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居住

2024-09-18

现代建筑居住(共10篇)

现代建筑居住 篇1

2008年6月———2011年06月, 广州市中山坦洲镇锦绣阳光花园五~八期项目的建筑设计作者有幸参与并作为专业设计负责人。本工程建筑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 已竣工使用, 获得2012年度广州市优秀工程一等奖, 获建设方好评;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现代居住区建筑设计方面提出一己之见, 供同仁参考。

1 现代居住区建筑设计的原则

在对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进行设计时, 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整体设计进行不断的优化, 实现配套布置, 同时在对组织空间按照其功能性进行精心的安排, 对其细节上设计上进行细化, 确保做到设计方案的合理化和舒适化,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首先要满足居住者的心理要求。住宅是我们每个人生活起居的场所, 所以不仅需要舒适、安全, 而且还要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住宅使用者的家庭状况及文化素质, 针对家庭对生活空间不同的要求为基础, 从而住宅内的各个功能空间有效的联系起来, 同时又相对独立, 这样即不相互干扰, 同时又实现了有效的联系。

其次要满足人体工效的需求。居住空间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者的健康需求, 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时要确保室内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范围内, 更在充分的考虑使用者的需求, 在尺寸和布置方式上要适应人体的尺度, 而且在声、光、温、湿和洁净度方面也要满足保健卫生及人体舒适的标准。

2 居住区建筑设计的思路

2.1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1.1 整体空间。

居住区在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构思上, 要体现文化的、地区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能与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和谐统一, 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其整体空间又能为城市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与天际轮廓线。在局部的空间结构上能突出街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为下一阶段建筑设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创作留出一定的空间。

以参与的获奖项目锦绣阳光花园五~八期居住小区项目为例, 其整体规划设计以营造“地中海风情”的生活场景为主题, 采用地中海风格的建筑造型及园林规划设计手法。利用自然地形、建筑、植被的围合, 营造传统的邻里空间, 并采用统一的管理, 让组团外的公共空间对外开放, 社区外的住户也能享受到社区内部的优美环境, 使小区与环境融为一体。该居住区中采用三级的社区管理结构:社区、小区、组团。组团作为整个社区“肌理”, 完美的与整个水景环境融为统一的整体, 使整个社区的结构更加完整、和谐统一。该小区建筑主体色彩主要选用恬静柔和的暖色调, 并与建筑之外的园景相配合体现了清雅自然的休闲主题, 使小区洋溢着亲和休闲的生活气息与高贵的气质。整个小区建筑统一在一个基调之下, 并在外观上相互呼应, 使小区带有统一感和凝聚力。

2.1.2 技术层面。

居住区规划设计在技术层面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与科学性。首先, 总体设计的功能分布要合理, 各项用地面积指标和技术指标恰当。交通道路规划系统骨架明确, 人流与车流的组织线路要清晰, 并有完善的停车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

2.1.3 总体布局的重点。

总体布局要讲究住宅的朝向、阳光、通风, 并有利于安全与健康。合理处理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共享关系, 来完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的配套设施。这既是符合新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 满足一种生活需求, 又为住区人们的公共活动、社交活动、情感交流提供较好的保障, 并营造了社会的、公共的环境意识。

2.2 居住套型设计

居住套型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但主要受社会形态、住房条件、家庭关系及人口结构的影响较大。通过对套型模式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对其功能和质量进行改善, 从而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套型主要是为用户服务, 由于每个家庭所处的地域上有区别, 所以会受到各地域气候、环境、经济水准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所以套型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特殊性。

套型是住户使用的居住空间, 户型是套型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套型模式也从“起居、就餐合一型”———生存型向“起居、就餐分离型”———小康型转化。套型设计除了与户型的人口数目有关外, 还与人口构成有关, 同时应考虑家庭成员的年龄、代际、性别等问题, 使设计套型内的空间数及面积大小与户型相匹配。城市住宅套型模式的多样性, 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居住者提供合适的套型, 为不同家庭的住户创造一种适宜的居住环境;而对于建筑设计者,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影响住宅套型模式的各种因素, 并加以综合考虑, 最终贯穿落实于方案中, 为入住居民提供最佳、最适宜的住宅空间。

以参与的锦绣阳光花园五~八期居住小区户型设计为例, 住宅均为高层住宅, 主要采用了一梯四户及一梯六户南北朝向的户型。设计上利用不同的空间过渡划分出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既可满足居住者待人接物的交往需求, 又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保留了私密性。在具体房型设计中, 在保证明厅、明房、明厨、明厕的基础上, 使客厅与餐厅南北对流, 各卧室间南北对流, 满足不同家庭高标准的生活模式。同时着重考虑了各户型的朝向、日照、通风、景观以及住宅使用空间的功能流线, 以当前居住理念为出发点, 力求功能合理, 空间丰富, 户型灵活多样, 力争每家每户在拥有良好日照条件的同时, 拥有良好的景观和朝向, 从而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和私密的居住场所。

3 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3.1 动静分区公私分离

以起居厅作为组织家庭活动的中心, 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方便的印象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 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 尺度适宜, 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大中小卧室设计, 方便日常使用。明亮的家务室可兼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 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3.2 整体设计的厨卫空间

从设备选型、通风排气、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细部装修等要求出发, 对厨卫空间实行了一次装修到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 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水、电、煤气等方面的隐患。

3.3 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平面布局

在室内平面布局设计上除分户及承重墙外, 尽量的利用轻墙来进行分隔, 从而形成可变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家庭的生活需求, 同时在水管、插座及门洞等位置设计时还要做好潜伏设计, 使其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4 改进住宅部件, 提高生活品位

利用各式先进的窗体结构来对住宅的使用状况进行改进, 使室内更具有观赏度和趣味性, 使阳台的面积得以进一步拓展, 增加其使用功能, 能够更好的实现与室外空间的交流。

4 结束语

现代化的居住小区, 不仅需要做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同时还要对其景观环境和室内环境进行良好的设计, 这样才能营造出综合性效果, 使每一阶段的设计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出来, 更好的将居住区的品质的特色呈现出来, 使其具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马锦强.对当前住宅区居住环境设计的几点建议[J].今日科苑, 2009 (12) .

[2]李晓东.新世纪的理想家园-小区规划设计的思考[J].住宅科技, 2002 (09) .

现代居住空间的装饰风格探究 篇2

关键词:现代;居住空间;装饰风格;探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家居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家居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是人们个人追求、审美水平和个人风格的具体体现。当今的居住空间装饰风格有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主要有中国传统式装饰风格、江南式装饰风格、简约式装饰风格及装饰画类装饰风格几种,现针对不同的居住空间装饰风格进行探究。

一 中国传统式居室装饰风格

(1)中国传统式装饰思想

中国人千百年来都崇尚自然,不论是传统的居住空间装饰,还是现代化的居住空间装饰中,都有着浓重的自然风味。很多现代家庭居住空间装饰中,都具有与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及传统园林式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既“隔”又“通”的装饰风格,还具有园林式的“借景”思想,即将一些自然景物引入居住空间之内的风格。同时也注重对室内自然纹理的雕琢和利用,通常引入木雕等类器具营造一种自然、古朴的居住环境。

传统的中国装饰中有着浓重的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对空间装饰的层次和秩序要求较高,有明显的轴线性布局,且整体布局严谨、规范,室内多有书画、文房四宝、钟鼎、匾额、雕刻及屏风等教化意味浓重的装饰物,在注重欣赏价值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中的人伦、道德的警示性和含蓄性。

(2)现代化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的运用

现代化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首先体现在居住空间的总体平面布局之上。中国传统的建筑及室内装饰都讲究对称,居住空间内部的布局多有“天圆地方”的思想的融入,及其讲究主题地突出,空间整体布局四平八稳,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对空间之内的人形成约束和呆板的感觉,使人不觉之中想要逃离。现代化的装饰中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中国式装饰风格的缺点,在吸收传统中式装饰思想和风格的基础上,很好地剔除掉了传统中式装饰风格的束缚性元素,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中式风格,从而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国式装饰新风格。

现代化的新型中式装饰中,良好地吸收了传统中式装饰中“一景多用”的思想,有效利用具有中式风味的材料如屏风、帷幕、碧纱橱等进行空间的隔断,并很好地形成了同样的隔而不断的美妙效果,营造了良好的中式居住环境,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二 现代化的简约式装饰风格

(1)简约式装饰思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简约式装饰风格越来越盛行于现代化的居住空间装饰中,且逐渐成为现代化居住空间装饰的主流风格之一。简约式装饰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国家装饰风格的影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简约式装饰风格的前身便是西方国家的常规装饰风格。当代的简约式装饰风格具有“简约而不简单”的鲜明特点。简约式装饰风格强调装饰颜色的相对单一、线条的相对简单,和对居住空间的压缩和高效利用。人们可以从简约式装饰中看到主人的生活特点、性格特点,这正得益于简约式装饰风格中对个性的张扬、对思想的解放,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来讲,简约式装饰风格与传统中式装饰风格是相对的。

(2)简约式装饰风格的应用

如其“简约而不简单”的装饰特点一样,简约式装饰风格有很多不同的具体体现,简洁、实用是现代简约风格居住空间的装饰特点。墙面多选择白色做底,搭配以苹果绿、大红、粉、黄等跳跃色彩的家具配饰,既展示出个性品位,简洁的设计也很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喜好。由于线条简单、装饰元素少,现代风格家具需要适当的软装配合,才能彰显出优质美感。笔直的线条、清爽的色调,在视觉上有放大空间的效果,随意的简易装饰画,简单而不张扬的色彩搭配,如沙发靠垫、窗帘、地毯等配饰,多样的软装能为现代简约风格的加分,也让它更能体现出人们独特的个性喜好。

三 现代化的装饰画类装饰风格

(1)装饰画思想

当前的很多居住空间都离不开装饰画,装饰画的装饰模式自成一派,同时又很好地融入到各种现代化装饰风格之中。装饰画风格的首要特点是与家居的整体装修风格相一致,其次,相对于不同的空间可以悬挂不同题材的装饰画,还有采光、背景等细节也是选择装饰画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不同风格的装饰画又各有其特点。

(2)装饰画装饰风格的应用

装饰画的具体使用直接决定居住空间的整体风格,光线不好的房间尽量不要选择黑白颜色或者国画,会让空间显得更加阴暗。相反,如果房间光线太过明亮,就不宜再选择暖色调和色彩明亮的装饰画,会让视觉没有重点或眼花缭乱。客厅是平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类似装饰画类的配饰往往成为视觉重点,可以选择以风景、人物、聚会活动等为题材的装饰画,或让人联想丰富的抽象画、印象画。如果是别墅等高档住宅,也可根据整体装修风格选择一些肖像画或者特殊装饰画,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卧室是休息的场所,讲求温馨浪漫和优雅舒适。选择挂放一些风景、花卉等题材的暖色系装饰画,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感觉。在餐厅内配挂明快欢乐的装饰画,能愉悦心情,增加进食欲望。水果、花卉和餐具等与吃有关的装饰画是不错的选择。空间内一般选择同种风格的装饰画,也可以偶尔使用一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装饰画做点缀,但不可眼花缭乱。

总之,当今的居住空间装饰风格有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主要有中国传统式装饰风格、江南式装饰风格、简约式装饰风格及装饰画类装饰风格几种,人们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装饰,营造良好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 潘霞.现代居住空间的装饰风格[J].文学与艺术,2011,(6):194-194.

现代建筑居住 篇3

1 现代性是一个关于主体性的人文科学概念

现代性建筑师通过对现代特性的感知与理解,进行了创作,使建筑具有了现代性。人们对建筑是否现代的判断,并非对作为物质客体的楼房实体材料本身的抽象,而是有关楼房体量、色调、形状等审美形式的感受。我们对新潮的SOHO住宅,时尚的HOPSCA(豪布斯卡)的“现代性”感受,其实仍是基于我们主体一方理性、秩序、快节奏等“现代性”文化心理习性模式所产生的审美共鸣,是人自身现代性心性结构的对象化。

2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产物

“现代化”作为实践运动,不仅生成着客观存在的现代环境对象,也塑造生成着现代人主体的现代性心性及其结构。其代表性的对应关系有:全球化——交往习性与开放性;分工化——专业身份感;市场经济——竞争性,财富崇拜心理;科技发展——创新意识,前瞻性。

3 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性心性对居住建筑立面的影响

3.1 全球化带来交往习性的变化,住宅建筑立面日趋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源共享与效益最大化得到了提倡。开放性社区的提出便是其重要体现。居住建筑也从重私密性与领域感,转为适度开放。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居住建筑立面从单纯满足居住者的自我欣赏,转为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参与者。居住建筑立面的公共性特征越来越明显。2)居住建筑立面趋向“国际潮流”。

以北京当代MOMA(当代摩码寓所)为例(见图1),其创作的重要理念即是开放性社区。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中,明显的体现了公共建筑的尺度与特点。如果将与施泰德勒设计的写字楼“北京国际”做比较则更容易体现出这一点(见图2):两个建筑都采用了简约的都市现代风格,形体上以规整的方形为主,并利用出挑来活跃造型。开窗都采用方形窗,形成了理性感很强的方形网格。规整的方形网格是典型的公共建筑立面手法,而MOMA也同样采用了这一手法,只是加以斜向的线条来为居住建筑增添生活的气息。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走向趋同的现象,追求“国际潮流”或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时尚。以“国际社区”“欧陆风情”等为主题的居住区越来越多,人们内心的感知中这些是现代的。从居住建筑立面风格的潮流进程来看,中国经历了欧陆风格,新中式风格,现代都市风格三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是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更多的接触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欧美风开始席卷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现代性心性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开始强调自身的文化与认同感,新中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靡一时;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意识空间高涨,现代都市风格开始成为主流。

3.2 分工化带来专业身份感的加强,居住建筑立面走向具有特定群体的表现方式

现代化追求效率和资源最有效配置,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加强。社会分工带来了很多新的职业,比如设计师、艺术家、企业白领等。这些有特点的职业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其对居住建筑也有独特的需求。创意住区,SOHO等居住形式应运而生。这类型的居住建筑具有其职业审美的特点,并体现出了强烈的时尚元素。SOHO北京公馆拥有220套公寓,位于北京最具国际化特征的燕莎区域,建筑立面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配合钢架结构(见图3),可以看出设计师期望其体现出SOHO一族追求自由与时尚的个性。崔凯创作的中间艺术家工坊营造出了一个艺术家群体的独特聚落建筑(见图4)。艺术家独特的生活与创作方式塑造了其独特的居住方式。在这里,每套工作室单元分为上、下两个空间,下部高大空间作为艺术创作的工作空间,上部小空间是艺术家的生活空间。建筑以6 m高的深灰色压砭钢板幂墙为基座,上部漂浮着错落的白色盒子群体,暗示着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的独特关系。

3.3 市场经济带使得竞争性加强,住宅建筑向高发展,并向“炫耀”财富与更重艺术性发展

在过去,人们喜欢居住在四合院式的低密度住区,而现在更多的人喜欢住在高层的住宅中,居住在越高的楼层仿佛带来了越多的心理优越感。虽然有楼层越高视野越开敞的景观因素,但追求更高的现代性心性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住宅向高发展,强调竖向线条的表现方式在住宅立面开始日益普遍。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住宅的立面设计向“炫耀财富”发展。在立面设计上,为强调财富和使用者的经济实力,配以金属质感砖和大面积玻璃面砖或采用钢构架,或一定的弧线、曲面造型,体现现代大胆、开放,着力体现建筑豪华的品质。

市场经济带来财富的积累,住宅建筑立面的艺术性得到加强。一方面是现代化进程带来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也可以说是人们的现代性感知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了竞争性,各个城市都争奇斗艳,在城市形象上期望能够制造出亮点来吸引投资和发展旅游。在这种环境下,住宅立面开始渐渐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实用观念,更加大胆夸张。如扎哈·哈迪德为新加坡设计的居住区Farrer Road,扎哈采用了其一贯的流动建筑的设计手法,力求构成一系列变化多端而别具特色的建筑,来打造城市的新景观亮点。

3.4 科技发展带来技术创新性与建筑审美的滞后性

科技的发展是现代化实践的推动力。“现代性”具有变动前进的特质,它与现代化科技商业及整个现代社会的革新发展互为条件地构成了内外依存关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大胆的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而人类几千年形成的建筑审美却比较稳定,未来居住的面孔将由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现代性审美的变化决定。现代性不能忍受任何既存事物的缓慢滞留,居住建筑立面发展过程将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工业革命披着古典立面而居住功能走向现代的居住建筑的换装过程一样,它会慢慢剥去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换上具有时代特性的新表皮。而哪些东西不适合自己将受到由现代化实践赋予它的现代性感知影响。

4 结语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不变的,随着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人类对美的感受也随着现代性心性的变化发生了变化。居住建筑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对其审美也是发展和变化的,这个过程正如现代化的发展一般,是不会停滞的。作为建筑师要体会到现代性对建筑审美的影响和其形成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阐述了现代性的概念及由来,结合具体实例,针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性心性对居住建筑立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住宅建筑立面表现风格及形态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居住建筑立面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虽有一定滞后性,但不会停滞。

关键词:现代性,居住建筑,立面设计,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1]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的梳理[J].思想战线,2009(5):38-39.

[2]田鹏颖.现代性悖论的消解与社会技术的创新——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技术哲学思考[J].求是学刊,2007(1):53-54.

[3]李东浩,田家琳.浅谈建筑表皮[J].山西建筑,2009,35(21):40-41.

建筑·自然·居住者 篇4

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本都分布在东部地区,在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中,高耸的住楼更是随处可见,人们与居住建筑的关系也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居住的楼层越高,视野越加开阔,与此同时,人们与室外空间的互动也相应减少,曾经的小花园已被几平米的小阳台所替代。这是寻常人家的常态,而在国内能买得起独栋别墅的人士,似乎大多偏爱奢华贵气的风格,室内空间里琳琅满目的华丽陈设成为了居住空间的重点,建筑外观和庭院则多流于形式。当然,这种现状毕竟是由国情以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所决定,并非轻易能改变的。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没有改良的空间,例如,让自然元素融入建筑空间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安藤忠雄先生最喜将光与风元素揉入建筑设计之中,在他的作品里,“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贴近自然的主题虽被倡导,但如何更加巧妙地将其融于建筑、空间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中,仍是中国的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本刊创立30周年之际,本期的“国际潮流”栏目以特别策划的形式,旨在与读者简单地探讨一下建筑、自然以及居住者这三者的关系。由韩国IROJE KHM Architects设计的“Hwa Hun”像一座“绽放之屋”,它位于住房密集的首尔,却没有受到城市条件的限制,并将大量绿植融入个性化的住宅之中;澳洲Andrew Maynard Architects为热爱生活的一家四口打造了一个迷你的“小村落”;意大利Peter Pichler Architecture在风景如画的博尔扎诺郊区建造了商住一体的“镜面”度假别墅;波兰Robert Konieczny-KWK Promes的Living-Garden House将住宅与花园“融为一体”,让居住者感受到在绿野上生活的美妙……希望本期的内容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设计或生活的灵感。

《现代装饰·家居》:在各位看来,居住建筑与自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才能将自然元素更好地融入建筑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之中?

HyoMan Kim:自然是居住者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自然也是居住建筑的重要组成。要给居住者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不应该只是把“看得见的自然”融入建筑之中,还要将“摸得到的自然”融入居住者的生活里,这样居住者就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息。我认为“自然建筑”和“建筑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都是实现建筑可持续性的可行设计方式。

Robert Konieczny:建筑从诞生起就是与自然抗衡的。从前的某一天,我们建起了围墙保护自己,就已经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隔离,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围墙里也开始有了产物——城市与建筑。在过去的1万年里,我们几乎都与自然处于疏远的状态,却忘记了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曾与自然和谐地共处。我们人类曾经居住在树上,也曾居住在天然的庇护所里,例如洞穴或窑洞,而如今人类建造的建筑有太多是过剩的。

在我看来,这归根结底是由20世纪起全球的猛速发展造成的,那是全人类历史上最为工业化的时期,城市突然呈现出“掠夺式”的飞速发展。这也导致了我们将自己禁锢在钢筋水泥和玻璃建筑之中,并且不断地向自然索取,最终让自己背离了自然。我们不仅破坏了这个星球的生态,同时也恶化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了保持健康、舒适和快乐,人类必须再次与自然保持紧密的联系。

我认为如今人们的思考方式已经开始转变了,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所以,当今有许多的建筑已再次呈现出拥抱自然的形态,它们的设计会考虑得更加周全,技术也更加环保。克拉克基本定律里指出“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我对这个理论稍做了改动“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都应该与自然无异”。我认为在21世纪里,建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转变,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Peter Pichler:在我们的每个项目中,环境/自然都是最重要的设计准则。例如,在我们的“Mirror Houses”项目中,通过采用镜面立面,让建筑的两个单元都仿佛“消失”于自然之中,成功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里。

《现代装饰·家居》:城市里的居住建筑大多是高层公寓,居住者的观景视线变高了,但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却减少了。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是否有一些好的设计建议呢?

HyoMan Kim:我们可以尝试在城市的高层住宅的内部及外部空间加入“可触化”和“可视化”的自然元素,让城市居民也感受到愉悦质朴的自然生活氛围。在可种植树木及植物的高层住楼、高层内院及阳台中,可以设计各种“漂浮花园”,它们看起来会像是“浮动的自然”景观。对于高层住户来说,“空中花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能让高层住户获得居住在首层园林般的感受。对于城市景观来说,“空中花园”覆盖了满满的树木及绿植,它们也正是“自然建筑”或“建筑自然”的象征,同时也是自然与建筑相结合的独特城市地标。

Robert Konieczny:这是一个悖论。如我们所知,人们建造高层住宅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里保护低矮处的树木。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总爱将住楼设计成如同置于公园中一般,当居住者在住楼里漫步时,仿佛身在小树林里,住户之间可以聚会和交流、一起锻炼身体。在战前时期,有许多国家的住楼都采用了这种设计方式。但到了今天,城市里的每一平方米都被计算在发展规划之中,抬头就能眺望树木变成了一种奢望,更不用提公园。勒·柯布西耶的理念被这个时代所扭曲,如今的独立住楼占据了大量的原有街道,与此同时,也让大量的住房土地囤积,并导致了难以控制的收购行为。许多战前时期的空地和原本用于绿化城市环境的绿色廊道已被开发商建的住楼所替代。

nlc202309042013

虽然如此,但我觉得现代化所带来的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被纠正的。我依然认为在城市中建筑高楼是必要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以及城市对世界未来产生的重要影响,高层建筑的诞生毋庸置疑。不管怎样,高层建筑确实拉远了人们和地面以及环境之间的距离,而大自然才真正能让我们获得双脚踏在泥土上的舒适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如今可以做一些勒·柯布西耶或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这些前辈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在离地面数百米的高楼里建造悬浮花园。这是我对未来的摩天大楼的设想——它们会成为垂直花园,用来替代传统的自然景观,让城市里的居民也感受到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美妙。这种设计方式已在某些郊区中的住楼里实现了,在这些项目中,有90%的可用地被设计成这样的自然景观。住户不需要走出他们的住楼才能眺望自然风光,因为他们漫步于住楼中就仿佛身在大自然里。

在我看来,在为高层住户建造这些空中花园时,我们不仅可以建立绿色台阶,还能将温室植物植入其中,将整套生态系统搬到垂直花园里。我的设想是,住楼里的每一层都有一个空中花园,每位住户都能直接进入花园中。这种垂直花园的建筑结构能让住户一举两得——既能体验到居住在城市中的优点,又能与自然亲密接触。想获得更好的自然居住环境的人们也无需再搬到郊区居住。

我认为新的科技技术也是促使高层建筑逐渐增多的原因之一。科技的进步可能会使未来衍生出兼具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电梯,还有室内“飞行器”,它们应采用环保的太阳能来发电,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产品会变得越来越便宜。每位住户都能通过乘坐这种新型电梯或“飞行器”直接到达公寓门口,住在较高层的用户也能拥有自己的一小片自然空间。这些是我对未来高层住楼的设想。

Peter Pichler:其实现在也有一些将绿景庭院或绿植立面等自然元素融入高层住楼的项目,例如米兰的Bosco Verticale Milano“垂直森林”项目以及Foster Towers等项目。我认为,将自然融入居住建筑之中的设计理念是非常好的,但这些美好的想法往往会被房地产开发商所扼杀,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空间的价值,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计算每片土地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所以建筑师需要去说服他们的业主,让他们了解“绿色价值”。

《现代装饰·家居》:本期的国际栏目收录了各位的优秀住宅作品,这几个作品都有一个共通点,它们重视居住建筑与空间结构的表现力,并通过不同手法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或空间之中,回归本真且更贴近人的精神需求。请各位分别谈谈,在你们的案例中,是如何呈现出建筑、自然与居住者之间的关系?

HyoMan Kim:在“Blooming House”项目中,我们将各种不同的自然元素融入房子的各个空间之中。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果树和水元素都成为了这座房子的一部分,居住者可以每天漫步在这个“天然森林”里,远离城市的喧嚣……

为了将垂直空间的斜坡改造成舒适的观景廊,我将其设计成可供住户一边漫步一边观景的楼道,它从底层的入口一直延伸至顶层,漫步者在一路上能看到空间中的各种景观。除了建筑的白色外立面以外,其内部都被“填充”了满满的绿色。此外,还有两个小庭院被嵌在住宅体量的中心地带,仿佛成为了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最终,居住者在这座屋子里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像是生活在一个“屋内森林”之中。

Robert Konieczny:就如我之前所说的,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建筑逐渐拉远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而如今的建筑又再次开始向自然靠近。人们开始寻求将这两个领域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于是我们发明了玻璃,接着,玻璃门窗的面积越变越大,也由此让我们的建筑更加亲近自然。在“Living-Garden House”项目中,我们想要创造一个更大的飞跃。我们将房子的起居空间流畅地过渡成自然的一部分,成为园林的一部分。事实上,在这个项目中,起居区域本身也是一个“大花园”,里外空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二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当天气不佳时,住户可以关闭玻璃门窗,但仍然会有置身于花园中的感觉。餐区空间里也铺设了仿真假草(暂时采用了仿真假草,我们正在尝试在地面上种植真草),就像是户外草坪的一部分。到了晚上睡觉时间,住户可回到隐秘的卧室区域,隐私也得到了保护。

这样的设计回归了人类的自然生活本性——白天的时候到外面活动,晚上则回到自己的庇护所里。起初,我们是想将“Living-Garden House”设计成完全面向自然的开放布局,但经过总结后,我们认为这样会有悖于人的需求与习惯。所以我们将夜晚的卧室区域设计成让住户有安全感的“蚕茧”状,居住者在那里可以暂时远离外面的世界,获得良好的睡眠和尽情的放松。因此,整体建筑采用了起居区域面向自然,卧室区域与自然隔离的布局。

我们除了优化房子的整体布局以外,还努力采用各种环保的设计手法来设计这座房子,希望其成能为一座与自然共生的建筑。除了将草坪引进屋内,我们还在室内空间里摆放了各种绿植,它们能改善空气质量,让室内空间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也有利于住户的健康。此外,房子里的地板、墙面和天花板也均采用了环保材料。我认为这个项目成功地将我先前所提到的垂直花园的元素运用于其中,用户可在这座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房子里过着理想的生活。

Peter Pichler:“Mirror Houses”的设计理念考虑了多重因素,例如隐私、自然以及景观等等。当然,我们非常庆幸这座房子本身的选址就非常好,周围的环境很优美,建筑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环境之中。如果房子是建在莫斯科的市中心或其他城市,抑或是如今的镜面立面再转90度面向南面,效果都不如现在。居住者在这座房子里生活会觉得舒服和愉悦,而我们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现代建筑居住 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设计,生态技术

0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腾飞,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其中住房建设占了很大一部分。基本实现“居有其屋”的目标。但是, 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背后, 必然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浪费。新世纪, 在住房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节能环保技术, 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住房, 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建筑与居住环境

1.1 生态建筑产生的背景

环境的持续恶化, 使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1992年由联合国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生态技术指科学合理的利用生态学原理, 从事物的整体出发, 全面考虑问题, 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配置, 综合利用物资, 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损耗, 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丰厚的收益,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虽然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但它有着深厚的社会物质和思想基础。党和国家一直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直指导着生态建筑的发展。人本主义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指导思想之一。18世纪以来, 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思想错误的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地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做法的结果使得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之后人们慢慢意识到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1972年在瑞典斯德戈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提出: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承受的基础之上, 必须在环境保护的框架之内安排生产生活, 从而科学的定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替代了错误的人本主义发展模式, 从而为在全世界推广生态建筑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1.2 生态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 人们将生态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或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建筑的设计理论起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将人与自然的地位重新界定, 突出环境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本地性。

本地性具体指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 应从本地具体自然环境出发, 设计者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刻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进行地方特色的设计。这一理论可以从:①要适应建筑地的自然过程。现代人对与建筑的理解可能与古人不同, 因此, 对建筑地的设计不能一味模仿古人, 被传统束缚住。生态建筑设计要求我们, 一定要以建筑地的实际自然环境为依据, 包括采光、风水、等等因数;②生态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本地的建筑材料、植物的利用。这是对建筑物生态化的另一重要要求。现在, 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灭绝, 保护物种是对现代人的重要要求。在生态建筑设计中, 充分运用本地物种取代对建筑物景观的要求, 不仅能够对本地的物种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且能够降低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一举多得;③充分利用本地的建材植被, 是对本地人的尊重。

(2) 保护自然资源。

众所周知, 我们居住的地球资源可以分成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要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必须加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力度。即使很多可再生资源, 其再生的力度也是很有限的。对它们的开采和使用必须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生态建筑设计, 是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手段之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减排。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尽最大努力的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效。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 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自然环境如通风、采光等, 可以大大降低空调、换气扇等家用电器的使用频率, 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 全球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减少一半才能够实现。对一个城市进行绿化工作, 一定要考虑维护的问题。如果不考虑维护的城市绿化, 不论多么春色撩人, 都不是一项生态技术, 终将被历史淘汰;②保护。国家应该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非到万不得已时, 不可使用。在我国古代, 古人的很多资源保护做法值得现代建筑借鉴。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 对生态系统的保护非常重要。③对废弃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 应该加大对废弃建材的再利用。尽最大的努力发挥废弃物的新功能, 节约不可在生资源, 防止能源的耗费。

2 生态技术的居住建筑核心思想

国际上最先进的生态技术居住建筑节能核心思想, 就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中, 注意每个微小结构 (窗户、外墙、屋顶) 对环境的影响, 在对每个微小结构进行控制的基础上, 最终达到对整体建筑物能量消耗的控制, 实现建筑物的真正生态、节能。

生态居住建筑经济性与技术水平比较。生态建筑指在建筑设计中, 将生态学相关理论融入其中而产生的建筑。它是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在生态建筑设计中, 要因地制宜, 考虑不同地域地貌环境, 不能千篇一律。运用现代高新技术, 运用建筑学、生态学最新理论, 调和各专业领域矛盾, 让自然、建筑和人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生态节能建筑的推广, 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我们在选择技术类型时, 要从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以较高的性价比获得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笔者根据清华大学王淑捡硕士论文《生态建筑的技术问题研究》制成下表, 探讨生态建筑的性价比, 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如表2。

3 生态技术在居住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3.1 住宅遮阳技术

利用遮阳技术对房屋相关构建的设计, 可以有效的阻隔高温时强光射入室内, 防止出现室内眩光, 有效保护建筑结构。大大降低夏季空调使用频率, 低碳环保。住房遮阳设计, 包括屋面遮阳和立面遮阳。在对房屋设计时, 可具体采用水平设计、垂直设计等, 适当添加遮阳设施, 可以有效阻挡夏季强光对屋面的直射, 构建阴影区。并通过空气流动, 迅速带走屋内热量, 降低室内温度。

3.2 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目前我国运用最广泛的生态节能技术。主要是利用太阳热能, 将冷水加热成低温热水的一项生态技术。该技术目前在我国已经呈现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模式。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蓄水箱、集热器、太阳能管、水泵等相关部件。按照人们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方式, 可以将该系统划分为三种形式, 即循环式、闷晒式和直流式。影响太阳能热水系统工作效果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包括当地的光照条件, 太阳能系统的安装位置, 集热器的质量、类型、面积大小等。因此, 在太阳能系统的实际安装中, 一定要注意上述问题, 以保证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正常工作。

3.3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本世纪, 淡水资源利用形式越来越严峻。因此, 在城市的建设中, 充分利用雨水回收技术, 是解决目前“人”“水”矛盾的有效途径, 是保持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淡水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早已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以德国为例, 德国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早已经从第二代技术向第三代技术过渡。第三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 设备向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当前该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德国,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屋顶蓄水利用系统, 通过屋面设备收集雨水, 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公共场所、家庭等地方;二是雨水渗透和截污系统。通过架设相关设备使路面雨水流入蓄水池, 通过先进的渗透设备补给地下水源, 防止地下水源的枯竭和地面的沉降;三是建造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在生态小区的建设过程中, 开挖排水沟, 架设排水管道, 通过合理的设计, 使雨水在流经的过程中下渗;多余的雨水通过排水管道流入蓄水池或人工湿地。减少日常维护对水源的需求, 一举多得。在德国, 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如规定在小区的建设中一定要建造相应的雨水收集系统, 否则国家将征收大量的雨水排放费用。

3.4 地源热泵技术

生态技术在居住建筑的运用中, 地源热泵技术将是未来大力提倡的发展方向。地源热泵技术指通过架设相关设备, 开发地表浅层热源替代传统空气源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只要通过输入相对较少的能源 (电能) , 就可以向大地表层索取几乎是无限的低品位热源。据有关部门测算, 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提取的热源加热, 要比运用电炉加热节省至少一半以上的能量;比利用传统空气源加热至少节约1/3的能量;其次是能效比高。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提取的能量, 几乎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热源稳定, 且比传统技术节约30~50%的能量;再次, 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时, 无需排放二氧化碳, 只需要少量的电能输入, 产出就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要求。地源热泵技术是21世纪最有价值和利用潜力的一项新兴技术。

4 生态节能技术在居住建筑中推广

4.1 选择合理的建筑外墙材料

在节能住宅最初设计的时候, 在建筑物外墙材料的选择上, 采用一些保温材料, 在门窗等一些容易导致热量散失的地方做好保温隔热层。前期如若将这些工作都做得很完善的话, 将使住房的舒适度大大提高。在炎热的夏季屋外高温不会很快的进入房间, 寒冷的冬季屋内的热量也不会很快的散失。据对比, 按照此种方法设计的住宅, 夏季室内温度要比一般住宅的室内温度低3 ℃以上, 冬季室内温度要比一般建筑住宅高5 ℃以上。该技术在生态节能居住建筑中方便易行, 值得在住房建筑中广泛推广。

4.2 选择合适的玻璃隔热涂料

在生态节能技术在居住建筑的推广方案中, 选择合适的玻璃隔热涂料, 将使住房的能耗比大大降低。如选择玻璃隔热涂料或选择玻璃用透明隔热涂料。前者指以无机改性聚氨酯分散体为基料, 以氧化锡锑为隔热功能材料, 当把涂料涂抹在建筑玻璃上时会形成透明薄膜, 在不阻挡房屋采光的同时还能有效的阻隔紫外线的入侵。采用此种技术成本低廉且隔热性能好, 非常适合在生态节能住房建筑中推广。后者仍以无机改性聚氨酯分散体为基料, 以纳米级氧化锡锑为隔热功能材料, 主要特点是将涂料涂抹在玻璃上时, 附着力强, 耐擦洗, 透光性能、隔热性能非常好, 适合在夏热冬暖地区推广。

4.3 绿色植被屋面技术

在生态节能建筑住房技术的推广中, 绿色植被屋面技术非常适合推广。该技术主要是在住房屋顶的建造中, 设计隔热层、找平层、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层。通过在屋顶配置合适的营养土和选择合适的植被, 解决屋面的绿化和防水问题。该技术的运用, 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美观度, 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夏季室内空调的工作频率。通过建筑物的“现身说法”, 向人们传达低碳环保的理念。充分体现新时期的建筑特点, 将生态节能技术体现在现代建筑的方方面面。

4.4 制定优先领域和重点区域

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 一次性的进行全国老旧住宅的改造和新住宅的节能建设, 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因此, 在生态技术的运用推广中, 应制定优先领域和重点发展区域。根据近些年的发展经验, 在生态住宅的推广中, 应先从新住宅开始, 慢慢向老旧住宅辐射。从住房建筑慢慢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转移。在地域的选择上, 应首先从北方寒冷地区推广居住建筑节能技术, 然后向中部、和东部蔓延。在城市的选择上, 应先从基础设施好的一线城市开始, 慢慢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再逐步向乡镇、农村推广。相信, 随着生态节能建筑逐步在全国覆盖率的增加, 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进一步得到控制, 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5 结 论

综上所述, 生态居住建筑相关问题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课题。环保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仍然空白。近些年, 有关部门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 正式迈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第一步。 [ID:7796]

参考文献

[1]史文云.基于现代生态技术的居住建筑节能与推广方案研究[D].2007.

[2]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3] (英) 布赖恩.爱德华兹 (Brian Edwards) , 周玉鹏, 宋晔皓, 译.可持续性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郑庆丰.现代生态节能住宅[J].山西建筑, 2003, 29 (12) .

现代居住区植物配置 篇6

1 居住区植物配置需满足生态性要求

生态学理论的引入, 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景观设计不再只停留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而对于居住区环境的植物配置而言, 植物景观不再单纯的只是考虑植物的形态美, 而要更多的从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出发,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人与植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1.1 尊重场地特征, 保留原有树种

在特定场地上的各种元素, 必然是在其生活过程中形成了适应于该场地特征的稳定的系统, 保留原区域的特征和肌理, 并将新的设计元素与之相融合, 是现行倡导的温和设计方式。在居住区植物环境的营造中, 对原有树种的保留既是尊重了场地的特征, 同时对于新创造的植物系统的稳定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1.2 以乡土树为主, 特色树为辅

乡土植物指的是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 被证明已经完全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生长良好的植物。具有实用性强、易成活、种植和维护成本低且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和突出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的诸多优点。乡土树种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不同城市的风土特色, 居住区是城市的细胞, 甚至有不少居住区景观已成为城市的景点。因而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可以更好的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居住区景观。当然, 不排除慎重而有节制地适当引进外来特色树种, 但要有限度。

1.3 重视树种生态习性

植物对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性, 因此在进行居住区的植物配置时, 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在建筑的西北面, 冬季风大, 温度低, 宜考虑耐寒的常绿针叶树种;而建筑东南面, 背风向阳, 空气流动较弱, 易形成温暖潮湿的小环境, 则适宜种植玉兰, 腊梅等树种;喜阳树种适宜位于植被群落的高层或南面, 耐荫植物则适宜种在喜阳树种的下层, 朝北方向, 满足了植物的生态习性才能保证其景观效果。

1.4 师法自然, 营造植物群落

植物以群落的形式存在, 其景观效果最为自然, 群落结构最为稳定, 维护成本也最低, 因此观赏植物群落设计应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 借鉴自然群落的结构组成, 并结合美学原理进行植物的选择和景观的创造。居住区环境中的植物群落一般由3个垂直结构层次组成, 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坪及地被层, 灌木层一般由小乔木、灌木、藤灌、藤本、绿篱色带组成, 有时有成片占优势的竹类;草本及地被层由宿根、球根花卉、1、2年生花卉、色带花镜、草坪等构成。营造时植物群落内部还要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 互惠共生的植物的搭配等。

2 居住区植物配置要构筑不同空间形式

2.1 开敞空间

用低矮的灌木及地被植物做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这种空间四周开敞, 无隐密性。在居住区环境的植物配置中, 这种开敞空间往往会布置在居住区的中心景观区。

2.2 半开敞空间

该空间与开敞空间相似, 它的空间一面或者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 限制了视线的穿透。该空间开敞程度小, 方向指向开敞面。在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中, 通常是位于小区周边与外界空间相交处的绿地空间, 会使用这种空间方式来处理。

2.3 覆盖空间

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阴树, 或者藤本植物, 构成一个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这种空间主要用于居住区主路或者主景观轴两旁的行道树景观, 或者廊架、花架的上空设计。

2.4 完全封闭空间

四周用大中小型植物封闭, 且常绿针叶树种的比例会相对较大, 这种空间在居住区中往往会用于儿童活动广场四周, 运动场四周, 或者有特殊隐秘性要求的场地。

2.5 混合型空间

所谓混合型空间, 即以上几种空间的交叉使用, 在现有的居住区环境植物配置中, 运用较多的应该是混合型的空间, 该空间会综合景观的功能分区、建筑、方位、硬景的布置等众多因素来考虑。

3 居住区植物配置要采用不同景观处理手法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 姿态各异, 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风韵、色彩、芳香, 这些特色又能随季节及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丰富和发展, 经过合理搭配, 以及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观赏效果。

3.1 障景

借鉴于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手法, 通过障景, 使视线无法穿透, 引导人们探索障景之后的景物。在居住区植物配置中障景多用于出入口的位置, 或者道路转折处。空间较大时, 障景一般以一个乔灌草结构完整的植物群落的形式出现;当空间相对较小时, 一般会选择丛生类的乔木做为主景树, 再配以低矮的灌木以及地被来遮挡主景树下方的视线。

3.2 框景

将优美的景色通过门窗或植物等材料加以限定, 如同画框与图画的关系, 这种景观处理方式称为框景。在居住区植物配置中, 框景限定的景色多为小品、雕塑等。一般框入景观的前方以低矮的灌木、地被或者花卉为主, 以保证框入景的视线通透, 两侧以高大垂直的竖向障景加以框定, 多用尖塔状的植物配以其它乔灌草来实现。

4 居住区中建筑与植物的组景

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 处理得当, 二者可相得益彰。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 使之产生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

4.1 植物与建筑出入口的配植

建筑的出入口, 人流量相对较多, 因此在植物选择中优先考虑株形优美、色彩鲜明、具有芬芳气息的小乔木或者灌木, 在植物配置时也要求简洁大方, 营造亲切宜人的小尺度空间。

4.2 植物与建筑窗前的配植

从窗户是欣赏外界景色类似于框景的效果, 因此被框入的要素必须独立成景。植物选择株形优美多姿、四季变化丰富、最好具有芳香的品种, 配以山石、小雕刻等, 体量都不能过大, 不能遮挡视线。树种以落叶树为主, 以保证夏日的树荫和冬日的阳光。

4.3 植物与建筑外立面的配植

在建筑外墙面边配置植物, 可以缓解建筑生硬的边界, 使其与外界景观和谐过渡。根据外墙面的色彩、质感的趋向性选择恰当的植物, 主要以小乔木、灌木及地被花卉为主。用植物材料将建筑这个人工产物和周围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

4.4 植物与建筑角隅的配植

建筑的角隅线条生硬, 多呈尖锐的角度, 通过植物配置进行缓和最为有效。宜选择观果、观叶、观花、观干等种类的植物成丛配植, 栽出不同的层次感;也可略做地形, 用景观石与优美的花灌木组成一景。

5 结语

总的来说, 居住区美化选用树木花草的品种, 宜求精而忌繁杂。在树种的配植上, 应根据植被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的功能, 尽量做到乔、灌、地被相结合, 要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公园式绿化特点。植物配置是一门很深的专业性技术, 还需持续不断的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诺曼K.布斯.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3]金煜.园林植物景观设计[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现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探讨 篇7

1 工程概况

广州某地产项目, 建设用地面积为84256m2, 其中, 净用地面积为74285m2, 净容积率为2.1。地块呈东西狭长的不规则形, 原始地形大部分为山体, 地势起伏较大, 高差变化复杂。

2 规划设计构思

小区规划采用具有“生命脉络”的规划结构模式, 形成与山地地形地貌结合较好的总体布局。设计中以保存现有地貌和植被为出发点, 所有建筑均顺山势布局, 把现存的山顶自然植被保留为天然绿地, 中央低洼地营造出大面积水体, 山水相映成趣。设计中把小区中低密度的高尚区与中高密度的普通区分开设置, 中央开放式大型绿地与水体周边布置享有最佳环境和最便于使用公建的独立别墅区。其外围依地势布置由多个住宅组团构成的中、高密度普通住宅区, 每个住宅组团由9层及15层小高层住宅以构成“生态脉络”叶片的天然绿地为景观中心围合而成。利用半地下车库在起伏的地形中建立起一个个人造平台作为上层住宅的入口广场及活动平台, 建筑总体轮廓线顺应山形走势, 以坡屋顶为主, 天际轮廓线富于层次。这种依照地形的自然起伏规划建筑及山景园林的方式, 在竖向上形成了丰富的山地景观, 塑造了错落有致的山地建筑形象, 充分体现了山地的双三维空间特征。

3 建筑边界的规划设计

3.1 建筑基底的设计

山地地形坡度及其复杂程度使住宅建筑与地面的接触关系千变万化, 因地制宜的选择接地方式如筑台、提高勒脚、错层、掉层、跌落、错叠、架空、分层入口。山地建筑设计应根据住宅的类型和地形选择恰当的接地方式, 一方面可保证减少对原始地形的改造和破坏, 另一方面有利于居住区接地空间形态的多样化设计。

3.2 多样化设计

(1) 底层停车。停车库的设计多结合坡地地形, 只需对场地进行少量的平整工作即可形成架空式或半地下式停车空间。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可解决居住区的停车问题, 还可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车库上面可进行绿化和设置铺装场地, 形成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2) 居住区建筑空间。中心小区为2层的别墅区, 而其余9个小区都是12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沿着居住区级道路从外向里进入住区, 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的景象, 让居住区的建筑空间富有层次, 充满节奏。同时为利于整个居住区空气的流动, 在居住区的东南角和东北角集中规划了一定量的多层住宅, 以中心商业区为点呈扇形布置, 形成整个基地向外开敞的窗口, 既使居住区的建筑空间颇具新意, 也增强了社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3) 单体立面的处理。由于建筑的层数较低且位于山脚处, 设计时着重处理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采用了与白色构架相结合的青灰色坡屋顶, 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

4 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借鉴北美城市社区蔓延发展中形成的“树枝状”尽端式道路系统, 为适应“大围合、小组团、自由曲线的建筑布局”的要求, 规划采用一个内环来组织小区内外的车流, 自由活泼的曲线可满足小区道路通而不畅的要求;尽可能避免人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平行设置, 增加步行的安全性和趣味性。结合地形与建筑设计, 考虑多种形式的停车, 如:架空层、平台底层、单独的车库车棚等。公共建筑周围, 结合主要道路路边布置部分公共车位, 独立式住宅除每户设一个车库。

(1) 出入口。车行入口作为小区的主入口, 被设置在用地西侧生活次干道和南侧规划支路上, 以保证出车安全, 转向方便。规划避免将车行出入口设在北向主干道上, 以避免安全隐患。 (2) 步行系统。南北向的步行主轴贯穿商业广场和由高层及大户型住宅围合成的两个中心院落, 步行道由中心院落向周边院落延伸。沿路设置的雕塑、小品、座椅和花架等设施, 可增加步行乐趣。 (3) 车行系统。车行系统由一个环状道路和三条接口道路连接形成, 小区车辆沿环路在院落外围行驶, 尽量不干扰内部庭院的安静, 确保居民的安全。 (4) 停车系统。小区共设置约500个车位。停车采用地上停车和半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地上停车满足住户和购物人群短时间停留活动的需要, 提供约50个车位, 主要设在小区道路边缘、步行入口广场两侧。半地下停车主要满足住户停放、保管私人车辆的需求, 停车位约为450个。机动车停车位配套率为0.5个/户。

5 绿化环境的规划设计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 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 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 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 (1) 亲地空间, 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 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屋顶花园等。 (2) 亲水空间, 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 体现东方理水文化, 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戏水的场所。 (3) 亲绿空间, 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车库、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

三维绿化空间的绿化总面积扩大了, 可解决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之间的矛盾, 从而营造更好的建筑小环境。点、线、面三个层次的绿化设计是以次空间作导引, 形成“前导—中心—结尾”的空间主序列, 使社区中心在有序的整体中得到凸显。这种连续的外部空间设计使人的活动得到动态延续, 具有较强的展示效果。同时岭南植物资源丰富, 用于园林观赏的植物更是种类繁多、品种优良, 从视觉、嗅觉、听觉上都能让人充分享受大自然。如赏植物的芳香气味能使人宁静和谐, 也能够杀灭许多致病的病菌、有效地净化空气。岭南地区有许多观赏价值高、同时又能够散发沁人心脾芬芳的园林观赏植物, 如茉莉、桂花、黄栀子、白兰等, 在道路两侧适当点缀、在建筑周围种植, 使小区呈现出视觉美外, 也为味觉提供一个清新的天地。种植各种引鸟诱蝶植物, 如:樟树、人心果、黄槿、雀榕等, 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6 结语

建筑创作是一条需要不断实践努力创作的过程, 山地建筑设计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方法, 因为建筑创造本来就不是一个可套用的创造过程, 其约束性正成了调动建筑师积极性的因素, 使设计者拥有更为开创性的思维和更勤奋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建筑群体的组合, 公共活动及公交设施等间题的解决, 并通过引入生态环境的观念, 形成点、线、面组合起来的景观环境体系, 来组构新的城市居住区空间。

参考文献

现代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色彩设计,室内设计,居住空间

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千变万化的色彩配搭令人着迷。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 必然拥有成功的色彩设计, 空间才能拥有宜居的生命力, 给居住者带来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愉悦。

一、色彩设计的概念以及基本知识

色彩设计是应用色彩所具有的心理、生理和物理特性, 通过建筑、设备、机械等为人类生活环境提供舒适、方便的配色设计, 是现代室内环境调节的一个重要技法。

任何一种色彩都具备三个特征:色相, 明度和纯度。

色相, 指的是色彩的名称, 是色彩最基本的特征。

明度, 也叫亮度, 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 明度越大, 色彩越亮。

纯度, 指色彩的鲜艳程度。

记住了这些就可以运用最基本的配色手段进行装饰了。

同一色装饰:利用色彩的明暗差别进行搭配, 如深蓝配浅蓝, 这是配色的最初级手法。

类似色装饰:色环上相邻不远的色搭配。如黄配橙蓝配绿等, 两色相互衬托, 增加装饰效果。

对比色装饰:两种较远的色搭配。如红黄蓝三原色中的任何一种颜色, 与另两种颜色的混合色的搭配。这样两种纯度很高的对比色搭配在一起来使用, 会产生十分强烈醒目的装饰效果。

多彩色装饰: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如用一定数量的纯色来装饰, 互相衬托增强装饰效果。

二、色彩的作用及室内空间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1、色彩的装饰与美化作用

色彩是光线刺激眼睛产生神经冲动再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形成的一种感知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眼睛直观到的色彩信息与自己的色彩审美心理经过综合处理后产生丰富的生理心理反应。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色彩, 作为形式美的重要感性质料, 是构成美的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 是直接影响审美效果的因素之一。

2、色彩对人心理的作用

色彩科学认为, 颜色大体可分冷暖两大类。暖色会令人产生温暖、活泼、快乐和兴奋;冷色会使人感到清凉、谧静、安逸;而中性色彩, 又会使人有和谐、亲切的感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心理效应, 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对室内环境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色彩具有影响情绪的魔力。具有美感的室内色彩搭配可以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愉悦。

3、色彩对室内空间尺度的作用

色彩还可以调节环境设施的尺度, 并造成远近的视觉感受。从色彩感觉的心理效应来讲冷色有后退、安静、广阔的感觉, 可加大室内的延伸感;当大都是暖色时, 室内就显得拥挤、温暖, 因为暖色有前进感。此外, 不同色彩的分割配合, 也可协调过大或过小的空间, 甚至是划分不规整的空间。

由此可见, 室内设计中色彩起到的重大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特性更好地表现我们的设计, 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三、色彩设计与居住空间设计

1、空间中的硬装色彩搭配

色相:居住空间的色相选择应注意创造温馨, 宜居的室内氛围。

明度:结合照明、适当地设定天花、墙面、地面色彩的明度是很重要的, 在住宅里, 天花和地面若明度接近, 会给人以安适休息感, 若是天花板比地面深暗的做法, 可取得特殊气氛。

彩度:在住宅内, 大面积的彩度过高会产生过分刺激, 使人易于疲劳, 若高彩度小面积使用,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点缀提神的美化效果。

室内硬装各部分配色:

墙面色:墙面在室内对创造室内气氛起支配作用, 墙面暗时, 即使照度高也使人感到较暗。暖色系的色彩能产生快活温暖的气氛, 冷色系的色彩会引起居住者寒冷的感觉, 明快的中性色彩可引起居住者明朗沉着的感觉。

墙裙色:为避免墙裙被碰脏, 可降低色彩的明度, 不易被弄脏的墙裙, 上下涂色不必分开。

踢脚线色:应采用比墙面明度低的深色。

地面色:地面色不同于墙面色, 采用同色系时可强调明度的对比效果, 采用较浓色。

天花色:现代住宅的天花一般可采用白色, 或接近于白色的明亮色, 这样室内照明效果较好。

硬装配件色:门框、窗框的色彩不应与墙面形成过分对比。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材料色彩的持久性, 变色是不可避免的, 室内色彩设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考虑室内大面积色彩时应考虑一定的变色幅度而不破坏室内的总体效果。

2、空间中的软装色彩搭配

软装主要是相对硬装而言的, 它指在完成地板、墙面、门窗等硬装后进行的那部分可以移动、可以触摸到、材质上也比较“软”的后期装修。

室内软装饰体现了居住者的性格。室内软装饰, 在不改变硬装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呈现出不同的气质与面貌。

如果居住的空间不大, 在家具选择上不宜选深色的家具。应当选择一些中性色彩类的家具, 用较浅的颜色推远空间。

在设计房间整体色调时, 要考虑小的饰物应与卧室的整体气氛相呼应。

总之, 软装的色彩选择不可一概而论, 椅子、柜子、书架等功能性强的家具, 可以采用无刺激的色相和彩度低的色彩, 书架、柜子等形成充分的明度对比, 可采用同色系色相, 变化其明度来取得较好的效果。若选用不同色相则可取得对比效果。

3、空间中的硬、软装与灯光之间的色彩搭配

照明与色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强弱不同的光线影响下, 颜色反应也各有不同。一般而言, 物体的表面色彩很容易受周围各种不同情况的影响, 尤其是受光源的干扰最为显著。在灯光下色彩的变化, 我们称为“演色”。

白炽灯发出的色光, 属于低彩度的橙黄色光, 所以在此光源照射下, 物体的色彩会有偏暖黄色调的变化。

日光灯下看的色彩往往使暖色系统显得暗浊, 皮肤都觉得比白天清冷。

彩色灯光的演色性比其他任何光源的演色性都强, 其色彩变化结果, 大致类似彩色玻璃重叠、混合的效果。

色温的单位用K表示。白炽灯的灯丝在2700K的温度, 色温偏暖;3400K的射灯, 色温便较白。

根据光源色温的高低, 制造出来的气氛也有冷暖之分。色温越高气氛越冷;色温越低气氛越暖。如此, 可以配合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塑造不同气氛。

色温必须与亮度有所配合,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有了基本照明时, 当色温低, 即气氛暖, 但亮度很高时, 便会使人感到闷热烦躁;色温高, 即气氛冷但亮度低, 便会使环境显得阴冷晦暗。

决定灯光的色彩之前, 需要认真地考虑居室的硬、软装是何种风格, 追求什么样的气氛, 在结合了空间的装修风格后, 会更易选择。

四、结语

居住空间的舒适性是当代人生活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人们进入室内空间后得到的最初印象, 75%是关于色彩的感受, 然后才会去感知、理解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色彩是宇宙生命的表象符号, 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一种语言符号。

由此可见, 色彩是空间中的介质, 古今中外皆借由其温驯的张力, 诠释运畅自如的空间纹理, 亦为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浓厚的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张绮曼, 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芦淼.不一样的色彩心理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3][英]艾德丽安.室内设计师专用色彩与材质搭配手册[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试论现代居住小区的人文环境设计 篇9

关键词:生态型 居住小区 规划 设计 公共绿地 环境设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所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一个具有完善多功能性的公共服务施体系的居住环境对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人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繁华的城市居住的人们被钢筋水泥的构架的建筑中有着强烈的窒息感,对于生活在绿色家园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因此,也成为现代楼盘建筑设计的重点所在,成為相互竞争的焦点所在。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居民小区的人文环境设计呢,笔者对其有以下几点认识。希望,能给设计者带来一定参考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一、再认生态小区的特点和功能

相关研究文献结果显示,未来的小区建设必定向生态型小区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提高居住小区的人文设计必须对生态小区的功能和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行。笔者认为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设计除了舒适和健康外的要求外,其重点是要体现其设计的生态效益。其设计的特点应该包括:绿地建设和生态平衡的科学处理、土地资源的科学节约、水资的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垃圾科学分类处理等。生态小区的发展目标就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形成,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墙面、窗台、阳台等种植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以扩充绿色覆盖率。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仅可以吸碳制氧,还可以净化水体和调整温湿度,从而有效的改善居住区域的气候。同时,这些设计和做法还可以对城市噪音的减少、灰尘的减少等做出一点的贡献。在对生态小区特点和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设计和规划现代居住小区了。

二、现代居住小区的规划与设计

笔者认为,在现代居住小区的规划与设计上,首先要实现住区空间的布局合理性与科学化。具体一点就是在新建的居住小区里要在住区的功能区上应该力争做到布置得当,实现其多层次性,在布局结构上要力争具有自己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上也要以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布置。在住宅群体的布置上要提高院落的功能化,力争增大交往的空间。

其次,在住区建筑与环境的组合上要凸显出文化的内涵,形成丰富的、有个性的、有特色的设计主题。笔者认为在居住区要根据其所在的地段和城市的大环境确定其设计的主题定位,而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无主题的照搬什么欧化、洋化的风格,这样做只能会使我们的设计越来越接近死亡的边缘。

第三,要努力使我们所新建设的居住小区成为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系统。实践告诉我们,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要避免盲目性的提高容积率,建设设计中只重视建房而不重视环境建设。笔者的建议是要根据小区的自身特点进行对住区空间的合理布置,要生态环境放在第一的位置给予重视,并能够按照生态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进行设计与建设。第四,在设计与建设中要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多么的重要,换句话说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是依赖于自然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居住小区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一点。第五,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交通道路分流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减少对居住的不利影响。在道路的设计上要力争做到道路的通达、安全、方便、一体、多层次等。同时,要对住区道路系统进行合理的分级,做到分级明显和架构清楚。

第四,居住小区的设计和建设要重视公共绿的有效配置。在构建一个生态环境系统中,其基本要素中“绿”和“水”最为关键。有了“绿”和“水”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设计才将是完美的,才是生态化的。这里涉及到了如何保证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面积的保障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点,必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它们分别是增加投资、 完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多管齐下, 确保绿地安全、 应用多种植物材料等。

第五,设计与建筑过程中要突显现人的中心地位。笔者认为在现代的居住小区设计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使让人屈就于建筑。其主要体现在房间的内容设计与布局上,我们要力争实现其房间布局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等。如今,设计的主流上尤其在主卧室设计上已经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用于睡眠延伸到了现在的休息、核妆、看书等。并且,这一变化已经逐渐渗透到其他房间的设计功能变化上。例如,在卫生间的功能设计上就不在是单纯的洗脸和和解决大小便的问题上了,沐浴功能和化汝功能等也进一步得到了体现和重视。在阳台的功能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能够直触室外的空气和阳光之处,还对绿化、休息、观景、乘凉、健身等多功能进行了一定的强化。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了尤其是居住功能多样性发展更是越来越强烈。人文化的居住小区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这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各房地产商们开发设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章文弋.融入城市环境的住区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2)

[2]章文弋,郑江. 对新时期住宅建设的几点思考[J]. 安徽建筑. 2005(05)

[3]王萍. 场所精神的人文关怀——以现代广场设计为例[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08)

适老化居住建筑 篇10

(1) 人口基数大, 老龄人口多, 增长快, 养老压力大, “老人问题”突出。

(2) 经济尚不发达, 收入相对偏低, 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3) 失能老人比例偏高, 失能发生率居高不下, “寿而不康”。

(4) 家庭结构趋小 (户均3.10人) , 三口之家核心家庭占主体, “空巢老人”增多。

面对老龄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 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 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 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 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依据年龄及自理能力, 老年人会由自主打理过渡到需要帮助及至依靠护理三个阶段, 产生三种基本需求: (1) 生活行为基本可以独立进行, 自己可以照料自己的自理型老年人; (2) 生活行为需依赖他人帮助的介助型老年人, 主要指半失能老年人; (3) 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介护型老年人, 主要指失智和失能老年人。

即:自理型养老-老人自理与亲属照料相结合 (图1~3) ;介助型养老-自理为主辅以社区帮助;介护型养老-依靠专业养老机构护理 (见香港彩颐居) 。

下面通过有关示 (实) 例提出自理型养老、介助型养老和介护型养老不同养老类型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1 自理性养老——老年人住宅

◆一居, 二居, 三居齐全, 适合各种年龄和各种人员组合的家庭。

◆可以为老少三代比邻合居提供可能性, 形成老有所养, 少有所依, 各得其所的局面。

◆每一个户型的厨房均可改造为受年轻人欢迎的开放式厨房或者中西厨分开的形式, 老少居也可打通, 房间布局形式多样化。

对于老年人适老化住宅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家庭户型, 设计时老人卧室应朝南, 并宜靠近卫生间;老人与子女应有各自的起居空间, 并应满足老年人起居以及全家就餐的尺度要求;从照顾老年人的角度, 子女卧室与老年人卧室宜临近布置。

图1~3的住宅套型, 老年人可与子女同住或与子女住房在同一单元、或不同单元、或同一住区, 为子女“常回家看看”创造条件, 使“一碗热汤”的距离成为现实与可能。

2 介助型养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和必要补充, 主要针对家庭日间无力照料 (例如失能、半失能老人) 和无人照料 (可能包括部分自理老人) 的老人提供膳食服务、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 并设置日间照料床位及相应娱乐、康复、健身设施。

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带电梯的多层建筑, 内有数十张床位, 其中日间休息床位30个, 其余为全托床位。现有20位老人居住, 男女比例1:1, 平均年龄80岁, 有失能老人5人, 无失智老人。也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寄托养老服务。该日间照料中心依托康复中心为社区养老提供服务信息平台, 将老年人服务需求与为老服务形成无缝对接, 实现“养老在社区, 服务在身边”, 以此为中心, 辐射整个社区和周边, 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服务对象:为健康老人、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

服务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家政便民、娱乐学习、日常陪护、临终关怀、饮食服务等数十余项服务。

老年人自由选择跳舞、打牌、阅读书报、理发、听健康讲座等活动。白天来此活动的老人可在专门的休息室午睡 (图4) 、聊天 (图5) , 也可在公共浴室洗澡。室内冬天有暖气, 夏天有空调。走廊墙面有扶手, 方便老人使用。为解决老人的午饭问题, 照料中心有厨房, 可供应百余位老年人的订餐、就餐, 并能覆盖社区及周边300户老人家庭的养老服务 (图6) 。若膳食供应由专门的送餐公司负责, 则日间照料中心不必设厨房, 只设分餐间即可。餐厅为托管和住宿的老人送餐, 或接受社区居民订餐服务, 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也可在餐厅就餐 (图7) 。有送餐车和室外停车场。康复中心委派人到照料中心进行健康评估、医疗保健、心理疏导等服务, 中兴还设有康复室、档案室。当有老人需看病就医时, 可电话120车免费接送。家园不备专车。志愿者定期来照料中心理发、按摩、义诊等, 不设专门理发室。公共洗手间有洗衣机 (图8) , 有晾晒场地和晾晒平台。

居住用房为非家庭式的。全托住房为2人间, 老年人可独住 (或与自带护理人员同住) , 也可合住。内设卫生间 (图9) 。

3 介护型养老——香港彩颐居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成为新的社会问题。“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 是香港房屋协会根据香港社会未来老年人口逐渐增加, 和老年人日益殷切的住屋、社区康乐设施, 以及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而首创的房地产发展新理念计划。

位于东九龙佐敦谷的“彩颐居”老年公寓是香港房屋协会“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的第二个项目 (图10、11) , 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居住、医疗护理和康乐设施“综合化一站式”服务。彩颐居入住的对象为60岁以上的自理型、介助型和介护型老年人。

项目由两栋塔式建筑组成, 地下4层为设备用房和停车场;地上24层为老年人居住、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用房。其中1~4层为老年人配套服务用房和护理用房, 5~26层 (不设14和24层) 为老年人居住用房。共有333个独立的居住单元, 有使用面积24m2 (独居) 和36m2 (夫妇, 一室一厅) 两种户型 (图12~16) 。

居住空间适老化设施齐全, 设有双向式浴室门、紧急呼叫系统、防滑地砖、电暖灯和扶手等。卧室内可升降的挂衣杆方便乘轮椅者使用 (图17) 。走廊设扶手, 转角为折线, 并设有座椅 (图18) 。电梯轿厢内设扶手和座椅等无障碍设施 (图19) 。采用封闭楼梯间, 安全疏散门为防火门, 上有疏散标识和自动关闭装置 (图20) 。

除提供住宅单位外, 还设有不同形式种类的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护理、保健康复、文化娱乐设施完备, 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照顾服务, 达到在这里居住的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目的。一层为餐厅、休息室、商店;二层为图书馆、活动室、提供中西医门诊、牙医和美容等服务诊所和医疗咨询室、音乐室、陶艺室;三层为长者之家, 有57床养护床位、日间护理中心和医疗诊所三部分组成;四层为健身房、室内游泳池、活动室等。

多功能厅和多功能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娱活动 (图22) 。餐厅为老年人提供美味可口和营养丰富的膳食 (图23、24) 。全天候的便利店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专用用品 (图25、26) 。老年人在图书馆可享受读书乐趣 (图27) , 设于图书馆内的电脑室可让老年人漫游资讯天地, 特别是图书馆内的“儿童天地”, 更可让老者与孙儿分享共同阅读的乐趣 (图28) 。西医和牙医诊所, 加上配药、煎药、按摩、穴位推拿等服务 (图2 9) , 以及全天候的室内游泳池及健身房 (图30~32) , 提供了老年人健康的方便设施。有适宜的开放公共空间, 为老年人散步、交流、休闲提供必要的场所, 并配套必要的室外设施及无障碍设施、道路照明、椅、桌等 (图33、34) 。

无论从设计、设施和配套服务都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 并能满足从独立居住道全护理不同阶段的要求。

香港正面对老年化问题, 30年后, 香港65岁及以上的长者人数会由94万急升至256万, 梁振英在政纲中提出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香港房屋协会的“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与“老有所居”理念不谋而合。根据房协的数字, 现时约有300多人轮候“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 估计需要等候3至4年才可上楼。

上一篇:防尘系统下一篇: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