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论文

2024-10-31

现代教学论论文(共12篇)

现代教学论论文 篇1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 迎接21世纪挑战,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摘要:“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熟悉, 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非凡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不仅和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 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 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 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 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 从预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探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征,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和培养着如下阐述。

1 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布置,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和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 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 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 访问体育明星, 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 对陶冶学生性情, 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2 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强调培养学生把握独立地分析新问题的能力, 独立地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 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 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假如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 经过确定的过程, 得出确定的结论, 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把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新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新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练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 既互相对立, 又互相联系, 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 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 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 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 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和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 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 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 又是统一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相对地说, 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 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 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 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功能。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功能, 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功能发挥正确和否的根本标准, 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和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 “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 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 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 (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 。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 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 唯师训是依”, 不加选择, 不辨是非的盲从, 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 动辄指责、喝斥, 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 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 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 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喜好, 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 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 让学生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人, 不迷信老师。我想, 假如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和, 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 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 那么, 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

[3]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 2000, (5) .

[4]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北京教育, 2000, (8) .

[5]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J].山东教育科研, 2000, (6) .

现代教学论论文 篇2

一、教师素质水平不统一

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教师专业水平的影响,教师正确的、严谨的教学态度能够对学生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据考察有些音乐教师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岗位,有的教师不能够说课,并且缺乏驾驭教材的能力更有甚者音乐教师不会钢琴伴奏,还有部分教师不能熟练的使用现代的教育技术。

二、声乐改革的主要内容

由于声乐教学的现状很不利于声乐的发展,因此必须的声乐教学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1、加强专业理论的教学课程学习每项专业,理论课程是所有学习内容的基础。只有在理论上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再结合自己学到的理论,最终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2、增加学生的实践项目在课堂上学到了理论知识必须要有实践的经验,要把艺术实践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放到声乐的教学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发现技能的不足之处,改进再实践,以便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个人素质。

3、改变教师在学教学当中的老观念教学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致使学生失去了自主的创新意识,很难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从根上纠正教师的观念,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方式改为互动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必然音乐作为娱乐大众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旧的音乐模式已经跟不上人们对音乐的追求速度。音乐专业教育是培养音乐新人的桥梁,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领域。国家教育行政主管办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新课标力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了达到并实现《标准》的各项教育改革要求,音乐教育机构就必须对声乐教学体系及其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变动,这也是新课标发展的必然。

2、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人的道德观念、培养人的素质内涵。音乐艺术教育在丰富人的情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学习音乐要通过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对名人名曲的鉴赏、和利用各种乐器的演奏来掌握专业知识。这种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他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品味,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浮躁的心灵。其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看”、“听”“、触”来实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演奏,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教师的动作、表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习模仿教师的行为,这样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对教师演奏的注意力。众所周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个人素质,这样多形式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教育还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身创造力,进而提高了个人的音乐素质,通过好的音乐的熏陶,陶冶了个人的情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来演奏教学,学生先是通过看和听来学习,但是最终同样需要自己的亲身接触来学习、巩固。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接触才能把通过听和看学习的内容融入其中,融会贯通,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再次,积极向上的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且每个人塑造自己独特“三观”的方式又是不同的。积极上向上的音乐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如:爱国教育、审美教育、生活教育等等。比如一些爱国主义歌曲,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向往的歌曲,再有一些鼓励奉献的歌曲。这些都会使学生在无形当中接受,进而塑造出自己独特而又对国家、家庭和自己有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音乐教育即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终身受益。

简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碰撞 篇3

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区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也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一些学校把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的一大亮点,把安装多媒体成为学校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才是最恰当的?

应该肯定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它的使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如,在政治课堂中运用一些时事漫画把一些枯燥的观点讲述得具体、生动。在历史课堂中应用,可以找一些历史资料、图片或影像,使历史课堂更生动形象,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讲述几何图形的变换,更为直观。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诗词的讲述,可以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情景。

在看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如何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它最大的功效。笔者在听历史课《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时,教师完全采用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汉武帝时,放一段汉武大帝的影片引出汉武帝,在讲王昭君时放映王昭君的影片。一堂课下来,完全采用影像和幻灯片的形式,这样的教学内容确实丰富多彩,但也把学生晃得眼花缭乱,且不说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眼睛一直盯着屏幕,对眼睛的危害可想而知。如果每堂课都这样高效率的使用多媒体,那么,学生近视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此外,我们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在现代教学中是否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呢?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完全抛弃。千百年来,我国教育多采用讲授的方法,从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开始以亲身讲学传授知识,到21世纪初教育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育模式。古老的教学模式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古人云,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他是最简单易行的,试问有多少学校的教师只有对外做公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平时课堂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是否有必要完全使用多媒体呢?笔者认为,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两者要相辅相成。那这里就需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在一堂课中为了使难点、重点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辅助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他就像一本字典,需要解答时应用它,而不能完全依靠他。它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而非唯一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促进教学,否则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其次,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而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学会变换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有些教师上课时一味地讲,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算结束,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师应该学会转变角色,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一些问题,并自己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体味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只要每位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定能创设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最后,在现代教学理念中还特别注意强调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新知,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总之,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碰撞中,要互相取长补短,不能盲目地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而完全抛弃旧的教育理念,要在实际中因地制宜。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李欣,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论现代技工学校实习教学 篇4

1 现代技校实习教学与传统做法的区别

1.1 教学主体侧重学生

在传统实习教学中, 实习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 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 其实习课题的选择、实习步骤的制定和工具设备的组织准备等概由实习教师进行。进行实习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现代实习教学则把学生推到实践的主体位置。由学生亲自选定实习课题, 选择工具设备, 制定实习步骤, 处理和分析实习结果、数据。教师只在提供资料、解答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

1.2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传统实习教学的滞后性导致实习教学内容也出现滞后现象。现代技工学校实习教学内容综合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成果, 不但与现代企业的科学技术同步, 还体现了适当的超前性。实习教学内容综合性亦较强。它既综合单工种的知识和技术, 又融进相关工种内容, 突出了适用性、实践性。

1.3 教学推陈出新

传统技校实习教学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实习之前, 实习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 操作示范。实践中, 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的机会较少。现代技工学校实习教学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在这种实习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选实习内容, 自己选择和组合工具设备, 自己确定实习方法和步骤。作为实习教学主体的学生, 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创新能力。

1.4 教学目的体现远见卓识

技工学校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具有应用现代专业技能和其他相关高新技术的能力, 而且要具有进行技术与设备更新改造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现代技校实习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他们将来投身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现代技校实习教学的原则

2.1 质量第一原则

现代技校实习教学根本目的的实现要依靠实习教学质量的大力提高。因此, 技校实行实习教学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这就要把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措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过程, 使实习教学虽灵活自主, 但不会出现放任自流现象。同时, 要制定实习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建立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严格执行实习教学的有关规章制度。

2.2 资源优化原则

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实习教学资源有限,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实习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行实习教学时, 必须坚持实习教学资源优化原则, 将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利用, 并努力使它们各显所长。

2.3 灵活管理原则

现代技校实习教学坚持时空开放原则。其实习教学虽作出具体的实习日程安排, 但并不僵化, 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既可在实习课内完成实习任务, 也可在实习课外利用实习场地开放时间完成实习任务, 还可在学校安排的实习自习课内完成实习任务。为此, 技校的实习场所必须灵活管理, 让这些实习场所在课余时间, 尤其是双休日对学生开放。学生可遵照实习场所的管理规定, 在这里自由地进行实习和研究。

3 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必须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

3.1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现代技校教育实习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位置, 而实习教师则处于为实习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习教学的中心, 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习教学主体的学生, 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习教师, 必须在其搞好实习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 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 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除此之外, 实习教师还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实习的整体情况, 并对学生实习过程质量和实习结果质量作出及时、客观和公正的考核评价。

3.2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现代技校教育实习教学中, 知识技能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技校实习教学必须把继承已有知识技能作为创新的前提。必须安排必要的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使学生具有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必须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创新, 才能把继承的知识技能进行升华, 学生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高科技时代站住脚, 才能谈得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总之, 现代技校实习教学应将知识技能的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作用。

3.3 灵活与约束的关系

在现代技校教育实习教学中, 灵活管理是主旋律。但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进行约束, 即制定和实习有关的制度, 规范实习教学行为, 加强实习教学管理, 使实习教学既生动活泼, 又井然有序。实习教学不但不废除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 而且重视让学生亲自阅读仪器设备使用的有关资料, 使学生安全、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对实习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管理, 但对教学质量却采用约束机制, 即建立实习质量考核标准及质量监控体系,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4 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的策略

4.1 施加合力的策略

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 必须对现代实习教学施加外力。除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等校外因素外, 主要由学校内部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合力而产生。这种合力来自很多方面。其中领导重视是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的关键。只有领导重视, 推行实习教学才能得到人、财、物的保证。高技能的实习教师是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对现代技校实习教学的认同和支持最为关键。学生是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的主体, 没有主体的支持和配合, 这种实习教学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只要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同心同德, 现代技校实习教学才能顺利推行, 才能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

4.2 分步推进的策略

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宜采用分步推进的策略。所谓分步推进, 即在推行现代技校实习教学时, 先由点到线, 再由线到面。所谓点, 就是技校把一个专业工种实习场地作为实习教学的试点。所谓线, 就是技校内各专业工种的实习教学场地的集合。所谓面, 就是由上述线扩展延伸而形成的行业内全面实行实习教学的教学局面。在应用分步推进策略时, 首先抓好试点工作, 在点上取得经验, 再把点上的经验推广所建的线上。接着在线上取得进一步的经验, 再把线上的经验应用到面上。在面上还要不断地探索实习教学的经验和规律, 不断改进, 使现代技工学校实习教学真正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总之, 现代技工学校实习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 需要各方面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要我们步调一致, 把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就能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 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现代教学论论文 篇5

历史课教学

学校:息县夏庄中学 电话:

浅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历史课教学

息县夏庄中学黄英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现在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转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我们不可能要求全国都一步到位,可以分步实施。条件好的地区要加快发展,要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要鼓励中青年教师自己

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实现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条件差一些的地区,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可以逐步到位,先以挂图、投影为主进行教学,再逐步创造条件,最后过渡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总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系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

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初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很重要,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

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在新一轮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新型的历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呢?

(一)教师本身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影响和制约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各种客观因素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责任,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其次,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改革历史教学,观念必须先行。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并用以指导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注历史。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要你转变,而是你自己必须转变,因为过去采用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

序,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求其有原创性的发明发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初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其具备终生发展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那么,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愉快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双方互相配合。具体的做法是:①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②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③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白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再次,要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推荐了组织课堂讨论、辩沦会、讨沦会,举办演讲会、展览会,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课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会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加强交流。面对这些课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查阅、搜集、整理、分析、运用材料。以往人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是做批注、制卡片、写读书笔记,在校学生还十分重视做练习、解习题。

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今后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仅此是不够的,应提倡使用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的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历史,利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很多。年青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一旦中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历史学习,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传统方法。这些都会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现代教学论;基本特征;教学措施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实验,物理教学的目标也将成为空谈。可见,要想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必须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从现代教学论出发,浅谈一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强调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传统的教学论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1.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更加关注的是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运用,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关注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这也表明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之一就是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更关注的是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完成认识过程。

2.师生关系

与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相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中是启发、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独裁者”,在教学中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做好学生发展道路上的引路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3.关注实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学论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的实践作用。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尤其是像物理这样的学科,更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检验真理。

4.联系生活

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现代教学论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着一些问题,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实验综合能力较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现代教学论观念,笔者浅谈以下几点措施,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常常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等等,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给的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意义,力求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能力。

(1)情境化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寓学于景,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实验探索中。主要环节:

创设情境: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確定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明确问题,并去探索。

互动、创新:由自主学习到互动学习,最终实现创新学习。

(2)问题化教学

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一般由以下环节:

呈现问题:提出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再引入几个有兴趣的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解决问题:在实验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加强交流,与学生共同探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成。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高中学生已经对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常见的物理器材的作用和性能也日渐熟悉,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去总结一些物理规律。因此,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实验,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3.密切联系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企业等进行一些调查,并针对此写出报告,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要结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改进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付云霞.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比较研究[J].南方论刊, 2011(2).

试论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篇7

基于这样的考查趋势, 我觉得高一语文现代文教学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真情感悟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老师, 亲近语文, 亲近文字。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思想与艺术的精品, 它们身上承载着人类最为真实朴素的情感, 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带着感情与学生沟通, 让学生带着情感与作品沟通, 只有这样, 才能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要以情感沟通贯穿教学的始终。然而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这些往往是模糊的, 朦胧的, 还需要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我们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精心设计提问, 二是鼓励学生提问。适当的提问, 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增长学生智力, 活跃课堂气氛。老师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提问, 其实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也都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2、鉴赏品味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高一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我们更多的是在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传授一些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做不好现代文阅读题, 失分较多, 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 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 指导不到位。因此我们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特点、结构特点等等, 当然相关的知识不是在一节课上全部都教给学生, 而是慢慢地渗透, 经常地巩固复习, 做到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收获。当然这与高三复习课不一样, 高三复习课重在归纳与应用, 而高一的课堂教学重在识别与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就可以穿插讲一讲小说的情节特点, 了解什么是伏笔, 怎样做到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次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比如说怎样整体阅读文章;怎样抓开头重结尾, 寻找关键语句, 从而领会文章主旨;怎样联系上下文思考某一语段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等等, 这些方法应该慢慢地教给学生, 并且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

3、探究意识与规范意识相结合

在课堂上, 我们要重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面对一个问题, 要能够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思考。从本质上说,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 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 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只要符合问题要求, 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就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尽管探究性问题注重开放性, 但探究性问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 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如果缺乏评价, 就会造成学生的认知目光迷失, 优劣境界混乱, 这样不利于准确理解文意,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所谓“规范”, 就是答案要符合题目要求, 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 答题要有针对性, 表达要有呼应性。题目有几问, 你就要有几答, 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 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条分缕析的习惯。

论现代诗的语言与教学 篇8

笔者认为,学习诗歌应从语言入手,而教学现代诗,更要有现代诗的语言意识,并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

懂得理解现代诗诗歌语言,需要读者将公众语言观转变为诗歌语言观,具有诗歌话语结构的意识。公众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具有词典意义。但由于诗歌语言是一种创新,则不能完全按大家都懂的词典意义来理解它。有了这个意识,就能自觉地联想、想象、领悟、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或暗示的意蕴。如笔者的诗句:“上帝的乳汁/从天而降/给我一个生长的方向”、“母亲/一部民间歌谣总集/沿着故乡的音阶/拾级而上”、“民歌体的身段拂花弄影/从男人的胡茬走进走出/放牧山风和羊群”、“云梯耸起我们的高度/月亮摄下我们站成的风景”、“我们相看泪眼/洒下几滴雁声”,等等,若只按公众语言及其词典意义便难以理解。

懂得现代诗语言是一种非常规语言或反常规语言,用常规的语法和语义是难于解释它的。其中朦胧诗、先锋诗、探索诗等,经常打破常规的语法要求,令人觉得这些词语不搭配,或者矛盾而不合常理,词语跟平时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而显得陌生。如:“鞭炮震动你长满青苔的耳朵”,若用常理去解释,就会理解为“耳朵里长青苔”这种谁也没有看见过的情况了。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学生不拘于常规语法和常规语义去理解诗歌语言。

认识到一首诗的语言,并不全是反常规的诗歌语言(诗语),而是常规语言(常语)占多数,非常规的诗歌语言占少数,常语和诗语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如:“心中渴见一个人/口上却说不要相见/只把相思化作笔底波澜/浪击远方的堤岸”。这一节诗中第三句诗的“相思”二字以上为常语,以下为诗语。常语多是叙述语言,是为诗语作铺垫的。常语是诗的枝干,诗语是花。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一首诗中的常语和诗语各是什么,并提取诗语加以联想、想象、玩味,结合常语挖掘内涵,想象其意境,从而让学生充分捕捉和理解诗意,并感受诗的美感。

要懂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不能按常规表述或描写中的语言结构去理解。如:“有根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叶/有叶却没有花/这是一种特殊植物/它的名字叫游子”(云鹤《海外游子》),诗人把海外游子比作水中无依无靠和很不健全的可怜之植物,或者有根无茎,或者有茎没叶,或者有叶没花。这种语言结构只有作为诗,才可能存在和被人接受,否则就是荒唐的。

要懂得诗人不是用一般书面的语言来与读者对话及交流感情,而是通过诗语(艺术语言)来与读者对话和交流感情的。诗语是诗人在诗中设计的一座桥,这桥越别致越好,且不是很直的,而是适应于诗人和读者在桥上看风景和谈情话,使读者流连忘返,桥缥缈隐蔽,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且又能够走通而非断桥。教学时要让学生到这桥上看一看“风景”,理解其中景与情的联系,领悟它的情趣、理趣、意趣、诗趣。

要懂得诗语与日常用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即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就算完满了,而诗语除此之外,还具有形象感与鲜明感或诗感。诗人把普通用语重新加以组合,使语言具有立体感,加深读者的印象。一般地,诗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如“家具惊醒/影子逃散/散成骇人的鬼魅”,使“害怕”化成了形象,有了立体与动态的感觉。又如写离开故乡十年,母亲的思念,一声咳嗽,“摇落那一滴在眼眶/挂了十年的/倔强的眼泪”。眼泪挂十年,是动态的描写,说明母亲没有一天不思念儿子,但从客观生活现象上看这是荒谬的,不可能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一首诗中用了哪些普通用语,又是怎样把普通用语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的,它有怎样的立体感,并充分想象它的立体感,从而在自己心中产生诗感,享受诗美,受到诗美的熏陶。

懂得有诗感的才是诗,教学时一定要抓有诗感的句子来理解。朦胧诗、先锋诗如此,生活流诗也如此。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太阳好像是平原上的庄稼人种的”,结尾一句属于诗感语言,能引起读者对庄稼人的各种联想,或表示同情,或希望他们改变这种境况,这些是诗感语言所包含的意思。而用日常用语写诗的“生活流”诗人(如教材所涉及的诗人韩东),他们的语言是很普通很自然的,也可称之为白描的语言,他们以描绘人的感情为主,《山民》即如此。

要能把握现代诗语言精练、形象、意义丰富、时空跨度大等特点。精练:现代诗包括整个现代诗歌,作者在定稿时一般尽量删去多余的字和句,少用形容词,少用排比句。在诗歌教学中要向学生点明诗的精练特征;形象:形象的语言是立体的,抽象的语言是平面的。如把“五月里我们要拿起锄头下地了”改为:“喧闹的五月/锄头开始敲打土地”,其中“敲打土地”就比“下地了”更具形象性,因读者由“敲打”可联想到一个人举锄又落下的情景及敲和打的声音。在教学中要多进行诸如此类的用词用句分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欣赏诗歌语言;意义丰富:指语言不流于表层,不干瘪,而富有思想的内涵。如“墓碑和纪念碑/有时共同着一块石头”,教学时要对这类语言进行深层的多角度的挖掘,不必流于字面分析;时空跨度大:现代诗的句与句之间,常出现极大的断裂和跨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断裂空白处加以补充,对跨度加以想象,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

论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 篇9

一、重构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理念

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管理的传统观念,实现教学管理理念的重构,教学管理理念的塑造是关系到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是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思想指导。

(一)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大学管理理念

伯顿把大学组织比喻成拥有各知识群体的控股公司,以此来说明大学作为松散结合系统的组织特征。这说明大学具有一般复杂组织的科层制,但同时它的松散性也使其具有“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特性,根据大学组织的这一特征,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应体现出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强化权威、指令、硬性指标,也需要使用规定性、惩戒的手段进行管理,体现制度权威。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强化感情投入、精神的感召、注重使用指导、民主、共同参与、协调、激励、创新等管理手段体现人性化关怀,通过组织文化建设使教职员工具有归属感。

(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大学管理理念

竞争与合作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以知识创新为己任的高校里,随着知识的分化与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的教学与生产、创新,不仅需要竞争,同时更需要合作。随着学科的综合化和不断发展的交叉渗透趋势,合作在现代大学里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不同系统间的竞争需要用合作来提高实力,同样,不断激励相互间的协调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对于教学工作的管理,一方面要靠竞争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还要强化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有了合作,才会有竞争,才会取长补短,才会提高竞争能力。通过竞争与合作,有利于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提高。

(三)树立民主管理的大学理念

民主不仅是一种精神诉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科技化、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由原来的等级制走向资源契约化共享的伙伴关系,组织关系扁平化逐渐代替原有的严格科层等级,沟通与协商成为必要,民主化管理越来越显得重要。在大学,教学管理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被教育机构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构成大学教学管理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性因素。在大学环境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平等地位,因而,进行民主化管理已是人们的共识。原来上令下行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共同采纳与相互协商、上下协调所代替。现代大学教学管理中民主化的理念,一方面使用民主化的管理手段,促进教学人员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自觉管理意识,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树立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权力在教学管理中必须得到保护与尊重。

二、确立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取向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具有创新意识。大学的使命在育人,而非制器[2],杨叔子先生一语道出了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改革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假设认为管理就是限制人、约束人,制度就是将管理落到实处的规定,因而管理制度就是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定。正如欧文·白壁德所言,“在教育方面……建立纯粹的限制是很容易的……建立纯粹的自由也非常容易。但要在教育中协调自由以及限制,那就需要‘有远见卓识、强有力的和融合各方因素的头脑’”。[3]这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当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神所在,也是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应当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保持制度应有的弹性,为学生学业和个性发展提供各种可选择的空间。大学应当是一个富有同情、爱心和宽容精神的教育场所,这不仅应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而且还应当反映在教育教学制度上。富于宽容精神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反映人文关怀的要求,能够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本取向

人本取向是人本主义产物。早期古希腊人本主义主要是主张通过博雅教育,为人的精神生活做好准备,使人成为一个自由人。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及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本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人的主体性不断张显,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满足个人能力增长的需求,也使个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现代人本主义取向的哲学思考逐渐形成,其基本观点认为人性内在是美好的,并且永恒不变,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的理性,惟有在人的理性指导下才不至于迷失发展的方向,找回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理想的人的世界。这一哲学思考形成普遍的世界观,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教学管理产生促进作用。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上,有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认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取向反映在大学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应是以学生为本,并对这一理念作了进一步诠释,认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真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4

三、重视院校研究,提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大学资源和院校发展的主导哲学等要素对大学进行分类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例如,有人把我国普通高校分为博士/研究型大学、硕士型大学、学士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四类。[5]显然,第一类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其他类的大学中就很难执行,因此,要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除了提高理论认识,借鉴国内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经验以外,院校研究以其扎根理论,产生本土知识和经验而倍受青睐。院校研究是在一定理论关照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式,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程式,对单个高等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6]它常常也被称为高等院校“对自身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院校研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研究范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院校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本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二是通过实证研究,将现代管理理论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用于本校实际工作,指导本校发展和改革实践。

通过院校研究,提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院校研究可以发挥信息中枢作用。通过院校研究,收集、归纳、比较和分析本校运行实况和环境变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随时以备决策部门需要。其次,院校研究可以发挥智囊作用。通过院校研究,帮助学校行政部门对有关本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准确的预测,并对某一项决策的目标和价值进行论证。另外,通过对政策环境分析,能够把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第三,院校研究可以发挥科际整合作用。院校研究机构大多汇集了高等教育研究、规划、管理、财务、计算机网络等不同学科和不同工作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促进了不同视界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有利于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学管理的资源和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第四,院校研究可以发挥将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管理实践的桥梁、中介作用。院校研究通过对大学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使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进一步情景化、具体化,转化为符合实际的操作模式。通过操作模式这一中介环节和转化平台,使理论更加接近于复杂、具体的实际情况,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与飞跃。[7]

由此可以看出,院校研究可以改变传统经验性教学管理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有利于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了使院校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能充分认识到院校研究的作用及其所提供的参谋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价值。第二,能识别、选择和合理利用院校研究提供的参谋信息,对参谋信息的需求应在院校研究的能力所及范围。第三,与院校研究者的沟通必须与高校的使命和问题解决紧密相联,并乐意为院校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背景信息。第四,赋予院校研究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相应的职权和财力、设备保障,为院校研究者创造提高、培训的机会与条件。第五,提供被采纳决策支持信息有用性或价值的反馈,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与院校研究机构的关系,维护院校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8]通过对本校实际情况的反思性研究所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Frank Newman et al.The Future of Higher Edueation:Rhetoric,Reality,and the Risks of the Market[M].S San Frantisco:Jossey- Bass.2004:136.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3].欧文·白壁德,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9.

[4].邵晓枫.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5].杜瑛.我国普通高校分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61.

[6].程星,周川.院校研究与美国高校管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5.

[7].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现代教学论论文 篇10

课程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 信息技术课程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与观念做支撑, 才能深刻体现课程的时代性、现代性等特点。基于“问题解决”的认知主义、强调主动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主义、突出学生中心地位主动学习的人本主义、注重过程和积极反馈的行为主义等学习理论, 都为信息技术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教学形式多样化和教学活动丰富性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问题学习, 明确课程教学认知内容

基于问题的学习源自认知学习理论, 因为关注问题的解决, 所以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要紧密结合, 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显得尤为适用和契合。从这门课程的开设上讲就是在普及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对于中小学生思维理解浅层上,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电脑。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电脑, 可以说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从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看, 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 即要建构新的认知图示[1], 其研究对象重点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心理过程。所以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环境, 让其实现对信息技术狭隘等同电脑游戏的认知结构发生改组和迁移, 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中, 独立实现其对信息技术正确认识的过程。

同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该适应学情, 切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因此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认知策略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应该将学习者的特征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 笔者在讲解Word结构图表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进行摸底调查, 保证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文本框”和“自选图形”这两个基础的概念。只有在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知识后, 学生才能够顺利地通过学习建构结构图表的知识。

二、尊重主观意愿, 借助课堂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突出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以学习者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 必须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观意愿。信息技术课程适应时代的发展, 展示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对学生而言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如何正面加以引导, 有选择地进行授课, 激励学生在自我批判中进行学习和接受知识, 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重大改革。正如建构主义主张在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 开展自主性的学习, 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 并通过自我探索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教师应富有热情, 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最有利、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特别是在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时, 能够起到最大程度的限制和控制作用。例如, 在讲解“Photoshop”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经过修改过的图片和原图的对比游戏“找茬”来创设学习情境, 使学生通过游戏来体验Photoshop的功能,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又如, 在讲解“Flash路径运动”这节课时, 利用蝴蝶图片翩翩飞舞的动画来引入内容, 创设本节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的运动来自我发现其中的奥妙,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自我建构起了主导作用。

三、强调学生中心, 实现教学运用有机统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促成人性的形成, 自我实现是其根本目的,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受到尊重, 促成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是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派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 以人本主义为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形成, 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要让学生由兴趣转变为自觉, 要从个体的主动要求入手, 不仅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要通过具体课堂内容的学习和传授, 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提倡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强调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统一。另一方面,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生的定位是一个整体的人, 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 更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双向发展。实际上,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学生参与的任何教育实践活动, 都不是单独的知识接受模式, 而是身心和谐统一发展的结果。因此, 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把学生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 需要实现对学生身心整体发展的教学目的设计。正如马斯洛声明的:“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2]

因此, 如果不能实现对学生身心合一整体性的角色定位, 这样的教育将是丢掉一半的教育, 所以,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把注重培养人的意识、情感等方面作为最终目标。正如从教学目的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培养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人。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需要传授知识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解网路安全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用大量的新闻事例作为教学引导,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如何正面使用网络和面对网络信息, 让学生自主地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与意识。

四、形成完整闭环, 达到有效教学效果

相对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而言, 诞生于20世纪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为我们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提供了更好的借鉴。以“刺激”和“反应”作为最基本单位连接构成一切学习行为, 充分肯定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外部条件的作用, 以此运用到具体实践教学中, 形成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新定位和结构, 正如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论, 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小步子”“积极反应”以及“及时反馈”等步骤和环节, 从而构成课堂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闭环。

具体而言,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共同组成整个教学内容, 通过“点—线—面”的逐步递升, 逐步加大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容量, 通过正面要求学生对教学传递的信息进行反应, 并依此观察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反馈的行为, 从而进一步界定教学预期效果是否达到。在学生以反馈形式作出积极反应的同时, 教师还须对其反应行为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 并依此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强化正确结果。

以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为例, 需要将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模块, 但各模块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习中, 充分运用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设计好课堂操作练习。例如, 在讲解网页制作这部分内容时, 每节课之前先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并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 让学生一步步去完成, 这样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现代教学论正在由经验科学转向理论学科开拓,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指导。认识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自特点, 这对于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丰富和促进教学理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兴趣;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49-01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外的运用已成为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

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学生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体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二、利用计算机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 “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 “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因特网,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网上交流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某种感受,怎样与老师交流?怎样与同学交流呢?在英特网环境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完《才能来自勤奋》一课后,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离开母校前我将留下些什么?让有条件的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与老师交流感情。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不少学生给我发E-mail,我针对不同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性或指导性的评语,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学生特别喜欢老师这种“热线服务”,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四、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计算机还能展示清晰的脉络(如写《雨中情》:遇雨—送伞—雨中行—雨中情),有利于学生认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及网络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充满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靖希.尤小莲.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J].小学语文参考.2003年第3期.

[2] 彭琴仙.“学习档案”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小学语文参考.2003年第3期.

[3] 李乾明.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地特征及其功能.课程教材教学[J].2003年第2期.

[4] 毛景焕.课堂教学评价新观点,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3年第3期.

现代教学论论文 篇12

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教材的情况

作为基础必须课,现代汉语 ( 以下简称“现汉”) 与古代汉语 ( 以下简称“古汉”) 是本科生入学后率先接触的, 各大高校几乎都有开设。

黄伯荣、廖序东编写的《现代汉语》流行度最高,惯常被视为权威,其优点在于覆盖现代汉语所能触及之幅员。也正因此,其陈旧、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虽然已增订至第五版,然犹未可称之尽善。其举例非常枯燥、陈腐,完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很难想象这样的例句可以唤起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语言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还有待商榷。此外,书中表格铺天盖地,可读性差。从理论上说,表格的编写是为了方便读者更直观地去理解问题; 然而在实践与操作层面,以表格取代文字的逻辑表述却算不得明智,会从表层外观与内在层面上割裂篇章衔接, 令观者倍感兴味索然。

其他各版《现代汉语》锐意改进, 呈现出新的特点。杨文全教材在每章的“知识概述”部分保留了现行现汉教材的主体元素和知识精华;“原典阅读”部分则通过摘选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的相关权威论述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学科体系构建。齐沪扬教材主要针对对外汉语 教学,理论与实用并重: 一方面系统介绍相关语言学知识,一方面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邵敬敏教材增加了计算机对汉字进行处理等方面的信息,将《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简表》《普通话声韵配合总 表》等表格移至附录,使文本清晰明确。沈阳、郭锐教材在总论一章增加了汉语语言史的内容,自古而今,充分展示出“古今言殊”的历程; 又于卷末增加“方言”一章,对这个普通话推行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予以专论。黄伯荣、李炜教材着力解决国内多数高校现代汉语课程容量与课时量不相匹配这 一突出问题,将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 现代汉语最基础、最核心内容,便于师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掌握知识; 课程延伸内容,供课时充裕的情况下选讲。张斌教材保持传统结构,主要在各章内容上进行创新,如总论部分先从纯粹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再转至对现汉规范化与现代化的描述。兰宾汉、邢向东教材在各单元增设了参考文献与新颖的习题,旨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论文撰写能力; 部分单元则对学科研究概况作了简要的介绍,突出了实用性、知识性、系统性和学术性。这部教材表格甚少, 能用简明精准的语言对复杂的语言问题进行描述。王理嘉教材一改“总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这样的 基本结构,将其简化为“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四个专题,重在对实例深入分析,以此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分析方法。同时,着重对某些尚未涉及的重要问题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以求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谷晓恒教材专辟“互联网语汇”一章,对互联网语汇、语用、组合理据、规范化等新问题进行集中探讨; 对原先的“修辞”章节进行改善,增加了言语交际方面的内容, 突出了“口头修辞”的重要性。

古汉教材始终是围绕篇目展开的, 其改动也多集中在文章的选择方面。胡安顺、郭芹纳教材提高了先秦两汉的比例,文选注释新设了古注加今注、纯古注两种类型。王彦坤教材则增加了“中古近代 白话文选 ( 今注) ”。俞理明、雷汉卿教材索性以原典阅读为理念,全部采用古注,即双行夹注,不予标点, 尽量体现古籍排版的原貌。对于文中所涉及的四部经典作品都附上简要题解。当然,也有为了提升观者学习效率效仿现汉体系的教材,如张双棣教材,书中将各种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和一般理论知识从传统的篇章中抽取出来,逐层演示。不过编者在前言中反复强调“要把对一般知识的学习和阅读古书的实践结 合起来”,方可取得实效。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汉教材中阐释单字、词汇的重任由古汉语辞典 ( 如《王力古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代汉语词典》等) 分担了。一方面减轻了教材的信息负重,另一方面则对信息的集约性、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现状与 “打通” 式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语言类课 程的定位 “模糊”,教学手段 比较单一。所 谓“模糊”,这里是指现汉与古汉的定位还不够细致。目前,这两门课主要是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此外,便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其难度稍弱,注重对汉语知识、规范的介绍,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紧密结合。最后,便是向其他各专业进行“普 及”式教学。问 题在于, 其他各专业所占教学对象的比重最大, 专业性质差别甚大,需求与定位自然各有不同,这就需要调整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案。不过,目前进行普及式教学的教师习惯自选教材,按部就班去教,对非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没有特别的方法,通常只是以降低课程难度来应对。学生也并未感到此类课程与中小学阶段所学语文课有何差别,故仍在沿用之前的学习方法。尤其是理科生,原本就对文科缺乏兴趣,基础也不大好,教师仅凭降低难度来适应这部分学生,断然不是解决问题之正途,收效自然甚微。

第二,古汉课程被严重边缘化,可有可无的装点。实际上,现汉发展不过百年,古汉却扎根千载,其影响之广深不言而喻。中国文字以义合,变幻莫测,从表面上看不出那些字母语言不可或缺的性别、时态、变位等要素,故其“语法”几乎难以高度提纯,条分缕析成硬性的、绝对的规则。即使现汉专辟语法章节,仍然偏重构词法、句子成分划分之类的内容。此非撰写者避重就轻,而是汉语真正的语法如同庄周所言“无待”,在运用中自成体系,实非板固框架可以笼络。学生只有学好古汉, 方可体味汉语三昧,对于现汉习惯方能自如把握。令人尴尬的是,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古文”教学算不得成功,学生背篇目,记知识点,却终究无法参透个中玄机。那么,大学阶段的古汉教学有义务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应在讲解文选时自然融入通论,最好自己能创作一些古文,以便从创作者的角度向学生展示诗文布局谋篇的动态过程。

第三,语言类课程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容易造成学生倦怠,课堂沉闷等情况。比如古汉讲到声韵格律时,教师单凭PPT演示、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迅速领会真谛,因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古汉语训练多以解意、翻译为主,对声韵部类、平仄分布几乎毫无概念,接受起来肯定困难。据笔者调查走访,一些学校采取“淡化声韵,多讲内容”的策略,此法因噎废食,实不可取。

三、 “打通”式教学的基 本思路与技术关键

第一, “打通”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将重点、难点讲透彻,提升课堂利用率以及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入声”,作为古汉语四声之一,其概念并不复杂,要想彻底掌握却并不容易。作为古今声韵的“分水岭”,入声价值往往被低估,简单地讲解根本不足以与之重要性相匹配,且学生对此存疑甚多, 具体运用时几乎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可以将入声单独列出,向学生介绍其概念、过程、检索方式、发展作用以及排布等———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确保学生能透彻理解并运用四声中这一特殊的存在。一次性讲清楚即可,无需硬性割裂。

第二,改变以往语言类教材的时段限制,打通古今界限,实现真正的“通识”。教学可以分时而教,但教材最好向学生提供完整有序列的信息。一则可以避免《现汉》 与《古汉》教材中部分知识反复、重叠,却又交代不清楚来龙去脉的情况; 二则只要章节结构设置合理,可以将概 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部分写得明晰透 彻、举证丰富,足以令学生在密集的知识点之间迅速找准线索、理清头绪。

第三,调整语言类课程整体定位, 按照总分结构进行课时排布。在学生刚入校接触现汉课程的时候,任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这门学科与中学语文课之间的差别,前者是围绕各语法单元展开,以培养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后者则主要以课文为核心,以增广见闻,培养阅读解析能力为目标的。另外,概论部分不能纯粹只介绍该课程的重要性,还要向学生宏观展示各部分的特点以及彼此间联系,令学生在深入学习各章节之前脑海中形成完整浑融的架构。

第四,提升古汉课程地位,改变老旧授课手法。古汉与现汉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中裹挟着海量的文化知识,几乎无法纯粹去讲语法,这就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增加了难度,却也提供了莫大的上升空间。就学生反映,目前可见的古汉教材所选古文通常集中在先秦、秦汉段, 且所选文章以宣讲道德礼法为主,读来甚感无趣。那么,我们便可以在编写教材与教学中重新选择篇目,时段可以上起先秦下至民国,将学生们普遍喜欢的唐宋段作为重点。另外,还可以效仿“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编纂手法,将艰涩难懂的古汉语语法分摊在各时段,比如讲押韵、四声八病以唐诗为主,至于平仄相协、典故运用则以宋词、元曲为主,艺术表现与创作手法则可集中在明清小品文、小说部分。这就彻底改变了以往将基础知识挤压在先秦秦汉段的教条思路。与此同时,古汉课堂教学在保证风骨端正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起用时兴的语汇,新颖的图片乃至影视资料、原创视频之类的资源。

第五,按照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培养目标不断进行细化。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偏重传媒技术,虽与传统纸媒不同, 但文字仍然是其首要工具与处理对象, 故必须在专业课进行之前夯实语言基础。教师可将教学重心置于各语法环节的基础概念部分,务必令学生短时期内掌握最精确的信息。英语专业学生要随时面对语言的翻译转换,其中最难的是要使译入语与译出语中的文化信息精准对接,这就要求多掌握修辞技巧,不断提升对母语的敏感度。

第六,加强对语言类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首先,要将单纯的语法环节与文化紧密联结起来,无论撰写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应该注重将枯燥的“点”融入 到丰富有趣的“面”当中,使语言生动化、立体化。在推荐阅读书目时,不止于推介优秀的教材,还应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各个学科中的经典作品,可将选择的侧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力之上。其次,制作PPT时要避免知识点堆砌,加强脉络与线索的展示。与此同时,可以加入大量相关图片与视频。比如讲语音时,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概念容易被混淆,这时可以调动网络上丰富的配音资源,结合配音的基本原理与道具等,令学生非常直观地感悟到各种概念在实践中的效果。最后,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就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现象进行评论,对方言中的变调进行演示与统计,还可以通过编写大量广告文案来提升修辞水平。

四、小结

现汉、古汉“打通”式教学的最大亮点在于破除了语言之间的断代壁 垒,使汉语言教学进入全新的阶段,即知识链条衔接自然,知识结构浑融完整,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养成整体思维、宏大思维的习惯。笔者不采取局限一隅、小修小补的方式,而是将各个环节打通,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改革,包括教材的重写、课件的改良、手法的更新以及教学思路的大规模转型。与此同时大力提升语言类课程的“高原创度”,即大量采用笔者原创的古诗文艺术作品作为示范对语法环节进行讲解。这就可以减少分析示例时将大量时间用于揣摩作者创作意图,直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对语言的驾驭手法、精微细密的技巧进行细致的剖析, 令学生尽快融入原创氛围之内,养成大胆运用语言展现自我思想的良好习惯。

摘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属于高校基础通识课程,然而,两门课程的教材编撰理念创新性较小,需要改进之处不少。课程本身亦存在不少问题:定位“模糊”,教学手段单一;古代汉语课程被严重边缘化;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因而极有必要进行“打通”式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

上一篇: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下一篇:新标准大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