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模式(共12篇)
现代教学模式 篇1
教师要帮助高中学生学习好语文, 要解决好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无论高考还是社会生活运用, 还是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等, 素质教育都离不开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的学习。
首先, 改变受到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 摈弃“满堂灌”、机械、单调的教学方式,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落实整体结构教学的优势功能。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结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路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可以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对阅读材料的领悟、把握程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再进行深入讲解, 细致地授课,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点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要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读者。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承认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不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要让学生各抒己见, 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 摘到桃子”, 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实施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遵循整体结构教学的思想, 遵照整体教学的原则,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施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 避免阅读教学的单一性, 保持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新鲜感, 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文言文,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是如此, 学生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 积累文言文词汇, 掌握文言文单字的用法。文言文的用字较为简约, 但是内涵丰富,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 一次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因而, 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 将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总结在一起, 经常背诵、练习, 逐渐积累沉淀, 为己所用。比如文言虚词“若”就有多种用法: (1) 动词:像, 好像。例:其若是, 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 (2) 用作代词。一是表对称。例: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鸿门宴》) 。一是表近指。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 (3) 用作连词。一是表假设。例:若据而有之, 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一是表选择。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一是表“至, 至于”。例: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
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积累, 使学生逐渐掌握文言文单字的用法, 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词汇。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熟练于心, 运用自如。
(2) 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与现代文的语法是有区别的, 如词的活用现象、句子的省略倒装现象、互文错文现象等, 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语法, 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被动句式, 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见……于”, “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还有一种是“为……所”, “为”表被动。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这样的例子很多, 学生只有把这些特殊语法现象搞清楚, 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3)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尽量做到“信、达、雅”的要求。文言文翻译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的翻译用直译, 只有直译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意思时, 才用意译的方法。在翻译的时候, 对于关键字词必须要一一对应进行翻译, 对于省略的部分, 要补充出来, 有些词可以不译, 有些专有名词可以照搬不译, 而且要根据上下文来翻译, 不要望文生义, 尽量调整语序, 符合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做到了这些, 就能把一篇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才能达到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再次,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图形的显示、动画的模拟、文字与声音结合等方法, 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 美妙的视听给师生带来全新的精神享受, 通过“全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演示的功能, 打造一个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 使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 使得师生可以在现代化环境中完成互动式的有效沟通和学习。
总之,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处理好这二者有效教学, 再融入多媒体教学, 肯定会切实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关于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谈论很久。在我看来, 要紧紧抓住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主动参与、有效运用这两点。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深刻体会到, 要具体落实好认真备课, 充分做好上课前各项工作的准备,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计算机教学
现代教学模式 篇2
罗山县教研室 竹竿初中语文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诗歌的课程目标有: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中,《标准》未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做出明确表述。根据以上要求和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朗读应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核心。在朗读中感知、欣赏、积累,因此设计了贯穿朗读的课堂环节。
一、课堂基本环节:
(一)诵读,感音韵;
(二)研读,明主旨;
(三)品读,知精妙;
(四)背读,广积累;
(五)联读,赏美文。
二、课堂环节说明
(一)诵读,感音韵: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尝试读,能读懂字音、感知节奏,然后再听读。用播放朗诵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律、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可自由读、试读、范读、听读、指导读,也可以分小组朗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研读,明主旨: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让学生通过联想或想象,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用“诗美在哪里?”“诗人想表达什么?”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学生思考、表达为主,教师适当补充。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知精妙: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精妙。让学生能尝试指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能指出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说出它的好处;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并能了解诗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这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品味,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背读,广积累:在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带着欣赏背诵诗歌或优美片段。不能为了背诵而背诵,可以闭着眼睛一边想象一边背诵,也可以听着背景音乐背诵。能够当堂背诵最好,背诵始终要站在欣赏的角度。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积累更丰富。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浅析 篇3
[关键词]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7-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教学中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传统教学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传统教学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发展,有着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各有利弊,如何将这两种教学方法完美融合到现代教学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立足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同时借鉴了外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使用粉笔、黑板、挂图、教具、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
当前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黑板和粉笔的,因为传统教学还是有其明显优势的。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能用自己的表述方法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思维,它是任何现代技术所不能代替的,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演示、练习等教学方法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交流过程中,容易组织起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争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启发诱导。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是不能被多媒体电脑所取代的。传统教学的又一个优点是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个人魅力。教师的很随意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板书,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少。
当然,传统教学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外部作用,注意定向思维的培养,即按教师的思维理解问题,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用教师的理解能力代替学生的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言堂。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方式单一,不像多媒体教学方式那样采用多种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展示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少,增加了教师教学中讲授和书写的内容,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
首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加大教学内容的密度,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更多的相关资料、方法等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从而加宽学生知识面。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好多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可以用多媒体电脑通过动画模拟或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让学生从直观上主动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比起传统的表述或板书既省时又清楚。在教学中,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那是不是多媒体教学就完美无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现代教学手段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首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力,对于理论性强、不便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的课程,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思考,妨碍了学生缜密而严谨的理论体系的形成;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削弱了教师授课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由一个教师可以即兴发挥的平台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讲台;学生有课件可以依赖,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讲解的重视程度降低。所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果使用板书就能随时进行增减,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因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其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应把学生当作积极的参与者,而不能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服从者,因此,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虽然现代教学手段使一些复杂问题直观显现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也要穿插使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介,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都是现代多媒体无法取代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每一节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灵活选择,融合教学。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将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中最好就是在两者间找到契合点,把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和传统教学的优越性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给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现代教学模式 篇4
一、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的主要表现
1. 尊重学生变成了放纵学生
学生是现代课堂的主人, 现代课堂提倡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 给学生更多成功感。这本身并没有错, 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走入了误区。学生在课堂上违纪, 教师不敢批评, 即使批评也是就轻避重。学生回答问题, 发表意见, 不管意见是对是错, 是客观还是偏激, 都一律予以尊重表扬。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在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可实际上是在放纵学生、奉承学生, 是对学生发展的极大的不尊重。
2. 多媒体使用泛滥
多媒体走进现代课堂, 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声像结合, 形象直观, 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多媒体也有其局限性:多媒体有较强的预设性, 教师很难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课堂动态生成难以保证;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同时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尤其是对于像语文这样需要透过文字去想象与感悟的学科, 其教学效果有限。可现在很多教师上课不管有无必要, 是否适合, 动不动就声、光、电齐上阵, 多媒体取代了粉笔, 多媒体使用已成泛滥之势。
3.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我学习
现代课堂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许多教师未能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 认为现代课堂以自学为主, 教师对学生的学无需做过多的干预。因此, 在许多课堂上, 学生的练取代了教师的教, 学生表演、学生合作充斥课堂,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我学习, 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 教师不作为现象日益突出。
4. 合作探究取代了独立思考
现在的课堂, 动不动就讨论, 动不动就合作探究。问题一抛出, 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 就分组讨论, 前后合作。课堂沸沸腾腾, 煞是热闹。讨论合作之后的结果也确实精彩可人。可是, 这些精彩的回答有多少是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呢?在讨论的学生中恐怕有不少是“南郭先生”, 他们或跟着囔囔几句, 或跟着凑热闹、走过场, 或干脆神游八方地等着别人的结论。表面上看似热闹的合作探究其实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消褪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个体思维逐渐变成了集体思维。
二、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探因
以上种种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虽然表现各异, 但究其原因都可归结到一点, 即错误地理解了“现代课堂”中“现代”一词。为说明这一观点, 有必要对“现代”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作出一番辨析。
“现代”, 顾名思义, 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是一个时间名词, 是相对于古代和近代而言的。“现代”这个概念往往和时间联系着, 包含着更多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例如, 我们说一个人很现代, 往往是说这个人思想或观念先进, 不同于以前;说一样事物很现代, 往往是指这个事物彰显着先进的思想或包含了先进的科技水平, 不同于先前的陈旧落后。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科技水平的先进, 它们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现代性”是一个科学术语, 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现代性是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是一种观念, 一种思想。“现代性”这一概念彰显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
在区分清楚了现代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之后, 我们再来讨论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的原因就变得简单了。之所以出现现代课堂的种种教学行为误区, 就是因为人们把“现代课堂”中的“现代”理解为一个时间概念, 认为能运用现代手段、现代方法的课堂就是现代课堂, 至于能不能落实现代课堂理念, 能不能达成现代课堂教学目标, 落实和达成到何种程度就不考虑了。这样, 教学行为误区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我们能把“现代课堂”中的“现代”理解为“现代性”的话, 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思考的恐怕不仅仅是课堂上要不要运用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方法, 更要考虑这些手段和方法能不能落实现代课堂的理念, 能不能达成现代课堂的教学目标, 能落实达成到何种程度;能不能有效达成现代课堂所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体现和升华。如果我们能用现代性的眼光去看待和实践现代课堂, 我们也就不会那么迷恋现代的教学手段, 而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了。
三、结语
现代教学设计 篇5
安璐(2014级,数学教育专业,14102937001)
【摘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以及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运用
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它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及教育模式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次深刻的大变革,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是一场基于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大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经费投入的增加,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改善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将进入每一间课室。这样,如何适应教育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 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2)变静为动 突破教学重难点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在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d相切<=>R = d相交<=>d<R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我认为 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
二、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数学学科大概是最困难的。不像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因为数学需要进行思维训练,不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研究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考虑在多媒体辅助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1)启发性原则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于一身,而这也正是数学被公认为“难”的地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认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漂亮,而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内容过去单凭教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多媒体能帮助教师“说话”,抽象和直观有机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前市面上出售的数学教学软件就缺乏启发性。所谓讲解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不谈他们的来源和用场,不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更不谈最值得领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谓练习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答案,有的甚至连必要的过程都没有,对于判断选择题或一类简单的填空题,计算机倒是有些交互功能,但反馈信息却谈不上任何启发性。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在多媒体辅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出比传统教学更富于启发性的教学。(2)针对性原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用统一的节奏,同样的策略,面对全班学生,更多地只能考虑共性,难于照顾个性。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同、思维有快有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学生一人一机利用教学软件学习,他们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能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针对性,就要设想电脑在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学生看到电脑的每一屏他可能怎么想,下一步屏幕上又该显示怎样的具有启发性的文字或图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而现实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改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认知数学的工具与环境,应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的参与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并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我认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使多媒体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学手段全面结合,以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规范、系统性的板书。第四,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最后,加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的培养。参考文献
[1]袁智强.数学教学学报,2002,11(2):95-97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3]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1):44。
[4]王鹏远、王选勃、王珏.如何用几何画板教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现代教学模式 篇6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设计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各种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设计方法更为科学、系统、完善和先进。传统设计方法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必将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推动设计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设计方法种类繁多,而且课时有限,传统的讲解授课模式,教学效果必然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单调,为此应根据《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特点,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应用为主导,适可兼并理论,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多侧面、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知识信息。
1.教学模式的探讨
1.1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比较
传统设计常用的设计方法有理论设计、经验设计和模型试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经验公式通过大量的手工或计算机计算,对所设计的产品的尺寸参数、性能等计算求解,制作模型样机,对实物样机进行试验分析、研究,有些试验是破坏性的,当通过试验发现缺陷时,又要回头修改设计制作样机,并再用样机试验,只有通过周而复始的设计——试验——设计过程,产品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现代设计设计方法很多:优化设计、虚拟设计、有限元分析,并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现代设计手段,辅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种虚拟环境中真实地模拟产品的各种特性、工作环境,快速分析各种设计方案,进行对实物样机而言难以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的试验,直到获得最优的设计。
通过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代设计的优点和传统设计的弊端,充分认识现代设计的设计过程、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利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1.2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的统一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理论复杂,牵扯的内容深,范围广,本科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多利用现有的、成熟的设计实例,介绍其在产品设计中的使用过程、分析方法,同时兼顾设计理论的要点,使学生即会利用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特点,同时明白设计方法的理论及应用,这样对于设计比较复杂的产品、较深的设计理论,枯燥的设计方法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得得心应手,游刃自由。
1.3多媒体观摩教学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图形、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手段,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在诸多媒体元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并呈现出来,同时完成一系列的人机交互式操作,并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4网络教学
建立网上教学平台,以浏览器为用户界面,将课程教学文件、教学研究、学术动态及相关信息上网,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建立教学论坛,充分利用网络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2.1开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周
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有限,很难做到现代设计理论与应用的综合试验训练,通过开设综合实验周,使学生集中一定时间,利用产品现代设计与开发过程,综合练习、理解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理念、应用和技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充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
2.2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课外大赛
采用命题与自主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完成某个小产品的设计开发、并进行有关的性能分析。通过举办现代设计课外作品大赛,一是可以普及推广现代设计的应用,还可以增加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融汇理解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3.考试模式的探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的能力,所以考试命题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笔试测验与产品设计应用大作業综合训练的方式进行。
3.1教师命题上机操作
上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适合的命题,要求学生利用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在计算机上完成产品的现代设计与分析试验研究;同时为了兼顾更好地、更多地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笔试测验一部分现代设计方法,以更广泛的掌握理解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即采用实际操作与笔试联合考核的方式进行。
3.2设计论文
这种测试方法是把设计的内容、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设计,并提交设计分析论文,这种测试方法灵活性强,题目可大可小,也可以因人的能力不同,适合布置设计题目,同时设计题目可以是实际工程上的真题真做,也可以真题假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创造性,在虚拟环境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并议论文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考等环节的模式教学行之有效,可明显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增加教学的可视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过程生动、鲜活、附有节奏感和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鄂,买买提明.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现代教学模式 篇7
一、以读为本, 琅琅书声中感悟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 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苏教版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 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 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 要读懂文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应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 读准字音 (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 整体感悟, 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 对于诗歌, 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感情色彩, 读得琅琅上口, 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 应指导学生齐读, 让学生领略诗歌的优美;欣赏其艺术特色时, 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 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 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 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巧抓诗眼, 平等对话中理解
每一篇现代诗篇, 尽心涵泳, 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 这“诗眼”或明或暗, 或显或隐,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个词, 或是一句诗, 找到它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 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 整个教学环节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 可紧抓诗眼“绿色”一词, 展开教学, 让学生自我开掘, 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 力求在学生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 以便和文本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 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 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 这是师生共同艰苦跋涉, 奋力思考而得到的新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一意义的追索中得到了升华, 同时, 它又激励着学生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 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 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三、链结生活, 个性解读中提升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诗人以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 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 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 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 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 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 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 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 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应鼓励学生积极的, 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诗歌尤其如此。
四、新旧迁移, 巧妙拓展中品味
现代诗歌精练、含蓄, 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我们爱你啊, 中国》第二小节时, 在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时, 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文章《西湖》、《黄河的主人》, 背诵其中描写西湖、黄河的精彩片断, 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 也可引进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浪淘沙》诗行, 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笔法, 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五、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中创造
现代教学模式 篇8
一、授之以渔, 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 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 又是并蒂莲、姐妹花, 它们相生相依, 装饰着人类的梦想, 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 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 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 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每一句诗中, 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 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 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 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 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 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 , 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 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 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 学习兴趣极高, 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 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 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 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 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 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 引导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 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 在《有的人》教学中, 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 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 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 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 用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一切尽在无言中”, 无需枯燥的讲解,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 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 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 内涵丰富, 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引发他们思考, 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 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 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 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 又问他们,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 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 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 举例, 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 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 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 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 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 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 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 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 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 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 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 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 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 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 再写他们不同行为, 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 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现代教学模式 篇9
《现代设计》是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它是在学生学完“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课程的前提下, 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现代设计包括的内容比较广, 像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创新设计、并行设计、模糊设计、反求设计等都属于现代设计范畴, 这些现代设计有些涉及一些更深的基础知识, 已超出专科学生的知识范围, 因此在选取时, 将学生能够接受的, 反映职业特点, 又是当前最热点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编写在《现代设计》教材中。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当今现代设计中最热点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介绍给读者, 使读者对这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绿色设计是上世纪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围绕如何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而提出的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 被认为是设计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已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和主要内容。在这一篇中, 系统地分析了绿色设计的产生, 阐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着重介绍了绿色设计方法、绿色材料及其选择、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以及绿色设计效益与应用。
虚拟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它涉及到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产品设计等学科。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使计算机模拟整个产品开发过程, 保证产品开发一次性成功, 加快产品开发的进程, 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降低费用, 使设计者、用户融为一体, 设计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这一篇中, 在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研究的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虚拟设计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虚拟设计系统, 介绍了虚拟环境设计及其典型开发系统, 以及虚拟设计技术的综合应用。
创新设计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拥有大量的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就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 在21世纪, 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政策、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 并把创新设计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强占市场份额的有效武器。在这一篇中, 主要阐述创新的概念、创新思维的形式、创新思维的特点和过程, 系统地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创新设计法则和技法, 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创新技术发明实例。最后, 分析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2 《现代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个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按照编写的教材内容进行, 而教学方法则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又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使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进行《现代设计》课堂教学中, 使用了基于PowerPoint软件的《现代设计》课件, 覆盖了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 并在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直观图片、影像资料、科研成果和上机实验, 形象生动, 极大的增加了学习兴趣, 同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加深刻。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绿色设计”内容, 以大量图片为例, 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一些国内外绿色设计发展的优秀案例与成果, 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增加了其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虚拟设计”内容, 在介绍国内外优秀虚拟软件的基础上, 以专题讲座形式重点介绍用如何使用虚拟设计的方法设计新产品,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并通过上机实验, 理论结合实际, 使学生能接触到先进的软件技术, 促进学生对虚拟和集成理念的理解, 并掌握了一些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对“创新设计”内容, 在介绍创新理论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创新的实例, 加深学生对本专业一些先进的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的了解, 并以专题讲座形式重点介绍一些新的创新方法, 学生很感兴趣, 从中掌握了一些新的创新方法。
总之, 对理论性较强、大纲要求较高的内容我们以引导性的演绎推理、分析为主, 而对于叙述性的内容因其逻辑性不强, 学生感兴趣程度不高, 辅之以一定的图片实例, 给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以回答问题、发现问题的方式自学。此外, 对于内容相对独立的内容, 通过周密布置, 把课堂交由学生组织, 让学生来设计课堂, 然后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
在以课堂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 还十分注重课后教学过程的延续。首先是完善课后学习、复习和检测机制, 根据课程内容适量布置课后作业, 批改量为100%, 并及时进行点评, 检查学习效果。其次, 就是设计一组研究型问题, 让同学独立完成,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再者, 就是开辟信息反馈通道:授课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BBS版主、chat聊天室、E-mail信箱、电话, 及时解答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接受反馈信息。此外, 还开展问卷评价调查, 分别开展以教学内容为主和以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情况调查。根据每一篇的教学内容制作调查问卷,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自测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并不断改进, 这一方法自从课程设置以来一直进行,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了创新方法, 进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在进行《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注意处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和“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3.1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
在《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之间的关系。为此, 首先向学生指明现代设计是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把产品设计当作系统工程考虑, 强调创造性开发设计, 以产品整体功能为目标, 以计算机为辅助设计手段, 重视方案设计, 追求多种方案的比较、评价、优选。因此, 与传统设计相比, 现代设计是一种动态的、科学的、计算机化的设计。接着, 向学生进一步说明, 设计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的交叉工程。它既需要方法论的指导, 也依赖于各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 更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实践。现代设计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融汇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形成的。因此, 学习和使用现代设计方法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方法和经验, 而是要让广大的学生在传统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设计方法, 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所以, 不能把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截然分开, 传统设计在一些合适的机电产品设计中还在应用。当然, 现代设计也不是万能良药, 因为各种设计方法都有其特定作用和场合。
3.2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在《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为此, 向学生强调现代设计, 既不是单纯指计算机技术, 也不是单纯指以设计的一般规律和一般途径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它应当包括一切先进的设计理论、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 是一切先进而行之有效的设计思想的集成与统一。采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 只能是以计算机为辅助设计手段。因此, 学习该课程, 最重要的是要领会各种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并掌握其设计技能。
4 《现代设计》课程内容的创新点
开设《现代设计》课程是整个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在《现代设计》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4.1突出最新科技成果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均是科学技术领域中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绿色设计”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丹麦人提出的;“虚拟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创新设计”在我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经常出现的字眼。
4.2具有适应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又满足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 在介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特别注重实用性, 并收入了供学生查阅的参考文献。
4.3具有灵活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自成一体, 先上哪个内容, 后上哪个内容,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4具有扩充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的体系和结构,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随时增加新内容、新成果。
4.5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一些理论阐述, 更有大量的应用实例,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5结语
在教学改革中, 选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加强自主创新、适应市场的竞争,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高等学校特别是技能型的职业院校,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 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现代设计》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突出了最新科技成果, 突出职业性, 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可扩充性, 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45-48.
[2]陈为.现代设计[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4-209.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10
进入21世纪,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赣南教育学院又属于振兴苏区地区中小学教师培养摇篮, 在未来几年教育投入会有飞跃式发展的情况下, 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 对实现教育信息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学校特别重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研究, 我在这十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问题, 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且深得学生认可的方法。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二) 、信息能力:
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三) 、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 、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 作为新兴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应有其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 、理论课要多进行实例演示
《信息技术》教育教材, 有70%左右是上机课, 30%左右是理论课。但30%的理论课却指导着70%的上机操作课程, 没有理论指导, 学生面对计算机会觉得“不知道要做什么, 怎么去做”。这时, 老师在上理论课时就要多做操作演示,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任务要去完成, 怎么去完成等等。精彩、新颖的演示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极大兴趣。例如, 在进行教材第二章文字处理教学时, 我先把文字文档和图文混排两种文档进行对比, 让学生感受到word图文混排的魅力, 从而产生一种“让我来试一试”的心理, 从而促进了学习。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对新鲜事物敏感, 接受能力强, 若能抓住中学生这些特点去进行引导, 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种先操作演示, 使其产生兴趣, 然后讲授课本内容, 从而使其认真听课的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 、教学目标典型化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 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典型任务中, 学生完成了典型任务, 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 老师在设计典型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 典型任务设计必须要善于引导,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做好这一步, 一节好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 我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 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 并填好各人的成绩 (当然是随便填的) 。上课时, 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 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 完成表格, 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 学生兴趣很浓。老师这样一提出, 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 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 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 通过了学生自己动手实现这个典型目标———排成绩来达到教学目标———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的要求。
(三) 、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信息技术课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而应合理调整,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材中第二章文字处理 (Word) , 我是这样调整的:首先讲授排版与打印, 先做一份关于“参加信息技术活动小组的申请书”的文件存盘共享。然后将其复制一份进行编辑排版, 配上动态的标题和优美的图片、彩色文字等各种效果存盘备用。上课时先展示编辑好的申请书, 再要求学生看清示范操作后, 调用共享文件进行排版, 达到老师展示的效果。只有在课内完成任务的同学, 课后才能申请加入活动小组。学生学习的气氛骤然高涨。然后讲授编辑方法、汉字输入、建立文档、高级编排技巧。而Word基本知识一节则融入到其它各节中讲授, 不再单独讲授。经过这样的调整, 既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也能避免讲授第一节Word基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及对第二节汉字输入的畏难情绪。
(四) 、实验课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机房上课, 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 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 由于计算机的操作对初学者存在着许多细计算机怎么怎么了, 人人都对计算机产生问题, 教师根本忙不过来, 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 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理论课示范操作后, 一边巡视辅导, 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通常都是城里的孩子且爱玩游戏的那些学生。找到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 予以表扬, 并宣布由他们作为师的助手, 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
(五)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为学生把握好学习方向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当今世界互联网日新月异, 上网正是时下的热门话题。的确, 互联网以世界资源共享和方便快捷的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推广, 中学生上网已不再是新鲜事, 网络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网络之大, 世界之事无所不有, 上网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利有弊。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黄色、网恋等已致使很多中学生痴恋上网, 荒废学业。有关专家认为网络对学生负面的影响应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关注。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 必须为中学生指明方向, 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不好的, 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 应引导学生上中青在线、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101教育网、央视国际互联网站等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帮助的网络, 从而发挥网络的优势, 避免了对学生不利的东西, 从而给学生指明方向。
我们只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素质教育来不断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工作, 一定能够引领学生驾驶信息技术这艘航船, 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十年时间里, 我的教学方法逐步改进、逐步完善, 现在我所教的《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学生虽然只用一年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 但对他们而言, 这种学习方法的创新意义在于, 他们可能会因此学会终身学习。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应有其一整套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中, 教与学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有机整体,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姜全生:多媒体应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高守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3]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初中信息技术课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77-01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众多行业都出现了迫切需求拥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职业性技术人才的现象,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交往的过程中,英语普及已经成为了一个尤为重要的工具了。这也为我国的一些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需要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学科教学的重点,以此来更好的与我国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
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样不仅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于课堂的限制,逐渐形成了虚拟式的教室,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主动式的学习代替了原来被动接受的形式,而且教师也不再单纯的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这样会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开阔性能力及实践性应用能力等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采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堂上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通过多媒体的利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中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有程序的授课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场所内,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需要借助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以学生认知的规律和传统教材课件中规定的内容为依据而进行的。根据相关部门的分析结果可知,针对学生课堂的教学效率,教育教学手段是对其产生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粉笔和黑板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堂课下来,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被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占据,严重限制了教师教授的知识量。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课堂上,需要教授的知识已在课前就做成了课件,教师不必再做大量的板书,学生也省了许多做笔记的时间。将需要讲授的知识,通过声音和文本传达给学生,不但使得授课时间得到了有效的缩减还能很好的增加课堂的生动效果,相等的时间内授课的内容及信息得到了有效的增加,学生还能有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其实践和动手操练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习的记忆得到加深。
2.对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利用。
随机性、灵活性、方式多维及信息具体化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独有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还能使教学时间得到有效的缩减,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能更好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
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的便利,课堂上,教师的工作量及板书时间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缩减 ,对于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还能够对其进行适当的丰富、拓展,从而能对教学重点、难点及新内容做到更为有效的讲解,以使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信息量都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在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件所展示的文字十分工整,并且依据具体的需要还能够对字体进行随意的选择及编排,图像及图形也能够更为清晰直观的展示出来,与板书对比,课件要更整洁,也更快速,整体效果更清晰美观,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板书编排不工整、图形展示不便等不足。
二、应用开放式英语教学和现代化互联网技术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网络技术是其核心,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运用该技术,能够营造出图文、声情并茂的现代化互联网络环境,并且能对当前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的现代化特点进行充分的展现,互联网络技术对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将黑板和纸张作为主要教学载体的教学形式及教师为主的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极为强烈地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现代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出现。
1.现代化互联网络教学的应用,促进高校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现代化互联网络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外语学习的距离。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教学网址,与教师之间通实过 E-mai l 现密切的交流,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同时,借助网络学生还可以实现与更多人的交流沟通,以使学生有关外语的知识面得到有效的丰富拓展。
2.互联网络应用于教学中,能够为高校英语营造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学习环境,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水平不均衡、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是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对几十或几百个学生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基本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无法得到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更是很难实现。在高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互联网络的出现及利用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而在教学时运用互联网络的教学系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利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浅谈现代中专数学教学模式 篇12
关键词:教学模式,基础理论,思维方法
如何提高中专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借助于日益发展与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积极引入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构建中专数学教学的新模式,对提高中专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以往的中专数学教学中,发现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中专数学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黑板的平面、静态特性难以满足中专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对一些特殊图形、一些特殊函数图像,需要予以三维图像或动态图像演示,而黑板的平面、静态特性局限了其表现力,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2)大量上课时间被用于教师板书.数学定理及一些重要过程的推导往往繁杂而大量,上课时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板书,在排除教师用于板书和讲解的时间之外,一堂课能够留给学生讨论和参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时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况.
(3)视听刺激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单一使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视听器官的刺激相对薄弱,不容易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特别是数学比较抽象,时间长了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背背公式,套套题型,而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条件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明确如何教好课.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学习信心、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个性品质起着突出的作用,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情趣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这使得数学课的理论性较强.就基础不太好的中专生来说,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消化起来比较困难.但从中专生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注重其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尽量举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确实有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情趣,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例如,在介绍数列求和的方法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们现在买了一辆小轿车,其中银行贷款额为3万元,假设银行提供了以下三种还贷方案:(1)每月固定还款3000元,还款期限是1年(12个月);(2)第一个月还款2000元,第二个月还款2200元,第三个月还款2400元,依此类推,以后每月还款额都是在前一个月的基础上加200元,还款期限也是1年(12个月);(3)第一个月还款10元,第二个月还款20元,第三个月还款40元,依此类推,以后每月还款额都是前一个月的2倍,还款期限还是1年(12个月).你愿意采用哪种方式还贷?从表面上看,第一种还贷方案总还款额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方案最少.但仔细计算后就会发现,情况刚好相反:第一种方案每月3000元,一年后总还款额为36000元;第二种方案为37200元;第三种方案为40950元.然后引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规律,让学生既感到有趣,又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
2. 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想、会想
启迪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核心,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多想而达到会想,循循善诱以导思,总结规律以教思,从而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
(1)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通过学而起作用.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根据学生意愿,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启迪思维的基础.教学时,应在讲每一个问题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说明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找到这种解法,以引起好胜心,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最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和醒目的板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愿意想(要试一试)的状态.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以讲为主的注入式教学为以练为主的启发式教学.一般情况下,通常采用学、讲、练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开始只提问题不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探讨.在此阶段,教师只起着检查、引导和解疑的作用,然后教师进行精讲.这种精讲起着明确重点、理清思路、解决疑难的作用,然后再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巩固知识及了解知识的应用.这样安排,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练习、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讲每一个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其次引导学生从各种方法中筛选出最优解法;最后由教师引导总结规律.
(4)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联想.要启迪学生思维,就要密切联系课内外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观察和联想自己专业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融入数学实验,尝试探究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对数学的教学总是沿着“定义———定理———证明———推论”这样的逻辑演绎道路行进,这固然有利于体现数学高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但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这样的疑惑:当初数学家是如何想到这个问题的?又是怎么发现这样的证明呢?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实践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体验当年数学家研究数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知道常数e是一个无理数,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记为ln N,该对数在科学计算中应用广泛那么,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舍弃在初中就已经十分熟悉的常用对数lg N,而采用一个以无理数e为底的对数呢?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对数表的编制过程.由乘方运算,易得底数a=10的常用对数表1.接着可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仔细观察表1,
你觉得该表有什么不妥之处吗?如果按线性插值法计算lg2,结果会很精确吗?显然,表1中第一行的数据,即真数N跳跃太大,在实际计算中误差很大.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底数a才能使N的间隔很小呢?由于N=ab,若a的取值越接近于1,则N的跳跃就越小,这样构造的对数表就越精确.令a=1+r,其中r是一个绝对值非常小的实数,这样,a的取值就比较接近于1.当然,r可正可负,下面我们假设r为正,r为负的情形类似.取r=0.001,则底数a=1.001,借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可产生如下对数表2.
4.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是师生间互动式的行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专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计算的准确率极低,且缺乏坚韧的意志力,稍微有一点儿困难就退缩.对此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如彩票与概率,骗子的手段与数学,战争与数学,可乐与数学,等等,学生发现身边许多东西都与数学有关,因此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适当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信心,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5. 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成果也是人,而人是具有多样性的,因此,教学方式就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中专学生更是复杂多样、参差不齐,因此教学中更要注意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中专生来自不同地方,再加上自身的不同情况,因而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基础、水平和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新生入学时,可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测验,同时综合中考数学成绩及其他途径如间接询问、面谈等获得的信息,将学生划分为A, B, C三层.A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积极性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B层学生基础知识一般,学习自觉性不强;C层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态度不明确.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上分层是不对学生公布的,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在课程教学中,对于A层学生,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引导其超越自我;对于B层学生,重在鼓励,督促其学习;对于C层学生,以表扬为主,帮助其克服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课后及时进行课程及心理辅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课后作业也可分层布置,分为基本题、一般题、提高题,供三类学生选做.
6. 采用新的考核方式,进行综合测评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数学课的考试不能局限于计算﹑证明.对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通过笔试检验其掌握程度是可取的;但另一方面还应该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仅靠笔试所不能达到的.因此,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应减少期末考试所占的权重,可以试行n+1模式进行成绩综合测评,其中n表示平时的测评成绩,包括作业、考勤、数学实验报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等,1表示期末考试成绩.这样才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7. 改变教学方法
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渐渐失去新鲜感和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数学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可以借助已有的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 Ma2 ple和Matlab等)和现代科技(如计算机、图形计算器HP38G等)作出动态演示,其动画演示效果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内容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生源情况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我们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爱珠.普通中专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海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论文集, 1999.
[2]王向丽.从数学教学谈艺术中专生的素质培养.科学导报, 2005-6-27.
[3]张少雄.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第一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