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

2024-07-06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精选5篇)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 篇1

作为一名水务党务工作者应当先解放思想再出发,不仅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更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集团党委的工作部署,以一名合格的党务工作者身份,当好表率。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心得如下:

一、思想要解放,认识要提高

当下如何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自身打破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传统观念、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真正做到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就要求身为党务工作者的我必须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对照要求,弄明白什么是高质量、查明白与高质量的差距、想明白达到高质量的思路方法举措,立足新时代、胸怀大格局、树立高标准、追求高质量、实现高水平。为此我必须要全面查找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思路举措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找准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才能实现思路眼界的与时俱进,招法举措的创新突破,工作成效才能不断提升。

二、自查自问,找差距

当前本人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依然表现为:一是对“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不到位、了解不深;其二是没有系统性思维,不能够把握规律性,在高质量发展和自身党务工作之间,找不到内在联系和切入点。不知道如何将本职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党务工作的职能优势还不明显。

存在问题原因剖析来看,由于自身学习不够、认识层面不高,不能以创新的思路、有效的措施促进本职工作进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作落实是重要切入点。在今后工作中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协同意识,着眼于“走之前、作表率”。要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发动,使自己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安排上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投身到本职工作中去,挑大梁当标杆,走前列当先锋。

思想认识上,要让本职的党务工作成为本单位政治核心,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通过党务工作形式和载体,宣传贯彻好中央和省市以及水务集团关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部署,深入思考如何锻造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工作标准不高、开放意识不够、大局观不强、工作能力不足、担当意识缺乏、干事激情不足等突出问题,对“解放思想、追赶超越、争当先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要深入、透彻,积极配合领导号召并推动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找准本职工作的正确方位,给本单位的党群工作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让党员们认识到凝聚争当先锋的思想共识。

认识上,党组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党务工作要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搞好本职工作谋划,抓实工作举措;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完成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使本单位党员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安排上来,在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的同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投身到企业服务等工作中,在助力水务事业发展中献礼献策。

三是不断完善自身上,要让党成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训练营。除了政治过硬外,更加注重提高自身各项本领。尤以提高“八大本领”打造载体为主。自己要主动学习、敢于创新、不懂就问。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党课、调查研讨等活动使自身素质更加完善。接受来自领导和同志们的多方批评和建议,毕竟从事党务工作时间尚短,需要磨练的地方还很多。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 篇2

1. 特色立校,塑造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主要包含学校的管理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管理有特色产生号召力,专业有特色产生发展力,文化有特色产生吸引力,教师有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有特色产生竞争力。依托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全力构建特色专业体系,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学团队,培育特色学生管理体制,走特色立校之路。

2. 开放强校,内引外联,扩大学校影响力。

开放办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放式办学,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开放办学也是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坚持工学有机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联系,行业企业在学院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全程参与;二是学院建设与发展要面向社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等要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三是逐步形成多层次开放式办学格局,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四是多与同类院校沟通,扩大交流平台,不断增强学校的外向度;五是经常邀请一些大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学,将学校与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3. 文化活校,培育素质,增强学校软实力。

文化是学校的根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院成立社团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如护士节、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技能比武周等活动。我们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自身才华提供舞台,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

4. 和谐兴校,发扬民主,注入学院发展动力。

自然和谐则美,生命和谐则康,学校和谐则兴。校园和谐要做到“三个始终追求”:始终追求民主治校、诚信友爱,始终追求人才强校、能力为本,始终追求公平公正、群策群力,和谐兴校将极大地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人心和人气,成为推动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五化”并重,统筹兼顾,谱写特色华章

1. 全面发展,拓宽平台,注重办学形式多样化。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要求,努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体系,逐步形成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办短期培训和成人教育,形成“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一主两翼多点支撑”的办学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由与一国一个专业合作向与多国多个专业合作转变,注重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2. 真枪实战,无缝对接,注重人才培养职业化。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工作中心。在深入学习教育部16号文件,迅速掀起新一轮的课程建设高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学习情境,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认定标准融通,教学情境体现真实的工作过程,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学生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生产合一。

3. 立足本土,服务地方,注重专业布局区域化。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和监督工作,制定适合高职发展的专业建设规划,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改造老专业,做到“三个同步”:专业开发与市场同步,专业改造与知识更新同步,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并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布局。

4. 深度融合,互利互惠,注重产学训一体化。

坚持产学深度融合,开放开门办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校校合作。制定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每学期从行业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和实训实习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较好地将行业需求、企业文化、岗位职业规范等行业企业元素引入学院,实现信息互通,人才平台共建。依托行业企业,在省内外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过硬的师资力量,为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培训。

5. 高标定位,系统规划,注重校园文化特色化。

学院按照“高标准、高规格、系统化”的原则,集思广益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纳入到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专家命名楼房、名人冠名道路。每个系部、专业都要有自己特有的专业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活力,提升学院的软实力。

加强内涵建设给高职发展带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一大好的历史发展机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利共赢,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努力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8)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7) .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 篇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适应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要,我国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我国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办学机制,建立了紧密结合需求的办学模式,行业性大学、部属院校应运而生,涉及农、林、水、地、矿、油、电、化、建、交等国民经济各个关键领域,并在长期的行业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行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1956年6月,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在北京成立,负责全国粮食系统的干部培训。1959年4月21日,以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为基础,组建了我国第一所粮食高等学校——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开始进行学历教育。1960年8月,北京粮食专科学校迁址郑州,更名为郑州粮食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也是亚洲唯一的粮食高等院校。“文革”期间,学校曾两次搬迁,两次被兼并,校舍被占用,设备损失殆尽,停止招生达7年之久,一度陷入瘫痪状态。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批准恢复郑州粮食学院。学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重新获得发展活力,迅速医治“创伤”,由复苏走向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谋划发展大计,认真思考办学定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于2000年6月5日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揭开了学校建设的新篇章。2004年5月,经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郑州工程学院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南工业大学。

面向全国,服务行业,与国家和粮食行业同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校与国家命运和行业兴衰息息相关,同步发展。1978年后,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1978年12月,国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着力解决要不要发展的问题,突破了发展的禁区和障碍,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大发展,经济大发展促进教育大繁荣,郑州粮食学院由此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次是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的思想解放,重点解决的是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解决了从内到外、从单一到多元的问题,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郑州粮食学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打破了服务面向的限制,突破了单一的学科专业领域,加强了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的建设,办学规模和学科结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科性大学的格局。第三次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重点是实现科学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如何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问题。学校以此次思想大解放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重点解决如何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层次以及如何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校始终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在每一次的思想大解放下都推动了学校的大发展。1978年至2008年,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由不足2000人到近3万人,专任教师由181人到1500人,教授由12人到150人,博士由1人到220人,硕士点由1个到47个,本科专业由3个到46个,学科门类由单一的工科到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农学等7大门类,校舍建筑面积由8.5万平方米到63.07万平方米。河南工业大学成立后,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整体工作有序推进,重点工作创新开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学校呈现出干事创业、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

依托行业,提升内涵,向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迈进

在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对于具有行业背景和学科特色的大学,走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努力构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应该是其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高等教育分类、分层办学的需要。

河南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依托行业,强化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行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准确定位,科学发展,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群,向着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因“粮”而立,围绕行业构建专业群。服务于粮食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学校办学的起点和长期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紧缺,人民生活困难,粮食安全和供应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郑州粮食学院应运而生,肩负起了粮食行业管理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时代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粮食行业的生产和流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秉承服务粮食行业的办学传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围绕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通过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传承和提升、拓展和延伸,逐步构建了有力支撑粮食行业进步与发展的专业群。学校建成了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提升了为行业服务的能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以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相关工科专业为支撑,管理、经济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办学特色不断强化,优势更加突出。

二是为“粮”而育,面向行业造就生力军。学校主动适应粮食行业改革发展需要,发挥专业群优势,造就服务于粮食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行业管理岗位上,学校大部分毕业生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主管部门中都有学校毕业生担任领导职务,他们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着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在行业科教领域,一批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学科带头人、校(院)长和学术骨干。在粮食行业的6个科研院所中,担任院长、副院长的毕业生11人;在高校工作的毕业生,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博士生导师。在行业经营领域,学校毕业生担任了大多数企业的领导或技术骨干,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和突出的业绩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与繁荣。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这展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

三是依“粮”而为,服务行业创新促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储粮昆虫分类学研究解决了中国重要储粮害虫象甲分类的国际困惑,“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构建了多种储粮仓型的粮食侧压力理论模型,“我国主要粮种储藏期间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及其引起粮食霉变发热、带毒的原因及防治途径”首次为中国科学储粮防霉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然缺氧保管粮食理论”填补了国际缺氧储粮保鲜研究空白。在应用研究方面,“玉米品种及纯度鉴定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筒仓防爆技术的研究”攻克了引起粮食筒仓爆炸临界粉尘浓度控制的技术难关,“粮食储藏磷化氢熏蒸增效技术研究”成果写入“磷化氢环流技术规程”行业标准。在创新技术方面,学校研制的第一条连续化馒头生产线开创了国内馒头工业化生产的先河,“食用大豆磷脂的研制”率先攻克了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粮库储粮虫霉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粮食中有毒物质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技术,“小麦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大大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重点工程方面,学校积极参加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完成了总投资12亿元的工程设计与建设任务和投资337亿元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全部采用学校的储粮工艺设计。在重大项目方面,学校参加了联合国“中国粮食仓储行业淘汰甲基溴项目”、国家发改委“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化现代农业专项——粮食储运新技术与设备优化集成示范、促进全球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分析方法一致性的欧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显示了学校的学术和科研实力。在技术服务方面,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横向科研与开发项目600余项,全国大多数小麦大中型加工企业、植物油加工企业、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了学校提供的技术。在决策咨询方面,学校协助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制定了国家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参加了“十一五”国家及河南省粮食科技发展规划的论证与制定。在标准化方面,学校是国家粮油标准委员会粮食储藏与物流技术工作组组长单位,油脂及油料技术工作组、粮油机械及仪器设备技术工作组和粮食及制品技术工作组副组长单位,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的粮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52项,这促进了行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水平的提升。

河南工业大学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校在大师级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博士授权单位的申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此,学校在全面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深刻认识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时代赋予学校的历史重任,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积极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实力省内一流、优势学科国内领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校长)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4

如何理解绿色发展不是放弃发展、停止发展,而是坚持绿色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既是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的“华山之路”,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

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群众期盼需要,绿色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生态意义,而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每年,津南区的冬天都会经历2.3次雾霾天,人们呼吸道疾病高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路上开车连红绿灯都看不见,有时要开导航回家。所以,当前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必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从去年开始,最大的感受是随着京津冀的环保治理和环保大督查,津南冬天的空气比原来好了,蓝天白云多了,雾霾少了。今天讨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就是讲的如何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是既解决发展的问题,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走出一条生态环保的新路。

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追求幸福生活是人民的共同向往,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幸福生活的内涵有所不同。现在,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新变化新期盼,也迫切需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通过转变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空气更好,广大人民群众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将生态环境上的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通过构建“会展服务业、智能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相融、海河教育园园内园外互动”的绿色产业,那么绿水青山一定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走高桥散文 篇5

白河县西营镇高桥村内有南北走向的两条沟,一条叫“高家沟”,另一条叫“桥儿沟”。两条沟在北坡山垴上相会,相会之地有五处自然景观:鸡冠石、灯盏窝、响鼓洞、螺蛳转顶和犀牛望月。

相传住在北坡山根下的人家中有三件不出名的东西出人意料地成精了:一件是“叫鸣的”,一件是“照亮的”,一件是“挨打的”。会叫鸣的是一只少一条腿的大公鸡,每天到三更天就跳到“蜈蚣岭”上去对着山下吼几嗓子,声音尖利,一点也不像报晓的,倒像母鸡下了蛋向主人邀功似的叫唤;能照亮的是一盏爱结灯花的桐油灯,满身油腻地端坐在祠堂供桌旁的“顶梁柱”上,或有或无地闪烁着光亮;挨打的是一面用重锤都敲不响的牛皮鼓,被丢弃在一处不碍事的山洞里。

有一天,这三位不受人待见的精怪聚在一起商量,说想要好好的表现一下自己,提高一下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它们约定,大鸡公准时报晓,桐油灯听到报晓声后按时熄灯好给主人省油,牛皮鼓则发出一阵密集的鼓点声。

说干就干,他们就每天各司其职地干了起来。不几天,整个高家沟却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之中,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时交头接耳,有时窃窃私语,满脸狐疑。原来他们是在议论发生在身边的怪事:母鸡为什么在半夜打鸣?祖宗祠堂上的灯盏为什么在半夜就自行熄灭?屋背后的山洞里为何会有夜半鼓声?

见多识广的族长一句话总结:家族要出妖怪!众人问何计可破?族长一挥手说,将如此不祥之物付之一炬!

于是焚烧独脚公鸡之地成了“鸡冠石”,焚烧桐油灯之地成了“灯盏窝”,焚烧牛皮鼓之地成了“响鼓洞”。

从高家沟到鸡冠石约有10公里的土路,我们的心头并没有被神秘的氛围所笼罩,倒是沿途的秋景感染着我们的五官。就在沟内不远处,规模不小的香菇园呈现在我们眼前,大棚内香菇架井然有序,香菇棒上长着壮实的香菇朵儿,散发着特有的气息——高家沟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乡,祝愿每一位在外打拼的人们能回到家乡建设好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出口”吧!

走在山路上,鲜红和金黄给我们带来了充足的视觉冲击,熟透了的“救命粮”勾引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味蕾,忍不住去摘一大把塞进嘴里嚼起来,甜甜的涩涩的还带点沙沙的味道挥之不去。“救命粮”也称“野苹果”,在没有饭吃的岁月里,人们把它们摘回来晒干再舂成面,然后把它们掺到包谷面里蒸馍,的确省了不少粮食,要不然怎么会说是“救命粮”呢!如今观赏它,再品尝它,也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方式。金灿灿的木瓜可以称得上是漫山遍野,树上挂着的,地上滚着的,是交通不便还是咋的,却无人问津。一阵风带着木瓜的馨香沁人心脾,我想,单凭这木瓜的气息就足以酿出玉液琼浆,椰子汁、苹果汁、这“汁”和那“汁”的也不过如此。俗话说“长在山上是一景,请下山来换金银”,但前提还得是“要想富先修路”。

我们游览了高家沟垴儿上三处名胜后,站在巨大的“鸡冠石”上回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意味深长的秋红给人以无限联想。这时一老人提醒我们说,你们是从高家沟进来的,从这里(“鸡冠石”)右手下就是“桥儿沟”了。我明白了,“高桥”这个称呼其实就是这两条沟的统称或者昵称!

登上“螺丝转顶”,看对面山峰,一头雄健的犀牛昂首狂奔,,突然急停,蓦然回首东望,是什么吸引了它呢?原来是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驴友张昌勇先生惊呼:犀牛望月!遂作一歌,歌曰——

走螺旋,踏绿浪,奔远方

何曾迷茫

着青甲,戏泥淖,弄清影

自在徜徉

随性成过往,怎奈嫦娥轻唤

即使心有灵犀也为情伤

回首定格痴望,仙子舞霓裳

羽化为石,报得岁岁年年草木香

情切切且看薄雾轻烟愁永昼

意绵绵试问日落月升梦几长

北面老人沟的老人长寿

南面三郎沟的`三郎健壮

西边女儿寨的女儿俊俏

东面九仙洞的九仙奔放

圆梦如同螺丝转顶

追求好似犀牛月望

……

“螺丝转顶”和“犀牛望月”是两座山的巅峰之上的景观,据说若运气好,站在犀牛背上能听得见广寒宫外吴刚砍树的声音,能看得到天上街市的繁华……

周末,我们冒着麻纷细雨,沿着一条深邃的沟谷,向这个名胜进发,希望有个好运气。

没有向导,我只知道景点在白河县西营镇高桥村内。反正我心不慌,只要保证方向,就能寻着路,鼻子底下就是路,车到山前必有路。到了高桥村界,果然遇到热心人,指着一条深邃沟谷说,就从“三郎沟”进,进沟没有岔路,走完“六丰村”,上到山顶就是——沟里人家不多了,山上野猪可多了,要小心一些……

“三郎沟”,听名就感到有温馨帅气,想象着沟里居住着一位英雄豪杰,排行老三,肯定不是老二,若是老二就好了,有二郎神在,就不把野猪放在眼里了。三郎也不错,杨三郎不也是一位英雄好汉吗——我一边烂七八糟地想,一边手忙脚乱地上。

沟谷狭窄悠长,据指路人说约有十华里。举目仰望,树木参天,暗无天日,曲径通幽,荆棘横生;举耳聆听,清流潺潺,山风阵阵,飞禽惊翅,走兽撞木。

走到三郎沟的腹地,看到有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传来淡淡的炒菜的香气。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一家的主妇正在爆炒腊肉掺四季豆。绕过山脚,遇到一位大姐拎一筐黄瓜回家。听说我们要去看“螺丝转顶”和“犀牛望月”,显得吃惊,说是现在很少有人上去,路恐怕都被刺架网住了!说着便递给我们每人一条黄瓜,并邀我们到家里喝水。

原来,最早来这里开发的是三个年轻人,两位姓徐一位姓李,后来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为纪念祖先的功劳,所以叫“三郎沟”。三郎沟尽头矗立两座山峰,一座叫“螺丝转顶”,一座叫“犀牛望月”。仰望,它们离我们不远了,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攀登的信心。

路的确布满荆棘,我们开路前行,很有成就感。我们要上螺丝转顶看犀牛望月,再借“犀牛”来望“螺丝转顶”,届时我们更有成就感。

上一篇:咸宁市专业技术人员下一篇:2017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三,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