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8篇)
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1
加强生态文明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双流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汇报
双流县环境保护局
双流,成都市向南发展核心区域的近郊大县,县域自东向西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幅员面积1032km,辖21个镇、3个街道,人口90.3万。双流,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5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基本竞争力排名全国百强县第27位、蝉联西部第一,入选2010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产业发展能力十强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具竞争力20强县。
双流没有生态环境的先天优势,没有天然禀赋的地理条件,平坝、浅丘、深丘各占三分之一,生态空间较为狭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经济发展面临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和挑战,寻求经济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优化协调成为一项新的历史任务。建设国家级生态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双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局面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方向性选择。自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力争2—3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目标以来,双流始终把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和谐和可持续
2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高水平规划,高水准投入,高标准打造,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全力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城镇生活垃圾处置、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噪声污染治理等“七大”环保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细胞、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人居、饮用水源保护“八大”生态示范工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境教育“三大”全民环境友好行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2007年以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四川省生态县、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四川省绿化模范县、四川省园林县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并成为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2010年10月28日我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的考核验收,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的县,2011年4月,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公示,环保部即将正式公告。国家生态县的建设,使我县的发展战略思维得到了升华,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显现了我县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决心和曙光。一个“城在田中、园在城中、城园
交融”的田园城市,一个以产业新城、生态新城、文化新城、怡居新城、时尚新城为内涵的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展造福双流人民。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域内主要河流金马河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达标;杨柳河水环境质量由2006年的劣Ⅴ类提升为2010年的Ⅲ类,达到划定的水域标准;锦江水环境质量由2006年的劣Ⅴ类提升为2010年的Ⅳ类,2010年出境水质氨氮浓度较2006年削减了47.7%。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由2006年的295天提高2010年329天,优良率由80.3%提高到90.4%。声学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划定区域、规定时间段的国家标准,持续保持稳定。
2、污染防治不断加强。2010年全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3.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7.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3%
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29.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85 m,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9.67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66.27%。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2个,国家级AAAA和AAA旅游景区各1个,县级以上
2人居活动生态小区66个、生态村107个、绿色社区4个、绿色学校62所、生态家园17887户,五星级乡村酒店3个,五星级农家乐1个。
4、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1.12亿元,比2009年年均增长15.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209元、增长24.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亿元、增长5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30元、增长17%。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6%,与2009年持平。三次产业的构成比由2009年的7.2:49.5:43.3优化为6.2:50.4:43.4。双流经济呈现出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的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高回报的良好态势。
二、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
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全力以赴,更需要企业的高度协同、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全民动员、全民动手,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县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机制,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一)建立健全四大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合力
1、领导推进机制。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35个部门和各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参与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和8个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
组;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推进小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县委、县政府两次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县千人动员和再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动员,安排部署。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政协全力支持,各镇(街道)和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机制,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监督考核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各镇(街道)、各部门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目标检查、执法监督、效能监察,对创建工作实施专项考核,在所有评优选先中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予以纠正;对因工作不力影响全局、出现环境安全危机、造成重大环境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依纪追责,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工作。
3、多元化投入的市场机制。切实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作为县财政支出的重点,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每年新增财力中约20%用于环境保护,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同时,通过BT、BOT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环保项目和环保公益事业,为生态建设
提供资金保障。2007年以来,县财政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达24.43亿元,社会投入资金达8.07亿元,每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均在3.5%以上。
1、采用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采用BOT方式,引进民间资本2.7252亿元,先后建成了东升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华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航空港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以及牧马山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能力15万吨/日。项目建成后由投资企业自行运营,运营期间县财政按污水处理量支付运营费,每年需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运营一定年限后移交政府。
2、政府投入配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镇级中小型污水处理站、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污水收集管网,采取政府投资建设方式,先后投入13.264亿元,在所有的镇和集中安置小区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站)和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共达4.285万吨/日,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344.54公里。
3、企业自筹,政府补助建园区污水处理厂。对蛟龙工业港园区污水治理,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助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2007年12月,设计日处理能力1万吨,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总投资1500万元、政府补助400万元的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逐渐无法满足区域内污水处理要求。2009年,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管委会提
出了建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二期3万吨污水处理厂的方案,预计投资6000万元,排放标准提高到GB18918-2002的一级A标。2009年5月20日,县政府第七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并决定给予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1500万的资金补助。工程于2009年6月3日正式投入施工建设,9月底完成土建工程,11月底正式投入运行。
4、市场化运营污水处理厂(站)。我县出台了《双流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监督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投标形式,选择3家国内外管理规范、技术领先的营运公司,对全县镇级污水处理站、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及白河水质治理工程进行第三方运营管理;选择一家在线监测系统运营服务公司,对全县的在线监测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开创了全省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先河。县财政每年投入的运营管理资金1400余万元。
4、联合执法机制。坚持依法治污、铁腕治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制淘汰“五小”和“三高两低”等污染严重的企业。我县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依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污染源现场监察执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好信访投诉,建立健全环保执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并对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职责交叉问题,县环保局经常组织县经信局、城管局、双流工商局、安监局、供电局等
职能部门开展专项联合执法。2006年以来,我县共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80余次,限期治理工业企业47家,关闭搬迁工业企业217家,关闭“三无”企业达500家,关闭屠宰场72个,取缔小家禽宰杀场(点)180余个,实现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完好率100%、达标率100%,全县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同时,全力提高环境监察效能,按照分片区的管理模式,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巡查等方式对全县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和一般污染源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依托在线监控中心平台,实施污染源全方位监控,有效防止排污单位的违法排污行为,确保了我县环境安全。
5、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监督作用,与双流电视台合作,在《双流新闻》后,开设《东升城区空气质量信息》栏目,在成都市郊县中第一个发布城区空气质量信息,实现了空气质量日报。通过双流县政府政府网络平台,及时对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情况进行公示。同时,出台了《双流县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强环保社会监督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公民争当环保卫士,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前,环保志愿者已突破1000名,并聘请了22名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政风监督察监督员为我县的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对企业、行业、区域及社会环境保护
工作进行监督,畅通群众反映环保工作意见、建议信息渠道,提高环保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二)统筹编制三类规划,夯实生态建设基础
我县生态建设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按照“全域双流”的理念和“四性”的要求,围绕打造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立足城乡一体,科学编制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引领我县生态建设。
1、科学编制《双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7年聘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编制《双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8年9月县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规划》,同年10月县人大常务会作出《关于审议通过〈双流县生态县建议规划〉的决定》,《规划》纳入政府的正式施政重点,并以人大立法形式,予以法律保障。2010年对《规划》进行了修编,更具时代性、前瞻性、战略性,更符合国家生态县的规划要求。《规划》实施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修复、人居环境等重点工程项目31个,计划投资37.71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29个,其余2个项目正在建设中。
2、科学编制2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境规划、107个生态村和58个生态小区建设方案,形成多层次、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从而使生态建设规划更具操作性、考核性。
3、对城乡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进行了全域调查、系统考虑和统筹谋划,科学编制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人居专项规划和全县生态经济功能分区规划,以多层次、满覆盖的生态规划,引领国家生态县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三大生态产业
县委书记高志坚指出:作为全国“百强县”、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双流经济经过了长时期高速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带头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生态县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培育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作为建设生态县、打造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的主要支撑,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产业功能区建设,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直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1、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以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成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功引进了天威新能源、汉能控股、新光硅业等一大批新能源重大项目。2010年我县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49亿元,同比增长68.3%。目前,我县已成为国内技术路线最齐、研发平台最全、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2009—2010年连续2年排名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榜首,双流已成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于2010年9月27—29日成功举办了“2010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吸引投资140亿元。同时,我县大力扶持、引导100余家企业实施“节水、节电、节能”技术改造,建成成都南玻、川开军氮的12兆瓦余热发电、中水回用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提高效益与节能减排的“双赢”。
2、我县依托空港优势、区位条件和生态资源,主动融入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航空物流、临空总部经济、临空会展等现代服务“八大临空产业”,建设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临空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丘陵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主动融入全省“两湖一山”旅游开发,深入挖掘双流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举办“一月一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响“古蜀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黄龙溪“天府第一名镇”品牌,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4.54亿元,占GDP比重达
43.4%,增长1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8亿元,增长18%。
3、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以农业技术服务、村级公共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现代农庄“三大市场经营主体”,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等“五大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集体化、投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合一”,加快建设以集体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成都近郊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拥有全球最大的优质枇杷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冬草莓生产基地和西部最大的杨梅生产基地,41个有机和有机转换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机、有机转换、无公害、绿色食品总数达207个,“双流冬草莓”、“双流枇杷”、“双流二荆条辣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我县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6.27%,实现农业增加值29.31亿元,占GDP比重达6.2%,增长2.4%。
(四)强力实施八大环保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我县把坚持控制污染物排放作为落实环境保护制度、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污水不下河、垃圾不落地、扬尘不上天、噪声不扰民”是我县治污的“土”标准。2007年以来,我县投入32.5亿元资金,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综合治理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实现了污染治理10个“全覆盖”。
1、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近年来,我县投入近15亿元建成4个大型污水处理厂、28个镇级污水处理站和49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344.54公里,实现了镇(街道)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2010年全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55%。
2、实施河道环境治理工程,实现河道规范化管理全覆盖。出台《双流县河道水环境综合管理办法》,建立河道管理长效机制,实行河道管理镇(街道)负责制,每条河道落实专人管护,县水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每季度进行明查暗访,督查督办,奖惩兑现。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镇(街道)的河道管理工作进行补助。投入6050万元,对辖区内的30多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锦江、杨柳河、江安河、白河等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3、实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零排放”全覆盖。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了《双流县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双流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严格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审批、建设、管理。对禁养区内的3100多个养殖场,县财政共投入1.9亿元实施了全部关闭或搬迁;对分散养殖户,采用建户用沼气的方式治理养殖污染,全县已
建沼气池6.2万口,占全县适宜建池农户的100%;对规模养殖场,按“畜禽养殖——沼气供热——田园种植”的模式进行整治建设,以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共建设标准化养殖单元64个。2010年全县养殖粪便无害化综合利用量为12.6万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7.8%。同时,按照“餐厨垃圾——养殖饲料——有机肥料——有机食品”的循环经济模式,配套建设餐厨垃圾处理站、有机肥厂,综合利用餐厨垃圾、畜禽粪便,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4、实施生活垃圾整治工程,实现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全覆盖。出台《双流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置实施意见》、《双流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处置工作财政资金补助奖励与管理办法》,建立“户集、村收、镇清运、县处置”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体系。投入1.2亿元建成标准化垃圾压缩站2座,设立垃圾转运站(点)4000余个,垃圾实行袋装收集,密闭运输。近三年投入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和设施维护更新的资金达6400万元,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餐厨垃圾处理站,实现了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目前,投资额达7亿元的日处理1800吨的九江环保垃圾发电厂主体工程建设已竣工,2011年6月将投入运行。
5、实施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实现重点区域清洁能源使用全覆盖,县财政投入近2亿元,对实施了工业、生活清洁能源
建设。对12家燃煤工业企业实施治理,对“禁煤区”内的416家燃煤店铺全部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对东升街办、华阳街办、西街办、九江镇绕城高速路内的1210户低保户使用清洁能源进行补助,政府为每户一次性购买液化气罐和双口炉灶炉具,每户每月按110元补助液化气一罐(15公斤),每月初由所在镇、街道负责,将液化气发送至低保户使用。每年安排补助资金达140余万元。全县699辆公交车、406辆出租车全部使用液化气燃料,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出台《双流县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实施道路硬化、提档降土、裸土覆盖三大扬尘治理工程,综合治理建筑工地、闲置工地、拆迁工地三大工地扬尘污染。全域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采取秸秆还田、秸秆汽化、秸秆饲料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净化农村环境,建成大林镇石庙村秸秆汽化站1座,建成永安镇、金桥镇、彭镇秸秆沼气供应站3座。2010年我县秸秆综合利用量32.243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6.3%,6、突出服务行业废水治理,实现了医院、农家乐、汽修厂和洗车场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的“四个”全覆盖。全县24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有医疗废水处理站,医疗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县130家农家乐、120家汽修厂和洗车场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7、突出噪声污染治理,建立噪声污染防治管理长效机制。出台《双流县城市噪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相
关职能部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职责。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积极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强化建筑施工监管,除抢修、抢险等应急任务外,城区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加强工业噪声管理,采用低噪音设备和隔音降噪措施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关闭搬迁;加强生活噪声监管,禁止民用、商业高声音响扰民,取缔居民区内金属切割加工点,禁止在居民住宅楼附近使用大功率的风机、电钻等设备进行长期作业;加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噪声管理,对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业责令其采取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使周边地区的环境噪声符合相应区域的噪声标准;加强交通噪声管理,采取道路改造、车辆分流、城区禁鸣、限制通行、建设隔音设施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实行服务业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对饮食、娱乐、加工生产行业严格实行环保前置审核。同时实施“全县公交一元通”工程,减少私家车出行率,减少噪声污染。
8、突出环保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投入550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环境监察指挥中心,实现了对全县重点污染源的全天候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投入40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个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饮用水水源水质每两小时1次、13项指标的自动监测,有效提高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能力,确保了我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无一次饮用水源污染事件发生;投入200余万
元建成2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实现了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和城区空气质量日报;投入近900万元,按照西部一流的标准,对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县环境监测站的执法装备、监测分析仪器设备进行了补充、更新。我县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通过了国家新二标考核验收,环境监测能力达到了国家三级站标准,其执法装备、仪器设备堪称全省一流。
(五)严格环保审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我县认真落实贯彻《环境影响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坚持“把住源头、不欠新账,强化整治、多还旧账,全程监管、控制总量,动静结合、平衡容量”的基本原则,对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措施,着力“两强化”、“五不批”,为我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抓手,对工业园区、区域流域开发、行业规划进行规划环评,强化环境准入。对未批先建、未落实“三同时”制度和验收后未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工业企业实行停产整治,强化“三同时”制度。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工业项目不予审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项目不予审批;国家明令淘汰的或禁止使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工业项目不予审批;选址、布局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功能区划,未进入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不予审批;现有设施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不能通
过“以新带老”、“以大代小”的措施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予审批,为从源头上防止“两高一资”行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环保第一审批权的作用。2006年以来,共审批建设项目1193个,“一票否决”项目107个。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关闭2家小水泥企业,汰淘落后水泥产能近100万吨;关闭3家小钢铁生产企业,淘汰落后钢铁产近60万吨;关闭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近70家,关闭“三无”企业近500家,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多创联动,不断提升生态县建设水平
1、创建园林城市,优化生态结构。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突出山水田园风光和生态自然之美,加快川西平原田园风光功能区和川西丘陵田园风光功能区建设。实施生态保护示范工程,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六绿”示范工程,积极构建“点、线、面”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形成山地植被保护与恢复,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小区绿化与城镇园林广场建设相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城镇绿地与乡村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体系,打造绿色双流。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29.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85平方米。
2、创建卫生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全力开展国家卫生城
市创建活动,集中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食品安全、农贸市场、病媒生物防制等11项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整合公安“治安”职能和城管“治乱”职能,在全省率先成立公安城管联合执法中队,对广告乱贴、垃圾乱扔、摊位乱摆、车辆乱停、河道乱污、工地乱象、乱搭乱建等“七乱”现象进行长效治理,营造干净卫生、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实现农贸归市、停车归位、摊点归区、坐商归店、广告归栏。突出抓好“五小”行业整治,部门联动,相互抄告,监督到位,确保设施完善、制度健全、亮证经营。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力度,严格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和市场准入,在全市率先开展生猪产品和蔬菜、水果、食用菌3大类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了全县广大群众食品安全。利用城市绿地新建星级公共厕所12座,县城符合《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的公共厕所达62座,万人拥有公厕4.46座。着力营造便捷、卫生的购物环境,建成标准化农贸市场4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1个。结合“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艾滋病防治日”等卫生主题活动,加强全民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3、创建文明城市,培育生态文明。扎实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高公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利用报刊媒体和“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全民生态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价值观,倡导绿色消费,增强生态意识,使生态伦理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的环境保护综合决策能力;注重青少年教育,从小培养不浪费资源、关爱环境的良好习惯;强化企业宣传,让企业认识到建设生态产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绿色经济规则,在节水、节能、节耗等方面做出成绩;开展农民教育,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培育生态文化,培养公众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念,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的行为规范。加强对古宅、古桥、古寺、古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挖掘和发扬具有双流特色的文化形式,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三、生态建设的主要体会
双流作为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既要跨越发展进一步扩充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又要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展经济的紧迫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经济发展西部第一、生态环境西部一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翼齐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在国家生态县创建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培育生态理念是建设生态县的前提。生态建设涉及全
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生态县必须先从培育生态理念着手,积极倡导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让建设生态县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着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水平。
2、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县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产业是生态县建设的中心。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为先”理念,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兴县”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县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并重的方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注重源头防范,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禁建设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工业项目。同时,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污染治理工程升级改造,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4、完善政策体系是建设生态县保障。生态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必须依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保障。要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制定和完善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相关制度,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政协全力支持,镇(街道)和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工作网络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管理体系。
下一步,我县将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作风,不断巩固扩大生态县建设成果,做到“既要有一流的经济,也要有一流的环境和文明,一流的品牌和形象,坚持环保与发展旗帜不倒”,努力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魅力空港、生态名城,把双流打造成为中西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典范,并向国家生态文明县的更高目标迈进。
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2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普遍, 并不断恶化, 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比如2007年5月, 我国南方的“蓝藻事件”, 太湖的污染备受关注。在此次水危机中, 数百万无锡市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
传统制造业是将可用资源通过制造过程转化成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用品或生活消费品的产业。长期以来, 人们追求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或获取最大的利益, 很少考虑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破坏作用。生产者把原材料制造成产品, 产品使用后报废弃入环境;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使用过程中, 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 这些物质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
环境己经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各国政府为企业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 消费者也表现出对环境管理的极大关注。有鉴于此, 如何使制造业减少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21世纪制造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绿色”战略, 即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 采用绿色技术, 其中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包装、选用绿色材料等。
为此21世纪的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势在必行。
2 绿色制造的概念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1]。
目前绿色制造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 (1) 从产品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考虑制造全过程的技术和管理; (2) 从制造模式的角度来看待绿色制造; (3) 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来看待制造[2]。
由此看出, 绿色制造具有广义的内涵。它首先有1个实现目标, 即保护环境和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还包括2个层次的全过程控制, 一是集体的制造过程, 即物料转化过程中, 充分利用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具体绿色制造的过程;另一是指在构思、设计、制造、装配、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及产品报废后回收的整个产品周期中每个环节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 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广义绿色制造过程[3]。
绿色制造的产物是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在其生命周期全程中, 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资源利用率最高, 能源消耗最低的产品。即绿色产品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不产生环境污染或使污染最小化, 同时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 且这一特点应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全程。
3 实施绿色制造的措施
3.1 加紧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3.1.1 绿色材料的研究:
合理选择绿色材料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前提和关键因素之一。绿色制造原材料的选择要求材料要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前提下, 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 即人们要尽量选用无毒、低能耗、少污染材料, 选用可再生材料及可回收材料,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1.2 绿色设计的研究: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 着重考虑产品节能性、可拆卸性、长寿命、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环境属性。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 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 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4]。绿色设计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强调在产品开发阶段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 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力求形成“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
3.1.3 绿色制造工艺的研究:
绿色制造工艺就是尽量采用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法。
机械加工中的绿色制造工艺[5、6、7]:
3.1.3. 1 少无切削工艺:
利用精密铸造、冷挤压、直接沉积等成型技术, 从接近零件形状向精密成形、仿形发展, 用自由成形制造代替切削加工, 这样节约了传统毛坯制造时的能耗、物耗, 也节约了大量的原材料, 同时也缩短了生产周期。
3.1.3. 2 干式切削工艺:
干式切削就是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冷却润滑油的加工方法。这样可以消除加工时切削液带来的大量的污染问题, 获得洁净无污染的切屑, 节省了大量的切削液, 同时也省去了处理切削液造成污染的大量费用。
3.1.3. 3 先进的制造技术:
采用先进的现代制造技术, 是实现绿色制造的有效途径。如精益生产 (LP) 、敏捷制造 (AM) 、虚拟制造 (VM) 和数字制造 (DM) 等。
3.1.3. 4 噪声的消减和控制[8、9]:
机械制造车间特别是锻压车间, 生产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噪声是环境污染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必须对噪声加以控制和消减。技术措施有:做好飞轮等回转体的动平衡;在轴承和轴承座之间加弹性衬套;采用热模锻压力机, 淘汰蒸汽锤锻压力机;在压力机产生噪声的主要部位加盖隔声罩;采用具有油减震器的无冲击模架等等。
3.1.4 绿色包装的研究: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染, 可回收重用或可再生的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包装。首先必须尽可能简化产品包装, 避免过度包装;使包装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或便于回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在重视环境保护的世界氛围里, 绿色包装在销售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绿色包装技术就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优化产品包装方案, 使得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最少。绿色包装技术主要研究包装材料选择、改进包装结构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三个方面。
3.1.5 产品使用及其用后处置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减少使用中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面向节省能源的设计有利于减少产品使用中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德国联邦环境署研究表明德国家庭和办公室消耗的电力, 至少有11%是被处于待机方式的设备消耗掉。美国能源部估计, 美国每年要为待机的电视机和录像机支付约10亿美元的电费。待机功耗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 对其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对家电类产品的待机功耗问题, 人们已研究了新型开关电源和“绿色芯片”, 它们以绿色设计为目标, 可以使许多电源在转入闲置待机方式时功耗大大减少[10]。
3.2 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非常重要。但环境意识必须靠后天的培养与教育, 这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教育过程。环境教育应延续终生, 而且环境教育应该由学校、社会和政府一起来抓, 应该把环境科学知识教育和现实工作、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抓;还要提高公众的文化教育程度, 事实证明, 各国人民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相适应的;舆论宣传与集体行动也是提高公众和企业环境意识的有效对策。只有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提高了, 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绿色制造才可能成为制造业主动的自觉行为[11]。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的清洁而支付较高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愿多付10%的价格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40%的欧洲消费者喜欢购买环境标志产品而放弃传统产品;综合北京、武汉、成都、广州四地绿色消费调查结果, 我国愿意为环境改善而支付高价格的消费者略低于8%。
3.3 政府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使实施绿色制造的企业, 不仅能取得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 也能得到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成立相关的环保部门,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环境立法问题正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许多有关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
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是旨在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 是第一个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法。
2 0 0 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绿色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丰富且可再生的能源, 从而创造了可再生能源的大市场。
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其它相关法律都是在它的指导下制定的, 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
在这个方面, 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发达国家重视环境问题, 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环境意识强。环境意识强又主要得益于环保组织的极力推动和政府的强制性立法。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排污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 即排污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不是由排污者一个人承担的, 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承担的。这样, 对排污者来说, 排污就是一个便宜的举措, 如果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社会就会出现过量的污染。政府的强制性立法就是要把社会成本内化为排污者的个人成本, 让他们为排污支付高昂的罚款, 从而促使它们停止排污。
中国是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在全球无所不在。长期而言, 中国产品要面对的巨大压力, 来自于国外不断升高的环保和劳工标准要求。就环保而论, 国外消费者既关心中国产品本身的环保品质, 也关心中国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中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看似与国外消费者无关, 但正如“爱屋及乌”的道理一样, 消费者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更何况对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影响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国内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更愿意把国外的环保压力看作是对中国出口产品施加压力的一种无形贸易壁垒。这或许有道理。但是, 更高的环保标准也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采用更高的环保标准也有利于企业拓展市场。在国外的普遍压力之下, 那些先行一步达到更高环保标准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而也获得更多的利润。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对全国12个城市一千二百多家企业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些企业中, 约一半要面对客户的环保要求。按理, 它们因此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但实际上, 它们的人均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率都高于不用面对客户环保或劳工标准要求的企业。它们的人均销售收入是4.73万元, 销售利润率是2.9%, 而无客户要求的企业的这两个指标分别是4.56万元和1.1%。利润率方面的差距大于销售收入方面的差距, 说明有客户压力的企业不仅得到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而且还进行了产品的升级, 提高了产品赢利能力[12]。
4 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正日益危及着人类的生存, 必须加强绿色制造应用技术的研究, 这是实施绿色制造的技术保证;还要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 建设一个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和文化, 政府要加强立法, 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并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而制造业也要争取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效益的双赢。总之, 绿色制造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 实施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必经之路。
摘要: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本文在分析传统制造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问题的基础上, 试着提出了实施绿色制造的几条措施:首先要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这是实施绿色制造的技术保证;第二要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第三政府要加强立法, 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蒙牛的绿色发展之路 篇3
“定时喂食,定时挤奶,挤奶时听音乐,痒了有机械手臂的‘痒痒挠’,指甲长了有专门的修指甲师傅,餐厅、卧室、挤奶室、按摩室分立,奶牛们享受着‘三室一厅’的待遇……”
之前,蒙牛总是欢迎人们前往和林格尔,去看他们的绿色奶牛牧场,现在他们也赶着潮流,开始用3D技术展示虚拟未来乳世界。蒙牛的这一波“绿色攻势”相当猛烈,杭州、上海、苏州、温州,从4月份开始的蒙牛生态行动是一次精准的企业营销。
蒙牛毫不讳言自己的雄心,甚至有点迫不急待。
“绿色转型是一场长跑,绿色增长更需要企业的勇于担当,对中国乳业而言,下一轮竞争不仅仅是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也将是对绿色冠军的争夺”,蒙牛总裁杨文俊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蒙牛的目标。
披“红”挂“绿”
一连串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2009年7月,荷兰银行公布,蒙牛位居世界乳业第19位,成为世界乳业前20位的唯一中国企业;2010年 4月28日发布的蒙牛年报显示,2009年蒙牛全年累计营业收入257.105亿元,在国内乳品企业中率先突破250亿。几年来,蒙牛在营收增长的同时,管理成本却逐年下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工会的调研报告:蒙牛乳业平均工资水平连续多年居于同行业之首,这些都为业绩快速增长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在年报飘红的同时,“绿”成为了蒙牛不断强调的颜色。
从全国两会的低碳一号提案,到博鳌论坛讨论的绿色复苏,从蒙牛的生态草原战略到整个乳业的绿色复兴,2010年正以中国绿色元年的姿态席卷全国。而红与绿两种颜色的交织,也为整个乳业的未来勾勒了了全新的图景。
“一头牛每年发的电,够五台电冰箱用一年!”
蒙牛总裁杨文俊在博鳌论坛上不厌其烦地解释着蒙牛的绿色之道,对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澳大利亚乳业来说,牛粪的污染曾经是行业灾难。但蒙牛却通过沼气工厂,转换为发电和有机肥料的收益;对许多工厂来说,废水是污染,但对蒙牛来说,将净化的废水和雨水收集起来,可以让缺水的乳都核心区和林格尔变成塞上江南——在蒙牛工厂所在地,人们看到的是一派绿草如茵,废水经过净化后进入景观河流,让鱼儿自由嬉戏于碧波之中。蒙牛正在进行的生态牧场建设,也是中国乳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全新模式。
蒙牛甚至向和林格尔县政府征地近3万亩,计划在三五年之后将这3万亩荒山全部变绿,目前已有1万多亩荒山完成绿化。“虽然短期来看,绿色投入将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绿色产品本身的溢价能力将消化掉这部分成本。”蒙牛总裁杨文俊表示,“尽管目前绿色产业对于整个蒙牛收益的影响有限,但它将促使蒙牛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蒙牛的长期竞争力。”
变化不止于此,在5月8日上海第二次生态体验行中,蒙牛在现场发出了绿色生态产业链倡议,并身体力行,率先在行业内启用了FSC森林认证包材,预示蒙牛将成为国内奶业率先实施绿色包装计划的乳品企业。亲临现场的全球领先的包装业巨头利乐代表,率先表示加盟。
短短数年间,和林格尔从“地上没草,地下没宝”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进入全国西部百强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行列,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区”,蒙牛正是这一跨越式发展奇迹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之一。
“作为中国乳业的冠军,蒙牛目前刚刚位居世界第19名,但是在绿色经济方面,蒙牛的沼气发电厂却在规模和效益方面排名世界第一”。一位经济学家表示:这两个排名的变化,恰恰说明,在“绿色经济”领域,通过快速的创新,蒙牛等中国企业拥有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IMILK的国际化攻略
蒙牛有一个国际化的“野心”:让呼和浩特成为世界乳都,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世界乳业中心。
这让蒙牛一直都在以国际竞争的眼光制定发展战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对比国内国际乳业发展时指出: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通过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创新的探索,内化为企业系统而长期的行动。
5月12日,蒙牛的董事局主席牛根生在杭州与大学生们讨论创业,他说:“创业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何谓创意?不容易想到,但是容易实现,对客户,对社会,对人类一切活动有用的是创意。”
创意是蒙牛的成功之道。从第一款早餐牛奶、第一个赢得IDF全球乳业大奖的特仑苏,到开启中国酸奶健康双功能时代的冠益乳、更符合现代女性营养均衡需求的新养道……蒙牛依托来自生态草原的优质奶源和乳品研究院的领先科技,构建了全方位的“牛奶矩阵”,让不同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时刻都能享受到最适合的牛奶产品。
在位于“中国乳都”核心区的和林格尔,蒙牛斥巨资2亿元建成的亚洲大型乳品研究院,集合了全球十几所先进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每一天都在探索“未来牛奶世界”的秘密,并将他们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现实。
蒙牛平均9天申报一项专利,平均6天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的成绩使世界不得不重新打量这个乳品企业。
在蒙牛的布局中,优质奶源基地自然是重中之重。现在的蒙牛已经建成的11个万头牧场,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引领了绿色潮流。生态牧场内聚集了全世界最好的牧草、最优质的奶牛、最幸福的动物福利,最优良的生长环境,这种绿色发展的深度与力度,丝毫不逊色于国际一流品牌。
“‘绿色’真正成为中国乳业的引擎,关键点仍是面向绿色转变的创新思维”。蒙牛的国际化路线渐入人心。它不仅被博鳌国际论坛作为指定乳制品,还受邀成为IDF全球乳业峰会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座上客”。蒙牛的产品也逐步打入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0多个海外市场,在港澳占据了常温液态奶50%的市场份额,被评为“香港超市十大品牌”。
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4
深圳市机场股份公司
郝斌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民航运输蓬勃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3457.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18亿人次,货邮运输量达2887.6万吨,年均分别增长9.6%、10.4%和2.3%,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比重达到22.8%,比“十一五”末上升8.3%。
机场是航空运输的重要设施,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航空运输业务量的高速增长,机场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机场建设成为实现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圳机场作为特区门户,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深圳机场积极采用创新手段探索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从航站楼独具匠心的屋面采光设计到物流园区屋顶光伏发电,从桥载电源空调项目到飞行区车辆“油改电”项目,从雨水回用系统到水蓄冷空调系统,无不体现了深圳机场在绿色机场建设中所做的不懈努力。
绿色机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机场管理当局的主导,而且需要机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本文从绿色机场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阐述了搭建绿色机场管理平台的必要性,提出构建绿色 机场管理平台初步设想和发展方向,为深圳机场绿色机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绿色机场内涵与特征 2.1 绿色机场的内涵
绿色机场源于绿色建筑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绿色建筑是指为公众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建设绿色机场体系,是指在机场设施的全生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及报废、回用过程)内,以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土地、能源、水资源、材料)、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方式,建造合理环境和资源负荷下的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机场营运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机场体系。绿色机场内涵集中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和人性化四个方面。
2.2绿色机场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绿色机场的研究和探索,在节约、环保和人性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场运营和维护阶段,尚未形成从机场选址、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过程的完整的研究体系。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机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国内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近年来,全国主要机场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民航局以昆明新机场建设为契机,成立了以民航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建设绿色昆明新机场研究领导小组,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民航局安技中心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展开了20多项技术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绿色机场工程研究体系,为我国绿色机场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期间,民航局更加重视绿色机场建设工作。2016出台了《民航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作为民航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今年上半年又先后出台了《绿色航站楼标准》和《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等绿色机场标准和规范。
3、绿色机场管理平台
3.1 构建绿色机场管理平台的意义
就深圳机场而言,尽管在绿色机场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这些工作仍主要集中在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和改造方面。在绿色机场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的体系,目前仅限于对集团下属单位的管理,通过各单位定期提交的报告来了解绿色机场建设情况,而这种方式往往流于形式。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对机场绿色机场建设作用不大。
机场是城市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机场利益相关者众多,涉及到旅客、航空公司、其他驻场单位和政府机构等,绿色机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机场管理不仅需要机场集团的主导,而且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因此,建构一个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绿色机场管理平台是实现机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3.2组织形式:
建立以机场集团为核心,机场利益相关者(基地航空公司和辖区工程项目管理部)共同参与的绿色机场管理委员会,旨在制定深圳机场绿色发展战略,编制绿色发展计划,统筹推进绿色机场项目落地。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基金支持,共同开展绿色机场课题研究,形成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3.3工作目标:
构建绿色机场管理平台的目标在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机场,努力将深圳机场打造成为国内民航绿色机场管理的标杆。3.4主要工作
1)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绿色机场发展战略,统筹编制机场可持续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
2)通过富有创意的宣传方式,在机场范围内形成“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绿色发展理念。
3)制定绿色机场培训计划,将绿色机场项目作为员工上岗或复训的重要内容,培养民航从业人员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4)举办绿色机场发展论坛,邀请环保部门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到深圳做讲座,介绍绿色发展新理念和新技术。
5)争取民航局和深圳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开展绿色机场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团队。
6)在机场区域设立环境质量采集点,定期对机场范围的水源、空气、噪音等进行检测和评价。
7)建立绿色机场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和挖掘采集到的数据,利用绿色机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使决策更科学,建设费用更合理,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8)推进新技术应用。近期可重点研究开展以下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准入管理,稳步推进飞行区内中小型通勤车辆及部分特种车辆“油改电”项目。
优化现有的飞行程序,改变传统的梯级仪表下降程序,推进连续下降最后进近程序(CDFA)的应用,从而减少航空器在进近阶段的大气排放,降低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联合航空公司推进航空器在地面滑行阶段单发运行程序,减少地面燃油消耗,减低大气排放。
研究在机场设置隔音墙的可行性,噪音敏感区域设置隔音墙,降低航空器在滑跑过程中产生的噪音。3.5动力机制:
以中国民航现行标准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参考国际机场协会ACI手册,制定符合深圳机场运营环境的绿色机场评价体系。根据绿色机场评价体系,制定绿色机场管理考核指标,对委员会所有单位进行考核,对于在绿色机场建设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委员会大会上给予荣誉表彰和一定的经济奖励。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在委员会大会上提出批评,并在飞行区车辆准入或是工程项目审批上给予体现。对给机场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处罚资金作为绿色机场管理项目专项基金。
4、结束语
绿色机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机场、航空公司等驻场单位的协同配合,而且需要所有民航从业人员的长期的共同努力。绿色机场管理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将机场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将绿色管理理念付诸实践,最终实现深圳机场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走红色之旅 筑绿色之路范文 篇5
——湖南工学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总结
为积极响应湖南工学院院团委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时代先锋精神,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院团委学生会成员自主组建了湖南工学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团队由两名随团老师和16名学生组成。活动主题为:走红色之旅,筑绿色之路。
活动实践过程
一、筑绿色之路 聚焦环境公益,我们携手同行
7月6日,湖南工学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一行在衡山县开始暑期三下乡筑绿色之路主题活动,这一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农家书屋助建、环境问卷调研、环保千人行等内容。
1、实践团与衡山县团委举行见面协调会
7月6日,实践团在衡山县与当地团委干部举行了见面协调会,为后续在衡山县举行的活动做出了详细的安排。
2、“爱心农家书屋”助建活动
7月7日,实践团在衡山县石桥村进行“爱心农家书屋”助建活动。在“爱心农家书屋”助建活动中,实践团共捐出科技卫生教育类的图书百余本,丰富了石桥村农家书屋的藏书,扩展了书籍种类,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群众读书学知识的热情,更好地促进了当地精神文化的发展。
3、“绿色驻我心,环保千人行”大型签名活动
7月8日上午,我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一行冒雨前行,奔赴沙泉镇沙泉中心学校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签名活动。衡山县团委书记王燕、副书记杨聪斌莅临活动现场。我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红色之旅环保志愿团一同参加了签名活动。此次环保签名活动对衡山县目前致力于打造文明奥区,建设生态衡山的目标具有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4、农家书屋回访
7月9日,实践团员不顾炎热,步行50余里,深入长江镇石桥村、泉塘村、霞流冲村等地,就长江镇“农家书屋”建设规模、管理机制及群众受益面进行了详细的回访调查,并在这一过程中对石桥村党支部书记袁泽宇进行了专访。
对袁书记的专访让我们在了解他个人的奋斗史以外,也更好地了解了石桥村经济、文化、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及石桥村建立农家书屋的过程。农家书屋的回访建立在志愿者与村民一对一的采访询问之上,这使我们实践团志愿者充分认识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农家书屋回访,实践团员们掌握了当地“农家书屋”建设更为全面详细的资料,为后期书屋建设的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5、环保问卷调研
在进行农家书屋回访的同时,实践团在多个村庄进行了环保问卷调研。在烈日的烤灼下,实践团员走家串户进行环保问卷调研。环保问卷共发出问卷2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82份,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后续环保调研工作的重要资料。
6、问卷整理与晚会彩排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对收回的环保调查问卷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下午,实践团队员积极排练节目,为在衡阳县开展的红色主题活动做充分的准备,还进行了第一次彩排。
7月11日上午,我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衡山县绿色之路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活动中受到衡山县团委的大力支持,实践团队赠送锦旗以表感谢,并与衡山县团委结下深厚情谊。
活动期间,实践团员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环保宣传单300份、环保手册200份,基本了解了当地环境现状。通过这一主题的系列活动,当地村民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表示愿意去以自己的行动保护自己的家园。而农家书屋的建设,也给当地村民带来学习知识的媒介,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对当地民风、经济建设等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走红色之旅 重温革命历史 品学红色精神
7月11日至7月14日,实践团一行抵达衡阳县进行“走红色之旅”主题活动。其中“走红色之旅”主要有走访革命红人、放映红色电影、举办红歌联谊晚会、探寻革命遗迹等活动。
1、实践团与衡阳县团委举行见面协调会 7月11日下午,我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一行抵达衡阳县与当地团委召开见面协调会。还在衡阳县举行的实践活动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详细的安排,为后期活动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保障。
2、寻访烈士故地
7月12日,我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一行在烈士后人戴明球老先生的陪同下走访了戴今吾烈士故乡岣嵝村。在带领下,实践团一行参观了由戴今吾烈士创建的湘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戴老先生满怀激情地与队员们讲述他爷爷戴今吾烈士的生平事迹与卓越功绩,也与大家分享了他作为一名中共老党员的切身经历与感受。随后,实践队员不畏山路艰难,前往烈士墓前进行了祭拜,表现了实践队员对革命先烈的悼念与无限敬仰。一天的历史回顾,让队员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队员们纷纷表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铭记历史,传承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红色电影放映
7月12日晚,为了重温红色历史,领悟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我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全体队员与衡阳县西渡镇赤水村村民共同观看了红色电影——《建党伟业》,通过观看红色电影使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私的精神,也给当地村民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4、走访革命红人
7月13日上午,在衡阳县老干局陈局长的带领下,我院大学生实践团一行看望并采访了衡阳县程培栋、李云两位革命老党员,虽已年近九旬,但仍精神矍铄。在采访中,他们分别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在战争岁月的沧桑经历。在给予厚望的同时并告诫年轻人要饮水不忘挖井人,秉承革命精神,好好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为人民创造新生活。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革命老前辈们经历过的峥嵘岁月为镜,发扬老一辈先烈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5、举行红歌联谊晚会
13日晚,湖南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团携手当地政府举办的红歌联谊晚会在衡阳县西渡镇赤水村隆重上演。晚会以“湖工学子三下乡,烈士故乡送文化,红色精神代代传”为主题。实践队员们青春动感的街舞健美操《给力vable》拉开了晚会帷幕。优美动听的笛子、吉他、小提琴独奏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情豪放的歌舞带来声声喝彩,诙谐生动的小品《猛羊牌牛奶》引发现场阵阵笑声。赤水群众也积极踊跃,才艺不俗,一曲曲嘹亮的红歌回荡在赤水的上空,激情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和今天的和谐生活。台下的领导们亦是热情高涨,纷纷上台一展歌喉。最后,湖南工学院副院长王利华以一曲《妻子》为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衡阳县电视台对此次联谊晚会进行了全程报道。晚会不仅提升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更带动当地群众在庆建党90周年之际,共享红色经典,重温革命情怀。
6、参观夏明翰故居
7月14日,为领略革命烈士的风采,继承和发扬爱党爱国精神,我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队员走进衡阳县洪市镇余家大屋参观了夏明翰烈士的故居。面对夏明翰生平事迹的讲解,实践团员对烈士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赞叹不已,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夏明翰烈士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之情。通过走访革命圣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队员们充分感受到不怕苦、不怕累、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更增升了队员们使命感与责任感。
参观完夏明翰故居后,我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赴衡阳县”走红色之旅”活动顺利完成。
为期4天的实践活动以“红色”这一主题开展了走访革命红人、参观夏明翰故居、红歌联谊晚会等系列活动。这一些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使村民积极参与到建党九十周年的欢庆气氛中来,在和谐的生活中感受到共产党带领下社会的文明、安定、和谐。
结束夏明翰故居的参观,本次湖南工学院大学生党员领航德育建设实践团在衡山县、衡阳县两地的主题活动也告下段落。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6
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第三框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学习目标:(用着重符号标明重点或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能力目标: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三、课前感知:
1、可持续发展含义、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的和谐,实现()与()相协调,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观念——()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社会和()的责任。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人口(),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
3、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在()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与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善(),实施大规模()工程,严格控制()排放总量,治理()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不断增强是()的能力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22、(10分)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表1 我国有关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16.0% 煤炭
1.8% 石油
0.7% 天然气
表2 生产1美元产值平均消耗原油比较
发达国家 211克日本 130克中国 800克
(1)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情况?(2分)
(2)依据表
1、表2说明我国应实施什么战略?请你谈谈对这一战略的理解。(8分)
【老师指导】:解题思路:
五、达标检测
1、据报道,我国有关部门作出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将北大荒的3000万亩耕地重新变成茫茫林海,实现退耕还湿地300万亩。这一决定
A、违反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使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能环节我国粮食过剩的压力,使粮食价格下降
D 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某校初三学生举办了以“环保行动”为主题的小论文征文活动,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下列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有
A、使用一次木筷B、个同学寄去纸质货卡
C、将废电池进生活拉圾箱内 D、利用家中的旧衣物、剩布头等,做成布袋子,实行绿色购物
3、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所方面的,对中国生态环境构成呢感最大的威胁的是
A.来自工业的废气物B.来自北方干旱少雨
C.来自人口的压力D.人们环境意识的4、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
①对外开放 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计划生育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0年5月16日出台的《攀枝花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2015年,全市林业年产值、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的年纯收入,从2009年的9.08亿元和610元,分别提高到20亿元和1200元;到2020年全面完成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把攀枝花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国家级森林城市。这表明我市
①重视林业的发展,减少工业生产和污染②重视环境保护,减缓经济发展
③重视环境保护,力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④走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6、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需要坚持()
①科教兴国战略②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以教育为中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有人将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改为“两岸难闻猿啼声,轻舟难过垃圾山”。改写的诗句反映出我国
A.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极为严重B.环境破坏比较突出
C.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改善D.长江流域野生动物已经绝迹
8、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发展经济的任务非常重;另一方面,环境压力也十分大。而环境压力主要是由于人口多、资源少、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的。请问:
(1)我国应落实什么战略、什么国策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怎么做?
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7
世界绿色浪潮的冲击下, 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引入企业经营管理领域, 作为消费大户的饭店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更加重视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 这已成为国际饭店业的发展趋势, 并在发达国家开始得到普及。中国饭店业也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并尝试大力发展绿色饭店, 自《绿色饭店》国家标准发布以来, 全国已评定700多家绿色饭店和餐饮企业。但总体来看, 创建绿色饭店活动还只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由于各方标准不一, 考察对象不尽相同, 加上基础条件相对较为薄弱, 绿色饭店的建设与国际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停留在诸如宣传等工作上, 而且持续的时间较短, 认识上的误区和做法上的偏差导致措施有效性较差。
应该说, 绿色饭店是一种新的理念,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坚持清洁生产, 倡导绿色消费, 保护生态环境的饭店;是指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饭店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到企业文化的全过程之中, 为客人提供安全、卫生、舒适、健康的产品,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增进经济效益双赢发展的饭店[2]。绿色饭店的定义强调消费者、饭店企业、员工和社会多方受益和谐发展。它是概念是引导, 更是一种行为, 是用于实现饭店效益极大化目标的各类日常管理行为的总和。对饭店而言, 又是一个目标和要求, 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对环境实施补偿是一项综合性强、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 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怎样在环保和顾客满意之间实现平衡?绿色减排, 低碳经济怎样才能落到实处?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 目前阶段创建绿色饭店提高饭店核心竞争力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中国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 循环经济理念与理论已从一个比较狭隘的环境管理理念升华为事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国家战略。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饭店业, 因其具有促进商品流通、传递信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贸合作、拉动内需等经济功能和拉动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等社会功能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站在产业演化和国家战略的高度, 审视中国饭店产业的未来之路。政府支持是饭店创建绿色活动的宏观保证。
目前, 绿色饭店在实际运营中比较有效的是两种标准, 即企业标准和协会发布的行业标准。在消费者的“绿色”意识不强, 又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理论指导的情况下, 技术保障、信息提供、宣传倡导和理论指导成为饭店环境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阶段看, 饭店实施环境管理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宣传舆论的支持, 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运作。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调控和监控职能。通过制定系统的绿色环境政策目标及绿色产品发展战略, 给饭店提供指南和依据。通过适度政策倾斜, 在投入、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在技术方面给予支持, 促使饭店自觉的进行绿色饭店的创建。这种引导、推动、规范、扶持的措施, 特别是在绿色饭店发展初始阶段显得更为重要。中国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的饭店“创绿活动”得以快速的开展并推广证明了这一点。
二、创建饭店绿色企业文化
实践证明, 一种强势文化对饭店所有员工都具有引导作用。将饭店的目标和要求根植于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之中, 创造一种能使饭店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价值观、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种能够积极地推动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当这种文化氛围很浓郁时, 就会在员工的言行中体现出来, 并会大大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把绿色意识的建立、绿色技术的应用到绿色管理的实施点滴渗透到饭店经营管理与服务的每一环节中, 形成饭店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并通过员工的创新行为得以实现其真正目的。作为服务型企业的代表, 优质的产品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 而主要体现在软件服务上。创建绿色饭店不仅仅要体现对环境的关注, 更应注意在产品和服务上努力创新, 通过寻常物品和服务的精心创意满足客人的精神需求, 实现人文关怀。这样通过饭店绿色企业文化的创建, 感染并影响每一个饭店员工和消费者, 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成为创建绿色活动的实践者和支持者。这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绿色饭店, 也是一家饭店长久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饭店绿色员工
没有绿色员工就没有绿色饭店, 在创建绿色饭店的进程中没有人力资源的培育与提升, 就没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饭店要把这一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招聘选择能够认同饭店绿色文化的员工;通过全员培训使员工了解、熟悉、接受绿色产品与服务;通过激励提高员工参与饭店“创绿”活动的积极性, 贯彻实施饭店的绿色措施。
另外,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上, 更体现在对员工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上。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向企业管理纵深发展的表现。首先, 饭店应将员工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 有效地运作内部交流手段, 善待员工, 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使之认同企业的价值观, 从而使工作符合员工需要为员工服务;其次, 积极参与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之中, 为其提供指导、帮助。这成为企业尤其是像酒店业这样的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导向。
四、创新饭店绿色产品和服务
围绕客人的消费重点, 饭店绿色产品主要涉及绿色客房、绿色餐饮、绿色服务等方面。在绿色饭店创建初期阶段, 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节能降耗上。饭店主要通过制定各种节约措施, 创办绿色餐厅和绿色客房的形式开展此项工作, 着重点在为客人提供符合绿色标志要求的餐食和客房。关于创建绿色产品服务具体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 开展各种形式的绿色营销活动, 要注意顾客消费心理的引导, 让顾客接受绿色消费理念, 消费者的促进是创建绿色饭店的进程得以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例如, 一直以来困扰酒店“六小件” (酒店为客人提供的六种一次性日用品, 包括牙刷、牙膏、香皂、浴液、拖鞋、梳子) 去与留的问题。虽然据《2010中国绿色饭店发展报告》显示, 已有75%以上的绿色饭店都采取相应措施, 引导消费者减少对“六小件”等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可见, “六小件”不环保、浪费大, 这是酒店业界所公认的。但直到今天很多饭店在具体措施上一直在犹豫在观望在徘徊的真正的阻力来自于消费者, 顾客对于酒店一次性消费品还有依赖。创建绿色饭店需要提高普通顾客的环保意识, 只有这样饭店撤“六小件”才会水到渠成。分步取消, 过渡实行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做法。消费引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次, 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 顾客越来越关注绿色产品, 其消费也日益理性化、个性化。加之饭店产品的同质性日趋明显, 要生存, 饭店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客户的需求上, 只有满足了客户需求才能实现其市场目标。是不是在客房给客人提供“六小件”这些低值易耗品, 已经不能作为评定饭店是不是绿色饭店的标志。绿色饭店的创建活动应从初期的节能降耗转向产品和服务建设创新转化, 以此树立饭店良好品牌形象, 保持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绿色观念的不断深入对饭店产品服务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这成为创建绿色饭店的焦点问题。在绿色理念的引导下, 以客户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通过管理酒店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 向酒店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和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 在了解客户真正需求基础上, 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 对现有服务流程进行升级改造,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更具可操作性, 更具人性化。这样通过服务细节、氛围营造、提示暗示, 倡导适度的消费;把饭店打造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的平台。在平淡琐碎的工作中创造顾客认同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 饭店作为服务性企业其产品与服务同质性高, 非常容易被同行借鉴和模仿, 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在这种形势下, 饭店要创新, 要吸引并保持顾客只有依赖饭店基层员工, 他们是饭店服务的践行者, 在绿色产品服务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作用, 要注意适度的授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开发出具有本店特色的个性化产品。
总之, 饭店绿色管理是饭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项管理工作不是以增加的形式出现, 而是融合在饭店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中, 贯穿于饭店的整个生命周期。饭店应围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采取具体措施, 把绿色理念融入饭店日常工作中, 让它成为饭店管理层和普通员工以及顾客的共识并进一步内化为实际行动。创建绿色饭店是时代进步、城市文明和人文关怀的要求, 代表着未来饭店发展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 随着绿色饭店创建活动的广泛展开, 我们身边的绿色饭店会越来越多。
摘要:针对长期以来绿色饭店发展的现实状态, 饭店业竞争市场的特点, 提出创建新型绿色饭店的若干思路。旨在进一步加深对饭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 提升饭店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从而为饭店业持续稳定与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饭店,可持续发展,创建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中国饭店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2]国家旅游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S], 2006.
[3]绿色饭店工作委员会.2010中国绿色饭店发展报告[R], 2010.
玉溪:走低碳之路 发展绿色经济 篇8
低碳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加快制度创新。一直重视生态建设的玉溪市,积极倡导绿色GDP经济,生存发展观念发生了可喜变化。
清洁能源开发顺势而为
自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强一堡”战略,指出2010年工作要“紧紧围绕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建设来开展,玉溪市紧扣时代步伐,朝着“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奋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素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的美誉,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1区8县,总人口214万人。作为毗邻云南省会昆明的一座重要城市,玉溪市在发展以光电、新能源材料为重点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地位和竞争优势。凭借独特区位优势,玉溪为构建云南清洁能源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鉴于玉溪市具备新兴产业基础,中共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把新能源及新能源材料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培植,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光电产业,在高新区建立太阳能产业基地,以此实现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并积极开展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同时,玉溪市还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整合现有资源,“一点突破、以点带面、滚动开发”,做大单晶材料及新光源材料、锂离子电池及材料产业,延伸发展产业链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材料产业。
为了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玉溪市还积极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吸引“央企入滇”战略的决策部署。 2010年4月30日,玉溪市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成功引进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开发风力资源。众所周知,风电是清洁、环保、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能有效遏制温室效应发展,发展风电产业符合玉溪市低碳经济建设节能减排要求。而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在玉溪市投资开发建设风电项目,对加快玉溪能源结构改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非常突显。毋庸置疑,积极打造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支撑和保障体系,能有效拉动云南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体系构建。
截止目前,清洁能源已然成为玉溪市经济走向“低碳”化的重要保障,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势头仍在不断推进。
打造“低碳”农业典范
低碳风骤起,农村换新颜。玉溪市不仅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产业,而且还非常注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玉溪市发展生态农业,主要以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现代生态为主导发展方向,注重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玉溪市还积极构建与本市生态功能定位相协调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又是经济发展之根本。玉溪市要力争成为昆玉一体化进程的排头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首当其冲。为此,玉溪市因地制宜,积极做出了相关的部署:
例如,玉溪市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一方面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养殖结构;另一方面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依靠科技手段促进食品加工提档升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农产品加工主体多元化格局。其中,玉溪市非常注重特色农产品加工,让更多的农产品符合相关要求,从而获得“绿色、无公害”品牌认证,以此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再如,玉溪市还积极开展生态县、乡、村创建活动。比如:易门县突出水资源特色,着力宣传其“滇中水城”特色;华宁县实施引水入城工程,着力打造“中国泉乡”品牌;江川县被命名为“中国绿色名县”……这些生态县、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还积极推进了玉溪市“低碳”农业的发展。
转变产业结构紧抓节能减排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玉溪市的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目前,玉溪市具有影响力的八大产业主要包括:卷烟及配套产业、矿电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食品加工业、纸制品及印刷包装产业和建筑建材业。
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让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玉溪市采取五大措施:一是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二是实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工程;三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四是安排落实专项资金,鼓励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五是大力引导,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在转变产业结构的同时,玉溪市还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玉溪市在全市强化企业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节能评估审查、环评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了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调良好运行。
据统计,2010年玉溪市第一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4.7%,高于省下达目标2.7%2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GDP同比增长14.2%的同时,全市能耗只增长了8.43%,第二季度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了5.05%。
目前,玉溪市坚持“生态立市”的理念,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城市、生活低碳化,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低碳生活与经济发展双赢而不断努力。
加快制度创新领跑低碳前沿
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做低碳建设领军者,更需政府倾力支持。2010年玉溪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举措:
首先,制定和出台了《玉溪市2010年节能减排和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施方案》《玉溪市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预警调控实施方案》《玉溪市关于加强控制玉溪市各县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通知》《玉溪市2010年节度能降耗工作指导意见》等系列节能减排文件,定期发布《玉溪市单位GDP能耗年度公报》,进一步完善了节能减排管理政策和环境体系,加强了对节能减排的综合指导和监督管理。
其次,加快体制机制創新与强化法规政策支持。2010年初,玉溪市节能和环保专题会议相继召开,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重点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各县区也相继分别召开了节能减排会议,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
再次,为认真落实玉溪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和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完成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2010年上半年玉溪市政府重点督查十项重要工作中:第一,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第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第三,完成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四,加快以旅游文化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第五,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投放。推进融资平台实体化、市场化和项目具体化,提高融资担保能力。第六,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七,深入持久地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严查重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第八,全面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第九,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从以上十项重要工作中可看出,大部分工作均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
以上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积极促进了玉溪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践行低碳理念倡导阳光生活
随着“低碳城市、绿色经济、阳光生活”等等词汇越来越走俏,一场“低碳式”革命在玉溪人民的生活中正悄然进行。
例如,玉溪保险业纷纷亮出“低碳牌”。一者,做大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元素,普及低碳理念、倡导阳光生活。二者,推广电子商务渠道。保险电子商务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投保选择和便捷的服务,颇受消费者青睐,还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成本、增大利润空间。再者,搞创新,开发低碳产品。电子保险低碳、绿色的特质,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有力地促进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让玉溪保险业迈入“低碳时代”。
再如,2010年7月5日易门法院积极相应该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一是号召“绿色出行”,提倡上下班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公务用车使用次数。二是倡导勤俭节约,培养低碳生活方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
此外,为倡导低碳生活,从家庭做起,2010年8月17日,玉溪市通海县妇联联合县科协举办了以“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知识,使广大妇女进一步掌握低碳知识,带头实践低碳生活。
……
丰富多彩的“低碳活动”,让“低碳”二字在玉溪人中广为流传。“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现在玉溪人时尚的问候语。生活在美丽的玉溪,环境保护不只是环保主义者、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低碳理念,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纸张,从我做起,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宣传者、推动者、实践者。“聚沙成塔”,集个人之智养成一个习惯,“集腋成裘”,汇群体之力营造一个新环境。
目前,玉溪市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5.5%和40.2%,公共绿地面积达204.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4.6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玉溪连续荣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和“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称号,空气质量居全国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第9位。
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行为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玉溪市依然在不断为之努力。
发展绿色经济永不止步
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是21世纪人类发展必然趋势。玉溪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特色和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塑造生态玉溪,玉溪市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使“低碳”在玉溪得以实践。
依靠绿色经济的政策支持,以“生态为本谋未来,生态改善促发展”的思路,玉溪市正继续加大环保和治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玉溪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谐。
依托玉溪独特的资源优势,玉溪市还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把“生态立市”作为切入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态旅游,强化基础设施,努力建造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国际湖泊型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
如今,玉溪市依然前行在“低碳”路上,為实现更强的绿色经济而不断努力。
【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荐阅读: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07-10
走绿色发展之路06-12
万达绿色低碳之路06-01
绿色之路 越走越宽论文08-31
教师发展之路11-11
社区医疗发展之路10-29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05-14
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06-10
清洁动力的发展之路08-08
中国品牌的发展之路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