顶还可以阻隔热量进入室内, 利用屋顶设置的空气夹层的外层抵挡太阳辐射, 热量经过两次传递到达内表面, 减少传入室内的热量, 同时利用风压与热压形成的自然通风带走夹层中的热量, 降低室外热环境对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2 屋顶隔热与冷却

在夏季, 屋顶的太阳辐射很强烈。热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的形式进行传导, 所谓隔热就是阻止由辐射对流和传导产生的传递[1]。从这个意义上讲, 降低屋顶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和减少辐射率, 也属于隔热。

空气对流:屋面散热量的大小与其表面对流强度有直接的关系, 材料的光滑和凸凹程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屋面的冷却效果。

太阳能辐射:物体表面散热量的大小与其表面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与物体表面的辐射率也有较大的关系[2]。对于长波长来说, 与表面颜色无关, 粗糙面的辐射率大, 接近于1, 二铝箔那样的光滑面则很小。对于太阳辐射 (短波长) 来说, 白色的无光泽涂料容易反射太阳辐射, 但是长波长则完全吸收。所以如何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对建筑节能也有影响。

蒸发潜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时, 吸收四周的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在不改变屋顶结构的前提下, 可以利用屋顶洒水、屋顶蓄水以及在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来降低屋顶表面的温度, 进而改善室内环境温度。屋顶洒水是在太阳光照射最为强烈的时候对屋顶进行洒水可以达到降低温度的效果, 而且这种间歇式的降温方式是比较快速、有效的。流水的屋面颜色宜为白色, 既能反射阳光, 又不妨碍辐射冷却。屋顶蓄水是指在建筑屋顶设置水箱或水池。这样的设施可以收集雨水也可以人工蓄水, 利用水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蒸发吸收热量可以降低环境的温度, 达到降温的效果。水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 夜晚是放出白天吸收的热量, 调节周围热环境, 提供舒适的生活温度和湿度。屋顶绿化是在建筑物顶部及其他一些特殊空间, 设置具有观赏性的绿色景观节点。利用植物本身的蒸腾作用和土壤中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降低环境温度, 使室内变得凉爽。在屋顶上种植绿色植被不仅可以增加建筑本身的美观性, 而且树叶也可以遮挡太阳辐射。

屋顶的材料采用保水性高的材料也可以达到调节环境温度的目的。

3 屋顶集热与保温

3.1 屋顶的坡度与集热

到达屋顶的太阳辐射量与太阳入射角、屋顶坡度都有极大的关系。所以, 屋面在采用集热管集热时, 必须注意集热管的安装角度。朝南时受热量会很大, 然而在东西两面也能够有相当量的受热, 所以东西两面也有利用的价值。当受热面朝东或朝西是需要调整其角度。最简单的集热的方法就是将屋顶朝南面的表面用深色的材料, 由此来吸收部分热量。还可在屋顶安装太阳能集热管、太阳能集热板等。用朝南的大开口部位的直接获热得到的热, 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而且通过设置附属温室还可以减少开口部位的热损失, 通过直接获得热的方式进行蓄热。

3.2 屋顶的保温

保温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提供集中供暖的前提下, 改善屋顶结构形式, 减少屋顶、墙体等热量的损失来达到保温要求;二是通过在建筑空间中添加供热设备使室内温度达到舒适的要求。保温不只是通过隔热来实现, 也不是只依靠供热来保持温度, 而要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补充才能保持舒适的热环境。

减少建筑屋顶热量损失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屋顶的总传热系数。

4 太阳能的收集利用

建筑屋顶作为建筑五大立面中获得的太阳能最多的立面, 更需要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 现代建筑中的屋顶上安置太阳能集热器或太阳能板来吸收太阳能, 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热水等。因为该系统结构比较简单, 安装方便, 经济性比较高, 所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型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其中光电屋顶是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中的一种。

按光伏与建筑的结合程度, 可分为光伏系统与建筑相结合、光伏器件与建筑相结合两种形式[3]。这是一个新的太阳能发电的应用概念, 是绿色环保的新技术。其形式还包括光电幕墙和光电遮阳板。第一种简称BAPV, 光伏组件系统和建筑都可独立存在。第二种是建筑与光伏器件的集成得方式中光伏组件与建筑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方式简称BIPV, 其中的光伏器件是主体建筑的组成部分。

光电屋顶的应用是十分广阔的。光电屋顶是是光电原理和传统的墙体屋顶组合的新型建筑屋顶。这种屋顶一般采用的电学结构是单路自然能--单蓄电池结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 国内建筑总能耗占据了全社会总能耗的很大一部分, 热水、冬季的采暖、夏季的降温等建筑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65%。降低建筑总能耗的方式中最为简单、有效的当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因此, 全面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这种新技术是解决建筑能源消耗大的有效的措施之一。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总能耗的增加, 建筑的节能设计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通过屋顶利用自然能源, 虽然需要有简单的装置和风机的动力等少许人工能量, 但其效果非常大。我们要充分利用降临在屋顶上的热、光、水等自然恩赐。

参考文献

[1]彰国社 (著) , 任子明 (译) 。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8

[2]彰国社 (著) , 任子明 (译) 。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8

论中国现代建筑 篇7

大约在90年代初, 一位在丹麦留学的中国建筑系研究生读过我一篇关于《第三文化》的论文之后来信询问一个看似非常简单, 但是费人思考的问题。他告诉我正在做建筑博士论文。而他论文的主题十分有趣: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认同 (The Culture Identit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他问我中国建筑是否有“中国现代认同”。记得当时我的思路还正在形成, 但是却果决地回答:中国无现代!但我还是把不太成熟的想法对他做了解释, 虽然当时言未尤尽, 却开始了我近20年的思考。最近又遇到两位在上海工作, 生活的法国艺术家, 本来是闲聊, 可是在重提这个命题时不由满怀激情, 犹如当年。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导致这篇论文。“现代”这个词概念很广, 但是本文特指建筑设计上的文化认同。

问题的起源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讨论这个课题的时候最为棘手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 但是却忽略其含义和定义的一个名词:“现代” (Modernism) 。本来“现代”这个词与“西方”紧密相连, 或者说, 离开“西方”的定义就根本无法讨论“现代”。于是, 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讨论, 从“西方”到“现代”, 然后再从现代到“中国”。它的难点在于, “现代”是一个“西方”的概念, 何以牵扯到“中国现代”?甚至可以说, 把“中国”和“现代”联系, 组合在一起本身已经发生了概念性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起源。

“西方”的定义

不想在这里多费章节讨论西方与现代。仅仅把它们的定义做一个一般性的解释, 为后来的目的, 讨论中国现代 (Chinese Modernism) 做一个铺垫。熟知西方与现代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段落。

“西方”定义为基于三大组成的文明[1,2,3,4]: (1) 希腊经典与罗马政体; (2) 基督文化, (3) 民主, 科学, 市场经济。

西方文明的政治体制来源于希腊的“共和”和罗马建立的“帝国”.同时, 希腊还提供了“自由”的概念, 而罗马产生了“法律。”于是西方世界奠定了“法律下的自由”这样一个奠基性的理念。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

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的理念决定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 价值理念, 道德基础, 伦理标准。因而, 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基础。基督文明提供社会最为圣洁, 崇高的精神境界, 并要求所有追随者信服于至上的权威:耶稣。于是基督文明提供社会一种对尊严, 道义, 神圣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建立人类的宗教认同和精神世界。同时, 所有西方文明的产物大多来自基督文明和教堂, 比如音乐, 艺术, 天文, 哲学, 科学等等。

现代建筑艺术 篇8

关键词:现代,建筑艺术

在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很多流派和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20世纪初, 在德国和奥地利先后产生了表现主义, 一切都出自艺术家的主观表现, 目的是引起观众情绪上的激动, 这一派建筑师往往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象征某种时代精神。德国建筑师门德 (1887—1953年) 在20年代, 设计过一些表现主义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19—1920年建成的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台。荷兰表现派的住宅甚至把外观处理得使人联想起荷兰人的传统服装和木鞋。

未来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 它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他们否定一切文艺规律和传统, 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者桑·伊利亚 (1888-1917年) 所设计的图样中都是高大的阶梯形的楼房, 电梯放在建筑物外部, 林立的楼房下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火车, 分别在不同高度上行驶, 他说:“应该把现代城市建设改造得象大型造船厂一样, 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 现代房屋应该造得象大型机器一样。”

风格派与构成派的代表是荷兰的建筑师奥德·里特韦尔等。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和构成。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派”, 他表现在建筑造型装饰, 最能代表风格派特征的是里特韦尔设计的椅子, 象蒙德里安的绘画, 运用水平和垂直线构成红、黄、蓝三色。他还设计了著名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一所住宅, 运用简单的立方体, 横竖直线, 玻璃等组成的建筑。这个派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各不相同, 建筑活动和思潮也很不一致, 因此发展也极不平衡, 西欧和美国为建筑现代化继续探索创造作出新贡献, 其他地区和国家也相继走入现代化。英国在50年代出现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 (又译为新野性主义) ;60年代, 以柯克为代表的称之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以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与可变要求的设计。

在法国战后的“现代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成为法国建筑的主要风格。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和其后又设计的朗香教堂, 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法国在二战后建筑技术上不断创新, 1958年兴建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 跨度218米, 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 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1973年建的巴黎蒙帕纳斯大厦高229米, 是欧洲最高建筑;后来建的国立蓬皮杜艺术中心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德国受到的战争破坏很大, 战后着力重建。在希特勒统治时期, 只允许折中主义建筑样式, 战后则坚持走现代建筑道路, 尤以鲍豪斯为代表, 后来出现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建筑, 如夏隆设计的柏林爱尔音乐厅和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等。在设计思想上意大利比其他国家显得多样和善变。古代传统在意大利从未间断, 现代思潮又给予强烈影响, 战后全面地走上现代建筑道路, 在罗马和都灵等地推行新现实主义, 提倡紧密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 鲁道夫设计的罗马泰波蒂诺区为代表。在意大利具有国际声望的建筑师无疑是奈尔维, 他设计的罗马小体育宫和米兰的皮瑞利大厦被公认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杰作。美国具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 雄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一大批专门投资房屋建设的大业主, 他们共同使美国建筑迅速走向现代化。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建筑的主要方面, 1974年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110层, 高443米, 是世界迄今最高建筑。在艺术和建筑方面, 欧洲不论有什么新思潮都很快影响美国, 各种思潮和各种建筑流派, 样式在美国都得到反映。现代建筑艺术

20世纪上半期, 尤其在二战后, 古典复兴建筑仍然流行, 政府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发展, 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结合在一起的折衷主义建筑也不断出现。由于社会生活飞速发展变化, 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日益复杂, 房屋的层数和容积量不断增加, 建筑材料和结构已与古代大不相同, 因此学院派建筑师不得不对传统建筑加以改造和简化, 同时革新的现代派建筑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各不相同, 建筑活动和思潮也很不一致, 因此发展也极不平衡, 西欧和美国为建筑现代化继续探索创造作出新贡献, 其他地区和国家也相继走入现代化。

英国在50年代出现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 (又译为新野性主义) ;60年代, 以柯克为代表的称之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以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与可变要求的设计。

在法国战后的“现代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成为法国建筑的主要风格。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和其后又设计的朗香教堂, 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法国在二战后建筑技术上不断创新, 1958年兴建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 跨度218米, 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 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1973年建的巴黎蒙帕纳斯大厦高229米, 是欧洲最高建筑;后来建的国立蓬皮杜艺术中心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德国受到的战争破坏很大, 战后着力重建。战后则坚持走现代建筑道路, 尤以鲍豪斯为代表, 后来出现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建筑, 如夏隆设计的柏林爱尔音乐厅和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等。

美国具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 雄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一大批专门投资房屋建设的大业主, 他们共同使美国建筑迅速走向现代化。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建筑的主要方面, 1974年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110层, 高443米, 是世界迄今最高建筑。在艺术和建筑方面, 欧洲不论有什么新思潮都很快影响美国, 各种思潮和各种建筑流派, 样式在美国都得到反映。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本世纪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筑, 它的外形与历来的一切剧院都不同。这是较早地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跟从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 尽管悉尼歌剧院的造价一再突破预算, 工期拖延长达十多年, 而一旦建成后, 立即获得公众广泛的喜爱而成为悉尼市的标志物。

上一篇:财务指标研究法下一篇:政府债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