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学

2024-10-23

现代科学教学(精选12篇)

现代科学教学 篇1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 不同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教学以及传统的课件教学, 不再是孤立机械的讲解、程序化的分析, 而是寓情于景, 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结合起来, 更能突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能将难以理解的知识寓于直观的情境之中, 更加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地理解知识。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 更是成功的条件。学生主动地探究与积极的思维正是建立在自身对认知对象感兴趣、有好奇的基础之上, 是一种由内在动力所催生的外显的主动学习行为, 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期以来的数学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 教学枯燥,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 只是在教师的强制下被动而消极地参与, 只是在强迫自己接受,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中, 不再是黑板粉笔教学的机械讲解, 也不是传统课件教学的程序化分析, 而是以图文声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营造愉悦、欢快的教学氛围, 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放松、情感上的丰富, 自然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探究。

二、提供丰富素材, 构建开放学习平台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有效教学自然要在更宽广的空间展开广泛探究, 实现学生视野的开阔、见闻的增长,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照本宣科, 而是要引入多种教学资源, 将科学探究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 构建开放化的探究平台。而在传统教学中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许多教师往往是心有余额而力不足, 并不能将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入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打破这一限制, 将科学探究引向生活, 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互联网, 拥有庞大的信息系统。信息量大, 便于查询, 但于收集, 这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查阅学校有限的书籍资源, 信息匮乏, 而且费时费力, 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才能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而在互联网时代, 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省时省力。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超强功能, 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加工与整理。有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并不等于开放的教学, 而是要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让学生借助这些信息来展开深入探究, 这样才能达到开发智力, 丰富见闻的作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可以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运用, 这样的教学更加灵活。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教学优势。

三、优化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人类探索未知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 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殿堂, 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而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来制作更多的实验, 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实验, 可以是学生的探索性实验, 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验, 在微课中学生与教师同是实验的主体。这样通过小小的微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规范的实验操作中来认识到与自己操作的差异, 尤其是向学生展现一些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无法达到预定实验效果, 甚至会造成危害等, 更能从中培养学生的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与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这样的微课中学生所掌握的就不只是知识, 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这样在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中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验技能,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探索者。

总之,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 这是新课改下教学的必然趋势,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与探索, 不断创新与总结, 这样才能灵活而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教学改革进程,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的教学产物, 是推进教学改革, 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将之运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 更能体现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空间里展开自由而主动的探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衣良俊.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 2013 (11) .

[2]王宪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电子版, 2015 (7) .

现代科学教学 篇2

萍乡市安源学校陈安岐

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现代教育技术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科学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科学故事情境,使科学故事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我们怎样做判断》时先出示一段多媒体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由于有了视频的铺垫,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欣赏着哥伦布沉着指挥、冷静判断,终于找到新大陆的经过的画面。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深刻地理解哥伦布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是怎样做出这样的判断的。再引导学生挖掘、补充故事中没有交代出来的推理过程,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教《探索月球的秘密》正好是我国嫦娥奔月期间,放上一段嫦娥奔月的视频,引入新课,学生被情节感染,整节课都热情高涨,达到了使学生兴趣大增,增强学生探究欲望的目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灵感,引导想象

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天窗,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太阳能的利用》首先搜集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资料并做成图文并茂的资料卡片。在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说说这些对象和太阳能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发表看法,由于有了资料卡片的提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太阳与我们、与万事万物密切的关系,从而进入太阳能的利用的学习。怎样利用太阳能?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太阳能为我们做了什么?这时教师出示以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整理。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太阳能的利用有了较深的了解。教师再次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介绍:目前情况下,人们还不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教材中所示的太阳能汽车,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的。进而让太阳能热水器,学生家里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同学,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特点。从而为活动《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奠定了灵感的基础,学生根据现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特点提出与太阳能利用有关的问题,并思考这样设计和制造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制定出了研究计划并准备对比实验的材料。

三、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同样,科学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湘教版五年级《他能撬动地球吗》 是一堂科学探究课,要求学生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该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因操作不熟练总是挂不好钩码而导致只顾实验,不管记录实验数据的情况,从而影响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教师在导入阶段用多媒体演示一段科技史-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多媒体演示杠杆尺的构成,由于多媒体课件图比较大,学生比看实物演示更清楚,因此对杠杆尺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了解的比较透。再通过对如何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杠杆尺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错误,实验探索过程大大缩短,不记录数据的组大大减少,为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模拟抽象的概念, 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在科学教学中,对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等知识,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也学得一片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有一些抽象的现象, 如火山喷发现象、地震现象、生物链、地壳运动

等学生是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述或实验观察轻松掌握的。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抽象理论和抽象模型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屏幕上帮助学生理解,再加上模拟实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

五、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为我们利用网络提供探究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奠定了基础。老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学、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家上网查找资料,可以使他们养成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探索宇宙》时,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会有生命,而其它星球没有呢?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网络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个问题。又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只局限于书本上讲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似乎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大,后来我吩咐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学生讨论时的话题就多了,如有的学生就讲到:“水泥的生产过程,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原来以为水泥就是水泥,不用生产;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他们才深刻体会到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这样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在整个学习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科学的兴趣。

六、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需注意的地方

(1)科学这门课程, 首先是以实验为基础, 观察多媒体演示只不过是辅助手段。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决不能用演示现象及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操作而淡化实验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媒体应与现代教育媒体相结合, 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 要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 录像录音等)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现代科学教学 篇3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直观、新颖的电化教学,让五彩斑斓的画面,美好动听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新异感,用熔形、情、境、理于一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旺盛的求知欲,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走向大自然》一课时,针对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没见过大海,我就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同学们听后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播放伴有海水卷上沙滩、退潮时水流哗哗的乐曲声中,出示幻灯片: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捡贝壳,学生们睁大眼睛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倾听着悠扬的乐曲,个个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海边,脚踏沙滩,目睹海浪;仿佛自己正在和画面上的小女孩在一起捡贝壳。由此可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引领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结合教材内容,凸现教学重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如在教学《青蛙和蟾蜍》一课时,我把从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中辑录的青蛙、蟾蜍的生长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片段,进行了播放,学生在几分钟内就能领悟到青蛙的生长特征:卵(水中)→小蝌蚪(水中)→小青蛙(水、陆皆可),从而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变态”、“两栖”的含义。同时,我还对有关的镜头进行了加工,其中有这样一组“青蛙捕食飞蛾”的镜头:在飞蛾飞经眼前的一刹那,青蛙一跃而起,倒生的舌翻出口外,分叉的舌头先击中飞蛾,然后舌尖粘卷飞蛾,顺缩口中,双目紧闭,吞咽下去。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将这一组稍纵即逝的镜头,进行了慢放、定位、放大、反复,使这一系列的动作准确无误地扑入学生的眼帘,加深了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课将尽、趣犹存、思未尽的教学效果。

三、突破时空界限,拓展教学空间。

自然界是个广阔无边、丰富多采的世界:空中飞的、陆上跑的、地上钻的、水中游的、远古的、现代的??可谓万物峥嵘无穷尽。这无疑增加了科学教学的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无疑能解决你教学中的困惑。

如:在教《乐音与噪音》一课前,我运用录音机播放了自己在课前录制的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贝多芬的钢琴声,小溪的流水声,小鸟的啁啾声,汽车的鸣笛声,自行车的铃铛声,机床的撞击声,摩托车的马达声??弥补了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学生难以体验到的缺憾。如在教学《走向大自然》这课前,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大自然,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怎样学习科学,我将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云雨雪,地震、火山等千物万象,以及人们利用自然的典型事例的珍贵镜头,剪辑在一起,并配以音乐、声响和解说,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可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便捷地使学生驰骋时空,一览无余,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网络资源,促进自主学习。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等进行搜集信息、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众所周知,Internet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在教学《探索月球的秘密》时,我以“嫦娥奔月”的传说为本课导入点,并提供“嫦娥故事”的链接,使学生了解对月球的关注由来已久;利用网络收集来的资源所建立的“月球与时间”的链接,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他们科学的应用意识。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让学生分组探究几个问题(如“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等),找出相关资料用做课堂或课下交流用,学生通过鼠标点击科普站点或使用搜索引擎,自由地在不同的知识点间转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后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感受写入电子文档,对一些不懂得问题通过发帖和发Email的方式进行咨询。

可见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使学生在求知之余,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自主探索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恰当而灵活地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学教学 篇4

诚然, 在创设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和表现音像信息源等方面, 多媒体课件的确有强大的为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场信息传输的调控方面也具有独到的优势。比如在说话和作文课上, 我们利用图库或MP3音乐提供信息和创设情景, 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刺激, 极大地调动学生说与写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改过去启而不发、调而不动的局面。但是, 如果不遵循审美的原则, 不注意运用的自然和谐, 多媒体未必能发挥出它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不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而是用所拥有的多媒体设备设计教学, 这就把教学的技术手段抬升为教学目标, 出现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像、声音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需求, 图像越生动, 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于是在制作课件时, 不考虑课文的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 只一味地堆砌画面或追求动画效果;有些教师认为, 多媒体课件容量越大, 学生的收获也就越大, 于是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资料, 一下子全灌输给学生, 导致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小;还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怕操作失败, 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将课件设计成一定的顺序, 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 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满堂放”;更有甚者, 目前的一些软件公司制作的语文多媒体课件, 忽略语文科自身的特点, 片面地注重知识的灌输, 把教参上的东西或者大量的习题一古脑儿拷贝到光盘上, 教师只用这些课件上课, 只是把原来的“满堂灌”改为“电灌”而已。

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所谓优劣, 应该是指对它的选用、组合和运用。“满堂灌”并非讲授法的错, 错在对讲授法运用不当;自读自悟也并非灵丹妙药, 它有费时低效的弊端, 所以关键在于它是否适合当前的学情。美国学者克拉克就曾一针见血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 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要使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避免新的“满堂灌”, 我们就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更新教学观。根据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 只有系统中的各要素达到和谐统一的时候, 系统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现代教学技术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要和系统中的其他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等结合起来, 科学运用,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此而来, 我们主张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把“审美”上升为一项“教学原则”, 即在我们遵循的教学诸原则中增加“和谐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 如果能够艺术地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多媒体的结合, 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学过程各个要素的结合, 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就能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顺畅, 师生关系和睦融洽, 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一个有序的高效运转的动态平衡之中, 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美”的, 这样的教学就符合教学的“和谐性原则”。从这种教学观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其一, 是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反映了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是教学全过程的导向, 是教师进行教授活动的指南,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因此, 其设计使用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岳阳楼记》时为让学生理解文中“若夫阴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感极而悲者矣”和“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其喜洋洋者矣”这两段文字, 用投影出示了两幅中国画, 如果仅从画的角度看, 这两幅画确实画得很好, 把两段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从为教学目标服务这个角度考察, 却未必好。因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的思想,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上面两幅投影片虽然对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但削弱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整体效果并不好。所以, 多媒体的使用应充分考虑如何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其二, 是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完善。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 声色俱全, 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在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 思维得随着教师的操作变化而变化, 语文课本便成为桌子上的摆设了。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 去诵读和体悟文本, 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 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语文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水平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来开发和塑造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离开了对语言的阅读、感悟、鉴赏, 也就谈不上语文教学了, 而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用声、像、画取代了对语言的阅读和欣赏, 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命力。在朱自清的《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上里钻出来”, 一句中“偷偷”和“钻”字, 其情味不经品味咀嚼, 仅仅通过一个多媒体画面是无法领悟的。如果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 而不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涵泳, 语文教学失去了这一重要内容, 其教学宗旨也就荡然无存了。

其三, 是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有益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便预先设计好了所有问题的解答方案, 那个隐蔽的答案是固定不变的、唯一的。教师在讲课时只是一步步地把它们演示出来, 其间不加修改, 教师要么围绕着这些答案讲课, 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往预先设计好的答案里拖, 要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诱导”, 最后“引生入瓮”。对于学生有创意的答案, 教师最多也只能进行口头上简单评价, 演示时则只能演示预先设计好的内容和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 唯一的答案会扼杀学生的个性, 会限制学生的多元思维。而对于同一文本的阅读、解读, 不同学生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个性的差异, 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阅读取向。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 它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不能惟“课件”是从。

其四, 是选择多媒体教学时充分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和谐性和最优化, 即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组合和运用, 应该从实际出发, 应该对于完成当前教学任务是最有效的同时又是自然和谐的。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方法组合运用自然和谐是验证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凡是在教学中表现为勉强的别扭的方法组合, 其效果都是不理想的。

要上好一堂多媒体课, 在遵循美与和谐的原则下, 教师还应注意把设计的主要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 每堂课突破一两个难点就够了, 而不必面面俱到, 课件力求小而精。在实践中, 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课件不一定是好课件, 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 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代科学教学 篇5

马丽娜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信息时代主要载体和工具的计算机,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综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时应避免的三个误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任重而道远,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这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闻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封建保守和民族创新意识不强是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为强烈,为了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各国都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课程改革应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社会里,生活的情景变得极其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当今的科学技术不仅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相互交叉,而且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也紧密联系,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而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还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主动且自主的学习,注意提高在直接参与与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 2.1演示性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和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被用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2.2探究性学习模式

该模式具体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2.3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了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并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所以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不断发展的。在这三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是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的转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不断增强;随着应用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也不断增多,对教学坏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3.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乐趣。

首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不会观察,探究也无法进行。三年级科学课程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大树,开始了学习活动。三年级学生年纪小,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而不细,表面而不深入。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色彩鲜艳、画面清晰、音乐悦耳、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森林、大树搬进课堂,“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借助多媒体“可大可小,并能定格”的优势,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树皮、树杈、树枝、树叶、果实,甚至树干上的附着物定格、扩大,展示给学生观察,这样他们“看到了一颗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其乐无穷,真正尝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简单易用的优势,将美丽的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叶是怎样长在枝条上的,各种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叶片上,许多很细的“脉”„„,这显现的和隐蔽的部分都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讨论、交流,通过像科学家那样的自行探究,自行获取有关叶子的知识。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应用创新的欲望。

新一轮科学课程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与道德问题。根据课改的需要,添置新的图书,加强图书馆建设;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加强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实验,到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信息,给学生“做”,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理论保障。

如学习“水”(《科学》三年级上第4单元),让学生自行在实验室中观察“水”,动手做实验,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液体,学会比较水的多少,并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增强研究“水”的信息与决心。如学习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科学》三年级上)时,我们仅让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猜猜我们是谁,是不够的,特别是学习“奇妙的指纹”,仅用眼睛来观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孩子们的指纹一个个映到大屏幕上,他们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查找、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因特网等)让学生去了解怎样利用指纹的特征,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我做过了,我也理解了”。4.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无原则的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我们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点。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往往又难以转移。如果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加大教学密度,纵然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却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一道练习在屏幕上才显示几秒钟,就想让学生报出正确答案,操之过急;一段材料刚阅读一边,就指望学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谈何容易!

误区之三: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与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蜂拥而至,都可能引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去,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较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75.【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4】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9-114.【5】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6】陈炳木,张剑平.多媒体课件设计.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赵琳.科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8】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9】河南教育报社.<<科学>>三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Ma lina(Zheng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现代科学教学 篇6

一、感性呈现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呈立体状呈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激动,兴趣被调动达到高潮。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书中静止的图片通过计算机进行加工,配上动态的动画形象及相适应的音乐,通过屏幕展示出来,给学生创设了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多种感官的体验,调动了学生良好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这种应用方式确实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知识补充

科学课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他们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众多媒体上都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

如在《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搜集大量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一开课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环境保护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各小组定下所研究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到教师建成的小型网站中去查寻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笔者还设计了一个FLASH动画的垃圾分类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所学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有关问题。

先进的教育技术的作用何在?笔者认为很大程度在于它能解决别的方法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能在最能说明问题的地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当可以将模糊的变得清晰;枯燥的变得生动;复杂的变得简单;难点变得明了。

如笔者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有两处用到幻灯片辅助教学:一处是学生在观察、描述灯泡的外部结构之后,考虑到灯泡的内部结构是遮蔽的,有些复杂且不易直接观察,笔者及时用幻灯片出示灯泡的内部剖析图片,为后述活动中学生明确电流动的路线作好铺垫。第二处是在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接亮小灯泡,并用图示猜测电在装置中的流动路线后,在学生尚在犹豫不决、弄不清楚的时候。要想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电流是怎样在里面流动的,凭空想象是有难度的,这时,笔者再次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电的流动路线,介绍了它的流动过程,可以说,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在创造生活情景时用,启发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来源于观察,来自生活实际。利用电教手段设计课件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或动画形式创设出新颖有趣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悬念,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其积极的情绪,引导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启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起到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使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练习便可达到交流和反馈的目的。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趣味盎然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应有好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技术。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科学教学。

现代科学教学 篇7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改变, 体育教材内容照搬竞技体育项目越来越不适合体育教育目标的完成。下面就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1、技术难度与学习掌握的矛盾

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教学较多的教授竞技体育运动, 其技术难度的较大, 不适合广大学生的学习, 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若要传授给学生, 往往不被学生所理解, 从能力上也因身体的差异不被学生所接受, 学生思想也从主观上认为难度技术不需要掌握和学习。

2、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来看大多数都是复杂的运动竞技项目, 而竞技项目的主导思想是更高更快更强, 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课时失去了简单性和娱乐性, 一味的重复单一的技术动作, 在做好技术动作的同进还要考虑规则和身体条件的制约。例如:初中生学习的双扛项目, 身体条件具备的学生重复技术动作感觉单一乏味, 身体条件不具备的学生望而生畏, 这样的个体差异和运动项目的单一性就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

3、体育器械的标准化

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械一般都是参照竞技体育而进行设计建设的, 学生在参与器械运动时, 往往是无从下手, 尤其是学校购买的器材均采用标准化设计, 这样就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产生了影响。例如学校购买的篮球架, 小学生几乎不能使用, 如学校在购买体育器材前考虑到不同年龄的身体差异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使得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篮球运动中。

二、因材施教设计体育教学内容

1、个体差异的教学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 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中有所收获。因此, 体育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 要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 例如:竞技项目的短跑,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改为游戏跑, 或为了增加学生的凝聚力, 开发接力跑或二人三足跑等游戏项目, 通过对跑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使之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内容, 既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又由枯燥乏味的跑步转为带有目的性、形式多样的活动游戏。其次, 根据学生的身体和个性特点, 进行运动项目的设计。例如,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好动, 能跑能跳, 在教学中可以把跳高跳远项目设计成游戏性较强的多种跳跃练习, 这对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都有较大的作用, 并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适应能力。对于内向稳重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易的健身操, 芭啦芭啦舞等运动, 使学生在不需要较大运动量的基础上, 锻炼身体, 这类活动不需要多少多大的场地及条件与设备, 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塑造学生健美的形体、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都有裨益。最后, 对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学生中有体育天赋的学生不在少数,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这类学生, 从教学手段上对这类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照顾, 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真正体现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全新理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要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首先是重点学习类的教材, 重点学习教材的选择主要根据学生喜欢的, 设施条件允许的传统运动项目。主要有足球, 乒乓球等。这类运动发展较为广泛, 比较受同学们的喜欢,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突出运动的重点, 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运动项目的知识和对自身锻炼益处。其次是简单学习的项目, 主要是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有所掌握, 例如羽毛球, 轮滑, 健康操等。这类运动的教学中, 要使学生充分的接触这项运动, 不用较深的运用, 但要充分的了解。再次, 锻炼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这类运动需要锻炼的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投等能力。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有关的专项素质练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最后, 了解性教学内容的设计, 指没有必要掌握, 但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的或体验的运动文化和项目的有关知识。例如:跳水、网球、拳击等。中小学校在体育教学时, 对精学教材、锻炼性教材内容就多练、多排, 对选学教材、了解性教材内容就少练、少排。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就能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 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绍伟:《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现代科学教学 篇8

在我国当前的法学专业性院校的教育中, 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 只是进行简单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并不符合现代教学体制下对于法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上的要求。科学的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在校大学生对于在校理论知识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二、当前法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所谓实践活动在法学教育中指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将在校学习的法律理论知识运用到对社会的改造活动中去, 包括将法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和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的法学知识这两方面内容。而我国目前高校中对于法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 一) 当前法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1. 单一的法学实践教育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法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中, 主要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法学知识的教授, 在课堂上进行专业性知识的讨论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在课堂, 将模拟的课程作业布置给学生, 学生针对自己所选定的主题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然后模拟庭审模式, 训练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 通过这种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 单一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在有些高校中, 社会实践的教育形式会由学校的组织团体发起, 让学生自主报名参与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相关法科院校为响应学校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法科院系进行制式的发动。而这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通常过于流于形式,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也不能主动的进行参与指导和监督, 在实践中缺乏专业的指导, 对于法律知识也无法达到深层的运用, 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 二) 当前法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在实践教育中过于拘泥于形式

在我国目前各大高校的法学实践教育模式上, 很多院校对于法科学生实践性的教育上还停留在形式之上, 一味强调专业技能上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在学生法学知识的运用上没有能够提供科学的指导, 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 为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上的导引性。

2. 在实践教育的内容缺少专业技能培养

在高校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学校相关团体进行组织和发动, 是全校性的一个工作安排, 并不能够根据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匹配的社会实践活动。

3. 实践教育的范围覆盖不够广范, 缺乏系统性运作

我国当前大多数的法学高校中, 很少有法律院系能够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 即使有数目也很少。不能够满足数目众多的法科学生的社会实践场所的需求。对于那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法科学生能够在家人关系的推荐中去到相关的机构进行实践教育活动的应用和实习。而更多的学生只能够通过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

三、对法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措施

( 一) 提高法科学生教育的素质和标准

为适应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要求和标准, 高校要提高对法科学生的素质要求, 提高针对法学专业学生条件要求, 从而在根本上控制法学教育上的整体素质。

( 二) 优化法科实践教育模式上的教学资源配置

首先在师资方面, 法学专业院系应该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 注重高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 让教师更多的参与到学生的时间活动中进行全程参与和指导, 并为学生建立科学的回报和实践成果的展示。在教学的设施上, 高效应该加大对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为法科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实践环境, 强化法学专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 三) 重视实践知识的应用拓展能力的培养

由于法律学科的特殊性, 是一本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巩固教学上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在目前高校中, 应该更重视将法学教育实践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的集合在一起, 让法学教育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强化学生对于法学理论尝试的掌握和在社会中的应用技能, 为我国的法学领域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性法学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法科学生的主观动能性和创新能力, 将课堂上学习的法律理论知识科学到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生活中。高校需要对当前实践教育模式的进行全面的改革, 培养法科学生在遇到实际的问题时, 可以建立的综合分析能力, 做出正确的应对, 充分发挥法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正航.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法学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定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08:168-170.

[2]岳军要.高校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2, 05:75-77.

现代科学教学 篇9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正确指导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宏观性,包括和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1];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定的、单元的、微观的部分,既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律和原理,又要把握特性和个性,根据专业特点和特色不断创新。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形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专业建设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制度的管理、教学行政的管理、教学队伍的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环境管理等。它的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部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之一,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为中心环节,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一、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高等院校教育在进行科学决策和规划,实行目标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任何管理工作都是不断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式,并且需要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不断地了解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以与之适应,这是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如下:

1. 不断强化学术管理意识。

高等院校改革中必须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逐步提高学术管理水平,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

2. 不断强化开放管理意识。

现代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此,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改革必须不断强化开放管理,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模式。

3. 不断强化民主管理意识。

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逐步实现民主和法制有机的结合。

4. 树立管理国际化意识。

高等院校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

5. 树立管理现代化意识。

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

6. 树立可持续管理意识。

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树立可持续管理和和谐管理意识,应当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二、创新的教学管理内容

创新的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应当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思考如何建立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因此,为了推进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对教学行为进行管理。

具体包括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师的组织管理,以及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

2. 对教学人员进行管理。

具体包括教师的培养、教师的选拔聘用,以及教师培训的管理等。

3. 对教学对象进行管理。

具体包括学生学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管理等。

4. 对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进行管理。

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等。

5. 对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进行管理。

具体包括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管理、选修课和课程补修管理、多种媒体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学习测评管理等。

6. 对教学反馈信息进行管理。

即对整个教学系统各个环节和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管理,具体包括教学行为反馈、教学人员反馈、教学对象情况反馈、教学水平反馈、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评估反馈、教学保障反馈。

三、创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化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所以要做以下几点。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

高等院校应当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一是要完善教学工作决策系统,构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要完善教学工作执行系统,构建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教学管理和保障机构。三是要完善教学工作监控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四是要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一支学历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一个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提供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校外教学信息反馈和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反馈。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中,应当注重发挥各级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2.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当推行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改革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当地其他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3. 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第三,构建院系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通过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体现竞争和激励的体制和制度,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对院系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重点支持。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指明了总的方向,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做好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共同指南。振兴高等教育事业,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在准确分析、掌握现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设计全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当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真正将其做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里我从大处着眼提出一些原则的看法。我认为,应有更多的教育学专家和管理者对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我国当前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现代科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教学方法,改革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高等学校能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利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做好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关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人才培养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前进。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受到很大的阻力。受到传统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一直使用过去那种死板简化的教学方式。尽管政府高度重视教学时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但由于当下学校、教师、学生的排斥,教学方法改革收效甚微。笔者将通过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的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分析我国教学方式改革的新方式,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概述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实现教学的目的。好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得良好的教学理想,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是“方法”的属概念[1],方法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运用方法处理问题,但是目前,学界对何为教学方法还未达成共识。尽管学者对教学方法的解释各有偏差,但是基本都认为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方法流派形成的教学体系。虽然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但学生具有更多的自我能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教师传授的成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比重中逐渐减少。学生不仅具备着学习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高等学校已经脱离了中小学科普性的基础教育,教授的知识变得更加专业,这就要求高校教学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调查、实验、推论、探索能力。教学方法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系: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等。

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学目的变成现实的理想的教学结果。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下,先进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正确认识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意义,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考察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事关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到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现状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受到传统呆板简化思维方式的掣肘较多,传统教学方法的结构占据着我国教学方法的一半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主要通过老师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大量的教学实践投入到课堂教学,不少学校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占到总教学的90%,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和学生互动也很少。受到传统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的影响,不少高等学校的教师狭义地认为教学活动承载的就是教授知识的任务,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以自我活动为中心,优先考虑讲授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观念不重视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一些高校的教师缺乏对新科技的探索,导致其很少使用新科技来教授知识。目前,展示知识还是以传统的板书为主,是手工作坊式的教学方式。课堂缺乏新意、流于形式,长时间的呆板的讲授,使得学生越来越抵触厌恶[2]。学生厌学的情绪反馈给教师,教师教学没有成就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加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分析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现状,我们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困扰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向前迈进的痼疾。科学地对待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摒弃不合理的地方,继承传统教学方式中合理的积极的,并且可以和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的一面[1]。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现代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也不是可以通过学校就可以找到终身受用知识的人才,而是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化时代,知识大爆炸,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被动的知识获取者,其缺乏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诸多因素迫切要求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向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复合人才方向进行。

三、现代科学技术与高等学校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现代科学技术概述

科学技术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同样在推动教育改革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生命科学、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世纪取得突破进展的高新科技,对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新科学技术的触角深入到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重要的革新,高等学校利用高新技术的更新教学条件和手段[4]。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高等教学方法应用的影响

技术与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方法是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源泉,科学技术的前进和发展与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同时促进了各种新方法的出现[3]。

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高等学校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利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做好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事关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人才培养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1.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方向。

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使学生和老师能平等的交流,少一分敬畏多一分沟通,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能力。这种思想解放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创造性的发展,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的主体[2]。

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从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来进行转变。

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各种获取知识的终端设备极大的普及,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在局限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传授者[5]。从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方向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性,成为复合型人才。

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向。

当前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应实现从传统的讲授为主到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转变,根据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4.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方向。

生命科学、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世纪取得突破进展的高新科技对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2]。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重要的革新,高等学校利用高新技术来不断的更新教学条件和手段。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 转变传统呆板僵化的教育观念,以树立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为目标。

2. 从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视,是老师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习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增加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6]。

3.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革新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新理念的融合。

结束语

笔者通过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教学方式改革,分析我国教学方式改革的新方式,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方式改革。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2]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08):60-64.

[3]侯怀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4]孙俊俊.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和述评[J].兰州教育报,2011,(04):108-110.

[5]杜惠洁,于蕾,汤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向度的反思与展望[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02-307.

现代科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科学技术;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下面谈谈本人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手段为目标服务,注重直观性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说到底是为辅助课堂教学服务,因此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才是目的,选择何种手段决定于教学目标,手段本身不是目的。举例说,笔者曾见过很多教师的公开课上娴熟运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取代了教师的板书、板画。整堂课上声、光、电齐上,学生答对了掌声频频,屏幕上动画翻飞。一节课热闹无比但缺乏主动、深入的思考,学习效率流于浮泛。因此使用何种科学技术手段,如何合理使用,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研究的。我认为手段无所谓先进、落后,只要为目标服务,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即为最优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直观性是使用目标的重要原则之一。比如,写作书信的教学,掌握正确的书信格式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笔者曾设想过当堂板画格式、出示小黑板、利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最后因实物投影仪的直观性决定了它的高效,拍板使用实物投影仪。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书上的例文投影出来,每讲到一处格式,采用放大再定格,记下相应的名称。学生练习的时候,将作文纸投影出来,指名一人在投影仪上示范书写格式,教师在下面巡视,随机纠正错误。批改时的反馈信息证明学习效果很好,正确率高。

二、手段为目标服务,注重启发性

上面已经谈到手段本身不是目的,达成怎样的目标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当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感到无法胜任时,就是该电话教学或多媒体教学出场的时候了。而选择电字头还是多字头完全取决于教学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就是最合适的手段。因此不是非视频不用,不是非动画不用,也不是视频不能用,动画不能用。比如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当讲到一些优美的景物,神奇的景色、可爱的外形,仅靠语言描述是不够的,有时不高明的语言反而会弄巧成拙,出现错误。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先学习了文字,当学生凭借语言中介构建了表象,调动了想象,却可能由于经验的不足出现想象的空白,产生疑惑,此时出示相应的视频或图片,在满足了学生学习愿望和需求的同时,又与学生内部已有的想象进行重构,与文字一一对应,深化了对文字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产生“原来如此”之感,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境界。又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理解“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一句,在理解“笨笨拙拙”一词时,学生产生了疑惑:桂花又不是人,怎么能说笨笨拙拙呢?笨笨拙拙是什么意思?此时出示梅花与桂花各一张图片进行对比,学生恍然大悟:不起眼,不好看。此时,顺势导入桂花不起眼但香味儿真是迷人的内容,能让学生对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手段为目标服务,注重时效性

时效性即时机、效率。因为教学手段是为目标服务,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有选择性的,所以教学手段在时间上要注意合理分配,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叉。比如,《九色鹿》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熏陶的好机会。选择教学全部结束之后,作为拓展延伸部分而不放在开头,是因为开头介绍敦煌文化、莫高窟内容,如无实物图片会流于空泛,达不到教学目标,如出示图片又可能会削弱对文章的理解,使语文课变成美术课。因此在教学最后介绍莫高窟时出示实物壁画图片(PPT),告诉学生这就是刻在石窟上的壁画连环画,文章就来自于这里,学生情绪高涨,连连发出“哇!哇!”的惊叹。我想一颗对本民族文化惊叹好奇的种子就在这一刻埋下了。在时机上要捕捉黄金时机,过早了不利于学生对文字的吸收,过晚了如浮光掠影,印象淡薄,不利于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比如,播放PPT,为了操作简便,通常是屏幕上出现第一幅然后静止,但往往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此时可以巧借PPT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将第一幅图设置一个动画。这样一开始出现的就是一个大白屏,学生不会被干扰,反而会出现一个心理上的期待。到教学时再演示动画,当白屏上或出现、或回旋、或翻转、或缩放一幅图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被吸引过来。由于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成为可能,其兼有视频、音频、动画等手段,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PPT不仅可播放视频,音频,也可以插入文字,定义动画,设计练习,使欣赏与评价结合,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平面走向立体。

现代科学对篮球发展的影响 篇12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专业的设备、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技术已经渗入到现代体育的方方面面, 为运动员提高自身水平和竞技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篮球, 作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竞技项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受到了中国群众的广泛关注。在过去, 篮球的训练、发展, 主要依靠的是老运动员的经验和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从现在的角度来看, 这些方法作用较为狭隘, 由于篮球规则的迅速变化, 经验法难以跟上新的规则产生的脚步, 过大强度的体能训练, 往往会提高运动员受伤的概率, 造成其职业生涯的提前结束。现代篮球, 在依靠着众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改进训练设备、训练方式, 加强科学管理, 增强其商业价值, 积极推广了篮球运动, 使其朝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1. 直播技术对篮球的影响

在过去, 篮球运动是一种人们的业余爱好, 很少有人走职业篮球发展道路。因为在那个时候, 篮球运动员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的是门票的收入。由于交通欠发达、宣传力不足、经济能力的普遍欠缺, 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篮球比赛的观众人数, 造成早期运动员的收支低下。因此, 在过去我们所听到的出名的运动员是半职业的, 如著名运动员穆铁柱出身军队、张卫平出身业余体校、美国著名NBA球星戴夫宾创建了钢铁厂。以NBA为例, 50 年代著名球星乔治麦肯与湖人队的合同价值为年薪1.5 万美元, 仅相当于当时普通人收入的二到三倍, 而当今NBA球星安东尼戴维斯刚刚与球队签下了5 年1 亿4500 万美元的顶薪, 年薪达到2900 万美元, 是美国2014 年人均收入43017美元的674 倍。工资水平的提高, 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职业运动员当作未来职业规划的选择, 无形中使运动员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篮球水平得到了发展。

2. 录像存储技术对篮球的影响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人们利用磁带作为存储媒介, 记录和重放图像、声音信息。摄录机在摄录时通过磁头把经过处理的图像、声音信号以剩磁的形式记录在磁带上, 这种摄录方式机械结构过于复杂, 同时磁带、摄录机价格昂贵, 因此往往只应用于记录重要场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光盘、硬盘、半导体等廉价的存储设备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同时也给篮球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对录像的观察、分析, 篮球运动员、教练可以很快地发现自身技术、战术短板, 纠正改良某些技术动作或修改相应战术, 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同时, 录像分析还可以帮助教练了解一些不熟悉球员的技术特点, 在比赛中当其作为对手时为其指定相应的战术部署, 或者用于引进人才、提高球队的竞争力。录像存储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球队竞争力的提高, 还有比赛的公平性, 在比赛场上, 当出现了较难裁定的情况时, 裁判可以通过录像回放进行最终的判罚, 比赛结束后, 赛事举办方也会通过会看录像来进行某些犯规的进一步处罚 (禁赛、罚款) 或取消某些犯规的处罚。

3. 现代训练体系对篮球的影响

训练一直是体育运动中获取理想成绩的一个基本要素, 篮球也不例外。但是运动员的精力有限, 同时人的某些身体机能的获得是相互冲突的, 如力量与柔韧性、力量与速度, 这些在身体机能是不能通过大量、反复的训练全部获得, 过分训练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培养顶级运动员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现代训练体系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针对某些不同位置、不同风格的篮球运动员, 现代训练体系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其目的是发挥每个运动员的特点, 例如肉盾型中锋训练侧重于的力量训练、护框型中锋训练侧重于其弹跳能力及反映速度, 进攻性锋线球员训练侧重于其持球进攻能力及速度爆发力、防守型锋线球员训练侧重于其横向移动能力和接球投篮能力。正是现代训练体系的存在, 使得运动员水平相比与过去而言得到了显著提高。

4. 科学膳食计划对篮球的影响

自古以来, 中国便有“名以食为天”的说法, 可见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对篮球运动员而言亦然。篮球运动员的食物摄入需要合理安排营养成分, 注意热量的平衡, 合理地安排进食时间, 合理安排营养成分可以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状态, 避免体重增加或减少造成的运动状态的下滑, 由于运动员的运动摄入量大, 需要进食足够的能量, 为了减轻其肠胃负担, 需合理安排其饮食时间, 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少吃多餐”。现代科学可以合理地计算食物的热量、营养成分、肠胃负担, 这些使得现代篮球运动员的饮食变得更加均衡, 有效地保持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总结

现代科学不仅仅影响着从篮球教学到战术设计的篮球运动的方方面面, 同时, 现代科学还加快了篮球的商业化发展。通过对现代科学对篮球发展影响的认识, 可以让人们意识到, 只有让中国篮球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才能得到真正的腾飞。

摘要:论述现代科学在篮球运动的广泛运用, 揭示了其对篮球运动的影响, 并提出中国篮球的发展需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现代科学,篮球,影响,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张德旺, 张义亮.篮球运动员的营养补充[J].体育博览, 2012:124-125.

[3]侯海波.体育强国大型训练基地的科研配置与科技服务[J].上海体育科研, 2003 (3) :41-43.

上一篇:馆藏特色下一篇:持续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