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的创新发展之路(精选9篇)
拜耳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1
金秋十月,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合力”)迎来了成功登陆中国A股上市20年的大喜日子。作为中国民族叉车品牌龙头企业,从1996年上市挂牌,到跻身世界工业车辆行业八强,安徽合力一步一个脚印地为构筑全球知名品牌不断付出努力。10月9日,安徽合力举行隆重庆典,与业界同仁分享合力品牌背后的成长力量。
在庆典活动现场,安徽合力通过专题片播放、创新成果展示、精彩的核心演讲等方式,呈现了几代合力人为共同的合力事业奉献青春、赤诚与热爱,合力工匠精神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成绩斐然
1958年,国家兴建合肥矿山机械厂新厂,即安徽合力前身;1960年工厂正式命名为合肥起重运输机器厂;1964年成功试制第一台叉车;1983年转为定点专业生产叉车的厂家,更名为合肥叉车厂;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造,设立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带有浓重地方烙印的知名品牌,“合肥叉车厂”曾一度被作为公司对外的主要代名词。伴随着公司实力的从弱到强,合力品牌价值逐年提升。1983年,公司正式注册了“合力”商标。
特别是1996年上市以来,安徽合力制定了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并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布局、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连续25年蝉联中国叉车龙头企业、叉车年产销量增长14倍、营业收入增长13倍、净利润增长10倍、股本规模增长6倍、累计派发现金红利13.22亿元的累累硕果,表现出良好的可持续成长性。
从一家地方小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安徽合力走出了一条围绕主业布局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保持竞争优势、树立品牌走向全球市场的成功发展道路。
多元化产业布局
自1985年正式引进日本1~10吨叉车制造技术,到2006年凭借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叉车系列产品跻身世界工业车辆十强行列,正式进军国际一流叉车企业阵营。安徽合力用了20年,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关键配套件、完善整机产业布局等举措,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产品档次、市场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
一直以来,国内工业车辆零部件的发展滞后,关键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 导致主机产品技术提升举步维艰。1996年,借助股份制改造释放出的发展“红利”,安徽合力母公司——安徽叉车集团先后收购蚌埠液力机械厂和安庆车桥厂,正式在叉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开疆拓土,形成了以合肥铸锻厂、蚌埠液力机械厂和安庆车桥厂等零部件制造单位为支撑的叉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其中,铸锻、蚌埠液力两公司先后荣获优秀供应商称号,行业配套率高达50%以上。安徽合力所属的配套件单位已成为除整机以外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随着产品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对产品交货期和快速反映能力的要求,安徽合力坚持以合肥合力工业园为中心,先后在陕西宝鸡、湖南衡阳、浙江宁波和辽宁盘锦建立了四大整机制造基地,以1000公里为半径,几乎覆盖了中国西、南、 东和北部市场区域。该布局的优点在于,内燃及电动叉车等标准产品按照区域供货,减少跨区域运输的成本、时间,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四大基地分别在防爆、军品、仓储、低温等领域各具产品特色,进一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近年来,安徽合力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围绕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开展了诸多工作,具体包括:(1)在全国24家省级营销网络基础上,先后在上海、广州、常州、武汉、郑州、 重庆等地兴建行业首创的“4S”店营销模式,近400家二三级销售服务网点为全国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2) 依托合力传统配件销售公司,推进合力配件正品化进程,搭建配件网络销售平台;(3)组建了融资租赁公司,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4)与德国永恒力合资成立永恒力合力工业车辆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大力开展物料搬运设备租赁业务。
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上市以后,安徽合力开始全面引进和系统学习外部先进管理体系,重点开展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推进精益生产,夯实经营根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遭受了重创,安徽合力也未能幸免。2009年2月,公司甚至出现了自建厂以来的第一次亏损。面对锐减的订单和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在公司董事长张德进力主下,公司决心引进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以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经过7年多的持续改善,安徽合力目前已打造出流线化生产线68条,涵盖下料、涂装、焊接、装配、机加等主要生产形态;设备自主保全率高达98.6%;标准化作业覆盖率89.97%;员工改善热情高涨,参与率高达91%,累计提案数21万余件。7年来,公司主要经营运行指标也呈趋好态势,其中:三包期内返修率下降了72.2%,外部质量损失率下降了41.45%;在制品周转天数加快了9.43天,在库资金占用下降了38.2%;订单兑现率提升了24%。
二是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明确发展思路。
为更好在企业宏观战略领域取得突破,安徽合力按照卓越绩效价值理念,对组织、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测试与评价,为公司管理进步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并先后荣获得合肥市、安徽省以及国家级质量大奖。
三是实施“两化”融合,提高运行效率。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走向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2011年,安徽合力启动“第五次管理革命”,引进国际一流的SAP公司ERP系统,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有机融合。2012年安徽合力荣获工信部首届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继承传统优秀管理经验和引进外部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安徽合力反复总结完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和经营实际的运营管理体系HOS (HELI Operation System)。据悉,2016年,公司正式组建专门推进团队,不断细化、提炼、升华该体系,以使其更有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拓展性。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作为一家工业制造型企业,打造“精品工程”一直以来都是安徽合力所信奉的经营生存法则之一。从引进国外先进的叉车制造技术,到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叉车系列产品,达到与全球一流品牌同台竞技水平,安徽合力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1996年以来,借助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公司实施快速响应市场并提高绩效的技术创新流程,持续打造精品新品,自主研发推出叉车K系列、新H系列、G2系列、H3系列等新品,使其成为行业产品转型升级一个又一个新标杆;公司还积极响应国家环保要求,加快淘汰高耗能产品,业内率先实现国三机型切换。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5年,安徽合力共自主开发新产品485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2项;拥有授权专利805项,发明专利45项。
此外,近年来针对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安徽合力在工业车辆智能化技术、新能源及混合动力技术、NVH技术、传动技术等新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上市20周年庆典现场,安徽合力首次展示了其AGV试验场。据了解,安徽合力目前已经构建完成了AGV车辆、地面调度系统与上位系统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实现物流作业自动化。在工作时,合力叉车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沿着规划好的业务要求,自动完成取件、运送、堆垛等一系列操作。
发力“十三五”
“十三五”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作为叉车行业龙头,安徽合力也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与规划,具体包括:“十三五”期间,公司计划持续加强对产品、市场、产业的结构调整,力争成为工业车辆世界前六强,国内叉车市场份额提升至3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约6.8%增加至10%,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税前利润8亿元的经营业绩
众所周知,近年来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低迷,工业车辆作为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安徽合力如何能够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此,张德进表示,安徽合力将采取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构筑和发展后市场业务、加强零部件业务、进军自动化物流设备等多项举措,提升市场份额。
在安徽合力的高层管理团队看来,目前内燃叉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走向天花板,而电动、新能源等叉车产品仍有很大的可挖掘空间。在上市20周年庆典活动现场,安徽合力展出的产品中有1/3以上是全新的产品,包括电动叉车、电动仓储车、新能源车辆,以及最新的AGV智能物流产品这些新产品势必将成为安徽合力实现从传统的叉车制造商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自动化物流设备商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谈及公司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张德进重点阐述了要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目前安徽合力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为27%~28%,而一些国外品牌在本国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做到50%以上。比如丰田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为54%。
其次,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安徽合力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比例高达80%,而大多数全球化公司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比例通常为70%~80%,因此,安徽合力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于海外市场,比如欧洲、美洲、东南亚等。据悉,2016年安徽合力已经推出了专门针对北美市场的H3C系列2~3.2t小轴距内燃平衡重式叉车产品。
第三,加强后市场业务布局。根据安徽合力提供的营收结构分析数据,目前其后市场的销售收入占比只有10%左右,与一些国际化大型叉车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路径上看,特别是在整个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恰恰是规范后市场的好时机。安徽合力将以合肥本部为中心,利用全国24家省级营销网、近400家二三级销售服务网点和3000多人的营销服务团队作为未来开拓后市场的主要力量。
展望未来,前进路上安徽合力将与更多国际叉车巨头展开贴身较量。对此,张德进表示,安徽合力将坚持扛起中国民族品牌的大旗,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而努力,为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而再次踏上新征程!
祝愿安徽合力在上市20年的深厚积淀与崭新机遇之下,早日实现既定目标,续写中国民族叉车工业新篇章。
拜耳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2
型发展之路
一、形势不断变化、发展面临挑战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东莞移动伴随着移动替代固话、东莞经济腾飞等浪潮,在08年以前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全国首个超越千万的地级市;也正是这种高速增长,掩盖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使得企业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东莞移动已经意识到主动谋变、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济环境之变。东莞的经济腾飞主要是凭借区域位置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而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产业“两头在外”、经济结构不牢,很容易受到市场变动的剧烈冲击。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法》颁布实施,紧接着东莞又在广东“双转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的部署下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腾笼换鸟”工作,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进入4季度以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始冲击东莞:海外订单减少、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大量的外来工流出东莞,东莞的整体通信客户规模出现了连续多个月的负增长,流失客户规模接近
200万。东莞移动认识到,不改变增长模式,企业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行业形势之变。东莞在08年的移动通信卡号普及率已达145%,是一个较早进入高普及率、高渗透率、高竞争度、高离网率的饱和市场。随着3G牌照发放、行业重组定格,三足鼎立的全业务竞争时代拉开序幕,东莞移动面临的市场竞争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激烈,电信和联通利用TD尚未成熟的时间窗口,不断加大资源投放力度,希望尽快提升客户规模。公司必须尽快的在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
企业管理之变。由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客户规模、业务规模等方面的快速增长,市场运营和组织管理还比较粗放,人力资源增长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东莞移动必须尽快的理顺和完善基础支撑、业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二、持续深入创新、锻造核心能力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摆在东莞移动管理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公司温乃粘总经理认为,“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一时的业绩,更关键的是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开始持续深入的推进公司在几个重要核心能力上的创新与变革。
营销服务创新。温乃粘总经理认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生态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东莞移动将营销服务要与当地政府的热点、难点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出“文化营销”的理念。公司从08年开始相继推出“感动广东,和谐东莞”、“我爱广
东,为东莞加油”和“创新广东,成就新东莞”十大新起点工程等文化营销主题,形成企业发展、政府认同、社会赞扬、客户满意、行业和谐的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其中,“关爱100”新莞人服务品牌受到政府和外来工的欢迎,成为巩固和发展外来工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在克服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运营创新。运营好千万级的客户群,必须要精细化的运营支撑手段。东莞移动从08年开始全面推动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业务精益营销体系等精细化运营支撑建设,结合系统化的IT支撑规划和建设,搭建起市场运营的强大数据支撑,实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客户需求细分和满足,促进整体营销效率提升一倍。
服务管理创新。东莞移动在08年初提出的卓越服务链构建工程(DESS)成为抵御危机、顺势而上的坚实基础。他们认为,客户所接触到的服务只是整个服务链最末端的环节,要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必须从服务链的上游着手,从根本上实现提升。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东莞移动开始了持久而深入的管理优化,通过在全公司树立“内部服务”的理念、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全面建立内部服务承诺和考核体系,公司的运行效率提升40%以上,受到管理学界和社会的肯定,先后荣获“中国管理学院奖十佳管理创新奖”、入选《哈佛商业评论》和《北大商业评论》的优秀案例库,帮助企业荣获“亚太最佳客户服务奖”和“中国最佳客户服务管理奖”的殊荣。DESS工程与安全运营体系、质量安全盾体系共同形成了东莞移动的卓越的管理优势。
员工关怀创新。东莞移动始终坚持“人才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温乃粘总经理认为,“传统的员工关怀更多的注重人文关怀,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除了做好人文关怀,提升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员工价值更加重要。”从08年开始,东莞移动从人文关怀、组织支持、发展激励、学习交流四个方面,着力建设“关爱100”员工关怀体系,以打造高价值人才队伍。其中,员工互助基金、内部服务热线、沟通下午茶、阳光心态训练营、班组精神家园等举措,进一步扩展了企业人文关怀的范畴;员工学习发展体系实现了基于岗位素质能力模型和员工个人能力特征的员工价值提升,改变了“学习就是培训”的传统观点;三维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员工业绩、能力、兢业综合全面的考核,改变了单一的员工评价方式;抓住金融危机契机,组织“全员动起来”行动,有效提升员工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东莞移动近年来完成3个国家级创新成果,获得2个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6项科技项目转化的国家级专利,先后有16个QC小组获得“国优“称号,在近年的东莞市质量管理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优秀领导者等共15个奖项,占表彰数量的1/3。今年,东莞移动将打造“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作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工作,将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打造敢于挑战、结合实际、贴近客户、贴近一线的创新环境,充分释放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活力,把公司的全面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坚定转型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近年来,东莞移动相继提出了“保份额、促增长、求突破”和“保格局、促发展、强优势”的发展目标。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凭借扎实的管理和服务,东莞移动反而更加巩固和提升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中,找准了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经过推进提升核心能力的各项创新,并经历金融危机、全业务竞争等深刻环境变化的考验和锤炼,东莞移动已经稳健的迈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温乃粘总经理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说的,“东莞通信市场已经进入动态饱和与传统通信市场萎缩并存的阶段,寻找新增长点将是各运营商未来布局的重点。如果说前十年是话音移动化,移动话音加速替代固定话音,那么今后的十年将是数据移动化、宽带移动化的时代。去年我们在无线城市、医疗信息化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加快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坚定了信心,我们要看到在语音市场饱和的同时,信息消费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我们正进入向移动信息专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需要高度关注,要着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东莞移动早在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中,就已经结合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不断夯实传统通信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公司迅速投入资源在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信息化领域大胆创新实践。
09年,东莞移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无线城市平台,如今已融合各类信息业120多项,合作的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近百家,使用客
户超过10万,访问量近200万,通过推动成立无线产业促进会和无线产业联盟,正成为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平台。
东莞移动在医疗、教育等行业信息化领域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09年开发推广的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在全省首次将医疗卫生资源与移动信息化平台实现整合,有效缓解“三长一短”的社会难题,提供各类服务超过500万人次,受到了卫生部及省、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推广,荣获了“第四届全国信息化应用、通信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全国银奖。
此外,校讯通、政府移动OA、无线视频监控等一大批信息化应用已经广泛服务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公司大胆提出要在机器市场、家庭市场等七个重大新领域、新市场取得突破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年来的耕耘,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些领域的规模发展,已经成为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曲线。
浅谈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3
创新是在一个领域、一项事业中独领风骚的创造, 不创新何谈发展, 不发展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需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因为, 新闻从业人员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的责任, 自然要站在信息时代的巅峰潮头, 如果知识贫脊怎能孕育出色彩斑斓的新闻之花, 怎能结下评奖创优的“蟠桃圣果”呢?眼下, 电子技术的应用, 政治、经济政策的推陈出新, 客观上无时不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 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适应时代的发展。据调查, 在我国有90%以上的现职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 具有本科学历的占60%以上。应该说, 相对于社会其他层面而言, 文化背景较为理想。然而, 从专业训练上看, 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有社会、人文学科的背景, 有本专业技术学科背景的从业人员不到百分之九。在我们的周围, 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 知识水平和文化功底参差不齐, 不管是新近招聘的节目主持人, 还是新分配来的大专院校毕业生, 文化水平和适应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 需要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在新闻岗位要有深厚的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 要当行家、杂家。在业务上要勤学苦练, 消息、通讯、评论和报告文学等体裁要交差进行。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另外, 要注重实践, 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 养成吃苦耐劳、机敏高效的工作作风。这是当记者最起码的应具备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一些新闻单位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非智力因素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招收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或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 要求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比在岗从业人员高。新闻单位即使没有发现更好、合乎标准的人才, 也不能滥竽充数。“水涨”也要“船高”。这样才能不被市场经济大潮掀翻淹没。
在我们新闻工作者队伍中, 随着一些新的人才的不断输入, 给党的新闻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的新闻工作者逐渐变“老”, 这些人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主流。即使是新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也要进行知识更新,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把书本学来的知识尽快变成指导实践的指南, 然后, 再由实践到认识, 形成一种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那么, 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在发挥经验优势的基础上, 更要更新知识, 用新视角, 看待新事物, 用新知识武装“老”头脑, 增加新干劲。“贫脊”之地经过培训也会变得“丰腴”。
伴随社会信息多元化, 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以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信息对公众的影响愈来愈深刻。由于人们在地域、职业、文化、视野和情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而, 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多元化起来。这种多元化需求迫使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再教育, 给记者“充电”、“补养”。只有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 才能以“多一点”专业知识, 去满足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后, 受众对专业领域的信息需求。牡丹江台建立编采学习长效机制, 人人想学习, 人人是老师, 学习过关才能去采访, 再忙也得先学习, 许多编采人员不得不“开夜车”加班学习“充电”。这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需要, 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这样一来, 编采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上升。
形势的发展不容“等闲”。如今, 电子技术进入媒体, 加剧了新闻传播业的竞争, 当各种传媒在新闻时效上的竞争已经达到极限时, 竞争的焦点发生了战略转移, 即从新闻的报道时间、速度转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变新闻的“速度战”为“质量战”, 这就引起新闻报道的数量、品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由过去反映事态为主的单层次报道结构, 变为事前预测, 事中反映和事后反馈的多层次报道结构;由过去单纯报道事件的模式, 转向提出问题、增加解释, 具有深度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新闻采访中, 不断地加强学习, 不断地充实自己, 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 因为新闻这个专业的本身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多, 容易使人浮躁。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 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 认为有了成绩就可以歇歇脚了, 进取心逐步退化, 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变成物资利益的享受者。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新闻工作者, 更应当学会深入社会, 深入基层, 戒骄戒躁, 不要追风赶时髦, 对自己要严要求, 在学习上要计划中有市场, 市场中有计划, 一个人干到老学到老。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新闻工作者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 立体交差式的知识结构。主观上要有广博与精深的文字功底, 适应多变的新闻敏感, 使新闻从业人员既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 又有专项问题的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再教育, 学理论、学政治、学经济和学社会知识。要因时而“动”, 因“市”利导,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水平, 迎接市场竞争和挑战, 实现选择的唯一方法, 就是培养人才, 改善学习环境, 提高节目质量, 让“快”与“响”和“深”有机结合, 在更高的“水面”上, 成为永不消沉的“航空母舰”。■
拜耳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4
参加全省总工会经审干部理论与培训学习,聆听了全总、省总和经审办领导的讲话、授课,听取了王教授的专业课和平凉市总、县区总经审工作经验介绍,自己感到这次培训学习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是一次补充知识、提升自我、学习业务的极好机会。通过四天的学习、交流和讨论,在努力掌握实务审计业务知识的同时,了解了工会审计工作的新动向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兄弟市州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主要收获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随着《中国工会审计条例》的颁布实施,大大加快了经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步伐,有利于工会经审工作的更好的履行监督职能,为各级工会收管用好工会经费,保障工会各项经济活动和资产运行安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工会经审工作对工会组织的经济活动良好运行,对工会干部的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有重大责任,经审工作应该加强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省总《实施《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办法》经过学习讨论,即将审定出台,工会经审工作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更加明确。
二、学习了解理论热点和工作动态,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通过徐主任、包主任的经审工作综述和理论实践问题讲解,对当前经审工作的发展趋势、典型经验、理论热点、存在问题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得到解答,对制度设置的不足环节有所了解,因而对在工会法、章程的大原则下、积极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方法,有了信心和决心。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必须而且只能走中国社会主义工会的发展道路。面对体制交错的改革发展形势,只要有利于审查监督职责履行,有利于工会资产和经济活动安全,有利于维护工会组织和职工利益,我们在工作中就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努力开拓经审工作新局面。
三、正视差距 学习先进抓好突破口提升工作水平当前制约工会经审工作的瓶颈是组织建设中的机构、人员问题,核心是领导的认识问题。工会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向党政主要领导的汇报、争取工作,一方面也要提高工会领导自己的重视程度。平凉市总在市委的重视支持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经审工作的创新发展有了组织保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学习习近平凉的经验,落实好市县区经审专职主席和机构,应是我们天水经审工作上台阶再发展的突破口,适逢市总换届即将开始,力争通过上下努力,得以推进,进而促进县区在经审人员、机构上落实,改变工作被动的局面。
四、以实务审计为抓手,继续做好经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省总出台了许多经审工作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我们按照要求贯彻落实,在开展规范化建设、务实审计、建立特邀审计员队伍、开展审计质量活动和评选优秀审计项目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很不够,特别是县区一级实务审计工作滞后、发展失衡。这次会议学习讨论省总《关于切实加强县级工会经费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一样,非常重要,很有必要。我们将以贯彻落实省总关于经审工作的这两个文件为动力,努力协调,做好工作,自己学习好,积极宣传好,认真调研,提出建议,配套措施,推动全面落实。
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5
1 理念与政策创新之路
珠三角是广东省毗邻港澳的经济中心区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既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约束凸显的困难, 也有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后劲的优势。克服困难, 发挥优势, 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1.1 理念创新的本质是解放思想
不论国家、地区还是民族、团体直至个人, 先进与落后的差别首先在于理念上, 在于观点、看法、主意、思路上。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理念, 要让政府机构、物流企业、理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都能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替代经济效益优先的观点, 把“功在当代”的社会效益和“利在千秋”的环境效益, 放在与“立等可取”的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用与时俱进的客观看法摒除一成不变的主观看法, 把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看成物流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用统筹兼顾的思想消弭畸轻畸重的思想, 把加强节能减排与增加环保投入都考虑在物流管理的每个环节之中;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替代片面、混乱、脱节的发展思路, 始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发展。一句话, 理念创新就是解放思想, 就是下决心将自己的思想从过时的粗放物流观念、保守的低效物流经验中解放出来,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敢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绿色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中引领潮流。
1.2 政策创新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政策创新的主体是政府, 目的是通过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意的政策导向, 激活物流企业和从事物流业的全体劳动者的创造力, 在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政策创新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不外乎细化“奖、惩、扶、限”等基本元素, 例如, 一要集中政策资源奖励企业成为绿色物流的实施主体, 奖励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绿色物流提供智力支持;二要注重实际、突出操作性, 惩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 力求政策措施简明扼要, 易于贯彻执行;三要在更系统、更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培养人才队伍、建设载体平台、确保资金投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等相关环节的同时, 重点扶持有望率先达到绿色物流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环保三大效益相统一的企业, 树立行业标杆, 逐步打造绿色支柱产业;四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以节能减排的硬指标, 限制污染环境明显、消耗资源过度的物流企业发展, 令其逐渐萎缩直至消亡。一句话, 政策创新就是解放生产力, 就是以政策杠杆撬动绿色物流前进的巨轮, 促使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绿色物流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2 体制与机制创新之路
珠三角物流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但发展水平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与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完善鼓励绿色物流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与前提是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
2.1 体制创新的前提是改革管理体制
要让珠三角物流管理体制适应绿色物流发展, 首先, 从深化改革入手, 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把达不到绿色物流标准的企业淘汰出局。要健全珠三角绿色物流规划体系, 发挥区域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发展绿色物流中的导向作用, 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提高绿色物流的发展水平,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 整体推进绿色物流良性发展。其次, 要深化环境保护制度改革, 强化环保管理和监督, 健全政府和企业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体制,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奖惩制度, 提高一般性奖励规模和比例, 引导物流企业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再次, 要完善珠三角区域经济调控体系,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围绕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将绿色物流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刚性制度和有力措施, 在2020年以前把珠三角建设成为与港澳错位发展、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
2.2 机制创新的基础是改革运行机制
广义而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的珠三角绿色物流运行范围是全球性的, 形式是综合性的, 特点是智能性的, 性质是环境友善型的。狭义而言, 珠三角绿色物流若当国内现代物流排头兵, 必须发挥毗邻港澳、接轨全球的优势, 率先初步形成绿色物流的运行机制, 实现绿色物流所包含的各项目标、拓展国内外物流市场。经过最近两年努力, 珠三角物流业虽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尚未达到, 但具有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趋于合理、功能逐步完善、注重高效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是基本形成了。今后, 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积极开展国际物流资源互利合作, 实施不间断动态改革战略, 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 创新绿色物流运行机制,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更大范围的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低碳物流, 切实节能减排,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 辐射和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新格局。
3 设施与技术创新之路
国家重视并支持珠三角加强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珠三角各地方政府则大力优化港口、公路和铁路物流交通网络;然而, 珠三角目前物流发展水平不高, 尤其在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起点和需求是发展基础设施、发展高新技术。
3.1 设施创新的起点是发展基础设施
以世界眼光评估当前珠三角物流水平, 基础平台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如运输、仓储设施更新换代不及时, 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设备大量欠缺。珠三角地区 (含港澳) 港口超过60个, 但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港口数量不足10%, 多数港口尚不能将其支线喂给及内贸运输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珠江水系航道建设也存在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现象, 有些航道秋冬季节会出现严重拥堵。至于机场物流设施, 香港最好、广州次之, 其他如深圳、珠海机场需要“补课”的项目不少, 距离现代化航空物流基地的标准还很远, 在提供以货物航空运输、仓储、多式联运、清关到配送、商品检验和简单加工等增值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方面, 缺少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此外, 珠三角物流业的公路、铁路运输, 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远不能满足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种种现象表明, 珠三角物流基础设施只能在发展中求创新, 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
3.2 技术创新的要求是发展高新技术
珠三角兴起绿色物流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 呼唤着物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应当引起重视的是, 珠三角物流企业不能继续强调生产能力而忽视创新能力, 那样将使得珠三角物流业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核心技术和应有权益永远受制于人。因此,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必须密切配合,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促进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与发展。珠三角各级人民政府, 特别是物流企业要通过高密度技术开发、高强度研发投入、高附加值物流服务, 实现保护环境与低碳经济的目标;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培育新一轮技术创新, 努力解决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气体的排放、交通堵塞以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 开创绿色物流创新发展新局面。
摘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克服资源约束困难, 开创珠三角物流发展新局面, 必须走理念与政策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设施与技术创新之路, 即绿色物流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珠三角,绿色物流,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克俊.基于SWOT分析的珠三角绿色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009 (10) :28-31.
[2]高雅.北京绿色奥运给予绿色物流的重要启发[J].中国市场, 2008 (11) :85-87.
天能:创新发展绿色之路 篇6
天能集团是一家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始建于1986年, 经过20余年的努力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企业, 产销量连续十年居行业首位。公司拥有17家全资子公司, 现已形成以电动车高能环保型蓄电池制造为主, 集电动车用电子电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及工业车辆用牵引电池等绿色能源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同时集团公司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级研发中心”,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6月, 天能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正式进军国际资本市场。这也是中国蓄电池行业为实施“国际化”、“大能源”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 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天能集团江苏基地是天能集团在江苏省沭阳县投资建设的全资子公司, 位于沭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期项目投资15亿元, 占地1000亩, 是国内最大的电动车专用铅酸蓄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作为天能集团支柱公司, 江苏基地主要研发、生产天能系列电动自行车、电动叉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观光车、电动汽车等动力电池, 以及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系列新能源产品。二期项目已被列入五年规划中, 沭阳项目全部建成后, 将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全、规格系列最多的蓄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
天能以新能源铅酸动力电池为主导产品, 同时不断加大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电信和电力系统用备用电源、新型管式牵引电池等产品的研发力度, 以再生铅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等新能源的研发为产业储备的技术研发路线。2008年底, 集团在江苏基地投资了牵引电池项目, 天能进军牵引电池领域这一举措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牵引电池乃至电动车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对于全面提高牵引电池及电动叉车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牵引电池产品系列是天能在2012Ce Mat Asia展会上的主推产品。天能非常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 每年都会投入一定量的研发经费。2010年, 天能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引进全球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线, 进行牵引电池系列产品的生产, 极大地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和性价比。牵引电池和锂电池等产品一起, 被列为天能的“明星产品”, 一旦遇到国家大力推广政策的春风, 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这些产品一定能够蓬勃生长、开花结果, 成为天能的主导产品。
我国牵引电池行业的市场环境尚待规范, 天能集团上马这一项目, 可谓在行业的低谷之时显示出作为一个民族工业代表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天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技术实力带领整个行业向规范化的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牢牢抓住传统行业的新的发展契机, 使整个行业重新成为备受瞩目的朝阳行业。
目前不少国内客户都倾向选用进口电池, 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 进口电池似乎更耐用, 使用寿命更长, 其实作为民族优秀品牌的天能同样具备这些优点。天能人在国外多次学习考察, 看到采用全自动生产线来减少人工差错率是国外电池品质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
现在, 天能集团江苏生产基地同样拥有这些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 而作为民族优秀品牌的天能电池的优质品质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与好评。时至今日, 江苏基地在董事长张天任“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仍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完善产品品质、持续创新, 不断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
为了保持天能电池的行业领导地位, 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天能集团确定了“树百年品牌、创百年企业”的发展战略, 矢志成为全球领先的环保动力能源供应商, 为国家节能环保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天能集团江苏基地也将继续引领行业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天能人深刻意识到, 产品性能只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才能使企业拥有足够的信心去开拓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保持产品品质先进性是最好的市场战略。
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天能集团江苏基地靠着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和一流的研发团队在市场前线不断发起冲锋, 同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方坚固的防线和保障, 未来计划在5年内将人均效益提高3倍, 在2015年将江苏基地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园。
根据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董事长张天任运筹帷幄,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天能集团江苏基地将继续坚持优化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 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 发挥天能集团江苏基地重要的战略地位作用。今后, 天能集团也将加快产品、技术、人才储备, 按照国际化公司的管理要求实施规模化整体运营, 继续保持天能集团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篇7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自己的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论述, 企业竞争有三种基本优势:成本领先, 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其中, 标新立异战略是指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能独树一帜, 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可以说, 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特质。民营企业出身一无背景二无资源, 只有依靠创新, 发现其它人没有发现的商机, 运用其它人没有想到的资源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成就创业梦想。
对于“创新”, 中国古代就有阐释。古代所说的“创新”, 一为新容貌, 二为新心性。清洁容貌, 使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 这是新的最低层次, 而“吾日三省”、“发明本心”, 则是君子对自己内心更高的要求。能日日新之人, 才能内外圆融、人情练达、志存高远, 企业莫不如此。
华人集团正如这位大师所倡导的那样, 把“标新立异”当作核心价值观, 将“创新”二字融入企业品牌, 把创新思维深深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创新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竞争需要的必然选择, 主要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多年, 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 但是民营企业唯一优势是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 哪怕失败, 亦无怨无悔。
二、业务创新两轮驱动
华人集团是一家以科技园区建设与成长型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 集科技园区开发及经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咨询、融资担保及财务顾问等为一体的综合式服务提供商。集团旗下公司除开发经营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外, 还涉及到金融、证券等业务。在整合资源方面, 华人集团坚持专业化与规模化原则, 在业务领域戮力创新, 实现了“实业+金融”两轮驱动。
炎黄集团是中国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商, 致力于园区的规划、招商、运营;而华人集团定位为中国成长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 主要提供金融、资产服务。两集团各有所长, 比翼双飞, 协同发展。
我们认为, 与国外相比较, 国内外最大的差异性在于软环境的不同, 换言之, 就是理念不同。现今中国很多领域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标准, 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差异性。国内以审批制为主, 国外以注册制为主。对于我国产业园目前发展现状, 我们认为主要存在着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 是人口大国, 却是“人才小国”, 仍缺乏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群体。其二, 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仍在遵循传统思维方式, 未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与国际接轨。
针对这种现状, 在实体产业发展问题上, 我们没有选择走传统的建厂办厂的路子, 而是根据现实国情和公司发展方向, 选择差异化战略, 将传统理念与世界潮流相结合, 走国际化创新之路。
变换路数, 整合资源。华人集团在西安主导投资了一个合资项目, 叫西安光谷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司充分利用了国有企业完备的工厂、熟练的工人和现成的生产线, 加上集团掌握的原有产能1.5—2倍的订单量, 华人集团只输入资金、订单、尖端技术和科学管理, 综合国有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 这家合资公司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很好地契合了当前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大方向。
紧盯市场, 与时俱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出台, 华人集团选准突破市场的平台, 进行规模工业地产、科技地产的投资,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目前正在建设的有炎黄科技园 (中部数谷) 、武汉市为侨服务产业园、武汉汽车公园、华中智谷、随州炎帝科技园等几大科技产业园区。
华人集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正是以超前的眼光遵循“五化”原则, 即“国际化”、“前沿化”、“高端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的能力在于预测与判断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发展的走势, 是否能提前布局, 超前把握市场。因此, 华人集团在进军工业地产之初便找准定位:不仅做科技企业的早期孵化器, 也做企业总部基地。将市场需求与宏观政策紧紧结合起来, 借政策东风, 引导市场需求, 起到“推波助澜”之效。我们相信, 现今中国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化的标准, 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的差异性。若中国的产业园区能有效地处理转型, 与国际先进管理机制接轨, 未来经济还将有6—8倍增长空间。
在华人集团的下属企业中, 一半是实业投资与管理, 涉及LED、MEMS、可控硅半导体等前沿产业;一半是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 包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融资担保、财务咨询、融资租赁等诸多领域。十年来, 集团先后培育发展了总部基地、产业园区、创业投资、投资顾问、典当担保、财务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基金管理等业务, 系统地形成了成长型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 彰显综合服务业务板块的核心优势。从服务企业周期来看, 华人集团开创性地根据服务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比如, 对于尚处于项目阶段的企业, 集团着力于提前抓好园区建设, 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对于处在发展早期的企业, 集团及时跟进, 提供创业投资、金融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对于进入快速上升期的企业, 集团侧重提供股权投资、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对于已进入成熟期的企业, 集团则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服务。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 本人非常看好武汉未来的发展潜力。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就是中国, 而中国机会最大的掘金地就在武汉光谷。华人集团选址光谷, 大力发展金融、实体产业, 是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我们计划, 到2015年建成10个国际化产业园区, 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武汉学习交流, 让国外的华人华侨身为武汉人而骄傲。
三、思想创新完善管理
华人集团有一家和日本合资的下属企业, 叫武汉光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与日方企业的工作接触过程中, 我们充分学习、研究了日本百年以上老字号企业的历史及管理体系, 尤其对创立于公元578年, 迄今已有1431年历史的大阪市寺庙神社建筑企业金刚组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发现,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代代延续, 香火不灭, 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重视人才和不断创新。
柯达公司是不创新而堕落的最好例子之一。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 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员工约8万人。柯达公司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人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 柯达公司止步不前, 于2012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 火灭烟消了。
由此可见, 民营企业创新, 比较国有企业的创新, 其主要的问题不是创新的想法和金点子, 而是思想开放, 不能拘泥于现有习惯。要做到这一点, 很不容易。其实绝大多数创新并不是天翻地覆的变革, 而是改进改良, 小小的变化。这种时候, 人们囿于习惯, 囿于爱好, 并不想打破, 不想标新立异, 不愿当容易遭攻击的“出头鸟”, 更有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在作祟。因此说, 创新并不神秘, 也不困难, 只要改变观念, 放开思想, 真心想变, 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思路, 新办法, 新成果。
很多企业负责人, 天天喊口号, 天天要创新, 真到需要创新时却畏缩不前。可见, 创新不能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 只能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因此, 我们一直提倡:广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是发展战略的执行者, 同时是经营成果的共享者。因此, 华人集团一直非常重视情感管理模式, 把员工队伍培养、管理团队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 打造企业品牌。
为此, 我们积极倡导“根据能力给岗位, 根据贡献给报酬”, 创造性地提出“5123”福利体系, 即“五险一金二权二薪三种津贴”, 率先在同行业内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以基本薪资和年薪制度为基础, 对骨干员工采取期权、股权等两权激励, 对全体员工提供工龄、交通、通讯等多项补贴。
目前, 集团内部还推行“董事长肯定表扬信”制度, 广泛开展树“华人之星”、创“华人之星”、学“华人之星”活动, 让实干者及时享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和实惠。
四、视野创新放眼全球
眼睛盯的范围有多大, 开拓的市场就有多大。华人集团作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侨资企业的代表, 定位于立足武汉, 放眼全国, 环视全球。
我们参与筹划创立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以及澳大利亚杰出华商协会。2011年6月13日晚, 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段洁龙亲自参加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在悉尼举行的成立揭牌仪式。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由旅居澳大利亚, 原籍湖北或曾在中国湖北生活、居住、工作的华人华侨以及经常往返于中澳两地的湖北商人、留学生联合发起组成, 是澳洲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社团, 目前有会员近五百人。联谊会旨在联谊乡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协力提高。联谊会在澳洲构建了一个籍贯和文化社区, 加强了与中国驻澳洲使领馆及其他华人社团的联系, 加强了与全球友好社团和组织的合作。
成立澳洲杰出华商协会是为了让澳洲、中国乃至世界华商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信息优势。多年来, 协会一直以“华商携手, 共创辉煌”为宗旨, 致力于为澳洲中资华人企业和华人服务, 维护中资和华人企业的正当权益。以两协会为平台, 华人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澳两国的友好交流。2011年2月, 本人陪同湖北省副省长张通先生赴澳大利亚参加“荆楚文化走澳洲”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商贸及旅游推介活动, 让澳大利亚人民进一步了解湖北, 推动了双边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10月, 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承办“湖北—悉尼投资贸易推介洽谈会”。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出席会议, 见证了湖北省商务厅与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经贸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及湖北国际合作澳大利亚工作站点的授牌仪式。
2013年, 本人受聘为湖北省驻澳大利亚首席商务代表。未来, 我们将利用自身及企业、协会的优势, 完成好湖北省政府交付的关于加强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国际交流、服务湖北省在澳大利亚企业和个人的任务, 加大湖北与澳大利亚之间商务团体的互访交流合作步伐。
2014年是华人集团的国际发展年。利用澳洲两协会的平台, 集团制定了跨省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近期, 集团已经启动联合日本侨界优秀企业在日本联合组建华人集团的战略计划。另外, 集团还在与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上市公司及高新技术企业洽谈合作, 计划将国外环保、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引进国内, 同时搭建桥梁将国内的优势技术输往海外。未来, 我们还计划在欧洲、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深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走出去”的战略, 最终完成全球化发展格局。
五、制度创新避免随意
创新是动力, 是根本, 是灵魂, 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 关键要建立相关的制度, 才能保障永恒创新, 避免人为随意性。
在企业创新方面, 华人集团积极提供创新的土壤和条件, 切实制订措施鼓励团队员工创新。树立创新人人有责的观念。认为创新不仅是管理层的事情, 也是每个员工的事情。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每一个员工脑子里都装着“创新”二字, 公司才会健康发展。创新的过程中, 会遇到失败、挫折, 但这些都不可怕, 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同样宝贵。怕就怕死水一潭, 了无生机。
建立创新考察制度。在分公司试点推行是否存在“思路不清”、“职责不明”、“效率不高”、“团队不稳”、“效益不多”、“配合不力”、“人员不少”的“七不”思想讨论主题活动。每月一次的业绩考核, 不仅考核赚了多少钱, 也考察着各单位的创新能力。
设立创新奖励制度。只要是好点子, 经论证, 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 就在公司内部大张旗鼓地进行奖励, 进行重奖。在每年一次的“华人之星”评选中, 专门设立“最佳创新奖”, 用于奖励在工作中主导或创造性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致力于提升内部管控水平, 成交显著, 在管理、运营、服务创新方面有成功案例和显著业绩;执行能力强, 富有开拓精神, 能在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员工。
推动建立创新用人机制。在选拔人才和提拔干部时, 不仅重视他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还要更多考察员工的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人思想保守僵化,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这种人是不堪大任的。孔子说过“为政在于得人”, 为政是指治国, 但对企业管理而言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正因为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这些年来, 华人集团发展到控参股30家企业, 开发六大主题科技园区, 投资金额达到80多亿元。集团还先后获得创新企业、诚信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拜耳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缺陷
产权是公民最基本权益获得保障的主要证明, 从法律角度来分析, 产权内容通常是指土地、房屋等个人财产的使用权、处置权、所有权和收益权。一般来讲, 产权的控制、使用和所有都是需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并非是无偿的, 产权付出代价的大小通常取决于其本身资源可利用度的大小, 在经济价值、环境以及相关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取决于控制成本的多少, 同时要对其可能的用途进行估算、监督和保护。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以及政府推行的各项规范条例能够实现对产权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提高资源获利的功能。
1.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1.1 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清
实际上并没有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自从国家将政社合一体制废除之后, 不管从法律规定角度出发, 还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都不存在人们常说的农民合作社, 因此也就是说, 不存在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能够代表农民集体, 更没有所谓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代表。由此可见, 法律所规定的乡农民集体所有其实就是无人所有, 而乡政府作为国家的一级行政机关更不可能成为法律上的集体土地所有人, 获得集体土地的产权。但是因为无人所有的土地产权缺陷, 所以乡政府将其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所有权和管理职责融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 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其实是国家。
通过刚刚谈到的集体土地的产权归属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 村民委员会事实上也不肯成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 它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而是管理农民的自治组织, 所以它更不可能获得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
1.2 国家土地与集体土地界线不清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征购收归国有的土地, 国家未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沙滩以及其他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农村土地的产权归属人不是集体就是国家, 但目前国家所颁布的立法没有任何一项是能够界定集体土地产权那一部分是国家的, 哪一部分是集体的, 更没有对集体中的各个个体进行产权划分, 所以这种界定法规的模糊性导致农村土地产权划分不明确, 没有统一的界定方式, 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减少, 为社会安定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1.3 土地收益权受限
土地收地是指土地本身的贬值或增值、土地收获物以及土地租赁、转让等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收益权是否完整主要是根据产权人所签署的土地合约条例、土地相关法规制度以及非强制性制度的限制来进行判断。因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界定问题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致使很多村政干部的寻租行为越来越明目张胆, 农民权益长期受到侵害, 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尽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满足国家的、交够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很难实现土地收益的有效分配, 制定合理的分配计划。
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思考
2.1 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经济制度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孤军奋战, 而是一种整体性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就目前的社会形势和发展形势来看,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是影响和限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 所以, 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的限制问题是促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础和急需处理的改革内容。首先, 政府应当创建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加大对农村土地和农民经济效益的保障力度, 由于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保障制度的确实, 使土地本身应该具备的保障功能得不到进一步的发挥, 因此导致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国家应在当农村实施覆盖面广、低水平控制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养老保险机制、医疗保险机制等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法律机制, 确保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 对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并加以深化, 使农民享受国民身份待遇, 我国现行的城乡划分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农民极大限度的遭到土地束缚和限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很难被真正的利用起来, 导致农地之间的失衡现象越来越明显, 所以对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以及就业制度实施改革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只有从根本上对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制度实施改革, 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才能使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2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权益法律保护体系
我国在土地立法方面先后颁布和实施了诸多能保障农民土地权获益的法律条例, 但事实上保护农民权益的立法工作仍然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效益发展, 因此, 国家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权益法律保护体系, 以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步伐的持续加快。
总而言之, 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日益降低, 因此, 建立科学、现代、适用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于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农民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环.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7)
拜耳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9
古往今来,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各国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和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方式。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谁就能够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旬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这是一句著名的中国格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 靠的就是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创新是文化的本质,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离开创新, 文化就难以实现繁荣, 就容易被其它强势文化所同化, 失去其独特性和原创性。
文化包罗万象, 在此笔者仅从电影之一文化的分支入手, 谈谈对它的认识。众所周知, 电影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趋旺盛, 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据有关统计显示, 从1978年到2008年, 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4522部, 美术片430部、科教片3087部、纪录片2243部, 电视电影1100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电影产量连年大幅递增, 2007年达到402部, 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第三电影生产大国。而且近年来, 国产电影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并且显现出几大令人欣喜的局面。
首先, 人们对电影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和几年前观众对电影漠不关心相比, 现如今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一道不可缺少的大餐。每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更是人们关心和谈论的焦点, 不知道最新的大片就是一种落伍和不时尚的表现。其次, 如同中国经济的崛起一样, 中国的电影也在崛起。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享誉国际的导演和演员, 他们不但带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此外, 中国的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带来可观收益的文化产业。据《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仅在2007年, 中国电影票房就超过33亿元, 综合收入超过67亿元。较之2006年, 年度票房增幅超过30%, 增幅居全球电影市场之首, 票房总量在全球市场排名第11位。
当然, 我们在为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电影还存在很多问题, 电影文化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一个问题是国产电影普遍内容空洞。在现如今这个经济社会中, 赚取利润成了拍电影的首要目的, 故事情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华丽的服饰、庞大的场景、精彩的打斗才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本因素。于是, 《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一批空洞乏味的“大片”应运而生, 它们留给观众的除了奢华的古装符号之外, 什么也没有。我国的导演们一心追求好莱坞式的影片, 但显然他们只是学到了好莱坞影片的形式, 而没有抓住其本质。我们应该意识到, 在诸如《魔戒》、《星球大战》等好莱坞巨制中, 导演们的出发点都有着很强的感情和哲学层面的思考。所以即使是商业片, 它们也包含着人们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而不是像中国大片那样用空洞的符号抒情。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电影脱离现实生活。在中国, 除了上面提到的动辄耗资数亿的影片之外, 还有一批小成本的艺术类电影。这类电影虽然在内容上很充实, 但却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节。或许是太看重国外电影节的青睐, 这类影片的导演们把思维模式定格在了边远地区和落后人群的身上, 把展示落后地区的生活现状、表现落后人群的生存状态作为电影中最主要的内容, 主流生活则没有成为电影的核心题材, 常见的矛盾和问题也没能在电影中得到反映, 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这些电影虽然扬名国际, 获奖无数, 但是却没能反映出中国现实社会的生存状态, 并且还使得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这显然不是中国的电影文化传播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同时也不利于塑造中国强大、繁荣的国家形象。
第三个问题是国产电影激情戏过多。纵观近几年中国的电影, 我们不难发现, 不管是历史题材的影片, 还是现实题材的影片, 激情戏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少了它, 一部电影就是不完整的, 就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影片。而且, 电影人似乎也不把激情戏看成是负面性的东西:导演们把它和市场收益联系起来, 激情戏越是大胆, 市场收益就越是会节节攀升;演员们也把激情戏看作是艺术, 它不但不是三级片的内容, 反倒成为了一种为艺术舍身奉献的“伟大举动”。当有人提出质疑时, 电影人们会说:“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 哪个没有激情戏?”来予以反驳。但是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自古以来, 中国人都是以比较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开放、大胆。因此, 好莱坞式的激情戏是他们的文化, 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而中国的导演们把西方的文化硬生生的强加在中国的电影中, 就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它背离了我们的文化传统。
第四个问题是典型人物缺乏。电影艺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有没有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像《祝福》中的祥林嫂、《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国外的电影中也有代表某一民族特征的人物形象, 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寅次郎的故事》中的寅次郎。但是从当前中国的电影来看, 由于对人物内心深度开掘不够, 还缺乏能代表当前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应该说,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商界精英、体坛英雄、平凡朴实的老百姓。这些活跃在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在电影中却看不到, 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遗憾。
在视觉文化日益蓬勃的今天, 一个国家的影视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原创水平。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的创新,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在内容上创新。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这部电视剧不仅在当年上映时创造了奇高的收视率, 而且一直到今天它的影响力都没有减弱, 每次重播时依然能够掀起一阵收视狂潮。究其原因, 除了它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之外, 剧中不时穿插的黄梅戏段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传统戏剧与影视作品相结合使人眼前一亮, 既弘扬了中国的文化, 也为这部电视剧增光添彩。再比如台湾影片《海角七号》, 它除了真实再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 为观众碰上一碗“心灵鸡汤”外, 在拍摄手法上更是大胆创新, 将一整场演唱会植入电影中, 巧妙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为电影成功推波助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获得观众的好评, 就必须在创作手法上有所突破。所谓的那些“国产大片”必须要跳出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泥沼, 摆脱片中华丽空洞的古装符号和商业包装炒作;而那些反映人民的底层电影则要甩开令人晦涩难懂的内容, 放下“身段”, 将我国悠久绚烂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融入电影中, 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标志。
第二, 思想上要创新。可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大部分的中国人在思想上都有些保守, 做起事情来十分严谨, 缺乏幽默感。这使得我国的电影人在选材时都十分谨慎, 不善于发挥想象力, 不敢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看看今年火爆全球的《功夫熊猫》吧, 它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这是个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故事:阿波是一只圆滚滚, 笨手笨脚的熊猫, 但是他也是天底下最热血的中国功夫迷, 后来他经过种种考验成为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 并且铲除了恶魔、维护了世间正义。影片中的元素也清一色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制造”:熊猫、功夫、少林寺等等。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元素经过好莱坞的包装和加工, 却在全球狂揽数亿美元的票房。明明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 可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来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电影人在思想上缺乏创新精神, 不敢去尝试。熊猫、功夫、少林寺, 这些可以说都是“国宝”级产品, 平时我们对它们顶礼膜拜都来不及, 谁会敢拿它们来当笑料呢?如果拍不好, 不仅赚不到钱, 而且还有可能被国人痛骂。但是, 正是这种保守、胆怯的思想, 把那些极具中国特色、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元素拱手让给了外国人。因此, 中国的电影人要有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 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 要对电影的构思和电影的制作进行创新,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第三, 用周边产业带动电影的发展。喜欢日本动漫的人想必都知道, 在日本每播出一部动漫作品, 就会有无数与这部作品有关的周边产品问世, 像手机挂链、T恤衫, 甚至食品等等。机器猫、柯南等已经超出单纯的卡通人物范畴, 成为了时尚的代言词以及日本文化的名片。在美国也不例外, 《哈利波特》热映时, 各种魔法棒、魔法书籍随处可见, 许多人在观影时, 甚至会把自己装扮成片中的某一角色, 以表达他们对影片的喜爱。这不仅带动了影片的宣传, 而且也借机推广了美国的文化。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仿效外国的做法, 大力开发中国电影的周片产业呢?以电影《梅兰芳》为例, 我们可以在影片上映的同时, 推出一些梅兰芳先生卡通造型的手机链、钥匙链, 印有京剧脸谱的T恤衫, 或者一些便于携带的京剧头饰等等。这些周边产品一来可以为电影造势, 扩大其宣传的范围;二来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提起他们的兴趣;三来还可以借机宣传中国的京剧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影像表征。电影的强劲可以拉动整个文化大踏步的发展, 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电影尽管面临许多困难, 但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 我们要大力推动中国电影文化的创新,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增强中国的吸引力, 而且还可以塑造中国健康的国家形象,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拜耳的创新发展之路】推荐阅读:
拜耳种衣剂产品介绍10-05
拜耳公司简介公司产品目录06-29
科技向西的创新之路09-04
方正的自主创新之路12-01
贵州高考作文题目及:小羽的创新之路08-22
创新之路12-23
杂技创新之路10-12
煤炭市场创新之路07-04
创新写作教学之路11-26
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