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2024-09-08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精选8篇)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篇1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要求、基本方向、基本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基本涵义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集中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新诠释。当今世界,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强音,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各国家、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但是,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人们最初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把可持续发展、合理发展、社会综合发展等理念引入发展范畴。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理念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科学发展所表达的发展愿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中央地方、个人集体、局部整体、当前长远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整体优化。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发展。和谐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发展是一种社会活力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的新的发展思路,是与科学发展内在统一的发展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和谐发展所表达的发展愿望是:关注人际关系,统筹阶层和谐,以利于个体自我的身心和谐,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营造一个社会各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相互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关注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等的关系,构建整个社会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平发展,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作为历史任务之一。2005年,我国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和平发展所表达的发展愿望是: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阐释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既有所区别和各自有侧重点,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共同演绎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发展主题。第一,科学发展是和谐发展的根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条件,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第三,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统一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和平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世界各国友好对话、互信互利、合作共赢,才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而具有世界性,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代表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理念。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政策、总战略,是指导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把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突破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愿望。要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领导是我们的事业的根本保证。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也凸显而出。职业教育在未来中国现代化大局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口的增长, 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则更大, 据统计:光深圳就需要89.1万岗位需要职业人才去填补, 而与此同时全国有200万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何会出现这样状况呢?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时发现, 当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 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成才的观念仍然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 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 往往是报考普通高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

“十五”期间, 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09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6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但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24.2%的入学率意味着还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大学。虽然招生数每年都略有增加, 但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另有报道, 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0%左右, 也就是说, 有30%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人们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 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便造成了当今中国社会, 技术性人才缺乏, 产业工人不受重视。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在国外, 首先以德国为例:先进的制造业, 是德国经济的象征产业。而在德国的制造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产业工人 (技术性人才) 。据统计,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出口额最大的两个国家, 直到2009年中国出口额才首次超过德国。从德国联邦统计局2010年一季度的数据看, 加工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为22.11欧元, 金融行业时薪最高, 也就比加工制造业高5欧元不到, 政府公务员的时薪17.88欧元, 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再如美国某大学的加速器实验室供许多教授使用, 但工资最高者却是管理加速器的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很强, 他对加速器的维护、改进基本能满足各位教授研究工作的需要。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技术性人才的工资比公务员还高, 仅次于金融行业。正是如此, 才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达。而中国如何能改变现今技术性人才缺乏的现状, 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表1为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全体高中生百分比, 从此不难看出, 我国职业教育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表二为多一年教育可提高技术工人年收入百分比, 总结表一、表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 职业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和谐的发展?如何为快速发展的当地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高职业素质的职业人才?那就是走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之路。

首先, 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由于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思想的影响, 加上地方上的职业学校投入少, 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 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针对这种情况, 一是要扭转观念, 树立职业教育也是成才之路的观念。二是要加强学生的管理, 要增加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加强学生管理非常重要, 可以说加强管理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三是要关心学生的后续发展。还应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宣传力度, 保证高质量的办学条件, 以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

其次,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相关性、灵活性, 整合资源。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今社会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的目的并不是为社会提供人才, 而是为了敛财, 这样的学校教育质量低下, 软硬件粗糙, 是职业教育界的毒瘤, 除掉毒瘤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除了提高软硬件质量, 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有本质的飞跃。再者, 为职业教育提供较大的空间, 由于参加职业教育的人们来自各个人群, 存在着认知水平, 心理素质之间的差异,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有相对的灵活性, 调整个不同人群的适合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 要尽量的缩短课程, 增加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的培训。整合资源方面, 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职业教育服务:职业教育的资源匮乏是现阶段不可争议的事实, 如何充分整合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呢?笔者认为应保证资源的流向, 全是为学生服务。还要保证, 资源的利用的力度达到最大, 避免闲置。也可以整合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 大家综合利用, 形成一个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 学校和学校之间, 乃至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强大的教育资源整合体系。这样即可保证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迫切需要, 而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突出, 加强针对性的培养, 以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技能性人才为目标而努力!

第三, 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 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最终实现利益共赢。为此, 政府应该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导向、构建利益对话机制、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推动高职集团化办学、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教学创新机制的研究, 旨在探索高职教育各个机制要素及其组合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质量更高的职业教育。

第四, 职业教育的全球化策略。目前, 世界经济全球化渗透的各个领域中, 职业教育也不可避免。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 新兴行业还引发了新的就业方式的出现, 例如, 德国有不少妇女生孩子之后不回公司上班, 而是在自己家中办公, 以便照顾孩子。另外, 办公手段和办公场所更具灵活性, “一张桌子, 一个员工”式的工作方式已成为历史, 而使用灵活的办公手段以及“活动的办公室”已成为时尚。而职业教育要针对这种状况, 制定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 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的人才建设。同时推广现代的教学方法, 不仅仅是老师课堂式的教学, 还包括在企业中实践的学习。不仅仅是有目性的学习, 也有非目的性的学习;有靠老师教育的学习, 也有靠自己的自学的学习;有近距离的手把手的教学, 也有远程的通过计算机等媒体技术教学的远程课堂。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第五, 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的职业教育模式。从现在起改变升学就是出路, 建立以就业为目标的观念。职业学校中建立起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培养出知识、品德、能力各方面具备的人才为目标, 不论学历、职称和身份, 建立别具一格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总之是一切都是为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 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职业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着眼社会, 着眼发展的眼光为职业教育探求出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性人才, 在未来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社会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利秀多元契约性利益整合机制探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学术论坛, 2006 (8) :57.

[2]范铁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139-141.

[3]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115-117.

[4]叶春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展望[J].江苏高教, 2002 (3) :5.

[5]黄艳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机制研究.广西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2006.4.

[6]张剑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2010 (11) :151-153.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篇3

先贤曾言:“礼之用,和为贵。”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和谐发展是指发展处于恰到好处的、协调的、圆满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消除矛盾、缩小差异,实现稳定、有序协调的良性发展状态。将“和谐发展”确定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地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构建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的和谐校园。

确立和谐发展办学思想的意义

学校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所以,如何创造新的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调。

学校和谐发展是实施和谐教育的重点 在新的历史阶段,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和谐教育”,赋予“和谐教育”新的使命,努力实现教育各要素、各环节均衡发展。“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校和谐发展,就能辩证地认识处理教育问题、管理问题,科学地掌握改革的节奏,就能在承认规律、规则客观存在的同时,允许或鼓励有所突破、有所超越,鼓励探求新规律,建立崭新规划,稳步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校和谐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素质教育”的提出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但是教育的弊端和现状令人忧思,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理念的滞后性、课堂教学与升学考试的不和谐性等,说明当前的教育不是很完善。建设“和谐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就是力求改善当前教育的现状,克服弊端,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跳出形而上学和急躁冒进的怪圈,努力坚持科学求实的基本精神,从而使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第一,教师个体发展。一是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身为新时代的人师,应赋予师德以新的内涵,除了继续发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勤于进取、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外,教师还应牢固树立教育让人民满意、教学技能让学生满意、教学效果让家长满意、教育质量让社会满意的思想,以此来回报世人对教师的尊重和厚望。二是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信息社会对教师的才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和谐发展,成为时代的强音。三是学校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由于教师职业要求具有高度健康与稳定的情绪,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二,教师群体发展。一是学校要使教师树立整体合作的意识。教师与教师间可以采取相互讨论、教研沙龙、合作互助等形式沟通交流,在良好的氛围中既发表自己的主张,又倾听旁人的陈述,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吸取别人的长处,真正进行思想与行为上的交流。教师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在交流中互补,在交流中提升。二是学校要坚持实施“青蓝工程”。“青蓝工程”旨在培养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的培养通过在校内给青年教师配备品德优良、业务精通和事业心强的中年教师,实行结对跟踪培养,帮助青年教师“过好三关”(备课关、教学关、教育关),“上好三课”(传统教育课、教学入门课、教育入门课),使其尽快成长,成为教坛新秀。三是学校要构建研究型教师队伍。首先,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其次,坚持“四个一”: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提高理论修养;每学期上一堂反映个人风格的公开课,展现教艺;每学期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每周参加一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逐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最后,坚持开展“四个展示月”活动,即“桃李芬芳”“百家争鸣”“师徒同台”“百舸争流”教学展示月活动。通过“三坚持”与“四展示”,学校在校内推出一批“名师”,进一步培养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以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的社会是人文主义精神浓郁、知识经济特征显现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其成员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素养和迅捷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就必须把学生和谐发展作为育人的根本目标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第一,牢固树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持续、自主发展的观念。第二,深化开放式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在自主教育中全面发展。第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第四,改革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第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促进育人环境和谐发展 创设和谐教育环境,目的是要使教育的诸多方面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构建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教育场地,使教育的诸多方面产生谐振效应,从而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第一,优化环境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自然环境,突出“美”;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全”。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加强文化建设,突出“育”;优化人际关系,突出“爱”;优化舆论环境,突出“导”。第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互补的教育网络。学校要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综合网络;采取办好家长学校、表彰家教突出的家长、建立家长开放日等措施,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得益彰;完善社区教育网,巩固社会教育基地,汲取社会积极因素,努力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构建适应学校和谐发展的管理模式 和谐互动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加强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决策机构。要使领导班子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教学业务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深入课堂教学,不断探究教育教学规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第二,促进科学管理。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发扬民主、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变“检查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改变过多地强调检查、督促、考核的“检查型”管理模式,做教师、学生教学中的“服务者”、生活中的“知心者”、工作中的“体贴者”。二是融“人文性”“制度性”管理为一体,重视全员参与性、教师创造性、管理民主化,采取定员、定点、定职责的制度化管理。三是变“结果化”管理为“过程化”管理,强调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提高管理效能,既重视质量抽测的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既重视教师的教学业绩,也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改精神的贯彻,以及对新形势下教学的不断追求。四是变“评定式”管理为“责任制”管理,充分调动学校各类人才的积极性,高度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第三,改革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实验变量的和谐。

总之,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育创新,实施优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是要全面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和谐学校。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唯一途径。

安全产业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 篇4

2011-10-10 第04版:市场经济 作者:黄晓东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723

所谓安全产业,是指安全的产业化,即是从产业形态上进行安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的过程。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况来说,安全产业尚属于破题开拓期的新生事物;但就中国社会发展态势来说,安全产业又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引导未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认真研究探索安全产业的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战略判断和策略选择,对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安全产业、走科学发展之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安全产业的历史担当

产业的发育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上的。在当代中国,安全产业地位的凸显是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发展安全产业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积极回应。

一是以重化工为主要特点的工业化与快速城市化相交织,安全生产形势空前严峻。当下中国社会的工业化是以发展重化工为主要特点,重化工是工业化的强劲动力,但也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甚至恶性爆发的温床,污染问题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更是重化工产业难以回避的代价。而且,由于重化工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局限性,我国相当多的重化工产业客观上集中于人群 聚居区和水资源供给的要害地区,化工“围城”是普遍现象。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害,甚至还会带来重大的生态灾难,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的危害将会持续数百年。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则是以大城市扩张为主要特征,大量的产业、人口、经济政治活动以高密度的状态集中于大城市中,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像北京的人口密度已经是纽约的1.7倍。城市化的发展需要相关生活设施的配套,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城镇输配系统管道以及城市加油站在大幅度增长,城市灾害事故放大、耦合、衍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均在增加。

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化扩张期的发展状态,加之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等因素交织,使得中国安全生产形势空前严峻,事故已经从理论中的“易发”变为了现实中的“多发”、“频发”乃至恶性爆发。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十五”以来,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2.5%,各类事故死亡总量每年以超过6%的速度在增长,接近GDP增速的2/3。

二是以人为本新理念与社会文明新进步相促进,安全生产期待更加强烈。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重化工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同步进行。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化工产业短时期内不仅不可能被替代甚至还要大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安全生产问题客观上依然多发;从发展理念来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和社会文明的新进 步,使得社会民众对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安全生产有了更高期待。一方面是因重化工发展带来的各种生产安全问题频发,另一方面是社会民众对安全生产问题的高度敏感化,加之现代社会又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的无障碍便捷流动也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安全生产问题。这诸种因素相叠加,很小的安全生产问题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安全发展呼唤产业支撑,科学发展要有战略支点。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现实并不因我们的愿望而改变,面对管而不减、禁而不止的生产事故,必须意识到,监管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多的是从生产者的意识和行为,从生产制度、生产过程等环节进行监管,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频次,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的问题。只要是人总会犯错误的,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如果不从产业的层面统筹考虑,通过安全产业的配套在其生产过程内部实现产业安全生产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产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那么,安全生产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更进一步看,发展安全产业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支点。把科学发展体现在发展的实践中,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要求、大战略。但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产业,没有反映科学发展属性的产业,科学发展也会成为空话一句。

安全产业的战略定位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们必须对安全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 的定位有准确界定。既要阐明其产业运行模式,讲清楚安全产业是如何保障产业运行安全的;又要对其产业绩效进行科学分析,解决采用安全产业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还要对其发展空间做出前瞻性判断,为安全产业发展勾勒出未来发展路线图。

根除安全生产隐患

安全产业实现的安全是一种“本质安全”。所谓“本质安全”,是指通过为现有产业配套服务的同时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生产运行模式,进而从生产方式、生产源头把安全生产事故彻底消除。

通过安全产业实现本质安全和通过监管实现安全生产,这两种方式保障的安全完全不在同一层次上。就其运行模式和运行机理来说,两者也完全不同。安全产业是从生产全过程彻底根除安全生产隐患,让不安全问题没有发生的可能和条件。安全产业不是说不让生产过程不发生失误,而是说即使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操作失误,也产生不了生产事故。

以油气爆炸和油品渗漏为例,传统的汽油运输过程中极易因电火花而引发爆炸,导致事故发生,城市加油站燃油渗漏常常导致土壤被污染。采用阻隔防爆技术改造的加油站,即使遭受枪击、雷击、明火都不会发生爆炸,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成品油等相关危险化学品储运容器和装置的本质安全。安全产业的这种“本质安全”特性,成为了高等级安全要求的最佳保障和有效手段。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加油站皆是采用了这种技术改造的加油站。更进一步讲,安全产业的“本质安全”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保障经济运行在任何状况下的本质安全。这一点过去讲得不多,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类风险(自然风险和恐怖风险等等)的加大,这一功能的价值将越来越凸显。比如前两年汶川、玉树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震区常规的输油管道和加油站皆严重受损不能使用,但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保持震区经济正常运行都需要能源的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运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橇装式加油装置便显示了它的“全天候”功能,有力地保障了救灾工作的进行和震区经济的不中止。

提升企业全面绩效

在常规的安全生产模式下,企业经常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固然安全投入越多生产安全性就越大,舍不得进行安全投入,事故就不可避免。但问题是,企业经营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如果因为过度的安全投入而使得企业正常收益下降,甚至入不敷出,这样的投入就没有意义了。

当我们从安全产业的层面再来面对这一问题时,便会发现这并不是无解的悖论。好的安全产业不是企业的包袱,不是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是对企业既有绩效的全面提升。安全产业对经济发展有两大效益功能:一是“减损功能”。既帮助企业杜绝安全事故,避免经济损失,又帮助企业降低既有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消耗。避免的损失、节约的成本当然相当于间接创造的价值。二是“增益功能”。通过对安全产业的运用,不仅可以发掘、创造出企业 潜在的、在原有产业水平下不可能获得的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从而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还以阻隔防爆安全产业为例,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橇装式加油站占地面积只是传统加油站的1/5,在目前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节约出来的土地资源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再者,燃油储运过程中的油气挥发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油气挥发不仅污染环境也浪费资源,我国加油站的油气挥发率在6‰左右,由此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数十亿元,而采用阻隔防爆加油装置的油罐比普通油罐的油气挥发浓度减少了43%,这又是很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升级绝不仅仅是让旧的产业消失,让新的产业取而代之。这固然是产业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绝对不是全部,甚至也不能是重点。尤其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局限,劳动人口的庞大,使得相当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轻言放弃。如何既保持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续与发展,又从根本上杜绝安全生产的问题,这就是安全产业的使命所在。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里讲的安全产业主要是指为现有产业安全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产业,是一种狭义的安全产业。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大力发展这种狭义的安全产业来化 解现有产业生产的不安全问题。但是,发展狭义的安全产业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把狭义的安全产业与现有产业相结合,让现有产业具备本质安全的属性,从而实现现有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让不安全的产业变成安全产业,让污染的产业实现清洁发展,让高消耗的产业做到绿色发展。

安全产业的策略选择

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安全产业的本质属性奠定了安全产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但是安全产业战略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安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安全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刚刚起步的产业,正确的策略选择对于其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技术创新始终是动力

一部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技术的突破是产业发展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技大突破都带动了产业的大发展。安全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出于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必然要对我国引进技术进行各种限制。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尽快形成具有中国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我国安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技术创新才有产业发展,有技术创新才有企业兴盛,这是中国安全产业发展的金科玉律。

政策支持仍然是关键

政府在政策上对安全产业与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制定产业标准。没有产业标准就不可能有产业的发展。各种资质不

一、良莠不齐的企业各行其是会败坏产业声誉。尤其是安全产业,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将会产生更大的不安全,造成更大的损失。积极依靠政府和推动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把标杆企业的生产标准上升为产业标准,是实现安全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安全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企业之所以有积极性花巨资、下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就在于技术的专利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回报。如果技术创新的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一项新技术面世后可以被无偿使用,企业就不会有积极性去从事技术创新了。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仅靠企业自身是很难做到的,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行政力量去查处打击。政府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科学的安全观是基础

尽管安全生产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社会对安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只有在发生安全生产问题后才会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会亡羊补牢。但是在平时未雨绸缪通过发展安全产业来实现本质安全,他们又有些舍不得。这种看似悖谬的现象表明,在全社会确立起适应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安全理念,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安全产业的 共识是很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内涵在扩展。现代社会的安全不仅仅指传统安全,像防止爆炸、坍塌等直接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能看得见的问题,更包括现代安全,像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引发各种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这种相对隐性的问题,甚至还应该包括后现代安全,像高碳产业模式引发的环境安全等。

社会安全内涵的变化要求社会在产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都要相应转变观念,把一些过去可能没意识到或者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如要在产业规划中加入安全产业规划。未来中国的发展,只要进行产业发展布局,要上新的产业,就应该把安全产业作为必要的前置条件。不能因为安全产业客观存在显性成本能省则省,而应该在综合评估安全产业的隐性收益后算大账。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篇5

陈明德

一、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提升办学理念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当前,确立这种教育理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校园,是民办高校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

其次,建设和谐校园,也是民办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用教育规律指导和谐校园建设,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

第三,建设和谐校园,也是解决民办高校诸多现实难题的迫切要求。

二、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办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首先,要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系、班)个性的自我和谐。一是允许各个院系、班级执行学院统一规定或要求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制订有独创性的“系训”、“班训”或“乡规民约”。二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同一门课程。三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如“院长信箱和电子邮箱”,值周领导接待来访,各种座谈会。四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我院全面放开了对学生“第二课堂”各种活动和社团的审批。五是加强因材施教,主要是注意发现培养体育、文艺、写作、书法、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特长生”,开展“三创”教育,树立成功典型。如02级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陈家文,一面学习一面开办经营了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每年创利税达几十万元。六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各科教学注意“授人以渔”,突出教育的孵化功能,使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其次,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培育和发展我院“待同学为朋友”的师生关系理念,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大学应有大爱,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一是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估计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在学校的各项工作、活动和制订有关政策时,教育者要多作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同时要虚怀若谷听取学生的反映。当某项决定有多数同学不赞同时,切不可强制推行。我院建立了各种与学生沟通的机制。如:院长聘任10位学生任院长学生助理,让主要领导能最快最直接地聆听第一线呼声,研究解决问题。二是建立了学院领导联系(一个或几个)分院(系)的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互动机制,部分班主任入住学生宿舍一线调研机制。三是从多侧面、多渠道给予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按照我院构建“人文新亚”的构想,围绕“求真、向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四是时刻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之排忧解难。第三,要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就是按照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我院地处梅岭风景区的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大学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学生说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层面,则是按照我院倡导的“三元育人模式”,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生态人格。不断增强“天人合一”、“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教育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三、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注重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就是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重在固本,夯实基础,就是力求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规范办学同步深化,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加强。2005年度省教育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内涵发展”,深谋远虑,用心良苦。也明确昭示民办高校在新一轮发展中,要避免“恶性增长”,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全面落实“盖大楼、育大师、养大气、成大器”的办学思路,保持规模适度稳步增长,加速办学条件的配套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好内涵发展上来。

首先,一定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学院领导的亲和力。

第二,一定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提高我院对生源市场的吸引力。

第三,一定要加速引进高端人才,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一定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彰显我院的特色魅力。

最后,一定要大力加强规范办学,提高我院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篇6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摘 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和平发展 必由之路 有利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紧紧把握世界进步潮流,分析总结了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选择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和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内和平,就是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二是指国际和平,就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又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谓“发展”,指的是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抓住世界总体和平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和改革创新,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和平途径,谋求自身发展以及与各国的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其次,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历来强调亲仁善邻。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开展贸易,交流文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曾长期遭受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最能体会和平之可贵。

再次,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创造和平环境,各国才能具备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既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

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再次,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取得胜利后,尽快发展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使之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成为中国社会长期面对的基本矛盾。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依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赞赏,国际空间不断扩大;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趋向稳定,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深化;周边形势继续向相对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中国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作用上升,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地区合作过程中,中国继续有所作为,区域合作南北两翼齐飞,南亚联盟已经吸纳中国为观察员。中国参与的有关周边区域合作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看,在亚太战略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中国处于相对有利和比较主动的位置。

冷战结束至今,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形势有利于中国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走出一条与历史上许多大国崛起方式迥异的和平崛起之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成为世界强国”。但中国决不谋求“世界领导地位”,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国家要实现在国际上和平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奋进过程。其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利因素。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地区热点问题和局部冲突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些全球性问题困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国内形势看,也有一些影响和平发展的不利因素:“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人口和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矛盾和摩擦日益复杂;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台湾问题久拖不决使我随时有转入战争的可能。

文 章

来源莲山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篇7

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有形创新的代表, 通过技术摸索、革新, 可以制造出更完美的产品, 大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更好地维持设备和材料的高利用和低损耗。作为硬件方面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供市场有形产品以及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保证。河马公司自主研发了排水用塑料检查井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通过了科技部建设成果评估, 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还在创新的基础上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适应性和全面性。作为国家本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者, 河马公司感受到了创新所带来的成果。

二是体制创新。当基础的创新达到一定的程度, 就必须要有一套与之匹配的管理体系来将技术创新得到的成果实施市场转化, 完成从生产车间消费者传递, 获得最终利益。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 便于管理, 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体制的弊端。

三是思想创新。有效区分优势企业和一般企业的一个核心点, 是自己所创立的一种思想可以引领企业, 从而树立企业在行业、在市场的领袖地位, 这是创新的最高境界。思想上的创新要求我们摒弃旧观念, 着眼新思想。思想上的革新, 让河马公司注意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企业的竞争之本。目前公司拥有一支从机械模具设计到高分子塑料成型工艺的专业研发队伍, 经验丰富, 理念先进。人才的确立对企业创新、提升竞争力起到了核心作用。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篇8

滨湖区入选首批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区

上榜理由:生态宜居

5月30日上午,由人民网主办的“2014城市发展质量论坛暨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发布会”举行,无锡市滨湖区入选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上榜理由突出“生态”二字—滨湖区作为拥有山水资源禀赋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等各方面,走出一条“生态宜居地、幸福湖湾城”的建设新路子。

无锡,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它依长江、太湖,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且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这个城市中有一个区域:它临湖环城,占据了无锡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它拥有近112公里长的太湖湖岸线,占据了太湖最美丽的精华部分;它倚山傍水,湖光山色秀美如画;它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浓厚,坐拥众多名胜古迹、遗址旧物、诗文墨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辉,具有极好的发展潜力和开发条件……

它就是无锡市滨湖区,一个拥有一系列高知名度景区景点的宜居宜人之地:有世界最高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灵山大佛,有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灵山梵宫,有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亲笔写的“太湖佳绝处”—鼋头渚风景区,有号称东方华莱坞的中视传媒无锡影视基地和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有一代佳人西施泛舟的水如锦、桥如虹的五里湖风光。

滨湖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西南部。南依太湖,北靠长江,东临上海,西接常州,是无锡城市核心功能区。滨湖区总面积62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74平方公里,沿太湖湖岸线112公里。户籍人口45.95万人。滨湖区下辖1镇8街道,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园,1个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1个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3个省级开发区。区域历史文化悠久,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拥有3个5A级景区,是中国吴文化和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注定了滨湖在无锡生态旅游的大区地位。

“建设美丽新无锡,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健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滨湖—这个作为拥有太湖最美山水资源禀赋的城市核心功能区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目标。它不仅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同时将“保生态、惠民生、促发展”作为建设生态经济的主攻方向。领生态文明之先,走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无锡市滨湖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民生优势,开辟出了一条“生态宜居地、幸福湖湾城”建设的新路子。

立足巩固生态安全基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滨湖区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以“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态恢复”为重点,以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滨湖”为宗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转型发展中融入生态理念。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滨湖区注重增强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全区各层面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两型社会”等创建活动,并配合生态教育宣传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化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区内日益增强的生态意识着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治太保源”中优化生态环境。滨湖区以“治理太湖、保护水源”为统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2007年以来,滨湖累计投入42.6亿元资金,进行了立体化、园林化和城市一体化的多层次生态环境建设,完成2座集中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累计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608个;铺设污水管网421公里、提升泵站16座,建成垃圾中转站6个,完成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6处;实现了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接管,“三高两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全关停。与此同时,区域人防工程、水利及水环境治理等城乡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建设工程不断推进,这些都给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建设优势。

在污染治理中提升生态质量。由于不断加大环保监管力度,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等有了显著的成效。滨湖区的工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降低,废气总量增长趋于平缓,烟尘年排放总量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工业固废产生量自2009年不断下降,工业固废保持零排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2年滨湖区域内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主要河道水质累计达标率71.43%,水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全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2012年全年累计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为95%以上,全区环境噪声测点、交通噪声测点和功能区噪声测点均达到功能区标准,全区环境状况保持稳定,环境质量持续良好。

在环境整治工作中重建生态系统。滨湖区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清淤、蓝藻打捞、调水引流、河道治理,大力开展太湖蓝藻治理。2007年以来全区已累计打捞蓝藻340.2万吨,分离藻泥7.2万吨,藻泥用来生产有机肥料和沼气发电,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每年对沿太湖70万平方米的芦苇进行人工养护,涵养水源。同时全区开展生态清淤工作,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管理河道,推进以市容村貌整治、农村河道家塘整治,创建市容村貌和河道家塘长效管理达标示范村(社区)为内容的“两整两创”活动以及“清河行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突出长效。在河道整治工作中,滨湖区还采取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通过培养微生物群落,或种植人工水草,营造半人工水生态系统,促使水生态恢复自净能力。几年来累计清淤河道411条次共计391.5公里、土方570万方,封堵排污口1442只,创建示范河道49条、精品河道20条、精品家塘13个,居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nlc202309012131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2009年,无锡市滨湖区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通过几年的创建工作,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创建成果丰硕。全区现有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22个、市级生态村13个、省级绿色社区22家、市级绿色社区40家。长广溪水利风景区2012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探索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多年环境保护与生态创建工作的开展,滨湖区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政策与规章制度体系,这些都成为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

立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弘扬滨湖生态文化

一直以来,滨湖区坚持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元素,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创建,创新发展现代生态文化,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与滨湖特色的生态文化。

挖掘优秀生态文化遗产。滨湖区充分挖掘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元素并加以保护、弘扬和传承,同时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建设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和传承展示馆。如加强荣巷历史文化街区、阖闾城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实施重点文物资源抢救保护工程;保护和合理开发地质遗迹、周新历史文化古镇、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一系列针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措施。

展示滨湖历史文化精华。为了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生态文化,发挥文艺作品在生态文化中的传播作用,并在探索中有所创新,滨湖区结合自身发展,开拓了一条将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展示之路:建设了一批生态博物馆,依托滚灯、内画、灵山素饼制作技艺、“太湖翠竹”制作技艺、花轿、渔舟剑浆、无锡评曲、吴歌等民俗工艺与民间风情,创造出一批独具现代创意的产品;以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等多种方式,结合组织评奖和采风等具体措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鼓励文学、影视、戏剧、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渗透到文艺作品中,推出一批能体现本地特色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一系列的举措,带动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

培育生态文化特色品牌。滨湖区把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和倡导现代生态理念结合起来,紧密联系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丰富内涵、提升层次、开拓创新,大力挖掘滨湖区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吴文化、工商文化、佛文化、影视文化”等四大文化优势,滨湖区因地制宜利用真山真水自然生态资源,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品牌,将自身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灵山胜景为龙头,搭建以佛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打造苏南都市圈内最有魅力的佛文化集聚区和体验区;以新媒体、新影视、新艺术、新体验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开创以吴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保护范例;以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周新老街改造项目为重点,形成以工商文化业态集聚区;创新以影视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生产方式,把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作为重点,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影视拍摄制作、影视文化交流、影视衍生开发、影视人才培养、影视休闲游览目的地,建立了一套与时俱进又不失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立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惠民开创滨湖特色

无锡市滨湖区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工作主动融入环太湖流域生态发展大局,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两个率先”,精心运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之路,精心打造“宜居宜业”新滨湖,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凝聚力认同感不断加强。滨湖区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区等创建活动,构建了生态和谐转型发展环境。努力推动生态治理、区域发展、民生改善齐头并进,为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支持保障。对居民生态生活的基本保障体系也加以完善,夯实滨湖作为中心城区在生态人居建设上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辖区居民群众的归宿感。

宜居宜业环境不断优化。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福地?很显然,即便GDP很高、但阴霾笼罩、环境嘈杂、河湖污染的城市不能称之为宜居福地。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绿色城市,这才是宜居城市的必备条件,这也应成为滨湖区城市追求的现代化目标。

打造生态水城。水是城市诞生的摇篮,水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滨湖区围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湖湾城市核心功能区”的生态建设目标,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了水域生态治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集约、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效能地实施控源截污,高水平推进河湖治理,突出抓好直湖港、梁溪河等流域的截污,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做美人居环境。滨湖区构建了一套合理河道生态体系,使其中心城区水面率保持在10%以上,农村乡镇水面率保持在15%以上。为了构建城市湿地系统的基础框架,改良湿地生态环境,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链,滨湖区努力提高水体活性,改善河道生态系统,力求通过水系的沟通与改造,全面恢复生态功能。此项措施在彰显、增强水乡亲水氛围的同时,又打造出和谐优美的水岸人居环境,从而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迄今为止,滨湖区年接待游园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次。

建设美丽乡村。滨湖区进一步建立了城镇环境长效综合环境整治,有效保护、保留具备历史风貌价值的传统特色水乡村落,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村民居民生活品质。打造了包括吴文化特色乡村、佛教文化特色乡村和湖滨生态休闲乡村等品牌,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

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惠民为重,是滨湖区生态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宜居宜业生活的最低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山绿水,是滨湖区的烫金名片,也是滨湖区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滨湖区人民最大的、不可剥夺的福祉。滨湖区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幸福滨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把生态效应放在首位,持续改善惠及群众的民生问题,切实让滨湖变得山更绿、水更美、环境更舒适。

nlc20230901213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生态文明是滨湖区的传家之宝、区域发展之源,更是惠民和谐之基。在“生态为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道路上,无锡市滨湖区坚守生态底线,突出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滨湖人民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得以保障,“生态宜居地、幸福湖湾城”当之无愧!

超级链接:

无锡市滨湖区旅游指南

鼋头渚:赏花佳绝处 毕竟在鼋头

鼋头渚景区樱花按开花时序有早樱和晚樱两个重要种类,共种植各类樱花树3万多株,品种达百余种,种植面积逾65万平方米。近年新建的鼋头渚樱花谷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赏樱空间,游客从充山大门和犊山大门进入均可在5-10分钟内到达赏樱点。3月中下旬,鼋头渚太湖樱花谷内约有三成早樱绽放,其中椿寒樱、寒樱、河津樱等早樱品种已经绽放。4月上旬,鼋头渚景区樱花则迎来最壮观的盛花期。

除了赏樱外,鼋头渚还举行了包括首届Cosplay全国邀请赛、第二届超级太湖樱花宝贝赛、中国汉唐集体婚礼、“夜赏樱花”在内的鼋头渚太湖国际樱花节。樱花美食、台湾小吃、摄影书画艺术展,渔船唱晚、落樱归帆拍客、博文大赛等多项配套活动也为鼋头渚景区增添了不少情趣。

蠡园:遍品桃秀色 醉美在蠡园

蠡园,地处风光秀美的蠡湖之滨,是国家重点名胜区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该园因湖而得名,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而蠡园是无锡赏桃花的绝佳去处。

正所谓“春风拂面花开早,望柳探花寻觅间。江南桃花何处好,镜花水岸醉蠡园”,每年3月至5月,蠡园都会举办各类以桃花为主题的活动。2014年3月15日至5月3日,蠡园公园就举办了“江南桃花,醉美蠡园”为主题的桃花节活动,以五种不同的方式来全方位欣赏桃花之美。据介绍,这五种方式分别是:①水上赏桃花。在“水上赏桃花游览专线”,游客可乘船水上欣赏桃花美景,岸上的桃花倒映于水中,随水波荡漾,美如画卷;②镜中赏桃花。造型各异的反光面点缀着四季亭周边的桃树,欣赏桃花的同时也能在境中看自己,人与桃花相映成趣,呈现“人在画中游”的意境;③堤上赏桃花。在柳堤花雨赏桃花,最能感受桃红柳绿醉春风的诗情画意;④岛上赏桃花。活动期间,游客可以到西施庄上一览桃花美景;⑤厅室赏桃花。在蠡园百花山房,精品桃花盆景的展示可以让更多游客了解桃花的相关知识,集科普与观赏性于一体。

华莱坞:创意影视街 未来科技梦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又名华莱坞位于无锡市滨湖区,是以原雪浪钢铁集团地块为核心的中心平台区,规划占地面积500亩。湖光水景区,主要由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等组成。影视服务区,主要有数字影视服务、数字电影体验、十厅影城、影视会展、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

步入大厅,伴随着轻松舒缓的音乐徜徉在艺术的殿堂,游客可以充分领略数字电影这一新兴产业的独特魅力。这里有由中国最具创意的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华莱坞时尚街”,设计师突出电影文化主题和品质,以电影“自由的威利”展开布景,“海豚逐浪”、“威利戏水”、“海盗船”、“大黄蜂”四大取景地可供游客观赏留影。与长广溪湿地公园水系相连的水上音乐喷泉,每天定时进行免费演出,浪漫怡然,艺术氛围浓厚,后期还会开发水陆巴士游览观光景区,值得期待。除此之外,还有美轮美奂的5D光影秀、电视科技馆等未来感极强的视听体验,而史诗巨作般的古装剧室内影棚也将盛大开放供游客一饱眼福。

梅园:先争天下春 花影耀梅园

始建于1912年的无锡荣氏梅园,四面有山皆入画,而今成为太湖群山环抱之中璀璨的明珠,再加上梅园和荣氏家族共同历经了百年辉煌与沧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芳馨天下。著名的有素白洁净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绿萼梅,有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有胭脂滴滴的朱砂梅,有浓艳如墨的墨梅,有枝杆盘曲、矫若游龙的龙游梅等,还有造型幽雅、虬枝倒悬、枯树老干、疏影横斜的梅桩艺术盆景。

2014新春伊始,江苏康辉旅行社和无锡梅园横山风景区两手相握一锤定音,从此华东旅游风情展暨康辉旅游展将永久落地梅园。在今年华东旅游风情展暨第十七届康辉旅游展上,亲子游、自驾游、休闲游和乡村游等特色产品,以及旅游目的地组合产品和散客组团线路产品都颇受欢迎。

雪浪山:满山薰草田 浪漫异国风

位于山水城雪浪山群峰之中的雪浪山生态景观园,由农林生态和历史人文两大景观组成。其中包括无锡历史上首个状元蒋重珍幼年在雪浪山的读书处“蒋子阁”及众多石刻、碑刻、亭台古刹等。2011年底,该生态园又建成了植物观赏园,包括枫林园、疏林草地园、香花植物观赏园等。其中香花植物观赏园主要由120亩薰衣草园及50亩玫瑰园组成,是江苏地区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

阳光下,漫山遍野的紫色薰衣草似波浪起伏,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手挽着新郎露出灿烂笑容……这样美丽的镜头就出现在雪浪山百亩薰衣草园。经过江南高温考验的雪浪山70亩薰衣草,今年已新增至120亩。这些来自异域的紫色香花随着起伏的山坡与周边红绿相间的花草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

灵山景区:佛前半亩茶 灵山好风光

灵山—文化与艺术、信仰与科技造就的神奇。作为高达88米、国内第二大的青铜佛像,灵山大佛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宗教、历史和文化上,还体现在旅游上。大佛、大庙、大景区,浓郁的佛教气息,无处不在的信仰精神和感化力量,这就是灵山大佛景区的宏伟蓝图。灵山大佛景区于1997年建成,占地面积约30公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

4月,游客来到灵山,除了可以参大佛、赏梵宫、观赏九龙灌浴、体验坛城绕行以外,还可以参加“春茗灵山会”特别活动。游客不仅可以与著名的茶道法师面对面,还可以欣赏茶艺表演,聆听茶道文化,品鉴茶趣禅味。针对亲子游客,灵山还特别策划了“春茗半日禅”活动。家庭游客可在师傅的带领下一同出坡,体验采茶、炒茶、泡茶、品茶整个过程,让人在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余放松身心,增进家庭互动,加深亲子亲情。

三国城:历史大舞台 霸气尽展露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刘备招亲”、“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吊孝”、“舌战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场戏均在此拍摄。它占地35公顷,是中视股份继唐城景区之后推出的又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

今年,三国城吴王宫广场第四届“狮王争霸赛”如约而至,震撼登场。来自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故里(佛山)的龙狮武术团已是连续第四年为游客带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的精彩表演,而且每一年都推陈出新,精彩度节节攀升。比如,今年一代宗师黄飞鸿不再单枪匹马而来,座下四大弟子鬼脚七、梁宽、猪肉荣、牙擦苏都加入了这次巅峰对决。师徒五人不仅为游客联袂表演一场气势磅礴的拳法,更要展示各自精彩绝伦的看家功夫。当然,主角一定还是那一头头霸气的狮子,它们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采青”、“狂欢”、“翻滚”,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喜则欢而碎步,怒则瞪目急步,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在一个个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作中,尽显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种神态。对决的号角响起,争霸的舞台展开,一场最激昂的大剧在美丽的四月、在霸气的三国城拉开了大幕!

上一篇:清明祭英烈国旗下讲话演讲稿下一篇:“中国我爱您”班会活动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